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

2024-10-04

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精选8篇)

1.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 篇一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透视与导引》作业2 鲁甸县文屏镇中学 陈太瑄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绪论中的问题透视10条和策略导引10条的感想。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从讲授者与传递者发展为设计者、决策者和引导者、组织者,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从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学科知识转为由教师与学生共创的场所。如何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实施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增效“减负”,在很大程度上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有关。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突出教学规范的转型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育技术的开展。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并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

1、帮助个体的学习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教学设计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如何讲完知识内容,而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个体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因此教学设计应尽可能考虑到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2、重视个人的发展

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明确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自主性,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并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潜能的平等机会。新课程侧重于学生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的基础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所知道的东西,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这些知识,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情感,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3、教学设计的阶段性

教学设计的阶段性指对知识的延续性、传承性和系统性而言,也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身心状态这一条件有关,分为即时的或长期的,长期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于课程的一种整体设计,即时的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到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学生的现状: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等。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一口吃不成胖子”,要遵循教育规律的渐进性。

4、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1、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即学习需要分析,这是教学设计模式中首先要进行的内容,它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起始状态)水平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终态)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主要是由教学大纲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教师通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以明确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学什么。

如初中物理《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1)知道电路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连接方式。(2)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并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3)能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判断出生活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是:(1)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电路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并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对比,得出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2)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实际电路,并判断它们的连接的方式,从而让学生从物理课本走向实际生活,激发学习物理和热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在连接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体会成功的喜悦。

2、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就是要明确教师教什么、所教内容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这部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知识教学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以及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实验条件、课件、习题)等进行分析。

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的分析:第十三章《电路初探》是初中电学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为以后的综合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是这一章教学的基本原则。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好“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可以为今后电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蕴涵着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在研究复杂问题时的“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科学研究方法等,故在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应结合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关于“电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性了解,本节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串、并联电路特点;按要求画电路图及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教学的难点是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3、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特征分析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新内容之前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这些经验和经历将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习,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学习迁移现象。学生特征分析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不仅要了解学生具有哪些影响学生学习的一般因素,具有哪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初始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分析学生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将会怎样地去认识新的知识和对新内容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学生能适应,哪些学生不能适应,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等。

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表性的了解,通过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对电路也有简单的理解,但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还有一定欠缺性,做好实验尤其重要。教师利用学生对初学电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分析、讨论得出什么是串、并联电路及特点。

4、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要解决教什么(或学什么)、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它是在学习任务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基础上,分析教材内容中的学习结构与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之间的差距,提出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它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也为教学的组织、教学的评价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突出综合性。

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设计如上面所示。

5、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体现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即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依照新课程理念、依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

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设计:可为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思考、应用等多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新知,并结合课件辅助教学和实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和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等。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要解决怎么教、如何学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并明确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安排恰当的顺序进行组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少应包括导入、新课和结尾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如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的设计:可设置 “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串并联电路特点有何不同”3个课题讨论,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6、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现代教学辅助媒体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活力。教学媒体可分为五类:(1)非视觉投影媒体:包括印刷材料、黑板、挂图、模型、实物、实验器材等;(2)投影视觉媒体:幻灯机、投影器等;(3)听觉媒体:录音机、收音机等;

(4)视听媒体: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等;(5)综合媒体操作:计算机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学软件等。

教学媒体的选择,需依据学校现有的设施条件,将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机结合来设计,所选的媒体要能有效实现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模型、投影、视频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物理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如在《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中: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自由连接电路,让学两只小灯泡亮起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连接的电路画出电路图,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得出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同样利用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继续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这样可以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

7、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包括实际教学中的目标体系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对教学策略的决策是否准确及有效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并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对教学效果未达到目标要求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救改进,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有不足和遗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学顺序(或线索)是否合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媒体的选择是否有效;设置接收教学反馈信息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有否考虑到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否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有否扩大师生间交流合作、有否考虑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设计实现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课堂增效”之目的。

2.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 篇二

1、虚拟解剖实验室的构想

虚拟解剖实验室以教育部统编规划教材为蓝本, 由若干个实习单元构成。每个实习单元都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进行实验预习, 进入这一界面后, 学生可了解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要求, 同时也标明了本次实验必须掌握的解剖学理论知识。再按照本次实验内容详细给出了具体解剖操作、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接下来有全程实况录像, 可观看本次实验项目的全部操作过程, 使学生对实验更加直观。当然最主要部分是进行虚拟解剖实验, 点击后可以进行模拟实验操作, 拖动鼠标可以进行结构辨认, 同时可以点击放大镜对较小部位进行观察, 点击缩小镜后恢复原状, 点击右下角的手术器械后既可选取相应的手术器械, 拖动选取的手术器械可进行模拟解剖。只有当完成指定的操作后方可进人下一步, 当然如果你对前面这些内容都已相当熟悉, 点击快进按钮即可进人后面的操作, 点击退出按钮可退出本次实验。最后设有与本次实验项目有关的临床手术应用录像, 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以致用。

2、虚拟解剖实验室在解剖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各医学院校的尸源相对不足, 与就读学生人数增加构成严重矛盾。虚拟解剖实验室可有效缓解这矛盾。解剖学虚拟实验通过人机对话, 高度仿拟真实的器械和标本操作, 不受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的限制, 不受时空限制, 学生可随时进入实验操作系统来解剖人体各个局部, 最重要的是可进行重复操作, 从而有效解决尸体解剖不可重复进行和尸源不足的难题。另外, 虚拟解剖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事物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使教学内容难度降低,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颅的组成和整体观、内囊与背侧丘脑等的位置关系、侧脑室的位置与分布、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等, 对这些内容许多学生不能形成立体认识, 要达到理解掌握好就非常困难。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充分显示人体某局部或器官的立体构象, 增强学生的视觉效应, 有助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概念, 进而对这些内容能彻底理解掌握。同时还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视听两种刺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各知识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对组织器官、空间构象、器官毗邻关系的理解, 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的能力。

3、虚拟解剖实验室在解剖教学中的不足

虚拟解剖实验室中虚拟解剖操作不能完全代替亲手尸体解剖, 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具有高度的仿真性, 但其本质还是模拟, 与学生亲自进行解剖尸体的感觉体会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虚拟现实技术采用的素材是解剖图片, 尽管具有三维立体效果, 而其显示的方式仍离不开屏幕, 并不是真正的立体。另外, 以解剖图片显示的人体结构与尸体本身展示的结构也不尽相同, 因为人总是存在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体型不同会造成一些器官的位置形态也明显不同。亲自解剖时所目睹的结构也不会像图片显示的那样干净, 在实际工作中, 青年教师若不亲自解剖尸体, 理论课讲得头头是道, 解剖图谱也非常熟悉, 而在解剖尸体时或在尸体上辨认结构时却茫然不知所措, 这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虚拟解剖实验室中虚拟解剖操作, 虽能挖掘学生新的潜力, 牢固掌握知识技能, 但同时也要结合有限的尸体进行解剖, 以便能真正掌握人体之结构, 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和参加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利用3DMAX6.0、Virtools Dev3.0等软件作为制作工具, 与P o w e r P o i n t Flash等制作工具相比, 技术含量高, 学习难度较大, 一般的解剖学教研工作者若不经过专门培训, 不易掌握, 因此, 目前在教研工作领域中具有推广价值的虚拟实验主要利用Flash技术[5,6]。

4、虚拟解剖实验室在解剖教学中的前景

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共享型虚拟现实系统, 它能够利用计算机创造的虚拟实验环境来模拟各种现象或过程。大型虚拟实验室系统往往基于专业硬件开发, 价格高昂, 且实验资源的开发需要专门的技术和创作工具, 很难在教育领域推广。因此, 真正应用到解剖学教学中的虚拟实验室, 则在国内还没有成型的研究成果, 因而虚拟解剖实验室的挖掘潜力依然很大。目前, 数字化虚拟人体等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 相信不久的将来, 数字化虚拟人体等技术能很快推广普及到各医学院校解剖实验室。那时, 虚拟解剖实验室将为解剖学教学提供革命性的变化, 将为古老的人体解剖学科带来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参考文献

[1]王鑫, 肖化, 吴先球.基于Flash的远程仿真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 24 (3) :14-15, 51.

[2]刘外喜, 高鹰, 胡晓.虚拟实验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 (4) :72-76.

[3]张天伍, 陈雪, 张雁儒.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7, 30 (5) :659-660.

[4]郝海峰.虚拟现实技术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 13 (1) :59-60.

[5]武法提, 胡亦宏.基于Flash技术的虚拟实验室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6, 5 (9) :43~44

3.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 篇三

《设计制图与透视学》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传授给学生关干建筑室内和景观设计方面的图样绘制方法及识图规律,也包括学习如何将二维图样转化为三维形体的作图过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图理论的学习和有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构思能力.了解有关建筑室内外的制图标准,掌握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的基本方法。针对该专业课的特点和内容,笔者认为在专业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加以灵活把握,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一 提炼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着眼于整个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提炼教学内容。《设计制图与透视学》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其独特的课程内容体系,又与后续的室内、景观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建筑室内及景观行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课程开始的绪论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培养目标以及后续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对课程的定位和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同时,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本着这一基本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根据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将其进行提炼、分类,比如可以将全部教学内容分为概念性内容(如建筑平、立,剖面图的形成)、规范性内容(如基本线型,比例、符号)、技能性内容(如各种建筑室内及景观施工图的表达方法等)等几类,以便对不同内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等特点,教师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手段。

(一)指导学生听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设计制图与透视学》的课程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其课程图形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将大量的图形信息以合适的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教学中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互动活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黑板、挂图、模型等教具,大部分图形信息需要教师使用粉笔、三角板、圆规等绘图工具在黑板上一笔一笔地画出,老师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入“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学生交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制图课程结合自身特点也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包含大量图形信息的课件,使课堂教学生动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外,使用课件可增大信息量,提高信息传达的直观性。在有限时间内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由于信息传达的节奏快而导致重点不突出,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指导学生面图是教学的关键

《设计制图与透视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讲解应该与学生作图相结合。如果教师每节课准备了大量的教学内容,课件做得再好,讲授的时间再长,学生也并不一定学得好。所以必须引导学生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要动脑、动眼、动手,集中精力听课,还要作好课堂笔记,记录课堂的主要内容,以及难点、重点。否则,会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学习会出现“断线”现象。

画图练习是学习《设计制图与透视学》课关键,只有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画图练习才能使学生学会识图、读图,学会徒手画图、工具绘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才能掌握这门“工程界的语言”。徒手画图

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构思、参观记录、技术交流时,往往需要徒手画图。徒手绘出的图一般叫草图,它只是相对于绘图仪器画出的工具图而言。徒手画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表现技能。学生学习本课程需要大量的徒手练习,徒手练习不仅能提高作图速度,同时可加快思维能力的形成,经常练习徒手画图还有助于提高对对象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徒手画出的草图决不能潦草,按规定要求,线条基本平直、粗细均匀、长短大致符合比例。工具绘图

工具绘图是《设计制图与透视学》极为重要的环节。首先要指导学生熟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是提高绘图水平和质量的前提;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几何作图,只有学会几何作图,才能提高绘制工程图的正确性和速度,才能保证工程图的质量;最后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房屋建筑制图国家标准,这是房屋建筑制图的法律依据。尺寸标注

要指导学生作好尺寸的标注。工程图样,除了按比例绘制物体的形状外,还必须标注完整、准确的实际尺寸,以作为施工、验收等等的依据。很多学生习惯于用数字的思维来标注尺寸,似是而非。要指导学生在标注尺寸注意三个要求:一是了解标注尺寸目的,二是熟悉标注尺寸基本要求,三是去除数学思维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留出充足的练习时间,在给出例题之后,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绘图,然后再进行讲解,让学生及时巩固、消化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学生的制图技能.可以在一些重要环节做到“一课一练”,让学生边学,边画.手、脑并用,反复训练,熟练掌握绘图技巧。

比如在学生掌握了制图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后,进入本课程非常重要的一课,即投影概念及三视图的基本作图原理,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自测题。总结近两年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由于制图课程是作为专业基础入门而开设的,学生本身缺乏室内外空间设计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学习投影概念及三视图基本作图原理时,对于掌握由三维形体向二维投影的转化和由二维投影重构三维形体的空间形象思维有较大的难度,对一些问题不容易理解。

由于该节课内容是否掌握,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根据立体图能正确画出三面投影图,或者通过三面投影图还原出物体的i维立体效果.就说明他对“三等”关系及线、面、投影规律基本掌握了。所以可以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给学生布置“知二补三”的自测题,即在已知两个投影图的条件下补画出第三个投影圈。这个练习不仅有助于读图训练,而且可以提高形象构成能力。在这一实作过程中,教师要细致观察,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握教学的主动权.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若大多数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同一错误,则应让学生立即停止练习,进行集体讲述,重新示范.以引起全体同学的高度注意,从而起到全面彻底纠错的目的。

4.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 篇四

中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比较高,属于乙肝高发地区,所以防治乙肝一直是临床及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工作在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乡村医生来说,掌握肝脏的解剖学知识尤为重要,因为对肝脏专科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利于诊断出早期乙肝患者,从而使患者及早得到治疗。笔者作为人体解剖学教师,面对底子薄的乡村医生和解剖学知识抽象这两大难点,在进行肝脏解剖学知识教学时进行了一些实践和运用。

1为引入“肝脏"这一主题,采用启发式教学

为了激发乡村医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人体中最苦最累的器官是什么吗?”当告知他们答案是肝脏时,学生们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一个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探寻问题的答案。学生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是肝脏呢?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肝脏的功能:分解、排出人体内的毒素;‘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制造人体内最重要的蛋白质等。在这一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他们顿时明白:正因为肝脏执行这么多功能,所以说它是最苦最累的器官,同时也轻松地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

2在介绍肝脏的大体解剖常识时,采用传统教学

例如: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中国成年男性肝重1 230~1 450 g,女性1 100~1 300g,约占体重的1/50。大小约为长径25 cm,前后径16 cm,上下後15 cm。胎儿及新生儿的相对较成人大,约占体重的1/20卩I。肝呈楔形,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肝的上面隆凸,由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肝右叶圆钝厚重,左叶窄薄。肝下面凹凸不平,与许多内脏接触。肝的前缘锐利,后缘钝圆与脊柱相贴这些内容笔者采用课堂传统教学即采用“板书+挂图+ 口授”的方式讲授,这样,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展开思维,再通过教师抑杨顿挫的语调、适当的肢体语言,集中注意力。学生通过记笔记,教师通过对重点进行反复讲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在介绍肝脏的位置和毗邻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例如:肝主要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小部分可达左季肋部。肝的右叶上面在膈以上邻近右胸膜腔和右肺。右叶下面前接结肠右曲,后与右肾接触。肝左叶后缘内邻食管,下面接触胃前壁;方叶下面接触幽门。这些内容以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表达,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使柚象的问题具体化,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在介绍肝蒂内结构肝门附近的形态结构及分布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例如:肝脏脏面中间部的横沟,称为第一肝门,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及淋巴管进出肝的门户,以上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其中肝门静脉、肝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结伴同行,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襄,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入肝实质后三者以肝门静脉分支为主轴,攀附伴行%笔者对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再配以相应的`口头讲授,向学生们清晰展示了肝蒂内的重要结构。在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进行的同时,引导学生随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顺序进行学习,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篇五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第一章 头部

一、概述

1.了解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2.掌握头部重要的骨性标志。了解脑膜中动脉、大脑半球主要沟、回的体表投影。

二、面部

1.了解面部皮肤和浅筋膜的特点。

2.了解面动脉、面静脉的行程及面静脉其与海绵窦的交通。了解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分布。3.了解腮腺的位置和毗邻,腮腺鞘的结构特点。掌握腮腺管的行程和开口部位。掌握穿经腮腺的结构。

4.了解面部的间隙名称、位置及交通关系。

三、颅部

1.了解颅顶的分区。

2.掌握额顶枕区的层次结构特点。了解颞区的层次结构特点;了解额顶枕区和颞区血管、神经的来源与分布。

3.掌握垂体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4.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及穿经结构。5.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经。

第二章 颈部

一、概述

1.了解颈部的境界与分区。

2.掌握颈部的体表标志。了解颈部神经、血管的体表投影。

二、颈部浅层结构

1.了解颈部皮肤、浅筋膜的特点、浅静脉的走行,皮神经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颈筋膜的层次。

3.了解颈筋膜间隙的位置及其交通关系。

三、颈前区

1.了解下颌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2.掌握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及内容。3.掌握肌三角的境界。

4.掌握甲状腺的形态、被膜、位置毗邻以及血管。了解甲状腺的淋巴回流。了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5.掌握喉上神经的来源、分支、分布以及与甲状腺上动脉的关系。6.掌握喉返神经的来源、行程、分布以及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7.掌握甲状旁腺的位置。了解其功能。

8.掌握气管颈部的毗邻及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9.了解食管颈部的位置和毗邻。

四、胸锁乳突肌区和颈根部

1.了解胸锁乳突肌区的境界、内容及毗邻。掌握颈动脉鞘的位置和内容。2.了解颈根部的境界、内容及毗邻。

3.了解斜角肌、胸膜顶、锁骨下动、静脉和膈神经的毗邻关系。4.了解椎动脉三角的位置及内容。

五、颈外侧区

1.了解枕三角的境界及内容。

2.了解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的境界与内容。3.了解锁骨上臂丛麻醉的部位和注射点。

六、颈部淋巴结

了解颈部淋巴结的分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章 胸部

一、概述

1.了解胸部的境界与分区。2.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

二、胸壁

1.了解女性乳房的位置。掌握女性乳房的形态、构造、淋巴回流。2.掌握胸壁的层次、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3.掌握肋间隙结构及血管、神经走行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4.了解胸廓内动脉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三、胸膜腔及肺

1.掌握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的位置、胸膜隐窝的构成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2.掌握肺门的位置。掌握肺根的构成、各结构的排列关系及其毗邻。了解肺的血管及淋巴回流。了解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四、纵隔

1.掌握纵隔的概念、境界和分区。2.了解纵隔左、右侧面观。

3.掌握上纵隔内器官结构层次及相互毗邻关系。

4.掌握主动脉弓的毗邻。掌握动脉导管三角的围成和内容。5.了解气管胸部的位置和毗邻。6.了解前、中、后纵隔的位置及内容。

7.掌握心包的构成、心包窦的位置。了解心包的毗邻和心的体表投影。8.掌握食管胸部的毗邻。了解食管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9.了解胸主动脉的毗邻

10.掌握胸导管在胸部的行径。了解胸导管的毗邻 11.了解奇静脉与半奇静脉、胸交感干的位置。12.了解纵隔间隙的名称和位置。

第四章 腹部

一、概述

1.了解腹部的境界与分区。

2.掌握腹部的体表标志。了解成人腹部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二、腹前外侧壁

1.了解腹前外侧壁皮肤、浅筋膜的特点。了解浅动脉的分布、浅静脉的流注及浅淋巴的引流。2.掌握腹肌外侧群的位置、层次、肌纤维方向、形成结构及作用。掌握腹直肌鞘的构成和特点。了解腹白线和脐环。

3.了解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下动脉的行径与腹股沟疝手术的实用意义。4.掌握腹前壁的层次结构。了解腹部常用切口与腹前外侧壁层次的关系。

5.掌握腹股沟区的境界。掌握腹股沟区的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6.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及内容。了解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7.掌握腹股沟三角的构成,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

三、腹膜腔

1.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形成物的名称、位置。

2.了解腹膜腔的分区,膈下间隙、结肠旁沟及肠系膜窦的位置、连通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网膜孔和网膜囊的境界及临床意义。(一)结肠上区

1.掌握胃的位置与毗邻、胃周围的韧带及胃的动脉供应。了解胃的静脉回流、淋巴引流及神经支配。

2.了解十二指肠的分部及毗邻。了解十二指肠的血管、淋巴引流。掌握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3.掌握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掌握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了解肝的分叶与分段。了解肝的淋巴引流。了解第二和第三肝门的位置结构和意义。了解肝脏手术、肝移植术的解剖基础。

4.掌握胆囊的位置、毗邻;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胆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5.掌握胆总管的分段。了解各段的毗邻。6.掌握胰的位置、分部与毗邻。了解胰的血管、淋巴引流。7.了解脾的位置和毗邻及副脾的存在情况。了解脾的韧带。

(二)结肠下区

1.了解空、回肠的结构特点。了解肠系膜根的附着部位和体表投影。了解系膜三角的位置及临床意义。掌握空、回肠动脉分布的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了解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和淋巴回流。2.掌握盲肠及回盲瓣的位置。

3.掌握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与寻找的方法。了解阑尾的常见位置及血管。

4.掌握结肠的动脉供应,特别注意结肠中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结肠的淋巴回流。

5.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系统的特点、肝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

(三)腹膜后隙

1.了解腹膜后隙的境界、内容及交通关系。

2.掌握肾的位置、毗邻、肾门、肾窦和肾蒂。了解肾内血管的特点分布规律肾段的划分及其意义。了解肾的静脉、淋巴回流。掌握肾的被膜。

3.了解输尿管腹部的行程、毗邻、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4.掌握肾上腺的形态位置及血管。5.了解腹主动脉的毗邻与分支。6.了解下腔静脉的毗邻与属支。7.了解腰交感干的位置。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一、概述

了解盆部和会阴部的境界、分区和体表标志。

二、盆部

1.了解骨盆的整体观及盆壁肌。掌握盆膈的构成。2.了解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的名称和位置。

3.了解盆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掌握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 关系。

4.了解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5.掌握直肠毗邻。了解直肠的血管和淋巴回流。6.掌握膀胱的毗邻。了解膀胱的血管和淋巴回流。7.了解输尿管盆部和壁内部的行径。8.了解前列腺的位置毗邻和被膜。

9.掌握子宫的位置毗邻和固定装置。了解子宫的血管和淋巴回流。10.了解卵巢、输卵管的位置,血液供应和淋巴回流。

三、会阴

(一)肛区

1.了解肛门括约肌的组成。

2.掌握坐骨肛门窝的位置、境界及内容。3.了解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二)尿生殖区

1.了解会阴浅筋膜的延续关系。2.掌握尿生殖膈的构成。

3.掌握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的构成及内容。了解尿道各部破裂时尿外滲范围的解剖关系。4.了解阴囊的构成,睾丸和精索三层被膜与腹前壁各层的延续关系。5.了解会阴中心腱的构成。

第六章 脊柱区

1.了解脊柱区的境界和分区。

2.了解脊柱区的体表标志。

3.了解脊柱区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的特点。

4.掌握脊柱区肌肉的层次、听诊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位置境界和临床意义。5.了解脊柱区深部的血管和神经配布。

第七章 上肢

一、概述

1.了解上肢的境界与分区

2.掌握上肢的体表标志。了解上肢的对比关系、上肢的轴线及提携角。了解上肢动干和神经干的体表投影。

3.掌握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二、肩部

1.掌握腋窝的构成及内容。掌握腋动脉的分段及主要分支。了解腋动脉与臂丛的关系。掌握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位置、收纳范围及流注关系。掌握三边孔和四边孔的构成及穿行结构。

2.了解腋鞘的构成及内容。

3.了解三角肌区及肩胛区浅、深层肌肉的配布及血管神经束的行程。掌握腋神经的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了解肌腱袖的构成。

三、臂部

1.了解臂前区的深筋膜、骨筋膜鞘和肌肉的配布。

2.掌握肱动脉在臂部的主要分支;肱动脉、正中神经在臂部的行径及二者的关系。了解尺神经、桡神经在臂部的行径。

3.了解臂后区的深筋膜、骨筋膜鞘和肌肉的配布。4.掌握肱骨肌管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四、肘部

1.了解肘前浅静脉的吻合类型。2.掌握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

3.了解肘后三角、肘外侧三角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4.了解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五、前臂部

1.了解前臂前区的层次结构特点和肌肉的配布。

2.掌握桡血管神经束、尺血管神经束和正中血管神经神经束的构成;了解其行径。3.了解前臂后区的层次结构特点和肌肉的配布。4.了解骨间后管神经束的构成和行径。

六、腕和手

1.了解腕前区的层次结构。了解手掌浅层结构的特点。2.掌握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结构。3.了解腕后区的层次及腕背侧肌腱的排列。

4.了解手掌的层次层次结构特点和肌肉的配布。了解手掌深筋膜的结构特点。了解手掌骨筋膜中间鞘的构成及内容。了解掌中间隙和鱼际间隙的位置及交通关系。5.掌握掌浅弓和掌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分支与分布。6.了解手背层次和筋膜间隙。

7.了解指髓间隙的结构特点,指腱鞘的构成。

第八章 下 肢

一、概述

1.了解下肢的境界与分区

2.掌握下肢的体表标志。了解下肢的对比关系、颈干角及膝外反角。了解下肢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

3.掌握下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属支、穿通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

二、臀部

1.了解臀部的皮肤特点;皮神经的名称、分布;臀区深筋膜的结构特点。2.掌握穿经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血管、神经及其排列关系。3.了解髋周围动脉网的构成。

三、股部

1.了解股前内侧区皮肤和浅深筋膜的特点。

2.了解阴部外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的行程和分布。

3.掌握腹股沟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了解皮神经的分布。4.掌握阔筋膜及其所形成的髂径束及卵圆窝的形态特点。了解肌间隔及骨筋膜鞘 5.了解股前内侧部肌肉的分群。

6.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7.掌握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掌握股管的构成和内容。8.掌握收肌管的构成及管内通过结构的位置关系。9.了解股内侧区闭孔动脉和神经的行程分支及分布。10.了解股后区的层次结构特点.

11.掌握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行程、分支和支配。

四、膝部

1.了解膝前区的层次结构特点。

2.掌握腘窝的境界和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3.了解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五、小腿

1.了解小腿前外侧区的层次结构特点。

2.了解小腿前骨筋膜鞘内容;掌握胫前血管神经束的构成,了解其行径。3.了解小腿外侧骨筋膜鞘的内容、腓浅神经的行程和支配。4.了解小腿后区的层次结构特点。

5.了解小腿后骨筋膜鞘的内容;掌握胫后血管神经束的构成,了解其行径。

六、踝与足

1.了解踝前区与足背的层次结构特点。了解踝部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支持带。

2.掌握足背动脉的行程和分支。

6.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 篇六

【摘 要】目前,我校引进了“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并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软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我校的标本供需矛盾,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仍有其不足之处,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更好的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系统解剖学;教学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属于形态学范畴[1]。我校将这门作为医学重要的支柱学科之一的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讲授,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基础。系统解剖学的特点是各种器官结构复杂,专业名词繁多。虽然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生物学课程,对人体构成已经有了大致了解,但面对抽象的、数量众多的解剖名词,大多数学生仍感到学起来很吃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先通过PPT课件讲解本次课堂内容,然后学生结合课本图谱观察相应的标本、模型。但因为系统解剖学课程学时不足,再加上解剖学概念众多,教师讲解就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后面指导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少,无法检查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再加上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人均标本数量不足,学生观察标本不充分,这就导致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死记课本理论,对立体的人体结构理解不够,尤其那些标本不易展示的部分,如内耳、中枢神经系统等。为解决教学矛盾,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我校引进了“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现简要描述“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本教研室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利弊。.“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概况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是由山东易创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解剖教学软件,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将第三军医大学提供的断层数据进行整合处理,构建了人体三维结构模型[2]。“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中包括2800多个人体结构的三维结构模型,其中男性的有2300多个,女性的有500多个。软件中模型精确、完整,各结构展示清楚、标注明确,合成后的矢状面和冠状面结构图像清晰,目录和结构操作方便,并能进行双屏显示和立体显示,是非常适合人体解剖学教学使用的辅助教学系统。.“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的使用方法

我校引进的“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共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解剖学微课”和“自主学习”五个模块,其中“系统解剖学”“解剖学微课”及“自主学习”这三个模块是系统解剖学教学中主要利用的部分。

“系统解剖学”模块是该软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腹膜、循环系统、视器、前庭蜗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12个部分。该模块中每个系统内容完整,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教材按章、节顺序展示。系统中每一个器官均可以三维立体显示,并能全方位任意角度转动,可随意放大或缩小;器官的主要结构均用中英文标注,并加注文字注释,描述其结构形态特点;学习者可以选择任意器官进行叠加或分离操作,并且能改变器官显示的颜色和透明度,方便观察形态和毗邻关系。

“解剖学微课”模块则主要选取部分人体解剖学的难点内容,用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

“自主学习”模块是按照系统解剖学教材目录顺序依次列出各章节内容,每一章节部分又分“解剖理论练习”和“解剖标本练习”两部分。其中“解剖理论练习”是用文字简要介绍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配以相应的三维立体图片,而“解剖标本练习”则主要以试题形式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如用三维立体图片展示某一解剖结构,让同学辨认答出该结构名称等)。

2.2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实验室中存放的人体标本或者人工制作的标本。对于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单纯通过观察实验室中的标本,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结构,实验室中现有的标本很难清楚显示。如颅骨整体形态复杂,结构繁多,它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部分关系密切,12对脑神经分别经颅骨的孔裂沟管等结构走行穿出,单纯利用PPT课件讲解和标本观察,学生很难完全理解神经走行。利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先把颅骨底面整体显示出来,然后叠加上要讲解的脑神经,再利用系统的拆分和透明功能,把遮挡脑神经走行的单个颅骨移除或改变透明度,能清晰的显示出该脑神经的完整走行。然后还可以利用旋转、缩放等功能,从多个角度立体观察该脑神经的形态,使学生一目了然,能很快理解掌握该神经,尤其对三叉神经、面神经等走行复杂的脑神经效果明显。.“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的利弊

3.1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 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的有利之处

首先,与?魍车氖诳文J较啾龋?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中的三维立体图像显示清晰、结构精确、表面纹理真实,对于一些细小的结构也能够展示清楚[3];教学软件将图、文、声、像集于一体,实现了立体的、动态的教学,趣味性强,生动形象,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4]。

其次,“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的应用可有效缓解目前我校存在的标本严重不足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校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尸体资源却较以前有所减少,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明显的供需矛盾。笔者在我校上大学期间,解剖课每组大概10名同学,一组能分到一具尸体进行解剖学习,而现在大概30名同学共用一具尸体进行学习,这就使得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观察和操作,影响了对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既能清晰的显示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又不受尸体标本制作的限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

另外,“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教学软件操作方便,“系统解剖学”模块根据系统解剖学教材按章、节顺序展示,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过程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解剖学微课”模块加深理解;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中的“解剖标本练习”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3.2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 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对于系统解剖学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中的图像虽然立体且清晰,但终究是虚拟的,无法完全替代肉眼观察标本的真实体验。即使学生通过该教学软件很好的学习掌握了系统解剖学的知识,由于缺乏标本操作,学生的解剖技术及临床操作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另外,解剖课前由学生自己搬运和清理尸体及解剖操作前默哀等方式是本教研室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单纯利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进行学习,学生的感恩意识及其对生命的理解必将大打折扣。

总之,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兴趣和效果。

参考文献:

7.解剖学 教学大纲(小编推荐) 篇七

第一章绪论

预习要求:

预习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及其常用的轴、面和方位术语。目的要求:

(一)掌握:

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及其常用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二)了解:

1.1.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2.2.解剖学的发展简史及分科。3.3.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讲课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其发展概况。三.解剖学姿势和常用术语。四.人体器官的异常、变异和畸形。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二章 运动系统

预习要求:

预习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形态、结构。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的组成。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所包括的器官。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概念。神经系统的分部及各部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脊神经的构成、性质。脑神经的名称、顺序。目的要求:

(一)掌握:

1.1.运动系统的组成。2.2.骨的形态、结构。3.3.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

4.4.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的组成。5.5.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所包括的器官。6.6.心血管系统的组成。7.7.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概念。8.8.神经系统的分部及各部的组成。9.9.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0.10.脊神经的构成、性质。11.11.脑神经的名称、顺序。

(二)熟悉:

1.1.骨骼的概念。

2.2.滑膜关节的辅助结构和运动。3.3.内分泌系的组成和特点。4.4.骨骼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命名原则。5.5.淋巴系统的组成及配布特点。6.6.神经元的分类。

(三)了解:

1.1.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2.2.骨的发生和发育。3.3.关节的直接连结。

4.4.肌的概念。肌的起止、辅助结构、血管和神经。5.5.反射弧的概念。6.6.神经系统的功能。讲课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运动系统

(一)骨学

1.骨的形态。2.骨的构造。

3.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4.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5.骨的发生和发育。6.骨的X线像。

(二)骨连结

1.直接连结:纤维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

2.间接连结: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关节的分类、关节的血管和神经供应。

(三)肌学

1.肌肉的形态和构造。2.肌的分类。

3.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4.肌的命名。

5.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膜囊、腱鞘、籽骨。6.肌的神经和血管:肌的神经支配、肌的血液供应。二.内脏学

(一)消化系统

1.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2.消化腺:肝、胰。

(二)呼吸系统

1.呼吸道:鼻、喉、气管、支气管。2.肺。3.胸膜。

(三)泌尿系统

1.肾。2.输尿管。3.膀胱。4.尿道。

(四)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器:男性内生殖器、男性外生殖器。2.女性生殖器:女性内生殖器、女性外生殖器。三.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2.内分泌腺组织。四.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概述

1.心血管系的组成: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3.血管的分布特点。

4.动脉吻合与侧支循环。

(二)淋巴系

1.淋巴系的组成及淋巴循环。

2.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3.淋巴结。五.感受器

(一)感受器的概念。

(二)感受器的分类。六.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在机体内的地位和作用。

(二)神经系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2.神经胶质。

3.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三)神经系的基本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的常用术语。

(五)神经系的区分。

1.中枢神经系:脑、脊髓。

2.周围神经系:脊神经、脑神经、内脏神经。

第三章下肢

预习要求:

预习大隐静脉的起始、走行、属支和注入部位。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分群及收集范围。股前群肌、股内侧群肌、小腿前群及外侧群肌的名称、作用和神经支配。股三角的境界、内容及其排列。股鞘的概念、股管及股环的境界。股动脉的起止、走行及主要分支。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布。股神经、闭孔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的位置和支配。与股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伴行的神经。臀部肌肉的排列,臀大肌、梨状肌的起止和作用。小隐静脉的起止。股后群肌、小腿后群肌和名称、作用及神经支配。腘窝的境界、内容及其排列。坐骨神经、胫神经的走行、分支和分布。出入梨状肌下孔的结构。腘动脉、胫后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布。目的要求:

(一)掌握:

1.1.大隐静脉的起始、走行、属支和注入部位。2.2.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分群及收集范围。

3.3.股前群肌、股内侧群肌、小腿前群及外侧群肌的名称、作用和神经支配。4.4.股三角的境界、内容及其排列。

5.5.股鞘的概念、股管及股环的位置和境界。股动脉的起止、走行及主要分支。6.6.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布。

7.7.股神经、闭孔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的位置和支配。8.8.与股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伴行的神经。9.9.臀部肌肉的排列,臀大肌、梨状肌的起止和作用。10.10.小隐静脉的起止。

11.11.股后群肌、小腿后群肌和名称、作用及神经支配。12.12.腘窝的境界、内容及其排列。

13.13.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走行、分支和分布。14.14.出入梨状肌下孔的结构。

15.15.腘动脉、胫后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布。

(二)熟悉:

1.1.收肌管的位置和组成及通过的结构。2.2.踝管的组成及其通过的结构。

(三)了解:

1.1.腓浅神经浅出的部位及其支配范围。

2.2.股前区及内侧区、小腿前、外侧区皮神经的分布。3.3.股管及股环的临床意义。4.4.肌腔隙和血管腔隙的概念。5.5.腹股沟管深淋巴结的位置。

6.6.股后皮神经、腓肠神经的走行和分布。7.7.腘窝淋巴结及其引流。8.8.臀部深层各肌的名称、位置。9.9.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讲课学时:5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下肢的境界、分部和分区

(二)下肢的体表标志

二.股前区及股内侧区、小腿前区及小腿外侧区和足背的浅层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

1.皮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皮支、股外侧皮神经、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隐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2.浅静脉:足背静脉弓、大隐静脉。

3.浅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阴部外动脉。4.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上浅淋巴结、腹股沟下浅淋巴结。5.浅淋巴管

三.股前区的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二)股前区的肌肉和局部结构

1.股前区的肌肉:股前群肌、股内侧群肌、髂腰肌、阔筋膜张肌。

2.局部结构:肌腔隙和血管腔隙、股三角、股鞘和血管腔隙、股三角、股鞘和股管、收肌管。

(三)股前区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回流

1.股前区的血管:股动脉、股静脉、闭孔动脉。2.股前区的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3.腹股沟深淋巴结。

四.小腿前区、小腿外侧区和足背的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1.伸肌上支持带。2.伸肌下支持带。3.腓骨肌下、下支持带

(二)肌与腱滑膜鞘 1.小腿前群肌。2.小腿外侧群肌。3.足背肌。4.腱滑膜鞘。

(三)小腿前区、外侧区和足背的血管和神经 1.胫前动脉。2.足背动脉。

3.腓浅神经、腓深神经。

五.臀区、股后区、腘窝和小腿后区的浅层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

1.皮神经:臀上皮神经、股后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

2.小隐静脉。

3.腘浅淋巴结。六.臀区和股后区的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二)臀肌

1.臀大肌。

2.臀中肌和臀小肌。

3.梨状肌。

4.闭孔内肌。

5.上孖肌和下孖肌。

6.股方肌。7.闭孔外肌。

(三)股后群肌

1.股二头肌。

2.半腱肌和半膜肌。

(四)臀区的动脉

1.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

2.阴部内动脉。

(五)臀区和股后区的神经

1.股后皮神经。

2.臀上神经。

3.臀下神经。

4.坐骨神经。

5.阴部神经。

七.腘窝、小腿后区的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二)腘窝的境界与内容

1.腘窝的境界。

2.腘窝的内容:胫神经、腓总神经、腘静脉、腘动脉、腘淋巴结。

(三)小腿后区的肌肉

1.深层。

2.深层:腘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胫骨后肌。

(四)小腿后区的血管和神经

1.胫后动脉。

2.胫后静脉。

3.胫神经。

(五)踝管及其内容

(六)足底

1.皮肤。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足底肌:内侧群、外侧群、中间群。

5.足底的血管和神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四章上肢

预习要求:

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和淋巴引流及临床意义。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临床意义。腋窝的位置、形态及各壁的构成。臂丛的组成、主要分支及分布。腋动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分支及分布。腋静脉的起止、行径、属支及收集区域。腋淋巴结各群的位置及收纳范围。上肢动脉干、神经干的体表投影。肱动脉的位置、行程和主要分支分布。前臂前群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前臂前面的神经血管干的位置、分支和分布。手部肌的分群。掌浅弓的组成、位置和掌深弓的位置。背部浅层肌的位置、功能和神经支配。穿经三边隙和四边隙的结构。三角肌的位置和作用。臂部前群肌的名称、起止和作用。前臂后群肌的名称、起止和作用。桡神经深支及骨间血管的位置和分布。目的要求:

(一)掌握:

1.1.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和淋巴引流及临床意义。2.2.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临床意义。3.3.腋窝的形态及各壁的构成。4.4.臂丛的组成、主要分支及分布。5.5.腋动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分支及分布。6.6.腋静脉的起止、位置、毗邻。7.7.腋淋巴结各群的位置及收纳范围。8.8.上肢动脉干、神经干的体表投影。9.9.肱动脉的位置、行程和主要分支分布。10.10.前臂前群肌的名称、层次排列和作用。11.11.前臂前面的神经血管干的位置、分支和分布。12.12.手部肌的分群。

13.13.掌浅弓的组成、位置和掌深弓的位置。14.14.背部浅层肌的位置、功能和神经支配。15.15.穿经三边隙和四边隙的结构。16.16.三角肌的位置和作用。

17.17.臂部前群肌的名称、起止和作用。18.18.前臂后群肌的名称、起止和作用。19.19.桡神经深支及骨间血管的位置和分布。

(二)熟悉:

1.1.胸壁浅层肌的位置、主要起止、功能和神经支配。2.2.臂部后群肌的名称、起止和作用。

3.3.肌皮神经、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位置、行程及分布。4.4.肘窝的境界及其内诸结构的排列。5.5.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的结构。6.6.掌浅弓的体表投影。7.7.上肢体表主要肌性标志。8.8.竖脊肌的位置和功能。

(三)了解:

1.1.胸前区浅血管的概况及神经来源和分布。2.2.乳房的神经和血管。

3.3.上肢浅层淋巴管的引流,上肢皮神经的分布。4.4.腋鞘的构成及其内容。5.5.上肢和下肢的局部记载。6.6.臂、前臂筋膜、肌间隔。7.7.肘关节周围动脉吻合。

8.8.手部筋膜的特点、腱纤维鞘的构成。9.9.掌中区的层次结构。10.10.正中神经返支的位置和支配、尺神经浅支的位置及分布。11.11.手指及指肚的结构特点。12.12.肩胛骨周围的动脉吻合。13.13.三边隙和四边隙的构成。讲课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 一.胸前区和腋窝

(一)皮肤和浅筋膜

1.皮神经:锁骨上神经、肋间神经。

2.皮血管:胸廓内动脉的穿支、肋间后动脉的外侧皮支、头静脉、胸腹壁静脉。

3.乳房:乳房的形态和位置、构造、血管、神经、淋巴引流。

(二)深筋膜

1.浅层。

2.深层。

(三)胸上肢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4.锁骨下肌

(四)腋窝

1.腋窝的境界

2.腋窝的血管

3.臂丛:外侧束、内侧束、后束。二.项背部和肩胛区

(一)皮肤

(二)浅筋膜

1.皮神经。

2.皮血管与淋巴结。

(三)深筋膜

(四)背肌

1.背浅层肌: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大菱形肌。

2.背深层肌: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

3.上肢带肌与局部结构: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三边孔和四边孔。

(五)项背部和肩胛区的血管、神经 1.肩胛上动脉。2.肩胛背动脉。3.肩胛上神经。4.肩胛动脉网。三.自由上肢的浅层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 1.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2.浅淋巴管和浅淋巴结

3.皮神经:臂的皮神经、前臂的皮神经、手的皮神经。四.臂和肘窝

(一)深筋膜

(二)臂肌

1.臂前群肌: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2.臂后群肌:肱三头肌、肘肌。

(三)臂部的神经和血管

1.臂部的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

2.臂部的动脉和静脉:肱动脉、肱静脉。

(四)肘窝的境界和内容 五.前臂前区

(一)深筋膜

(二)前臂前区肌

(二)前臂前区的动脉:桡动脉、尺动脉。

(三)前臂前区的神经

1.桡神经的浅支

2.尺神经

3.正中神经 六.手掌与手指掌面

(一)深筋膜 1.屈肌支持带和腕管 2.掌腱膜

(二)手肌 1.外侧群 2.内侧群 3.中间群

4.屈指肌腱、腱鞘和腱滑膜鞘

(三)手掌的神经 1.正中神经 2.尺神经

(四)手掌的动脉 1.桡动脉 2.尺动脉 3.掌浅弓 4.掌深弓

(五)手掌的筋膜间隙 1.鱼际间隙 2.掌中间隙

(六)指腹 七.前臂后区和手背

(一)深筋膜

(二)前臂后区的肌肉 1.前臂后区浅层肌 2.前臂后区深层肌 3.伸指腱滑膜鞘

(三)前臂后区的动脉和神经 1.骨间后动脉 2.桡动脉 3.桡神经深支

8.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 篇八

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 本大纲以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以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研究和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教学方式: 本大纲以系统解剖学的实验标本、模型为研究、学习对象,以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实验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密切结合活体的观察和触摸,并适当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以增强对解剖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习要求: 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内容”、“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三级。掌握、熟悉的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达到牢固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和联系实际应用的程度。了解内容则要求学生达到一般的认识和了解。大纲中未要求的内容属参考内容。教学用书: 1.张子明 张宇新

主编,《系统解剖学实验》(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1月 2.钟世镇 主编,《系统解剖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教学参考用书: 1.柏树令 主编,《系统解剖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3月 1

2.于频 主编,《系统解剖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3.张朝佑 主编,《人体解剖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开课学期:春季学期。学时分配:实验课72学时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时数分配 实验(实习)教学 周次 内容 学时 1 2 附肢骨 5 3 躯干骨和颅骨 5 4 关节学与躯干肌 5 5 肌学 5 6 消化系统与网膜 4 7 呼吸与泌尿系统 4 8 生殖系统和腹膜 4 9 心 4 10 动脉 4 11 静脉淋巴和感官 4 12 脊神经 4 13 脑神经脊髓 4 14 脑干和间脑 4 15 小脑和端脑 4 16 被膜血管脑脊液 4 17 传导路和内脏神经 4 18 复习与实验考试 4 合计 72

1、绪论 [熟悉]: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和人体的轴与面。胸部的主要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运动系统 第一章 骨学 [掌握]:骨的构造。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特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骨角、肋弓的概念。颅底内、外面的主要形态结构,眶与骨性鼻腔的形态结构。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颅囟的概念。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形态结构。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主要形态结构。[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骨的分类。胸骨的分部,肋的组成,肋骨的形态特点。脑颅骨和面颅骨的组成,下颌骨的形态特点,颅顶面、侧面和后面观的主要形态结构。上肢骨的组成,腕骨、掌骨、指骨的组成。下肢骨的组成,跗骨的组成。[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肋的区分。各分离颅骨的分部,眶与骨性鼻腔的组成,新生儿颅 2 的特征,前、后囟闭合的时间。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特点。髋骨的构成,髌骨的形态,跖骨和趾骨的组成。

3、第二章 关节学 [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椎骨的连结,脊柱的组成及整体观的特点,胸廓上、下口的组成。胸锁关节的组成及特点;肩关节、肘关节的组成、特点、辅助结构及运动;骨盆的组成、界线及小骨盆下口的构成;髋关节、膝关节的组成、特点、辅助结构及运动。[熟悉]:骨连结的分类,滑膜关节的分类及运动。脊柱的运动,胸廓的组成及形态,颅骨的连结,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特点。喙肩韧带的位置及作用,前臂骨的连结,桡腕关节的组成及运动;坐骨大、小孔的构成,耻骨联合的构成与特点,踝关节的组成及运动,足弓的构成、维持因素和生理意义。[了解]: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连接的形式与特点。胸肋关节和肋椎关节的组成,胸廓的运动。肩锁关节的组成,前臂骨间膜的特点,手部其他各关节的名称、组成和运动;骶髂关节的组成,闭孔膜与闭膜管,耻骨弓与耻骨下角,胫腓骨的连结。

4、第三章 肌学 [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及作用。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作用。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胸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膈的位置、作用和裂孔,腹肌前外侧群的名称、位置和作用。三角肌的位置和作用,臂肌前、后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能屈腕、屈指、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前、旋后的肌肉名称。臀大肌、梨状肌、髂腰肌的位置和作用,大腿肌的分群和作用,大腿前、后群肌的名称、位置。[熟悉]:肌的形态、构造。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颊肌的位置和作用。斜角肌间隙的构成及内容。手肌的分群、拇收肌、骨间肌和蚓状肌的位置和作用。小腿肌的分群、作用,小腿三头肌的位置、作用。[了解]:肌的起止、配布,筋膜和腱鞘的概念。颅顶肌的形态、位置。舌骨上、下肌群中主要肌肉的名称。腹直肌鞘的构成、腹股沟管的位置、内容。除三角肌外的其他上肢带肌的名称、作用。髋肌后群其他各肌的名称,大腿肌内侧群各肌的名称。

5、第四章 消化系统 [掌握]:上、下消化道的概念。腭帆形成的结构,咽峡、牙周组织的概念;舌粘膜的结构,颏舌肌的作用;口腔腺的名称、位置及开口。咽的位置、区分及交通,鼻咽部的结构,咽淋巴环的组成和作用。食管狭窄的位置。胃的形态和分布。十二指肠的形态及分部,十二指肠降部的结构;空、回肠粘膜的特点。盲肠和阑尾的位置,直肠的形态和位置,肛管内面的结构。肝门的位置和结构,肝外胆道的组成和胆汁的排出途径。胰的位置与形态。3 [熟悉]:消化道的组成及区分。腭的位置与区分,牙的形态和构造,舌的形态和区分。腭扁桃体的位置和形态结构。食管的位置和分部。胃的位置,胃壁的结构。空、回肠的位置和区别。大肠的区分,结肠和盲肠的特征性结构,回盲瓣的位置。肝的位置和外形。胰液的排出途径。[了解]:牙式。梨状隐窝的位置。肛门括约肌的位置和区分。胆囊三角。

6、第五章

呼吸系统 [掌握]:喉软骨的名称、位置、形态,喉腔的区分、各部特点和交通。气管的构成,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肺门的位置及结构。胸膜、胸膜腔的概念。[熟悉]: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区分。鼻中隔的构成,鼻粘膜的区分和特征。环勺关节、环甲关节的组成及作用,弹性圆锥的位置。气管的位置。肺的位置与外形。胸膜隐窝的概念。纵隔的概念和区分。[了解]:鼻腔、鼻旁窦与骨性鼻腔、鼻旁窦的对比。方形膜、甲状舌骨膜、环气管韧带的位置,喉肌的名称和作用。肺段的概念。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各纵隔内的器官。

7、第六章 泌尿系统 [掌握]:肾的形态、被膜和结构。输尿管的分部与狭窄。膀胱的形态和内面结构。[熟悉]:泌尿系的组成和功能。肾的位置与比邻。膀胱的位置与比邻。尿液的排出途径。[了解]:肾段的概念,肾的畸形与异常。女性尿道。

8、第七章 男性生殖系统 [掌握]:睾丸的形态结构,附睾的位置与形态,输精管和射精管,精索的概念。阴茎的组成。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射精管的开口。[熟悉]: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前列腺、精囊的位置与形态。睾丸与精索的被膜。精子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了解]:适合输精管结扎的部位,尿道球腺的位置。阴囊壁的组成和特点,阴茎包皮的形态特征。男性尿道的扩大,尿道前列腺部的结构。

9、第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 [掌握]:卵巢的形态和固定装置,输卵管的分部与标志性结构,子宫的形态和固定装置。[熟悉]: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的位置,子宫的位置。会阴的概念,坐骨肛门窝的位置,盆膈和尿生殖膈的组成。[了解]:适合输卵管结扎的部位,阴道的位置与阴道弯的临床意义。

10、第九章 腹膜 [掌握]:腹膜及腹膜腔的概念。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大网膜的位置和构成。直肠子宫陷凹和直肠膀 4 胱陷凹的位置。[熟悉]:网膜囊和网膜孔境界。由腹膜形成的系膜、韧带、皱襞、隐窝和其它陷凹的名称和位置。[了解]: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11、脉管学

第十章 心血管系统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和侧支循环。心的位置、外形;各心腔的主要结构;心纤维性支架的组成,室间隔的区分;心传导系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包及心包腔的概念。主动脉的起止、区分,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颈外动脉的分支及其主要分布;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和位置;腹主动脉脏支的名称、分支和分布。上腔静脉、头臂静脉的合成及主要属支,静脉角的概念;颈内静脉的起始、主要属支;上肢浅静脉的起始与注入部位;下腔静脉的起始、主要属支、走行与注入部位;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的起始,走行和注入部位;肝门静脉的特点、位置、汇合的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熟悉]: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血管吻合。心的比邻;左、右纤维三角、房间隔、室间隔和房室隔的位置及临庆意义;心的静脉;心包窦的名称和位置。器官外动脉和器官内动脉的分布规律,肺动干的起始与分支;颈总动脉的起始与分支,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与作用;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腋动脉和肱动脉的起始与终止;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壁支的名称及分布;髂总动脉的起始与分支;髂内、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下肢动脉干的名称和位置。静脉的特点;面静脉的特点、交通及危险三角;下颌后静脉的合成;颈外静脉的合成与注入的静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的起始、属支和注入部位;直肠静脉丛的位置和交通;肝门静脉系通过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网及其相连的静脉分别进入上、下腔静脉的途径。[了解]:胸主动脉脏支。翼静脉丛的位置与交通;上、下肢深静脉的名称;髂内、外静脉的主要属支;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交通的其它途径。

12、第十一章 淋巴系统 [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淋巴干的名称及其来源;局部淋巴结的概念。胸导管的起始、收授范围和注入部位;乳糜池的位置和合成。下颌下淋巴结、颈外侧淋巴结、腋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的位置、收授范围。[熟悉]:毛细淋巴管的特点与分布;淋巴管的特点。右淋巴导管的合成、收授范围和注入部位。胸腹部主要淋巴结的名称。胸腺的位置与形态。脾的位置及形态。[了解]:淋巴器官的组成;淋巴结的配布特点;淋巴回流的因素及淋巴侧支循环。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13、感觉器 第十二章 视器 [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名称及各层的分部及其主要结构和功能;眼球内容物的名称、结构特点,房 5 水的循环,晶状体的调节。泪器的组成及各部的位置;眼球外肌的名称及作用。[熟悉]:眼副器的组成及功能;结膜的分部和结膜囊。[了解]:眼球的一般形态;眼睑的形态及构造;眶脂体和眼球筋膜鞘。眼的血管和神经。

14、第十三章 前庭蜗器 [掌握]:前庭蜗器的分布。外耳道的形态特点。鼓室壁的名称、毗邻和内外侧壁的结构。骨迷路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膜迷路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熟悉]:外耳的组成。中耳的分部,听小骨的名称与形态特点,咽鼓管的分部及形态特点;乳突窦的位置与交通。内耳的组成及形态特点,声波的主要传导途径。[了解]:耳廓的形态结构。内耳道的位置与内容。

15、神经系统 总论 [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和常用术语。[熟悉]:神经系统的功能。[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16、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掌握]:脊神经前、后根的性质,脊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布,膈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臂丛的组成和位置,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的起始、肌支和皮支的分布范围。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腰丛的组成,股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闭孔神经的分布。骶丛的组成,坐骨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支分布。[熟悉]: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分。脊神经的成分及分支分布。腰丛的位置。骶丛的位置,坐骨神经走行中通过的主要部位。[了解]:颈丛各皮支的名称。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的症状和体征,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的分布。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的分布。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损伤后的症状和体征。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17、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系 第二节 脑神经 [掌握]:嗅神经、视神经的性质、起始、入颅部位、连接脑的部位。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的性质、纤维成份、起始核、出脑部位、出颅部位和分布。三叉神经的性质、纤维成份、起始或终止核、出、入脑和出、入的颅部位;三叉神经节的性质、位置及三大分支的名称和分布,下颌神经的纤维组成及主要分支、分布。面神经的性质、纤维成份、起始或终止核、出、入脑和出、入的颅部位,主要分支和分布。前庭蜗神经的性质、纤维成份、起始部位、终止核、入脑和入颅部位。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性质、纤维成份、起始或终止核、主要分支和分布。

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性质、纤维成份、起始核、出脑和出颅部位及分布。[熟悉]: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动眼神经损伤后出现的症状与体征。眼神经、上颌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喉上神经走行中的伴行关系及分布。舌下神经损伤出现的症状与体征。[了解]:脑神经与脊神经的基本差别。嗅神经损伤后的症状。展神经损伤时的症状与体征。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和管外分别损伤时的症状与体征。

18、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系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和周围部的组成,交感干的组成,交通支的区分、纤维性质及其去向。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熟悉]:内脏神经的区分。内脏运动神经的特点及分布。支配瞳孔开大肌的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来源、节后神经元的位置及节后纤维的走行。支配瞳孔括约肌的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来源、节后神经元的位置。内脏大、小的组成、相关的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纤维的分布。[了解]: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腰内脏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部位、节后神经元的位置及节后纤维的分布。盆内脏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部位、节后神经元的位置及节后纤维的分布。颈、胸、腰、盆部交感干神经节的数目及其分支和分布。支配泪腺、唾液腺的副交感纤维的起始部位、走行、经过的神经节。

19、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掌握]:脊髓的外形。脊髓灰质的分部和Rexed分层,灰质板层的功能及与核团的对应关系;脊髓白质的分部,后索和外侧索通过纤维束的名称和功能。[熟悉]:脊髓的位置,脊髓节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前索通过的纤维束。脊髓的前角、后角、白质前连和半离断时出现的症状或体征。[了解]:脊髓网状结构的位置。脊髓反射。20、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掌握]: 脑干:脑干的组成及各部的主要结构(包括菱形窝)。脑神经核柱的名称、性质和组成;与眼球和舌运动有关的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纤维联系,特殊内脏运动柱各核团的名称、纤维联系和功能;脑干内非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与性质;脑干内长的上、下行纤维束名称、起始、终止、性质、各纤维束交叉的部位。小脑:小脑的形态、小脑核的概念与组成。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间脑:间脑的位置与分部。背侧丘脑的形态,腹后核的区分、功能及纤维联系。下丘脑的位置,组成及功能。端脑:端脑的分叶和主要沟回的名称、位置。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第I躯体运动区,第I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各语言中枢的位置及损伤表现;基底核的组成,纹状体的概念、区分和功能; 7

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过纤维束及损伤表现。[熟悉]: 脑干:第四脑室的位置、境界,脉络组织、脉络丛的概念。脑脊液从第四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的途径。小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间脑:第三脑室的位置与交通。后丘脑、底丘脑的位置,组成及功能。端脑:侧脑室的位置、分部及交通。大脑半球髓质的分类,连合纤维的组成。[了解]: 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及功能组合;各代表平面的结构与损伤后的表现。小脑:小脑扁桃体的临床意义。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间脑: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类及功能(除腹后核)。上丘脑的位置和组成。端脑:大脑皮质的细胞构筑,大脑皮质的分区(Brodmann),外囊和最外囊的位置,联络纤维的组成。边缘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1、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掌握]: 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名称,纤维束的名称、交叉部位、行程中通过的主要部位和终止部位,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名称,纤维束的名称、交叉部位、行程中通过的主要部位和终止部位,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视觉传导通路各级神经元的位置、名称,纤维束的名称、交叉部位和特点、行程中通过的主要部位和终止部位,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运动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神经元的位置。锥体系的组成、各束的起始、主要走行部位、交叉部位和终止部位,各束的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面神经核与面神经损伤后的症状与体征。[熟悉]: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名称,纤维束的名称、交叉部位、行程中通过的主要部位和终止部位,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瞳孔对光反射的途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的概念,视神经和动眼神经分别损伤时瞳孔对光反射的改变情况。舌下神经核与舌下神经损伤后的症状与体征。锥体外系的特点和功能及主要的锥体外系通路。[了解]:听觉传导路的途径和特点。平衡觉传导路的途径。锥体外系的组成。

22、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掌握]:脑和脊髓的被膜的层次关系,硬膜外隙的位置、内容和特点,蛛网膜下隙及终池的位置与内容;硬脑膜的构成和特点,大脑镰和小脑幕的位置,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和血液回流的途径。脑的动脉来源,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分布,大脑动脉环的构成、位置。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8

上一篇:禁毒信息化平台下一篇:质量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