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2024-08-09

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精选8篇)

1.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一

铜仁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就业工作要求,学校围绕《铜仁学院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跻身贵州省首批应用型高校省级改革试点单位,朝着全面建成武陵大学和进入教育部转型改革试点单位的目标,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根据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结合跟踪调研,编制本就业质量报告。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今年我校有本科毕业生1613人。其中男生763人,女生850人,少数民族学生878人,贫困学生1080人;师范类毕业生1304人(师范毕业生中免费师范生199人),非师范毕业生309;铜仁市各区县生源610人,省内市外生源769人,省外生源234人;中东部生源147人。如图1示:

图1:毕业生结构分布图

(二)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67%(截止2015年8月31日),年终就业率96.03%(截止2015年12月20日),待就业64人。

(三)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613名毕业生中,1468人考取各类企事业、部队、机关单位; 5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23人自主创业; 7人应征入伍; 64人待就业。本报告各项就业分布情况以考取各类企事业、部队、机关单位的1468名毕业生数据为分析对象。

1.单位性质分布

中初等及学前教育单位801人,其它事业单位101人;国有企业39人,三资企业2人,其它企业445人;政府机关47人;高等教育单位10人;医疗卫生单位9人;城镇社区7人;农村建制村4人,部队2人,科研设计单位1人。如图2示:

图2:单位性质分布图

2.就业行业分布

教育行业913人;商业及其它服务业308人;文体娱乐83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67人;金融业37人;制造业24人;农林牧渔23人;卫生11人;部队2人。如图3示:

图3:单位行业分布图

3.就业区域及生源地就业分布

市内生源570人,省内本市外生源705人,省外生源193人;本市区县内就业807人,省内本市区县外就业508人,省外就业153人;东部地区就业46人,中部地区就业43人,西部地区就业1379人。

二、毕业生基本数据分析

(一)就业区域流向

1.从就业区域分布看,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为96.86%,中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3.14%,基本符合我校以中西部招生为主的实际情况。

2.从生源地就业来看,本市区县就业毕业生807人,超出本地生源人数41.57%;贵州省内本市区县外就业毕业生508人,比当地生源人数减少27.94%;省外就业毕业生153人,比当地生源人数少20.72%。铜仁各区县就业人数大大超过铜仁市生源人数,这一方面说明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广阔空间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校人才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地方市场转型发展目标。

(二)就业行业流向

毕业生选择的行业中,教育占62.19%,商业及其它服务业占20.98%,文体娱乐占5.65%,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4.56%,金融业占2.52%,其它占4.08%。

(三)就业质量

1.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中初等及学前教育单位就业801人,机关事业单位就业148人,国有企业就业39人,高等教育单位就业10人,共计998人。

2.从就业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就业46人,本地区生源人数为26人,东部地区就业人数超过生源人数76.92%。

3.从考研来看,今年上线人数达66人,其中材化院上线12人,生农学院、经管学院各上线10人,最终51人被录取到省内外各高校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

三、就业指导措施及服务

围绕“建设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服务型”高校办学定位,坚持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就业增长

为适应就业新形势,学校充分结合地方特点,紧扣地方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地方产业优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围绕铜仁市大健康产业、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特色加工、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产业发展,以及西部精细化工基地建设、西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基地建设、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西部石材产业基地建设,精准设置四大学科专业集群,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加专业人才的适用性、市场性,从源头上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积极主动参加“大型人才交流会”、“校企见面会”等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型毕业生推介活动,宣传推介毕业生。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全国大中型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月活动”“全国重点行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全国地级城市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会”。利用多种场合,与招聘单位和校友座谈,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听取社会和毕业生对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主动收集招聘信息,在就业网设置招聘信息专栏,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和发布各企事业单位、招聘网站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2015学年,共发布招聘信息50余条,招聘岗位超过5000个。

(二)突出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

1、突出实践性教学

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不断创新。完成201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17支实践团队,400余名志愿者分赴铜仁周边区县、乡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四个全面”观察、科技支农、文化艺术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

举办学生自制食品展,将食品科学理论教学融入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举办第七届大学生“十佳教学能手”竞赛,策划“心灵互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品牌活动,丰富学生实践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与铜仁市旅发委、市民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食监局、振华电子科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我校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水利水电、食品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邀请与我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用人单位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见面会,与近百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打造 毕业生就业直通车,推动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2、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应用能力、适用性、创造性来体现。为提高毕业生应用知识、理论的能力,提高毕业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加大毕业生应用能力培养力度,举办铜仁市乡村旅游培训班,承办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铜仁市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周活动及第五届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产教合作单位200余个。部分二级院系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大学生学术、科技、艺术、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素质整体提高。在第五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5人,一等奖、二等奖15人;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二等奖1项;在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第五届全国(商务)秘书技能大赛中,获个人一等奖5人,个人二等奖3人,并有两支队伍分获团体一、二等奖;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或三等奖1项;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

(三)做好就业工作的三个保障

1、办学定位保障

一所高校,寻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至为重要。围绕精准的办学定位,毕业生就业将面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一年来,学校以校长侯长林同志在《教育研究》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重要文章——《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性探索》为牵引,经过对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办学实践与理论探讨进行深入研究和审视,结合学校办学传统、特色积淀、学科优势、区域资源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建设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把学校置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宏大背景下,增强学校的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释放学校的资源和优势,也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坚实的社会舞台。

2、组织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要点,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项意见措施。严格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二级学院院长(主任)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和就业队伍,层层抓落实,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制定《铜仁学院关于切实做好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日程》《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任务》等指导各院系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文件。进一步实施《协议书管理办法》、《报到证管理办法》、《违约管理规定》、《改派管理规定》、《档案保留与转递办法》、《毕业生离校须知》等就业工作制度。制定《2015届毕业生派遣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3、教学质量保障

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高低,除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和就业工作人员主观努力以外,还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将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进行对接,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社会发展学院推出基于项目化管理的教学模式;生农学院推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美术学院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探索与企业合作教学;信息工程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外语系、体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探索实施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积极寻找适用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电子视听设备、多媒体网络技术,灵活运用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手段,提倡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开设《尔雅通识课》MOOCS(慕课)教学,鼓励教师尝试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开发模式。

重视课堂教学,打造“灵性”课堂;实施自主学习学分制;建立课堂教学听课制度;坚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底线,强化教师分类管理和教学成果意识;建立由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教育教学荣誉体系,倡导“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精神文化。出台《铜仁学院关于卓越教育奖的实施意见》《铜仁学院卓越教学奖评选办法》,设立“卓越教育管理奖”“卫理最高教学奖”“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奖”“卓越学生教育奖”。从2015年开始,学校每年拿出50万元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营造乐于教学、勤奋好学的教风学风。设立科技进步奖、人文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引导教师和学生追求卓越。

(四)就业指导始终贯彻“四个融合”

1、融合地方优势资源 按照“依托武陵,突出应用,服务发展”的办学要求,围绕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乌江水产资源、武陵源山区旅游资源、各区县锰、钒、钾等矿产资源,以及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针对性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特色文化、传统技艺传承人来校做就业指导报告,鼓励毕业生面向地方优势资源企业就业择业,将人生梦想融入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去。

组织春、冬季大型招聘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会,邀请本市区县及周边数百家企业进校招聘毕业生,发挥我校毕业生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年均接待用人单位200余家,累计提供各类需求岗位2000余个,参加各类校园招聘会的毕业生2000余人次,近四成毕业生在校内招聘会上找到满意的岗位,签订就业协议。

2、融合学科专业特色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是高校联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制定《专业集群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夯实基础、突出应用、培育特色、提高质量”原则,依据“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学科对接资源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思路,深入分析武陵山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确立生物与农林工程类、新材料与化学工程类、创意服务与文化旅游类、现代教师教育类作为学校特色专业群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培育电子与信息技术类、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类、建筑工程与技术类、护理与营养健康类专业集群方向。在就业指导中,着重强调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产业、生物医药与营养保健、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现代物流商贸、老年服务等产业的行业特征、入职要求、发展前景,增强毕业生市场意识,培育职业观念。

3、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和使命,学校要求就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开展就业工作。通过党团活动、社会实践、道德讲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网络微信、专家讲座、创业咖啡、学术沙龙等教育平台,对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法治观念、革命传统、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价值追求、服务奉献、劳动就业、创新精神教育,加强毕业生思想观念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校长侯长林同志撰写《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获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成果一等奖;副校长周金勇教授主编高校德育理论集《明德树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由文史出版社出版并入编教育部2015年高校德育成果文库;学校教师申报《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卓越学生培养视域下地方高校入学教育体系的优化与构建》课题获贵州省教育厅2015人文社科项目立项。

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坚持开放办学思路,与美国南方大学密西西比学院、泰国斯巴顿大学、台湾玄奘大学、韩国大邱科技大学等30余所国内外重点高校实施多元化合作交流,选派近200名优秀学子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招收近百名东盟留学生合作培养。启动“思政工作与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机制专项改革”“大学生管理、服务与指导机制专项改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分制专项改革”计划和“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委托课题研究。

落实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进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学校关工委工作案例“铜仁学院学习奋进奖教育实践活动纪实”被评为2015年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

4、融合校企共育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制定《转型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与各级地方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共育,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学校先后与103地质大队、中国移动铜仁公司、市水务局、市统计局、梵净山管理局、市园林局、中国银行铜仁分行、市城乡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协议,与德江县政府共建乌江农林经济学院,与金丰锰业公司合建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移动铜仁公司共建通信工程实验室,与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共建教学平台,与贵州省社科联共建佛教文化研究院,与贵州省科技厅、市科技局联合设立产学研项目,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共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与中国振华集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锰、钒、钾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平台,与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兴高新技术园区、灯塔工业园区、贵州蛮王酒业、碧江蔬菜种植中心、梵净山经济植物基地等40余家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围绕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大力向毕业生介绍优秀企业精神和先进企业文化,灌输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价值观,宣传正面企业形象,梳理企业制度和文化结构,点评企业经营模式和经营案例,形成系统的企业教学方案,丰富毕业生对企业的认知,激发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创业,选择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32.7%。

(五)就业服务落实“五个抓手”

1、抓就业观念转变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巧,转换人生角色,调适职业心理,完成职业构想,带着职业选择、职业判断、职业理想明确学习成长的目标和任务。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念实质上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业择业观才可能建立在正确的基点上。通过培育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选择既切合自身实际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岗位。

合理降低就业期望值。通过专题讲座、校友报告会、师生座谈,帮助毕业生抛弃眼高手低、求职期望值偏高的不实心态,破除不切实际的想法,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勇于到基层去、勇于到企业去、勇于到艰苦地方去。

落实“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村任职”、“应征入伍”、“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开展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观念,逐步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市场竞争的就业观。

2、抓就业能力培养

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2学分),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结合,实现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借用。运用模块化教学,通过励志模块、就业制度模块、求职准备模块、求职技巧模块和职业适应与发展模块教学,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对全体毕业生进行“产生你的想法”(GYB)就业创业培训,举行“大学生求职能力提升”专题讲座,邀请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优秀企业家、中学校长、专家、教授,对全体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市场、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求职艺术宣讲。

积极开展项目立项。今年,共有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教育部审核立项;两项教师课题——《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与政策建议》《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成功申报贵州省2015年人文社科项目;启动创新创业教育专项改革计划。

邀请大连民族大学专家来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讨;选派3名教师外出参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9名就业工作人员外出参加教育部、人社部举办的创业咨询师、创业指导师、智慧创业指导培训。定期召开校内就业工作培训会、交流会,对国家、学校的就业政策、制度和办事程序进行专项培训和相互交流。

3、抓政策措施落地 学校结合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加强了对“双困生”的帮扶政策落地,以减、免、奖、助、补等形式,补助资金150余万元。对近5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和身体残疾毕业生实行重点指导、重点培训、重点服务、重点推荐,争取人社部门专项资金,为每人发放 500 元作为求职交通费、通讯费补贴,免费为他们提供自荐材料打印、复印等服务。

结合毕业生就业愿景,联合市人社局等相关机构,免费为毕业生提供招考培训和政策咨询,开展现场解疑指导。对国家及学校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汇编《毕业生就业指南》,向全体毕业生免费发放。

针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心理指导中心联合开展就业心理测评,对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就业指导教师、毕业班辅导员坚持深入班级、走进宿舍,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全方位、多场合解答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惑。

出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要求各院系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定期回访,进行求职指导和重点推荐,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4、抓生源地就业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习与就业联通平台,引导毕业生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做好毕业生报考本地企事业单位就业推荐。积极开展生源地基层就业项目,扩大生源地就业比例。

5、抓就业质量

聘请优秀企业家兼职做毕业生导师,指导毕业生认识企业、熟悉经营、了解市场、掌握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胜任能力。

通过网上咨询、QQ 在线平台为众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咨询。在校园就业网中设置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专题教育等栏目,搭建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年点击量达2万余人次。积极引导优秀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升入职层次。

2015年12月30日

2.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二

一、问卷调查说明

(一) 调查目的

大学生回乡创业不仅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是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政策补充, 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具体运用, 如何扶持大学生回乡创业, 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和振兴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 就在于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 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回乡工作有利于减小就业压力, 平衡各地区人才结构, 推动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大学生回乡就业一方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新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 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是时代的选择。

(二) 调查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选取广州市三所高校, 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82份, 有效率为98.2%。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想法、目标、方向和关注度、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以及与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信息。在调查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 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的现状。

(三)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商学院等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中, 男性大学生占53.7%, 女性大学生占46.3%;52.7%为文科大学生, 47.3%为理科大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占20.5%, 二年级的学生占26.2%, 三年级的占22.6%, 四年级的占31.7%;35.8%的大学生为中共党员, 49.3%为共青团员, 14.9%为民主党和无党派人士;23.6%的大学生来自珠三角地区, 来自粤北、粤西和潮汕地区的分别占30.5%、24.5%和21.4%;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占46.8%, 农村地区的占53.2%。

二、当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现状分析

当前的大学生, 在回乡就业意愿方面, 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 就业态度

关于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态度。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就业方向更加趋于多元化, 双向选择特征越来越明显。 调查发现, 在“你对回乡就业持怎样的态度?”问题中, 有32.86%的大学生认为“支持, 觉得农村发展前景良好”, 28.57%的大学生选择 “反对, 认为城市有自己才能的舞台”, 还有38.57%的大学生持中立的态度, 认为回乡还是留在大城市发展, 要“从实际出发, 适合自己就行”。

(二) 就业方向

关于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方向。对于回乡就业的想法, 大学生还是有着不一样的方向。调查发现, 有些大学生很早就确定了要回乡就业, 38.1%的大学生表示自身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决心回去, 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有57.14%的大学生表示“想回去, 但希望等到条件成熟后再回去”, 态度较为模糊。有33.33%的大学生表示“不打算回乡, 决心扎根城市”, 觉得城市的发展才是让个人有着生存的空间。此外, 还有9.52%的大学生表示“这个问题还没考虑过”, 自身没有对职业发展的规划, 更加没有提出要回乡就业, 支持家乡建设。

(三) 就业目标

关于大学生回乡就业的目标。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 大部分大学生都有着明确的目标, 这表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对于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想法有一定个人的主张。在“你如果回乡工作想要做什么?”的问题回答中, 有28.57%的大学生表示“到学校任教, 担任教师工作”。有71.43%表示目标是要“进入企事业单位, 有稳定的生活”。还有33.33%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认为家乡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还有42.56%的大学生表示, 将会参加“村官”等职位以及其他工作。

(四) 就业关注度

关于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关注度。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于家乡发展很关注。在“你对家乡近几年发展的关注程度如何?”的回答中, 45.62%的大学生表示“密切关注”, 27.3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关注”, 16.54%的大学生表示“不怎么关注”, 此外, 还有10.46%的大学生表示“要看关注在哪些方面”。而对于大学生关注回乡就业家乡能够提供的支持方面, 52.38%的大学生希望回乡就业能够得到“资金支持”, 28.57%的大学生表示希望能够“创业有税收减免政策”, 23.81%的大学生表示对于“土地优惠政策”很是关心, 有43.37%的大学生表示希望有“技术指导”, 还有38.1%的大学生持模糊态度, 表示“不了解, 不清楚想要怎样的工作和支持”。

三、高校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上述调查情况得知, 当前大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回乡就业意愿, 在就业方向、目标和关注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关心和了解。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复杂和就业困难日益加重的情况下, 大学生对于是否留在大城市发展也有了较为缜密的思考。高校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包括很多方面, 既有个人方面, 也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使得大学生对回乡就业的情况作出了一定的行为判断和行为选择。

(一) 个人因素

1.主观上渴望成长成才的愿望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地方选择。 大学生参加大学学业,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取一定的知识, 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而当前, 社会人才都聚集在大城市, 并且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比赛, 才能更加显示出作为人才的优势和自身工作水平及能力。而大学生普遍认为, 在大城市工作, 才能更加锻炼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大学生希望得到较好的薪酬待遇。一般来说, 通过10多年的寒窗苦读, 大学生都希望在毕业之后能够得到一份好的工作, 赢得一份好的薪酬, 为以后成立一个好的家庭, 成就一份好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 大学生在就业行为选择上, 大多数都会按照自身的工作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去衡量, 把获得薪酬的多少放在选择就业方向和地区的第一影响因素, 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的一个重要方面。

3.大学生自身对家乡的感情与城市之间面临着艰难选择。这主要表现为, 大学生一方面对家乡建设有着极大的关注度, 并且看到家乡越来越发展的情况, 心里有点触动, 但是, 在就业选择上, 大城市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行车环境、良好的医疗环境, 这些都是吸引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根据自身对家乡的情感依赖, 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弃大城市的优厚条件, 回到家乡进行就业、创业, 促进家乡发展。

(二) 家庭因素

在家庭因素方面, 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家庭压力的影响, 大学生会选择回乡就业。一方面, 家里需要大学生就近进行照顾。在这些方面, 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家庭孩子不多, 为独生子女的情况, 父母一般都会要求子女在完成学业之后, 回到家乡谋业, 从而为照顾家人和组建家庭提供一些便利。此外, 还有家里有人员需要得到及时照顾, 大学生由于家庭血缘关系的缘故, 都会选择放弃大城市的优惠, 回到家乡, 照顾家乡, 顺便在家乡择业。

另一方面, 家庭对孩子成才的愿望影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 一般来说, 中国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出人头地, 做出漂亮的成绩, 高人一等, 成为人上人。在这种压力下, 大学生往往为了实现家庭期待, 选择留在大城市, 通过自身努力, 以求得在大城市生存和发展的一席之位, 从而可以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交代,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三) 社会因素

1.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情况更加突出。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反哺农村等政策, 但依然缓解不了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水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 各类人才和资源都向城市集聚, 在大城市拥有较好的教育、医疗和旅游资源, 这样, 也就把广大大学生吸引在大城市周围, 选择在大城市发展, 减少了回乡就业意愿。

2.农村生活水平与大学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出入。当前, 虽然说农村搭乘政策的东风, 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步伐, 也为大学生回流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但是, 在农村的生活水平与大学生的期望值方面, 还存在一定差距, 这也会影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选择。

3.社会发展中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选择和判断受到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一切向钱看的想法愈发严重, 大学生作为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年轻一代, 难免会受到影响。加之现代的大学生均为90后, 自身也有一定的个性想法和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 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想法也会在脑海中悠然而生, 在日常生活中参照社会一些明星、大款为对象, 不断模仿和追逐, 造成自身对心理压力及内心的不确定性, 无法静心分析各项思潮影响, 难以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入侵。

四、正确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对策

当前, 大学生人才市场逐渐出现了一些饱和现象,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回乡工作有利于减小就业压力, 合理引导大学生人才流动, 还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综发展。大学生回乡就业, 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需要, 也是符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是迎合时代发展步伐的重要选择。

(一)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教育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就业形势就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高校也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环境下, 愈发重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形势教育。当前, 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生态发展”“四个全面” 等重大发展战略, 全国各地都将掀起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 更加有利于形成更多就业岗位。在大学生的形势教育中, 要通过座谈会、形势教育课、专家讲座、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势, 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把大学生回乡就业的优惠和作用讲清楚, 把重要意义讲透彻, 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成长成才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重要性, 以及发挥自身能力和作用的重要性。

(二) 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

大学生毕业后愿不愿意往农村方面发展, 与大学生自身想法和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但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可以说, 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 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大学生当前会出现关于留在大城市还是回乡就业的矛盾, 难以做出选择, 其关键原因就是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不明确。当今时代, 各类信息飞速传播, 各类技术快速发展, 微商、电商等成功人士也呼之欲出, 各行各业的拔尖人物不断展现, 行行出状元成为现实。因此, 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引导, 让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规划, 明确自身在回乡工作中该树立一种怎样的心态、保持一种怎样的精神, 从而促进自身全面提升。

(三) 加强对大学生回乡就业重要性的认识

如今, 国家的经济社会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努力实现, 经济实力已经成为全球第二, 这表明国家的发展已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 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都离不开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在国家开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 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新农村建设, 在财政支出、优惠政策等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向农村倾斜, 使农村地区经济产生了新的活力。这样, 就需要更多掌握现代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人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来, 这也为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就业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 必须通过相应的大学生回乡就业成功案例的宣讲和传播, 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自觉投身于国家大发展中, 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通过自身努力,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更上台阶发挥作用。

(四) 加强高校与家庭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在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中, 家庭因素也占据重要地位, 对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在大学生在校教育期间, 高校应加强与家庭方面的沟通, 通过适当的联系, 如家长咨询日、给家长的一封信、网络信息平台等方式, 取得家庭对大学生教育和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支持, 告知家庭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情况、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以及家庭方面的重要任务和重要作用, 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顺利引导大学生回流, 帮助大学生放心回乡, 加入国家发展浪潮, 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国忠.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政府职能走势[J].巾国行政管理, 2014 (7) :49-52.

[2]陈晓云.就业行为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三

正装、领带和手上厚厚的简历,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标准配置。6月19日早上9点15分不到,广州大学城北亭广场室内已有不少大学生在等候、交谈并准备面试。这场201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9点半才正式开始,但他们早已严阵以待。

广东千里马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广东多场招聘会。公司工作人员陈源伟介绍,今年的招聘单位摊位有所增加,而到了6月份,毕业生的上岗率会更高一些。“将近毕业,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找到工作。所以,现在那些学生被录取后,一般都确定上岗了。不像3、4月份时,学生就算找到工作,还说要先考虑一下。”

据悉,201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攀高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比2014年增加近22万人。

毕业生就业压力感增大

根据教育部统计,近10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338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而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49万。与10年前相比,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当年的2.2倍。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认为,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据分析,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

5月29日,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常态。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是: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报告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14年的压力水平。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这说明,年轻求职者在情绪管理的意识与技能方面仍需提高。另外,不同学历的比较中,专科生和硕士生的压力最大,形成“高压硕士”现象。

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人数已不少,往届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更难“突围”了。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小康》记者发现有一些2014年的往届毕业生。当中既有一直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也有已在职场打拼一段时间又辞职找工作的。

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

为什么会造成近年来就业难的局面?这与中国新常态下的很多变化有关。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据了解,近期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美元指数大幅上升,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俄罗斯等若干新兴市场经济体也陷入衰退。

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栏目发表了题为《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年中更新)》的报告。报告指出,与去年12月份该小组所作的预测相比,该报告小组将2015年实际GDP增速的基准预测值由7.1%下调至7.0%。对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最新预测为12.6%,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最新预测为10.7%,均比原预测略有下降。

报告称,从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出口增速明显放缓;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减速快于预期;第三,部分行业出现银行惜贷、企业慎贷现象。 报告预计,虽然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但考虑到房地产市场开始企稳,最近出台的稳增长举措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显现积极效果,以及世界经济也将有所复苏等因素,估计下半年中国GDP环比增速将会略高于上半年。

“经济增长速度和中国劳动力总量供给从双增长转向双下降,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同时下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5年《社会蓝皮书》时说。

2015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按照目前高校招生规模不变预测,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重将升至21.6%,到2030年将超过30%,高校毕业生占青年劳动力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但有关统计显示,每年约有25%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之前不能找到合适岗位。部分长期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就业更趋困难。

“新常态下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应把握好宏观经济社会结构矛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系。”陈云说。

找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

在很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现场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现象——某些单位的摊位前面,学生大排长龙;某些单位的摊位面前却水静鹅飞。走近一看,人满为患的摊位都是国企,或者大企业;而没有人排队的都是一些私企,小企业等。

深圳一家私营医院的招聘人员说,本来至少要招40人的,但现在她只收到6份简历。“就算有人来面试,但他们的专业和学历都没有达到要求,很多都是大专院校或技术院校的,本科甚至硕士以上的却不愿投。”

“其实说到就业难,我觉得是双向的。虽然现在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同时在工商局注册的公司也是不断增加的。例如说,现在像电子商务类的公司挺多的,因为近年来O2O发展比较迅速。主要来讲,还是看毕业生想找怎么样的工作,他们愿不愿意投身到不是大企业的地方去。”陈源伟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生江树也有相似的看法。他介绍,现在他们学院大概三分之一找工作,三分之一升学、出国,还有三分之一在预备明年的考研、考公务员等。当问到是否觉得难就业时,他说其实很多同学都能找到工作,但找到好工作就不容易。“很多时候说就业难,其实是毕业生期待的工作和现实找到的工作相差甚远造成的。当然,有些比较内向、不太敢表达自己的同学,找工作似乎是比较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就业市场上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反映出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实际上就是不匹配的问题,如岗位和人之间的不匹配,地域上的不匹配等。目前还不能说我国的大学生人才过剩,其实我们的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些大学生就业难说明现实中缺乏大学生合适的岗位,技术型人才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而要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张车伟认为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要坚持市场导向,国家和市场应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治本之道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同时深化高教改革,通过用人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创业要看学生本身是否适合

面对就业难的问题,除了扩大就业本身外,国家最近还出台多项有关鼓励创业的政策。如5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当中提及,“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等。

随后,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创业指导服务等9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而随着国家从不同层面加大创业力度,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与数量也在逐渐提升。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占到了2.9%,比2013届的2.3%高了0.6个百分点,比2012届的2.0%高0.9个百分点。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大学生中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提到,创业是缓解就业难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一种带动就业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除了创业者的就业得到解决外,项目本身的发展也能带动一批人就业。

4.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四

【韩国留学生找工作】2015就业成绩单:前三季度新增就

业人员1066万人

一年比一年多的高校毕业生,冲击着就业大市场,颠覆传统的招聘格局。然而,无论人数如何增长,就业总归是民生之本,还是得想尽一切办法来保障。

盘点即将过去的2015年,高兴的事情有——国家大力扶持创业创新;难过的事情有——制造业陷入转型阵痛。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一年的就业市场,还算平稳。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民生报告显示,我国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66万人,已经超额完成了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今年以来,我国每天新增的企业数量将近1万家。众多的创业新型企业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创业活动多集中在互联网、现代物流、新技术、新业态的第三产业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创业就业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千万,而物流业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据测算,物流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增加的就业人数应该在10万人以上。

5.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五

据了解,此次报告综合了麦可思从届到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样本量达100多万份,可谓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就业调查数据。

“红黄绿牌”专业看这里

“红牌”专业主要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是指失业量相对较大,就业率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是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小的需求增长型专业。

本科专业中,被亮“红牌”的有: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被亮“黄牌”的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

被亮“绿牌”的有: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高职专业中,被亮“红牌”的有: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被亮“黄牌”的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

被亮“绿牌”的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为啥“绿牌”专业多是理工类?

为啥大部分“绿牌”专业都是理工类?很多家长都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几年国家基础建设的力度很大,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主要还是靠基础建设、科技、加工、制造等产业,理工科特别是工科人才的需求量比文科要大一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马万明介绍,现在理工科学生普遍比文科学生就业好,有的工科专业一个毕业生甚至有三四个岗位可以挑。

专家分析,文科生就业难于理工科毕业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文科如管理类、文史类专业性较弱,可替代性强,理工科的就业岗位文科生做不了,而文科生能做的不少岗位理工科毕业生同样可以适应。

二是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尤其是基础建设飞速发展,对理工科毕业生需求量增大,而第三产业等容纳文科生就业弹性较大的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增岗位不足。

三是随着高校扩招,教学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招生增幅较大,加剧了文科类就业岗位的竞争。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对高考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用兵作战的这句名言,对于我们高考作文也非常贴切。尽管考题标新立异,但我们只要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备考就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命题、材料作文势头强劲

最近几年全国试卷、北京试卷和上海试卷、福建试卷、重庆试卷已显现多样化的格局,今后会继续保持多样化的特点。纵观近两年的18套高考试题,自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失去了主宰地位。

而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等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如: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等。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有的直接给出题目。

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关心

通过研究前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规律,作文命题在走人文教育的思路。从题型上看,话题仍然注重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从试题内容的表向来看,更注重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自我。

高考作文命题从内容上讲,将更贴近学生实际,侧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的检验与考查,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求学生不要做书呆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写作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二是把社会生活融入作文中去。三是文章一定要从“我”说起。社会人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没有扎实的生活积累,没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就无法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摒弃虚华形式 注重真实内容

高考作文,内容充实尤为关键。内容充实就是文章质朴而不空泛说理,文辞实在而不空洞虚无。不说教条语、空洞话,也不大量堆砌人云亦云的道理或事实。议论要有根据,记叙描述要有血有肉。强调内容,强调的是作文要“言之有物”,要写出真实的生命感悟。

6.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六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一、引言

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二、调查形式与结果

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三、结果分析

难点一:基层就业“非主流”

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难点二:“专业”冰火两重天

近日,“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了一场关于就读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的专业让毕业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__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中,动画、生物工程等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好专业”赫然在列。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就业率等指标统计对一些专业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富有预见性的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陷入“滞涨”。就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只能加剧专业发展的危险性,“热门”变“冷门”,导致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过去大学生国家统一分配,跟公务员似的,好坏给你安排个工作,不管对口不对口,喜欢不喜欢,对于单位也一样,不管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质都要接收。其中有些还是不错的,像医生、老师等,工作不错,基本能对上口。

过去大学不好考,含金量很高,当时的中专都比现在的大专难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机械电等理工类的大学生,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都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过去人们知识水平低,企业对人才需求门槛较低,所以大学生就业优势十分明显。例如,过去企业基本是人工操作,技术含量低,要求也相对低,大学生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今就业前途却不容乐观。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形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3.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

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

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

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4.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

5.大学生方面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6.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对于就业市场供求的双方,只有了解了需方企业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我们必须知道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技能才能为企业所青睐。为了让这部分更具有说服力,特别邀请到了__王先生为我们解答关于这方面企业的态度。

问:你认为“人才”的概念应该如何介定?

答: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第一宝贵的,人才的概念太大,其实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展现的潜力、动力。我个人认为人才即把应该做的做好同时发挥自己的所长,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应具有的能力为专业知识、发展眼光、动作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对具有的理解能力。

问:贵公司中,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多吗?在招聘中最看重他们那方面的呢?

答:不多,如果要招聘应届毕业生我首先会考虑他的专业是否对口再次是

看他们的沟通、演讲水平。因为专业只是代表他们以前的学习好坏,沟通、演讲基本一个人的可塑性。还会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细节问题,细节能代表一定的素养及个人的观察性、能动性。

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那些素质?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

答:当代大学生普遍较浮躁。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① 所学专业性知识;

② 与人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

③ 吃苦耐劳的精神;

④ 知识面要广,专业性要强;

⑤ 良好的个人养成习惯;

⑥ 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以致用;

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态的调整能力;

我认为较全面发展比较好,当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协调力较强。

7.大学生应采取的对策与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而言,我们主观的意志与行为是我们唯一能去改变和做到的,先修炼好内功才能在应对竞争时占据主动地位置,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需要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其实中高等级的职位需求是较少的,而较低等级的职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只是停留在自己对“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职位空缺的现状。我们说,与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当下,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外乎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其实不然,我们选择时也要考虑到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三)修炼内功,直面竞争

除了面对就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外,能力是面对竞争脱颖而出的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修炼好内功,才拥有谈判的筹码。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应细致到具体的行业与职位,之后再去了解这些职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并通过大学的学习不断往这个方向靠拢、深化,让自己具备这些方面的技能,当我们在毕业应聘的时候,哪怕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修炼过内功的我们会赢在起跑线上。

(四)鼓起勇气 适度自主创业

我国教育局常常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能够纾解就业的压力,也为毕业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大学期间没有为生存做好必要准备,导致很多学生放不开手脚,特别是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而创业者恰恰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的知识结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以及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这就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而许多人错失了机会。并不是说鼓励所有人去自主创业,只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正视这方面的选择。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说,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它关乎着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因而全社会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关注这个问题,并为解决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们自己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培养自我内在的素质,为不久后迎接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2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___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___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___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___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___年与20___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__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__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___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___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___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___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___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__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___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__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___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___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___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___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___届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___届毕业生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___年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___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___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三、20___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___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___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__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__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___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__-20___)》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___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___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___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作为20___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需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3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湖南科技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湖南科技学院校园内随机选择学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

三、调查时间:20__年6月26至6月28日

四、调查内容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13个问题。

五、调查结果

六、调查结果思考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七、结论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4

____学院20___届毕业生

前言

20__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1653生630万人,比20___年增加20万人。而20__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比今年增加约30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庞大的待就业人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使大学生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就业形势也将得到一定好转。因此,研究20___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帮助毕业生们认清客观状况,形成理性化的求职择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我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____学院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20___年12月1号至20___年12月8号

四、调查内容:

1.学生的就业去向

2.学生的就业态度

3.关于就业指导方面

五、调查形式: 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回收率高达9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限选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转贴于

调查问卷设计

1.性别 A、男 B、女

2.你对自己今后的就业状况持怎样的的态度?

A很乐观 B有难度,但能克服

C.很悲观,不知如何是好 D其他____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最多可选择3项)

A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B 信息量少

C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D 能力不足

E 优势难以发挥 F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G 对社会缺乏了解

H 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 J 其他____

4.请问择业前您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单选)

A经济收入 B个人发展机会 C.专业知识的应用

D生活环境 E工作的稳定性 F.其他_

5.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单选)

A.先就业,后择业 B先择业后就业

C不就业,继续深造 D自主创业

6.您就业会优先选择的是 (单选)

A 出生本地 B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C 西部经济发展地区 D 其他____

7.你对试用期内的工资要求是每月:(单选)

A 1000元以下 B 1000元—20___元 C 20___元—3000元

D 3000元—4000元 E 4000元以上

8.你认为我校20___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单选)

A形势严峻,就业难 B形势正常

C形势较好,容易就业 D不了解

9.你认为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应加强哪些工作?(可多选)

A加大就业信息发布密度 B多联系用人单位

C为同学多提供实践机会 D召开校友座谈会

E其他____

10.你已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与目标吗?(单选)

A有 B没有

11.你确定工作单位时下列因素中你最重视哪三项?(按照重视程度依次排列)

A地理位置(所在地区经济状况等)B单位性质(国企事业、三资、民营等)

C社会地位(知名度、权力、规模等)D社会意义

E 薪金福利 F行业发展空间

G个人发展空间 H专业对口

I符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 G利于解决大城市户口

K其他____

.12.您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

A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B一般,有一定的作用

C没有太大作用 D说不清楚

13.对于学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限选两项)

A应聘技巧 B用人单位信息 C求职心理辅导

D职业规划辅导 E专业出路 F其它

14.企业的招聘信息你主要通过哪种渠道获得(限选两项)

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B求职网站 C人才网站

D社会招聘会 E校园招聘会 F老师、亲戚朋友

G专业媒体(电视、报刊等)H其它____

15.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最多选三项)

A IT与通讯业 B金融、证券、保险业 C商贸业

D电力、石化等能源业 E新闻出版业 F房地产业

G 医药食品业 H旅游交通民航业 I制造业

J 政府机关 K其它____

16.您青睐选择哪些性质就业单位(可选一项或两项)

A民营企业 B国营企业 C外资企业 D私营企业

E合资企业 F政府机关 G自主创业 H其他____

17.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限两项)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B、沟通协调能力 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E、专业知识和技能 F、其他____

18.您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单选)

A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 B.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C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D.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E改革教学内容 F其他____

19.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单选)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20.你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单选)

A一直关注就业信息 B只是偶尔关注

C在看到时会留意一下 D不关注

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二.自身工作经验缺乏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沟通能力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三、就业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

我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就业指导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就业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

四、就业方向

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 不就业继续深造, 自主创业它们分别为

38%,27%,25%,10%,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就业取向

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六、就业态度

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8%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认为信息量少22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认为能力不足;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7%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七、毕业生对试用期工资要求

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12%选择1000元以下;20%选择1000元—20___元;选择20___元—3000元的占48%;22%选择3000元—4000元。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于试用期的工资集中在20___到3000元的范围。

八、就业倾向分析

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7%;15%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8%;回报家乡有10%;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4%、6%。

九、就业信息的获取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50%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5%认为是人才招聘会;10%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3%、10%;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总结照成这方面的原因:

1.因为学生现在仍在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每天仍是如中学生活,上课、下课,对就业缺乏了准确的了解和认识。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5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__大学劳__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___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___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___元,认为20___-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__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__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__大学校长__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___至4000元,低于月薪20___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就业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那么用人单位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而且人才交流市场开发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筛选。

2.用人单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方面原因

I.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II.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___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___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

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

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

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毕业生自身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却不能正确认识,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III.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

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7.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七

一.问卷的调查情况

关于统计数据说明, 问卷包括多选题, 统计数据含有重叠交叉部分。

1、关于就业心理调查结果

(1) 就业面试前做哪些准备

93%的学生都会在就业面试前做准备。其中7 9%的学生会向往届毕业生讨寻经验, 他们认为往届毕业生是熟悉他们, 了解他们的, 和他们的感觉也是一样的, 因此是他们的首要选择。其次6 5%的学生会求助于职业指导老师, 他们认为老师会有许多往届学生的经验可供借鉴, 也是了解他们的。42%的学生会选择买书或上网查资料的方式。3 9%的学生会选择就业指导中心, 因为就业指导中心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可以帮助他们选择。3 0%的学生会选择就业咨询热线的帮助。

仅有7%的学生不做任何准备, 仅等现场发挥。

(2) 关于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方面

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要有所加强和提高。8 2%的学生想在就业经验上有所提高, 7 5%的学生想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提高, 6 6%的学生想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拓展, 5 5%的学生要在团队的合作精神方面有所加强。5 2%的学生要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提高。

2 9%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写个人简历, 7 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个人简历的书写方面了解的不够, 还需要指导。

7 9%的学生希望在求职前学会如何面试, 6 8%的学生想掌握更扎实的专业知识, 63%的学生想知道企业的用人标准, 6 1%的人希望拥有更多的资格证书, 5 8%的学生想知道如何了解企业, 4 5%的学生想知道如何谈薪金和福利, 3 2%的学生想知道如何着装。

(3) 关于对本行业、企业的了解

7 1%的学生非常关注本行业的发展, 2 3%的学生了解本行业的发展, 仅有6%的学生不是很关心本行业的发展。

8 4%的学生认为企业会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6 4%的学生认为企业看重专业技能, 6 0%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潜力和社会经验, 56%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品德, 4 0%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校的名气, 2 8%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专业成绩, 2 4%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学历, 1 6%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性别。

(4) 毕业生对以后工作定位所关心的问题

6 4%的学生注重企业的发展空间, 1 8%的学生注重企业的薪金高低, 13%的学生注重日后从事的岗位, 5%的学生注重公司的名气。

2、就业意向调查结果

(1) 关于对就业地域的选择

学生选择南方、沿海、大城市就业的占7 4%, 2 2%的学生想在北方。仅有4%的学生想在内陆或城镇工作。

(2) 关于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金

54%的学生期望的薪金在1000-1500元之间, 22%的学生期望的薪金在1500-2000元之间, 17%的学生期望的薪金在2000元以上, 仅有7%的学生期望的薪金在1000元之内。

(3) 关于对本专业的选择

5 0%的学生会选择本专业, 3 2%的学生在观望, 1 2%的学生想长期从事本专业, 仅有6%的学生不打算从事本专业。83%的学生认为一定要选择一份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6%的学生只找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 1 1%的学生认为先有一份工作再说。

(4) 关于对学校提供的指导方面

5 8%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就业体验指导, 2 9%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素质拓展指导, 1 4%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5) 关于长期职业规划

35%的学生已经规划得很清楚, 6 2%的学生非常关心自己未来的职业, 但规划得不清晰, 说明对自己将来有长远规划的占97%, 其中52%的学生选择今后自己创业, 18%的学生会选择一直打工, 1 7%的学生会寻找升学机会。1 3%的学生会选择出国留学。

只有3%的学生表示暂时还没考虑未来的职业。

二、调查数据分析

1、关于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反映出大多数同学有成熟的就业心理, 能认真对待就业, 在就业前能认清自己, 并期望能够利用在校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数据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深刻, 热爱并关注本专业, 对本专业有信心, 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是负责的, 有信心迎接未来。

2、关于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通过数据看出学生目前还是向往沿海发达的大城市, 向往好的生活条件, 但对专业的特点考虑不是很充分。对薪金的期望比较现实, 但也有理想的成份, 学生对自己将来有长远规划, 说明学生具有积极的进取心态, 立志创业或升学。

综上所述, 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充分, 就业态度乐观。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规划, 已经做好了就业的准备。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 在就业教育上还需要加强, 以更好的心态迎接就业。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议学校采用相应对策。

1、学校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

通过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 适当调整学生的就业薪金期望值, 本着付出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去面对就业。

2、加强教学改革, 采取毕业实习顶岗制的预就业形式。

学校应对办学定位、就业状况和岗位技能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制定教学计划, 确定培养方向, 根据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 提高毕业生质量, 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本行业的介绍内容,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行业, 介绍本行业的前沿动态, 掌握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采取预就业形式实习。

3、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校企互动方式, 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

学校应加强和企业的沟通, 要“走出去”, 多为学生联系他们想去的企业, 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宽阔的平台;同时还要“请进来”, 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 请他们来到学校为同学讲课, 让同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情况。与此同时, 用人单位也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 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相关事宜, 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搭建良好的平台。

4、多组织社团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 多组织学生参加喜闻乐见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在寒假和暑假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促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提高人才需求的信息覆盖。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使学生了解就业动向与前景等、就业指导以提高面试技巧、应聘成功率, 加快信息量的流通, 增加就业指导报告会, 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介绍招聘信息和市场需求。开设辅导课, 以使进行心理培训的大学生能适应新的环境。

总之, 未来的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挑战越来越大,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尽力多争取就业实践机会, 实质性地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确实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提高就业技能, 真正实现就业理想, 获得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吴天, 章双荷.大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6. (1) .

8.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八

36.9%的在昆大学生

每月生活费为1 001至1 500元

报告中指出,在昆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 001~1 500元之间的占比最高为36.9%;每月生活费在1 501~2 000元之间的占比为31.85%;每月生活费在800元以内的为10.1%。其中,女生的生活费较男生而言集中锁定在800~1 500元/月,但男生每月生活费较为不同,占比最高的在1 001~1 500元之间,其余较为均衡。不过,尽管多数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至少都有1 000元,但他们每月实际支出超过固定生活费的情况很普遍。

生活费在801~1 000元的男生,一部分会超额使用每月生活费;生活费在1 001~1 500元范畴的女生,使用超支情况也常见。不过,相对于男生,女生会更主动向父母索要生活费,男生则更愿意通过打工兼职等方式获取补贴。

除了吃饭外

在昆大学生每月网购服装花钱多

根据《2015年(昆明)大学生市场消费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2015年度大学生消费市场达103亿元,其中餐饮占比最高达到了24.85亿元,紧随其后的服装占比为9.85亿元,3C数码占比为8.12亿元,而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依次占比为7.76、7.46和7.2亿元。

显而易见,在昆大学生每月消费开支除正常的吃饭外,服装消费的占比最高,这与大学生喜欢宅着上网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上消费,大学生们买得最多的也是服装鞋帽。因为主要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外界信息,近七成的大学生拥有5年及以上的网龄,且移动设备取代电脑,成为大学生们上网的首选。

数据显示,一年以内更换手机的大学生为21.1%,一至两年内的为36.3%,有近六成的大学生更换手机频率在两年以内,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最突出的消费。同时,社交已超过通话成为手机最重要的消遣方式。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QQ取代微信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软件。

具有权威的参考价值

采集数据样本共23 718份

据此次论坛发起人叶锋介绍,《2015(昆明)大学生市场消费报告》的调查工作从9月开始,至12月份为止,调查周期为三个月。在数据采集部分,全部为一对一的手机电子问卷拦截采集。在定量问卷拦截调查阶段,调查团队聚焦在昆大学生,在高校食堂、操场、图书馆等区域,按照“隔3抽1”“一对一”电子问卷形式。

他说:“通过在校人群核心聚集区域,进行‘完全随机’的定点拦截抽样,以实现能够获得各校大学生特征基本一致的样本抽样方式。最终,在昆明市区、呈贡大学城、杨林大学城、安宁职教园区四大区域进行了数据采集,共采集数据样本共23 718份。”

新增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新板块问卷

消费报告涉及20多个相关行业

相比2014年,2015年的消费报告新增了大学生创业就业、互联网、交通和企业活动推广等新板块问卷。关于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大学生创业就业类数据,报告中显示,有近九成大学生认同创业;有59.6%的大学生听说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九成的大学生认同创业,有64.1%的大学生考虑过创业,其中,有创业意愿的女生比男生多,尝试过创业的男生比女生多;对于创业动机,“创造个人财富”为第一出发点,实现自我价值紧随其后……

在就业方面的结论分析是,有近五成大学生遵循自我意愿就业,五成大学生看好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业时,七成五的大学生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会优先考虑工资福利,其次是专业及个人兴趣、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最想从工作中获得“自我提升”,其次才是积累人脉和丰厚的待遇。

消费类型发生改变

从“生存型”逐步向“享受型”转变

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廉价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消费类型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且具有品质感,超前消费被大学生广泛认可。

此外,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休闲娱乐、运动、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新型的IT数码产品,都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KTV和酒吧消费,或者购买更好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上一篇:辞职报告签字下一篇:《各种有用的纸》活动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