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阅读

2024-12-15

断句阅读(精选10篇)

1.断句阅读 篇一

文言文阅读4断句和翻译

第四节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 学 者 所 以 求 益 耳 见 人 读 数 十 卷 书 便 自 高 大 凌忍 长 者 轻 慢 同 列 人 疾 之 如 仇 敌 恶 之 如 鸱 枭 如 此 以 学 自 损 不 如 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答案】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参考译文】 „„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一、文言翻译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1.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要脱离全文这个大语境,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要从原文找答案。

(2)要正确理解句意,还要掌握通假、活用、倒装等现象,还要注意语法、修辞等现象。

(3)要弄清代词的指代作用,对句子中的省略成分也要分辨清楚,特别是省略的主语、宾语、代词等,如果对这些内容分析不清,就会曲解句意。

(4)对复杂不好理解的句子,可以作句子成分分析,也可以抓关联词语,分析句间关系,这样可以帮助理解句意。

2.翻译要求:信、达、雅

翻译文言语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做到字字落实,不添、不漏、不走样。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直译的,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原文字词尽可能在译文中有所落实,保持原文语句的特点。“达”就是要使句子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子安排、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在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无法直译时,要灵活地进行改变或调整。“雅”就是要求句子生动、优美,即具有文采,用词造句要考究,能传达出原句的韵味,能体现出译者的文采。

在上述原则中,“信”和“达”是最基本的原则,“雅”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发展提高的,考试中对考生的考查,主要就是对“信”和“达”的考查,离开了“信”和“达”的原则,片面追求“雅”无实际意义。

3.翻译手段:直译与意译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像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了。

4.翻译方法

翻译的方法有“留”“删”“补”“调”“换”等。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①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③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2)删——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如“之”,作为助词,它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些情况下就无法译出,可以删除。另外某些发语词、语气词、表停顿、补足音节和缓语气的虚词,也应删除。

①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滕王阁序》)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④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3)补——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必须补出,使上下文衔接。

①(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补主语)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补谓语)③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补宾语)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于)项王。(《鸿门宴》)(补介词)⑤比好游者尚不能十(分之)一。(《游褒禅山记》)(补出分数相应的部分)⑥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补出量词)(4)调——在翻译时,有些倒装句的词序需要调换,如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①何由济乎?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

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5)换——文言词语要准确选用恰当词义,用现代词语代替。词类活用必按较为固定的格式翻译,体现出词类活用的特征来。

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

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安心)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另一个单音词。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背)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余:我;自:从;适:到)要注意古今异义中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古义,头颅;今义,某些集团的领导人)(6)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讳饰、婉辞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二、文言断句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dòu)。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下面介绍一些断句的具体方法:

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而领会全篇的文意的基础是要对文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如: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脚),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脚)?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足够)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足够)。’非一足(脚)也。”

这段话的断句很典型,如果不理解“足”两层含义(脚;足够),要断清这段文字,就非常困难。大致弄清了文意,断句就有了基础。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1)虚词标志:

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 句中虚词:于、以、而、者„„

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2)实词标志:

①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如: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庞葱曰:)“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战国策·魏策二》)这里,庞葱的第二、第三次问话,作者把主谓部分都省略了。如果把引号直接贯下去,成为——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就错了。

有一段介绍唐朝诗人白居易作诗的情况:

“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要是加上标点,便是:“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上述文章,不是以白居易同老妪对话形式出现的,是作者叙述的语气,因此在老妪答话的“曰”字下,不必加冒号。“解”“不解”后,不必在引号里加句号,应在引号外加逗号。

②一般动词作标志

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③人名、物名作标志。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如: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章句上》)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3)修辞标志: ①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②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又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③以“反复”确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4)句式标志: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由于不能掌握文言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造成标点上的错误。如: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列子·汤问》)如果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就不对。这里第一个标点就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因为不懂得在文言中,介词结构(“于秦青”)常常放在动词谓语(“讴”)之后。应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另外,也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以„„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更便捷地断句。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夫_冀_北_马_多_天_下_伯_乐_虽_善_知_马_安_能_空_其_群_邪_解_之_者_曰_吾_所_谓_空_非_无_马_也_无_良_马_也_伯_乐_知_马_遇_其_良_辄_取_之_群_无_留_良_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序》)【答案】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臧 与 谷 二 人 相 与 牧 羊 而 俱 亡 其 羊 问 臧 奚 事 则 持策 读 书 问 谷 奚 事 则 博 塞 以 游 二 人 者 事 业 不 同 其 于 亡 羊 均 也(《庄子·骈拇》)【答案】 藏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藏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3.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郁离子曰:“善_战_者_省_敌_不_善_战_者_益_敌_省_敌_者_昌_益_敌_者_亡_夫_欲_取_人_之_国_则_彼_国_之_人皆_我_敌_也_故_善_省_敌_者_不_使_人_我_敌_汤_武_之_所_以_无_敌_者_以_我_之_敌_敌_敌_也。惟天下至仁为能以我之敌敌敌,是故敌不敌而天下服。”(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答案】 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夫欲取人之国/则彼国之人皆我敌也/故善省敌者不使人我敌/汤武之所以无敌者/以我之敌敌敌也。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题。

[齐 人 有 言 曰 虽 有 智 慧 不 如 乘 势 虽 有 镃 基① 不 如待 时 今 时 则 易 然 也 夏 后 殷 周 之 盛 地 未 有 过 千 里 者 也 而 齐 有 其 地 矣 鸡 鸣 狗 吠 相 闻而 达 乎 四 境 而 齐 有 其 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②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注】 ①镃基:锄头。②置邮:驿站。(1)将“[ ]”里的内容用“/”断句。(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2)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参考译文】

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虞君曰:“晋我同姓,不宜伐我。”宫之奇曰:“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公不听,遂许晋。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是 岁 也 晋 复 假 道 于 虞 以 伐 虢 虞 大 夫 宫 之 奇 谏 君曰 晋 不 可 假 道 也 是 且 灭 虞。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2)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

【参考译文】

就在这一年,晋国又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虞君说:“(虞国)不能借道给晋国,这样做将会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君与我同姓,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虞国与虢国,(好像)嘴唇与牙齿,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公不听,便答应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俘虏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秦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人,而派人办理虞国的祭祀。

一、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通读全篇,理解大意

对于一个句子的翻译,往往涉及前后文,要把这个句子放在大语境中去把握,只有形成整体认识,解决局部问题才有依据。另外,在一个语段中,词语有时是可以参照解释的,这就为合理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

2.关注一句,标注要点 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往往是按要点给分的,所以动手翻译前,要根据分值情况找出要点,如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不同义以及句式的特殊性,要按照上面提到的五种情况分别对待。

3.译出要点,连缀成句

在对每一个要点处理后,大脑中就形成了整体印象,然后遵循一一对应的原则,连同其他词语逐一解释连缀成一句话。

4.检查对照,誊写答案

翻译完成后,还要将整个句子放在全文中对照检查一下,看是否协调,大意是否一致,检查无误后,将草稿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处。誊写要做到笔画清晰、字体工整、卷面整洁;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标点使用要恰当。

二、断句应注意的问题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完成之后,还需要检查验证断句的准确性:(1)断句后,要检查语意是否畅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做“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2)断句后,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如: 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如: 几无所逃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例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吾知所以拒子矣。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例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例如: 夫子何命焉为? 1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其„„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19.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0.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1.有„„者,译为“有个„„人”。例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2.文言断句方法指导 篇二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我们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力求通过诵读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不要急于答题。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如2005年高考北京卷所选文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二、注意文中的文史常识及常用复音词,谨防误断。

平时要注意掌握一定文史常识及常用复音词,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以及“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时间词, “下官”、“寡人”等谦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复音虚词,防止在断句时将其错误地割裂开来。

三、借助标志词语,巧妙断句。

文言文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是有标志词语的,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这些标志主要有: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感叹词:夫、惟、盖、凡、初、窃、斯、岂、请、敬、若夫、且夫、今夫、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这些词一般可作为一句话的开始的标志。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一般可在这些关联词前点断。2.句尾标志词:者、也、矣、哉、耳(尔)、而已、乎、焉、与(欤)、耶(邪)等。一般可在这些语气词后点断。3.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点断。值得注意的是,古文中的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四、借助句式与修辞,辅助断句。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以及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总分、分总形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文言文也很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五、利用语感进行最后检查,确保答题正确。

利用语感,对解答文言文断句题有很大的帮助。断句前、断句后,都要反复读几遍,特别是答题后,还要看看语气、语流、语义等是否通畅明白,如有问题,则要思考断句是否准确,再做修正。

[断句歌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同步训练]

断句并翻译划线部分

1. 知人善任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 曾参杀人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战国策·秦策二》)

参考答案

1.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2. 断句: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3.断句公开课教案 篇三

朱素梅

教学设想:最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结合课文例句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叫断句及断句的作用;

2、以课文为载体,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并在练习中运用所学方法,力求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规律,通过练习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阅读《中考总复习》P99页考点B2内容 趣味故事引入 新课

一、什么叫断句?

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或句子标出停顿

二、细品读

知方法

巧断句

1、展示所学课文的典型句子,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断句方法。

2、教师小结文言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2)、看虚词(3)、标对话(4)、找句式(5)、明修辞

注意: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

三、课堂练习--中考真题

4.断句 篇四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2、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子路受教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4、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5、墨子怒责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策谁?”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耕柱子悟。

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7、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8、齐桓公登门访士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9、治国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0、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1、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又将家搬到学校旁,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可以做为我安放儿子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2、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他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去集市上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

3、子路初次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说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学习,谁能赶得上你呢!”子路说:“学习真的有用吗?”

孔子说:“国君如果没有敢谏的臣子就会失去正道,读书人没有敢指正问题的朋友就听不到善意的批评。驾驭正在狂奔的马不能放下马鞭,已经拉开的弓不能用檠来匡正。木料用墨绳来矫正就能笔直,人接受劝谏就能成为圣人。接受知识,重视学问,谁能不顺利成功呢?诋毁仁义厌恶读书人,必定会触犯刑律。所以君子不可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矫正自然就是直的,砍下来用作箭杆,可以射穿犀牛皮。以此说来,哪用学习呢?”孔子说:“做好箭栝还要装上羽毛,做好箭头还要打磨锋利,这样射出的箭不是射得更深吗?”子路再次拜谢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4、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5、墨子怒责耕柱子(墨子弟子),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比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要上太行山,你说我驾着良马还是羊呢?耕柱子答道:“当然驾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驾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耕柱子大悟。

6、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白了,早死。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7、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8、齐桓公去见臣子稷,一天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稷。随从就说:“你作为地位显赫的 君王见一个老百姓,一天去了三次却未见到同,就可以不再理会他了。”桓公说道:“士人看不起高官厚实禄的,当然轻视他的君王;(若)他们的君王看不起其霸业,也就蔑视他的士人。即使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禄,难道我能轻视称霸的大业吗?”去了五次后才得以相见。四方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都说:“桓公这样对待平民才士,更何况一国的君主呢?”从那之后大家都相互效仿,没有不来投奔桓公的人。

9、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5.《文言翻译与断句》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翻译——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13年江西省高考文言文翻译内容及评分细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家”,居住(定居、住在),1分;“谙”,熟悉(了解、清楚、懂得)1分;大意2分。(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费”,花费(费用、花销、耗费、费用),1分;第一个“以”,在,1分;大意2分。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或”,有的(有时、偶尔),1分;“须”,长胡须(有胡须),1分;大意2分。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直译),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人 使 我 掌 其 北门 之 管。

│ │ │ │ │ │ │ │ 郑国人 让 我 掌管 他们的 北门 的 钥匙

意译: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就是“意译”。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方法2——留

适用范围: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示例: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客有吹洞箫者

练习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 “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京师,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方法3——换

适用范围:古今同义的字词,只需把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必须用该词的今义去替换;通假字换成本字

示例: 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疏远 信任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因此 不一定 3)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环绕 最好保留原文的一个词语,这是最忠实于原文的做法,也最符合直译的要求。练习2: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是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 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练习1:思令不虞大军卒至。

译文:思令没有料到敌军突然到来。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学田是用来供应祭祀礼,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 练习1:遂通五经,贯六艺。译文: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因为偏爱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我就要长久地被行家取笑了。方法4——删

适用范围: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示例: 1)夫赵强而燕弱。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何罪之有?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练习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些要求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于不能穷尽那游览的乐趣。方法5——补

补出省略的语句或句子成分。1)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主语)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谓语)3)竖子,不足与谋。(宾语)4)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南。(介词)练习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译文:引(清流急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列坐在曲水的旁边。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方法6——调

1)古之人不余欺也!2)求人可使报秦者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定语后置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 逃跑啊。(判断句)练习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介宾结构后置)小结: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请你来解题:依次找出调留补删换的地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 曰:“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完全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主要考察翻译六字法中的哪几个?

留 删 换 调 补 对

换: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主要的方法是组词】

调: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文言文翻译口诀:专有名词照原样,(留)单音词语译成双,(换)语序不当要调整,省略部分要补上,某些虚词可删去,上下对译要恰当。试译下文中的有关语句: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译文:

1、早晨起来,(妻子)便暗中跟踪丈夫所到的地方,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交谈。

2、(妻子)和他的妾一起讥讽她们的丈夫,在庭院中相抱着哭泣,但是丈夫却不知道这回事,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依然)在妻妾面前骄傲地夸耀。请你为下面这段文字命一道翻译题,并定出评分标准。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评一评: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4分)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5分)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分)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洞悉命题者想考你什么,找出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词句不落实,就会徒劳无功)

总 结: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练习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

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到一个饥饿的人,很同情他。(2)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很多人从我面前走过,可没有一个人同情我。(3)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文:假使先生不是没吃饭,还会同情我吗?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于)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6.文言文断句 篇六

【解题技巧】

方法一:看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在《在赤壁之战》中提到鲁肃、“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后文“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在阅读中,考生应随时标出文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或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方法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因此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窃、请、敬”等发语词、表敬副词,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关联词,如“久之、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向之”等时间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断句。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方法三:据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在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如: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秦王、相如、左右”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方法四:明排偶,定句读

文言文行文讲究对称、对举,其中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尤其是骈文中句式整齐,多四六句,可据此断句。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就容易多了。

方法五: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句子内以及句子之间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可据此断句。如: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根据句子间的总分关系,即可定句读。

方法六:寻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常常以“曰”“云”“言”“道”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明确对话双方,以确定句读。如: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將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墨子怒耕柱子》)

方法七: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如: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向为身死而不受”反复多次,是断句的标志。

方法八:借句式,定句读

7.励志个性断句励志文章 篇七

1、既正视困难,又看到光明”,正视困难的目的是“坚定信心,渡过难关,迎来曙光”

2、“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上下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渡难关,荣辱与共

3、失败与挫折只是暂时的,成功已不会太遥远!

4、我们应该接受迅速失败, 而不是缓缓失败, 最不该接受的则是没有失败。 如果有人从不犯错误, 那只能说明他们努力不够。 失败的结果是试图去尝试其它的可能

5、好的木材并不是顺境中成长;风越强,树越壮―

6、相信自己,相信伙伴。

7、因为有缘我们相聚,成功要靠大家努力!

8、众志成城飞越颠峰。

9、道路是曲折的,“钱”途无限光明!

10、你现在所想的和所做的,将会决定你未来的`命运。

11、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

12、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1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5、可持续竞争的惟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

16、认真学习,认知形势,扎根危机意识,转变思路

17、因为自信,所以成功。

18、了解面对逆境,远比如何接手顺境重要得多!

19、大踏步,大发展;人有多大劲,地有多大产。

8.文言文断句练习二 篇八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4、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5、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6、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9、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0、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1、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1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言文断句练习3

1、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2、(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3、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5、帝臵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6、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7、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8、景公问晏子曰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文言文断句练习4

1、赏 罚 之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 可 不平罚 不 可 不 均 赏 赐 知 其 所 施 则 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 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 罚 不 可 妄 加 赏 虚 施 则 劳 臣 怨 罚 妄 加 则 直 士 恨

2、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

3、杨 朱 过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 行 贤 而 去 自 贤 之 心 焉 往 而 不美

4、孟 子 曰言近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 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带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平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 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5、富 贵 名 誉 自 道 德 来 者 如 山 林 中 花 自 是 舒 徐 繁 衍 自 功 业 来 者 如 盆 槛 中 花 便 有 迁 徙 兴 废 若 以 权 力 得 者 如 瓶 钵 中 花 其 根 不 植 其 萎 可 立 而 待 矣

6、孔 融 被 收 中 外 惶 怖 时 融 儿 大 者 九 岁 小 者 八 岁 二 儿 故 琢 钉 戏了 无 遽 容 融 为 使 者 曰 冀 罪 止 于 身 二 儿 可 得 全 否 儿 徐 进 曰 大 人 岂 见 覆 巢 之 下 复 有 完 卵 乎 寻 亦 收 至

9.如何给文言文句断句 篇九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断句呢?

首先,把握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选段往往是人物传记或对人物的评论,通读选段,弄清人物谁,做了何事,有何特点。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将能断开的断开,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第四步,贯通上下文,检查答案。

这四步是原则性的,其实还有很多断句技巧。

第二,掌握断句技巧。这是关键,也是难点。

技巧一:借助名词(短语)、代词断句。

读文段,找出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等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辨明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就可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句意,从而正确断句。请看2012年湖北卷: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 修 常 人 近 事 少 工 射 入 山 泽 每 猎 大 获 为 后 将 军 钟 毓 长 史 毓 与 参 佐 射 戏 舒 常 为 坐 画 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以上加点的为名词,“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都为动宾结构,“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为主谓结构,据此可断句。

注意:有的名词做状语、定语,如“少”“每”作状语修饰“工”“猎”,需和中心语断在一起;有时动词做主语或宾语,如“猎”和第一个“射”即是,断句时要具体分析。

此技巧是最为常用的技巧,再看2013年湖北卷: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技巧二:借助修辞断句。

顶真、排比、互文、对比、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使文言句式整齐。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请看2012年北京卷: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加点字运用了顶真、对偶、对比的修辞,可据此断句。

技巧三: 借助对话、引文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用“曰”“云”“言”“道”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例子见上面的2012年北京卷。

注意:要区分“曰”是直接引用还是作动词陈述事实。“曰”后内容若是引用就停顿。若是作动词陈述事实,则和后面的宾语一起构成语句再停顿。

技巧四:巧用文言虚词断句。

(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欤”“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以”“于”“为”等介词常用在句中,不可在紧挨其前后断句;

(4)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故”“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断句。

我们只要明确断句步骤,综合运用断句技巧,加上文言词语的积累,即可熟练地解决文言断句的问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尚节亭记(节选)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1)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2)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3)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選自《诚意伯文集》卷六)

(1)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前三句为排比,再以语气词“也”停顿,随后两句为对偶。修辞对称句式为解题关键)

(2)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要注意句中的名词和代词,明确动宾结构,文言虚词“也”“故”为解题关键之一。“曰”为陈述事实,并非引用)

(3)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名词、代词为解题关键。“者”“是”为代词,第一个“者”和“是”做主语,第二个“者”做宾语)

【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取它忘忧之义,莲花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这个亭子。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中间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它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既然这样,那么就拿节来说明竹子(是很有道理的),(否则)又凭什么崇尚竹子呢?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黄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10.文言文断句训练四 篇十

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2、是 骄 悍 者 留 则 有 用 汰 则 叵 测 不 若 汰 其 老 弱而 留 其 壮 勇 则 留者 不 思 乱 汰 者 不 能 乱 矣 从 之 事 遂 定。

3、其 父 讼 庸 者 杀 其 子 投 火 中 民 不 胜 掠 自 诬 服震 视 牍 疑 之 密物 色 之 得 童 傍 郡 以 诘 其 父 对 如 初 震 出 其 子 示 之。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6、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

7、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8、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9、茅 子 受 读 而 题 之 曰 若 君 者 非 古之 志 士 之遗 乎哉 孔 子 删 诗 自 小 弁 之 怨 亲 巷 伯 之 刺 谗 以 下 其 忠 臣 寡 妇 幽 人 怼 士 之什 并 列 之 为 风疏 之 为 雅不 可 胜 数。

10、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11.用 / 给文中句子断句。(5分)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以善 雍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无 从 汉 之 意 以 故 后 封 陵 为 安 国 侯。

1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八人合奏曰:“教 不 本 于 学 校士 不 察 于 乡 里 则 不 能 核 名 实 有 司束 以声 病 学 者 专 于 记 诵 则 不 足 尽 人 材 谨 参 考众 说择 其 便 于 今 者 莫 若 使士 皆 土 著 而 教之 于 学 校 然 后 州 县 察 其 履 行 学 者 自 皆 修 饬矣。”(取材于《续资治通鉴》)

14、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5、王中郎甚爱张天锡问之曰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张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因时修制荀乐之风王曰卿知见有余何故为苻坚所制答曰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

16、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2006年广东高考题)

文言文断句参考答案四

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2、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

(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

3、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牧童的)父亲诉讼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投入火中,这个百姓受不了拷打,自己无辜认罪。唐震看了这个案子的公文很怀疑,秘密地寻找那个牧童,在旁边的郡找到了牧童,根据这个又追问牧童的父亲,他回答还像先前一样,唐震让他的儿子出来给他看,这个案件于是公正判决。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明日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割一样。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6、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

牢卒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来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虽然以赵府尹的明察洞见,但还是猜不透贼人的奸滑,贼人真算得上狡黠了!牢卒于是以疾病为由辞职,从容地享乐终身。

7、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等到傅潜犯罪,召杨延昭奔赴皇帝所在地,屡次得到对答,询问边防要事。皇帝很高兴,指着他对众位王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杨延昭训练士兵守护边塞,有父亲的风范,很值得嘉奖。

8、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9、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 若君者 / 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 孔子删诗 / 自小弁之怨亲 / 巷伯之刺谗以下 / 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 / 并列之为风 / 疏之为雅 / 不可胜数。“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如断为“茅子受读/而题之曰”,“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如断为“其忠臣 / 寡妇 / 幽人 / 怼士之什”,不扣分;其他地方多断或少断,均算错。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到《巷伯》篇的讥刺谗人的以下各篇,其中

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

10、门下吏白过官/浑楸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11、【答案】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参考译文】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君子遵循事物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诗》里说:“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人的议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以善 雍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本无 从 汉 之 意/ 以 故 后 封 陵/ 为 安 国 侯。

13、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附标点后的文段: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①,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②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①贼不得:指不知道凶手的姓名。②於邑(wūyè,•乌叶):同“呜咽”,哭泣。

【参考译文】(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不知道凶手是谁,都城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韩相)已经把聂政的尸体暴露街头并且悬赏千金(追查凶手及其同党),于是哭着说:“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聂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聂荣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

14、(5分)

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可断可不断)

15、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6、王中郎甚爱张天锡,问之曰:“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张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因时修制,荀、乐之风。”王曰:“卿知见有余,何故为苻坚所制?”答曰:“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

上一篇:红红的灯笼作文550字下一篇:教会我坚强的眼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