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2024-12-05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共16篇)

1.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一

初中语文:浅谈体验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体验式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要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作文评改,如何以鼓励和学生为主体参与为原则,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命体验,情感唤醒,主体参与,审美能力

体验式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体验式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不吐不快,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唤醒他们的写作激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呢?

我觉得,可以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四个方面着手。

一、作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帮助学生摄取写作的美好图景。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但学生却常常对自己周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堵、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合理引导学生去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体验。从习以为常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感悟真情,从司空见惯里获得珍贵的事物,发现美好。

作文与生活是什么关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全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就是生活的本身。”也就是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也是生活。作文指导如果能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发掘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事情,而不是按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故事,这样的作文自然是有个性的,独特的,能打动人的。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作文自然有话可写。例如:我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了感动中国2011人物颁奖典礼后,要求同学写一篇观后感,每一位同学都有写得很好。因为他们的确被感动了:刘伟、阿里木、孟佩杰、杨善洲......他们的感人事迹和身上闪耀的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沐浴和洗礼。观看完,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记录下自己观影的感动。40个孩子的每一篇作品也都让我感动,这是2年来学生所写作文总体水平最好的一次。其实,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表达的欲望,等着老师去唤醒。这种欲望一旦被唤醒,他就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能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的热情,让学生能真正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用作文记录自己的真实的生命历程。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作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例如:史玉君老师发表于《江苏教育》(2003年第20期)的《情到真时自动人》的作文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三八节儿子给自己写信”的话题源,营造氛围,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动,并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感。

一经教师相机点拨、唤醒——“你们想不想也用写信的方式对妈 妈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呢?”学生急于倾泻心绪的写作冲动就呼之欲出。而教师传递的真事、真情也引导学生的表达应立足于一个“真”字。随后,教师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组织学生亲自送信、读信,并观察妈 妈的反应,将这一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随后由妈 妈写评语,与孩子进行书面的情感交流。

这一写作过程,把学生的情感往更深处牵引与释放,这种牵引与释放,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美好情感与心灵的平台。一封封真挚的信,流露的是儿女的感激,一段段热忱的评语,表达的是妈 妈的感动。通过这次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要打动妈 妈的心,一定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发现了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笔下流淌出的是个性的生活、个性的语言,流露出的是“童真”、“童心”、“童趣”。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真真切切,才能打动人心。

我在一堂“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课中,先引导学生去阅读,增加积累,让学生在对名人和母亲的故事、名家散文诗歌的揣摩品味,认真思考钻研中,激发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悟、生命的独特体验。学生认识到母爱的无私、宽容、包容,自己对母爱由不理解到理解,由认为母爱理所当然到学会感恩母亲,每个学生因为写出真正属于自己和母亲的独特的故事,这样的作文才是有个性的、感人的。

三、作文评改,以鼓励和学生为主体参与为原则,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

教师的热情鼓励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作文评改要坚持以鼓励和学生为主体两大原则。教师不要一个人独自评改作文,这样的评改往往是低效益的。

以鼓励为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在作文讲评时,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并可以在全班当范文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对于作文中欠缺的地方,一定要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能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评改作文,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办法。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首先做几次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来评改作文,让每个同学对评改原则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首先自评,写初自己这篇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再由本小组评出本组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来说好在哪,为什么说它好;不好的作品,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老师要引导学生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写完作文后,既可以及时讲评,让讲评作文的效益最大化。最后老师再来评,并总结此次作文的优缺点,请学生来读全班评出的优秀习作,自己找找差距,学习一下别人文章中的亮点。老师在这个作文评改中,不再是唯一的评委,而是第三评委了。因为,这篇文章已经经过学生本人自评,小组互评两个环节,老师只需看看前两评是否公正、客观,再提出一些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训列,学生评委就能做到公正、客观。因为每一个都是评委,所以在评价别人的文章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评价过程也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文以载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具有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人。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同埋在地下的金子,只有执着挖掘的人才能采掘到它。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深入生活,挖掘出美来。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出美,让他们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感受美,到纯真可爱的孩童中寻找美,到充满温情的家庭中品味美,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深切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捕捉自然之美:巍峨高大的岳麓山,碧波荡漾的湘江,色彩斑斓的野花,......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感触,得到愉悦,发现美、感受美,披美入文。

写作教学和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巧妙点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片段,使他们沉浸在美的艺术境界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抓住阅读这个环节,恰当地进行点拨,审美感受便会自然流向学生心田。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精读一些好书,就能从作品内容和形式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审美情感,领会写作要诀,提高作文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善于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想像中创造美。学生有了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还要启发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在作文教学中,创造美的活动很多,如续写、改编故事等。如在教完《我的叔叔于勒》,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续写一个片段,力求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假若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我们全家在船上没能避开于勒,大家都明明白白认出了对方,又会怎样?于勒没有穷困潦倒,而是衣锦还乡,我们在栈桥边等到了他,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学生很感兴趣,大胆展开想象,写出了很多优秀片段。这种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再创造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点燃学生的生命体验的热情,让学生能真正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用作文记录自己的真实的生命历程。而欣赏学生作文中的而每一个亮点,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具有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人。

2.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历史,运用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交流,能够培养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框架,学习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是新时代历史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认识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教学内容为情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教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为前提,建立教学情境,以到达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能够通过体验教学中的实践获得不一样的感受。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们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实践体验,这种体验不但能够使学生个人得到成长,通过交流,还能为他人开展思路,学生们相互借鉴,共同提升。通过体验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交流,利于师生沟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需求和知识上的欠缺点,为辅导学生提供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适合实行互动式教学,首先,初中生充满想象力,喜欢轻松的课堂氛围。其次,历史由时间和重大事件构成,历史当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人物,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得失也通过历史来呈现,利于教师进行体验式教学,教师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来带领学生走入历史事件和内容,带领学生来对历史进行还原,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二、初中历史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际运用

( 一) 情境设置

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之前要做充足的准备,体验式教学需要的是实践和体验,如果实行实地参观进行教学,将花费大量的财力和时间,实际的教学情况是不允许的,这就需要教师准备充足的历史资料来进行体验式教学。教师应多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呈现收集到的历史图片或视频等资料,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更迭和历史的进程。进行体验式教学,教学资料和相关材料的准备是教学前提,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历史资料带领学生进入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得到思考和体悟。这要求教师能够营造情景,使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当今社会文化繁荣,影视文化更是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一些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不断冲击人们的视线,这其中有精品也有所谓的“雷剧”。初中生认知力和价值观还处在发展成长的阶段,学生普遍对这些影视剧具有很大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兴趣,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符合历史、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历史情境,不但能使学生学到历史知识,还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通过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也使学生对当今历史类型文化产品有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力。

课堂的情景设置一定要科学、符合历史现实,如在讲授秦国统一六国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来扮演商鞅或秦始皇。教师要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应对学生提出要求,让扮演商鞅的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进行变法,为什么实行严格的法度对国家进行管理。同样,扮演嬴政的学生要回答武力统一六国后,在度量衡和文字方面为什么还要进行统一,并要学生说说作为一国的统治者在当时情况下怎么样进行统治才能保障政权的稳固。在这期间,学生们必定会自然而然地走入历史之中,教师要让学生以历史人物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如一名战国时期的改革者或帝王一样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并能够更好地学会教材上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扮演历史人物时总是会将现代的角度放在所扮演的人物身上,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将准备工作做到最好,历史材料的收集和教师在气氛的营造和把控,对学生的思维角度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进行体验式教学,教师要对自身的备课工作提出要求,调整好自身的情绪,将充满历史气息的教学情境完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 二) 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体验式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除了注意教学情境的模拟设置,还要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探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以大航海时代的课程为例,麦哲伦、哥伦布等伟大的航海家证明了世界是一个球体,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将世界连在一起。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构成了大航海时代,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但是,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这些航海家进行航海的根本目的却是进行资本掠夺,给美洲和非洲等落后地区的当地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甚至出现了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这种具有强烈矛盾性的历史事件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可以在讲授基础知识后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这种讨论也可以融入情境模式,一方代表航海家,来提出航海家们在世界联系方面做的伟大贡献,另一方作为受压迫人民的代表,表达大航海对当地居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教师要保证教室内的有序讨论,学生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要言之有理。由于学生们性格思维的不同,必定会产生诸多见解和想法,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重新学习和真正了解学生思维的宝贵机会。

三、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并不能仅仅局限在完成教学内容和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层面。教师认真备课,为学生带来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学习体验。教师应意识到,进行体验式教学实践也是在为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在历史中体悟古人的哲学和思想。教师要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之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内容结束后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对自身成长的帮助,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四、结论

3.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体验式 教学 初中体育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69

实践表明,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具有显著的优势。为了能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利用该教学法,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理解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努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学习体育的乐趣和体育的魅力。

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积极创设体育情境,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一大特点。

此外,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体育课堂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的性格差异和独有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在个性化的教学中,真正地进步成长,从而避免出现群体教学的现象。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分层分类教学,满足个性差异

体育课堂教学属于群体性的教学活动,但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的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运动强度的训练中得到锻炼。

例如,在教学“接力赛跑”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100m接力赛、200m接力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从而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需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体验的机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2.引入体育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更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枯燥、烦闷和乏味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身体能够在体育训练中得到锻炼,充分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引入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抢位子、贴膏药等体育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快速融入教学,进入学习状态。值得注意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等,合理地选择体育游戏。所选择的游戏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能够使学生的全身结构、肌肉、关节和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这是体验式教学的另一大优势,能够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3.营造和谐氛围,突出主体地位

一堂高校的体育课,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尝试、胆大心细、热烈讨论。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积极体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讲解某一运动项目时,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运动项目的要领、技巧和特点,加强语言讲解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特别是在讲一些技术难度较高的运动项目时,教师示范与讲解的作用更加明显。如,在篮球的学习中,教师讲述“三步上篮”的内容与技巧时,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进行详细的分解,要求学生思考并制定合理的投篮路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有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尚处在初级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法的优势,广大教师在继续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四

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就好像一个学游泳的人,听再多的理论知识、看再多的游泳事例,还不如让他直接到水中去游泳去实践,效果来得好,来得快。这就是体验对一个人学习的影响。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创设情境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职德育课是为中职生德育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的必修课,它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而心理学家也反复强调: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在德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才会真正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具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优越性。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感情、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是指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教学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获得相应审美、价值与情感体验,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使学习过程既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又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原因

1、中职德育课现状

纵观当下的德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注重灌输式教学,学生感到德育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内容抽象难懂,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甚至反感,教师缺乏激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严重越位,学生很少拥有发挥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时间。或者学生“学而不信,知而不行”,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学生懂得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在课堂里、在试卷上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却未必能把它转化成具体行为,存在书里书外“两层皮”的现象。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但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学习只有经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才能产生真切感悟,达成自我建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体验、实践、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躬行”去获得“亲知”。

2、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必然要采用新教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活动”、“实践”、“调查”、“探究”、“经历”等的体验性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身体力行,用心感悟。教师要结合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情认识提高基础上进行学习。

3、人的认知规律 当一个人在接受信息知识的时候,接受渠道多种多样,如看、听、写„„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让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有比较深刻的感悟呢?据统计,你听到的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体验到的知识比被灌输的知识深刻的多,而平时教师上课用得较多的是讲授法,容易使知识停留于口头,使学生嘴里会说,但心里却不服,脑子里思路也不清晰。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使讲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征服人的力量,能使学生听得身心舒畅,豁然开朗。也就是说,在听之时,学生如果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下获得一种内心的共振,无论教师是用讲授法还是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师生心理相容的体验中,就能真正接受教育,接受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体验式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感到厌烦,因为整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没有感到能够激起他们兴趣的兴奋点,因此感到困乏。故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创造一些兴奋点,那就是多创造一些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能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上课就能够很“愿意”很自然地学到知识,教师也能够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三、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或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不是被“教”。因此,挑战在于教师和教学过程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运用到现实环境中。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音像、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活,引发学习兴趣,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应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在讲授《人生重知己 万里同一乡》这一课的介绍礼仪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他的做法,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做法进行点评。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德育课的兴趣。在讲授《会面礼仪》时,每组选两位同学扮演我指定的角色表演握手礼,其他同学仔细观看并发表意见。整堂课师生始终置身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纷纷进行了会面现场摸拟。这样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使学生自己真正在找寻他们心目中的正确答案,而不用教师教给他们正确答案。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要考虑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创设的情境已游离于教学之外,只追求表面形式,那么就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融入情境,启发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就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比如在讲《友谊与诚信》时,我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罗列出了他们认为做为一个好朋友应当具备的条件。然后,让同学们表演小品:小明在周五的时候和好朋友小波约好周日下午一起去图书馆看书,结果小明在周日把这事给忘了,和爸爸一起去看电影了,让小波一个人在图书馆外等了足足一个半小时。周一小波询问小明时,小明说轻描淡写的说“我忘了这事,我和爸看电影去了,没关系,咱们下次再去。”在小品表演完后,我让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说说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遭遇和做法。同学们纷纷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类似经历及当时心里的感受,同时,有很多同学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自己曾经失信于他们的同学道歉。如此,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诚信在生活、友谊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要比教师耳提面命强的多。

3、超越情境——解决问题,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学习知识点的情境来,才能达到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普及紧急救险、安全逃生的知识时,我给出四个情境:发生交通事故、发生拦路抢劫、发生食物中毒、发生火灾,让学生自己选择情境设计具体情节并表演出来,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表演,猜测内容并评价分析按照表演同学的求救方式,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得救助。在讨论分析后,让学生明确懂得紧急救险、安全逃生的重要性。

4、走出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开发创造潜能

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体验习得的知识,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证实,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还得通过实践练习方能达到目的。例如,在讲授《珍惜在校生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何进行校园生活规划,然后我再对学生的规划进行点评。同时,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中体验实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去做学习的主人,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出台》教育部网站 [2] 《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南》

[3]《试论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探索》符翠铃

[4]《引生活之源 活课堂之水---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云和职技校 张清风

5.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五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前景,尤其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体验式作文教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为作文写作打好基础。本文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为出发点,以体验式教学方法为研究重点,分析体验式教学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契合点,提出体验式教学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为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一、指导学生立体化体验生活

(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真情实感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关心和发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对生活细节的思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感悟,进而将这种感悟转变为文字表达出来。首先,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诱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对生活激情饱满的状态下获得丰富的感悟;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保持对生活高度的好奇心,才能触发敏锐的生活感悟能力。

(二)利用语文活动深切体验生活

就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写作的本质是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文字形式,是用文字来记录和描绘生活,这就需要学生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的方式多样,科学合理的语文活动最具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进行语文活动设计时,老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寻求与学生真实生活相一致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综合性语文教学来帮助学生获取作文资源。开展的语文活动要将生活体验与作文学习目的整合在一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三)通过阅读诱发生活体验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环境是有限的,其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也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可借助书籍来丰富他们的视野和认知,利用书籍中丰富的信息来诱发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方式。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得许多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因此阅读是生活体验的又一重要途径。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可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通常为自由式阅读和指向性阅读两种方式。为了保证学生阅读的质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有用的措施,比如设置一定课时的阅读课,创设阅读交流课,以小组的形式交流阅读体会和阅读感悟等。另外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课本与读本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方法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从而诱发学生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积累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

(一)读书笔记 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因此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不能单纯地为阅读而阅读,需要从阅读中汲取知识,从阅读中获得体悟,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培养记读书笔记习惯的初期,老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和内容,比如规定统一的记读书笔记形式,规定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等。读书笔记中可以摘录名言佳句,抄录自己感悟较深的语句,并记录感悟内容,打动自己的原因等;也可在阅读完成后在读书笔记中作一篇自己的读书感悟。

(二)体验日记

体验日记有别于读书日记,读书日记是记录读书感悟和摘录名言佳句,而体验日记则是要求学生专门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感悟,以及对生活中发生事件的描述和体验等。生活体验的主体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在体验日记中,老师可以适当地降低要求,不必要求学生像写作文那样计较章法,可以允许他们自由发挥,充分发挥想象力,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后老师制定一个合理的周期,引导学生同一整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积累生活体验和感悟,还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借助情境还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一)营造情境诱发体验

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教师营造情境时,需要了解到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然后才能运用多种手段营造作文教学情境,有目的地导演情境,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诱发和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语文互动中丰富生活体验

交流互动是获得丰富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巧妙地设计教学模式,引入师生或生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与同学分享和讨论各自的生活感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加深入深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建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当好学生的听众和导师,让师生与生生之间始终处于热情、自由、平等的氛围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将交流互动的体验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这种更深层次的感受和认知往往能够成为他们写作的最好素材和资源。

(三)情境结束后指导学生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

6.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六

贵州省思南县三道水小学刘天华

崔峦老师在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其实不光是语文教学,其它学科也应如此,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势在必行的。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科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研究工作也是走形式,致使学生也不爱学,教师的教学也是完成任务,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校的教导主任,主抓教学工作,平常讲得最多的是语、数、英学科,家长关心的也是这些学科的成绩。这与我们农村的特殊环境有关,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这一教学的恶性循环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道德意识模糊,行为规范随意,面对这些现象,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出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所说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结合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些案例与大家一起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合作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一、合作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合作式”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互助学习的一种。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要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新课标突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把学习的互动聚焦在生生之间,不光是是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这种表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交往这种实质的东西。比如在讲《有困难我不怕》(课程标准版小学四年级)这节课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收集同学们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难时,学生相互讨论,认真思考,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打破原来在教学中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想把自己的话与大家分享,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做到了事半功倍。

二、体验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体验式”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品德与社会科教学是离不开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的,因为这一科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戚戚相关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生活经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而体验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用的就是影像资料,多媒体演示,情境教学方法和走进生活等,比如在讲述小学四年级《怎样购物时》,我有意安排了学生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家超市去亲自体验,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和远离自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把各种实践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当然同学们回到教室,教师要适当引导,对发生的情节进行提炼,学生不光学到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材内容他们自己取得了成功,让学生感到教材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7.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 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 这是他的不幸。”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 提倡“做中学”。例如, 在讲授“燃烧条件”一节时, 根据本课内容, 围绕重难点设计了几个对比小实验, 在讲清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去完成, 并提出以下的问题: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是满足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就可以, 还是需要同时满足呢?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又如在讲授“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时, 为了让学生区分“原理”和“方法”, 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要使一支燃着的蜡烛熄灭, 你有哪些方法?它们所应用的原理又是什么?学生们进行分组实验。很快的, 他们就总结出了不同的方法:剪、吹、扇、浇、盖、罩等, 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不同的灭火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从而将他们容易混淆的两个词很好的区别开来。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做”。

二、在创设情境中体验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 教学情景是教师和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设计构建的适合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物质环境, 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

1、通过实验创设体验学习的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中的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而一些新颖奇特的现象, 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体验, 让学生过目不忘。例如在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给学生演示了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空气中的淡蓝的火焰学生并不以为然, 而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的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分明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 因为他们不约而同的发出了惊奇地感叹。再如, 在介绍“氧气的鉴别方法”时, 首先要做的不是用语言直接说明, 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小木条分别插入分别插入都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当看到在氧气中的小木条复燃的现象以后, 学生也就在创设的实验情境中“发现”了问题的真谛。

2、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 让学生身临其境。

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 出示了一段文字材料: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巨匠----波义耳。时光的列车将我们带回300多年以前, 一天清晨, 波义耳偶然将浓盐酸溅到了紫罗兰花瓣上。喜爱鲜花的他赶紧用清水将花瓣冲洗干净。过了一会, 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的花瓣红了!波义耳没有放过这一奇怪的现象, 提出了很多猜想和假设, 并做了大量的实验来验证, 由此他发现了最早的石蕊试液。波义耳把他称作指示剂。

3、从生产生活实际入手创设体验学习的情景。

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驱动其知识的建构。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能开阔视野, 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时联系日常生活, 如“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随身携带氧气瓶?”“鱼儿为什么可以在水中存活, 养鱼时为什么还要泵入氧气?在学习“溶液”时, 联系日常生活“为什么出汗的手不能碰触电器?”“为什么食盐可以做融雪剂?”而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 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小窍门来创设情景, 如“如何能够降低蔬菜上的残留农药含量?”“怎样能够轻松地除去水壶底部的水垢”等等。

三、在小组讨论中体验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上册教材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比较难的化学实验就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通常老师都会对拉瓦锡的那个实验用几句话简单带过, 重点讲解教材中27页实验2-1,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先自己阅读拉瓦锡的实验, 然后思考几个问题: (1) 该实验是在密闭还是敞口的体系中进行的? (2) 通过什么现象判断空气体积少了五分之一? (3) 减少了五分之一体积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4) 钟罩内进行的是什么物质之间的反应? (5) 拉瓦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之后带领学生亲临模仿拉瓦锡的实验探究过程。再由学生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四、在比较、联想中体验

首先, 使杂散的知识规律化。如CO还原Fe2O3 (或者Cu O) 的实验, 由于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 导致不能深刻的理解实验的操作原理, 答题时往往容易把操作步骤颠倒, 于是我总结出这么几句话:实验开始先通气, 通气一会再加热;见红变黑 (或者黑变红) 先撤灯, 装置到冷再停气;先点后通要爆炸, 先停后冷要氧化。既总结了实验操作的步骤, 又使学生明白颠倒实验步骤的后果, 学生记忆起来也容易很多。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比喻记忆法就是运用比喻, 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把陌生的东西熟悉化, 从而增进大脑记忆的一种方法。例如讲CO2一节课时, 先出一个谜语:左侧月儿弯, 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 圆月能助燃 (打一化学式) 。这样使抽象的元素符号与形象的弯月联系起来, 不但巩固了前面学过的碳和氧气的用途和性质, 还别具一格的引入了新课。再如:讲解水通电的微观过程时, 我们大都喜欢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但是后来我发现课件用多了, 学生就不觉得新奇, 理解和记忆都不够深刻。所以我就换了一种形式:用美术用的彩色泡沫纸沾点水粘在黑板上来演示, 学生很感兴趣, 有时候会也让他们自己动手, 一边粘贴一边把水通电的微观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样, 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就掌握的十分透彻了。

总之, 教学并不是把人类传承的经验直接“告诉”学生, 学生也不是单一的接受。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真正的动起来, 在活动中获得喜悦和满足。

摘要:体验学习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 在中国的古训中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从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 亲自经历实际问题的操作、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参考文献

8.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出纳实务

一、何为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方法是2006年通过企业培训的形式引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亲自体验的形式去感知、领悟所学知识点。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学习的学为辅;多数学生是被动接受和吸取知识点,自我转化的能力很弱;而体验式教学方法,则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看、听、用、参与等多种手段积极地加入到教学中来,使课中教学与课后、课前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形成“我要学”的教学情景。

二、体验式教学在《出纳实务》课堂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具体可概括为直观感受型、动手操作型、社会调查型、师生置换型、角色模拟型等五种形式。下面笔者将从实际授课过程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模拟采访和招聘的形式开始第一课。

《出纳实务》的第一章内容导入新课环节,就是一个模拟招聘的情境设计,而此章节内容是学生在参加会计证考试中已经学习过的,如何再次让学生感兴趣,能顺利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于是,在课程开始前的几分钟,笔者播放了一段大学生面试的视频,先让学生从思想上开始热身。然后,根据教材中的模拟招聘的情境布置任务,将全班分成两大组,给出10分钟的准备时间,让两组学生分别模拟招聘中的甲方和乙方,进行现场招聘。学生起初表现比较生涩,不够大胆,于是,笔者先与该班能力较强的班长进行模拟示范,引导两组学生开展此次活动。短短一节课时间,学生分别开展了4组模拟招聘表演,一方面学习了出纳员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对就业前的面试做了一次操练。

(二)以师生置换的方式讲授传统出纳法规的内容。

《出纳实务》的第二章内容中关于银行结算方式的比较部分,都是学生在参加会计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学习过的,再加上此内容文字部分多,理论难度较低,且与他们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所以,笔者在具体讲解此内容时,采取了师生置换的方式来进行。首先分好小组,选定组长,再安排小组制作好PPT课件,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解重点内容。各组长能力较强,表达清晰,以他们的立场出发,将容易出错的环节解释得很清楚,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的方式将本章节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三)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收集出纳的重要单据。

在《出纳实务》的实训练习册里,安排了很多关于单据的练习题目,以往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模拟单据的形式来完成。笔者在实操课中,提前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作业,即利用课余时间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收集与出纳相关的原始凭证,并且在收集过程中,说明该单据的重要用途。一周之后,学生分别收集了10种与出纳相关的单据,比如收据、转账支票、现金支票、借款单等。在具体解释单据用途的过程中,因为有亲自的体验,学生感受很深,对每张单据的填写细节也分析得很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表明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此章节的内容。

(四)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汇总出纳违规的各种情况。

在《出纳实务》已经学习了两个章节之后,在出纳的基本知识点与银行九类结算方式进行汇总复习的过程中,经过几番准备后,笔者按照之前分组的情况,给组员提前布置了课前预习作业,将他们认为出纳员常犯的错误情况给予罗列,然后让该班比较大胆的男学生以小品的方式,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出来。这种形式的复习课,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感受深刻的目的,不管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有良好的复习效果。

三、关于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体验式教学可在部分专业课程中推广。

笔者认为根据体验式教学的适应特点,该方法应在职业学校部分专业课程中广泛推广和普遍实行。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特殊性,需要他们提早体验所学技能与今后工作的成就感,而对于《出纳实务》课程而言,高三学生对课程的基础知识点是完全掌握的,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知识积累和巩固的过程,所以完全适合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此类推,对于其他实操内容较强的课程而言,只要基础知识点并不难,需要学生强化动手能力的基本操作都完全可以采用此类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职业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敢于尝试是他们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参观、调查访问、模拟招聘、表演小品等形式恰好符合青少年好动求新的心理特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要高质量地进行体验式教学,还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帮助,因为很多工作都是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完成的,这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可行的。其次,从知识点来说,学生必须是非常熟悉这些相关知识点的,只有在驾驭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此类教学方法,才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美国谚语有云:“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这说明亲身体验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同样也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尝试使用体验式等有效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往的能力,真正将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和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王昱.浅谈体验式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

9.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九

【摘要】美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美术课堂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自发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目前,我国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应创新教学方式,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让初中生能够充分唤醒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潜能,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获取新知识。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初中美术;教学;应用

一、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丧失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口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在实践中,主要是教师提出相同的任务,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课堂的氛围不佳,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学生掌握知识有限

初中美术课堂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掌握的知识具有局限性,从而对难度较大的经典作品产生畏难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无法真正的融入美术课堂,从而降低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理念单一

学生的差异性使他们对美术存在不同的理解,从而对美术类型各有所长。教师教学理念的单一,对学生进行的评价标准统一化,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单一的教学手法不仅减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使美术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得不到发挥。

二、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及应用意义

(一)体验式学习的内涵

体验式学习理念经历了长久的发展,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学中被定义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及构建的教育形式。其中,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规律;其次是构建实际的或者重复经历的情景;最后是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学生从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二)应用意义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具有如下的意义:首先,初中阶段学生虽然处于感性到理性认知的过渡阶段,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感性的认知。生活过于丰富且直观,具象化的生存环境养成了现代人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习惯,直观不仅是一种需求也是一种习惯。采用体验式教学恰好能够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另外,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源头活水来。想要了解美术作品,体验一项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只有参与其中,参与其中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美的来源,在公益流程的体验与尝试中才能了解匠工艺人的创造性。也正是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才切实的激起了学生更多的兴趣。

三、体验式学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开展体验式学习的初步工作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其心理特点、知识修养、美术学习和审美经验都有独特的个性,据此,初中美术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运用应以学生的审美认知、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三方面来着手准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也是实践的起始点,初中生的审美认知以小学的审美认知体验为基础,在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对于形象的认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从主观表现向客观依赖的转化,致使审美认知呈现出单一化的表现趋势。虽然拥有着独特魅力并且丰富多彩的美术出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初中生在美术学习中受到的教育水平各不相同,可能会出现审美无感的情况,所以审美认知对于体验教学来说应该以其丰富多彩的特点为主体。各种艺术美,从自然美到形象造型艺术美,出现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在体验式学习中对审美的认知。另外,结合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审美和技能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当今的美术学习中,重要的是对人生审美性文化学习的实际体验,是当今培养一位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美术品质。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步骤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清晰合理的学习体验规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对美的感知力等都是逐渐发展变化的,也正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也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也是逐渐发展的,由浅入深,步步衔接。在美术学习的开始阶段,学生要先接触到基本的色彩知识,除了认识基础的色彩,还要指导色彩之间的变化与延伸,逐渐提高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学生所要欣赏的内容也是一些简单、直观、便于理解的内容。在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美术知识以及审美意识,教师借助于大量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更深入的体味其中的内涵,接触到更多的美术作品种类。最后,当美术教学上升到对艺术作品的赏析环节,教师则要求学生去尝试创作、尝试展现自己内心的观点。只有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活动,才能保证美术教学的顺利展开。

(三)激励评价,提高学习热情

积极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对学生、小组对学生以及学生对学生应该在不同方面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首先是学生应该对自己进行自评,在自评的过程中,能够建立学生的反思能力;其次是小组对学生的评价,组员的评价主要是积极方面的,是对学生工作的肯定;最后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评以及小组的他评进行综合,鼓励学生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提出学生应该改进的方向。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评对自己本节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我反思。

四、结束语

美术学习是初中生对视觉艺术的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行为和感知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美术学习必须依靠个体的主动行为才能实现。所以,初中美术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建立初中美术体验式学习的稳固基地。

参考文献:

10.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十

摘要: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一)、体验的内涵

体验是个人的一种亲身经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验的目的是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是说体验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验从过程上讲,体验者要经历从观察、感受到思考和实践,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感受的动态发展过程,从结果上将,体验是促使体验着通过新旧知识的主动链接,构建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可见,体验是体验者在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基础上,主动形成对知识的理性和本质认识。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采取赵晓辉教授的观点。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设计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情感体验或者对已有经验的重新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新知识的一种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构建新知识的结构体系。体验式教学提倡双主体教学,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的互动实现的。作为教师的主体要结合叫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通过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感受的方向和程度,对学生的过程体验进行评价和督促;作为学的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质疑,不断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结合,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吸收。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先行后知的教学,提倡学生在感受中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

(三)、语文学科实行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语文知识是与生活情境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展示不能够独立与它所处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的建构依赖于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学生的真实感受知识才能得以传播。同时,知识不是客观的,知识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与学习者的情感体验、认知图式密切相关的一种关系活动,知识的学习不是一种事实知识的记忆,而是在情境中加以运用的工具,即知识的本质是一种工具。学习者只有在体验中体会语文中词汇、语言的使用情景,只有在情境的体验中学生才能够理解作者寄予文章的情感。

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立体分析文本,全面还原文本内容

阅读文本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部分,而相对于文本自身的字、词、句而言它又是一个整体。作为部分,我们要以体验式学习激活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作为整体,我们需要全面分析文本内容,在分段文本内容的理解基础上,综合理解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所树立的价值观,以及所透露的阅读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例如,《背影》是作者借助背影描写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这一回,教师引导学生以画背影、别背影为线索,回忆家中的变故,父亲打点出行,以及为自己买橘子送行,这样的片段,最终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背影为线索将全文的主线父爱结合起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捉住细节描写事物特征的手法,体会父爱的伟大,并学会感恩父母。

(二)、注重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指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文本信息、文本内容和文本语言还原与真实情境中,在了解文本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以及语言特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文本内容和真实情境的立体联系,身临其境的体会阅读文本的情感。例如,《社戏》是鲁迅在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生活疾苦的背景下,借平桥村这一片净土,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淳朴善良的农民和热情友爱的小伙伴,来表达自己对脱离封建教育和封建礼教的自由生活的期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走进鲁迅当时的社会,还原鲁迅所看到的的社会,让学生在鲁迅先生的带领下展开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和对未来社会的期盼,立体式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扩展语文课堂,开展多维阅读

不同的语文文本通常围绕着相同的情感进行表达,围绕着相似的线索进行写作,围绕着相同的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因此,教师要延续学生的体验,从课内对文本的体验向课外体验扩展,也就是说要以单元目标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扩展

阅读。具体来说,在单元文本内容学习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时阅读,提炼单元阅读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就确定了扩展阅读的主题,围绕主题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课外阅读,包括题材的多样化,包括记叙文、议论文以及说明文等,包括来源的多样化,包括国内和国外阅读,现代和古文阅读,诗词和现代文阅读等,通过这样培养学生更多的体验,包括内容的、情感的、思想的等等。例如,在《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和《父母的心》单元学习完后,教师围绕“学会表达至爱亲情”的单元目标,选择《孟母三迁》、《最美母亲》、《故乡》、《平凡的世界》、《感悟父爱母爱》等容括国内国外,古代现代的真实故事开展课外阅读,聚焦不同的情境感受同一样的坚持,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情感的掌握,促进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扩展练习。

参考文献:

11.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十一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取新知,并着力去研究、探索的一种意愿,常伴有积极、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驱动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思维碰撞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四年级“神奇的莫比乌斯圈”的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带来了“魔术表演”:先出示2个面、4条边的长方形纸条;将纸条首尾相贴,“变”出一个纸圈——拥有2个面2条边。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教师适时卖了个关子:“猜猜老师继续往下变,能把刚才那张纸条变成几个面?几条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大胆猜测:“还是2个面2条边”“我认为会变出1个面1条边。”在教师再次“变出”一个莫比乌斯圈后,学生的好奇心再次得到激发:这个纸圈到底是几个面几条边呢?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用手上的纸条也照样子做个纸圈。接着,教师引发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纸圈是几个面,几条边?”经过小组交流,得出验证的好办法:在纸圈边沿的一个点上做个记号,用手指沿着边沿绕;在纸圈内也沿着宽画条横线作记号,从这个横线起,沿纵向画线条。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惊奇地发现:用手指绕纸条边沿一圈,回到作记号的那个点;从另一个记号处画线条,最后也回到了出发点。学生惊喜地说道:“这个纸圈真的只有一个面,一条边呀!”在充满趣味的“魔术”情境中,教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莫比乌斯圈”的神奇,掌握其特点。在这里,从“猜测到验证”的数学思想也得到充分的渗透和体现。

二、注重体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探索活动为主的体验性学习对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在数学教材中,本身有很多需要学生体验的内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的认识等。

例如,三年级“毫米的认识”一课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发现不能用整厘米数来表示,从而引出:需要认识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用手指比画1毫米有多长,再举例说出生活中接近1毫米长或厚的物件。学生取出准备好的银行卡、IC卡等,摸一摸、捏一捏其厚度,建立起深刻的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之后,还安排了让学生按指定长度(2毫米、3毫米……)捏出书页厚度的活动,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学生估测物件长度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经历—体验—探索”这一过程目标,要求每位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致力于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注意学生学习体验,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三、注重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其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研习数学家们思维活动的成果,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直观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主题图,学生找出小明上学的最短路线,后借助动态的课件演示,让学生大胆做出猜测: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猜测做出初步判断:甲+乙>丙,甲+丙>乙,丙+乙>甲。接着教师出示了3组小棒:①5,9,7,②5,9,3,③5,9,4;让学生用上面的结论,猜测哪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并提出问题:“‘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三组小棒:①4,5,6,②2,3,6,③4,2,6,动手展开实验,并完成表格。

在小组实验后,学生汇报归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整个教学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教师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场景中抽取数学原型,并大胆猜测。学生运用猜测的结论做出初步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实验加以验证猜测,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既向学生渗透了“猜测—验证”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末,教师还设计了一道思考题:“两根小棒长度为5厘米和9厘米,要围一个三角形,那第三根小棒最短是多少厘米?最长又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数)?有几种情况?”再次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拓展学生的思维。整节课,因为教师注重体验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所以学生学得主动、有效,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

12.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十二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合作式教学,创新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活动, 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探究合作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注重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和合作交流, 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情景, 营造探索氛围, 评价探究的得失。

一、探究合作式课堂教学的内涵

在教师的组织和启发下, 以教材及社会生活为主要探究内容, 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为参照对象, 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表达、质疑、探究合作与讨论问题的机会, 促使学生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适当把握探究的深度, 认真评价探究的得失, 积极促进探究活动的全面展开。

二、探索合作式教学运用的基本前提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 发扬民主, 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着合作者,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主学习。

2.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日趋成熟,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日益发达。因此,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逐步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 善于用理论来指导思维活动, 思维的独立性增强, 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 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 而且思维也日趋成熟, 他们的智力水平也在提升, 因此, 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这个探索合作能力, 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获的很多的经验。

3.设置开放性的课堂评价标准

由于每位学生的智力不同,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力倾向, 挖掘并发展他们的特长, 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课堂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宽泛性, 一最大程度地兼顾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持有这样的评价观, 他们会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热切的期望, 并乐于从多角度评价, 观察和接纳学生, 重视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

三、探究合作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成效

1.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 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学生才会情绪高涨, 才会投入情感, 积极参与活动, 在诸多激发兴趣的方式中, 真实情景的创设, 最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例如, 我们在学习有理数乘法时, 创设了蜗牛在直线上爬行的情景。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学生直观地观察、欣赏蜗牛的爬行过程,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再提出问题。 (1)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 3分钟后, 它在什么位置? (2)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学生被这有趣的情景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同学们情绪高涨地探究蜗牛的位置, 从而经历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过程, 教师再引导学生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同号相乘、异号相乘、零同任何数相乘的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结合蜗牛的运动方向, 顺利地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样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提供探索的学习机会, 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激活了探究性思维,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引导学生质疑, 合作探究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有了疑问, 才会去探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 教师不要急于解释, 可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出数学规律,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作适当的总结补充。例如, 学生在学习绝对值时, 对具体有理数的绝对值时理解较好, 但对︱a︱是非负数仍疑惑不解, 对这一问题, 教师不必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释, 引导学生画一条数轴, 结合绝对值的概念, 观察、探究数轴上的任意正负数与原点的距离,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 怀着求知的心理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活动, 教师对每组的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结果, 学生自己把︱a︱表示非负数的原因搞清楚了, 同时也学会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抽象问题。这一案例中, 学生带着问题互相讨论、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质疑, 这不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 小组合作强化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观念,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合作式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尊重和信任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开放和灵活的状态。他们能够获得自由、宽松和友好的情感体验, 从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进行知识构建。例如, 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3个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 总的比赛场数是多少呢?4个对呢?5个队呢?n个对呢?教师先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 得出n个球队时的比赛场数为:n (n-1) /2。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能把n (n-1) /2这一式子创设到其他的问题情景中去吗?运用这种方式教学, 可以使学生更自由、更开放地思考问题, 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空间, 搜索实际生活中符合这一数学模型的情景。于是, 有的同学想到了互送礼物问题、打电话问题、握手问题, 等等。这种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勇于动手实践, 深化探究

实践是探究学习的灵魂,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我们应充分利用实物材料展开实践活动。例如, 学习轴对称时, 要求学生动手设计一些精美的图案, 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一些美丽的图片, 进行展示, 探究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为了巩固轴对称的性质, 教师布置任务, 通过折一张长方形的纸, 你能制作出一个精美的五角星吗?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 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

5.激励评价,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各不相同, 因此, 对同一问题的解释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给予肯定和鼓励, 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帮助学生掌握探究合作的方法, 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13.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三

【摘 要】

初中政治作为初中重要的文科教程之一,在整个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融入式教学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而时事热点必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予以充分的融入,不能仅仅走个形式,要逐步改变以前陈旧的教学方式,对时事热点新闻进行有效探讨,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融入到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来,培养他们自主关心时事热点的积极性,最终提高他们整体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水平。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时事热点 必要性 对策

实事热点的运用对于弥补政治教学课本的滞后性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因为政治教学课本的编辑总是在某件事情发生以后才予以编辑,而实事热点,可以及时反映当下所发生的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因为这些热点知识的运用就是一次次实战演练,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政治知识,才会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1.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予以充分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不管从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教学,还是从新课标改革下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学中分析,时事热点在整个政治教学中都占据着相当的分量。所以说在政治教学中充分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们对时事热点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独立的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传统的政治教学,教师们引入时事热点问题的探讨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学生们即将面临的各种大考小考,也就是在学生们面临考试之际,将各种时事热点问题生搬硬套,让学生们在短时间以内予以记忆,给定一定的范围,让学生们在这范围内进行记忆背诵,以便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取得理想的分数,可见这一传统做法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只会限制学生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最终与社会脱节,一旦进入社会,很难对社会进行很好的适应。而在新课标改革目的的指引下,将时事热点与初中政治教学课堂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时时刻刻了解到时事热点问题,让他们对及时发生的事情有个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一旦面临有些学生思想过于偏激或者极端的话,老师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进而做出及时的矫正,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对整个社会有个初步的认知,同时对于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除了极少数特别偏远的地区以外,大多?档厍?都实现了政治课堂教学与时事热点充分结合的教学模式[1]。

2.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如何更好地在政治教学课程中融入时事热点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2.1将时事热点渗透到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

之所以会想到将时事热点逐步渗透到奥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来,主要基于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们仅仅在考试之际,挑出一大堆时事热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写在本子上,然后记忆背诵,基本没有顾及到时事热点对于学生们整体素养提高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比如在学习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这一章节的时候,将2017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24日为期7天的中共十七大的召开,这一会议历来备受各方面关注,其关乎国计民生的各方各面,其中关于环境治理问题成为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社会普遍反映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今年的两会上对具体的环保任务予以明确,且也对如何治理雾霾等问题予以确切答复。充分利用十九大召开这一热点问题,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到这一热点问题的实际讨论当中,不仅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政治课的枯燥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形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逐步培养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一来,政治教学目标和社会教育目标都实现了[2]。

2.2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良好习惯

对于许多初中生了来说,政治是一门较为难学的课程,因为政治这门课程仅仅依靠在课堂上老师讲解,就会显得特别的枯燥,因此这就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听到政治,学生就犯困了,如果能够利用时事热点知识,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就轻而易举了。所以就需要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因为学生们迟早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老师的教导也会慢慢消失,如果学生们没有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平时关注时事热点问题这一习惯的话,新课标政治教学的目标就无从实现。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比如:让学生们培养每天放学回家观看新闻联播或者其他相关的较为正式的新闻网站,同时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养成自主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进而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关注时事热点问题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3开展时事评论活动

由于初中生自身能力的有限以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针对具体的时事热点问题发表自身独到的见解的话,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而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逐步改变这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尽量减少学生们对时事热点观点的一致化,让他们发表自身的见解,即使发表的不是非常的准确,但是通过不断的训练与练习就会变好很多,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而不是针对一个时事热点问题,让学生们死记硬背一个观点。比如,在课堂中,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事实热点评论活动,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不管对的错的,都大胆的表达出来,只有表达出来,才知道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才能够予以正确的引导[3]。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充分运用时事热点问题,对于我国教育以及经济想要达到的目的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通过不断改变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养成关注时事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拜永忠.浅谈初中政治教学里运用的时事热点【J】.中华少年,2017(30)

【2】陈超.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0)

14.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十四

一、借助任务式教学手法, 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的特点就是在于把总体内容知识进行详细分解, 制定成一个个的学习小任务, 然后在根据各个小任务来一步步完成教学, 组织学生们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 鼓励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进行遨游, 努力探索, 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1.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需求, 精心编制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努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 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 做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还需要对整体的课程结构非常的熟悉, 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编制,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内容分成几个小任务, 化复杂为简单, 化难为易, 帮助学生们更轻松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现以初中一年级的信息技术的“电子邮箱”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如下[1]。

本次课堂的主题是“电子邮箱”。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进行划分, 分成以下几个小任务, 让学生来增强对电子邮箱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1) 学习概念, 首先认识什么是电子邮箱。 (2) 电子邮箱有什么具体的用途? (3) 如何申请电子邮箱? (4) 如何使用邮箱来进行收发邮件?

教师在根据这些划分的教学任务来进行详细讲解。首先是要让大家理解电子邮箱的概念, 让学生们心中形成一个总体的认知[2]。其次是列举出电子邮箱的实际用途, 讲述邮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接着交会学生们如何申请邮箱。把申请邮箱的每一个步骤详细示范给学生们看, 示范完毕后, 让学生们独立进行操作, 申请属于自己的邮箱账号。最后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邮箱来收发邮件。

2. 鼓励学生们主动探索知识

每一个新的教学知识点又包含了旧的知识内容, 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把新旧知识点进行融合, 加强记忆力, 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找出问题。此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讨会, 在会上帮助学生们把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梳理, 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3]。最后, 教师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鼓励学生们继续发扬探索的学习精神。把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从根本上来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二、借助任务式教学手法, 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 国际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因此, 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初中信息技术知识都是一些基础性的, 学生们必须要在这个阶段把知识学好, 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们思维能力创造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 充分发挥创新能动性。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 学得扎实, 学得快乐。

1.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因此, 学生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 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学习欲望, 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大多数都是教师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们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 形成一个死读书的学习状态, 达不到实际的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要学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颖教学模式授课, 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们都融入到其中, 进一步提高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例如:网页以其具有画面丰富多彩、信息丰富等特点深深的吸引着学生,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在课堂上的时候, 制定几个小任务, 如何对网页进行浏览?怎样把网页设置为浏览主页?怎样对自己喜爱的网页进行收藏?让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进行网页浏览, 在实际的浏览过程当中, 不仅加强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拓宽知识面, 还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记忆能力。达到一个多赢的局面。

2. 鼓励学生们大胆发挥, 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具备有很强的实践特点, 它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要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会学生们制作板报之后, 教师们应该要给学生们布置任务, 让每一位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板报的设计。学生们在板报的实际设计过程中, 会运用到各种板报设计的知识, 鼓励学生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努力大胆创新, 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板报设计上增添新鲜的内容, 使板报设计的效果更具吸引力。在实教过程当中, 教师们不要给学生们进行任何固定框架的束缚, 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设计创新, 发挥自我, 表现自我, 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以知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程中, 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 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积极采用任务式的教学手法进行授课, 帮助学生们化复杂为简单, 让教师们教得轻松, 学生们学得开心, 从根本上来提高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计算机人才, 推动我国计算机技术事业的稳步发展。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程中, 合理的采用任务式教学驱动授课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是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莫佳妮.上好信息技术课, 推进信息素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0) :56-59.

[2]贺明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08) :33-38.

15.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篇十五

一体验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知情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1体验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

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单调枯燥,而体验式教学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课堂富有生命力。

2体验式教学法以活动为载体驱动教学

传统教学法以“教”为中心,学生以掌握理论为主,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活动场景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体验式教学采用开放的、形成性的评估体系

传统教学法多以考试或教师单方面的评价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心态以应试为主,而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自学、自测,让他们以完成学习项目为目标,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二体验式教学法符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特殊的指导类实践应用课程,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认识自我与他人,了解周围职业环境,从而规划适合自我的职业生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和发现过程。职业生涯规范课具有鲜明的特点: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不断调整目标,设计人生路径,才能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这就要求学生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充分的体验和实践。

2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性

人的个性差异决定了职业生涯设计应因人而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时要根据个体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方案,倡导多元化,鼓励个体性。

3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拿到几个学分就能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它是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实现的工作。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完成。体验式教学是学习者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法。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职业发展教育中,形成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吸引人。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亲身体验,引起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主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

2和谐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学,把教师和学生共同置于一种情境中,使教学双方拉近距离,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建立平等的学友型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

3学以致用,提高教学实效

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创设大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历某件事,使学生获得真切感受,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生涯规划亦称职业生涯计划,是指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系统安排的过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认知自我,了解职业环境和社会需求,确定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自我探索、职业环境探索为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以上两项内容教学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职业环境信息,对自己准确定位。

第一,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估,探索自己的优势资源,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四个纬度进行探索,活动设计、实施以学生课程结束后完成的自我探索报告为依据评估。

(1)SAY YOU SAY ME。该活动由两个比较了解的同学为一组,分别在纸上写出20个我是……的人,他是……的人,交换互相所写的内容并共同讨论,活动目的是使每个同学了解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兴趣岛归岛。该活动主要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设置了六个“兴趣岛屿”。同学们按照自己第一选择的“岛屿”分组就座,同一岛屿的人交流探讨小组成员共同的特点,活动目的是提供机会给职业兴趣相同的同学交流彼此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3)撰写成就故事。由学生写下生活中令你有成就感的具体事件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看看在其中应用用了哪些技能。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具备的技能资产。endprint

(4)人生价值大拍卖。将拍卖的东西写在硬纸板上,由一名学生担任拍卖官,其余学生为拍买者,在这个虚拟的拍卖会上,每个学生有5000元的拍买资金,代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每个拍卖项目代表不同的职业价值观,拍买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人生的理解用有限的资金买到最有价值的物品,这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体验和厘清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职业环境探索主要是分析职业环境,了解工作内容,这部分内容活动设计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

(1)小组案例讨论。教师播放职场案例视频,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小组讨论案例中提及的问题。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本小组的讨论成果,活动的目的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职场中的利益矛盾关系,同时学会团队共事的方式技巧。

(2)专业探索特工队。以4个人为一组,设定一名队长,组成探索特工队,根据教师给出的参考题纲,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与本专业相结合的职业环境探索,形成一份职业探索报告,小组汇报分享成果。

(3)生涯人物访谈。学生通过与同一行业中1~2位业者进行深入交流,访谈过程录制为视频,学生通过实地访谈可以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特殊问题或需要,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和工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将来想从事的行业获得更全面、准确的认识。

五体验式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趣味游戏和真实贴切的职场角色,启发学生思考自我、思考职业环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索“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从而对自己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对上课的共200名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效性研究结果的分析,充分证明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据学生教学反馈,课堂增加了体验活动这一设计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再是原来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学生不仅在体验活动中能领悟到正确的生涯规划理念,而且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里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Robert D.Lock.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J].钟谷兰,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4]潘钥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J].天津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学报,2006(11).

[5]肖慧.互动式教学在高校多媒体课堂中的运用[J].职业圈,2007(14).

[6]余丽娟.师生互动:凸显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J].教育理论研究,2007(6).

16.体验式作业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篇十六

作业,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是师生关系协条的纽带。一份优秀的作业是学生努力习得的财富,是老师艰辛付出的回报。但是一份优秀的作业并不只是学生“完成”的,其中作业设计者——老师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变外部强化教育为内部激励教育。

《课标》还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所以,在数学作业设计中, 让学生多一些体验 , 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 “体验”和“内省 ”,来实现自主学习, 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培养学生用心去体验事实的一种能力,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升华。怎样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悟:

一、联系生活,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作业设计时,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开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在《认识吨》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让学生调查家里用水情况。但是由于班上一部分同学中午在校用餐,于是对这个作业设计作了一个小调整。在校生可以去食堂调查每日的菜饭流量,以及每天倒掉的粮食的重量,日积月累每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最后根据调查、讨论的结果,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日记。在实践体验的生活中,可以让数学更具说服力。

又如,在学完《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统计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或调查一个星期你们家扔掉多少的塑料袋,画出统计图,进而说一说为了保护环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些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既学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去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

二、实践操作,体验知识形成的价值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从书本上知道一些知识,这仅是间接经验,特别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是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在作业设计时,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这课之前,设计了这样三个任务:

1、按平时的行走方式,我走10米用了 步。

2、按平时的行走方式,我走100米用了 时间。

3、沿着操场走/跑5圈,我是什么感觉?。这在新课之前的不知老师是何用意的“体验”,对于“千米”这个新的概念就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易于接受,而且为对这个庞大的长度单位有个更深的了解,在本节课后,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调查: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有多高?中国最高的建筑是什么,有多高?这种横向纵向的空间体验,对于千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了全新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生日快乐》这一课时,邀大家猜生日。例如:我的生日是国庆节的后两天(10月3日),有同学举手:“我的生日是春节的前一天!”春节是农历的节日,在本节课中没有安排教学,但却是区分公历、农历的大好契机。先让同学们同桌讨论,同时迅速上网查取05、06、07年的日历。当同学们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看到05、06、07三个春节“不一样”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日历上还有公历、农历之分。”于是当即立断,本课的作业就是小组合作把自己所知道的节日归类。在这项作业中,学生不仅自学到了关于公历、农历区别的知识,而且还记住了不少节日的日期。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亲历合作,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作业给学会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同学们一起剪纸比赛,贴窗花。学了《比较小数的大小》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找小数,再比大小。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对于学生所理解的数学,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例如一个学生学了《认识千米》后,在其数学日记《我是千米》中这样写道: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个子不停地往上攀,怎么停也停不下来,所以比较烦,比较烦……”我的名字叫千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一个长度单位,比101大厦还高,就因为这样,所以我无家可归,世上没人造出像我这样高的大厦。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地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有关数学知识的科技书,或利用网络的优势,收集有关数学人物事迹、数学常识。学生加以累积,做摘录笔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

四、情感参与,体验失败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

在关爱鼓励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任何的学习都会碰到困难,要克服它,需要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他们成功。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后,设计了三个递进层次的作业: 1、13×9、13×20 2、13×29 13×30-13 3、34×21、34×20+34。

又如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后,请同学们回去测量一张桌子的面积。结果却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作业:我家的桌子长(150/1.5)分米,宽(100/1)分米,面积(15000/1.5)平方分米。这就是设计这道作业的目的。由于上课的思维定势,一部分学生是用直尺测的,所以就当成“厘米、平方厘米”,还有一部分学生心中认定,大一点的物体就用“米、平方米”来作单位,所以通过这次练习更让学生体验到做题时的细致与活用。

皮亚杰指出,“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说明数学学习是通过学生“知识的建构”、“动作的内化”和“发明”而学会的。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现实,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景,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初步建立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中得以证明,以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

上一篇:2022年度第二学期小班德语工作计划下一篇:维修、维护和售后服务管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