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环境教育综述
1.生态教育视角下的游客服务中心 篇一
一进入闻名遐迩的北京香山公园,便看到东门的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后的游客服务中心,不但香山的景色、历史、文化信息一应俱全,也增加了游客休息座椅、服务台及销售展柜等,并添置了自动擦鞋机、手机充电器等便民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游客,提升了公园整体服务形象。
游客中心,又称“游人中心”或“游客接待中心”,是接待来访游客的地方,其主要功能是免费为游人提供游览景区所必须的信息和相关的旅游服务,是旅游景区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
游客中心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始于1956年的“Mission 66”为美国许多著名的国家公园建立了游客中心,之后这一举动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借鉴和效仿。今天,世界各地的景区大都会建有自己的游客中心。近些年来,我国的一些知名景区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的设立目的是让旅游者在进入旅游景区之前,就对景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游客安排行程和对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建立保护观念。游客中心一般具有解说、引导、服务、游憩和集散这五大功能。其中解说功能是游客中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作为解说与信息服务的手段,让大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关于景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利用这些价值以及如何保护这些宝贵财产;引导功能使旅游者可以了解整个区域内环境、景物和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服务功能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餐饮、交通、娱乐、购物等服务信息;游憩功能指游客中心本身作为景观点或景观的一部分,使旅游者在逗留时间内可安排部分时间进行游览;集散功能指游客中心是游览区与大城市间的交通连接点,对来往旅游者具有集散作用。
游客中心主要具有上述五大功能,具体到某一自然或人文类型的景区的游客中心,可能会突出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功能。值得强调的是,解说是所有游客中心都必须突出的一项功能。然而,我国的许多景区游客中心往往只是偏重于旅游集散、接待等功能而忽视了解说功能。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游客中心的规划设计,涉及旅游、规划、建筑、园林、生态、文化等多学科知识。主要关注选址、布局、规模与空间功能、建筑造型、展示内容与方式等方面问题。具体而言,需要从三个过程来考虑整个规划设计过程。
力推生态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思想的普及,旅游区建设如何体现生态性已成为各景区建设的共识。游客中心对生态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规划层面 游客中心的选址与布局应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尽量设置在环境敏感性低的地方,避开生态脆弱或自然灾害易发生地带,尽量保留利用原生地形、地貌及生态特点,同时考虑可达性。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方法为游客中心的选址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方法。具体分析时的生态因子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坡度、坡向、地下水补给区位置、植被类型、地质灾害位置、水流、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要素。
此外,游客中心的规划布局模式可以考虑集中型和星座型(或散点型)两种布局,具体布局型式的选择除使用功能上的考虑外,也应考虑哪种形式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设计层面 游客中心的设计应以生态建筑设计理论为指导,“设计结合自然”,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同时考虑生态节能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问题,建成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
具体来讲,建筑规模满足游客量及游客使用需求即可,不应求大,面积主要考虑景区生态保护要求、环境容量、未来游客接待量、投资额等因素。
建筑造型上,其空间体形、风格应与环境相融合。应以自然环境要素为源泉,进行模仿、提炼与重组。将建筑的空间与形态融入、渗透于自然环境之中,做到因势利导,尽量做到不动土方、不破石相,巧借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此外,还要在建筑的空间、形体、色彩、质感方面仔细考虑,使建筑与自然“有机匹配、和谐共处”。
解说层面 游客中心的解说内容应该侧重科学性和教育性,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进行介绍,尤其对与景区景点相关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动植物、文化景观演变等知识进行介绍。使游客对景区的认识更加科学、更加深刻,从而提高游客的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意识。
与地域文化相协调
风景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具备不同的地域特征,地域性建筑可以表达某一传统对场所、地域、气候及功能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这种解答能反映地域的内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作为游人接触景区的窗口和重要节点,游客中心及其建筑风貌需要向游人展示其地域文化的符号。只有从建筑布局、形体、材料、色彩等方面,做到与地域文化相协调,才能使游客中心具有地域认同感,真正植根于景区所在的大的文化景观环境中。
世界上著名的案例有日本建筑师远藤秀平在大阪和广岛之间山区设计的泡泡游客中心。它是一个球体建筑,从远处看恍若飘落在林间的气泡,从近处看则似从红土里伸展出来的岩石,以一种满是自然气息的情状,形象地表达自然界生态平衡系统以及与自然文化的融合。
强调体验与感知过程
游客中心除了生态与文化两大要求外,最终还是要为游人使用服务的,所以应该以人为本,满足游客或工作人员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增强游客的旅行体验与感知过程。其设计也需考虑三方面的内容:
选址与布局方面 游客中心的选址应尽可能考虑景区规划要求和游人的可達性。美国国家公园主管们认为游客中心应设置在公园入口,或在游览服务比较集中的区域,或邻近被解说资源最有效率的地方。也有人认为可布局在游客进入公园后需要指路服务的第一停留处。特殊情况下也可设置在公园的终点。
游客中心的布局模式有集中型、星座型(或散点型)两种。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可分三级设置在风景区、景区、景点或旅游城、旅游镇、旅游村。黄石国家公园、北喀斯特国家公园都设有多个游客中心。峨眉山风景区的游客中心呈集中型,布局在报国寺景区。九寨沟风景区自沟口至沟里分为五个风景区,游客中心布局采用了星座型。道路网呈放射环形的景区,游客中心可布置在中心的服务区域,以加强游客中心与各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无论选址于何处或采用哪种布局,都应以游人使用需求为导向,考虑游人的最佳体验与感知过程。
设施、功能布局方面 游客中心的设施应与旅游景区的主题相适应。对应于游客中心的展示功能,主要设施可包括全景沙盘(大型景区可以设置)、大型导游图、各种解说标牌/实物、多媒体放映、儿童游憩与教育区域;对应于服务功能,主要设施有咨询接待、售票、购物、邮电通讯、自动取款系统、医疗救助等;对应于管理功能,有办公室、会议室、库房、电脑机房等。不同规划级别、功能、规模的游客中心内部设施配置要求有所不同。
展示方面 游客中心其实是一个展示当地文化、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变迁的小型博物馆。因此,展示也就是一种静态的解说,也是游客中心设计的重中之重。通常看来,游客中心的展示是以一种有条理次序或方式的讲解素材,让游客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地参观。展示内容或展品应该具有解说性。展示内容求精不求多,否则很容易让游客感到疲劳。
要想让游客记得深刻,展示手段和语言必须带有一定的内在顺序性和逻辑性,以便于根据语义或图像规律进行编码记忆。展示方式一定要生动、富有新意。展示方法可以有生态展示、视听展示、动态展示等。
从感知层面上看,游客中心还可以考虑通过一些细节的设计来体现景区内的重要展示对象。例如香港米埔湿地公园的游客中心(越冬候鸟保护区),在游客中心的入口处,设有许多青铜材质的水禽雕塑,造型生动逼真,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如西班牙卡布雷拉群岛国家公园的游客中心,也运用了类似的设计方法。
【游客环境教育综述】推荐阅读:
花果山漂流游客须知07-24
景区游客投诉处理规定08-22
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09-28
游客接待管理制度wps08-12
游客讲解员演讲稿08-13
景区游客体验管理运行机制初探09-03
旅游景区入园游客须知08-20
浅谈库车县旅游景区游客管理09-05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以厦门为例10-13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