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专题复习(精选7篇)
1.环境描写专题复习 篇一
环境描写专题文章
作文中的环境描写及其误区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写人和叙事的一种辅助手段;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写好人和事,以深化主题。环境描写写得好与否,对一篇作文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作文中一般是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事件发生的背景,展现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等。综合起来看,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一些主要效果和作用:
一、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周围的景物,通过描写寓意于景,景中有意,起到衬托人物的精神风貌的作用。如李键吾在《雨中登泰山》中对泰山特有的风貌的描写,反映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登攀、前进的情怀。
二、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茅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思想和行动。”在作文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还可以达到“辞以情发,寓情于景”的目的。如鲁迅小说《祝福》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交叉进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但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步入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环境描写不真实、不典型。在作文中尤其是社会环境描写若不典型,就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正象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所说:“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围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那样典型了。”恩格斯还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环境描写要真实,要典型,才能“创造”人,才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感情的人。
误区之二:环境描写详略不当,喧宾夺主。要知道环境描写是写作的一种辅助手法,描写得过多、过滥,势必“意外伤害”主题。茅盾曾批评过某些青年作者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法:“有些作品,开头写了几百字的„外景‟,而后写到室内的人物,展开故事;这一段„外景‟与室内发生的故事不相关联。因此,„外景‟的描写成为赘瘤。”(《关于艺术的技巧》)
误区之三: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渗透到环境描写之中。描写环境的目的是刻画人物,通过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不要把描写当成一贴膏药硬往文章中贴,或当成一种装饰品,去从形式上美化文章。只有在描写中融进真情实感,敞开肺腑于直陈,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凡是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鲁迅先生笔下的社会环境描写可谓炉火纯青。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在那些笔锋犀利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包含着的那满腔激情,真正体现出一个爱国主义文艺战士的襟怀。
(原载山西师院《作文周刊》2002年9月26日)环境描写开篇式
环境顾名思义,包括学校、家庭、街道、商店、集市等与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地方。在记叙文中,以环境开篇,能够给所记叙的人或事设置一个“背景”,达到烘托人物形象或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
环境描写开篇,不应该是单纯的“景物罗列”或不加选择的描写,应力求在环境中展现一个完整的、特征鲜明的场面。如描写集市,应突出它的繁华;描写公园,应衬托它的优美;描写学校,应表现它的安静;而这些特征,均要通过人物的动态活动表现出来。因此,以环境描写开篇,环境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只作简单的介绍;人物的活动是主要的,反映的状况是主要的。
场面描写,可以写多个人的活动,如运动场上;也可以是一个人的特写,如书房夜读。要注意在描写中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还可以加入对话、感受等,以渲染,以渲染气氛。总之,环境描写开篇的语言一定要简洁分明或精美含蓄。
另外,开篇描写无论是简练还是丰蕴,都要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忌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下面是一些环境描写开篇的例子,供你参考:
全校大会
这天,天空格外晴朗,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微风习习,送来一阵清新的凉意。校园内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旗帜,身穿整齐校服、佩戴着鲜艳红领巾和崭新的校徽的少先队员们已经整齐地排好队等待大会的开始。
评点:好天好心情,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静静的教室
教室里静静的,连掉一根针似乎都听得见。45双眼睛也同样静静地注视着新来的老师,等着他的“开场白”。
评点:寂静的环境,犹如一部电影中底蕴丰富的特写镜头。
马路市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家楼下的那条马路变成了喧闹的集贸市场。不宽的马路上摆满了三轮车、货架,有卖蔬菜的,有卖水果的,还有卖肉食的,每到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这里就挤成了一锅粥,叫卖声、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着实让人头疼。
评点:开篇重点描写了“市场”的混乱,为下文的“治理”作了铺垫。
场面,环境,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 祥子》(节选为课文时名为《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描写暴雨在烈日酷暑中突然来临时,街面 上“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惶失措”的场景:
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 奔。又一阵风。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 柳枝随风狂舞。
场面描写在中学阶段的记叙文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写“主题班会”,写“植树”等劳动 场面,写“运动会”、“足球赛”等竞赛场面等,都离不开准确、生动的场面描写。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那些与人物发生直接联系的客观存在的描写。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人与环 境是紧密相联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 色》中的环境描写。
对于中学生来讲,学习环境描写时应注意的是“简”。只有作到“简”,抓住“直接”关联 这个特点,才能使环境描写不偏离中心,不脱离人物,不节外生枝。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 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车 夫们为了生计在烈日下遭受的煎熬时写道:“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跟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 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还有,在描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挣命,而 “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 板也没多给。”这些细节把祥子所处的时代写活了。再如李冠军的《迟归》:
夜,林荫路睡了。
在熟睡的林荫路上,忽然传来了笑语,一群从郊区农村劳动回来的女孩子,愉快地走在月光 和树影里。她们兴奋地谈论着今天下乡的见闻,谈论着同学们干得多么欢快,谈论着当她们 整装回校时,她们这群“小演员”怎样受到意外的邀请,和农民们一起在晚风吹拂的田野边 愉快地歌舞;她们谈论着乡下的晚会,埋怨着自己的歌还唱得不够好;她们快活地回忆着白 发的老爷爷在看滑稽节目时怎样大笑得流出眼泪,而慈爱的老奶奶却一个劲地让她们吃新鲜 的水萝卜……
她们兴奋地说着、笑着,走在五月的林荫路上。她们友好地挽成一排,用脚步在石板路上叩 打着清朗的节奏。林荫路和高爽的夜空似乎都在含着微笑屏息倾听,倾听着这些欢畅的美丽 的声音……
她们走着,很快地走近了学校。校园里静静的,在高大的洋槐树和教室楼宿舍楼间,弥漫着 轻薄的烟雾。女孩子们放轻了脚步,谈话声也静了下来。当她们默默地站在校门口时,才意 识到回来得太晚了。看门的老工友该已经睡熟了吧。他们几次举起手来想叩打门环,但是手 却停下来了,怎么能惊醒一位辛勤的老人的睡眠呢!她们想起他那常常发红的眼睛,想到今 天早晨出发时,他幽默的警告:谁的手上要不带回点劳动的纪念,就别进来……她们想着,在有月亮照着的校门口迟疑地踱着步,不知谁轻轻叹了口气,低低地自语:“唉,我们回来 得太晚了。”
随着话音,校门突然“咿呀”一声开了,露出老工友斑白的头发来。他揉了揉眼睛,轻轻笑 了一下,慈爱地说:“快点进来吧,傻姑娘,别净在那数星星了,夜深风凉。……”女孩子 们互相望了一望,静静地走过他的身边,每双眼睛都充满了感激。老人发窘地揉着眼,不知 为什么轻轻地说:“今晚,睡不好,出来看看,看看月亮……”
……门锁好了,姑娘们默默站成一排,黑暗中压低了感激的声音,轻轻说了一句:“谢谢您,……”
“谢谢您,谢谢您,……”——女孩子们走进了校园的幽暗深处。她们将要带着感谢和激动 进入快乐的梦乡。然而老人却默默地站在院落里,目光深沉地望着五月的夜空。
呵,这老人的心,当真喜爱这奶黄色的月亮?……
这段文字中有许多细节,如“老工友揉眼睛”的细节,深刻表现了老工友对学生的爱及关怀。
环境描写指导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常常有描写环境的段落,如《三味书屋》中描写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飞夺沪定桥》中描写沪定桥地势的险要;《开国大典》一课具体地描写了大安门广场等等。读了描写环境的段落,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环境中。课文里描写环境的段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形象具体地描写环境,并且与写人记事相结合,能够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渲染气氛,对表现中心起一定的深化作用。
那么,怎样描写环境呢?描写环境要注意两点:
一、选好观察点,按照观察顺序写。
为了把一个环境写得清楚、明白,首先要选好一个观察点,然后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最后再按照观察顺序写出来。观察点,是指我们站在什么地方看环境。我们选择的观察点不同,观察环境的顺序也不一样。因此,写好一个环境,选好观察点是十分重要的。
请你阅读下面的作文:
我们的教室
请看,教室里面多么整洁。桌子、凳子横竖都成直线,玻璃通明透亮,地面干干净净。讲台边还摆了几盆不知名的花,教室里飘着淡淡的花香,朵朵花儿张开笑脸,好像欢迎您呀!
您看,教室正前上方贴了“诚实、勇敢、活泼、团结”八个鲜红的大字,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有的作风。字下面的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教室的左前角有两个图书箱,一个绿色的,一个红色的。图书箱里有一百多本书。每天中午这里就围满了“书迷”,成了教室里最热闹的地方。左边墙上的玻璃窗之间挂了两条条幅。一幅写着高尔基的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幅写着鲁迅的话:“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黑色的字体配上梨黄色的底子,嵌上粉红色的边,淡雅而又庄重。右边墙上贴了三张“五讲四美”宣传画。其中一幅画了一个戴中队委标志的女同学,在爬山途中把自己的一壶水让给一位汗流满面的男同学喝。她的心灵多美啊!后面墙上的大墙报有三米长,一米半宽,上面贴着“墙报”两个立体美术字。墙报两侧有一副对联,黄底红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墙报里有“红领巾园地”“作业选优”“小画家”三个专栏。在“红领巾园地”里有队委分工表、轮流值日表和各小队的决心书、好人好事表扬稿。还有列宁、毛主席、杜甫、莎士比亚、雷锋等古今中外名人的语录。“作文选优”栏里有优秀的作文、同学们的书法练习。
您一定为我们有这样的学习环境而感到高兴吧。
读了这篇作文以后,我们会感到这间教室多么整洁,多么宽敞呀!教室里的布置有序地展示在我们眼前,历历在目,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写的好,是由于小作者选好了观察点,按照顺序观察和叙述的结果。
那么,小作者是怎样选择观察点,有序观察的呢?从第二自然段“教室正前方”一句来看,小作者是从教室后面作为固定的观察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叙述的。它观察和记叙的顺序是先观察教室前面的鲜红的大字——再观察教室左面的图书箱和条幅——接着观察教室右边的宣传画——最后观察教室后面的板报。观察顺序清晰,叙述层次分明。
从观察的顺序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在叙述每一部分时,又按位置依次描写。如写教室前方,是按从上写“标语”到下面写“黑板”,写教室后面是从“板报”外面写到“板报”里面。大顺序中有小层次,句句相连,环环相扣,使得文章有条有理。
由这篇作文的观察顺序中,我们可以知道,凡描写一个环境一定要确定好观察顺序,或从远及近,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按照观察顺序叙述,这是描写环境的关键。
二、要抓住重点,描写环境的特征。
描写一处环境,是不是把看到的都写出来呢?不是的。如果事无巨细地叙述,就会使文章累赘、啰嗦。描写一处环境应该抓住它的特征写。我们说的特征,是一处环境独有的地方,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只有选择重点,抓住特征,才能把这个环境中的特色写出来。
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
我家的阳台
我家的阳台正朝南方,虽然只有两平方米左右,但却给了我许多乐趣,我很喜欢它。
阳台的左面是几盆南方常见的花卉:清香扑鼻的含笑,文雅大方的文竹,枝叶茂盛的米兰。有这些花卉在身边做伴,你会觉得空气是那么清新,四周是那么宁静。这时,即使马路上车马喧闹,你也似乎感觉不到了。
阳台的右边是两只小鸡安身之处,鸡笼上面还搁着一个金鱼缸,几条小金鱼就悠闲地生活在这里。
最妙的是栏杆拐角处的那盆盆景。看!泥土上长满了青苔和小草,毛茸茸的,两只瓷器做的小山羊被放在“草地”上。盆的左边,一棵小小的“古树”拔地而起,长不到三寸就弯向右边,树干苍劲有力,叶子不多,却很有生气。“古树”旁边,有两座小石山,刀剪斧削般耸立着,两座山之间的峭壁上,还架着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桥。“古树”、石山、小桥、草地,还有两只小山羊,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天地。怪不得人们把盆景称为“有生命的画,没声音的诗”。
小阳台还是我活动的小场所呢!每当我读书写字感到累了,便到阳台上望望,让脑子和眼睛得到适当的休息;夏天太闷热了,就到阳台吹吹风,凉快凉快,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清早,我在这里做操,晚间在这里欣赏都市的万家灯火,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我家的小阳台给了我这样多的乐趣,你说,我能不喜欢它吗?
这篇作文按照“左面”和“右面”的顺序,描写“我”家小阳台的陈设。但是小作者并没有把所看到的景物一一描述,对“左面”的花卉,“右面”的小鸟用几笔带过。对“栏杆拐角处”的盆景,却浓墨重笔地描写。写小草是“毛茸茸的”,盆左边的“古树”是“拔地而起”,树干“苍劲有力”,“小石山”是“刀剪斧削般耸立”着,那“小巧玲珑”的“石桥”又是那么惹人喜爱。每一处景物都写出了它的大小、颜色、样子和特点,各处景物的组合构成了“美妙”的盆景。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知道:描写一个环境,一定要抓住重点,仔细观察,细致描写。
描写一个环境还应当注意:
1.准确使用方位词。
为了把一个环境中的陈设说明白,要准确地使用表示方位的词。如: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远、近、里、外,等等。
2.观察点可以变换。
观察一个环境,可以固定一处看,即定点观察;也可以移动脚步看,即动点观察。如果观察点变了,叙述的顺序也变了。
3.重点陈设细致写。
描写环境也要有详有略,不要记“流水账”,把看到的一些陈设、设施和景物,经过认真选择,确定重点详细写。详细写,就是要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具体地描写。
环境描写专题-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专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
五、可贯穿全文,出现在文首、文中或文末,形成线索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和“等到岸上炊烟四起……”(《鸬鹚》)这些环境描写或侧面写鸬鹚的动态,或表明时间,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怎样把景物写“活”? 1.拟人法 例:“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里描写兴安岭,作者就采用了拟人手法,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这样就把兴安岭写“活”了。2.比喻法 例:“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作者在这一段描写中,把桂林山水的美景比作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就把那里的山水写“活”了。3.摹声法 例:“一阵狂风吹过,大树像跑步似的弯下了腰,发出呜呜的哭声。” 这个句子作者采用了摹声的手法,把风中摇摆不定的大树写“活”了。4.夸张法 例:“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描写梅雨亭,作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把它的高度也写“活”了。5.衬托法 例:“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这里作者采用衬托的手法,画家笔下的绿是无穷的,“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绿颜色来”,可见林海有多少种绿了,这样就把林海的绿写“活”了。以上几种方法都是为了让静止的景物动起来,使描写的景物形象生动,以吸引读者。同学们作文时,不妨模仿着练习使用。可以使用单一的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用这样的方法次数多了,熟练了,你描写的景物就会“活”起来了。
片断训练:
又是一个家长接待日,下了第四课,你走在去食堂的路上,一定有许多感慨。请你就路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一个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并说明你想烘托什么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佳句选录(月亮)
★ 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 月亮斜挂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挤满了银河,眨巴着眼睛。
★ 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 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 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 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 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 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 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 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 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 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 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怎样观察和描写环境
同学们作文,不论记事还是写人,总离不开要描写环境。因为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事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因此,要写好记叙文,必须学会写好“环境”。
同学们在作文中经常碰到要描写的是周围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怎样描写环境呢?一是要抓住环境的特点。如下面的例段:“走过围墙旁,一阵歌声吸引了我。这里曾经是我读过书的学校,我的四年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那个校园就是我以前经常活动的场地。操场两端的沙坑是我记忆最深的地方,我不知在这里练过多少次跳高、跳远,一次比一次跳得高,一次比一次跳得远。沙坑边那两棵粗壮的小树,就是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栽种的。排列在操场南面的双、单杠依然还在,当年它令我生畏,如今在我面前它们仿佛变矮了!校门口的画廊里又换上了新的图片,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红领巾。掩映在树丛中的教学大楼被粉刷一新,五星红旗正飘扬在它的上空……” 这里描写的是一个学校环境,小作者抓住他印象最深的沙坑、小树、单、双杠、画廊、教学大楼等学校环境的描写。把校园生活的回忆与学校环境的描写紧密结合,情景交融。如果不抓住学校环境的特点,就与写“公园景色”、“旅游胜地”没有什么区别了。
描写环境也和写景状物一样,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或从东、南、西、北;或从前、后、左、右;或由近及远,或从上至下。按什么顺序好呢?这可以随自己的观察点和观察顺序而定。如下面例段:“站在亭台上,向南望去,只见那正阳门两侧,如同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几十幢大厦,给这古城增添了现代的崭新气派;向东望去,那工业区高耸的烟囱,正吐着乳白色的轻烟,阳光里,更显得柔和而透明;向西远望,那琼岛上的白塔,经历了地球震动的一次小小劫难,又昂首蓝天,而且素洁如玉了;再回身向北看去,那横卧天际的燕山余脉,蓝蒙蒙的,就像这古城的一条屏障……” 这里是对一座古城环境的描写。作者站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亭台 上,结合移动的观察顺序――南、东、西、北四个方向观察古城环境,根据观察顺序具体而清楚地描绘出了古城全貌的特色。
2.环境描写专题复习 篇二
一、设计果蝇专题复习的必要性
纵观高中生物, 发现其内容均是围绕植物、人和动物以及微生物来展开学习的。一轮复习重在详尽细致地进行全面复习, 二轮复习的侧重点在于重难点知识和题型复习:一是针对学生薄弱的知识环节或是需强化训练的题型进行复习;二是针对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进行复习 (如代谢、调节、遗传、生态等) , 而这些重点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 是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代表生物进行重点知识串联的。例如, 动物中选择果蝇作为一个专题, 植物中选择玉米或豌豆作为一个专题, 微生物中选择细菌作为一个专题。
那么, 果蝇与我们的高考关系如何呢?从2005~2013年高考全国卷“遗传变异”题目的考查统计来看, 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均凭借果蝇来考核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 时隔4年后, 2012年及2013年再次考核果蝇。从高考多次落点果蝇来看, 足见果蝇在遗传变异的高考备考中的重要性。因此, 设计果蝇专题复习非常有必要。
二、果蝇专题设置的知识网络
以果蝇为背景的知识考核并不局限在遗传变异上, 它与课本的各章节都有一定的联系。果蝇专题的复习除了遗传变异之外, 还可以辐射到以下多个章节:1.果蝇体细胞的结构与真核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功能的关系;2.果蝇体细胞的数量增殖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关系;3.果蝇与代谢中细胞呼吸的关系;4.果蝇的代谢类型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5.果蝇生殖细胞的形成与生物生殖的类型及方式的关系等 (见图1) 。
众所周知, 果蝇在遗传学实验研究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果蝇的遗传组成简单, 体细胞中只有4对同源染色体, 两两同源, 常作为遗传实验材料, 历年来高考也是大比重对果蝇进行考核。因此, 以果蝇为承载体设立果蝇专题复习, 既完全打破了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 顾及了课本知识的整体性, 又可以有侧重地复习遗传变异的相关内容。
三、果蝇专题中遗传变异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以果蝇为具体实例, 可围绕果蝇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的载体、二倍体、染色体组、单倍体基因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伴性遗传、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依次展开遗传变异重点知识的复习。
就目前进行二轮复习的学生而言, 从知识层面上看遗传变异的难点在于难以理解的概念。例如, “二倍体”“染色体组”及“单倍体基因组”这几个概念学生不容易掌握, 教师可利用课本插图“雌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及灵活运用相关概念。至于“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这几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可以先利用果蝇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测序结果 (图甲) 与控制“截翅与正常翅”相对性状 (正常翅对截翅为显性) 的基因 (图乙) 来加深学生对等位基因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图甲与图丙来了解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同时, 还可通过对图甲中的控制朱红眼的基因与控制深红眼的基因, 在形成配子时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判断来加深学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的理解。
除此之外, 遗传变异的难点还在于遗传题的解答上。遗传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是建立在课本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综合运用, 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其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四、果蝇专题中遗传实验题的解题指导
高考生物对遗传变异知识的考查主要是围绕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及其实践与应用进行的。其中“遗传实验的分析、设计”是高考生物对遗传变异知识的考查重点, 其相关题型考查知识点多、难度大, 非常需要教师加强解法指导, 尤其是遗传实验题。果蝇专题中遗传实验题的解题指导重在对学生进行遗传实验设计的方法指导。
遗传实验设计类型主要有三大类型:显性和隐性性状的判断类型、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类型以及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其中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学生最不容易掌握。它具体可分为四种情况: (1) 判断基因位于细胞质还是核中常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2) 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3) 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4) 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Y同源区段的实验设计。
下面就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谈谈相关的解题指导。
(一) 基因位置判断之“判断基因位于细胞质还是核中常染色体的实验设计”
【例1】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纯合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 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 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请设计实验判断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线粒体中。
实验步骤:
1选用纯种果蝇做亲本, 雌、雄性亲本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____。
2用亲本果蝇进行杂交。
3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并统计记录结果。
考点分析:指导学生从题干中快速找到该题的考点, 即设计实验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线粒体中 (实质考查的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的判断) 。
寻找依据:参照生物选修课本第41页“质遗传与核遗传正反交比较”图 (如图2) 。根据对图的分析, 可分别利用质遗传区别于核遗传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判断。
解题方法:
1.通过杂交试验 (即正、反交) 来判断
实验设计:
[正交]♀隐×♂显[反交]♀显×♂隐
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正反交结果相同,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正反交结果不同, 且子代性状表现都与相应母本性状相同, 则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2.通过连续两代杂交实验来判断
实验设计:隐×显 (纯合) →F1雌雄交配→F2群体
结果预期及结论:
A.若F2代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则基因位于细胞核的常染色体上;
B.若F2代不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则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回到例1。
确定方案:根据题干的设计步骤确定“纯合”亲本杂交, 子一代中观察性状, 符合亲本“正反交”方法。
实施解题:灰色与黄色的显隐性未能确定, 是否影响正反交的设定?可利用板书, 运用假设代入法进行分析解题。具体分析及解题过程略。
(二) 基因位置判断之“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例2】已知果蝇中长翅与残翅为一对相对性状 (显性基因用A表示, 隐性基因用a表示) ;直毛和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 (显性基因用B表示, 隐性基因用b表示) 。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的类型和比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小题具体分析及解题过程略。
(4) 请设计实验验证长翅和残翅、直毛和分叉毛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一步:选择纯种的长翅直毛雌果蝇与纯种残翅分叉毛雄果蝇交配, 得到F1;
第二步:让F1代雄果蝇与表现型为_______的果蝇进行测交;
第三步:观察并统计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
考点分析:第 (4) 小题, 指导学生从题干中快速找到该题的考点, 即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寻找依据:尽量从课本中找依据。参照课本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图 (略) 。分析图可知:除了F1自交外还可以F1测交, 看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实施方法:
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代“自交” (雌雄交配) 看F2性状分离比是否为9∶3∶3∶1。
2.用F1与双隐性测交看F2性状分离比是否为1∶1∶1∶1。
回到例2。
确定方案:根据题干可知该题采用的是F1测交的方法, 只要解决“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直毛与分叉毛”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 (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及控制基因的位置) 即可。
实施解题:“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直毛与分叉毛”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的分析省略。
“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实验设计”与例2第 (4) 小题的实质是相同的, 考查“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才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题方法:两对基因是否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判断 (只考虑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
实验设计:隐×显 (纯合) →F1雌雄交配→F2群体中统计性状分离比;
或隐×显 (纯合) →F1测交→F2群体中统计性状分离比。
至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较为复杂的情况分析, 可留给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分析。
(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和“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Y同源区段的实验设计”, 因篇幅有限, 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进行赘述了。)
基因位置的判断类型的解题方法为:1.先明确考查知识落点;2.从课本中找理论依据, 初步确定可行性备选解题方案;3.再回到题中依据具体要求确定最终解题方案。
需给学生强调的是:以上的解题方法均是基于以果蝇为例的几种遗传实验的分析, 适用于与果蝇这样子代较多的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此外无性别区分的植物、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和一胎只生1~2个子代的胎生动物不能完全照搬以上的解题方法。
果蝇专题的复习建议4个课时完成, 辐射到其他章节的复习可1个课时完成。果蝇专题中遗传变异部分需要3个课时, 包括重点知识的串讲及难点知识突破的1个课时, 遗传实验题解题方法思路的难点突破的2个课时。
3.“人口与地理环境”专题复习 篇三
本部分内容包括人口的增长(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人口的迁移(空间变化);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农民工现象等。从考查内容上看,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的类型以及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曲线、折线等方式呈现信息。从考查能力上看,往往以人口与地理环境的相关图表为背景,以热点或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问题入手,考查涉及人口迁移、人口合理容量、人口问题等影响因素或现象,以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热点区域的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应重点关注。
【知识结构】
【重点讲解】
1.世界人口增长模式
强调:①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的,但最终是由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而人口增长模式的真正转变要通过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来实现;③注意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④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人口增长模式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中过渡型多是年轻型,现代型多是老年型。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影响
强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其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
3.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影响生育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也很明显:①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②大的自然灾害使受灾地区的死亡率大幅度上升;③环境污染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4.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5.世界人口迁移方向
6.分析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需要注意的因素
了解某个国家或地區人口迁移的特点,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②人口迁移的流向(或迁出、迁入地区的分布);③人口迁移的方式,如是自发的、政府组织的,还是外力强迫的等;④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要注意用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去具体分析,更应注重用经济因素这一主要因素去分析;⑤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地区和迁入地区的作用。既有调整人口分布、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作用,又有益于文化扩散、传播、交流、发展的作用,更有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作用。既要分析有利影响,也要分析不利影响。
7.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相关性
8.我国的“农民工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分析如下:
【典例分析】
例1.(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解析: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和边缘区的常住人口密度都比乙城市大,说明甲城市的服务范围比乙城市的大。故答案为D。
(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解析:中心商务区建筑物最高,因此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地外侧,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甲城市N处人口密度较两侧大,城市建筑物较两侧高,说明该地可能是甲城市的卫星城;同理可知乙城市没有出现卫星城。故B正确。
例2.(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表1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2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解析:根据表1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可知,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影响。故答案为B。
(4)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从图2可以看出,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故答案为B。
例3.(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卷)图3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3回答(5)~(7)题。
(5)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据图3可知,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入率较低,而迁出率最高;人口以迁出为主,表明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故D正确。
(6)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在1954—1984年间,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为西藏自治区,其典型的农作物为青稞。故答案为D。
(7)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状况的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和判读能力。据图3可知,迁入率最大值约为18%,迁出率最大值约为6.5%,A错误。据图计算可知,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少,B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C正确;图中A省(市、区)的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D错误。故答案为C。
例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2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2回答(8)~(9)题。
(8)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解析:依农业资源或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而合理人口容量即为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据表2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8亿~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故答案为C。
(9)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
4.环境描写专题复习 篇四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第四大沙漠,地下水资源丰富。近年来,腾格里沙漠周边省(区、市)纷纷在沙漠边缘建立工业园区,园区的化工企业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沙漠,腾格里沙漠正遭受着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图Z141中,图(a)示意腾格里沙漠位置,图(b)示意腾格里沙漠中的一处排污池。
(a)
(b)图Z141
分析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沙漠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2.有一种蓝,它不是大海的蔚蓝,也不是蓝莓的深蓝,它叫“APEC蓝”,它属于北京!亚太经合组织(英文缩写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期间,在大家的努力下,北京终于一扫雾霾,绽放出蓝色的天空,简称“APEC蓝”。“人努力,天帮忙”,这是总书记在2014年11月10日欢迎晚宴致辞中总结出的“APEC蓝”的成功原因。“天帮忙”指会议期间气象条件较好,清洁的北风吹来,让逆温“难以现身”,污染物迅速被稀释消散。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APEC蓝”形成的“人努力”因素有哪些。
(2)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试简析其原因。
3.某企业在M地(如图Z142所示)开采有色金属矿,分析若不合理开采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减小对环境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图Z142
4.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现有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图Z143示意坡度与单位时间土壤冲刷量的关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Z143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2)说出Ⅱ坡度范围内土地合理利用方式,并简述其原因。
5.城市垃圾是指居民的生活消费、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市政建设和机关办公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据统计,我国约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围困。结合某城市填埋法处理垃圾示意图(图Z144),完成下列问题。
图Z144
3(1)请对图中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进行评价。
(2)简述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
6.在现代社会,海上能源运输十分频繁,时常有油轮因各种原因而发生漏油事故。石油泄漏往往能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会使海面上出现类似沙漠气候的特征,人们称之为海洋沙漠化。图Z145示意遭到石油污染的海滩。
图Z145
说明海洋沙漠化的主要分布区,并分析海洋沙漠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专题限时集训(十四)1.沙漠地区环境容量小,污染物难以降解;沙漠生态环境脆弱,一经破坏难以修复;沙子孔隙大,污水下渗快,会污染地下水。
科学制定环保法规,严格执法;禁止高污染企业进入工业园区;提高污水处理技术,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
[解析] 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的危害要从其污染角度分析,防治措施要从法规制定、禁止排放、污水处理等方面分析。
2.(1)关停部分北京周边地区的高能耗企业;各种施工场地作业停工;限制机动车的出行数量;加强道路清扫保洁,降低道路积尘负荷;等等。
(2)逆温条件下,大气层稳定,空气不易对流,污染物不易扩散。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APEC蓝”是绽放出的蓝色天空,说明形成雾霾天气的大气污染物减少,所以形成“APEC蓝”的“人努力”因素应当围绕大气污染物的减少分析。如关停部分北京周边地区的高能耗企业;各种施工场地作业停工;限制机动车的出行数量;加强道路清扫保洁,降低道路积尘负荷;等等。第(2)题,逆温是指近地面气温相对较低,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升高的现象。所以逆温条件下,大气层比较稳定,空气不易发生对流运动,粉尘、PM2.5等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
3.危害:M地地处丘陵山地,在该地开矿会破坏地表植被;M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易产生水土流失等;开矿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危及人们用水安全。
措施:对已开采的部分恢复地表植被,对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回填。
[解析] 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不合理开采有色金属矿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应从对植被、大气、水、土壤等的危害方面分析。减小对环境的危害的措施应从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排放、加强管理等方面分析。
4.(1)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2)林牧业用地。Ⅱ坡度范围地势比较陡,开垦为耕地容易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地区为红壤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易导致水土流失发生。第(2)题,图中Ⅱ坡度范围地势较陡,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在利用中宜规划为林业或牧业用地,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5.(1)有利: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不利: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等等。
(2)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城市上风向,避免污染物飘浮、扩散和渗漏。
[解析] 第(1)题,图示垃圾处理方式是垃圾填埋法,其有利之处是方法简单、节省投资,但是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且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第(2)题,垃圾填埋场应选择在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的地方,且应避开城市上风向,避免污染物飘浮、扩散和渗漏。
6.分布区:世界主要海运航线附近,海上采油区(或海上钻井平台)附近海域。
影响:油膜会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进而使陆地气候也变得更加干旱;油膜阻碍热量的转移,从而引起海水温度升高;油膜抑制氧气的溶解,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
5.作文专题走近描写,学会描写 篇五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描写的分类(2)明确描写的含义、特点(3)体会描写应注意的问题(4)掌握描写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学会抓住事物特点,选取恰当的描写方法(2)运用描写的相关知识来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挫折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2)鼓励学生直面挫折、勇往直前 【 教学重点】
(1)理解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思想品格及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2)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表现事物特征 【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事物特征,选取恰当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有感情地进行描写 【 课前预习,新知预知】
描写的分类:
(1)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分为、和 ①人物描写主要有、、和 ②环境描写包括 和
③场面描写:场面描写主要是写
的活动,写人物之间的关系。(2)从描写的角度看,可分为 和(3)从描写的手法看,可分为 和 【重点、难点问题探究】
/ 4(1)【经典导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导读:本文选自(作者名)的《 》,这段文字的表达方法为。这种表达方法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
【片段欣赏】(1)客人年过半百,瘦削,脸上皱纹不很多,却深,尤其额上和眼角的几道,形似刀刻。一头黑白相间的花发,鬓角却全白了,白得扎眼。一件半袖浅灰衬衣,看样子穿在身上足有三四年了,洗得却透亮,规规整整地扎束在腰里。客人没带什么东西,只有一只深蓝色的尼龙方便袋,空空瘪瘪的,绾了袋口放在腿上。”
分析作用:在这里,作者采用 描绘的方法,对主人公的 进行刻画:年事稍长皱纹却似刀刻,可见其,;衣着简朴行囊空瘪,则见其 ;衣服破旧却干净整齐,可猜出他是一个 之人。作者抓住主人公的 特征,写得真实自然,在文字的背后包蕴着读者能隐隐察觉的潜台词。
【片段欣赏】(2)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 4 分析作用:通过一系列的 描写,将捣乱鬼 无事生非,油嘴滑舌; 油嘴滑舌,混淆是非; 正义、勇敢,不留情面; 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描写得活灵活现。
【片段欣赏】(3)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大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鱼叉已经扎进鱼身上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海明威《老人与海》)
分析作用:运用细致笔调使一连串行为 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片段欣赏】(4)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分析作用:以上的 描写就属于 描写式,它非常恰当的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 描写了出来。
【方法小结:】
⑴ 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景物描写、细节描写,还是人物的肖像、对话、行动、心理描写、都必须为表现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服务。茅盾说:“人物服装的描写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想一想,上面引文中,对陈景润攀登“哥德巴赫猜想”高峰的描写,对保尔战胜上病后奋起的描写,是不是为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服务的。
⑵ 描写要善于抓住特点。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她的眼睛。”“倘若是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谓“画
/ 4 眼睛”,就是写出最能表现一个人性格的特点来,想一想,上面几段引文,是不是成功地刻画了“画眼睛”的方法?
⑶ 描写一般要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融入感情的描写,往往能以情感人,激起读者共鸣。想一想,徐迟写陈景润勇攀数学高峰,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保尔在上病后奋起,是不是这样? 【牛刀小试】
2011年3月11日地震发生后,60岁的新川弘光与妻子回家取东西时遭到海啸袭击,他的妻子被海水冲走。他依靠一片屋顶残骸,在福岛县附近海域漂流了两天,曾多次试图吸引经过的直升机与轮船的注意,都徒劳无功,但他仍然坚强地等待。3月13日,终于被日本海上自卫队士兵用小艇成功营救。
用“内心独白,直接再现” 法,描写困在汪洋中的花甲老人。(80字左右)
【课后训练】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危机。
2011年3月20日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恶化,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之间的战争。
在天灾人祸面前,该如何直面挫折呢?写一篇800字左右作文,注意选用恰当描写手段。
我的困惑:
我的反思:
6.环境描写专题复习 篇六
依标据本,高效复习
--------如何进行专题化复习
六年级语文教学新授课已近尾声,马上就要进入紧张而忙碌的复习阶段。我们龙泉街道中心小学六年级是如何做到《依“标”据“ 本”,高效复习》复习呢?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提高对复习的认识
我们认为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我们应该从三个层面对这句话的理解,一是因为知识点散落,分布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文本中,再加上学生身心特点遗忘快所以我们要温故。二是复习内容要整合、重组、梳理、归类。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内容主要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按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又可分为(1)记叙文的六要素(2)记叙的顺序(3)表达方式(4)描写角度等。而这些知识分布在好多文章中,设计的点又不一样,所以通过温故,对知识提炼、整理、细化、查缺补漏。三是知新,“新”不仅要明确知识体系,而且在复习过程中通过读写实践把知识转化为阅读策略和写作能力,也就是综合运用能力。
二、复习要依“标”据“本” 我们复习时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时,我们要依“标”,依的是语文课程标准高段目标,针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全面检测,学生是否具备应该掌握的知识、方法和能力。例如理解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所谓据“本”,就是依据六年级的文本教材,巩固所学知识、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模块专题化
(一)制定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做好复习工作,首先要制订好复习计划。对时间的安排,教材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给大家算一算时间账,小学毕业会考假设是6月底,除去双休日、像我们学校要承担高考、中考任务、学业水平,这样学生在校时间还有20天。时间紧而我们语文复习内容繁杂、复习量大,大到小学六年的语文知识,小到也得是六年级一学年的知识。面对这些现状,所以学校采用一个策略----模块专题复习计划。纵观六年语文学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部分,然而字、词、句、段、篇、章又有机地穿插融合在这三个模块之中的。这才是知识的层面,更主要的是能力的提高,于是再把专题进行细化,专题如何细化呢?比如基础知识模块中包括“字”,再把“字”进行细化,针对学段目标要求高年级要识3000左右字,其中2500个字会写。“字”可分为字音、字义、字形。字音又分为易读错例如笔耕不辍、迂回;多音字如旋转、载歌载舞;还有像我们地域特点的平翘舌。字形又可分为形近字、易错字如帐篷、如火如荼。我们每一个模块都进行细化到这个程度,这样就确保了复习计划的细致,详实。使复习能够有目的、有进度、有步骤地进行,达到省时高效的效果。
(二)专题复习课
我们如何来进行专题复习课?我们认为可设六个环节。以黄老师这节《专题(叙事性作品)复习课》为例:
环节一——课前专题检测。课前拟制叙事性作品专题测试卷,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老师批阅试卷,再针对学情,确定复习课教学的重难点。
环节二——回顾与整理。即回顾课文,整理关于叙事性作品表达顺序及基本的表达方法。利用前置性回顾与整理单,引领学生回顾写人叙事的作品(如《钱学森》《天游峰的扫路人》和《理想的风筝》)表达的顺序及基本的表达方法。表达的顺序有倒叙(如《钱学深》)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如《莫泊桑拜师》)。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外貌,也有侧面描写——如以景衬人等。选择材料要择取典型事例,同时又要详略得当。叙事性作品中同样写景,作用却不同,有的以景衬人(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有的借景抒情(如《理想的风筝》)……
环节三——阅读中运用。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纠错订正,推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让学生自我订正课前的专题测试卷(《慈母情深》),小组交流互助,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典型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播。在评价中提升阅读能力。
环节四——巩固提升
运用专题测试卷《地震中的父与子》,再次检测,实施星级评价,激发学情。从课堂测试情况来看,专题复习确实有效。
环节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次叙事性作品的专题复习的收获,并把这些收获整理在前置性回顾与整理单上。同时布置下节课的复习专题是科普说明文。引领学生回顾学过的《麋鹿》、《神奇的克隆》……这几篇科普说明文,完成前置性回顾与整理单。
环节六——个别辅导。在检测中针对个别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实现人人达标。
(三)试卷批改
我们老师在复习时经常用到试卷,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专题小卷,我们灵活运用市局下发的六套模拟试卷,从中摘出来可能失分高的题,做成专题小卷,以便专题复习课用。另一类是组织整张模拟考试的试卷。试卷批改后,老师进行试卷分析,依据学情分为优中差三类,尤其注重分析中等生和差等生的错题情况,分析错误率高在哪?造成错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的上好试卷讲评课。
(四)激发学情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要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今年我们学校实行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根据班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平均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优等生任组长,并且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了位置的编排。组内进行开展一些竞争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如诗歌赛背,听写比赛等。每项学习任务,达到人人过关,组员过组长关、组长过教师关。达到学习的最优化。第二老师们按学校“提优生—辅差生—拉中等”的要求,抓好临界生,既对中等生、学困生重点跟踪辅导,提高三率,确保整体成绩的提升。
(五)考试能力的提升
学生都要经过许多类型的考试与测验,因为考试成绩毕竟能反映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因此,掌握好的考试技能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
1.审题
每次考试或多或少的班里都会出现没读懂题、审错题的现象。我校在《常规十七条》就提出“慢审题快答题”的要求,平时就加强审题训练,训练孩子有意识的多审题,审准题的能力。老师们也在课堂,集合一些问题试卷,全班同学帮助分析原因,加强学生审题意识,指导审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
2.思考
有些学生不会思考,比如阅读题,一些学生往往断章取义,匆匆做题,我们就告诉她每一道题都要结合全文思考、分析,以文促思。平时我们六年级教研组还研究总结了一些做不同类型题目的思考方法,对学生给予有效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提高思考的效率。
3.答卷 培养学生思考后再下笔。下笔时语言要通顺,把意思写清楚,可以先在打草纸上酝酿,写出关键词,组织答题语言,注重条理性、层次性。还要注意书写工整,标点的使用等细节。
4.检查
培养学生自查的习惯,让他们回头看看自己的试卷,哪些由于粗心失分,哪些是由于他们知识的短缺造成的,对今后自身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上有努力的方向,让每个孩子明确自查的重要性,刚才黄老师在学生做完试卷后,就让学生自查。就这样慢慢养成自查能力和习惯,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规范纠正行为
为了避免学生在试卷是出现一些乱改、乱批的现象,使卷面极不整洁。我们规定写错时可以用一条线或两条线纠正。
(六)加强读写实践
尽管离考试只还有20多天,学生真正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光是做试卷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六年级为加强读写实践,可以实施“三个一”,每天一背,背古诗。每天一篇,给学生推荐一篇文章,印发,并且后面都有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做一做。每天一写,写100-200字的一段话,可以是自身经历、读书心得、自己的见闻等,加强了读写训练。
7.“工业”专题复习 篇七
工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 也是各地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近三年高考关于工业部分的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命题角度来看:常以最新典型案例、柱状图、结构图等为背景, 考查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以统计图表、区域分布图等为载体, 考查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示意图、演变示意图和生产地分布图为载体, 考查工业地域的相关知识。题型表现为选择题和综合题并举。
从考查能力来看:侧重于考查从材料、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规律、原理的灵活运用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以及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论证能力。由此,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仍是各地高考考查的重点, 且主要考查考生迁移、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主干知识梳理】
一、工业区位选择
(一) 工业区位因素
1.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 (燃料) 、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等。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
友情提醒:
A.工业的布局主要考虑经济效益, 应力求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B.在分析和判断工业主导区位因素时, 一定要注意工业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要以一种动态变化的眼光来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2.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科技的进步,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如下图所示。
案例1: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案例2: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二) 工业区位分析方法
1. 一般思路
注意:分析要全面, 不能顾此失彼, 要综合思考, 全面分析。
(1) 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 构建思维模式。 (1)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 (2) 经济区位因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3) 社会区位因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国防等。
(2) 辩证的分析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如评价类的题目, 考生一定要从正反两方面分别作答。
2. 宏观、微观分析
工业区位选择在宏观上侧重于社会效益, 微观上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需考虑的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如国防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国家政策的影响、厂商的个人偏好, 以及工业惯性的影响等。
3. 主导因素分析
确定主导因素时, 首先要看工业部门的性质, 然后结合具体的区域, 从各方面全面分析、比较, 找出决定性因素。另外, 工业区位因素又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 因此, 工业区位因素的评价更要侧重于对其发展变化的评价与分析, 具体来讲就是要因地、因时制宜。
二、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的形成机理如下图所示。
(一)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转移和工业区域的关系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 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区域, 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现代工业空间联系是为了共同利用基础服务设施, 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另外, 工厂之间还有信息的联系, 如计算机网络。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 从而促使工业地域形成, 并可能形成工业地带。但是, 工业地域的分布并不是越集中越好, 过度集中会出现人口剧增, 用地、用水、用气紧张, 原料、能源和农产品供应不足, 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而过度分散又会使企业间协调不便, 难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使投资增加, 运营费用提高。因此工业区既要在较大地域内适当分散, 又要在适宜的地点相对集中。
工业集聚的好处: (1) 相关产业集中, 便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2) 降低运输成本及能源消耗, 集中处理废弃物; (3)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缺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供应紧张。
工业分散, 实际指有联系的工业部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散, 这些工业往往受交通运费的影响较小, 而受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较大。原有的老工业区工业密集, 地价、工资上涨, 资源紧张, 污染严重, 都会促使企业迁移到其他条件比较合适的地区发展, 这样可以缓解工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提高经济效益。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就是工业分散的结果, 它有利于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 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优区位, 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 典型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比较
三、工业生产与环境
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产生废弃物, 不同的工厂所产生的废弃物在性状上有很大不同。环境质量是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经营效率, 因而成为工业区位因素之一。不同类型的工业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程度不同, 如下表所示。
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 在选址时不仅要考虑水污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 还要考虑风向, 避免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根据不同区域, 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一般有以下四种选址要求:
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 则该工业部门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 如下图中A处。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 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 由风向玫瑰图可知该地区最小风频是西风, 最大风频是东北风, 则该企业应布局在A处。
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下图显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 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在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 易产生空气污染的企业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如下图中的A、B两处。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 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下表, 完成 (1) ~ (3) 题。
(1) 该公司 (1) (2) 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A.开拓国际市场B.建立品牌形象
C.吸引国外资金D.降低生产成本
(2) 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 可以
A.降低劳动成本B.增强集聚效应
C.便于产品销售D.便于原料运输
(3) 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
A.市场B.资金C.原料D.技术
解析:本组题以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为背景, 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图表、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组题需要重点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工业的集聚与分散, 跨国公司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展目标等相关知识。
第1小题, 表中 (1) 阶段是产品“走出去”, (2) 阶段是销售“走出去”, 销售的是产品, 故 (1) (2) 阶段“走出去”的目的都是开拓国际市场, 因此A正确。B项建立品牌形象是 (3) 阶段的目标。 (1) (2) 阶段并没有吸引国外资金和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C、D项与题意不符。
第2小题, 意大利是发达国家, 劳动力成本高, 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属于工业分散, 主要是为了使产品进入当地市场, 便于销售, 因此B项与题意不符, C正确。制鞋工业不是原料导向型, D项与题意不符。
第3小题, 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 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技术条件, 因此D正确, A、B、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1) A (2) C (3) D
例2 (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下图是江苏某科技产业园规划示意图。该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读图回答 (1) ~ (2) 题。 (双选)
(1) 该科技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有
A.靠近原料产地B.邻近城区市场
C.生态环境优美D.对外交通便捷
(2) 该科技产业园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有
A.促进产业升级B.减轻交通压力
C.缓解用地紧张D.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本组题以江苏省某地区的科技产业园为背景, 考查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和产业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 同时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第1小题考查该科技产业园发展的优势, 在读题时要抓住“科技产业园”和“优势”这两个关键性词语。“科技产业园”表明该产业园应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区, 类似于美国的“硅谷”, 其影响因素可以由“硅谷”的区位因素迁移而来。同时“优势”二字则指明了答题方向, 对区位因素进行了限定。
第2小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高科技产业的生产特点。高科技产业虽然不属于劳动密集型, 但是其也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由于园区的开发, 必然增加工业用地的面积, 使城市有限的土地更加紧张。园区建成后, 人员、物品的交通往来必然增加交通压力。
答案: (1) CD (2) AD
【环境描写专题复习】推荐阅读:
祝福环境描写教案07-06
描写环境景物句子07-24
描写保护环境名言08-22
环境描写预示文章结局06-09
高考小说环境描写练习07-25
环境描写结尾优美片段10-04
环境描写的好段10-17
优美的环境描写句子摘抄08-13
一段200字的环境描写08-28
小学生环境描写范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