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精选17篇)
1.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一
合同编号:
*********合作协议
甲方:XX大学
乙方:
经XX大学(以下简称“甲方”)与******(以下简称“乙方”)协商,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集成各类优质资源,增强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甲、乙双方一致同意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原则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增强研发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技研发合作,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合作内容
根据本次项目的研究目标,确定以下合作研究内容:
1.2.3.三、双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权利与义务
1.与乙方合作开展项目前期调研和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
2.与乙方合作就具体研究内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提供实验室及相关的科研设备、仪器等;
4.负责对乙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等;
5.(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与甲方合作开展项目前期调研和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
2.与甲方合作就具体研究内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负责实施项目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
4.提供考察、交流、咨询、论证等必要条件;
5.四、研究经费
五、技术权益及收益分配
1.项目合作期间的研究成果,由甲乙双方共同享有专利申请权以及获得的专利权;
2.双方共同协商决定是否向协议外第三方转让本项目的合作研究成果;
3.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乙方转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由乙方完全享有;
4.项目的研发成果获批的各类奖励及奖金等,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六、协议生效、变更和终止
1.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生效,有效期
年;
2.本协议履行过程中有任何变更、补充或修改,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友好协商,经双方同意后变更合作协议,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本协议;
3.本协议履行期间如因单方面原因提出中止合作的,双方应进行友好协商;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单方终止本协议。
七、保密条款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甲乙双方在协议有效期内应对研究资料承担保密义务,共同拥有项目技术研究报告。项目完成后,双方不得向协议外的第三方泄露本项目技术资料,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八、其他
1.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合作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
2.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仲裁机构或法院进行裁决;
3.本协议一式六份,甲乙双方各执三份。
甲方:
(盖章)
乙方:
(盖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日
期:
****年**月**日
日
期:
****年**月**日
甲方项目负责人:
乙方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甲方账号信息:
单位名称:XX大学
纳税人识别号:
地址、电话:
开户行:
XX大学支行
银行账号:
2.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二
因此, 本文试图从研究的理论视角、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 归纳其研究进展并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希望能够推动产学研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并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持。
1 研究的理论视角
在最初的研究中, 学者们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者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也在扩展。迄今为止, 除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之外, 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理论视角还包括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 等等。
1.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源于熊彼特 (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的国家学说。随着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 创新研究开始逐步延伸到国家层面,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应运而生。1978年, 弗里曼在《技术政策与经济业绩: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并认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追赶和超越与其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技术行为因素, 也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不仅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 也包括政府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1]。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干预、厂商主导研发以及教育培训系统与独特产业结构的支撑[2], 而厂商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之后, 纳尔逊在对美国创新体系进行研究时, 将国家创新体系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分析的核心在于企业、大学与国家技术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伦德瓦尔等人从微观角度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划分, 并探讨了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997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出版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书强调, 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主体就生产、储存、转移以及应用不同类型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系统, 而企业则是这一系统的核心[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强调了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而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中任何部分或环节的缺失都会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指产业 (企业) 、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那些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的政府产业政策以及中介结构的作用也需要加以重视。
1.2 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 (Triple Helix)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 主要用来解释基因、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 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勒特·雷德斯道夫将该概念引入创新研究领域, 用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由此提出了三螺旋理论[4]。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类似, 三螺旋理论也强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 认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交迭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 三方互动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在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三方参与者互相作用, 从而推动创新螺旋的不断上升[5,6]。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特别强调以产业为创新主体不同, 三螺旋理论认为, 大学、产业或者政府都可以成为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 无论以哪一方为主, 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的三螺旋来推动各种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三方相对独立但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 推动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7]。作为创新研究的新范式, 三螺旋理论强调通过制度设计以及结构安排等加强产学研各合作主体以及政府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流分享, 从而有效提升科技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
1.3 协同理论
早在1965年, Ansoff就提出了协同 (Synergy) 的概念, 认为协同就是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其后, 日本的战略学者伊丹敬之 (Hiroyuki Itami) 进一步将Ansoff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 并认为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系统地提出了协同学理论, 认为协同是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中所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的、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
随着协同思想的盛行, 一些学者开始将协同理论引入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事实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单一主体或单一要素的创新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区域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就使得涉及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多个领域的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过程。通过产学研合作, 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的优势, 而且可以发挥出重要的协同作用, 加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区域以及国家创新活动。
1.4 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 (Coase) 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 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 究竟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机制则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与资源内部配置成本的高低, 而交易费用是获取市场信息、谈判和签订交易契约并在契约实施中监督以及必要时调解与仲裁的费用[8]。之后, 达尔曼从契约过程对交易费用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与此类似, 张五常将交易费用分为信息成本、度量成本和谈判成本三种[9]。为使交易费用的度量更加可操作化,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 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考察了交易费用, 从而大大推动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诠释、量化及其实证检验的进展。
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产学研合作在实际中也存在各种交易成本, 因此, 学者们也广泛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来探讨产学研合作问题。例如, 苏敬勤[10]认为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包括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以及主要表现为风险成本的其他成本;类似的, 张米尔等[11]将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分为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三部分, 并认为交易成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此外, 学者们研究也发现,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包括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研发成本、控制合作风险与获得知识溢出效应等[12]。
1.5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 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环境进行交换。在与环境的交换过程, 环境给组织提供了关键性的稀缺资源, 缺乏这样的资源, 组织就无法生存并获得发展, 由此, 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13]。Nohria与Garcia-Pont[14]认为, 跨组织合作形成的动因之一就是为了整合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
资源依赖理论部分解释了产学研合作形成的原因, 即通过合作主体之间的联结, 可将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整合起来, 以获取对关键性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来发展技术创新。事实上, 很多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在实践中之所以愿意参与产学研合作, 是因为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获取与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稀缺资源和能力, 从而快速地实现创新。
1.6 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组织冲突和合作的主要理论之一。1944年, 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 (John von Neumann) 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书中对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进行了概括, 并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 (扩展型) 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从而奠定了经济博弈论大厦的基石, 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15]。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学研机构、政府等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非零和博弈”的平台。将博弈论运用于产学研合作研究, 可以帮助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主体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作出正确的博弈决策, 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之间的密切协作和创新发展。目前, 学者们采用博弈论主要围绕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收益分配、报酬激励与风险承担等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16,17]。
2 产学研合作模式
随着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实践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呈现出方式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 很多研究者们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基于分类依据的不同, 再加上研究者们的视角与观点的差异, 不同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彼此相去甚远。
少数的研究者则将探索的焦点转向了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例如, 何郁冰[23]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往往会受到企业规模和所在行业、企业创新目标、大学研究能力、产学间地理距离等的影响;D’Este等人[2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更多地受到研发人员个人特点的影响, 而较少受到高校等机构特点的影响;谢园园等[25]基于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229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的研究则表明, 产学研合作程度和政策环境支持程度对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包括联合开发、人才培养等这类交互程度比较高的合作模式, 而企业规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并无直接的显著影响。
3 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机构通过分工协作, 在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过程中, 系统内外各相关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26]。那么, 究竟怎样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走向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呢?目前, 学者们关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研究已经涉及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风险机制、管理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制机制等多个方面[27]。
3.1 动力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如何兴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些问题的回答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有关, 目前已经形成了3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1种为技术推动 (Technology-push) 观点, 认为合作群体具有更强的科技力量, 因而在创新上优于那些科技力量相对较弱的主体 (企业) 。第2种是市场拉动 (Market-push) 观点, 认为企业是否会主动选择合作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 即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情况, 在供不应求或不存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可以轻松地获得超额利润, 自然也不需要参与产学研合作了[27]。第3种观点则强调技术、市场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驱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例如吕海萍等[28]研究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科技推动以及人才培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 发展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是其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研方来说, 内在发展需要则是其倡导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最重要的动力, 其他的动力因素还包括人才培养和已有合作关系。此外, 也有学者提出政府政策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 因为政府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等制度和政策环境、成立中间组织以及引入第三方模式,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改善合作条件, 从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进行[29]。综上可知,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众多, 只有在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驱动产学研合作的各种因素的互动作用的基础上, 才能构建高效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3.2 选择机制
当某一主体决定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时, 如何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就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毕克新等[27]通过对多个产学研合作案例的总结, 归纳出选择合作伙伴应当遵循共同目标、优势互补与良好信誉三大原则, 其中, 共同目标原则强调合作各方需要相互达成共识, 因为虽然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所处的领域不同, 需求也存在差异, 但是合作者们需要确保商业目标一致以使产学研合作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优势互补原则强调组织在选择合作伙伴前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自身所没有的资源能力, 因为对于企业来说, 其优势在于资金、设备与市场信息等, 而学研方的优势在于科技信息、实验仪器以及科研专家等;良好信誉原则认为组织应与具备良好信誉的对象建立合作关系, 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 选择机制还包括对合作项目的选择与评估, 以及根据合作项目类型选择匹配的合作模式, 等等。
3.3 利益机制
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之后, 合作各方常常因为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或者合作失败, 因此, 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成功且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 如何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 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风险承担呢?罗利等[30]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需要遵循互利互惠、结构利益最优以及风险与利益对称3条基本原则, 强调不仅要确立利益分配的最优比例结构, 还需要采取合适的风险补偿措施。孙雷[31]则对产学研合作中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享进行了探讨, 认为经济利益的分配会对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共建实体3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 进一步认为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的关键。此外, 还有学者提出, 产权问题是利益机制的根本问题, 产权关系不清引发的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例如, 董静等[32]以上海企业为调查对象, 从企业视角对造成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契约完备度、组织灵活度、合作交流程度、合作时间长度、中介参与度以及合作经历对缓解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障碍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其中契约完备度的影响最为突出。
3.4 法制机制
为了保障产学研合作最终目标的实现,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对产学研合作具有直接的保障和推进作用, 同时也对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等环境条件也有直接的调整作用。近年来, 随着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政策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变迁, 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支持产学研合作法律政策工具的采用, 相应出台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法规政策。胡冬雪等[33]认为, 目前我国既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法律, 也有相关的商事组织制定、契约制定与知识产权制度等法律规范, 还有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律政策综合确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大方向。与此不同, 瑞春[34]认为, 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并在不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整体来说法律体系依然不健全、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
另外, 产学研合作机制还包括风险投资机制、治理机制、管理机制, 等等。应当说, 产学研合作包括多种机制, 每种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了整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因此, 深入探索各种不同机制之间的协同和互动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应当是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
4 结论与展望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基于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等不同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就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获得了诸多的创新成果。然而, 现有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不足:
(1) 目前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单一, 缺乏综合的理论视角。应当说, 无论是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或者是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 这些理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部分解释, 但无论如何, 单一而非综合的理论视角很难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也难以为产学研合作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2) 研究者主要关注了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 而较少注意到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也少有考虑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选择最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甚至, 基于研究视角与分类标准的不同, 不同学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也有很大差异, 自然也无法为相关主体选择适当的合作模式提供科学指导。
(3) 更多地关注各种不同产学研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法制机制等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而较少深入考虑这些机制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综合作用, 因而无法为实践中最佳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引。
(4) 欠缺考虑中国不同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市场分割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重要影响。转型经济时期, 中国制度环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不同区域之间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尤其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处于多个不同的区域时,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可能会更为复杂。
针对以上不足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产学研合作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具体包括:
(1)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应当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事实上, 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层面与多维度的研究, 因为产学研合作不仅涉及可能处于不同区域制度环境的企业、学研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 而且其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深度与合作广度也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 因此, 在综合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等多个理论视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全面深入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理论视角是未来产学研合作理论探索的重点。当然,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既依赖于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充分了解, 更依赖于研究者对于相关理论视角的深刻理解, 以及对产学研合作多种机制之间互动与协同影响的细致把握。为此, 我们需要在有机整合现有相关理论形成产学研合作初步的综合理论视角的基础上, 大量开展针对典型产学研合作的多案例比较研究以及大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 从而构建出能够合理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视角。
(2) 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的合适标准, 在此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科学分类, 并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建立一个可以比较的分类基础;同时, 全面考察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揭示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 (特定情境下) 的最佳产学研合作模式, 从而为实践中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究竟选择何种合作模式提供具体的指导。
(3) 在全面理解各种产学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机理之后, 深入考察这些合作机制是如何交互并综合影响产学研合作的过程的,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能够更好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机制。
(4) 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区域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方面的差异, 考察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 通过对同区域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的比较研究, 探索中国转型期的独特情境———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各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 为产学研合作理论的中国本土化与情境理论化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然而目前产学研合作研究在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未打开的“黑箱”。从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归纳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3.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三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 实习实训;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45-00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尽一致,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突破还没有形成共识,推进这项改革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大环境还不够理想,随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往靠行政命令安排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办法已难以为继,合作教育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大力发展,克服其现存的问题,就必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顺应高等教育的改革潮流,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并且都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尝试。例如前苏联的农林院校强调培养具有广泛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生产实践,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时间占总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以上,且极为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生产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多年来,为迎接21世纪新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挑战,各国高等农林院校更加重视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符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两个根本转变”及“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凸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和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背景下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时代内涵。
当前,大学与政府、企业组成了“三驾马车”,大学走入社会的中心,“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革“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符合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缺乏积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企业和高校相互配合共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它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与合作,二者缺一不可,哪一方面缺乏积极性都很难搞好合作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尚未认识或认识不足,科技、教育对企业发展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带动作用时,其主动与教育科技合作,提供经费、支持场所是十分困难的。同时在现阶段,拿出较多经费来开展合作教育是很困难的。
2.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合作教育的开展
我国职业学校仍没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书本知识多过实践应用能力,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仍以成绩为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使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生产实践。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未免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完成将来的实际工作。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往往把企业作为第二教学课堂,没有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践,没有将产学研融入一体,发挥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为企业服务。企业部门没能从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所需要的东西,相反还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的代价。因此,企业对这种合作没有积极性。
3.合作各方对彼此的定位和认识不清楚
产学研各个主体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定位和分工,但在实践中经常发生交替错位。例如,有的学研方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市场价值,就希望自己进行转化,并不希望转交给企业。而有的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学研方提供交钥匙工程,但实际上对方并不能做到,因为产学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和分工,不能相互取代。
另外,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资金缺乏等问题。
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主动树立适应企业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要转变“为教育而教育”的封闭式教育观念。大力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创新教育教学体制,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要改革合作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改变以往单一地把企业部门作为实习场所的传统合作模式,建立生产、科研、教育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种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教育才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相应地调整政策,对于接受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的企业,通过减免税收或者其他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来支持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教育部职成教司、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晔,李志中.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职教论坛,2004,(7)
[3]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01)
4.宝安区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资助 篇四
一、申请对象
听证、调查、鉴定评审或者公示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的期限内
二、申请条件
(1)在宝安区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2)合作研发项目应围绕深圳市、宝安区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并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3)提出申报的企业必须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就申报的项目展开合作并签定合作协议,并已向合作方支付合作经费;
(4)申报项目的合作协议必须是在上一和本内签订,合作项目经费支付行为发生在签订协议之后、提出本资助申请之前;
(5)合作研发项目的经费投入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方可申报认定资助;(6)申报单位在同一内申报的区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不超过2项。
三、申报材料
1.《深圳市宝安区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资助申请书》及电子文档;
2.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及签名样式; 3.申报单位上财务审计报告或财务决算报告及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复印件。注册成立时间未满一年的可提供验资报告复印件;
4.税务部门提供的上一纳税证明复印件。注册成立时间未满一年的可提供实际经营期内的纳税证明复印件; 5.会计师事务所对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研发实际投入的专项审计报告复印件; 6.由市场监管部门最近6个月内出具的包括股东构成等基本情况的信用询单; 7.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和合作经费支付凭证复印件; 8.其他资料请拨打:4008-555-114 罗小姐。
窗口办理流程:申报人提交申请材料后,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形式审查,合格的予以受理;不合格的不予受理,并一次性告知相关事项。
网上办理流程:
(一)预受理;
(二)受理;
(三)科室意见;
(四)局长办公会审定;
(五)办结。
主管部门:宝安区科技创新局 受理机构:宝安区科技创新局
办理依据:《〈宝安区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配套操作规程》(深宝府办〔2013〕15号)
5.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五
各有关单位:
2010年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已经公布,为了做好我校2010年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第二批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围绕广东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区域支柱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已建立的产学研重大创新平台、产学研创新联盟、企业科技特派员等组织申报的项目。
本批项目按产学研引导项目(专题编号:0908)类别申报,每项申请省级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
二、项目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除符合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总体要求外,还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一)鼓励以广东省辖区内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申报。申报单位应具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特点,具备良好的前期合作研发基础和产业化生产条件,须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协议。
(二)申报项目的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两年,各申报单位应明确任务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研发及产业化进度节点,明确项目实施期末的量化技术指标和经济考核验收指标。
(三)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60岁以下,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产业化经历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研项目(包括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省院战略合作专项及广东省科技厅立项的其他类型项目)超过2项(含2项)的项目负责人及所在企业申报的项目不予受理。
(四)项目申报单位须投入不低于本项目获得省级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资助经费总额3倍以上的自筹资金。项目申报时须提供自筹资金承诺证明。
(五)不符合本指南申报要求和资助范围、重复申报的项目不予受理。
三、项目申报组织
(一)请各单位按照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重点组织已建立的产学研重大创新平台、产学研创新联盟、已经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项目申报。
(二)项目通过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http://pro4.gdstc.gov.cn/pro/)统一申报。首次申报的项目负责人需要从学院科研秘书处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填写个人信息后才可进行申报。项目申报书的版本号一定与网上最后提交的版本号一致。
(三)项目都必须有可行性报告并在网上作为附件上传。项目必须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模版附后),合作协议由学校审核盖章。
(四)申报时间要求:项目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2010年9月21日下午5点,超过此时间申报网将自动关闭,请项目申报单位及申请人严格按照时间进行申报。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截止时间为2010年9月23日下午5点。申报材料(含可行性报告及附件)于9月27日前一式二份送交到科技处。
联系人: 王晓松 84111596,kjczcba@mail.sysu.edu.cn
中山大学科技处 2010年9月9日 联合申报2010年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项目合作协议书
甲方: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本着相互协作的精神,就共同申报2010年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项目《XXXXXXXXXXXX》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双方合作研究内容、各自的任务分工:
二、项目获得的政府资助经费双方分配比例:
三、该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双方共享(或者另行约定)。
四、此协议一式四份,只作为该项目申报时使用,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如该项目未获得立项,此协议自动作废。
五、其余未尽事宜由合作双方另行商议。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项目执行单位: 项目执行单位: 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
6.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六
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协议书
安徽·宿州
2012年7月9日
公司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项目
协议书
甲方:
乙方: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皖战略,加快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甲乙双方经
友好协商,决定就项目的科学研究及产业化工作进行合作,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双方合作的指导原则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
同创新,共谋发展。双方将依托甲方的资金、厂房、设备等
优势和乙方的技术、人才、信息、实验室等优势,根据双方
需求和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共同构筑企业和
高等学校协同行动的创新体系。
二、双方全力支持将签约项目培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签约项目获得的成果优先在甲方推广、转化。
三、合作项目另行签订正式合同,具体事项以正式合同
为准。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四、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合作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代表:乙方代表:
2012年7月9日2012年7月9日
合作协议书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加强我院与企业的科研、技术合作,经双方协商,就项目进行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1、结合企业的需求,乙方按照甲方提出的研发课题和其它要求,组织相关
专家为甲方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双方具体的合作内容以及与项目有关的细则,由本合作协议的附件或技术合同作为具体项目合作的依据。
2、向各级政府和社会申报的专利、成果、项目、报奖等均以双方单位共同
名义的形式进行,排序由双方协商确定,由第一完成单位组织上报,双方共同组
织实施。
3、申报若获成功,甲方主持申报的项目,合作项目若获得资金资助,甲方
应支付给乙方不低于总经费的%作为乙方的研究经费;乙方主持申报的项
目,对于依附于本项目取得的技术成果,甲方享有优先使用权。
4、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加补充协议,经双方盖章、签字的补
充协议与本协议有相同的法律效果。
5、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双方单位盖章、代表签字后生效。
6、本协议有效期为年月至年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7.淮安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篇七
一是务实排查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向企业选派的科技政策辅导员的作用,深入企业和企业老板及技术人员一起排查。对有些因不了解外面的先进技术而找不出难题的企业,将通过组织带领他们到先进企业去参观考察等办法,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有些因难题涉及企业秘密而不愿透露、不愿公开的企业,将采取与企业个别交流等务实办法,打消企业的顾虑,了解到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为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是务实开展产学研合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将组织带领企业,带着技术难题,广泛开展与高校院所的对接、洽谈,努力达成有实质内容、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产学研合作。
三是务实解决技术问题。积极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以务实的态度解决技术问题。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让企业说了算。在活动结束后,市、县科技局的同志将经常深入企业,跟踪了解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对活动效果做出客观评估。
8.瞄准产业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 篇八
一、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产学研结合的枢纽在人才。广西化工研究院的做法,一是在联合研发中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利用本院的研发实力和生产实践,与中科院过程所、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与广西大学化工学院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广西民大、广西师院联合培养硕士生,就广西化工行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课题,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取得了一批应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科研成果,同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科研人才。二是在专家指导下培养创新人才。通过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把该院中青年科研人员送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前沿问题研究。比如,该院选派具有博士学历的研发人员到厦门大学,参与中科院万惠霖院士项目团队关于炼油产品和生物质深加工的科学研究;选派科技骨干到中科院过程所,跟随中国工程院张懿院士及其团队开展石化绿色催化、CO2减排与高值化利用、炼油副产品高效利用等研究,大大提升了全院的研发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破解企业技术难题
广西化工研究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据统计,近年来,该院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500万元开发了46个项目,涉及清洁生产、医药中间体、石化深加工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问题,收获15项国家发明专利。
比如,该院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研发“高COD工业废水专用功能性天然微孔处理剂”,使之成为高效、低廉的高COD工业污水净化处理剂。该项目已完成中试研究,可望短期内破解长期困扰该院的工业废水处理难题,这将有助于该院设置较高技术壁垒,与业内企业拉开技术差距,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产学研联合助推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广西化工研究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方促学、企方促研、双方互助”双赢双促的路子,建成了“两站”“两所”“四地”“五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体系,在院士工作站、人才小高地、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上,该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已有15项实现产业化、25项进入中试阶段,新增产值4000多万元,实现利润500多万元。
比如,该院与山东大学、广州甘蔗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微分子右旋糖酐生物法生产技术”,经过各方协同努力,创新了符合《中国兽药典》(2010版)新国标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生产工艺,克服了以前国内生产普通型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分子量大、吸收慢、注射时应激反应大等不足,将产品质量提升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此项目尚未结题就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今年年初上市以来一直供不应求,生产销售已达1000万元,迅速打开国内外市场,为广西化工产业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9.产学研合作机制 篇九
产学研合作机制
中心将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确保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长期有效运行;在课题的选择上须结合我国**技术发展的需要,与课题产品的生产、使用单位密切结合并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使科技成果尽快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坚持市场化取向,建立扎实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载体;建立职责明确的风险共担机制。在合作过程中应建立起风险共担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力义务,让研发者最大程度的降低研发风险性;围绕科研项目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合作坚持多元化合作,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坚持紧密性合作,提高产学研合作深度。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应积极推行紧密型的合作形式,使研发机构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使双方在资金、技术、设施、人力以及管理等方面有序结合为一个整体,充分利用各方在技术、资金、生产、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追求,增强合作的紧密度,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引导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发展;坚持全方位合作,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
10.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影响因子探析 篇十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影响因子;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29-02
随着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模式,在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发挥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实现共赢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的不断增强,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其助推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因受传统观念、资金投入、市场需求、转化能力、管理机制、服务体系及地方发展水平与政策导向等影响,地方高校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研究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效果的诸多因素,可以为有效解决地方校政企产学研合作难题、增强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一、地方高校影响因子分析
1.重视程度不高,脱节现象严重
由于地方高校大多数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受传统科研管理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地方高校一般都重视申报和承担政府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特别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等纵向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而忽视了产学研合作等横向项目对科研能力提升的促进及对纵向项目申报的支撑功能。同时,由于地方高校大多数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意识不强,他们常常埋头于教学与实验中,对自身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来服务经济社会的责任模糊,加上他们不走出校门和生产第一线,生产实践经历不足,对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以及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其埋头实验室产出的“试验型”和“技术型”成果必然与企业需要的“生产型”和“市场型”成果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他们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缺少竞争力、打不开市场、成不了规模,也造成了地方高校技术人才和研究成果的极大浪费。
2.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有效转化
当应用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必须进行多次中试或实践,才能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保障最终的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性,能够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而多次中试或实践不仅需要承担较大风险,也需要较高的费用来支撑。地方高校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靠科研计划项目支持,由于项目经费不足、资金财力有限,政府的风险基金又因渠道不畅难以申请,加上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去承担风险,最终导致一些应用性成果的中试或生产实践无法完成。在融资渠道单一、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一些科研人员便将没有通过中试或实践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了转化,这种转化的失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益,造成了资源浪费,使企业对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及科技成果失去了信心,这又对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管理机制导向缺乏,评价激励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仍沿用着传统的管理体制,在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上,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组织申报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纵向科研计划项目,过多地考虑了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市场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造成科研人员埋头于文献和资料库进行科学研究、游离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外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科技成果认定上,则侧重强调成果的学术价值,忽略市场价值,重视论文的发表数量、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科技成果的获奖数量,而对许多产学研合作的横向项目没有明确设定诸如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对经济建设的贡献等认定指标,导致科研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立项轻质量、重科研轻转化、重成果轻推广”的思想观念,缺乏主动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积极性。
在评价标准上,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单纯以获批项目层次高低、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所获奖励级别等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这种不科学的考核标准,不健全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导致他们将多数精力投到了申请项目、发表论文和承担教学上,而不屑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也疏于进行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甚至对涉及面广、程序复杂、风险性高、困难重重产学研合作望而却步。
4.产学研“对接机制”缺失,关系松散游离
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对企业的服务还处于个别、零星、分散的状态,许多地方高校为企业的服务仅仅是停留在人才培养的间接服务层面,用产学研合作来直接服务的较少。有的地方高校往往是在等地方政府、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产学研合作服务行为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融入企业的积极性;有的地方高校只注重争取地方政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没有形成主动寻求合作机会、主动服务企业的理念,影响了地方高校产学研服务能力的提升,制约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有的高校只注重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不重视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被闲置起来,无法有效、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些都表明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和平台,而且关系长期处于松散游离状态,使产学研合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严重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二、地方企业影响因子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偏少,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
地方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而言,其生产创新、技术开发、产品销售等都是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围绕经济效益最大化来运行。因而,他们借助地方高校进行技术开发的需求偏少,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小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没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开发,也就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和氛围;而一些大型企业又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主动“屏蔽”了与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二是许多企业只注重购买现成的技术或成果,或模仿别人的技术和成果,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或自主研发,导致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大多没有用武之地,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或没有市场,也难以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氛围。
2.企业存在“短视”行为,片面规避风险
企业的科技需求往往具有逐利性,他们希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迅速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或收益。因而一些企业与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时,仅着眼于短平快、高回报的成熟项目,缺乏从长远利益上考虑互惠双赢的发展思路。突出表现在,不少企业单纯为攻关而与地方高校合作,一味要求科研人员将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或单独以解决局部技术问题为合作契机,缺乏对关键技术和后续成果的共享,这无疑将风险不合理地过多地转嫁给科研人员或地方高校。还有部分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缺乏长远认识,在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取得效益后,较多地出现了不严格履行义务,不按照合同支付相关报酬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的可能。
3.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过分依赖成熟技术
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提供科技人才、知识储备和科研设备已经成为多数产学研合作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对于多数企业普遍面临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难题而言,由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使企业的投资与收益不能完全达成均衡,致使企业存在出资顾虑,缺乏研发资金投入的信心,严重影响着企业借助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对于市场前景看好的预研项目,缺乏提前介入投资和项目完成后一次性买断或先期使用的气魄,使企业错失了占领技术创新制高点的良机。另外,由于地方绝大多数企业自身素质和经济实力不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他们没有能够将原理性成果开发成应用型高新技术或成熟技术的能力,也没有实力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和解决,或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好、更优的技术成果。因此,他们往往只考虑把项目或成果争取到手,尽快见到经济效益,或者一味苛求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把技术搞得完全成熟,给他们提供交钥匙工程。而这对于地方高校和绝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三、地方政府影响因子分析
1.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联系不紧密
地方高校办在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他们与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有条件、有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及其归属不同,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构架内发展,双方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人事管辖和经费来源的不同,不仅降低了地方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依赖,也减少了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统筹和支持,这种“非相关性”和“非和谐性”的特征成为制约二者协调发展及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因素。加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大多沿袭传统的学科分类和布局,或照搬名牌大学的做法,没有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联系不紧密,关系较为疏远。
2.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及其配套政策明确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方向,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还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由于政府、企业和地方高校的职责和权益界定不清,对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分担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使产学研合作行为缺乏法律约束,技术价值因市场风险难以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难于划分,导致地方高校和企业各自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产生信任危机和政策风险,加之一些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诸如分工协作、利益分配、风险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等配套制度没能及时跟进,严重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如科研人员将研发成果以技术作价入股企业后,个别企业在年终分红时会以亏损为由,侵害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使科研人员及地方高校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极大削弱了以技术入股这种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效果,也制约了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3.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虽然在积极落实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建立了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中介服务中心、技术产权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和平台,但由于这些机构和平台或依托企业或依托高校,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也没有形成服务领域广、运行效率高和效果明显的产学研服务体系,致使其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作用和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有些地方政府虽建立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却又没有出台相对完整的行业规范和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致使一些中介机构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缺乏运作的动力和活力。因此,地方政府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以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中介作用、地方高校的技术支撑作用,保障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多方内在利益的共赢。
另外,地方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引导的力度不够,对产学研合作投入的资金不足,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产权保护政策等落实的不到位,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累的典型案例及成功经验推广不力等等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有效开展的不利因素。
四、结语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社会化的创新体系,需要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在政策支持、智力投入、技术支撑、资金保障、风险分担、利益分配等问题达成共识,也需要三方之间的积极沟通和通力合作。因此,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都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为根本出发点,强化服务意识,更新传统理念,明确角色定位,理清权利责任,加强宣传引导,改善合作基础,共建研发中心,健全政策机制,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以切实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玉芬,王尚武,张德健.内蒙古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浅析[J].教育观察,2011,(10):5-6.
[2]孙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45-148.
[3]戚志林,李文华,刘洪.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3-155.
11.“产学研合作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篇十一
一、征稿范围
产学研合作理论探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研究、产学研合作管理研究、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围绕产学研合作的科技中介、创新服务等问题的专门研究。
二、稿件要求
1. 稿件未在其他刊物发表过, 文章选题新颖, 观点明确, 突出前沿问题, 文字简练。典型案例分析要以事实为依据, 重点阐述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的科技成果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 文章字数一般不超过8 000字, 文章分级符依次为“一、”、“1.”、“ (1) ”……。
3. 稿件要求用“word”软件排版, 并附有作者简介 (包括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联系电话) 。
4. 稿件文责自负, 来稿一律不退换, 请作者自留底稿。
5. 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力, 如不同意删改, 请在来稿中注明。
三、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E-mail:cjhbgs@163.com联系人:刘晓敏
12.产学研合作协议(参考) 篇十二
甲方:********学院
乙方:*********有限公司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就共同开发“********项目”的合作事宜,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要点
1.1 发挥甲、乙双方在科研和生产中的联合科技优势,积极组织、协调双方力量组成科研
生产联合体,共同开展低苯不饱和聚酯树脂包装瓶的技术研发。
1.2 由甲方提供产品结构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乙方提供具体研制人员、试制设施、生产环境和研发经费。通过双方合作,最终实现低苯不饱和聚酯树脂包装瓶的原料配方、生产工艺、产成品。
二、合作期限
本项目合作期限自20**年**月至20**年**月止。
三、甲方责任
3.1 指派相关专业设计人员(不少于2名)参与项目研发,负责低苯不饱和聚酯树脂包装
瓶的结构、外形设计。
3.2 为乙方培训产品设计人员不低于5名。
3.3 针对乙方在工业生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中急需解决的其它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积极向乙方推荐合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可优惠转让或联合开发)。
四、乙方责任
4.1 负责提供项目开发所需场所和主要硬件设施;负责筹集项目研发所需经费。
4.2 负责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改性及合成反应配方的调整。
4.3 负责组织一支6~8人的技术队伍,成立专项小组实施项目的研发工作。
4.4 负责甲方因项目开发需要的往返差旅费用。
4.5 甲方因本项目的开展选派参与研发的部分学生毕业后,乙方应优先考虑接纳就业。
五、合作项目分配
5.1 本项目研发成果归乙方所有,乙方拥有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权利。
5.2 甲乙双方参与本项目的研发人员享有在有关技术成果文件上写明技术成果完成者的权利和取得有关荣誉证书、奖励的权利。
5.3 本项目实施取得预期成果后,乙方同意一次性资助甲方科研经费,具体数额待成果形
成后双方另行共议。
六、保密事项
6.1 甲乙双方同意对各自以及对方的保密信息采取所有必要的预防措施(保密信息包括但
不限于:技术方案、工程设计、工艺流程、技术指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研究开发记录、技术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数据、试验结果、图纸、样品、操作手册、技术文档、相关的函电、尚未对外公开以及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科研工作、等等),防止未经授权地使用和透露保密信息;不得向第三方提供保密信息或由保密信息衍生的信息;除了本协议确定的适用范围外,不得在任何时候使用保密信息。
6.2 任何一方违反保密条款(包括且不限于违约,过失或疏忽),将承担违约责任,并赔
偿信息所属方及其关联公司因此而受到的全部直接和间接损失。
七、不可抗力
任何一方由于不可抗力原因不能履行协议时,应在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1天内向对方通报,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在取得有关机构的不可抗力证明或双方谅解确认后,允许解除、延期履行或修订本协议。
八、协议生效、争议解决
8.1 本协议自双方签署盖章之日起生效。
8.2 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双
方应将有关争议提交甲方所在地仲裁机构仲裁解决。
甲方(盖章):*******学院
代表签字:
日期:20**年**月**日
乙方(盖章):********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13.产学研合作协议范本(华工) 篇十三
合 作 协 议
(本协议格式仅供大家参考)
甲方:华南理工大学/主申报单位名称 乙方:合作申报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甲方与乙方经协商决定合作申报20..………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项目名称)”(以下所指项目均为此申报项目),申请…………资助项目经费 万元,由
方自筹 万元作为该项目的配套经费,并达成如下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 项目任务分工
1、甲方职责
①(申报项目研究内容中甲方负责部分)……
2、乙方职责
①(投标项目研究内容中乙方负责部分)…… 第二条 经费分配
1.如果本申报项目获批立项,根据上述研究任务,对………下达的该项目资助经费,甲方、乙方同意此经费分别按政府资助经费的 %、%进行分配。
2………资助的经费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课题顺利完成。各单位的配套经费由各单位使用。
3………资助的各方支配的经费所购置的设备归……所有。各方自筹经费所购置的设备归……所有。
4.甲方在收到………下达的资助经费后的一个月内将乙方所占经费支付给乙方指定帐户。
单位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单位帐户户名 银行账号:***3759/合作单位银行帐号 开户银行:广州工商银行五山支行/合作单位开户银行
5.双方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现对方有重大违背项目计划(含进度和质量)导致项目不能按时完成的,另一方应及时提出,对方仍不改正的,另一方有权终止合作并请 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保留要求违约方立即退还政府资助经费部分和对已经投入的研制资金及造成的损失给予赔偿的权利。
第三条 成果归属
1.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①各方独立完成的所有权归各自所有,对方有使用权;双方共同完成的,按照双方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所有的成果优先在甲方进行产业化。
②项目成果的转让,须双方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任何一方不得私自开展。2.阶段性成果研究,各方可独立组织成果鉴定;阶段性成果归双方共享。3.成果应用后所产生的收益,由双方根据贡献大小按 比例进行分配。4.项目成果申报各级奖项,应根据甲、乙两方贡献大小排名。具体事宜另行商定。
第四条 保密约定
1.不论项目是否获得………批复立项,任何一方都无权在未征得知识产权各方同意的情况下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泄漏项目的有关情况、机密信息和技术等。
2..在业务交往过程中,一方获悉另一方的商业秘密和有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保密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财务数据等),获悉方负有保密义务。如获悉方保密措施不建全,应立即告知对方并采取足够的补救措施。
3.一方基于项目需要或其他合法理由获悉的他方商业秘密,应仅为双方的业务合作而用,不得用于其它目的。并且,获悉方对该商业秘密的接触应限于自身的员工或顾问人员,且仅为双方业务合作之目的合理要求的接触。
4.双方业务合作终止时,被获悉方有权要求获悉方返还或销毁其获悉的商业秘密载体,本条规定不免除获悉方在此之后的保密义务。
5.除非有特别约定,商业秘密获悉方对获悉的商业秘密负有永久保密义务,不因本合作协议的终止而终止。第五条 其他事项
1.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其他协作单位,双方应通报商议解决。2.其它未尽事宜,另行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四份,一份作为申报20..….项目附件材料上报,一份交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剩余两份由双方各自留存,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即具有法律效力。
甲方:华南理工大学/主申报单位名称 乙方:合作申报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盖章)(盖章)
项目负责人签字: 项目负责人签字: 法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 法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3
年
14.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研究 篇十四
总之, 产学研合作就是一种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的过程, 既能促使企业产品的研发市场化, 也能利于科研机构的研究产业化、商品化。它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技术创新, 而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研究产学研合作各主体方的利益需求,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关系, 进而促进维持产学研合作的稳定发展。
1 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
利益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关系范畴, 主要是将主体的需求与客体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和相互作用关系。作为产学研合作联盟系统的主要合作方, 产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角色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同样也各自追求着不同的利益需求与回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它直观地反映出不同角色对于利益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1.1 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的内涵及特点
马克思认为, 人类所为之奋斗的, 都是因为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互关联着。恩格斯也曾提出,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因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是以有多种多样的利益。而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多主体、跨领域的合作关系, 它所反应出来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样。正如学者们所研究的那样, 产学研合作是以追求技术创新和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因而合作主体的利益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经济 (物质) 利益, 但也不局限于经济的增长。在不同的体制、合作阶段、社会背景下, 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利益追求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合作主体的利益需求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 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过程中, 随着技术不断的研发, 合作所蕴含的利益便会不断体现出来, 从最开始的无形专利技术成果, 到接下来的成果商品化所带来的直接利润;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 到后续的经验教训;从起初的默默无闻, 到最后的知名度、品牌效应、顾客忠诚度, 这些都是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利益, 有的是通过实际的货币所体现出来, 有的是通过文字版的文献、著作表现, 有的则是无形的影响力, 充分表明了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 对利益追求的变化性。某一主体对于利益的需求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以科研机构为例, 学研方是作为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者与提供者的, 在合作初期, 进行技术创新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科研院校之所以会跟企业合作, 就是希望企业能够提供经济上的扶持, 作为回报, 他们会将研发成果与企业共享, 此时院校所追求的利益表面上而言就是经济收益;而随着技术成果的慢慢转化, 合作也不断深入, 此时, 学研方对于利益的需求则会慢慢转移到文化价值和社会荣誉上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定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国家相关部门对其在科研成果、著作等方面的评价, 因而此时学研方总体的利益诉求更多地表现为功利性, 而不仅仅是经济物质性, 从有形收益向无形荣誉过渡转化。企业方也一样, 在合作初期, 它想要得到的是先进技术, 突破生产瓶颈, 从而可以进行大量的生产, 实现技术商品化、产品市场化, 利益追求具体体现为经济收益;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其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会注重社会效益了, 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影响力, 社会对企业的认可等都将成为企业所追求的利益。上述种种都表明了, 产学研合作中各利益主体对于利益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
1.2 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的分类及构成
正是由于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要求我们在分析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时, 需全面分析利益的构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利益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2.1 按利益的形态分为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进行, 或多或少会产生利益的, 例如利润、技术成果、经验等等, 这也正是各主体会选择合作的主要原因。所谓产学研合作中的有形利益, 就是指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如利润、新技术产品。有形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利润。利润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满足顾客需求的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所获得的收入, 扣减在合作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成本后的剩余。使利润最大化也是产学研合作的一大目的, 当然这些剩余也是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主要内容。 (2) 技术转让收益。当没有将新研发出的技术或者工艺流程运用到实际产品中, 而是直接进行技术转让或者技术特许使用时, 也会获取相应的收益, 这种技术转让收益也应纳入产学研合作的利益。 (3) 论文著作。伴随着生产技术的研发突破、新技术流程的诞生, 相关的文献著作也作为一种产学研合作的收益体现出来。
除了有形利益之外的, 就是无形利益, 例如专利、经验、企业形象等。无形收益涵盖以下几方面: (1) 技术专利。合作参与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技术专利、产品研发成果、创新的工艺制造流程等, 这些是使合作获得直接经济收益的基础, 属于合作团队的无形资产。 (2) 品牌和商誉。在产学研合作各主体的共同努力下, 不断研发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产品和服务, 这些会为企业不断积累商业名誉和顾客的忠诚度。反过来, 这些商业名誉和忠诚的客户也会提高产品销售量, 帮助企业抢占市场, 从而为合作带来高额的利润。当然, 科研机构也会凭借这些成果不断增强自身的知名度, 提升在学术界的声望。 (3) 经验和教训。在合作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而解决这些阻碍的方法、经验, 或是从这些问题中总结的教训都是合作联盟的宝贵资产, 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来降低以后遇到类似问题的可能性。
1.2.2 按利益的类别分为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
(1) 经济利益。企业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的便是获得经济收益, 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掌握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流程, 进而批量生产新技术产品, 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 寻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学研方则可以利用合作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 给予研发人员一定的财力鼓励, 保持研发的积极性, 使得研发可以顺利进行, 同时也可以将研发结果卖出去以获取物质收益, 当实力足够的时候, 也可以形成成果商品化;而政府方在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利益则主要体现在实现区域和行业经济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 政府能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2) 文化利益。文化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与生存的软实力之一。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可以吸收部分创新型人才, 扩充人才团队,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而学研方也可以借此培养大量的研究人员, 优化人才结构, 并可以形成大量相关的文献成果、著作, 为以后的研究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政府方获得的文化利益更多地体现在培育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文化氛围、加速相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等。 (3) 社会利益。除了能得到显而易见的物质回报外, 企业通过不断生产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新技术产品来增强企业的商业价值, 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还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这些无形的社会收益对企业而言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一大笔财富;科研院校也可以通过不断研发出新技术、新成果等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这也是评职称、获取政府扶持的一大评定标准;而政府可以在产学研合作中促进合作的稳定深入发展, 在帮助各方顺利开展工作的同时, 彰显出政府的执政能力, 增强民众的信任。
1.2.3 按利益的方向分为正向利益和负向利益。
正向利益我们很容易理解, 一般人们所谈论的利益也都是正向的, 上述我们所提到的基本都是正向利益, 即所谓的收益。但不容忽视的是, 合作是存在负效应的。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便是典型的合作负效应案例, 合作也是会带来负向利益的。对于企业而言, 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会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研院校的研发, 从而会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下降, 得不偿失, 只有把握好度, 将负向利益转为正向收益, 才能使利益加大。
2 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进行产学研合作会给各参与方带来很多的回报与收益, 但这些收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合作的不断加深, 主体对于利益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 而各参与方的投入水平、市场的行情变化、对合作的管理程度同样也会影响着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变化。
2.1 各方的努力程度
参与主体获得的收益是和它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成正比的。合作的努力程度越高, 合作的效率就会越高, 利益自然就增加了。合作初期, 各方为了是收益最大, 都会全身心的配合, 但可能在合作一段时间后, 就会产生依赖感, 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努力水平;同时, 如果参与合作的企业或者科研机构还参与了其它的研发项目或者合作, 就会分散精力。无论是哪种原因, 都会影响合作最终的效率和收益。总收益发生了变化, 产学研合作各主体的收益自然也会发生改变, 无法达到预期收益。
2.2 信息的传递与沟通
良好的信息沟通与及时的信息传递能够使合作组织的每个成员都了解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做什么事, 有利于合作目的的实现。信息传递的延迟可能会使企业错过研发或者生产、销售的最佳时机;在不了解市场行情或国家政策导向的情况下而盲目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不仅不会给合作带来收益, 反而会使合作面临巨大的损失, 因而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也会影响产学研合作主体收益的变化。
2.3 产学研合作的管理
对产学研合作整个过程、团队的管理控制也会影响着各主体的利益。有效的管控会使合作一直沿着平稳的轨道运行, 降低合作运营风险, 避免损失。当疏于对产学研合作管理时, 各主体可能会各自为政, 合作的积极性、凝聚力下降, 从而会使成本增加, 收益降低。
上述几点会影响着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利益, 但要注意的是, 若是对这几个方面的控制很好的话, 会使主体的利益朝着增长的方向前进。因此, 为了能使各方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利益的损失。第一点, 要加强各主体的参与程度。从合作起步到合作深化, 不管是处于哪个阶段, 合作方都不能放松对合作项目的关注, 只有所有参与方都积极努力去完成合作项目, 产学研合作的效率才会大大提升, 从而使成本降低、收益增大;第二, 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资料影响着合作的走向和策略的选择, 传递有关利益分配的政策、活动信息, 引导利益主体的行为;第三, 强化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管控。规范对产学研合作人员的管理能够激发和保证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而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实时监控则可以提前发现问题, 避免后续更大的损失。
3 结论与展望
企业、学研方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企业希望获取大量的经济收益并使产品技术化、市场化, 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科研院校希望借此来不断拓宽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 加大科研力度, 大量培养人才, 提升社会知名度, 并使研发技术商品化;政府则想要达到区域技术能力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并借此来彰显自己的执政能力。正是这些利益需求促使着它们不断合作与发展, 只有在各方的利益需求都得以最大化满足的情况下, 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合作意识才会更强烈, 合作才会不断朝着深化的方向发展。
但要注意的是, 在产学研合作中, 不仅要使各合作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产学研合作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然后, 对于利益的量化还是很难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 如何正确处理好产学研合作中利益的分配和风险的分担问题, 对于完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在今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 笔者将继续深入地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 并期待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相关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摘要:产学研合作的形成与深化离不开利益的驱动, 企业、学研方、政府作为合作的主体, 对利益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变化性使得产学研合作关系变得复杂。为给后续研究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提供借鉴, 保持产学研合作稳定发展, 详细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的分类构成及影响利益变化的因素, 并提出保证各合作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利益,合作主体
参考文献
[1]苏敬勤.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研究[J].技术经济, 1998 (1) :12-14.
[2]辛爱芳.析产学研合作中的合作模式选择[J].企业经济, 2004 (9) :62-63.
[3]Aokimasahi Harayama Yuko.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to take on here from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J].Trade and Industry, 2002 (4) :42-49.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537.
[5]谢开勇, 张婷婷, 王倩.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诉求下的政府作为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1) :30-33.
[6]董彪.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策略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6:12-13.
[7]王玉晗.论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J].辽宁经济, 2014 (6) :14-18.
[8]雷永.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8:21.
15.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十五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学研合作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谭界忠(1963- ),男,湖南株洲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与经济研究。(广西柳州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06)26-221)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21-02
一、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发展必须构建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监控、保证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长期稳定开展的机制,使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在宏观上受到国家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而严格规范合作各方行为,在微观上明晰各方责权利,使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行业)这三个社会属性不同、社会活动各异的子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要使三者建立并能够有效地维持合作与交流,不断将合作推入新的层次,就必须把握联系合作各方的根本因素,构建一个高效而有力的保障机制。
二、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行业)三方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然而,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强有力的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仅靠高职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行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作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领导者与倡导者、组织者与推动者、协调者与监督者,在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纽带和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构建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中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主导与支撑作用。与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比较,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前者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往往在短期内就会产生直接的效益和影响,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容易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而后者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往往是间接的,而且需要相对较长周期才能见效,加上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没有被社会所充分认识,难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政府主导与支撑作用的缺失,致使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构建面临许多困境,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健全的组织协调保障体系。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涉及高职院校、企业(产业)和科研单位,因此,构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组织协调保障体系,建立一个由教育、产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基本前提。1992年4月,原国务院经贸办、原国家教委、中科院发起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因此,这里“产学研”中“学”的主体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为加强健全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组织领导机构,1994年6月,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成立了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随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甚至出现省、部间联合成立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如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组织协调保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工作向前迈进。
与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比较,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得到相关的产业、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应有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几乎是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唯一领导者和推动者,目前尚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保障体系。没有建立由相关部门联合的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地方政府调控缺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行为短期化,甚至有些还是应景式临时组合。
2.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单位合作,涉及教育、产业(企业)、科研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为保障合作能够持续稳定开展,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从立法层面上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保护合作各方合法权益。虽然,国家和各地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开展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如《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但是现有政策法规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是:宏观政策提倡多,具体政策倾斜少,缺乏相应配套政策,尤其是针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很少,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发展需求。所以,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环境还有待完善。
3.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开展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瓶颈”,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责任不明确,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只针对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合作设立了一些专项资助资金,但对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加上目前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重要性的宣传不到位,社会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产业部门参与合作相关激励政策,社会筹资渠道不畅,导致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三、强化政府主导与支撑作用,构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
尽管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来自市场的需要,但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局域性,会导致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行为目标追求发散,出现市场低效区和失效区。在市场体系本身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发挥的效用范围还较狭窄,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有限,市场本身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有利于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因此,必须通过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导向和支撑作用。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构建强有力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的关键。例如,美国1976年的《高等教育法》独立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通过法律条文为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德国和英国政府则通过对合作企业分别免交部分国税和教育税,建立产学研合作激励保障机制。政府的强力介入形成了完善的保障机制,使这些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典范。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高职院校,其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和协调。因此,构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支撑作用。
1.加强舆论宣传导向。我国高职教育近几年尽管发展迅猛,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仍处于弱势地位,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对企业(行业)吸引力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尤其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成为建立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的重大障碍。有些人将“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误读为“职业教育市场化”,将“市场导向”混淆为“市场化”,导致产业部门甚至包括一些高职院校自身将开展产学研合作仅仅看做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一种手段,从而漠视了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发挥宣传职能,利用媒体实施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意义、作用和效益,转变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有效引导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健全组织协调机构。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建立由教育、科技、发改委、财政等相关部委联合组成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小组,统一协调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负责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中长期发展目标,编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计划,并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以全面促进保障机制的构建。
3.明晰合作各方责权利。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在协调产学研合作各方关系、保护各方合法权益、规范各方行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根据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现实情况,从立法层面上明确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约束合作各方的行为,提高合作的自觉性,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使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法制化、规范化,为合作各方提供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避免合作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保障产学研结合的长期稳定开展。
4.建立合作激励机制。借鉴德、日、英等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考虑企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利益,调动他们参与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承担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任务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额或其他优惠政策。对于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业绩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并在政府产学研专项资金的投入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设立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政府奖励基金,对在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中,取得较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及个人予以奖励。
5.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要着眼于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能,按照“明确责任、各级共担、加大投入、逐年增长、提高保障”的基本原则,逐步将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设立国家、省、市三级高职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经费保障机制,完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公共财政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推动合作健康稳步发展。
6.大力拓展筹资渠道。通过政策和舆论宣传导向,鼓励大企业、集团公司以及社会各界出资设立各类基金,用于资助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精英设立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奖励资金和资助资金。引导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各方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新的合作模式,使合作各方投入的回报率实现最大化,以吸引更多的资金。
[参考文献]
[1]翟向阳,潘立本,等.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行政功能与作用[J].职教论坛,2006(3).
[2]谢慧明,夏富生,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3]于长东,韩晓伟,等.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4]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7).
[5]匡平,兰成琼.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16.南京产学研合作致辞(新) 篇十六
在阜宁(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会 暨新特产业、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政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的致辞
(2011年1月1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在充满无限希望的“十二五”扬帆起航、新的一年激情开局的美好时刻,我们来到省城南京,很荣幸地向各位领导、新老朋友汇报阜宁发展情况,寻求发展良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入交流合作,谋求更大支持。在此,我代表阜宁县委、县政府,向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阜宁发展的省级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阜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阜宁地处江苏沿海中部,县域面积1439平方公里,人口108万,辖14个镇和“两区一园”(省级阜宁经济开发区、东益经济区和澳洋工业园)。阜宁历史悠久,素有“江淮乐地”之称,阜宁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享有红色圣地、水绿宝地、创业福地的美誉,也是著名的“散文之乡”、“淮剧之乡”、“建筑之乡”和“长寿之乡”。先后获得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肉类产量百强县、全国粮食产量百强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一类生态示范区、全国新
1能源产业百强县、苏商投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称号。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奋战四年全面达小康,争先苏北跃进前八强”的宏伟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跨越争先”的新时期阜宁精神,乘风乘势推进大变革,同心同德促进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力实施产业招商、技改激励双轮驱动战略,开发区、东益经济区、澳洋工业园“两区一园”竞相发展,风电装备、光电光伏、粘胶纤维产业从无到有、异军突起,环保滤料、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产业由弱渐强、蓬勃发展,为主体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深入开展人人学技能、户户忙调整、家家办实业活动,高效设施农业由盆景示范到遍地开花,生态猪养殖总量全省第一,高效农业初步形成“裂变、带动、突破”效应,走出了一条原本基础不是很好,但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子;连续三年组织交通“突破年”、“攻坚年”、“加速年”活动,累计投入近100亿元,建设一级公路131公里,竣工通车96公里,特别是建阜高速、沿海高铁阜宁段及站点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阜宁迈入高速时代;按照江苏沿海中等城市定位,加快建设城南新区,完善提升老城形象,以射阳河为轴的100平方公里县城新老城区为主城,各10平方公里的城东开发区新城、城西澳洋新城为两翼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严把干部任用关、教师调配关、学校招生关,加快建设“一镇三中心”,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2010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2.8亿元,年均增长49.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年均增长43.6%,实现两年翻一番;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8亿元,四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10亿元,年均增长33%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5亿美元,当年实现倍增,自营出口1.3亿美元,增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0元,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7650元,年均增长11.6%。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已有14项达标,8项达到时序进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高幅增长,阜宁进入了大变革、大发展的加速期。前不久召开的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立足阜宁新的起点,科学描绘了阜宁“十二五”发展宏伟蓝图,提出了“十二五”“总量翻番,收入倍增,财政百亿,内陆崛起”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工业主导、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科教兴县、绿色发展五大战略,作出了“深化大变革再干一场,加速大发展再创辉煌”的重要决策,加快形成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新机制、新环境,努力让阜宁人民过上宽裕安康的美好生活。2011年,我们将以大变革、大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抓好新特产业发展、高效农业提升、服务业提速、基础设施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大重点,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幅增长,实现“十二五”精彩开局。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科技进步是推动区域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阜宁是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科技工作示范县,历来注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集聚技术力量、项目经费、先进设备、政策激励等优势,致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和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2010年,全县新增产学研联合体10个,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25项,引进科技成果20项。阜宁县科技创
业园获批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科院、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大学还与我县分别签订了共建科技平台协议,正大森源、黄河药业、协鑫风电、澳洋科技等一批企业分别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鼎晟滤袋、绿叶农化、东方滤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氟美斯公司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同研发的项目填空国内空白,列入省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一个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格局正在形成。为了增强县域经济核心实力,抢占新特产业制高点,“十二五”期间,我县大力实施工业主导、创新驱动、科教兴县战略,聚集政策,聚焦要素,聚合力量,加快发展风电装备、光电光伏、煤盐化工、粘胶纤维四个新兴产业和环保滤料、阀门机械、食品加工三个特色产业,全力争创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城市。2011年是我县“特色产业培增年”,我们将集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确保实现新特产业投入倍增、产销倍增、纳税倍增三大目标。
科技孕育希望,创新决胜未来。“十二五”发展大幕已经拉开,处在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上的阜宁,在加快建设沿海中等城市新征程中,迫切需要人才和科技的有力支撑。阜宁大变革、大发展的美好前景和现实需求,也为不断深化阜宁与驻宁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全面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阜宁县科技创业园功能,使之成为全县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新兴特色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进一步扩大阜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尽快形成亿
元科技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引培力度,重点引进2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技术带头人、200名技术骨干;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的发展政策,为政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更优的扶持措施,为在阜工作的科技人员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为“深化大变革再干一场,加速大发展再创辉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我们真诚希望,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建立更加紧密的政产学研合作关系,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推动阜宁新特产业发展壮大。我们也深知,阜宁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以来都得到了省级机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恳请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指导,帮助我们建设阜宁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兴旺,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17.国家合作项目联合申报协议书 篇十七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联系电话: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联系电话:
为充分发挥双方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甲乙双方
经过平等协商,就联合申报(项目名称)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第一条:项目申报工作分工:在联合申报(项目名称)过程中,甲方负责就申报项目同相关行政部门的关系协调工作,所产生的费用自行负担。甲方须提供申报材料所必需的有关企业的资料及其它需甲方配合的工作。乙方负责所申报科技攻关项目的资料撰写,查新以及项目上传等工作,所产生的费用自行负担。
第二条:项目研究工作分工:项目申报单位为乙方,协作单位为甲方。乙方负责实验室研究和项目检查验收所需的资料准备工作。甲方负责项目的国际合作方的联系和协调工作。
第三条:项目经费分配:甲乙双方同意按照5:5的比例对政府资助经费进行分配。乙方在收到下达的资助经费后的一个月内将甲方所占经费支付给甲方指定帐户。双方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需费用从各自分摊的科研经费中列支。
第四条:合作项目各方应严格遵守共同签订的合作协议书,除因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不得中途撤消或中止合同。在合同期内,某方要求修改合同条款,须双方协商,确认后方能生效。
第五条: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生效,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推荐阅读:
产学研合作协议项目11-16
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09-12
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模版07-15
产学研合作协议(科研院所)06-25
硅湖学院产学研合作和实习就业基地协议书08-05
产学合作实习体会10-16
产学研结合机制新08-03
建设产学研基地意义09-15
联合生产合作协议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