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

2024-10-18

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共12篇)

1.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 篇一

关于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

作者:学号:2010011031时间:2012年2月23日

【内容摘要】:为了加快农村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农民收入形式变得多元化,多样化。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以及怎样使农民增收?2012年2月份开始,对我的家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双河村,历时半个月的时间,深入210个农户,采取听介绍、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全村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现做出报告。

【关键词】:土地耕种 小商贩 工资

一、农民收入现状

1工资性收入。指的是农户家庭成员从行政事业单位、其它非企业组织、本地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得到收入。这个数字为4307.45元,占总收入的34.68%。

2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8276.7元,占总收入的69.9%。说明这个层面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再往细处看,①从种植业、畜牧业等一产获得的收入为7068.79元。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第一产业增收的主导因素。②从第三产业获得的收入为718.89元,这说明以批零贸易、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

3转移性收入,家庭非常住人口在外寄回、亲友赠送及家庭获得的救济金、救灾款、保险年金、退休金、抚恤金等转移性收入为309.62元。2004年以来,我村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项政策,农民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

二、制约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通过调查来看,我村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

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通过调查来看,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除了农产品价格下跌、生产成本上升等客观原因外,农户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是目前影响农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仅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为例,据调查,在生产条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群众种植粮食,每亩纯收入约400元;种植牧草,每亩纯收入约800元;种植每亩纯收入约2500元;林业育苗,每亩纯收入约4000元;大棚蔬菜,每亩纯收入约8000元。同是一亩地,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相差了19倍,这说明了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结构不合理。同时,各村、户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选择趋同、结构层次较低现象比较普通,再加上资金不足,水利设施老化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农业融资能力差,资金流入少。

(1)国家对农业资金支持水平低。据世贸组织资料,我国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和国内综合支持量均为负数。

(2)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向农村的“输血”机制。

(3)农户新增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也明显偏低,表现出强烈的非农化倾向。

(4)通过财政和银行系统,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入城市。比如城市买房买车。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确保农民民入稳步增长,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面对我国经济顺速发展的新形势,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总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具体的结构调整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牧业为轴心,以扩蔬菜、优果品为主线,以发展经济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二)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要继续把发展农业产业化营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来抓,全面提高农副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拉动力,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椖,是产品进入市场,实农民增收的“身份证”和“通行证”。要提高我村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四)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人均占有资源量少,是制约我村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离开土地,转向非农产业,才能扩大和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道路。

(五)强化各种服务措施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新形势开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扶持政策。要调整国家收入分配结构,适当向农业和农民倾斜。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运用财政补贴、贴息、奖励、税收等措施,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增加农业投资。二要努力搞好各项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为农民提供各种有效服务。一是科技服务。二是信息服务。三是市场服务。三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负就意味着增收。要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严肃查处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案件。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发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金融支持。要充分发挥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努力增加信贷资金,改进贷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力争经过几年时间使信用社业务全面发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七)努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1)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扶贫措施,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协调各方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参与和支持扶贫攻坚。(2)进一步落实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确保扶贫资金集中投向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农田水利项目。(3)加快小额信贷的推广。调查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

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就针对我的家乡——双河村农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并经过认真分析得到的结果,我了解到虽然党和政府出

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农村农民增产增收情况还不是那么地乐观,离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水平”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很多农村家庭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任然在温饱线上挣扎。基于这一现状,我思考了很多,也和其他同样关心家乡发展的仁人志士讨论过,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限制农村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地理位置的约束,交通网络不发达,信息流通不快速;

2、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没有把握最佳发展时机;

3、当地政府没有很好的落实国家的相关惠农政策;

4、由于经济落后,导致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得不到质的提升。

面对调查中的种种数据及相关现状,让我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到了家乡的很多发展状况和一些隐藏的阻碍家

乡经济发展的弊端。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认识到我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应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带回到农村去,并在农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去帮助去带动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家乡的农民朋友从贫困中迈着大步走进小康,也让更多的农民子弟走出农村,进而更好的服务农村。

附录:双河村农民收入调查问卷

可敬的农民朋友们:

您好!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桂东县农民收入状况,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并据

以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科学的依据。请根据问卷内容据实填写。谢谢您的真诚合作!

1、您的家庭所在地:桂东县乡(镇)村组。

2、您是不是专业养殖户或种植户:

A是 B不是

是专业养殖户或种植户的,请填上养殖或种植何种物种及数量:

1、您的年龄多大:岁;您家有几口人:口;您家的主要劳动力有几口人:口; 您家的土地有:亩。

4、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A依靠农业生产B依靠基本工资C依靠手工业制作D外出务工E其他

5、您家的去年收入状况:

A 2500以下 B 2500—5000 C 5000—7500 D 7500—10000 E 10000—15000F

15000—20000G 20000—25000H 25000—30000I 30000以上

4、您家庭中最高的受教育程度是:

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或中专D大专E大学本科F研究生或以上学历

5、您认为哪些方面更为影响您的整体收入:[可多选]

A农产品价格波性大 B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 C农业产出效率低D 优惠政策难以惠农 E农业生产资金、信息、技术等保障不够F文化程度G环境(交通、地理、自然等)H其它

8、除了农业收入外,您家还有其他兼业收入吗?

9、政府实施过以下哪些惠农政策:[可多选]

A粮种补贴B购置农机补贴C农业税减免D化肥调节E平抑农资价格F农村信用小额贷款G农业技术服务H其它

10、您对乡(镇)政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工作是否感到满意: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无所谓D不满意 E很不满意F不知道

11、您认为科学技术是否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A是B不是

12、在农业生产中您是否运用了或者是否有科学技术的保障:

A是B不是

13、您对近几年粮价的看法:

14、您对政府富农政策的了解及评价:

15、您希望我们为你们向政府传达的意见和想法:

再次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谢谢!

2012 年月日

2.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 篇二

关键词:农民生活,收入状况,消费特点

一、农民收入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操作, 对山西省大同市1000名农民进行了调查, 并深入农户, 取得了可靠的数据, 同时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来考察和探讨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制度的构建。

1. 农民收入现状。

在对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中, 76%的农户务农, 有16%的农户外出打工挣取家用, 可见农户的收入来源较为狭窄, 大部分还是靠辛苦劳作维持家用。有80%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是中学文凭, 也就是说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凭借多年娴熟的种植技术稍获薄利。在调查中, 我发现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是呈正相关的, 充足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可以引导农民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品种, 能找到良好的销售信息和渠道获得更多收入。

2. 农民支出现状。

农民在消费方面主要还是侧重于基本的生活消费, 消费集中在衣食住行。家中有子女的农户负担会很重, 因为子女的教育费用在农户眼中也是一笔不可小看的数目。但是很多辛勤劳作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无法满足家庭支出, 部分农民背上债务负担, 而这其中以子女教育支出比重稍大, “看病贵”的问题也依然困扰着农民们。

3.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影响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是农民对政府的惠农政策十分拥护, 其中减免农业税占了76%, 可见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但同时也可以看出, 农民缺乏创新意识, 不易接受新兴事物。在调查中, 56%的农民认为缺乏资金, 20%的农民选择缺乏劳动力, 由此可见, 中国农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

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推广较为拥护, 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治病难, 养老难”等问题。在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 82%的农民表示较为满意, 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得以逐步推广。

在多天的调查走访中, 我为农民算了这样一笔账, 农作物以玉米为例, 家庭平均种植面积15亩, 以去年为例, 在种植初期, 玉米种子21元/亩, 播种价格是18元/亩, 地膜800元, 在作物生长期, 玉米至少要灌溉两次才能成熟, 每度电费用为0.68元, 化肥 (主要是二氨) 一袋100斤价值200元, 耕地每亩18元, 合计270元, 玉米平均收获1 300斤/亩, 去年玉米收购价格为0.78元/斤, 这样算下来, 在去除运输费等等, 农民收入年仅万元。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 农资价格的上涨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 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同时也带动了农资需求, 使得农资价格不断上涨, 这其中化肥价格上涨最为引人注目。在走访中, 一位农民告诉我, 化肥二氨的价格连年上涨, 今年更有可能达到250元/袋, 国家重视三农千方百计为农民谋利益, 但是农资价格一涨再涨, 将农民从惠农政策中得到的实惠被农资涨价所抵消。此外, 通过全国种子市场观察点信息分析, 2008年全国杂交玉米种子市场价格比2007年涨6%~8%, 平均每公斤涨0.6~0.8元。

2. 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

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 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 但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 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 生产成本明显偏高。

3. 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

在调查中, 反映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收入状况是有密切关系的。农民具有高素质, 观念开放有远见, 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及观点, 开拓创新, 引进新品种, 掌握新技术提高产量, 增加收入。而思想保守传统的农民仅仅是凭借多年种植经验挣钱养家糊口。

4. 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负担过重。“上有老, 下有小”是很多农民家庭负担过重的原因, 其中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最多。

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计划生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加上重男轻女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村家庭平均至少两个孩子, 这无形中加重了家庭负担, 根据曾经的调查数据中, 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 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 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 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再者, 农村老人不像城市退休工人一样可以在老年按月领取养老金, 保障晚年生活, 农村老人没有经济来源, 只能靠年轻时劳动积攒下来的钱和儿女的赡养, 而且老年人体弱多病, 更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但是令人振奋的是, 2005年12月24日, 国务院发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决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 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负担重的问题, 让农民的孩子也上得起学, 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三、农民消费状况

1. 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

2008年, 全市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 200多元, 占生活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这种消费比例特征预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费用有一半是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 离小康水平基础性消费还有一定的距离。

2. 医疗消费负担中。

虽然现今农村中正在普及农村医疗合作社, 为农民就医治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对于本身经济基础底子薄的农民来说, 一旦家里有人生大病, 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社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 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

教育花费一直被广大农民视为头号家庭开支, 尤其是家中子女众多或是子女就读于高中、大学花费更是高昂, 这无疑成为了农民头顶的一座大山。

4. 人情消费重。

农村人情风历来是比较严重的, 名目繁多, 无论是喜事、丧事, 大大小小都要宴请众人, 收红包, 而且礼金的数额也是有增无减。而很多家庭并不富裕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 不堪重负。

5. 赌博消费也占到一定比例。

部分农民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并且农村缺乏一定的娱乐基础, 所以总是在闲暇时聚在一起赌博, 加之人们普遍存在侥幸心理, 甚至不惜血本投身赌博。

我所走访的几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人均收入仅仅3 000元左右, 消费仅仅集中于生活必需品, 简单来说, 较高的收入和较轻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轻松期望是促进农民消费的主要原因, 相反较低的收入和较重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紧张期望是引起农民消费不旺的主要原因。

四、对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

1. 增加财政投入, 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增收要加大对中国农村公共品的投入, 让农村也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实惠, 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困难具有重要作用, 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在减轻负担后, 便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 进一步增加收入。

2. 发展乡镇企业, 提供致富信息, 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乡镇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只要充分的结合当地实际, 总结成功经验, 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以市场为导向,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政府帮助提供产品信息和有关销售情况, 帮农民早日找到致富道路。

3.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已经实行的农村医疗合作社与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切实的解决了农民“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的问题, 但由于制度不完善, 国家对农村的支出只有少数用于农村扶贫和救济, 而且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中, 国家几乎没有承担什么责任, 在去年发生的上海市陈良宇社保基金一案曾轰动一时, 不仅仅因为其挪用数额巨大, 主要是案件的背后给我们以启示,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让这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可以安享晚年。

近年来, 由于农民收入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 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 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 家庭内部矛盾难以协调, 再加上农民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问题造成负担沉重,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缓慢。因此, 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完善, 以免变成一纸空文, 使农民收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4.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科教兴农。

针对长期存在于中国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需要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构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的新机制,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民转变落后观念, 落实科教兴农战略。

5. 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中国农村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 当前外出农民工回流使农村就业压力增大。因此,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环境下, 应着重把握农民就业, 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可以从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等公共事业建设多渠道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拓展就业空间。同时, 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 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活跃农村经济。此外, 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朝英.福建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03.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方财政研究中心.杨灿明, 刘京焕.中国地方财政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3]调查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首因[EB/OL].中国消费网.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

3.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 篇三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方式

初次调查过程综述

一. 缘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則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本次调查选取苗族聚居地彭水县及其附近村民地区,查阅该村的相关资料,了解大致情况,然后选择了重点走访对象,最后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详查。并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我国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发现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别或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技术,从实际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以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二. 主要调查内容

1.收入状况

农民的收入状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巨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已是当务之急。经调查得知该村平均每户有6口人,月收入大概3200元,其人均月收入在500左右,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

(1) 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该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稻类、豆类、养殖业为主。平均每个家庭水稻种植面积1.5亩,豆类面积0.5亩左右。这部分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收入的基本部分。

(2) 非农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民进行的第二产业,有如:副食店,服装业,餐饮等。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较小

(3) 外出务工收入:这部分是该村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就有一名外出务工人员,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

(4) 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该村经济发展情况在全县范围内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情况不理想,可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较之5年前人均总收入增长了将近增长了20个百分点,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缓解了大部分农民的经济压力。这些进步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农村社会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取消农业税收等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还对农民素质方面做了以下几个调查:第一是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年,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左右。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普遍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接触现代农业知识的不足14%。三是思想观念,该村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许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四是农民对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左右的人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的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这些现象或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所以要改变农村现状应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同时还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样农民的收入状况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

2.文化生活

从该县的政府网站上了解到了本县以创建市级文明县城为统揽,始终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该县更加重视提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引导乡镇、社区开展以唱民歌、跳坝坝舞、打腰鼓、舞龙狮、看电影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社区文化活动。同时结合基层建设,围绕服务农村发展,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文艺送展览”五送活动,将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广场、乡镇,大力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身需求。

紧接着我们就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掀起一股赌博风。

(2)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许多农民仍有封建迷信的思想。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程度不高,只注重挣钱而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4) 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

在此,我有几点建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1) 加强硬件设施,修建一些文化场所,如:图书馆,健身场地,放映厅等。

(2) 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各级政府派人下乡为农民讲授知识以及国家政策

(3)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农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学到文化知识,不要让农民的孩子还是成为农民。

三.调查心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奋斗。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4.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 篇四

在扩展农民权益中增加农民收入-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吉寺村低收入状况调查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吉寺村是郊区低收入村,全村低收入农户所占比例较大.其主要特点是,以传统第一产业为主,缺乏二三产业支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家庭养老力不从心;因病致贫现象突出,公共服务需求增大.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把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农村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维护低收入居民获得基本生活水准的权利,尽快实现共同富裕.

作 者:张秋锦 王伟 张英洪 陈雪原 张文茂 刘军萍 陈水乡 任玉玲 杨秋玲 刘树 沈春林 季虹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刊 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2009 23(4) 分类号:F323 关键词: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   基本公共服务  

5.关于农民收入状况的变化情况调研 篇五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紧紧抓住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家庭收入,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实现这重大战略部署,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也会使我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为村镇领导和当地的农民。调查人群一般为年长的务农者,其实也不乏中年人和年少辍学打工者。人群者家庭多为4世同堂,文化程度普遍为初中。家庭成员收入形式多样化,有务农,务工,家庭经营收入等。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1、调查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农民逐年收入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在本着这种程度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满意度。

2、调查方式:主要以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具体跟当地

镇委、村委村民和学校师生了解情况。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农民收入来源分析: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得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摆脱单一形式,出现了多元化构成格局。大沙镇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也有着类似的多元化格局,由调查过程中得知,其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

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在调查问卷的数据中的知,32.2%村民的主要收入为务农,村民以此为基础,寻找其他途径去增加收入。村民在其分得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或改为养殖。农作物多为稻谷,养殖业多为渔业、养猪。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

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在平时的走访中观察到,不少家的门前都经营一些小店、维修等。村民都是在家干活的时候,就开着小店增加收入。

(3)外出务工收入:

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调查

中了解到,村民中的年盛者,多有外出打工经历,他们说,外出打工的收入更有利与供养家庭生活。

(4)集体经济收入:

集体经济收入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刚刚兴起时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但是近年来的农村集体经济都遇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个问题,这中收入的增长逐渐开始乏力。因此,该收入方式在大沙镇存在也很少。

(5)其他各种收入:

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总体收入特点:从村民的口中了解到,务农收入的确比以往有很好的上涨,但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有时会有所增长,但也很牵强地过日常生活。而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新来源,也在支持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因此,家庭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和在乡从事农业经营生产的收入方式在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耕作面积有限,收益受约束。

从新农村的村民中了解到,一个村的耕地面积是根据该村的人口总数划分下来的,然后再按比例划分到每家每户,因此村民要想争取跟多的土地耕作,要不就增加人口数,然而人口数的增

加意味着更大的额外支出。这就造成了村民的劳动力有余,不能更好地务农,争取更多的利润。如果是租赁别人的土地,又不能保证该年的利润收成。所以,农民想要很好地通过务农致富是有很大的极限的。

应对建议:政府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分给村民耕作;在耕地分给过程中,充分考虑村民的耕作水平,防止个别的土地过剩,使分给更有成效;政府协助,在不允许开垦的山上种植农业果树等。

(2)政府农业保护不足,补贴有限。

虽然村民的务农会有补贴,但也是局限与土地的每年收成,政府政策保护最低价格,但往往农民的回收价都贴近底线,没有什么更好的盈利空间。在这种情况,农民在有限的收入去做有限的事情,生活就难以提高一个层次。

应对建议:农作物作为我们粮食之本,政府应适当提高回收价格,促使务农者有理由继续务农,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政府可适当提供务农者劳动工具及提供保养维修,减少务农成本;政府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根据市场供应变化理性调整自己的生产。

(3)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资金积累不多,影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市场不发达,小的集贸市多,农产品市场局限于本地,流通不畅。因此农民只能以相对低价抛售农产品,个体农户得不到发展。

应对建议:优化户口政策,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从而更好地积累农民资金,吸取经验,发展乡镇市场;发展优势乡镇企业,提供就业职位。

(4)文化水平局限,技术水平局限。

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不高,而技术提供也不足,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思维开拓不起来,这就影响了村民科学种田以及谋生。

应对建议:对一些成效大的技术,国家应落实到每家每户;对农民的义务教育开展更彻底的优惠政策。

五、总结

在本次四会大沙镇农民收入状况的调研中可以体会到,对于新农村政策的贯彻是有直观成效的。村民平均月收入都过千,衣食无忧,在本着积极劳作的前提,村民努力向外谋生,争取更好地改善生活,这冲劲是新农村新农民奋发图强的表现。

在本着城乡发展不一的状况下,我们大学生有义务探讨乡镇的农民发展,为日后我们建设社会的义务做准备。

6.农民收入调查问卷 篇六

农民朋友:

您好!

我们是江苏牧医学院的学生,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农民收入状况,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农民收入状况,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并根据科学的研究分析,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科学的依据。谢谢您真诚的合作。家庭人口数:劳动力人数:

1、家庭收入的来源渠道有:(多选题)()

A 经商B 打工C 种植作物

D 家畜E 渔业F 其他

2、您家里的主要收入占总比重多少:(单选题)()

A 50%以上B 30%~50%C 30%以下

3、你家土地使用情况如何?()

A、没有闲置土地B、有少量闲置土地

C、有大量闲置土地D、不了解

4、您家庭中最高的受教育程度是:(单选题)()

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高中或中专 D、大专

5、目前影响您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是?(多选题)()

A、资金B、技术C、劳动力D、农产品销售难; E、自身文化水平低或没有专业技能;

F、外出打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G、其它因素

6、您是否了解政府的富民政策:()

A了解B、不了解

7、您对乡(镇)政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工作是否感到满意?()

A、满意B、比较满意C、无所谓

D、不满意E、很不满意F、不知道

8、您怎样看待当今农村的农民收入的?()

A、农民收入普遍偏低B、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大

C、农民收入正在逐年升高未来发展势头很好

D、与过去5年没有多大差别一直很平稳

9、您希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措施:(A、发展大棚蔬菜,壮大规模农业

B、招商引资办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私营企业)

C、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7.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 篇七

近年来, 我国劳动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专家指出,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2011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26∶1, 西部地区差距更大, 将会达到4∶1以上。[1]因此, 促进农民尤其是西部农民收入增长, 不仅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 更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务工收入是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制度政策及劳动者个体角度研究了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宏观制度方面, 蔡日方等认为, 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的增加, 影响现存的收入差距;[2]城乡教育不平等也是引起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3][4]微观因素方面, 学者们分析了社会资本、农民工个体因素 (如年龄、性别、身体与家庭情况) 与培训等对收入的影响。[5,6,7,8]还有学者讨论了行业因素导致的收入不平等。[9,10,11,12]

上述主要观点为分析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借鉴。我们感到疑惑的是:同样的行业中, 农民工与城镇户籍工人存在怎样的收入差异?是否都市农民工生活成本过高, 而导致净收入剧减?本文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按农民工与城镇户籍工人进行配对抽样的方法。通过对成都市50家企事业单位正规就业人员进行抽样调查, 以基层务工人员为调查对象。各单位抽样人数随工人规模不同而有差异, 少则10人, 多则50人, 分别按农民工 (即具有农村户籍的务工人员) 和具有城镇户籍的工人进行配对抽样, 均采用现场调查填写问卷的方式, 共收回问卷1100份, 经筛选得到有效问卷1000份, 有效回收率约91%。其中, 农民工与城镇户籍工人各500人。通过对两组数据的配对比较分析, 得到影响两类务工人员收入的主要共性因素与不同因素, 并进一步比较了诸多共性因素的状态水平值差异, 从而为加深理解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被调查者个体情况和经济特征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包括四部分:个人情况, 第一次工作与目前工作的经历, 意愿调查, 近五年的工作及培训情况。问卷中涉及生活与工作满意度的项目采用李克特四级量表进行测量。

个体情况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家庭兄弟姐妹数与家庭供养人口数。经济特征变量有:成都家[12]而对城镇户籍工人而言, “参加培训的月数和培训费用”, 即职业培训的强度、频度影响其收入。这与人力资本投资一般对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经验研究结论相一致。统计分析还表明, 城镇户籍工人的培训费用明显高于农民工, 而农民工对于“参加培训后对收入提高的作用”的回答大部分是否定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投入较少, 并且未达到培训的效果, 对提高农民工收入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进一步来看影响二者收入的共性因素, 其具有明显不同的状态水平值。

首先, 家庭月收入、家庭食品消费和家庭食品住房之外的消费, 从绝对数额与比例结构上, 农民工与城镇户籍工人均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 农民工的住房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 (家庭生活和收入方面等) 均低于城镇户籍工人。

第三, 第一次工作和现在的职业性质也呈现明显差异, 城镇户籍工人多属于中级技术或基层管理类;农民工多处于中等以下技术工种或没有技术, 反映了农民工在增进职业技能或职位晋升方面很困难。

第四, 工作获取途径上存在差异, 城镇户籍工人主要是通过政府就业部门、商业介绍机构以及招聘广告就业;农民工主要是通过老乡、熟人介绍就业, 政府部门其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 农民工与城镇户籍工人的务工收入存在明显差距, 二者的收入均受个人家庭情况、每月消费支出、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获得工作的途径、工作的性质、房贷利息支出、健康状况、租房的租金支出、最重要培训的性质以及工作稳定性等因素影响。与城镇户籍工人相比, 农民工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都市住房条件、生活满意度、职业等级、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均表现出劣势。而工作稳定性差、更换工作频繁、培训投入及培训机会少对农民工收入有显著影响。鉴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 从政府与企业角度, 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培训投入, 提高培训实效, 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 促进其稳定就业, 不断满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 加大城市廉租房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将农民工和其他低收入群体一并作为城市被保障的对象, 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 提高住房满意度。

第三, 加强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 从就业信息、职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 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0~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 C a i F ang, D ew en W ang.M igration A sM arketization:W hat C an W e L earn from Ch ina’s 2000C ensus D ata?[J].T he Ch ina R ev iew, 2003, (02) .

(3) 杨俊, 黄潇, 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8, (01) .

(4) 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 2010, (09) .

(5) 赵剑治, 陆铭.关系对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经济学 (季刊) , 2009, (01) .

(6) 高虹, 陆铭.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中国农村整合型社会资本的作用及其地区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02) .

(7) 龚斌磊, 郭红东, 唐颖.影响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杭州市部分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09) .

(8) 王志刚, 金京淑, 许晓源.营养健康水平对农民工务工收入影响的调查研究[J].人口学刊, 2009, (03) .

(9) 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5) .

(10) 王天夫, 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5) .

(11) 周井娟.不同行业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比较[J].统计与决策, 2008, (02) .

8.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 篇八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047-02

本调查问卷完成于2008年7月26日~2008年9月3日,调查了山西24个县市共61个村庄,200户农村人口。发出问卷213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1)在调查过程中,在被调查者中,男性有155人,占总人数的77.5%;女性有45人,占22.5%,结构见表1。(2)文化程度结构见表2。

从表1与表2我们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是18~50岁有劳动能力的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村居民,其中有各个年龄段的代表农民。36~45岁的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家庭骨干力量占较大比重,整体分布具有代表性。从文化程度来看,普遍不高,虽然通过国家近几年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文盲率大大下降仅占4%,而占调查总人数58.5%的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5%,农村缺乏高技术知识人群。

(3)从他们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农业、养殖业、村委、司机、工人、外出打工、文员、经商、服务员、手工业、煤矿工人等15种,他们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土地,但不成规模,面积不大,其中68%的农民经营耕地,采用“就地消肿”的方式,依靠土地养家糊口,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从种植农作物来获取,但收入极不稳定,其余的耕地就变成了荒地;另外还有从事养殖业,通过养殖牲畜来获取收入;出门打工,长年奔波在外,从外面获取经济收入;还有极少数从事个体经商,但是经济收入都不高。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的年收入大部分集中在10000~20000元之间,大约占总人数的60%,还有一部分集中在8000元以下,只有少数个体经商的收入在20000~50 000元之间。所以整体来看,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人口的收入水平。精神文化生活几乎无人问津,可以看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的贫乏。

(4)在农村,农民对相关的一些技术知识有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掌握情况不尽人意。有2.49%的农民对选用优良品种完全不知道,有4.47%的农民完全不懂如何合理使用化肥,有5.96%的农民完全不懂如何使用农药……。绝大多数农民对这些农业技术知识包括相关的一些惠农政策只是知道一点,更加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他们中有46.27%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书籍来获取技术知识,41.79%是通过农业部门获取的,11.44%是通过专业协会获取的。18.41%是通过网络这种方式获取的,有37.31%是靠邻居朋友传授的,还有2.49%的农民未采用任何技术。

2农民的培训状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范围内,有31.84%的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45.77%的农民选择实用技术培训,他们期望能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生活。而在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中,21.5%的不知道有这么回事,11.8%的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31.2%的认为没有适合自己的课程,19.7%的认为没有时间,还有6.89%的担心自己的文化基础不好学不会。

农民自己认为当前山西省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42.29%的农民认为目前山西省的农民培训基本处于无秩序、无组织,没有专门部门或人员管理的状态,有34.83%的农民认为培训方式不方便,时间安排、地点设置不合理,有35.32%的农民反映现有的培训I内容不切合实际,实用性差,有35.33%的农民反映负担不起培训费用,还有6.97%的农民自己也搞不清楚问题在哪。

3农民的培训需求分析

3.1参加或计划参加培训的农民有明确的目的

在被调查的200名农民中,不论是参加了还是计划参加培训的都有自己明确的打算和目的,为了增加收入的占绝大多数,达137人,占总数的68.16%,为了提高技能,掌握某项技术的占54.23%,为了获得政策支持或补贴的占17.89%,为了获得学历证书的只占总数的2%。

3.2农民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模式

被调查对象都是山西省各地有劳动能力的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的18~50岁的常驻农村劳动力,他们中绝大部分期望能从培训活动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技能,但是目前山西省的农民培训模式不够合理、不够完善,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在培训层次上,有31.34%的劳动力期望一事一训,有57.21%的劳动力期望接受短期培训,有8.46%劳动力期望接受证书教育,有9.95%的劳动力期望接受大专等学历教育,有6.47%的劳动力自己也不知道哪种适合自己。在培训方式上,有49.75%的农民愿意通过面对面授课接受知识,有54.23%的农民期望通过现场实习学习有用的技术,有18.91%的农民愿意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学习知识,还有4.98%的农民愿意跟着VCD来学习。在培训时间方面,农民不愿接受长期培训,大部分都认为两天以上,一个月以内的培训时间为宜。在培训费用方面,由于山西省的农民思想认识落后,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额外的钱用于接受教育培训,有18.91%的能够承受的一次培训的费用是10元以内,有18.41%的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10~20元的培训费用,有27.36%的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20~50元的培训费用,有24.88%的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50~100元的培训费用。有14.93%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100~200元的培训费用。有1.48%的愿意接受而且能够承担200元以上的培训费用。为了节约一部分交通及生活开支,方便随时学习自己所要的知识技能,大部分农民在培训地点上选择就近的地方,如本村或本镇,不愿到距离远的地方接受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根据自己从事的职业,农民期望接受有关种植业、养殖业及非农方面的技能。由于山西省的土地、水、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种植业中,绝大部分种植粮食和蔬菜的技能,占到69.65%,还有一小部分农民渴望学习苗木花卉、特种经济作物等技术;在养殖业方面,还是主要想学猪、牛、鸡、羊的养殖技术,对一些水产养殖、特种养殖的需求很低。山西省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一部分留守农村,一部分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与浙江、四川的农民工有很大区别,他们绝大部分不会走的很远,两是选择在本村附近的县城或省城打工,就业压力大部分由省内自己消化解决。受山西省的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农民对非农技术的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机械、运输、建筑、餐饮、农产品加工方面。

4浅析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重视程度。首先,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办、教育、劳动、农业、财政等10多家部门,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出现重复培训现象,出现了“多部门主管,管理权限分散”的现象。急需设有一个专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管理机构部门;其次,农村培训的经费一般由政府下拨,但是政府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费不到位或拨付不及时、不畅通,满足不了农民培训的需求,对于农村培训的专项金费应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再次。加强相关领导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要求他们重视提高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认真深入研究上级的政策法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转变农民自身的守旧的职业教育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在中国农村已经实行很多年。但以往农村职教的重点在农村中学,即学生的身上。而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知识改造家乡的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宁愿去城市打工也不回家“务农”。因此,应转变农民自身的观念。在农村,不论是什么年龄、从事什么行业,将来是留守农村还是外出打工,只要缺乏相关技能。需要进行职业培训,就要拥有认真、好学、求知、谨慎、勤奋的态度,重视职业技能教育,促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向农民普及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

9.农民收入调查问卷1 篇九

农民朋友:

您好!

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农民收入状况,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并据以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科学的依据。谢谢您真诚的合作。

户主姓名:年龄:劳动力人数:家庭住址: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种植面积:

1.您家主要种植的作物是:

A水稻B 玉米C 棉花D 小麦E 其他

3.家庭收入的来源渠道有:

A 经商B 打工C 种植作物D 家畜养殖业E 渔业F 其他

8.您认为农业种植效益如何?

A非常差B较差C 一般D好

14.家庭收入主要用于

A 家庭生活开支B 子女教育C 储蓄D 农业生产 E其他

16.您家近几年收支情况如何?

A入不敷出B 持平C 略有积蓄

18.您目前提高家庭收入的困难是:

A缺乏投资资金B缺乏劳动力C 打工收入不稳定D 农副产品价格低E 其他

(1)您家有几口人___________;外出打工人数___________。

(2)您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单选题)

A、依靠农业生产B、外出务工

C、依靠牲畜、渔业养殖D、依靠投资、经商E、其他

(3)您家收入来源的数量?

A、一个B、两个

C、三个D、四个E、五个

(4)您觉得以下途径哪个挣的钱多(单选题)

A、打工B、务农C、个体、经商

D、牲畜、渔业养殖

(5)您希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措施:

A、发展大棚蔬菜,壮大规模农业

B、招商引资办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依附企业发展养殖业)

C、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D、农产品结构调整不仅要科技,还要资金支持

(6)目前影响您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资金、信息、技术等保障不够

B、农业产出效率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

C、.政府优惠政策难以惠农

D、自身文化水平低或没有专业技能

E、就业信息途径少、外出打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

F、其它因素

(7)今年您家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是否增加

A、收入下降B、收入上升C、没有变化

(8)您家去年的纯收入是:______ 元

A、3000元以下B、3000-5000元

C、5000-10000元D、10000-20000元

E、20000-30000元F、30000元以上

(9)您对乡(镇)政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工作是否感到满意?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无所谓D、不满意

E、很不满意F、不知道

(10)您对今年工价的看法:

A、基本合适B、偏低C、偏高

(11)您打算如何安排打工时间:

A、全年农作B、农时耕作现实打工C、全年打工

(12)您家是否有稳定的存款或者有较长时间的贷款、债务欠款?

A、有比较满意的存款B、都没有C、有一定数额的贷款、债务

(13)您希望政府还可以实施什么优惠政策来增加您的收入?

A、控制物价的上涨B、医疗保险的降低C、吸收更多的乡镇企业

D、增加安置房E、其他

(14)您认为政府目前最应该为农村做的事情是?

A、市场信息服务B、农业技术指导C、搞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D、加强专业技能培训E、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最后请您简单谈谈对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何看法或者有什么

10.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 篇十

[关键词] 低收入乡镇 农民增收 政策推动 科技驱动 龙头牵动 劳动力转移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五”期间,大连市出台多种支农惠农政策,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46亿元,比“九五”增加了3倍多。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年位居全省之首,2005年达到5903元。2006年达到69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年增长1081元,同比增长18.3%,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十多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年份。“十五”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大连市农村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0%,农村人口290万,约占大连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就谈不上大连的现代化。能否结合大连的实际,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对于大连的全面振兴和整体现代化关系极大,意义重大。

目前,大连市已确定了16个乡镇和104个村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村。尽管大连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农村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农村现状差别较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仍是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尤其低收入乡镇近年来农民收入仍然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地区差距、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根本问题。到202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人民币。农民人均收入要在2000年的基礎上增长3.6倍,年递增速度需达到6.6%以上,因此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研究农民增收重点要研究贫困地区、低收入乡镇的农民如何增收问题。根据近几年来大连市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农民收入变化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低收入乡镇农民的增收需要三步并作两步走,增收任务十分艰巨。增收可以依靠如下办法:

一、政策推动

由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对农业直接投资严重不足。其后果是农业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生产条件更加恶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缺少资金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这就必须加强有力的政策推动。

近年来,大连市一年出台一个重要文件。2002年出台取消水果特产税的49号文件,2003年出台支持拉动农民增收项目发展的15号文件,2004年出台扶持低收入乡镇发展的57号文件,2005年出台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8号文件。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两税附加,并加大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的力度。2006年出台《大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2006~2010)》。从2004年起,大连市对农村的统筹发展,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到更多关注民生,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发放低保资金1322万元,使2.47万农村低收入群体每人每年得到840元救助。2005年将低保人数扩大到5.2万,补助标准提高到1500元。2006年全市重新审核批准农村低保对象2.90万户、4.23万人,发放低保金2216.4万元。据了解,《大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出台后,普兰店、瓦房店和庄河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840元/年提高到1500元/年,旅顺口、长海县和金州的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0元/年提高到1800元/年,开发区农村低保标准达到2400元/年,使全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920元提高到1650元,接近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人均救助额达到93元/月,同比增加48.4元。为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连市还出台了农村信用联社的创新信贷方式,向低收入乡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推动了庭院经济发展。正是在金融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一批投资少、风险小、管理方便的小养殖场、小作坊、小商店等庭院经济项目在大连低收入乡镇红红火火发展起来。全市16个低收入乡镇中,50%以上的农户有了发家致富的产业项目。除此之外,还采取贫困户异地搬迁、城乡对口帮扶等措施,真正让这些扶持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提升农民增收的整体效果十分重要。

在对大连部分地区农户的典型调查中感到目前的政府涉农投入渠道较长,造成一些资金流失,使得一些农民觉察不到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上,这虽然并不意味着政府涉农投入的弱化,但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因此,要继续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争取最大的效果。

二、科技驱动

由于贫困地区的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的路子窄,很多农民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农业仍不失为目前增收的一条现实途径。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差、农民应变能力弱的局面影响了农民增收。因此,农业科技化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大连市先后组织了343个单位帮扶了301个低收入村,安排了600万扶贫资金扶持74个低收入村开发74个项目,在成果转化、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还应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尤其是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此外还应科学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农业科技化才能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应大力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连市目前拥有136个农业园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广大农户应用科技的能力。已有1个园区被批准为国家高科技园区,38个园区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这些农业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集聚地、示范地。我们期待贫困地区能够更多的拥有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区。

三、龙头牵动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拉长生产链条,实现增值增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目前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大连市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20家,其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3家,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由传统单一种植业逐步发展成为集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和花卉产业以及出口创汇型农业的新农村发展格局。低收入乡村增强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建立起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培植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带动了60万户农户有序进入市场。大连市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庄河海洋贝类、善岛水产、富谷河豚等为龙头的水产种苗繁育和加工企业群;以础明集团、韩伟集团、大成食品为核心的猪、禽养殖和肉类加工企业群;以三寰集团、神牛乳业、九羊乳业为重点的奶类加工企业群;以华农豆业、连王油脂、英那河食品为依托的大豆、薯类加工企业群;以天宝公司、凯富隆公司为主体的蔬菜加工企业群;以海升果业、理想食品、圣诺食品为骨干的水果加工企业群。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壮大,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化项目在乡村蓬勃兴起,大连加盟龙头企业致富的农户越来越多,已占到农村总户数80%以上。据统计,全市农民年人均增收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农业产业化项目。

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尤其对中介服务型龙头组织的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组织发展。还应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签订合同形成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供需关系。进一步创新完善农业园区,使其成为新型产业化龙头,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还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生产精品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大幅增收。

四、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变成市民,是帮助低收入乡镇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世界上发达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大连市133.2万农村劳动力,有64.1万名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实际户均耕地面积仅有5.7亩,狭小的土地规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鼓励农民进城,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在培训。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是整体素质偏低。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能培训,打造现代农民是当务之急。农民进城前应学习一门技术,实现在城市中稳定就业。为确保转移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大连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大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市级财政每年还拿出400万元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据统计,去年全市89个定点培训机构共培训农民37286人,转移就业32020人。其中,向国外输出劳动力2081人。全年16个低收入乡镇非农化转移劳动力4.7万人,实现收入2.7亿元,仅此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600元,占增收总额的17%。但培训还应切实保证质量,以引导性培训为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突出实用性、时效性,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点在就业。培训机构应注意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与重点大型企业的用工对接。根据我市毗邻日韩俄等国的地理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推出一批重点专业和工种培训。据了解,今年大连市计划向境外输出4000余名技能型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发挥这些劳动力特长到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增收,还学习了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

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成为城市中许多行业的主力军,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给进城的农民与城里的市民公平一致的待遇,同时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务工收入。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问题。

此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也是主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场所。低收入乡镇与富裕地区的主要差距的关键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一村一品”使农民致富,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在精深加工过程中,目前重要的是要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生产无公害、低残留的绿色食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加快增收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天增: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意见[J].大连干部学刊,2003,(2)

11.农民收入状况分析调查 篇十一

一、调查点 (南通市川姜镇) 及样本信息的基本情况

1. 南通市川姜镇基本情况描述。

川姜镇是2008年2月由川港镇和姜灶镇合并成立的, 其所在地通州市是全国有名的家纺企业聚集地, 工业化程度高。川姜镇行政区域面积67.41平方公里, 人口7.86万, 交通便捷, 区位优势明显。至2008年上半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 241元, 是南通地区百姓最富裕的乡镇之一。该镇家纺产业村居多, 少数村子以种植蔬菜或粮食作物为主。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小, 纯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份额较低。

2. 调查样本结构信息描述。

本研究于2008年7月进行,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对南通市川姜镇斜桥村和复兴村农业技术服务情况以及农民技术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斜桥村位于川姜镇北边, 是一个专业的设施蔬菜村;复兴村位于川姜镇南边, 以种植水稻、油菜、黄豆为主。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有效问卷55份, 问卷有效率为91.7%。

由于该地青壮年在附近工厂或企业中工作的较多, 因此我们所接触到的大多数是年龄相对较大,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村民。如表1所示, 被调查者年龄都在30岁以上, 其中女性29人, 占52.7%;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21人, 占38.2%, 初中27人, 占49.1%, 高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共有7人, 占12.7;家庭年收入在10 001元~50 000元的占56.3%。被调查农民的年龄分布、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等主要特征基本能代表川姜镇的总体情况。

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

1. 农业技术的使用情况。

在对川姜镇调查的55份问卷中, 有65.5%的农民采用过农业技术;34.5%的农民从未采用过农业技术, 其中“规模太小, 不合算”是90%的农民不采用农业技术的最主要原因, “没有机构提供科技服务”这一原因占到了10%。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看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过半数的农民采用过农业技术。可见, 农业科技服务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 农民科技服务需求意愿。

从整体上来讲, 虽然川姜镇斜桥村和复兴村处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但是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意愿却不高。可见, 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与其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关联较小。如表2所示, 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中, 农业技术“比较不需要”和“非常不需要”的占18.1%, “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的占21.9%, 而持“需要一般”态度的农民竟达60%。可见, 在整体上, 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有一定的需求, 但需求意愿明显不足, 有待进一步的激发。

3. 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内容。

从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看, 其主要内容有新品种、农药、种植技术及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信息等方面。问卷调查中,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土地替代型技术的物化形式, 如新品种、农药等及其使用方面, 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以其抗旱、抗病虫害、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优点越来越受人们青睐。表3显示, 60.0%的农民需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推广;63.6%的农民需求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防治、咨询和服务;32.7%的农民需求农技知识的培训教育及指导。另外, 在指导创建协会、农民咨询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需求也较大。由表3可以看出, 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链的生产环节。

近几年, 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导致病虫害问题日益恶化, 加之病虫的抗药性增强, 农民希望及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预报信息, 病虫害防治成为农作物生长的关键环节, 该地超半数的农民有对病虫害的防治和咨询服务的需求。

4. 农民科技服务信息的传播途径。

调查中我们发现, 随着信息转播途径的增加, 农民科技服务的传播途径已经多元化。电视传播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途径, 所占比高达70.9%, 其次是农业科技推广员、亲朋好友乡邻介绍、村干部介绍等, 如表4。从实际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 尽管高达70.9%的农民通过电视接收到了农业科技信息, 但是, 农民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真正利用到的技术则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 其次是依靠农业科技推广员。另外, 由表3还可以看出, 农民对农技知识的培训和指导也比较重视, 比例达到32.7%。这说明:随着农村市场机制的强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农民已经明显意识到了及时准确地把握各种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的重要性。

三、结论

1.

农业科技服务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但在某些环节上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意愿明显不足, 远不能适应今天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条件下, 农业对科技的需求。这就要求调整农业科技服务政策, 进一步激发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2. 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和土地替代型技术方面。

这说明农业生产依然主要局限在产中阶段, 生产销售模式落后, 现代化的适应市场需求的, 分工协作有机配合的农业生产模式远未建立起来。同时也反映了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我们追求的现代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 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农业高科技服务的提供。

3. 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问题在农民科技服务需求状况中已经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这也说明农业问题已经再次突破农业领域, 而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态环境领域,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需要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向这方面倾斜。

4.

随着市场机制的强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提供, 已经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也是农民自己的需要, 成为了强化农业竞争力的实实在在的有效手段。但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小农的弱小特点, 农民更需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现场指导, 更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市场信息。

摘要:农业科技服务是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作为农业科技的最终采用者, 农民是吸收和接纳农业科技服务的主体, 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必须和农民的需求相吻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了解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研究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现状和意愿, 力图找出一些新时期农民科技服务政策调整的依据。

关键词:农民,科技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余治国.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J].科技资讯, 2008 (, 7) :185.

[2]鄢万春.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7.

[3]于桂娥, 刘洪彬.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机制及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市场, 2007 (, 26) :84-85.

[4]张小明.当前农民科技需求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 2003 (, 4) :42-44.

12.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 篇十二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0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0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三、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上一篇:新老生见面会主持稿下一篇:大学当上班干部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