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源建设情况

2024-08-15

财源建设情况(共8篇)

1.财源建设情况 篇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快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的一系列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发展税源经济,积极培植地方财源,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73106万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税收收入达到49144万元,比上年增长44%,工商税收38223万元,比上年增长36.36%。今年1—9月份已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1170万元,同比增长38.6%,比**市平均水平高6.8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达到46170万元,比上年增长40.35%,占地方财政收的65%;全市完成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36804万元,同比增长77.66%,其中工商税收22121万元,同比增长66.14%,占全市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的60%。

一、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建立在发展税源经济上

[-http://找文章,到]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有135万人,居全省县市区第三位,是一个人口大市,地方财政收入在总量上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人均占有偏少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央提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就一个人口大市来讲,实现这些目标,压力更大,特别是农村水、电、路、学、医等各项社会事业,需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靠投入,首先要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政府,财政是一个基本的调控杠杆,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财源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和保证,主要靠税源和费源来支撑,费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靠加强征管来体现,但是税源主要靠发展来体现。基于以上认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在工作思路上,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坚持把财源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发展税源经济上,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和城市建设四大重点,在具体实践中,抓住主要矛盾,进一步强化“重点是工业,关键是项目,根本在投入”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和投入不放松,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目标确定上,把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放在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和全省30强县市中来定位,提出了“两个确保”(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平均增幅,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30强县市平均增幅)的目标。近几年来,面对非典肆意入侵,国家实施严格宏观调控的严峻形势,我们视困难为机遇,咬紧牙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不动摇,有力地推动了税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6亿元,同比增长77.9%;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5.37亿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税源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财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预计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可突破10亿元大关。

二、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支柱财源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技改扩规壮大一批,产权改革盘活一批等有效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壮财源。今年以来,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222个,已完成投资72.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57个,已完成投资46.6亿元,过亿元的项目43个,已完成投资29.4亿元,工业项目143个,已完成投资49.57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利税29.39亿元。目前,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各领域都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全市的支柱财源,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了永续后劲。

1、围绕做强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工业是新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也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渠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思想不动摇,在工业发展方向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和优势产业上项目,着力培植对经济和产业支撑、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培植壮大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做强以工业为主导的税源经济。煤电化工产业,总投资70亿元,新上了8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其中投资23亿元的众泰4×15万kw电厂、投资24亿元的新源4×15万kw电厂正加紧建设。这8个项目已有5个投产运营,到2007年上半年全部竣工后,新泰区域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万kw以上,年可转化煤炭400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7亿元。围绕煤电转化增值和煤炭深加工,新上了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46.5亿元,其中正大、天丰、环宇3个机制焦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生产能力210万吨,今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

30亿元,利税9亿元。机械电子产业,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公司投资5亿元,开发生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方向是打造亚洲规模最大的线缆生产基地,其中高压电缆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力争到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赛特电工公司近几年年累计投入3.5亿元,年生产能力由5000吨扩大到2.5万吨,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以山东青云起重集团为龙头,以羊流民营经济聚集区为依托,带动发展起重机械制造企业96家,年产起重机械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建成了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产业,新上了年产5000吨黄原胶、年产2万吨碳酸二甲酯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投资9.8亿元对三氯联苯胺、四氯联苯胺等优势产品进行技改扩规,年产量达到1.5万吨,占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新型建材产业,以裕鑫玻纤为龙头,带动发展起华耀玻纤、富信玻纤、万通玻璃钢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玻纤玻钢产业集群。其中裕鑫玻纤的网格布等下游产品研发、生产水平居国内领先。纺织服装产业,新上了投资10亿元的领东制衣、投资8亿元的新申棉纺、投资3.5亿元的平阳纺织特种天然纤维、西张庄镇与菲律宾合资1500万美元的幸运纺织等一批项目,以这些企业为骨干,带动发展起了17家纺织服装企业,棉纺生产规模达到80万锭,年产针织服装8000万件。此外,大力发展产品方向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投资16亿元的百川纸业、投资7亿元的韩国乾元不锈钢极薄板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到去年底,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3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5家,力争到2007年,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赛特电工、乾元不锈钢、青云起重、百川纸业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裕鑫玻纤、良达集团、领东制衣、平阳棉纺、中科化工等15家企业销售收达到10亿元以上。

2、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2004年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今年又投资2.8亿元,新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全市新建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20家,全市专业市场总量达到160处。正邦集团投资1亿元新上食品加工、冷储二期工程,日屠宰肉鸡能力由去年的4万只达到10万只,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项目落户新泰后,既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泉沟镇山东大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2500个农户发展畜牧业,年创利税870万元。楼德镇清大乳业有限公司带动奶牛养殖户2500个,年创利税1000万元。青云办事处东南关村投资5800万元建设的青龙路市场,营业面积136亩,年交易额6.2亿元,创利润1600万元。

3、围绕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档次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以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今年以来,总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了8个较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上海国际机电五金交易中心投资6亿元建设的鲁中五金商贸城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建成开市,已有40多家浙商签订协议入驻;投资3亿元的平阳河国际商贸中心,占地6.8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已有37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代理或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入驻经营;投资1.1亿元的四星级荣峰大酒店、投资6200万元的三星级桃园大酒店、投资4000万元的金鼎商务广场年底将建成开业;投资6000万元的银座商城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利税1.2亿元,新泰将逐步成为鲁中地区的人流、物流中心。

4、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来抓,作为新兴财源来培植。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总投资3亿元,集中对莲花山、青云山、徂徕山、新汶森林公园、法云山等旅游景点进行了开发。其中投资1.2亿元着力打造了“观音胜境、北方普陀”的莲花山旅游风景区,目前已基本开发完成。“十一”黄金周期间,莲花山景区接待游客55900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1.11万元,全市旅游的人数达到8518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00万元。

三、突出资金筹措和载体建设,为财源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财源建设提供源动力。坚持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投入,以大投入保证高产出。近几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强劲势头,2004年历史性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02亿,今年将突破150亿元,为财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源动力。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一是招商引资。坚持内资、外资、民资并重,上争、下引、内联、外招并举,制定优惠政策,多方招引财源建设资金。2004年全市实际到位内资4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77万美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启动民间资本26.1亿元。今年1—8月份全市内资实际到位3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62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4亿元,80%的财源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二是盘活存量资产。从去年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转让出售、租赁经营等改革形式,对8家企业进行改制,盘活存量资产15.6亿元,增添了发展活力。三是加大银行信贷的争取力度。开展了诚信新泰和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提升

新泰诚信度,努力争取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今年以来,先后三次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共落实资金28.6亿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围绕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及新上项目,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4603万元用于企业挖潜和技术改造,给予企业贴息和科技三项投入908万元。

2、建好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力。牢固树立抓城建就是在更高层次发展经济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创造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环境,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近6亿元,高标准、大规模地实施了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净化和旧村改造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1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5%。人均公共绿地13.9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大为提升。

3、加强园区建设,打造优质平台。坚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培植税源项目的龙头和载体,摆在突出位置,强力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5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开发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进区项目达到262个,总投资62亿元。采取“政府投资、企业出资、招商引资、开发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资,加快全市各类民营经济聚集区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聚集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200万元,建成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新进区项目92个,完成项目投资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7.3亿元。

四、强化服务和监管,确保财源建设的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市委、市政府对财源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从乡镇部门到企业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统一组织和协调。对财源建设重点项目严格实行包包责任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靠上做工作,强化调度督促,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把软环境作为一项硬措施来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序,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39个部门的529个行政审批项目,结合我市实际,取消66项,变更12项,保留451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509项,取消227项,降低收费标准14项。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实行阳光审批,从源头制止“三乱”。结合建设“平安**”,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惩戒力度,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了35.3%和52.5%,财源建设的社会环境明显优化。

2、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实行目标考核,对市直部门和各乡镇的工作重点考核招商引资、固定资产、财政收入指标,制定了针对市直企业的考核办法,采取签订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对市直企业严格考核,激励部门、乡镇和企业在加快发展培植财源上下功夫。二是完善市乡财政体制。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加比例递减,短收超支自负,自求平衡。”三是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出台了财源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并认真兑现奖惩。2005年共兑现奖励资金490万元。

3、强化税费监管,确保财政收入足额入库。一是加强收入监管。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纳税意识,营造良好纳税环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纳税、依率计征,做到据实征收、应收尽收、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及时反映到财政税收上来。大力加强税源控管,从源头上掌握税源情况、避免税源流失,积极推行社会化办税,提高收入征管水平,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确保收入征收到位。二是规范财源建设资金管理。制定了财源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各类财源建设项目资金申报程序,建立财源建设项目库,强化资金使用监督,实行跟踪问效,提高了财源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开展企业会计执法大检查活动,督促企业严格遵守《会计法》和《企业财务准则》,促使其如实核算经营效益,依法纳税。

总之,围绕加强财源建设,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提高了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能力,为我市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就业再就业、干部工资、社会保障的投入,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但是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今后,我们将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认真编制好“十一五”规划,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优化财源结构,积极发展税源经济,提高财源建设的效益和质量,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财源建设情况 篇二

关键词:财政职能,创新机制,财源建设

当前, 财源建设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使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适应形势需要, 进一步理清财源建设的新思路, 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研究和改进财税政策, 克服原来财源建设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 是加强新时期财源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财源建设的观念

在目前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取向之下, 财政退出竞争性领域, 但并非退出生产建设领域, 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 对生产建设领域的支出将会更大, 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领域, 当前, 党中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作为了党的中心工作之一, 强调了农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 更是财政支持和服务的对象,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了, 必须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 切实转变观念, 进行思想创新。

一是对财源建设的内容要有新认识。即应淡化生产观念, 树立公共观念, 公共财政下县乡财源建设的着力点不仅涉及生产领域, 而且更多的涉及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多种经营是财源, 县乡企业是财源, 公共工程、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也是财源。

二是对财政在财源建设中担任的角色要有新认识。过去财政在财源建设中通常是唱主角, 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在公共财政下, 财政逐步退出竞争领域, 在县乡财源建设中主要是解决错位, 纠正越位, 弥补缺位, 发挥拾遗补缺的辅助作用。

三是对财源建设的目的要有新认识。在公共财政下, 财源建设应以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财政的三大基本职能看, 财源建设只有通过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才能促使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保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新时期财源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牢固树立三个观点:一是发展的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遵循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基本规律, 牢固树立只有经济发展, 才是振兴财政根本的指导思想, 实践证明, 大发展不困难, 小发展小困难, 不发展更困难;二是市场的观点。财源建设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 择优扶强, 谁自我发展意识强, 谁发展快, 谁的项目经济效益好就优先扶持谁, 屏弃平均主义做法, 突出重点, 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效益的观点。转变过去经济发展看产值、看总量的粗放型经济观点, 树立“经济发展看效益, 效益高低看利税, 利税多少看上缴”的效益财政观点, 以提高财源效益为中心, 进一步加快财源建设步伐,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实现财源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推进和良性循环。

二、明晰财源建设的政策取向

一是顺应政策变化, 调整财源建设的结构。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和所得税、营业税收入分享改革, 出口退税改革等, 使地方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 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极大影响, 但也是国家从宏观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或政治稳定的要求出发采取的必要措施。对此牢骚满腹, 或消极应付, 都是无济于事的, 只能正视现实, 及时调整财源建设主攻方向, 增强应变能力, 使结构调整始终围绕政策主导方向进行, 既减轻政策调整对地方财政带来的震荡, 又保持财政经济的持续增长, 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首先是基础财源建设, 必须符合基本国策,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农业和基础设施及交通能源产业是国家政策倾斜产业, 特别是农村大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是一家一户难以承担的, 只有财政介入, 政府组织实施才能奏效, 因此, 财源建设的基础也应当围绕这些产业进行。其次新兴及后续财源应当根据短期或中期财政经济政策进行决策, 选择一些含税较高的特色产业或高利税产业进行开发建设, 把推进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作为提升财源建设质量和档次的重要动力, 形成基础稳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财源建设态势, 以适应国家政策调整的变化。

二是坚持突出主导, 培育多元化的财源结构。财源建设既要突出主导、培育支柱, 又要多元发展, 优化结构。要克服财源结构单一与抗风险能力弱的矛盾, 从优化财源结构入手, 以财源结构的多样性支撑财政经济的稳定性。从实践看, 这些年来地方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不仅是缺乏主导财源, 而且在于财源结构单一、弱小, 抗风险能力差。如单一的工业财政或农业财政, 一旦市场萎缩、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或出现自然灾害, 财政也会“欠收”。因此, 财源结构也应当由多样性来支撑其稳定性。首先, 要针财源结构单一的矛盾, 从优化结构入手, 着力培育规模适度、优势互补的财源群体。如工业主体财源、农业特色财源、民营经济新兴财源、三产服务活力财源、城镇建设补充财源等, 形成多元化的财源群体, 形成财政收入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其次, 针对长效财源不足, 财政增长后劲乏力的矛盾, 从调整梯次结构入手, 既抓速效财源, 又抓长效财源, 巩固基础财源, 壮大骨干财源, 培植梯级财源, 开发后续财源, 努力构筑长短搭配、远近互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梯次财源框架, 以速效财源满足短期的开支需要, 以长效财源支撑财政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是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随着税收共享范围的逐步扩大, 中央与地方各级利益逐渐融为一体, 因此要改变以前什么税种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利就发展什么的财源建设观念, 淡化企业隶属关系概念, 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使各级财政真正做到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打破所有制框架, 依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来解决地方财政经济面临的困难。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 挖掘社会投资潜力, 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 努力实现富民、强财政的目标。

四是革新财源建设的筹资方式。财源建设重在筹资, 资金是财源建设的血液, 资金的投入多少是直接制约我县财源建设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下, 要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 扩大资金来源, 从多方面加大对财源建设的资金投入。首先, 财政可以通过制订贴息政策和价格保护政策, 建立共同基金等,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吸附、引导作用, 灵活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扶持手段, 动员和引导信贷、各类经济实体等社会资金流向财源建设领域。近年来, 财政通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购置等进行补贴,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积极性, 在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次, 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投融资机制, 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 盘活企业固定资产, 搞活企业资金存量, 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帮助各类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成为上市公司, 在股票市场筹资。再次, 进一步树立经营城市理念, 搞好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通过招商引资, 以土地、设备、厂房等存量资源吸引外埠资金、外商投资和世行贷款, 置换财源建设资金, 促进联合开发。第四, 改变资金管理方式, 通过预决算的形式, 分散在财政部门内部各个方面的财源建设资金统筹起来, 改变过去财源建设资金归口管理、财力分散是局面, 统一运用到财源建设领域,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 还要注意研究财源建设资金与财政政策的组合策略, 将财政投资政策、补贴政策、贴息政策同企业、农业金融政策、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外经贸政策等协调起来, 配合运用, 提高投资效益, 使财政资金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创新财源建设的工作机制

加快发展是破解财政增收难题的惟一选择, 机制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因此, 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和发展观念, 努力创新财源建设工作机制。首先, 要创新财源建设考绩机制。以财源建设的终端效益来衡量干部、考核干部、任用干部, 使地方各级领导都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真正扑下身子, 抓财源建设, 创工作实绩。其次, 要创新“肥水”先浇“壮苗”机制。建立健全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包括引进资金、项目等要素在内的资金项目责任制和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大对优势高效财源项目的扶持力度, 建立并逐步扩大财源建设专项基金规模, 按投入产出比和投入回报率予以考评、扶持。再次, 要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对财源培植力度大、实现和入库税收增长快、贡献大的财源建设项目, 要高额重奖, 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其四, 要创新服务机制, 尤其是乡镇级财源结构调整,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服务网络, 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地调整生产结构, 焕发农民群众参与结构调整的热情, 以服务促调整, 切忌行政命令和硬性摊派。

参考文献

[1]、邹恒甫:《财政、经济增长和动态经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2]、谢旭人:《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推进山区财源建设的思考 篇三

一、发挥优势组合,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要充分依托这一优势,强力打造特色经济走廊。一是通过实施“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战略,按照“基地+农户+企业”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蚕桑、水产养殖、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特色农业品牌,做大做强“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打响乡村生态旅游升温战。山区生态环境优美,要进一步找准切入点,整合旅游资源,挖掘和包装文化品牌,以历史文化助推旅游服务业的大发展,促进财政增收,逐步形成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和工业经济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吸纳内外资金,搭建产业增收平台

乡镇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项目建设带动和社会资金投入。为此,要进一步加大争资争项的力度,为财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投资和优惠政策,抓住和谐秀美乡村建设这一机遇,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尽快培植后续财源,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要利用当地工业园区平台筑巢引凤,通过扶持和服务,促使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贡献大的工业项目落户“开花”,提高工业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同时,发挥园区集聚作用,加快不同行业骨干企业的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三、强化服务功能,实现投资合作双赢

加强山区乡镇财源建设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将支持的重点由盲目上新项目转移到优化资源、整治环境、扶优壮强上来,全力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要创优投资环境,着力在政务、人文等软硬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政策优惠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全民创业氛围和优良经商环境,坚定客商投资和增资的信心,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开透明、公正合法、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打造最佳投资洼地效应。要切实抓好引入项目的后续服务,进一步强化“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意识,建立重点企业月调度制度,及时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投资方赚钱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丰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4.广西财源建设区划研究 篇四

广西财源建设区划研究

为对广西财源建设战略进行探讨,首先,提出财源建设区划原则.然后进行分区,把广西分为5个区:桂北财源建设区;桂东财源建设区;桂南财源建设区;桂西财源建设区;桂中财源建设区.

作 者:梁植松 作者单位: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03刊 名: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FINANCIAL COLLEGE年,卷(期):200013(4)分类号:F810.41关键词:财源建设区 区划 广西

5.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篇五

一、区财政状况及财源特征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建拉动”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了区级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取得较大发展,为全区人员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从到,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1,360万元增加到54,396万元,实绩增收13,036万元,年均增长14.68%。在同一时期内,全区gdp由122.28亿元增加到152.71亿元,年均增长11.7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幅比gdp年均增幅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二)三产对财政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实施“三产富区”战略,按照“拓展南部,延长东部,改造旧城”和“城郊建市场,城区建商场”的思路,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到辖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90.8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152.71亿元的近60%。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纳税金额,都在三次产业中居于榜首地位。

(三)部分税种逐步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区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源基础,使这些税种获得较大数额的实绩增收,对全区财力的持续、快速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区财源建设和财政保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艰难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支柱财源缺乏。一是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全省是20 %,全市是16 %,而我区仅为 5.47%,明显低于省、市水平。说明我区国民经济的产出率还比较低,各项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高。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2.39 %,比重过高,地方有效财力受阻,财政收入质量有待大幅提高。三是辖区内无大企业、大税收,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

(二)投入产出效益不佳,新兴财源贡献不多。,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2%,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13%,没有达到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培植和夯实地方财源的预期目标。

(三)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一是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市区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享体制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导致我区财源建设推进乏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举步维艰;受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我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均未完成预算任务,收入增量大幅减小,直接影响了我区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既得财力。二是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区财政除了保障全区人员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支出压力迅增。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托举债和上级补助,因此,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财政平衡如履薄冰。

(四)政府性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从1998年至今,我区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政府性贷款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有效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区政府负债规模日益增大,政府债务已达14.7亿元,从起开始进入还贷高峰,2011年就需还本付息近2.7亿元,偿债压力过大,政府性债务运作风险已凸现。

三、“十二五” 财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八大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为立足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全市提升承载能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奋斗目标:按照省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市13%增速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区预期目标是: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以上。

类 别

计划目标(万元)

年均增长速度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3.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1000 80585 91464 103812 117826

财政总收入

113964 129349 146812 166631 189126

四、加强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经济决定财政,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断开辟和壮大财源的基础。只有加快财源建设步伐,才能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加快做大财政“蛋糕”。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源建设“奖、贴”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三是要壮大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以存量资产为依托,财政投入为引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放大政府投资效应,整合投资资金,形成资金合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拉动我区的gdp增长。四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政府与银行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信贷的“放大”作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主体财源。五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项目投资,加强对财源建设项目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的法制保障,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六是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统一部署调度,全区齐抓共管,确保财源建设推进扎实有效。

(一)突出三产主导地位,优化和巩固支柱财源。做优三产,使我区成为黔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设成为集商品、资金、技术、信息、旅游、娱乐、服务为一体,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较为统一和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形成以物流带动人流,以人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商贸流通繁荣局面。

1、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一种“隐藏”在商用楼宇中的高级经济形态,产生的财富效应非常突出。着力盘活闲置的楼宇,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楼宇业主更新经营理念,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开发,引导楼宇业主“腾笼换鸟”,增大楼宇经济总量;着力在南部新城开发和老城片区改造中,优先打造高档商务楼宇,并在特色品牌上进行规范引导,发展专业楼宇,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引进现代商务会所、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大型建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广告策划、信息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或品牌总代理机构、营销中心、财务中心和研发中心;要设立楼宇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增强发展楼宇经济的引力,并为楼宇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遵义市中心城区地域优势,积极发展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打造遵义中部地区最大的信息服务中心;应在各类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高档商务楼宇里,发展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应以物流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围绕杭州至瑞丽高速、黔渝快速铁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新店子、南宫山、外环路、忠庄片区大力发展物流基地。以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依托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特色会展等会展业,同时力争在城区引进规模大、档次高的会展中心;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国际商务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

3、改造和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区委、政府“拓展南部、开发东部、改造旧城、发展集镇、建设新村、服务新区”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贸业。一方面是要立足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全市商业中心。重点是继续推动大型商贸企业扩张规模,支持老城步行商业街扩容提质,加快南部新城道路延长线的建设,加快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专业市场建设。围绕构建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思路,加速物流产业向前发展,积极建设和培育“一个中心、五个商圈、六个专业市场带”。加快建设遵义新世纪建材大市场、遵义特色食品大市场、遵义物流中心工程及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黔北蔬菜中心批发大市场建设,加快坪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南宫山集装箱物流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树立特色和品牌,按照“一街一特、一区一品”的要求,积极支持餐饮休闲业做大做强。以民俗名食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 “南京夫子庙”一样集餐饮、旅游和娱乐一体的特色品牌,并争取组建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股份制餐饮旅游公司。全面整合全区的酒吧、歌厅等文化资源,鼓励这些企业组织行业协会,并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形成龙头企业,推进连锁经营。三是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宾馆,完善城市功能,留住游客,真正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消费增长和财税增收带来实质效应。

4、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建设旅游强区。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实施两翼展开”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突出内容特色化、方向城郊化、管理规范化、景点精品化四大特点,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明显,吸收力强的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功能和服务接待水平,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强力推进红色旅游,配合推进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老城长征文化体验园建设,进一步拓展遵义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力争把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把老城建设成遵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忠庄勤乐水果示范基地、巷口镇观光游憩区开发。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和田园农耕体验,自然山水观光和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节会活动等旅游产品, 推进农业观光旅游板块开发。三是加快推进金谢海通乡油路、金鼎山集镇和景区配套设施、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农具陈列馆、龙泉村乡村全国旅游示范区、金鼎山镇莲池休闲庄和黔北风情街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四是彰显精品旅游,围绕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板水森林公园实施“六个一”工程(一山:金鼎佛教名山,一园:大板水森林公园,一湖:海龙生态湖,一镇:金鼎山特色旅游集镇,一村:龙泉黔北民居村落,一泉:海龙温泉)。根据城市文化和品位,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科学定位和布局,实施一批休闲服务旅游项目,发展和提升城市旅游,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旅游产业格局和旅游产品体系。力争至2015年,旅游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2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25%。

5、围绕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深化运力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全面整合交通资源,逐步扭转货运市场“小、散、弱”的局面。重点发展快速货运,促进大型物件、危险货物、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引导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变单一运输方式为多种运输方式,拓展客运站场服务功能,做到资源共享;加强和完善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农村、干支相连、长短结合的客运网络。基本实现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规范化、干线客运高速化、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输主体规模化。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壮大和增强工业财源。做强二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引导工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壮大以资源节约型、轻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工业经济重新崛起。

1、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构建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根据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制药、中药材成品加工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巩固和提升以钛、镁、铝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以精细化为主的化工工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及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特色食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工业。力争在2015年,初步形成多元化工业经济支柱,增强工业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2、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抓住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区为全省两大新材料基地之一的契机,将我区的工业发展向坪桥新型材料基地、忠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忠深大道湘江工业园、忠深大道农民工创业园及小商品加工和食品加工园集中,形成新的发展极,壮大经济总量。其一,按照“主业突出、一区一业”的思路,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园多板块”的格局。抓好忠庄工业园和坪桥工业园规划建设,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其二,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引导企业向工业集聚区搬迁。通过搬迁与技改的结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以循环经济基地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4、以迅速壮大中小企业为目的,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就意味着一个高速增长的主体财源,同时还将吸引一大批的配套企业,并具备着较强的口碑效应。区委、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重点激励和帮助如:遵义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董酒有限公司、百花药业等符合条件的好企业尤其是非公中小企业积极上市,使其成为区内财源建设的新亮点。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区中小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实现产值300亿元。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实一产,应依托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遵义城市需求,面向城市的“菜蓝子”、“餐桌子”,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发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农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商品蔬菜、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实做稳农村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区农民基本参与并受惠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型,6个以上的镇进入市列经济强镇行列。

1、调整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城市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需求,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特”的思路,创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带,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和聚集带建设,使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多元化。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顺应城市消费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奶牛、生猪、肉牛、羊、禽等规模养殖业,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做大做强蔬菜、中药材、茶等特种种植产业,如:发展海龙、金鼎、忠庄葡萄和草莓基地,巷口、长征镇糯玉米基地和特色花卉盆景基地,在西线四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订单蔬菜,力争经济作物占农物的比重在50%以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争全区三分之一的生产用地向大户经营者和有能力的生产者流动。探索集体用地流转机制,发展1至2家龙头企业,打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发展农业经济,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2、夯实基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强化“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工作措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快村组公路的提升改造和硬(油)化,提升村组公路的技术标准,确保村组公路的硬化率达50%以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夯实基础。积极抓住市政府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深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使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突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问题,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治理和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水利建设,确保农村人均保灌农田面积达0.5亩以上。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采取集团帮扶、部门帮扶、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有效解决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问题。每年财政安排10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以遵松路两侧为重点,打造海龙、金鼎山“四在农家”示范带,形成乡村旅游亮点,力争每村有2-3户农家乐。

3、推广科技,发展“科技型”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技增收,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向科技要效益,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区财政安排创业资金300万元,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带、点),促进农民工创业。重点扶持遵义市乳业制品有限公司、遵义黔兴有限责任公司、仁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鼎饲料有限公司、遵义祥星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向集团发展,提高企业综合开发“精、高、新、深”系列产品能力,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财源建设夯实基础。

1、高标准、高品位完成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完成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原址片区和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等片区规划,进一步完善银河路片区、忠庄片区、南岭公园东片等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委托和敦促供电、供水、电信、园林、水电等部门尽快编制相关专业规划,逐步建立区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

2、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完成杭州至瑞丽高速、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黔渝快速铁路和其他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区内交通运输公路网络建设,依托贵遵高速、崇遵高速、g210国道、g326国道、s205省道、拟建的杭瑞高速、绕城高速大骨架网络,建设一批以经济路、旅游路为重点的骨架干线和联络线,进一步完善公路骨架网络结构。力争把新南路(302)、龙礼路(304)改造提升为城市干道,把遵松路(301)、高乐路(303)改造提升为一级或二级公路,改造提升较为落后的县乡公路。

3、加大以南部构建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拓宽力度。结合南部区位优势,继续推进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忠庄片区、银河片区等组团片区开发和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搬迁后原址开发。完成南部“三纵九横”道路建设,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环境整治,高品位全面推进南部城区建设,完成南城体育中心、遵义市南部会馆区和东联线的改造及片区开发。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成北京路片区、南门关片区、凉水片区棚户区改造,配合市政府完成万里路改造、官井片区开发。结合片区开发,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宜商区域,以有利于中心区域产业向南部转移为重点,完成官井隧道(南、北)复线建设,努力构建交通便捷、服务完备、环境优良的中心城区。

4、加快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西线旅游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深溪镇工业服务性集镇建设;支持长征镇、南关镇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和完成长征镇、忠庄镇、南关镇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不断完善集镇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绿化、公厕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及配套设施条件,加速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突破,城镇化率提高到更高水平。

(五)强调招商引资质量,尽快和尽多培植新兴财源。针对我区引进的财源项目多数产出效益不甚理想的状况,继续坚持扩大招商引资,而且更要强调招商引资质量,使我区新引进的项目能够尽快产生财源且能贡献较多的财源。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把好入口关。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对财源贡献多的项目,促进产业配套发展。二是强化招商的后续跟踪和服务。力促投资履约,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做好相关服务,促进招商成果的尽快转化,并能产生较多的财源。

(六)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发和挖掘街镇财源。一是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比例共享,各有侧重”的收入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区、镇(街)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街镇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的分成奖励实行区少镇(街)多,充分调动各街镇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构筑出具有特色的梯级财源。二是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是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6.财源建设情况 篇六

对加强发展我区财源建设的调研思考2010-06-29 18:44:4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对加强发展我区财源建设的调研思考对加强发展我区财源建设的调研思考(2)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要素。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经济社会的重要政策工具,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经济欠发达、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的**市**区来说,要想减少冲击和震荡,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必须趋利避害,与时俱进,全面创造性地抓好财源建设。经济不发展,财源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强大我区财政经济,尽快构筑起以财

政收入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格局,就必须从根本抓起,努力突破经济总量不足的刚性制约,下大力气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群体。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小、工业不强、三产弱”的结构状况,我们认为,**区现阶段应把发展重点放在对**区财政经济有较大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工业、房地产业和服务型业等上。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财政增长不同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尤为突出的问题,根源在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不够合理。所以,要抓好经济发展,特别是财源建设,必须在注重开发新兴财源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内涵挖潜,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表明,要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变,必须侧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原则,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

力度。

1、建设以**区的高新电子工业区、制造加工工业区、制药、白酒和化工造纸工业区为重点的“主导型产业”。**、泰和等县(市区)之所以经济后发优势明显,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牵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我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下功夫做大做强工业文章。近年来,我区确立了多行业并进、多渠道发展工业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知名度较高、牵动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群体,培育了一批独具特点、享誉省内外的名优产品,如“堆花”酒系列、“如意”电缆和葡萄糖酸钙等等名优产品,可以说,这“五大工业”是左右全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满足社会需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朝阳产业,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所以,应进一步强化推进力度,把已经显现优势的产业做强、放大。应瞄准区域目标市场和本地化市场,积极开发具有个性差异和

档次不同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电子工业应以友利电、中兴维先通(含摩比)、联创光电和电缆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尽快扩大规模,加大投资;医药工业我区应主要以新赣江药业和众源药业等制药企业为龙头,积极上新药、开发生物制药和中药淬取制品;化学工业主要以东庆化工公司和金嘉造纸等为骨干,这两个企业应尽快扩大规模,达到环保指标,实现化工行业的外延扩张;堆花酒业应以生产外延型为主,花大力气提高高档酒的生产。

2、建设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的“服务型产业”。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支持、配合市政府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扩大城市经济辐射力出发,通过大力加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商服、餐饮、教育、文化、卫生、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培育和发掘新兴财源。“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应在40%以上。其中,商贸流通业的创

税能力年平均应在现有基础上至少提高50%以上,这样才能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目标。

3、应花大力气做好城市经营的文章。作为我区来说,就是应该抓住撤地设市后扩充**市城市规模的有利时机,把城市建设市场搞活、搞大,在市区的房地产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我区房地产和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创税、创收能力。

4、要采取集中招商与分散招商结合,依托区位、人文等优势招商结合,网络招商与外出招商结合等一切有效形式和方法,大搞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大招商、招大商,真正走出一条借助和依靠外部资金缓解我区自身财力不足的捷径之路。

二、要注意后备财源的建设。财源拓展与开发的时序,表现为现实财源、后续财源和潜在财源三种形态,只有把三种形态财源更替衔接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不断。有的地方之所以财政始终

摆脱不了窘困境地,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财源结构单一,固守已经萎缩甚至即将枯死的阵地不放,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大力开发潜在的新兴财源上,结果市场一波动,财源就出现断层。培植后续财源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不能“挖到筐里就是菜”,更不能违背经济规律,搞拔苗助长。

1、要围绕区位优势,瞄准市场,大力开发新项目,变潜在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财政优势。搞好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一定要树立以大思路、大眼界、大气魄、大动作的创业精神,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深某远虑,居安思危。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争上那些创税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品预期寿命长的项目,保证上马一个,见效一个。

7.财源建设情况 篇七

一、2011-2012年庄浪县财政经济运行主要指标

(一) 主要经济指标 (见表1)

(二) 财政收入与构成情况 (见表2)

(三) 可用财力状况 (见表3)

二、县域经济发展与财源建设现状分析

(一) 县域经济总量小,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受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等因素长期制约, 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缺乏, 县域经济开发开放滞后,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总量小。2012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5.25亿元, 人均6602元, 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43亿元, 其中, 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27亿元, 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以上, 投入到工商业等生产流通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5亿、实现利税1.03亿元, 反映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短腿”严重。2012年全县一、二、三产业的占比为39%、27.21%、33.78%, 工业经济发展缺位, 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由于缺乏工业实体经济的支撑和聚集功能, 一方面, 果品、洋芋等农业初级产品的加工程度低, 附加值低, 农民增产不增收;服务业客户少、需求单一、消费水平低。虽然2012年全县优质果品产量达到12.08万吨, 但总产值仅为3.6亿元。另一方面, 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县域内没有实体经济做土壤, 去聚集、激活, 大部分生产要素外流。2012年全县输出劳务工11万人, 创劳务收入14.5亿元, 劳动力资源在当地转化不成生产力;2012年, 县内金融机构吸收存款42.29亿元, 发放贷款17.73亿元, 存贷比2.4:1, 资金杠杆效应在县域内没有充分发挥, 大部分资金外流。

(二) 骨干财源匮乏, 财源结构单一, 持续性差

经济状况决定着财源的分布、结构及稳定性和持续性。由于实体经济单薄, 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布局中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支撑作用, 果品洋芋畜牧等农业产业相对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 这些农业产业多以农户为单位, 经营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其产品基本为初级农产品, 附加值低, 加之国家对农业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农业产业方面的财源对财政贡献很少。2012年, 全县增值税在大口径财政收入中占比14.6%, 企业所得税占比0.6%, 两税种占比低 , 基本上反映出县域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小且盈利能力较差;尤其是2011年后半年县煤矿改制后, 纳税额在百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空白, 工业骨干财源严重匮乏。2012年, 营业税在大口径财政收入中占比20.6%, 营业税相对成为主体税种, 主要税源来自县内建筑及房地产企业, 营业税结构单一, 且这些企业主要依靠县上的重点建设项目, 近两年依托县城南扩, 税源较好, 但这方面税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在第三产业上, 来自金融、保险、通信、仓储等现代服务业的税源较少, 新兴财源发展跟不上。

(三) 财政自给率低, 对上级财政的依赖度高

“十五”时期,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贡献是12.06%, “十一五”时期下降到4.26%, 2011年、2012年分别为3.53%、4.07%, 县财政自我保障程度降低,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对上级财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三、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促进县级财源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 发挥比较优势,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壮大财源基础

市场机制作用下, “优胜劣汰”, 生产要素总是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转移流动。在近几年的发展中, 庄浪县梯田、劳务、旅游三大产业的优势已逐步显现出来, 并且得到全县上下的共识。但是, 由于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市场化程度低, 产业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没有形成经济规模。今后, 要着重在做大做强三大优势产业上下功夫。围绕百亩梯田, 在继续做好果品、洋芋基地建设的同时, 在仓储、包装、物流、深加工、产品服务及品牌建设方面积极引导创办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在服装、小工艺品加工等劳动相对密集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建办企业及个体户, 将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吸纳回来, 在县内创业就业, 搞活县域经济, 夯实地方财源基础。以政府投资主导, 多方吸纳民间投资, 积极开发县内丰富的旅游资源,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实力。

单位:万元

注:2012年财政收入比2011年增长幅度大, 主要是非税收入一次性清缴增长较多。

单位:亿元

注:为反映地方财源对县级财政及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及变化趋势, 表3增列了“十五”及 “十一五”时期财力状况的汇总数字。

(二 ) 创优发展 环境 , 主动承接产 业转移 , 培育新的 财源增长点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和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转型, 大量产业和资金向中西部地区和小城镇转移落户, 庄浪县在招商引资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商机。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筑巢引凤”, 主动承接我国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庄静高速、天平高速 (途经庄浪) 两条主干道已批复立项, 加之已实现了乡乡通油路, 长年困扰县域发展的交通瓶颈必将全面打通。现在要重点关注“软环境”, 从群众的市场观念、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文明素养, 到政府机关及窗口行业的开放意识、效能、服务以及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降低门槛、创优服务, 切实营造开放的、宽松的发展环境, 依托县域内的梯田产业基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 吸引投资兴办实业, 快速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 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财源企业。

(三) 加快推进城镇化, 释放消费红利, 提高财源层级

2012年末, 庄浪县城镇化率28.4%, 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既是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也是今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潜力。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 更好吸纳对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有效融合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必将全方位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 释放农村潜在的消费红利, 促进商贸物流、住宿餐饮、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传输等服务业在县城及中心集镇的集聚和发展, 提升县域财源层级。

(四)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推 动 县 域经 济转型跨越, 增强财源建设的可持续性

庄浪县经济在近几年发展较快, 但由于基础薄弱, 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县域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跨越发展仍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题。另一方面, 决不能走“高能耗、高排放”粗放式发展的老路, 要把“跨越”发展和“转型”发展结合起来, 在节能减排中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在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下, 释放民间资本的竞争活力,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 政府投资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 通过财政贴息、担保、奖补等多种方式, 积极引导各类投资向节能型产业、循环经济、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上集聚, 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 增强财源建设的前瞻性和财源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庄浪县2011年——2012年统计年鉴.

8.财源建设情况 篇八

方案(试行)

为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区县经济发展步伐,壮大区县财政实力,根据我市区县财源建设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照市委提出的“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把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摆上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进一步巩固基础财源,壮大主体财源,开辟新兴财源,全力推进区县经济发展,增强区县财政实力,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总的工作目标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大力发展民营、个体私营经济和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为重点,以营造优良、宽松的环境为保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确立以工业财源为主体,农业财源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为新兴财源,提高区域财源效能,初步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稳定可靠、后劲充足、长期受益的地方财源体系,为区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是:

(一)实现区县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今后五年,区县级财政全口径预算收入实现逐年增长,具体指标按我市制定的考核细则确定的增长比例考核。

(二)实现财政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区级不考核此项指标)。

(三)确保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保证财政供养人员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创造条件兑现国家出台的其他各项增资、补贴等政策。

(四)确保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在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做到量入为出,保证财政各的收支平衡。

(五)实现人均财力逐年增加。要在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条件下,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使人均财力每年有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

(六)对财政往来挂帐进行清理。根据我市现阶段财力情况和省财政厅有关清理财政往来挂帐的要求,要使财政往来挂帐额逐年递减。

(七)确保上级部门财政专项资金全部到位。对上级部门财政专项资金要及时拨付到位,专款专用,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八)保证财源建设项目如期投产达效,实现利税指标。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支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工业主体财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工业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中心,构筑财源建设强势板块,确立工业主体财源地位,充分发挥区县工业企业现有优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资金、政策、人才和服务上向汽车、医药、食品、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倾斜,全力支持其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扩大规模,进一步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强大支撑。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技术创新与市场相结合,推进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的发展,特别是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年纳税千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牵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对有前途的利税大户进行技改、扩产及多方面的政策扶持,使区属财源工业由生产型向高科技型、高附加值型转化,县属财源工业由粗放型向集团型、资源型、深加工型转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在7区形成如南岗科技园、一洲制药等一批特色拳头企业群体,在12县(市)形成如五常葵花药业公司、尚志华润新三星啤酒有限公司、双城雀巢公司、阿城酒业集团等几个全省同行业龙头企业,提高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二)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向效益型农业转变,巩固和发展基础财源。一是突出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要按照国际标准、市场化需求,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在扩大优质农产品和特色、绿色食品生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抓住全省实施“奶牛振兴计划”和“肉牛发展计划”的机遇,加快畜牧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牵动我市农产品快速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财源新的增长点。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三是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生产。充分利用我市12县(市)幅员广阔、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特色乡镇为重点,抓一批综合型、加工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小城镇。明确开发建设的重点,予以重点扶持,使小城镇建设与全市统筹规划相衔接,大力发展高新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建成五常大米、巴彦大豆等特色、规模农业生产基地。利用我市7区近郊的功能和特点,大力发展示范农业、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努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在农产品深加工,增大附加值上做文章,形成大农业发展格局,巩固农业基础财源地位,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充分利用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产业。依托我市大多数县(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旅游项目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利用我市经过多年努力开发创造出来的宝贵的冰雪旅游资源和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大力开拓宾县二龙山风景旅游、尚志亚布力滑雪、依兰巴兰河漂流、阿城金源文化、五常京旗文化等特色旅游市场,开发建设日本街、俄罗斯街、韩国

街等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异域风情街,吸引国内外游客观光游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化为财政优势,增加旅游县(市)的财政收入。

(四)积极扶持民营和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发展新兴财源。民营和个体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要作为战略重点,放手、放胆、放量地加快发展。进一步落实发展民营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各项政策,为民营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加强对民营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引导,把发展民营和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培育财源新的增长点,按照谁发展快,谁对财政的贡献大,就扶持谁、支持谁的原则,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外的经济活动,促进民营企业快速扩张。按照规范税收、减少收费、提高规模的思路,加快兴办“工业园区”、民营“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大力吸引社会各界资金、人才、技术,使民营和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区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骨干企业,推进企业物流社会化。针对我市既是工业大市,又是农业大市的实际,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农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增强我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功能。努力发展具有较强产业带动作用的会展业,充分发挥我市特大型中心城市的优势,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六)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大力培植城市建设财源。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公开拍卖、出让的有效形式,实行城市资本运营,广开融资渠道,特别要加快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实现项目投资多元化。进一步改革用地制度,积极培育土地市场,让城市土地成为城市基础建设的融资渠道,通过收储、整理,采取公开拍卖、出让、抵押、出租等方式,激活资产,实现由资源转化为资本,使土地成为推进城市建设的“储备库”和投资支撑点,一方面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开辟新的城市财源。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出力献策,不断为区县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鼓励区县制定较为完备的招商引资政策,特别是对个人的奖励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国内外客商投入资金和先进技术,招来大项目,解决区县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问题,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对各区县招商引资的较大项目,市里按一定比例给予招商引资费用补助支持。

(八)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缓解财政压力。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弹性支出和超标准开支,严格执行机构改革后新核定的党政机构编制标准,杜绝违规开支,在靠增收扩大财政实力的同时,靠节支减少财政压力。

四、保证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区县财源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部门在推进区县财源建设工作中,要真正把财源建设工作与振兴区县经济发

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全市“十五”期间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树立“区县兴则全局兴,区县活则全市活”的思想,把工作的落脚点切实转移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上来,以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为区县经济发展创造最为宽松的环境。

(二)加强项目管理,搞好财源建设项目的论证、立项工作。财源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是搞好项目的开发与建设,要搞好项目论证,努力培植市场前景好、利税高的财源建设项目,并建立项目储备库,有重点有计划地分期实施,形成“成功一个、培养一个、实施一个、储备一个”的良好局面。应严格控制和减少政府债务,避免短期行为和盲目上项目。

(三)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增加财源建设资金投入。一是要调动多方积极性,把市级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支持财源建设工作。从今年起,我市将建立区县财源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财源建设。要把区县财源建设项目纳入全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谋划,优化资金配置,我市用于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都要向财源建设项目倾斜。对区县所报项目要区别不同情况,除给予贷款贴息和招商引资费用补助支持外,对经济欠发达或边远县份所报项目,经考察论证经济效益较好、贷款确有困难的,可适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二是要多方筹集资金,支持财源建设。财源建设项目确立后,市财源建设办公室要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积极争取省级财源建设资金的投入;鼓励区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招商引资成功的,并且达到一定额度的给予必要的费用补助;通过贴息的政策支持,更多的吸引信贷资金的投入。三是制定《哈尔滨市区县(市)财源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来源、资金使用原则、资金投向、申请和投放程序、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管好用好财源建设资金。

(四)加强日常管理,扎实有效地推进财源建设工作。

1、搞好财源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项目审验、论证和宣传、联络工作。市财源办要定期深入区县调查研究,帮助区县研究财源建设方案及项目的确定。为扩大宣传,形成声势,将各区县财源建设开展情况、典型经验及好的做法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并利用信息、简报等形式进行交流推广,以利于指导全局,推动财源建设工作均衡发展。

2、加强财源建设进展情况的协调、检查、督导,做好项目跟踪问效工作。市财源办经常深入各区、县了解财源建设进展情况,通过调研,及时检查、督导解决财源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财源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3、加强各部门的协作。财源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才能奏效。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从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全力抓好财源建设。

五、考核评比

区县(市)财源建设要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加强考核评比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黑龙江省县级财源建设考核评比办法》,制定我市的实施细则。明确考评对象为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确定考核内容,包括工作开展情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财源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等。考核实行百分制,综合考核得分达到100分的为达标,不满100分的为未达标。年终,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财政局配合,对区县(市)财源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考评结果将向全市通报,并将作为考核区县(市)党政领导政绩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对达标的区县(市)各奖励10万元,并按综合考核成绩对县(市)和区分别排列名次,对考核成绩前3名的县(市)和前2名的区各奖励50万元。奖励资金中的不超过20%用于奖励在财源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通过考核评比和兑现奖惩政策,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推动财源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组织领导

上一篇:风娃娃公开课课堂实录下一篇:公司中秋节活动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