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虫的故事说课稿(精选14篇)
1.毛毛虫的故事说课稿 篇一
小班语言:毛毛虫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基本过程。
2、学习量词:个、根、颗、块、片;学说短语:我吃了。。。活动准备:
1、故事情境(音乐和场景)及相关的课件。
2、人手一份苹果、香蕉、葡萄、巧克力、树叶的图片。活动过程:
一、律动“毛毛虫热身操”,激发兴趣。
师:“毛毛虫们,我们一起到草地上去玩好吗?”
(师、幼一起做“毛毛虫热身操”。)
二、游戏“毛毛虫的故事”,帮助理解。
师:“毛毛虫的肚子饿了,让我们一起去找吃的东西吧。”
(师引导小朋友根据情境进行游戏,边活动边讲述,提示小朋友正确使用量词:个、根、颗、块、片)。
1、第一天,毛毛虫们来到苹果园里,苹果树上结了很多“红”苹果,问:你们想吃吗?那请你们也每人采“一个红苹果”吧。试着练说: 我找到了一个红苹果,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小朋友随老师一起爬到“苹果园”,将一个苹果摘下贴在自己的肚子上,一边做一边说:“我找到了一个红苹果,啊唔啊唔大口吃掉了。”)
2、第二天,毛毛虫们来到了香蕉园,每条毛毛虫吃二根黄香蕉。
(小朋友随老师一起爬到“香蕉园”,将二根香蕉摘下贴在自己的肚子上,一边做一边说:“我找到了二根黄香蕉,啊唔啊唔大口吃掉了。”)
3、第三天,毛毛虫们一起来到葡萄园里,每条毛毛虫吃三颗紫葡萄。
(小朋友随老师一起爬到“葡萄园”,将三颗紫葡萄摘下贴在自己的肚子上,一边做一边说:“我找到了三颗紫葡萄,啊唔啊唔大口吃掉了。”)
4、第四天,毛毛虫们一起来到巧克力加工厂里,每条毛毛虫吃四块黑巧克力。
(小朋友随老师一起爬到“巧克力加工厂”,将四块黑巧克力摘下贴在自己的肚子上,一边做一边说:“我找到了四块黑巧克力,啊唔啊唔 大口吃掉了。”)
5、第五天,毛毛虫们一起来到小树林里,每条毛毛虫吃五片绿树叶。
(小朋友随老师一起爬到“小树林”,将五片绿树叶摘下贴在自己的肚子上,一边做一边说:“我找到了五片绿树叶,啊唔啊唔大口吃掉了。
三、结合游戏经验,大胆讲述故事。
1、师:“毛毛虫们你们吃饱了吗?能告诉大家这五天你吃了些什么吗?”
(引导小朋友自由地进行交流。请个别小朋友在集体面前进行讲述。)
2、(出示课件)师:“老师编了一个故事,名字就叫《毛毛虫》,宝宝们想不想听呀?”
(引导小朋友完整地听故事,在故事的结尾部分之前插进提问:毛毛虫们你们吃饱了会怎么样呢?将来会变成什么呀?)
3、师、幼一起完整地讲述故事。
四、模仿毛毛虫变蝴蝶,增添情趣。
1、师:“毛毛虫们,你们累吗?让我们休息吧!”
(小朋友 们闭上眼睛做睡觉状,然后听音乐慢慢变成蝴蝶飞起来。)
2、师:“蝴蝶们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做游戏吧!”
(师生听音乐做蝴蝶飞出活动室。)
小班《毛毛虫》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毛毛虫》是个有趣的故事,它语言朴实、短小有趣,蕴含着神奇的科学知识。故事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排比句描述了毛毛虫的蜕变过程,唤起了幼儿喜爱昆虫的情感。这有趣的昆虫源于幼儿生活,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故事《毛毛虫》符合小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初步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小班教学。
二、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确立了以下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有趣的游戏情境,理解故事内容。
2.以情景的方式学说短句:我找到了一个红苹果、我找到了两根黄香蕉、我找到了三颗紫葡萄、我找到了四块黑巧克力、我找到了五片绿树叶。
3.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三、说活动准备
根据新《纲要》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应以幼儿的自主参与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作品形象的情感和快乐。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了解毛毛虫的生活习性。
物质准备:故事情境(音乐和场景)及相关的课件。
四、说过程
第一部分:谈话直切主题,让孩子有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第二部分:表演游戏,欣赏作品。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特点,通过逼真的情境表演,初步对活动的重点——完整句:我找到了一个红苹果、我找到了两根黄香蕉、我找到了三颗紫葡萄、我找到了四块黑巧克力、我找到了五片绿树叶。并对第一部分的作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结合游戏经验,运用课件欣赏、教师讲述、故事表演等多种欣赏手段和方法感受故事情节,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亮点是在“毛毛虫”睡觉的时候,老师帮她们添上美丽的翅膀,在音乐声中感受变成美丽蝴蝶的兴奋感,既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又能使幼儿经验得到有效提升,使幼儿感受到了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五、说活动设计特色
1.创设丰富、多元的语言环境氛围。幼儿的智力是多元的,语言也是如此。那么,为幼儿创设语言环境也应当提供各种得以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而幼儿的语言发展更处于萌芽期,因此,本次语言活动中融入了很多音乐元素,符合故事教学本身的需要。
2.环节设计始终体现了“趣味性”。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和语言领域的目标。本次活动的设计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趣”字。因为那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无时无刻为孩子服
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逼真的场景,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孩子们的眼球,通过情境表演、画面欣赏让幼儿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3.活动形式凸显游戏性。新《纲要》的精神“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幼儿年龄越小,游戏对他们成长的作用就越大。在小班语言教学活动中,将适宜的游戏与相应的语言活动相结合,使幼儿能轻松愉快地获取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活动的快乐,培养对文学活动的兴趣。因此,为完成活动目标,我将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本次活动中,“毛毛虫找东西吃”以及“蝴蝶跳舞”等表演游戏的运用,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更加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对作品情感的感受和把握。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同时,也为活动获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毛毛虫的故事说课稿 篇二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票的分量》, 选自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的第一框题。本次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预期教学效果和板书设计等。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围绕人民主权这一主题, 以两会为载体, 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涵从多层次中阐释出来。本部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指前面学习的“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内容, 让学生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启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基层民主。学习这个内容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课学习内容的完成才是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内涵的完整阐释。
本课是对学生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为学习本单元第十三课《我们的“议案”》了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责任、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 结合初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 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能力目标: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知识目标: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识记并理解选举的资格, 了解选举的程序, 认识我国民主实现的过程。
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确立依据:只有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作为基本权利参与政治生活, 才能积极参加选举, 学习选举的相关知识, 并用于实践。难点: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确立依据:感受选票的分量建立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 对于政治生活学生很少涉及, 缺乏生活经历, 从未参加, 没有与人大代表接触, 加之本课需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因此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就比较困难。
二、说教法
1. 时事教学:时事导入新课, 连线时事内容。说服力强, 体现思想品德课特点。
2. 情境教学:
情境假设:候选人悄悄给你100元红包, 你的选择是什么?旨在考查珍视选举权利, 慎重负责地投票, 感受选票分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讲授法: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2) 政治权利内容; (3) 较难易错部分。
4. 多媒体教学。 (略)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涉及到班委干部、学生会成员的选举, 但对于政治生活的选举缺乏相关知识, 也比较模糊, 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讲解。故采用以下三种学法指导:
1. 利用学案, 自主学习。
2. 体验探究。
3. 练习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特殊的成人礼。焦点人物:刘若曦, 1993年出生, 深圳市高二学生。决定参选福田区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真实, 与学生年龄接近, 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 快速导入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2. 新课学习。
环节一, 学案导学:【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快乐预习】设计意图及意义: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相关知识, 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填写基本知识要点。此设计既符合我校“超前善后”新课堂“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要求, 也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环节二, 现场采访:我心目中的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通过学生访谈再总结出对人大代表的期望和素质要求, 学生之间达成共识。环节三, 身临其境:青白江区大同镇人大代表模拟选举 (师生角色变化) 。 (1) 简要介绍:全国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背景;2010年3月修改后的选举法精神;“我”12月3日要去参加新都区新都镇的人大代表选举。 (2) 选举程序:选民登记:A.设计多个学生扮演人物角色, 考查选民资格。B.发放选民证, 告知入场凭证, 感知选举严肃神圣。推荐候选人:A.分单位团体和选民联名推荐两种方式。B.考查候选人素质。候选人产生:A.选举小组要讨论、协商, 体现民主。B.实行差额选举。代表选举:A.得票超半数, 得民意, 顺民心。B.匿名投票, 负责、理性投票。设计意图及意义:把选举资格、选举的变化设计其中, 学生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不仅熟悉和掌握了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也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并珍视选举权利, 感受自己手中选票的分量, 达到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环节四, 情景假设:选举前, 一位候选人悄悄递给你100元红包, 叫你一定选他, 你做何选择?环节五, 时事链接:2010年新都泰兴镇选举现场发“红包”。红包内容:《中国共产党党章》、《廉政守则》。环节六, 漫画欣赏:2011年浙江发布农村换届选举“十条禁令”, 严肃选风选纪。设计意图及意义: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先是假设, 检验学生的真实态度, 紧接着连线时事, 知道了新都泰兴镇“红包”内容, 自然明白用意, 比教师讲授道理效果更好;欣赏漫画, 学生喜欢, 印象深刻, 达到教育目的。
3. 课堂总结。
A.收获园地:学生表达, 教师书写, 共同完成板书。B.实战中考:完成学案【实战中考】, 学生回答, 学生评价及纠错, 必要时教师点拨。
五、预期教学效果及注意事项
1. 导入很快, 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并引发学生
思考, 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生, 感知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设计模拟选举, 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感受深刻, 既掌握了重点内容, 也为以后真正行使选举权利作知识储备和演练。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认识, 学生不仅“懂”了, 而且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 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2. 课前准备:
发放选民证、印制选票, 制作选票箱, 筹备选举小组, 分好选区, 编制学案。
3. 模拟选举中候选人的产生过程, 学生操作起来较
难, 有可能选民小组意见不一, 不能及时确定名单, 必要时教师点拨和引导, 避免课堂超时。
4. 适当讲解投票书写要求。
六、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
第一节选票的分量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 选举的资格: (1) 国籍:中国。 (2) 年龄:18周岁以上。 (3) 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3. 选举的程序。
4. 感受选票的分量。
七、结束语
3.四只毛毛虫的故事 篇三
第一只毛毛虫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一棵苹果树下。它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不知树上长满了红红的可口的苹果。当它看到其他的毛毛虫往上爬时,它也稀里糊涂地跟着往上爬。没有目的,不知终点,更不知自己到底想要哪一个苹果,也没想过怎么样去摘取苹果。它的最后结局呢?也许找到了一个大苹果,幸福地生活着;也可能在树叶中迷了路,过着悲惨的生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的虫都是这样活着的,没想过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为什么而活着。
第二只毛毛虫也爬到了苹果树下。它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确定它的“虫”生目标就是找到一个大苹果。问题是它并不知道大苹果会长在什么地方。但它猜想:大苹果应该长在大枝叶上吧!于是它就慢慢地往上爬,遇到分枝的时候,它就选择较粗的树枝继续爬。于是它就按这个标准一直往上爬,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大苹果,这只毛毛虫刚想高兴地扑上去大吃一顿,但是放眼一看,它发现这个大苹果是全树上最小的一个,上面还有许多更大的苹果。更令它泄气的是,要是它上一次选择另外一个分枝,它就能得到另外一个大得多的苹果。
第三只毛毛虫也到了一棵苹果树下。这只毛毛虫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大苹果,于是它研制了一副望远镜。还没有开始爬时就先利用望远镜搜寻了一番,找到了一个很大的苹果。同时,它发现当从下往上找路时,会遇到很多分枝,有各种不同的爬法;但若从上往下找路时,却只有一种爬法。它很细心地从苹果的位置,由上往下反推至目前所处的位置,并记下了这条确定的路径。于是,它开始往上爬了,当遇到分枝时,它一点儿也不慌张,因为它知道该往哪条路走,而不必跟着一大堆虫去挤。比如说,如果它的目标是一个名叫“教授”的苹果,那就应该爬“深造”这条路;如果目标是“老板”,那就应该爬“创业”这一枝。大家一定认为,这只毛毛虫最后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因为它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但是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因为毛毛虫的爬行速度过于缓慢,当它抵达时,苹果不是被别的虫捷足先登,就是已熟透烂掉了。
第四只毛毛虫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虫,做事有自己的规划。它知道自己要什么苹果,也知道苹果将怎么长大。因此当它带着望远镜观察苹果时,它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大苹果,而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苹果花。它计算着自己的行程,估计等到达的时候,这朵花正好长成一个成熟的大苹果。结果它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苹果,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第一只毛毛虫是一只毫无目标,一生盲目,没有自己人生规划的糊涂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像第一只毛毛虫那样活着。
第二只毛毛虫虽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它不知道该怎样去得到苹果,在习惯中的正确标准指导下,它做出了一些看似正确却使它渐渐远离苹果的选择。而曾几何时,它离正确的选择是那么接近。
第三只毛毛虫有非常清晰的人生规划,也总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它的目标过于远大,而自己的行动过于缓慢,成功对它来说,已经是昨日黄花。机会、成功不等人。同样,我们的人生也极其有限,我们必须把握,那么单凭我们个人的力量,也许一生勤奋,也未必能找到自己的苹果。如果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并且充分借助外界的力量,借助许许多多的望远镜之类的,也许第三只毛毛虫的命运会好很多。
第四只毛毛虫,它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去得到自己的苹果,以及得到苹果应该需要什么条件,然后制订清晰实际的计划,在望远镜的指引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毛毛虫,而苹果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
4.《给予的故事》说课稿 篇四
1、学习各种不同的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了解不同的.文体特点。
2、学习把握不同文体中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深刻含义的方法。
本单元为哲理单元,或故事、或童话、或诗歌表达见解,阐明道理,是人读后受到启迪。
阅读链接中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阐述道理的文体,寓言、打比方、哲理诗漫画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链接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扩展和补充。
用故事讲道理
通过众所周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了解寓言的特点。
用打比方讲故事
以《泗水河畔师生游》以及两幅蕴含哲理的对联,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说理的委婉与奇妙。
对话框里的文字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指导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揭示道理,蕴含深意的作品。
教材介绍的几种讲道理的方式不必面面俱到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方式,深入了解、研讨、学习,学生在搜集资料、创作、理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巧,享受学习的快乐。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某一角度深入进行。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
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采。大家熟悉的有《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
关于寓言的特点,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与了解,例如《陶罐与铁罐》《伊索寓言》等,本次教学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故事,尤其是搜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进一步感受寓言的特点。
有条件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寓言故事,编辑成册或张贴出来大家交流、评议。
中国人说话爱打比方,用于文章叫比喻。比方打得好,可以生动形象、通晓明白,帮助人们理解问题,所以好的演讲者都会打比方。
打比方的第一个关键是要抓住共同点。换句话说,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相似点。
例如孔子用水比喻人的道德修养。“水奔流不息,是不予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谁没有一定的形状,或长或方,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谊……”再如孔子曾经还用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他说:“逝者如斯夫,不彻昼夜!”水的一去不复返不正和时间的流逝一样吗?
打比方的第二个关键是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东西来比喻简单的问题。水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人的德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孔子以水相比,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君子”的德行修养。
水还用来可以比喻什么?生活中常见的哪些事物还可以用开打比方说明道理?开启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他们大胆想象是这项专题研讨的关键。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哲理诗,并从中体会诗句的含义,加强积累,以便写作时能够恰当地运用。
以下诗句可供参考。
1、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3、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4、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6、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
7、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
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8、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就该豪迈洒脱,不谓权贵,做自己想做的事。
5.《小木偶的故事》说课稿 篇五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小木偶的故事》。本组课文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
《小木偶的故事》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其故事内容通俗易懂、情趣盎然,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只会“笑嘻嘻”一种表情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
这是一篇拟人体童话,情节生动有趣,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通读懂课文的内容并不难。而且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故事内容简单有趣。但要让小学生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及感受,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根据以上分析及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看词语模拟表演,同桌合作,一个读词语,一个做出相应的表情,反过来再 做一次:板着脸、笑嘻嘻、愤怒、龇牙咧嘴、嘟嘟嚷嚷、可怜巴巴、放声大哭、着急、生气、委屈、伤心 2.自由谈: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与生字交朋友。3.检查初读情况
(1)将之前表演的词语从文中找出来,做上标记。
(2)联系上下文,了解含义,读一读。
(3)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表情和内心情感的。
三、紧扣文眼,感悟小木偶的内心世界
1、我们知道小木偶一开始只有“笑嘻嘻”的表情,“笑嘻嘻”在故事出现了几次?请画出有这个词的句子。(1)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一个笑嘻嘻的表情。(2)穿警服的熊看看小红狐,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在看看小木偶,小木偶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3)“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4)“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这四句话分别讲了谁与谁的故事?自由选择一个部分,带着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全班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教师读旁白,其余角色有各小组担任。
(2)过渡:因为只拥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你觉得,这些时候小木偶的心情是怎样的? 口头完成练习: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表情,那会是怎样的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换上体现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①“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
②“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③“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地表情。
④“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地说。
⑤“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3.以采访的形式展开想象,谈感受
(1)老木匠:请问你为什么给小木偶加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2)我想采访一下熊警察,你为什么要把小木偶拎起来扔出去?你当时是怎么想的?(3)小木偶,你当时脸上是“笑嘻嘻”的,但你被抢了背包,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4.联系生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1)好心的老木匠原本希望小木偶永远快快乐乐的,所以只给他刻了“笑嘻嘻”的表情,但他一点都不快乐,小木偶最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2)练习填空,加深理解。
因为我们的生活不仅有快乐的日子,还有()、()、()的日子,所以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3)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牛活。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小木偶来到你身边,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现在小木偶拥有了所有表情,那么在小木偶身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续写故事题目自拟,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推荐题目: 《又遇到了小红狐》、《我不仅仅会笑》、《再见熊警官》、《成为真正的孩子》
五、作业
1.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6.《小木偶的故事》说课稿 篇六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
3, 学会读故事,讲故事,并合理地续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的道理;在会读故事,讲故事的基础上,合理地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文中出现的表情词语),导入语:同学们,课前先让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根据屏幕中的词语,演给你的同桌看看。
2,积累词语:
生气 放声大哭 委屈
板着脸 亲热 愤怒 笑嘻嘻
温柔 龇牙咧嘴 嘟嘟囔囔 可怜巴巴
3,导入:今天让我们认识下只有一个表情的小木偶---《小木偶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思考: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指名说,齐说。师板书。
三,再读课文,深度体会
1,默读课文,想想这几个人物和小木偶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说说。
2,指名学生说
3,出示课件:因为小木偶只会笑,得不到熊警官的信任;因为小木偶只会笑,得不到小白兔的同情;因为小木偶只会笑,得不到老婆婆的帮助;所以————
让学生齐答: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
4,小组讨论,交流,谈谈对“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的体会。
5,小组派代表回答
6,出示课件,读一读,将原文句子中“笑嘻嘻”换成你觉得应有的.词语,再读一读。
四,小练笔
1,要求:小木偶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之后,在小木偶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接着编下去……
2,写前指导
3,学生写作
4,交流
五,总结
笑,是很重要的。可是,要是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还有除了笑之外丰富的表情,只有体验了酸甜苦辣,才是完整的。
六,作业布置
(1) 《小木偶的故事》续写
(2) 阅读《小木偶的故事》姊妹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我喜欢做我自己》 。
(3) 将你续写的故事或阅读的这些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小红狐
小白兔 小木偶 熊警官
老婆婆
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篇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该内容以前面所学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图形特征等知识为基础, 与即将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是紧密相连系, 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复合图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 引导学生推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理解掌握, 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割补、剪拼, 渗透图形变换 (转换、平移) 的数学思想方法,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性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 体验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发现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内在关联。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采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法, 并穿插思考、练习, 通过动手操作, 直观演示, 让学生充分感知, 再经比较、归纳, 得出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这句话的要旨, 就是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学会自学。新课改倡导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掌握方法。本课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一) 联系生活, 引入新课
1. 用多媒体出示钢铁推拉门, 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
继续设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
2.用多媒体出示应用题:小兔子和小山羊各开垦一块屏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土地, 你来当老师看看谁开垦的面积大?引导学生用重叠、数方格、分别求出各自的面积。设问: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更具有适用性?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 初步感知。求面积时经常组织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尝试解决“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大小”问题, 虽然有时候不能得到精确地结果, 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初步试探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同的内在联系。设问: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 看是否可以找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之相似的并且已经学习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的方法。
2. 动手验证, 探寻方法。
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自己动手剪一剪, 摆一摆, 移一移, 观察并思考在拼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熟悉的图形。然后,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拼法, 指名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拼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都是要沿着高线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那可不可以选择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成长方形呢?它们的面积发生改变了吗?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明确:只有沿着高线剪, 才会出现直角边, 才能拼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选着任意一条高都可以平移成长方形出来, 拼出来的图形总面积没有发生改变。多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图形转化过程, 刺激学生大脑对图形转换的印象, 辅助学生深刻的理解。
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 引导学生明确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对应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对应相等, 而面积并没有发生改变, 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 也可以写成S=ah。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 综合运用, 理解知识。
(1) 基础练习:出示例1, 先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然后教师板书。 (2)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1、2题。师巡视指导, 指名回答, 共同订正。 (3) 拓展练习:比较平行线间多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计一个48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的花园,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进行逻辑推理, 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4. 全课总结, 回顾复习。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说一说你是怎么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8.“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篇八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验、探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3.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一对,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一对,一定量的细沙。
5.教具准备
相关的课件。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举例贴近学生生活的秋收中圆锥形麦堆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法
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3.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得出结论,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同样的实验方法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出现?得出结论,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究、发现比较、归纳概括为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归纳概括等能力。另外还应用了尝试练习法,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創设情景,铺垫质疑
首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积的计算,(出示课件)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走进生活,想办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起质疑,设置悬念,使他们迫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我选择了小故事叙说看到秋收时圆锥形麦堆的场景,为引出圆锥形创设了情境,(出示课件)在学生质疑的同时出示课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实验大致步骤为:先告诉学生实验的方法是用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课件)接着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有的组准备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的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也有的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一组学具里的圆柱都是完全相同的,各组还有一定量的沙子,用这些不同的学具来做相同的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和汇报,汇报结果可能有多种,主要概括为三种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是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的次数超过三次;
(3)是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的次数少于三次;
实验结果后两种无固定结论,那么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第一种结论正确与否呢?学生在这时可以畅所欲言,(出示课件)讨论结果交流汇报后老师和学生共同观察课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1)的正确性,并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出示板书)一并强调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圆柱和圆锥必须是等底等高,同时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别忘了三分之一。
最后进行小结,对学生刚才用了“实验—发现—比较—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给予肯定。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交流,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究者,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让学生发现规律,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习惯,合作操作的同时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到其中,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懂得他们可以通过玩来掌握数学知识,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同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规律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他们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3.应用反馈
(1)巩固应用、解决问题(出示课件)
这时学生用所学的公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公式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提高练习,加深印象(出示课件)
这里的填空和判断的设计使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有更深一步的掌握。
(3)思维拓展,形成技能(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4)解决质疑,回归生活(出示课件)
此处解决在第一环节中质疑的圆锥形麦堆的体积,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全课总结,体验成功(出示课件)
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5.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总之,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也能获得更多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数学课程要求要推动学生潜能的开发,本节课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就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课的开始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麦收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再引入到实验中学习数学,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麦收问题,又使他们回归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也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9.关于《小木偶的故事》说课稿 篇九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木偶的故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狈纸巧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不只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是只有“快乐”一种体验。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当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直接进入文本中,与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
三、本课的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是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采用自由读、小组练读和角色读的方式,真正做到以读****,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木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揭示本文主旨。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闯三关,查预习
1、生词关
2、课文关,同桌互查预习课文情况,因为课文比较长,每人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
3、问题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的问题?重点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不仅仅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仅仅拥有“快乐”一种体验。
(二)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
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全班交流:师对交流的情况进行点评、点拨、整合(三)积累词语(读词、理解词、运用词)
唉!只会笑的小木偶好可怜呀!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屏幕出示:齐读,看看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表情
三选一个说一句话。
你还能说几个人类表情的词语吗?
扩展词语: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人类的表情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
课后抄到笔记上,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检测:
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表达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1.“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2.“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3.“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的表情。
4.“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地说。
5.“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小结: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好。天气有阴晴雨雪,味道有酸甜苦辣,表情有喜怒哀乐,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多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真高兴,我们都拥有人类的全部表情。我们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课文太长,四人小组选一个片断,注意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把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现在拥有了人类的全部表情,他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任选一个题目,编一个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还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又遇到了小红狐。(和好、惩罚)
我不仅仅会笑
再见熊警官
和老木匠幸福地生活。
成为真正的孩子
自编-----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点评)
布置作业: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走进小木偶的内心世界,亲历了小木偶的情感历程,自然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口语交际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而续写的环节,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 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10.《小鸟和狐狸的故事》说课稿 篇十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下面小编以幼儿园音乐《小鸟和狐狸的故事》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说课稿的写法。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幼儿园音乐《小鸟和狐狸的故事》。
说目标
幼儿学习音乐的目的使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正如《纲要》所说,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我定目标为:
1、通过倾听,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和乐曲的情节变化。
2、大胆表现和创编乐曲中的游戏情境,培养幼儿对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兴趣。
那么我考虑到我设计的音乐情节较简单,而幼儿平常较少接触乐器,因此我定活动的重点是:在倾听中大胆表现和创编乐曲中的游戏情节;难点是:能根据音乐中乐器音色的变化来猜想角色的出场和情节的发展。
说教法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师本活动教学发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师音乐活动的学习者和创作者,幼儿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指导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并主动与老师沟通,活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鼓励。另一方面,教师师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也是幼儿音乐表现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发现者、欣赏者、学习者。教师带着信息、期望自觉不自觉地巴暗含的期望传递给幼儿,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探索的当即,从中体验学习和表达带来的快乐。
在师幼互动的基础上我运用了欣赏、图谱教学、游戏等教学方法:
11.《光的传播》说课稿 篇十一
1.1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后期学习反射、折射的必备知识.其中,建立“光线”这一概念所采用的“模型法”为学生今后在学习物理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现象随处可见,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知识,学好物理非常有用.教材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按排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其应用,知道光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观察光的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2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构建“人文·物理·社会”的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说学法、教法
八年级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学法有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此相适应,笔者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4说教学过程
4.1本课整体设计思路
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
(1)互动游戏, 体验光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新知,笔者组织学生做互动游戏:“请闭上眼睛,看谁能把橘子送到同伴的嘴里,”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感触”,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在玩中体会到盲人的无助,让学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健康,同时也知道如何对待有残疾的人;
(2)展示情景,发现生活中的美.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相片,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同学们发现身边的美,是什么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如此迷人呢?在学生的回答中点出课题.
4.2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光源的引入.
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举出生活中发光的物体,并有选择地播放篝火、火把、油灯、蜡烛、白炽燈以及各种精美的装饰灯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图片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光源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改造自然发明人造光源的历史进程,在通过视频进一步展示学生不常见水母、萤火虫、灯笼鱼等,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展示自然界的无穷魅力,使学生热爱大自然,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从而深化了对光源的理解,并在讨论思考中意识到光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第二环节: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在以上情景展示中,学生既对光比较熟悉,又感觉还有一些陌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想明白的地方,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一一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这既了解学生知识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设计,也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猜想与假设:演示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提出从激光手电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
由前面的情景展示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
(3)设计、进行实验: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桌面上的器材得到充分利用,设计更多的探究方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笔者给学生设计了实验活动单(表1).
你还有什么发现:
光的直线传播路径不易观察,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法把路径展示出来,这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得以突破的关键点,所以笔者打算先引导学生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探究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
由于光的径迹看不见摸不到,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看到它的传播的路径呢?
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光的径迹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马上会想到:烟、雾、灰尘.
教师进一步提示:请利用桌上的器材,怎样操作才能制造烟雾使我们看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学生分组动手开始进行实验.
教师深入学生之中,有意识地帮助动手能力较差的,或实验有困难的小组,如提示:蚊香是起什么作用的?学生会想到产生烟.大油桶是干什么的呢?学生又会想到罩烟.到这里同学们都能够顺利地看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了,而且会导常兴奋,有的用空气清新剂,也有的用喷水壶,得出结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的.
探究2:光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此环节放开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自主选择合适器材,自行探究,并提出看哪一组的实验现象明显,设计方案多.同时提出:怎样把传播的路径在白纸上画出来,从而让学生学会画光路图,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在学生设计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及时深入学生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与引导,如学生在研究光在液体中传播情况时,大部分选择滴有牛奶的液体,不会想到用玻璃板放入水槽加以显示光路,给与提示,在玻璃板传播时,学生不会想到在玻璃下面衬上白纸增加可见度,这样尽量让学生的设计方案多样性并加以完善.并提醒学生仔细认真观察,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发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敏越的观察力.
学生成果展示:为了增加可见度,笔者通过摄像头把学生的操作同步展示给大家,并且为了体现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的教学思想,使这部分学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习热情,找
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先展示,其余同学仔细观察,在欣赏别人的智慧的同时,思考有没有改进的地方,并进一步上台展示,把富于挑战的任务交给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究带来的快乐,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时对方案与众不同的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如有的学生会想到用大油桶罩住盛水的烧杯,并用喷水壶或空气清新剂对着油桶口喷雾,从而把在空气中和水中光的路径清晰地展示给大家,还有同学用软玻璃通过改变玻璃的曲直,只有光线垂直玻璃入射,光才能传播过.通过这一角度来说明光在玻璃中是沿直线传播,放在水面上,这样不同的设计给与及时的激励,让他们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快乐.更好的投入教学中去.
在展示光的路径时,可以引导:如何说明光向哪个方向传播,从而意识到要标上箭头,并指出实际光线不存在,为了描述方便而引出光线,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自然领悟到光线的作用和为什么这样设置,让其不仅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领悟物理研究的方法.
同时通过展示出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现,学生往往只展示在一种物质中的传播路径,此时可以追问,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让学生很快明白,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处要发生偏折,从而意识到光只有在同种物质中才沿直线传播,通过视频播放:海市蜃楼,并对其成因作简要介绍.让学生明白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曲线.从而让光的直线传播这个结论更加严谨科学.
第三环节: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1)解释现象.播放皮影戏,并进行特制配音,同时也让学生上台进行手影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解释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進一步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组织学生就日食、月食的成因进行简单解释.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我国古代小孔成像研究
实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学以致用.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你能利用所学知识把四根大头钉插在泡沫中并呈直线,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案新颖,并思考这样做的理由,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会用激光笔照,从而迁移到生活中利用激光瞄准隧道,有的同学会想到用三点一线的方法来取直,从而点出生活中射击的“三点一线”和排队看齐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零距离,从而消除了科技的神秘感,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了不起,增加学习物理的内动力.
第四环节:光的传播速度.
教师媒体展示雷电影像.提问: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出,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
教师进一步提问:光速到底有多大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自学后教师组织成果展示,再由幻灯展示教材图片,突出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便于识记.
5师生小结
首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6作业
(1)让学生自制针孔照相机,并研究小孔成像性质(倒正、大小、实虚)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发明意识.
12.《对策问题》说课稿 篇十二
1 说教材
例题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入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 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 能饶有兴趣的去学习, 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 改进教学方法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 并学会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2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确立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性目标: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 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对策论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为: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为:能理解在报数游戏中采用怎样的对策才能保证获胜。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标, 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使他们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力求把多媒体落在实处、落在难处。
4 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4.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以“玩扑克牌, 比
在本课重点问题上我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突破的:
第一步, 看故事, 初感知。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我通过播放视频片断,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 初步体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步, 设障碍, 找对策。
此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是不是唯一的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运用搭配的知识去探究田忌在赛马中所有可能采取的对策。探究中学生会发现有六种比赛对策, 其中五种齐王赢, 只有一种田忌赢并总结出田忌赢的方法是: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这时学生产生了质疑:田忌用这种方法就一定能赢吗?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顺势进行了分析。
第三步, 模拟赛, 促优化。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田忌赛马的模拟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对疑难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有所思、有所悟, 最后得出:比赛中, 田忌要想获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让齐王先出, 第二田忌用最弱的马牵住齐王最强的马, 换取后两场的胜利。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案的最优化。
在这个环节中, 对知识的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组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乐趣。
4.3 多种练习、巩固提高———关注非数学因素的作用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
(上接266页) 术要求, 应增添相应的试验项的设计上我没有安排过多的题目, 而是精选题目, 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 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习。
a.说一说田忌这种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设计学校组织跳绳比赛的情境, 通过“你发现哪个班队员实力较弱?”、“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问题, 渗透德育教育。
c.完成书上116页的取纸片游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4 交流评价, 课堂小结———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 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两个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 归纳提升, 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5 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 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并一直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首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在玩中学、学中思的数学空间, 但本节课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本节课虽然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方式, 但由于师生、生生思维互动交流的时间较少, 导致在互动中生成新知的概率较低。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学习不断实践。
为a%, 石子含水率为b%, 则将上述实验室配合
摘要:结合实际, 重点介绍了《对策问题》说课过程与方法。
13.《卡通故事》说课稿 篇十三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儿童最熟悉、最喜欢的卡通形象为题材,启发引导儿童进行欣赏学习。卡通是音译词,它囊括了动画片和漫画。那些生动、夸张、个性鲜明的卡通形象、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民族,成为全世界小朋友们共同的财富。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神态各异、特性鲜明的卡通明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受,并说出原因。然后再将自己最喜欢的形象试着画出来,并对其进行深层的了解,感受这一形象设计的精妙之处。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对本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1、欣赏,了解卡通画中形象的特征。
2、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试着用大胆、夸张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感受到美术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卡通世界的乐趣,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方法:
我在本课准备了动画短片和大量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审美体验。我还结合了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方法,课前让学生走入生活收集物品,对生活中的卡通形象进行欣赏与评述。这就是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积累,最终通过美术创造,来提升生活的境界。虽然有些语言和想法稚嫩,但闪耀着孩子们天真的童趣;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三、学法指导:
以低年级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法运用得当学生将会更感兴趣,更主动参与学习。我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提供丰富的材料,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学会们在认知、情感、语言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
1、欣赏,体验感受。
在新课开始,我播放了一连串学生喜爱的中外卡通作品,通过展示卡通形象,播放一连串学生喜爱的卡通片,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动画片里的主角形象和故事情节,学生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2、讨论,各抒己见。
三个和尚、哪吒闹海、机器猫、猫和老鼠、宠物小精灵等经典动画引发了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
如:“我是孙悟空,我会七十二变!”
“我是小哪吒,我有乾坤圈!”
“机器猫真可爱,真聪明!”
…………………………
你一言我一语,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表达自己对卡通形象的独特感受。从这些富于时代精神、健康有益的卡通形象中,学生可以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美的陶冶。
4、想,漫无边际。
想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给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在以后的生活或在学习中怎样运用这些可爱的卡通形象,比如画一幅卡通作品装饰自己的房间,做一个卡通头饰表演小话剧等等去体验创造和表现的无穷乐趣,充分感受到美术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5、画,尽情享受。
把课前从生活中收集的卡通图片带到课堂,小组内学生采用自我交换的方式,极大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因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6、评,多元评价。
展示作品的挑选紧密联系课题,通俗易懂,使教材内容得到有机补充,并使这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采取师评、生评、互评相结合,个人评和小组评相结合等多元化评价模式。
14.中班故事说课稿 篇十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故事:《腊八粥》。
一、说活动教材
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很好,词汇量掌握的比较丰富,幼儿喜欢与他人谈话和交流。喜欢听故事,有了一定的倾听习惯,并能较全面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现,会简单评价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及我班幼儿现有水平,我选择了《腊八粥》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腊八节。通过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天上不会掉下来馅饼,一定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养活自己!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个故事为幼儿提供了一面镜子,让幼儿借助角色形象知道什么是勤劳与懒惰,什么样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尊重和愉悦。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
二、说活动目标
结合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
2、技能目标: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
3、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告诉幼儿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感知“勤劳和懒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根据上述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活动的重点、难点如下: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活动难点:感知“勤劳和懒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为了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重点的突破: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欣赏《腊八粥的故事》,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分段播放课件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知道腊八节以及了解腊八粥的主要材料。第二,游戏“制作腊八粥”。游戏中萌发兴趣再选一选、认一认、粘一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加深对五谷材料的认识。第三,品尝腊八粥。让幼儿通过视觉和味觉来感知腊八粥的八种材料
难点的突破:采用PPT,引导幼儿感知后进行讨论,并将幼儿的感受迁移到生活实际中,更加贴近幼儿,便于幼儿理解。
三、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各种常见谷类。
2、物质准备:(1)各种腊八粥的相关图片、腊八粥原料的图片(大米、小 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2)分成八格的碗状底板,盛放各种腊八粥的原料:(3)腊八粥食品;(4)PPT“腊八粥的故事”。
四、说教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游戏法和新视听方法。
五、说学法
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多通道参与法,帮助幼儿理解“勤劳与懒惰”。
六、说教学程序
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活动导入,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采用讨论交流法,提出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我们每天的早餐都会吃些什么?你们都吃过什么样的粥?”让幼儿畅所欲言说出粥的种类,引出腊八粥。教师小结:腊八节就要到了,每年腊月初八就叫腊八节。小朋友们知道腊八节这一天我们有什么传统吗?(吃腊八粥)达成了重点目标的前一部分: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吃腊八粥)。
此环节达成了重点目标的前一部分: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吃腊八粥)
二、欣赏《腊八粥的故事》,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分段播放)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新视听方法中。
1、在幼儿观看故事之后,我运用提问法抛出问题:
(1)腊月初八,家里东西都吃光了,两兄弟后来找到了什么来做吃的?(2)两兄弟一共用了几种材料做粥呢?
(3)故事里说到了哪八种材料?
教师小结:这是我们腊八节时吃的腊八粥,粥里面有红枣、桂圆、红豆、绿
豆、花生、葡萄干、栗子、莲子。
这一环节完成了活动重点内容之一——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
2、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点制作腊八粥的五谷杂粮,你认识哪些呢?采用讨论交流法提示幼儿分享已有经验,教师进行补充,对于一些幼儿不太熟悉或者容易混淆的材料重点说明。
三、游戏:制作腊八粥
这一环节用游戏法和提问法相结合,抛出问题:如果让你来做腊八粥,你会选哪几种材料呢?教师提示幼儿选择材料图片,并说出相应的名称,将图片逐一贴在碗状底板上,最后数一数是不是八种。
教师进行小结:原来许多五谷杂粮都能做腊八粥,只要选择其中的八种材料就能做成你喜欢的腊八粥了。
四、品尝腊八粥
端上厨房烧好的腊八粥或从超市买来的灌装腊八粥请幼儿品尝。在品尝过后,提出问题:数一数,看看自己能吃出几种材料?这一环节不但引导幼儿运用味觉、视觉,而且幼儿也在品尝之后讨论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五、感知“勤劳和懒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1、通过幼儿讨论交流理解故事内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后来两兄弟又开始种田了呢?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像两兄弟学习呢?为什么?
2、通过幼儿实际生活重点引导幼儿感知“勤劳和懒惰”,并鼓励幼儿用语言 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提问:小朋友的袜子谁来洗?玩具玩完后应该怎么办?吃饭的时候用不用爸爸妈妈喂?„„为什么袜子要自己洗?为什么要自己吃饭?„„此环节我用了情感陶冶法,通过故事本身及幼儿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熏陶。帮助幼儿理解“勤劳与懒惰”,形成一种概念——要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这一环节将故事中的经验迁移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幼儿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加深幼儿的理解,突破了难点。
七、说效果
1、选材生活化。
孩子们一听到“吃”和“过节”就会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因此我把教学活动以“看、听、说、做、吃”的线索来展开。让孩子们通过欣赏故事、谈话讨论、结合实际生活和品尝,让幼儿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知道做腊八粥的材料。
2、内容整合化
【毛毛虫的故事说课稿】推荐阅读:
绘本故事之好饿的毛毛虫08-02
小毛毛虫的故事08-06
《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08-01
给予的故事语文说课稿11-25
英语故事教学说课稿06-12
幼儿园中班《故事微笑》说课稿12-01
毛毛虫的启示作文09-01
教案《爱吃水果的毛毛虫》06-29
毛毛虫的脑筋急转弯10-03
借物抒情的作文:毛毛虫的蜕变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