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沉与浮教学设计

2024-07-09

物体的沉与浮教学设计(共10篇)

1.物体的沉与浮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上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继续探究。在探究内容上主要有三:一是认识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现象;二是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三是通过学习,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重点

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浸没在水中小瓶运动,继而分析小瓶上浮与下沉时的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合力,得出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进而得出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条件。

本节主要突处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利用浮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活应用及解释。

本节课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新理念,落实了三维目标,坚持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完成了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诊断评价五个环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本课教学中,在一个饮料瓶里放一个倒置的小瓶,通过挤压实现小瓶的浮与沉。从而创造出与物体的浮与沉相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质疑,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探究,重视过程体验。

在物体的上浮与下沉实验探究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用小瓶根据题目,自主探究盖上盖子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的小瓶浸没于水中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及合力的知识分析归纳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小组合作共建,重视合作交流。

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注重了让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小组探究下沉条件,有的小组探究上浮条件,从不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小组之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方法,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四、知能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课遵循着物理来自生活,最终还是应用生活。对于物体浮沉的条件,本节课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增强学生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2.物体的沉与浮教学设计 篇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盘子,内有木块、玻璃球、石子、泡沫板、钥匙、枣子、葡萄、硬币、树叶等物体。

2、每组一只盛满水的大盆子。

3、每组一张记录表、一支记录笔。

4、大记录表一张,大玻璃缸一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出示材料(树叶和钥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基本部分

(一)初步感知,认识沉与浮

1、师做示范,介绍沉浮

2、小结: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钥匙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

(二)幼儿探究、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认识实验的各种物品。

2、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做玻璃球沉浮的实验,并示范做记录。

3、提出实验要求:幼儿四人友好协商,一人猜测,一人尝试,一人记录,一人观察。将沉与浮的物体进行分类,动手时要挽衣袖,以免打湿衣袖,有水洒出来了,要用小毛巾擦干净。

4、幼儿分组操作。

师巡视指导幼儿的实验。

5、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小结。

师:在操作中,我们发现玻璃球、石子、钥匙、沉到了水底,这样的现象叫“沉”,木块、泡沫板、空饮料瓶、饮料盖、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浮”。

(三)幼儿尝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a、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它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让我们来帮帮瓶子宝宝,想办法让它沉下去,好不好。

b、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c、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d、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2、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a、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到水底去旅游了一趟,它玩得好开心啊。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也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它好想浮在水面上来玩一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b、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c、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2、教师总结(演示课件):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5.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拓展延伸时由于准备不足,孩子没能答出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后还要多探究,并及时引导孩子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3.沉与浮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物体的沉与浮

二、(1)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2)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二、认识三种状态

鸡蛋所处的三种状态:

下沉:浮力 < 重力

上浮:浮力 > 重力

悬浮:浮力 = 重力(平衡)

让学生了解三种状态。

三、生活中的下沉与上浮

四、(1)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许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沉与浮,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种海洋生物图片。

2)我们来看看鱼是怎样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悬浮

(3)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潜艇与热气球

六、(1)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提供信息。

(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3)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分析比较

(1)提问:鸡蛋、鱼和潜水艇都会在液体中下沉、上浮和悬浮,那么它们都是用了同样的方法处于这三种状态的吗?

(2)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学生自己思考;

(3)介绍热气球,加图片;

(3)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与同学分享

七、课堂小结

八、1 .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

下沉:重力大于浮力;

上浮:重力小于浮力;

4.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设计:沉与浮 篇四

1、能根据材料的沉浮特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探索各种使之发生逆向变化的方法。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方法。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在生活环境中收集各种探索活动所需的材料,并已根据材料的沉浮现象对材料进行了分类。

2、牙膏盒人手一个,装水用的大脸盆若干,幼儿存放材料的塑料筐若干,塑料袋、气球、发泡板、石头、磁铁等辅助材料若干。活动过程:

一、以前一次沉浮游戏的结果提出新问题,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开展探索活动。

1、前几天,小朋友在玩沉浮游戏的时候发现红筐里的材料宝宝浮在水上,蓝筐里的材料宝宝是沉在水底下,那你们能不能让红筐里浮上来的材料宝宝沉下去,让蓝筐里沉下去的材料宝宝浮起来吗?(幼儿自主回答)

2、你们都说能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玩“沉浮变变变”的游戏,让沉下去的材料宝宝浮起来,让浮起来的材料宝宝沉下去。等一会儿,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宝宝,然后试试能让它发生沉浮变化的方法,看哪个小朋友想出的办法多?如果你需要使用别的材料帮忙,可以到百宝箱里去找一找。

3、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教师及时指导。

二、结合使用的辅助材料,交流自己的方法、。

1、跟好朋友说说,你用了哪些好方法让材料宝宝发生了沉浮变化?(幼儿自主交流)

2、谁愿意把自己选择的材料,使用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根据情况进行实验)。

3、教师小结。

三、创设比赛情景,让孩子们根据皮鞋油空壳沉下去的特点设想各种使它浮起来的方法。

1、你们想出了那么多让材料宝宝发生沉浮变化的方法,我这里还有一个材料宝宝,看看是什么?皮鞋油的空壳到水里会怎样呢?(教师当场实验)你们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2、皮鞋油空壳在水里是沉下去的,我们来比一比,谁让皮鞋油空壳浮起来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3、幼儿根据皮鞋油空壳的特点进行各种探索,教师观察使用不同方法的幼儿。

四、结合所使用的辅助材料交流自己的方法,分享探索的快乐。

1、我们来看看谁让皮鞋油空壳浮上来的办法多?你几种让皮鞋油空壳浮上来的办法?

2、引导个别方法与众不同的幼儿介绍。

5.科学教案《沉与浮》 篇五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想和发现中,了解常见的沉浮现象,在操作探究中,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并对沉与浮的现象作出简单的判断、分析和推理。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能对其分类,能用↑、↓记录沉浮结果,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在探究和操作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喜欢动脑勇于探索。

活动重点:感知沉浮现象,能用↑、↓记录沉浮结果,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难点: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喜欢动脑勇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塑料瓶、积木、石头等),大容器10个、储物盘若干、记录表、记号笔抹布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字卡。

3、轮船、潜水艇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猜测活动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物品,小朋友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如果老师把这些物品扔到水里游个泳,大家猜猜看会发生什么呢?(引出沉浮,出示沉、浮字卡)

2、师:挑一种物品请小朋友猜测它在水中会沉还是浮,并操作和孩子们一起验证,出示记录卡。(在记录卡上用↓、↑符号表示沉与浮)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沉浮现象,并用符号记录猜想。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记录实验的结果。

3、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那件物品的沉浮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不 一致。

(二)根据沉浮现象进行分类

指导语:老师想让小朋友给这些实验物品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 总结交流:小朋友来说一说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物品会沉入水底,什么样的物品会浮在水面?(金属、比较重的东西一般易沉在水底,塑料、比较轻的物品一般易浮在水面)

(三)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1、小朋友刚刚已经为这些物品分好了类别,它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脑筋,你有没有办法改变物体的沉浮,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原来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等玩好的时候,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第二次实验: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记录实验结果。

4、你用什么办法改变了物体的沉浮?成功了吗?

小结:浮的东西可以等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的轻重、材质、大小因素有关。

(四)拓展延伸

展示轮船和潜水艇图片。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会浮在水面?为什么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升降?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更多关于沉浮的奥秘。

三、结束部分

6.《沉与浮》教案 篇六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

2、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 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苏科版八年级下《10.1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物理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10.1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7.沉与浮说课稿 篇七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是《沉与浮》单元的第三课,是继“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从科学知识领域来说,沉与浮实际上是对物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把马铃薯放入水中,它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前面的研究使学生只会关注到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等特征,而这一课的研究将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相互作用的另一个物体身上——即关注到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而且学生通过兑一杯盐水的实践活动,发现只有加入的盐达到一定的量时,原来沉下去的马铃薯才可以浮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开始学会全面的、系统的、多角度的对某个现象进行观察研究,使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认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它里面隐藏着非常深远的科学教育的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科学概念方面要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⑵、科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是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观察事实的求实态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时,不能妄下结论。

围绕这些目标,进行了以下设计:

1、大小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种不同的液体中,观察。交换场地再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事实,产生疑问:会不会是其中一种液体里加了盐?这时,学生观察的重心已经从马铃薯转变到液体身上。

2、围绕液体里是否加盐展开讨论,进行多种可能的猜想。如:摸、闻、尝等。强调安全第一,不能随便尝。学生会说加了盐看不见,溶解了。老师适时进行追问:“既然你们那么肯定加了盐,那你能不能把盐找出来?”学生这时会继续开动脑筋,想出烧干水等办法。于是,新的现象产生出来——白色晶体是什么?能不能证明是盐水?学生普遍认为白色晶体就是盐,于是老师拿出与盐类似的白糖和味精,请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把盐、白糖和味精分别放进水里,马铃薯会怎样?

3、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他们积极地动手实验,发现三种液体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学生心里已是几经波折,不用老师讲,他们也会思考“老师讲台上的是盐水吗?” 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弄明白几个道理——

第一,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第二,水里要加到一定量的盐或者白糖、味精,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与液体本身有关;让学生感受到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糖、味精等物体,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2、科学方法目标: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观察事实的求实态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时,不能妄下结论。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水槽、蜡烛、火柴、天平、量筒、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植物油、糖浆、小番茄、软木塞等。

学生准备:马铃薯、杯子、小棒、毛巾、蜡烛、火柴、食盐、白糖、味精、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复习

导入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出示马铃薯,创设情景,引出研究主题思考

回答

观察现象,试图解释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承上启下,引出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阶段一述:科学讲求实证,拿出证据来证明这是盐水。

教师让学生对提出的方法展开讨论,并对方法的实施提供帮助。思考并想出多种办法证明。如:

1、闻

2、摸

3、尝

4、烧

5、称……让学生千方百计用求实证的方法寻求对问题的解决

探究活动阶段二述:那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分别兑制一杯盐水、白糖水、味精水,看马铃薯是否真的能浮起来?提出实验要求,明确所用材料及实验方法。指导学生兑制盐水、白糖水、味精水,明确观察目的,做好实验记录。

在具体实验中发现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白糖或味精)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但是却不能说明教师水槽里是盐水。发现白糖、味精等兑制的液体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再次确认手中的证据不足以说明水槽中的液体是盐水。

问:放盐之前要先观察什么?怎样做好实验记录?(出示记录表) 小组讨论、交流

巡视并给予帮助分工合作、观察记录

汇报总结

扩展延伸各组汇报刚才实验活动中的发现。小组交流分享知道盐水、白糖水、味精水等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感受到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下结论。

液体三色瓶的出现,给学生思维形成新的冲击,发现沉浮不仅局限于固体在液体中,液体之间也存在沉浮现象。

出示液体三色瓶,上层是植物油、中间是水、下层是糖浆。把软木塞、小番茄等分别在天平上称量后,再一一放进三色瓶中。

8.《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 篇八

(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所浸的液体也有关。知道浓糖水、浓味精水也能使番茄浮起来。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实践。

教学准备

l讲台上呈现:1大杯盐水和1大杯1个大番茄;l实验桌呈现:每组1小杯清水和1个小番茄;

l学生演示备用:1桶清水、1个大番茄、1个大杯子、1把水果刀;

l学生分组材料备用(二):每组1包盐、1包糖、或1包味精、1根筷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番茄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

1、导入。出示番茄.

2、观察现象。

师:到底是沉还是浮?我们试试看!

(二)两次推测与实验——番茄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系

1、第一次推测与实验——排除错误猜测。

(1)引导学生大胆推测。

师:你认为番茄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与什么有关?

验证:如果把两个番茄交换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2)师:看上去同杯水,为什么一个总是让番茄沉下去,一个总是让番茄浮起来,这两盆水会有什么奥秘呢?

2、第二次推测与实验——确实与“液体的不同”有关系。

(1)布置任务

师:那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呢?不如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师:后面的罐子里分别装了盐、味精和糖,把他们加入水中充分搅拌使其溶解,看看番茄会有什么变化?

(2)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总结与延伸

师:做了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9.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 篇九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了满足幼儿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探索身边科学的好奇心,因此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知识与经验,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毛线、乒乓球、石子、塑料瓶盖、回形针、吸管、纸片。

2.人手一份小记录表、笔、水盆、抹布。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二、探索发现

1.逐一实验,观察沉浮,并记录在表格中。

2.老师把小朋友的猜测记在了大记录表上。小朋友对照记录表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与同伴的对比,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10.说课稿《沉与浮》 篇十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沉与浮》,《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可以自主操作的材料,以供幼儿亲手操作。本次活动目标是:

(一)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二)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本次活动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活动准备:

(一)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二)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一)直观演示法:沉与浮对于幼儿而言是非常抽象的,所以教师必须用到相关教具来进行直观演示,让幼儿能直观地探索沉与浮的定义。同时教师对记录卡如何操作进行相关演示,使幼儿能够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

(二)观察指导法: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非常大,在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说学法:

(一)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二)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三)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说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依次放入盛满水的水盆中,请幼儿看看,猜一猜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二)操作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认识标志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四)记录活动 师: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五)巩固

师: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六)师幼共同交流,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幼儿不仅自己动手操作,还用语言说。

上一篇:机械制图与检验技术教程-5.5垂直度的检验方法下一篇:核电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