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职业规划反思

2024-10-02

大学职业规划反思(精选13篇)

1.大学职业规划反思 篇一

大学生活规划与反思

电气信息学院2010级22班何香橙

我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快两年了,这两年里,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一年才换一次的教室变成了每节课间一教与综合楼的穿梭,课间热闹的五分钟变成了安静地各自玩手机的游戏,上自习不再是按时保质保量的必修课,周末才去图书馆的我却成了常客……我告诉自己,这就是大学!我的生活,我的反思。

先来说说现在的生活状态吧。从这学期开学到现在,分完专业,和去年相比有了很明显的改善。去图书馆上自习几乎每个没课的晚上都不会错过,并且效率提升了不少,我渐渐爱上了这样的自习氛围,爱上了从宿舍到图书馆间的路。每一次自习之后,我能体会到学有所成的快乐。记得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充满了迷惘,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或者说每天的生活可以用百无聊赖来形容,我甚至不懂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现在,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渐渐找回了当年的竞争所带来的危机感。

这一学期,我坚持上晚自习,并且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按时完成任务。我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执行的情况也算比较满意。我喜欢每天学习然后有收获的感觉,这让我特别踏实,特别有成就感。上课也逐渐爱上了靠近讲台的位置,重新找回了自信。听课还算认真,我逼迫自己去学,去想,去问,并且及时调整心态,让自己快乐充实的生活。空余时间,我会组织社团活动,养成了睡前阅读的好习惯。也许是有良师益友的原因,我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寝室还算整洁,按时进行大扫除,自己的床和书桌也随时保持干净整齐的样子。另外,我不再那么宅了,几乎每个星期会抽出一个下午打球,身体素质提高了不少,心情也更加阳光。做得不足的是,睡懒觉的情况依然严重,晚上失眠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是我现在最大的困扰。我应该更加注重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早餐总是敷衍了事,甚至不吃,吃零食的情况也比较严重,饮食习惯不健康。在时间方面,我还是觉得时间安排不够好,总是捉襟见肘。感觉自己有做不完的事情,感觉自己很忙很累,可是却说不出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有些精神不济。神经依然大条,常常忘事,细节方便做得非常不够。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差,需要提高和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这让我有些恐惧和不安。当然,在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有过想要躲避和放弃的想法,还好,我没有。但是,自己真的不够用心,没有耐心,也有心浮气躁的时候。玩电脑的现象有很大的节制,网络对我不再那么有吸引力,甚至让我觉得无聊。我努力克制自己,尽量不上网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也很少玩儿手机了。这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

对于未来的计划,我一定要继续保持和提高自己做的好的方面,同时改变自己弥补做得不足的地方。我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科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并且做好预习、学习、复习工作。上课认真,努力培养自己的耐心,提升意志力。学而知不足,我要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去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培养社交能力。保持每晚睡前阅读的好习惯。规范自己是作息时间,认真对待早晨,注意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会更加注重细节,多看,多思考,争取在每一方面都做得出色!

2.大学职业规划反思 篇二

1. 文化的内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从广义的角度讲,文化就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2]。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因文化的出现而改变环境,以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一开始的游牧生活到定居再到小城镇、城市、国家、全球化经济这一发展史中,文化都贯穿其中。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都有文化,文化的出现代表了人类所创造一切的成果。通过对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中国职业足球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2. 文化视野中的足球

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为基本目的,作为文化视野中的体育文化,则是在体育和文化的基础上以人的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满足人类体育需要而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要素,使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足球是一项体育运动,但从文化的眼光看,一切皆可以作文化来谈,如喝酒者谈酒文化,饮茶者谈茶文化,旅游者谈旅游文化,故足球也可以产生足球文化。那么足球为什么是一种文化?作为有“世界第一运动”之称,数以亿计的人为之迷恋而动情的足球,其绝对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与渊源。足球的文化表现在各国的球迷身上,表现在绿茵场的激战中。在我看来,国家荣誉、精神力量、艺术欣赏都是足球文化的内涵所在。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冠军领奖台上的升国旗、奏国歌,就是鲜明的例子。所以,足球比赛又有“和平时期的战争”之说。而在所有的体育项目中,足球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因为它对抗性最强、变化最多、胜负最难预料,比赛最精彩纷呈、最能牵动人心。

3. 中西方足球文化的差异

3.1 西方的足球文化

足球有不同的文化风格,一种文化蕴育一种足球,不同的文化思想造就了不同的足球文化。比如众志成城的日尔曼战车、全攻全守的荷兰橙色军团、意大利式的混凝土防守、绅士风度的英国足球、矫捷灵巧的巴西桑巴风格等无不与他们的自身文化融合在一起。西方文化使足球在球场上多了对竞争意识的追求。球赛中激烈的拼抢、积极的进攻和防守怎不让人看得如醉如痴,心悦神迷?把足球融入到文化中,并从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这是很多国家足球成功的经验。英国人创造了现代足球,巴西人发扬了艺术足球,德国人光大了足球精神,因此,不同的足球文化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3.2 中国传统思想下的足球文化

足球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足球就带有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下的足球文化。

五千年悠久文化思想和历史熏陶下的中华民族,拥有独特的民族个性与特点。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学说、中庸之道“和为贵”及“温良俭让”的思想,熏陶了历代中国人,同时也使我国有了“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庸之道在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方面能体现中华民族宽宏大度的美德与韬略。但把中庸思想用在竞争激烈的足球运动项目中,就与现代足球崇尚的竞技迥然不同。但是,中庸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确实融进了我们的中国足球中,并始终伴随着它。从文化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足球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很深,其实中国足球从来不敢奢望大胜对手,倘若能先进球,或领先一两球,就赶快收兵,大打防守战术。“保平争胜”之类更是在中国大有市场。中国足球似乎总是缺少那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与精神。因此我认为今天中国足球的停滞不前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4. 中国职业足球引发的文化学思考

职业足球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商业经营活动,它经营的是足球产品,提供的是以足球为载体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如果经营的文化产品没有文化氛围的话,那么这种产品肯定是失败的。今天中国的职业联赛没有了更多球迷和足球人的关心,就在于球队与球员没有把足球当做一种文化去踢,而是以赢利为目的去踢,没有市场也在情理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中国职业足球还没有很好的文化氛围,这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也不是中国体制的问题。西欧、巴西的一些三流球队,因为历史的原因,仍然有一些忠实的球迷,就是因为这支球队代表的是他们自己,是一种情感文化的提升。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我国现有的足球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不高是影响我国职业足球发展的因素之一。运动员在球场上表现出的是文化素质低的一面,而球场外的丑闻又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所以,他们只有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才能适应足球发展的需要。

5.2 建议

5.2.1 培养一大批支持关心中国足球事业的爱好者,因为这是足球文化生成的基础。

5.2.2 制度创新。只有用适合足球文化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足球事业,我们的足球才能更好地发展。

5.2.3 注重足球文化的培养。中国的13亿人口,从出生到上学都是一个遵循不变的规律,那么我们的足球事业能不能像九年义务教育那样去贯彻实施呢?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这一运动项目,使他们从小就有足球文化的意识。

5.2.4 体育与教育相结合。金志扬教练选择了去高校,把体育与教育结合起来走体教结合的路子,而且带领着北理工的学生首次走出校园进入职业足球的行列,这个例子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5.2.5 要不分组织、不分形式地遍地开花。大到职业俱乐部,小到一个社区,都应该组织比赛,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足球。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球迷和机构加入到足球队伍中来,让足球这一运动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5.2.6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推动我们足球事业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制约了我国足球的发展,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中国足球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树立“舍我其谁”的文化意识,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足球文化,塑造中国足球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广迎.黑白足球[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3]陆小春, 刘宏森.足球文化与文化构建[J].体育科研, 2006, (2) .

[4]刘志云.足球与社会[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

[5]徐德智.中国足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6]左新荣.中国文化框架里的足球[J].四川体育科学.2001, (2) .

3.大学职业规划反思 篇三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77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这个概念,在选择专业时不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气质类型选择专业,而是听从家长或朋友的建议。因此他们选择专业、职业比较盲目,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他们进入职校后,大多数会表现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不严明等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也反映出他们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缺乏对自己的合理认知,缺乏对未来和就业前景必要的信心。他们往往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凡事得过且过,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没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分析和发掘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优势,也要学会找到自己与职业要求的差距,按照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帮助他们向自信、自强转化,形成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增强自身素质和提高职业能力,积极作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2关于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的反思

2.1增强教学内容

结合实际,用活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教师不能被教材禁锢,为教教材而用教材,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发展需求,丰富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比如教材中关于“职业理想”这一教学内容,只是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职业理想对于职业选择、职业成功以及对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生会认为“职业理 想”教条、虚无、不实际。因此,教师必须拓展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领悟教学内容。

2.2教学内容要紧扣专业要求,突出公共课综合化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所学专业的角度,了解要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的途径;从发展的角度,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了解就业、创业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了解怎样为成才打好基础,知道自己的起点和目的地,按计划有步骤地向目标攀登。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该专业的课程计划,了解该专业所对应的各类职业,了解该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了解该行业职业技能等级情况,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及对员工的要求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找到各自的职业目标。

3关于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3.1大量采用案例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不能仅仅通过理论来教学,应该把抽象的理论用一个个形象的案例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学生容易掌握和接受职业指导。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陶冶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自觉性。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固有的原理。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有问题、有引导、有启迪的案例之中,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3.2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现代教学观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每一章节笔者都会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

例如讲“职业兴趣”这一章节,笔者设计了“六岛环游”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岛屿,分组讨论“为什么选择这个岛,每个组共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讨论后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演讲。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上就能消化知识点。

讲解“团队合作能力”环节,让学生四人一组参与“相互支撑”游戏,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每折一次报纸后这四位同学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彼此是怎么交流的,游戏结束询问体现了什么能力。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是团队合作。然后再讲解如何进行团队合作,这样学生有兴趣听课,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3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活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现代职场人要有一定的胆量、学识和口才。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活动,能够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学生在讨论、辩论活动中各抒己见、交流切磋,这样既能锻炼口才,也能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笔者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设计了一次课堂辩论。正方观点“爱一行,干一行”;反方观点“干一行,爱一行”。通过辩论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班都涌现出一些思维活跃口才好的同学,不仅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也为本课程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尧. 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 杨红.谈《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想和做 [J]. 华章,2012,(1).

[2] 蒋乃平. 德育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十五 [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4.职业道德自查反思材料 篇四

通过几天的师德培训,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自我剖析如下:

一、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体罚学生的现象,对一些后进生恨铁不成钢,教育时缺乏耐心。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偶尔有敷衍塞责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

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缺乏长期性,教育教学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方面还不够理想;我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6、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但由于本单位工作特点,决定与学生家长联系相对减少;在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方面还不够积极。

7、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不谋取私利,但在自觉抵制并反对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方面,显得不够有力。

二、我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现代教育理论、政策法规学习不够深入,放松了依法治教这个准则。

2、爱心没有很好的培养和树立,因而爱心的激发、永保不够而出现敷衍塞责现象。

3、缺乏刻苦耐劳精神和态度,因而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

4、缺乏协作精神,因而依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方面就软弱。

5、降低了自我要求的标准,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三、就以上存在的问题,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拟定如下整改措施:

1、坚持理想,坚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信念。

思想上清醒、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理论要强。为此,我必须做到:切实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约束自己,认真整改;继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先进而纯洁的现代教育观。

2、转变作风,积极工作。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

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3、加强语文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我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同事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5.《动物职业介绍所》教学反思 篇五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很重要。在以往的语言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主动表达地愿望不够强、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故事《动物职业介绍所》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内容上构思新颖,巧妙地把动物的特性与人类的各种职业特征联系了起来。因此,幼儿在故事情境中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我的鼓励下,积极思考动物特性与职业的关系,根据特点大胆猜测职业,发散性思维扩大了大家的想象空间,“青蛙可以弹钢琴,因为他手指很灵活”、“青蛙还可以做婴儿用品店的工作人员、因为是小蝌蚪的妈妈,懂得照顾孩子”……精彩纷呈的答案让我眼睛一亮的同时,也不得不钦佩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2、课前准备要充分,充分考虑课堂的种种可能会让自己的应对更加从容不迫。在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职业是什么意思吗?”在课前,我就考虑到万一孩子不明白“职业”的含义,我该如何解决呢?于是,我便想到了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幼儿回答不出的时候立刻追问:“那你知道我的职业是什么吗?”果然,孩子们立刻说出了答案“老师”。于是我立刻进行了总结:“原来,教师是职业的一种哦”。紧接着,我又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你的爸爸妈妈是什么职业”,孩子们一下说出了“会计、运货员”等不同的职业类型,对于职业他们也有了准确的定位,原来“职业就是人们所从事的的工作”。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为下面环节的时间分布及铺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这一环节能够如此顺利,也得益于我课前就思考到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以至于我没有在现场应对无措。

当然,大家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1、虽然我用心执教着本次活动,但由于自身性格等原因,表现能力一直是我薄弱之处。在讲述故事环节,我讲得不够生动,导致了语言领域的成份凸显的不够,学科特质不够清晰。

2、教师的目标意识还不够突出。如原来的目标3“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的道理”,我只是根据自己对教案的理解,将这一目标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解决,其实可以在讲故事环节中体现,对比原来工作的不合适和现在工作的合适,如青蛙唱歌不好听,但是它的游泳本领更厉害,来凸显它的“长处”是游泳。让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3、课堂不够灵动,情境性不够突出。我只是关注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情境的利用乃至完整设计不够。王老师的重构意见立刻为本次活动增色不少,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4、考虑到我班幼儿平时表达完整性并不好,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格外关注幼儿表达时的完整性,因此,过分强调了“因为……所以……”这样一个句式,处理得有些生硬。

5、在教学中的思考及观念有待加强。本次活动,孩子的思思维很活跃,在帮动物找工作时答案很多样,如:在帮龙虾找工作时想到了剪纸工,理发师等,帮青蛙找工作想到了游泳教练,捕虫高手,甚至有小朋友想到了育婴师,但是我在处理时更多的引导孩子到故事里,对幼儿的正面肯定不够,这说明我的主导意识过于强烈,教学理念还有待较强。

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而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差距,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在反思中前进。

6.职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反思 篇六

李年书 芜湖市 无为县 芜湖市无为县无为职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发展,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三维目标和学习过程。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坚持新理念、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夯实理论基础。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一言堂”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②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4、不断加强信息收集,与同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7.由街道问题反思城市规划误区 篇七

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作为主要公共空间的街道及其两边的人行道是城市非常重要的器官。街道是最早形成人对于陌生城市印象的空间。如果街道看起来充满趣味性,那么城市也会显得有趣;要是街道看上去很沉闷,那么城市也是沉闷的[1]。克里夫·芒福汀对街道下了定义,“街道指的是在两列相邻建筑之间的闭合的、三维的表面”。但事实上,与街道一同被提及的不仅仅是两列相邻的建筑,同等重要的还有与之相衬的街区。街区指的是街道与街道之间围合的区域,如果鸟瞰城市,可以清晰的看到街道与街区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平面肌理。在B·鲁道夫斯基《人的街道》一书中提到:“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街道和街区密不可分,街道的行人来自于街区,也经由街道穿梭于不同的街区。街道作为公共空间使他们在这里交换信息,获得友谊。与日常相关的街道应该更加强调与街区间的互动,更加强调关注人及其在街道中的活动。

2 理想街道的必要条件

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街道,它们的长度、形式、风格各不相同,但其中许多具有一个相同点——都能作为理想的公共空间获得人们的认可。理想的街道通常具有以下品质:1)理想的街道应当有助于邻里关系的形成。它要具有促进人们友谊发展和互动交流的作用。一个理想的街道应该具有多样化的包容性,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们都能参与到街道的生活中。街道作为一个场所,将人们汇聚在一起,并为人们的交流提供可能,为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2)理想街道在物理环境上应该是舒适而安全的。无论是巴塞罗那的流浪者大街还是里士满的纪念碑大街,林荫道都是不可缺少的街道元素,因为在炎炎夏日能够提供更多清凉和更多遮蔽,置身其中的人们能够体会更多的愉悦感。人身安全也是评判街道是否理想的基本指标。3)理想的街道会鼓励大众的共同参与。在舒适和安全的街道里,人们有些会主动停下脚步来相互交谈,有些也会选择坐下来四处观看,成为街道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街道有时还会承担盛会、游行等功能,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街道活动,是否能积极地鼓励和带动人们参与其中,这成为评判是否为理想街道的一个品质,这种品质与街道的具体设计相关,也和长期以来街道形成的氛围密不可分。4)能够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才称得上理想的街道。这种品质最直接的表现是:人们对于理想的街道总能产生持续而深刻的美好印象,同时也乐于为之宣传。当向朋友介绍一座城市的时候,人们会推荐自己喜爱的街道让朋友一起游历,体会那种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街道生活。每个人的经历和情趣不同,在面对最喜爱街道的选择上有时会有偏颇,但理想的街道总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首肯。

3 步行、安全、交往——三个角度对于中国的街道提出质疑

3.1 步行是街道中重要的交通方式

步行之所以成为街道中重要的交通方式不是偶然的,步行有着其他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优点。街道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观察他人和环境。出色的街道通常是既能沿途驱车又可以步行其中的公共场所,但步行是这里的主流和生动所在。

适当的步速范围是街道能够提供安全而闲适漫步环境的重要指标,人行道应该能容纳不同步速,但最关键的是要能满足悠闲溜达的步速,不显拥挤,也不会使人们感到孤独。

我们来看看今天中国大地上常见的两种与步行初衷相悖的情况:1)过于拥挤的人群。这种情况多见于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经营的步行街。2)不宜步行街道。与步行商业街的“以顾客为先导”刚好相反,这种市政一条街道是以步行以外的交通方式为先导的,准确来讲是以汽车优先,全国各地的街、景观大道都是这种街道的典型。这些街道的规划设计中不会考虑行人的因素,因为其本身就是基于对交通导向的规划,车先人后,不考虑人的感受,充分暴露对汽车文明的无限崇拜。

3.2 安全的两个层面

安全涉及两个层次,首先是使用安全,表现在使行人避开机动车的方面。路沿石和人行道的设置是处理该问题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合适间距的树木种植、停车位的分隔通常也能达到这个效果。安全的另一个层面涉及安全威胁,任何一个街道都不能避免会有不良分子混入其中,人们往往对这些发生在街道的个别案件提心吊胆。这个问题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表现也不同,对于儿童而言,安全威胁相较于其他阶段更为紧迫。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认为街道是不安全的地方,有坏人,孩子在街道上玩耍会“学坏”“被欺负”,甚至被拐走。于是解决孩子安全问题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拽离街道,对他们进行完整的监控,具体做法就是带他们到专属游乐的场地,比如公园、游乐园等等。但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么,事实上,更多的青少年犯罪和儿童诱拐事件恰恰发生在人们常常以为安全的公园和庭院里,而不是街道上。

理想街道的一个重要品质是能为人们提供安全,这与其能够有效发挥监视作用有关。理想的街道中人们关系融洽,对于自己所处的街道负有责任感,也切身融入到街道生活中去,并乐于观察周围的情况和变化。这样,大家对于街道就是一双双“安全眼”,最大限度确保了其中活动人群的安全。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安全眼”很难生效,大家往往“观望”胜于“参与”,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保证安全不是自己能发挥作用的事情。这与中国公民长期以来倾向于服从权威,没有民主意识,把自身的安全全系于110,轻视公众力量有关。但这也造成街道不能发挥应有的监视作用,使人在街道里感觉更不安全,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人们还想当然的认为疏散可以解决安全威胁这个问题,但事实上,人员越分散,犯罪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3.3 交往对于城市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在中国我们看到太多特设的创造商业GDP的步行街,看到太多提及忧心忡忡的危险街道,看到太多正在以“整治”之名屠杀了活力的旧街老巷,更多的街道呈现出的是不宜步行、担心安全、拒绝交往的状态,城市街道是城市最富有生命力的器官,但在中国,触目所及的是对于这种生命力的视而不见和灭杀。对于街道我们长期形成的认识中存在以下误区:

1)对于汽车工业的崇拜使得对步行者的关怀程度不足。2)对于自己在公共安全中的责任感缺失,以为不安全来自于缺少管制和存在旧街道。3)对于整齐划一生活的向往使人们对于“乱糟糟”的交往形式自然排斥。

4 “霍华德体系规划”与“雅各布思想”的优胜劣汰

从中国街道出现的问题反思现在的中国城市发展思想,不难看出其实街道问题反映的是发生在城市规划思想中的问题:雅各布思想中的开放性不被接纳是因为我们仍处于霍华德的乌托邦时代。这不难理解,今日盛行的城市规划理论正是建立在霍华德花园城市的理论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

然而无论人们意识到与否,城市的本质属性其实就是“多样性”和“高密度”,这种看似混乱的状况实际上正是城市相对于乡村和小城镇的优势所在,多样性为城市生活的精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一观点会随着人们对城市的更多了解而逐渐认识到。

当人们对于城市的理解逐渐深入,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将促成新的社会需求出现和意识观念的改变。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今后会有更好的境况出现。198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我的城市构想”座谈会上,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被看作自己故乡的街道。这三项基本目标均旨在建立以人为本,塑造街道生活环境。而且很多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行动,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就从一个以汽车为主导的城市变为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展望未来的趋势,舒适、健康、新鲜空气和户外生活会成为更多人更关注的内容,那么,我们作为城市生活的预想者和规划师,打破书本理论上固有思维,寻找更适合未来发展的新思想则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5-26.

[2][英]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39.

[3][美]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M].王又佳,金秋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8.

[4][美]唐纳德.沃特森.城市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丹]扬.盖尔.新城市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9.

[6]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0:38.

8.大学职业规划反思 篇八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改革;实践;反思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改革的背景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2010年,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沪教委职〔2010〕7号)的精神指导下,笔者所在学校申报了上海市《职业生涯规划》精品课,并于2011年2月获得市教委立项。在四年多的市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改革上花了大量精力。该课程于2015年通过市级精品课程公示,建设成功。本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致力于“活动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以及有效的行动引导上。伴随着教学法的改革必然要有相应的评价改革,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因此笔者和团队在评价改革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二)评价改革的迫切性——走出学生评价的消极循环圈

目前多数中职学生存在学业不良和厌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价如果依然采用纯知识性评价,给予学生否定性评价,受到伤害的被评价者就会采取不合作态度,回避或抗拒,甚至以无所谓的态度来消极对抗,教师无力,学生无奈,最终陷入一个评价的消极循环圈。如何走出学生评价的消极循环圈,让学生进入到评价的积极循环圈,让学生找回自信并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这是笔者和团队一致努力的目标。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从评价理念到具体评价方式都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让评价方式既配合教学模式的改变,又致力于走出学生评价的消极循环圈,为学生的成长带来正能量。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改革的实践操作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结合本校特点,将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本着知行合一的评价原则,对学生的评价重心从重理论知识转向重情感和能力,并将具体的评价方法定为三点:过程性评价、活动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在具体操作中结合实际情况会比较复杂。例如活动性评价,每一个活动视其难易程度分值不同,在不同班级中,也会根据班级的特点有所调整。又如激励性评价,由于学生参加的校内外实践活动的等级标准不同,在评分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下面的操作方法介绍难以做到一应俱全,望理解。

(一)强调过程性评价——以“我的成长档案袋”为载体

以“我的成长档案袋”为载体,敦促与检验学生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建立每个学生自己纵向比较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课程对每个学生的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行动起来。

档案袋评价,是指以档案袋中的过程性资料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笔者在此提出的“成长档案袋”是我校自己开发编写,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系列活动表现、记录、行动尝试、感悟、作品、评价反思等收集起来,通过合理地分析与解释,系统地反映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进步,体现职业生涯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在“我的成长档案袋”中,根据教材的单元内容,设计了十个相关的能力模块,在“我的成长档案袋”中既有学生作品、作业的展示,也有行动记录、感悟反思等,详见下表(表1)。在“我的成长档案袋”中也加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会从价值观或心灵层面引导学生等(如图1和图2所示)。“我的成长档案袋”评价在整个学生评价中占40%的比重。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做出评分,满分40分。各部分所占比重为,学生自己的评分40%+学生互评得分30%+教师评分30%,最后计算出“我的成长档案袋”得分。从几年的评价实践来看,学生还是能够客观地去做出评价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表1 “我的成长档案袋”部分示例

图1 档案袋中“曾经的我”

图2 档案袋中“有個性化的自我介绍”

(二)重视活动性评价——依托于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

以活动体验式为教学模式,在提供学生活泼多样的职业生涯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双重提升,并在情感上认同规划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

在课堂中,配合“活动体验式教学法”,我们设计了多种活动形式完成相应的课堂主题活动。评分标准是依据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对小组和成员进行评分(详见表2的示例)。活动性评价占整个学生评价40%的比重。

依托于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从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来说是非常好的。如果一个学生课堂上不做笔记,也不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却通过在一系列探索活动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将来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确定了今后发展的大方向,带着目标前进,那么我们说他在这门课上就是成功的,依据这个标准,我们就会给予这个学生比较高的评价。

表2 部分主题活动及活动形式示例

(三)开发激励性评价——以课外渗透为渠道

以课外渗透为渠道,激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尊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差异。

“教育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这种能力,激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激励性评价在整个学生评价中占了20%的比重。

雷佳明,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T12172班的一名普通学生,甚至可以说是个“坏小子”,一个在青春的道路上迷失过方向的男孩。打架,逃课,抽烟,追过女孩,跟老师顶撞,被人欺骗,这样的学生若以传统评价方式来看待的话,显然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差生”。记笔记、写作业、认真听课、遵守纪律……这些他都不能做到。但是他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过程中,看到“身边的故事”,历届校友中成功创业的学长,非常羡慕,便坚定了将来要创业的想法,要像“吉祥馄饨”的学长一样,将来让自己的特色便利店,在自己的家乡抚州遍地开花。他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校外兼职打工,校内参加社团,志愿者活动,并且主动把他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的经历与老师分享,与学生分享。

正是在这样的评价背景下,让很多像雷佳明这样所谓的“差生”有机会走进老师的视野,学生的眼中。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成为一条评价途径,学生在不断受到肯定和认可的情况下,会形成一个评价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充满成长的正能量。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每个学期课程结束之前,由学生自己先上报参加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例如参加各种等级的比赛、社团活动、技能节活动、走访优秀毕业生、座谈、兼职、义务劳动、志愿者等,任课老师在课代表的协助下从班主任、团委、学生处、专业部等处进行了解与核实,根据具体参与情况给学生打分。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改革的效果

2014年,我们做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调查问卷,并从结果分析中确认了评价改革的成效。由于在评价中涉及到了40%的活动性评价和40%的成长档案袋评价,这两种评价又主要依托于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后的作业、行动反馈,因此评价改革的成效与教法改革密不可分。我们共发放问卷365份,收到有效问卷36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9%。

如图3显示,在采用了“活动体验式教学法”之后,有89.5%的学生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另外有一小部分同学对此觉得一般和不喜欢。应当说,学生在肯定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如图4显示,当问到学生是否愿意参加本课程的课堂互动时,仅有14位学生选择了不愿意,另外近96%的学生都愿意参加互动,也正是基于学生对这种课堂互动的接受,才能够将“活动性评价”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占整个学生评价40%的比重。

图3教学法改革的分析

图4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不仅是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是职业生涯意识与能力的获得和提升。由于大多数探索活动都需要小组合作,从图5中可以看到,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小组合作取胜的成就感,学会学生与学生间的分享学习,与不同的人沟通相处,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升等,而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得到的能力又可以在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我们看到每个选项都有超过200多位学生选择,这种仅凭分数不能体现出来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图5本课程对学生的吸引点分析

图6本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点分析

从图6中可以看到,在问到学生这门课程的帮助时,我们很欣慰地看到,“给我前进的动力”有42.4%的学生选择,这说明课程发挥了对部分学生的激励功能;“可以指导我的学习生活”有近50%的学生选择,说明课程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是实用的;“价值观念上的影响”这个选项超乎了笔者的想象,虽然在课程教学中,特别希望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但也知道这很难,没有想到的是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笔者和团队感到由衷地高兴;有53%的学生选择了“行为上的改变”;70%的学生选择了“心灵的成长”。当看到这些数据统计时,笔者看到了评价改革带来的效果。有的时候,多一种方式就是多一批好学生,他们的进步不是分数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行为的转变,价值观的调整,心灵的成长。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改革的反思

评价方式的不同可以成就一个学生的成长,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的成长。作为老师,有的时候会感叹教育的无力,但事实上对学生的评價就以无形而有力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尽管多年来,教育者知道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知道不应该以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但是长期形成的传统还是会让很多老师以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回答问题,考出好成绩来看待一个学生,并把他(她)纳入不同的等第。

在市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笔者和团队对学生评价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改革,围绕着评价能带给学生成长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这个方向,让学生进入到评价的积极循环圈。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探索证明,这种改革是有很大价值的,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在评价过程中,由于要考虑到学生三个方面的评价,在评价上带给教师的考核难度比改革前要大,老师的工作量加大了。另外有小部分特别内向的学生按照这个评价标准是有点吃亏的,如何更深层次地体现出对学生内在成长的评价等,这些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EB/OL].http://jpkc.shedu.net/members/Content.aspxd,2010-2-21

[2]刘德恩.体验式生涯教学的初步探索[J].基础教育,2011(1)

[3]刘德恩.通过评价学会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实施方案的研究[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所,2007

[4]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江彬,邱立中.科学认识档案袋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作者简介】

9.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反思与策略 篇九

【摘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职校语文教学反思包括:职校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的时机。

【关键词】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反思提高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再者当今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更新,教学任务、对象、条件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如果仅凭经验驾驭课堂很难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学要进行经常的、理性反思。

1.反思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认清形势

目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表现为:教师不太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语文素质的要求,不能建立起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片面强调文化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实用性,使语文教学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学生重专业技能而轻文化基础,对语文题不起兴趣;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善于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针对学校特点对语文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

2.反思语文教学目标,有的放失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语文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树立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教育理念。基于此,职业学校语文课就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定位我们的教学思维。把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职业化”训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实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宗旨,突出语文专业应用性的特点。3.反思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游刃有余

3.1教学内容反思 职业学校主要联系实际,教师教学从实际性出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使语文教学在内容上也要有所创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层面出发,尽可能的能安排技术论文、求职信、申请书、总结、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内容,确保语文能“学以致用”。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和扩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兴趣要求,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思教学内容的深浅度,进而努力挖掘教材深处蕴藏的知识宝库,将语文学科与专业课程及生活实践相联系,让课堂充满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学习。

3.2教学方法反思,则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与社会对高技能要求有差距这一现实,充分利用语文课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同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还要以语文智育为主干,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在反思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兴趣、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以便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兴趣调动起来。

4.反思语文教学评价,亡羊补牢

作业和检测仍然是检测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用好这两块阵地,不要敷衍了事,批完就止。要通过作业和检测中所反应的问题,找出其原因,进行反思。但传统的期末教学评价通常等同于考试,使考试的内容成为教学的指挥棒,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准绳。要反思这种评价方式。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仅凭一纸试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检验教学的效果,是远远不够。因此要根据语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检测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以及现场作文,自选题目演讲等等都是常用的方式。而对于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文学作品欣赏、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可以采取笔试,笔试之外,各种类型的口头表达测试对于考察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很有效。

5.反思语文教学时机,扬长避短

5.1教学前反思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撑舵的同伴,而不同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经历以及基础知识不一样,在教学中表现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储备阶段对学生的现状了如指掌,根据不同群体和不同知识,对教学过程作好充分的设计,并备有预备方案。

5.2教学中反思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应对教学中突发问题时进行的思考和调整,从而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反思行为。课堂教学充满变数,教师无论把教案设计的天衣无缝,也难免有疏漏。教师只有尽可能地对预设与生成进行多种反思,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表现,采用不同方案,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一旦情况有变,立即启动预备方案,很轻松地把教学进行下去而不显尴尬。

5.3教学后反思

是指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想法。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和不足之处等。课后反思还应重新认识这节已授课,从中找出优点或缺点,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选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的成熟、长大。

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及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从而升华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智慧。但教学反思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能抓住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集中或有所思考的问题,探索其得与失,认识其利与弊,在反思中不断修正,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 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科技信息.2010(23)

[2] 祁顺生.以价值为基础的要素与企业 [J]...2008(01)

[14] 侯晓音.地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15]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中医药期刊学会.http:///qikan/class/.2006(06)

[16] 益瑞涵.美国大学的品牌管理及启示——以马里兰大学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7]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

[J].中国高教期刊学会.http:///news/class/.2006(09)

10.2013大学暑假反思 篇十

1、读书计划:阅读3本,未完成暑假读书5本计划;

2、英语四级计划:完成四级单词初级记忆;

3、计算机二级计划:完成二级初级练习;

4、电影赏析计划:完成暑假20部英语电影计划;

5、技能学习计划:未完成;

6、减肥计划:未完成。

暑假总结:

子曰:“逝者如斯夫”,时间如白驹过隙般的逝去,一眨眼就到了2013年冬季开学时间了,一个漫长的暑假就已经过去了。在我曾经的计划中,我应该可以完成上述的大部分,而部分应该是掌握,但是却事与愿违。

在放假前期觉得暑假时很漫长的一个假期,但是不知不觉暑假就像我碗里的米饭在细嚼慢咽中慢慢的减少,终于饭碗慢慢地露出了它那原本洁净的碗底——代表着我这个2013年这个暑假也结束了。曾经在暑假前,我也有许多憧憬:在暑假找份兼职赚点零花钱,不求能赚回学费,只求学会一技之长;在暑假期间能学会开车,于是早早就在驾校报上了名;在暑假期间能看完图书馆借来的几本书,要有富裕的时间则把以前的青年文摘看完。

但是所谓: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暑假前的打算在过完这个暑假我再来看,觉得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计划,但是我却仍然没有完成。究其原因是:人的惰性,而我的惰

性又好像比别人的强,故所以计划都没完成。但是我仍然给自己找那么多的理由来搪塞自己,安慰自己的心灵。虽然心灵上有一丝的悔意,但是脚下却永远跟不上行动。这可能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掉发的原因——不觉得自己的压力油多大,但是早生华发且一直掉发,久治不见效!这就是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吧。。。

对于别人在暑假为了几百一千的工资而忙碌,这也是我不屑一顾的,可是我曾经也有这样的希望去找份兼职消耗我这个无聊的暑假。但是又转头一想这不是我自己的打算,我计算我自己干到60岁退休(国家又准备延迟退休年龄),大学毕业24岁,即使给我几年的休息时间也就是我还得工作40年,现在我又何必着急去工作呢!那不是舍本逐末吗?

大学时人生最后一个可以系统学习的时间,大学过后大部分学生都必须进入社会,为自己的梦想开始奋斗。即使没有梦想但也还得为养家糊口而努力工作,而现在作为学生又何必着急去工作呢?何必浪费最后一点学习的时间去赚那几百一千元钱呢!即使在家里陪陪自己的父母也比去兼职好吧——个人所想。但是假如你去干的事技术活,是将大学里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实践,去证实这又是另当别论,但是这样的学生又有几个呢?你能说现在的兼职是跟以后的工作有关吗?是为了以后积累人脉和经验吗?

如何不是那我还是劝你,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去看看几本书吧,不论你看什么书,托尔斯泰,鲁迅,莫言;天蚕,西红柿,银河;抑或是高尔基,陈景润;可能只是一本小说,一本古籍,还是一本以前的课本,但是所谓开卷有益,你又何必执着于看什么书呢?随随便便的一本书都可能使你受益终生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并不是白话。而且现在的青年人的偶像李开复也劝诫大学生不要执着于学生会和各类社团,李开复先生让我们多花点时间在图书馆,多花点时间在书上。曾经在暑假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聊天提到:他说每天都要改变自己,每天都要读书,每天都要做到开卷希望能成为吴下阿蒙,并且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不是只有三分热度。但是隔了几天我就问他:这几天你看书了吗,他像我抱怨他那里没有书店如果在网上买书太不划算了,所以在手机看看电子书算了,更加希冀我能买一套《心灵鸡汤》给他,那我就说那你用手机看书了没?他又回这个月手机没流量了,到了下月我还是问他你开卷了吗?

“没有,现在时间这么紧张,我还得聊天呢?”,我对他失望了,本来如果他能坚持看书,我不介意我送其一套《心灵鸡汤》。对于买书这件事我是很热衷的。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本有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中的一段话也是我喜欢的一段。

最近又开始《哈佛演讲》。

此文为作者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1.职业学校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多媒体教学 反思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尤其教育部大力提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多媒体技术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完善,从无到有,多媒体技术现在已经基本普及。多媒体走进教室,是传统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成绩显著。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许多教师开始有多媒体“依赖症”,一味依赖多媒体,反而忽略教学本身的重要性,这值得反思,应该引起重视。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育以书本讲授为主,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是许多教师的“武器在装备”。三尺讲台是许多教师的“战斗阵地”。靠一张嘴,许多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计算机、电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大力推动教育旧有模式的变革。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媒体化后,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利用多媒体可以很方便地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这是多媒体相对于黑板最大的优点。而且,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字,图片、表格、动画、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方便地组合呈现,这使得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书本、黑板,那种辛辛苦苦“趴黑板”的场景逐渐被整洁漂亮的投影屏幕代替,大量板书被一张张生动精彩的幻灯片取代,教师从飞扬的粉笔末中被解放出来。教学的单调枯燥过程得到极大的改观,课堂的狭小空间和学生的视野得以扩展,学生不再抱怨课堂的枯燥、乏味。应该说,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是社会的进步,是教育技术的提升,是师生的福音。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在职业学校的普及和大力发展,大大提升学校的现代化水平,现代职业教育已经基本成型。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多媒体教学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一些教师观念上有误区,简单地认为用多媒体上课就是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就是落后,跟不上形势。他们忽略了现代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观念更新,而不只是手段的更新。其次,许多时候,多媒体被很大一部分教师“滥”用了。不管什么课,需要不需要多媒体教学,教师都无一例外地使用PPT,几乎不再使用粉笔,也看不到板书。再者是一些教师得了多媒体“依赖症”,一旦没有多媒体,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更有甚者,如果不带电脑,没有了课件,就会“六神无主”,不知该怎么讲课。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用多媒体教学省事。一旦做好了一个课件,就可以长期反复使用。而且上课只要带上电脑,或者U盘就可以,课本都不用带,非常轻松自在。第二,用多媒体教学省心。教师上课直接打开PPT讲就行了,有的老师干脆照着PPT念,不再看课本。第三,用多媒体教学省“神”,即不再劳神费脑。传统教学中,上课有课堂设计,怎么板书,怎么上课,怎么讲课等,都要思考。在课上,教师还得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方法。有了多媒体,这一切都被省略。第四,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遮丑”。正如刘景忠老师所说:“现在的年轻教师,字(特别是粉笔字)写得好的不多,使用PPT可以达到‘遮丑的目的。”第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应付。45分钟的课堂,要是认真讲课的话,需要教师有更全面的知识和辛苦付出。但用多媒体就可以偷懒,把课堂时间轻松地应付过去。多做些幻灯片,再加入一些和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视频,甚至有的老师干脆播放与教学无关的视频应付、敷衍学生。

三、对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首先,不能随意地否定现代信息技术,应该肯定多媒体带给教学的好处。便捷,直观,信息容量大,便于保存和传播,这些都是多媒体带给传统教学的巨大变革。教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口口相传到粉笔黑板的出现和使用,再到多媒体的出现和使用,这是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其次,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即一切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应该“穿新鞋,走老路”,搞“黑板搬家”、“教科书搬家”,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否则就和我国推行的现代教育制度背道而驰。再者,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泛滥”,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多媒体的使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凑数,耗时间。多媒体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能用语言表述的不用板书,能用板书表达的不用PPT。不能一提信息化建设,就把传统优秀的教学手段束之高阁”。另外,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多媒体成为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当然,这需要每个教师苦练“内功”,在知识、修养、口才及教学上下工夫。常言道:“打铁需要自身硬”,如果教师自己有实力、有信心、有能力,自然会让一切教学手段成为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挥洒自如,当然也包括多媒体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景忠.聚焦与反思——近距离观察职业学校课堂[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12.职业学校招生大战后的反思 篇十二

不规范的招生过程,使招生工作处于垄断、无序、混乱状态,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

1、招生指标层层分解,与领导的政绩、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使招生处于恶性竞争

学生入学率和流生率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部分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或基础差,难以维持学业,致使一些学生缀学外出打工,而一些初级学校为了掩盖流生率,以初二学生顶替流生参加中考,致使教育主管部门确定高中入学率时下达的招生指标偏高,加上职业学校数量与规模的盲目扩张与近年初中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减少,使其具有不可完成性。依据生源地域、学校的规模,招生指标由市到县区,再到各校,最后落实到具体的教师身上,奖罚措施也随之而出,当然一些是不能够明文规定。

2、政府干预、地方保护,使招生处于垄断局面

一些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初中校必须向所管辖区域的普、职高学校输送一定数量指标的学生,不允许学生流失到区域外的学校,否则学校领导、老师将受到降职、停职,甚至开除的处分。一些学生会因为弟妹未来前途而受到学校威胁。一些地方甚至由政府出面,出动城市管理、公安等部门对于来往本地招生的外地学校采取扣压宣传单、车辆,甚至扣压招生人员。按理市管县区,但由于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市教育局制定的招生纪律,遇到地方政府的干涉也难以执行。于是一些学校扣压学生毕业证、准考证、中考成绩单;于是一些学校在学生毕业前美其名曰让学生预交一部分钱,说可优先录取;于是这部分钱又成为部分初中老师“卖”学生的抵压金。

3、民办学校由于办学起步晚、规模小,在师资、设备、教学成本、学校声誉上难以与公立学校相比

故他们的招生手段往往是给初中毕业班教师高额的回扣,刺激初中教师将学生引导并送往民办学校。公立学校在招生上的自主权较小,难以给予初中教师更高额的回扣。在利益的驱动下,初中教师更趋向,甚至于抵毁公立学校,引导学生进民办学校。同样,民办与公立学校在各地所聘的招生代理可能同为一人,利益最大化驱使其先民办后公立,招生代理人不合理的承诺与夸大事实的宣传,给学校管理带来被动,损害了学校的名誉。被迫之下,一些公立学校一方面降低学费吸引学生,一方面组织教师下乡动员,揭露民办学校与初中教师相互勾结“卖”学生的行为,更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挖民办学校已招收的学生(已在民办学校交费的学生凭交费单可在公立学校免去相应的学费,从民办学校要回来的钱归自己所得)。

4、在“玉米+大棒”的驱使下,学校内部一部分教师深入乡村踏实地做学生与家长工作,一部分教师则在学校门口坐享渔翁之利。鲜明的对比与撞车(一个学生几个老师争),造成同一学校内部教师矛盾重重,即便按地域将名额划给教师,同样也因生源不同,各地封锁程度各异而带来种种不平与矛盾。

二、危害

1、职业教育的合格产品就是能够胜任企业生产,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毕业生。而民办学校成立晚,师资、设备短缺,加上缺少国家资金扶持,招生中高昂的招生费用,迫使其夸大宣传,盲目许诺,而在教学中又无能力顾及学生实验实训,无疑纸上谈兵,其泡沫必在企业的检验下而破裂,其结果必导致民办学校的破产,并在社会上形成:在职业学校上学,学不到东西,毕业后不能就业,尤其在偏僻的农村影响更大,一个学生的失业导致全村大多数学生及家长的失望,败坏了职业教育的形象。

2、受利益的驱使,一些初中教师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民办学校老师一起诋毁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教师则通过揭露他们间的买卖学生交易予以反击,同一学校内部也有一些教师为了争夺学生而互相诽谤,给人印象是老师师德沦丧,职业学校无论公私,没有一个好学校。

3、一山难容二虎。民办职业学校在高成本、低投入运作下,在公立学校竞争下纷纷倒闭,公立学校则在社会对职教作用疑虑导致的生源减少下,以及行政手段干涉下,有的公立学校吃不了,有的学校不够吃,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社会资源巨大浪费,教师资源大量流动,致使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4、职业学校内部各专业发展也不平衡,一些工科类专业,投资大、设备齐,外观上极易吸引学生入学;一些文科专业,没有什么设备,对于不具就业了解的学生缺少诱惑力,形成不切实际的热门冷门专业。而教师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不考虑教学、实习、就业的压力,只能随学生、家长所愿,误导学生进入所谓的热门专业,最终导致热门专业学生爆满,专业教师奇缺,实习设备不足;冷门专业生源不足,不能开班,大量专业教师剩余,或改教专业,或无事可为。课时不均,奖罚不平,带来教育教学管理上的难度。最终“冷门”专业(很可能就是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萎缩消失,热门专业也随教学实训质量下降,学生就业难度增加而降温。恶性循环导致职业学校整体质量的下降与衰落。

教师的付出与回报的权衡,也导致学生专业选择上的出入,决定专业的兴衰。效益好的学校对课时补助较高,刺激教师极力引导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以确保本专业教师满负荷或超负荷地授课。效益差的或评价指标未设定好的,让老师感觉课多不如课少,课少不如没课,这将导致本专业生源的直接减少。

5、初中优秀毕业生进普高考大学,成绩较差者进职高学技术。初中学校内部也制定了许多奖罚措施,确保提高学校的优生率,重点普高的入学率。但对于一些非重点或农村初级中学,其奖罚力度远不如招生中“卖”学生的诱惑力,导致一些初中学校教师不愿带快班、重点班,即使带班也不出力,差生越多意味着收益越大。虽然学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也采取了明令禁止,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试想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必损害初中学校名声,导致生源质量与数量的下降,直接损害初中学校教师的整体与长远利益。

6、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职业学校内部也采取了各种奖罚措施,甚至超出了教学管理中的付出。但奖不公平,罚不甘心,加上职业学校专业多,学生素质差次不齐,没有升学压力,难以对教师的教学予以客观评价、量化考核,极易导致教师消击怠工,出勤不出力,尽力不尽心,在职不负责的形式主义的教与管,其后果甚为可怕。

7、恶性竞争与教师招生任务的结合,一方面使学校招生市场随其它学校招生策略的变化而改变招生策略(主要在学费高低上调整),引起招生收费上混乱。一方面带来学生及家长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延长了招生时间,有的学生甚至开学很久才入学。一方面学校间相互抵毁,挖墙角,增加了招生成本,损害了学校的名誉,破坏了职校间的友谊与合作。一方面,降低了入学门槛,带来教育教学管理上的混乱与尴尬。

三、对策

1、人口高峰时期的高校数目与规模的盲目扩张,在可接受学历教育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下,导致高校学生生源的紧张与质量的滑坡。为避免高校资源的巨额浪费,普高与职高的生源大战不可避免,其入学学生比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提高,同时处于高校低层的高职院校为了生存也可能整体实施不经过高考竞争的注册入学,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犹如雪上加霜。职业学校在与普高争得生源下,除进行学历教育外,更应广开思路,进入社区,开拓培训市场,对企业在职职工、转岗工人、退役士兵、务工农民工、返乡农民工、村干部、农村专业大户和致富能手、社会青年等进行培训与再培训,实施新农民和在职职工技能、学历双提升计划。并对不同类型生源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招生办法、培养方案及管理途径。职业学校还应开拓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的学生生源市场。对于确因生源不足而闲置的设备与师资,学校应组织好设备对外开放,组织老师深入企业,做好校企合作与双师教师培训,以蓄待发。

2、对口高考是拉动职业教育,与普高竞争赢得生源的重要手段,是各职业学校吸引学生的亮点。对口高考的成功与影响,使中等成绩的学生与家长看到了光明而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动力与压力又促进学校加强管理,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口高考录取率与生源质量的提高带来的学生高工资、高就业率,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事实证明:对口高考升学率高的职业学校,学生(尤其是中等成绩以上的学生)入学率则高,忽视对口高考的学校,吸引不到素质较高的初中毕业生,也难以培养出高收入、高就业率的学生,良性与恶性循环,决定了学校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随着对口高考规模的扩张与学校声誉的影响,专业规模也将随之扩大,对口高考专业人数少,浪费师资的现象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对职教学生减免学费的量与面也在扩大,农字开头的专业及农村贫困学生实行学费全减免制度。这样在校生费用远低于普高学生,但这些对一部分学生仍无太大吸引力,一些学生不想学、厌学,在初中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缺少教师的关爱,倍受失败的痛苦。一些家长出于经济困难或对子女失望,处于眼前利益考虑,及早让孩子步入社会,外出打工。还有一些家长拥有家庭小作坊,不顾学生的愿望,让子女缀学为已打工。对于前者,学校应让学生了解到职高与普高学习目标、方式的不同:普教是为了学生升学,注重的是书本上理论高深的知识,职教是为了学生的就业,注重的是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有用、实用、够用既可。对于后者,应让学生及其家长参观现代化的工厂,了解同是打工,但性质、工作环境、生活保障形式不同,了解依靠知识、专业特长的就业,在充满竟争的环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贫困,获取一生的幸福。

4、学生的出路在于熟练的专业技能,学校不能仅停留在学校规模、设备等外延上的扩张,更应在学校教学及管理等内涵上予以拓宽加深。学校应积极地探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推动课改的深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实验、实训,以优质合格的产品树立学校品牌,在生源紧张的恶劣招生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民办学校及较为弱小的公立学校,应对师资及设备进行严格地把关、审核,通过省市级示范专业及星级学校的验收评估与财政的扶持,政策倾斜,指导他们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精品化专业的建设,而不是遍地开花,分散精力与资源。

5、人口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决定了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九年义务教育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初中学生流生率与升学率均是对初中学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重要考核指标。市教育局应通过加强控制对学校办学效果、校长政绩评价、对教师职称的评聘的权力,通过利益制约,打破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形成的行政干涉下的招生垄断,对各县区初中学校及教师下达初中毕业班升学率,结合各普高与职高的实际入学率,实质性地控制一些学校弄虚作假,虚报流生率与升学率,并通过初中老师对毕业班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更多学生接受高中(包括职中)学历教育。

6、市县区教育局应从战略高度在保证初中高升学率下,尽可能地增加职高与普高入学比,针对普高高考录取的实际可能,既满足学生高考需求,又要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突破学生及其家长的面子问题,划分一定的普职高录取分数线,并通过严格控制学籍办理,确保一定数量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分流部分学生参加对口高考。

7、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全局观点,坚决取谛有偿招生,充分发挥市县招生办的统招功能,有效地发挥各职校专业特长,将招生数与学校发展状况结合,引领学校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中考前组织全市各初中校毕业生轮流到各职校参观咨询,或通过广播电视、招生专刊等全面介绍各校招生信息、专业选择指导、招生政策、纪律、违规举报电话,便于学生填报志愿时心中有数,便于学生利用招生约束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违规者严惩不怠,以利于招生渠道的畅通。

学生依据学校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结合自己实际水平,填报志愿。招生办根据学生志愿录取,并在全市范围内做适当调整。

13.大学课程教学反思 篇十三

长期以来,受基础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理论”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单纯模仿练习的阶段(即凭感官进行身体原始的本能摸索),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产生的效果不佳,容易厌倦,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学生对看到、听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思考与分析,可谓是“学而不思”。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已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即大学生已具有自评、自练、自我纠错的能力,相反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即模仿能力)处于下降阶段。

因此,大学体育如果仍采用基础教学模式,即不利于大学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更重要的是不能发挥大学体育对学生个体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学发现,强化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在练习时,学生往往能达到有意识、有能力的自我评价和锻炼。因此,作为教育最高阶段的高校体育,在加紧体质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教育,避免学生单纯模仿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自主学习和锻炼,对调动大学生思维的活动,加快运动技能的掌握,甚至产生新的思路,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2、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工具的普遍存在,大学生普遍乐于安逸,而且学生从事的休闲娱乐的活动越来越多;加之受社会、家庭、学校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体育观念淡薄、参与意识弱化,虽然知道体育对健康有益,但从没将体育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习,他们参与体育的目的只是玩玩而已,对体育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感观到的跑、跳、走等运动,至于体育的相关知识、体育的内涵、文化等,基本上是空白,而且很多学生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经常因运动效果不显著,而产生厌倦情绪;因受到挫折而转移兴趣。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教育,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联系理论,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亲身感知体育运动的内在联系和奥妙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对产生和激发学习的动力与运动的欲望意义深远。

3、理论教学有助于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理论知识的巩固、扩大、加深则是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教学中发现,当学生随着理论知识积累的越多、越深,在学习中,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能运用的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对获得的新信息分析、综合,自我纠错判断,达到加速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练习效率之用;反之理论知识不巩固、不深广,则出现学习无方向,练习不得法,效率低,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4、理论教学对终身体育养成的促进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基础教育体系不完善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参加各种项目,普遍缺乏体育活动的理论指导,这使得自主锻炼无法进行自我评价与纠错,运动效果差、运动水平低;加之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多数学生生理结构已趋于定型的现状,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已经根本无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因此,高等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应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授之以渔”,即强化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渔”即方法,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方法)对多余的、僵硬的、错误动作,进行分析、综合,并能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理论教学的学习、强化,达到了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过程,真正了解体育的内涵和体育与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对提高体育运动意识和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几点建议和措施

1设立体育理论教学课程

国家对体育一向高度重视,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名存实亡。学生在基础教育中,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教育,基本处在“少年儿童时期的体盲”阶段。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专门开设体育理论教学课程,从根源上改变学生“体盲”现状,只有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才能结合理论来感悟体育的内涵,才能有意识、有能力地进行科学的训练和自我评价。

2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尽管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7次变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但教学中竞技体育和体质教育仍处于主流,理论教学却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而且以传统的讲解示范模式,学生对老师的动作及产生的效果非常重视,但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技能水平不断下降,如果仍以示范动作为主流,势必会造成较差的反应,如田径项目的跳高,一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什么动作,高度就可以超过年龄较大的老师,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只有依靠深厚的理论知识。因此,转变教师的理念,钻研业务,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也是完成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多种教育有机结合的必备条件。

3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跑、跳、投上;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一下,放松休闲一会,这种局面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要想从不会到会,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学校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学习之后的遗忘曲线表明,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由此可见,一周以后,学生对上节课的所学内容在大脑中所剩无几。

上一篇:怎么写机械制造专业求职简历下一篇:纠纷和解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