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

2024-08-06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9篇)

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 篇一

亲爱的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全体毕业生同学,尊敬的毕业生家长,经济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下午好!

大家可能注意到,与以往不同,今天我准备了个讲话提纲,因为我认真地做了一些准备,权当是我给各位同学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也包含着对各位同学的嘱托。

今天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中美贸易战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第二是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第三是想借此机会谈几点对同学们未来工作、生活的嘱托和希望。

第一个问题:中美贸易战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从今年三月份一直到今天,世界上最为吸引眼球的事件不再是叙利亚,不再是北朝鲜,不再是俄罗斯世界杯,而是中美关系。具体说,就是中美贸易战真的要打响了。这是我们最不情愿看到的,也是力图避免的事情。但问题是主动权不在我们手里。对于这场贸易战,我的关注点不在贸易领域,它使我有着更为深重的忧虑和危机感。

首先,从贸易角度来看,既然是美国发动的贸易战,那么权且按照美国方面的统计来看下面一组数据。去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为1300亿美元。前不久中国自卫性地反击了美国,征收美国500亿美元商品的25%的关税以后,特朗普又下令加征了我们2000亿美元,然后再准备如果中国反击,会再加增2000亿美元。这是个简单的算术问题。去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约5000亿美元,现在两个2000亿加上一个500亿,他动用了4500亿,还剩下500亿美元左右的额度。而我们已经动用了500还剩800亿,美国追加的这2000亿,我们跟不上了。如果我们也同额度回击,不仅是将从美国的进口商品清零,而是负进口了,理论、实践上都是不现实的。这是美国对中国做出最具羞辱性的行为,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对美国市场依赖太深。

我们知道,由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国家间的分工已经从产业内部分工发展到产品内部的分工。我们称之为生产工序的专业化。因此,一个国家在贸易中实际获得的收益与其实际贸易收支状况未必呈正向关系。再加上在此过程中,中美双方的统计方式不同,如是否将经香港的转口贸易统计在内,以及是按商品的离岸价格还是到岸价格统计等方面双方存在分歧,所以美方统计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比我方统计多出1000亿美元左右。按照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1985年开始的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7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期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总额达到4.7万亿美元。而去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到了整个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将近一半。再从中国来看,我们对美国的顺差从2010年以来的八年时间里,平均超过78%,有四年超过80%,一年超过130%。

这些数据意味这什么?说明对美贸易顺差成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最重要部分,没有了对美贸易顺差,我们的经常项目顺差将会大大缩小。

另一方面,我们对美国制造业及其核心技术的依赖更为严重。“中兴事件”虽然尚未结束,但仅就目前的后果来看,不只是十几亿美元罚金的问题,美国国会已经否决了特朗普总统暂缓中止中兴业务的提案,即便最终通过该项提案,恐怕也要按照美国人的规则来改组中兴的管理层及企业管理机制和运行规则,美国甚至要派出一个监督官到这家中国企业。这起事件足以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己同美国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以及对美国核心技术的严重依赖。

同时,我们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也同样比较严重。去年,中国自产大豆1400万吨,总进口是9554万吨。大豆生产是非常耗费土地的,平均每生产一吨大豆需要八亩土地。这些进口大豆若是换成中国自种,要消耗7.6亿亩的土地。而中国的农业耕地红线是21亿亩,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种大豆可能吗?答案很明显。不进口可以吗?很难。因为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使得植物蛋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这些蛋白加工以后的残渣可以用来喂猪喂牛,保障畜牧业发展。如果不进口,大豆及其附属品的价格都要提高,意味着要出现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有人说,我们转向巴西进口吧!问题是,全球大豆生产的相当大部分被几家美国公司控制着。巴西大豆从生产、运营到销售几乎都是美国公司控制的。

更为本质性的,是我们对“美元体系”的依赖。听过我课的同学们,一定清楚这个原理。

总体来看,现今的“美元体系”主要靠三个机制来运行:

一个是商品美元还流机制。中国、日本、德国等“贸易国家”向美国出口赚取美元以后,还要将其中相当大部分借给美国。美元是世界清算货币、结算货币和主要的资本市场交易货币,如果不借给它,美国需要自己满足基础货币发行的话,它就会印钞,有可能引发美元贬值。这意味一方面,我们本身拥有的美元储备缩水,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美元贬值意味着我们本币升值,对出口非常不利。所以,作为“贸易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我们需要被动地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尽量不让美元贬值。也就是说,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要维持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的货币稳定,这是商品美元还流机制迫使我们承担的被动责任,也是我们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公司债的原因。

第二个机制是石油交易的美元计价机制。1971年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确保自身的储备货币地位。为此,美国迅速找到了石油这种工业血液,联合沙特等国建立了石油交易的美元计价机制。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若要进口石油必须用美元支付,因而就必须储备美元。这样,美元在与黄金脱钩之后依然牢固地保持着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第三个是美国对外债务的本币计价机制。美国80%以上的对外债务是以自己可以印刷的美元计价的。就此大家不难想象,美国霸权或者说美元霸权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讲,针对自己的对外负债美国是可以通过印刷美元解决的。当然,正是由于美元是美国控制世界的最主要工具,现实中美联储、财政部还是格外慎重的,轻易不会乱来。但事实上,美国在2008年危机之后已经搞了四次量化宽松,释放出大量流动性。我曾在课堂上说过,学习经济学或研究经济学的人不要轻言“美国衰落”。在我看来,“美国衰落”有一个重要标志,即当美国对外发债的大部分不用美元标价而是用欧元、英镑、日元或者人民币标价的时候,这个国家真的是衰落了。如果你看不到这一天,请不要轻言“美国衰落”。

正是由于中国处在“美元体系”当中,不仅使得我们拥有大量的美国国债,而且基础货币发行也对其产生严重依赖。

坦率地说,近十年来,中国M2的发行量几乎是世界第一。我们的M2对GDP之比为2.1:1,而美国为0.9:1。发了这么多货币,为什么大家感觉不到呢?有很多原因,但有两个原因最为重要。一是我们的基础货币发行很大程度是用外汇占款来实现的。也就是央行收购企业和公司个人手中的美元,按照市场汇率再释放出人民币,通过这种方式把流动性释放出来。外汇占款占到央行释放流动性的比例最高时达到80%以上,目前也在60%到左右。也就是说,美元储备是人民币发行的重要的信用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地产扩张,使得央行释放出来的相当大一部分流动性被房地产套住了。

所以,贸易战果真打下去,接下来的影响就会涉及到货币金融领域。美国人非常清楚,如果我们的美元储备大幅度减少,那么人民币发行的信用基础就会出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赚取外汇的能力也将受到影响。由于中国是典型的“贸易国家”,本币不是世界货币,不得不将货币信用寄托在其他货币比如美元身上,而且国内的经济发展、军队的现代化军队建设,包括大国外交、“一带一路”都需要大量资金,因而外汇储备规模对中国而言格外重要。就近几年外汇增长状况来看,2016年我们在投资领域的外汇净收益出现了440多亿美元的负值。2017年我们加强了外汇管制,勉强恢复到近130亿美元的正值。但是今年1—5月,我们在投资领域中的外汇收入不足50亿美元。

在贸易领域的数据就更难看了。去年上半年全口径贸易顺差尚有540亿美元左右,但截止到今年五月全口径的贸易逆差将近250亿美元。六月份的统计还没出来,但一个月扭转不了大局。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净逆差格局已定。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外汇储备状况也不容乐观。有学者测算过,截止到今年五月份,我国的净外汇储备也就是外汇储备减去外币负债,约为1.9万亿美元,比2013年2.96万亿美元的峰值减少了近30%。关键问题是,这1.9万亿美元并不都是归我们所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今年四月底,规模以上的外资企业(含港澳台)总资产为21.68万亿人民币,按照6.45的汇率计算,折合成美元资产的话约为1.5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在1.9万亿外汇储备净值中有80%以上是外资企业拥有的。

我在授课时曾说过,由外资企业投资所形成的外汇储备相当于赌场的筹码。什么概念呢?赌客进赌场后会将各种货币换成筹码,无论在赌场中玩输了还是赢了,他所拥有的筹码可以再换成自己需要的货币拿走。也就是说,这些投资的所有权归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可以随时撤资或者在投资期限到期后撤资。虽然现阶段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不会导致外资全部撤走,假如只撤资三成,也就是5000亿美元左右,1.9万亿再减去5000亿,我们还剩多少?我们还有那么多要做的事情需要钱。

所以,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恐怕不只在贸易领域,还在“中国制造2025”,更可能是通过贸易战的方式迫使我国做出更大让步,而且很可能是迫使中国在货币金融领域更大开放。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金融国家”,我十几年来一直研究这个问题。表面上看,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是在兑现自己的竞选承诺,为“铁锈地带”那几个州的蓝领工人争取更大利益,迄今为止他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但由于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即日益高度金融化,华尔街金融资本的利益是其必须予以重视的。金融资本的目标是要赚取全球金融市场的收益,其前提条件就是世界各国货币金融市场的开放,但迄今为止中国这块骨头美国始终没有啃下来。我们的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特朗普的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核心目标有许多,我想在他的谋划中,不会没有迫使中国更大幅度开放货币金融市场的目标。

当然,美国更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利益就是遏制中国的崛起。对此我们不要抱有丝毫幻想,不要以为这是特朗普个人意愿。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著名学者讲述了他的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华人朋友在美国“美中关系委员会”的经历。这个委员会的宗旨是促进美中友好关系,在他此前的多次访问中,委员会工作人员都是热情接待,笑脸相迎,但这次却像躲瘟神一样回避他,他说自己感到了“麦卡锡主义的回潮。”现在,美国对中国的恐惧与敌视达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所以,在特朗普对华采取强硬的贸易制裁措施之后,他的支持力不降反升,目前达到40%以上,而且美国共和党、民主党在这一问题上的政治共识高度一致。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两党之争非常多,但唯独在“中国问题”上高度一致。今天,有很多学者试图把中美之间的冲突局限在贸易战范围,认定它只是场贸易冲突,主张不要把它扩大到其他领域中去;还有一些学者认定这场贸易战打下去美国必输,中国必赢。不论他们是怎么测算的,我认为这是一厢情愿或不符合常识的。对一般国家而言,贸易战在经济学上一定是双输的。但是对于大国而言,关键在于谁输得起。

历史经验证明,大国之间特别是“老大”和“老二”之间的较量,更多的不是经济行为,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一种国际政治行为,是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国际政治竞争不是“正和游戏”,而是“零和游戏”。经济学与政治学的逻辑有很多不同,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经济学研究的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还是自损六千的问题,它的逻辑是如何让己方避免自损八千,尽量实现自损六千,即实现资源约束条件下以最小的成本达成最大绩效;与经济行为不同,政治的逻辑是只要我赢,战胜对手,牺牲多少无所谓,在所不惜。因此,两者的逻辑与行为规则是不一样的。

刚才,大家合唱的国歌里有一句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我不敢说是最危险的时候,但可以说,中华民族到了新的危险的时候。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危机不是贸易冲突,而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霸权国家已经公开把中国当成了最主要的对手,在和平时期利用经济战的手段发起了对中国的全面遏制和攻击,同时还利用其超强的全球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越来越多的威慑,制造周边冲突乃至危机来干扰我们的和平发展进程。

前不久,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有一个发言,赤裸裸地攻击中国是一个掠夺性的国家,是一个偷取知识产权、盗取别人技术、强迫转移技术、强迫地猎取别人资源的国家。这种攻击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他是在把美中冲突上升到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高度。最近,美国通讯委员会发表公告,于今年6月11日废止了2015年奥巴马政府时期制定的网络中立法案。我们知道,互联网思维、原创技术与技术服务,所有这一切都以美国为核心。

当年,美国为了促进国内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也是为了让世界各国放心使用美国技术、拓展全球市场,搞了一个网络中立法案。但是现在这个网络中立法则没有了,意味着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以在提前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屏蔽这些网站或者降低这些网站的访问速度,也就是断网。如果一旦对中国采取这种措施,我们银行、交通、商业、邮电等系统可能会瘫痪。最近有一则报道,美国网络军已经得到国会授权,可以对网络攻击和盗取美国知识产权行为作出攻击,锁定地址后利用美国的网络特权,即根服务器关闭攻击者网站。现在全球的根服务器有十三个,其中一个主根服务器和九个辅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的三个分别在瑞典、荷兰和日本。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在正在做更多、更充分的准备。

最近,大家都看到一张G7首脑会议上的照片,场面类似“最后的晚餐”,特朗普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其他国家首脑冷峻对视,似乎不共戴天。但是要知道,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特朗普提出了一个计划,叫G7国家经济一体化,主张七个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实现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据说已经得到德国的同意。也许德国的这种首肯是表面的,由于涉及市场份额等复杂的因素,其他发达国家的立场很可能与美国不一致,因为美国市场份额太大,竞争力太强,所以七国间的经济一体化肯定不会顺利。但美国的这种行为意味着一个严峻趋势,即它已经下定决心废除WTO的全球多边贸易规则,也就是我们坚持倡导的全球多边贸易规则。这个规则曾经是美国人创立并坚持实施的。今天他们不想再按此规则再做下去了,要搞一套新的、更高标准的规则。

在这方面,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特朗普对欧盟、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将会促使这些国家同中国坚定地站在一起,抵制美国的逆全球化行动。事实上,这些国家在知识产权问题、强制性技术转让、企业并购等方面对中国的指责、攻击同美国并无二致,立场完全一致。

所以,我们不能把中美贸易战仅仅局限于贸易领域,这本质上是一场国运之战。我们更不能将这一场争端视为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仅就贸易争端而言,从1960年代一直到1980年代末,美国和日本曾经发生过一场漫长的贸易争端,这场争端打了30年,结果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陷入“失去的二十年”。中美之间的冲突作为一场大国博弈,恐怕需要至少50年甚至更长时间。今天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历史大戏的开幕。

第二个问题,就迄今为止的中美贸易争端而言,我们需要吸取哪些教训?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

首先,就眼前的教训看,主要有两点:一是盲目自大的情绪。一百多年来我们被西方侵略、压迫的太久,心中的大国情怀不仅强烈也更为迫切。必须承认,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在某些领域的进步与发展甚至走到了世界前列。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产生了一种举国的自豪感,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自大情结。中美贸易战,尤其是“中兴事件”不啻为一剂强烈的清醒剂,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与美国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事实上,我们在许多核心技术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十分巨大。

马航370事件出现后,很多人才知道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对自己生产的飞机发动机的运转状况,包括在什么地方运转、在哪个高度运转、在什么时间运转,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前不久,一家汽车零配件公司的总经理跟我讲,世界上有两三家公司的汽车喷油技术做的最好,但是我们军车的喷油嘴一定不能用外国的,即便国产喷油嘴质量不高也要用自产的,因为国外厂家都可以进行喷油嘴控制,关键时刻可以进行停止发动机喷油的操纵。我们知道,网络技术有三个层次,最核心的是原发性的技术创新,其次是原发性的技术进步及其产业化,如芯片,再次才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进行的规模经济的市场开发。

我们经常搞“光棍节”购物狂欢,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等都是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经济规模实现的快速扩张,跟原发性的技术创新思维、原发性的技术进步及其产业化毫无关系,只不过是运用别人的技术思维、产业化的技术,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规模迅速推广而成。二是这场争端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在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刻的改革。以往,我们通过以市场换技术、以资金买技术、以挖人才造技术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技术进步,但今后这些途径恐怕都难以行得通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唯有自主创新,既有技术领域的创新,更有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

其次,再来谈谈更深层次的教训,此次中美贸易战爆发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中国忽视对美国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自2016年美国大选开始一直到今年三月份贸易争端,再到今天,我们对美国的判断屡屡失误。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着这样一场大国间的博弈,除了一些贸易专业、经济领域的专家纷纷出来发声以外,那些研究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的专家少有声音。这是极不正常的。说明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对自己必须直面的霸权国家的系统、深入研究是非常不够的,因而很少可以对美国做出可持续性的、理性的研判。这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容易出现误判,甚至出现错判。

其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情感胜于理性,整体性的非理性思维经常占上风,本质上讲这是中国人典型的农耕民族根性。农民与商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农民经常是情感强于理性,而商人则经常是理性胜于情感。中国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正式确立走到今天,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这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从农耕民族走向商业民族的历程仅有二十几年,因而传统根性自然是很强烈的,使得我们很少能够理性地认识世界,更习惯基于情感来判断世界。当年,骆家辉被美国派驻中国大使,很多人欢欣鼓舞,甚至认为美国终于派了个“中国人”,中美关系因此将走得更好。骆家辉是华裔美国人。正因为如此,他更需要要证明自己更美国,所以对中国的态度、立场也更加强硬。

在现阶段和今后的中美关系中,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种民族根性,更加理性地认知美国,处理好同美国的关系。二是相应地,我们出现了当年戴季陶先生所说的“智识上的义和团”的倾向。在目前的中美贸易战中,有些学者和专家提出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提法令人匪夷所思。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一个经济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何谓“要不惜一切代价”?难道要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时代?“智识上的义和团”的另一个表现,是我们很少认真地研究特朗普本人。特朗普自传的中文版早在2016年4月就在上海出版发行了。那本小册子很薄,中文标题叫《永不放弃》。我看了三遍,感受是特朗普这个人非同一般。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位美国总统的认知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我们经常小看他,当然全世界都小看了他,二是认为他“善变”,但事实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看不懂,没有认真研究他。

他是一个搞建筑出身的人,这类人的思维方式是,首先要基础夯实,其次是思维、设计缜密,逻辑清晰,否则大楼一定要盖歪的,卖不出去的。作为一个商人,他的特点是:当对手信心十足的时候,他特别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并戳破对方的底线,为对手带来巨大威慑,进而达到目的;而当对手全力进攻的时候,他又突然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在自己的书中,他曾提及自己咸鱼翻身的辉煌经历,其中也多次谈及他与不同对手之间的博弈经历。我建议在座各位同学看一看这本书。大致就会知晓,所谓的“特朗普善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研究明白。

我现在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这场冲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理论上的挑战、实践上的挑战无疑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迄今为止致使我们获得成功的好多理论都需要做认真的反思。同时,我们的好多对策也需要认真反省。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根本上讲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实现的。开放的本质是什么?是我们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开放,或者说是我们主动地加入到美国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去,并因此成为该体系的最大获益者。但是发展到今天,美国人认为这个体系让中国人占尽了便宜,自己却吃了很大的亏,不再愿意同我们玩下去了。因此,当今时代不存在什么“逆全球化”,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大分裂。全球化分裂的本质是什么?是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关于全球化的共识破裂或没有了,这是当今世界最危险的一件事情,意味着今后美国不再愿意同我们分享他所主导的全球规则和制度安排,这必然对我们今后所有的经济理论及其研究带来巨大挑战。

但是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挑战恐怕是思想上的,即在这场争端很可能演变成为旷日持久的大国冲突的过程中,我们是继续冷静地认识我们与美国的巨大差距,坚持虚心地向美国学习,还是由此坚定地走向民粹主义的反美道路甚至以一种“玉碎精神”抵制美国的一切。我们曾干过这种事情,所以我很担心。这些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严峻挑战,关乎今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方向,是个大问题。

第二,忽视对美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进而对美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很少,进而缺乏对美国国内政治结构变化的深入理解。特朗普为什么拿中国开刀?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只是个借口。事实上,不是特朗普上台造成了美国分裂,而是美国社会分裂导致了特朗普上台。美国社会由于经济结构金融化被严重撕裂了,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多,中产阶级在破产。所以,美国“铁锈地带”主要的三个州过去全是支持民主党,支持希拉里的,但这次它们的反转是促使特朗普获胜的关键因素。

特朗普上台后,必定要兑现竞选承诺。但事情并非仅仅如此,他上台后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政治行为尽快弥合分裂的美国社会。迄今为止,他做得比较成功。因为他非常聪明地捕捉到了一个目标,这就是中国。“中国威胁”是美国近些年来的焦点话题,而且实际上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共识。

特朗普巧妙地利用了这样一个契机,“中国问题”或“中国威胁”成为特朗普手中的一张牌。所以,如果深入地研究美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到政治结构的变化,我们可能不会出现很多误判。我认为,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一些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结论有些时空的局限性,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社会结构变化,也一定决定着美国政治利益、国家核心利益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特朗普两年或者六年后下台,美国也不会因为更换总统而在战略上改变对中国的基本立场。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看法。

第三,忽视对美国控制世界的手段也就是霸权方式、机制等问题的研究。这导致我们经常以工业化国家的视角去认识后工业化的美国,以“贸易国家”的立场去对待“金融国家”的美国;相应地,在此过程中又出现了以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成就来定义自身国际地位的一种幻想。我自己的多年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崛起的性质是“美元体系内的地位提升”。我认为这是很冷静、理性的一个结论。一些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为了取代美元,我反对这种观点。我的研究结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不是取代美元,“美元体系”在短期内是无法被替代的,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减少我们在“美元体系”中的风险和成本。

说到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的某些媒体是极其不负责任、不专业的,经常用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来忽悠民众情感。40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加入到“美元体系”当中,我们成为该体系的主要获益者,自然成为该体系的最主要的支撑者(如购买大量的美国国债等),也自然会成为该体系风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这是一个正常的逻辑。正所谓福兮祸所伏,这可能是未来我们的问题所在。也就是说,特朗普的杀手锏正在这里,其实他早已露出了獠牙,如对伊朗、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包括前不久美国部分官员提出的对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冻结等,虽然是传闻,但这种信号意味着当两国纷争激化的时候难免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无论怎样,货币金融一定是美国最后的杀手锏、制胜的法宝,这是它的绝对优势所在。

那么,我们的主动权在哪里呢?在国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认清了斯密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性,知晓了交易分工的作用,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40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意识到熊彼特式的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构建创新性国家的宏伟蓝图,意义格外重大。

围绕创新问题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我想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国家层面,我们必须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和制度安排。今天,倘若依旧沉迷于炫耀祖先的四大发明,一定是我们这些子孙的耻辱。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李约瑟之谜”,这对我们意义更为重大。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二十几年前我就提出是制度竞争,即看谁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改革那些阻碍创新的制度安排,创建更加包容、可以自主经营、自主选择和自主流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问题过于宏大,在此暂且打住。

第三个问题,就个人而言,围绕创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想借此机会对在座每一位毕业生同学谈谈对你们的希望,权当对你们的临行嘱托。

这里,我主要谈六个方面。

第一,养成并保持学习的能力。我在每一次开学典礼上都要谈一个话题: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我认为两件事情最为重要:一是掌握学习的能力,二是养成合作的习惯。掌握了学习的能力和拥有合作的习惯,才能事业顺利,缺一不成。在我看来,学习的能力不是指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指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

我们已经知道“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是错误的,我还要说培根的“知识就力量”这句话也是有时代局限的。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和技能永远在过时的道路上。人的一生只有不断掌握并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这也是真正的大学教育的宗旨。耶鲁大学的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居然掌握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是耶鲁教育的失败。学习的能力不仅仅来自阅读,更多的还有走出去看世界、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品味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开阔的视野,体会、了解人类的诸多不同,这会使人更加宽容。宽容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之一,它会使人类增进幸福。

第二,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的个人,不会产生创新性社会。我们都看过电影《阿凡达》,导演卡梅隆70多岁时拍了这部电影,我看后曾说过一句话:这是基于人类的想象达到了人类想象的边界。为什么他可以拍出这部片子?是由于他幼年时代的幻想、对世界的好奇心到了70多岁依然如故,没有被泯灭。好奇心、想象力在今天的中国,在座各位还剩下多少?我真的不敢恭维。大家从幼儿园走到今天,基本上是做着标准答案走过来的。

在毕业典礼上,本应对大家说些鼓励的话,但是我还是想严肃地跟大家说,在各位今后的生活当中,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话,将是人生的悲剧。好奇心和想象力塑造着一个人的偏好和喜好,没有自身喜好的人生或者说有自己的喜好却被父母和其他人强行改变的人生是非常恐怖的。这样的人多了,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一定是恐怖的。所以,学习能力加上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性社会的基本条件。

第三,自主选择的能力。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行为主体如何选择的学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基本上是不需要选择的。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感到自己没有什么选择,因为组织上已经替我选好了,不是上山下乡,就是到工厂接班。其实那时也没有什么痛苦,想起来很快乐。今天,同学们的选择非常多。早晨起来你会选择是到A食堂还是B食堂或C食堂吃早餐,要选择上李老师的课、赵老师的课还是张老师的课。选择是有成本的,起码有机会成本,但不论怎样,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选择的成本再多也是必要的,市场经济就是由无数的选择组成的。

今天,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家还有多少自主选择能力?近几年经常遇到大学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说我孩子或者亲属今年要高考了,请你跟我说说哪个专业更好?我问他们孩子自己喜欢什么?经常的回答是“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家长,你们可能更清楚是不是这样。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在我上课提问时,很多同学不敢正视我的眼睛,目光所到之处他们基本上都是放下眼帘,好像他不看我我就看不到他一样。没有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自然缺乏自主选择能力,这是个恶性循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也一定是拥有自主选择能力的人,自然是创新能力很强的人。

谈及自主选择能力,我想谈一点个人体会。现在大家都已基本上选择好了职业,未来还可能有许多新的选择,今天谈这些体会还不晚,也许对你们有参考。经济学强调发挥比较优势,但在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候,应该注重自己的比较劣势。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或者说知道自己的不足。当你深入了解这些之后,比如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就要尽力回避因自身缺陷或不足难以胜任的领域。

这样做,不仅避开了自己的不足,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你的比较优势,而且会使自己更加快乐、宽容。你不会见到某同学去金融机构做的很好,便产生凭啥我不能去金融机构、大学时我金融学成绩比他好之类的不正常心态。冷静地了解自己的比较劣势会让你有一个健康心态,你会认为那个同学成功是因为他确实很优秀,而在他很优秀的那个方面,我却是不足的。所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却不回避,一味地同他人比较,盲目跟风,无异于人生的铤而走险。

第四,审美能力。如果展开一幅世界经济地图,你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如美国出口的是金融服务,日本出口的是制造业技术,中国人出口的是劳动力,欧洲人出口的是古老的贵族文明积淀下来的审美,几乎所有的奢侈品都来自欧洲。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这个话题其实是很沉重的,在此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一个审美能力低下的民族不仅素养、品格不高,道德水准也会有问题。

迄今为止,大家的审美能力基本上都是从父母那里熏陶出来的,问题是在座的各位父母都是“文革”后的一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问题所在。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大家都穿着皮鞋,穿着带领子的正装,我跟赵勇书记提出过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的着装要求。为什么?看看我们的校园里,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露着带毛的双腿,穿一双拖鞋,身披庄严的毕业礼服满校园逛。你们觉得美吗?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针对个体,主要看服饰,相对于其他亚洲人,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在亚洲人里韩国人喜欢穿着鲜艳,穿的素雅且搭配合理的多半是日本人。如果是团体,看到一个人在说,几乎所有人在听是日本人;一个人在讲,一半人在听,一半人乱乱哄哄的是韩国人;一个人在说,少数人在听,多数人各干各的,大多是中国人。

审美是一种尊严意识,是一种自我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庄重的场合,一个没有仪式感的人、着装随意的人既是对自己的贬低,也是对他人的极大不敬。在更大意义上讲,审美可以让人知晓世界上的美好与丑恶,它告诉每一个人,人类的行为应当是有底线的,知道有些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去碰的、不可以去做的,而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准才会有所提升。

第五,战胜困难的能力。人生中困难是常态,幸福是短暂的,海明威说“勇气就是优雅地面对压力”,人的一生中能成为优雅的人太难了,这也是我自己经常苦恼的问题。有时候,我跟同事说话时会忘乎所以,事后会反思自己的不优雅。但是优雅地面对压力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一个人在压力面前如果能做到优雅的话,这本身就说明你真的能够把困境作为常态。这一点对大家未来的人生、工作非常重要,会增进你的幸福感。

最后一点,要做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我不想在这里空谈使命感,不要把它看作离我们很遥远的神圣之物。一个人做好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中应该做好的事情,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可能地做到极致甚至像清教徒那样对待自己喜欢的职业并愿意为此努力一生,你就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所谓工匠精神,本质上与这种对职业的敬畏和使命感的理解与坚守密不可分。工匠精神与功利主义无缘。

在此我还想强调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国土沦丧、家破人亡的民族危亡状态,而是处在快速崛起的进程当中,过去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应当是现在大家读书、学习的目标。今天的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面对着如何成为创新性国家的重任,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座的每一位毕业生同学成为真正的人,即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审美能力、战胜困难能力和有使命感的人,你自己的一生才会幸福,我们这个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中华民族才真的有希望。

最后,我祝愿大家健康、幸福、事业有成!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健康和幸福更为重要!

2.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 篇二

张文杰,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1958年起与物流结缘, 1963年毕业执教, 自此, 从未离开过物流知识传播的岗位, 历经物流在我国逐步发展并被重视的过程。

现已60多岁的他依然对这个行业非常热爱,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 他一直研究、参与并关注奥运物流的筹备。他组织完成的“北京奥运物流系统规划”课题为奥组委的物流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 此课题文本已编辑成书出版, 该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看到物流从“冷”门到“热”门的转变, 他欣慰地说:“期盼近半个世纪, 我国物流业终于在我‘夕阳’的时候‘红’了。”

他认为物流是朝阳事业, 刚刚起步, 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奥运是国内物流业迈上新台阶的一个契机。他希望官、产、协、研能够携手推进, 让物流更加蓬勃发展。

“粮草”准备是否充足?如何囤积与分发?能否准点送达?历年来最具特色的奥运会如何在物流上得以体现?中国企业守丢家门口的蛋糕, 拱手让给UPS, 接下来还有多大空间可以参与?奥运究竟对中国物流企业意味着什么?会给中国物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眼下, 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物流业内人士比较关注, 比较忧心, 讨论也较多的。为了准确求解, 记者在奥运前夕采访到一位物流界的老前辈,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奥运物流体系规划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张文杰。

自北京申奥成功之日起, 张文杰就全身心研究、参与并关注中国奥运物流筹备工作。对于奥运物流, 他感触颇多, 他认为即将进入“实战”的奥运物流对于中国整个物流业而言, 无疑是绝好的机会, 我们必须敞开中国物流的国际之窗, 必须开阔中国物流企业的宏大视野。

研究先行:以史为鉴详订规划

发展中国家首次主办国际最盛大的体育赛事, 不但要顺利完成任务, 还要办出特色, 困难可想而知。

当申奥成功的那一刻, 国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但同时, 也意味着自此我们要挺起脊梁担下责任。

对于奥运会必不可少的物流环节, 业内人士从申奥成功那一刻起就开启了智囊库, 尤其是我国的学术界, 立即着手研究历届奥运会物流规划与实施情况, 试图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制定出最完美的规划, 提供尽可能周全的建议。

“奥运会期间所产生的物流需求, 包括不可预见的非赛事物流, 具有突发性和复杂性, 物流量也会十分巨大, 且集中发生在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前后有限的时间区间内, 加上高质量、高安全、高效率的服务要求, 我们又没有经验, 必须提早做足功课啊!”张文杰如是说。

我国物流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 虽然发展神速, 但水平低是众所共认。北京的物流系统在短时间内同样没有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目前还存在种种不足, 如规划、技术、管理等方面整体水平不高, 缺乏国际物流运作经验, 物流系统分散, 国内企业规模小, 实力弱, 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

据了解, 对于北京奥运物流系统的规划, 张文杰等学界人士从2001年起就开始筹备, 召开研讨会, 2002年在北京市科委立项, 2004年底完成了整个课题的研究。该研究为奥运物流体系的整个规划提出了很好的参考与建议。

虽然亚特兰大奥运会、悉尼奥运会以及雅典奥运会都积累了丰富的奥运物流系统运作经验, 且各有特色, 但我们无法立马照搬, 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 正视现实, 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 逐步优化, 规划出符合北京自身特点的奥运物流系统。

“申奥成功以后, 我们从物流的角度切入, 搜集了历届奥运物流的资料, 进行了系统学习, 总结了他们的经验, 并结合中国物流的实际情况, 从北京物流的现状出发, 导入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技术, 完成了奥运物流系统的规划。”谈及早已完成的规划, 张文杰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

“从经济与效率的角度考虑, 北京市的奥运物流系统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还应继续在北京市的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中发挥作用, 这是规划时必须要考虑的。在悉尼奥运会之后, 又有很多先进的物流理念与物流技术出现, 这些也要恰当地应用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物流系统中。”张文杰补充道。

大量的研究, 深入的分析, 周密的思考, 科学的规划, 《北京奥运物流系统规划》顺利“出炉”。

2006年, 我国正式成立独立的奥运物流部门—北京奥组委奥运物流部, 该部门对奥运物流进行系统规划, 包括物流中心的选址, 参赛国的比赛器械进入场馆的方案, 放置办法, 分发、回收计划, 奥运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等。而此研究成为了很重要的参考依据。

“历届经验也是这样, 从亚特兰大奥运会起, 各国成立专门的物流部门都是提前2年, 悉尼提前了2年半, 雅典提前了3年, 我们差不多提前了3年。”对于我国奥运物流的筹备进展, 张文杰表示满意。

为了便于统一协调, 有序调度, 北京奥组委最终选定建设一个物流中心, 即现如今坐落于北京顺义区空港物流基地的奥运物流中心, 此中心将于今年6月份启动运营。

另外, 张文杰透露, 为了规划的科学、高效执行, 奥组委还非常注重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早在2007年初, 就专门招聘了80个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进行系统培训。

深入思索:各环节留足参与空间

“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 体现在物流上, 首先要运用一切科学技术手段, 及时掌握并统管所有信息, 将巨大的物流流动过程在短时间内准确完成, 凸显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

其次, 各项物流服务要以人为本, 要尊重各国家、各民族、各宗教信仰的运动员及其他参会人员的习惯, 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 提供多样的服务。

最后, 一定要做好废弃物物流这一环节。为保证奥运会比赛的顺利进行, 赛事期间, 各国运动员、代表团成员、媒体记者及国内外游客在奥运村、办公区、和比赛场馆区集聚、活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必须得到快速、及时、安全地收集与清运。

以上三个特点本身是对奥运物流提出的高要求, 就我国现阶段的物流发展情况而言, 已经是极大的挑战。因此, 我国的奥运物流采取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供应商共同配送相结合的模式, 将赛事期间的物流外包给了发展实力强大、富有实战经验的UPS。

但是, 奥运物流有其时间的阶段性、空间的集中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安全的高要求性, UPS一家企业是很难承载这项艰巨任务的。

毫无疑问, 对于这场满具诱惑又极富挑战的盛宴, 中国企业绝对能够参与, 但究竟能分多少羹?有多大的参与空间?张文杰肯定地答道“有很大的参与空间”。

“奥运物流除了赛事物流外, 开幕式和闭幕式的物流是单独划分出来的。之前奥组委对开闭幕式的物流进行了统一招标, 但又考虑到资金、安全、保密等各因素, 放弃了外包的决定, 交由北京市交委负责, 聘请极富经验的专家、外企领导担任顾问。而这样的决定对我国物流企业而言是个非常大的机会, 在开闭幕式过程中, 我国的物流企业可以得到极大地锻炼。”张文杰透露。

开幕式、闭幕式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或许前期可以有充足的准备, 但是开幕式完毕之后, 47个小时内需要把所有东西撤走, 放入比赛需要的东西, 短时间内换装, 需要高度协调、高速运作。对于国内物流企业而言, 这样的任务难度不小。

对于赛事物流, 在张文杰看来, 中国的物流公司同样有机会参与进来。

“UPS只是拿出自己的方案和管理办法, 不可能把所有设备带到中国, 把所有的运输车队、仓储转移到中国。为了便于高效运转, 它还是需要选择一些我们本土的企业来合作。而合作的角色同样重要, 合作中不仅能学到跨国大公司的物流理念、管理规划、经营渠道, 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奥运物流中大干一场, 取得收益。”张文杰微笑着讲述。

除此之外, 张文杰认为非赛事物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物流计划, 包括赛前筹备建设阶段的物流, 赛中连锁配送的食品物流, 以运输为主的辅助性供应物流, 旅游带来的一些销售物流、赛后回收物流等, 国内物流企业绝对皆可参与。

如此分析, 在整个奥运会期间, 本土物流企业还是需要发挥很大的作用, 承担很多的重任, 有广袤的参与空间, 但前提是一定要备足功课。

长远观之:国内物流企业跳“龙门”

要办成历届最好的奥运会—这是中国政府的承诺, 而这个承诺对于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物流而言有着空前的压力。

但张文杰认为, 参与奥运会, 对发展中的国内物流企业而言是一个“龙门”, 能否成功跳跃, 得看自身的准备情况及信心。

“虽然这几年国家在物流方面投入很大, 包括线路、布点等, 但相比国外, 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很薄弱, 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的规划、协调管理、信息、网络等方面与国外有很大差距。通过奥运, 我们能在短时间内积累丰富的经验, 国内的物流企业也可以在实战中看到自身的不足, 看到国外物流企业的长处, 吸取教训并迅速做出比较到位的改变, 从而提升自己, 向国际化标准看齐。”张文杰分析。

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内物流企业而言, 北京奥运的召开是个难得的机遇。但如何抓住机遇, 并成功跳过“龙门”, 借此机会迅速站在国际视角发展物流, 站在全球角度规划物流, 站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平台上延伸、扩展物流呢?

对此, 张文杰也给出个人建议:“我们国家自己的企业要夯实基础, 不仅加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而且还要从系统角度去考虑物流, 因为物流从上游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到顾客之间, 是一条长链, 物流企业在规划的时候需要整体考虑, 系统规划, 有效协调, 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 而且还能节省成本。”

“目前, 国家非常支持物流的发展, 政策环境很好, 但随着国外前十强物流企业纷纷进入, 竞争随之而来。国内企业如何活下去, 活得比国外的企业更好, 如何通过这次奥运得到迅速地提升, 我认为人才和信息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因素。”张文杰强调说。

张文杰认为, 各物流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 储备足够的物流人才, 有了优质人才才能做出高远的规划, 制定出周全的物流管理方案。

至于信息化, 这还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短板。目前, 我们国家的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物流运作的技术含量虽然在日益增加, 但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 没有构建一个全国性的网络, 各物流公司只是在搞自己的信息化, 搭建自己的信息网络平台。

“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 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有的企业间甚至开始搞联盟, 搞合作, 这是好现象。但搭建一个全国性的物流网络平台非常必要, 也非常紧迫, 而这个工作最好需要政府引导, 政府牵线搭桥。”张文杰坦言。

3.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潘守培 篇三

在后危机时代,面对疲弱的大环境,企业应如何走出困局?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企业蜕变与突破工程》项目组专家潘守培在接受《支点》杂志专访时表示,危机不是坏事,只有当危机来临时,企业才会重新觉察和反思。

谁真正复制了心智模式?

《支点》:为何金融危机会给企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

潘守培: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四个:环境,系统,团队和领袖者本人。企业领袖、团队、系统成熟度越高,企业受环境波动的影响就越小。相反,如果一个企业过于依赖外部环境,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发生变化,企业就会面临巨大挑战。比如前段时间无锡尚德面临破产,其破产原因主要来自于反倾销,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缺乏内在的觉察和主动变革。当企业对环境的依赖超过40%到50%以上时,就随时有可能面临崩盘、停滞,甚至倒塌的危险。

《支点》:企业该怎样走出危机带来的困局?

潘守培:首先不要去抱怨外在环境的变化,市场和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要去感恩这种变化,因为任何变化都在引发我们内在的觉察和思考,进而引发我们更大的突破。一个鸡蛋,从外打开时叫食物,从内打开时叫蜕变,是一种生命的重生和蜕变。因此,企业从内在自身的打开,才是真正蜕变和突破的开始。

《支点》:什么才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潘守培:是企业的心智模式。管理模式可以被借鉴,被复制,商业模式可以被跟随,但心智模式是每个企业所独有的,是无法复制的。

我们习惯了去学习任正非,张瑞敏,俞敏洪,马云等,但是有谁真正复制了他们?他们的卓越源于他们的心智模式。很多企业家都有成功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只是以往的成功,如果你用以往的成功经验来预测和支撑明天的商业模式,就会面临不匹配的风险。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有多大的胆识,就能赚多少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光有胆识已经不行了,必须要有人脉资源。后来,“关系”行不通了,因为各级政府机构趋向透明化。这时企业开始找市场,重视渠道主动营销。再后来,当所谓的终端和渠道优势不再明显时,企业又重新寻找定位,开始走品牌路线。而当大家都在做定位策略的时候,企业又不得不再次去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可见,当外部环境和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时,企业家能否放下原有的心智模式,才是企业能否蜕变的关键。

很多企业是被“熵”拖垮的

《支点》:企业如何实现蜕变与突破?

潘守培:很多企业家是被自己的责任和愿景所绑架,他们一边往前走,一边又感觉到被束缚。此时,企业领袖的领导力和组织性质就到了需要蜕变的时候了。

TCL集团总裁兼董事长李东生发表的文章《鹰的重生》是心智蜕变的典型。2008年,李东升连续写了七篇关于“重生”的文章,整个组织在发生蜕变,那时候,几个副总裁相继离开,这个过程是要付出代价的。

李东升在这个阶段曾说过,我们失败不是因为我们的战略,而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山头主义”,我们陈旧的固本主义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和品质。所以,不要去怪罪环境,要看我们自己是否准备好了继续往前走。

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中,真正有能力引领组织突破的只有一个人——企业老板。如果老板不去蜕变,团队就不会蜕变,只有老板变了,团队才会改变。当企业跨越这个阶段后,就进入良性轨道了。

《支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重大坎坷时该怎么办?

潘守培:华为的高管经常会分享一句话,“你可能并不知道下一个坎是什么,但这个坎既可能给你带来机遇,也可能让你摔倒。当你摔倒的时候,你爬起来,这就叫财富;你爬不起来,这就叫悲惨。”

有一个词叫“熵”,“熵”是一个物理学术语,它指的是一种无效能量,比如官僚主义、人心涣散、松懈、缺乏危机感等。当企业越往前发展的时候,这种无效能量就会越多。但很多企业并没认识到“熵”的存在,最终被“熵”给拖垮了。

所以,一个企业如果能够随时觉察到“熵”的存在,就要主动变革。否则,当无效能量越来越多时,企业就会面临停滞不前,甚至倒下的风险。

成熟的企业家“用人之愿”

《支点》:企业管理考验的是企业家的智慧,您如何看待“中国式”企业管理?

潘守培:大多数第一代企业家都是靠“用己之力”发家的,从“用己之力”到“用人之力”,是从个体户到企业家的分水岭,企业家可以用别人来帮自己赚钱。但现在“用人之力”也没有竞争力了,现在的年轻人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追求快乐和价值,因此,成熟的企业家就开始“用人之智”。

“用人之智”和“用人之力”最大的区别是把用人当作投资,如何把这个人用到极致,把他当作资本的一部分。既然是资本,就要讲求投资回报率。有智慧的企业家开始懂得授权,并建立完整的管控体系和内部机制,让所有人都能够发挥潜能。

以前,很多企业家在“用人之智”时,大多选择从外面挖人过来,因此“空降兵”在一段时间非常流行。如今“空降兵”的使用概率在大幅降低,大多数主流企业已经开始思考如何留住人才。要留住人才,就要“用人之心”。“用人之心”最直接的体现是企业开始关注文化。

后来企业家发现,“用人之心”还是不行,于是出现了“用人之愿”。要让所有企业员工感觉到,不管这个企业的老板是谁,在这里都能实现我的梦。即使在这里有委屈,有艰辛,但是为了实现梦想,大家会在这里勇往直前。

4.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 篇四

2013届的同学们:

今天是你喜庆的日子,是你们的成人礼,是你们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

你们将披戴上一副庄重的桂冠和礼袍,那表示你们成为了“学士”。在中国传统的语言中,成为“士”,那就是获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学以居位曰士”,“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士有各种,而“学士”,就是以学问和才智获得“士”的资格,受人尊重的人。

所以,我衷心地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十几年求学终成正果!

昨天,我儿子通过博士答辩,完成学业,也与你们一样,在这个毕业季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我对他的担忧与期望,也就是对你们的担扰与期望。

我是他的父亲,也是你们的丛大大。

你们今天毕业走出校门,明天就是社会大学的开学典礼。人生就是一次次的毕业与开学,但是,只有这次毕业与开学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与今后的漫长旅程相比,你以前的学习生活只是学步而已;与即将开场的人生大戏相比,此前的学习生活只是序幕而已。

你们即将进入的这个社会,是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人生舞台,你们将在那里实现自己的价值,享受你们的人生。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险恶的江湖,污浊的泥潭。

这江湖深不可测,远非你们所能想像。你从此闯荡江湖,就像你当初学步一样。这江湖重新塑造你们的力量,你们可能还没有足够的估计。你如今要义无返顾地闯进去了,却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这些天,怀着几分激动几分惆怅的你们,都在憧憬着自己灿烂的未来,美好的人生。你们听到的,都是美好的祝福和高调的期待与嘱托。

但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作为你们的丛大大,我却怀着几分忐忑,只能讲些适合大多数同学的低调的临别赠言。

先秦时代有一个思想家杨朱,有感于人生歧路重重,歧路之中还有歧路,人很容易迷失,于是放声大哭。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也曾面对歧路,大哭而返。

人生多歧路,这是人的宿命。如果严肃对待人生,不得不一次次面对歧路面前的困惑与焦虑。人生就是无数的选择。从人生终极目标的选择,大的发展方向的规划,直到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选择、迈出每一步的选择。你的选择构成你的一生。

正确的一生,还是错误的一生。

以往,家长、社会、学校几乎为你规划了一切。从今以后,你要独立选择你的生活道路。

人生之路只能一个人走下来,没有依傍,没有导师。哪怕你一直在随大流,那也是你的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在80年代的中国风行一时,如今很少有人关注他了。但他有一句话还是需要提起的,“人是自我选择的”。人选择成为自己所是的,并且要对自己的选择负全部责任。

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就在于你与众不同。所以,每个人首要的选择,是应该成为你自己。

不要别人做梦你也跟着做梦,被别人忽悠着做梦,做与别人同样的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

要选择成为你自己,意味着不断地超越自己。你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拷问自己,为自己树立至高的标准,追求最高的境界。

在这个毕业季,同学们听到最多的祝愿就是成功、幸福,但没有正确的价值准则,成功就可能是一剂毒药;而幸福如果抽空了公共意蕴,就不应该是政管人的追求。因为我们政管人属公,我们是天生的社会政治动物。

我们的人生与这个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你们这代人有过一个安宁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但你们的未来可能面对着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

你们如果关注社会动态,就能看到天边在积聚着乌云,就能听到乌云中酝酿的风暴。

敏锐的人都能看到,风云变幻,暗潮涌动,前途莫测。

最近北大一位教授在毕业典礼上致词时向同学们提出几个严肃的问题:本拉登到底是恐怖主义分子,还是神圣的殉道者?金日成究竟是流氓还是政治家?斯诺登究竟是叛国者还是人权卫士?人们都知道这位教授的答案。

你们该如何回答这几个问题呢?在我看来,如果在第三个问题上有所困惑尚可原谅,但前两个问题竟然还是问题,这本身就是令人担忧的大问题。

面对可能到来的社会大变局,你将如何选择?

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是不是一个明白人?

龙应台女士在《大江大海——1949》里,记录了无数人在那一刻的选择:走还是不走?走,是一辈子;不走,也是一辈子。无数人的悲剧就从那一刻所做出的选择开始。

国家走了一段弯路,对你来说,就是毁了一生。

面对一些小人物被命运所裹挟的无奈处境,龙应台感慨地说:“一滴水,怎么会知道洪流的方向呢?”

但我想,你们是政法大学的毕业生,是政管院毕业的学士,你们应该比普通人更有能力识别洪流的走向。人们感叹,一片漂零的树叶,无法阻挡汹涌而来的大潮。

但即使是一片树叶,你是否有过挣扎?你向哪个方向挣扎?

如果中国再来一次义和团或红卫兵运动,如果重庆模式成为中国模式,你们能不能清醒地说不?如何你没有这个见识或勇气,能不能至少做个无害的逍遥派?

面对滚滚而来的浊流,如果你不能总是抗争,你是否可以选择偶尔抗争;

如果你不敢积极的抗争,你还可以选择消极地抗争;

如果你不能勇敢地表达,你可以选择含蓄地表达;如果你也不敢含蓄地表达,你可以选择沉默。

如果你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配合,但你还可以把调门放低一些。在你主动的或被迫地干着坏事时,能不能内心里还残留一点不安和负罪感。这一点儿不安或负罪感,仍是人性未泯的标记。

即使你不去抗争,但对其他抗争者,要怀着几分敬重,即使没有这份敬重,也不要在背后放冷箭,使绊子,助纣为虐。

我希望,你们在大潮袭来时,选择站在理性一边,文明一边,选择站在人民一边。

当你们走出校园的时候,你们面对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这个社会,已经是一个高效率的大染缸。当年,墨子看见人家染布,白的进去,五颜六色的出来。他哭了。

你们应该理解,我们今天看着尚有几分天真纯洁的你们,走进这个大染缸时的心情。

告别母校,意味着告别了纯净的生活,投入滚滚红尘,滔滔江湖。

以后你们一次次受伤时,会念起母校,不管在这里经历过多少不快,这已经算是一方净土。

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环境,你能不能做到举世皆醉,惟我独醒;举世混浊,惟我独清?

我对此不抱多大希望,我自己也做不到。如果坚持那样的处世准则,也只好随着屈原投入汩罗江。

但佛教的一个处世原则却可以给我们一些指引:那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既有随缘,也有不变。不变是原则,随缘是通融。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能够实践的准则。

有一句据说是哲学家黑格尔的话在中国广为流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成为人们犬儒主义处世哲学的圭臬,成为自己懦弱性格或投机行为的挡剪牌。其实黑格尔虽然谨小慎微,但还不至于这样猥琐。黑格尔的意思是说:现实的不等于现存的,在现存的事务中,只有符合理性的部分才是现实的。虽然这仍然有为现实辩护与妥协的倾向,但它毕竟还是有底线的,即,只接受现实中符合客观理性的内容。

即使你必然受到污染,甚至不得不有所堕落,你是部分地堕落还是整体地堕落?尽情地堕落还是在抗拒中堕落?不情愿地堕落还是享受着堕落?

有人说,我不可能堕落,你先不要这样说,人都是在浑然不觉中堕落的。

据我的观察,当一个学生负疚地对你说,老师,我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犯罪,这是毕业不到5年的学生;待他毕业十年以后,当你跟他说,小子,你现在每天干的事就是犯罪,他会表现出反感甚至愤怒,骂你老迂腐。

毕业十年以后再见到你们的时候,我不希望你们挺着大腹便便的身躯,挂着一副被酒色沤得浮肿的面庞,张口即出的是权力拜物教与金钱拜物教的信条。

在个人生活领域,我希望你们选择健康向上的人生,选择做一个有良知的文明人。

当然,坦率地告诉你们冷酷的现实,并不是让你们应该选择消极和放弃。人们常说,我们虽然长着黑色眼睛,却用它寻找光明。没有光明和希望,那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绝望的人生。

我们需要在出世的精神境界与入世的生存智慧间达成一个平衡。

我们需要了解人性的全部缺陷,同时也要努力发现人性的崇高;尽管这个现实的世界多有黑暗,但我们敞开精神世界迎接阳光;虽然我们能够直面人生的暗淡,但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激情与向往;这个社会经常令人沮丧,但我们不该放弃希望;虽然自知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的努力依然顽强!你内心的一片净土只属于你,只要你守护着它,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进入。

曾有一位西方人面对放弃的忠告时说,我不是要改变世界,我只是不想改变自己。也就是说,“你不能决定明天的太阳几点升起,但你能决定几点钟起床。”

同学们,在向你们告别的时候,作为老师,我对你们有十分的感激,也有几分的不安。

我们是在“西方文明通论”的课堂上相识相处的。这门课是面向全校同学的,但政管院的同学给了我特别的理解、关爱和支持,我也把你们当作我的嫡系。

但是,我的学术水平还不能满足你们求知的渴望,四年中对你们或有忽视,或未尽职,没有满足同学们要我参加一些课外活动的要求,更没有与同学们经常在校园小聚畅谈,爬山游泳,登野长城,赏蟒山红叶。望着你们,不免有一种愧疚袭上心头。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你们的离开,留给我的,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同学们,你们就要远走高飞了。今天,我们注视着你们离开的背影,而追随着你们脚步的,是我们永久的牵挂!

不论你们是聪明乖巧,还是鲁钝耿直,不论你们是否高富帅和白富美,你们都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关注你们的成功,关注你们的幸福,更关注你们是否走在正路上。

愿上苍眷顾你们!

5.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篇五

2009年9月4日

亲爱的新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清华经管学院热烈欢迎你们在完成大学本科学业之后,选择经管学院继续深造,钻研高深学问,攻读学术型硕士或博士学位。你们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之后进入我们学院的研究生项目的。你们即将开始的研究生学习,将是你们学术研究创造力旺盛的一个时期,将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必定会对你们将来的事业轨迹产生长远的影响。

今年,清华经管学院开始若干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新举措。我们开设了两个新的硕士项目,一个是金融硕士项目,另一个是会计硕士项目。我们还开始实施旨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三项新措施,分别在博士生资格考试、博士生论坛的运行机制、以及博士论文匿名评审方面提出了更加规范、更加严谨的要求。我相信这些新举措会对我们学院的博士生培养产生积极的效果。

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同学们在校期间都将亲历2011年4月的清华百年校庆。这是百年一遇的事件,特别是这是清华的第一个百年,意义非凡。百年校庆,是一个庆祝的时刻,也应该是一个回顾和反思的时刻。在平时,我们多忙于具体事务,更多关注眼前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在这些事情中,有些事也许无关紧要,另一些事可能喧宾夺主,再一些事可能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借此机会,来认真思考一些事关长远的问题。

我们知道,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建立于1088年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在中国,大学的创立是近百年的事。成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创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则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也有学者(比如谢泳)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的历史,应该从清华学校于1925年成立的大学部算起。

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表面上看,大学是拿学位的地方,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大学是发论文的地方,大学是做项目的地方,大学是发声音的地方,大学是学生运动的地方,等等。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代表大学的本质。今天我想说的是,归根到底,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是探求真理的地方,它是产生思想的地方,它是崇尚学术的地方。在这之中,探求真理是大学的目标,产生思想是达到此目标的途经,而崇尚学术则是大学的精髓。正因为大学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与此对应,学术是衡量大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首先,大学是探求真理的地方。我们现在经常说,要把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也说,要把清华经管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经济管理学院。虽然创一流是很有高度的目标,但它并不是大学的最终目标。大学的最终目标不是争国内一流,甚至也不是争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标是探求真理。教师的研究是为了探求真理,学生的求学也是为了探求真理。当大学真正成为探求真理的地方时,大学便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

谈论创一流和探求真理的关系问题,让我想起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一个过路人问三个正在凿石的石匠他们正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做国内最好的凿石工作。”第三个石匠仰起头来,眼中充满光芒地说,“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

对于第一个石匠来说,工作是为了挣钱,至于工作的内容,无关紧要。第二个石匠就不同了,他有更高的目标:他要在他的领域中做得最好,他要成为一流。但是,第三个石匠的境界比第二个石匠更高,因为他看到了他的凿石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建筑一座精神家园。

我以为,我们对大学的理解与这个故事中的三个石匠的思想境界有类似之处。把大学工作仅看作挣钱过日子是第一种境界。把创一流大学作为目标是第二种境界。把办大学的最终目的定位于探求真理是第三种境界,这是最高境界。虽然第二种境界比第一种境界高,但是还不够高。清华应该追求最高境界。

第二,大学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思想(ideas)是指各领域内的具有开创性的、有深度的想法,它比一般的知识更具根本性,更有影响力。自然科学思想、社会科学思想、人文思想都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不仅产生知识,而且产生思想。虽然大学不是唯一产生思想的地方,但是大学是集中出思想的地方。

思想在大学中的位置可以从哈佛大学前校长萨莫斯(Lawrence Summers)的一句话中领略。他说,“我相信对于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认同“思想的权威”(the authority of ideas)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认同“权威的思想”(the idea of authority)的地方。世界上很少有其他的机构是这样的。”的确如此。在其他的社会组织如政府、政党、军队、企业中,权威更重要,不然组织就难以运转。而在大学,不仅思想高于权威,而且多种思想共存并争鸣。大学的这种独特性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大学,也就没有了一个以产生思想为己任的地方,就没有视思想高于权威的地方,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同样,一个缺乏思想、鄙视思想、阻碍思想解放、压制多种思想争鸣的地方,称不上是真正的大学,更不要说是一流大学了。

思想改变世界。正确的思想可以造福于人类,而错误的思想却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中国经济改革前后的对照,就很说明问题。中国经济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一历史性事件,源于改革开放的思想,源于三十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的结果,就是市场经济的思想取代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开放经济的思想取代了封闭经济的思想。这一思想的转变,不仅造福于中国,也造福于世界。

人们经常会认为利益决定一切,特别是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正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其实这不完全。思想会改变人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获取利益的机制的认识,从而会改变所有人的利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运动,冲破了长期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使得新的思想得以在欧洲率先萌芽,从而使得那里的人民首先致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思想被人们接受,它使得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使得所有人都从中受益。所以我们说思想改变世界。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那句名言到今天仍然正确:“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是对还是错,实际上都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为有力。的确如此,这个世界是被思想统治的。那些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影响的实践家们,往往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第三、大学是崇尚学术的地方。学术是大学的灵魂,崇尚学术是大学的精髓。只有在大学,学术才被受到最高的尊敬。而在任何其他地方,当前的“有用”和“无用”被认为是检验成就的标准。

崇尚学术首先是崇尚它的严谨性。学术具有严谨的研究规范,学术是有分析框架的。思想可以是火花,但是学术必须是基于已有文献、经过仔细论证的、并且可以重复的结果。没有学术的严谨性,结论最多只是个“说法”。学术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现在,而且体现在未来。学术尤其不能急功近利。“为学术而学术”,不问它在当前的“有用性”,是崇尚学术的一种表现。由于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脱贫、复兴心切,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很深。这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不少学术研究的成果暂时看来没有直接的用处,但是如果它们是大智慧,就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佛来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1939年发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文,论述什么是知识的有用性。他从物理学中举例说,麦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的电磁理论是抽象的数学,赫兹(Heinrich Hertz)也同样对他的实验的实用价值毫不关心。但是,他们这些看上去是“无用的”的学术研究却为后来马科尼(Guglielmo Marconi)发明的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无线电打下基础。在经济学中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机制设计理论,创立时并没有实用目的,是非常抽象的理论。但是后来这一理论在拍卖等现实问题中获得广泛应用。所以我们说学术开创未来。

思想和学术紧密相关,但又有所不同。比如,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在人文学科领域(文学、历史、哲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有思想无学术”,而九十年代以后变成了“有学术无思想”。对此,王元化先生提倡“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这很有道理。一方面,好的想法,需要严谨的学术工作才能站得住脚。另一方面,没有好的想法的学术是不会有深远影响的。

6.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 篇六

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

一、领导小组

组长:任保平

副组长:王宝吴振磊李一凡

组员:何爱平安立仁张晓明王满仓茹少峰齐捧虎陈实

吴航马小勇

二、各学科复试小组

具体人员由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商议后,在复试前一天通知。

三、各学科复试分数线

四、参加复试人员名单(见附件1)

计划招生人数: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05人,金融硕士15人。

五、复试工作流程

复试时间:2014年3月31日,复试地点: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经济管理学院

复试要求:请复试考生携带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学生证(应届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原件、复印件);请自行在西北大学校医院进行体检(具体安排见附件2)

六、复试工作时间表(包括复试时间、地点)

表1笔试安排

表2综合面试安排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 篇七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市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 推动自主创新、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企业走出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已进入全新关键历史阶段,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可以预期21世纪初的20~30年是我国中小企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去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冀生的发言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关键成功因素做了分析。本刊记者将他的发言加以整理, 以访谈的形式刊发, 以飨读者。

记者:您在2001年的一次论坛发言曾经讲过, 21世纪初是我国中小企业大发展的时代,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前,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进入关键时刻, 请您谈谈为什么说我国中小企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

刘冀生:我认为理由有三点:第一,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已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一般一个企业成长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即3年入门, 8年~10年入道, 25年~35年入化, 40年~50年入定。我认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第一次创业阶段已经过去了, 现在大多数企业已进入到8~10年入道阶段。在第一次创业时大概会有60%企业要被淘汰, 会遇到创业风险和资金的风险。第二次创业时大概在剩下的40%企业中会有60%~70%的企业被淘汰。在第二次创业阶段所遇到的风险是投资的风险、管理的风险, 我在2008年到十几家中小企业去调研, 与老总当面访谈, 我认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 大多数中小企业近几年都有了飞速发展, 但企业再向前发展, 老总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企业发展方向有些茫然, 企业战略定位不准, 企业管理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 职工及中下层管理干部的观念跟不上老总的思路和理念, 业务的发展适应不了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

第二,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正面临内部管理转型的关键时刻。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许多中小企业第一次创业靠的是机制灵活, 对市场反应灵敏、决策迅速、雷厉风行。但现在企业规模大了, 项目多了, 光靠老总一人决策, 老总忙不过来, 但若经营权下放, 中上层干部素质还不具备, 权力放下去会乱。现在的中小企业往往是集中决策, 老总一人说了算, 老总管理幅度过宽, 决策速度变慢, 因此, 机制灵活、决策迅速的优势会逐渐丧失。二是许多中小企业规划稍微扩大了一些, 外面项目的诱惑就很多, 老总发现这些项目都有可能赚钱, 于是许多中小企业开始多角化经营, 甚至非相关多角化十分严重, 产业链拉得非常长了, 因此, 中小企业小而专、小而精的优势逐渐在丧失, 主业快速发展的优势逐渐会变成劣势。三是许多中小企业起家靠的是地缘优势, 有本地的根植性, 但随着规模扩大, 企业地域也开始扩张, 区域公关能力在减弱, 本地化地缘优势在慢慢减弱。四是许多中小企业起家时靠的是员工凝聚力强, 当时员工人数少, 团结一致、艰苦奋斗, 但当企业规模扩大以后, 员工人数增多, 人心就不齐了, 人员工资提高以后, 凝聚力反而在减弱, 员工对自身利益考虑得多了, 对企业集体想得少了。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大多数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 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减弱, 凝聚力在减弱。五是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观念落后, 产品结构亟需调整, 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融资困难, 人才缺乏, 企业内部管理落后, 企业家素质不高等瓶颈。

第三,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走出去遇到了重重障碍, 当前中小企业靠的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但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 安全壁垒、质量壁垒等等, 使“中国制造”正面临重重障碍。说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制造, 经历十多年黄金成长期, 中小企业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十字路口, 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现在是中国中小企业应当崛起的时候了。

记者:针对以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除了国家体制, 政府政策支持等关键因素外, 您认为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应该抓住哪些关键因素呢?

刘冀生: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五个关键因素。

第一, 中小企业应当实行战略管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大致有区域资源性战略:提供区域资源性产品或服务;区域竞争优势战略:如区域成本领先战略或服务, 区域差异化产品或服务;技术创新战略:如高新技术小企业;服务战略:如小型服务型企业、虚拟企业、互补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企业集群战略:如浙江温州、广东珠三角等地的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者要注意中小企业的战略转移, 不要对自己发家的那个行业感情太深, 要根据企业领导人本人的素质、性格、情商等因素找到最适合自己经营的行业。战略不仅要决定做什么, 还包括决定不做什么。往往决定不做什么比决定做什么还困难, 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

总之, 中小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及迫切性,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进入战略制胜时代, 这是我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 要开拓金字塔底层收入人群的市场。中小型企业应将战略目光转向广大农村市场和中小城镇市场, 面向经营金字塔底层。有关资料统计, 全世界金字塔底层低收入人群约有40亿人口, 在我国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山东省泰安市方兴物流公司是以农村为市场, 服务“三农”为导向, 以“小康树”为品牌的地区性连锁经营企业, 员工120人, 主要从事生活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农副产品输出, 满足农民多方面生产生活服务需求, 如信息集散、报纸订送、保险定制、邮政投递、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目前已发展412个乡镇级连锁店, 8120个村级连锁加盟店, 截止到2006年在物流平台上运行的商品有124个品类, 9000多个单品,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 中小企业要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上创新。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两种:即技术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核心竞争力, 其培育的途径模式主要有:先培育技术核心竞争力再培育管理核心竞争力;先培育管理核心竞争力再培育技术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技术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管理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可能在研发上进行大量投资, 而要在自己的管理核心竞争力即商业模式上创新。PPG服饰有限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很好的创新。2005年底创立的批批吉服饰 (上海) 有限公司 (简称PPG) , 企业员工至今不到500人, 其中还包括了200名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企业没有制造工厂, 没有店铺, PPG却以每天接近1万件衬衫的销售量, 向行业龙头企业发起挑战。一年多的时间PPG通过互联和呼叫中心卖衬衫, 以300万件的年销量跻身全国衬衫前三强。PPG靠的不是资产, 而是靠流动在20多台服务器里的数据, 打造了一条快速反应的预测型供应链。通过对销售量数据的分析, PPG能做到对市场相对精确地掌握, 再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PPG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是建立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 同行业企业库存周转期是90天, PPG是20天。PPG用IT系统整合了上游面料商资源和成衣加工厂资源, 将采购、物流、仓储、生产实现互联互通。在采购部门发生生产指令后, 原料在24小时内被送到加工厂, 每家工厂会在96小时内批量加工, 然后送到PPG等待打包发放,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降低了产品成本, 减少了库存压力。同时PPG大量做广告, 在不到2年时间内依靠报纸、杂志、电视、网站、户外媒介等方式, PPG立即被消费者所熟知。2008年7月份营业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0倍。

第四, 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什么是社会资本,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的定义, 简单地说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 例如, 当你为他人提供了一定服务, 并确信他会因此对你承担特定义务时, 你就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企业可以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对自己行动有用的信息, 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就是社会资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与社会各方面结成无数个合作关系, 每一个合作关系都能为企业带来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有形资源及无形资源, 因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和外部组织和个人建立了非常复杂的网络系统。因此, 企业领导人不要只看到企业内的人、财、物等资源, 还要看到企业外部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中小企业如何把企业外部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整合到企业内部来, 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是作为一个企业家非常重要的才能。社会资本与有形资源一样, 如果不继续营造和经营, 它的价值会随时间而递减, 因而需要不断把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优势, 企业社会资本问题已成为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五, 中小型企业要走出去。2005年以来, 国有企业到美国上市的步伐有所放缓, 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速度正在加快, 2006年中国海外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已经占到87%, 估计今后一段时间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增多的局面仍然会持续。中小企业走出去往往是从加工贸易OEM开始的, 实际上中小企业OEM是跨国公司全球价值网络的一个节点。当前大型企业正在出现模块化的时代, 大多数产品是由众多材料供应商, 中间产品供应商, 产品制造商, 渠道供应商, 零售商, 广告媒体等企业的支持和服务组成的, 大企业模块化具有对顾客及市场反应速度快, 灵活性强及创新性强等三大特点, 实际上每个模块就是一个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要提升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网络的地位, 不仅要达到产品升级阶段, 要在功能上升级就要靠企业集群, 实践证明, 企业集群化发展是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实现功能升级的重要条件。政府各部门要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 通过政策引导, 帮助民营企业提高出口能力, 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服务。

记者:中小企业持续发展除了您讲的以上五个关键因素外, 塑造企业形象是否也很重要呢?

刘冀生:是的, 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是竞争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一般来讲是指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对股东负责, 也要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 并能增进社会的和谐和福祉。中小企业经营当然要盈利, 但这是在阳光下的经得起道德检验的利润, 这样才能给我们中小企业带来人格上的光辉, 赢得人们对中小企业的尊敬。

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客户导向、以人为本、环境保护、股东利益、就业责任、商业道德、公益事业、社会稳定与进步。这些社会责任不是要求中小企业一下子全面要做到。一般来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往往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生存阶段, 这时企业主要是要建立稳定的市场地位, 获取利润, 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购买原材料, 增加社会需求, 安排员工就业, 上缴利税等。第二阶段, 企业成长阶段, 这时企业已初步建立起稳定的价值链, 企业与这些价值链共同生存, 共同成长。第三阶段, 企业成熟阶段, 这时企业规模已经很大, 企业已建立起强大的价值体系, 企业行为对某些重要行业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此时, 企业要与这一价值体系共同生存、共同成长。第四阶段, 企业进入国际化阶段, 企业建起全球性价值网络。要参与全球合作, 安排东道国人民就业, 培训东道国的企业干部及员工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发展阶段不同,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也是不同的, 企业越发展越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认为, 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 应当对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付出, 从长远来看实质上是一种投资, 责任也可以转化为资本, 会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记者: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企业领导人, 特别是在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时刻, 企业领导人的作用尤为突出, 对企业领导人的素质要求更高。请您谈谈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对企业领导人的素质有哪些要求。

刘冀生:由于时间关系, 今天不能对企业领导人的素质展开来讲。我想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人起码要做到八要:一要严格要求自己, 作风谦逊, 品德高尚;二要有优良价值观, 心胸宽广;三要建立起优良的管理团队;四要有很强的领导力;五要有很强的魄力;六要有很强的执行力;七要培养企业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八要克服自己认知模式的刚性。

8.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 篇八

1982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包林选择留校任教。1986 年,他远赴法国公费留学,并先后取得巴黎第一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其间,他还曾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及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进行研修。留法9年,他所创作的静物及风景绘画兼具自己的特征,一直坚持在古典写实与现代写意这两种相悖的语言形式中往返,进行融合性探讨。他的油画静物造型坚实,刻画细致,吸收夏尔丹静物与古典写实油画技法,而油画风景则多用蓝色、绿色和红、黄等鲜明色彩表现蓝天、树木和山丘,用几何性语言构成景物,多少受到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影响。这种往返使他能够深入了解西方油画语言,为他回国后从事当代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打下了双重基础。

1995年,回国后的包林一方面在绘画的不同门类和不同媒材方面均作了探索,如速写、素描、水墨画、油画、丙烯画、版画等,另一方面十分关注当下。其作品具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这来自于他以个体生命在场,或以鲜活的直觉与体验方式,描绘当下生存场域中的事物与普通人的存在,表现不同层面的人的生命状态,为学院语境中的当代艺术吹来一股清新而具精神活力的自然之风。

留学生:在法国公费留学的这段经历,对你今后的绘画创作有何深远影响?

包林:1986年6月,我与当时全部公费留法的同学一起一百三十多人,来到了首都机场,我是在登机的最后一刻被告知我的申请被批准,转到法国学习,原来的安排是去比利时。同机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去法国学习电力、机械、电子和农业等理工科方面的专业,学文科的只有三位,一位是学园林,一位是学心理学,一位是我去学习艺术。我的老师们有许多都曾在法国求学,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们这一代人又踏上了向西的取经之路。

在法国的中部城市维希经历了一个月的法语集训后,我们就分别去了自己的专业院校。我先在巴黎高等工业设计学院做了短暂的实习,然后就转向了巴黎美术学院,这是法国历史上大师辈出的学院,如今却在全球招聘教授。维里戈维奇是前南斯拉夫人,画风接近培根,人物具象但不写实,再配上一些指示性的符号让画面动感十足。在他领导的素描画室,里面的模特儿们每天提供各种姿势,时如太空行走,虽有狐臭但造型独特,一如教授的画风。画室里同学们各忙各的,却难得一见教授的身影,在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课程中,我发现没有人会交流技艺,似乎在“观念”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所有的技艺都会归零,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学生有些困惑。

当时的国内有了85’美术新潮,但更像国门打开后的一种过敏性反应,写实主义的根基仍坚不可摧。尽管西方艺术已进入到一个观念先行的阶段,战后的法国并没有出现引领时代潮流的大艺术家,我在巴黎感受更多的是大西洋彼岸的巨大影响力,原来在巴黎本土产生的“新浪潮艺术”,已被改头换面为美国的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更是成为巴黎各大画廊、拍卖行和媒体的座上客,就连当时在巴黎装饰艺术学院任教的赵无极先生,也在游历纽约之后画风一变,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风格。

那么说,法国就此衰落了?不能否认,巴黎对当代艺术的贡献仍然是独一无二的,是巴黎的一批知识分子,而不是艺术批评家或艺术史家,构建了我们看到的“当代艺术”,也即“后现代艺术”的理论框架和批评话语,展现出西方后工业文化的内在逻辑,例如鲍德里亚、福柯、德里达、巴特还有德勒兹等一批学者,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撼动了西方社会的审美方式,也影响了我们这个年代的艺术家。

我想进行一次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我决定转到巴黎第一大学注册,研读艺术哲学,想从艺术的角度去弄清西方文化中不断拓展的基因是如何形成的。这里包括再认识中国绘画的哲学根源和社会根源,比对西方文艺复兴的产生,历经工业革命的变因,再到中西两个系统的碰撞,从中窥见他山之石可否攻玉的可能性。我每天循环在课堂、图书馆、食堂和租住的公寓之间,也画了一批以静物为主的带有“观念”的绘画,参加了一些展览。我选择巴黎第一大学的原因还在于,这是法国成立最早的文科大学(索邦大学),就在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步行不远就是巴黎美术学院,可两头兼顾,其间还有不少画廊,这样就形成了我在巴黎留学这些年的主要轨迹,这一选择对我的影响是长期的。

留学生:你比较欣赏的法国绘画流派有哪些?它们的作品有何特点?

包林:西方现代艺术的拓展当从马奈开始,到后期印象派的塞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后有了立体主义的勃拉克和毕卡索,再从康定斯基到罗斯科的抽象主义,跨度一百多年,完成了绘画的自我革命。将这条西方绘画的运行轨迹与中国绘画的运行轨迹进行比对,关注在时间节点上出现的作品变异,就可以发现东西方绘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周期性,而且,各自系统走向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该系统是否具备开放和自我调节的属性。

我一直认为,是观看方式在决定绘画的表现形式。西方的绘画从文艺复兴起,一直追求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由此发展出焦点透视和油画技法,包括透镜的成像原理,这些工具理性最终成就了达盖尔的摄影术,反过来也让绘画不得不进行自身的革命。例如马奈的绘画,从构图上看,他的人物和背景的处理与之前的达维特、安格尔等古典写实画家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马奈没有按照一点透视的法则去处理构图,例如《露台》,基本都是用横平竖直的方式来组合画面,还有《弗里-贝尔杰酒吧》这幅作品,人物的镜像已经被马奈做了多次的向右位移,且光线的处理也从顶光转向了正面光。这些变化,意味着马奈在背离传统叙事的“三一律”。到了塞尚,画面上不那么严谨的透视似乎在回避光学镜头的精准,塞尚意识到,用两只眼睛去观察物像时,人的视域是更为宽阔的,如果我们睁开左眼闭上右眼去观察,再睁开右眼闭上左眼去观察,就会发现不仅物像会发生位移,而且透视也不会只有一个固定的灭点,这种视点的位移所产生的时空变化,势必会引画面结构的变化,技法不再唯一,语言随之产生,塞尚已经在有意识地摆脱焦点透视的局限了。

nlc202309030350

留学生:你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回国的?

包林:1994年底,我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答辩是在有点类似审判庭的索邦大学论文答辩室,当我用仍然有些磕巴的法语把论文陈述完毕后,三位台上的教授分别提问,我一一回答,然后他们鱼贯进入高台后面的门,半个小时之后他们再返回,宣布我的答辩高分通过。我便上前握手致谢,向旁听的同学和朋友们致谢,然后开香槟庆祝(我本担心要拎回)。多年的寒窗生涯让我有了满意的收获,写作不仅磨练了我,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了艺术在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中所承担的功能,但它的价值建构至今尚未完成。

1995年新年一过,我便打点行装,踏上了返国之途,我没有留恋,我知道自己的归属不在巴黎。我在法国留学初期的奖学金是国家给的,且我一个月的奖学金换算成人民币,要抵当时国内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二三十倍。是的,我想只有回国继续我的教学工作才是唯一该做的,当时的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也盼着我们这些留学生回来。

留学生:据了解,你一直在画速写,或是人物或是风景。那么,你认为速写和素描的区别在哪里?

包林:我回到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最初教授的是公共艺术类的课程,其中速写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且工艺美院的基础教学一直有别于其他美术学院,强调以线为主的造型方法。新世纪初学院合并到清华大学后,我就被调整到了新建立的美术学科,承担绘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

素描与速写的区别不仅以写生时间的长短来划分,更在于前者注重块面的表现,后者注重线条的表现,但我对它们的评价标准却是一样的。借用南齐谢赫的“六法”论,第一是“气韵生动”,第二是“骨法用笔”,这头两条都涉及了绘画的本体问题,也是我坚守的审美判断,“栩栩如生”的描绘只能排在第三位,属于“应物象形”,何况,摄影术发明之后,写实已经不是绘画追求的唯一目的。

留学生:素描是绘画基础性教学的重要部分,你在素描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哪方面的培养?

包林:“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方针,既是徐悲鸿等留法老前辈的主张,也因前苏联教学体系的引入得以巩固。借用苏立文《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一书所用的封面照片,我们看看当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下乡写生的场景,穿着长袍马褂的学生们用铅笔横竖比弄来目测景物的大小比例,一脸的虔诚和认真。这种素描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学美术教育和高考培训班更是如此,强化了大一统的模式。

东西方原本不同的观看方式如今出现了反向而行的奇观,我们在主动遵循镜头的精准,而西方则在跳出焦点透视的桎梏,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具体到我的素描教学,我要求同学不仅要把握对象的结构,更要注重画面自身的结构,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自身的感受,这是一种有别于照相机的心手合一的观看和表达。例如张仃老院长所强调的“一点之美”,就是要捕捉你所感兴趣的那“一点之美”,从“一点”出发,再去经营画面,从局部到整体,而不是相反,期待裸眼直观的程序还原。

留学生:你平时喜欢在室内创作还是到户外写生呢?

包林:这些年教学之外,我都外出写生。户外写生看天吃饭,需要天气晴朗,阳光会让眼前的景致变得色彩鲜明,凹凸有致,户外写生对任何画家而言都是一件既辛苦又快乐的工作,由于日照的限制,画必须在两三小时内完成,这样就需集中精力,一气呵成。室内画画,光线的恒定适合反复地画,不断修改,因而会变得越来越理性,也会经常纠结,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会功亏一篑。室外写生与室内创作,其实两者是互补的关系吧。

留学生:中西方绘画艺术各有不同,如西方风景画重视状物,而中国山水画似乎在画山、画水,但实际上又不仅仅是画山画水,更为重视山水语境。请问如何将这两种绘画艺术融合起来?

包林:山水是我国古人对自然的独特观看,是通过看得见的去体验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也即那个不可言说的“道”。经历上千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构建了自身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不仅有材料工具的铺垫,更有审美、笔法、观看方式这三足鼎立所产生的稳定性,使用这个语言系统的画家们大都是出自科举制的文人,他们既要功名又要自由,这种双重取向决定了山水画不仅是一部丹青史,更是一部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稷与山水之间追求平衡的见证史。

风景画则源自西方人“我观故我在”的理念。“人”的概念与自然对立,才会有控制和再现自然的工具理性产生。从17世纪的法国画家洛兰开始,最初的风景画多为舞台布景式处理,到了英国画家透纳、康斯泰勃以及印象派诸画家那里,风景画已经属于实证科学的成果之一了,画家从窗里走向窗外,记录自然光线下色彩的变化,意味着新的观看方式的产生,以及新时代的来临。

当年提出的中西艺术融合论,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再有障碍,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时空的经纬都已在当下汇聚,今天的艺术家舞台大,手段多,更具活力,但这种活力不能只表现为急功近利。油画的民族化也好,观念的本土化也好,不是仅仅依靠题材就可以做到的,只有绘画语言的建构才是有价值的建构,才是真正的有容乃大。

留学生:你通过自己的作品所想传达的一种理念是什么?

包林:艺术当随时代,画家的认识决定了作品的价值,眼高才能手艺高。我们不能小看了摄影,如今的大小事件,都有图像的记录,这比绘画要真实很多。绘画所要做的,是我认为摄影所做不到的,这也是绘画存在的原因所在。西方的绘画如今在写实与抽象之间徘徊,而中国的绘画审美也强调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的那把尺子也在不断丈量画面情感的厚度,如果我能够表现这些东西,我的绘画就会有价值,反之则什么都不是。

留学生:能谈一谈你与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渊源吗?

包林:目睹江湖上太多的“八股画”,就更让人觉得吴冠中先生的品格可贵。举个例子,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吴先生给我们授的课就是素描课。我们在写生人体模特儿的时候,有点儿照葫芦画瓢,吴先生就启发说:“你看看这个姿态,这哪里是人体,这分明是巴黎圣母院!”说实话,我当时并不了解巴黎圣母院,到巴黎就立马去参观,才发现吴先生的比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想象,也理解了吴先生为何喜欢石涛,那是一种个体的价值在画中的反映。吴冠中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看到了他对艺术的诚挚和激情,也看到了他在吸收西方艺术的同时做到风筝不断线,即便他在很长时间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他在现代主义绘画的中国之路上一直继往开来,成为标志性的人物。

当初在我考试获得留学资格后就去拜访了吴先生,老师告诉我,去欧洲学艺术就得去法国,而且就得去巴黎,因为巴黎就是法国,法国的艺术就是欧洲的艺术。这样,我提出了转到法国学习的申请。2006年,我与同事一起筹办了吴冠中、张仃等老先生的学院展和艺术教育研讨会,吴先生始终强调“风格就是自己的背影”,是的,我们学院的传统也是这样,从不鼓励学生模仿老师,而是期待后生对前辈的超越。我在读吴冠中先生的自传时意外地发现,他当年注册的学校,也是巴黎大学,莫不是吴先生早就选择了一条画本与文本相结合的道路?我多年来坚持对学生“两支笔”的交叉训练,“画本”与“文本”的互补,可以使人坚定,不必整天期盼他人的褒奖,吴冠中先生的艺术价值,正是公众通过一边观画一边阅读他的札记来认识到的。

留学生:近期有准备绘画作品展的打算吗?

包林:展览是我阶段性的汇报和总结,我参展的多,办个展的少,这些年的大部分时间多在写生,写生所获得的体验让我如今又重新回到画室,潜心研究和教学。路漫漫,我会继续用作品来向大家汇报自己的收获。

9.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自律委员会 篇九

部门:文体部

舍歌大赛活动计划

一、活动主题:激情肆舍,唱响青春。

二、活动对象:辽工大北校区各寝室。

三、活动时间:初赛:10月末复赛:11月初决赛:11月中下旬

四、活动地点:阶梯教室(初复、赛)主楼正厅(决赛)(暂定)

五、比赛方式:

初赛——以寝室为单位,一个寝室为一组参赛队(每队至少三名寝室成员参加),各参赛队分组进行比赛,每队表演时间为两分钟左右(无伴奏),表演结束后由评委团决定是否进入下一轮。

复赛——以寝室为单位,一个寝室为一组参赛队(每队至少三名寝室成员参加),每队表演时间为四分钟左右(可自备伴奏带或乐器),表演结束后由评委团决定是否进入下一轮,最终由评委团选出15组参赛对进入最终的决赛。决赛——以寝室为单位,一个寝室为一组参赛队(每队至少三名寝室成员参加),各参赛队根据抽签依次进行比赛,每队表演时间为八分钟以内,表演结束后由评委团打分作为本次大赛的最终结果。

六、决赛评分细则:

1.主题:歌词内容健康向上(1分)2.台风及纪律:

(1)队形整齐划

一、自然美观(2)上、下场整齐、快速、安静

(1分)(1分)

3.歌曲展示:

(1)唱歌声音整齐、洪亮

(1分)

(2)咬字、吐字清晰(1分)(3)节奏感好、旋律优美

(1分)

4.辅助表演:

(1)精神饱满、表情自然(2)服装统一、美观

(1分)(1分)

5.附加分项:能够较好地带动现场气氛(2分)

七、奖项设立:

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

三等奖5名优秀奖6名

八、活动意义: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和谐寝室氛围,倡导寝室文

明,充分展示我院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希望通过本次舍

歌大赛的举办能架起同学们沟通的桥梁,让同学们在音 乐的世界里增进感情、增加默契。

九、宣传稿:

弘扬校园文化,陶冶学生艺术情操,丰富校园文化

生活,展示学生风采,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感受校园活动的快乐。歌曲风格不限,鼓励原创,可加入乐器、舞蹈等其他形式表演。

十、活动细节:

(一)准备工作:十月中旬张贴宣传海报并走寝宣

传,十月下旬报名截止(时间待定),十月末报名截止并整理报名寝室名单,通知各参赛寝室告知比赛细则、要求,确定比赛顺序,11月初舍歌大赛正式开始。

(二)初赛:

10月28日17:30布置场地,19:00比赛开始。比赛结束后评委打分,得出成绩,宣布比赛结果。11月1日通知进入复赛寝室开会,确定比赛顺序,宣布比赛评分细则。

(三)复赛:

11月10日17:30布置比赛场地,19:00比赛开始。邀

请评委、嘉宾就坐。比赛结束后评委打分,得出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四)决赛:

最终有15个寝室进入决赛,11月20日布置比赛场地,晚上19:00比赛开始。邀请评委、嘉宾就坐,主持人宣布

决赛正式开始,各寝室按顺序进行比赛,比赛结束后评委打分,核算比赛成绩,宣布获奖寝室名单进行颁奖并合影。最后主持人宣布本次舍歌大赛结束。

决赛节目流程:

开场秀舍歌.......串场表演

舍歌.......互动环节

结尾表演

决赛人员分配:主持人:(待定)

礼仪人员:张弛、曹旭、王雪雯、董艺涵灯光音响:杨超、邵平、李宏伟

后场秩序:姜楠、陈皓、王骁、王海超

核分人员:曹君、杜培培、任春玲、陈爱丽整理会场:王美玲、张春梅、赵雅萍、王帆 购买物品:武晓慧、张丽、洪洋、王丽敏顾问总监:

十一、活动经费预算:

十二经费预计:教师嘉宾礼品:4G优盘45*10=450一等奖1名:奖品180元(衣架)

二等奖3名:奖品280元(鞋架)

三等奖6名:奖品340元(折叠箱)

优秀奖5名:200(奖品总计:1450元)装饰画

宣传海报:150元

布置会场:300元(喷绘、气球、拉花)

音响设备:600元

材料及其他费用:350元

金额总计:2850元

经管院大学生自律委员会

上一篇: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试题题库下一篇:榜样3观后感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