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共11篇)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 篇一
一、活动名称: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的:
让全院同学感受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风采, 感受不同民族传统节日洋溢的欢快气氛,体现出”56 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继承传统民族文化节日,弘扬民族精神!真正让我们重视起自己的文化、节日!
三、活动时间地点:12月x月x日 香樟林小操场
四、活动主办方: 石化12-3-2班
活动协办方:组织部
五、活动流程策划:
(1).活动前期 :
1申请活动开展场地---“香章林小操场”
2申请宣传展板---派相关人员布置
3张贴相关海报---派相关人员办理
4派相关人员到各班宣传本次活动内容
------------做好宣传工作------------
让全院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宗旨以 及意义
提高热情使全院学生积极参与
(2).活动内容:
主持人介绍活动目的以及介绍嘉宾,宣布晚会开始!
1、合唱《56个民族56朵花》
---选56个同学上台共同演唱.且每人手持一朵鲜花,代表56个民族以展示56个民族一条心,具有同样的民族精神,增进各族之间的深厚友谊,展示民族风采!
注: 唱歌人员采取自由报名
其中可选出几名代表身穿不同民族衣服在前领唱
鲜花可用彩色纸制作,2、知识大比拼
----选5名同学收集关于不同民族的信息资料(如;象征物,服饰,信仰,爱好,生活习性等等)
给予自己发挥空间 待介绍完相关资料可以小品等自由表演形式展示出来!让大家对我们的文化更加了解!
3、服装秀
----同学们身穿不同民族的服饰走秀
相关人员安排:走秀内容
选走秀时背景音乐
4、游戏环节
a-“拔棍”
拔棍规则,两个人面对面坐好,两腿前伸、四足相抵。各持一木棒的两端,开始后往自己的这边拉,谁的臀部先被拉离地面就算输,在比赛中腿部弯曲也算输。
b-“高脚马”
规则:骑着高脚马 看谁最快到达指定的地点!
主持人介绍:高脚竞速俗称高脚马,因截竹为马故又称竹马,是湘、鄂、渝、黔四省边界盛行的一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骑高脚马在土家族文化渊源中既古老又新鲜,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它是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灵活性、表演性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体育活动,在社会学、民俗学和体育学方面都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参与者均可获赠一份礼品(以提高参与积极性)
5、舞蹈演出
a-以火把节为主题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在彝族人眼里象征着光明,正义. 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b-自由舞蹈比拼:选手对台跳不通风格的舞蹈用舞蹈展示不同文化风采!(可以是现代舞,民族舞,等等)。
----派相关人员负责此节目编排及音乐----
6、小品演出
内容须与传统节日有关,风趣,体现民族风情
----派相关人员负责此节目----
7、颁发优秀节目奖:由邀请嘉宾投票选举!团体获奖
8、全场一起欢唱《明天会更好》(弘扬民族气息,希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9、主持人宣布晚会结束
(3)活动总节:通过次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让民族气息蔓延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增进了我们各族及全院同学的友谊,增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也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
六、会场设置:
利用各个民族的特色物质来布置,气球,彩条,旗帜等来布置
主持人可在活动过程中介绍(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派相关人员负责会场布置----
七、奖项设置:
1、游戏环节中参与奖品
2、优秀节目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各一个节目,以团体获奖)
八、经费预算:总计200—300元
音响设备等60元
宣传资料 20
彩纸 彩旗 气球等 30
高脚马 服装等 100元(能自己准备就不需花费借用)
奖品 80元
其他预算再做另行计划
----派相关人员负责准备及购买----
九、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保暖,以及开场、散场时的纪律!
派相关人员维持纪律安全等.
2.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 篇二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备考时, 注意把本专题知识与第一单元文化的作用、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
2.考生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 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 从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感悟中华民族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考生要关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 学会运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考点指津】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规模大, 存留丰富。
(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其中, 我国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古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②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③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 即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 即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历久而弥新。
(2) 中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②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辅相成, 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 无论什么时期,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7.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改革创新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主要措施) :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考点拓展:
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所以, 弘扬民族精神, 就要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 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才能生根, 转化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
③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 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并转化为我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高考回眸】
1. (2011·福建文综卷·27) “双百”人物 (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用自己的言行,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 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 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 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凝聚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传承”“升华”可知, 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历久弥新, A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D两项表述错误;C夸大了中华美德的作用, 表述不科学。
2. (2011·江苏政治卷·21) 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 南方流行越剧, 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如南京的白局, 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 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 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 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 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 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知识,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中, “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等信息, 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和繁荣, 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C。
3. (2011·山东文综卷·19) 2011年, 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活动, 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 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 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①④正确;②表述不科学, 且与题意不符;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4. (2011·海南政治卷·15)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④说法错误。答案为C。
5. (2011·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 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 (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 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 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 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 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 (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 , 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 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 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 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 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 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 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查文化生活知识的主观题。第1问, 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作用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角度结合材料组织答案。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 要求考生提出建议,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妈祖文化影响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 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 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 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 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 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创新设计】
1.《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大风泱泱, 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 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者, 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
A.包容并蓄 B.与时俱进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2.2011年8月1日下午, 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援疆志愿者出征仪式在沈阳举行。来自全省40余所高校的125名赴新疆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 响亮提出“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 正式开始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征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
①能促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②直接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能够快速改变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 (广东) 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4.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于4月14至16日在海南召开, 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 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
(1) 结合材料, 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2) “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被誉为助人为乐的道德楷模、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的郭明义, 是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 他“把雷锋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 把雷锋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30年来, 我经历了很多, 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在鞍钢工作的20年里, 他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在工作中他总能顾全大局, 甚至不分分内分外, 心里始终装着集体、社会和国家, 先公后私, 公而忘私, 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公德大义。同时在工作中他总是锐意进取、孜孜不倦、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请用文化生活知识, 分析宣传郭明义的事迹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提示:“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 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B 提示:②不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
3.B 提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由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C、D不符合题意。
4. (1)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2)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 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 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5.①“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 这充分体现了郭明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具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高贵品质。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②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 同时在工作中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等, 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 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利于鼓舞千千万万的人们, 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
3.专题九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三
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准确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
用&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对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地
位&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特
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至今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 中华民族精神
(1)是什么:①基本内涵:一个核心(爱国主义)、四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 温馨提示
[爱好
和平] [团结统一] [勤劳勇敢] [爱国主义] [自强
不息]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为什么:①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特征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2)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怎么样):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的主心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化与分化图谋。④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⑤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4.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类型&中华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区别&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民族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联系&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
5. 关于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误区
(1)误区一:弘扬民族精神会影响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误区二: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误区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阴谋。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吸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二者并不矛盾。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误区提示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注意千万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要理解和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题技巧 解答本题关键要读懂题意。材料旨在表明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形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这表明实践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合题意。
正确答案 B
例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nlc202309032241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误区提示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同学们出错主要在不明确经济对文化是起决定作用的,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解题技巧 传统文化能因时而变,故③错误。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落后腐朽文化则阻碍经济的发展,故④错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有顽强的生命力,故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选A项。
正确答案 A
例3 2011年10月9日,举世瞩目的“天宫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我国的航天工作者在长期奋斗中,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债,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种精神( )
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②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④表明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误区提示 注意不要误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不要混淆了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同时要牢记民族精神是具体的,它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解题技巧 此题考查对民族精神的理解,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正确。④说法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正确答案 C
[【考题预测】]
1. 2011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2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坚持爱国主义,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坚决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 ④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 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 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精神是( )
A.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B.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C. 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D. 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
5. 《南下》这部电视剧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地展现了南下精神。南下精神不仅展现了山东人勤劳、正直、奉献、讲义气的优良传统,而且体现出永不止步、不断追求、注重创新等新的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因为( )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承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即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具圣人才德;外王即以经世为用,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施行王道。下列选项中符合“内圣外王”思想的是( )
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7. 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黑格尔说:“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当下主宰中国人视野的时代精神是( )
A. 中华民族精神 B. 社会主义文化
C. 改革创新 D.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8. 近代中国,无数志士仁人探求救亡、图强的道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的当天,香港、澳门多家报纸或发表社评,或以套红的国庆专版刊载庆祝文章;最近,我国许多学者专家积极编修台湾文献史料,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台湾历史及两岸同源一体的文化历史渊源。上述事例表明( )
①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 ②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材料一 2011年以来安徽省泾县工商局围绕建设旅游强县的目标,出台多项政策为旅游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创造了工商、旅游联手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新模式,联手助推红色旅游。运用爱国主义基地带动的红色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材料二 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离。只有把民族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我们才能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向深入,在做好经常性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决定从2004年开始,把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运用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结合材料回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0. 2011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今天,这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纪念日,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今天,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挑战与使命仍在眼前。放眼全球,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面对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身处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让我们携起手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为建设一个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世界继续奋斗。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你赞同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何在?
4.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 篇四
一、认清目标
明确要求
知识与技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查找资料、链接所学历史知识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并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本课知识脉络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识记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自主学习
认真准备
课堂预习(15分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预习题,并在教材中做出相应的标记)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
(4)请你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6)请列举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提出质疑:(2分钟)(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或者你发现的问题请写下来)
四、互动交流:(13分钟)
五、课堂检测(10分钟)
(一)填空题
(1)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中。
(2)独具特色的_________、浩如烟海的____________,名扬世界的__________异彩芬呈的____________,充满智慧的__________,完备而深刻的_________等,共同组成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4)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二)分析说明题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除了其特有的书法,对联、诗词等艺术形式外,还有能极为准确的表达语意的成语,这更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请说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并列举一些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至少三个成语)
3、请说明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考试题精选 篇五
一.选择题
1.在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发生特大雹洪灾害面前,当地政府和群众紧急行动,全力投入抢险救灾的斗争中,岷县很快地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这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的精神。()A.团结统一 B.热爱和平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2.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武汉市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此项活动()
A.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B.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C.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4.自2012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后,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学雷锋高潮,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学雷锋活动()①属于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②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窗口,介绍全国各地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美食,从精致的选材、加工和制作等角度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影响,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据此回答13~14题 6.《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影片()
A.是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民族的魂 B.属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优秀文化 C.是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D.是对各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 7.这部纪录片()
①反映出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②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了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③展现了饮食习惯的不同,体现出文化的差异 ④表明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在赛场上,中国学生因为没有给外国小朋友准备礼物,尴尬之下只能以人民币回赠;在餐桌上,中国孩子热烈讨论,谈笑风生,外国孩子却在安静就餐……,这是在英国坎特伯雷举行的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出现的真实场景。同学们对此场景有不同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不尊重人的表现 ②在国际交往场所,是否文明礼貌会影响国家形象 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要尊重差异、保持特色 ④在不同的公共场所,都要自觉遵守文明礼貌规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2012年的广东“两会”上,有代表指出,目前思想文化领域中有95%以上的杂音,杂音来自于互联网,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在网上几乎都有反映,给我们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带来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下列建议正确的:()A.要用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引领互联网文化 B.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 C.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抵制互联网文化 D.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建设网络文化
10.2012年2月23日和3月24日,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壬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大典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先后在河南淮阳、新郑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万余人喜聚盛典,集体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上述事例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影响 ②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 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下列民族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A.铁人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C.长征精神 D.雷锋精神
12.2012年两会期间,关于加强文化引导、宣传中华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提案。之所以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因为民族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 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④是我国经济社会一切工作的中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近年来,伴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涌现,很多国家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以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为荣。这一现象说明()A.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B.中华文化是最受欢迎的文化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14、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A.中国是文明古国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D.中华民族勤劳勇敢
15.雷锋一直在我们身边,社会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启示我们,学习雷锋精神要()
①坚持做好每一件小善事 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③为索取回报而承担社会责任 ④把个人前途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中国航天人积极践行中华民族精神,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说明中华民族精神21.2012年2月19日,菏泽市委书记赵润田接受大众网专访时指出:下一步,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是做好文化品牌文章。围绕中国牡丹城和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这“一城四乡”打造核心文化品牌;围绕水浒文化、黄河文化等打造重点文化品牌;此外,还将陆续打造民俗文化、现代工艺、旅游等多个品牌。菏泽市的做法()①有利于推动菏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②有利于推动菏泽经济的发展 ③体现了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④表明文化建设将成为菏泽发展的工作重心 ① 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一致 B、是中华民族的根 C、是战胜困难不竭力量之源 D、核心是无私奉献
17.“农家书屋真不赖,富了口袋富脑袋。”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问题,国家从2007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要求到2012年年底,农家书屋覆盖全国每个行政村。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去农家书屋读书的甜头。为进一步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需要()A.强行集资购书,充实农家书屋 B.深化读书活动,提高农民素质 C.取消娱乐活动,专心致志读书 D.依赖农家书屋,确保农业丰收
18.下列能直接反映加强神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的有()
①南京实施“321人才”计划 ②南京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③南京推进政府运行机制改革 ④南京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⑤南京实施城市雨污分流工程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⑤
二、非选择题:
19.2012年3月,河北省发布《“河北精神大家谈”征文启事》。要求紧扣河北精神“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基本内涵,围绕“河北精神之核心”、“河北精神之我见”、“河北精神与河北发展”等主题,表达对河北精神的理解、感悟和体会。依据材料解答:
(1)“河北精神之核心”:河北精神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它们共同的核心是什么?
(2)“河北精神之我见”:河北精神的基本内涵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的哪些观点?(3分)
(3)“河北精神与河北发展”:河北精神的弘扬和落实有助于河北在哪些方面取得发展?(请结合上一问所列出的观点说明,写出两点,2分)
20、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哪些?(2分)
(2)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2分)
21.材料一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我国文化产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许多地方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扩大就业空间、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 23%,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什么?(4分)
(3)作为青少年学生,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应做怎样的努力?(6分)
22、材料一:2011年9月20日晚,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他强调,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让他们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转化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共同行动,努力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材料二:2011年10月13日下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辆汽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小悦悦事件”引发社会各阶层人士对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广泛讨论和思考。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1)上述材料说明,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必须加强哪一方面内容?(2分)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请列举。(4点以上,4分)
(3)青少年怎样做才能成为有道德、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4点以上,4分)
23.2011年10月以来,中共中央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从而在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请写出民族精神的内容。(2分)
(2)“先进文化,始终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试举一例证明这个观点。(2分)
(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你对此话是如何理解的?(4分)
24、[传承文明 繁荣文化]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我国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创办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近年来,我国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开展了互办“文化周”“文化年”活动,增强了彼此在文化上的交流;当中国歌唱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中国民歌时,中国的文艺节目“星光大道”上,也出现了不少外国人的身影;当世界许多国家饶有兴致地过“中国年”时,“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也开始走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时政解读]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分)
(2)[观点聚焦]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分)
26.2012年秋季,国家将正式启用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6分)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书法进课堂的认识。(3分)
(2)除书法外,如果你有机会学习一项传统文化,你会选择什么?(1分)答案 19:(1)核心是爱国主义。(1分)
(2)①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④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⑤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等。(列出三点得3分)
(3)示例:①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有助于促进广西的民族团结事业健康发展。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促进广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促进广西社会更加和谐发展。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激发广西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④落实奉献精神,有助于促进广西公益事业的发展。⑤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有助于提高广西的对外开放水平。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广西科技事业的发展等。(结合上一问所列观点,写出两点得2分)20、(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分)(2)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2分)(3)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21.(12分)(1)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我国文化建设发展迅速、成就显著。(2(2)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分)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地加以抵制。(6分)
22、答:(1)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分)②材料一中举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大会及李长春同志的重要讲话,充分说明国家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分)材料二中小悦悦相继被两辆汽车碾压后,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说明当前人们思想道德水平还有待于提高。(1分)
(2)①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③有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⑦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⑧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3)①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造就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②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承担历史使命;③孝老爱亲、尊长爱幼、自强不息、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把个人前途和命运与祖国、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或自觉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④加强道德修养,敬业奉献、恪尽职守,提高法律意识;⑤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规范,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每点1分,共4分,只要言之 答:23.(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分)
(2)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鼓励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激励中国人民找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2分。从思
想、理论、歌曲、绘画等角度回答均可)
(3)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写出精神文明建设包含的两个内容也给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中心环节;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分)
24(1)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2 分)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2 分)
(2)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 分)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1 分)
26.(1)①有利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⑥有利于陶冶学生性情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
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 篇六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开场白:今天很高兴能和关帝庙中学的同学们来共同上一节课,预祝我们合作愉快,希望这一节课能使同学们有所收获。学生分成4--6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代表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砀山每年3—4月份都会举办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梨花节)梨花节期间游客们会观赏我们砀山哪些旅游景点?(学生回答:碧清庄园、梨树王、鳌头观海、乌龙披雪、官庄湿地等)
除了这些旅游景点之外,还有哪些民俗文化表演?(学生回答:斗鸡、斗羊、唢呐、四平调等)
师小结:我们砀山唢呐、砀山四平调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砀山民俗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互动
(一)教师展示有关本课的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学生读)
1、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2、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分析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学生自主复习第五课内容,熟悉并找出本课知识点,并在纸上写下题目。
(三)小组交流合作,整合本课知识点,小组代表负责整理归纳。
(四)班级交流展示,由其中一个学习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板书本课知识网络
(五)学生抢答本课知识点,每题答对10分,回答不完整酌情扣分,小组间比赛。
(六)教师强调本课中考高频考点,弄清易混点。中考高频考点:
1、中华文化的特点?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4、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表现?
5、我们青少年要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易混知识点: 第一组:
1、中华文化的特点? 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答: 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第二组:
1、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一个重要原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2、为什么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答: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三、当堂达标测试 小试身手
1、(2014.安徽)央视2014年5月11日播出的《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展现了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下列成语寓意相同的是(A)
①悬梁刺股
②三顾茅庐
③映雪读书
④凿壁偷光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4.黄岗)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考察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时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做人民群众贴心人。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活动的意义在于
(B)
①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有利于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③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人送礼成双,日本人则避偶就奇。在美国,去别人家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面对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我们应该(B)
①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②尽量减少与他人的交往,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③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 ④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人们为庆祝这个节日会举行赛龙舟、包粽子和送香囊等民俗活动,日本姑娘井上惠子是一位龙舟赛的铁杆“粉丝”。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惠子告诉记者:“中国端午节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辐射力。”这说明(A)
①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②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中华文明始终走在世界最前列
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沙场练兵 1、2014年10月22日,安徽省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合肥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动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积极创新创造,用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进文化强省战略,谱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安徽篇章。
(1)、“用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请你说一说,这里的“中国精神”指的是什么?(4分)
答:中国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弘扬中国精神我们应该怎么做?(6分)答: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里的内容;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答出3点即可)
2、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了“网络名人故宫行”活动。30多位网络名人走进故宫博物院,参加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魅力四射的中华文明。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由哪些部分构成?
答: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原因是什么?
答: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四、课堂小结
说出本结课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知识点。(或用一句话概括你本节课的收获)你还有哪些困惑没有解决?
五、作业设置
7.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 篇七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最后一课,从了解到爱是升华,从制度认同到文化认同也是升华。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特点,所以,使学生学好本课,也有利于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本课由文化了解入手,提升出文化精髓,再到民族精神,层层深入。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使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学情分析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一些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的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要消除这些影响,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就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所以我们采用视频、讲故事、MTV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明确中华民族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当中;感知中华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具有深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从中华文华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结合各个民族对中华文化所做的独特贡献,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从今天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上,能够感受中华文化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环境与准备
PPT课件;多功能互动平台;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整合资料;课上利用多种媒体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设疑激趣
师:2013年10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外国友人Bobo来山东观看,并且买了一个十艺会的吉祥物“凤舞东方”,但他实在搞不明白,这个美丽的吉祥物到底是什么动物(出示图片),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疑惑?
生:是一个载歌载舞、欢乐喜庆、吉祥美丽的“凤凰”形象,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的一种鸟,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生物,实际并不存在。
教师总结: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就和外国友人一起来了解这节课的内容——《灿烂的中华文化》。
2.感受文化,升华碰撞
(1)小导游谈“文化”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外国友人不了解也是正常的。那接下来,Bobo要继续游览,想要了解我们中华文化,假如你是小导游,你将怎样对外国友人介绍我们的传统文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搜索的中华文化的资料(文学艺术、科技工艺、衣食住行、名言警句、格言等)。(视频、PPT、图片、文字、诗歌等形式)
(2)自主感悟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师系统地整理关于中华文化的图片、视频,并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师:你看了上述视频有何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传颂文化,激扬美德
教师讲身边的、历史上的名人的或自己的传统美德故事。(可以用网络搜索、电话采访、QQ交流、博客查询等方式搜集)
播放临淄实验中学的“一分钱工程”视频、图片,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
师: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4.思维碰撞,辨析明德
教师组织小组辩论会:当今社会,中华传统美德是否需要继承和发扬?(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通过辩论感悟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并且充分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5.视频欣赏,情感升华
教师播放视频MTV“好人就在身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学生欣赏视频感受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6.践行拓展,文化传承
教师播放“齐文化”视频。学生利用地域优势,搜集、了解齐文化,通过网络、QQ、微信等方式交流齐文化,弘扬并传播中华文化。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手段获取知识,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究、体验,通过践行促进健康发展。
●设计亮点
1.思路清晰,板块明了,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通过问题导入、设疑激趣,感受文化、升华碰撞,传颂文化、激扬美德,思维碰撞、辨析明德,视频欣赏、情感升华,践行拓展、文化传承六大板块构成课堂主体,实现学生从对中华文化的感受、传颂、辨析升华到对中华文明的思维碰撞、激扬美德、践行拓展、文化传承的引导转变。
2.充分利用网络多种方式辅助学生学习
通过网络搜集科技、文学、艺术、中华名家、文化遗产、吃文化、穿文化等某方面内容,自制PPT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灿烂;通过电子相册赏析,进一步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微信、QQ群传播身边学生的美言善行,让学生明白,美德就在你我的身边;通过观看视频“好人就在身边”进行思想升华,弘扬中华美德。利用网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3.课堂设计、情景选择符合“三贴近”原则,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教学设计选材取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在感悟、体验、反思中受到教育。通过临淄实验中学“一分钱”工程的节俭、助人等美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人魅力。通过“齐文化”资源的利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好地践行中华文明的要求。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8.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 篇八
[关键词] 网络;文化;精神;家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1)02-0089-04
[收稿日期] 2010-07-2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1002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0801012B),湖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09ZK3124)。
[作者简介] 1.赵惜群,男,法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2.蒋娟,女,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湘潭 411201)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命题。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在物质文明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经济环境当中,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这一事实的高度警觉。“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构成”[1]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然而,作为“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和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组织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辩证地透析网络文化这柄双刃利剑,大胆探索培育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网络文化思路,使网络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和实践十七大报告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为精神家园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网络文化充实了精神家园的内容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既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又包括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等,同时,由于这一内核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它必将处于不断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之中。网络文化作为精神文化正在或已经形成自身特有的语言体系、规范制度和价值观念,并在逐步强化其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力,自然应当成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惟其如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实现其完整性,体现其发展性,进而发挥其实效性。同时,从网络文化的特性来看,它是一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文化,具有世界性、开放性、平等性、实时交互性等独特的性质。它通过广泛而快速的交流,能极大地促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外国优秀文化的借鉴,有力地推动不同文化间的整合与交融,拓展其内涵,优化其内在价值。
(二)网络文化优化了精神家园建设的载体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一方面是理论构架与文化整合的过程,但更重要的则是理论与文化走向实践,走向群众的过程,即让理论形态的精神家园付诸各民族人民的伟大实践,而要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就离不开一定的载体。网络文化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 供了一种崭新的载体,并且与网络载体相比,任何一种传统载体都将失去昔日的光辉。首先,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吸引力。网络是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新型文化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内容都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进行传播,给受众带来全方位的感观冲击,增强文化内容的趣味性,同时网络文化的实时互动特征,使受众不再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而且可以与信息传播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在争论与探讨中增进理解,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活力、感染力与吸引力。其次,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覆盖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跨越空间限制的特点,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理念能够摆脱空间限制渗透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群之中,从而极大地扩展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覆盖面。最后,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效性。一方面,网络文化建立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文化传播的物理介质主要依靠电缆、光缆或无线电传播,信息传播速度堪比光速,文化沟通与交流几乎不存在时间的障碍;另一方面,发信人与收信人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环节,QQ、MSN、BBS、博客、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新型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从“人到人”的信息传播,中间不存在“第三人”转述。因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可以在信息传播环节节省大量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
(三)网络文化检验着精神家园建设的成效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最终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而这一过程必然要经历“家园建设——成效检验——信息反馈——调整再建设”的螺旋式循环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建设成效的实时检验与信息的及时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及时修正方案,这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成效检验,无疑是更为重要的环节。网络文化所具有的特性使其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试金石”的重任。一是网络文化正在成为反映社会主导舆论的风向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进展程度集中体现在社会的主导舆论中,从大众对于各种社会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便可以看出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精神观念。而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征特别能够反映社会最真实的舆论,网络也成为真实民意最直接的集散平台,因此能够检验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改善与提升的程度。二是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能够反映精神家园建设的不足与缺陷。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世界性并且处于发展前沿的文化,集各种文化形态和精神特质于一身,其发展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精神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网络文化的缺陷也反映着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种种问题。
二、网络文化给精神家园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种现代技术的广泛使用,我国全面进入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并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3](48)网络文化的无序状态,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网络传播文化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削弱了网络受众的思维判断能力,使精神家园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其具体表现为网络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根基的侵蚀、对中华民族共同时代精神的消解、对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目标的离散等方面。
(一)网络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根基的侵蚀
5000年文明史铸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立足点,是保持民族特性与创造力的源泉。但网络的横空出世,彻底粉碎了民族文明的时空界限和地域限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和信息技术优势,以网络文化为载体,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信息霸权地位。信息霸权国利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对我国国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并逐步侵蚀我国的传统文化,降低人民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动摇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进而逐步丧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网络文明失落”。传统文化的精华,诸如丰富而完善的传统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在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失去其文化主导地位,这与西方文化的日渐兴盛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网络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时代精神的消解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应对时代挑战的总体思想与精神观念。当前,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为改革创新精神。而随着互联网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多数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全面的信息。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正是这种便利性的存在,降低了人们独立思考的频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思维的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此外,在网络中,网民的行为往往也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从而对与自己相背离的价值观呈现批判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定势思维所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在网络中,定势思维效应则表现为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观念去认知和评价他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阻碍了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人们对网络所产生的越来越强的依赖性,正在瓦解着中华民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网络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目标的离散
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大家都成了平等的、互动的文化参与者,第一次实现了文化的人人参 与,全民参与。但是,网络的这种平等性仅仅局限于个人在网络中行为方式的平等,而集体平等意识却缺失了。在虚拟网络社会中,行为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这种自由的基础上,难免会形成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集体价值目标。在西方发达国家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进行大肆宣传的影响下,行为主体往往以自己的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目标同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目标相背离,削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现实交往中获取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信息所附带的情感,继而通过情感的认同,认可身份。但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除了视频和语音交流外,只有文本信息,即文字交流,而由于措辞和表达方式习惯不同,以及交流双方存在一定的文化素质差异,往往会造成文字信息的解读错误,即信息失真,造成交流双方的误解,这样既不利于交流双方的情感沟通,也不利于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形成[3](48)。
三、培育有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的网络文化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优势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应对其负面影响,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其应有的“强大力量”。
(一)明确目标定位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247)网络文化的发展同样必须具有清晰的目标定位,才能实现其发展的方向性,才能趋利弊害,为我所用。具体而言,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维护和弘扬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的共同价值选择。因此,在网络文化所产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多元化的前提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利用网络恶意渗透的环境中,坚定网络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才能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基。与此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繁荣为直接目标。网络文化具有世界性,但同时具备国别性和民族性,因此,我们既要积极融入世界文明之中,又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独特性与完整性,否则将不可避免地淹没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漩涡中。[4](56)再者,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提高个人的民族认同 与民族责任感为核心目标。个人的民族认同与民族责任意识是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前提,而面对网络文化对个人民族认同和民族责任感的消解,要通过加强显性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以及开展各种爱国主义的社会实践,强化公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坚决抵制网络文化的消解作用,引导网络文化发挥其正面积极的作用。
(二)强化内容整合
培育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网络文化,关键在于内容的整合,而整合的实质则表现为二者在碰撞与冲突中实现协调与互动。因此,所谓内容整合包含三个层面,即对精神家园建设内容的整合、网络文化内容的整合以及实现对二者主导内容的统一,这三者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要加强对现存内容的批判与扬弃。就内容整合而言,应当侧重于对优秀精神文化的精选和分层,分为核心精神与非核心精神,进行有所偏向的力量分配;对于网络化内容的整合则应侧重于对垃圾信息的剔除,防止有害信息侵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民族根基;与此同时,力求网络文化与精神家园建设保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念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新内容的构建。精神家园与网络文化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精神文化,还表现为动态演进的过程,因此,必须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创新。这对于培育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网络文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创新本身就是网络文化的根本特征与动力源泉。网络语言、网络艺术、网络哲学、网络道德、网络价值观念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精神家园的内涵。在符合目标定位的条件下,加快网络文化创新,为精神家园建设输入新鲜血液,是内容整合的任务所在。
(三)推动机制创新
实现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其有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离不开对相关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就目前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应当着力加强其领导机制、监管机制、保障机制建设,并重视各机制之间的衔接与互补,以规范网络文化的运作。其一,领导机制创新。在领导主体方面,将主体的政治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实现政治领导主体与专业领导主体的分工合作。在领导体制方面,将层级扁平化与流程规范化相结合,力求实现领导效率的最大化。其二,监管机制创新。充分利用网络自身优势,建设立体化监管机制,内部行业自律与外部社会监管相结合,上层政府监管与下层公众监督相结合,即实现“内外”监管与“上下”监管的统一。同时,全部监管过程要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完成,保证监管机制的制度化,切实保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在推动个别机制创新的同时,要注重机制间的整体协调。对于广大理论工作者来说,要从理论上将具体的机制抽象化,从特殊到一般,揭示网络文化发展机制的一般规律,深刻而全面地阐释网络文化培育与精神家园建设的契合点,为改善网络文化对精神家园建设的影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向玉乔:《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光明日报》,2008-04-01。
[2]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袁年兴:《民族共生理论(方法论)的构建》,《东疆学刊》,2009(4)。
9.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 篇九
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号部分要求同学背诵,其余部分要求同学理解
一、考点知识梳理
1、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
*
2、中华文化的组成(内容)?独具特色的、浩如烟海的、名扬世界的、异彩纷呈的、充满智慧的、完备而深刻的等。
3、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的力量如何?)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之中。
*
4、中华文化的特点:
*
5、中华文化的地位: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
*
6、中华文化的作用(影响)?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和中国的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和世界文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表现):①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④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⑦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 ⑧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⑨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
8、中华传统美德是的精华。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和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和也在不断和。*
9、为什么要具有民族精神?①是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③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
10、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以为核心的、、、的伟大民族精神。
*
11、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② 新中国成立后:、“”精神、精神、精神;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③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意识、意识、意识;精神、精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12、如何弘扬、培养民族精神?
(笼统谈)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具体谈)①②③④⑤同学们结合上课时老师抄的笔记作答
二、达标练习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的总特点是()
A.内容最丰富B.历史最悠久
C.博大精深,源远流长D.有各民族共同创造
2.代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
①长城 ②京剧 ③金字塔 ④圣诞节⑤儒家思想 ⑥粽子⑦中国丝绸
A.①②⑤⑥⑦B.①②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②④⑤⑥
3.2012年9月著名艺术家杨丽萍编导的《云南映象》,以其精湛的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的形式,向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观众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劳动与生活、文化与艺术、哲学与创造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这反映出:()
A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B教育科学技术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C发展先进文化,吸收一切传统文化,创造新的民族文化
D原生态舞蹈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好
4.近两年,国外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和“孔子热”。2011年9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山东曲进行。这是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联合国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四百多位知名人士和嘉宾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这()
①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之最优秀的。
② 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④说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A ②③ 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5.藏族修建的布达拉宫;元代回族人扎马鲁丁所制的《万年历》;维吾尔族编写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敦煌、云岗、龙门石窟及新疆的千佛洞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56个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说明了()
A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B、要加强民族团结
C、我国的文化绚丽多彩、博大精深
D、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B.中华民族在自己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C.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D.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7.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这里的时代精神指的是()
A.中华五千年文明B.中华民族精神
C.抗洪精神D.抗击“非典”精神
8.下列对民族精神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精髓
B.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C.民族精神是各民族人民创造的各种思想
D.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9.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爱国主义D.国际主义
10.“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只有把民族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我们才有奋斗激情和动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句子有:()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败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⑤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A.①②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
11.下列哪些是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民族精神:()
A.井冈山精神B.两弹一星精神
C.载人航天精神D.长征精神
12.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B.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C.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精神
D.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都具有时代性
13.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努力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展示中国人民精神风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某班就此开展了“假如遇到外国朋友,如何宣传中华文化,做友好往来使者”的讨论会。请你也参与此会与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
(1)请你说说向外国朋友宣传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2)在向外国朋友宣传和介绍中华文化时应采取什么态度?
(3)你想向外国朋友介绍哪些中华文化?并选出其中一种配上简洁的解说词。
14.材料一:新时期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42岁的高级工程师陈刚毅,修了20年路,在青藏铁路建设上,展现了当代工人阶级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期间身患癌症,但仍心系工作,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全部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到交通事业上,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在手术后7次化疗期间,4次进藏,献身岗位。材料二:我不是伟人,创造不了历史;作为一名普通的交通技术人员,一生能做几件好事,我就知足了!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尽量做到完美,只有不断追求更好的东西,自己才能够不断进步,快乐在岗位上,生命在事业中——陈刚毅
陈刚毅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引起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1、C2、A3、A4、A5、CD6、ABCD7、B8、C9、C10、B11、BC12、ABD
13.(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它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应该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
(3)你想向外国朋友介绍的中华文化如长城、四大发明、京剧、奥运会吉祥物、绣球等等(学生从建筑、科技、工艺制品、文学艺术、传统节日等任何方面介绍都可以)。
解说词要突出其文化内涵,围绕一些关键词展开。如:长城: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等等。
14.(要联系陈刚毅的事迹、言行、结合材料说明观点)
“自患癌症,但仍心系工作”,“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艰苦奋斗精神;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
“只有不断追求更好的东西,自己才能够不断地进步。”体现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不懈探索、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10.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 篇十
任何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精神共同体存在,必然在其共同体成员之间有某些共同认可并追求的文化内容、生活理想、价值追求与道德要求,这也被称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存支柱,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民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此过程中,传统家风家教文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风家教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成
家风家教所具有的原始性、深入性、终生性等特点,能够使民族精神的培养和孕育取得最好的教化效果。家风家教是以家长为主导、以家庭为载体、以日常家庭生活为形式代代相沿的一种教化与传习,它伴随人的一生。家庭是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每个人一出生就处于某种特定的道德和文化教育之中,处于特定的家风家教之中。早期教育对个人的个性习惯、道德价值和思维心理模式的形成完善起到奠基性作用。家风家教渗透于日常家庭生活之中,以家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进行,是对个人最深刻的教育,因此,它的教化效果细致而深入,有针对性且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深刻影响个人道德品行与价值理想的形成。家风家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教化过程,通过重复教育、长期强化,使爱国诚信、勤俭自强、仁爱和睦这些民族精神进入个人成长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形成个人的行为规范。家风家教代代相传的长期性,使得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形成可以伴随人的一生持续强化,取得最好的教化效果。
家风家教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中,产生的影响与效果尤为突出。古代中国社会具有以血缘家族为基础、以个体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特征。这种“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使得家风家教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同根同源、互为表里,从而使家风家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特别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家教。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诫子的《母训》;至汉唐,产生了众多的家诫、家训和诗辞训赋;及至明清,家信、家训、家书更是层出不穷。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实际践行和思想总结,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洋洋大观的家风家教文化。家风家教成为将中华民族精神转化为每个成员个人认同的渠道与媒介。家风家教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最普遍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传统家风家教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一个民族的精神是该民族文化中所体现的主体性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行为方式、思维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理想。中国传统家风家教与民族精神同本同源、一脉相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以家庭为细胞的代代传承中得到弘扬与升华。
爱国主义是传统家风家教的核心主题。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饱受磨难、历尽沧桑,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的“民族之魂”,具有自强不息、抵御外侮的不屈力量。基于“家国天下”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极为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传统家风家教往往都会训导子弟要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才。岳飞从军抗金之前,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诸如此类的爱国教育故事不一而足、千古流传。传统家风家教训导子女景慕爱国之士,“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对爱国与否体现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与强烈的好恶情感。爱国主义是传统家风家教的核心主题,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形成中,家风家教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以和为贵、仁爱亲邻是传统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厚德载物、以和为贵、仁爱亲邻的民族,这种民族精神在传统家风家教中得到显著体现。中国传统天道观崇尚“和合”思想,并衍生出“致中和”的人道观及“以和为贵”的根本价值观。传统家风家教认为“家和福自生”“家和万事兴”,教育子弟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时要“以和为贵”“和睦为先”。因而,传统家风家教“以和为贵”的思想,不但形成了夫妇相敬、尊老扶幼、睦邻友好的传统家庭美德,而且促成了中华民族和睦万邦、诚信和睦、天下大同的民族胸怀。
自强不息、立志勤学是传统家风家教提倡的人格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家风家教认为,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可以体现为树立远大志向并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立志勤学成为传统家风家教所提倡的人格精神。传统家风家教劝导子弟立志勤学、锤炼意志,成贤能之材,家风家教典籍中弘志勉学的文字比比皆是。家喻户晓的《颜氏家训》指出,“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不二诀窍就是“勤学”。传统家风家教在弘扬中华民族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陶铸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理想人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挥家风家教文化功能,构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从家风家教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家风家教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通过家风家教传习民族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最好形式。因此,在对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中应该发挥家风家教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家教成果,丰富民族精神构建的历史资源。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家风家教经验和卷帙浩繁的家风家教文献,这些家风家教的经验和文献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对于我们现阶段培养民族精神和陶冶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由于文献资料过于庞杂,需要按照民族精神的内涵,深入挖掘,精挑细选,并条分缕析,整理成册,形成对家长进行家风家教的学习资料和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教材教具。学习资料应该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为家长提供既有知识含量又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和资料。教材应该尽量借助图片、故事等感性认知方式,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教具可利用数字、网络或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光盘等音像制品,生产智力玩具,为少年儿童提供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启发性的教育用具。
加强对家长的家风家教教育,推动民族精神的发扬与光大。加强家长家风家教意识,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的教育并非一个家庭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一项大事;使家长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家风家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风家教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充分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善于把自己亲身经历与对民族精神的感悟融入家风家教中,对子女进行现身说法和教育;要使家长意识到父母的善恶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子女的道德价值判断,教育子女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教育家长积极利用传统家风家教优秀成果,将爱国忠义、仁爱和睦、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子孙后代。
11.浅议群众文化与伟大的民族精神 篇十一
【关键词】群众文化 民族精神 凝聚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99-01
伟大的民族精神包含的意义很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今天,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那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就显得格外突出,它一方面代表了本身的民族性,一方面代表了人民的和谐、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歌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凝聚、和谐、奋发向上的伟大民族精神
首先,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说起,群众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群众歌曲,这些歌曲伴随着全国救亡运动的热潮,是时代的号角、团结的力量。著名的一首抗日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它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使这首歌享誉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残暴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还有《团结就是力量》等,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其次,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今天,群众文化活动不再是拘于一格的单一型活动,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逐渐走向了社会化,在各地文化广场举办的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動,展示了各界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风貌。群众广场文化也在蓬勃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的和谐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则增强了和谐的力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激发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有助于中华儿女能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精神的主流,它会使你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乐观,更重要的是能使你成为一个更具有智慧和魅力的人,使我们的祖国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传播、观念、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精神
首先,我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认为:“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群众文化首先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这种现象代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尹韵公说,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否适应时代潮流,能否跟进历史潮流。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具有它的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它的主题就是和谐、向上、激发人们奋进的热情等。和谐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主题,在伟大而广博的中国文化中,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意义,它见证了古老而闻名的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它鼓励人民勇敢向前、大胆创造、相互宽容等,有着坚韧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次,群众文化传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是在过去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又应该是能够从过去一直延续和影响到现在,并且还可能是对未来的民族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那些文化。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文化的进步,传统文化的演化,均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且又不断自我解构的过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大多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它象征着和谐和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而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这就是和谐和力量。而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在追求和谐。“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题,那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群众文化就代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代表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它承载着文明、传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课】推荐阅读:
中考政治九年级思想品德 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0-06
花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06-30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08-17
中华民族精神是08-19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01
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案07-30
中华民族文化介绍08-27
铸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教学案08-15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06-17
中华民族传统图案文化之一(文案类)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