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2024-07-01

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共8篇)

1.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篇一

辽 宁 省 教 育 厅

文件

辽 宁 省 财 政 厅

——————————————

—————

辽教发[2008]108号

省属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我省“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推进高等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鼓励高等学校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高等学校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省教育厅决定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高等学校人才工作奖励计划。现将《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才工作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校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高校要认真总结近三年来(2005年11月1日至2008年10月

31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本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结合《高等学校人才工作总体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成果和经验,并填报《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才工作总结》。

二、各高校要认真填写《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流动情况统计

表》、《高等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名册》和《高等学校在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名册》,并附三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填报材料要做到实事求是,文字简练,数据准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三、请各高校于2008年12月15日前将上述材料(一式三份),及

电子版文档一并报送至省教育厅人事处。

联系人:于宏国

联系电话:024-86896516

附件:附件下载.rar

二00八年十二月四日

2.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篇二

一、人才与科学人才观

人才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领会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 在工作实践中践行科学人才观促人才培养。

科学人才观内涵丰富, 首先要把握衡量人才的标准。科学人才观承认人才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相对性, 认为判断人才不能只看学历、资历, 而应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达成的共识, 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实践中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其次要摒弃传统人才观, 树立人人均可成才, 用科学人才观看待人才培养工作, 明白只要个人努力、培养得当、使用得法, 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道理。树立这样的人才观, 必将激发更多人的成才热情, 使更多的人勤于学习, 乐于实践, 甘于奉献。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践行科学人才观促人才培养

1. 高校辅导员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理念。

人人皆可成才,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彰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2]。学生的各自特点和擅长都各不相同, 传统学业成绩早已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 因此科学地认识学生, 是尊重学生的前提。首先, 每个学生的成才道路各不相同, 各自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梦想, 每个人只有从实际出发, 选择自己富有个性化的成才之路, 才能展示自己的风采, 才能为社会作贡献;其次, 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各具特点, 才能各显优势, 辅导员应多多发现学生独特的才华, 可能成绩落后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有超出想象的才华, 因为人才优势不尽相同, 人才优势的互补性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 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需要过程的, 这个过程就是潜能挖掘的过程。人的能力好比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浮在水面上被我们发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还有很多潜能有待挖掘, 每个人的创造性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因此辅导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潜能挖掘提供各种条件支持;最后, 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深刻领会人才价值的多元性,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级专业人才也需要普通专业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 只要每个人都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 就能为社会作贡献。

2.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

树立用其所长的新观念, 破除人才“完美化”思想。传统人才观认为, 人才应该尽善尽美, 不能有任何缺陷。这种人才认识上的误区, 导致大量人才由于或这或那的缺点不被重用而流失, 或被忽视。“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人由于主客观原因都有其局限性, 因而都有某些缺点或弱点[3]。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合理评判学生, 有的学生善于学习, 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理想, 但如果充分挖掘他的长处也能成才。另一方面在评奖评优的时候要看学生的综合表现, 不能唯成绩论, 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正确看待自己, 发挥自己的长处, 真正因材施教。

3. 坚持用科学人才观指导完成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狭隘扭曲的人才观教育下的功利观念给学生较大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狭隘的人才观把高等教育看做“户口”和“身份”的教育, 高等教育成了学生做大官、干大事、挣大钱的手段。当一些大学生面临社会选择时, 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期待相当错位, 产生心理落差或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科学人才观的确立, 改变了传统读书中的过重功利观, 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看待自己、看待社会。因此加强科学人才观教育, 对摆脱传统人才观的束缚, 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势在必行。大学生涯是人才定向的关键时期, 更是人才由继承期向创造期飞跃的关键阶段, 经过大学的培养而成为社会不同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因此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将自身的素质发展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 强化职业意识,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增强综合能力, 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并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4. 开展第二课堂, 为学生素质拓展提供广阔平台。

高校辅导员要利用多种途径, 积极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人才培养氛围,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 受到教育和熏陶, 提高素质, 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4]。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开展学术讲座,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讲座浓缩了学者学术或人生的感悟, 对学生而言是思想的盛宴、精神的大餐;开展形式各样的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重点考查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活动, 是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检验, 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办文化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类的校园文体活动, 将机械的学习模式转换为集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时尚性于一体的丰富校园生活, 提高学生品位, 陶冶学生情操, 增进学生交流;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 担任学生干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到宿舍舍长、班委, 大到校学生会主席, 只要重点加以培养并提供平台, 他们都能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从中得到发展;开展大学生社会活动, 帮助学生走出校园, 深入实际, 了解国情, 接受教育,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锻炼能力, 服务社会, 在实践中长才干。

5. 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人才工作的灵魂, 创新来自实践, 只有不断追求创新, 方能人才辈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提高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及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的、全面的教育。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具有独特要求和鲜明特点的新生事物, 对大学生有不可抗拒的魔力, 唤醒沉睡的大学校园, 给高等教育注入活力。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及时让学生学习最新的政府为自主创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还要提醒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如创业需要有自信和坚毅,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好项目准备, 做好项目的选择和市场调查分析, 降低项目风险;做好资金准备, 资金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但要量力而行;做好知识准备,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经营管理知识的储备和经济和法律知识的储备, 这些知识需要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积累;做好团队准备, 团队成员最好能做到优势互补, 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简明读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2]李源潮.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人才观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J].求是杂志, 2013 (3) :3-5.

[3]桂祖祥, 孙福.科学人才观指导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35-37.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教育的普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大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需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才培养开展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多种思想、观点、理论等,而大学生是受这些社会思潮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态态度、观点意识等都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时代变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是个性发展,虽然有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存在问题。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没有社会责任感

高校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回报给社会和国家,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贡献,但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的问题,考虑最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在就业和择业时,将自己的利用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没社会责任感,出现个人利益倾向。虽然针对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他们不否认,但是当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相遇时,他们会毫不犹疑的选择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为集体奉献、牺牲的精神。

(2) 当前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严重

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严厉执行下,当前的大学生是90年代的青年人群,而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家人过渡宠爱,从心理上非常的依赖自己的父母,将这一类人群,放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严重影响,在这个环境中,有非常多的诱惑,大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心理处于极具复杂的状态,会有嫉妒、攀比、自卑、依赖等心理,在这个环境中也非常的看重自我价值,以自我價值为中心,盲目的攀比。

(3) 思想道德缺失

当前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很多企业对大学生的诚信和法律意识,提出了非常多的疑问,学习成绩造假、各种评优材料造假、各种证书伪造、文化课成绩所以的改动等等,使得当前很多企业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产生了疑问。一些毕业大学生缺乏工作岗位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工作岗位上不认真的工作,在工作中时刻想着跳槽,再找更好的工作等,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当前社会经济市场中各大企业对大学生诚信品质产生的疑问,需要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实事求是,将诚信放在人生价值中的第一位。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以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进入社会后会遇到和很多的挫折,进而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自卑、愤怒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所以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培养,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抗挫折心理,学会进行心理调节,面对挫折和问题,要学会用于面对和挑战,其次帮助大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为其以后的就业提高保障。

(三)转变观念,强调人才多方面协调发展

在以往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是采用应试教育等方式,通过检验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多少作来对最终的教育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但是,这样的观念和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知识基础。然而,这样的方式和方法显然是不够全面和科学的。因此,要注意积极的转变观念,强调人才多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各高校要积极的行动起来,转变观念,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要注意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教育和引导,不断地向大家灌输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等。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学楼和学生寝室以及教师办公楼等处设立宣传栏的方式,向大家详细的介绍学习的重要性,时刻提醒全体师生要注意积极的进行学习。尤其对学生来说,从学生入校的时候起,学校便要注意积极的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要注意引导广大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现实,并积极的树立奋斗目标。然后,以学校的共同愿景作为指导,向学生传达终生学习的理念。另外,学校还要注意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保持浓厚的校园学习气氛,更好的引导广大师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还要积极的树立“学习”理念,积极进行理念创新。就目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高校的学生在总体创新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还要积极地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当前各大高校教育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严重,高校教育开始重视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改善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需要将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促进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熠依托素质型人才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科教文汇,2013(24):9-10

[2]李祖超,辛立翔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J]江苏高教,2008(2):114-116

4.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篇四

教育部2011年第3次新闻通气会

介绍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半年多来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关情况(文字实录)续梅: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各位来参加第三次新闻通气会,前两次的主题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天关注的话题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领域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数据,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了毕业生3429万,这个量是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应该说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举一个例子,五年来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1/2出自高校,人文社科领域2/3的成果也是由高校完成的,2010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当中,全国高校获奖数量达到了70%以上,几个大的项目都超过了70%。所以足以证明我们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

昨天袁贵仁部长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形势报告会,今天各大媒体也报道了,袁部长谈到高等教育时,突出强调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这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教育的热点话题,所以今天就围绕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来为大家做一个介绍。今天请来了五位嘉宾,有高等教育司的刘桔副司长,还有四位来自高校,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高策理副院长,南京大学教务处陈建群处长,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郑志明副校长,北京工业大学的蒋毅建副校长,一会儿他们会逐一为大家做介绍。

下面首先请刘桔司长介绍全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进展情况。

刘桔: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成立了“匡亚明学院”等等。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个计划就是为了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步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再比如,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项目的实施就是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包括了全国博士生学位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改革等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部署,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也将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该计划的目标就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立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到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个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选择了十几所高校实施。教育部成立了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选拔入选学校,指导各项实施工作。

参与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方式,选择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通过建立试点学院或者试点班,创新拔尖学生培养的机制。比如说北京大学在“元培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基础学科项目组,清华大学选择了已有较好基础的数理基础科学班、钱学森力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等,联合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各高校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对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很多学校提出设立拔尖计划首席教授或项目主任,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者担任首席教授或项目主任。比如北京大学聘请田刚、王恩哥、高松、王晓东院士分别担任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班项目主任。各高校还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一会儿有关高校的领导会给大家介绍各方面的情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文化环境、人才制度和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系统考虑。教育规划纲要在全面部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上,专门设计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变项目试点,争取有所突破。这些试点包括: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等。我们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部署,从德才兼备、文理兼容、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稳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

我就介绍到这里。

续梅:谢谢刘司长,刘司长就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近期的工作安排和进展做了介绍,下面请四位学校的领导来分别做介绍。首先请高院长。

高策理:各位领导、各位记者,大家早上好。下面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清华大学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举措。刚才刘司长和续主任都谈到了,“十二五”时期是我们国家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的关键时期,由大到强的转变既是全国教育事业面临的难点,也是清华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清华大学坚持“学校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要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大国办强教育的核心还是人才质量,质量的关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要在创新型教育当中来培养,要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型教育,培养学生会提问题、会做研究,然后养成锲而不舍解决问题的习惯,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感,从而在获得成功的欣喜当中,更加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现在清华在学研究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9500人,实际上有好几年已经超过本科生了,我们的本科生约14000人。研究生教育作为清华创新人才体系当中的一个重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创新型教育,特别是研究生的教育。

第一个方面,要优化三支队伍,学生、导师、学科团队的队伍,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学术团队的建设,这是从人的角度考虑。

第二个方面,大力建设课堂、科研和课外三大核心的培养平台。课堂当然是体现课程建设的水平。科研就是依托我们现在的科研体系,特别是学校的实验室,打造科研能力的培养平台。再就是开拓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资源,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平台,比如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刚才刘司长讲到的研究生各种各样的论坛,都体现在这方面。再就是牢固树立从招生、培养、就业发展,这三个全周期的关口,从这三个关口上来把握研究生选拔培养和就业的质量,特别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未来发展。具体来说,重点介绍几个方面:

一是从学科角度来讲,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为创新人才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丰沃的学术土壤。这是非常重要的,清华大学从传统的多科性工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集文、理、工、管等十各学科门类,应该说学科设置非常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方面,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交叉融合是非常有益的,它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刚才刘司长讲到在本科生层面我们一方面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同时也办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专门的重点班,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是努力将清华大学的科研优势、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结合,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对老师的课程、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使得课程更有迁延性、引导性。我们学校也鼓励师生开展原创性学术研究,特别是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另外也加大了博士生的科研投入,提高博士教育质量。从科研的基地来讲,搭建坚实的科研平台,学校里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国家实验室,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几十个教育部、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还有一系列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基地,这个实践和研究基地的平台是面向全学校开放的,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从研究生培养方面来讲,导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创新导师的选聘制度,提高导师队伍的活力。从2005、2006年我们开始做一些试点,让非常优秀的一小部分副教授做博士生的指导教师,到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决定准备放开全体副教授以上导师来指导博士生的资格,学校以后不再评聘博导,把评聘博导的权限放到学科和院系,在学位分委员会核定什么样的副教授可以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院系核定今年哪些副教授可以上我们的招生目录,这个举措我们会进一步增强年轻教师的培养人才活力。

四特别重视建立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我们也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了包括联合培养,双联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素质拓展、首席学校、国际会议等等一系列利用国际条件来培养学生的体系,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现在每年我们本科的交换生就有几百人,研究生各方面的出国,保证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高水平派出计划,包括我们学校的短期访学计划,国际会议等等,每年有上千个研究生要出国做交流,我们去年做了一次统计,2004年入学的博士生737人之中,他们最后毕业前大概是40%几的人有出国机会,我们学校想在“十二五”期间让博士生做到100%的出国机会。

五我们强调大学精神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激励作用。今年是清华百年校庆,我们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把这些精神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举个简单的例子,体现我们这些年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效,我们学校的科研是非常有实力的,作为博士生,应该说是科研生力军,同时高水平的科研也是培养博士生非常重要的条件,我们对2008年做了一个统计,70%以上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两项以上重大课题。08年清华大学发表的SCI文章大概有700篇的文章,60%第一作者是我们的学生,包括博士生、本科生、硕士生。近两年每年都有三篇以上的博士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国际杂志上。数理科学班表现也非常优异,基科班毕业生郑维喆获得了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新世界数学奖”论文金奖,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祁晓亮是毕业后直接任职到斯坦福大学。从去年我们国家实施千人计划以来,我们已经有博士毕业生进入到千人计划当中,这些点点滴滴体现了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效果。在十二五,特别今年是开局之年,在后期我们会更加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方方面面的优势,利用国家大发展的时期,更加重视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谢谢。

续梅:谢谢高院长,我们可以看到清华大学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方面有一些新的做法,包括鼓励师生原创,副高以上的老师可具有指导博士生的资格,40%的学生都有出国的机会,等等一些做法还是非常有新意的,今年四月下旬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我们希望借这个契机,学校在各方面的工作都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下面请陈处长来介绍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关情况。

陈建群:各位大家好!

很荣幸在这里向各位介绍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指导下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理念与实践。我将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三个方面做汇报: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明确“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和稳健卓越的领袖素质”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

南京大学是一所以基础科学研究与拔尖人才培养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让基础科学研究为人才培养服务,让学生在课堂中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优良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发扬学生个性?我们通过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了“四个融通”的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即“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围绕“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我们强调要在注重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的同时,也注重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搭建平台。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2009年在南京大学全面实施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是一场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全方位本科教学体系创新。它将传统专业教育“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菜单式、可选择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本科生进校不再戴有专业“帽子”,而是以院系大类为单位进入“通识培养阶段”,选修通识通修课程;学生经过自主选课,满足某个专业的“专业准入标准”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专业培养为学生提供每个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学科专业课程,随后学生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在该阶段,学生一边修读相应的“专业准出标准”规定的课程,一边可以从“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三三制”打破了本科教育原有的院系、专业壁垒,给本科生以多重的“冲击感”。学生感受到的第一重冲击,是进校没有规定的专业“户口”,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达到“准入标准”获得专业培养资格,达到“准出标准”即可毕业;第二重冲击,全校所有课程都成为每个学生的“囊中之物”,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第三重冲击,低年级起就不断地和名教授“零距离”接触。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140多位教授、教学名师主持120多门小班化的新生研讨课和高水平通识教育课,已有两届学生从中获益;第四重冲击,学校平行开设不同难易层次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符合或高于所选专业所要求的公共基础课程层次;第五重冲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人才不用再跟随专业学术类人才一起“陪公子读书”,大家有了实现个性化成长目标的机会。

“三三制”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方面不断探索适合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南京大学依托“985工程”项目,大力开展课堂内和实践环节的研究性“教”与“学”,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辅以本科生科研训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2009年起我们配合学生个性选课、弹性学习的需要,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并建立了院系导学机制,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课程和专业;同步实施绩效津贴制度改革,将教学工作与个人、院系绩效直接挂钩,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我们还将尝试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从更全面的角度实实在在把握“三三制”的实施效果。

三、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探索“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试验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一直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我校现有9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匡亚明学院大理科强化班是全国唯一的多学科综合点基地。经过20余年来的不断改革与探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借鉴大理科“拓宽基础,鼓励交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经验,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南京大学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学科方向的“专业学术类”人才开辟了专门的培养试验区,从选拔机制、培养模式、教师配备、学习氛围营造和制度条件支持等多方面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在选拔真正热爱基础学科、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潜力的优秀学生进入各学科试验区的同时,通过个性化培养和柔性评估实现动态进出、科学发展。

我们在试验区内采取前2年依托匡亚明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后2年依托各相关学科实施专业培养的“2 +2”培养模式,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并由导师协助,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我们建立了以课程为主导的顶尖师资全球引进模式,招聘试验区荣誉课程的授课教师。确立学术、生涯“双导师制”,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配备,由学术品德高尚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及资深教授担任,作为“学术引路人”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

我们尝试在试验区中实行跨院系选课、免考、免修等一系列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为试验区的学生构建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发表渠道,定期开展高层次的学术报告及研讨,创设网络学术交流与争锋的多元平台;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专门的学习空间,全面开放各级各类实验室,为拔尖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条件保障。

目前,南京大学已有两届300多位学生被选入试验区重点培养,91位教授成为试验区的学术导师。南京大学通过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将逐步构建新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试验区的实践与创新,力争激活全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在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我校“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南京大学将继续深入教学改革与探索,为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而不懈努力。谢谢各位。续梅:谢谢陈处长,如果说清华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点是研究生层面的话,南京大学是以本科为重点的,“三三制”非常有特色,也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一个积极探索。下面请北航的郑校长来介绍他们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一些做法。

郑志明:各位领导、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纲要中确定高校育人的中心地位和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等阐述,明确提出了大学应该回归育人的使命和基本逻辑。《纲要》颁布以来,北航把学习贯彻落实纲要作为当前办学和育人的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把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光荣使命,把全面参与教育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作为贯彻落实《纲要》的突破口。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我们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北航自2002年起就开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后创办了高等工程学院和中法工程学院。半年来学校认真总结两个学院的拔尖长信人才培养经验,认识到:当代战略高科技的普遍特征是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和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是具有跨文化交流和综合竞争能力。所以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着力点应是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 能力的协调发展,我们把它定位为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通过学习《纲要》,总结北航近年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体会是: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重点是打破科学与技术以及学科之间的壁垒,创造满足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在实验实践教育方面,重点是把科研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综合素养培养方面,重视育人过程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成长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同轨。

在具体做法上,我校通过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实验示范区进行深入改革和重点突破,探索新模式,形成新经验,并逐步推广到学校。这里介绍三个学院:

一是高等工程学院。该学院成立于2002年,按照小规模,高规格,精英教育的原则,从学生入口开始,通过入校“百里挑一”的二次选拔,每年约有40名学生进入学院学习。学院不自设专业,采用通过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强调厚基础和博雅教育。本科阶段实行两年基础教育加两年专业教育的“2+2”模式,从低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聘请校内外最好的师资和大师级人物讲课课程和指导学生。这个学院的导师不是只局限在校内,而是利用北京的优质教师资源,在全市聘用。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依托全校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不设天花板、不设围墙,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实施个性化培养,学院提出的“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已经成为全校本科人才培养方针。

中法工程师学院是在中法两国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北航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共同创建的学院。这个学院借鉴法国工程教育经验,将通用工程师国际标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大工程的高端和大师级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强调宽基础和国际化,高度重视科学、工程、人文、管理的紧密结合。培养过程贯穿校企联合、多方参与、全球化师资和国际化培养的模式。《纲要》发布以来,该学院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法国和欧盟的CTI认证,今年将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拥有通用工程师国际资质证书的毕业生。

三是华罗庚班,这是北航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在《纲要》精神指导下和华老家属的支持下创办的,其目标是培养数学和高科技领域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和解决关键问题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该班学生均经过精挑细选,量少质高,借助双方的优势资源,实行“一生一师”的个性化培养方式,以科学院和北航高端科研实验室为主体,建立教学和实践的顶级培养平台,为培养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环境和氛围。目前改班已展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别是《纲要》发布以来,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加巩固,教师投身教书育人更加自觉,全校学风更加积极向上。一些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趋势非常好。

比如:高等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约30%进入世界像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在读博士生中,90%以上在省部级以上科研实验室成为重点或关键研究项目的骨干。中法工程学院的学生全部具有国外学习交流经历。三年前首批派往法国中央理工大学交换学习的三年级学生,现在已经成为该校最优秀的学生群体,得到了法国教育科研部部长的高度评价。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引领和提升了全校整体教育质量,例如:我校本科生2010年升学率达到62%,有630余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的学科和科技竞赛奖励,占全校一届学生的20%以上。“北航一号”、“北航二号”探空火箭、无人机、微小卫星、机器鱼等本科生参与的项目,不仅是本科生科技创新成果,而且现在已经转化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我校有367名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51人成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署名获奖人。北航学生在大家熟悉的全国“挑战杯”、“高教社杯”等大赛中的表现成绩显示出他们具有很好的创新潜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纲要》对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的重大命题,今后学校要更加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为国家的强国战略作出贡献。谢谢大家。

续梅:谢谢郑校长。郑校长介绍了他们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总结的三条经验,我觉得这三条经验都非常好,也值得其他学校借鉴。一个是他们打破了科学与技术以及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二个方面是把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起来,贯穿在人的全面培养的过程中。第三条是重视育人过程与科学发展趋势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成长和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同轨,这都是非常好的做法。下面请北京工业大学蒋校长来介绍北工大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做法。

蒋毅坚:各位领导、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地方重点大学,这些年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专业实验班的教育上。我们的实验班不是理科实验班,而是依托某个工科专业办实验班。目前有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班,其中计算机专业实验班开办最早,从2000年开始,每年招收1~2个教学班,大部分是600分以上的学生,累计培养495人,其中已经毕业365人。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班也分别从2006、2009年开办。

通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梳理,同时对“十二五”期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规划,我们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很好地体现和融合“拔尖”、“创新”和“人才”的内涵。

首先是“拔尖”,作为一所地方重点高校,北京工业大学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拔尖创新人才定位于可以在企业或工程应用项目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所以学校努力增强“拔尖”的资本,例如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观、系统能力、设计能力,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的拔尖意识。学校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实际,摆脱常规的以高强度增加基础课教学学时和知识内容的做法,从内涵出发,走科学办学之路,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包括科学认识、科学定位、科学规划、科学视角,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很好地彰显出自身的特色。“创新”:对本科教育来讲,主要是创新基础的夯实,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创新意识的建立、创新思维的培养等,而创新=厚基础+善思维+常实践。

“厚基础”是必需的。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为了达到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协调和统一,教育以知识为载体,注重传授思想和方法,培养主动探索意识与精神,例如,计算机专业实验班瞄准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了五大系列课程和分类分方向的系列选修。不仅强调教学计划满足覆盖扎实完整的基本知识结构的要求,还强调对专业基本学科方法以及问题求解基本思想的涵盖,特别是注意使学生逐渐养成工程开发所需要的系统能力。通过视角的提升,引导教师瞄准专业培养目标,开展高水平的课程教学。

“善思维”是保证。贯彻“理论,使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并拥有一个智慧的脑”,“实践,用智慧的脑,练就一双灵巧的手,开创一个新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通过理论和实践中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构建发现新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大师们的思维,从而达到训练思维、提升思维水平的目的。不仅体现在恰当理论指导下的、善于思考的“脑”去开展理性实践的需求,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意识和能力。

“常实践”是手段。学校抓住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能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多方位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开展实践。仅教学计划内的各类集中实践就有45周,另外还有“工程大师论坛”、创新学分、学生独立主持的科研立项、学生自发组织的放飞技术网、科技竞赛以及课程设计和开放、半开放性实验等。

“人才”:对学校来讲,关键是构建促进其成长的生态环境,包括硬设备和软环境。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理念、氛围、机制、师资等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支撑。例如通过举办系列的大师论坛,请工程大师传授工程实践的经验,安排学分促使学生学习探索,构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通道,引导其不断发展。

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培养了一批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中56.4%的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学习,此外一些人直接进入跨国的大型IT企业承担重要工作,实验班的实验示范带头作用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改变了一些思维定式和固有观念,大大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定位要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不断增强培养工程素质,打下扎实的工程基础,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在这个方面加强,谢谢大家。

续梅:刚才蒋校长结合北工大自身的定位特点,以及他们的实际做法,围绕拔尖创新人才这三个关键词做了很好的解读,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中国青年报:清华大学是所有的博导都具有任教资格吗?开放以后具有博士生资格导师的数量达到什么样的比例呢?

高策理:你说的讲师肯定不会开放做博导,是副高职以上的。对于讲师,我们会开放他们带硕士,过去一般认为副教授以上才能带硕士,我们会对特别优秀的,比如刚从国外回来的年轻教师,他入职时就是讲师,他可以带硕士,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说到博士生名额和导师之间的比例,这始终是一个大的矛盾,我们学校正教授、副教授加起来大概是2500人,现在我们的博士生规模每年是1400人左右,这个比例肯定是不对的,这对学科院系很大压力,到不了一个人一个。大家就利用科研的优势,利用过去培养人才的优势去吸引学生才能招到学生,所以矛盾是存在的。包括北大、清华,放开以后也会有一些细节上的限制,比如说有的副高级职称属于实验或者技术系列,是动手的,未必能做博导。我们强调做博导还是教学科研系列,是属于在一线做研究的老师。另外,我们差不多也会要求这些副教授需要博士学位,自己本身是受过博士教育的,因为现在基本上也是这样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都在谈拔尖创新人才,到底在高校层面是怎么定义拔尖创新人才的?因为现在高校每一年培养大批的本科毕业生,现在都在说提高高校质量,上了四年之后我想先知道的是怎么样来定义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到底培养的人才什么样的才能达到拔尖或者创新的层级?这段时间自主招生的联盟也在纷纷进行考试,到周六的时候正好是北航、北工大都要通过自主招生,我想知道通过自主招生是不是也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通道,培养的模式或者说选拔的模式是不是真正地能够开创这样一个特殊的通道?我知道南大有很多的基地实验班,有多少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的通道进来的,自主招生在人才选拔上有什么优势?

刘桔: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我觉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刚才我介绍了,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定义是成长为未来的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能够逐步地跻身于国际一流科学家的队伍,我们是这样定义的。你应该也注意到了,郑校长介绍的,比如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定义了在工程领域里,刚才蒋校长也定义了符合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工程应用的关键领域能够起到核心作用的人才,所以说拔尖创新人才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高等学校,根据不同的定位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各个层面上都有创新人才。陈建群:对于自主招生,我是这样想的:南京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根据南大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我们希望进入南大的学生是喜欢南大的特色与文化,对其所想要进入的南大的某个学科有真正的了解,进了这个学科后,希望这个学科对我的培养成为我想成为的人。从这个角度讲,每个学科或者说不同学校同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这点来说,人才培养第一步就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要的,什么样的中学生是我们要的。所以自主招生这个层面,我们希望通过自己学校介入进去,进行选拔,找到前面定义的中学生。我们去年是五个学校联考,今年七个学校,和清华一起联考,去年联考之后我们做了一个自己学校的笔试,今年对去年的招生进行了分析,五校的联考和我们自己学校的两个笔试中间相关度有多高?我们分析的结果是很高,所以今年我们取消了自己学校的笔试,通过加强面试来选拔学生。面试如何进行?假如还是和原来的考试标准一样,实际上甄别不到我们想要的学生。所以我们今年在做探索,希望能够在报考的考生中找到适合南大的学生。也许他们未必适合清华。当然清华在选拔时更容易选拔到高分学生,甚至有些能进清华的高分学生不进清华就觉得吃亏了,浪费了高分。真正好的选拔应该是我进的学校就是最适合我的学校,或者在这个学校能够得到最好的、我想要的培养,所以我们正在探索这个路。谢谢。

提问:你觉得南大什么样的学生是最适合的?清华和南大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刚才说相关度非常高,高到什么难度?

陈建群:我想清华以工科见长,逐渐发展出理科、人文社会科学,南京大学是基础学科加人文社会科学,两者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在学校得到的教育肯定不一样,学生的兴趣或者培养的方向不一样,这是第一个问题。对于“相关的程度”,必须进行数学的分析,看它们的相关性。这是一个科学分析的过程。经过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相关性很高,因此我们取消了两个功能相似的考试。至于面试怎么做,这是很有挑战的,所以我说我们在摸索、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探索能够真正找到一种和现在考试互相补充、又有各自特色的考试。

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刚才问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现在几大联考出来的时候,有人有一级新的说法,说这是一次小高考,这个考试是不是很必要,如果相关度比较高,这次考就可以了,需不需要或者说还是现在所谓的统一高考的模式,不需要通过自主招生的考试,而只是通过面试再加上自主招生的考试。陈建群:我并没有说七校联考和高考相关度高,我说的是去年的五校联考和我们学校自己做的笔试中间相关度高,所以我就把我们学校的笔试取消了。我认为我们要改革自己学校的面试程序的话,也是希望今年的七校联考不成为一次小高考,如果还是一次小高考,我觉得没有意义。

光明日报:刚才清华的高院长提到一个例子,杰出的拔尖人才在海外有卓越的表现,北航的老师也说到,30%的学生都挥金如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这样的现象可能是在很多很优秀的大学里比较普遍的,好学生都会出国,因为我对清华的了解比较多,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事业高峰都是在海外获得,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我们培养的拔尖人才很多是给他打好了基础,在海外成就他的事业,为别的国家服务。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能让这些真正的人才为我们所用?不知道各位老师有什么想法。谢谢。

高策理:这个问题是事实,应该说这些年形势越来越好转,2010年清华毕业生就业的去向是60%几去国家重点行业和部门,博士毕业大概有一多半去高校、科研院所,应该说数量还是非常大的。你说到出国深造,前些年都是风气,出国深造确实比较多,包括清华也有很多录取了直博生,在清华读着就不读了,退学去出国深造了,我们管它叫自杀。先混到一个资格,然后再走。这两年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的热能系,它的本科生前20名当中19名入到了我们学校的直博,工科类的学科我们国内培养条件越来越好,另外一方面他们毕业之后就业也会去国家重大行业或者部门,他们对国家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这样会显现出来。基础学科出国的比例还是很大的,因为像生物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些方面我们现在国内的培养条件硬件上有一些还行,师资队伍、软件方面和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但也在逐步改变。比如生物这块,清华的施一公、北大的饶毅这些在国内非常有影响。施一公带回来的团队已经有几十人,有一个叫颜宁,20几岁做清华大学的正教授,这个是很了不起的。很多年前讲到杨振宁的父辈20多岁做正教授,颜宁回到清华大学20多岁就做到了正教授。他们回来之后研究团队会慢慢壮大起来,特别是软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学生就会留在国内接受我们的培养。

郑志明:我先说30%的问题,我们还是很在意拔尖人才的。第一条,三七比例是最好的比例,是最符合优选法的。这个三不是前30%。在最好的学生里面有一两个出去,前十名有七八个还在国内,所以他们才能参加到杀手锏等重大项目做最核心的东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为什么出去到国外?”,在欧美从来不提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发展很快,所以你要在80年代末出国,那时候回国的时候有100多人劝你不要回来,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所以你用长远的眼光看,不用太长,十年之内,我相信有一批人会回来,所以出去有好处,要把全世界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国家教育强国服务,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虽然发展很快,毕竟还有局限性,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讲,要利用全世界的资源。原来我在北大做教务长和在北航做副校长我始终提出一个观点,利用一切资源成为我们培养人才的优势资源,一定要有这个观点,有了这个观点之后其他的都是次要问题。

蒋毅坚: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不是在大学本科四年就培养成拔尖人才,而是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成为领军人物,从这个目标上来讲,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有国际视野,所以学生在硕士和博士,或者博士完了以后出去。海外工作经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历练,本身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所以我们学校也是积极鼓励,如果能出去就出去。

高策理:我再补充一下,来华留学生,20年前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黑人,现在的来华留学生,像清华在校的留学生读学位的就上千人,读博士的150多人,读硕士的900多人,是直接来读学位的,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纯老外的留学生,换句话说他们也是看到中国有发展的机会,所以从这个地方可以佐证一下不是单单出国的问题。

人民日报:缺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现在已经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比如在大学里,现在很多大学的课程还是以为讲座式的课程为主,小组讨论的挺少的,导致学生不敢提问,不善提问。我想请教各位老师,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做法,我看了南京大学的三三制,很受启发,但是没有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这方面看到更多介绍,请陈处长多给介绍一下。

陈建群: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现在的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最会考试,我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说教科书上怎么写,高考卷子上你就怎么答,你就能得分,即使书上有错不扣你分。这是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就是高考要高分!现在南京大学的课程怎么设置的?刚才提到有140多位教授在一年级上新生研讨课,这类课程是我们“三三制”改革以后新实施的,这是一个小班化(15-20名学生)、团队学习、在高水平教授引导下研讨的课程。课程选取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主题作为切入点,教授以其科学精神、批判思维等去引导学生。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查文献,进行研究,最后到课堂上来表述他们组的思想和观点,各个组之间有交流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我们告诉学生:没有一个教授从不犯错,没有一本书绝对正确,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不能迷信。所以这样的课程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这样的课程,在后面的专业课和实验课中也加强建设,使批判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本科四年的全过程。至于如何做得更好,我们“三三制”才两年,我们还在探索,也希望得到兄弟院校和媒体朋友的支持。谢谢。

郑志明:其实我们讲拔尖创新人才,对于中国来讲,批判精神,自省精神是最基本的精神,是拔尖创新里面的最最重要的精神,实际上任何一个真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方面,思想跟南大差不多,但是这种东西又不能为了培养批判精神而批判,这个是培养不出来的。我们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第一步要学会“问问题”,第二步是能够“问出好问题”。第三步是培养他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怎么培养出来?是在整个讨论和实验室围绕展开,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否定的过程中把这个精神培养出来,所以这几个实验班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口才很好,你做了任何报告,不管谁来做报告,公司总裁来做报告,报告完了以后,中法的学生马上十几个问题,他说这些学生问问题比较厉害,他讲的是公开的材料,学生问的很厉害,我觉得这才拔尖创新人才最基本的。

光明日报:在你看来,我们和国外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差距是什么?

刘桔:我们的高等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国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现在拔尖人才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你刚才说和国外高校的差距,我觉得国外高校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跟国外一流大学来比的话是多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比如我们希望有好的生源,选拔优秀的学生,我们以世界一流大学为标准的话,他们的生源就比我们的生源有更多的选择性,首先不仅是本国,还是国际化的。他们所受的基础教育可能对于刚才讲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定优势,我想这都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从教师方面,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鼓励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师从国际大师,尽快接触前沿,融入到有影响的科学家队伍当中去。刚才大家讨论博士生去国外读博士,从长远看,我们认为对于国家的民族复兴是有好处的。在教师队伍上,象清华、北大、南大这样的学校,从国外回来的一流教师越来越多,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

在培养模式上,刚才大家都在讲小班授课,批判精神,小班授课我们可能会不断地推行,但是我们的教师要具备这种能力,具备引导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的问题,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在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光是高等学校的环境,还有社会的环境,这些能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特别是能够潜心于基础学科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他们未来能不能成长为拔尖人才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有就是条件保障,我们的实验室建设、国家的财政支持等等,越来越好了。还有把学生送到国外去的国际环境,因为大家比较公认的一流的人才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需要到国际前沿去交流等等。我觉得很难笼统的讲我们的高等学校和国外的区别很难,但是在这些比较重要的方面我们还要作出努力。

新京报记者:请问刘司长,刚才您讲了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拔尖计划,看到都是实行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以后有没有扩展到人文社科这快来?另外现在实行了19所高校,对这19所高校是不是实施了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将来规模会扩大?还有经费的规模有多大,经费的分配方式是怎么样的?第二个问题是现在一直在提拔尖创新人才,南科大也在提拔尖创新人才,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批准招生,同样是拔尖创新人才,有人认为南科大没有得到支持,甚至把板子打到了教育部的身上,觉得教育部有没有背这个黑锅?

刘桔:拔尖计划是个试点项目,我们首先在基础比较好的基础学科来尝试做这种探索,所以我们选择的是数、理、化、生物、计算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将来也有可能,即便我们现在没有列入到这个计划当中,实际上我们也在其他很多方面鼓励人文科学方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还有其他一系列政策,只是这个计划当中我们先行选择了基础学科。关于学校的问题,因为我们选择学校也是看它的基础,因为这是国家的项目,不可能包括太多学校,而且根据我们的目标定位,是选择最好的学校,而且不是学校所有的领域,而是在最好的领域实施的。

刚才你说的第二个问题,从基础的情况来看,现在还没法对南方科技大学基础学科有一个评价,所以在我们的计划当中不会涉及到。

续梅:我补充介绍两句,对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并进行高等教育的一些改革、探索,教育部是积极支持的态度。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正式提出来希望能够建这么一所学校,所以在去年教育部组织了相关的专家进行考察论证,这些专家根据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对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评议以后,同意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筹建。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教育部专门下发了通知,同意南方科大进行筹建,希望他们明确定位和发展思路,加快筹建,也希望广东省深圳市能加大指导支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工作能有一个推进。

北京青年报:今年清华和北大要试点,在生命科学院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知道现在这项工作的进展,我想具体问一下,涉及到试点里面研究生要破格选拔,好象是要直接允许导师面试,两个学院之间学分互认,课程可以互选,这些工作现在进行的怎么样,今年能不能启动,具体到什么程度,涉及到本科生的破格选拔,比如说直接录取,高院长能不能介绍一下。

5.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篇五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是基础。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同时高校教师本身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有充分的认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打铁还须自身硬”。明代政治家钱琦在《钱公良测语》中所云:“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是保障。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因此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才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措是创新。托马斯彼得斯说过,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上要善于创新、敢于突破,要么只有淘汰。面向高校不同学生群体,要在教育载体、内容等方面开展差异化、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位学生实际的优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科创活动,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突破,取得实效性进展。

6.怎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篇六

高校是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园地,同时也处在西方思想和我国国内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冲击的前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一代代青年学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健康成长,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新型人才。”十六大报告还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述精神和要求,我认为至少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一点不理解,总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一方,往往满足于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实践证明,在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形势已经大大改变的今天,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今天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他们的眼界、掌握的各方面信息普遍都比前辈同龄时期更开阔、更丰富。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头脑当作一个用来填充知识和观念的容器,而应看成是一个有待点燃的火种。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去点燃青年学生心灵中本来就渴望知识、积极向上的火种,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鼓励他们为国家和民族认真学习。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摆教育者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我们要努力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想法,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来开展工作。碰到问题,碰到不同的看法,我们一定要注意耐心说理,耐心解释。说理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手段,只有自己有理,才有可能让别人信服,只要自己有理,就应该心平气和,耐心说服。我们决不简单粗暴、以势压人。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但达不到工作的目的,很容易伤害学生,疏远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学生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成长环境也不相同,在学校生活中,总

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政策、法规和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虽然不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也应该主动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展,积极与专业课老师和学校相关主管部门沟通情况、反映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碰到的各种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感到,班主任老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总之,我们应该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争取学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把所有的工作对象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引导。我的工作实践证明,以人为本,注重感情投资的工作效果远远超过生硬地灌输或空洞的说教。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的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新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要想做好这一代人的思想工作,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必须在政治和业务两个方面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第一,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自己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真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第二,要坚持学习和掌握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理论和工作方法,坚持学习同自己工作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不断增强自己运用新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第三,掌握运用现代化手段,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人外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对活泼好奇的年轻人的吸引力尤其大,西方国家也在利用他们在一些方面的优势加紧向我们渗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必须紧跟形势发展的步伐,不但要坚持学习、掌握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理论和工作方法,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有用的现代化工作手段,把它们变成我们工作的有力武器。目前年轻人中间风行的电脑、因特网和各种声、像技术和设备,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实践证明,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工作,学生乐于接受,一方面可以收到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效果,帮助我们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的渗透。另一方面可以密切我们与工作对象的交流和联系、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以外,做班主任工作的人还应该了解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了解我们民族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等等,因为在今天对外交往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去提高自身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素质,去培育和巩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曾提到过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这里不重复。但是我想强调,我们每一个做班主任工作的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科学修养。因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人文思想教育极其重要。人文教育对于一个人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陶冶情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确立和改造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部分院校学术功利化比较严重,真诚协作的团队精神不足,文人相轻的思想有发展趋势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和修养。如果我们每一个做班主任工作的人都注意自身的人文修养,我们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更真诚地对待学生,做到在实际工作中言传身教,做好工作对象的表率。

积极配合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软环境建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着力推进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学校软环境建设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但班主任工作是学校软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对推动校园软环境建设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应该积极投身其中。首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着力培养自己科学、进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我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迅猛发展,正在带动高校职能的不断拓展、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今天,学校在日常运行中已不能把教育过程只看作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应该在学校生活中提倡和培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创新以及情感的关怀和伦理的关怀等意识和理念。其次要努力推动在师生中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构筑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一所大学的校风、一所大学的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学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校园软环境的过程中,要着力倡导师道精神,健全师德意识和规范,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干部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校园软环境,加上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清雅、优美的校园、校舍环境,对师生舒展性情,陶冶情操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包括师主任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推进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理想天地。

进一步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和

积极分子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除了应该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还应该依靠学生,主要是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学生中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是学生中比较有觉悟、有思想的一部分,他们最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真实想法和真实需要,而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

7.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篇七

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效能, 使当今国际社会中以竞争为基本样态的民族国家不敢懈怠。“创意中国”的产业行动也乘势而盛。由于政府重视和扶植,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成果显著。但迄今, 我们还远非产业大国, 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尚未在该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反思之, 产业发展的创意性不佳实为瓶颈, 其根源在于创意者的创新性不足。鉴于设计人才在创意中的主导性作用, 提升其创意能力, 期以突破产业发展困境应是箴言。

文化创意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创意人才的主要途径, 但教育成效却差强人意。相对于全球创意大国, 我国的创意教育相对落后, 僵化的学科体制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 因而导致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旨的教育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作为文化创意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推动者, 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遂付诸探索性努力, 期许在培养创意人才方面做出一些有益尝试。

一、文化创意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互动

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社会实践课程, 在激发受教育者真诚关怀社会和提升自身专业才华这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对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中曾给予肯定。该《意见》指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看出, 此文对社会实践教育功能的积极评定正是基于其践行属性对道德养成的基础性作用。这让我们受到鼓舞, 积极创新了社会实践的内容设置, 把受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求充实进了为其道德养成需求所建构的课程框架当中。我们力图通过此种社会实践课程的开放性延展, 来强化其专业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在施教过程中, 最迫切要做的是树立受教育者的创意主体意识。较早建立明晰的创意主体意识, 会对受教育者在今后专业目标的设定、创意思维的形成、文化涵养的提升、作品社会参与的有效性等方面, 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在我们看来, 创意主体的专业主导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这二者间具有很强的互渗性和互建性。

首先, 将文化创意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强力互动,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逻辑基点是两者同质的人文目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 在数量上日趋大众化, 但这不能构成稀释其教育品质精英化的理由。实际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实为亟待提高,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何为精英?对此人文概念的意涵恐难统一。但我们以为,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在何种界定中都应置于领席之位。只关注于一己利害的技能者, 仅当为专业人士, 恐难称精英。而且, 从专业发展的长时段来看, 其才华的前提而非结果。爱国是最大的道德和最高的社会责任, 但这一抽象原则需要专业实绩来实体化也绝非妄言。就此而论, 具有形塑道德主体功能的社会实践与提升其创意能力的专业培养, 本质上具有同质的人文目标:培养社会精英。

其次, 将助益受教育者养成道德主体意识的社会实践建构在其最为关注的专业发展上, 是道德养成的本质要求使然。鉴于道德来源及运用的功效性[1], 道德养成绝不应是空洞的说教, 否则只能成为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我们以为, 道德层面的形而上, 决然离不开形而下的有效实践。而社会实践中, 精英人才的有效培养, 正是给予了其具有实效性的践行特征。受教育者在本科学习阶段, 积极参与到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实践, 能够较早建立起明晰的创意主体意识。精英型的文化创意者是高素质群体, 他们绝不仅是现实精神的临摹者, 更是未来精神自觉的创造者和引领者。真正有价值的创意, 是用个性化的设计方式表达出社会性的思想主题。这就需要创意者对社会有深入的理解力和反思力。因此, 在社会实践课程的框架中, 充实进文化创意高等教育的专业内容, 形成了创意主体的专业主导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在相互渗透中能够相互建构的良性教育样态。

再次, 将社会实践设计为理论和实践部分, 理论为实践奠定基础和决定其高度, 实践则印证和深化理论。从文化创意的狭义专业发展视角来看, 受教育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前沿性和未来发展态势, 都亟待全面和深入了解。此外, 文化创意产业的危机和困境纾解, 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等极具开拓性的先导理论, 也属受教育者知晓之列。另外, 从文化创意的广义社会功效视角来看, 时代、国家、社会对产业的当下功效性要求与创意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要达到统一协调, 也是受教育者必备的理论修养。而满足上述多层次需求, 无疑对课程中理论内容的整体设计提出了高要求。总体上, 我们的理论教学内容力求以设置的整体性、逻辑性、系统性、指导性、专业性为原则, 涵盖了文化创意专业的总体介绍、国家间的产业竞争、社会消费主义的泛文化审美需求、艺术设计的发展史梳理, 乃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等多方面内容。鉴于教学时间所限, 理论教学辅以相应阅读材料。美国艺术史学者詹姆斯·埃尔金斯曾言, “艺术是教不出来的”, 他反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于教, 认为这会导致“多数人的思想都不深刻, 并且明显带有局限性”, 自然“也无力创作出具有强烈情感和动人智慧的作品”[2]。就这一点, 我们力求让受教育者明确知晓, 才华的具备要求自身长期的理论储备努力, 否则卓越者恐难出现。通论之, 我们着眼于具有指导方向的理论教学设计, 力求使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到文化创意对个体综合素质的轮廓性需求, 并在认知和实践

最后, 文化创意技术性和市场性的内在规定, 使得受教育者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去完善和拓展自身既有的理论认知。实践中, 我们力求避免受教育者对文化创意的认知和理解, 仅低层次地禁锢在其产业性质上, 而是引导他们超越这一境界, 跃升为把创意看成是话语、思想乃至信仰在整个社会普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作为未来的创意者, 他们应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内涵往往具有意识形态内涵, 因而有国家规训作用;文化产业也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从而有助于中国最终崛起;国家实力强大才是文化创意价值实现的最大机会和前提等等。实际上, 这些都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创意者的个性气质, 而是要把创意者的个性气质融入进创意社会的属性特征之中。当然, 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 了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种种不足, 正视不完美也是人的成长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 我们极为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论修养, 以此来蕴蓄创意智慧。不容否认, 理论不是文化创意所要表达的全部, 科技的表现途径及市场的产业化作用在文化创意中也不可或缺。但当我们反思中国文化创意的滞止不前, 困惑于创意不足时, 认识到更为实质的问题则是文化创意自身内在逻辑突破性发展的欠缺。故而, 高质量的文化创意实乃文化内涵的突破, 绝非仅是表现方法上的创新。由此, 创意者应丰富和深化自身的思想内涵。创意者只有在文化的积累之上, 深刻地理解社会之后, 才有可能以其个性化的“原创智慧”创造出为大众所接受的创意产品或服务。同时, 贯穿整个社会实践过程, 我们无时不鼓励受教育者:树立高目标。我们以为, 受教育者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 真挚的社会关怀, 精湛的专业技巧外, 还应有很高的自我期待。这会成为推动创意精英者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他们胸怀大志, 渴求以专业成就和社会贡献赢得尊重, 获得成功, 并以此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二、“人”与“才”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互动统一

对社会实践内容的建构和具体环节的设置, 都力图合辙于高校思政课将受教育者导入“人”之“道”的教育使命。我们深知:受教育者定要首先成其为人, 而后才能其成为才。为此, 我们把发展完美人格的人文主义教育作为了教育灵魂, 而这也必将成为受教育者从事文化创意的思想源泉。

就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属性而言, 这一内在规定性已经决定了, 创意从本质上是社会意味的一种个体表达。大体上, 文化创意目标定位包含了“大众性”、“通俗性”和“流行性”等, 但这绝不意味着创意文化内涵的无深度, 甚至是对人类社会正向意义的消解, 以求单纯获得眼球效应。创意者决不能只为迎合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消费主义的非价值性倾向, 而简单化地将创意非真理化和价值虚无主义化。笔者以为, 大众文化是绝对有道才是其生命的支撑力量。创意形式虽为个性化的表达, 但创意结果却是要力求拥有最大化的受众。正因如此, 文化创意不应是理想与信仰困顿与无奈的创意, 而应该是建构真善美价值的创意。受教育者基于上述创意观念构建的道德和审美愿望, 注定他们将敞开胸怀, 拥有对世界的宏大关怀。

若创意只有被有效地扩散, 才有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那么文化创意唯有成功负载上以正向价值为基础的文化内涵, 才能真正实现它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因为市场本身也从来不是无道德的,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论述市场经济应受到道德感念约束的《道德情操论》, 比其论证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富论》给西方社会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即为明证。此外, 我们的文化世界已绝非个体主义, 不同民族、阶级、群体的文化有异质性, 但肯定也有人类文化整体上的同质性, 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今天文化价值普遍性的存在可能。正如英国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什么是共同文化》一文中指出的, 相信共同文化的可能性, 就是相信“高雅”文化的力量。基于此, 我们向受教育者强调, 创意作品负载最广泛人类价值意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使其明确:创意者应有价值感, 价值滋养创意。由此引申开来, 我们还使受教育者明了, 文化创意不仅是在反应和表达时代精神, 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它更是一种创新文化, 创造时代精神的活动。这是一个渴望意义的时代, 满足人们对文化创意的意义负载需求, 创意者自然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及社会理论知识, 以及由此陶冶而生的价值追求。我们以为, 这就是创意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会实践中的理论教学部分, 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 又是文化创意专业学习的基础夯实。两者的有机联系和融通, 不仅使社会实践有了具体针对性, 从而极大提升了道德规训的有效性, 同时又为文化创意能力培养建构了平台。文化创意从深层次讲, 是人们观念和思想的表达、沟通和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因此, 创意作品都是在表达某种思想内涵, 没有思想内涵的创意必定是苍白无力, 没有生命价值可言。因此, 创意者在学习阶段, 应该积极储备其思想库, 否则不仅将来的文化创意无从谈起, 就是在当前的学习阶段, 他也会因没有内在的智慧和思想, 导致自身没有什么资质和根底能够真正分享别人的智慧, 从而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学识。推导之, 作为未来的创意者, 他更是无力激发和运用自己的创意智慧, 毫无愧色地回馈社会。

康德提出, “人是目的, 不是手段”, 这一命题深刻表达了人的价值与尊严, 当然, 这也是教育的崇高目标。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某些专门技能的人, 更是要培养真正的至善人格的人。像海德格尔所言, “人, 诗意地栖居”, 他们渴求“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3]。而此种教育目标追求, 也许才能真正成就受教育者个体的人生幸福。上述的教育境界, 我们认为也将最终是文化创意的本质诉求:即文化创意实质上是思想的表达, 而不是技

达成某种真正完美的成果, 创意者首先一定是一个有着完善人格的人。鉴于人们具有为自身行为寻找道德上正当性的习性, 我们认识到, 做出什么样的创意, 最终还应取决于创意者是什么样的人。因此, 文化创意的发展, 最终是要落实到对“人”的培养上。我们不渴求文化创意者的小聪明, 而是期望他们拥有文化创意的大智慧。换言之, 任何创意都不应是创意者情绪化的直接反应, 而一定是其理性思考之后的产物, 所以受创意者务必自身也要多看书, 看好书。

作为创意者, 不仅应该具备像“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能力, 更应该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4]。受教育者通过社会实践, 知晓自己的时代机遇和历史使命。忠诚于民族国家是现代人最大的道德, 就这一点而言, 社会实践契合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社会要求。中国的强大为文化创意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 而文化创意会助益中国更加强大。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将为创意者开辟巨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在实践中, 创意者认识到国家强大是创意实现的最大机会和前提, 而这种价值感和意义感反过来又会提升其革新精神和创新力。换言之, 国力的强大激发起受教育者创意国际品牌的远大志向, 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魄力;他们在国际视阈下进行文化创意, 能够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综合价值。

总之, 思想性与专业性这两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实为有机整体, 不可割裂。专业教育的效用性能够升华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准, 而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提升也能激发创意能力。我们还力求使受教育对知识与思想不懈求索的必要性有清醒认知, 这在培养出有个人修养、有人文情怀、有社会担当、有探索精神、有历史眼光、有全球视野的完整人格进程中作用重大。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意高等教育强力有效互动, 这一新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以为, 视“创意能力”的培养为教育第一要义的文化创意高等教育本身也应极具创新精神, 惟有创造性的智慧开启, 才是中国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以此为志业。

参考文献

[1][英]休谟;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6-7.

[2][美]詹姆斯.埃尔金斯;罗洁译.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21.

8.高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地勘单位;人才建设

一、加强人才建设是企业的重要任务

一个单位的发展,核心问题是人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地勘单位自从实行企业化经营以来,人才问题就成为单位发展快慢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以地勘企业单位为例,随着地勘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转型升级,地勘企业单位人才建设方面的问题日益显露。主要表现在:各类人才不同程度地存在青黄不接现象,人才老龄化趋势加剧;产业发展、经济实体、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领军人物不足,市场开拓型、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缺乏,产业调整和升级缺乏人才支持;部分大学毕业的青年职工理想信念缺失,上进心和责任感不足,工作满足于过得去,多年处于迷茫期,成长缓慢;单位对青年人关注关怀不够,培养、使用、引导和激励不够,青年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依恋感和奉献意识不强,缺乏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动力和环境氛围。企业如果不努力尽快改变这种人才不足的状况,就会对其自身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加强人才建设是企业面临的极其重要战略任务,重点是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类青年人才。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人才建设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精辟论述,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对企业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人才建设工作的生命线。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所决定的。

企业人才建设的任务是培养造就单位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不同领域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构成是不同的,但是不管是哪类人才,思想素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人的思想永远是动机的先导、行为的先导,思想就是人的导航仪和发动机。人的思想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都好办,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学习提高就会有方向和动力。一个人不能成才,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就是思想理念出现了偏差导致精神不振、不求上进。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建设上的目标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建设上的目标任务主要是做好几个方面的教育引导: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成功励志教育、职业精神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主要是引导职工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提高认识世界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操守以及正确看待事务和问题的立场、方法。

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人才培育的核心。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求是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引导职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把自身理想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实现人生价值与促进单位发展结合起来。要引导职工把自身理想阶段化、现实化、具体化。

成功励志教育。成功励志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关键。一个人要成功成才,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恒心和毅力。人的成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碰到各种不同困难和问题,还会出现很多变数情况,意志不坚定的人会悲观泄气、半途而废。成功励志教育就是要以积极教育方式扫除人的思想障碍,克服人性的隋性和弱点。

职业精神教育。职业精神教育是人才培育的精髓。职业精神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一个没有职业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职业精神是指一个人的职业爱好、职业追求、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行为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精神风格。一个具有强烈职业精神的人,都会对所选择的职业怀有高度热爱之情,有着崇高的职业理想,并自觉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

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人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一)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人才成长的规律,积极促使企业建立并落实人才培育、使用和选拔的激励机制。要把企业在人才培育、使用、选拔以及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方面的制度和做法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单位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人才宣传引导工作

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人才推优制度,把优秀人才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树立人才典型,积极宣传人才成长和进步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要按专业和领域分门别类把优秀代表人物列举出来,既要列举国内外的专家,又要列举本单位的专家;既要列举过去的专家,又要列举现在的专家,让他们成为激励广大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学习的榜样,发挥先进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包括政治理论武装、形势教育、法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接受对象广泛、方法途径多样的特点,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做好职业成才教育工作

促进职工职业成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之一。职业成才教育工作是人才培育的中心环节,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促使职工努力学习职业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和工作岗位实际,开展职工职业成才教育工作,做到一般教育与个别工作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我管理相合,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开展人才培育专题活动

开展专题活动,可以落实工作抓手,搭建起人才培育的载体,扩大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开展专题活动,不能搞没有实质内容的形式主义,要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措施,能起到活动的实效。比如,企业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对提高青年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维护合同下一篇:酒店开业朋友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