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11篇)
1.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篇一
北京养老机构现状调查:1家公办院入住需等10年
3月22日,北京郊区一家民办养老院内,一名老人坐在走廊的长椅上。
3月25日,大兴一家老年公寓内,一位腿脚不好的老人在走廊里行走。
北京养老之【一床难求】
不久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一份提案称,中国正经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
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在北京,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凸显。北京市老龄委负责人坦言“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不断完善“9064”养老服务模式(到2020年,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在家庭养老,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托老,4%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服务格局。
据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养老机构总数为401家,其中公办215家,民办186家,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2.9张。
2011年北京市政协调研数据,北京369家养老机构中,只有100
多家内设医务室,比
例不足三分之一。
2012年2月初,北京市发改委发布通知,4月1日,北京市社会福利机构将享受和居民相同优惠的水电气价格。北京市政协社法委的调研报告显示,尽管此前各个层面出台了包括税收、水电、燃气等多个面向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因涉及多部门利益,除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得比较好以外,水、电、燃气等方面未能落实。
国家正在考虑出台政策向养老地产倾斜
近日,一位知情人士在谈到养老地产对于相关规范的需求时透露,国家正在考虑出台相关养老条例,组织专家讨论。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表示,法制和标准建设与老年地产发展密切相关,有市场就要有服务,有服务就要有标准,政府需要研究出台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这样老年地产市场管理才能规范。这种标准需要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共同制定。收费标准可以分成几等,可以根据开发、服务和配套的水平进行划分,给消费者选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指出,政府相关的尝试已展开,对比老龄事业“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也可知,国家养老方针从“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变为“以机构养老为支撑”,更强调了机构养老的重要性。
土地供应成北京养老院扩容瓶颈
北京市规委主任黄艳20 日表示,北京已规划机构养老点500 多处来解决越来越多的老人养老问题,她同时坦言,土地供应是最大的障碍。黄艳透露,目前全市有360 家注册的养老机构,但大部分以福利为主,北京已规划500 家养老机构,其中,中心城将占一半,其他新城、乡镇占一半,平均每个区县布局达到30 余个。从规划的角度看,中心城区没有合适的地点,政策力度不够导致社会投资介入有点难。
市政协社法委相关负责人称,按照有关规定,养老机构用地属于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并且减免土地测量费。但由于涉及国家土地使用与划拨政策调整,现在所有土地出让都需要招拍挂,这项政策属于形同虚设,如何与养老机构用地优惠政策衔接亟待完善。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土地供应外,税费减免、开发商配建等已出台政策的难以落实,同样掣肘养老机构的产业化发展,而对于老人关注的收费标准与医疗服务目前也不尽如人意。
2.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篇二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 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 而辽宁省先于国家3年, 于1996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 2010年辽宁省老年人口占总数的15.43%, 相比同年国家平均水平 (13.32%) 高出2.11%,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第四。截至2012年末, 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751.7万, 占总人口 (4254万) 的17.67%。全省城乡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591家, 床位总数达到20万张, 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达到27张。[1]这就意味着最多只有2.7%左右的老年人能够到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 其余97.3%的老年人, 不管是情愿还是出于无奈, 都必然要在家里养老。另外, 居家养老符合我国老人传统习惯 (如落叶归根) , 能满足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要, 使其安享晚年。
辽宁省实行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服务供给的有限性不匹配
现有服务只能提供基本的项目、维持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但不能兼顾他们的心理等更高需求, 即未能覆盖理想服务范围, 实际行动与期望之间产生一定差距。如今辽宁省多数养老机构仅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简单医疗服务, 主要为洗衣做饭、打扫房间、测量血压、预防流感等, 其项目和内容相对单一匮乏, 没有特色, 相关产品种类、涉及深度也有限, 缺乏适合老年人的文体设施和活动, 如交流娱乐、法律咨询、继续教育、临终关怀、参与社会等需求常常被忽视, 老人对生理、安全层次以上更高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2]
2.服务需求的集中性与供给的无序性不平衡
现阶段由于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组织间衔接运转过程还不够规范, 政府、企业、家庭或其他养老服务提供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配合,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服务的组织者无法深入了解被服务个体的普遍需求与特殊需求, 进而无法对其组织形式进行调整, 也无法制定出可满足整体需求最大化和个体需求最优化的方案。如全省老年人的需求现在集中于医疗和护理、心理疏导和法律咨询, 但目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则主要偏向于家政方面, 主次有失平衡, 同时政府政策指导亦不甚完善, 由此使服务需求的集中性与供给的无序性产生矛盾。这个问题在老龄社会的未来发展道路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3.服务需求的专业性与供给的业余性不适应
由于中年下岗职工以及低学历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劳动成本, 因此在对价格比较敏感的老年市场上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会造成居家养老服务现阶段主要群体构成的质量与数量均无法保证稳定, 提供服务的时段、时长和周期起伏波动较大, 使得居家养老服务还局限于较低、不系统层次的服务等级。这些社区多不能够提供上门持续的专人一对一特殊服务, 做到适人、适时、适况, 甚至在技术要求稍高的项目上产生了空白和“短板”, 这与养老服务所要求的专业性产生极大的不适应。目前, 辽宁省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在老人人际关系调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以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衰老感、孤独感和失落感等诸多问题, 大多无法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使服务质量大打折扣。[2]
4.服务需求的低偿性与市场的营利性不对接
我国老龄化的一个特点是“未富先老”。比如, 日本老龄人口资产结构中, 劳动收入约占10%、财产性收入和资本利得约占42%。日本在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0%以上) 以后, 其消费总额占总消费额的比重为25%—30%, 甚至更高。而我国老龄人口财产性收入较少, 仅占0.3%, 而且老年就业参与率较低, 更多的是靠子女供养。资料显示, 我国老龄人口目前消费总额占总消费额的比重低于10%, 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3]对低收入老人用于养老消费的支出更少。因此, 老人往往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承受哪怕是一般性的专业化的收费服务, 因而需要政府与社区能提供公益性质的价廉物美的养老服务, 这与市场化的养老产业的营利性不对接。
辽宁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1.完善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标准
为了解决服务单一问题, 更加切合老年人生活的需求, 政府可进一步完善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标准,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使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具备提供养老服务的各种技能。
(1) 掌握病人居家护理的基本知识, 根据老年病人的病情、医嘱及心理特点, 照顾其饮食和起居, 为老年病人创造清洁、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如老年病人的卫生护理, 掌握制作流食和半流食的方法, 掌握体温计、血压计的操作方法, 掌握冷敷、热敷等护理技术。
(2) 掌握心理及精神慰藉的基本知识,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如向老年人讲解心理保健知识;观察老年人情绪变化, 并能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并予以心理支持。
2.构建“政府—企业—社区”三位一体服务模式
政府应兴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如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通过委托、承包等方式交由企业承办, 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社区应做好相应的完善配套服务, 如组建自愿者队伍, 为“空巢”老人、“三无”老人 (无子女、无收入、无赡养人) 提供上门服务;对企业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反馈。将政府、企业、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以不同形式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3.扩大从业范围、加大培训力度
为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具有专业技能的保健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配备必不可少。这一群体的来源除社会志愿者外, 还应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专业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因此建议, 企业积极对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岗前教育, 提升服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各类院校开办老年社会、心理工作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心理工作课程, 为社会传输懂得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常识、业务水平精、思想道德素质高的专职老年工作从业人员, 为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本人才保障, 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4]
4.提高老年群体收入水平, 完善低收入老人补贴政策
(1) 政府应提高老年群体收入水平, 如鼓励银行、保险公司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产品、投资理财产品、地产的倒按揭等金融产品、寿险产品的证券化产权产品、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融资产品等。借鉴日本的经验, 逐步实行强制护理保险制度, 确保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时每一位老人都有权分享由保险付费的护理服务。如试行“以房养老”等反向抵押形式, 将老人房产等不动产有效转化为购买老年服务和老年消费的能力。
(2) 政府应完善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政策, 确保低收入群体能够实现基本养老服务。2002年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实施了家庭养老服务经费补贴办法:区政府出资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老人每月资助300元的护养费, 为生活不能自理但享有最低社会生活保障的独居老人资助200元的护养费, 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均生活费低于800元的老人资助100元护养费, 人均收入高于1200元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5]
摘要:笔者在分析辽宁省实行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辽宁省老龄办.辽宁省老龄事业统计概况[R].2013-09-24.
[2]魏娅.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J].中国劳动, 2012 (8) :14-16.
[3]姚冬琴.中国养老三大指数两个不及格2020年或进超级老龄社会[J/OL].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2014-02-25.
[4]高秀艳, 王娜.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的“钻石模型”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6) :106-109.
3.成都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篇三
关键词:成都;养老机构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得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76亿,占人口的1326%,而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截止2014年度,成都市拥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2847人,占成都总人口的206%。养老负担极其沉重,为了更快实现“老有所养”的宏伟目标,加快构建养老保障体系和发展养老产业势在必行。然而,成都市当前养老机构的设施管理和老年人的需求还存在极大差距。
一、成都市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成都被公认为是安度晚年的最好选择。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成都市的老龄人口占成都总人口的206%,近年来,四川省已初步建成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部分构成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产业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亮点。本文以成都市五家养老机构为例(成都玉林老年公寓、银发老年公寓、万春敬老院、崇老养老机构、蓉东福寿养老院),分析现成都市养老机构所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基本情况
根据对上述五家养老机构的走访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养老机构中老人以女性居多,男性比例不到40%;多数老人的年龄集中在76岁到85岁之间,占总数的4615%;有8973%的老人有日常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
(二)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不到一半的老人认为院内有可供紧急呼叫护士的设备,超过半数的老人认为他们能够的到全面专业的医疗护理以及养老院能够及时处理突发状况,所占比例分别为5604%和6703%。调查中发现,这可能与老人们的身体状态有关,身体越好的老人表示的满意度越高,相反,身体状况越差的老人表示的满意度越低。
其次,因为养老机构跟其他所有服务机构一样,针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笔者对老人们进行了一些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3077%的老人认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比较亲切的,有6044%的老人认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一般,也有549%的老人认为工作人员会对他们表示不耐烦。分析可得,虽然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总体不算太差,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待改善。
(三)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
首先,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规模小。无论是国办还是民营的,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普护工人数少、年纪偏大、职业素养低等问题。养老机构每位工作任务需要服务的老人数量在10以上,而且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临时工,这样的员工配置,必须是一人身兼数职才能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其次,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养老机构负责人的年龄都是在50岁左右,而工作人员的年龄集中在52岁上下,年龄偏大问题比较突出。此外,从业人员素质低是养老机构的通病,工作人员大多以高中以下学历居多,不识字的员工也有。而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基本没有专业系统的学习过护理课程,极少一部分经过市民政局组织的敬老院管理、护理培训,但是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没有这方面的业务知识。由于养老机构的护理工作设施不齐全、环境条件差、加之劳动强度异常大、收入待遇又很低,有专业技能的人多数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做护理工作。
二、成都市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纵观成都市过去几年养老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的状况确实有所改善。但是这些改变是否真正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值得商榷。目前成都市养老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养老设施总量不足、建设规模较小、标准偏低、床位紧张等问题仍然是当前成都市养老服务当中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同时养老产业布局不合理,基础条件薄弱、设施落后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群众对当前养老形势并不乐观。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板块,还不能达到社会公众特别是老年人的需求水平。作为老年人首选的居家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服务是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成都市2013年开始加大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力度,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起步较晚且处于尝试阶段,因此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并不能很好的与群众的需求相匹配。此外,养老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得目前无论是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所提供的服务类型捉襟见肘,很难满足老年人不断变化和增长的需求。
第二,养老机构水平不达标,受到资金和场地的限制,许多民办养老机构基本配套设施不足且专业护理器械非常匮乏,与此同时又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导致对老人的照顾往往仅停留在最基本要求“吃”“穿”上,很多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另外,缺少户外运动场地,使得老人只能进行室内活动,基本的运动和生态需求没有被满足。
第三,许多群众和老人对机构养老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意接受这种养老模式。这或许和传统的观念有关,但是不排除这和时下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有限,服务态度等有一定的关系。群众的这种心理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机构的扩张和发展。
三、成都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政府要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监督和引导责任
首先,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养老机制,保障养老政策有效的实施。其次,加大基本投入。政府作为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理所当然地要加大投入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可增加经费的安排,要根据经济发展现状相应增加对福利养老事业的财政投入比例,使得公办养老机构能够为老人提供更好的设施条件和服务。
(二)养老机构要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老人之所以对当前养老机构服务不满意,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机构从业人员的匮乏。因此要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首当其冲的就是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一是提高机构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员从事护理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对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采取岗前培训和定期进入专业培训中心更新知识体系的方式对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管理;三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支持和鼓励更多专业护理人员和高等院校毕业生来养老机构工作,为他们长期的发展创造更加适宜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加强养老机构专业管理水平。
(三)社会应帮助老年人转换养老观念
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在消费和养老观念上仍然保守,认为把钱留下来给子女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选择。一是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社会应该鼓励老人多为自己消费,为自己生活;二是改变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偏见。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不少网络媒体曝光了养老机构的经验问题和服务态度,这使得老年人对住养老院产生了抵触心理,社会有责任做好协调工作,消除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误会。(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红,王志稳,侯淑肖,金晓燕,王敏,尚少梅.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01)
[2]陈雪萍,许虹,王先益,杨立江.养老机构老年护理管理现状及建议[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05)
[3]路锦非.中国老龄化高峰期对养老设施和医疗设施的需求——以上海市为例[J]. 现代经济探讨. 2013(01)
[4]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1(04)
4.社会化养老机构经营现状个案研究 篇四
公共机构养老的载体是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其职能是提供专业的老年人生活照顾服务,服务对象包括完全能够自理的老人,别是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与参与观察法对呼和浩特市c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了考察。我市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首府,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聚居,人口约286万,全市共有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1.9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64%,这表明我市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目前我市有敬老院42家,数量居全省前列,从我市的养老保障基本情况来看,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日益增多,以及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等趋势增强。我组对c区的f养老院进行了走访与调查。C养老院拥有床位x张,入住老人约50人,护理人员仅有5人,且都是雇佣的,缺乏专业性。该院入住人员分为五保人员与社会闲散资源两类,政府对五保人员每年补贴3000元/人,五保人员每月缴纳740元/人,而对社会闲散人员,政府减免了诸如取暖费、服务费等费用,但没有其他任何补贴,每月需缴纳900元/人,其居住环境相对好一点。该院各项设施简陋,服务设施陈旧,各类老人混住,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阅览室,室内仅有一个简单的娱乐中心,老人们最大的娱乐是聚集在一起看电影。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餐厅,老人用餐不能一次到位。院内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和专门的医疗服务设施,老人们只能在每年固定的时间进行体检,为了应对某些突发状况,该养老院只是与周边的小诊所签订了协议,若遇到紧急病情完全没有保障。
该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养老院还处于亏损状态,对于养老院的各项设施不能及时更新,虽然政府每年都有拨款,但对于养老院的正常运行来说还远远不够。对于未来的养老趋势,该负责人也坦言,除机构集中养老外,也许我们还能探索到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他说,目前我市的居家养老正在逐步正规化,这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网2011-05-16
我市进一步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 【EB/OL】Http://www.huhhot.gov
养老院服务建设势在必行【EB/OL】www.xinhuanet,com 2011-05-11
5.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篇五
护理型养老院,指的是对于一些年纪较大、有老年病或者身体残疾的老人,一般的养老院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需要一个大型的护理型养老院,护理型养老院在收费方面,则按照公益性的原则,由政府制定指导价,然后在指导价范围内酌情收费,多数老人治病的费用都由社保直接报销。
摘要:文章采用实地走访、访谈、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的供需现状,认为要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来缓解养老护理员短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并为推动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的壮大和素质提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 分析 建议 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多。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社会就进入老龄化社会{1}。而据2014年10月22日广州市民政局发布的《2013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手册》,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超过13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3%,由此可见,广州已初步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此外,独居老人、纯老家庭数量持续攀升,独居老年人有11.2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量的8.4%;纯老家庭人数达到26.1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量的19.65%,说明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养老护理员作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主体,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因而探讨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的现状,分析制约养老护理员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推动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的壮大和素质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市养老护理员供需现状
1、护理人员短缺。国家对机构养老护理的要求分为三级:一级护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3;二级护理为1∶6;三级护理为1∶10{2}。目前养老机构护理员总数只有4756人,若按照“9064”的养老模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占广州市老年人口的4%,为53200人。按照广州市行业的习惯以1∶5来计算,则养老机构需要10640名护理员,缺口为5884名。而预计到2020年,广州市老3年人口将达到180万人{3},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数将会达到7.2万人,若仍按比例1∶5配备,则养老机构需要1.44万名护理员,缺口达到9644人。由此可见,未来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养老护理员紧缺的问题越发突出。
2、专业化程度不高。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养老护理员共设四个等级,分别是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截至2014年底,广州市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总数比例约为1∶2,以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为例,民办机构的护理员总数为3056名,其中技师28名,占总数的0.92%;高级养老护理员46名,占1.51%;中级养老护理员58名,占1.90%;初级养老护理员1126名,占36.85%;只持岗前培训证的护理员1275名,占41.72%;无证养老护理员523名,占17.11%。由此可见,目前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中无证或者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的护理员占了总人数的58.83%,初级或以下护理员占总数的95.67%,中级及以上护理员仅占4.33%。此外,通过走访发现养老护理的服务内容停留在简单生活护理,缺乏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可见广州市的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3、素质低,年龄大,流失率高。广州市养老护理员队伍还存在人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人员流失率高的特点。广州市养老护理员的学历水平以小学为主,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据广州市民政局一项面向全市养老机构的人才数据统计显示,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一般在40%左右,个别民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流失率高达80%。
二、分析
1、工作薪酬低,工作强度大,招聘难。广州市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工作薪酬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的特点。通过调查了解到广州市养老护理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月薪3000~3200元之间,与家政行业中保姆的月薪2800~3500元相当{4},但工作内容比保姆繁重。护理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欠缺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是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护理,协助老人整理内务,搞好个人卫生;帮助长期卧床的老人翻身;协助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上厕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洗护等。另外由于人员短缺,每个养老护理员实际照料的老年人数多在6~9人甚至以上,而休息日一般是一个月4天。工作量大休息少,护理员容易患上腰椎方面的疾病。护理员的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5},这样的情况导致应聘人员较少,人员流失率高。
2、社会认同度低,发展前景差,吸引力弱。公众对待养老护理职业的社会认识了解不够,社会对该职业尊重度不够。受传统观念影响,公众认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会“低人一等”,而给老人喂水喂饭、换尿片、清理大小便的护理员的工作内容更与传统意义上大方得体的工作岗位大相径庭。护理员工作表面上看起来不需要很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更让公众不能合理地评价该工作的社会价值。此外,目前还没有相关资料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化发展作出规划,难以吸引到年轻的劳动力从事养老护理行业。因此,这也是养老护理员短缺的一个原因,而且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加大了提升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的难度。
3、员工学历低,培训难度大。广州市养老护理员多为40~50岁的农村妇女,学历水平低,有部分养老护理员甚至不识字。如某一民办养老机构44名养老护理员中,小学学历人数为23人,初中学历为16人,中小学学历占了该机构护理员总数的88.63%。而该机构的护理员年龄大多在40~50岁之间,其中年龄在46岁以上的人数占了该机构护理员总数的47.7%。员工的素质基础低制约了培训的方式,影响培训的效果,阻碍了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建议
1、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福利待遇。目前广州市政府已把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把养老护理员纳入了《广州市积分职业资格及职业工种目录》,给养老护理员提供积分入户方面的优惠。该政策根据等级水平不同的护理员得到不同层次的积分,但目前高级护理员和技师比较少,大部分护理员文化水平也较低获得的加分相应较少,所以对整体养老护理员的扶持力度还是不够的。因此,政府需要在劳动合同、保险缴费、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加大行业内部协调和政府监管力度,将养老护理员的工资、医疗、养老等与广州市、区的医疗卫生单位护理人员的水平相当,做到同等学历、资质人员待遇基本持平{6}。
2、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同感。加强宣传力度,使社会尊重护理员,增加行业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尤其是年轻的人员加入养老行业。如由行业协会、民政部门、护理员工会等组织并参照护士队伍建设情况,设立护理员的活动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由行业协会、养老机构、民政局、人社部门等联合电视台在广州市内组织养老护理员的技能大赛,推荐优秀的养老护理员参加全国性的比赛;推荐典型代表参加广州市的“五一劳动模范”评选等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在职护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降低流失率{7}。养老机构应注重养老护理员的心理疏导,帮助养老护理员释放工作压力,进行自我减压。如广州松鹤养老院每年组织员工一次出市或出省旅游,每周二晚上开放场地和设备让员工唱歌跳舞来减压。此外,养老机构还可以联合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与社会工作者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面向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工作小组,以专业科学的方法帮助护理员从繁重的照护工作中进行自我减压,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调动多方资源,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专业的护理员除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该掌握保护老年人生理心理、营养和保健、常见疾病等知识,熟悉生活护理、常见急救护理、康复护理{8}、临终关怀、心理疏导等技术。因而,需要建立以养老行业协会为主导,养老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培训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选择一批从事护理教育、老年护理一线或管理工作的专家组成培训专家组{9}。由行业协会牵头根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块,从而提高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四、结束语
研究与分析目前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人员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可从政策、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四方面促进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发展,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
注释:
{1}蔡鑫.中国人口老龄的进程与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31-32
{2}陈开梅.广东养老护理员供需现状及其对策刍议[J].经济师,2012(10):198
{3}谭秋明.预计广州老年人口2020年将达到180万人[N].广州日报,2014.4.28
{4}黄艳.保姆工资高企钟点工走热[N].信息时报.2014.4.4(A24版)
{5}刘腊梅,周兰姝.老年人照顾者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杂志,2008,43(7):667-670
{6}杜国玮.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7}孙虹,李彩福,李花.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4(13):77
{8}周静.培训养老护理员适应养老事业发展[J].江苏卫生保健,2011(13):32
{9}刘梦清,方煜,陈四清.养老护理员认证培训实训项目与模块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6(10):2871-2873
3、共享信息层
共享信息层主要体现在其信息的共享力上,同样建立在上一层――功能层的基础上的,这一层次主要通过获取功能层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利用,设计出最佳交通方案,这个层次需要更多的利用各类信息处理平台,将信息转化成资源,对规划出行路线、有效管理交通运输意义重大。
4、服务层
服务层是智能交通管理设计的最终目标,与使用者联系最为紧密。首先对出行者来说,出行者可以通过服务层收到最及时有效的信息,方便出行者自己制定出行方案,也可以给出行者具体的方案建议;其次对于交通管理者来说,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了解到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能够提高对管理重点的把握,使管理更加有效。当然服务层与出行者和管理者的关系都是相互的,服务层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信息指导,还要从他们处获取信息,了解出行者和管理者最想要的服务,尽量为他们提供可行的并且符合他们要求的方案,提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效率。
四、智能交通管理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方案
RFID技术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说,此技术的应用也能为其带来更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它的物理性能高,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存储空间大、可对其进行加密处理,而且具有防水性,能有效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其次是该技术的识别能力强,对于一切动态信息它都可以进行精确的处理和消化,不管是从个体方面还是整体方面都能给出参考。由此可见,按照目前情况来看,该项技术的应用有着其他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并且和智能交通管理的流程最为匹配,优势最为明显。
1、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
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使得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得以建立并广泛使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ETC的使用,不管是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还是在过江隧道等收费站,我们都能很容易的发现“ETC”的标志,主要原因在于其明显的优势上。首先,运用这项系统有效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司机不需要停车缴费,收费人员也不需要进行人工的收费流程,大大缩短了司机过收费站的时间,尤其是在车流量大的时候,该项技术的运用作用非常明显;其次,使用该项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交通管理成本,传统的人工收费被电子收费系统代替,不再需要花钱购买用于人工收费的相关设施,同时不需要像工作人员支付更多的工资,交通管理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最后一大优势体现在其公平公正性上,人工收费难以避免工作人员公平公正对待所有的过路车辆,有时候遇到熟人或者亲戚,难以避免会免收相关费用,但是电子设备是没有感情的,只要有车经过,它就会在程序的驱使下直接对过路车辆进行自动扣费。所以,ETC这项技术在国内外运用都比价广泛,我国也在加大此项技术的投入使用,在智能交通管理方面又进了一步。
2、城市交通调度管理系统(TMS)
RFID技术的另一大应用体现在TMS上,为了加强对车辆的管理,进而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效率。交通主要就是由道路和车辆等组成,所以要想管理好交通问题,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车辆问题。TMS同样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实现获取信息与分析信息集于一体的作用,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得对车辆进行管理,充分考量路线的可实用性以及车辆出行的最优路径,缓解了交通压力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3、电子注册管理(EVR)
EVR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交通部门的管理难题,主要原因是它能有效对车辆进行追踪和智能化管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能力购买汽车,所以注册登记和再检查的工作强度不断在加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利用EVR技术来实现。首先,由于智能技术的运用,车辆在登记的时候可以缩短时间,并且每辆车都可以有一个“身份证”,只要是对车辆植入一个ID码,这个号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追踪,并且每一个号码都是不同的,甚至不能被修改,这样就可以实现两个好处,一是偷车的人很容易被追踪,假的车牌照因为不含此技术也很容易被查出,由此方便了公安机关打击罪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犯罪率;二是交通管理部门不需要开展流动检查就可以进行对车辆的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部门的效率。当然这项技术目前还未被广泛应用,只利用到军用设备上,但是其应用效果显著,带来的的利益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6.辽宁养老金上调细则 篇六
此次调整人员范围为2013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职)手续的企业退休(职)人员(包括已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五七家属工”,不含符合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范围内的建国前参军的退休老工人)。
退休 (职)人员符合国家、省规定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含特殊工种折算年限,下同)每满1年(不足1年按1年计算,下同),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2元。其中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部分,每满1年,每人每月再增加基本养老金1元。
一、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标准
退休(职)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分别按以下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
1、符合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的建国前参加工作的退休老工人,每人每月增加130元。
2、1949年1月1日至9月30日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25元。
3、1949年10月1日至1953年12月31日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20元。
4、1954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2008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18元。退职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00元。
5、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退休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95元;退职人员每人每月增加80元。
6、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退休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5元;退职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0元。
二、算一算,你涨了多少养老金?
举例:杨女士是沈阳市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1980年参加工作,2010年退休,工龄一共30年。 2013年沈阳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后,她每月的养老金是1770元。
按照2014年调整养老金的办法计算,杨女士此次每月增加的养老金额度:2×30+1×(30-15)+95=170元。
调整后,杨女士的月养老金将达到:1770+170=1940元。
三、退休(职)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分别再按以下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
1、符合原人事部、财政部 《关于印发<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1号)规定范围内的艰苦边远地区的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5元。
2、2013年12月31日前,年龄满70周岁(含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25元;年龄满80周岁(含80周岁)以上的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50元。
四、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增加基本养老金,在和其他条件相同的退休人员同办法、同标准调整后,统筹项目内养老金总额低于省辖市统筹区域企业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的,补足到省辖市统筹区域企业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月人均养老金标准。
“五七家属工”养老金的调整
(一)“五七家属工”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65元。
(二)“五七家属工”符合下列条件的,分别再按以下标准增加养老金:2013年12月31日前,年满70周岁(含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每人每月再增加25元;年龄满80周岁(含80周岁)以上的,每人每月再增加50元。
哪些人属于“五七家属工”?
7.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七
一、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优势
(一) 民营养老机构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数据, 截至2011年, 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8 060个, 总床位266.2万张, 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 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6.9张, 但仍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1]。面对大量的老年人群, 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显得捉襟见肘, 政府不可能以通过大量建设公立养老机构的形式来解决我国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的现状, 在这种大背景下, 民营养老机构在我国社会养老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较以福利性质为主的公办养老机构, 民营养老机构面向的消费群体更为广泛, 在未来的发展中, 民营养老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自然也会更大, 这是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在发展趋势上的优势。
(二) 民营养老机构更符合未来养老市场发展需要
民营养老机构作为民营企业在企业的运作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取最大的效益是民营养老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与公立养老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公立养老机构在经营上采用国营模式, 不仅盈亏由国家负责, 而且在经营过程中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 因此, 节约经营成本的积极性不如民营养老机构, 更重要的是公立养老机构在发展理念更看重养老机构存在的社会效益, 对资源的利用率并不是公立养老机构首要考虑的重点。就资源的利用率而言, 民营养老机构相对于公立养老机构有着巨大的优势, 在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且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我国养老市场将会更青睐于资源利用率高的民营养老机构。
(三) 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具有灵活经营的优势
民营养老机构可根据不同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分出不同的档次, 以满足不同养老需求。同时, 民营养老机构要突破保障型养老机构模式, 不仅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吃、住和生活照料的服务, 还要满足医疗、学习、社会参与、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需求, 较公立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面向的老年人群更加丰富。可根据入住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的选择提供访问护理、日托护理、卧床护理, 这种丰富的护理模式是养老资源有限的公立养老机构很难做到的。
二、当前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困境
(一) 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条件及服务质量较差
民营养老机构的建筑多是由旧楼改造而成的, 无论是在房型建筑、无障碍设计、照明, 还是卫生洗浴等硬件服务设施方面都难以符合老年人行动住宿的特殊需求。在医疗设施方面缺乏先进的诊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 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在经营管理方面, 多数民营养老机构照搬了公立养老机构的管理制度, 与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相比具有明显的落后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层人员虽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 但缺乏与老年学相关的专业知识, 在制定的管理经营策略上没有充分地考虑老年人群的需求特点。这些服务质量方面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群入住民营养老机构的信心。
(二) 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不能满足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
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 目前老龄工作和服务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据2009年《民政统计年鉴》公布, 全国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职人员是27.9万人, 其中优抚类的收养单位服务人员是3万人, 福利类的收养单位人员是24.9万人[2]。虽有众多的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作为补充, 但较之全国1.67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来说, 供求差距依然明显。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 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同时整体队伍的素质偏低, 受雇服务人员的年龄偏大且多为下岗人员或农村进城的务工者, 这支养老服务队伍的结构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加上后天培训方面的缺失, 日益暴露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对老年人生活护理、医疗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不足。
(三)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
我国目前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备, 民政部虽先后颁布实施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各地也相继颁布实施了类似的规章, 但这些法规的内容并不完善, 没有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养老机构并未形成质量管理体系, 虽涉及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纠纷时有发生, 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和相应的服务标准, 服务纠纷所造成的性质和所造成的伤害无法明确地确定, 这给老年人维权带来不便的同时给民营养老机构的整体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造成民营养老机构在人们心中服务质量较差的形象, 这是导致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低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养老机构软环境和硬环境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增强养老机构内部设计的科学性是提升民营养老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养老机构结构的设计而言, 民营养老机构应紧抓老年人群的年龄特点, 尽可能地给予这些老年人家的感觉;在房间的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属于自己不被干扰的空间, 摒弃集体化宿舍的管理方式;养老机构内部应具有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房间标志, 要给养老机构中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上的方便。养老机构内部的装饰应具有适度的声光环境以便视力或听力已经减退的老年人活动, 连接养老机构中各活动空间的通道应具有方便的可达性, 要考虑到养老机构中的残障人士, 对于养老机构中家电、运动器械等常用设施在使用上应简便易于老年人操作。
(二) 注重服务细节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要从细节入手。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 老年人有着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由朝向外部世界转而朝向内部世界的变化趋势[3]。减轻老年人负面情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常与老年人沟通, 民营养老机构应在这方面下功夫, 将这种沟通标准化。在和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老人的变化, 说话的语速适当放慢一些, 语气尽量温柔。在每次交流后要有交谈记录, 以便了解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满之处, 进而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改进。
在饮食方面民营养老机构应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服务并配备专业的营养师为老年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 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饮食指导方案。专业的病人营养师要根据老人疾病的需要随时个性化调整饮食结构, 力求通过膳食调养使老年人的肌体营养达到平衡, 这种食疗可作为养老机构的服务特色来增加养老机构的吸引力。
(三) 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民营养老机构护工缺乏完善的护理知识培训, 护工在护理中只能提供一些保姆式的照料。反观英国、美国的养老机构在聘请养老护理员时, 会对其进行专业的生活照料培训, 以及一定的医疗护理技术培训以便能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技术含量[4]。因此, 民营养老机构应具备一套完善高效的培训方法来提升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养老机构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员工进行分层培训, 分层培训是指按照不同年龄、等级、年龄进行划分的培训教育方式[5], 养老机构要根据护工不同的个人基础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 尽可能地提高护工培训的积极性, 激发护工的潜力, 避免护理人员的重复培训。专业性一般的民营养老机构可送专业化水平较强的医疗人员到专业机构进行培训, 例如送到医科大学学习, 学成后将掌握的医学知识在养老机构内进行推广。
(四) 规范民营养老机构服务的行业标准
规范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要由政府与养老机构共同努力。民营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法律的保障。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特殊服务业, 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 其中包括护理规范、统一的合同文本等方面的内容, 政府应制定《养老机构服务标准法》, 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 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将老年服务并入法治化的轨道。民营养老机构方面应建立行业协会来发挥行业的管理作用。在服务方面, 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协调作用, 在沟通方面开展信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讲座, 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在规范方面, 组织服务纠纷的鉴定工作, 开展行业自律活动。在监督方面, 组织实施行业标准, 对民营养老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摘要:民营养老机构相对于公立养老机构有着市场广阔、资源利用率高、经营灵活等方面的优势, 是未来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力军。目前, 我国的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着入住率低、亏损经营的困境, 究其原因, 是由养老条件较差、人员素质较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的。民营养老机构应从完善内部设计、提升服务质量、制定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入手, 打造精品服务, 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民营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秦瑶.对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现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7) :187.
[2]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See B.L.Neugarten (Ed.) , Personality in Middle and Late Life, Atherton Press, New York, 1964.
[4]黄菲, 张会君.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及需求[J].中国老年学, 2012, (3) :572.
8.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篇八
关键词: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03-03
一、发展与完善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意义
截至2011年底,成都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213.98万,占总人口比例18.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1]。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已成为迫切之举。根据2011年底发布的《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成都市已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纳入到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之中。由此可见,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有助于满足成都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机构养老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完善机构养老模式对满足老年人社会化养老需求和提高老年福利水平意义重大。
第二,有助于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实现《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上述规划对2015年和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的数量和总床位数等做出了要求,然而,截至2012年末,距离目标差距仍然较大。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推进养老机构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从硬件方面提供保障,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第三,有助于提升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实现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品质,促进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从软件方面提供保障,进而提高成都市机构养老的效果。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
截至2012年2月,成都共有养老机构218处,总床位数3.73万张,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2]。养老机构供求之间存在矛盾,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不少公办的或较大规模的养老院都已住满,有许多老年人登记等候入院,有些甚至提前一年预订也难以满足入住的愿望。另外,根据《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应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3%以上,养老床位达7.35万张,布局规划则要求到2020年,成都养老机构增加到395处,床位数达21.7万张,以目前的状况和发展态势看,要达到以上要求还有较大难度,这也反映出了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失衡的状态。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的功能和目标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若干成都市公营与民营养老机构,发现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在目标和功能方面比较单一,处于保障基本需求的阶段,主要满足大众型消费,如吃饭、睡觉、看报纸、打麻将等,发展层次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缺少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和贫困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另外,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缺乏对广义老年服务的认识,湖南省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专题报告《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中提出,养老服务要包括老年食品、产品、医疗保健、保险、旅游和文化教育业等服务[3]。但是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考虑老年人养护、医疗、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许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缺少归属感。据2010年对成都市6所养老机构169名老年人的调查表明,成都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整体需求满足状况不容乐观,养老机构内娱乐设施不够健全,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部分老年人产生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
(三)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以及相关管理和监督方面有待改善
成都市专业养老看护人员十分短缺,以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和第二福利院为例,其养老机构面临专业人员短缺、招聘不到专业护工的尴尬,工作人员里80%的护工都在4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占到30%-40%[5]。护工短缺和老龄化是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已经成为掣肘成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护工待遇,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财政政策出台。因缺少专业人员,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自然也难以提升,照顾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另外,2013年5月,成都市出台并开始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两项标准,但关于机构养老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规范,这导致对养老机构管理和监督存在难度,养老机构没有一套规范的收费标准,也没有管理标准、护理标准、公寓房屋设计标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标准等,另外,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
(四)成都市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利用不足
目前,成都市在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鼓励和刺激措施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障碍。成都民办养老产业现状比较冷清,目前成都市的民办养老机构占养老机构总数的17%,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约50%的比例[6]。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一是用地方面,成都市规划为养老院的区域很难得到相应的用地指标,尽管2011年末成都市出台的《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指出,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挂牌方式、以不低于土地成本的优惠价格购买,但由于各种原因,从2011年至2012年,成都市并没有任何养老规划用地的交易记录。二是登记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以及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基本不受理养老机构登记请求,若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有限的同时又规定不得赢利,阻碍了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三是经营能力方面,成都民办养老机构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经营能力较差,目前成都以投资1 000万元左右的民办中小养老院居多,主要服务中低收入老年人,涨价空间有限,而人力、物价都在上涨,基本处于亏损边缘,生存压力巨大[6]。
三、促进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政策思路
机构养老模式属于老年福利政策的研究内容,因此,针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将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的四个维度,即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输送和资金来源入手[7],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完善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路,见图1。
(一)服务对象方面
根据成都市不同社会条件和经济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多层次的养老机构,应包括市场型、福利型和救助型机构三个层次,分别面向经济状况较好的老人、中等收入的老人和贫困老人。
这种设计可以帮助解决目前成都养老机构目标和功能定位单一、发展缺乏层次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对于那些经济非常困难、缺乏儿女照料的晚景悲惨的老人,政府有责任将这些不得不困在家中的老人解救出来,将其纳入养老机构,其收费标准可参照最低生活保障线由政府财政拨款予以免除,同时鼓励社会、个人向这类养老机构捐献[8],这类机构可称为“救助型”养老机构,主要采取公办形式,作为整个养老体系的基础和最后防线。第二,对于那些占大多数的中等收入老人来说,应该发展建立一批“福利型”养老机构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即政府委托民间来经营自己以公共权力兴办的设施和事业,具体可以由政府提供公有土地甚至部分资金,邀民间机构投资共建老人院,并且共同招标和委托专业民间机构经营管理,也可以由政府投资,在公用土地上建成老人服务机构,招标并委托民间机构经营管理政府或将已经建成的老人院委托给民间机构或者个人承包管理[9]。“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日常管理等应有统一标准,同时定期接受专业评估机构的考评,同时政府应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实时地调整“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生活水平和申请限制等。第三,对于少部分高收入的老年群体,其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市场型”的养老机构满足他们较高水平的需求。具体应鼓励民办机构进入高端养老市场,目前成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的民办养老机构[6],因此具有发展潜力,这类机构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高收费保证较高的软硬件水平,提供年轻化、专业化的一对一护理,甚至组织国内外旅游等娱乐活动,其赢利空间很大。总的来看,对于成都市计划建立的养老机构应该按这种思路进行层次的划分,对于目前已存在的养老机构,也应按此思路进行整合和调整,绝大部分现存机构仍应归于“福利型”养老机构。
(二)服务内容方面
根据成都市区域特征,提供多种类的服务项目并各有侧重,中心城区主要以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为主,二圈层区(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三圈层县(市)突出休闲养老服务。
按离中心城区的远近,成都市域划分为三大圈层,这既是一个地理分区,也是一个经济分区。三个圈层,经济规模呈现3:2:1的倍差关系,一圈层为市中心的6个区,其占地不足4%,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50%;二圈层为紧邻中央城区的6个区县,占地约26%,经济总量占全市的33%,三圈层为距市中心较远的8个市县,其占地70%,经济总量占比却不足17%[10]。发展成都市的机构养老模式,应该考虑到以上区域特征,在强调回应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的同时,有侧重地提供养老服务项目。中心城区具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主要可以突出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利用社区的便利让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满足生活、交往、社交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其需求满足程度,还可以发展以社区托老服务为主的社区配套型养老机构。二圈层区(县)可以利用交通和医疗服务便利的优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目前成都市医养结合或养护结合的养老机构很少,对于一些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与患有老年高危疾病的老人,一般的供养型的养老机构是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因此,需要利用二圈层区的优势,将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例如,可以将养老机构规划在医院附近,将其列入医疗服务,老人可及时住院就诊,出院回到养老机构后,医院的临床医师可以对有需要的出院老人进行随访,另外,也可以考虑在养老院中建立医疗卫生室并配置医生或三级医院办养老院,通过两者合作使失能老人同时享受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三圈层县(市)虽然经济不发达,但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生活成本较低,这样可以突出休闲养老服务,让一些向往田园式的乡村养老生活的老年人满足需求,成都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鼓励中心城区老年人到三圈层区的乡村去养老,对中心城区的老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实施相应补贴[11]。
(三)服务输送方面
以提升专业水准和照顾品质为目标,提出要使工作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极其短缺,服务水平和管理监督都不尽如人意。对此,需要适当提升养老机构专业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大针对养老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设置和培养老年社工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同时培训养老机构的主管及各类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只有提升机构养老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乐意进入机构安养晚年[12]。另外,还要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规制,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定奖惩措施和淘汰退出机制等。据悉,《成都市养老机构基本规范》、《成都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标准》、《成都市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等级标准》等地方标准已纳入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度地方标准制订项目计划[13],应加快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使养老机构实现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切实提升成都市养老服务输送的水平和品质。
(四)资金来源方面
要拓宽筹资渠道,政府除建立公办机构外,还要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兴建公办养老机构,是难以解决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这一失衡状态的。为此,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在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利用民间和社会资金,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2011年末,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在财政资金补贴、项目用地保障和相关费用减免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是民间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仍然非常有限,民办养老院所占比例偏低,这主要是政府相关政策并未落实,前文述及,主要涉及用地规划和机构登记方面的各种阻碍。为此,成都应该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把相关优惠政策真正落实,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并放宽登记条件。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办与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促进养老“福利”和“产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芳杰.成都拟出台两部养老服务管理规范[N].华西都市报,2012-05-29.
[2]李秀中.成都养老院一床难求,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N].第一财经日报,2013-01-11.
[3]艾丽.对我国机构养老模式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3,(4).
[4]胡强,庄红,等.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满足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0):703-705.
[5]福利院护工断层当我们老去谁来照顾[N].成都商报,2012-
08-09.
[6]熊筱伟.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有三难[N].四川日报,2012-09-04.
[7]Neil Gilbert,Paul Terrell,著.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黄晨熹,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3-85.
[8]梁鸿,程远,等.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公共福利政策建议[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63-66.
[9]杨团.公办民营与民办公助——加速老年人服务机构建设的政策分析[J].人文杂志,2011,(6):124-135.
[10]胡锦枫.三圈一体:联手共筑产业发展平台[N].成都晚报,2012-12-13.
[11]休闲养老路在何方?[N].解放日报,2007-08-23.
[12]黄耀明.老龄化趋势下台湾机构养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台湾研究,2011,(5):34-38.
9.辽宁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调整方案 篇九
3月22日,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发布了关于20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1月起调整我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4年4月底前将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不得发生新的拖欠。此次调整是我省连续第十次上调企退人员养老金标准,上涨10%左右。
此次调整办法和标准为,退休(职)人员符合国家、省规定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含特殊工种折算年限,下同)每满1年(不足1年按1年计算,下同),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2元。其中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部分,每满1年,每人每月再增加基本养老金1元。
退休(职)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分别按以下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个人社保,社会养老保险查询】:符合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的建国前参加工作的退休老工人,每人每月增加130元。1949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25元。1949年10月1日至1953年12月31日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20元。1954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12月31日前退休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18元;退职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00元。1月1日至12月31日退休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95元;退职人员每人每月增加80元。1月1日至月31日退休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5元;退职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0元。
退休(职)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分别再按以下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符合原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范围内的艰苦边远地区的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5元。年12月31日前,年龄满70周岁(含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25元;年龄满80周岁(含80周岁)以上的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50元。
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增加基本养老金,在和其他条件相同的退休人员同办法、同标准调整后,统筹项目内养老金总额低于省辖市统筹区域企业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的,将补足到省辖市统筹区域企业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月人均养老金标准。
“五七家属工”养老金的调整方案为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65元,符合下列条件的,分别再按以下标准增加养老金:2013年12月31日前,年龄满70周岁(含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每人每月再增加25元;年龄满80周岁(含80周岁)以上的,每人每月再增加50元。
新闻链接:
辽宁企业养老金将涨10%
自今年1月1日起,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10%,实现“11连涨”。沈阳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将突破元。
同时,国家将20确定的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70元,辽宁已在去年7月调整。沈阳标准确定为每人每月130元,2015年暂无调整计划。
我省企业养老金将涨10%
人社部宣布,从2015年1月1日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预计将有近8000万退休人员受益。经测算,到2014年底,经过连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明显提高,由的月均647元提高到目前的2000多元,增长了2倍多。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相比,基本养老金约10%的增速已略高于前者,与后者接近。
据以往经验,辽宁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涨标准不低于国家标准,再根据本省财政状况确定,多在3、4月份公布上涨比例,补齐待遇。
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次上调,将是自以来的“第11连涨”。统计发现,近年来辽宁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的幅度均为10%左右。
沈企业养老金或破2000元
在去年初,沈阳市确定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连涨,上涨幅度确定为6%至10%,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达到约1945元。与20调整后的538元相比,增长了近3倍。
若本次沈阳市“11连涨”的幅度在10%,沈阳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将突破2000元/月。确定上调比例后,将从今年1月1日起,补齐待遇。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后国家将逐步建立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等情况,并兼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统筹考虑各类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辽宁居民基础养老金去年刚调
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上增加15元,提高幅度为27.3%,提高待遇从2014年7月1日算起。此次上调,是我国首次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将惠及全国超过1.4亿居民。
本次调整,人社部负责人解释说,由于前几年处于制度试点至铺向全国阶段,部分地方尚未纳入国家试点,不宜统一提高,但授权了地方根据实际在55元基础上增加基础养老金。
早在去年7月1日,辽宁省在城镇居民与新农合合并初期,其标准定在每人每月70元,这意味着今年辽宁再调整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上调同时,按每人每月70元的标准,由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50%,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辽宁为东部地区,可享受50%补助。
沈基础养老金今年暂无调整计划
近日,沈阳市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为130元/月,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除沈阳外,大连设定的标准也较高,每人每月180元。
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由于沈阳市近期刚刚调整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在2015年暂无上调计划。
沈阳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
年份平均养老金
年 538元
693元
808元
20 928元
年 1060元
年份平均养老金
1210元
1378元
2012年 1608元
2013年 1778元
10.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篇十
关照明晰,此次调解城乡住民基本养老金尺度是在辽宁自行调解基本上,凭证国度总体陈设再次举办的调解。据相识,20辽宁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尺度已高出其时的世界均匀程度,已由每人每月55元进步到70元。颠末本年的调解后,从年7月1日起,全省垣乡住民根基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最低尺度进步至85元,即在原每人每月70元的基本上再增进15元。85元尺度再次高于了世界均匀程度。
省人社部分统计,制止客岁年底,全省垣乡住民养老保险参保人达1032万人,个中60周岁以上享受报酬职员有375.2万人。基本养老金为退休职员根基养老金的重要构成部门,本次调解,将有超375万人受益。凭证划定,此次基本养老金进步部门,省级以上财务均匀补贴80%,市县两级财务均匀补贴20%,个中市级财务至少包袱一半。增进的基本养老金金额,不得冲抵或更换各地自行进步的基本养老金。担保在4月尾前完成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的调解事变,确保将进步后的养老金实时足额发放到位。
11.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篇十一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机构养老 入住率 未富先老
按照现代化人口学理论,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联合国认为, 如果一个国家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 或者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以上, 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届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根据这一指标我国已于20世纪末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32亿,占总人口的10.33%;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1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老龄化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因此,研究北京市机构养老的现状及问题,为改善养老机构的服务、切实建立和完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依据,真正推动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事业的发展及为我国其他各地推行机构养老服务提供必要的指导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北京市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
在当前“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截止2000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17万;到了2011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万人,北京市401所养老机构的床位总数仅仅只有6.9万张。这样算来,即便是现有床位全住满,每百名老人拥有的机构养老床位仅为2.8张,即目前,北京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仅为2.8%。按照国际社会机构养老通行的一般规律是养老床位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按“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标准计算,北京市在2011年年底的床位缺口應该是5.5万张。[1]可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除此之外,医养分离也是北京市机构养老的一个重要特点。截至2011年底,在北京的401家养老机构中,仅有32家具备定点医疗资质;仅100多家内设医务室,比例不足1/3;另有145家养老机构既无内设医务室,也没有同周边医疗机构签订书面协议,老人只能到医院就诊。[2]这样就给养老机构和入住者带来诸多不便。
二、北京市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1.资金缺乏,服务设施不完备,服务项目单一
作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状况的下降,最核心的养老需求正是医疗和护理,再加之,离开家的老人们的内心十分脆弱,适当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把主要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基本设施和基本照顾上,没有为老人提供与休闲娱乐和健身相关的服务设施,服务也仅限于满足老人在吃、住、医等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对老人在精神和文化生活方面需求的满足非常欠缺。
2.现有养老机构的数量存在供需矛盾
面对大量新增的机构养老需求人群,养老院特别是公立养老院“入院难”在各大城市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一些公办养老院常年出现几百乃至数千人“等位”的情况,有些还需要“托关系、批条子”才能住的进去。特别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社会上也流传着“十年等一床”、“一个床位7000人等”的说法。截止2011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仅为2.8%。这个比例与国际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
3.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中直接照顾老人的一线护理人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临时和外聘人员占比例较大,护理人员的周转率高,导致了队伍的不稳定。由于护工职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底、工作劳累幸苦[3]。二是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多以女性为主,男性护理人员较少,导致对男性老人的照顾不足。三是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缺少护理经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对老年人的照顾,也制约着养老机构的发展。
三、完善北京市养老机构服务的对策研究
1.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由于资金缺乏和限制,不能为老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在保证公办养老机构做好托底服务时,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优惠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养老的需求。同时,应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解决目前养老机构面临的资金短缺、设施不齐、配备不全的困境,满足老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2.广开筹资渠道,增加收入。
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因此,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投资和捐赠,加大养老机构的宣传力度。积极地参与投资,扩大养老机构的资金总量。另外,社会各界还要增加对养老机构的慈善捐助,为老人能拥有优质的服务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社会各界的多方资助,解决养老机构资金缺乏的现状。
3.养老机构自身应重视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
在政府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教育、教训的基础上,各个养老机构也应重视自身的护理人员的培训。应定期对本机构内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新入职的没有受过专业护理训练的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一些有实力的养老机构也可以与各大中专院校合作,培养自己的护理人员。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培养出适合自己的护理人员。
注释:
[1]资料来源:2000年北京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0328/427870.html;
[2]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http://www.bjstats.gov.cn/rkpc_6/pcsj/201105/t20110506_201580.htm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北京市区养老院一床难求 排号入住需等十年[D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0710/002212518546.shtml,2012-07-10.
[2]人民网.民资养老机构的困境:政策一大堆 落实难到位[D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929/c70846-19154729.html,2012年9月29日。
【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养老机构营销策略06-15
养老机构运营情况07-16
机构养老服务手册08-27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规范12-03
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点12-09
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10-16
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12-15
机构养老的社会调查报告08-01
养老机构经营模式调研报告08-11
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