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演讲稿(精选7篇)
1.关于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演讲稿 篇一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讲人:
一、深刻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农业是百业兴旺之本。农业是幸福和谐之本。农业是国家强盛之本。
只有当农业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社会才能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生产力越是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是不断提高,就越能提供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并能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输送更多的劳动者,从而促进其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发展和扩大,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反之,如果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提供出不出剩余产品,非农产业部门和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部门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发展进步的条件。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这个定律,既不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也不因时代前进而改变,又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而改变。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不以本国农业为根本,就必然以外国农业为根本。
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根源在于农业的发展,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于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多。所以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理所应当更进一步推进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促使农产品的增加,从而推进国民经济更大发展和社会更加繁荣。
二、充分认识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一新型农民的内涵极其标准
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农民。新型农民在党和国家近几年的多个重要文件中特别提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新型农民的要求作了阐述,明确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
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有文化”是对新型农民提高文化素质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基本文化能力。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富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就业观念。
“懂技术”是对新型农民掌握新农村建设技能技术的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善
于尊重规律,务实肯干,勤劳致富,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能。
“会经营”是对新型农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农业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科技信息与市场信息获取的能力。要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国内外市场信号,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能以国际国内市场为舞台,推广当地和中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在文化技术、经营管理、骨干示范等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
(二认清形势,增强培养新型农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目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家种田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仍然很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根本不适应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低”“三缺”。“三低”即一是文化水平低,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这一统计数字中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不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留在农村中的职业农民文化水平是极低的。二是劳动技能低。全国统计,农村人口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四川省农业厅有一份针对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状况的调查显示,在问到“是否知道农业高新技术”时,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人有92.9%回答“不知道”,初中文化水平有85%回答“不知道”,高中文化水平有56%回答“不知道”。三是收入低。我镇农村纯收入中一半以上是来源于畜牧业和务农经商收入,收入渠道单一。“三缺”即一是致富缺技术。调查显示,在农民致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什么?回答缺乏新技术的占29%,缺乏资金的占27%,缺
乏信息的占22%,文化低理解接受能力差的占12%。二是认识缺远见。从农民参加培训的自主愿望来看,96%的农户只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其中69%的只愿意参加一周内的培训。仅有4%愿意参加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培训。许多农民做事都想收到立竿
见影、吹糠见米的效果,在产业发展上有早晨栽苗、中午开花、下午到地里摘金瓜的急功近利思想,缺乏长远规划和打算。三是学习缺热情。第一种情况是安于现状,认为生活过得去,不愿意再学习。第二种是在学习费用上,不愿出钱学习,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免费培训。目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的这种状况已经成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它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当前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新形势及新要求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一些新的矛盾产生,并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我国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缺乏。首先是耕地缺乏,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虽地域辽阔,但耕地人均占但耕地人均占有量小,全国现有耕地18.2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全世界耕地面积为225亿亩,人均3.5亩。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5倍。美国耕地面积为29.6亿多亩,人均耕地8.9亩, 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6.2倍。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人口13亿为全世界总人口65亿的20%。而耕地只为全世界耕地面积8%。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1997年至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现已逼近18亿亩红线。18亿亩是我国耕地的红线,能不能守住,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灌溉水源亦
越来越少。耕地抗旱防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增点产,一遇灾害就减产。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使得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素质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大。造成了农业资源不
能有效配置,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不高,农业生产能力逐年下降。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少,粮食供求始终处于偏紧状态。我国粮食已连续四年丰收,2007年总产量为50150万吨,但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90公斤。近几年来粮食国内供求总量矛盾并不尖锐,但部分粮食品种如玉米、大豆产需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再加全球生物燃料产业的兴起,特别是美国坚持生物能源计划,去年就用了6000万吨玉米制造乙醇作工业燃料,导致了世界粮食供求吃紧,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指出,目前世界上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导致全球1亿贫困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而面临饥饿威胁。近年来,在以粮食为原料的深加工业迅速扩张推动下,我国粮食消费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城镇人口粮食需求、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将迅猛增加。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粮食总量供求平衡矛盾将会加大。相对于我们的人口、相对于我们农业生产资源的缺乏、相对于我们要要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速度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从长远看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绝不可轻言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就指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胡锦涛总书记告戒全党: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放松不得,大意不得,马虎不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 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全国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对产品和服务贸易也提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表现为规模小、效益低、品质差,大宗的具有竞争力的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真正出口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很快失去了许多农产品的定价权。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变动时,我国只好接受别国的价格利益盘剥。在粮食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居垄断地位,仅美国一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全球每年出口粮食在2亿吨左右,美国一国就出口7000到8000万吨。我国主要是进口大豆,去年进口量为2800
万吨。美国和三个南美国家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大豆总产量为世界大豆产量的90%以上。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路孚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粮食生产的潜在能力,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2007年,美国粮食总产3.63亿吨,人均占有1200多公斤,高出我国人均占有量820公斤,高出世界平均880公斤。因此,美国的粮食政策直接影响着国际市场粮价的高低。从全球经济看,农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和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体现。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是适应世界自由贸易下激烈竞争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
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近几年来,农资价格上扬,生产成本逐年增高,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了我国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产品价格上调,由此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其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国家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去年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时讲,由于近几年化肥柴油等价格上涨,2004年—2006年,全国粮食平均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8月28日孙政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中指出,2004年到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从395.5元增至481.1元,增长21.6%,亩均净利润从196.5元下至185.2元,下降5.8%。
虽然国家对农业增加的投入,对农业实行了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和农机具补贴等扶持政策。尽管今年粮食价格上调,但由于各种生产成本都增加,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效益仍很低下,特别是种粮食的性价比更低,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30%,劳动力价格平均上涨25%,市场上的农产品
价格上涨20%,而国家出台的粮食保护价只提高了9%,我国对农民种粮的激励政策和保护措施仍然很不够,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至今仍然不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要不断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户的补贴。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户的补贴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是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全国有2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加上携带的妻子儿女,共有2.5亿人口离开农村进城。在农村种地的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即“三留守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种描述,称留在农村中的农民为“3860部队”,其实现在年轻妇女也多已经外出。一部分年轻农民把孩子有的甚至把老人也带了出去,定居在外地城镇。一些村子里的农民堪称“留守农民”,他们或是因为老弱病残难以外出,或是因为只是给外出的子女在当地留下个看家、守着土地的“根”而已。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成了主业,务农成了兼业,农业生产发展缺乏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力,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农业效益难以提高。当然,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这是农业发展的结果,这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就会越来越少。关键在于,农民数量要减少,素质要提高。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始终存在,在加上在我国长期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使我国城市和乡村占有的公共资源严重不均,农民长期没有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国民待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这
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改善城乡关系,使城乡同步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五是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思想和观念得到更新,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农民不再是一致的均质性社会群体,也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群体分
化,农民中既有纯农户,也有兼业户;既有打工者,也有企业家。在农村居住的有传统身份的农民,也有领办农业种养殖企业的城市工商企业家、产业工人和大学生。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使得农村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有人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是,人民生活要求和农村土地的产出之间的矛盾,是农业现代化大生产和土地使用权利分散的矛盾,是工业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农业的生产总量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各方利益兼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和要求,都需要依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加以解决。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适应现代农业
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历史赋予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使命。
(三培训新型农民的重大意义:培育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
1、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关键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从这层意义上讲: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要作好发展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用产业做支撑。核心工作不是简单将民房做个脊刷个白。有一句顺口溜,刻画了前几年个别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情景。“墙外一片白,里面漆抹黑,电灯拉开看,啥都没逑得。”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在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世界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而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所应用,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从而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
2、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封闭的区域,城乡之间各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相互开放和双向流动不断加强,城乡产业之间关联程度显著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改变农村经济社会格局,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做到四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要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要突破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要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以上这些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参与才能实现。没有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二0二0年要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两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
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才能顺利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看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上给全国人民描绘的美丽蓝图。
3、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
“四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原有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党和国家“四大文明”理论体系。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保障,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谋求和谐,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求得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政治制度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纳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在物质形态方面,要求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比如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在精神领域方面,要求创造生态文化形式,比如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科技、生态环境伦理,包括生态消费方式。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代新型农民。
同志们: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也 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过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新型农民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 会组织形成全力,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项工 作。新时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的时 代是信息时代,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农业的根本出路 在科技、在教育、在人才。培育新型农民不仅今天是,而 且将来是,必定永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的中心任务,切实肩负起培养新型农民重任,为新农 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预言,新型农民大量涌现的那一天,也 就是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的一天!新型农民大量施展才华 的那一天,也就是新型农村经济光辉灿烂的一天!新型农 民扬眉吐气的那一天,也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天!新型农民光彩照人的那一天,也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天
2.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二
中国给人一个非常明显的印象是拥有广袤的乡村地区,并且,乡村给人的显著印象是贫瘠且落后。1949年以来,指令性经济控制下建构的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出现了中国现代化的瓶颈——三农问题。关于三农问题的实质各有说法,从结构的角度看,三农问题是在高新技术冲击下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的混乱、权威的真空和秩序的失范问题。乡村是中国的自治单位,村民自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产物。村,并非国家政权体系的一级,村长是由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里拥有对财政、人事和资源的自主支配权;而国家通过村委会和最基层的农民进行沟通。大多数的研究都将乡村治理结构抽象地划分为“国家一社会”的二元结构,两者相互博弈,尤其表现为国家政权如何对乡村基层的渗透与扩张,同时乡村基层自治单位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与国家竞争的。
然而,村民自治仍然是体制内的概念。中国的农户是分散的、以小农意识为主导的群体。二十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后果之一便是加强了这种小农意识,农民的可动员性每况愈下。基层的村干部会无奈地发现:想要动员召开一次村民大会,需要花费他们多少苦口婆心;调节一次村民纠纷,需要多少精神和体力;落实一项生产或农技指导是多么的不容易。村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合法性有时低落到了十分可怜的地步。而另一方面,国家政权的官治色彩却在步步侵蚀和逼近乡村。
摘 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郊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键字:新农村;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
一、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1]。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长期从事城市与国土及景观规划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从1997年就呼吁在城市化和城镇建设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妆”行为,专门辑文呼吁“警惕暴发户意识下城市美化运动”。在前不久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俞孔坚提醒人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乡镇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这可能给五千年的中国乡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建设”。[2]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城市建成生态化、人性化的宜居城市,而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城镇内有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便利的、合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劳动保障等都可以有效的惠及每一位农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能力以及人口素质。让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新农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和园林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目前依托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呈现多元化发展。一些诸如“农家乐”的新的旅游区相继出现,主题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历经多年的发展,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将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
3.1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系统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3]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中国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
3.2新农村乡村景观
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平凡的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4]
3.3新农村旅游景观建设
随着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我们应抓住城市这个目标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的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如垂钓、农家乐)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大陆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坚守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要弘扬出自我特色。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进而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
3.4新农村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机遇和策略,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产业化工程等等,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社会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作缩小城乡差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建立公平、民主社会的机遇,因此呼吁乡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民为主体的地方组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建设者则籍此以推进乡村的城市化建设、以村镇整治为重点,将城市设施扩展到农村,因此便派大量城市规划师和工程师,带着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豪迈与**,把一个个美丽的蓝图强加给广大乡村,大到土地利用规划和山河整治,小到农民房的设计,等等。各种视角的讨论可谓多如牛毛,其中不乏真知灼见。[5]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建设新农村游、农家游,农业的生态保护、农业的休闲旅游,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铲平,也不应完全被城市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景观格局来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11期 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文《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 [2]《科学时报》2006.3.29 俞孔坚 “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3]《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38-45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4]《建筑时报》 张建华 陈火英 “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 [5]《建筑学报》2006(10):39-43 俞孔坚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此文来源于是文 秘 家 园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
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3.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论文 篇三
姓名:***
学号:09041030212
专业:工程管理双学位
(******专业)
有意者,加我qq:1398318502
摘要: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而规划农村建设。通过建设规划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键字:新农村 民俗 环境引导发展
一、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1]。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村庄现状分析
1.1.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
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 村庄经济发展不平衡
村庄经济发展呈现我省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农村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1.4 村庄内部环境 “脏、乱、差”现象突出
目前我省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相应的处理设施缺乏。
1.2 农民生产方式和传统意识问题
村庄分散,浪费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形成目前的现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基层,农业生产的方式还基本处于传统的、落后的手工耕作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依靠第一产业为生,客观上对耕作半径有较大限制,给大幅度的村庄撤并带来实际困难。
三、规划彰显民俗
民俗文化是民间约定俗成并传承于世的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农村民俗文化,则是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农村民俗文化综合了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特别是艺术学的重要内容,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它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
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大体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物质民俗。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这里包括物质生产民俗和物质生活民 俗两大类。、社会组织民俗。是指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助关系的人们的共同体,在传统的村社组织和家族制度的基础织等。如宗族和亲属关系、宗祠、家谱、行会、社团、社区组织等。、人生仪礼民俗。是指人在一生中上,形成的浓厚的孝亲情感和丰富的民俗礼仪。例如家族、行会、帮会、秘密宗教和庙会组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子嗣礼、寿礼、丧葬礼等。各自包含不同的内容,其中以婚礼为最盛。、民间信仰民俗。是指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如灵魂、自然神、图腾、祖先神、生育神、行业神等,以及巫术、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
5、岁时节庆民俗。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我国影响地域广泛的有汉族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少数民族的三月节、泼水节、火把节、花山节等。
6、游艺民俗。流传于中国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寓言、笑话、谜语、音乐、戏曲、武术、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丰富多彩的表演类、语言类艺术民俗。
7、工艺民俗。是指凝聚着农业文明与农民智慧的艺术化产品,如中国漆艺、草柳编织、金银首饰、刺绣、陶瓷、印染、剪纸、年画、内画、雕刻等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8、村落民居民俗。村落民居是自然、社会与文化的融合和凝聚,是由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策源地。
四、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
1、规划方面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
(2)制定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省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建设方面
(1)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安排地基,同意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
(2)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划一经确立,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3、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4、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5、整治空心村,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6、通过迁村并点,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我省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7、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1)城市郊区村: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农业产业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
(3)特色产业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
(4)特色保护村:即具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特殊性质(水源地)和古遗址周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提升特色旅游品牌,以开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为主业。
(5)贫困山区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
8、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市市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作为专门办事机构尽快设立起来并充分发挥作用。
9、加强宣传引导,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标语等形式,把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的广泛宣传、动员,做到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的认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队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
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地共同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五、新农村乡村景观环境
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平凡的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改善人民地居住环境,形成一种低成本、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村模式化道路。
六、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也不断增强,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直接维护和保证了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进行;在国际上,城市基础设施的普及率和人均设施5水平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它的主要内容是:(1)动力能源系统。包括煤气和燃气输配管网、集中供热网;(2)城市给排水系统;(3)公共交通与道路桥梁系统;(4)电源与输变电线路系统;(5)邮电通讯系统;(6)城市防火减灾系统等基础建设等,它们不仅仅改善人民地生活条件,而且具有经济价值取向,引导着农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最为典型的是农村公路,它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农村公路的现状,仍然可以概括为“欠账甚多、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仍有4万个建制村尚待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还没有通沥青(水泥)路。可喜的是,发展农村公路的有利因素,大于历史上任何时候,其突出特点是政策好、人气旺。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新时期划时代的一页。《意见》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需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正像《人民日报》社论所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5句话20个字为我们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勾勒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乡村社会的美丽图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认为,农村公路建设就像这幅美丽图景的画布一样,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和载体。
七、总结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农村建设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不仅能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国家城乡规划,适应经济水平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并节约用地等一系列好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11期 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文《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
[2]湖南社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4.关于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演讲稿 篇四
读
《两会关于新农村建设提案,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新农村建设提案政策解读》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两会关于新农村建设提案,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新农村建设提案政策解读
我国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2月,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各地提供了范本和借鉴。2014年4月,浙江省颁布我国首个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不仅指导和规范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而且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各地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强化保障,启动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缺乏科学规划指导。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虽然编制了规划,但规划存在没有深入调研、缺少科学论证、与上位规划衔接不够等情况,因此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在建设过程中只能挂在墙上,不能或没有严格实施。
2、公共设施相对薄弱。我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设备简陋,共享率低,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乡村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的情况依然严重,与城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待。
3、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尽管有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对运行经费捉襟见肘的欠发达乡镇,可谓杯水车薪,难有余力进行配套。而对集体经济入不敷出的乡村,资金困扰使得美丽乡村建设只能望洋兴叹。
4、农民认识存有偏差。心得体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上有顾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担心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但享受不到服务,还会损害到切身利益,导致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不高。
5、缺少支柱产业支撑。我国乡村的农业生产尚未摆脱传统分散的经营模式,主导产业相对薄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规模效益不明显。
6、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我国乡村乱占乱停、乱堆乱放、乱倒乱排、乱搭乱建等现象还比较普遍,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等引发的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卫生保洁、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方面还缺乏长效管护。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范文写作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2、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一村一个规划。要根据乡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细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和布局,在美丽乡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丽乡村的差异化上找出路,加强与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确保
一村一个规划能落地、可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导节约集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TOP100范文排行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引导乡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聚,实现乡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村办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实现乡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乡村节约集约用地的潜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4、倾听农民心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让家家户户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实惠,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规划要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和积极吸收农民的意见,让农民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策,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5、尊重农民意愿,推进特色民居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经济适用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全面落实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切实改变乡村民居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设模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6、夯实产业支撑,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精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
富。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个人简历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挖掘乡村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增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乡村的产业开发和项目经营,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7、加强村庄整治,提高生活环境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重点抓好交通沿线、河道沟渠、村庄庭院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实施乡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点开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严格落实保护生态的法律法规,加强乡村水域保护和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8、培育文明风尚,提升乡村文化内涵。要加大对地域风情、传统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力度,加
大对古民居、古农具、古树木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针对新型农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坚决遏制乡村赌博迷信之风,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
9、创新社会管理,范文内容地图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要推进乡村网格化社会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协管员,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有需求及时服务,实现乡村社会管理精细化、信息化。建立乡村多元化调处机制,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治保等基层工作力量,加大调处力度,及时化解影响乡村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帮扶管理,提高美丽乡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规范乡镇机构设置,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责权关系,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实现乡镇财力和事权相匹配,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经验,完善财政奖补机制,增加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强化财政奖补资金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5.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彭州市委 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实施意见》(彭委发[2010]23号)精神,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的目标要求,经镇党委政府研究,结合我镇“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我镇“一心、两轴、三组团”的建设规划,突出产业优势、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产业化、城镇化、设施化发展进程,为构建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新家园、新机制和新农民的“六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内容
(一)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发展
1、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1)产业发展主要以“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目标,与濛阳镇、九尺镇合力打造10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
基地。
(2)大力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扶持有实力的有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发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有机农产品,形成有机农业产业链;借助外资建20000亩有机蔬菜(花卉)产业园,同时计划每年推进4000亩,其中含1000亩的中国郁金香花王(独有的大花朵郁金香)基地。
(3)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并以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和提升为抓手,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重点,大力推进以280亩有机养生观光园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
(4)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保障农产品稳定畅销。建500亩农产品综合处理中心(其中包含:气调冷藏保鲜库、脱水蔬菜加工厂、鲜切蔬菜加工厂、蔬菜物流配送-中国西南大型快餐业蔬菜配送中心、土壤还原素厂、综合服务管理区等)。
(5)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业。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建100亩标准化、规模化小家禽养殖场。
2、引进特色产业促发展
引进有特色、实力雄厚、低碳环保的企业或集团建厂投资,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推波助澜。以1000亩不锈钢有色金属集散中心建设为重点,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其它
相关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链。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三界镇总体规划要求,借助农村土地资源整理项目和场镇改造、道路建设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重点推进:
1、万源大道建设:澳门特区政府援建我镇马牧河南岸道路,全长5.2公里,投资额2600万元,2011年3月份完成。
2、马牧河景观街道:引进重庆汇展房地产开发公司,从友谊桥起沿万源大道向西延伸至义和大道,长度约400米,临马牧河而建,利用河道景观和绿地景观,按“四性”要求打造具有特色风貌的街道,占地约36亩,预计投资7880万元。
3、兴民街及义和大道建设:兴民街(长度780米,宽度12米)和义和大道(长度750米,宽度16米)道路用地125亩。引进社会资金在兴民路网格内及义和大道两侧分别建设4—6层的商住楼,占地约134亩,预计投资2.78亿元。
(三)新型村落民居建设
按照市上级单位规划、建设相关要求,结合道路主线农房综合整合、环境综合整治和风貌打造,制定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规划设计工作,逐步实施新型社区(聚居点)建设。
参照农村灾后重建标准,并结合我镇实际,按“四性”要求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小区按每人占地面积50平方米(含公建)、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的标准执行。计划:2011年—2013年完成场镇综合整治、拆院并院;2012年—2014年完成7个村(二、三区片)的土地综合整理、拆院并院;2013年—2015年完成8个村(一、四区片)的土地综合整理、拆院并院。
(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结合市“一池三改”工程建设,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力争在2012年清洁能源使用率达85%以上;加强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理,努力完成到2012年农村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继续深入推进“五十百千”工程,争创“环境优美乡镇”,力争到2012年示范创评成功率达50%以上。
(五)构建民主和谐新机制
1、创新农村管理方式。在坚持“131N”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管理长效机制。
2、完善民主管理机构。完善议事会制度,充分发挥议事会积极作用和群众参议热情,增强群众责任心,做到民主理事、民主理财、民主决策;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做到大事小事群众知晓,大帐小账群众清楚。
3、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村务政务财务要做到规范程序,及时公开,到2012年,实现村民对村务公开和村两委班子满意率达99%以上。
4、开展基层组织活动。加强班子带头作用和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教育、业务能力培训,从而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5、组织农民群众学习政策法规和实用技能培训,提升法律意识和就业能力。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人大主席为副组长,镇班子成员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新农村建设检查指导和督办。各村要成立相应组织,同时,实行包村领导责任制,包村领导是所包村的主要负责人,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是第一责任人。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自学性。及时总结新农村建设的好的思路、好经验和好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3、强化管理,严格考核
一是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二是镇新农村建
6.关于当前新农村建设 篇六
91031Y21刘轩宇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就,值得国民庆幸,但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资金 主体 劳动力 形式主义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下,中华大地正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政府当前农村工作的重头戏,成为了媒体、国民关注的焦点,也成了“三农”学者研究的热点。
这几年来,经过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探索并总结出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成功模式,面向市、省以及全国学习和推广,也建立起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县、市、省及至国家级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这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成果固然值得我们庆幸,但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和困难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并努力设法去解决。
去年,我们曾到南方某山区小县进行农村调研,在该县一山村的调研中,我们比较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正在那驻村的一个年轻的乡镇干部(四年前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并与之谈论许久。他是负责本村一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县乡设立的建设示范点)的乡镇干部。
他开始对我们比较警觉和排斥,毕竟我们是外来人员,何况又是大学里来搞农村调查研究的,所以他说话比较严谨,也只是向我们介绍他们政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思想、计划、举措以及取得的一些成就。
经过一番沟通后,他才放松下来,对我们的警觉度也有所下降,也许是我们沟通方法现效了,毕竟他也是从大学校园出来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聊天就显得格外的轻松和畅通了。他向我们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乡村这个角度,他也从政府这个角度向我们谈了有关的一些问题,毕竟自己就是体制之内的人,不但熟悉乡村的现实情况,也了了解政府内部的情况。
经过与这位年轻的乡镇干部的谈话,我总结出在这样一个比较偏远落后的山区进行新农村建设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一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中央和省(市)提出各级财政支农投入要体现“三个高于”,并不得搞“上进下退”,但
多数县(市)级财政较为困难,只能维持基本工资保障支出,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远远不够。有的县(市)虽然搞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市)级财政也是在咬牙,在勒紧腰带,有的甚至挪用其它项目资会。二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筹资配套难落实。目前,在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在家的都是妇女和老人。这部分人一者没有力气,干不了重活,“以劳折资”难实施:二者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不当家、作不了主,“一事一议”资金很难筹集。据统计,农民投工投劳数量对比以往急剧下降,如我们调查一个镇,2002年的投工投劳均是60万个,而2009年是1.2万个,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村庄整洁建设的需要。三是村级投入较为乏力。当前,在广阔的农村,一方面村办企业少,原有的集体经济项目被卖光、用光,正常运转依赖于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另一方面,村里欠农民的,农民天天要,而农民欠村里的,各级政府不准向农民收、不准向农户扣,绝大部分村已经是“空壳”村,村组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我们调查的有一个县,该县镇、村、组负债1.2亿元,村平负债43.4万元。四是农村金融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从农业发展银行来看,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包拦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等流通领域贷款,这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支农。随着国家粮食体制的改革,其支农的力度将弱化;再从农村信用社来看,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产权制度不合理、不良贷款比率较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力不从心;再从商业性银行来看,商业性金融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直接面向农业、农村贷款的金融机构不断减少,金融资金对农村的金融支持严重缺位。
(二)资金的使用较为分散。主要的体现在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土地治理、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各个部门在贯彻中央“三农”政策时都会在资金安排分配面面俱到,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资金整合比较困难,影响了支农资会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新农村建设的财权与事权不够明晰。一方面管理权限和职责不清,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如新农村建设投入,哪些由国家投入,哪些由集体投入,哪些由农民投入,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往往造成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非常的少;另一方面在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上,一般表现为基层事权大,财权小,上级事权小,财权大,新农村建设出现财权与事权不够统一、协调。
(四)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财政部门对各项资金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实现了一项资金一套管理办法(细则),这无疑对提高支农资会管理很大的好处:但是,从我们平时掌握和了解及有关媒休报道上来看,仍然有少数项目单位,报假账、虚列项目支出,套取项目资金用于请客送礼,用于弥补单位经费不足等等,资金的使用效益打了折扣。同时,现行对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大都是招投标制,而基层报账的单位——财政部门要求中标单位(个人),报账必须是在国(地)税务部门圆票并取得国(地)税部门出掘的发票方可报账、拨款,而圆票是不得白白开票的,国(地)税部门需按建设投资总额的6.5%~6.8%交纳税费),使支农资金“缩水”;此外,可谓无商不奸,他(她)们没有利益、没有好处是不得干的,一个发包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个人)得净赚项目资金总额的20%——30%,真正用在项目上的资金却不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
从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到全国各地掀起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热潮,国内对新农村建设的讨论一直不断,但不管怎样,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社会各界的声音还是集中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农民才是主体,必须积极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进行新农村建设。
为什么大家会讨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归属问题并把答案归结到农民自己呢?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一项战略工程,政府作为决策者,对于新农村建设它可以说是主要负责人,再加上政府受政绩考核影响,就很难避免出现以往政府做事包办一切的现象,还有就是受社会上人们“官退民进”、“民本位替代官本位”的思想的影响等。所以,和广大农民密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必须作为主体而积极参与进来,改变农民以前一直失语的现状。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政府则充当指导或引导的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的农民却仍失语,从而出现了较多的政府包办新农村建设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基层政府(县乡政府)是乡村事务的主要负责机构,而新农村建设现在已成为了基层政府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新农村建设出现的角色错位的现实问题,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政府包办性强而农民主体性弱的新农村建设更多出现在那些大县大乡镇,这里衡量大小的指标是经济情况。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县乡(镇),则政府就更有财力去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完成上级指标和政绩考核上就更显优势,当然也更有力去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在不少的富县富乡镇,兴起了大建各种各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点的风潮,然后县级以及乡镇一级的各个行政单位在农村挂点,负责相应的示范村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县政府最后进行各点的评估和总结。各个挂点单位为了各自的村点能在评估中大胜,政府也为了自己的政绩,则不惜投入重金,按自己的图纸去打造新农村建设。所以在很多地方出现了政府出钱,县乡干部指使村干部和农民大拆大建、大涂大刷、大清大修的新农村建设。
而在穷县弱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包办性要比富县强乡镇稍弱些,从而也就让农民的主体性稍突出了些。其实,在这些偏僻的贫县穷乡镇,基层政府也因为财力不足而无能去包办新农村建设,只能发动广大农民一起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但毕竟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来支撑的,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难免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阻碍,因为没钱办不了大事的。此时许多负责挂点(穷县的也在农村广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点)的政府部门也不得不去羡慕那些财力雄厚的大县,因为人家的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火和顺利。而至于农民稍强的主体性,其实也没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农民也只是以投工投劳投资的方式参与了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运动。
总之,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一直都在倡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在真正的新农村建设中似乎却很难兑现,许多地方仍在忽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而让其扮演着纯劳动者的角色,却一直上演着政府包办、行政指令干预的新农村建设,让农民不得不发出 “花政府的钞票,看干部的眼手,抬自己的手脚,建政府的新农村” 感叹。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劳动力问题
上文我们说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和主体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那就是劳动力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农民处于主导地位,我们要建设农民真正需要的新农村,但农民也要积极投工投劳参与新农村的建设中,不然也会使新农村建设不能顺利进行。
不少地方政府以主导地位自居,行政性强制农民投钱投工投劳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其实这行政手段在一定程度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劳力保障,我们要知道,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工潮一波一波兴起,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特别青年人大批大批地涌向城市务工寻找生存和发展之路,至今已形成了一亿多的农民工群体。这样一来,对广大农村的影响很大,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土地荒废问题、婚姻问题、社会治安等问题,而对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村青年人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基本是老人、儿童、妇女和伤残弱智的农民,这些人群
基本上要么丧失劳动能力,要么就劳动能力弱而不便从事较大强度的劳动。新农村建设重在建设,所以它更多的还是靠广大农民自己的劳动,强度大的艰辛的体力劳动,而这些留守人群就造成新农村建设缺乏所需要的劳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让农民充当主体角色,政府也积极正确指导,但新农村建设仍无法顺利进行,不要说让农民投资与政府合作,就是让农民投工投劳也无法办到,青年劳动力在外,而留守的特殊人群不要说无法投劳,就是能投劳也许自家的农活也忙不过来,何况自家以外的活。
其实有的地方还是有少数正常劳动力留在农村的,但也不能得到理想的利用,因为现在的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少合作和集体精神的,也许正像曹锦清教授所说的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合”,农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家的事业中,而至于自家以外的事要么不参与,要么就理性地参与,也就是说看是否能得到好处以及好处的大小而选择性地参与,对待新农村建设也一样,不少农民觉得是外事,政府出工钱才出工,不然没空,自家的农活还忙不过来。总之,因为受广大农民外出务工和农民难以合作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的严重困难,从而致使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没能顺利进行,这也是我们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和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式主义问题
上文我们也说到,这几年来经过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值得我们感到骄傲,但我们也必须重视新农村建设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较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去解决,不然则会严重阻碍新农村的建设,也会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质。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用二十字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五大内容,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的讨论,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如主张发展农村经济为重心的,主张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为重心的、主张发展农村民主政治为重心的等等。
其实社会上的这些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重心的观点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理论或讨论的层面上,而在现实层面上,大多数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却自然而然地突现同一个重点,那就是“村容整洁”,有不少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在本质上就只是在搞村容村貌改造和建设,基本上忽略了新农村建设的其它十六个字,四个方面。
村容村貌是要我们去改造和建设,但新农村建设不只是表现的村容上面,新农村建设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有机统一体的。许多地方花巨资一味改造村容,其实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这主要是许多地方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形式化了。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突现政绩,广建示范村点,大拆大建,大涂大刷,也就是政府以行政指令统一安排,拆除旧建筑,建新建筑,不拆不建的则将建筑重新粉刷,这些似乎已成了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模式了。这样一来,在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突现形式而失去实质内涵,新农村建设不断演变成新村庄建设,这也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化更多是受地方政府的影响,因为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了各级政府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为了政绩考核,为了完成上级指标,则在村容上大做文章,在新农村的“新”字大搞花样,旧容换新容是比较容易能认让领导能让普通大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能出效果,更能突现农村的“新”。村容也可以说是一种形象化的东西,而其它则相对较抽象化,这也许跟中国人的思维也有关系,中国人的思维具形象性,西方人的思维则具有抽象性。
新农村建设因在现实实践中大搞形式主义从而不断演变成了以村容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村庄建设。关于这个问题,近来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媒界、学界等的关注,但还必须
引起包括我们的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更广泛的关注,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形式化的问题,防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的变质走样,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一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村庄根据自己本村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子。比如旧村改造,有的村子可能仅仅是局部拆建一下就能够达到村容整洁的基本要求,就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的整体拆迁。眼下很多地方,只要涉及旧村改造,大多是“ 全拆全建”,结果造成劳民伤财。正如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星村党支部书记徐生辉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义上的呼吁一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为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
当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众多的误区和蛮干,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再次树立和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尤其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摆在广大基层村委干部面前的一个首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照搬照抄城市建设模式的错误做法;也只有这样,从前乡村的“ 诗情画意”才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保护。
五、结语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党和国家也一直努力致力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下所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也成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焦点,更令人骄傲的是,通过广大人民的共同的努力,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
7.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七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办好农村学校,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和根本利益,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全局。
十七大关于农村问题的十大亮点中指出:农民将从国家实现教育公平的努力中更多受益。它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农村小本买卖推荐,要求“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等等,这必将有效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完成“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突破。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义务教育法》的第二十二次修订,又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十七大的到来,看十六大以来的风风雨雨,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惠农助教政策,农村教育事业得到显著发展。但要解决城乡教育差距等问题,我们还需做很多,国家不仅要给予资助,农民自身也要增强教育意识。近日,就农村小学教育问题,我在我们乡的乡干部的大力协助下,以金果坪中心小学为调查中心,走访了周边部分村庄。
一.新农村新气象
新农村建设以来,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不断落实,使得农村教育在费用、思想、制度、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㈠ 费用建设
1.学生费用:在国家规范收费情况下,乱收费情况减少甚至没有,极大地减轻了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自“两免一补”(国家对贫困生实行免收学费,免收教材费,寄宿费补助的措施)后,农民教育负担进一步减轻(见下表)。据悉,从08年上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不存在“两免生”,全体农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和教材费,对寄宿费进行补助,仅收本子和教参费,具体情况如下:
“两免一补”后各年级费用一览表年级
享受免费生费用(元)
非享受免费生费用(元)
一22.75
40.5
二19.9
37.5
三41
四38.75
五55.4
84.5
2.公共费用:国家加大了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得一些教育设施得到改善,使办学条件及办学效益得到提高。具体情况如下:学生有了新宿舍,新餐厅及其一些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
3.教师工资: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使得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这样使得我乡教师师资外流现象得到改善,也给当地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学习环境。
㈡ 思想建设
1.每周一按时举行升国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对同学们进行深刻而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
2.在品德课及平常上课时向同学们讲述中华美德,要同学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做好一个文明的学生、诚信的人,为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3.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品德教育演讲赛。
4.教师也一起学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及各项基本政策。
㈢ 制度建设
1.教育工作:①实行严格的人性化作息制。由于大部分学生是本村人,并且基本都住校,这是因为该校生源分散,最远的学生从家到学校要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有些家长甚至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托管,这部分家长一般都在外打工,无法照看自己的孩子。②实行严格的签到值周制。在校务日志上有明确的值周人,值周人应如实将学校发生的重大事记上,以备借 2
鉴。③实行关爱留守孩制,对留守孩学生进行照顾、关心。④同步考试制。吸收先进考试制度,时不时参加全镇统考、全县统考,使同学们扩大视野。
2.教育评估:①少队值日制。少先队员每天对各年级卫生、早读、自习情况检查,作为文明班级评比依据。②文明班级评比制。教师检查各年级上课及平时情况,登记在校务日志上,和少对值日制一起作为文明班级评比依据。③报告册评语制。要求教师对学生评语要人性化,不可太绝对化,也不可主观化,要人性化。④教师等级评比制。县乡教育部门不定期检查教师的各种教学工作,备课、学生作业批改与讲解、总结与计划等。
3.安全工作:①每周放学后或者节假日实行路队护送制。将学生带至安全地带并督促学生早些回家,以保证学生安全。②课程增设应急课。在应急课上教学生如何在各种危险情况下逃生,比如火灾等等。③保险费制。每学年每生交50元保险费,可享受与高等教育同等的保险待遇。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家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㈣ 设施建设
1.硬件设施:为了发展远程教育,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电视机等远程教育设备。同时配备了部分体育设施。
2.软件设施:增设了几门课程,品德、保健与应急、图画、唱歌等。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由于历来已久的城乡差距,虽然农村小学教育在不断发展,但差距在扩大。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建设新农村要求还很不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 教师结构需要平衡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农村小学优秀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镇低,工作条件也差,有些教师尽量往条件好的地方跑,加上政府的作用,中青年教师及优秀教师被调往中心小学。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使得教学质量降低,农村教师积极性很难提高。
留下来的教师是教龄在三四十年的老教师,他们的思想较为落后,接受新事物慢。对于远程教育设施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是中专毕业,很多是高中毕业,少数大师毕业,同时,教学方法老化,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验的难度大。大部分教师实行教育与务农相结合的方式,由于仅有基本工资,无奖金等收入,生活不如意,就一头在教学,一心在务农。
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源流失。本来规模就不大的学校,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城区比较好的学校,使得规模更小,影响教育经费的发放,限制了农村小学的进一步发展。
㈡ 教学设施需要完善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村小教育与城市相比,设施缺乏,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课本参考书、体育设施与场所和实验用品的缺乏,直接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时,学生上课桌椅不能保证质量,陈旧的黑板,阴暗潮湿的教室,以及操场的被工地及私人的占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得到破坏。
㈢ 思想观念需要改进 觉悟意识有待提高
虽然如今已没有因重男轻女而造成男读女打工的现象,同时也没有禁止孩子极想上学的现象,但家长们的思想观念仅局限于孩子读书只是为了拿好文凭,赚大钱,同时有的家长的思想觉悟不高,仅仅是为了要面子而让孩子上学,邻居家的孩子都去了上学,自己的孩子不去面子上过不去。如今的家长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常常是注重他的最后成绩,没有注意平时的表现,心理的变化,行为的变化等情况,导致孩子发展很不全面。
三.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一些看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国家相继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免收农业税、“两免一补”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而我国60%的人口在农村,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所以,农村教育在这个目标上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为了让农村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㈠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点。当前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低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在总体上与教育所承担的重任有明显的差距,而我国的城乡投入又严重失调,使得农村教育事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严重缺乏。因此,我建议:①应采取切实措施和非常手段,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为农村教育提供教多的课内外书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多彩世界,同时建立实验室、体育场所和新的安全教室等硬件设施。②值得注意的是较高级的政府在投入的问题上有必要解决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公正配置的课题。③开展及组织一些利于农村教育的慈善活动。
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育师资队伍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硬件只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的素质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而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此建议:一是要考虑农村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合理核定这些地区教职工的编制。二是要注意教师流动动态,严格把好教师流动关。三是实行和坚持教师交流制,各县(市)的教师,不同学校的教师,多交流,促进步,促提高。四是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对农村教师进行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培训,进行新教学方法的指导。
㈢加大宣传力度 改进思想观念
针对不同群体如学生、教师、家长等的各种不积极思想观念,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大力宣传农村教师、家长应持有的正确价值观,通过海报、电视媒体等手段进行
我们相信:通过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大社会团体及群体的支持,师生、家长的努力,我乡农村教育事业一定会有新的飞跃,城乡教育差距也会逐步减小,我国的教育事业将像巨龙一样腾飞。
以下为部分参考图片:
(农村学生家长)
(教育整顿依据)
(老师授课)
外国语学院 080940625
【关于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演讲稿】推荐阅读:
关于请求恢复新农合病人住院费用报销的报告07-25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上的发言09-24
关于加强新农村村镇规划建设的意见10-05
黄村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报10-02
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06-12
关于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07-25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房屋拆迁情况的调查报告12-03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8-05
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关于新农村建设)08-28
关于蓉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