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精选11篇)
1.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一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类型:理论研究型、实验研究型、技术开发型、工程设计型、应用型、其他。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文献综述
摘要: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变得更加艰难,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已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问题。
关键字: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难
一、前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已达4200多万户,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8%,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 75%以上,中小企业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8%,出口创汇的68%,税收的48%。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袭击,中小企业面临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金融环境趋紧,并正逐步影响到实体经济。受此影响,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范、优化信贷结构,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正在或将要经受着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使许多中小企业因材料的涨价、人工成本的提高、人民币的大幅升值、融资难等问题而纷纷倒闭。中小企业在内源融资能力大幅降低的同时,主要外援资金渠道金融机构贷款也大幅缩减。给原本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下如何解决融资问题已成为现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行列中来。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早期时候,蔡则祥(2001)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入选择》一文中提出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之间的纵向信用联系对民营中小企业与国有金融之间横向信用联系的排斥, 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而不同企业贷款的比较风险系数不同,成本收益比与信息对称性有别, 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直接原因。后来,赵国义(2006)在《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文中指出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成本高,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缺乏准确性,中小企业在向外披露企业信息时,有意进行粉饰,使得金融机构对其所有权、组织结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等缺乏准确把握,造成中小
企业在市场中形象不高,特别是对能够获得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他们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感。这些金融机构因怀疑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而不愿意接受其贷款申请,从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近年来,张优勤(2009)在《金融危机下再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小企业的老板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比较缺乏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导致在金融危机下银行更加不会轻易批准这些企业的贷款,加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日益艰难。
(二)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前几年,陈晓红(2002)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障碍分析后,提出解决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键要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正常的的市场经济关系, 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多元化、方式市场化、手段规范化和结构合理化。后来,雷少辉(2006)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题思路》中具体阐述了许多解决办法,比如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本市场,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大力引进海外投资基金融资、项目融资、境外贷款、贸易融资等,中小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质,恪守信用等等。近一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郭慧(2009)争对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的实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她提出积极利用各种渠道,解决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解决银企信息严重不对称这一融资障碍的关键,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透明化中小企业信息, 而且稳定的交易关系有利于消除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 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中小企业融资而言显得日益重要。卢美玲(2009)指出中小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借助信息技术改变其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完善中小企业网络财务信息披露平台建设,可实现市场资源的共享,降低单个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与大企业类似的规模经济。
三、国外研究成果
早期时候,李善同,刘勇在《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还是一定的区别的:在美国,人们崇尚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精神,再加上美国的金融管理相对较严,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的偏好上,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一般小于总资产的50%。而在欧洲,人们更强调彼此间的合作精神,因此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率一般大于总资产的50%,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企业自身的原因(如风险大、管理不善等等)上。
后来,卓涛在《日本企业振兴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一文中提出日本的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及成功经验如下:1.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保障体系 2.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3.信用保证和信用保险相结合的融资保障体系 4.当经营环境出现突变时,协助中小企业做出灵活反应的安全网络体系 5.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体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忠”、“和”的心理情结等)
四、总结
鉴于此次金融危机深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日益恶化,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度过融资难关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详阅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回顾整理,首先将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谈起,着重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致力于提出中小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下解决融资困境的对策,使其度过难关。
参考文献:
[1]阮兢青 陈文标《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2009年2月
[2]蔡则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入选择》金融纵横 2001年11月
[3]赵国义《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6年5月
[4]张优勤《金融危机下再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商场现代化2009年9月
[5] 陈晓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1月
[6] 雷少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题思路》财会月刊 2006年3月
[7] 郭慧《经济危机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抉择》管理观察 2009年6月
[8] 卢美玲《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经济视角(下)2009年3月
[9] 李善同 刘勇《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研究》科学决策 2001年4月
[10]滕莉莉《东盟若干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1月
[11]夏九洲《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比较分析》消费导刊 2009年4月
[12]卓涛《日本企业振兴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13]苗丽娜《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问题研究》硕士论文 2006年4月
[14]Alan C.Shapiro“Foundations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蒋屏浦军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二
首先, 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较少。由于中小企业规模有限, 经营风险相对较大, 信用度较低, 因此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角度讲, 银行更乐意放贷给大型企业, 一来可以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二来可以达到贷款上的规模效益。另外, 我国目前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大多数分布在大中城市, 中小城市很少, 担保机构的资金少、实力弱, 使其信用放大倍数有限, 银行基于风险的考虑, 不愿意与其合作又使这个行业难以承担起更多的使命。
其次, 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 负担重。国有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都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 个别股份制甚至国有商业银行利率最高上浮达60%, 另外, 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 不仅手续繁杂, 而且还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 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
再次,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上主要都是依靠企业自身积累, 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是非常不利的。中小企业应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渠道来筹集经营中所需的大量资金, 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 规模有限, 适合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创业板迟迟未能推出;同时全球性股灾也打消了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念头, 即使具备条件上市融资的一些中小企业也放弃了走这条路, 实际上根本无法从股票市场筹集到大量资金。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1、从微观层面来看:
(1) 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经营风险日益加剧, 所以对其贷款必然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 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另外, 中小企业存在经营的诚信问题, 中小企业的履约意识和诚信观念比较淡薄, 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还款能力差、恶意举债、转嫁风险的现象, 这就影响了融资企业或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信心, 从而使他们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或贷款显得非常谨慎。
(2) 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贷款的主要依据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与经营信息, 目前,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和私营小企业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 大多数中小企业会计资料不真实, 内部制度不规范, 这大大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信心, 从而影响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
2、从中观层面来看:
(1) 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会从资金运行安全角度, 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出发, 格外追逐优质客户, 注重企业规模, 严格控制风险, 严把放贷关。因此, 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和信贷营销策略, 基本上都偏重于“大行业、大企业”, 客观上造成了“规模歧视”, 不利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贷款。
(2)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率主要还是由国家制定, 最终金融机构也只能得到规定的利息, 但是, 相对于其他贷款而言,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存在着相对较高的风险, 在较高风险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却得不到较高的回报, 因此金融机构也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3、从宏观层面来看:
(1)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中小企业促进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提出要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征信体系、担保体系, 而这三大体系的建设至今仍然不尽如人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每年都出现在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 但鲜有实质性的应对或者举措。每一次中小企业出现困境, 影响GDP增长和就业了, 就重视一次, 给银行下任务, 要求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 并且规定了指标。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固有的融资难问题。
(2) 借贷担保机构数量少且运作不规范。目前不少地方的借贷担保公司由于政府对其发展扶持力度不够, 缺乏制度法规的保障和约束, 同时担保公司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问题, 这使得担保公司难以正常运作, 未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目的。
(3) 社会信用秩序欠缺。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没有与金融机构进行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就进行了不规范的改制, 没有经过债权人同意就将企业转包他人, 债务不明确, 从而使银行债权被悬空, 影响了整个社会诚信氛围。
三、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1、从政府角度出发:
(1) 应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据报道, 经国务院批准, 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 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通知明确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的补助方式和额度, 同时也明确了申请补助资金项目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具备的各项资格条件, 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2) 推进民间金融的市场化。这不仅意味着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要被放开, 更意味着政府应将民间金融合法化, 并加以合理引导, 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3) 完善相关的政府配套措施。推动中小企业从规模化向专业化转变;鼓励中小企业走向海外, 在融资、信息等方面积极予以配合;企业的破产机制应该予以完善, 解除经营者因经营不善而产生后顾之忧;同时, 还要下决心对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的大幅减免或者缓交, 对中小企业也应实行差别税率, 这实际上是通过减税的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2、从金融机构角度出发:
(1)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一般主要包括城乡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各种地方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 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 对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信誉状况相对比较了解, 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 加之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成本低, 能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的交易成本。所以,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2)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能帮助中小企业从各大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担保机构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型信用担保模式, 以政府出资为主, 吸收企业投资;二是中小企业互助型担保模式, 由中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商业银行担保模式, 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目前应着手于完善各种担保形式, 扩充风险担保基金, 扩大担保覆盖面, 简化手续, 降低费率, 坚持信用担保机构按市场化、规范化、系统化原则进行。可以考虑成立担保组织, 支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的服务机构, 为区域内、行业内、群体内的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
3、从中小企业自身出发:
(1) 中小企业应加快战略转型。企业战略转型, 是指企业由传统管理运营模式转变为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现代公司制模式。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勇于进行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降低成本;加强管理,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创新,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 中小企业要围绕企业战略, 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建设企业文化和员工精神, 恢复员工的力量, 来对战略进行有效的、彻底的执行;企业的战略转型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以外, 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扶持, 如果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加之缺乏资金等优势, 中小企业将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融资方式而言的, 由于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很多限制因素, 融资现状不容乐观, 融资方式比较单一, 因此中小企业要想改善目前融资难的困境就应该考虑在融资方式上进行创新, 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和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比如说:合理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等。
所谓金融工程技术就是利用工程学和数学方法来解决金融问题, 实现使投资者增加收入, 使筹资者减少成本的目的。该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公司在融资工具上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吸引投资者, 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而设计出不同的信贷品种,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管理问题。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企业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 通过重新组合, 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 从而得以筹措资金的一种方式。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可以盘活中小企业的存量资产, 降低资金成本, 也盘活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 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同时, 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 优化企业的财务比率, 降低财务风险。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对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双赢融资方式, 这对于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极为有利。
四、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健康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金融危机下, 面对重重困难, 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应对, 寻找对策;同时政府管理部门, 更应该多为中小企业想办法, 在税收制度、财政制度、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制度供给上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扶持, 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切实解决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问题的成因, 同时提出了从政府角度、金融机构角度以及中小企业自身三方面来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关键词: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小荣, 张晶.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8 (4) :30-34.
[2]、李大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剖析及对策选择[J].金融研究, 2001 (10) :15-18.
[3]、谢继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 2006 (6) :12-15.
3.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国家对于会计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日益增加,会计行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使得我国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会计人才工作上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一、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临的新形势
根据近年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新形势就是国际化和信息化,这种蔓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新环境体系是当今我国会计培养的发展趋势,早在近30年前,世界知名的会计事务所就预测过这种发展趋势,也就是企业的业务主要完成形势将会有所变化,由从前的完全独立完成变成现在的外包形式,事实证明,这种预言完全正确。
二、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结构单一、知识体系培养面窄。步人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信息化的发展以惊人的素速度前进着,在现代科技迅猛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致,而且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在企业经济和利益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财务工作者而言,只有具备超强的专业素质与广泛的学科知识才能驾驭管理岗位,但是在目前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上,我国高等学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知识面过窄,我国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一般都以专业知识为主,在结构设计上以会计学基础和中级以及高级财务会计为划分,并不注重会计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二)教学思想陈旧、对管理会计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无论对于企业内部改革还是经济体制的变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很多高校对于管理会计人才并不是非常重视,这种守旧的思想阻碍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学校对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忽视更是阻碍了符合当今经济市场、富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输出,所以,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学科发展,为社会培养拥有全面管理丰富的人才,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改变教学思想,重视学科建设,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实现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人才培养。为了近一步迎合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加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应该落实的人才培养策略就是改变观念,从教育的根本上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尽管对于观念的改变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基于我过常年来对于财务和会计教育的禁锢偏见,就必须跳出会计看会计,把专才教育转化成通才教育,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学校应该在培养学生财务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的情况下,重点面向未来和应用程序,把财务相关的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以及考核等都作为学习涉猎对象。
(二)构建全新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管理会计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顾名思义,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学会以复合型教学模式去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管理与会计更加完美的融合,并且吸收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学科知识,培育更近高素质的人才。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可以实行选课制度,通过全校性选修课,建立学科和专业选课模块,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更好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第二种方式就是主辅修制度,也就是在学生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对辅课进行学习’以学分为划分标志,修满规定学分、就能得到辅修证书。
(三)实施教材创新与教材同行。实施教学创新是培养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策略步骤之一,众所周知,只有教师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全新的视角去学习,才能得到更高的教学效率。由于管理会计这门学科与企业经济的关联性特别强,所以专业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启用启发式教学,弓I导学生走进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还可以用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在相应话题中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实践,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四)加强人文教育,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事实证明,如果人文教育或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将被工具化,大学培养人这一最基本的职能将遭到削弱,大学的持续创新能力也将受到影响。而会计专业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追求和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使得学生具有适应重要变化的灵活性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得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四
文章从困难和机遇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金融危机给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金融危机使南通中小企业面临出口订单锐减,出口市场缩小,生产成本上升,产出下降,生产规模缩小,倒闭现象严重,信贷支持减少,直接融资渠道变窄,融资成本提高等困难。但在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也面对全球产业转型、升级,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积极财税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机遇。面对困难与机遇,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扩大内需市场,开拓危机影响较小的海外市场,强化内部财务管理,扩展融资渠道,优化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关键词: 中小企业;金融危机;困难;机遇
0引言
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的企业[1]。目前,中小企业年均产出占中国GDP超过60%、从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数超过80%[2]。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仍在蔓延,而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文章从困难和机遇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金融危机给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为中国中小企业探索应对危机的道路提供参考。
1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1.1 出口受到严重冲击
1.1.1 出口订单锐减据海关统计,2009年1~8月,中国外贸出口7307.4亿美元,同比下降22.2%,出口价格总体下跌5.6%,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下降17.6%,出口数量下降对出口值下降的贡献率为79.3%,其中,一般贸易出口价格下跌0.4%,出口数量下降24.9%;加工贸易出口价格下跌6.4%,出口数量下降15.5%。同期,一般贸易进口价格下跌22%,进口数量增加4%;加工贸易进口价格下跌6.1%,进口数量下降21.5%。第105届广交会共有16万境外采购商到会,与上届相比下降5.2%。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比上届减少16.9%。机电商品、轻工产品、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国际市场萎缩影响比较大。
1.1.2 出口市场缩小在贸易壁垒增加、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中小企业传统外贸模式受到考验。一是面临印度、越南等国家的竞争压力。虽然印度、越南等国家的产业配套不及中国,但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2009年“广交会”反馈,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中小企业外贸订单向东南亚国家流失倾向明显,尤其是纺织服装、工艺品、玩具等行业。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8年1月~2009年9月一美元折合人民币(期末数)由7.1853上升为6.8290。纺织服装领域的中小企业,加工利润在5%~10%之间,人民币升值严重影响企业出口,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价格竞争优势继续削弱。一些企业倾向于不接超过两个月的订单。对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量进一步萎缩,据海关统计,2009年1~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价格下跌4.4%,出口数量减少13.5%,比前7个月减幅加深0.5个百分点,小于同期出口总体减幅4.1个百分点,分别小于对欧盟和日本出口减幅9.5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同期,对欧盟出口价格下跌2.7%,出口数量减少23%;对日本出口价格上涨2.2%,出口数量减少21.9%。
1.2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1.2.1 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受美国次贷危机,铁矿石、石油、粮食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国中小企业增速进一步放缓,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原材料价格上升对企业成本影响幅度比较大,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其中,钢材、石油制品等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加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采购成本比较高,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中小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造成生产消耗过大,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这也是中小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1.2.2 产出下降生产成本与用工成本的上升使中小企业利润不断下滑,而利润的下滑使企业产出呈下降趋势。据调查全国2008年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低同比增幅。广东2008年全年工业企业订单、生产、利润三个指标的指数平均分别为110.7、101.1和100.0,比上年下降20.8、21.5和20.3点。
1.3 生产规模不断缩小
1.3.1 生产规模缩小这场金融风暴使中小企业出口市场不断缩小,加之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中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惠州吉隆被喻为中国的“鞋都”,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女鞋生产基地。吉隆镇有几千家鞋厂,规模较大的企业有100多家,除此之外很多都是小工厂。现在有近1/3的小厂已经完全停工,仍在运行的厂商也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
1.3.2 倒闭现象严重据统计,全国2008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纺织企业面临重整。据广东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统计,2008年1~9月,广东省停产、歇业、关闭和转移的中小企业累计为7148间,截止2008年10月份,这个数字就上升为15661家。
1.4 流动性资金不足
资金紧张和融资困难是一直困扰企业的难题,2008年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以广东省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统计,2008年,广东省企业融资和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各期均低于上年同期,融资景气指数从一季度的103.3逐季下滑到四季度的93.3;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从一季度的115.2逐季下滑到四季度的101.6;2008年下半年虽然利率下调、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就目前现状看,政策的积极效应尚未显现;四季度中小企业中,反映融资困难和流动资金更趋紧张的分别占31.1%和31.9%,而反映融资相比容易和流动资金充足的分别仅占10.7%和18.9%。
2中小企业面对的机遇
2.1 产业布局调整和政策机遇
2.1.1 全球产业转型机遇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制造业部门角度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大国。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速了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景气,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契机。目前,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格局调整中,中国应强化自己的制造业中心地位。
2.1.2 全球产业升级机遇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在遭遇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将陷入衰退或衰退边缘,发达国家制造业势必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这将对中国制造业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特别是中国实施的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和一系列产业转型政策必将给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为中国产业升级和企业产品升级创造新机会。
2.1.3 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国务院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启动了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央的决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一定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2.2 财税金融支持机遇
2.2.1 财政政策方面一是2009年国发36号文件将困难中小企业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的政策执行期,由原定的2009年底延长至2010年底。中小企业可与职工就工资、工时、劳动定额进行协商,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
工作制;二是中央财政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208.5亿元。在2008年39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增加到96亿元,今后还要逐渐增加。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0亿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中安排了30亿元,专项用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国发36号文规定要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关于基金的设立,目前正在研究之中。三是为减轻企业负担,国务院有关部门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和停止征收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费等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可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190亿元。
2.2.2 税收政策方面2008年初实施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法定税率由33%降为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按20%的低档税率征收,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从2009年起,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6%和4%统一下调至3%;从去年8月起,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在此基础上,2009年国发36号文件又提出2010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中小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规定提出减免税申请;不能按期纳税的中小企业,还可以依法申请延期缴纳。
2.2.3 金融政策方面2009年国发36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在体制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快以中小企业为放贷主体的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股份制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在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上,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四是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通过动产、应收账款、股权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抵质押品不足问题;五是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六是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政策。从四大银行的统计看,截止到今年10月底,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5.8万亿,与年初相比增加了1.3万亿,平均增幅约43%。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60亿元。
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各有关方面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探索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在扩大中小企业板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推出了创业板。二是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试点,为中小企业构建多元化的直接融资渠道。三是规范和促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引导其为中小企业产权、物权、股权、债权等交易提供服务。四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北京、深圳、大连等省市已成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总额18.2亿元。五是建立完善创业投资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措施,鼓励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资力度。
2.3 人才引进机遇
从企业吸引人才的角度看,尽管大企业有吸引人才的优势,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也有其特点。其一,大企业庞大组织和指挥系统限制了科技人才的活动。企业组织越大越容易僵化,难以提出独创性建议;其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管理层级少,因此,在面对经济形势变化时容易及时调整;其三,从员工的自我发展角度看,中小企业可能较大企业更具吸引力。据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教育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的就业比例已超过50%,改善了过去中小企业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少、员工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所需的人力资
源。
3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扩大内需市场
面对出口市场萎缩情形,中小企业应加强国内市场的拓展,寻找新的内需市场空间。中国的中低端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如农村消费市场。寻求网络新机会,转向了电子商务,这也是企业能够快速找到的增长点之一。
3.2 开拓危机影响较小的海外市场
广东是中国出口贸易大省,2009年1—4月,广东省对前3大出口市场——香港、美国和欧盟的出口持续下降,而对中东、非洲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额保持增长。广东对中东出口表现突出,2009年4月大幅增长25.6%;对东盟和印度出口也分别增长2.7%和8.6%;对非洲出口下降2.1%。因此中小企业应开辟受金融危机相对较小的非洲、中东市场。
3.3 强化内部财务管理
中小企业要及时跟踪客户生产计划和库存计划,合理确定自身采购和生产计划,并通过价格策略或贸易交换等方式将过剩存货变现。催收应收账款或将应收账款转让,减轻资金压力。通过裁员减薪,部分职能工作外包等途径,压缩企业经营成本。降低采购成本。降低生产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专业化协作和增加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投入。
3.4 扩展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应抓住政府在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直接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及时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中小企业注意维护自身形象,加强与银行的沟通与协作,依靠诚实信用,获得银行贷款资助。产业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大企业信用,获得银行贷款,实现“供应链金融”。若干个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联盟,建立互保体制,互为担保,或者类似于合作经营性质的组织,集体贷款或联合发行企业债券。另外,融资租赁,硬件经营租赁,产品融资,期权和股权融资,OEM融资,存款融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股权奖励计划,吸引权益性融资等也是中小企业融资有效途径。
3.5 优化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要发挥体制机制灵活、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势,扬长避短,建立灵活引进和选人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合理人才流动等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策略。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企业就一定能够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一是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二是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三是用保障留住人才、用培训发展人才,四是做好企业的招聘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栩.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2]刘洪生,伊志宏.经济提振、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9):96-104.[3]马永强,孟子平.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风险缓冲与政府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2009(7):50-56.[4]杨树臣.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94-98.[5]陈和平.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142-150.[6]朱岩梅,吴霁虹.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
5.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五
一、旅行社经营管理概述:
(一)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概念
在旅行社管理活动中,经营是旅行社为了生存、发展和实现长远目标对旅行社经济活动进行的运筹、谋划的综合性职能。管理是指对旅行社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各项工作的总称。
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最根本目标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其次,经营管理最基本的目标是使服务者感到满意;最后,其最重要的目标是企业员工高昂的士气。在旅行社经营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障旅行社的健康发展。
(二)经营管理的区别
经营与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两项不可分割的重要活动,而去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将其并称为经营管理,但两者也还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管理解决的是企业战术性问题,即在既定的目标和人、财、物等资源条件下,合理安排和组织生产,合理配置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而经营所要解决的则是企业战略方面的一些问题,如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生产多少,如何销售等。著名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法约尔的概括,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经营是决策过程,是确定目标,是解决“为什么要这么干”的方向问题;而管理是怎样实现目标、是解决“怎么干”的方法问题,因此管理师经营的一部分。(三)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内容
旅行社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旅行社员工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通过向游客提供商品和优质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旅行社管理本身则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来实现的。管理职能主要有计划——提出任务;组织——确定手段;指挥——实施计划;协调——落实计划;控制——确保计划。(四)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特点
众所周知,旅行社产品属于服务性产品,首先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储存性、非均质性等一般服务产品的共同特征,另外它还有综合性、公共性和娱乐性等区别于普通服务的独特特点,因而它带来了管理上的特殊要求和不同于其他企业管理的难度。主要有分散性和流动性强;协作部门多,涉及范围广;对员工的个人素质要求高的特点。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行社产品单一,跟风情况严重
在我国以中小型旅行社占主要地位,它们的实力和规模都比较小,致使在开发和研究新产品中为了减少成本,推出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产品种类单一,大多数的观光旅游产品,度假产品与商务产品等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许多旅行社采用“跟风”的产品设计方式,多数产品处于“搭便车”的状态。旅行社产品在开发中没有创新,技术含量低,而且和其他旅行社之间存在类同情况严重。
目前大多旅行社在开发产品中不重视市场调查。存在只要产品好,不怕没有卖点的思想。就目前的旅游情况看大量的旅游产品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景区在开发建设中应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根据游客的需求设计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中国旅行社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往往不进行或不注重进行市场调查,而是靠主观判断或跟风,景区开发者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只有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才是好的旅游产品。
在旅行社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当一个旅行社苦心做出一条线路时随时面临被“克隆”的危机,旅行社所做的调查组织、宣传促销等努力也都可能付诸东流。特色旅游线路的开发未来有望获得更多的利益的效益时,其他旅行社也闻风而来,这种跟风情况阻碍了旅行社的发展。
(二)旅行社信誉低,可信度差
在任何行业信誉是至关重要的,旅行社的商业信誉是关系到旅行社生死存亡的重要条件。其信誉的形成源于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而决定服务质量的优劣,在人力资源方面,取决于每一个在实际旅游接待活动中提供服务的具体工作人员及管理者。我们从每一年的旅游投诉通报中都可以看到,关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投诉事件在所有的投诉中均占有较高的比例,其所涉及到的人员也比较广泛,比如导游、供应商、旅行社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近年来出现在旅游市场上的一系列投诉事件,涉及到的黑社、超范围经营、非法、变相转让许可证、零团费和负团费,虚假旅游业务广告、黑车、野导、私拿私授回扣等现象,使旅行社的行业公众信誉大跌,殃及到了所有的旅行社,就连老牌、名牌旅行社也不断受到株连。旅行社领导应重视员工培训,提高整体的职业道德,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提高整体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行社的可信度,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旅行社业白热化竞争局面,为了生存,中小旅行社在组团市场拼命地降价以揽到游客,而后向地接社拼命压价,而地接中小旅行社面对竞争压力有的降低地接价格,有的甚至承诺垫付资金,但在业务操作时为了生存则暗地降低服务标准,或者加大购物行程,最终导致回程旅客对组团社反感、甚至发生纠纷,组团社面对游客的投诉和不满又对地接社施压,甚至不结算地接款。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游客、组团社、地接社三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旅行社业为此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尤其是中小旅行社。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势必严重影响到中小旅行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旅行社内部经营管理能力差
目前旅行社集团普遍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能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内部管理水平较高,经营成本较低,并能充分激励企业各级从业人员,吸引大量优秀而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因此,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多数中小旅行社是由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企业核心人员通常都是家族的人,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及财务制度,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多不规范行为及短期行为。经营手段相对落后,经营成本较高。由于在业务数量上无法与大旅行社相比,在票务、地接、住宿、餐饮等方面所取得的优惠也不及大旅行社,因而成本价格要高于大旅行社。在人事机制上也不完善,不能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一人分饰多角或几人兼顾多种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内部信息不通畅及服务缺陷,管理成本增加,而且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工作环境较差及福利待遇较低,留不住优秀人才,导致员工流动率大。工作效率因而受到限制,无法保持良好的服务品质。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注重产品种类与深度开发
要从深层次挖掘旅行社产品的潜力,并推出富有特色的服务。要增大旅行产品的差异性与科技含量,以高品位扩大市场。要以产品的新卖点与切入点领先于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拥有较高的顾客品牌忠诚度,使旅行社产品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旅行社营销既是旅行社将潜在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市场机会的最有效手段,又要以勇于竞争的热情大力开展市场的营销活动,以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地调整经营组合去影响旅游者,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二)提高旅行社整体素质
.旅行社整体素质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和信誉、综合服务能力和应变能力、导游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等等。旅行社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旅游行业兴衰的写真。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宣传本社的服务质量赢得广大游客的口碑;另一方面体现当地的旅游形象,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旅行社整体素质高低的标准,不仅要看到其部门的自身效益好坏,还要看其为社会服务的好坏。
旅游市场开发的好坏,是旅行社素质的寒暑表。为此,即要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又要把握住利益分配取向,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条件,使全体员工都有竞争、服务、开发深层效益的意识。在竞争中提高素质,在竞争中加强管理,使旅行社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服务宗旨不仅仅是使游客饱览山水、名胜古迹、人文地理,更重要的是广览博收,洋为中用。通过参观、访问、洽谈、接触来吸引投资,达成合资协议,最终达到在发展旅行社经济的同时发展国家经济的目的。
(三)实行网络化、电脑化经营
21世纪是旅游业黄金时代的开始。信息技术革命无疑将为旅行社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这一最重要的战略武器。
目前我国旅行社仍固守着一部传真、两部电话在做生意,仍然在翻着商情广告,发着传真报价,其管理层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网络对旅行社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搞网络建设,而新世纪的中国旅游市场需要旅行社高效、准确地满足中国以至世界各地游客的需求。旅行社要争取走电脑化、网络化经营的道路,这是未来旅行社发展的趋势。旅行社经营手段的电脑化、网络化已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不管食、住、行、游、购、娱,也不管大、中、小型旅行社,以至两三人的小型代售处都必须将电脑化、网络化作为刻不容缓的一种基本设施。旅行社要在很短的几分钟内就能为散居千里、万里之外的游客提供咨询、售票、组团、出游等服务。没有电脑,旅行社的运作就将成为一句空话。电脑网络运作将大大提高旅行社招徕客人、开拓市场的能力,能组合成“网络舰队”,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正确的定位,保证快捷无误地运作。
近年来,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国内旅游业绩连续4年居全国同业第一位,这是和其建立全国性的电脑网络分不开的。2001年它又投资在30多个大城市建立了全国性的散客网络,在解决散客出游难方面又一次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这一网络可使从不同地方出发的个别散客,能够在同一旅游地组成同一团队。到目前为止,春秋国旅已在全国140多个城市电脑联网、联合经营,其中有产权联系的已达到了20多家。与其他国家一样,未来的中国旅行社将凭借网络化、电脑化得以更快的发展。
(四)完善旅行社经营管理制度
1.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评定等级
旅行社业的产品是服务,而服务的质量很难像有形产品那样获得检验,因此,旅行社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制定业务技术标准进行事前检验。可以从旅行社的资质、业务人员执业技术规范、操作规范、产品标准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技术标准,在全行业中推广.2.严格执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行社企业的竞争主要是接待服务质量的竞争。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即建立企业服务质量等级标准,确立企业服务等级形象,并依照服务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旅行社企业在市场上的质量等级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扩大客源,提高效益的源泉。
实践证明,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通过服务质量标准化渗透行业管理功能、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发展的效力也越明显,加入世贸组织更需要提高服务质量。
3.实施现代化经营管理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思想也随着更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管理思想现代化应包括管理科学思想、管理系统化思想、为社会承担义务的思想等。
6.论新形势下的企业危机管理 篇六
论新形势下的企业危机管理
在当今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的世界,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并对一个企业产生致命性的影响.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在商场中有最高的胜算,就必须具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文章从研究新形势下企业危机的特点为出发点,提出了一套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的完整体系.企业有危机并不可怕,在危机管理中除了要做好危机前的预测防范工作外,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在危机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将危机变为转机.
作 者:宋t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2005 “”(9) 分类号:F270.7 关键词:危机管理 危机预警 有效沟通 维护信誉7.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逆向调节
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平均利润率趋近于零,中小企业只有创新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中小企业从来都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美国高新技术企业75%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但与此同时,由于技术创新面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模仿者的跟进以及技术扩散所产生的外部利益,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市场供给不足。为了增加供给,新企业所得税法大幅度地调整了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地把中小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但税收政策工具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候会无效甚至出现设计者不期望出现的结果,即逆向调节问题,需要谨慎地予以关注,并不断地进行政策调整。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其配套的税收政策工具
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中小企业问题,起因于对我国企业改制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公平和社会不稳定的担忧。其切入点是,中小企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维持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社会稳定。最初人们经过研究发现,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问题,为此,原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制定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转发了该指导意见,期望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政策性担保,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解决融资难题。后来人们又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技术创新,期望通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并藉此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所以,新企业所得税法以此为导向,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安排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税率优惠、技术转让收入减免、创业投资抵税等;新企业所得税法还从单纯扶持中小企业,延伸到同时扶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企业,体现了对税收政策工具的使用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
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三个制约因素,其一是风险,其二是资金,其三是外部性。特别是外部性因素,决定了技术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单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增加其有效供给,必须借助于政府公共财政政策,包括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规避创新风险、增加技术创新的市场供给。减免税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税收政策工具之一,它可以使税收工具趋于中性,相对增加税后收益,降低企业风险;减免税还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相对增加现金流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外部合作者减免税,还可以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各市场主体独立的技术创新活动联合起来,以分散技术和市场风险;减免税同时也是对技术创新外部利益的补偿,可以缩小技术创新期望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
(一)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政策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风险综合性强且风险指数高的特征。其一,技术创新投资量大、时间跨度长、不确定性强,尤其是前期科学研究,成功的把握更小。其二,技术创新环节较多,对应的风险也比较多。技术创新必须经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和产业化等几
个阶段,同时必须承担技术风险、开发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重风险;特别是市场风险,是部分中小企业所无力承担的,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把部分创新活动分散给其他利益主体,以期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目前,企业所得税法主要是运用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政策工具,鼓励中小企业向其他经济主体转让技术,同时鼓励其他经济主体承接技术,参与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和产业化活动,共担技术创新风险。
(二)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与税率优惠政策
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效应,它不但会部分地向“免费信息使用者”提供无代价的信息资源,而且还会诱导“模仿者”跟进,从而产生技术扩散效应。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非常有利于国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技术创新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不应当属于纯粹的私人投资范畴。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原创者不可能也不应当通过垄断市场的方法完全控制技术创新的外部利益,因而其外部利益损失也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途径得到补偿;即创新风险是由私人承担的,而创新收益却为社会所共享。鉴于此,如果没有国家财税政策干预,那么理性的中小企业都会自动放弃自主创新战略,而选择跟随战略或模仿创新战略,从而窒息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目前,企业所得税法主要是运用减免税、优惠税率等政策工具,增加技术创新收益水平,以期维持私人利益与外部利益的平衡,实现风险与收益对等,保护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
(三)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性与投资抵税政策
如上所述,技术创新必须经过科学研究、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市场开发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后期的中间试验和市场开发阶段对资金需求量更大。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正常的银行信用方式融入必要的资金。其一,创新企业的资产主要表现为无形的知识资本,由于其在会计确认方面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在会计计量方面所存在的不可靠性等原因,致使目前以知识资本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到财务报表体系之中。得不到会计这一目前最具有权威性的估价体系的认可,无形资产的价值便无从真实体现,自然也难以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与其内在价值相称的等量现金贷款。其二,技术创新活动不符合金融资本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如果不大幅度提高融资成本,是根本无法吸引信贷资本的。目前,按照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都专门为中小企业安排有一定比例的贷款配额,但是这毕竟不是一种市场行为。站在银行的立场上来看,贷款配额的对象是不应该分配给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约束风险并没有错。其三,科技创新的实施者与资金的供给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控制外部利益,技术创新成果信息并非是完全开放的,自然无法满足潜在的资金供给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供给不足,必然会导致资金拥有者裹足不前。
目前,企业所得税法主要是运用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抵税等政策工具,增加创业投资收益,抵消投资风险,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向中小企业融资,以增加创新资金的有效供给。
二、企业所得税的逆向调节现象
对于逆向调节,我国理论界最早关注的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它泛指高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多纳税的反常现象。企业所得税作为直接税体系中最主要的一个主体税种,同样也存在逆向调节问题。如原企业所得税有关地区税收优惠的规定,目的是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结果却使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即所谓的越帮越贫、越扶越弱。逆向调节现象的存在,说明所得税在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问题。新企业所得税 法取消了一般企业的税收优惠,规范了地区优惠,重点支持企业技术进步,鼓励产业升级的导向十分明确。但是,经济活动的动态性、经济现象的隐蔽性、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工具的时滞性,使税收工具极有可能因为被曲解和规避而失效,甚至收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
(一)亏损后转的逆向调节问题
就收益实质而言,亏损结转属于纳税人应有的权利;但是就税法权力而言,亏损结转又可以被视为税收优惠。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企业纳税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结转,用以后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可见,我国税法对企业亏损补偿采取的是后转制。根据后转制,纳税人前期亏损可以抵消后期所得(以五年期为限,且不可中断计时),但纳税人前期所得不得抵消后期亏损;换言之,解缴入库的税款是不可以退库的。可见,亏损后转的政策效应取决于企业收益的稳定性、时间效力和强度。亏损后转是税法授予纳税人的一项普适权,并不是专门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所独有的高风险性,该政策工具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特殊意义。由于收益的单一性和高风险性,创新型中小企业所得税税基不稳,收益波动大,不规则性强,亏损不能抵补的风险大。因此,仅就该政策工具而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企业,会对其技术创新产生负激励效应。不仅如此,亏损后转还有可能导致其他税收政策工具失效,如出于纳税成本考虑,企业通常会理性地控制正、负纳税义务状态,刻意地安排研发支出时间,使前期出现亏损,后期出现盈利,而不管这种安排是否符合商业目的。
(二)利息税前扣除的逆向调节问题
从费用与所得的因果关系角度考察,利息是对业主所得的分配,而不是对业主所得的扣除;也就是说,利息不应当视为一项费用在税前扣除。所以,允许利息税前扣除,应当视为一项税收优惠。既然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那么利息支出便具有了税收屏蔽作用。因而,企业实际承担的债务成本总是会低于其名义成本,所得税税率越高,税收屏蔽的功效越显著。但是,为了防止纳税人以利息支出为名,行非法转移利润、规避纳税义务之实,所得税法一般都会对债务利息的扣除范围和标准作出限制性规定。
如上所述,创新型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大,收益不稳定,其流动性风险通常会高于商业银行设定的警界线,迫使其不得不转向资金成本较高的非金融企业融资。但是,所得税法对非金融企业贷款利息迫不得已的歧视性规定,削弱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税收屏蔽的自动保护功能,导致其实际税率要高于一般企业,会对其技术创新融资形成负激励。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逆向调节问题
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研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的部分,并不是企业实际费用支出。所以,研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可以视为税法赐予纳税人的额外的税收优惠,类似于财政补贴,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它会直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使企业现金流量得以流动增长,对于现金流量不足的中小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财务意义。但是,研发费用只能在其发生的当期加计扣除,意味着如果当期的利润强度达不到扣除标准或者当期发生亏损,那么就等于放弃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权利。研发费用只能在发生的当期加计扣除的规定,还会导致其他税收政策工具无效。例如,快速折旧是帮助企业保全资金,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税收工具,但是如果将快速折旧与研发支出并用,则很可能会置企业于负纳税义务的境地,导致加计扣除
无从落实。所以,为了保证研发支出能够足额地加计扣除,纳税人有可能会理性地选择放弃对固定资产进行快速折旧,从而导致快速折旧政策工具无效。
可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工具极易对包括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内的高风险产业的研发活动产生逆向调节。
(四)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的逆向调节问题
为了鼓励企业转让技术,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率,《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个纳税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政策规定意味着,如果纳税人完全封闭地和独立地开展技术创新的全部活动,并独立地承担技术创新过程的全部风险的话,那么就可以使自己处于无纳税义务状态;反之,则必然会使自己部分地或完全地处于纳税义务状态,除非技术转让收入在免征额之下。
显然,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政策工具并不完全鼓励纳税人将技术开发风险和市场开发风险等进行隔离,对期望通过技术合作而分散风险的活动形成负激励,会抑制合作创新。
(五)优惠税率的逆向调节问题
为了照顾小型微利企业,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所得税法专门设置了一档照顾税率和一档优惠税率。《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足见我国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不惜以牺牲税率统一性为代价的决心。
优惠税率固然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保全现金,但与此同时,人为地在不同企业之间设置税率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纳税人通过资本弱化、转让价格、企业并购嫁接(改变纳税人身份)等方式,转移利润、规避所得税的问题,从而加大税收监管的难度。优惠税率还会导致其他税收政策工具无效或弱化。优惠税率越低,利息税前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快速折旧等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越差。
三、政策建议
目前,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可以替代劳动和资本的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和引擎,而税收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所实施的研发税收抵免效果的实证分析表明,税收刺激使研发支出增加近2%。而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税收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需要加以改进。
(一)所得税亏损弥补模式和期限调整
亏损结转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消除对纳税人亏损征税所产生的不利后果。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只有等到企业寿命结束才能确定。所以,盈亏确认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的,也只有如此,所得税款才能及时入库。但是,分期确认盈亏,并不能割断和否定各个会计期间盈亏的互济关系。本期盈利,只能说明本期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是盈利的,并不代表在整个寿命期内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也是盈利的;企业出现亏损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本期的盈利应当允许与其他期间的亏损互抵,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对亏损征税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准许亏损结转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税收惯例。
如果把视角拓宽到国际范围,那么亏损结转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准许前后结转,如加拿大规定为 前转3年,后转7年;美国规定为前转3年,后转5年;印度尼西亚为前转
5年,后转8年。二是只准向后结转,如阿根廷规定后转10年;法国、巴西和泰国规定为后转5年;英国、新西兰、新加坡规定可以无限期结转。后转操作简便,但企业却会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以前的税款。
从理论上讲,只有当亏损抵补期限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期结转,才能完全避免对亏损征税,才符合所得征税的实质。亏损前转,即为纳税人设定负纳税义务,涉及到前期已征税款退税问题,对于现金流量不足的纳税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处于负纳税义务地位的企业通常都是成长期的小型企业以及从事大型高风险投资项目的企业。这类企业大多缺乏资金,资本成本较高,如果不能全额退税,势必使其本来已经紧张的资金流量雪上加霜。因此,退还税款对企业来说比等现值的未来减税(亏损后转)获取的资金更有价值。
(二)允许利息支出全额扣除
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较高的融资风险只能与较高的融资成本相匹配。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使创新型中小企业很难与商业银行结成亲密的合作伙伴。所以,创新型中小企业只能立足于现有的商业银行主渠道之外寻求生存资金,而且必须以较高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只有允许创新型中小企业比照金融机构贷款利息的扣除方式,在税前全额扣除非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才能帮助其利用税收屏蔽功能,降低融资成本,使其融资成本接近于一般的非创新型企业。
当然,利息全额扣除应当有一个前提,即取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优惠税率。否则,如前所述,基于避税目的,纳税人以贷款为合法形式的非法利润转移,将会使该政策工具部分甚至完全失效。
(三)允许研究开发费用后转加计扣除
创新型中小企业收益不稳定,费用发生的当期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所得用于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该政策不能落实的风险比较大。鉴于此,应当允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向后无限期展转扣除,排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权利不能实现的不确定性,以消除纳税人的后顾之忧,使纳税人能潜心按照商业目的安排研发活动。
有必要说明的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部分并不属于纳税人实际支出,所以并不适用于向前展转扣除,否则,还会出现税款退库的问题。
(四)对技术转让所得全额免税
技术创新具有前期风险大、后期投入高、组织化程度强的特征。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应当而且必须承担前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风险,至于后期产业化风险,则可以通过技术成果转让的方式分散给其他企业组织承担。所以,科技成果转让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意义,它可以将各经济主体之间独立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整合,提高技术创新的“专业化”和“合作化”程度,以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加速技术和信息交流,加快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税收政策工具应当顺应这一要求,对技术成果转让实行全额免税,以降低全社会创新资源的整合成本,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五)以特定活动的税收优惠替代企业优惠税率
优惠税率政策工具的效果,取决于纳税人纳税义务状态和盈利的强度。在负纳税义务的情况下,低税率并不能够为纳税人带来任何实际的税收利益;在盈利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低税率为纳税人带来的税收利益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低税率还可能导致其他政策工具失效。因为优惠税率的优惠对象是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前已述及的纳税人利用税率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将利润由高税率企业向低税率企业转移而非法避税,破坏公平的竞争秩序。优
惠税率是发展中国家采用最为广泛的鼓励投资的政策工具,但使用优惠税率在提供投资激励方面并不是最有效的工具。所以,可以考虑以特定活动的税收优惠政策取代企业优惠税率,例如前已述及的创业投资抵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利息支出税前全额扣除抵税等。从纯粹的税收技术角度,或者从税收操作层面而言,基于特殊活动的税收优惠等于把一个整体企业分解为一个个能够识别的相对独立的业务活动,然后对其中具有创新价值并且对于特定的税收工具比较敏感的活动给予相应的税收激励政策。例如,创业投资企业对于投资抵减投资税比较敏感,则允许其投资额直接抵减其投资所得税;研发费用对于能够被税前全额扣除激励效果比较明显,则准予其研发费用后转扣除,直到扣完为止。以特定活动的税收优惠替代企业优惠税率,还具有优惠对象明确、便于识别、避税困难的特征。
8.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八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型民营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中小型民营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故此,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有着重大意义。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可以确保企业资金安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开展经济活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企业带来好的效益,进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本文就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伴随着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小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小型民营企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作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以及市场因素,做好战略规划。而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稳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中小型民营企业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势必就会自身的发展。故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企业资金安全、稳定,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它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全国企业总数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0%,民营企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作用。而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民营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它为我国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税收。有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了39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到了313.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19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9.7%。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战略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财务管理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着直接的关联,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安全,一旦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本就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一旦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规模萎缩、数量减少,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进行管理,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降低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困难
资金是制约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来看,融资难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从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身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技术、财力等于那些大型企业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正是由于中小型民用企业自身的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贷款过程中歧视中小型民营企业,认为给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大,不愿意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使得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2.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就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一家独大,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中小型民营企业惯用的管理模式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而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注重的是如何去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却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另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的主观性较大,由于是一家独大的现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比较随意,责任分不清。
3.风险问题
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确保企业资金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企业经济活动能够获利。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言,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技术的限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再加上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不准确、不及时,会给企业的经济活动带来风险,影响到企业资金安全。
4.人才问题
就目前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存在着严重不足。一方面,中小型民营企业采用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企业重要的岗位大多是经营者的家属、亲戚,经营者不放心将管理职位交付给外人,在这种观念下,员工长时间没有晋升的可能,就会跳槽;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给不起高额的薪酬待遇,而那些有能力的人才往往不会选择中小型民营企业就职,继而造成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空缺,制约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
5.制度的缺失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制度来提供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制度还不够健全,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人员内管理,对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进而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6.信息化水平低
就目前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联系,信息流通不畅。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由于企业信息水平低,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亲自去统计信息,而信息的统计依然停留在纸质时代,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影响到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扩大融资渠道
就目前来看,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而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服务中,需要根据企业的信誉、资金实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有的企业信誉低、资金实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就必须积极的扩大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国家要加大财政支出,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基金。同时,要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降低抵押收费标准,设立专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机构,并安排专员负责,提高贷款效率。再者,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资金,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外,要整顿保单市场,规范民间借贷,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保障。
2.管理模式的创新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也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来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就应当积极的转变观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要加大创新,提高财务管理的认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全体职工自觉地参与到企业成本控制活动中来,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风险管理
在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旦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还会使得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威胁。为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将项目中存在的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紧急预备方案,减少风险的发生。同时,做好市场分析,全面把握市场动态,立足市场,掌握市场信息,进而更好地开展财务活动,降低风险的发生。另外,企业还必须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尤其是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
4.加大人才的培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人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激烈,而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重视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对外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要加强现有人员的将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大力鼓励优秀的人才进入到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去,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而推动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更好发展。
5.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有效、完善的制度是工作取得高质量的保障。故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企业必须将财务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行为、规范行为;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避免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会计要在企业进行把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依法办事,确保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资金正常流通。另外,还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财务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进而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
6.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处理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便捷。故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中小型民营企业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 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企业各部门统一起来,确保财务信息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四、结语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税收,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故此,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有着重大战略意义。财务管理作为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转变观念,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而确保企业财务安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9.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九
摘要:到目前为止,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整体状况与国家音乐教育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决定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对策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新课改的推进,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了较快发展。教学水平有所改善,教师队伍与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在教材挖掘、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课堂出现了师生活动、平等参与的良好局面。但在音乐教育管理者、音乐教育执行者、音乐教育受教育与音乐教育的教科书等方面存在迫切解决的问题。音乐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评价机制与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注重形式忽视本质等;音乐教师教学中,教师师资技术不能满足音乐教育实际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对新课程的理解过于肤浅,职称评定机制不完善,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等;中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习音乐方式过于单一,知识面太狭窄,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等;在教材使用上多而不精,内容难而专,结构不严谨,音响教学材料不足等。
中小学音乐教育要获得健康发展,就应该针对以上问题逐步解决,只有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因地制宜的制定能够适用于该地区的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提高。
一,转变教育观念,完善管理机制
1,观念上重视音乐课程教学。学校在给予音乐教育人财物等支持基础上,一方面,更新教育观念,定期进行音乐教育思想与相关政策方针支持,认识到音乐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把素质教育贯彻到音乐教育管理中;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抛弃原有的学科歧视态度,将音乐课堂放在与其他同等学科重要位置,教师通过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来提高音乐科研能力。
2,完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将音乐课程评价贯彻到素质教育中,注重评价的激励教育改革功能,形成评价多元、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多层体系。评价主体包含教师学生家长等;形式也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定性评述、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评价手段从学生成绩与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等相结合,做到全方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让评价更为客观公正。
3,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公平均衡的教育体系。正确引导中小学校划片生源,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充分利用教学教师资源并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化,改善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形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
二,优化教师队伍,注重教师素质
1,音乐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敬业精神。音乐教师要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合作意识,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音乐教育的这种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如此,音乐教学便可适应实际需求,沿着素质教育轨道健康运行。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存在师资不足、工作不积极不严谨等问题,这需要教师有着敬业精神,以高度责任心,全力以赴去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在教育部门指导下,每一期的培训时间内容等都要有计划的组织新课程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并使其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内容还要注重与课程目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加强教师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能够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反思能力等。
3,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让其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高师音乐教育招生要侧重艺术类文化课成绩,确保高质量的生源总体;改革课程框架,突出其师范性,培养知识水平高与教学能力好的未来教师;高师音乐教育要结合教育学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
三,拓展课外音乐活动,丰富音乐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但由于班级授课时间形式限制,音乐教师不能一一培养每个学生特长,这就要求有着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来补充发现学生才能,弥补课堂不足。
1,创造良好音乐氛围,培养音乐兴趣。学校通过课外音乐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同时家庭社会督促学校开展音乐课程,确保学校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认知参与体验音乐教学中的乐趣。
2,举办各种音乐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在音乐教学的同时,大力开展音乐第二课堂与兴趣小组。如组建合唱团器乐队等培养节日组织歌咏比赛、音乐比赛、艺术活动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特长;学校还可以定期要求地方剧团艺人等表演讲座,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音乐艺术,增加其参与意识。在课外活动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
四,更新教材内容,建设乡土音乐教材
教材是知识载体,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内容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建设特色的乡土音乐教材。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本文认为人音版教材在编写中有些瑕疵,在课时有限、学生整体素质与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实际背景下,人音版教材过于理想化。基于此,本文认为应该明确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思路,按照新课程标准,改变原来的音乐知识体系与教材依据的教材编写思路,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同时按照不同地区音乐教育发展水平来制定不同的教材内容。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编纂者要及时更新,对学生教师的音乐态度音乐观点充分考虑,认真定期修改完善教材,让教材更加适合教学需要。音乐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按照自我教学经验与学生对教材学习的适应情况,对教材难易作出修改,以便确保学生对教材的适应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地方学校可以按照需要自主开发,结合地方人文地理与民族文化,开发该地区的特色音乐教学资源。通过对这些乡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定期整合内容,逐步汇编成当地乡土教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文化产生亲近感,激发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01
【2】王安国,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10.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十
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执政党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臵,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对保险公司而言,新形势下,抓好区县支公司党建工作,解决好党建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对体现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新形势下XX保险公司尤其是区县支公司的党建现状和问题进行逐一剖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 保险区县支公司 党建问题 对策研究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保险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保险企业的数量大幅增加,企业的生存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大多数保险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拓展业务上,而对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并在党建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会动摇和影响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为此,当前形势下如何搞好保险公司区县支公司党建工作,使党组织在企业中保持政治核心地位,这是众多保险企业需要面对并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党建工作意识肤浅,思想政治工作弱化。XX市场现有保险公司24家,其中财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除去人保、太保、平保公司外,其他公司都是2000年以后成立的,大部分公司在各区县设立了营业机构,这些区县公司为了能够赢得市场,站稳脚跟,在成立初期都不约 1
而同的将全部精力放在拓展业务上。在这种背景下,极易滋生对党建工作的肤浅认识,有的片面地认为“能收保费”才是硬道理,只要把业务搞上去,就能“一好遮百丑”,因而将党组织视为“附设”,把党建工作摆在无关紧要的位臵;有的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发挥不了实际作用,不抓党建工作照样可以开展业务,因而将党建工作视为“多余”。
这些区县支公司对党建工作的肤浅认识,直接导致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弱化,企业员工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移化,党的威信有所降低。一些员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日渐滋长,部分党员放松了政治学习,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二)企业党组织功能缺失或发挥不足,组织活动淡化。调研中发现,除人保公司由于历史传承等原因外,即便是太保、平保这样的老公司,也同样存在党组织不健全或组织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部分区县支公司因党员人数不足或人员流动性较强等原因,未成立党组织,部分公司虽然成立了党组织,但活动制度没有建立,工作没有跟上。造成有组织无活动,有形式无实质,学习资料缺乏,活动形式单一的局面。有的虽然开展了活动,但往住停留在开会传达文件或读报等形式,或者受经济、时间、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再加之企业“一把手”是党员的,一般都兼任企业党组织书记,“一把手”身负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巨大压力,在党务工作方面的精力投入必然受到牵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
这些区县支公司党组织功能的缺失或发挥不足,组织活动淡化,导致了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缺乏必要的凝聚力、同心力,党员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约束。有些党员对自己在企业中应扮演什公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理想信念动摇,没有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同党的整体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自己在企业也没有什么地位和作为,感到党员与普通群众没什么两样,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没有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企业党务人才和经验缺乏,党务干部工作水平退
化。
由于考虑保证业务拓展和限制用人成本等因素,保险区县支公司业务管理和展业人员配备较齐全,而党务人员严重匹配不足,缺乏专职甚至兼职人员。党务人才缺乏、经验不足是制约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有的企业虽有党务人员但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造成企业党组织工作不规范,党组织活动还立足于简单的读文件和枯燥的说教,活动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不能取得实际效果,对企业如何在诸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党员在经营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思考不多,措施不多。
这些区县支公司企业党务人才和经验缺乏,党务干部工作水平退化,导致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与保险企业经营活动的要求与差距较大,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时期保险企业党员职工的思想实际和经营实际需要,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联系不紧密。
二、党建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对党建工作认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险区县支公司要提高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强化党要管党的意识,更新思想观念,消除认识上的“四个误区”,增强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消除认为“党员干部素质相对较高,党建工作抓与不抓无关紧要”的误区,深刻认识党政机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消除认为“党建工作任务较软、内容较虚,不直接从事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没有很多干头,难有大的作为”的误区;三是消除认为“党建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发展几个党员,工作一般、要求不高”的误区;四是消除认为“党建工作做多了会越权越位、被人误解,工作少干为妙”的误区。
保险公司基层党组织工作做得如何,关系上级公司的经营思想,业务政策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为此,保险区县支公司要从思想上扭转对党建工作的肤浅认识,改变对企业员工简单以收保费论英雄的片面评价方式,建立以合规
经营、服务水平、赔付率控制等为主要指标的科学评价体系,树立好党的威信,发挥好党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面临暂时困难的关键时期,更要坚持把抓好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武器,不断唤起党员的先锋意识、责任意识和党性观念,主动出击,不等不靠,攻坚克难,积极转换经营思路,坚持科学发展。
(二)完善并强化党组织功能,增强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
保险区县支公司党的建设必须服从自身经营发展需要,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确立党建工作思路和重点,找准为经济工作服务的结合点。要紧紧围绕本公司经营发展实际开展组织活动,要因地因时制宜,与时惧进,以结合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自2008年10月下旬至2009年2月份,我公司各县机构在市公司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时间活动,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着力改变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营方式、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在党组织活动形式上,跳出了“为了活动抓活动”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是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到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去的一次有益做法和尝试。
保险区县支公司要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必须丰富活动载体,具体应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学习制度,即每月召开一次支部会议,专题研究党组织活动计划,把理论学习安排到支部活动中,做到每周一次的党组织理论学习“雷打不动”,并保证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二是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了解情况、联系工作实际加以深化和升华,把在调研中收集、了解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热点、难点问题,带到理论学习中加以研究、探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1.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 篇十一
内容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也发展的比较好。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企业更加重视起来。但目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的问题之一。因此正确认识对待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中小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已成为了企业本身所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前言
这次人力资源管理我所选的题目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了了解中小企业在我国所处的地位,我查找了一些书籍和网络上的资料。在当今,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扩大社会就业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人力资源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对经济增长具有特殊重要性,同时也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美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同时,人力资源系统不完整也是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正确认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中小企业的现状
一、整体素质不高。据国家中小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一项问卷式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6家企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共计4235人,占全部企业总人数的9.6%,其中,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有2097人,管理人员有1792人,两者合计3889人,占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总数的91.8%。
二、结构不合理。企业内人员过剩与人才短缺的矛盾同时并存。在上述的调查中,共计有各类人员44246人,其中,管理人员5064人,占总人数的11.5%;技术人员4489人,占总人数的10.2%;熟练工人23185人,占总人数的52.4%;一般工人11504人,占总人数的26%。企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一般人员过剩。
三、人才流失严重。人才一部分流向海外,我国仅在美国的本科以上的各类专业人才已达45万人;一部分流向国内的外企,外企以其优厚的待遇和科研环境的优势以及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大量吸纳国内人才;一部分流向经营好的大型内企。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可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现在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现在让我们看看
一、中小企业对录取人才的忽视
以前企业对人才的招聘,选拔,任用,几乎都有企业所有者决定。在发展的初期,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有 40%左右由业主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增加的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内耗和浪费。
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而忽视了对其他人才的开发、培养;有些中小企业认为人才应是全能的“完人”,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 “完人”或“能人”身上,总希望在人才市场上找到“救世主”。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而临的真实问题。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只重视眼前利益,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培训不到位,造成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方式,但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并不到位。存在的问题:一是培训观念错位。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员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往往把培训资金仅仅作为企业的成本而非长远投资。有的企业根本就不搞培训,有的企业则是对培训资金加以控制和节约,舍不得在培训上花钱。有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对于员工培训的效益和价值不做评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二是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福利待遇问题,激励措施实施不到位
很多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前会先考虑企业的福利待遇问题,这是员工考虑是否接受这份工作的关键所在。在中小企业中,会有一些克扣员工工资,假期的事情,这样就会造成人员的流失。同时,在一定的时机,激励措施也是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推行中的困难
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带来了人力资源管理推行中的困难主要就是中小企业资源匮乏,在人才的吸引力上,逊色很多,使得中小企业缺乏具有专门的人力资源技术的管理人才。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通常存在一对很大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内部资源如:资金、产品、销售渠道、品牌等都需要高素质、高知识、高能力的人才来整合和创造。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企业这些内部资源的匮乏,使得企业难以招到“三高”人才,特别是在当今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双向选择的社会条件下,更多的“三高”人才被那些品牌响亮,待遇优厚、管理规范、发展成熟的大中型企业中去。而中小企业也正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企业人员流失大使得企业不愿
花钱在人才上,而这种不愿花钱直接导致企业陷入人才匮乏之中。
对于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正确的选择人才
首先要改革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体制,转变用人观念,按照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选人、用人。对企业内的各种近亲进行严格考核,能继续使用的与外聘员工同等对待,按能力定岗位;对不能或不利于继续留用的,要坚决辞退。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能要求人才的完美,不能要求他们只要事业不要其他。实际上,只要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能够为企业发展所需,就可以作为人才引进。
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首先,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避免以罚代管。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转变员工思想观念,提高员工工作技能,不搞不教而罚。其次,可考虑多样化报酬方式,长期激励员工。如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和利润分享计划等。此外,岗位和工作性质不同,方式也应不一样。如高层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营销人员可采用底薪加提成方式;一线员工可采用计时工资制或计件工资制等办法。第三,运用好各种激励措施。如赞扬、金钱与物质激励、培训激励、荣誉和晋升激励,以及负激励如淘汰、罚款、降职与开除等。
三、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训机制
1.根据企业性质、员工特点,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力一案。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培训重点在于塑造企业文化,贯彻管理理念及企业的发展目标,培养团队精神。在企业的成长期,重点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
2.建立培训方案的配套制度,主要包括契约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和选拔制度,其目的在于提高培训效果,也利于企业收回培训成本。
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者自身素质,加强企业文化
企业的领导者决定了企业未来的方向,是整个企业的核心,起着领头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自身所具备的素质一定要得到提高。
不少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也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更不知如何去建立企业文化。可是,纵观国内外的企业发展,凡是能够长久生存发展起来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五、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的差异的分析,或者是企业对其人力需求与供给作出的估计以及中小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的设计。中小企业要给予人力资源总体规划足够的重视,企业的管理者应认识到它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将长期、中期、短期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常规性和应急性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使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始终保持一定的弹性,能够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而作出相应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功能。
结论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中小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尽快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确保企业内部运行良好,效益有所增长,促
使企业健康发展。
后记
致谢!
感谢张艾老师为我们上了10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通过这门学科,我们知道了应聘的时候要做什么,怎么写自己的简历,怎样去录取一个人。感谢老师给我们这次锻炼的机会,教导我们如何去写一篇论文,这为我们之后将面临的毕业论文打好了一个基础。通过论文的撰写,使我能够更系统、全面地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得以借鉴众多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这对于我未来的工作方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由于我这方面知识有限,论文中的有些观点以及对建议有许多疏漏和不足的地方,欢迎老师和专家们指正。
附录
参考文献
1、葛玉辉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研究报告。
3、朱瑞珍,蒋晗晖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新政策下中小旅行社危机及管理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中小旅行社现状及对策10-06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8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07-02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10-28
加入WTO对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及对策07-14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08-14
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3
国外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及其启示06-28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