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2024-09-13

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精选13篇)

1.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一

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查报告

从化市吕田镇中心小学

第一部分

校情简介

吕田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流溪社学,始建于1942年,解放初期命名为从化县第二小学,后易名为吕田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学校,许多革命志士为学校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2007年吕田镇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后,学校办成联办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744人,住宿生80人,有教职工56人,其中高级教师3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校园占地面积13888平方米,生均占地18.7平方米;建筑面积9792.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3.2平方米。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素养,是一间具有鲜明办学特色、持续发展的学校。

我校自2000年起开始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近十多年来上级部门多次斥资建成并完善了较为先进的校园网络。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广泛应用的今天,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十一五”期间,我们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指导,以抓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为途径,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和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有层次地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吕田中心小学教师辛勤耕耘,努力探索,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 一办学理念,各方面都成为从化吕田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先后被定为广州市规范化办学验收达标学校、从化市一级学校、从化市家长学校示范点、华南师范大学实践基地、从化市优秀红旗大队等。

第二部分

学校实验工作基础情况

自我校开展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申报工作以来,学校按照《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要求(试行)》,扎扎实实地进行了硬件配备、软件建设、教师培训、普及应用、课程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以期符合省实验学校的各项要求,力争创建合乎条件的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一)领导高度重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规范。

吕田镇中心小学历任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积极申报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对于申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尤其是现任领导班子,对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认识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学校注重教育技术现代化设备的投入,同时,更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老师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成立了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黄玉宾

副组长:潘旭鹏、冯裕翼

组员:邓福生、黄秋鹏、陈志超、仇小霞、林金燕、谢远聪

工作组在组长黄玉宾校长的领导下积极规划吕田镇中心小学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实行层级负责制,明确分工,层层落实,信息科每年都有详实的工作计划,从而推动了我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工作,使我校教育现代化工作得到迅 速发展。

(二)创设浓厚的电教氛围,提高电教使用率。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学校领导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随时检查和监督,从而让我们的校园形成了浓厚的现代教育技术氛围,使“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课”、“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课时”三个覆盖率逐年提高。

1、我校100%教师能使用简单的电教手段进行上课,而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上课的教师占全校任课教师的比率也达85%以上。

2、我校现阶段除体育科目外,其它科目都经常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上课,使用率达85%以上。

3、教学资源丰富:各学科使用VCD覆盖面已达到本学科的80%以上;教学软件的知识覆盖面已达到本学科的85%。

(三)加大投入,努力完善软硬件建设。

为了给现代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我校在从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各种设备、设施建设,从而使我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已经完成了计算机网和校园网的建设,设备使用良好。学校的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为7:1。建立了校园网,综合布线到所有教室、功能室和办公室。电教设备按国家教委一类电教标准配备,已达到多机一幕进课室。有24个课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背投电视、实物展示台。学校功能室场齐全,包括:2间计算机教室(电脑一室:48台戴尔电脑;电脑二室:48台联想电脑);舞蹈室1间、音乐电教室2间、美术电教室1间;1间阶梯综合电教室,配置大屏幕投影设备,1间会议室,所有普通课室均配有一套标准的电教平台。我校自建成三学苑校园网门户网站后,我校就开始着手规划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学校资源库建设已初步成型。我校校园网资源库目前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学校主页;(2)软件平台;(3)教学资源库(包括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等);(4)教育科研(包括课题、论文、课件、教案等)。今后还将不断增加其他功能板块,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服务。学校还使用了中移动及中电信的OA平台,逐步实现电子化办公,教案电子化。另外,我校自行开发了“中心小学资源库”,与区、市教育专网、省教科网和英特网相连接,能充分、有效地运用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每学期对新生入学、学籍异动、人事调动、进修培训、“校讯通”管理等都要在教育信息系统网上进行了处理;完成学生学籍的电子档案,学生异动实现网上处理,形成学常规化的工作流程;与此同时,我校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例如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了如下几个管理制度:计算机房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网管中心管理制度;软件室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电教软件管理制度;各类的评优奖励制度。

(四)与时俱进,加强培训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培训。经过培训,我校85%以上的专任教师能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全体教师也认识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吕田镇中心小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

(五)建立帮扶关系,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吕田镇中心小学作为一个镇的标杆学校,我们有着 良好的教学辐射带动作用,每学期都举办镇级或承办区级以上的大型教学活动,每学期承担的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不少于40节次。同时我们在从化市吕田镇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下,根据吕田镇教育《结对帮扶协议书》任务要求,我校与镇内的第三小学结对帮扶。两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除师资教学支援外,还在软件设施方面互相帮助。我们经常通过网络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例如,我们开通了公共邮箱,将教学资料上传到邮箱中进行共享;数学与英语科的说课比赛,我们互派选手共同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大家加深了友谊,达到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同时我们还与广州市荔湾区华小学、宝玉直小学经常进行“手拉手”的教学联谊活动。

(六)凝练特色,打造品牌

特色是吕田镇中心小学的一个标志。吕田镇是从化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也是流溪河发源地,创建学校的品牌特色。我们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红色学校、绿色学校,开展以革命先烈、保护环境和书画艺术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今天我们秉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校园”所氛围,特色项目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等形成了我校鲜明的特色。我们乘着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契机,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力争将学校办成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信息化示范学校。“十一五”期间,我们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加强管理,从管理要效益、要质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我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被评为“2007-2008广州市学校民主管理工作二星级单位”,2007年获“广州市第十届学校合唱节(从化赛区)三等奖”,2007-2010年获区级以上电脑各类比赛39人次,2008年获“从化市少先队仪仗队花样操大检阅三等奖”,学校少先队组织多次被评为从化市“红旗大队”和“先进少先队组织”,2007年被评为从化市教学质量优 良单位一等奖,2008、2009、2010年被评为从化市教学质量优良单位三等奖,成为镇的示范性学校,得到镇党委、政府、市教育局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三部分

未来工作设想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业务能力。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坚持“轻负高效”。

1、我校领导、教师按规定参加市、区的信息技术培训。目前我校45岁以下的教师100%通过了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级、中级考试。全校100%的老师会操作电教平台。继续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活动,谋求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的新进展。认真落实《广州市“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吕田镇学校结对帮扶方案》,校园网接入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教学资源库,共享省一级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2、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坚持以“效率”为中心,细化课堂管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加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研究。

3、认真抓好教育科研工作,加强校本教研和教师培养工作。进一步健全科研工作制度。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研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二)注重特长培养,促进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做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特色引领、全面有效”,制订好学校特色的具体计划,抓好落实,注重总结,及时交流,完善宣传途径,以特色创品位、谋发展。

(三)加强网络管理,实现无纸化办公。以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加大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充实校园网页内容,做好网页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加强硬件设备的管理,拓展信息化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学校网络真正成为第二资料室,第二档案室,同时成为宣传学校,展示学校的平台。

(四)重视文化氛围营造。以“书香校园”为主题,努力展示学校“艺术”特色文化。

(五)实施步骤: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实际综合考虑,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总体发展宜采取三步走的策略,即用五年的时间,全面实现校园信息化,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基础设施建设阶段(2011年——2012年)

实现目标:硬件环境建设达到或超过省一级学校配备标准,基本形成学校特色的软件环境。

基本任务:

1、在原有校园网络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设备的充实,使校园网络系统更加高速,管理更加规范,使用更加方便,数据更加安全,如中国移动公司接入2M光纤供资料收发专用。

2、设计开发校园网站平台,完善平台的管理,充实内容,努力使其切合我校实际和办学特色,能真正成为我校对外传播和吸收外界信息的窗口。

3、逐步开发适合我校办学特色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平台,如信息化办公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评教,评学平台,学生德育管理平台,学生学籍管理平台,校园设备及场地设施管理平台,校产管理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力求统一开发,功能完善,实用高效。

4、实现班级终端的多媒体化,教职员工人手一台电脑,学校功能室建设齐全,性能先进。

5、鼓励教师开发、收集和整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资源共享的条件,同时 努力探索科学管理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步:信息化教育实施阶段(2013年——2014年)

实现目标:全面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基本任务:

1、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系列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2、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益,多媒体设备的平均使用率达70%以上。

3、整合各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构建数字化校园。

4、加快资源库的建设力度,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实现资源的科学管理。

5、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度,促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向深层次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步:信息化校园形成阶段(2015年)实现目标:

1、校本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教学实验取得显著成效。

2、无纸化办公取得显著效果,数字化校园初步形成。

3、电脑作品大赛取得显著成绩,且已形成良性循环。

4、多媒体教学已形成工作的常态。

5、校本教研成果突显。基本任务:

1、深化校园网络的管理,在管理手段,数据的安全性,网络安全管理上进一步强化,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2、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全面投入使用。

3、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4、各种应用平台实现整合,全面投入实际应用。

我校在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与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不断努力和奋斗。随着我校信息化校园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改造,随着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对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我校有信心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时欢迎各位领导到我校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谢谢大家!

2011年9月18日9

2.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二

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提出在我国中小学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2008年底,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 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 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 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为了全面了解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效果, 2010年初笔者随课题组调研的机会,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湖北、湖南、河南和江西等四省进行了广泛调研, 调查涉及到23县 (区) 50所中小学, 其中发放教师卷2000份, 回收1906份;发放校长卷55份, 回收50份;发放管理人员卷23份, 回收23份。调查目的是全面了解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该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的效果

1.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收入, 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队伍

近年来,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收入与当地公务员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导致教师的社会地位随经济地位的下降而下降, 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缺乏尊重, 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缺乏尊严感和职业自豪感, 工作积极性普遍下降;同时, 也导致一部分教师不务正业, 通过兼职等形式来弥补收入的不足, 有些教师通过下海、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形式离开教师行业, 不利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 一方面, 普遍提高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 改善了中小学教师收入过低的状况, 落实了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承诺;另一方面, 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收入, 保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收入平均水平, 稳定了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 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激发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书育人事业, 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调查结果显示, 当问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后, 教职工收入增加了”的问题时, 教师卷中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分别占21.7%和36.2%, 回答“不确定”占15.7%, 回答“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占21.8%和2.3%。校长卷中分别有72%和18%的人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 教育行政人员卷中有92%和8%的人“非常同意”或“同意”。如下表所示, 绩效工资实施前, 教职工收入在15000~20000元和20001~25000元的分别占59.5%和14.9%, 收入在25001~30000元和30001~35000元的分别占4.2%和1.4%, 收入在35001~40000元和40001~45000元的分别占0.5%和0.1%, 收入在45001~50000元占0.4%;绩效工资实施后, 教职工收入在15000~20000元和20001~25000元的分别占32.1和36.7%, 收入在25001~30000元和30001~35000元的分别占11.7%和2.9%, 收入在35001~40000元和40001~45000元的分别占1.6%和0.3%, 收入在50000元以上的占1%;可以看出,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 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收入增加了。

2. 建立了和当地公务员收入联动机制, 保证了义务教育教师收入随公务员津补贴调整同步增长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以后, 公务员工资中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补贴 (分别为艰苦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 及年终奖由国家统一规定。除此以外, 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一项地区附加津贴, 但地方附加津贴方案需要得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批。在对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同时,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事业单位工资被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个部分,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同样如此。但是, 虽然国家对教师工资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以及津补贴三项内容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 并做到能及时发放到位, 但教师绩效工资一直没有实施和兑现。近两年来, 各地公务员的地区附加津贴开始逐步到位, 而教师绩效工资一直没有动静, 这在客观上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年收入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 造成了四川、重庆一些地区中小学老师甚至采取变相罢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 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的核定, 要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原则确定, 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和学校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补贴调整而调整。按照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来确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收入。这是因为:第一, 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从长远来看, 将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较优厚的物质待遇, 长远来看比较有利;第二, 国家公务员工资比较稳定, 而且还有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 与之相比, 有利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水平的稳步增长;第三, 《国家公务员法》规定, “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与企业相当人员大体持平。”因此,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和当地公务员工资相同, 都是以当地企业同类人员的工资水平为参照的, 这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建议书》中提出教师工资“与其他要求相似或相同资格的职业的工资比较起来, 应待遇从优”的精神。此外,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和学校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补贴调整而调整, 这样就建立了和当地公务员收入联动机制, 可以依法保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3. 保证了同一县 (市)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水平大体平衡, 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均衡, 学校均衡关键在于教师的均衡。可以说, 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关键看教师, 教师队伍能否均衡看流动, 教师流动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1]如果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师资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那么, 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教师收入的巨大差异则是导致义务教育师资无序流动的根本。因此, 若想实现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 应该消除教师收入的过大差距, 实现义务教育教师收入的均衡。

《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 在人事、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 学校主管部门具体核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 要合理统筹, 逐步实现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水平大体平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微观上讲, 它是一种激励机制, 合理科学的考核可以使绩效工资优绩优酬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从宏观上看, 它又是一种均衡机制, 通过政府有目的地调控和引导, 可以使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水平达到基本均衡。

众所周知, 同一县 (区) 域内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收入上的差距是制约教师合理流动、影响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则为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收入分配创造了有利条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规定, 各种津贴补贴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纳入绩效工资, 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保障。学校各种非税收入一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缴同级财政,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既有效解决了过去学校依靠自筹经费发放津补贴造成的学校之间收入差距问题, 也有利于促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集中力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同时, 绩效工资政策强化了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导向, 明确在绩效工资核定上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适当倾斜, 设立农村学校教师津贴。这有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有利于促进城镇教师向农村流动。这样,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从根本上消除了同一县 (区) 域内教师收入差距, 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教师调动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状况, 从而促进了同一县 (区) 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 当问到“绩效工资实施后, 您所在地区在同一县 (区) 域内教师工资水平是否大致平衡时”, 教师卷中回答“是”的占45%, 回答“否”的占12.8%, 回答“不清楚”的占38.5%;校长卷中回答“是”的占88%, 回答“否”占8%, 回答“不清楚”占4%;教育行政人员卷中回答“是”的占90%, 只有10%的人回答“不清楚”, 没有人做否定回答。当问到“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政策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时, 教师卷、校长卷和教育行政人员卷分别有25.4%和37.5%、22%和56%、45%和38%的人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可以看出,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 保证了同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收入大致相同, 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 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 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虽然人们认为现代文明使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报酬以外的需要, 但报酬仍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 是人们进行工作的主要原因。综合研究证明, 在80项激励措施中, 报酬的激励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最有效, 它能使生产率提高30%。”[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曾做了一个经典研究, 他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里, 工作人员只能发挥出其潜在工作能力的20%~30%;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 其他条件不变, 同样的人员却可以发挥其潜力的80%~90%。[3]激励是一个杠杆, 有助于引导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 朝着更加符合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绩效工资同教职工个人的劳动实绩紧密相连, 劳动效率高, 教学质量好, 贡献的价值大, 劳动报酬就高, 否则相反。绩效工资最能体现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效率, 正确反映劳动投入、劳动技术之间的关系, 是对付出劳动优与劣的充分肯定。绩效工资可以刺激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的劳动热情, 提高教职工的能力, 推动义务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 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向上、爱岗敬业、努力奉献、刻苦钻研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 “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坚持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 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 有效地解决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 很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固守的职称晋升的模式被打破, 长期以来存在的功利竞争被重新定位为业绩竞争, 职称的高低将不再是教师工资差别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一名教职工, 只要勤勤恳恳工作, 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都可以获得不菲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 使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真正画上了等号, 而且彻底改变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尴尬局面。

调查结果显示, 当问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后, 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加了”的问题时, 教师卷中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分别占20.4%和40.7%, 回答“不确定”占28.1%, 回答“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仅占6.5%和4.3%。校长卷中分别有52%和36%的人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 教育行政人员卷中有75%和25%的人“非常同意”或“同意”。可以看出,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 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加了。

5. 设立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津贴, 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地区任教, 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农村偏远学校基础设施差, 学校债务大, 学生数量相对较少, 上级划拨的经费有限, 学校资金缺口大;而教学点大多位于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 环境艰苦, 交通不便, 工作条件差, 生活水平低下, 所以优秀教师不愿到农村偏远学校和教学点任教情有可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公共教育大会第7届会议上就农村教师津贴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在确定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工资时, 一方面应考虑城市的特殊情况 (如高租金和生活费) , 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农村教师物质上的困难和其可能的花费 (如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和医疗费用等) , 这些费用由特殊津贴来补偿 (如房屋津贴或必要的住宿津贴、生活费津贴、子女学习费用津贴) 。”[4]因此, 实行农村教师津贴制度, 依据地理环境和条件恶劣程度对农村教师补贴进行适当分类, 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农村教师给予高低不等的偏僻地区教师津贴, 有利于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偏僻地区、献身农村义务教育。

《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规定, 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要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要给予适当倾斜。笔者调查的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省等中部四省均要求设立农村学校教师津贴, 鼓励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从调查的样本县来看, 除了江西省规定, 在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 全省统一标准按学校所在地艰苦程度的不同分为边远、最边远地区, 农村教师津贴标准相应分为每月70元、120元两档。其余三省大部分县 (区) 规定, 在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 根据学校所在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建立农村学校教师津贴, 标准约为基础性绩效工资的10%, 按照农村学校地理环境、艰苦程度等分为若干档次, 农村教师调离后即取消该项补贴。

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 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不享受农村学校教师补贴, 农村中小学教师均领到数额不等的农村教师津贴, 比城镇教师和其他学校教师工资多了不少。以往农村偏远地区的初小和教学点因为工资低, 条件艰苦, 环境恶劣, 都不愿到那里任教, 现在实施农村教师补贴后, 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 扎根于农村偏远地区的初小和教学点的教师大大增加了, 农村教师流失情况大大减少。农村教师补贴的实施, 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6.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 方便了学校管理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之所以能够实现行为的预期, 是因为制度具有双重功能:激励和约束功能。制度的激励功能, 即通过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压抑什么的信息传达出来, 借助奖励或惩罚的强制力量得以监督执行。制度的激励, 可以规定人们行为的方向、改变人们的偏好, 影响人们的选择。[5]制度的约束功能, 即制度是限制, 制定规则的目的也在于限制。制度告诉并强制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 从而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 人的活动具有选择自由, 超出这一范围就要受到惩罚。[6]在一定信息的基础上, 制度可以预见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 并对这些行为进行有效的制止或遏制, 如果违反了制度, 机会主义者就面临物质和精神上的惩罚, 承担违反制度的高昂成本。

“教师绩效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绩效或者通过考试客观评价或者基于监督者的主观评价所得) , 能够促进学校体制或者监督者使目标最大化。”[7]《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实施意见》中规定,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 占绩效工资70%, 具体项目和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人事、财政、教育部门确定, 一般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 在考核的基础上, 由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根据实际情况, 在绩效工资中设立班主任津贴、岗位津贴、农村教师津贴、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项目。教育部要求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 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不同的特点, 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 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 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对履行了岗位职责, 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 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对有突出表现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 视不同的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这样, 绩效工资制度具有激励约束功能, 对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激励, 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对未履行岗位职责, 未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约束, 不能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这样, 绩效工资制度具有激励约束功能, 彻底地改变了以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分配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尴尬局面。

调查结果显示, 当问到“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 方便了学校管理”的问题时, 教师卷中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分别占23.5%和38.2%, 回答“不确定”占27.1%, 回答“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仅占7.6%和3.6%。校长卷中分别有44%和38%的人回答“非常同意”和“同意”, 教育行政人员卷中有62%和26%的人“非常同意”或“同意”。可以看出,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 方便了学校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 对中部四省部分县 (区) 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肯定了政策实施后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效。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实证研究,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晋堂.教育均衡发展重在规范教师工资待遇[J].人民教育, 2008, (2) .

[2]Stephen P.Robbins, 黄卫伟.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404.

[3]叶映华.归因与教师绩效评估—基于内隐的视角[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137.

[4]赵中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发展轨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46.

[5][6]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38.140.

3.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三

一、起步与发展

育才学校以体育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早在1986年9月,育才学校就试办体育班,1988年至1989年度先后招收小学和初中一年级体育生,并于1988年5月定名为“东山区育才体育运动实验学校”。连续多年的探索,育才学校根据体育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任务,制定整体改革三年规划的目标:德育领先,体育突出,各育并进,愉快乐学,全面发展。坚持“以学为主、以训为辅、以学带训、以训促学、全面发展、各有侧重”的办学特色,调整体育班的课程设置,注意处理学与训关系,采取半训、半读的形式,保证体育班学生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同步提高。

二、调整与转型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教育招生政策的调整及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理念的提出,育才学校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特色。近年来,育才学校招生地段辖区内新住宅楼盘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新生入学的压力。学校原来每年招收体育班每班二十多人的招生模式,已不能适用于周边市民对教育的需求;学校先进的体育训练场馆设施设备,原来主要是为体育班学生体育竞技训练服务,现在已不能适应于周边市民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教育资源共享的渴望。因此,越秀区教育局及时调整育才学校招生模式,于2008年秋季开始学校不再招收体育班学生,转而招收更多的普通班学生。这使得学校要在办学特色的探索之路上寻求新的突破口。

“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以及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精神品质。育才学校坚持了20多年的体育办学特色,竞技体育、学训结合教育模式已深入人心。这种深植于学校文化的体育办学特色不能因外部环境变化而放弃,理应继续传承,不断深化。在新形势下,育才学校果断提出“以体育人,以体促全”的办学理念,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以体促质、以体辅德、以体益智、以体育美,由“竞技”体育转向“群体”体育,坚持“竞技”与“群体”并进,从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三、传承与创新

育才学校“以体育人,以体促全”的办学理念,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而提出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育才学校抓住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途径的这一中心,把学校体育有机地融入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体育办学特色和制度管理。

1. 以体促质——开展群体体育,增强学生体质

育才学校积极开展具有本土特色、有利于全体学生增强体质的体育校本课程研究。近年来学校师生共同开发出《民间体育活动》《群体体育活动》《武术自编操》等一批体育校本课程,有机渗透在体育课堂教学,融合于课外活动拓展,应用在“大课间体育活动”。

育才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涵,提高了群体体育工作的水平;也让每个学生掌握增强体格、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为学生终生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全面普及的前提下,育才学校坚持加强校级运动队的训练。学校建立田径、足球、篮球、游泳、羽毛球、艺术体操、健美操、棋类等校运动队,认真抓好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工作,形成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实力雄厚的体育师资队伍、行之有效的体育训练方法,培养一批批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为国家、省、市、区输送大批体育苗子,校运动队连续六年获越秀区小学生田径比赛省一级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

2. 以体辅德——以活动为载体,培养良好品德

育才学校积极探索以体育辅助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的实践。以体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即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育才学校以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训练、体育比赛、校运会等为载体开展体育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困难情景、障碍情景,要求学生不断挑战个人生理极限,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精神,积极向上、挑战自我的心态,自我约束、服从指挥的行为。把从体育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意志品质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精神上就有了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保障。同时,体育活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增进学生人际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安全感具有积极的影响,是学生养成社会规范行为,即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3. 以体益智——普及围棋运动,人人学弈增智

自2008年起,育才学校新开设少儿围棋培训活动。学校以“普及围棋知识,开发儿童智力”作为开展围棋活动的目标,时时把握“普及”这一支点,使整个校园充满浓厚的学弈气氛。学校各班级每周开设一节围棋兴趣课,选派围棋业余教师上课,把好普及围棋知识的第一关,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围棋这一传统运动项目的艺术魅力。

4. 以体育美——体育美育结合,感受审美情趣

体育不仅是运动和竞赛的集合,更是体现审美的有效途径。育才学校充分利用这一途径,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吸纳了广播体操、自编操、拳操、功夫扇操、匕首操、体育游戏、集体舞、放松操等,在每一环节的活动中同步编排一些或轻松舒展,或节奏明快的动作,配以或磅礴激昂,或优美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形体之美、韵律之美、舞蹈之美,从而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美术科举办“运动之美”摄影展,展出学生拍摄的操场上同学们的矫健身影、运动英姿,欣赏运动场上的形体之美、拼搏之美。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使体育的内涵和精神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

4.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弘德、颂美、求真、育人”为宗旨,以提高素质、强化审美、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为目标,进一步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共作规程》,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学生,提高学牛的审美情趣。

二、工作目标:

l、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积极改善我校艺术环境,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力。

2、尝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体提高与个体特长发挥相结合,日常教学与活动竞赛相结合,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思路更宽。

3、发挥学校现有的教育装备,充分利用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等,深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4、进一步抓好学校合唱、舞蹈、美术、书法、竖笛、跳绳等兴趣小组的训练工作,引导学生自愿选择,自主参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校级艺术团队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队伍。

l、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形成由校长、分管副校长、体卫艺处、任课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队伍,定期召开艺术教育会议,提出具体要求,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2、组织艺术教师参加市、县级的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学习艺术教育理论的方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从理论上武装自己。

3、积极提供艺术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艺术教育论文,以科研促教改,让艺术教育能焕发生命力。

(二)加强过程管理,使艺术教育特色工作有新起色

l、健全艺术教育管理网络,形成普及→提高→特色这样一个管理体系,将普及艺术教育和争创艺术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艺术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在学校的整个管理工作中,艺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将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特色产品”,做到层层有计划,层层有工作,层层有落实。

2、强化课程管理,全面提高我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执行艺术教育课程计划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仍然要在“开齐、开足、教好”上下功夫,坚决杜绝停、甩、占艺术课现象,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达成100%。

3、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选拔优秀艺术苗子,组成各类艺术兴趣小组。开展长年持久的辅导、训练。

4、选拔艺术学科类的优秀教师,提高艺术类学科的教学和辅导水平,吸纳社会艺术资源,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三)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为了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着力从建设校园文化、改善艺教设施入手,积极进行艺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大力营造艺术教育氛围。使校园环境成为艺术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校园中的紫藤花架,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芬芳四溢的花卉草园,无一不折射出校园浓郁的艺术氛围。我们力求因地制宜、总体构思、重新布局,完善教学设备,开辟设施齐全的音乐室、舞蹈房、书画美术室,图书室,使校园整洁、文明、美观、朝气蓬勃。l、部分艺术专用教室配上多媒体设备;各类音乐及兴趣小组器材配置齐全。配齐美术、书法教学器材。

2、结合“六一”儿童节,举行第一届“湖之韵”艺术节,开展一次面向家庭、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做好向家长、社会的艺术教育宣传,使之形成全面的教育观念,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四)切实提高艺术学科的教育质量。

1、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快艺术教肓改革。教研活动要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我们首先将制定经常化的活动安排,并能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开展教学反思的交流,加强经验积累。通过对优秀示范课的赏评、分析、模仿、改革,把别人好的教学方法真正为我作用,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重视课堂常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艺术课审美教育的作用。艺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恰当、熟练地运用各钟教学方法,特别是先进的教学媒体,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3、加大常规监督力度,与教研组长配合多下课堂,加强常态课的听课力度,了解教师份额日常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注重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舞台。

1、利用晨会、活动课等时间,集体教唱歌曲,组织跳校园集体舞,举行艺术主题班会,通过学校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艺术教育,展示艺术教育成果。

2、重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让音乐、舞蹈、体育融为一体。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

3、全面普及,促进发展。根据我校现有状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学生乐于参加的兴趣小组(合唱、舞蹈、民乐、管乐、书法、美术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同时,鼓励孩子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学的艺术门类,突出艺术学习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做到稳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1)音乐舞蹈工作。

①照新课标要求,配齐配好音乐学科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由舞蹈特长的艺术教师辅导学生舞蹈、音乐。

③合唱队:从二、三年级招收队员(约20人)成立初级班,四、五年级(20人)为高级班,形成梯队,进行训练。以合唱训练为重点,同时注重拔尖人才的培养,排好独唱、重唱、小组唱等节目。从二年级开始器乐进课堂,二至六年级每天5分钟吹竖笛,一年级唱歌,使每个同学小学毕业后都会一件乐器。

④舞蹈队:从一、二年级开始招收队员,并形成大小班梯队。舞蹈排练以少儿专题舞蹈为重点,要突出创编和儿童的童心;注重队员舞蹈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2)书画工作

①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美术教师,提高他们的工作和业务水平。②挑选优秀的美术和书法教帅担任小组培训。

③聘请校外书画界知名人士来校担任指导教师,使书画艺术品种更多样化。④每学期举行一次书法(铅笔、钢笔、毛笔)和绘画比赛,以提高学牛对书画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书画技能的提高。

⑤以书画为主要内容,每年至少出好(六

一、国庆、元旦)三期宣传板报。

四、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渠

副组长:毕大安

黎平

候俊杰

陈仲军 成员:郝太豪

李小渊

颜露萍

杨晓燕

5.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整改报告 篇五

大隗镇观寨小学

2015.10 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整改报告

10月13日郑州市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组一行8人在郑州市政府责任督学卢校长的带领下来到我校对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进行评估考核。评估小组专家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实地查看校园环境及文化氛围、各功能室,查阅档案资料、组织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评估。针对评估反馈会上专家提出的建议和不足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教师座谈会,传达了反馈意见中学校存在的不足之处。经全体教师认真反思讨论,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了今后一段时期的整改措施。

一、深入推广全员德育,创新德育工作教育效果新途径。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德育工作的法规和政策,每学期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制定工作措施,建立校长、中层机构、班主任的三级管理体制。

2、建立健全全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和奖励表彰制度。学校对德育工作开展和内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重点从德育工作开展、班队效能、班风学风、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督察。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确保德育工作收到实效。

1、充分发挥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督促任课教师寓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点之外,与当前的形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德育为首的宗旨结合起来,注意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广大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2、发挥班级德育主阵地作用。因地制宜,因时而宜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班会、团会、文娱体育、社会实践和“五爱”教育教育活动。组织参观访问、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培育社会实践能力;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影视、文娱节目等,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

3、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认真落实升国旗制度,把升旗仪式作为开展经常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落实各年级的养成教育内容,经常性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性教育。

4、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要通过班队会、晨会、德育十分钟、主题活动及日常的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并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学校领导可实行推门听课的方式参加班会。

(三)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育格局。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探讨家校共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大型家长会议,互通教育信息,交流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管理,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校互访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通过设立学生成长档案、家访记录卡、家校联系卡等沟通情况,及时施教。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衔接、功能互补、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为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做出新的贡献。

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道德课堂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协作和统一。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道德课堂深入人心。

(一)遵循教育规律,构建道德课堂

1、认知道德课堂。继续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市教育局关于构建道德课堂的实施意见和田局长讲话精神、了解道德课堂实质精髓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观看教育名家的精彩讲座,观看其他学校的成功课例,使教师对道德课堂、高效课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践行道德课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悟上级教育部门关于《课程纲要》、导学案编写与使用以及中小学作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提高教师践行道德课堂的基本能力。扎实开展“课标解读”,强力推进新课改。成立学科备课组,定点定时集体研讨,记录集体研讨成果,包段领导检查督导。

3、强化骨干引领,开展课堂观察。教师以上汇报课的形式,展示课标解读的成果,组织教师听课、评课、研课。并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触发全校教师践行道德课堂、实行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内在动力。

4、探索课堂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道德化。引进、消化、吸收了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强化生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二)加强校本研修,进行课堂诊断。

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行动。一是组织好每两周一次的学科研修组集体研修活动,每周一次的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二是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参加的全校性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三是每学年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四是组织校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展示研究成果提供机会、搭建平台。通过推门听课对教师的常态课情况进行诊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领。诊断重点是在单位时间内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否都具有实效性;教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定位是否精准;作业是否经过筛选组合,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保持以及保持的程度。

(三)推行“四课”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一是示范课引路。各级骨干教师带头上高效课堂示范课,课后及时组织教师研讨;二是评优课激励。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竞赛,通过竞赛活动,整理推出一批高效课堂观摩课;三是研讨课提高。教师人人在校本研修小组内上一节专题研讨课,课后围绕主题进行专题研修;四是常态课指导。实行推门听课,听课结束针对个体的课堂教学,现场进行点评,并跟进指导。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在理论学习上,我们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一是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教室、办公室配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的图书,使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二是落实时间,教师制订学习计划,必须每天保证一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每周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中学习。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每学期每个教师至少上2次公开课,全体教师听课,利用第三节课进行集体评课,时间同时检查备课和作业并打分,作为学期末评价教学成绩的一项内容。

(三)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校本培训学习。学校是骨干教师培养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讲座,上研究课、观践反思”、“同伴互助”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在分配教学任务、承担科研课题、安排为他们创造脱 颖而出的条件,给他们压担子,提要求。三是结对带徒,促进成长。每名骨干教师至少带1-2非骨干教师,在备课、教学、培优补差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四是在培养过程中,注意物色、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及时提升相应教师职称或提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以适应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五是在骨干教师的培养期间,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活动,骨干教师进行进修、学习、科研等相关文件执行外,学校给予一定的补贴。

四、加强安全工作,确保校园稳定和谐。

(一)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充分利用班会课、黑板报、宣传窗等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宣传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要求以及安全防范知识等。积极引导师生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二)加强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重点是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师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和卫生常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要注意防电、防火、防水、防毒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学习,并注重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三)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岗位职责。在新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我校进行评估后。我校组织教师分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对教师岗位职责进行了细化和明确。校园安全网络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创建,通过明确责任,增强了教师的“一岗双责”安全意识,使校园内全体教师做到了人防、物防、技防全覆盖。

为确保师生安全,按照上级要求每周一次全面排查安全和卫生隐患,对存在的安全和卫生隐患进行在校教师会通报,并一一登记,逐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及时消除隐患。

6.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六

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兴政督【2011】8号《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县教育局 关于印发﹤兴山县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我校积极开展了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并以创建活动为契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对照《宜昌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标准(试行)》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自查,现就我校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兴山县外国语小学前身是兴山县古夫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31年, 2001年元月搬迁至新县城城南区,于2007年6月1日正式更名挂牌。学校占地面积16773㎡,生均校园面积12.7 ㎡,校舍面积7216㎡,生均校舍面积5.5㎡、建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仪器室、信息技术教室、图书室等,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设计新颖齐备的教学服务设施。学校现有学生1318名,共24个教学班;教职工90人,其中党员21人。共有国家英语名师1人,省学科优秀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优秀学科教师4人,县课改骨干教师16人。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省、市两级“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宜昌市“绿色学校”、市“示范家长学校”、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市“卫生先进单位”、市“税收宣传教育基地”、市“人民满意中小学”、县“平安校园”、县“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县“五好基层党组织”、县“文明单位”、县“示范学校”、县“课改先进单位”、“县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县三八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把“办人民满意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小学大成”的校训和“勤于修身,注重细节,崇尚合作,为成就精彩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沿着“个性张扬有特点、内外兼修扬特长、校园和谐见特色、城乡共建显特效”的办学目标前进,逐步形成了“敬业、善教”的教风和“乐学、笃行”的学风。

二、主要做法

1、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近几年来,在教育局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按照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和学校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秋由县教育局投资五十多万元,由政府采购的24套“电子白板”,在我校24个教学班全部安装到位,2009年春正式投入使用。“电子白板”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电子白板”,标志着兴山外小“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正式实现。此项工程走在全省前列,2010年春宜昌市“电子白板”使用现场会在我校召开。2011年7月由政府投资288万元,新建建筑面积2434平方米的兴山外小综合(科技)楼项目,该项目将在2012年六一前竣工投入使用。2011年11月,由政府投资202万元,新建占地面积约7900平方米的兴山外小学生塑胶运动场项目,该项目也将在2012年六一前竣工投入使用。2010年秋季学校筹资二十多万元,为每位教师们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供教师们上班使用。这些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加速了现代化学校建设进程。

2、抓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教师素质。

一是抓班子建设。2011年8月学校将精神境界高、群众反响好、专业能力强的年轻骨干教师吸纳到班子队伍中来,从而使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优化。现有班子成员 9人,年龄在31岁到51之间,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均为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副高1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班子成员责任意识强,能时时处处为教师做表率,方方面面苦干在前,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优秀的品质影响教师,以精湛的业务带动教师,以高超的管理能力引领教师。

二是抓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学校关注教师发展,夯实校本研修,倾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教师队伍,大力倡导教师“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展示风采”的风尚。学校还提出“三高七会”目标(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学技能、高水平的教科研能力;教学理论会运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模式会提炼、教学观摩会评价、教学风格会创造、教学专题会研究、双语问评会常用),并启动“名师”工程和“课改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程、送培工程,引领教师发展。在“规范执教行为,争当师德楷模,提升专业素养,打造高效课堂”主题引领下,学校还以“博雅教艺节”、教学比武、博雅论坛、综合能力测试等活动,抓学习、抓培训、抓科研,提高教师素养。学校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设计制作了《教师成长记录卡》,将教师的业务内容分解为二十四个方面,总分为100分,每年分上下两学期进行评价打分,并将得分纳入教师考核,这样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现在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乐业、勤业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

3、抓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勤于修身、注重细节、崇尚合作,为成就精彩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学校实行校务公开,阳光操作,不乱收费,不分实验班、重点班,不加班加点,不随意增减课程,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实施阳光体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社会满意。

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途径,初步形成了具有个性的“1234”“博雅”德育体系。即:达到一个目的,即:师生校内校外做一个儒雅之人;巩固两项特色,即:“班级文化建设” 特色;“三教结合”特色(巩固校外教育辅导站);师生做到“三雅”,即:言谈举止文雅;行为表现优雅、兴趣爱好高雅;校园达到“四无”,即:校内无安全责任事故;师生无重大违法违纪事件;校园无方言;公共场所无香烟。政教处以“会说话”“会走路”“会讲卫生”为主要内容,开展 “博雅”德育夺牌活动。学生每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奖牌榜”。分别从“文明礼仪”、“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安全卫生”、四大块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评价,这四大块包含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学生只要按照以上四个方面具体要求去做,就能争取到奖牌积分。⑴每周班级博雅“金牌”评比。由政教处制定评比细则,发放到每各班,每周利用专教课进行评比,评出本周的金牌学生。评比方式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认定。评比前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讲明意义、内容、标准、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尽可能使学生的自评、互评有序、客观和真实。评比由分数的形式呈现,积分前十名的为周金牌学生,作为月金牌评比的依据。周金牌学生受班级表彰。⑵每月班级博雅“金牌”评比。每四周评出月“金牌”学生,评比细则和评比方式与周评比相同。月金牌学生必须是三次以上周金牌学生。月评比积分前五名的为月金牌学生。评比结束后上报政教处,受正教处表彰,政教处为金牌学生照相,放在各班电脑上作桌面背景,以示表彰;班主任向家长发喜报,以示祝贺。⑶每学期博雅“金牌”评比。每学期结束前评出学期“金牌”学生。评比内容及方式与月评比相同。学期金牌学生必须是三次以上月金牌学生。学期评比积分前三名为学期金牌学生。评比结束后上报政教处,受学校表彰,作为十佳学生评比候选人。学校为期金牌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以示表彰。班主任向家长发喜报,以示祝贺。⑷每年博雅“金牌”评比。每年结束前评出年度“金牌”学生(即博雅形象小天使)。评比内容及方式与学期评比相同。年度金牌学生必须是六次以上月金牌学生。年评比积分第一名为年金牌学生(即博雅形象小天使)。评比结束后上报政教处,受学校表彰。学校用他们的形象制作挂历以示表彰。并由政教处向家长发喜报,以示祝贺。“博雅”德育,取“博学、雅行”之意,建立了“博雅”校园文化体系。在各楼层设立了“博雅楼道文化墙”展示师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建立了“博雅开放式书吧”让师生在课外汲取知识养份;成立了“博雅驿站”对学生进行课间护导、答疑解惑、读书指导和心理辅导。学校积极依托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成员的辐射作用,让家长参与理校、治校。与周边社区联系,成立了11个“博雅校外辅导站”,将德育网络辐射到社区,为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课堂。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另一方面是抓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求教师以课题为抓手,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努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着力巩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要求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每次课后,要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开展反思活动,看看本次教学是否符合课改精神,新课程的理念在本堂课中体现得如何,总结得失,写好教学随笔,积累典型案例,真正把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我们要求每位专任教师每月上交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我们每学期坚持在期初、期中两次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了质量调研。期初我们主要是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要求教师根据调研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期中主要是对教师半学期工作和学生半学期学习情况作一个检查,全面了解师生教学现状和优势与不足,为下半学期的有效教学提供依据,学校的抽考成绩纳入学生期末成绩评估。我们还将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几年来,学校教学质量年年攀升。

三、自评得分情况

学校各部门对照《宜昌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标准(试行)》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评,其得分情况如下:办学条件(A1)得分75分;队伍建设(A2)得分99分;学校管了(A3)得分100分;教育教学(A4)得分97分;办学成效(A5)得分100分。综合平均得分94.2分。

四、特色办学

几年来,我校通过积极探索、打造积淀、总结提炼,逐步形成了以下四大办学特色:一是“博雅”德育特色,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讲过。主要包括“博雅”金牌创评体系和“博雅”学生校外教育辅导站;二是英语特色,学校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三年及以上每周五节英语教学时间。每年组织一次圣诞英文营活动,参加一次湖北省组织的英语口语比赛。每学期组织一次校级英语口语比赛。英语组还编写了《兴山外小校园英语一百句》,每天利用大课间组织师生学习,师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浓厚氛围已逐步形成;三是“博雅”艺体特色,我校是湖北省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艺术熏陶和体育锻炼。我校的学生围鼓《校园鼓韵》,在宜昌市第七届红领巾文艺汇演获得金奖;我校每天第二节课后有四十分钟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学校根据优秀民间文化“莲湘”,编排了莲湘健身操,每天大课间千人同舞莲湘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一周的“艺体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在艺体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四是“博雅”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特色。教学楼前有展示学校办学效果的四块大展牌,包括学校简介、特色办学、教师发展、学生活动等内容。顺楼梯拾级而上有用小脚丫提示的“请靠右行”的提示语;楼道两侧有学生的书画作品;楼道换步的地方有“见面笑一笑生活更美好”等温馨提示;楼道休息台有“博雅书吧”和“博雅驿站”,墙壁上是礼貌用语。我们还有餐厅文化和寝室文化。各班的班级文化也是五彩纷呈,各具特色。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自查评估,我们发现我校在现代化学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办学条件的问题。随着学生数的急剧增长,学生班额数超过了规定标准,生均校园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电脑台数都达不到要求。以上是我们在整改重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兴山县外国语小学

7.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七

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主要围绕“精品教育”这个主题去开展工作,主要包括“精致管理”“精品课程”和“精彩活动”三个部分,这里简称“三精育人”。

一、精致管理

管理就是管好人、理清事。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遵循“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原则,创建了“一室五中心”的新型组织机构模型。如下页图所示。

模型中的“一室”指的是“校长室”,这是学校的决策中枢,学校的一级管理层,由校长负责,充分体现了学校“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五中心”指的是课程研发中心、质量监控中心、儿童成长研究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社会资源开发中心。“五中心”属二级管理层,从不同层面向下属各学科组、年级组提供业务提升的引导和过程落实顾问的服务。

1.校长室:学校行政的决策指挥机构

常规职能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领导学校党支部、教育、教学、总务和行政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并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

2.课程研发中心:科学设置课程,科研力保证课程

成立中心教研组。学校现有七个在上级科研机构立项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从教师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中来,通过研究,又为指导教育教学服务。学校课程研发中心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理论,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为教育教学服务。

3.质量监控中心: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监管

常规监控。质量监控中心提出“十字”方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模型监控。学校建立了一套监控教学质量的数据模型。每次检测之后,将教学数据输入这一模型,进行纵向和横向监控。通过纵向的监控,可以发现本次检测中整体水平的高低、试卷的难易程度。通过横向的检测,可以比较平衡班之间的差异、个体班级的状态。检测结果一目了然,既方便教师的自查自纠,也有利于质量监控中心发现问题,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办法。

评价改革。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质量监控中心引进了多元评价机制。这一机制,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面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尤其是在心理评价上,强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

4.儿童成长研究中心:习惯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以行为规范为突破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及文明礼仪教育,以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如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早会及班会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

5.后勤服务中心:精细管理,精心服务

“精细管理,不留死角”。由后勤服务中心一手抓制度建设,如“实小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一手抓制度的落实,由后勤服务中心的主任直接负责,实行层层把关、责任到人。

6.社会资源开发中心:“打开校门办学校”

家长委员会。让家委们真正走进学校,参与管理,担负起共育的职责。学校将家委会成员分成四个大组:教育教学视导小组、厨房视导小组、宿管部视导小组、社会资源开发小组。每学期都组织不同的活动,如参与作业检查、走进课堂听课督导、查看厨房卫生等。同时,学校给每一个家委成员发牌,家委成员可以随时进出校园,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

爱童会。“爱童会”成员包括在校学生家长、关心学校教育的社会人士、支持学校工作的知名人士等。“爱童会”遵循自主性、民主性、阶段性、无偿性的工作原则。一年多的时间里,“爱童会”成员有近千人次协助学校开展了大量的活动。

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由社会知名人士、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家长精英、董事会成员等组成。学校常邀请决策委员会成员参与到制定校务规章、审查学校制度与计划、研讨学校发展方向等事务中,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发展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依据。

我校还根据学校的实情,制定了富有特色的校本管理制度:

顶层设计。每学期初,校长室都会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编排成《教师工作手册》,发给每一位教师。《教师工作手册》内容全面,从学期工作计划到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作息时间安排、正副班主任工作指引,从教室分布图到学生就餐表、教师值周安排,甚至会议室座位、教师车位等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因事择贤。广纳英才,降低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让这一队伍更加充满活力。近两年,共有十几位新聘的教师走进了学校行政和中层干部的队伍中。

因才设岗。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呢?学校采用因才设岗的方式,发挥教师的长处,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如教学先行部副主任、教科研部副主任、大队辅导员等职位,由一线老师担任,虽然不具有行政级别,但同样拥有管理权力、享受行政福利。又如“骏园文学社”,就是由一群爱好文学的教师办起来的;“小音符合唱团”是由一群爱好合唱的教师筹办的。

“一室五中心”这一组织机构已经运作两年多了,从运作的过程来看,这一开放的组织不仅充分体现了教育管理的教育性、服务性、文化性、创造性,而且较好地促进了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使职能分工更加清晰明确。

二、精品课程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了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要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学校的做法就是: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这个大前提下,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及家长的需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良实验小学课程体系———“一主两翼”。

“一主”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课程,占总课程的70%。“两翼”指经校本化后的拓展性必修课程和个性化选修课程。校本化整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学科整合:依据学科属性进行整合。如品德科与健康、卫生、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整合;语文科与写字、经典诵读的整合等;2.课时整合:在保证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设置“基础课时”35分钟、“小课时”10分钟、“大课时”50分钟、“选修课”60分钟等。

具体包括:语文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双读双写”校本课程(即经典诵读和经典阅读 + 写作引导和书写指导);数学科,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之上,引入数学扑克牌游戏教学,提倡培养“合格 + 特长”的数学思维者;英语科,充分发挥语言学科的特色,继续引入港澳同步教材《牛津英语》来展开英语实验班的建设。其他学科:以学生社团的方式,设置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特色课程,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品位。

同时均衡课程设置,调整课程比例:加强国家规定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融合,利用“基础课时”来上国家规定的课程、“小课时”来上晨读、习字、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口语朗读等必修课程;“大课时”来上经典阅读、综合实践等必修课程;周五下午为学生走班式的“选修课程”,包括十字绣、插花、烹饪、针织、书法、舞蹈、棋艺、声乐、器乐、球类、动漫、航模等内容,为全体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实施后,学校的课程主要体现为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六个方面的“改变”: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习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整合小学阶段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多样性。

3.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及“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倡导“精讲精学”,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课程实施,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合作研究,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同时又将新问题带到课后去思考。

5.改变过于注重分数的单一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参与讨论、与人合作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包括单元测评、知识点测评、期末测评、个性发展测评等,以纸笔测试的形式为主。同时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低学段的评价以描述性评价为主,中、高学段将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和学分评价相结合。

6.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方式,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设置的可操作性。

三、精彩活动

学校一直坚持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坚持课堂向课外延伸,注重知识与体验的结合。

1.精良的社团

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开始组建社团,涉及到音乐、美术、文学、科技、舞蹈、体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受到系统而扎实的培养与锻炼。

2.精彩的节日

(1)“艺术节”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活动分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两类项目。艺术表演类主要有合唱、舞蹈、朗诵、校园剧表演。艺术作品类主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摄影作品。

(2)“读书节”旨在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分为日常活动阶段和展示阶段。前者主要活动有组建班级图书角、征集名言、板报布置、手抄报展评、征文比赛等;后者主要以诵读活动、读书成果展示活动、表彰活动为主。

(3)“体育节”旨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4)“英语狂欢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制作英语节徽、英语快乐海报,学唱快乐英语主题曲,表演快乐英语儿歌故事,观看快乐英语动画片,狂欢圣诞节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5)“生活数学节”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开展游园、速算比赛、巧玩扑克牌等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3.精致的活动

(1)小舞台活动:面向四、五年级的学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小舞台”表演活动。每班自行拟定表演内容,有合唱、舞蹈、相声、小品、诗歌朗诵、快板、钢琴独奏等。“小舞台”表演不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还拉近了孩子与父母、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千里马活动:以亲身体验为主要方式,以获取知识和能力为目标,成立了“千里马成长体验营”,下分四个子营,分别是社区服务营、艺术陶冶营、未来领袖营、野外生存营。每个子营都有自己的活动宗旨、活动口号以及品牌活动。“千里马成长体验营”发掘了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三方合力,推动体验活动与素质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亲子活动:我校家长委员会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亲子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深受家长与孩子的青睐。

8.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 关系

胡锦涛主席提出“和谐社会”的观点,既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又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其中就有“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以“和谐”为主题的话语;另外,现在社会中人们已经淡忘了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精髓,以名利为先,处事自私自利,目光短浅,一点小事就大破其口、大打其手,甚至触犯法律。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极大丰富,但是人们的道德水平亟待提高,人们之间相处关系紧张,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和我国国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学校如何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教育”,更是迫不及待的问题。

学校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培养知识人才,而且塑造人的一生,对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是塑造人、完善人的重要机构和场所。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教育的创新发展来看,创建和谐校园的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是事在必行的。

一、从长远利益看,同学们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下成长有利于性格的完善,道德品质的提升,“和谐”思想的形成,能够养成自制克己、宽以待人等好的行为

如果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性格和“和谐”的思想,我相信人们之间就会有足够的信任,诚挚的帮助,整个社会才会体现出极大的宽容、包容、互助互爱、平等待人的“和谐”大环境,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大家庭。

二、从眼前的学校工作看,在学校推行“和谐校园”可以改善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教师关系。教师之间消除了戒备心理,不再互相妒忌、猜忌,能够坦诚相见,彼此交流工作心得,这样既有利于工作的交流和进步,又减轻了教师之间交往的人际关系压力。

2.上下级关系。上级能够平等待人,不再咄咄逼人,下级能够畅所欲言,直抒己见,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形成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

3.师生关系。教师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无话不谈的状态;成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关系,只要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4.学生关系。能够互敬互爱,团结互助,减少了骂人和打架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只要具备了“和谐”的思想,学生之间才会友好、正常的交往,这样既能够减少违反校规校纪事故的发生,又能够培养学生自律的行为。

所以不管从长远计划还是近期目标,不管从国家大局还是个人层面,学校创建“和谐校园”不能只是口号,应该付诸于实际行动,学校只有成为“和谐校园”才能成为平安校园,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要想把学校建设成为和谐平安的校园,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首先得从个人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掌握“和谐”的含义和深义,了解“和谐”,学习“和谐”,宣传“和谐”,贯彻“和谐”,以及把“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见解深透分析,和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共同探讨,形成统一认识。根据学校的实际,形成合理有效的一套关于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思想理论和步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态度,认真的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合理的、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其次,召开教职工大会,把校委会研究决定的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思想和重要意义向教师们贯彻,使教师们清楚地知道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并把各阶段的工作布置好。再由教师到班里向学生贯彻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和目标以及重要意义。让学生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来学习,如看报纸、看电视、听人们讨论关于和谐的问题、上网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等方法,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室、宣传栏、黑板报、学校网站和校园通讯等手段进行宣传和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关于创建“和谐校园”的朗诵、作文赛、争当文明使者、评比最和谐的班级等等活动,来创建“和谐校园”。

9.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九

实施方案

阳山学校 2016年5月

“迎评”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南,按照“科学严谨,公开公正,注重实效,推动均衡”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快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科学均衡跨越发展,促进教育公开和谐,通过各级领导的评估验收。

二、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迎接省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如下: 组长:李自忠

副组长:陈效武 崔 斌 成员:其他全体教师

三、实施步骤

本次检查考核工作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动员阶段(2016年4月-5月)主要工作:

1、召开迎检工作备会;

2、成立迎检领导小组;

3、组建迎检工作班子;

4、拟定迎检工作实施方案;

5、组织召开迎检动员大会,做到工作任务到位、工作责任到位、工作人员到位、工作时间到位。第二阶段:自查准备阶段(2016年5月-7月)

主要工作:

1、抓指标过关。按照两督评估指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逐条对照、澄清底子,找出差距。

2、抓资料、表册的落实。写出自查报告,并逐条作答。写出汇报材料、教育的基本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绩、经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克服困难的办法和措施。

第三阶段:迎检准备阶段(2016年9月-10月)

主要工作:

1、进行自评,并拟定整改方案,2、准备:制作展板、规定路线、拟定解说词。

3、做好“迎检”的宣传。

4、总结整改,迎接省督导评估团评估考核。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机构,责任明确

为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成立以园长为组长,各班教师为成员的迎督导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撰写迎检方案,清楚各阶段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再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做到责任明确。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认真开好动员大会,组织教师学习武陵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下发的文件要求,掌握标准,吃透精神,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推进“两项教育督导及教育强区”巩固提高和迎省检的浓厚氛围。

(三)明确重点,狠抓落实

各部门要按照省迎省检工作的评估验收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根据迎检工作方案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安排。有计划,有重点,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指标任务。

阳 山 学 校

2016年5月12日

通渭县榜罗镇阳山学校“迎评”工作

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迎接省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如下: 组长:李自忠

副组长:陈效武 崔 斌 成员:其他全体教师

10.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禁毒五年规划和全国、全省禁毒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禁毒委、市综治委、市教育局、团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把毒品预防教育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我校在校广大学生的禁毒意识,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教学环境。

二、工作目标

针对毒品日趋泛滥和吸毒人员有增无减且呈低龄化趋势的现象,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增强防毒、拒毒、反毒意识,努力争创“无毒校园”。即努力达到三个100%:学生接受禁毒知识教育面达100%;学校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达100%;在校学生无涉毒行为面达100%。

三、活动内容

1、每学期开辟一个高标准的禁毒板报、橱窗,校园禁毒宣传网页;

2、完善并丰富禁毒展室建设与内容;

3、每学期举办一次禁毒征文比赛、一次手抄报比赛、一次知识竞赛;

4、每学期每名学生在家里开展“小手牵大手、不让毒品进我家”的小志愿者宣传活动;

5、定期开展禁毒知识专题讲座和在校园网上观看禁毒宣传教育片。

四、工作措施

1、坚持领导挂帅,层层落实职责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德育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为 德育付主任、法制副校长为组员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二是明确职责。制定切合实际的禁毒宣传教育方案,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防毒、拒毒、反毒意识,筑起一道道防毒拒毒的钢铁长城。三是签订禁毒教育责任制,创建“无毒校园”。建立检查评比考核办法,把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列入教育工作责任制,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终有检查考核。

2、坚持寓教于乐,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一是每年保证两课时进行禁毒知识教育。二是组织学生观看禁毒展览,让学生从吸毒者的惨痛教训中感受毒品的危害,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防毒拒毒的能力。三是利用每星期一举行的国旗仪式,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五是定期组织法制讲座、纪律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自觉遵纪守法、抵制毒品侵入。

3、坚持“三个结合”,把禁毒教育溶入课堂教学中

⑴禁毒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⑵禁毒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⑶禁毒教育与活动相结合;

学校的班队活动每学期要安排一至两次禁毒专题教育活动,禁毒教育的内容要写进小学思想品德或班会教案中。加强对教职工的禁毒教育与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要有禁毒教育的内容,对禁毒教育要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专题片,举行禁毒演讲赛、禁毒征文赛,请禁毒大队大队长到学校作禁毒专题报告;并利用每日一次广播的机会,向学生播放禁毒内容的稿件,利用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园网宣传毒品知识、毒品危害。同时,定期向学生发《致家长一封信》,让学生在家里与父母一起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的宣传活动。在“6.26”国际禁毒日的宣传活动中,制作宣传板报,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并组织学生参观宣传展览,让学生多接触更丰富的知识和教育。力争把神东小学建成全市规范的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

2014年9月15日

星辰学校创建毒品预防 教育示范学校工作

11.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创建思考 篇十一

一、特色学校创建的现状

首先,国家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全面和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充分尊重并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的学校在硬件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短缺,全面完成国家课标要求都存在困难,就去追求所谓的特色,教育成效如何令人疑虑。

其次,纵观众多特色名校,其特色或因薄弱而突起,或因优势而光大。有的学校因为某一方面薄弱,通过重点抓这些薄弱之处,带动全局,以“特色立校”来寻求摆脱困境的出路,并以此形成特色。有的学校原本具有某种优势,又希望通过重点打造,以此形成鲜明特色,并期望推动学校工作从一样行到样样行。这是学校希望通过“特色”来强校、兴校,实现由内而外的持续发展。

特色只是一颗种子,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才是它生成的土壤,需要以办学理念为阳光、文化积淀为雨露,经过长期辛勤的浇灌才能瓜熟蒂落。特色学校只是一所学校从现有办学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当学校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候,学校的特色也就消失了,从而达到一种“无特色”的教育状态。

很多老城区的学校虽然教育质量好,但学校面积小、班额大、条件差,都是躲在螺蛳壳里做文章,不能做大做强。这也是众多城区老校发展上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

二、特色学校创建的方法

比课堂大的是校园,比校园大的是社会,比社会大的是大自然。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胸怀大气的人,就必须让他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让社会成为学生的大课堂,让自然成为学生的大校园,这就是所谓“办没有围墙的学校”。

创建特色首先要重新审视课堂和教学,让孩子走出课堂。许多教师要求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完成作业的孩子怎么办呢?可以出去玩!对孩子的奖赏有无数种,玩才是孩子最喜欢的奖励啊!孩子为了让作业完成得又对又快,上课就会听得格外认真。怎样玩呢?学校可以把所有围墙改造成涂鸦墙,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一块空白去展示自己,在校园里留下他们成长的足迹。学校的家庭作业中也出现了“非书面家庭作业”:或制作一件学具或练习一段朗诵、一段课本剧,或是一项调查、一项实践活动,或是回家帮父母做一件事等。有的教师经常把课堂搬到户外,在鹅湖山下讲“鹅湖山下稻粱肥”,在新农村里讲“稻花香里说丰年”,在明清古街里感悟戴望舒的《小巷》,在树林里学习《珍珠鸟》……

其次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走出校园。例如在“走遍铅山”活动中,学校可以让孩子们走进新农村,走进工业园、畲族乡、名胜古迹等,走遍铅山大部分乡镇;在“文化铅山”活动中,让孩子们在鹅湖书院里诵读经典,在辛弃疾墓前诵读辛词,在九狮山上挥毫作画,在文化场馆里访问参观;在“舌尖铅山”活动中,让孩子们学炸韭菜饼,学烫米粉,学打年糕;在“爱洒铅山”活动中,孩子们把不用的学具玩具、生活用品送到偏远乡村,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组成艺术团到农村学校、驻地部队进行慰问演出,重阳节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在“美丽中国”活动中,学校可以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在祖国各地旅行时拍下的照片,分享各地风土人情;在“魅力电影”活动中,学校可以和影城合作开设“学生必看电影”专场活动,师生开展“运用优秀电影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等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

“道常无为而不无为”,内心敬畏教育的规律和人性的光芒,“无特色”的教育将宁静而高远;当我们拆除思想的樊篱,“无围墙”的校园才能变得比天空还广阔;当教育“无特色”、校园“无围墙”的时候,就是学校最接近教育真本的时候。

12.学校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 篇十二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禁毒意识和自觉抵制毒品侵袭的能力,我校遵照《新化县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的有关精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把学校无吸毒、无贩毒现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工作目标,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组织、深入开展一系列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特制定工作措施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禁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使广大学生认清毒品的危害,增强学生禁毒意识和自觉抵制毒品侵袭的能力,切实做到学生在思想上坚决抵制毒潮的侵袭,行动上完全拒绝毒品、远离毒品。

二、组织机构:

成立“维山中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设置如下:

组 长:刘丰(维山中学校长)副 组 长:李跃(维山中学副校长)

成 员:曾祥龙 罗忠伟 贺志平欧国柱 罗镇东 李佳勋 李传万 曹巍

二、措施要求

1、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德育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将毒品预防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上级的指导下,学校领导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落实,抓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各个环节。抓活动、抓阵地,充分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发挥校内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扩大毒品预防教育的覆盖面,主动与家庭、社会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结合“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开展“无毒学校”和“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

2、利用班会课、政治课、校会时间,广泛宣传毒品预防知识,采取课堂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参观禁毒教育基地,戒毒所以及戒毒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警示教育,增加学生拒毒防毒的意识。加强学校禁毒教育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3、广泛开展“禁毒知识进堂课”活动中,学校每学期至少要安排四课时的禁毒预防教育课或活动,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确保在校所有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都能接受到比较系统的毒品预防教育,确保在校生充分认识毒品危害,增强防毒拒毒能力。

4、精心组织“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国际禁毒日”教育契机,通过观看禁毒展览、禁毒影视片等形式,结合班团队活动,在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期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禁毒意识。开展“八个一”活动:①上一节禁毒教育主题会;②观看一部禁毒专题教育片;③开辟一期内容丰富的禁毒黑板报;④举办一次“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征文比赛;⑤开展一次禁毒拒毒宣誓签名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⑥每名学生在家里开展一次“不让毒品进我家”的宣传活动议;⑦禁毒教育“站在国旗下讲话”; ⑧邀请派出所举行一次“禁毒教育知识讲座”。

5、密切配合公安、司法等社会有关部门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主动与社区沟通,营造良好的禁毒氛围和育人环境。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学习班,向家长讲授禁品危害和预防学生吸毒等知识,鼓励他们与学校一起,共同努力,构筑防毒拒毒的钢铁长城。以团委组织开展青少年志愿者义务禁毒宣传,“拒绝毒品进家庭”等宣传教育活动。广播组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

6、建立和落实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学校禁毒教育的管理和运作,层层落实,按照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总体要求,具体做到:“五个都”、“三个抓”、“三个查”、“两个追”、“两要”、“一个坚持”、“一个增强”(五都:人人都参与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人人都认清毒品的危害;人人都自觉抵制毒品侵袭;人人都做义务禁毒宣传员;人人都举报吸毒贩毒。)三抓:抓集会;抓班会;抓家长会。三查:查原因;查苗头;查疑点。两追:追根问底;追踪调查。两要:要作好毒品预防教育的详细记录;要健全规范的档案资料。一个坚持:坚持深入开展禁毒。一个增强:增强做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7、将毒品预防教育例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中并纳入德育考核内容。政教处制定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考核办法。搞好每学期的总结、评比、表彰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确保我校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做到规范化、系统化、经常化、责任化。为创建“禁毒预防教育示范学校”作出积极的努力,并取得突出的效果。

维山中学

13.创建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创建过程中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凸显学校个性,提升办学品位,打造教育品牌。

二、创建背景与基础

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转型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需要。学校只有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办学,才会有生机,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创新人才。从XX年联合办学伊始,我校就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探索,先后经历了“特色项目”开发和打造“学校特色”两个阶段。

(一)初期探索:立足优势资源,开发特色项目(XX年至XX年年)

1.多元发展的学校德育:(1)变传统家长会为开放的“家长论坛”、“专家讲坛”、“家长委员会”,开发与利用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效率;(2)变传统的家访为动态发展的“创建‘学习型家庭’”,制定创建条件与评价指导标准,设计创建活动记录与评价本,清晰呈现创建全过程,提高创建成功率;(3)变传统师德建设为自主修炼的“师德论坛”,根据教育实际需要确立论坛主题,以论坛形式促进教师自觉修炼与提升;(4)变单向的师德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多向互动的师德评价活动,以评价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5)变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以主题体验教育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区为基地,以家庭为练场的德育践行,开发了“传统文化寻根之旅”、“我爱书香之家”、“东城文化一日游”、“走进对联世界”、“保护东江水资源环境”、“我爱我家——共建理想家园”、创编《花园小学一日行为规范儿歌》、“每周一歌天天唱”、“教育经典日日诵”等践行项目,引导学生全成经历并体验思想道德建设的知、情、意、行。(6)率先推进心理健康教师c证培训,倡导“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导师”,把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入小学德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优化,显著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2.绿色动态的校本教研:(1)变传统教研为多元动态发展的“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把课例展示、课例研讨与教师专业培养有机结合,发挥本校名优教师作业,使专业引领贯穿于教师学习反思、同伴交流的全过程;(2)变单兵作战的传统公开课为多形式多层次的“磨课”,如“同课同构”“同类共构”“同课异构”等,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动态的磨课过程即评价研讨、课例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过程。(3)制定《花园学校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指引》与《课堂观察记录表》,以课题评价与课题观察引导课堂教学的优化,以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改革实践,减少随意性,提高校本教研的规范性。

3.活泼开放的第二课堂。根据自身特点与资源优势,先后开发了自编韵律操、武术健身、“练字育人”、“诵读经典,书香校园”、射击、主题中队会、大课间活动等特色项目,并取得显著成绩。

(二)中期探索:整合特色项目,打造学校特色(XX年至2010年)

精心设计与实践特色项目,充分体现了我校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办教育的科学的工作作风。我们力求在教育实践中探寻教育最本质的规律,摒弃好高骛远的“作秀”式的浮夸做派,注重承前启后,减少短期行为,立足于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把教育的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有机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题大做”,把每一个特色项目做细、做实、做精,努力从每一个具体的小问题研究中获取有价值的大成果。事实证明,特色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与我校的自身特点与教育优势资源高度吻合,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它们为我们打造学校特色提供了一个个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域”,让我们从一个个特殊的角度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直至触及教育的实质层面。再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一个个有深度的“小”问题,提出有新意的命题或观点,这样,就为发现有重要价值的“大”问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有了坚实的探索精神和大量的“小题大做”成果作为基础,就可以深入地透过表象看本质,从教育的本质层面发现和提出教育的“大”问题,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状况,深入研究关键点,打造特色项目精品,进而走“大题大做”的教育创新道路。通过对我校六年来的特色项目进行整合与分析,我们发现,我校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教育本质规律,融传统教育精华与当代素质教育精髓为一体的教育之路,即生态教育之路,已经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学校特色。这“学校特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简明扼要的阐述:

1.生态德育文化特色。形成“一点双翼”的生态德育文化网络结构模式,即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点,以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为基本点的“学校德育文化网络”、“家庭教育文化网络”、“社会实践文化网络”。我校以生态德育理念为指导,更新德育内容,“渗透感染,环境熏陶,协调发展”的德育工作策略,追求“优雅自然,宁静致远”的思想素质境界,以“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倡导自主自觉自律的养成教育,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努力打造 “绿色校园•精神家园”的生态校园文化、“履行责任•共营理想”的生态家园文化、“孕育心灵•精彩人生”的生态践行文化、“双向互动•和谐共生”的生态关工文化……以环境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影响为逻辑基点,按照系统网络的观点,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通过学校德育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发展,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勤学奉献”为主题的基本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师生与环境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全新局面。

2.生态校本教科研文化特色。校本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在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着力于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在以“磨课”为载体的“教研训一体化”的绿色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优化,确立“以专题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从科研的高度统领校本教研,拓宽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更新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模式,引进文献综述法,规范科研程序,帮助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教研管理机制,切实提升校本教科研层次与实效。

3、生态工会文化特色。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我校密切关注教师的健康与生存状况,把改善教师状况的主动权交还给教师,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教师团队根据教师本身的状况和需要,自主设计活动项目,在学校工会协调组织配合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如登山、开联欢会、打球、看电影、聚餐、野炊等等,促进教师与工作、生活、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目标

通过全面调研与整体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时机已经成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生态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创建“生态教育”品牌这一目标已经十分鲜明。

生态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生态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所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教育通过使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获得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教育”与以往的“环境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均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重视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利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生态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态教育”重视“生态场”的构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教育”中,师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而存在的。而“环境教育”仅注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单向影响,而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忽视了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的功能。二是“生态教育”具有明显的“场”的特性,这是“生态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质的不同。“生态场”与“磁场”一样,具有强烈的吸引性和传递性,它能实现“场”与物质的转化。“环境教育”则没有这一特性。

1.远期目标

通过生态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生态教育素养,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中期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营造具有生态教育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出适合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适应生态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把和谐教育作为学校的一种新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律自强,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与学习习惯。

3.近期目标:

把生态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中。对教师进行生态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认识,构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网络与操作模式,使每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

四、可行性论证

特色学校不是由外而内的增设附置,而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的自内而外的挖掘与提炼。“实践是真理唯一的检验标准”,我校近十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实践,充分体现学校本身的特点,充分挖掘与发挥了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相应的工作与管理制度,生态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德育工作、校本教研等学校主要工作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体现办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我校遵循了特色学校创建的基本规律,并且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优势,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办学的显著成效有目共睹。

五、创建实施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年2月——6月)

1.创建方案通过可行性论证,学校向上级部门申报核准本校特色创建方案;

2.成立创建特色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实施部门,组织学习生态教育理念与成功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把生态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各教育领域中具体可行的工作策略;

(1)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负责特色教育的组织领导、协调与落实、监督与检查工作;

(2)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小组,负责特色教育方案的具体实施策划与工作实施;

(3)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专家指导小组,负责研究创建工作的科学规划、实施步骤、学术指导和效果评估。

3.全面构建生态教育文化网络,在学校各个教育领域开发相应的教育内容与活动项目,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并把创建任务落实到各个实施部门。

4.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1)在各学段基础课程渗透生态教育系列;(2)设计生态科普基地活动体验课程系列;(3)开发生态教育校本教材;(4)形成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精品系列。

5.制定创建运作保障机制,搭建好生态教育成果共享平台(校园网展示交流与创建论坛);处理好常规教育与特色创建的关系,处理好学校稳定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使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得以系统性、长期性进行;

6.向省市各级科研机构申报课题立项研究,以科研手段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进程。

(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2年7月)

1.各部门全面实施活动项目,把每一项教育活动做精做细,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模式,积累和丰富生态教育经验,形成本校特色的生态教育;

2.定期举办生态教育主题论坛,共同研究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3.每年举办体生态教育特色现场会,进行交流展示,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4.向省市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课题成果奖项;向上级部门申报特色教育校评估命名。

5.总结阶段性成果,对创建工作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总结生态教育经验,推广特色学校创建成果;

2.继续完善和优化生态教育特色建设,进一步提升特色教育层次。

结束语

上一篇:教学实习工作总结参考下一篇:【湘教版】2018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8.1-日本同步测试(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