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

2024-10-26

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精选11篇)

1.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 篇一

怎样培养吃苦精神

闻名世界的“塑料大王”王永庆说过一句话:我成功的秘诀就是四个字-吃苦耐劳。成功需要我们去拼搏,去进取,要我们“吃得苦中苦”,才能走向成功的阳光大道,无论是肉体的或是精神上的痛苦,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更不能动摇我们成功的鉴定信念!相反,吃苦越多,就越能体味到成功的来之不易,更越能品尝苦尽甘来的滋味啊!吃苦耐劳,无往不成!

纵使前方是一座大山,我们也能攀而过之;

纵使前方是一片汪洋,我们也能游而渡之;

纵使前方是一涧深谷,我们也能飞而过之;

(1)勤劳

挽起你的衣袖,伸出你的双手吧!用你勤劳的双手去挽回一份回报吧!这正是:是耕耘总会有收获,是付出总会有收获,是奋斗总会有成功!

(2)别害怕

当你在遭受失败的重创时,请不要害怕,请相信这只是一点小苦,擦干眼泪,擦干脸上的汗水,用你的不懈努力去开拓未来吧!

(3)勇往直前

当你感到困难重重而不愿意去发愤时,请不要犹豫,请不要怠慢,更不要半途而废而导致前功尽弃!要知道,不吃苦,就无以锻炼毅力,不耐劳就无以形成品质。唯有吃苦耐劳,方能显成功本色!

倘若在你的奋斗过程中,少了必要的困难和“苦”,即使你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而达到成功之巅的话,那么,这样的成功便不再是“成功”了,成功也会因此而褪色,并显得毫无意义了!

请记住:吃苦耐劳,无往不成!

2.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 篇二

一、创新教育的根本——教师的创新精神

1.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重在使学生牢固、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最高境界。大力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 是为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反思教育缺陷而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时代赋予我们庄严使命, 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

2.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教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 起着基础和关键作用。可以这样说, 教师的创新精神乃创新教育的根本。要培养富有创新人格的学生, 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 首要的素质就是不囿于历史陈规, 不为既定的成法束缚, 总结自己又超越自己、学习他人又超越他人, 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而要具备这些素质, 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着名的教育问题报告《学会生存》中, 把“培养创造性”作为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做为教师, 首先需要改变的观念, 是对创新的教育的一些模糊、神秘的认识。提起创造力, 很多人习惯于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数的素质, 是特殊才能的表现。其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非高深莫测的东西。创造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 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 重新组合, 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创造力是指做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人类、国家和社会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发明和创造的能力;广义的创造力是指能够提供相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产品的能力。显然, 狭义创造力的培养并非学校教育所能单独完成。而广义创造力只要一个人具备健全的大脑就可能具有。至少这种意义上的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经常性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完全有条件培养这种能力, 或至少可以为这种能力的培养创造一定的条件。所以, 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的广大教师, 一定要把握创新的含义,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深刻认识创造力和其他技能一样, 是可以培养的。

二、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起点。然而, 创新的素质是系统素质。其中, 创新意识是前提, 创新精神是基础, 创新思维是关键, 创新能力是保障。

1.激发创新意识其途径可以有很多, 诸如知识的教育, 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培养等。但必须指出,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观念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第一, 事例剖析。通过在教学中对某些具体事例的剖析, 把这种观念渗透给学生, 对消除学生的创新神秘感, 培养创新意识是很重要的。创新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 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只要我们会引导、会激发, 学生就一定会发挥自己的智力, 去通过自己的思考, 来实现自己的创造。

第二, 榜样熏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位思维定势化、教学模式化、亦步亦趋、循规蹈矩的教师长年熏陶中, 如果指望能培养出创造力非凡的学生, 是很少有可能的。所以, 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 自己要学会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都在创新, 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对任何一种既定的教学模式或任何一种传统做法, 教师自己要勇敢地经常性地做这样的心理暗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它的必要性是什么?何不那样一试?可能带来什么样好处?这样, 才能让学生每一天, 每一堂课都能感受到一种创新气息, 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 赏识激励。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为此, 教师要不断的设计课堂教学, 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实践, 去摸索学习的方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 更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教学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创造需要教师不断设疑,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发挥自己的智力,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 要把课堂融入实践中去, 不要总停留在课堂上, 应该把学生引入实践中去, 为学生创造好的教学环境。比如讲《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时, 经常带学生到法院去旁听, 回来后让学生学写诉状、学写判决书, 并让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 模仿法官进行审理案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 我们首先要创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要体现民主和谐的气氛, 不要把学生当作对立面, 而是要和学生平起平坐, 让学生亲近你、相信你, 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 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 理顺师生关系, 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天地。钱伟长教授在谈到创新精神的培养时曾很精辟地说过一句话, 很发人深省, 他说:“教, 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 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 教师教给学生的, 不应是‘鱼’, 而应是捉鱼的方法”。因而在课堂上, 注意的不是解题过程公式运用, 而是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结语

3.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 篇三

关键词 构建 专业教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66-02

农村、农民子弟、农村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二元结构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投入,都不能与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招聘与培养,是困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符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模式呢?

一、实施“导师制”,加强校本教研工作

开展“导师制”活动,聘请社会上的高级技工、能工巧匠,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学校与该师傅签订帮教协议,学校实作专业课教师跟师傅学习,或专业课教师挤时间去请教师傅,主动学习。比如汽车修理与应用的专业课教师、机电专业的电氧焊教师,每月安排1—2天或课后节假日挤出时间跟师傅学修车、学电氧焊,直到取得国家认可的相关高级技工证书。在教学中能娴熟地带学生进行实验实作,成为合格的专业课教师。

二、争取各种机会,提升专业课教师素质

作为学校,要站在发展的高度,积极争取各种机会,把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让专业课教师长见识,扩视野,增信息,提升能力。还要加强与外界和企业的联系,用足用活政策,把专业人员请进来,把高级技工、能工巧匠聘进来,采用短期和长期的讲座和培训方式,既教学生,又培训专业课老师,促使专业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成长提高。在校校、校企合作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专业课老师去,既指导管理实习生,又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向师傅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弥补自身动手能力的不足。此外学校要创造机会,多开展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在比中学,在比中优,促进专业课教师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训操作的行家里手。

三、创新投入机制,培训专业课教师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应创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人员编制制度。科学核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人员编制和人员结构,人员经费总量包干,拨给学校,由学校统一使用,上级部门搞好监督。学校按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的预测,合理地选聘大学生毕业生到校任教。学校尽可能根据专业课的情况,到社会上选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作型教师及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按劳动合同法签订短期合同,按市场价格发给工资,从而确保能够选聘到优秀的高级技工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在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上,增设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转岗培训,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经费项目,专款专用。当然,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投入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防止灵活机制之下腐败现象的滋生,保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良性发展。

四、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活动培养专业课教师

首先,学校应明确专业课教师的目标任务,既要当好老师,管理好服务好学生,又要通过参与操作工作,学到技艺,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国家级高级技工证书。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在工作岗位这个平台上,边动手,边对照书本,理论与实作结合,认真总结反思,尽快地熟悉操作流程,成为熟练技工。其三,在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的活动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与企业管理人员、师傅密切沟通协调,既懂得了学生,更懂得了学校大门外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的充实广博,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教学对象。其四,在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肩负双重任务的教学活动中,注意总结反思,收集行业发展信息,为学校科学决策,超前谋划,及时地调整专业、合理设置专业、培养专业课教师、选聘教师提供依据。

五、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争当知识的弄潮儿,永远站在时代和知识的前沿,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人才市场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专业方向,坚持自学为主。发扬钉子精神,自加压力,挤出时间,学习新知识,争当强者。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和非专业课教师,都需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不参加者,在评优晋级中一票否决,在绩校考核中扣分。(二)10年之内,45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学习一门课程,且获得国家颁发的毕业证书或高级技工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否则,一旦专业调整,无课可教,即退出教师编制,安排其它后勤保卫等工作。(三)专业课教师必须能够从事两门专业的理论课和实作技能课的工作,既得理论,又能带实作,如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评优晋级一票否决,在绩效考核中扣除相应分数,安排课时时优先安排达规专业课教师,专业萎缩或淘汰时,退出教师岗位,转到其它非教学岗位。(四)建立专业课教师的奖罚淘汰机制,接学校需求在规定时间获得毕业证书和高级技工等级证书的,学校给予报销学费等费用,并发给一次性奖励,对在规定时间不能取得相应毕业证和高级技工等级证的教师,视专业调整情况,退出教师岗位。(五)对45岁以下专业课教师,学历技能等级不达规定者,又不愿意参加函授学习和其它学习,每年都要扣除考核分,直至45岁为止。从教师岗位退下来从事非教师岗位工作,工资奖金等不能享受在岗教师待遇等等。

总之,专业课教师的培养问题是制约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我们要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实际,大胆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列支,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专业课教师转型提高,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路百秀,崔锋杰等.教学做合——构建中职专业课教师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

[2]王健.中职专业课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1,(3).

4.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 篇四

一、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奖科学家?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奖科学家,有利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技事业,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实施科教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2、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靠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重奖科学家是实施人才强国的需要。

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活力„„重奖科学家是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4、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优秀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5、是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6、重奖科学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国际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二、作为青少年,我们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开型人才?

1、我们青少年应努力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生活中,转变学习方式, 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2、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想像力,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发展求异思维,让创新思维闪光。

5、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

6、敢于和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5.怎样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性 篇五

一.与时俱进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社会的要求和影响下,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等方式在教育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一般来讲,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师道,指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职业性道德要求,通常表现为国家或行业对教师的一系列准则性的要求或规定。二是师德,指内化到教师深层心理结构中制约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标准以及相应的道德品质。中国正处于一个全面深入改革的时代,改革的大潮已经波及包括教育在内的我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改革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重新调整对待新生事物和时代变动发展的态度和关系。

与时俱进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的教师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他人员的关系之中。其中师生关系处于核心的位置。

首先,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任何职业道德的首条规范或根本原则都是要求从业人员要尽心竭力地为职业对象服务.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样也是教师职业道德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一是应该具有对学生热情关怀的态度,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和学业进步考虑,把学生成长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能以冷漠、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们。必须尊重学生的感情.对学生在认识和品德方面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提出批评和忠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成绩要负全面责任。教学态度是否认真,备课是否充分,授课是否认真,考试评卷是否严肃,这些都不仅是一种做事的态度,而且体现着对学生的权利和人格是否尊重。在对研究生的学习、成长、人格发展进行培养指导的过程中,更体现出导师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直接责任。二是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平等权利,尊重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今天,我们更不应该因学生的贫富、素质的良莠、家庭背景的不同、男女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作为受教育者,他们在教师面前都是平等的。三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正确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在研究生阶段,教师不应该侵占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志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方向横加干涉等等。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教师与其学生的关系,不能超越一定的界限,否则将会产生特殊的损害,使师生关系充满复杂的纠缠不清的不快与紧张不安。

其次,应该在教师与教师之间确立友善协作的关系。现代科学发展是高度分化的又是高度整合的,这需要教师既要有学术个性.又要有很好的合作精神。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凭个人的努力尚能完成一些研究项目,但自然科学大多需要合作。要形成和谐合作的关系.就要求教师之间首先要有和谐合作的善意,要互相尊重、协作、忍让、宽容。在学术探讨与交流中要注意尊重对方.要善于把学术问题与感情问题区别开来。在学术问题上.我们可以激烈争论,但这不应该影响教师之间的感情,不应该将两者混为一谈。合则共荣,离则同败。要实现这种合作和谐关系,还需要彼此在利益上相互谦让,在精神上相互宽容。很多矛盾都是由一些利益纷争引起的。此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大多数教师的个性都比较鲜明,甚至有一些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谦让和宽容的精神,把利益看得淡一点,以形成良好的教师群体人际关系。

第三,应该确立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和谐关系。在学校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与学校的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人际关系。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或主导力量.但学校离开了管理与服务这两支队伍是不行的。因此,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

双方都有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的道德义务。这两种群体有时表现出某种对立的情绪,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官本位意识的冲击,另一方面,教师对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时缺乏更多的理解,或者是由于教师不熟悉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具体情况和程序造成的。在与社会公众人员打交道时,教师要维护教育的严肃性、崇高性,不能因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丧失应该坚持的原则。在坚持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同时,教师要坚守原则。因为,知识的运用不仅追求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且追求经济效益。这两者之间有时是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的。这是教师在不断扩大教育的服务功能时要保持的必要理智,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与职业道德规范。

二.科学地评估教师职业道德实际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系统将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积极改进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上,爱岗敬业的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经商下海热“影响下,有些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跳槽到一些大公司和大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现象开始减少,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珍惜,工作态度积极认真。

第二,在教学工作中.遵守教学基本规范的自觉性明显提高。由于各学校实行了岗位聘任制,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的考核,教学秩序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队伍中一些不合格者下了岗,不适合者转了岗。学校中运用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师遵守教学基本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提高业务水平的进取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明显进步。教师要胜任未来的工作,就必须刻苦自学或进行业务进修。当前,具有一定电脑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越来越多。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为教学服务,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许多青年教师在职或离职积极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明显地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学历构成,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整体业务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可喜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明显地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增强了职业的荣誉感。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聘任制的实施,在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应该看到,这些变化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近几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于对具体规范的遵守。二是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中,管理的因素比过去大了,管理改革的力度比过去大大增强了。

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教书育人,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影响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道德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于理想信念,对于社会的道德状况.教师也存在许多困惑。要做到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教书育人,要求教师本身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教师的思想还未完全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同时,教书育人的考核量化有许多困难。在教师考核不能比较明确地反映不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差异时,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如何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还必须认真研究。

第二.教师的兼课兼职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出现矛盾与冲突。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教育的发展.使在校学生人数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另一

方面,民办学校需要聘请一部分在职教师,在外语等一些热门专业形成了各方争夺教师资源的问题。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在处理学校的“大课表”与个人“小课表”之间的冲突时,是根据报酬,还是根据事业的需要? 这就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总之.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但与改革开放、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开拓创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

三、开拓创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指出:“积极寻找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因此,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不仅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也是使教师实现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途径。

1.不断创新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关于师德,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已提出师德要求。唐朝韩愈著名的“传道授业解惑”之说,包含教师资格、教师责任、教师评价等多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一直是历代为师者自我要求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优秀师德传统还包括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砥砺德行”、“道义相助”,陶行知提出的教师要做人民的朋友,应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对儿童教育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徐特立提出的教师应具有“经师和人师”两种人格等道德思想。这些优秀的师德传统在今天仍然闪烁着德性的光彩,应该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宣传和提倡。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很少知道传统优秀师德,“师者不知何者为师”,这是目前师德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传统优秀师德的教育,使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晓我国传统优秀师德,并以此为竞聘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

当然,师德建设不能只限于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师德,还必须根据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提出有时代特征的新师德。传统师德建立的教育理念一般以教师为主体,现代社会发展则提出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必然要求教师要有新师德观念。比如,平易近人、勇于接受学生意见、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人格与独立意志的人道观念;创新求变、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素质的责任观念;献身教育、勤奋耕耘、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等等。这些新道德要求不能停留在探讨的层面上,而必须通过各种宣传途径,让所有的教师都了解。

应该看到,新师德是时代的要求和体现,与传统优秀师德并不是对立冲突的,而是在传统优秀道德基础上的发展和丰富。师德建设要注意把两者有机地加以整合。

2.不断创新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而且是推动教师业务水平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因此。要理直气壮地提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花大力气扎扎实实地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然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性除了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之外,还须借助学校管理的手段,注意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的进修要求、考核目标结合起来。

第一.凡是教师必须到师范学校进修“教师伦理学”或“教师职业道德概论”课,并要有合格证书。没有证书和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第二,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一是应该体现最基本的教师道德要求,是为大多数教师能够接受和做得到的,切忌“高标准、高要求”,否则难以达到提高师德水平的目的。二是要具体可行,同时要有量化指标,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可以细化为考核的评价点,以便通过考核的手段、他律的手段促进教师道德的提高。当然,不同的学校由于情况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而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道德接受程度.制定可行的、可考核的教师职业道德规则。

3.不断创新自身修养与营造良好氛围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使教师自觉地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然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始终与环境的熏陶相联系。这就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上,营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环境,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一,宣传氛围。学校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在醒目的宣传栏、教师的办公室等处公布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某些道德箴言,送发教师职业道德手册,教学软件中有教师职业道德警语,让广大教师明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当然,宣传也要讲究艺术,语言要有情感性,使人有温馨感,内容要有深度,有一种感召力。

第二,舆论氛围。道德对人的作用很大部分是通过社会舆论起作用的。道德舆论就是以道德评价的形式进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要避免简单化。因为,我们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变动的因素非常大,有的问题确实难以一下明确是非,需要通过讨论来形成共识。例如,校外兼课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事实上,兼课的教师大都是教学上比较优秀的,同时教育改革也需要各校互动,实行校际教授互聘。但是,兼课时间的多少、兼什么课、兼课与本职工作有无矛盾,就有一个度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道德评价、社会舆论作用于教师。舆论性的评价可以多方面进行,如学生点评,教师互评,以及家长、社会大众和媒体的广泛评论,形成教师要有好职业道德的舆论氛围。

第三,榜样氛围。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树立榜样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不要人为塑造“高、大、全"的完美形象,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学习的。一个人在某一点上突出,就值得他人在这方面向他学习。因此,可以树立多方面的教师职业道德榜样。

6.怎样培养青年教师的 篇六

我是怎样培养青年教师的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带领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任职以来,我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实施传、帮、带,自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每次外出学习回来,我都举行汇报,交流活动为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多次举行公开课教学和研讨交流活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文化水平,除利用公开课,交流活动传授新课程理念外,还鼓励青年教师随堂听课,为贯彻落实新理念,我也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辅导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生,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知识,考出好成绩,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要由教书型向教研型转变,我帮助青年教师正确把握课改方向,使他们能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通过专业引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我所培养的青年教师蒋XX,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多次在校、镇举行了公开课教学,获得颍东区多媒体教学大赛一等奖。

7.怎样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七

1. 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1.1 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养其本意是指一个从业者受到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氛围逐渐形成的一种道德品质和自我约束的意识。职业素养包括很多方面, 一方面指的是从业人员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具有较好的道德素质, 不仅仅是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 更应该有较强的自身心理素质和礼仪素质。另一方面是指高职学生受到学校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影响, 形成一种自我职业意识形态, 其中包括对自我的职业管理和职业技能的锻炼。一个真正具有职业素养的人, 可以在不同的职场环境下, 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行为、职业形象和职业意识具有充分的职业化形态。

1.2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原因

大多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度相比, 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轻视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将教育重点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 从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局面产生。而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缺乏职业素养的学生很难完成各项工作。用人单位“择优而录”的规则使得缺乏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难以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在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时候, 可以让高职学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职业专业性, 与此同时, 可以用一种积极想上的心态去学习专业技术。这样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自身心态养成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便在今后就业过程中, 有充分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益处多多,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从而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本校与其它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大大地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 更符合了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理念要求。

2. 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2.1 提升高职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意识

培养高职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应对未来职业竞争, 应该从多方面去培养。应该注重学生对于“两课”学习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自我”意识, 让学生在心里自己树立一种自我管控、自我约束的意识形态。让学生自己懂得注意纪律的严格性。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意识养成, 从“衣”、“行”、“言”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细节培养学生自身职业素养意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 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通过实习训练的活动增加学生职业自我规范意识, 提高对职业的认同程度。

在高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实践课学习中让学生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高职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也积累了许多自身技术特长和专业知识, 但缺少一些必备的社会技能。例如在日常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日常社团活动中, 与教师积极配合, 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合作能力。与此同时, 注意多方面的小细节培养, 包括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体态表达培养。

2.2 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素养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意识的同时, 高职院校同样也应该提高学校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方法。高职学校应该从课程安排、教师教授、校企联合、实训教学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校日常课程设置安排中, 应该开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增设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和自身形象塑造相关的课程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提高学生自身形象, 逐渐对学生的个人体态特征习惯进行规范和培养,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对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素质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水平, 要求教师在掌握自身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应该多了解其他业余知识。能够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师, 又是学生工作的导师。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技能和学生素养培养技能。能够在学生学习中不断影响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而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这一环节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形人才, 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 不仅解决教学资源问题, 又让学生提早的适应了工作环境。同时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实训教学的培养。高职学校通过实践实训等活动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自身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素养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 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培养。学校建设中应该和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相结合, 高职院校不能通过简简单单的模仿用人单位企业的物质建设。应该从根本去挖掘去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 使得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 做到“因企制宜”和“因校制宜”, 从真正意义上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结语:随着教育的高度化发展, 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高文明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合理建设,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从就业方面切合实际的培养高职学生, 使得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摘要:高职毕业学生的专业化广泛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培养高职学生具有高度职业素养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就业, 对于改变现今高职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状有明显的帮助。同时高职学校也可以通过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来加强自身教学质量和竞争力。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以此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是高职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2008 (3) .

8.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 篇八

一、创设氛围,诱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学生的活动,而且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他们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型教学情境,促进课堂学习的互动。让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给学生营造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鼓励质疑,激励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箭头带火),诸葛亮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如抓住“雾气很大”等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诸葛亮考虑周全、料事如神。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激发好奇,促进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培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创新精神。学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的学生对第一句提出疑问:“月落”、“霜满天”已是深夜,怎么会有“乌啼”?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启发想象,引导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如:《自然之道》第七段是这样写的:“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五、及时评价,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9.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 篇九

何谓职业精神?是指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自觉责任。这种自觉责任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那么,教师的职业精神又是什么呢?自然就是教师把自己融入教育、教学,用自己的激情与能力育好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为教育事业的辉煌奉献自己的一切。据此,人活着必须要有点精神,更要有为自己的事业献身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它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师德是教师这一职业道德的自觉内化,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很多美德。而我要说:教师最大的美德莫过于敬业精神。没有敬业精神,谈不上业务的熟练;没有敬业的精神,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一片爱心。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是一个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而育人这个职业没有什么生产劳动比培养人更为复杂、更为神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因为如此,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也是太阳底下最艰巨的职业。那么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敬业精神怎么能行呢?

一、爱校如家,以爱校为荣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把学校当作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生活的乐园,关心学校发展,爱护学校声誉,捍卫学校尊严。要树立学校荣则我荣,学校强则我强,学校兴则我兴,学校弱则我弱,学校耻则我耻的荣辱观。人人以爱校为荣,损害学校利益为耻。提倡爱校如家,是因为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岗位,是教师整个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既属于他的家庭和亲人,同样也属于学校,也属于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爱校如家处理好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倡以校为家,事业第一,并不是要求教师不顾家,和谐的家庭关系本身也是对事业的有力支持和鼓舞,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在个人利益和工作需要发生矛盾时,应该以工作为重。如果教师把职业仅仅看成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手段,对学校的情感就比较淡漠,对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就比较肤浅,工作就容易得过且过,对学生就不会负责,就会误人子弟。我们提倡爱校如家,因为学校是我们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和自我发展的地方。教师只有凭借这一岗位才能为国家培养下一代“四有人才”,同时教师个人也可以凭借岗位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无愧于党的培养无愧于自己的职业良心。爱校如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才会感到学校如家一样,是紧紧锁住人心的一把锁;才会体味到家的温暖,深深地依恋它。

二、爱生如子,以爱生为荣

我们每一个教师要把爱生作为我们的天职,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教师是因为有学生而存在,教是因为有学而存在。每一个教师一定要象对自己的儿女那样对学生的充满爱,让师爱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绽放光芒。

A、爱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教师要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思想活动,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情况。这是基础,也是教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知之深、爱之切,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活跃、敏锐、不盲从,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教师的话也不一定都言听计从,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教师爱学生最根本的就是以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病痛)。教师对学生的爱,来自教师与学生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的深厚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当教师对学生一次次表现真实的情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就会充满对教师的爱意。

B、爱生如子:要最大限度地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吃一堑,长一智”,未成年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出现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时,教师不能粗暴地批评或惩罚他们,而是要善于保护学生向善、向上的本质,让他们在错误中汲取教训而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谆谆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然宽容、善待,并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我行我素,而是与“严格要求”统一的。教师要真正地爱学生,就要对他高度负责。绝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偏袒、溺爱。学生喜欢的是亲切而严格的教师,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慈相济才能教育学生。

C、关爱学生,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条件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是促进学生健康长成的重要条件。尊重学生就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关系。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所谓尊重学生人格,说到底就是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权利与义务,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感(评三好、选干部、犯错误等时候……)尊重学生,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就有“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说。这是说教师无论在学识上还是思想上,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完全可以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吸取营养。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获取知识的手段更便捷,在视听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与教师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比教师跑得更快,教师觉得可能有很多东西不如学生学得快、学得多。所以教师要和孩子一同成长,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

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尊重出于信任,信任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的心灵是很敏感的,教师对学生持什么态度,他们是非常清楚的,他们不仅观真容,而且重真行。如若教师只是口头上说要尊重学生,而行动上表现出对学生不信任,那么仍是不尊重学生。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给予他信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尊、上进的勇气。

三、爱岗如命,以爱岗为荣

爱岗如命:我们的岗位是教师,我们不谈教师职业有多伟大,多崇高、多光荣,但我们得承认,教师是我们选择的职业,是我们生命的过程。因此,我们热爱自己的岗位要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因为这个岗位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它是对教师生命的唤醒,是对教师生命过程的丰富,使我们从这一职业中获得生存和精神寄托,因此,我们从心里热爱我们的岗位,凡是学校安排的岗位,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优劣好坏之分,都是育人的都是伟大的。每一个教职工要从心里热爱自己的岗位,恪尽职守,尽职守责。爱岗如命,要求我们爱本职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爱心,收获希望,享受平和而又充实的人生幸福。教师要做到爱岗如命,首先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判断是非曲直,就有了逆水行舟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为金钱所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和工作中。就会勇敢地面对现实,主动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干扰,不断改变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升华精神境界。要做到爱岗如命,还要勇于淡化功利意识。从某种角度上讲,功利意识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催人上进,但如果过分处心积虑地在付出和回报之间企求更大的功利,就容易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便又成为制约人的进步和发展的消极因素。教师这个岗位没有显赫的权力和地位,没有丰厚的报酬,在社会上没有四通八达的关系网,有的则是默默地付出和奉献。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得好:“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虚地垂着他的绿荫的”。当教师就需要培养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如果功利意识浓,一事当前先为自己着想,无论干什么工作都需要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就会使人消极低沉。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永远满足不了个人的名利要求。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职业,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关联着成千上万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教则安,爱岗如命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因为只有安心从教,才会认真探索教育教学规则,才会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无怨无悔,而且痴心不改。

四、爱书若渴,以爱书为荣

书是万善之源。如果说教师也要索取的话,教师最大的索取就是要读书。作为教师,如果从业以后没有书的滋养,注定心灵会走向荒芜。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要通过读书营造一汪淋浴心灵的文化深潭,让自己沉醉其间,让学生沉醉其间,那么,教书育人的工作定然走向成功,走向快乐,走向幸福。因为教师只有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机会,才可能及时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从事工作的初期,所掌握的知识与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是10∶1,那么到了15-20年后的时候,这个比例应当为20∶1、30∶1、50∶1。这就是说教师自身的知识应该像一个不断蓄水的湖泊,而且应该随着教龄的延长不断扩充,不断增长,而且,人类知识在不断丰富,新知识增长的速度在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在这种精神下,虽然我们中小学教科书的内容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新知识在不断扩充,教师仅靠原有的知识功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都不应该觉得有个稳定的职业和岗位就可以高枕无忧,无须进取。家长也在选老师,应坚持边工作边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朝着学者型教师的目标努力。

10.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 篇十

强化师德意识树立职业精神

——双流县大林小学 徐成志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为师者要“爱满天下”,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家长的信任,同事的认可和肯定。学生们才更乐意亲近你,爱戴你,接受你的教育。因此,强化师德意识必须是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那么什么是师德呢?所谓师德,狭义的说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的精神面貌、思想素质、工作态度、教学水平。

教育局根据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要求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显得十分及时、非常重要。这次培训的主要任务和活动目标是:解决“八不”,实现“四好、三高、一满意”。以树立“勤政、敬业、爱生、廉洁”的教师形象,建设“法治、服务、责任、优质”的行业新风为主要任务,活动目标是重点解决“八不”问题(即思想不够进步、不顾全大局、管理责任和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师表形象不好、业务素质不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服务质量不好、纪律不严明),实现“四好、三高、一满意”的目标(即政治思想好、师德修养好、业务素质好、组织纪律好、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高、教育教学水平高、让群众满意)。

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一、振奋教师职业精神

首要原因:振奋教师职业精神的首要原因社会给予我们的约束。

中国的历朝历代政府和社会公众也都对教师的师德风范予以苛求,似乎教师就该是圣贤,容不得有过有失,举个小例子,比如说当今的群众们、领导们就对教师在麻将室里打打小麻将,表现得忍无可忍。其实真正玩赌的人家恐怕在宾馆里开房玩也说不准。不过说回来了,老师在公众场合玩赌这当然不对,是要严厉禁止的。但这里至少说明一点:教师这一行当是臵于最严厉的社会监视和社会苛求之下!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于一定的社会士壤和民族传统心理背景之外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接受,没必要烦恼、埋怨,必须接受这种约束,这种约束,其实主要在于师德上的约束。

什么是职业精神呢?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自觉责任。这种自觉责任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

那么教师应该有怎样的职业作风呢?“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

大林小学教师培训材料

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进步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怎样培养职业作风呢?我们首先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单兵作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类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要很好地坚持每周一的集体备课,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聚在一起研讨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其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新课程中,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求学需求为主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合作,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是与学生一起分享。

第三,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课程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有必要让家长们也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合作,在和家长的谈话中向家长们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家长来了解新课程的科学理念、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

应该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者为师,是一个广泛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点,能互相补足,才能共同进步,这何尝不是件乐事。

以上讲的振奋教师职业精神的首要原因社会给予我们的约束。下面讲第二个原因:其次,从深层次剖析,教师的师德要求特别高,也不是社会、政府和本人强加的,而是教师职业性质和教师劳动特点决定的,也就是“经师”与“人师”的高度统一。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当“人师”。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那么什么是“经师”和“人师”呢?他说:“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如果只传授点知识,忽视培养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由此可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大林小学教师培训材料

所以说,教师的职业精神正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一所学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保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职业精神。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联系学校实际,讲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精神呢?

二、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所承担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的事业。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好坏“简直可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因此,教师必须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去熏陶、教育、培养学生产生爱国主义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付诸报国之行,伟大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

我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在30年代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学习研究胚胎学,当时中国国家地位很低,其它国家的每个学生都不把童第周这个中国学生放在眼里。童第周和一个学习经济学的俄国青年皮诺住在一个房间里。一天他做实验回来,皮诺摇晃着脑袋讥笑他说:“哈哈,我一看到你,就想在你的国家,东亚病夫……哈哈……东亚病夫……”童第周听了,压不住满腔怒火,像头怒吼的雄师,走到皮诺面前,大声地斥责他:“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你听着,从今天起,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我和你一起去学胚胎学,比比看咱们谁先取得学位。”皮诺张口结舌,一句话都答不出来。童第周憋着一般劲,在日记中写下他的诺言:“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后来他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抛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冲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2、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服务精神,牺牲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是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势所屈,甘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千万不要把教书育人和商人出售商品必须获得利润等同。

3、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它凝聚着教师的多种精神,“爱岗”就要有务实精神,“敬业”就要有奉献精神。作为教师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对学生倾注全部心血,甚至对个人利益做出重大牺牲,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高度责任感,教育影响和感染

大林小学教师培训材料

学生,既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树立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血汗浇灌桃李爱岗敬业精神。

4、开拓创新精神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教育教学的艰巨性,不仅要求教师追求新知,不断进取,而且还要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革新精神,即开拓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即为求真知,说真话,付真行,育真人,站在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前列,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及其规律,善于实践和追求真理,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敢于冲破影响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观念的束缚、不满足于当个“教书匠”,要“有魄力讲科学,敢开拓、勤实践、把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陶)教师的职业是传播真理,培育真人的职业,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执著地追求真理,诚挚地热爱真理,勇敢地捍卫真理,不懈地传播真理的精神。要象陶行知他说的那样“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创造出值得自己骄傲的事业。

5、廉洁自律精神

教师必须坚持清正廉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做到严格自律,不做违背党和国家利益的事,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坚决按教育政策办事,真正做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愧为人师,努力担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大任。廉洁自律精神就是要“以人为镜”,“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这样才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才能有决心矫正、缺点和失误,才能不愧为人师。

总之,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就是教师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旗臶,正是由于有了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得爱国主义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大,使中华民族成为伟大的民族。

第三个问题,联系学校实际,谈谈提高师德修养师德风范

三、师德修养师德风范

1、一个忠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对于教师,教书育人是职业,更是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用江总书记的话,“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讲的就是一种忠诚事业的奉献精神。教育家韦力说教师要有“四颗心”――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上进心。

2、两个服从:服从大局、服从领导

教育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大局与小局,全局与个人,总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作为系统中的一员,服从大局,接受组织调遣是应有的品质。否则,既影响了大局工作,又损害了自身形象。具体到一所学校,服从大局就是服从领导的正确领导。一个学校是一个集体,一个集体必须服从一个首领。一般说来,领导是站在全局考虑问题的,工作又十分辛苦,虽然工作中总会难免存在大林小学教师培训材料

疏漏、差错、失误、不尽人意的地方,管理艺术也良莠不齐,但主观上大多力求尽心、科学、公正。因此,作为下属,有向领导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权利,更有服从领导,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维护集体利益。不给领导添麻烦的应尽义务和道德职责!实际上这也是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理智。

3、三个热爱: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生

这是忠诚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对此论述颇多。而论述的最多也最一致的是两块内容,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师爱是师德之本。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师德规范,几乎二分之一内容就是在讲这三热爱。我记得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必然强烈地体现在感情上。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教师如果经常接触学生,善于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便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师生心理上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感知、记忆、理解、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和思想活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爱如果达到了像有些名师说的那样“一旦离开学生,离开班级,离开学校,就产生无聊、空虚和失落感”的程度,那么,爱之深,爱之切矣!工作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有的老师说,我也想去热爱它们,可就是爱不起来。是的,有时候是有这种无奈,这种困惑。校园内、班级里、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烦恼、气恼、恼火的事,但为了建立感情,做好工作,我们必须挖掘其可爱之处。人有时候很怪,当你不想去爱的时候,满眼都是不顺眼不顺心,一旦去爱的时候,满眼碧草青青花艳红,可爱之处多多。那么,如何去挖掘呢?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办法,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调适。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爱学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这叫爱的回报。教师以爱育爱,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于是出现爱满教室、爱满校园、爱满天下的晕轮效应。这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良性循环!怪不得有人干脆说,没有爱的人,请你离开校园,你不配做老师!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的忠信学校,老师们的座右铭是: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4、四个关系:家务与工作的关系、份内工作与份外工作的关系、吃亏与便宜的关系、提出意见与尊重人格的关系

当今教师家庭大多双职工,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家务与工作的矛盾时会发生,但能否妥善处理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个工作问题,不如说是个师德问题。许多教师工作很出色,难道他们就没有家务要做,难道他们的家务成了大问题?关键在于崇高的师德、强烈的责任心。因为人的弹性和潜力是很大的,在公与私的关系上,一定要有个正确定位。

大林小学教师培训材料

育人工作群体性与个体性是合一的。在完成本职性个体性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校性集体性工作,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帮互助。当然,强调合作统一,并不否定个性张扬和个体积极性的发挥,这是群体性工作的前提基础;但要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体工作积极性,其实也绝对离不开充满凝聚力的工作群体。因而,教师必须辩证地把握份内与份外的界定,寻找集体工作与本职工作的融合点。

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利益驱动心理愈来愈强烈了,这本无可非议。但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任何学校都无法完全做到计件计时付酬,吃亏便宜的事肯定存在,时常发生。如果形成斤斤计较的习惯和风气,那么,这个学校一定会流言蜚语是非多,散散懒懒闲人多,而且,总感到自己吃亏的老师经常处在一种心态不平心情不佳的状态之中,这种人必然影响了工作,又损伤了身心。所以,我建议,我们做老师的真的需要有一点超脱的东西,要有点阿q精神,吃亏就是占便宜。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得了得与失关系,才能寻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人生的平衡点。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参政能力、议事能力相对较强,有看法要说,有意见要提,这是好事,但不加注意,不分场合,不当方式,那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意见批评,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对方,导致好心办坏事。这里实际上也存在一个修养问题。所以,批评、指责必须注意场合、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为前提,以有利工作为宗旨。当然,也不能当“好好”先生。

5、五个自觉:自觉学习、自觉守纪、自觉清廉、自觉共事、自觉创新

亚圣孟子曰:“人不学不如物”。经常学习可以明确是非,摆正关系,提高素质,增强后劲。做老师的更要学习,古人云:教育者当先受教育。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每天看看电视报纸,浏览网络信息,经常订阅二、三份教育杂志,每年研读一两本专著等等,十分必要。有一位全国十佳教师说得好,老师不一定什么都要精,但什么都要学一点,知识面要宽,要不断更新,这不仅有利于教书育人本领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自身师德的人文底蕴。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生命周期缩短,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知识经济又呼唤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有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觉学习抓起,否则,长此以往,走进课堂必然误人子弟。这样的教师,何德之有!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是播种文明的地方,没有法纪是不堪设想的。在倡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师们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上班纪律、办公秩序、会议要求、教学规程、考评制度等等是学校最显性也是最为刚性的法纪。无法无纪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师不可能出色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况且,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来说,教

大林小学教师培训材料

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一个漠无法纪的老师是无论如何带不出法纪严明的学生,“不正其身,何以正人”?当然,绝大多数教职工从内心深处讲,也都是不愿生活、工作在一个松松散散的集体之中的。

学校权不大,钱不多,清正廉洁易做到。但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物利私欲也存在。因而,特别是有采购的行政、后勤同志和常与家长接触的班主任,要占点小便宜的机会还是有的,要多加注意啊。师德规范第七条就是廉洁从教。两袖清风,一身傲气,是千百年来教师的一贯形象。

中华民族既有传统道德中“和为贵”的思想,反映在师德规范中第五条:团结协作;但又有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文人相轻”的陋习。所以,我们千万要提防。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组,一个办公室,就是一个家庭,产生了隔阂,大家都不愉快。和气、和睦、和谐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人际氛围之目标!具体化一点,就要做到三个不:不自以为是,不小瞧人,不背后闲言碎语,用魏书生的话说,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知道,只有在一个团结协作、真诚相待的教师集体中,才会有群星灿烂。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从为民族复兴作贡献这一师德高度出发,自觉不断地创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特别是要通过我们人人在做的学科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探求新的学习方法,萌发新的学习情趣,发现新的学习问题,构建新的学习模式,获得新的学习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积淀起一种敢于创新求新的思维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6、六个意识

1)师表为范―――师表意识。

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引导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躬行实践,为人师表。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把师表第一原则解释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行共做,要学生装学的知识,教师要躬行共学,要学生装遵守的规则,教师要躬行共守。2)德育为首――-育人意识。

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会做人,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教师是积了大恩大德!只教书不育人,不是一个好老师。对此,我们老师有三个问题必须时刻清醒:一是学校一切工作都要注重德育性,该渗透时就渗透,否则,学生少德,老师“缺德”;二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不可能是空调说教和机械灌输,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形,恰如其分地开展德育;三是教师千万别忘了以身立教,以身示范,如为人处世、教学态度、人际交往等等,这也是在教学生学会做人呀,只是潜移默化罢了,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3)容人为怀―――胸襟意识。

大林小学教师培训材料

教育面对的是许许多多不成熟、不懂事、个性差异大的学生。老师切莫产生偏爱或偏见、特别对那些不尊师、常捣乱、搞破坏的差生,既不可视而不见,又不可大开杀机。瞪眼发怒、讥讽挖苦、体罚权压、甚至逼其退学等,其实是老师无能又无德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还是少数老师心胸不宽的反映。总觉得学生拆了自己的台,与自己过不去,自己又教育不了有失面子,于是采用种种有违师德修养的下策。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心胸,最狭窄的也是心胸。做老师的,心胸要宽,要想到学生是教育对象,自己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改造他们,千万不能与学生抠气,更不能实施残暴政策。越调皮搗蛋的学生,引导得好,也许今后更发达。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小诗催人深思和启迪:“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安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4)教学为主―――课堂意识。

做教师就要走进课堂,到教学的最前沿去拼搏,去创造教育辉煌。多上课,上好课,上骨干课,上攻坚课,上挑战性的课。这是师德崇高的重要体现之一,分课的时候,挑三拣四,怨多怨少,肯定不是一个好老师。好象诗人郭小川有这样的诗句: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那么,教师应该死在讲台上。本人有个体会,校长可以不当,但上课老师一定要好好当,所以,现在校长不干了,我仍可进课堂教书,且还教得不错,无惭愧于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名头。

5)质量为上―――质量意识

如果说,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那么,一所学校,最大的政治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不仅仅指考试成绩)。为此,其中的每一位老师都应千方百计狠抓教育质量。首先要充分认识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老师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重要尺码。其次,要勇于和善于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成效。敢抓猛抓教育质量,决不单纯是个工作业务问题,更是一个师德责任问题,是师德的最集中体现!古代教育家告诫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我们不得不敬佩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四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平凡的乡村教育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6)自省为本―――自省意识

提高师德修养,要靠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但根本上,靠自己的学习和修炼。自省自悟,自修自养,是提高师德修养的根本手段。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道在自身。因此,古人早就要求我“吾日三省吾身”。当然,师德修养,也有个环境影响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作为学校,要营造师德建设的好氛围。营造过程中,有三股特别群体要发挥作用,一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有经验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大林小学教师培训材料

11.怎样培养教师职业精神 篇十一

一、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方向,能集中人们的注意力,激活人们的思考,会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利用精彩巧妙地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一上课就能吸引住学生的兴趣。

比如平时常用的影视片导入,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一种很强的视觉感受,既形象又直观,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但导课最好是利用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已知而且感兴趣的问题来导入教学。

二、规范有序的板书,梳理课堂知识结构

教师的板书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不赞成教师不写板书。我认为,板书是与教师的口头表达相互配合的,会使得比较复杂的知识有一个明晰的体现,会使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对于板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书写端正,编排规范。如在《战略大决战》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重点式的板书设计,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三件历史大事作为重点,然后再细致展开教学,比如讲三大战役的时候要标清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并标清时间地点等重要内容,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书写不要丢三落四,也不可以过于详细,还有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书写要端正。

三、精心设置课堂问题,促进精彩生成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置疑”开路,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并最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练习,可以改变学生总停留在“文本知识”上的局面,培养他们超越文本,超越作者,提出新见解,作出新答案的“创造性思考”能力。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多角度的办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要求。

四、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教师的满堂贯和一言堂。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是一个好的方法。还以《三国鼎立》这一课为例,教材中涉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战争胜负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时接下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原因,集思广义,形成较全面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会有条理性、会较全面,由于是自已动手的成果,对知识点的掌握会很牢固。这种合作活动形成模式后,他们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五、善加肯定,让孩子在学习历史中获得成就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这种激励往往要根據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每节课的复习环节,将一些简单内容设计成问题提问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些问题他们肯定能顺利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喝彩,让以前听惯批评的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他们感觉自己也能抬起头,挺起胸,充满了自信,慢慢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就喜欢历史这门功课。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提问他们,让听惯表扬的他们正视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自己还需要努力。这种因人而异的激励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同学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六、明确历史教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主导者是教师,实施者却是学生。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灵魂,只有抓住灵魂,课堂教学才能高效。以往的教学目标只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新课改后,教学目标随之改变。如今教学目标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情感,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对于历史,学生其实都有一定的兴趣,无论是课外书还是电视,都是学生了解历史的来源。对于历史的学习,教师的教授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更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就真正完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七、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的《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 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 践的功能”,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历史新课程的基 本理念强调,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即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 操作等学习行为要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及其同伴对学 习行为进行评价。这样课堂生活会自然形成,学生的历史学习策 略慢慢养成,历史教学就会有效。

上一篇:幼儿园伙委会创意方案下一篇:入党申请人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