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研究报告

2024-07-23

有效性研究报告(共8篇)(共8篇)

1.有效性研究报告 篇一

《民间体育游戏在农村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者:董良冲

一、课题的提出

民间体育游戏是民间游戏中运动类的游戏,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不断地发展、完善,深受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喜爱,特别是农村孩子的喜爱,其娱乐性强,开展不受时间、空间、地点、材料、人数等的限制,易于继承和发展。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易学,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农村学校体育课堂上的孩子们接受一些基本技能的兴趣不高,由于条件的限制,场地不足,达不到锻炼的效果,甚至对一些体育项目还感觉很陌生,如:排球、足球、田径等。我把民间体育游戏融入体育课堂上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他们在体育课堂中的兴趣。

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现状:体育课单一认为就是简单的“玩耍”,上课模式的传统性,农村孩子的基础较低,学生的积极性大大下降,老师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

二、课题的界定

民间体育游戏是指源于中国民间传统游戏或体育项目,具有健身性、趣味性。便于参加,便于普及。形式文明、健康、内容活泼。具有独创性,不抄袭现有体育项目,但可加工、创意。

运用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研究的成果在体育教学和生活中加以推广和利用。

教师组织与运用民间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体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民间体育游戏在农村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方法、策略、途径,不但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游戏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农村体育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找出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民间体育游戏在农村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有效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民间体育游戏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民间体育游戏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一些基本体育技能知识。

四、课堂研究的对象

七年级——九年级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1、课题立项,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体育课堂教学,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体育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无味。

2、全面搜集民间体育游戏并分类,在搜集与整理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访问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搜集。民间体育游戏分类:

1、热身游戏:武术贴膏药、跳竹竿、兔子舞等;

2、部分专项辅助游戏 球类:击鼓传球、擂鼓运球接力;田径:板凳龙跑、拉网捕鱼、追地滚球等等。

3、课题研讨,对搜集的民间体育游戏,我们可结合我校的环境条件等选择使用,在形式与内容上尽量保持原貌,或重新编写改造,使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弯道跑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而组织了“武术贴膏药”的民间体育游戏。

4、课堂示范,准备活动分两组,一组运用传统的准备活动,采取慢跑5圈,然后做定位操,这些内容重复使用几下,明显感觉学生积极性下降。另一组准备活动则采取“跳竹竿”这一游戏教学,分成两组,一组打竹竿,一组跳,然后再轮换。打竹竿的人分成两排距离约3.5米,面对面盘腿坐下或双膝跪地,每人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的顶端,成若干组平行状。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人统一指挥或唱歌,手持竹竿者随着节拍,同时向下不断地敲打粗竹竿,并且每对细竹竿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时开时合,不断地变换节奏、图形和方位。跳竹竿的人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统一从一面进另一面出。在这一组活动中,学生的激情明显高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5、改革措施:在课题引导下,收集、筛选、创编民间体育游戏,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逐步掌握基本动作技能,探索体育教学的模式。

案例1 在传统的准备活动中,通常采取慢跑定位操。这些内容重复使用,会使学生缺乏新异刺激。上课积极性下降。在教学中,我选择“兔子舞”代替传统的慢跑,兔子舞是大家都了解的一种娱乐舞蹈,它重在游戏者的协调配合。玩这个游戏,全体学员需要听从统一口令,全神贯注地做出统一的动作,大家一边跳一边喊,左左右右,前后,前前前!这样可使学生跳出快乐、跳出激情,在游戏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

案例2 在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我选用“擂鼓运球接力”游戏,学生在规定的活动范围内,每人一球,在运球过程中主动破坏他人的球,并力争保护好自己的球不被破坏,可以说加大了练习的难度,也增添了练习的趣味性,有效地巩固运球技术,提高了控球能力。

案例3 双脚跳绳接力赛: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分别成纵队站在篮球场的端线外,排头持绳作好准备。听到出发口令后,双脚跳绳到前场端线然后返回,把绳交给第二名队员,第二名队员按同样方法进行。两组都作完后,以速度快慢分胜负。只许双脚跳,不许单脚跳。交绳必须在端线以外。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改变了传统单人跳绳,可以说也是一种创新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绩效

第一、认识绩效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不够,认为体育不参加考试,平时只要能轻轻松松地玩玩就可以,故对学习一些技术动作(行别是田径的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不高,这就给上课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我在上课时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民间体育游戏,学生对其很乐意接受,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上课时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以积极态度投入教学中,我一般都安排了集中注意力的民间体育游戏。为了使学生在进行各种运动后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必要的放松与恢复,我一般都安排了放松性民间体育游戏。在上课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内容设置了不同的民间体育游戏。如在上田径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奔跑能力,组织进行“追地滚雪球”“板凳龙”的游戏,为了培养学生弯道跑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而组织了“武术贴膏药”的民间体育游戏等等,并且不断地利用和创编新的民间体育游戏,使每一个民间体育游戏都有一种新鲜感和一种“一睹为快”的想法。形成一套适合我校体育教学的模式。

通过贯彻“民间体育游戏法”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也使我所教的班体育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总体素质得到提高。并且,从信息反馈中可以看出,由于平时的良好锻炼,使学生有了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第二、技术绩效

1、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能和学生一起收集、创编、运用一些民间体育游戏,提高了教学效率。

2、民间体育游戏收集分类:

1、热身游戏:武术贴膏药、跳竹竿、跳绳、兔子舞;

2、部分专项游戏球类:击鼓传球、擂鼓运球接力;田径:板凳龙跑、拉网捕鱼、追地滚球 其它类:角斗士、木球、毽球、象棋等适合中学的体育游戏。

3、教学模式

民间体育游戏的设计目标:丰富体育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农村孩子对体育课兴趣,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筛选游戏内容;讲解游戏方法、规则、注意问题;示范、分组练习;分组比赛;进行有效评价。

案例1 在传统的准备活动中,通常采取慢跑定位操。这些内容重复使用,会使学生缺乏新异刺激。活动积极性下降。在教学中,我选择“跳竹竿”代替传统的慢跑,分成两组,一组打竹竿,一组跳,然后再轮换。打竹竿的人分成两排距离约3.5米,面对面盘腿坐下或双膝跪地,每人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的顶端,成若干组平行状。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人统一指挥或唱歌,手持竹竿者随着节拍,同时向下不断地敲打粗竹竿,并且每对细竹竿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时开时合,不断地变换节奏、图形和方位。跳竹竿的人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统一从一面进另一面出。这样使学生跳出快乐、跳出激情,在游戏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

案例2 在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我选用“擂鼓运球接力”游戏,学生在规定的活动范围内,每人一球,在运球过程中主动破坏他人的球,并力争保护好自己的球不被破坏,可以说加大了练习的难度,也增添了练习的趣味性,有效地巩固运球技术,提高了控球能力。第三、绩效成绩

1、学生的变化

通过研究,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课的兴趣更加浓厚,从而增加对体育课的兴趣,同学之间的协作配合更加默契,课堂参与积极性较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大大增强。

2、教师的变化

通过研讨课锻炼,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理论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到了民间体育游戏在农村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变化:能够明确教学目标,运用民间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游戏中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民间体育游戏过程和方法,积极地与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3、农村体育课堂的新貌

经过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体育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玩”到“我要玩”的转变,形成教学乐教,学生乐学的模式。

2.有效性研究报告 篇二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丰富的物产资源、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各民族习俗的诸多差异,使新疆饮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新疆美食是驱动该区域饮食经济的主要动力。

二、新疆特色饮食名称英译的问题

(一)直接意译易造成误解

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美食种类繁多,对于不熟悉新疆文化的外国游客,直接意译不仅会误导游客认知,影响新疆美食的认可度,也不宜于新疆特色饮食的对外宣传。如oily pyramid,从语义上可以很简单的理解为“油塔子”。

(二)复杂冗长的名称不易理解

在翻译个别新疆特色美食时,人们倾向于详细描述该菜品的制作方法,造成最终美食的英文名称过于复杂冗长。由于不了解新疆饮食文化,国外游客常常困惑而最终无法想象食物的原料和烹饪方法。同样,这种翻译现象不利于新疆饮食文化向全世界的推广和传播。如“拉条子”,在很多餐厅的英文菜单上会译为Stir-fried Hand-Pulled Noodles,详细描述了拉条子所包含的制作方法,但是对于西方游客,多个动词叠加的定语并未让他们明白这是一道什么样的菜品。

三、新疆特色饮食翻译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及翻译方法

(一)中式菜品翻译遵循的一般原则[2]

I.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

菜肴的主料和配料(汁)

如:冰梅凉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II.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

菜肴的做法和主料(及配料、汤汁)

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 Kidney

III、以形状、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

菜肴(做法)形状或口感以及主配料

如:玉兔馒头Rabbit-Shaped Mantou

小炒黑山羊Sautéed Sliced Lamb with Pepper and Parsley

IV.以人名、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

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及配料、做法)

如:北京炸酱面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Beijing Style

V.体现中国餐饮文化,使用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的翻译原则

1.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餐饮文化的原则,使用汉语拼音;使用地方语言拼写或音译拼写的菜名,仍保留其拼写方式。

如:饺子Jiaozi,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

2.中文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

如:驴打滚儿Lǘdagunr--Glutinous Rice Rolls Stuffed with Red Bean Paste

VI.可数名词单复数使用原则

菜单中的可数名词基本使用复数,但在整道菜中只有一件或太细碎无法数清的用单数。

如:葱爆羊肉Sautéed Lamb Slices with Scallion

(二)新疆特色饮食的翻译方法

新疆特色饮食是中华饮食的一部分,不仅菜品种类繁多,烹调方法也丰富多样,因此其命名也有多种方法。根据新疆特色饮食的不同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名称翻译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音译法

如:馕Naan薄皮包子Pitir Manta

抓饭Polo羊肉饼Göşnan

烤包子Samsa油塔子Yoyaza

烤肉串Kebab卡瓦斯Kawas

汤饭Süīqaş羊骨汤Şorpa

2.音译加注释法

如:凉皮子Liangpizi——Hui Bean-starch Noodles

皮辣红Pi-La-Hong——Xinjiang Salad

曲曲儿Ququer——Boiled Dumplings

拉条子Lagman——Pulled Noodles

炒面Soman——Fried Noodles

馓子Sanza——Deep-Fried Dough Twists

玛仁糖Marentang——Xinjiang Nut Cake

粉汤Fentang——Bean-starch Cubes in Mutton Soup

那仁Naren——Lamb or Horse Meat and Noodle Soup with Onion

3.地名加原料译法

如:新疆老酸奶Xinjiang Yoghurt

锡伯大饼Xibo Pancake

哈萨洋芋Kazakh Braised Potato

结束语

在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资料收集、理论总结、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新疆特色饮食名称英译的有效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得出其现有翻译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了专业的翻译方法及对策。同时,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对刘瑞强教授的翻译效应论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1]”原则进行验证,研究进一步表明:译语读者作为翻译效应的受众群体,正是检验译文翻译效应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瑞强.翻译效应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3.有效性研究报告 篇三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研究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其任务是自主地发现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分析、探讨、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得出结论。老师是引领者,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为指导,通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改善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有效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发现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及时反馈信息,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提问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鉴赏、表达的能力。教师提问还需关注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

小学数学的学习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作出具体安排。课堂上问题的提出,需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自生发展的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的变化,是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掌握课堂提问技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提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问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提问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可以使我们的提问更加有效呢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提问的作用发挥的不如人意。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好。

二、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小学这一阶段,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由于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所接触的事物都极其有限,所以他们的思维只能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转化,但他们在思维方面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以形象性、具体性为主。无论是内容和方法,都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抽象的东西切忌过早让学生接触。

2.研究教材,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思维方法,我们在研究数学知识时,绝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通过例题看到知识的本身,揭示知识所蕴含的思维方法,以一定的思维方法为指导,构建知识是鲜活的,有力量的。

知识结构本身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教给学生,也不可能在一例题的范围内进行练习。这就势必要我们教师打破传统的模式,在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抓住点与点的关系来钻研教材,研究每一知识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研究已有知识怎样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从中悟出科学的方法。

3.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意识

“问题”从何而来?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有效的提出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解决此问题达到预定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己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我们在教学中透过知识看背后的真正数学,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有所思考、有所探究、有所发现。

4.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首先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客观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学生们追求寻找高质量问题、高质量答案的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研究的成果与实效

1.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许多学生碰到数学问题时,他们对信息的搜集无所适从,只知道急匆匆地去找答案,这时候他们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在指导学生搜集任务时,结合数学问题,提出搜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需要搜集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搜集到信息后,又让他们讲一讲:你是从哪里发现的,找信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在找信息时有了方法和目标后,逐步减少了搜集信息的盲目性。

新课程很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我们搜集和处理信息提供方便,可以以课堂内学习内容为切入口,搜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课内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内外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带课外搜集信息,使数学内容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学生获得了超大的信息量,这样,例题就“只是一个例题”。长期这样搜集、处理问题既丰富了数学内容,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后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解答的能力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漫无边际,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一言否之,应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才能大胆主动的提出问题。

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动脑筋,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问题的答案;使自己的答案更完整、更充分;也让更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并使害羞和回答慢的同学能有更多的参与;也使学生的回答更富有想象力;学生更容易交流,更有信心。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生思考问题时间的尺度,如果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给出新颖、具有独特性的答案,思考问题的时间应较长,让学生有充分的考虑时间,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讨论探索的过程,是知识量扩大的过程,是各种思维不断扩充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对信息进行大胆分析、猜测、质疑,并不断变换角度重新修正、反复思考,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通过聆听不同的声音,能这样扎实、全面地学习新知识,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不断深化、发展,超越自己。

3.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提高思考的深度,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互相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以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的课堂常常有思维碰撞后的火花闪现,这样的课堂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养成爱质疑、自觉研究、努力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种种思维方法产生碰撞的过程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关注。学生在不断的创造性学习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个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充分得到张扬发展,实现个性化思维的超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他们必须用内心的创造激情,在学习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我超越,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强的前提下勇于自我展示,乐于在课内外探究发现并能创新的解决问题,并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师就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开放思维,允许“标新立异”,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情景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创造性学习中实现自我超越。

4.有效性研究报告 篇四

独树五中语文课题组

摘要: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以“效率为先,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应当是优质高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公平的课堂,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回自我,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有效的课堂应当是多元化的课堂。有效教育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相辅相成,多元智能理论是融科学性、差异性于一体的动态理论,其核心是关注儿童先天具有的各种潜能,并依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儿童的智力特点等,借用外力,巧妙整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使每一个儿童笑容绽放,自信飞扬,彰显个性,全面发展。有效教育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融洽、温馨、人性化的课堂。课堂上教师有效的 “ 教 ”,学生有效 的“ 学 ”,要充分解放学生,“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验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有效教学课堂要致力于在不断解放中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有效教学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新课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要“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多方面的,只有完成这些要求,才能说教学是有效的。这是基础教育战线每一个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

2.有效教学是我们必须顺应的一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 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所谓 “ 有效教学 ”,就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包含教师有效的 “ 教 ”,学生有效 的“ 学 ”,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单纯看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简明地说:有效教学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已成为一种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与社会发展趋势是相适应的。近年来,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成为世界范围内所关注的话题,同时产生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鲍里奇(Gary Borich)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我国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等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顺应。

新课程呼唤有效教学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

目前,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

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有效教学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1).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就无从谈起。语文课中,学生只有人人都动起来,去认真地读课文、议问题、辩是非、谈心得,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可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缺乏激情,缺少研究,组织教学不力,教学方法老化,满堂灌,教师自问自讲。学生在课堂中情绪低落,被动应付,很少听到书声,讨论声,看不到游戏场景。终日泡在题海中,学生成为三无产品:无兴趣,无质量,无能力。教师重“教”轻“学”精疲力竭,学生苦不堪言,这些做法忽视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语言,领悟文本情感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课堂教学效益日益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一种快乐享受。(2).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表述一定的内容,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思想,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

展和语文学科固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边互动,把课堂氛围变得激情活跃,使学生处于寓教于乐,虎虎生趣之中。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 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 ”。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情,进行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这个活动应该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就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包含教师有效的 “ 教 ”,学生有效 “ 学 ”,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改善落后的课堂教学方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施有效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国内外对它们的研究成果必为本课题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他们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有效教学理论,又对新课程中相关理念的落实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实践意义

语文新课改必须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反观我们的课堂,总结并

传承过去有效教学的经验,反思现行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制定、掌握、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以智慧,使学生的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

该研究,是新课改的必然。它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放在一个首要位置。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关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不断思索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究课堂教学艺术,构建和谐课堂。

该研究,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密切相关,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善教学现状,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有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假设

教学,我们指的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称。“教学有效性”中的“有效”,主要是指能全面、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它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得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我们的课题研究主旨,是探索“有效性”中的“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有效语文教学研究”主要包含以下理念: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至关重要的几个教学行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总结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行为,从而真正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达到智、能统一和谐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的目的

1.探索出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方式,找寻影响课堂有效性 的因素,探索出有效教学最佳途径和方法,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建立较完整的操作体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2.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从而使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五、理论依据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融科学性、差异性于一体的动态理论,其核心是关注儿童先天具有的各种潜能,并依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儿童的智力特点等,借用外力,巧妙整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使每一个儿童笑容绽放,自信飞扬,彰显个性,全面发展。

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的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 8

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加以提高,总而言之,在那里,他能接近被充分理解的和接受的状态”。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全体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将问题发展成为课题研究的主题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2.综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定期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及上网浏览相关信息,了解同类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参考,并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提升作好理论准备。

3.教育实验法: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构建和谐课堂等具体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科学选择好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实验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真实的揭示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为课题组提供一手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资料。并及时的撰写实验报告、教育案例和教育论文。

4.问卷调查法: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与学生实际的和谐,本课题小组采取了一种比观察法更便于统计和分析的问卷调查法。但由于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关系着问卷调查的成败,所以本课题组成员在问卷设计方面特别注重其完整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拟 9

订好问卷后,要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填写。对于调查所得数据,我们作了认真的调查分析。由此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研究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举措

(一)研究内容及要点

1.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注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2.寻找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内容要保证其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a语文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语文课程目标是衡量语文教学内容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教学内容必须与语文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但是语文教学的现实却与之相去甚远。语文教学内容过去是应试性工具训练唱主角,新课程改革以来,非语文充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缺乏课程目标的理据。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语文素养这个新的核心概念与以前提的语文能力相比是一种更有包容性更有深度的表达,标志着语文课程目标的提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表明了对语文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逐步深化。语文素养比语文能力扩大了内涵,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等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指引、规限着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要指向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既要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b语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

依据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学生实际水平和发展要求。

(1).语文教学内容应是预设与生成并重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前预设教学内容,它是依据课程目标、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的,是课程计划性规定性的体现,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追求的是完美无缺、原封不动地完成自己预设的一切,这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表现,目中无学生,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内容设计不能仅仅以语文知识的逻辑为依据,更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依据,教学内容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有弹性的。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堂中的生成内容,课堂教学有许多无法预见的不确定的因素,教学情景复杂多变,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思想感情的交流碰撞会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对此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成不变,不能完全是教师原有的内容,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注重动态生成,有利于学生主题经验的建构。但不能生成过度,生成内容太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教学失去中心,导致教学随意性、低效化。

(2).教学内容要照顾学生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体,我们要重视并研究学生间的种种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

要求以及他们的体验和理解,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相应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所有的学生,能满足多数同学的需求,又能兼顾先进生和后进生的不同要求。要具体弄清哪些内容是学生已会的,哪些是独立学习能会的,哪些是需同伴和老师的帮助能会的,据此展开教学,照顾学生的差异。

c语文教学内容应是语言、思维和人文三个维度内容的融合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现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语言、思维和人文内容的统一。语文是在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下,对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思想,再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行为。这表明语言和思维是贯彻语文活动始终、密不可分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而语文交际行为不能不打上人的情感态度的烙印,其实语言和思维活动也和人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文化品位等等密切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是由语言、思维和人文这三方面的素养构成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从其相互关系着手,力求融会兼顾。

(1)在思维和人文的教学中紧扣言语形式

现实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大都定位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且往往是脱离具体的言语形式的抽象讨论的概括。目前课堂教学内容是两块:整体阅读和人文话题讨论,而且这两块明显地分作前后两步,在讨论中也不进行言语的学习和指导,情感态度教育脱离言语形式孤立生硬地进行。

课文内容是要讲解分析讨论的,这是进行思维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必须同时学习言语形式,因为言语内容依存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言语内容的实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学应分这样两步:学习言语形式理解内容,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学习言语形式。语文课对言语内容的学习始终不能离开言语形式本身,学习特定的言语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言语内容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也是特有的任务。

思维和人文的内容不仅存在于言语内容中,也存在于言语形式中,通过具体生动的言语形式进行思维培养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特色和优势,不同的言语形式总是映现着言语主体不同的感知、认识和情感态度,以及不同的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言语形式中必然渗透着言语主体的思想感情,因此言语形式的教学同时也是情感态度的教学、思维方式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言语形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价值。语言、思维和人文三者有机统一是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2)在语文技能训练中凸显思维与人文

人文内容不仅存在于言语作品中,还存在于听说读写的技能中。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既是一个运用技术、技能、技巧的问题,也和运用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密不可分,思维的内容不仅存在于言语作品中,也存在于听说读写的技能中。一个人运用语言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思维

能力,正如顾德希所说:“如何用脑思考是听说读写能力增强的关键,除了词汇量不够的问题,学生不会听说读写的问题大都可以归结为不会想的问题,只要善于把语言环境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思考,听说读写的绝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技能是程序性知识,是听说读写的行为规则,为学生更好地习得这些技能,须讲解技能中包含的思维方法、类型等知识,并不断地提升学生对这种知识的思维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上,更要向运用、评价和创造的思维水平发展,语文技能实质也是一种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就是思维训练的一部分,我们在技能训练时应自觉、明确地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教师行为的有效性

1、让师生关系实现真正平等对话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应该使学生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但是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但在我们如今的课堂里,我们发现,老师还是老师的样,具有权威心理。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牵引着小观众的心灵。我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老师很多时候会埋怨,“今天的课堂没有及时完成我预计的任务,预设的情景只完成一半,这班学生反应太慢,太笨”,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

主角,语文老师在课堂的任务就是用我们的智慧引领孩子们在语文的大天地里驰骋。根据孩子们实际的学习情况,让孩子们有所得,课堂所开展的一切对话活动应该是围绕一个目标,根据孩子的需要,耐心引导,而不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让他奔走。老师该是扶孩子上路的人,每一天应该问自己,我今天的课堂让孩子收获了什么?孩子们身心是否愉悦。

(2)、实践主动反思,努力克服职业倦怠情绪。

一个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还应该是一个思考者,只有想得精彩,才能做得精彩。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老师在教学中缺少主动反思精神,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一个字:累。不少老师对自己所拥有的这分职业产生了倦怠情绪。我们不可否认:老师的工作压力特别重,批不完的作业,成天在教室里、学生堆里穿梭,还得完成许多应付式的工作。那么,老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哪里?我们如何与新理念接轨呢?因此,老师不得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思想的老师定会多一些呆板,少一份个性,多一些匠气,少一些灵气,多一些俗气,少一份书卷气。为了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舒展心灵、习得技能,互动交往的乐园,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我们得一直处于研究状态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教师灵性和舒展的个性,才可能带来孩子个性的飞扬。

学生行为的有效性

把课堂营造为适合孩子发展的宽松有度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也就形成了融洽、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兴趣。智慧的老师就该善于创设各种情趣盎然的个性化学习情境,更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我们所创设的环境中来,我们不妨这样行动。

(1)、呵护孩子最起码的尊严,用平等、宽容之心善待“弱势”孩子

考试临近了,老师们的心情又开始焦虑,面对一个成天不肯完成作业的孩子,你生气也好,发怒也好都已无济于事。学生不会领你的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得记着,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鲜明个性的个体,在课堂内外,我们得允许他们不入眼的举动,如果我们用高高在上的举动去伤害孩子们,也就损害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形象。语言刻薄了伤害孩子心中的老师形象,行为过分了,我们还将遭到学生的唾弃,回报我们的将是孩子们的失望,以及孩子们与老师之间距离的疏远,甚至对你课堂的厌倦和恐惧。所以,我们得用宽容心对待孩子们的过错。如果孩子在课堂上的举动影响了我们的课堂,请让我们动用自己的智慧,给孩子一个台阶让他心领神会,同时也提升我们自我的教育智慧;如果孩子在课堂有了出格的行为,我们还得放下我们高高在上的架势,给予必要的惩罚,但不能让孩子失去尊严;如果孩子始终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我们不妨放低对个别孩子的要求,让他有的放矢地完成学习任务。

(2)、想方设法增强课堂弱势群体的自信心

以往在孩子们的眼里,课堂似乎一直是老师和几个好学生的对话,课堂里一部分孩子就成了观众,连配角都算不上。老师导演的角色扮演得还得更实在些。譬如,每个孩子都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得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老师也许都有这么一个理,关注到了落后的群体,给落后的孩子以舞台,我的教学进度根本就跟不上。其实语文课堂是充满情趣的课堂,我们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对话,我们可以让设置的目标有铺度,不要把美文诵读的专利都给自己眼中的优秀学生,不要给读书不连贯的孩子以漫不经心的评价,也不让小组合作活动成为尖子学生活动的专利。我们得多多设计个别形式的朗读,让我们给语言发展存在劣势的孩子读上那么一个小片段,那也是对他最好的帮助,容易树立自信;全方位关注孩子的个性,用显微镜照出闪光点,发现其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语言交际是强项,说话交流大方,但落实到写作却总是虎头蛇尾,这样的孩子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平常的课堂里我们都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一段话说具体,说生动,给孩子布置另类作业,把课堂的情景再现,孩子就认为那是老师给予的专利。对症下药,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例如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同学在我举行的语文小考中只得了四十八分,我把他叫进了办公室,开始,他忐忑不安,我说:“虽然你这次考试只有六十一分,说明你掌握了六十一分的知识,下次考试你肯定会超过六十一分。告诉老师比你前一名的同学是多少分?” “八十分”“下次考试你能超过他吗?”“能!”“好!老师相信你!”他充满信心走出去了。后来,在下次语文考试中他得了九十一分,远远超过了他的许诺。我想如果当时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所采取的是指责和批评的“教育”,那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

(3)、尽力消除学生个体的闭塞心理,让每一个孩子拥有阳光心情

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倾听校园里花开的声音。处于“三不管”状态的孩子是个老大难: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长年不在家,孩子和爷爷奶奶住一起,事实上也的确存在隔代亲的事实,爷爷奶奶给予的补偿就是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至于学习上的惰性却很少理会。所以相对来说,这些孩子心理比较闭塞,喜欢把自己的心事藏起来,不让人发觉他们的不快乐,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过分地表现自己,显得非常偏激,而在课堂上则显得无动于衷。不参与是他们最常见的表现。阳光进不了孩子的心灵,每一个佳节,他们思念自己的亲人,那我们得牵起这些特殊群体之手,生日送上我们的祝福,让孩子们共同为他们祝福生日快乐;课堂优先关注这些孩子的举动,用我们的亲切和热情引导孩子真诚地面对课堂;用我们的真诚打动孩子们,让他感触到老师对他的关注,让阳光共存我们心头。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1)、制定明确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曾看到一则寓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它不停地游,克服常鱼所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某一天到达了唐古拉山脉。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就被冻结成了冰。事隔多年,一个经过此地的登山队发现了这条鱼——它还保持着游的姿势。队员们 19

认出它来自渤海,于是惊叹它的勇气。其中的一个老人却说:它固然勇敢,却只有伟大的精神,没有伟大的方向。”

老人的话,意义深远,耐人寻味,它能提供给我们语文课堂很深的启迪。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朝哪方向进行改革,对学生从哪些目标上进行定位教学都处于茫然,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益会有实质性的改观吗?看来,方向明确,目标简明,具有可操作性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引领学生发展的“最高基准点”,它对课堂教学起着统率和整合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在目标的设计上应该简明、清晰、具体,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态,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教师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的描述。从语文课程目标出发,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

(1).内化范文语言。即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和应用新词,熟悉和应用有关句式,积累优美的段落和篇章。这些目标要求大都体现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中。2.建立语言形象。3.生成思想意义。

(2)、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20

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

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把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到“以生为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①、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②、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

③、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④、教学方法要符合现有条件和规定的教学时间;

⑤、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⑥、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师自身的可能性。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经验,对事物的特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判断和估计。在教学中,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语:“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

怎样的课堂评价语才是有效的呢?一是教师评价语言要真诚,有亲和力,具有调节性;二是老师评价语言要正确、有探究力,具有启发性;三是老师评价语言要有的放矢,有导向力,具有针对性;四是教师的评价语要热情、有感染力,具有激励性;五是教师评价语言要精彩、有吸引力,具有丰富性。

可见,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留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问题的解答、学习习惯与求知欲等方面了解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改进学习过程与方法,增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1)、评价语以赏识、鼓励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2)、评价语应中肯幽默

我们经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赞赏学生,赞赏应该是由衷的,没有矫揉做作,没有功利目的。如“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你了解得这样全面,一定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真是小博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要中肯,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

性地作不同的评价。如:“你说得很好,如果声音再响点就更好了”“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你再读一遍会更棒”。对学生的失败和错误,教师决不能挖苦和讽刺,更不能责骂、惩罚。“说得不完整,真笨”“答错了,站着听”“牛头不对马嘴”这些评价应该彻底从课堂上消失。

不难发现,老师一句善意风趣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抚慰了学生的焦灼的心灵,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像这样的语文课,又有哪个学生不爱上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学生会重复前面的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不是去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着说:“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有的老师见学生能读出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会夸奖道:“你简直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对合作成功的小组会夸奖道:“你们真的是黄金搭档,乖乖!真的有效!”我想,老师这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会是终身的。(3)、评价语要多些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面对学生错误的理解,有一位教师这样说:“我佩服你!你有已见、有思想,有个性!我不同意 24

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老师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评价,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指教师通过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当今的教育领域,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已成为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潮流,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我国古代教育家也曾十分强调反思的意义和作用: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群体亦然。同时,十分强调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是相互融洽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近年来,教育反思的理论和和实践更得到发展和深化。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不断的反思而不断地增长。有学者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

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

经过学习研究,以下几种教学反思的方法比较有效:

(1).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做初步结论,并正式或非正式地与合作教师、同事或专家等分享其想法。

(2).案例法 案例取材的来源,可为教师或同事的亲身经验;当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案或问题;描述教育历程相关的青少年读物、教育小说、录音带或影带;取材真实情节的假设性案例等。(3).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需以客观的、描述的和具洞察力的资料作基础。教师针对班级教学所遭遇的问题,主动收集资料,以进行行动研究,改善教育实际,并建立教师间专业的反思文化。

在以上3种教学反思方法下,我们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①.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②.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

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③.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用语书写不规范或有误观察,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深?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④.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孔

子云:“吾日必三省吾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施教往往难以完全体现其教学设计,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撰写教学随笔可以选取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随时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也可以把课堂的得失和教学灵感以随笔的形式加以记录,为撰写教学课例和论文积累素材。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⑤.撰写语文教学反思论文。在撰写教学随笔的基础上开展课例研究,是对课堂教学更高层次反思行动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课例研究找到成功或失败点,然后重新撰写新的教学设计,再到课堂实践检验自己的反思是否是成功的。

⑥.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⑦.自我反思。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反思,形成案例反思。反思性教学以课堂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备课—授课—发现问题—反思—调整—新问题—再反思这样的过程展开和实施的,其效果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a反思课前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

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心理特点,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教学。课后还要对该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案进行再设计,为进一步改进教学作好准备.b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通常包括 “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单调的、呆板的,它排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生成的、开放的、鲜活的人的成长过程,注重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具体研究方向: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如何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何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反思预期目标和实际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是教学的方向和指标。但是实际在教学时很难达到预设的标准,对其中的原因加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

c反思学生的学习困难及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生活阅历和学习方式,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并敢于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哪些学生懂了、哪些还有问题,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反思具有研究性质,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反思是一种手段,是教师自觉地把自

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进行思考梳理的过程.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3.研究有效教学的时机、类型、选择与运用。

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学设计的预设、导入环节的创设、有效讲课环节的创设、练习环节的创设、反思创设情况等。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语文课有效教学问题的设计:

(1).语文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思路

A 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洪灾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进行《白杨礼赞》的教学时,先播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学生从歌词当中感受意境,而后展开教学。

② 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的提出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巧妙地措辞、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④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我们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至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B 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必须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做准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框架,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技能(主要是指整合知识的技能),是否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依据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技能能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问题的设计分为三种情况:

①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技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用做过多的铺垫与启发,直接设问即可。

② 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弥补在技能上的不足。

③ 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用以掌握的技能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设计时,就要在问题前附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C 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在无形中,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实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需要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⑴ 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方法。同时,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具有良好迁移价值的、“有意义”联系的、可不断生长的语文知识网络。

例如在教授《雷雨》一课时,依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值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情还是假意。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对周朴园在与侍萍相认前后的言行变化来展开分析,以此剖析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先结合背景分析:周朴园在抛弃侍萍之后的两次婚姻是否幸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后探讨:周朴园为什么那样地怀旧?对侍萍的近况为什么欲问还休?周朴园过去对侍萍的感情是否一如后来周萍对四凤的感情那般真挚?对侍萍一步步揭露真相进而勇敢相认的举动,周朴园为什么由“痛苦”而“汗涔涔”、由“惊愕”而“严厉”?为什么最后竟然说出“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这样的话?通过这重重对比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实际上,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人性中的美和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之美才是人类的希望,人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过渡衔接提问语

教学过程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粒粒珍珠,而各环节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珍珠之间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松散珍珠也不如美丽的珍珠项链璀璨,就如同写文章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需要过渡段一样,课堂教学中也需要“过渡”,过渡得好,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脉络贯通、浑然一体,而且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将会起到有益的作用:过渡不好,使人感

到思路跳宕、杂乱无章,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言语,也是教学言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教学的重要作用。

过渡言语一般运用于以下几处:由旧课过渡到新课,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由一层转入另一层,由一部分转入另一部分;由复习到新授,由新授到复习;由“总述”到“分析”、由“分析”到“总括”;由讲授到练习、示范、表演、讨论等环节。在这些环节运用时言语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简洁的针对性和睿智的启发性,否则,过渡将显得杂乱,失去应有的引导作用,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言语是教学组织言语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这里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提问言语进行一下深入研究。“学贵有疑”宋代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可见,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言语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其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令其更加有效地践行新课程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理念。因此,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来说,提问言语就是其推进教学重要手段和技能,而言语的质量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程度。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言语质量高低不齐,低质量的提问言语俯拾皆是。

低效乃至无效的提问言语:(1)目标不明确;(2)零碎,不系统;(3)无视学生的学情和能力;(4)用语不妥,意思含混不明;(5)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有效的提问”,具备以下特点:(l)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2)与学生的智力与认识水平的发展

相匹配;(3)能诱发学习欲望;(4)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目标;(5)有启发性。我们认为要想实现有效教学,不仅需要运用常规性的提问言语,而且更需要积极运用具有创造性和生发性的提问言语。对于这一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找准提问言语的切入口。

于无疑处设疑。俗话说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就是伟大,若能从无疑处生出疑问则是智慧。因此,教师应努力地从无疑处设疑,从文本中挖掘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思维;于无疑处设疑,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必将激起圈圈涟漪,收到奇特的效果。

提问言语要有逻辑层次性。事物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由低到高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是渐进的。因此,在设计提问言语时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己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具体设计提问言语时可从大处入手,小处着眼。问题提得大,并不指望学生能一步到位,立即解决,而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联想,激其发散思维。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钱梦龙曰:“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问言语要注重开放启发性,力避封闭型。有效的教学不会僵化

学生的思维,只会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提问言语应当提高一个发散点,使学生可以从多个方向或途径去探索,探求多元化的答案,而不是直线型的非此即彼。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⑴、把握好教材,分析好学情,是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前提。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导入也是一样。对于教材,我们首先要弄清教材的内容和它的编排特点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然后根据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导入方式。

例如,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导入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习作教学时,要尽量减少固定的、单一的、条例化的作文题目,而要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想象的时空,这也符合李吉林“形真、情切、意远、理寓”的情境式作文教学的理念。以生活场景、童话故事的创设为主,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意识的不断发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过渡。

⑵、根据导入的原则,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导入方式,是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导入,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的创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为主,这样他会觉得特别亲切;还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要与生活

相结合,要体现出语文的生活化。第二,课堂导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导入的过程也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第三,导入要有趣味性。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审美的乐趣。

创设教学情境,构建语文“乐学”课堂

许多语文教师为了能在语文学习的规律中找到一条“终南捷径”曾作过苦苦的寻觅和尝试。有的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指导学生对所谓的“标准化”命题的圈圈画画上,有的用在把“活教材”进行 “A、B、C、D”选项的精心推敲和设计上,有的用在“篇章结构”的机械分解和组合上,有的用在试图对语文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层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量化上。结果呢?教材活生生的灵魂,语言跃动的生命被窒息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被禁锢了。千姿万态的心灵都被统一地按照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单色调去对号入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情感领悟过程既失去了必有的训练形式,更失去了本质意义的依托。先后被“满堂讲 ”、“满堂灌”、“满堂练”所替代。这种形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经不是文章的阅读者、体悟者、欣赏者,而是成了记忆的机器、分析的机器、做题的机器。最应该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变成了白水萝卜汤,成了学生厌烦头疼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现象啊!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

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教学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我们试从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较深入的探索,在能力的天地中驰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这里提到的“那种愉悦”,其实就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活动,是产生于情感领悟基础上的特殊心灵感应现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刘勰不仅指出了语言创造中的情感作用,而且也注意到了情感领悟在学习情境中的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实践 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位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一位善于借助于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他就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情感悟的教学情境。

中学生的课堂,不能静若止水,而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秦砖汉瓦中找寻中华文化的轨迹,唐诗宋词中汲取古典文化精髓,元曲明清小说中领会历史人物的传奇,从而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没有艺术境界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说理,都需要创设情境,才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怎样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一个最佳的情境呢?

㈠、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文章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能起到抛砖引玉、创设氛围、调节情绪之用。曲在此而意在彼。目的是为了“引出”,它是一折“垫戏”。垫得好,可起烘云托月之效,曲已是“百尺竿头”,意却要“更进一步”。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可算得是教学上的高境界了。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矣。有时,音乐还能起到推波助澜、巧留余韵的作用:文言文《愚公移山》够经典的了,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我便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㈡、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容易激起师生对美的不懈追求,诚如高尔基所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教学《天净沙 秋思 》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

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悲凉的情感,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在诵读了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春天:青山、绿水、红红的太阳、草地、鲜花等,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盎然的诗意。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王老师在上《 绿 》这一课时,请学生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对四季的感受,同学们纷纷选择了“百花齐放”、“烈日炎炎”、“硕果累累”、“漫天雪花”,像是约好了似的。当老师请他们用一种色彩表现树木四季不同的颜色时,他们说春季的树是绿色的,夏季的树也是绿色的,秋季是金黄的,冬季则引起了争论。后来,他们从书上找到了标准答案:春季是嫩绿,夏季是浓绿,秋季是金黄,冬季是银白。

㈢、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意境的审美性,能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地接受教学美的熏陶感染,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实现精神的愉悦、道德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思想的升华,使学生终生难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语言设计时力求达到美感性。教学中,如果流于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叙述,难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鼓动性和艺术效果。对课本中描述的画面要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即用美的语言,扩充课本中所描述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轨迹使无声的铅字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无形的画面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亭台楼榭、奇山怪石。栩栩如生的景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景观,使自己身临其境,更深的体味作者的感情轨迹。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语言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㈣、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诵读在优化语情感悟和情境创设中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呢?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丰厚的背景优势,如情感优势、形象思维优势、美育优势、个性培养优势、文以载道优势、兴趣培养优势、思维品格优势、非智力培养优势、激励优势等等,诵读指导得体,领悟启迪有法,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迷狂”状态,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旨?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今日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能求其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情感领悟的过程和手段。只有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只有高质量的感悟基础上的阅读积淀,才可能在表达上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古人所云“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的说法是语文学习的至理名言。

㈤、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自觉地学习。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

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多媒体课件,能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如《孔乙己》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孔乙己的几处细节变化,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设孔乙己不自欺欺人、麻木不仁,最终会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吗?酒店伙计的“我”会和孔乙己说些什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孔乙己,让他来叙述孔乙己又一经历。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以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的熔铸和升华,是教师凭借卓越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能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能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艺术境界,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物化形态的教学情境。惟有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才能在有限的表现范围内,以高度集中、简练、生动的形象,容纳深远的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境界,以吸引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去品味,从而获得教学意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充实去丰富审美感受,从而获得教学情境所独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练习是为了配合教学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练习的对象为学生,学生是练习的受用者,练习设计的科学是否合理可从学生的使用情况窥见一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其中的练习形成一个训练的梯度,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纵向的训练序列。教材的语文综合活动练习范围广,形式多样,内容具体可行,关注学习的开放性,强调学生自主性,重实践、重探究、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关注社会生活,注重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和习作等方面的整合,每次活动都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步骤性的指导,从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教学时,老师们要正确领会教材编写的特点和意图,切实提高语文综合活动练习的有效性。

在自主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既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理解、46

中心把握、情感体验方面的练习,也要设计一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以及提高阅读能力的练习。教师除了要正确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外,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结合课文教学,设计精要的练习,在课堂上完成语文能力的提升,而不是靠课后做大量的练习来弥补。

课堂拓展的有效性

语文天地何其广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拓展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更深远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有效拓展不能忽视以文本为基础。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学习中去,不论是怎么样的拓展都不是盲目的,都应以文本为基础。有效拓展还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拓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内涵及外延有一个更深入更宽泛的了解,因此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组织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组织的有效性首先要求语言组织的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语文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优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

其次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生成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内容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

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最后教学组织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但又要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设计面向不同学生的分层练习和分层学习活动。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有效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师的教学艺术,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各国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和背景,对有效教学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有效教学的涵义、基本特征、基本理念等,为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但这些理论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和运用,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策略。同时,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专心听讲、倾心体验、积极参与。

语文反思性教学:指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程标准》和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引下,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问题的反思为核心,以“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为目的,创设多元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引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产生反思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积极寻找教学和学习的机会,对师生的教学方式、教学心理、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学习进度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主题式反思性教学策略:指反思性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围绕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发现,形成一个个反思的方向、一个个讨论焦点、一个个需要解决的要点,这方向、焦点、要点就是一个个主题,最终通过一个个主题把握和突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

教师方面主要从创设互动的立体反思性组织,让教师学会多元的反思方式、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反思,综合运用“立体互动、全面触发,确立意向、行为跟进,过程反思、获得主题,主题突破、反思深化”策略,构成合力,循环递进,促使教师获得反思意识、形成反思性教学能力。

(1)、在立体互动中碰撞反思的火花

反思需要素材的积淀和灵感的触发,只有调动一切可用的信息,让反思无时无刻、无地无处不在,布下思维的天罗地网,让反思长出敏感的触角和飞翔的翅膀,形成立体的反思网,才能更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①多主体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成长过程,也是旁观者见证成长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一般有三个主体的反思: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第三主体。第三主体指任意一个有意于反思的旁观者,他可以是任何一个听课、看课的人,也可是课堂中的某个

学生。当面对同一个教学问题时,一般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体验出发进行反思,如有三个以上的主体进行互动反思,则反思的效果会更好。多主体反思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寻得一个共同反思的触发点,和寻得较为合理的第三主体。多主体让教学问题全面铺开,使所有有问题可能得以呈现,而互动交流是实现碰撞和共鸣,既进一步开阔思维,也进一步达成共识,为获得主题作下基础铺垫。

②多层次反思。多层次反思指集体反思、小组反思、结对反思、自我反思等四个层次的反思相互结合与交流。目前的反思性教学十分注重和强调个体反思,对于个体反思的方法与策略已有较多研究,我们认为教学反思需要多个层次的互动,特别是结对反思应是最佳的反思方式,小组反思和集体反思是个体反思的有益补充。个体的反思有利于随时随地没有任何约束的开展,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而结对反思经过精心的搭配和组合,两个主体之间有着诸多共同的因素,也有诸多不同的因素,两者的碰撞和交流,恰是最为精彩的;小组反思适宜于阶段性反思活动;集体性的大规模论坛交流也是良好的补充形式。结对和小组等形式的互动反思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触发点,因此形成主题是反思性教学的核心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多层次反思。

(2)、在行为跟进中习得反思的方法

5.有效性研究报告 篇五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马国军 2011年5月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 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一)活动教学的策略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策略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三)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1、备教材要“懂、透、化”。

2、备学生要 “实”。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四)激励评价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2、研究的操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

(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开题起步阶段。(2011.4~2011.5)学习、讨论、确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初步明确课题的理论支撑点,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6~2013.7)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等,撰写阶段性小结。

3、第三阶段:(2013.8~2014.4)总结、结题和推广 做好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课堂实录等。

七、课题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1、开题报告

2、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材料

3、《课堂教学有效性优秀案例集》

4、《课堂教学有效性经验论文集》

5、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经验推广工作方案

6.有效性研究报告 篇六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2013年5月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地学生大多是郊区农村家庭,占学校人数的60%,前不久,我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两个班6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很令人遗憾——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处在令人尴尬的境地。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练兵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针对我校实际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篇二: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2011-11-27 22:20:42)转载▼ 标签: 教育

7.集成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七

集成学习最早由Hansen和Salamon提出[1]。他们研究发现, 训练多个神经网络并将其结果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 能够显著提高整个学习系统的泛化性能。Schapire通过构造性方法提出Boosting算法[2]证明了这一观点。受到这些研究的启发, 人们开始认识到集成学习所蕴涵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集成学习成为近十年来机器学习领域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创新性地从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两个方面阐述了集成学习的有效性。

探讨一下标准的监督学习问题:一个学习问题是给定一些训练样本{ (x1, y1) , ···, (xm, ym) }得到一个未知的函数y=f (x) 。Xi是一个表示第i个样本特征的向量, 一共有n个特征。例如, 高度、宽度、颜色、年龄等。这个向量也叫做样本Xi的特征。xi, j表示样本Xi的第j个特征, 在上下文意义明确的时候我们会省略这个下标i。

y的值是从类别集合{1, ···, k}中挑选出来的, 监督学习主要是分类问题和回归问题,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分类问题, 而且训练样本会含有一些随机的噪声。给定一个训练集S, 学习算法会输出一个分类器, 这个分类器是关于这个真实的函数f的一个假设 (近似) 。给定一个新样本X, 分类器能够预测出正确的y (类标签) 值, 用h1, …, hL表示分类器集合。

1 有效性分析

分类器集成是用某些方法 (典型的是加权或者不加权的投票) 将一个分类器集合中各个分类器的独立决策结果组合起来形成最后的输出, 从而对一个新的样本进行分类。监督学习中最活跃的研究方向是怎样更好地组合各个独立的分类器, 集成后的分类准确率相对于各个独立的分类器往往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集成后的分类器比任何独立的单个分类器在分类时更加准确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单个分类器要达到一定的准确率且个别分类器之间要有一定的差异性 (Hansen&Salamon, 1990) 。一定的准确率是指这个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要比随机猜测要好, 对于二分类问题来说就是单个分类器的准确率要超过50%。当两个分类器在一个新的数据集上的错误预测不一样就认为这两个分类器是有差异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准确率和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用3个分类器来组合:{h1, h2, h3}, 并且考虑一个新的样本X。如果这3个分类器是相似的 (也就是没有足够大的差异) , 当h1 (X) 的分类结果是错误的时候, h2 (X) 和h3 (X) 也会是错误的。然而当分类器的错误分类不是同时发生的时候, 如果h1 (X) 分类结果是错误的, h2 (X) 和h3 (X) 的分类结果可能是正确的, 因此, 使用多数投票法的时候就能够得到正确的分类结果。更严格地, 如果假设空间L中所有的分类器hl的错误率p<1/2并且这些错误是彼此独立的, 那么当多于L/2的假设函数是错误的时候, 采用多数投票法产生错误分类的概率, 就是二项分布中位于错误率p以下的面积。图1显示了集成21个分类器的实验结果, 并且每个分类器的错误率是0.3, 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去集成这些分类器的预测结果———“投票”, 比如说总是选择超过一半分类器预测的结果作为最终预测结果, 在这里就是选出大于或等于11的预测结果作为最终预测结果, 分类的错误率小于0.026, 这个错误率要小于任何一个独立的分类器的错误率。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假设每个函数的错误率是0.3并且相互独立)

如果这些独立分类器的错误率高于0.5, 那么集成后的分类器采用多数投票法的错误率将会比单个的更高。因此, 集成学习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构建一些相互独立并且错误率低于0.5的单个分类器。

这就是PAC学习模型:弱学习算法和强学习算法的等价性问题, 即任意给定仅比随机猜测略好的弱学习算法, 可以将其提升为强学习算法。只满足这个结论并不能保证能构造出一个好的组合分类器, 但是通常来说, 满足这个条件的一般都是好的组合分类器, 主要有3个原因:

(1) 数据量方面。一个学习算法可以看成是从假设空间H去寻找一个最好的假设函数。当可用训练样本的数量远远小于假设空间大小的时候, 就会有非常突出的数据问题。没有充足的训练样本, 学习算法就会从假设空间H中找到很多不同的假设函数, 而这些假设在训练集上的正确率却是相同的, 此时就很难抉择哪个假设在测试集上会得到好的结果了。通过集成这些假设就可以减少选错分类器的风险。

图2 (a) 描画了这种情况。外面的曲线表示假设空间H, 里面的曲线表示能在训练集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准确率的假设函数集合。点f表示这个真实的假设函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 对这些比较准确的假设函数加以平均, 能够较好地近似表示f。

(2) 计算问题。很多学习算法都会遇到局部最优的状况, 例如, 神经网络是通过梯度下降来最小化错误率的, 假如训练集是足够充足的 (此时数据量问题就基本不存在了) , 学习算法也很难得到全局最优解。实际上, 找出最优化的神经网络和决策树是NP-hard[3]。通过把不同起始点得到的分类器集成可以更好地靠近这个未知的全局最优解, 并且这个近似的假设函数常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分类器效果都要好, 图2 (b) 表示了这种情况。

(3) 假设的描述问题。大多数的机器学习实际应用中, 很难用假设空间H中的假设去表示真实的f, 通过对假设空间H中的假设进行加权求和进而扩展假设空间H的规模或许能够表示真实函数f, 图2 (c) 表示了这种情况。在图2中, 空间H是一个在给定的训练数据集上能搜索到的有效的假设空间。

这3个基本问题是导致学习算法有可能失败的3个最重要的方面。因此, 一个好的集成方法要能够尽可能地减少 (甚至是消除) 标准学习算法这3个缺点。

2 不同集成方法比较

构造单个基分类器和集成分类器的方法主要有:贝叶斯投票、处理训练数据集[4]、处理输入特征[5]、处理输出类标签[6]、引入随机性[7]等。

为了比较不同集成方法的效果, 我们进行了一些对比试验, 使用的是UCI标准数据库, 一共选择了33组数据, 实验平台是Weka。

2.1 实验结果

表1是其中的一个结果, 显示Adaboost算法比较的结果, 分别是:好、差、相同 (几乎) , 例如:14-0-19表示Random C4.5和C4.5比, 14次好、0次差、19次类似。虽然引入随机化以后在非常大的数据集上有时候比Bagging的效果好, 但是通常来说Bagging和随机森林的准确率差不多。

需要注意的是用来训练的数据几乎是没有噪声的。当加入20%的人工噪声 (错误类标签) 时Bagging和Adaboost的效果有了明显的差别。Adaboost效果不是很好 (对噪声敏感) , 但是Bagging表现比较好, 随机森林一般。

理解这个结果的关键要从上面提出的学习算法的3个不足出发, 分别是:数据问题、计算问题和表示问题。对于C4.5决策树算法来说, 这3个问题都会出现, 而分类器集成能有效减少这3个不足的影响, 所以效果比单个C4.5要好。

2.2 实验分析

决策树算法实质上是将特征空间用一些和坐标轴平行的线段来划分, 每一个线段就代表了一个节点, 也就是一次决策。

如果真实的函数f能够被一棵小的决策树表示的话, C4.5不需要集成也能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真实函数f需要一棵很大的决策树才能正确表示的话, 那么C4.5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分类函数就会需要一个很大的训练数据集, 这时数据问题就出现了。

出现计算问题是由于在寻找最优决策树 (例如, 最小的) 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贪心 (局部最优) 决策。如果一个决策错了, 就会导致训练数据集被错误划分, 并且会影响接下来的决策, 所以C4.5的高度是不稳定的, 训练数据集的任何改变都会使决策树的结果有很大的改变。

表示问题主要是由于决策树用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划分特征空间。如果这个真实的分类边界并不是和坐标轴完全平行的, C4.5就要求有一颗无限大的树来正确表示这个边界, 也就是用无限多的平行于坐标轴的小线段来近似表示那个不平行于坐标轴的边界, 如图3所示 (图3 (a) 是3个小的决策树分类边界, 每个有5个节点。图3 (b) 是这3个决策树通过多数投票产生的边界, 它等价于一个13个节点的复杂决策树边界) , 也就是说用很多小的决策树经过组合以后能够达到大决策树的效果, 从而实现对非平行与坐标轴的边界近似表示。

现在来考虑3个集成方法:Adaboost、Bagging和随机森林。Bagging和随机森林都是独立构造各个基分类器, 也就是子决策树。Bagging通过处理输入的数据集来独立构造基分类器, 而随机森林则是直接改变C4.5的决策。实质上这两种做法类似于贝叶斯投票, 不同的假设在训练集的不同子区域上面的准确率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训练集的某个子区域上表现最好的假设起到更多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两种做法主要解决了数据问题, 部分解决了计算问题, 但是对表示问题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相比之下, Adaboost通过构造每一个新的决策树 (子分类器) 去消除前面决策树加权投票没有完全解决的残留错误。Adaboost直接去优化这些加权的投票, 因此, 直接瞄准了表示问题。但是, 这种直接优化的做法会增加过拟合的风险, 因为集成后的假设空间通常大于原始算法的假设空间。

这样, 我们就能理解在大数据机上随机森林为什么比Bagging表现更好了。因为bootstrap抽样法产生了一个和原始训练集非常类似的更大的训练集, 导致了训练出来的基本分类器 (决策树) 差异不明显。尽管很容易产生一些垃圾决策树, 但随机森林产生的基分类器的差异性却十分明显。

3 结语

集成学习是一种从弱分类器产生强分类器的有效且稳定的方法。本文简单总结了一些主要的集成方法并且分析了集成学习比单个分类器效果要好的3个主要原因。本文用一些实验证明了这些结论, 并进行了说明[8], 但是对Adaboost和一些底层算法的相互作用[9]没有讨论。大多数与Adaboost结合的算法都有全局性的特点, 例如学习一个相对低维的决策边界。是否存在一些局部算法 (例如径向基函数或者最近邻方法) 能和Adaboost结合, 从而产生新的算法, 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集成学习是构造一系列的分类器, 然后对新的样本预测其类别的学习算法。最原始的集成方法是贝叶斯平均, 最近的算法包括Error-Correcting output coding、Bagging和Boosting。阐述了集成后的分类器效果优于单个分类器的原因, 结合实验对一些集成学习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集成学习,分类器,有效性分析

参考文献

[1]HANSEN L K, SALAMON P.Neural network ensembles[J].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0, 12 (10) :993-1001.

[2]SCHAPIRE R E.The strength of weak learnability[J].Machine Learning, 1990, 5 (2) :197-227.

[3]HYAFILE L, RIVEST R L.Constructing optimal binary decision trees is NP-Compltet[J].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76, 5 (1) :15-17.

[4]FREUND Y, SCHAPIRE R E.A decision-theoretic generaliz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and a application to boosting[Z].Tech.Rep, AT&T Bell Laboratories, Murray Hill, NJ, 1995.

[5]DIETTERICH T G, BAKIRI G.Solving multiclass learning problems via error-correcting output codes[J].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1995 (2) :263-286.

[6]KOLEN J F, POLLACK J B.Back propagation is sensitive to initial conditions[J].In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San Francisco, CA.Morgan Kaufmann, 1991 (3) :860-867.

[7]CHIPMAN H, GEORGE E, MCCULLOCH R.Bayesian CART[R].Technical Report.Chicago: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6.

[8]王清.集成学习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1.

8.英语课堂讨论有效性研究 篇八

关键词:英语课堂;讨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11-0025-5

Abstract: Valid discussion in English class should include the pertinence of tasks, the diversity of improving abilities, the independence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llaboration in the process and the contained education and so on. Teachers should optimize and design the class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aspects such as clearing the aim of discussion, optimizing the topic of discussion, designing the form of discussion in reason, choosing the best opportunity for discussion, constructing good atmosphere for discussion, enhancing the organizational control and giving the feedback of evaluation duly and felicitously and so on. Besides, the principle of giving priority to students, prompting 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so on should be materialized in the process of class discussion.

Key words: English class, discussion, validity

1. 引言

有效的语言学习涉及从对少量语言形式的控制及时过渡到相对无限的语言形式的自动加工(Brown,1994: 189),而讨论则被认为是促进这种自动形成的最有效途径。因为为达到交际目的,人们把注意力放在意义表达和信息理解上,而不再是语法或其它语言形式上,语言的互动能为学习者创造大量的信息输入和语言产出的机会。正如River(1997: 264)所指出的: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增加他们的语言储备,在互动中,学生可将其拥有的语言全部用于(类似)真实生活的交际。

课堂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围绕某一话题或内容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张淑蓉,2006:51)课堂讨论是师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讲英语的机会,增强学生讲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许名央,2004:67)课堂讨论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有效实施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有效的英语课堂讨论的基本特征

2.1 任务的适切性

任务的适切性首先表现在讨论话题的适切性。课堂讨论的话题既要体现认知冲突,且与学生生活相关,以引起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和参与讨论的兴趣;也要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使学生能够进行语言交际。避免出现“只有几个优秀学生参与讨论活动,大多数学生沉默”的情况;其次,组织安排的适切性。课堂讨论既要关照学困生,为其提供通过努力获得表现的机会,又要为优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条件,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讨论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携手共进。

2.2 能力培养的多元性

课堂讨论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有助于思维、创新、交际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讨论前查阅资料有助于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话语的酝酿有助于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讨论中的唇枪舌剑有助于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如何从语言材料中归纳自己的观点,是分析综合能力的锻炼;如何在讨论中推陈出新、独辟蹊径,是创新能力的演绎;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时,巧妙应答是应变能力的检验。

2.3 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积极主动的整合。课堂讨论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在主动选择加工外在信息的基础上,建构信息的意义。学生为完成任务,讨论前查阅大量语言资料,进行信息检索,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讨论过程中,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的理解,学生不再依靠教师讲解,而是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2.4 过程体现合作性

课堂讨论应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讨论是一项团体活动(team work),将合作引入课堂讨论,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在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同组成员在讨论前合理分工,共同收集资料,共享资源;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帮助,协同一致,为任务的完成和小组的荣誉群策群力。组间合作则体现在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观点,共享讨论的成果。另外,各小组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拓展课堂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2.5 蕴含教育性

课堂讨论既要确保学生能习得知识、发展能力,也要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深受教益。首先,讨论的话题可以涉及多个学科且解释是开放性的。通过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话题的讨论,学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如 How should we deal with the increasingly high oil prices? 其次,设置情感领域的问题情境。一些有关选举、艾滋病、贫穷等话题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如公民道德、爱心、社会责任等;另外,话题要具有时代性,反映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成就。在无锡太湖爆发蓝藻期间,可组织学生讨论“man and natur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话题。

3. 英语课堂讨论的优化设计

3.1 明确讨论的目的

课堂讨论最初仅被当作是一种组织教学的手段。随着对语言习得的研究,语言学家们发现它也是语言习得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因为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不管有没有得到结论。因此,英语课堂讨论不应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它的过程。然而这一点并不为一些教师和学生认同,他们只关心通过讨论究竟学到了什么。他们没有看到,用目的语讨论的过程就是在学习。(单力真,2003:18)

教师首先要明确通过讨论能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认识到讨论的结论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想了什么”和“怎样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吴炜,2007:23-25)

3.2 优化讨论的话题

1)在创设讨论话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个真实的、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讨论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应赋予讨论话题一种时代气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欧阳芬、黄小华,2004:139)教师可以从报刊、书籍、网络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问题或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

3)设计生动有趣、有吸引力的开放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讨论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合理设计讨论的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讨论话题的题材及任务的难易合理选择讨论的形式。常见的英语课堂讨论有以下三种类型(赵叶,2003:36-38):

1)小组分散式讨论。这种形式适用于中心议题多、难度小的问题。根据情况可分为两人一组、四人一组或前后座位的四人一组等。目前各种版本的中学英语教材都安排了“Discussion”环节,如两人一组(work in pairs)讨论;四人一组讨论可安排在阅读课文前(pre-reading discussion),由此让学生事先熟悉、预习课文内容,以利于后续教学。如《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2 Welcome to Hong Kong一课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提前讨论:(1)What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2)What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 Disneyland?

2)议论式讨论。这是为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或在教学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由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来,大家即席发表意见、讨论的方式。它属于一种无固定形式的集体讨论,此方式在教学中被大量使用,效果比教师个人“喋喋不休”讲解要好得多。如讲解have/has been to和have/has gone to的用法区别时可设计以下语境让学生讨论:

have/has been to

A: I couldn’t find you just now. Where were you?

B: I have been to the supermarket.

have/has gone to

A: I can’t find your father. Where is he now?

B: He has gone to the supermarket.

学生结合语境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语境包含“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in the past.”和“I’m back now.”等信息;而第二个语境则包含“Father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in the past.”和“He isn’t back now. (He is in the supermarket now. 或He is on the way from or to the supermarket.)”等信息。然后学生运用自己理解的语境造句。这种方式能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和主动学习,能发展其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

3)填表式讨论。让学生以阅读材料为依据,在教师设计或教材给定的表格问题引导下,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强化教学过程的“操作”意念,在共同讨论中发展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如《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1 Times Have Changed一课可以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讨论、填写:

3.4 选择讨论的最佳时机

1)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展开讨论。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3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前,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学的有关“电脑”和“互联网”的知识。例如:(1)Is the computer useful in our daily life?(2)Can you list some different uses of computers?(3)What do you use your computer for?(4)What can we do on the Internet? 然后,再结合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What does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mean?(2)How do we play the game on the computer?

2)在重、难点处展开讨论。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抽象的语法知识)和重点问题,学生要么理解起来感到困难、要么缺乏足够重视,学习效果欠佳。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如讲解“现在完成时态(二)”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示进行讨论:

例句:I have lived in the city for four years / since four years ago.

通过讨论可以发现该语法现象包含两层含义:(1)We u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started in the past.(2)The things continued to the present. 。因此,学生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例句:“I came to / started living in the city four years ago.”和“I still live here now.”。

3)围绕学习策略展开讨论。学习策略的运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围绕学习策略展开讨论,并对各种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总结,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又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

3.5 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1)教师应成为课堂讨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的合作者,并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所有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扩大讨论活动的参与面。

2)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3)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意见相左时,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商榷,不轻易否定其对某一问题的独到的看法。

3.6 加强组织调控

1)组织:学生是讨论活动的主体,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以忽视,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是保证讨论活动高效进行的关键。首先,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直接影响着讨论的成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话题的难易度分解任务目标;其次,合理划分小组。小组的划分必须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兴趣、学习水平乃至人际关系等都了如指掌,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尽可能使各组学习水平保持相对平衡;同时,明确规章制度,这是课堂讨论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如要求学生讨论时尽量讲英语,发言简明扼要,体现交际策略等。

2)指导: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主要任务是调控和辅导,对学生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细心观察、记录学生活动情况,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保证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为了不打断学生的即席外语交际,应减少当场纠错,可先把学生的交际内容记录下来(录音机或笔记),事后再选择时机分析、整理和纠正。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通常有两个选择:回避或设法解决。对于讨论中一时难以提取的语言项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面部表情、体态动作等非言语交际手段。研究表明,非语言交际传递信息的成功率可高达55%。

3)调控:首先,控制讨论时间。课堂讨论一般控制在5-15分钟,具体取决于任务的难易度。时间过短,讨论不充分,效果不明显;时间过长,占用了其它教学时间,学生的思维也会疲劳;其次,控制讨论节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各异,讨论时可能会有偷懒、冷场或争论不休的现象,教师要适时引导,以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另外,要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发言,避免离题;同时要根据讨论的进展情况,随时捕捉与主体有关的其它有争议的话题,促使学生深入探讨,提高课堂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3.7 及时、恰当地反馈评价

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讨论,总结、反馈讨论的内容,使他们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的反馈要准确到位,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给予评价,使他们在以后的讨论中能减少错误、提高效率。同时,要区别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在强调准确性的环节可以适当多纠错;一般情况下让学生多开口、少纠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填写简单的K—W—L表格(杨良雄、黄远振,2007:8)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教师在进行反馈、评价时,不仅要关注讨论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尤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4. 英语课堂讨论的实施原则

4.1 学生为主体原则

课堂讨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发展的空间,并非只是“教师教,学生学”。而英语课堂讨论就是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单纯的知识的掌握向知识的运用和自主建构过渡。

4.2 激励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如果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在课堂讨论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要辩证地看待讨论中的不足,提倡多鼓励、少批评,尤其要为基础差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添其学习的信心。

4.3 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

语言素质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而语言运用能力又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在课堂讨论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理解和表达实际意义。因为只有不断运用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感知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语言运用能力才能提高。

5. 结语

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已学知识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巩固技能的方式之一。(赵叶,2003:36-38)但教学中也要避免“满堂论”的误区,如一些具有高度一致性的课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只需正常讲授即可。否则,过多、过频地使用课堂讨论,只会使讨论流于形式,反而降低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189.

River, M. W.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64.

欧阳芬、黄小华.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39.

单力真. 分组讨论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3(4):18.

吴炜. 关于中学英语课堂讨论的思考[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2):23-25.

许名央. 大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J]. 邵阳学院学报,2004:67.

杨良雄、黄远振.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1):8.

张淑蓉. 试论英语课堂辩论的有效实施[J]. 扬州教育,2006(4):51-52.

上一篇:电子商务的就业形势下一篇:第一届艺术周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