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精选19篇)
1.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 篇一
暑假“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
诵读比赛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学校为把假期“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在9月9日进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学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古诗词诗歌比赛活动的计划,语文教研组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方案,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习、积累、诵读古诗词。
1、首先利用各种资源来积累背诵古诗词诗歌,美景佳句结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假期“每日一诗”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古诗词。
2、号召学生收集古诗文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习理解、积累古诗文。
3、利用《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古诗80首》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古诗词。
三、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古诗词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古诗词诗歌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古诗词比赛活动,让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
诵读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六一班
二等奖:五二班
三等奖:五一班
六二班
南蔡庄小学
四二班
2.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 篇二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2]钟淑凯.走进诗词教学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2期
3.古诗词诵读教学例谈 篇三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诵读氛围;诵读形式;吟诵调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绵延数千年,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形式多变的现代诗,都映衬着中国的璀璨文化。“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诗词在其最早的时候就注定了吟唱这一特质。我们要绵延中华诗词的精神命脉,继承中华诗词的优良传统,使诗词这颗文化明珠在时代光芒的照耀下,发光发热,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诗词诵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但事实是,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诗词的识记和意境的品味,而诗词的诵读则无足轻重。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诗词诵读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
诗词要诵读得声情并茂,充分融入学生的情感和想象,绝非易事。在节奏、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其中,节奏的划分就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也能一下看出学生对诗词的掌握程度。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何为节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古典诗文的节奏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一句诗文里适当的地方所作的短暂的停顿。语文教学中给诗词划分节奏,大部分是依据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来划分的。我认为,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意义和诵读的情感需要给诗词划分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朗诵。因为诵读的节奏应当与诗词的感情保持一致。一般来说,抒发细腻的感情时,应用缓慢的节奏,停顿较多。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而表现激昂、奔放的感情时,则用较为急速的节奏。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划分完节奏后,我会建议学生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你划的节奏读下来,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索性给同学读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相反就有误了。
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环境和氛围也很重要。当学生在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背景中,抒发情感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感情就会更为丰富。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诗词的情感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我在引导学生朗诵《水调歌头》时,曾创设过这样的一个情景:在古筝音乐《春江花月夜》的烘托下,大屏幕配有情意绵绵的“月下思亲”图、“孤身起舞”图,这些“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中有乐,乐中有情”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热情,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感受朗读的美感熏陶。记得那节朗诵课,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一首诗歌竟然出现了多种朗读风格。有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听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有的学生诵读时做出相应匹配的动作:时而抬头,时而低头,时而左右手交替挥动,激动时甚至高举双手;更有甚者在讲台上边读边轻轻地跳起舞来……最后全班学生竟然不约而同地跟着《春江花月夜》高歌起来。学生的表现让我意外,使我不禁从心底发出感叹:一个好的氛围真的可以事半功倍!之后引导学生朗诵诗词,我都尽可能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都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时,还应该在形式上给学生留出空间。现在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时,普遍采用独诵、对诵、小组诵等基本诵读方法。如果一首诗词只有一个诵读形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朗诵诗歌产生厌倦。其实,每一首诗歌都有多种诵读形式,只要老师肯研究和尝试,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想推荐一种少用的诵读形式——吟诵中的吟诵调。
吟诵调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则,是一种独特的唱歌式的吟诵方式。其实最初的诗词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毛诗序》这样论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代诗词吟诵调是由浅吟低叹或长歌啸咏的诗歌语言形成的,因而吟诵调的旋律自然是建立在诗歌语言吟唱的基础上。它在历史上延续了两三千年之久。然而百年来的社会剧变,极大地侵蚀了吟诵生存的文化土壤。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吟诵调,在我们还没有充分地重视、调查和保护它时,正在一步步地滑向历史边缘。因此,现在知道和使用吟诵调朗诵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保留吟诵调,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又重新对它作出了研究,2003年10月19日,北京第六届国际音乐节首演了作曲家郭文景的两部歌剧:《夜宴》和《狂人日记》,这两部作品都以吟诵调为其音乐唱段、人物对白、情景叙事的主要风格样式,得到了许多文化人士的赞叹和热爱。我也是在一次培训学习中,领略了一位名师用吟诵调指引学生诵读诗歌的风采后也在尝试使用。记得第一次用时,是在教学生朗读《春夜喜雨》。我先按照常用的朗诵方法,在古筝音乐的伴奏下,给学生独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学生反应很平淡,觉得没有新鲜感。接着我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了用吟诵调吟诵的《春夜喜雨》,这时学生的反应激烈,他们的表情惊讶、好奇、兴奋、迷惑、恍然大悟……看到他们的神情,我知道他们被这种新奇的诵读方式所吸引。然后我根据这首诗的平仄关系,(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给他们讲了吟诵调的吟诵方法,指导他们如何做到字正腔圆、因声入境、显示个性,如何注意抑扬、顿挫、断续、轻重、疾徐、反复,如何做到脸色与眼神、体态律动。我边讲边唱边示范动作。学生个个目瞪口呆。最后,我把整首诗歌用吟诵调进行演绎。这次,学生都跟着低声吟诵起来……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走廊里、校道上,我还会不时听到一些学生用吟诵调诵读《春夜喜雨》。那时,我知道我的方法见效了。此后,诗词诵读教学又多了一种独特的形式。
让我们携手共进,弘扬诗词文化。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诗词、热爱诗词,把我们中华诗词的精神命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4.古诗文诵读总结 篇四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学生开创五彩的诵读天地,走进与语文教材相关的课外读物,享受中华诗文带来的快乐,本学期我班开展了“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
开学初,我们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诵读计划,每个同学都制定了具体目标,并在班级和家中张贴出来,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诵读古诗文活动在我班开展得如火如荼,现已成为每个学生言谈、游戏的伙伴。每天得早自习上,学生们纷纷上台展示,形式多样,效果斐然。
我班积极营造浓郁的经典诗文诵读气息,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诗文的陶冶。在创新天地中开辟了“千古美文”专栏,中午的“美文时刻”交流着学生每周对诗文内容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在孩子与诗文的对话之中融入心灵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学生还把古诗词的诵读进行了创新,将所学得古诗词通过跳皮筋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形式新颖也便于学生们记忆。学生们讲古诗文背诵融入跳皮筋活动中,节奏欢快,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学生沉浸在轻松愉快的经典诗文跳动中,其乐融融。
在我校组织的古诗文诵读展演活动中我们合唱的歌曲《春晓》获一等奖。
5.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 篇五
单位:苟堂镇九龙小学
2008.1
2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古诗文诵读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积极响应学区开展的读书节“古诗文诵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诗教文化氛围,激发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喜爱吟诵古诗,喜爱朗诵童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首先制定本校活动计划,做到班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有内容、有实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做到全员参与。
2、学校要求每天至少“半小时读书”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读书方式和时段。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课前2分钟的学习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并坚持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
3、我校开展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4、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使我校古诗文诵读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6.小学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 篇六
龙泽实验小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通过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在全校学生中形成人人读古诗,人人背古诗,人人爱古诗的良好局面。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课前2分钟的学习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
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能手。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7.古诗文诵读教学浅议 篇七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性, 增长知识, 提高审美的素养, 逐步感悟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一.方式多样 重在激趣
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感染学生, 如教师范读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可以通过配乐诵读或播放诵读录音熏陶学生,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中诵读《琵琶行》;可以根据诗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以体验情感, 如《鸿门宴》《孔雀东南飞》;也可以鼓励有诵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诵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
教师的范读是为达到引领的目的, 因此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 忽视学生的诵读实践。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后,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诵读, 并通过调控自读、互评、推荐读等有效形式, 释放学生的表现欲, 鼓励他们发挥挥主主动动性性及及创创造造力力。。
二.抑扬顿挫 体味音韵
有了诵读的兴趣和热情也不一定能读好古诗文。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 还要学会把握古诗文的用韵、节拍、停顿, 以及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体味到古诗文的音韵美, 从而进入“美读”的境界。
在诵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帮助他们体味不同诗文各具风格的韵味。例如, 读李密的《陈情表》要用深挚温婉的语调读出感人肺腑的“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的至孝亲情;读李白的“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要用惊叹的语气读出见到蜀道时的惊讶与赞叹其高险的情状;只有用昂扬激越的语调才能读出“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乐观。
三.营造意境 展开想象
诵读的作品是否具有感人的力量, 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营造启发性、暗示性。如以诵读教学法教授《琵琶行》时, 以琵琶乐曲《高山流水》导入, 暗示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知音之遇。配上凄凉的二胡乐曲《二泉映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能更好的感受作者的不平遭遇。再配以《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古乐中, 教师以饱含激情的诵读《琵琶行》。学生被老师倾情的诵读深深触动, 进而感动、沉醉, 深入作品内心, 在接下来的诵读赏析过程中, 学生诵读有激情, 分析有深度, 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在诵读中得到美的享受与情感的满足。
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同样, 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 激发其想象。因为古诗文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 不展开想象,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 无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四.强化训练 享用一生
民国时的大师们如鲁迅、胡适、蔡元培、赵元任、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巴金、钱钟书、老舍、梁漱溟、陶行知……大都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 在少年儿童时期强记背诵了大量经典著作, 从而打下了宽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为他们成为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一篇古诗文, 都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诵读, 重点课文、精彩文段还要背诵。开始时, 部分学生可能不习惯,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喜欢上古诗文诵读, 在记诵中感悟到古诗文的美, 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 以前记诵的古诗文就会成为让他们享用一生的财富。
8.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探析 篇八
一、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分析
针对本地区的中心学校进行问卷、访谈与听课调查,重点对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进行摸查与分析,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古诗词背诵情况、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状况、古诗词诵读考评状况等几个方面。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古诗词诵读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与喜好表现出较大差别,但总体上,喜好程度不足,超过半数学生对古诗词诵读不感兴趣;此外超过80%的学生是在“教师要求”下进行的,而非“兴趣、自愿、爱好”等因素推动下进行古诗词诵读的;在课堂教学方面,古诗词诵读课堂教学无论是是在课堂时间比例、课时安排方面,还是在专门古诗词诵读课堂设置方面,均表现出较低的比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对古诗词诵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由相关调查分析的结果可知,当前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中重分析轻诵读,忽视诵读的重要性;二是教师教学方法运用方面重理性轻感觉,缺少恰当的指导方法;三是诵读教学程序方面盲目化、浅层化问题突出,缺乏科学性,诵读手段不灵活;四是诵读内容并没有表现出拓展性,缺乏课外诵读的有效支持。
二、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要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教学并非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学生主体的反复诵读来鉴赏古诗词,并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与领会古诗词的意蕴,进而自然成诵。因此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诵读与讲解相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古诗词诵读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但是古诗词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规律决定了教学的重要性,即古诗词诵读不仅要重视学生诵读的主体地位,还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讲解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受限于其审美能力、学养、生活体验等因素,古诗词语言形式给诵读带来很大难度,这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古诗词诵读在语言、创作背景、思想内容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点拨,配合学生诵读过程,进而提升学生的诵读兴趣。其次,诵读与意会相结合。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而且其结构的跳跃性较大,修辞手法复杂,给学生诵读提出了较大的难题,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讲解给学生设定合适的诵读目标,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意会到古诗词的美,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诵读与意会中允许学生理解的差异性,并对“空白”与“未定点”进行适当的引导,最终使学生真正“领悟”。再次,在古诗词诵读中要教会学生诵读技巧,注重诵读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自主诵读,自主感悟。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识句读,指导学生断句,分清句中的小停顿;教师可通过自身诵读示范引导学生读出节奏韵律,使学生掌握仄短平长,还要能够根据诗词内容或表现诗人强烈情感的词句适当轻读或重读;最后,在古诗词诵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多种诵读形式的灵活运用,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诵读形式。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诵读形式包括教师范读、影音资料诵读模仿、教师或学生领读或领背,以及学生齐读、单读等,此外还可采用轮读、分组读等形式。在古诗词诵读的辅助方面可灵活采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图、文、声、色并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三、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探讨
(一)利用接受美学进行创造性诗词诵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不朗诵,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自古以来,诵读一直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我国古诗词的特质也决定了诵读法是引导学生领悟和感受古诗词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古诗词诵读。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并从反复的诵读中最终感受到古诗词的语感。
(二)引导学生进行致精诵读
在整篇诵读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致精诵读,从细致上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致精诵读教学的要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抓住“诗眼”和“警策”,从这两点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引起他们的审美关注;二是要知道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逐渐构建起古诗词意蕴的美感,从内容中获得美感并激发情感的共鸣。一般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情感基础和古诗词的特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并在不断的诵读中将诗人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感情,最终获得对古诗词最深刻的体悟;三是要对学生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越强,就越能够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旨趣。
(三)古诗词诵读教学指要
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如果无法掌握古诗词诵读的技巧和方法,则容易形成反复、机械的朗读,这会使学生陷入被动而缺乏兴趣,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首先,教师自身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新观念,使其认识到不能为背诵而背诵,而是将古诗词视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而进行感悟和传承;其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要突出吟诵的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意识;再次,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学习,还需要关注课外学习,将学生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范围,让学生自主诵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后,语文教师自身要开拓视野,与学生同读,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黄红华.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9).
[2]张玉梅.古诗词诵读教学优化策略探微[J].中学语文,2014,(12).
[3]沈志斌.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3).
9.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 篇九
大赛活动总结
我校举办的这届古诗词诵读大赛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声中拉下帷幕,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味却是深长而久远的。
首先,同学们用自己的声调再一次诠释了古代经典诗词的美感,展现了我们学生追求美、展示美的情操,令人感动。经典古诗词诵读,能发现什么是文章之美,什么叫意境之美,什么叫经典之美。本次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家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我们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其次,为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做到了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古经典诗词读诵活动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和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这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同时,鼓励大家读诵古代经典诗词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大家长期读诵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同学们正是读书最好的时期,记忆力最佳时期,一定要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记住了你才会获得,有了这份财富;践行了你才能拥有高尚品质。
所以,我校要将这项活动一届一届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各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多费心思,精心选材、悉心指导,让凡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都能满腹经纶,知书达理,懂得孝亲,胸怀感恩。这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同学们的期待。
最后,对本次活动辛勤的组织者:团委,语文组,各位评委老师等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对积极组织参与的班级和获奖班级及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10.《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篇十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备人:涟水县方渡中学 张建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指出: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常常将三个方面作为考查重点:①诗歌名句积累与运用;②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③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3.因为是课外诵读,所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课前完成,当堂检查),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当堂完成);
2.结合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考察的形式(具体可查看《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中“诗歌阅读指导”内容),结合试题,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默写。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一、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一)检查学生熟读、背诵情况;(齐读、点名背诵:建议中等生)
(二)根据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结合课前预习情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三)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回答问题。
1.试分析诗中所写的作者离乡的时间、地点以及描写的景物。明确:秋天的夜晚,峨眉山,主要描写了山、月、江水。2.诗中五个地名连用,试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明确: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三峡、渝州;作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文下解读中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再读全诗,试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明确: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的依恋、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1.齐背;2.独立默写;3.对照文本订正(用不同色笔自己订正或互批)
二、按以上流程分别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议:
(一)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二)尽量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设计问题; 1.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拓宽;
2.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提出问题。
(三)默写内容,下课收齐,教师再批阅。(了解默写情况)
11.古诗文诵读教学浅析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92-02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古诗文是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的文体,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古诗文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语文课标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结合古诗文这种特殊文体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正确朗读是古诗文诵读的基础
古诗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等,如果不解决这些字词的读音问题,就谈不上真正地诵读。因此,学习一首古诗或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学生齐读一遍,或个别学生朗读一遍,从学生的试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一一进行纠正,最后由教师范读一遍。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西江月》有一句诗是:“路转溪桥忽见”,句中的“见”字是一个通假字,应读“xiàn”还是读“jiàn”呢?这时就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在夜行中过了溪桥一拐弯,社林边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感到喜出望外。这里说的是“茅店忽见”,而不是“忽见茅店”,是忽然出现的意思,因而要读“xiàn”音。再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学弈》中有这样一句话“思援弓缴而射之”,句中的“缴”是个多音字,分别有“jiǎo”“zhuó”两个读音。通过课文注释和查字典可以知道,这里的“缴”是指“系在箭上的丝绳或古时带有丝绳的箭”,并没有“交纳,交出”的意思,因此,这里应该读“zhuó”音。由此可见,要让学生读准古诗文的字音,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文学常识。此外,有些模棱两可或具有争议性的读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比如,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讲的是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该具备诚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切忌不懂装懂。这段话是孔子对弟子子路讲的,一开始采用呼告、感叹的句式,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说明孔子对这样的学习态度很重视。可见,前4个“知”是“知道”的意思,故念“zhī”音,而最后一个“知”是“聪明、有智慧”的意思,故念“zhì”音。
二、读出节奏是古诗文诵读的个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即格律诗,它兴盛于唐代,人们将这种新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而把唐代以前不拘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本文沿用旧说,将讲究格律的诗叫做近体诗,将不讲究格律的诗叫做古体诗。为了与现代自由体新诗区别开来,我们习惯上又把古体诗和近体诗统称为古诗。无论是五言古诗还是七言古诗,就其句子节奏之间的疏密关系来看,在一个句子中,后面3个字与前面几个字关系疏一些,它往往自行组成一个音步,与前面的字词形成一个较大的停顿,这就是“三字脚”,它是人们在吟诵诗句时出于运气及行腔处理上自然形成的一种间歇。我们在朗读古诗时,“三字脚”仍是一个大的停顿,五言诗句朗读时的停顿应是oo//oo/o或oo//o/oo,七言诗句朗读时的停顿应是oo/oo//oo/o或oo/oo//o/oo。“三字脚”一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意群单位,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按现代汉语语法应当念为“朝辞彩云间白帝”,但“间白帝”不构成一个意群单位,故要把“彩云间”后置,倒装成“三字脚”,朗读时的停顿应是oo/oo//oo/o。关于古诗的朗读要决,自治区特级教师黄亢美将其归纳为: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朗读古诗题目要有情,定调要准。古诗的第一、二句是起承关系,中间停顿不宜太久,连接稍紧,第二句结束后形成一个小高潮,第三句是一个新的开始,读音的高低视情况而定,一般可低一些,突出结尾的高潮,结尾句一般突出最高潮,但结尾不一定都是激昂的,每一句的三字尾都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三、读出体验是古诗文诵读的灵魂
语文课标在关于阅读的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防止矫情做作。”因此,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情感基调,读出自己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古诗文,朗读时的情感基调是不一样的。比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静夜思》表达的是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确定情感基调不能过于高昂。反之,有的边塞诗一般写得比较大气,确定的情感基调不能过于低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把握的情感基调和对古诗文的理解是正确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同一篇古诗文,不同的学生在朗读体验上也可能不同。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中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朗读环节,一个学生读得很慢,调子低沉,感情悲痛,而另一个学生则把前半句读得急促高亢,后半句读得渐慢渐弱。对于学生在朗读时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基调,第一位学生解释说:“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是真正了解他的人,现在子期死了,伯牙怎能不悲痛欲绝?因此,这句话应该读得低沉一些。”第二位学生说:“根据资料显示,子期初死,伯牙并不知情,是过后才听人说起。因此,他初闻噩耗应是惊讶、难忍、悲愤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一开始会比较冲动以致破琴绝弦,因此要读得急促高昂些,在接受了子期已死的事实后痛断肝肠,这时要读得渐慢渐弱,最后他泣不成声,应读得声断而气不断。”从学生的解释来看,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当中,并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此时教师应当加以鼓励。语文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总之,在古诗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后,要加强训练,同时也要尊重学生诵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12.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 篇十二
一、演绎诗歌诵读, 促进课堂升华
在教学古诗词时,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古诗词反复诵读以达到领会主旨的目的, 在古诗《使至塞上》和《从军行》 (其四) 的教学中, 我便采用不同的诵读设计, 初读感知时采取全班齐声诵读的方法熟悉全诗、把握句读节奏, 在领悟诗的主旨后换成男女生分角色朗诵,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因境生情, 升华情感。加深理解。例如, 《使至塞上》我的诵读设计是首联、颔联、尾联由女生读, 女生声音细柔, 易读出叙事的婉约;颈联由男生读, 男生声音浑厚, 则容易读出豪迈。而《从军行》的后两句则由男生来读, 气势恢宏, 正如让女生评点男生诵读, 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男生语气中似乎能听到征战男儿誓死杀敌、忠心报国的决心……在对两篇诗词进行小结时, 我则尝试采用了截取诗词中重点句子的办法, 将之前引领学生对诗文的解读和诗中的重点句子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再次采用分角色诵读的方法, 再配之苍凉悲壮的音乐, 收到了很好的诵读学习效果。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不仅巧妙地对两首诗歌的学习做了小结, 还完美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师生合作配乐朗诵。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美的熏陶, 对整堂课而言更是推波助澜、掀起了整堂课的高潮。
二、小组PK, 全班竞技, 人人参与促诵读
诗词因为音律整齐和谐, 所以引领学生诵读比较容易, 对于古文可就不同了, 除了诸如《与朱元思书》等骈体文或骈散结合的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他的大部分古文或叙或议, 或写景或抒情, 但读起来缺乏韵律, 读准字音尚不大难, 但要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分清句读、不要破读, 读出语气, 或者唱读方面可就有点困难了,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诵读, 以纠错补漏, 然而反复诵读往往使学生索然寡味, 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我认为引领学生展开PK, 积极投入诵读是成功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之一。下面就以蒲松龄《狼》的朗诵教学为例, 我说说自己在化解这一矛盾方面尝试的做法。
首先是排除生难字阅读障碍, 紧接着教师对全文作了范读,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之后进一步强调了重点字音和朗读节奏, 随后指定一名朗读水平居中的学生朗读全文, 发现仍有破读和误读的现象, 再对重点句子进行了强调, 比如, 这两句:“少 (shǎo) 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和“狼亦黠矣, 而顷 (qǐng) 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后再找一位同学朗读, 发现仍然有误读现象, 想到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古文, 所以在当众诵读时肯定会怯场, 难免出错。为了克服困难、争取突破, 我改变策略引领学生进行诵读PK。规则是先在小组进行, 然后由小组推荐最优的朗诵者代表小组进行全班PK, 要求不能误读, 避免破读、重读, 语速适中, 最后谁完整阅读的篇幅最长谁就是获胜者。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开始准备诵读了, 在经过小组选拔推荐之后, 很快就有小组代表举起了手, 虽然他们都是小组的佼佼者, 然而面对全班同学审视的眼光, 他们居然败下阵来, 此时, 我手心里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课堂气氛真是剑拔弩张, 接下来每个“挑战者”心中都暗暗较劲, 顶着不小的压力, 很快八个小组代表的朗诵结束了, 居然没有一个完整读完, 大家跃跃欲试, 此时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我灵机一动, 打破小组单位, 让每位同学各自为营, 准备三分钟, 以个体优胜者的角色参与下一轮最佳朗诵的挑战, 课堂顿时像炸了锅一般, 大家都投入到反复订正的朗读声中。明显通过这么多遍的诵读以及反复的纠正, 学生已经对文句烂熟于心, 所以“个体争霸赛”一经“上演”, 就先后有五六位同学胜出, 我把他们的名字工整地写在了黑板上以示鼓励……伴随着下课铃声响起, 本课的学习告一段落了, 但学生的脸上还写着激动和兴奋, 很多人还沉浸在刚刚落幕的角逐中, 也有人为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惋惜, 但无论如何, 我觉得本课作为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文, 作为一堂以诵读为主的语文课, 还是作为学习《狼》的第一课时, 它都是成功的。
三、先读后诵, 由品到悟
诵读虽然经常一并被提及, 但诵与读其实是有区别的,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落实诵读自然也得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合理进行。
(一) 扎实预习是落实朗读效果的前提
古诗文教学发端于对文本的熟悉, 而基于古诗文的语言特点, 我们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品味古韵,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古诗文的音律之美。然而在朗读熟悉文本之前扎实的预习必不可少, 因为只有排除阅读障碍才能为接下来的朗诵学习打好基础。
(二) 背诵是理解性阅读
要注重在理解学习之后跟进对诗文的背诵, 背诵是更高层次的阅读, 在学生将诗文背诵的过程中, 他们会在脱离文本的咀嚼中再次汲取诗文的深刻内涵或写法上的妙处。例如, 在学习杜甫的《月夜》时, 通过初读感知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但无法体会“对写法”的传神之处。当学生背诵之后, 便很快体会了“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一句, 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 反衬当时自己身陷险境、思家心切的独到。在背诵过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方法参悟领会, 体现从品读向悟读升华的过程。
摘要: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伴随古代教育诞生, 可谓源远流长。诵读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了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
13.爱国古诗词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比较阅读赏析古诗。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能积累一定的爱国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我们课外诵读的都是有关表达诗人爱国情感古诗词,爱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词中,诗人或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表现诗人对民族前途命运的热烈关切,或抒发自己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下面就请各小组,选这一类别的诗背一两首。
(二)复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1.过渡:本学期,我们学过的诗中就有表达诗人爱国之情的(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2.请你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他们的悲喜,自由诵读。
(三)研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
1.过渡: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首爱国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
2.小组内可以选择一首研读,你们准备怎么研读呢?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5.指导朗读: 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感受到这一切时,你的心情怎样?把你的感受读进古诗里。
6.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研读第二首诗的同学们一起告诉大家。
7.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8.指导朗读:看到他们这样烂醉如泥,我们怎能不担忧啊!读
看到他们这样纸醉金迷,我们怎能不焦急啊!读 看到他们这样醉生梦死,我们怎能不愤慨啊!读
四、对比诵读
1、当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当你看到南宋权贵的醉,再看到北宋遗民的泪,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读哪首诗?(指名读)失地的百姓们度日如年、望眼欲穿啊!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杭州的权贵们正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呢!齐读:《题临安邸》 总结:今天学完了两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拓展
1.像这样忧国忧民的诗人还有很多,他们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唱?张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了四首,请自己选择一首研读。
2.全班交流。
今天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研读古诗,再自我研读,有所收获这就是研究性学习。
14.古诗文诵读教学标准 篇十四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古诗文时,在“读”“诵”“背”“延”这四个字上做文章。
一、读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诵
以上的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从下面几步下功夫。
1.读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介绍作者的文风。(2)介绍作者的评价。(3)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在介绍作者时绝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读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课文。
三、背
“诵”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
四、延
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15.谈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特点及作用 篇十五
一、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 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中,有较好的效果。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学生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 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 ,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顺理成章就得力于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感悟更深刻。
二、浅释情感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反复全身心投入地诵读,能让学生很快了解古诗文的情感。杜甫《登高》中那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学生在反复投入地诵读中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情感,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动人的效果。如把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通古今而观之的洒脱气度。把握《声声慢》里李清照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陈情表》中祖母刘氏深情的养育“悯臣孤弱,躬亲抚养”;祖母刘氏危急的病情“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作者与祖母难舍的亲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并把这些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三、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影响
古诗文诵读以其独特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产生重要影响。
1.培 养 浓厚 兴趣 ,激 发 求 知 欲 。
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诵读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这里,因为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内蕴深厚 ,表现出来 风格的多 种多样 ,表现手法 的精妙绝 伦 ,诵读涵咏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体会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奇妙而精彩。如《赤壁赋》、《归园田居》、《春江花月夜》的诵读教学,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所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哲理所震撼, 无不为诵读教学课堂上自己有创造性诵读表演而喜悦, 无不为课堂上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进行赏析争论而惊叹,学生发现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诵读教学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妙的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
2.陶 冶 学生 情 操 ,塑 造 学生 健 全人 格 。
诵读教学所吟诵的千古美文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化,吟诵鉴赏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滋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精神得以净化,品质得以高尚。与此同时, 诵读教学以学生自己的理解而创造性地演绎作品抒写的丰富复杂的情怀,学生在与作品作者同悲欢共喜乐中,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情操。诵读演绎之后对作品的鉴赏,一方面鉴赏评判本身,要介入学生对作品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诵读教学所营造的既让学生民主大胆地发表见解, 又互助合作地互相探索的做法,使学生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又能团结协作的人格的形成有了可能。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 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需不断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以古文诵读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索了古文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对其特点从营造意境、浅释情感两方面进行了归纳;并分析了古文教学产生魅力的原因,对其作用从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等方面作了阐述。
16.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措施;诵读;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特别是教材选材,更是历代中的佳作,其韵律协调、词句优美、意蕴深刻,能够感染每个时代的人。那么我们应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充分提高诵读古诗文的效率,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呢?笔者联系中学生的特征,并在教学中试行,取得可喜的效果。下面笔者介绍试行的方法,供各位同仁一起商榷。
一、使用一些趣味的导语激发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精彩、动人心弦的导语,能够很快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学习《三峡》可引导学生联想起李白《朝发白帝城》这首诗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接着问:“谁曾经见过或领略过三峡磅礴的景象?”将学生引入三峡壮阔雄迈的景象中,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峡的向往之情。而讲授《曹刿论战》一文时,可用“一位缺乏军事才能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来引出文章的内容。好的导语能够使学生先入为主,并且为诗文诵读创设一个前提条件,驱使学生尽快产生想学习的好奇心。
二、诵读为主,浅尝辄止
展开古诗文的诵读活动,其是建立在学生古诗文的背诵量的前提上。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除了背诵古诗文之外,还应该将释义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如此一来就会导致诗文诵读的质量大大降低,削弱了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因此笔者觉得在展开诗文诵读的活动当中,可依据“诵读为主,浅尝辄止”的原则进行。
学习、赏析诗文,自古以来就使用的方式,即“吟诵”,跟如今的“背诵”“熟读”“朗诵”如出一辙,即用顿挫有致的声调,有节奏地将诗文诵读出来。其有利于理解古诗文的含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吟诵熟练之后,诗文中所蕴藏的高尚品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够流畅地运用。
三、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语文的诵读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学习语文,愿意上语文课,消除对古诗文的恐惧感,笔者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感觉到古诗文的课堂并非如想象中那么沉闷无趣。如,在讲授《核舟记》一文时,课前要学生准备好画具,并在大概了解课文的前提下,凭借自己的理解,将“核舟”重新画出来。很多学生顿时就有兴趣,不过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难度太大”“看看书再画吧”。这时学生就充满求知欲,教师适当通融一下,这样就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从兴趣变为想学,从想学变成能学,从能学变成会学,学生一下子就能熟读诗文内容,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置疑激趣,提高学生学习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笔者在讲授古诗文前,分别采取了设悬念、提问题、讲故事、猜谜语等措施,悉心激发起学生对古诗文的好奇。
讲授王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笔者联系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先编制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的故事:岑参是当时有名的将军,从小就怀揣着建功立业,保卫国家的志向,在岑参第二次出塞,他的好朋友武判官被调回京城工作,而岑参在轮台为他践行的时候,跟武判官谈起自己在塞外的生活,在塞外八月就开始下雪了,大风一吹,雪花漫天飞舞,有时候会错认为是梨花绽放,这里的天气非常寒冷,就算穿着狐裘也被冻得哆哆嗦嗦,客送到路口,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岑参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在回去的路途中岑参即兴写下了这首诗歌。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诵读的时候反复想起这个故事,兴致勃勃,取得较佳的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古诗文诵读的教学中得到了一些相关的成果。笔者认为播散传统文化的种子,假以时日一定能够铸造新的成效,并能够充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计划再往前出发,继续探讨如何提高中学生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尽量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结果。
参考文献:
江家华.试论以“诗教”培育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第二中学)
17.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 篇十七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低段教学古诗文中,教学手法至关重要,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九岁以下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在这个时期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容量有限,还处于很低的层次,是识字和接触浅易的白话文的开始,对古代文学作品则是陌生的。所以,低年级的古诗词内容首先是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低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很窄,理解能力低,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古诗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如果教法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对古诗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基于以上思想的指导,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归纳出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四步模式:
一、读,读中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悟古诗。
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四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比如: 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如《春晓》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读中,可以通过停顿、韵脚感受古诗的美。;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从读的程度上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就是认识古诗中的字词,理清古诗的文字,对古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细读,则是通过多形式的读,如齐读、指名读,点读,双人读,多人读,比赛读,师生配合读等等,通过读来感悟古诗的意思,理解古诗中字词的含义。
二、唱,唱出音乐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段诗文教学,并不要求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主要是积累古诗,而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用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展现古诗,学生自然就有趣了。用唱的方式既合符古诗本身的特性,也融合了课堂气氛。古诗本身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枯燥无味的古诗加上快乐活泼的儿童乐曲,古诗就显得与学生距离接近了,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我就加进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学生跟着已会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诗,并且又唱又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这首古诗增添了浓浓的兴趣。
三、背,背诵积累
在低段古诗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这是教学古诗必须完成的一环。通过之前的读与唱,对于这个环节完成就轻而易举了。背诵古诗,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益的。尽可能多地让他们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的诵读和吟诵,自然成诵。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背诵,多采用如拍手背、跺脚背、摇头背、比赛背、师生对背等形式。低端学生对古诗的日积月累,对以后中高段的古诗学习起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古诗有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对古诗的掌握也从中会受到一定的启发。由于古诗的易背诵的特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画,画中领悟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对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课分为两种:(1)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2)学生创作画。让学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画笔再现始终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意。结合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学生从中去享受那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例:《咏柳》一课,低段的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春天的柳树美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美丽,诗文是如此神妙,而古诗的魅力无穷。
18.六年级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范文 篇十八
古诗文诵读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读 千 古 美 文,做 少 年 君 子”古诗诵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绿色校园,激发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喜爱吟诵古诗,喜爱朗诵童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首先制定本校活动计划,做到班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有内容、有实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做到全员参与。诵读范围:《好书伴我成长》中规定的必背70首古诗词、《小学生诗词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宋词》及自主找的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书刊。
2、学校要求每天至少“半小时读书”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读书方式和时段。如:周二、周五早读课及周四阅读课、早上课前五分钟。并坚持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
3、我校开展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4、我们坚持以班级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使我校古诗文诵读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我校读书节诵读古诗活动,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营造“中华诗教”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古诗,读好书,提高读写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本次活动,我校师生大大提高了古诗文诵读的水平,每位学生都能出口成诵。
19.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 篇十九
前不久, 听了一堂古诗教学课。教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秋思》。这是首极本色、自然的诗, 借家书临发又匆匆开封的细节, 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教师的设计紧紧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 把诗读通、读熟, 再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整堂课尽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中间穿插教师的范读。课后我与授课教师作了交流。她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促思”,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并领悟其中的意境。
[思考]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这堂课, 教师遵循了古诗词教学应多“读”少“讲”的教学原则, 摒弃了传统的“解释诗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 安排了大量的“诵读”环节。课堂气氛热热闹闹, 学生诵读情绪高涨。但在这背后, 却总让我感觉缺少了什么。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 除了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我们是不是应该再做些什么, 让“诵读”更扎实, 更有深度呢?
[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 (5、6年级) 的阶段目标明确规定:“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关于古诗文阅读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也多次强调“诵读”。
究竟何为“诵读”?许嘉璐先生认为:“诵读, 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周大璞先生指出:“诵读可以增强语感。诵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可见, 诵读, 并非普通的朗读, 它需要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 去全方位感知文本, 在熟读精思中, 不知不觉地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 都是经典作品, 语言精练, 意蕴深刻。诵读, 无疑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方法, 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如何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抓住古诗词的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古诗的精妙所在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探讨。
一、在诵读中感受诗韵
中国的古典诗词, 非常注重韵律节奏之美。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写先生大声诵读的样子:“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由此可见诗文韵律节奏的感人魅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到:诵读古诗, 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 是因为它讲究对偶、平仄、押韵。这些格律上的知识, 如果从理论上教给学生, 有难度, 也不合适, 但教学中又不能完全回避。教师可以选取学生不太熟悉的古诗, 进行“填韵脚”的小游戏, 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如王安石的《城东寺菊》, 先向学生出示不完整的古诗:“黄花漠漠弄秋晖, 无数蜜蜂花上飞。不忍独醒孤尔去, 殷勤为折一枝 () 。”再出示“归、去、还”等字, 让学生选择并填充, 然后反复诵读, 体会哪个更朗朗上口。有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再诵读其他诗词时, 便会自然而然地去体味其中的韵味, 对诵读古诗词也更有兴趣了。
让学生感受诗韵, 要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 切忌对节奏重音等规定过死, 生搬硬套。比如七言诗的节奏以四、三顿挫为主, 像《泊船瓜洲》最后一句的节奏应该是“明月何时/照我还”。但诵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也许有些学生会读成“明月/何时/照我还”, 又或许有些学生在反复诵读、比较推敲后, 发现读成“明月何时/照/我/还”也能体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创造性的诵读中, 学生更能感受古诗词的韵律是如此美妙。
二、在诵读中品味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以凝练著称, 可谓一字千金。“吟成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便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现在的古诗教学, 常常有“不求甚解”的说法, 学诗不必解释, 强调的是“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也反对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 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 有些蕴含丰富的语言, 我认为要“解”,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诵读中揣摩品味。
如《秋思》的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初看平平叙事, 不事渲染, 实则意蕴深长。秋风无形, 却处处可感可闻可触, 一个“见”字, 化虚为实, 化无形为有形, 道出秋天的萧瑟悲凉, 道出游子的离愁满怀。平平淡淡一个“见”字, 却直叩人心扉, 这便是诗人用字的精妙。难怪王安石评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学习这首诗, 我认为可引导学生细品这个“见”字。当学生熟读成诵时, 让他们掩卷闭目, 一边背诵一边品味想象, 把文字再现成画面, 如身临其境。“你见到了什么?”让学生想象出雁阵南归、百花凋零、落叶萧萧的情景。“你见不到却能感受到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此细细地品味, 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三、在诵读中领会意境
每一首古诗词, 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但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经常会采用“诗配画”“诗配舞”“诗配曲”等方式渲染气氛, 调动学生的感官, 建立起情感体验, 走进诗的意境。不过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中, 与诗人进行深层次的心灵沟通,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要反复地吟咏、诵读, 以达到顿悟。
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意境, 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控制诵读的速度, 要慢。恰恰是这一慢, 才使诵读者有了时间去细嚼慢咽, 有了时间去品味。正如明代的薛瑄所言:“凡读书须虚心定气, 缓声以诵之, 则可以密察其意。”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何其细腻哀婉的内心世界, 何其深远的意境!若不是“缓声以诵之”, 如何走进这风雪交加的漫漫长夜, 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呢?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地缓声诵读, 读出抑扬顿挫, 读出轻重缓急, 直至熟读成诵, 摇头而歌, 闭目而思, 感词人所感, 伤词人所伤, 引发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师自身的古诗词底蕴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了解历史, 了解诗人, 了解诗词的语言特点, 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 对古诗词诵读的指导才会有一定的深度。而教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丰富的内涵也能感染到学生, 使他们爱上古诗词。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动脉, 领会意境。
但是, 古诗词中有很多好的东西, 绝非在年少时就可以完全领会的。等读的东西多了, 人生阅历丰富了,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忽然领悟到某句诗的真正内涵。又或许, 对某句诗的感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变化。所以, 对于领会意境, 教师只可适度点拨, 不可强求。
四、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 是一个人语文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强调的是个人的经验、感悟。培养语感不是靠教师反复讲解就可以做到的。诵读, 便是一种最有效的语感训练的手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 有着铿锵的节奏、精练的语言、丰富的蕴涵。让学生大量诵读古诗词, 定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发展语感。
语感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要在古诗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诵读实践的机会。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应根据所教诗词的特点, 选取适宜的诗词进行拓展积累。如学了张籍的《秋思》, 就可以引入孟郊的《归信吟》, 反复诵读, 创设“书去魂亦去”的情境, 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这一细节所包含的深切思乡之情, 又达到了拓展积累的目的, 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也可指导学生诵读自作自填自改的“古诗”, 必定引起学生极大的诵读兴趣。如《秋思》, 有的学生将它改成了三言诗:“洛阳城, 见秋风, 作家书, 意万重。恐匆匆, 说不尽, 临发前, 又开封。”如此适当增减一两字, 便作出新的“古诗”, 再美美地读一读。虽然这比原诗逊色不少, 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趣味却陡增, 还提高了运用母语的能力。这样的拓展诵读, 也不妨一试。
【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经典诵读古诗教学总结06-15
浅谈幼儿同古诗词诵读教学09-07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09-26
小学 “古诗词诵读”竞赛试卷08-09
古诗诵读牧童10-19
小学生古诗词经典诵读篇目09-23
六年级古诗诵读08-22
诵读古诗文有感09-20
古诗文诵读技巧10-21
古诗诵读风沪教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