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读后感

2024-10-09

《我思故我在》读后感(精选8篇)

1.《我思故我在》读后感 篇一

我思故我读我读故我在

作者/ 朱小薇

近年来,很多语文教学专家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到底什么是细读文本?王崧舟老师在《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的讲座中谈到,“文本细读”就是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殚精竭虑,读出课文背后的深意,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呢?

一、静听词语拔节的轻响

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泳,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人手。孙双金老师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文章是由语词构成的,细读文本首先必须关注词语。词语总在拔节,细心的读者能听到它的轻微的声响。只有关注了词语,才能做到“语语悟其神”。

1.关注课题中的词语。

课题往往是文眼。如《梅花魂》的“魂”字,画龙点睛,借助一幅梅花图,表达的则是一生恋国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们完全可以就课题中的“精彩”和“糟糕”这一对意义完全相反的词为突破口,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两个词展开文本细读,从而明白“爱”的不同含义。这样的一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深意,因此,解读时,所有这样的地方,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否则,极有可能不得要领。当然,这是讲教师应有的细读态度,至于引导学生的细读,则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取最佳处导之,此法我名为切题深究法。

2.关注文中的关键词。

课例:王崧舟:《荷花》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美?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师: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使劲地长、不停地长、笔直地长、高高地长……

师:你们再体会体会荷花长出来时的那种心情、那种状态,你觉得那是一种怎样地长?

生:痛痛快快地长、争先恐后地长、兴高采烈地长、精神抖擞地长、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呢?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快!

名师教学《荷花》一文,就一个“冒”字,做足了文章,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荷塘边,与荷共舞,成就了精彩的瞬间。

因此,阅读教学或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以致课堂毫无实效;或漫天撒网、面面俱到、心细如尘,以致课无重点,泛泛而过。这些说到底,是与我们对文本把握不得要领有关。

二、欣闻句子散发的清香

始终保持对文本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都必须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那种警觉。要抓住关键句,进行文章的探寻,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1.关注关键句。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句的内涵。

【导入】(课件出示一幅幅严重缺水的画面)看着这些严重缺水的画面,你想起哪些词?

【学习第1自然段】师:现在,我们走进一个这样的村子,默读课文,思考:水对村民意味着什么?

【学习第2自然段】提问: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为什么呢?你读着这些文字,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习第4~5自然段】提问:“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取水之乐?”

课中的四次提问,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兼难点,集中火力,大设其问,直到攻克解决为止。这就是重问,正像《学记》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重温“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这样的教学,“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岂不美哉?

2.关注文本中前后矛盾的句子。

在文本中寻找“缝隙”,也就是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发现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

《梅花魂》里,外公平日里碰都不让我碰的墨梅图,却舍得送给即将回国的我,其中的深意不值得探究吗?

《慈母情深》中,平日吝啬的母亲得知我要钱买书时,竞没理会旁人的劝阻,把钱“塞”到我的手里,这是怎样的母亲,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题目就是一对矛盾共同体,难道没有深意吗? 如此种种,关注前后矛盾的句子,也是找到进入课文的良好切入点,循此探究,自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三、触摸符号无限的滚落

符号是表情达意的补充,有时候,一个特定的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词语和句子。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第5自然段中有一段叙述:“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这里有一个省略号,可以引发学生多少想象的空间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驻足流连的:第二次,第三次,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这一次又一次的扑打,哪里是老天鹅用自己的身躯在扑打,分明是____!这样的说话训练,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既充分挖掘了这个省略号背后蕴藏着的思想内涵,又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散落在文中的标点符号,犹如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滋润了文本,赋予了文本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四、洞察细节默默的流淌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玩味和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爱如茉莉》是一个散发着茉莉般清香的真情故事,读着、看着,看着、读着,一处处感人的细节描写流淌着至真至美的爱,使人情不自禁地被感染、被打动。映儿最初对淡如茉莉的爱不能认同,不予理解,可是当她经历了妈妈生病住院这件事,特别是亲眼目睹了病房里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那一幕动人情景,内心受到震撼,再听到爸爸妈妈互相照顾的朴素话语,她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真爱无言,大爱无声,就让我们默默地聆听,用心感受这份茉莉般的爱。(师范读)

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

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

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日艮。

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爱如茉莉平平淡淡,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菜莉清幽香远,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爱的自然流淌)

这条情感变化的线索串联了两个人物、一个画面、几段话语,使学生对爱的认识更加深刻。爱不只是浪漫的玫瑰之约,不只是海枯石烂的誓言,而更多的是365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相互的牵挂关心,彼此的.照顾体贴。茉莉的平淡无奇、茉莉的洁白纯净、茉莉的缕缕幽香,不正是这朴实而又感人的爱的象征吗?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情感积淀,教者的教学才能具有深度和效度。

五、品味文本构思的精妙

文章结构是文本细读中不容小觑的“点”,只有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例如《桥》一课,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前面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六、知人论世,我思不彷徨

“小园香径独徘徊”,但徘徊不等于彷徨,而是在文本中的轻歌曼舞、浅斟低吟;是一步三回头,一读双泪流;是为获取更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细读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沉迷文本而不能自拔。

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化成了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才使他有十足的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课堂。

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前,不但细读了文本,还事先阅读了史铁生先生的许多文章,了解了史铁生的生命历程,将这些融入到文本解读中,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因而,课便上得游刃有余,荡气回肠。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本细读贵在“细读文本,潜心会文”。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一个个文本就是一座座美丽的百花园,为师者当徜徉其间,敏感些,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睿智些,逐字逐句的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放松些,在自我原动力的指引下进行自我精神的重塑。

文本细读,倡导在开满鲜花的语言之途徜徉,目之所及,那是人生的一道道风景,她让你心旷神怡,它让你流连忘返,它让你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

2.《我思故我在》读后感 篇二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 深入钻研教材呢?

一、静听词语拔节的轻响

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泳, 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孙双金老师说:“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文章是由语词构成的, 细读文本首先必须关注词语。词语总在拔节, 细心的读者能听到它的轻微的声响。只有关注了词语, 才能做到“语语悟其神”。

1. 关注课题中的词语。

课题往往是文眼。如《梅花魂》的“魂”字, 画龙点睛, 借助一幅梅花图, 表达的则是一生恋国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我们完全可以就课题中的“精彩”和“糟糕”这一对意义完全相反的词为突破口, 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两个词展开文本细读, 从而明白“爱”的不同含义。这样的一些词语, 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深意, 因此, 解读时, 所有这样的地方, 都不能轻易地放过, 否则, 极有可能不得要领。当然, 这是讲教师应有的细读态度, 至于引导学生的细读, 则应有所为, 有所不为, 取最佳处导之, 此法我名为切题深究法。

2. 关注文中的关键词。

课例:王崧舟:《荷花》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美?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朗读)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师: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 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 “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 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使劲地长、不停地长、笔直地长、高高地长……

师:你们再体会体会荷花长出来时的那种心情、那种状态, 你觉得那是一种怎样地长?

生:痛痛快快地长、争先恐后地长、兴高采烈地长、精神抖擞地长、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大家看, 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课件播放荷花) 你们想啊,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 仿佛想干些什么呢?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 一个“冒”字, 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 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 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 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快!

名师教学《荷花》一文, 就一个“冒”字, 做足了文章, 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荷塘边, 与荷共舞, 成就了精彩的瞬间。

因此, 阅读教学或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以致课堂毫无实效;或漫天撒网、面面俱到、心细如尘, 以致课无重点, 泛泛而过。这些说到底, 是与我们对文本把握不得要领有关。

二、欣闻句子散发的清香

始终保持对文本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 对每一句话, 都必须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那种警觉。要抓住关键句, 进行文章的探寻, 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1. 关注关键句。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 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水》一文的教学重点, 是体会“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句的内涵。

【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幅严重缺水的画面) 看着这些严重缺水的画面, 你想起哪些词?

【学习第1自然段】师:现在, 我们走进一个这样的村子, 默读课文, 思考:水对村民意味着什么?

【学习第2自然段】提问: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为什么呢?你读着这些文字,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习第4耀5自然段】提问:“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取水之乐?”

课中的四次提问, 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兼难点, 集中火力, 大设其问, 直到攻克解决为止。这就是重问, 正像《学记》说:“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与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重温“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这样的教学, “提领一顿, 百毛皆顺”, 岂不美哉?

2. 关注文本中前后矛盾的句子。

在文本中寻找“缝隙”, 也就是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 发现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

《梅花魂》里, 外公平日里碰都不让我碰的墨梅图, 却舍得送给即将回国的我, 其中的深意不值得探究吗?

《慈母情深》中, 平日吝啬的母亲得知我要钱买书时, 竟没理会旁人的劝阻, 把钱“塞”到我的手里, 这是怎样的母亲, 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题目就是一对矛盾共同体, 难道没有深意吗?

如此种种, 关注前后矛盾的句子, 也是找到进入课文的良好切入点, 循此探究, 自能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三、触摸符号无限的滚落

符号是表情达意的补充, 有时候, 一个特定的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词语和句子。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第5自然段中有一段叙述:“经过这沉重的一击, 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 第三次……”这里有一个省略号, 可以引发学生多少想象的空间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驻足流连的:第二次, 第三次, 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_, 这一次又一次的扑打, 哪里是老天鹅用自己的身躯在扑打, 分明是_______!这样的说话训练, 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 既充分挖掘了这个省略号背后蕴藏着的思想内涵, 又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散落在文中的标点符号, 犹如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滋润了文本, 赋予了文本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四、洞察细节默默的流淌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 除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玩味和推敲, 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爱如茉莉》是一个散发着茉莉般清香的真情故事, 读着、看着, 看着、读着, 一处处感人的细节描写流淌着至真至美的爱, 使人情不自禁地被感染、被打动。映儿最初对淡如茉莉的爱不能认同, 不予理解, 可是当她经历了妈妈生病住院这件事, 特别是亲眼目睹了病房里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那一幕动人情景, 内心受到震撼, 再听到爸爸妈妈互相照顾的朴素话语, 她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感叹: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真爱无言, 大爱无声, 就让我们默默地聆听, 用心感受这份茉莉般的爱。 (师范读)

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

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

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爱如茉莉平平淡淡,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爱的自然流淌)

这条情感变化的线索串联了两个人物、一个画面、几段话语, 使学生对爱的认识更加深刻。爱不只是浪漫的玫瑰之约, 不只是海枯石烂的誓言, 而更多的是365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 相互的牵挂关心, 彼此的照顾体贴。茉莉的平淡无奇、茉莉的洁白纯净、茉莉的缕缕幽香, 不正是这朴实而又感人的爱的象征吗?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情感积淀, 教者的教学才能具有深度和效度。

五、品味文本构思的精妙

文章结构是文本细读中不容小觑的“点”, 只有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 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例如《桥》一课, 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 把一个挤在前面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 让他排到后面去, 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 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时, 我们才心头一震, 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 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那么, 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 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 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 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 震撼人心, 催人泪下。细读品味, 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 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 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 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 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 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 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毛病, 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六、知人论世, 我思不彷徨

“小园香径独徘徊”, 但徘徊不等于彷徨, 而是在文本中的轻歌曼舞、浅斟低吟;是一步三回头, 一读双泪流;是为获取更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 细读不能人云亦云, 更不能沉迷文本而不能自拔。

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 与作品对话, 与作者对话,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 又要跳出文本, 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 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 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 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 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 读了整本《纳兰词》, 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 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 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 “细读, 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化成了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 才使他有十足的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课堂。

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前, 不但细读了文本, 还事先阅读了史铁生先生的许多文章, 了解了史铁生的生命历程, 将这些融入到文本解读中, 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而, 课便上得游刃有余, 荡气回肠。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文本细读贵在“细读文本, 潜心会文”。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正所谓, 千江有水千江月, 佛不度人人自度。一个个文本就是一座座美丽的百花园, 为师者当徜徉其间, 敏感些,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睿智些, 逐字逐句的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放松些, 在自我原动力的指引下进行自我精神的重塑。

文本细读, 倡导在开满鲜花的语言之途徜徉, 目之所及, 那是人生的一道道风景, 她让你心旷神怡, 它让你流连忘返, 它让你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

3.我思故我在 篇三

然而在有些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歧途,陷入了误区。例如以知识为中心,围绕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解释词语、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等方面提问,把文章分析得清澈见底。把一个“七宝楼台”的楼也拆了,瓦也揭了,梁也拆了,分解给学生看。再例如,往往书还没来得及读,文章还没来得及理解,一下子抛出一大串问题,辩驳、争论、游离于文本之外,天马行空满堂问、满堂答,以学生“架空讨论”代替老师的架空分析。这样的思考使学生无从下“脑”,没有兴趣,找不到自己的生命主体,“我思反而我不在”了。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思考呢?

一、形象思维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切己体察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体察语言形象。如《五月端阳》这一课描写关于端午节做香袋、包粽子、家家户户挂菖蒲的文字,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谈一谈,感受文中描写的生活气息。

有些文本意象,让学生动手绘画,可慢慢沉浸于文中意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想想、画画“春色满圆”,让学生体会。

有些课文情节、情境可引导学生表演,使学生在一种虚拟实践中产生一种新奇体验,让学生在想象中获得切身感受。

2.朗读中想象

朗读,由视觉神经感受到文字,经过传导中枢神经到大脑,再由大脑通过处理由传导中枢到口,变成有声语言。这个过程中大脑高度集中注意,必会形成表象思维。

例如朗读“你把阳光带给山谷,让积雪化成淙淙泉水;你把细雨带给土地,让种

子闻到泥土香味”。在读的过程中,山谷、积雪、细雨变化为头脑中的意象。

3.再造想象

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不确定区域也能引发读者想象,不用想象将空白填满,无法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消费。觑得作品似是而非模糊处,计白当黑空白处,以一当十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翅膀。如扩写古诗、续写结尾、补上省略号内容等。

二、整体把握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什么是整体把握呢?一篇教材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统一体,作者把一堆零件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程序组装成一部机器,出现了孤立部件没有的新质。零部件虽有联结或传递能量的功能,但它们各自不能成为生产力,而机器能成为生产力。所以学习教材不应以字、词、句为重点,而要学习课文如何言之有物、有序、有法、有理,这些都不见于部分而存在于整体之中,所以对一篇篇教材必须整教整学,不应零打碎敲。

提纲挈领的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由潜在意义转入深刻理解的关键环节。势必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功夫,使厚书变薄,长文变短。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体构成要素、作者思维特点、语段关系、内在逻辑方面提纲挈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作者写文章的思路一步一步去认识,理解作者如何表达,主要从整体读懂课文,努力营造一种能使学生和作者有共同思路和语言的教学情境。

1.寻章摘句:直接从文段中摘取提示性或总结性语句,或将体现主要信息的语言材料提取出来,组合成新句子。例如《台湾蝴蝶甲天下》、《桂林山水》中每小节开头都有提示性、总起性语句。这种信息筛选难度较小。

2.抽象综合式概括:从原文材料中合并非主要信息,抽出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信息,进行综合性概括。这种概括难度大,应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例如《两块银元》,可先作提示列出提纲: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引导学生概括。

3.抓层抓要点。根据要点设计问题,或直问(直接问要点内容),或改问(问到要点以外去),或缩问(只问要点局部)或扩问(扩大要点范围)等方式,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例如:《访青藤书屋》可分为①②/③④/⑤⑥三部分,请概括三部分大意,并从①②部分中找出用得好的动词。

三、咬文嚼字

语言是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潜心领悟的。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咬文嚼字、表面看是斟酌文字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进行着充分的思考。在不少名家名著中,一些最原始细小的问题,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也是值得玩味的。贾岛“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让人佩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仅字、标点值得思考,其句子、段落都值得品味。可从语言声音节奏、色彩氛围、语调语序中推敲,体察作者怎样精确、传神地运用语言,体察运用语言的精妙。

在小学阶段,品味语言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应该以浅显方式出现,不宜过多过深。例如可以用比较法,对课文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办法,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如《背篼》这一课,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树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有同学说:“那是妈妈高高扬起手臂,在呼唤自己,”写得好,但说不出所以然来。本人把这句话换了一下,“那是妈妈在家里烧火做饭升起炊烟,在呼唤自己。”让学生体会。

当然,有时只需让学生想一想,不必过多去推敲。《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想:“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真见了这景的,再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然找不出这两个字来。”合上书一想就是品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合上书多想想。

人类几千年的思维成果以书面形式保存,是人类思维训练的强大杠杆。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占有这些思维成果。阅读对保护发展人类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以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小学阅读教学,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最后我还用那句哲学家的话结尾:我思故我在。

4.我思故我在作文 篇四

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存在各自的定位。只是在睡梦中,仰或是在张扬个性的沉醉里,不同的灵魂或许会拥有共同的世界。并非共同的世界只存在于醉梦的虚幻之中,只因不同的心灵,无可奈何的禁锢在彼此约定的“礼貌”过程里。

当“礼貌”复苏时,全新的过程便牵引不同的灵魂走进共同的世界里。人们共同的杯具恰恰在于:当灵魂的进步导致共有的“礼貌”复苏时,个体的生命之火已经熄灭。如此往复,人类共同的杯具便由生命的个体独自承受。少数灵魂对“礼貌”的叛逆,便成为“礼貌”世界的“天下之大不违”!雨露滋润禾苗壮!君不知干涸的沙漠中生长着许多带刺的植物。带刺,是因为怕受伤害。但根系却深吮地下的水份而植株得以生机盎然!很孤独,也很疲惫。不因孤独而疲惫,也不因疲惫而孤独!因为世界的混沌而孤独,因为排斥混沌而疲惫。排斥混沌的时候,真诚便成为混沌世界中的虚谎;接近混沌世界的时候,虚谎便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真诚”。灵魂孤独者,不需要排遣孤独;灵魂疲惫者,不会在混沌世界中选取驿站,灵魂的共生,永久处于不断参悟生命的过程之中;灵魂参悟生命的恒久喜悦,存在于参悟生命的灵魂中共享!

5.我思故我在作文 篇五

诚然,再看了库克的一番话后,我不禁思考人类思想的价值所在。已有不少科学研究指出人类是唯一具有意识形态的动物,而每一个人的意识形态的不同造就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对于外物的感情不同。即使是在“物质决定意识”的今天,也有不足少人偏向“我思故我在”这一古老而唯心主义的思考。这也足以看出人类独一无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这是弥足珍贵的,也是由芯片和编程组装而成的人工智能学不到的。

然而,在信息飞速发展,计算机不断普及的今天,我们不难看见有很多人,着实变成了计算机式的思考,他们的行动也一如人工智能般精确而毫无感情。在他们的思想中,只是对与错的判断,舍和求的差别。当活生生有情感有想法的人变成了冷冰冰的机器时,真正的担忧出现了。

或许是在当下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人们不得不尽可能的去变得冷静,变得理性。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风气也使人失去了价值判断,一心求利。当下有一个颇为有趣的问题:“马路上有老人跌倒,你会扶他吗?”面对如此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许多人都迟疑,或许是层出不穷的老人讹钱让人们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意识。但这也不难看出人们由感性思考变向了理性思考,相比带有感情色彩的对老人的担与同情,他们更注重在这件事情上,他们是否有利可图或是否只是遭受牵连。这样的思想一再加强,让人们越发觉得只有理性才能解决问题,感性只会坏事。或许就像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的那样变成了思想受束缚的病梅,没有自我的价值观和同情心,确如计算机般。

虽然适当的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和做决定,但是过度理性失去了本性则是令人但有的。人失去了本性,思想有了模式化,社会都会变得如计算器般理性甚至是无情的理性。

鲁迅曾说:“无数的人们,无数的远方都与我有关。”这样博大宽广的思想,又怎是计算机能有的。故尔,我思故我在,只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找回自己的本性,有自我的价值观,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直有思想的芦苇,有志趣的人。既有竹林七贤的深情,又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放飘逸,在时代理性的大流中抱有一些情感和价值观,虽理性,也不致失本性,懂得我思故我在,拒绝计算机般的思考!

6.主题班会--我思故我在 篇六

二班会目的: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

三班会流程

主持人(男女):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

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那大学生究竟凭什么区别于技校毕业生并进而区别于一切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一位江西财经大学毕业生徐小姐写的关于自己毕业求职经历的文章。

徐小姐:在大学毕业后一次求职面试时所有面试的人都集中

7.《我思故我在》读后感 篇七

反思性教学法主要是指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通过反思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从而真正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反思性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充实的过程。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反思性教学方法有两层意义:其一, 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反思性教学法, 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不断反思, 及时了解问题并及时采取解决的措施,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其中, 反思性教学法的核心价值是老师和学生及时发现问题, 并及时纠正错误。 通过将反思性教学法应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利于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反思结果进行及时调整, 不断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经验, 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其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采用反思性教学方法, 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 通过采取反思性教学法, 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 从而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2]。

二、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一) 关于课堂前的反思

课前的反思主要是指老师根据教材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其中, 课前的反思主要集中在老师的备课过程, 这便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和较强的分析能力。 预测能力主要用于老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并提前想好有效的解决办法;分析能力主要是指老师指导学生需要进行哪些预习准备。

例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 片面地认为授课过程中将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实际课堂教学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 部分学生只有在老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下, 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因此, 这种现象便充分反映出老师对课堂前的反思不全面, 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突发问题, 而老师无法灵活应变,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二) 课堂进行中的反思

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主要是辩证看待教学过程, 也就是老师对出现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反思, 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为今后正常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设置下列几个问题:What is debating? Debating does not mean expressing your opinionsor listing your facts. 等等, 老师原本想学生在自己设置的问题下进行积极讨论,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部分学生由于尚未找到合理的表述方法, 就不愿意开口说话。 因此, 老师通过反思课堂教学过程, 便能够更正确地认识教学方法, 从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完善。

(三) 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撰写教学反思日记是帮助老师积累丰富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 老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不但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缺点, 而且能够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水平。 其中, 老师在撰写反思性日记时, 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认真进行备课。 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应该涉及学生、教材和备教法等内容, 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以便更好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同时,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教具, 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知识点。 其次, 改善上课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保证教学内容清晰化、准确化、情感化,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内容。 最后,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师生互动。 在撰写反思日记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反思课堂中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师生互动的效果,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促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例如:在“Is this your pencil?”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讲授单词主要使用“What’s this in English?”的句型, 但只是要求学生理解, 不必会说。 这样的教学要求对部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讲较合理, 而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言, 便显得较为简单,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便需要老师采用分层教学法,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如: 要求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直接进入Presentation部分的知识学习,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 “Is this your pencil? Yes, it is. Is this my pen? No, it isn’t. Is that his book?Yes, it is. (4) Is that her eraser? No, it isn’t.” 几个句型, 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三、结语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 通过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法, 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英语应用能力, 这是当前每位英语老师努力奋斗的目标。

摘要: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 老师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 反思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本文以我思故我进为出发点, 着重阐述初中英语反思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反思性教学,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相.浅谈初中英语反思性教学的价值体现[J].文理导航旬刊, 2011 (2) :49.

8.浅析“我思故我在” 篇八

关键词:“我思故我在” 性格 局限

笛卡尔出生于十六世纪末,在他活动的时期,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不断积蓄着力量。但是,在笛卡尔的祖国法国,资产阶级处于被压迫状态。

一、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性格根源

笛卡尔虽出身贵族,但他很早就自觉改变成分,在思想上、社会上,以至于经济上都变成了资产阶级,这在很大程度上由性格决定。

(一) 傲气

尽管笛卡尔一直在作品中表现出态度上的谦卑,强调自己观点的可错性,但总能感觉其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傲气。“我觉得可以老老实实地说,如果有人能够把它贯彻到底的话,那就应该是我自己,而不是别人;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我聪明,比我聪明的恶人多得很,可是要想透彻理解、全面精通一样东西,跟别人学还不如自己发明。”在我看来,这不是苏格拉底式的自我嘲讽,而是笛卡尔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身为哲人的坦诚和傲气。

“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从自我出发推论出上帝,如果笛卡尔没有这样的傲气,是不会也不敢把这一认识顺序进行逆转的。

(二)中道

中道是说笛卡尔随大流不走极端。笛卡尔认为“出来混”的必须要服从国家的法律和习俗,笃守我靠神保佑从小就领受的宗教,在其他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明智的人为榜样,遵循他们在实践上一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

笛卡尔的中道并不能说明其怯懦,反而更说明了其聪明和讲究策略。因为法国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笛卡尔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所以笛卡尔的中道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三)无悔

无悔指明知有可疑也要果敢地坚持下去不后悔,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他十分可靠一样。

笛卡尔这种人就算在现代也不适合在大学里混。笛卡尔不接受前人的奠定的基础,却另起炉灶,努力缔造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如果不是一个这么有坚定信念的人,不可能提出“我思故我在”。

二、“我思故我在”的内涵

“我思故我在”即“我思想因而我存在”。其中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包含两部分内容: “我思”和“我在”。“我思”中的“我”不是指我的肉体,而是思维包括怀疑、意愿、情感、想象以及人能直接意识到的任何精神活力,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他解释说:“严格地说,我只是一个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当我的身体不完全时,我依然可以思考,因而我的精神、灵魂是和肉体是完全不同、完全分离开来的。“我思”中的我是超越形体的我,因为我完全可以在没有形体时做一些活动,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没有思想。思想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只要一旦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存在了。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理论中的“我在”是本质的存在。”这一命题开启了近代哲学唯理论的先河。笛卡尔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身体和其他事物,对事物的思考并不能证明我身体的存在性,即是人可以不依赖于肉体而对事物进行思考,即使肉体不存在了“我”依然可以思考。这种把思维和肉体分开来考虑的思想是他的身心二元论体系建立的基础,正是他对这种身心关系的思想最终确立了他的二元论的思想体系。而且他对身心分开思考的思想第一次在近代哲学意义划分了的思维与存在。

“我思故我在”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思维”发现“存在,通过积极思考探究存在的规律,只有通过符合理性的思维才能发现客观的存在。没有思维的进行也就意味着没有觉察到存在,因为存在无法进入人的意识与视野之中。也就是说,存在有两种情况.已经被意识到的存在和尚未被意识到的存在。对于前者而言,存在是在思维中;对于后者而言,思维是变未知存在为已知存在的唯一渠道。认识就是通过理性思维去揭示客观存在的各种规律与真理。实际上“我思”是“我在”的前提。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了“我思”的内涵,才能真正地解开“我在”之谜。 因此,“我思故我在”要表达的内涵就是:人本质或本性就是人的头脑之中先天地存在着某些思维规定,“我存在着先天的认识形式,才决定了我的本质存在”。

三“我思故我在”的局限性

(一) 过分夸大了认识的作用

一方面,这个命题的确存在拔高思维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嫌疑,忽视了存在与思维之间需要通过实践进行连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个命题忽视了对存在的认识也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过程。思维包括简单思维与复杂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正确性思维与错误性思维、细节性思维与全局性思维、片面性思维与全面性思维等等。思维未必就能真正全面准确地认识存在。思维仅仅标志着认识活动的开始,而不是终结。思维与存在之问是否需要中间环节的过渡?知识、才智、经验、理性、常识、实践等等中间环节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

(二)过分强调自我中心

由于过于看重自我思考的作用,不尊重他人利益,不重视客观实在.不乐意接受外在事物的天然存在性.总是把一切事物纳入自我意识的圈子之中。我们既不能盲目扩大这个观点的重要性,也不能无限放大其适用范围,必须正确看待实践、物质、思维三个基本范畴对认识的综合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排除理论思维必然受到的各种不必要的干扰,比如意识形态、利益关系、科学技术、知识缺陷、社会经验、理论视野等等。

(三)过分夸大精神要素的作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也会影響对存在的本质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会支配人们的行动。思维是因人而异的、因时而异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不同的思维往往会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习惯、嗜好、性格、经历的不同往往会影响思维的质量和水平。人总是受着各种条件限制的社会与环境存在物。

过分强调“我思故我在”,依赖精神要素作用的发挥,易带来忽视物质,轻视实践的缺陷。

参考文献:

[1]笛卡尔.谈谈方法[M].商务出版社,2004

[2]罗素著.马家驹 .贺霖译.西方的智慧[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3]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上一篇:爬三炮台作文下一篇:英文晚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