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文化的认识(精选11篇)
1.对茶文化的认识 篇一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杨晓宇 20133539 汉语言文学一班
在企业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企业文化”。既然企业文化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层层深入地理解。
国家的富强靠经济
21世纪的今天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主要的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在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温饱的解决,到小康的到来,再到今天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没有哪一步离得开经济实力的提升。
不管是欧洲国家的富强,还是东亚四小龙的崛起,都离不开经济实力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会把经济的一系列指标列为国家发展的衡量标准,例如GDP、GNP、CPI等。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2002年中国的GDP总量就已经达到10万亿人民币以上,2004年则达到16万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将近2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同期的六分之一,实际上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应该更高一些;2004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突破了2.6万亿人民币,2005更是超过3万亿人民币,比建国初期增加了近100倍,比改革开放初期也增加了将近30倍。看着这些宏观的数字,再回想这些年来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确实在崛起,确实在迅速地走向富强。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福祉,不容否认。
所以说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落后意味着国家的挨打。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才能带来祖国的繁荣和昌盛。
经济的繁荣靠企业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以及后来的混合企业都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贡献,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富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型企业的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税收收入总额中有53%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不只我国,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的反映。2 300 万的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美技术创新成果的55%是小企业提供的,在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占93%,其中70%的企业雇员少于20 人。一批科技型小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18.7%。
美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很注重与其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小企业与小企业之间进行联盟,引导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甚至从属或依附于大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大企业的支持。美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没有什么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只是大企业众多零部件提供商之一,但是大型企业会给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成功运用产学研结合的国家之一,其中小企业也广泛地与各个大学合作。美国政府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财政政策,直接投资,建立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构。
中小企业即使在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企业总数中,小型企业约占98%,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小企业的就业人数也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0%以上。1997年,美国有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5%,他们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GN的39%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占新创造就业机会2/3,技术创新占全部技术创新的50%以上。
中小企业在世界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一个资金短缺、劳动力充足、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中,更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兴旺靠管理
企业的发展推动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是管理的发展。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今天的文化管理。每一次都诠释着这句话:“企业的兴旺靠管理。”
管理其实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的触角涉及到每个岗位、每件事、每个动作,总之而言,将认为不重要的事管起来,将简单的制度长期执行下去并用心去做就是好的管理,企业的竞争是资本竞争、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管理竞争,但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决定企业的成败。
企业管理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且恰当的管理可以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并向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
不管是苹果公司、海尔集团、通用电气、还是丰田公司都有一个优秀的CEO,以及一个完善的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每一个公司的每一天都面临着激励的竞争,每一天都有新的公司产生,同时也有旧的公司破产。华尔街风暴,东南亚经济危机,日本危机每一次都会导致管理不善的企业破产,每一次危机后也有一批企业蓬勃发展,不仅国家的富强需要好的管理,所以企业的兴旺更需要管理。
管理的灵魂靠企业文化
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992年,约翰·科特教授和同事詹姆斯·核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感性层次上,我们对企业文化并不陌生。我国曾经报到过的一个企业,该企业上万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在宿舍区建了一个报廊,在报廊里从黑龙江日报、四川日报、海南日报到浙江日报,全国各大省区的主要报刊在报廊里都有,而且天天更新,那些背井离乡在珠三角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们每天都能获知家乡当天的信息。也许报廊和报纸不是企业文化,而每天更新各大省区的报纸的举动就是企业文化。事实上,在中国企业悄悄将脑袋伸出国门的时候,企业文化也已经在优秀的企业中扎下了根。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在这个新世纪里,对企业文化重新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诠释。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精神风貌,更应该蕴涵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因此,除了企业形象外,它还代表了企业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文化建设。较为超前的企业,能够将企业文化扩展到“以人为本”的育人层次,如海尔,不仅对人进行物质上的关怀,更立足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文化理 念,从高层次上实现“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的落后比企业技术的落后更可怕。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高精尖的设备可以买来,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东西,表现在企业成员的日常行为中,有着经久的规范力和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不具有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先进的技术可能成为参观的展品,高精尖的设备可能沦为一堆废铁。
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灵魂靠文化。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2.对茶文化的认识 篇二
对会计文化的认识离不开对文化的认识, 《韦氏新大学词典》 对文化的概念是:“文化是包括思想、言谈、行动和人工制品在内的人类行为的综合形式, 并依存于人们学习知识和向世世代代传授的能力”。
我国学者梁漱溟在 《中国文化要义》中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即通常所说的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 而广义文化是指经济、政治等。
学者张汝伦对中外文化研究后认为, 文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全部生活方式; (2) 思想、 感情信仰的方式; (3) 个人从别的群体中获得的社会遗产; (4) 积累起来的学习 (5) 伦理道德、 价值标准; (6) 历史积淀; (7) 行为方式; (8) 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
劳秦汉在《会计文化学概论》中认为, 对会计文化的研究发端于1985 年6 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会计与文化专题研究会, 而国内其他学者一般认为关于会计文化的研究开始于198年美国会计学会举办的会计文化研讨会。 国内学者刘开瑞于20 世纪90 年代第一次在他的研究论文 《会计文化初探》中提出了“会计文化”的概念。目前对会计文化的研究, 通过CNKI检索, 至2012 年11 月底, 以会计文化为主题的公开发表的有价值的论文已有600 多篇, 而在2005 年以前不到90篇。会计文化的热度很高, 但会计文化体系构建仍在探讨当中。
二、 会计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 同样关于会计文化的定义也有多种, 不同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概括国内会计学者关于会计文化的界定, 主要有:
刘开瑞 (1990) 概括了会计文化的组成部分, 认为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对会计影响渗透的结果, 它由三部分组成: (1) 会计物质文化, 即会计的产品、形象等, 如会计报表、会计人员形象等; (2) 会计制度文化, 即会计人员的思维方式, 行为的准则; (3) 会计精神文化, 即会计人员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等。 把源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 并结合会计本身特点, 适应会计需要而形成的会计文化, 重新灌输到每一个会计人员, 用来统一他们的行为, 就能创造出一种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组织规范, 使组织成员在相互作用下, 发生同化, 最终取得会计管理的良好效益。
毛伯林 (1993) 给会计文化定义为:“会计文化, 作为人类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 从长期中外会计实践中创造形成的, 为会计人员所共同享有, 它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 体现民族特色, 从而增进会计活力, 推进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会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功能。
于玉林 (1994) 对会计文化的表述是 “会计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会计的物质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及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会计文化既是一种理论, 又是一种实践。 ”
易玄 (1997) 将会计文化定义为“会计文化应该是一种社会组织文化, 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它是一个多层面、多元的文化体系;它是一个社会学、自然学、 经济学等相融合的边缘文化体系它是具有历史性、国际性、规范性、综合性的社会组织文化体系。 ”
黄东光 (2001) 提出:“所谓会计文化, 即是为促进社会经济、社会人员等方面全面发展, 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环境、知识系统、价值体系管理制度、教育方式等的总和。 ”
殷勤凡 (2005) 认为:“会计文化是在会计主管倡导下形成的并为全体会计员工共同认可、信奉、实践和传承的精神财富的集合, 由核心层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和显现观的诚信、独立、客观、公正、谨慎、保密六个要素共同构成, 为会计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职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
张云 (2009) 对会计文化的理解为:“广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精神文化, 其核心内容是会计人员的价值观。 狭义的会计文化仅指会计的精神文化。 ”
劳秦汉 (2010) 将会计文化表述为人类社会会计领域所专有的历史凝结成的会计存在方式, 是会计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 即所从事的会计活动的自由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并能促进社会经济、 人类历史与会计人自身进步发展的超自然的创造性成果。
三、 会计文化的特征
由于会计文化是会计领域所专有的, 是会计人的创造活动和成果, 没有会计人的会计活动, 就没有会计文化, 没有会计文化, 就没有会计领域的形成, 因而会计文化的形态表现有多种, 表现形式也各异, 但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 这些共同的特点反映和体现出来的就是会计文化的基本特征, 可以概括如下:
(一) 动态性。 文化是一种积累起来的学问, 会计文化同样如此, 后期的会计文化是在前期的会计文化成果的学习、 吸收和改进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的, 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 对会计文化对其所在环境有利的一面得到保存和巩固, 而对不利或阻碍会计发展的文化则加以选择与淘汰。 会计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 持续更新和延伸, 是个动态的过程。
(二) 统一性。 会计活动的运行是以会计法规制度、 会计伦理道德为标准的, 具有统一性, 会计人也习惯性形成了遵守会计法规、会计道德的要求。试想如果会计人员在处理公司会计业务时不遵循会计规范, 各行一套, 那么不仅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混乱, 造成资源分配不平衡和浪费, 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危害社会, 就此而言, 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会计文化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三) 广泛性。 从会计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 会计文化涉及范围之广, 现代会计文化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会计研究的领域, 拓展到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众多领域, 把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社会心理都纳入会计文化研究的范围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会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与之相随的会计文化也会随之延展, 会计文化将更为广泛。
(四) 差异性。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在漫长的会计活动实践中形成的, 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与经济、政治是紧密相连的, 不同的社会经济对应着不同的会计活动, 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会计文化, 因而不同的国家会计文化也存在着很多不同, 纵然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也不能改变会计文化的这种差异性。 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域会计文化也有着细微的区别, 因为会计的规章制度只针对特定的企业, 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会计环境的差别上, 可以说会计文化的差异性是由政治经济以及制度环境所引起的。
(五) 群体性。 会计文化是以会计人的群体形式实现的, 不是个体性的表现, 会计的内容很广泛, 却不能将某一会计文化内容归为一个具体的个人所特有,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群体的某种共同意识和行为活动。由此可见, 一种被认为是会计文化的习惯、 行为等必须得到会计人群体的共同认可并共享时, 才能成为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使得会计人对已经认同的这种意识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这就使得会计人不知不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群体文化。
纵览会计文化研究的成果, 会计文化特征除了以上概括的五条以外, 还有诸如竞争性、国际性、规范性、创造性、时代性、自由性、连续性、民族性等特征。
四、 会计文化的功能
会计文化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总体表现在于促进会计人员的成长发展和协调社会的良好运行。在会计实践中, 会计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约束功能。 正是由于会计文化的具有约束会计人的行为, 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没有约束功能, 会计文化的发展方向便失去了意义, 会计工作也不能有序展开因此会计文化的这种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在会计实践的各个方面。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只要是通过会计规章制度发挥作用的,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相关法规, 必须执行相关制度如在我国由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依次自上而下形成企业会计准则的三个层次, 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6) , 具有法律效力, 在全国范围内 (港、澳、台除外强制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这种会计制度文化的作用是为了使会计行为更加规范合理, 提高了可比性最终也促进了整个会计系统的高效运行。
(二) 导向功能。 会计文化规定了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 会计目标以及会计的规章体系, 通过对会计文化的价值观念、 价值规范和制度规范对会计人员产生强大的号召力, 在会计文化的影响下, 使会计工作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会计文化的导向功能具体体现在会计组织通过对会计文化核心的共同价值观选出的带有代表性的先进成员榜样的力量, 使得会计个体逐渐认同这种共同价值观, 并以此为标准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其次会计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硬性规定了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 也反映了共同价值观的要求, 会计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将这种硬性规定导向为主动顺应, 发挥出会计的积极作用, 促进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进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三) 激励功能。 运用会计文化能够影响和改变会计人员在实践中对企业目标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从而使会计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千方百计地在法律范围内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而该层次又包括以下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 公正度、 接受现实能力。 会计文化也是将会计人员的自我实现作为最终目标, 在实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人的价值。 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会激发会计人员为会计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促成良好氛围的形成。 充分发挥会计文化的激励功能, 会使会计组织能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 凝聚功能。 会计文化的共同价值观使得会计人在实践活动中在心理素质、思维习惯、价值追求、行为规范上大致相同, 由此产生一种对会计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此基础上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凝聚力, 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管理过程中也耳濡目染, 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会计人员这种共同的价值准则、最终把每个会计个体融合到整个组织中来, 协力同心,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去开拓进取、奋力拼搏, 使会计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巨大的整体效应。
除以上主要功能以外, 会计文化还具有辐射功能、 拓展功能、 调适功能、表率功能、应变功能等。
众所周知,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会计文化作为会计职业的文化, 具有文化的普遍性和自身的特殊性, 国内学术界对会计文化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了, 研究会计文化是建立会计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 通过会计文化体系的建立能够切实引导会计人的正确行为, 从而有效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Z
参考文献
[1] .龙云飞.简论会计文化[J].工业技术经济, 2001, (1) .
[2] .殷勤凡.对会计文化的批判性思维[J].当代财经, 2005, (5) .
[3]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9, (9) .
3.对安全文化发展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安全;文化;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认识而转移,其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创造、继承、批判、吸收和发展,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产、生活、生存的实践活动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体现。
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安全呢?下面我们就对文化、安全及安全文化的理论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几乎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历史的连续性,通过继承、传播、交融、吸收、和升华等途径得以发展,它通过体现着某种价值观的传统、习俗和教育等常规的方式对人类个体的思维方式施加影响,提供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沟通方式和评判标准,使群体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某种倾向性、趋向性和一致性。
文化象征着秩序,文化的价值对某一特定人群有普遍的认同感、应时的仿效性和广泛的社会氛围。
二、安全的含意
安全是指人们在从事社会生产的实践中,使身心健康不受外界条件损害的状态。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始终存在着安全问题,即伤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存在于一切空间,遭受意外伤害的风险存在于任何时间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间,就是说事故发生的普遍性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有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事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始终存在着安全与否的问题。
安全是人类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永不停息的追求,安全是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是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它决定了对组织的风格和熟练度。
我国将安全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的显著特点:它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结合,强调人的安全素质,是以具体的形式、制度和实体表现出来的,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安全文化,这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
安全文化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1.被动承受阶段。人类对于灾害事故的孕育、演变、发展和发生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完全处于受自然的摆布,被动地接受和承受灾害事故发生后的一切结果。
2.主动应对阶段。对灾害事故有所认识,人们的安全行为方式有了重大的变化,力图采用综合性对策和超前措施,干预灾害事故的发生。
3.超前预防阶段。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主要在人造系统的安全性和人造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融合的可靠性,重点在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人的智能开发与安全,人因失误的控制方面。
4.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认识 篇四
高二上学期,我利用上课时间读了这本书,前几天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读后感谢很深,通过阅读这部著,让我对美国文化或多或少又对了一些认识与了解。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农场主奥哈啦的女儿施佳丽一直深爱着年轻英俊,受过高等教育的阿西礼,然而阿西礼却娶了他的表妹梅兰妮,而赌气的施佳丽嫁给了梅兰妮的哥哥查尔斯。后来,战争爆发,阿西礼与查尔斯都参了军,而阿西礼把临走前怀有身孕的妻子梅兰妮托付给了斯佳丽,在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程度的时刻,北佬几乎要攻进亚特兰大市时,斯佳丽本可以和姑姑一起逃离,然而梅荔即将临盆,为了遵守对阿西礼的承诺,斯佳丽冒死找到瑞特,在瑞特的帮助下,他们回到了塔拉农场,斯佳丽拖这疲惫的身子,刚回家却又不得不面对母亲变故,父亲精神失常,家园被毁,还有贫穷和饥饿。在高昂的税收下,她被逼无奈抢走妹妹的情人,于是她开始创业,雇佣犯人,投机取巧,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后来斯佳丽又嫁给了迷一样的男人瑞特,但两人之间矛盾太多,直到爱女美蓝的意外死亡,梅荔病故,瑞特离去,她才明白,她一直追寻的梦中王子一直是个梦。梦醒后,才发现自己所爱之人是瑞特,但是为时已晚,最后斯佳丽回到农场,开始新的生活。
战争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它让人变 得坚强,他们在战火中守护自己的土地,不离不弃,他们勇敢,坚强不屈服。而我父母亲还是青年的时代,似乎所有农村女性对自己的命运都能安然接受,丝毫没有抵抗之意,婚姻包办让多少中国青年陷入一生的痛苦之中。相比斯佳丽敢做敢为,勇敢追求真爱的性格来说,中国人比较缺乏,想爱又不敢爱,或者甚至想都不敢想。这种差异至今仍然明显的存在。
中国人对待土地的态度与西方人大相径庭。在美国,在斯佳丽眼中,不论北佬的炮火多么猛烈,不论税收多么高昂,她都会拼死抵抗,因为这片生她养育她的热土早已与之融为一体了。而在本土文化中,在现如今,多少青年背井离乡在外打工,土地荒废不堪。现代中国土地制度正面临 改革
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女性莫过于梅荔,除了拥有温柔而又高贵的外表,内心也无比坚强。当有人亲眼看见斯佳丽与阿西礼相拥在一起,她仍执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道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之哭,却仍然执着地要为阿西丽再生一个孩子。最后她离开了所有她爱和爱她的人。她几乎拥有女性所拥有的一切美德,她真的很美。
我一直以为只有中国才会讲究内心美,才发现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只有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会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5.浅谈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篇五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其体系构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目的在于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才是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文化;体系构成;功能与价值;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现实课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产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农庄、城市、工厂、运河、铁路、绚丽的服饰、美味佳肴等等,这些属于物质性的文化形态;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情绪、知识系统等等,则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产生和进步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外部自然的威胁压迫,如洪水猛兽、地震火灾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冲突。人们既要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尽可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即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改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方式,调校自己的生存轨迹,渐渐地创建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系统,即所谓的物质文明体系;同时也创建了博大的精神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成果、生存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程序、文学艺术等等,即所谓的精神文明体系。物质文明要素和精神文明要素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因子,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并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同样产生于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校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
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从内涵上看,文化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什么是“主流”,就是企业所主张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企业法人的意志与企业员工自然人的意志的统一。例如,企业关于员工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价值主张、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奉行,就成为主流理念。行为方式是贯彻理念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包括了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过程,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如“遵章守纪”、“团结合作”,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主流行为方式。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统一,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部宣传口号和对外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念的设计与升华,也要重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型管理方式、“泰罗制”管理方式、行为科学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管理方式到文化型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前边的四种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在管理实践中暴露了各自的缺陷。文化型管理方式,则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文化主导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戒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属于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1.引导效应。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也能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效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众怒难犯”,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效应。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和谐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5.辐射效应。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宣传、交往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虚而不实”、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企业里,厂房矗立着,机器在运转,员工在忙碌,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产品、成本、产量、利润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企业文化却似乎无从把握。
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存在于企业总体运转的每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但它又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
就企业来说,有些根本性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如“为什么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就员工个人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些终极性的命题,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引发的价值评判和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企业文化,而在于存在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培育倡扬科学进步的文化体系,愚昧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员工把严守工作纪律,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把按劳取酬,把必要的加班等等当作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当作一种急于摆脱的负担,当作无可奈何的服从,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员工对职业、权利、义务的态度,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的态度,由这些态度决定的情感情绪、言行举止、工作绩效,就是内在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环境熏陶、认知建构、管理规范、行为培养等等措施,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通过塑造优秀的员工队伍,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它的内容、操作、效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6.浅谈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篇六
随着中国走向国际化,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交际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了解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于西方文化的一些认识。
西方文化是在与基督教实力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西方特有的自然环境使之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宗教。西方文化冲破宗教统治不可能一下子就打破它的束缚,那么它就从细节上去一点点的蚕食宗教势力,结果就形成了发自于基础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个体文化,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开始的,期间涉及了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西方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核心就是观念的共识,东、西方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具有不同特性的东、西方文化,这两种文化是互补互足的。西方文化现在也在不断地向东方文化学习,并且从东方文化中吸收一些有益的观念来融合在西方文化中,譬如一些西方国家倡导“团队精神”,并引入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对我个人而言,我是十分喜欢西方文化中的称谓礼仪、交谈礼仪、女士优先礼仪、餐桌礼仪的,这些礼仪会使人看起来有礼貌、有素养。
在科技创新方面,近代西方取得的成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从蒸汽机的发明,到通讯设备与系统的建立,这些无不体现着西方文化的先进。西方文化的确在各方面都很优秀,都处于世界的顶端,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持着西方文化优越论,总想着要出国发展,东、西方文化各有各的优缺点,喜欢国外的文化,首先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文化,更不能全盘否定东方文化。
7.对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篇七
在这里, 笔者仅就基层企业文化建设谈一下个人的认识与思考。
一、强化认同, 增强基层企业文化的感召力
人是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力, 企业则是将组织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既定个人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的组织。。采油五厂自建厂以来, 始终立足于储量、产量、效益协调发展, 坚持滚动开发, 依靠科技进步, 配套完善工艺技术, 不断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细分成本, 落实责任, 量化管理, 降本增效。对于五厂来说, 情系五厂、谋利五厂、发展五厂是每名员工不懈地追求, “爱我五厂, 共建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五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从管理上满足日益增长的职工多元化个人需要, 实现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如何通过精细管理, 将区队管理的重点放在基层文化构建弘扬、文化氛围营造与管理创新上, 从而不断改进基层管理工作的科学运作方法, 逐步构建出基层特色文化?这是新时期摆在每一个基层组织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但是以认同为根本, 就为基层企业文化的构建增强了感召力。
二、高效执行, 提高基层企业文化的创造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要放在促进企业长远有效发展上, 使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既具有丰富的内涵, 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其经营理念、经营准则, 更发挥着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采油五厂油藏经营管理三区精心培育“星火”文化。灌输“星火”--“传承、凝聚、迸发”的核心理念,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的团队精神, 宣扬“高效执行、精细管理”的基层团队文化, “超前思维、程序运作”的建区理念, 将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实现自主管理上来。同时, 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以提升竞争力为主旨的执行文化, 抓好制度的作用发挥、有效落实、运作效率, 引导员工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开办周一安全大讲堂活动, 推行“一名班长一堂课”制度, 组织班组长安全知识授课, 通过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增强教育针对性, 实现安全文化人人讲, 不断丰富基层安全文化内涵。对新分配人员实行安全监护制度, 并签订安全监护协议书。完善《安全隐患上报奖励制度》。编辑印发安全培训手册, 将采油区队所从事的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以手册形式下发至每名员工。通过以上措施建立以监督举报三违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绿色通道”, 构建“人本安全”的安全理念;自2004年12月至今, 该管理区成立仅2年零7个月, 就于2005年成功创建中石化股份公司“银牌采油管理区”, 2 0 0 6年7月被授予采油五厂“实施‘双建’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被评为2006年度分公司“金牌采油管理区”。作为石油石化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紧紧围绕油藏经营管理、增产增收增效这一中心, 高效、规范执行, 持续创新管理, 力争效益最大化, 才能确保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
三、丰富形式, 提升基层企业文化的向心力
在构建基层企业文化方面, 不能简单地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企业”+“文化”, 它不是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程序、监督措施之类的表象文化。深层次的基层企业文化应该是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员工心灵深处的意识形态。可以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主宰。
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作为基层管理者, 要引导员工针对岗位和行业特点增强对基层管理的关注, 逐步建立便于职工理解与接受的文化理念。通过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营造个人与区队长远有效发展的高度协调、统一, 提高文化对员工的约束力, 以激励为途径, 以认同为根本, 积极构建基层文化, 最终实现思想、目标、利益和情感的认同。
作为企业员工, 应将重点放在对已有文化的全面客观的理解。逐步建立形成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凝练出的, 并积极倡导的价值理念。以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具有鲜明基层特色文化来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区队管理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和谐创新, 增强基层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企业需要员工忠诚、感恩、主动, 能同富贵也能共患难, 在员工的功利要求之外, 需要更多愉快、尊重、自豪和温暖的感受。互相忠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 企业与员工之间, 员工与员工之间, 都达到积极健康、活泼和谐。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沟通方式,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良好沟通, 是我们做好企业文化工作的方法。企业要在经营性、制度性和管理性渠道之外, 建立更多各种各样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的渠道和载体, 自然就能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位置和心态的位置, 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之间也自然会产生感情。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塑造不可能一日而成、一蹴而就, 它是以经营理念及组织行为的规范, 通过引导、约束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及行为模式, 直到最后, 形成一种习惯。真正的企业家应当明确一条铁律, 那就是: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 是巨大的生产力推动者。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 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塑造不可能一日而成、一蹴而就, 它是以经营理念及组织行为的规范, 通过引导、约束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及行为模式, 直到最后, 形成一种习惯。
8.对群众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 群众文化 重要性 认识
群众文化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是广大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文化行为,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群众文化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功能。群众文化集娱乐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寓教于乐,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获得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目的。理想、道德教育是比较严肃的主题,单纯地运用政治宣传教育的方法来进行,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进行政治宣传教育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就能够极大的增加宣传的吸引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使人们在得到高尚趣味的精神享受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正是因为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它同时符合群众文化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的功能。
群众文化的对象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较之专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显著优势就在于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无论是其服务的对象,还是其活动本身的直接参与者,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修养、不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民族的人,都是群众文化的服务对象,都可以成为群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因此,群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突破了对象制约性、区域制约性和时间制约性的全“开放”宣传阵地。利用群众文化来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其实际的教育效果就可以提高到一个更加有效的程度。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希望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文化显示出特殊的功能。比如:举办知识竞赛、演讲会、故事会、书法、美术、摄影、集邮、集体音乐舞会、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以及各种球类、棋类竞赛等多种多样活动,用美的旋律塑造各自的形象。把人们的思想境界引到更高阶段。使这些有益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起到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提高群众文化事业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群众体魄,努力用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去占领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活动阵地,用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引导他们追求科学知识,发展他的智慧这才能对国家综合治理,安定团结,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透过群众文化来提示人类灵魂和民族精神的本质,其艺术感染力、社会感召力、精神影响力是巨大无穷的。当今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多元化,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几部电影,几部小说,几部歌曲,精彩纷呈的艺术空间,色彩斑斓的文化样式,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特别是现代科技、电、光、声波的冲击,文化市场的空前活跃等等,都给我们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无论是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还是群众文化艺术研究与辅导,都离不开创新二字。一个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特别需要当代先进思想的灌注,没有当代的先进思想,民族精神就得不到发展。
群众文化将是21世纪中国最有前途最大亮点的文化艺术之一。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资源十分深厚,群众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积累了世人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基础性工程,是文化工作的重心所在,也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群众文化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内函和形式,在理想、道德的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需要。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对于培养人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事业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必须把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中,“参与”是第一性的,而接受主体的求新意识,又是刺激其文化参与心理的动因,这就引出了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内容的创新,就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自育和育人;形式的创新,则是要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用以传播先进文化的群众文化设施的“二次创业”已势在必行,并应将其纳入城市、集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努力使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成为所在地区的“示范工程”“标志工程”。
群众文化运行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合拍。但是,因为群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主体属性,又规定了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还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把有利于建设先进群众文化列为检测其运行机制的最高标准,而不是简单的借鉴、引进、沿用市场经济运行法则。群众文化理论创新,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用以探索建设先进群众文化的真谛;二要在群众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情况,汲取新经验,提出新思想;三要形成群众文化理论家和群众文化实践家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新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也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并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群众文化事业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群众文化的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论文格式,群众文化事业工作。论文格式,群众文化事业工作。。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论文格式,群众文化事业工作。
因此,努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积极搞好群众文化事业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9.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篇九
长沙理工大学覃加哲***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文化,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试想,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土地或是丧失了本真的种族属性,那么这个民族其实是虚无的、根本不存在的。如是,若一个民族丢失了它的文明、模糊了它的文化定位,那么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将不复存在,它必然不能继续走下去,哪怕连站立的勇气都没有。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传说中,世间混沌,盘古生其中,开天辟地,历史从此开始;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神农氏尝百草,赐福后人,万世传颂;仓颉依万物之形意,造字留书。这些神话,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万物皆道的思想融入华夏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
诚、善、和、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天地、忠社稷、重家庭、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10.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认识 篇十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胡总书记讲话中强调的这一重大思想,深刻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对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开阔工作思路,开展好纪检监察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七大已于10月15日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报告。作为企业,我们应乘十七大的东风,在学习领会、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纪检监察工作,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水平。
一、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精神和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明确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指导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讲话科学地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这是对全党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讲话还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学习胡总书记重要讲话,就是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这是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基础。
学习领会胡总书记重要讲话,对做好纪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胡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解读其中关于反腐败斗争的内容,可以看出党中央和十七大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些重要要求:一是反腐败斗争党委必须负总责,只有党委切实负起责任,反腐败斗争才能无坚不催、无往而不胜。二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这是党的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提升,也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行之有效的全局性措施。三是第一次提出三个“更加注重”,这三个“更加注重”是对十六字方针和惩防体系构建的强调,也是胡总书记第一次针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这一要求。四是继续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作为反腐败斗争的工作重点。这为纪委更能发挥其独特作用起到了保障。胡总书记讲话中还提出了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论点,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其目的就是形成社会民众共同的价值认同,促进人们社会理念的确立和心理和谐,最终促进全社会和谐。作为国有企业,就是要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同时,按照纪委的职责要求,做好企业廉洁文化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深化企业改革,保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和纪委,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大召开的重大意义,带领和引导党员学习好、领会好、宣传好、贯彻好会议精神,并把这个精神转化为广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为促进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结合企业实际,加快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是具体贯彻落实党中央反腐倡廉和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精神的一个重要文件,对加快和促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广大纪检监察工作者的心愿,体现了企业广大员工的意愿。
所谓企业廉洁文化,是指以科学的廉洁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廉洁思想为核心,以完备的廉洁制度为基础,以丰富的廉洁活动为载体,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提炼升华,由企业倡导并自我遵守的企业行为准则,是思想、观念、制度、行为物态的总和。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了浓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水电建设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把握企业廉洁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具有实效地构建企业廉洁文化。
首先,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是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关键。集团公司根据国资委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工程局党委根据国资委的意见制定了实施方案,下一步关键是基层党委和纪委领导要高度重视,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纪委组织协调。在建设企业廉洁文化中要调动各个方面共同参与,不能把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只当作是纪委一家的“独角戏”。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尽管与企业文化有所不同,但又是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之上,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它所倡导的精神和构筑的价值体系又是相一致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只有领导重视,部门合力,全员参与,才能不断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并不断扩大建设成果。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时要不断创新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实现企业廉洁文化进总部、进基层、进岗位、进家庭的“四进”。通过一个时期的建设,为企业和员工形成一个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
其次,扩大覆盖面,是营造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氛围的基础。企业廉洁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主体的大众性,其实施主体不仅仅是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而是要涉及到每一个员工。因此,在建设企业廉洁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点和面的结合,由点到面,全面覆盖。抓好“四进”就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经营决策者、管理者到经营者、生产者,都是廉洁文化涵盖的主体。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通过宣传、教育、学习,让员工不断在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引领员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行为道德,不断增强员工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成为企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第三,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是实施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我们应立足于企业员工的思想实际和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自身已形成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同时,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充分挖掘并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中的廉洁思想,继承和弘扬国有企业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路、方法、内容和载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更具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根据我们水电建设企业的工作特点和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实践经验,我们一是开展好“四进”活动,以“四进”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全面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廉洁文化的宣传。如企业自办的报纸、刊物、基层设立的宣传橱窗、黑板等,可宣传先进和模范的事迹,也可利用反面教材的警示片,教育领导和员工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不时组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十七大报告的学习,并组织知识答题活动,通过学习、答题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效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四是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诸如“勤慎宽和”、“冰清玉洁”、“厚德为先”、“廉洁诚信,凝聚和谐”、“清白做人,廉洁做事”等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廉洁教育警句,作为各个岗位的行为标准。五是在节假喜庆纪念日,利用党政工团各组织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机会,融入廉洁教育的内容,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队伍凝聚力。六是举办征文活动,在员工中征集关于廉洁教育方面反映时代精神的诗歌、散文、小说、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并进行展示,不断陶冶员工的情操,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等等。总之,建设企业廉洁文化,脱离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脱离不了企业员工这个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脱离不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政策法规及中国先进的传统文化思想。
第四,建立长效机制,是不断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保障。根据国资委关于建设企业廉洁文化的规划目标,中央企业的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分三个阶段,即从2007年—2008年为整体规划,稳步推进;2009年—2012年为巩固提高,形成体系阶段;2012年以后是完善体系,建立长效机制阶段。根据国资委的这一规划目标,我们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工作内容:一是建立完善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体系,培育和提炼企业廉洁文化理念,通过广泛系统的宣传教育措施,促使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取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活力。二是建立完善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制度规范体系,一方面规范完善企业廉洁从业的制度程序,另方面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廉洁从业制度的执行力。三是建立完善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活动阵地体系,充分运用廉洁文化“四进”的形式和阵地,全面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四是建立完善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先进性与广泛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考评标准,通过考核评价这个外在动力,促使企业廉洁文化真正“内化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总而言之一句话,通过三个阶段一个时期的工作,建立完善体系,形成制度程序,用制度作保障,不断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11.对茶文化的认识 篇十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群众文化建设 民族民间文化 创新农村文化
前言
清远文化建设现状:从我市文化建设实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全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生态文明村等为载体,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和谐文化建设。同时我市还连续六届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了城乡的文明程度。全市现有各类文化文物事业机构28个,其中文化(艺术)馆8个,图书馆10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影剧院10个,电影发行公司2个,放映公司175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9个,文化市场稽查队8个,创研室(中心)1个,文化站87个(其中乡镇文化站87个),共有干部职工500多人。全市共有歌舞娱乐场所528家,音像经营单位50多家,网吧268家,现有文物遗存2256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8处、市级2处、县级132处),馆藏文物1187(组),其中一级7件,二级87件,三级1093件。全市文艺工作者遵循党的文艺思想,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繁荣和发展文艺创作,已出版中长篇小说50多部、诗歌40多部、散文30多部、报告文学40多部、歌曲集将近20部、戏剧10多部、民间艺术集8部、书法集20多部、美术集20多部。一大批文艺作品在全国或全省获奖。继我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后,“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漂流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四驱车越野之都”、“中国红茶之乡”、“中国英石之乡”、“中国国际摄影之城”、“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景区”等特色文化品牌相继叫响,并在海内外广泛传扬。“中国排瑶”的历史文化遗产项目也正在申报之中。开展了“情系外来工·欢乐后花园·和谐新清远”系列文化活动、“火红五月·激情清远”和“宝地清远、福地清远”大型歌会活动、广场文化艺术节活动、“清远现象”大讨论等,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①。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一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工作中尚未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缺乏必要的扶持措施。二是文化建设投入仍然不足,与先进城市相比比例偏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不少困难,尤其是边远山区(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三是文化队伍素质有待提高②。当前特别是镇一级文化工作队伍人员老化、素质状况不理想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文化市场整体不够活跃,自办文化发展有待扶持,难以满足我市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总体而言,我市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与我市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我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如何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本文认为,清远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五要”。
一、要提高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增强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站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我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从国际上看,当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没有充分发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方面的功能,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牢牢把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
文化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统筹文化发展大局、组织文化建设、改善文化管理、推动文化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善于分析和研究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明确文化发展重点,优化文化发展布局,组织实施重大文化发展项目,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确保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善于学习,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觀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广泛学习历史、经济、法律、哲学等各领域知识,特别是学习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知识,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包容失败,努力营造良好创作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要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要高度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努力造就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理论家、思想家,造就一大批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作家艺术家。
三、要创新思路多方推动清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和突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好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二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科和“图博文”三馆以及社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搞好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三要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及“三贴近”原则,努力推动宣传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规划和产出,繁荣文艺创作,争取出更多的人才和精品。四要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加快文化成果扩散和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程度上,让广大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其次,县(市)、乡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通过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推行人员聘用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分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鼓励县属艺术团体以合并、联营或定期与提供服务的方式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加快艺术团体市场化运作用步伐。
为此,我建议市委、市政府及其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将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的设施建设列入我市社会发展规划,将文化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使群众文化事业更好的发挥其公益性作用。文化设施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因此,也要管好、用好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益,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活条件,更有利于我市科学发展的要求。
四、要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能力
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瑶壮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努力提升我市古代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文化附加值和影响力,增强我市的文化软实力。要用全球眼光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扩展我市生态文化和生态体育优秀品牌在国内外、海内外的影响力,使“中国漂流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红茶之乡”、“中国英石之乡”、“中国四驱越野之都”、“中国国际摄影之城”、“中国排瑶之乡”、“欧洲人最喜爱的景区”等文化品牌在更高起点上增加文化附加值和影响力,真正成为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
五、要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文化工作模式
面对新形势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要求,不断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工作模式,增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活力,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深化县(市)乡镇两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和事业站所,组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在确保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公办民营、委托经营和承包等方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目前,农村乡镇文化站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能力还有待提高,县(市)一级的文化馆、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要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强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的建设,大力扶持服务“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④。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不断创新文化下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探索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扶贫献爱心送书下乡”、“健康直通车”、“科普快车山区行”、“信息服务进农村”等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法律、信息等活动。切实为农村群众送去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对文化下乡的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三个越来越”、“两个更加”、“一个兴起”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⑤。清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资金投入,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通过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我市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使人民群众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精神境界,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忠.站在低处说话.清远文化建设资料,2011;
[2]南方日报.关于加强清远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南方日报,2011年3月3日;
[3]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注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報,2011年11月22日 ;
[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4.10日
[5]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11)。
作者简介:范艺珊(1966年—),女,中级馆员,研究方向:小戏小品及音乐创作。代表作:编剧大型瑶族舞蹈诗《瑶山五彩路》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表演小品《一盆洗脚水》获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创作歌曲《家乡是一首歌》获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等。
【对茶文化的认识】推荐阅读:
对学校文化的认识10-03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08-15
我所认识的企业文化07-01
深刻认识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07-15
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0-18
重新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09-27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06-27
对机要工作的认识06-30
对社会现象的认识07-15
对双争活动的认识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