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应用文写作考查谈略

2024-12-15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应用文写作考查谈略(精选2篇)

1.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应用文写作考查谈略 篇一

所以, 教师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开展写作教学, 以改善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 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加强学生的相关写作技巧呢?

笔者认为, 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高考来实施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一方面高考的作文试题都具有很高的命题水准, 能够给学生很多好的锻炼的机会, 另一方面, 在一开始就借助高考真题来训练学生的写作, 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适应高考写作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和多年研究高考作文的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将借助高考作文将高中的语文写作推上一个新的平台。

学会审题、拟题

俗话说的好:“文好题一半。”任何一篇吸引人的文章一定都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能够让阅卷教师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被吸引, 并在阅卷教师的心中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因此, 要想做好语文写作教学工作, 首先第一步是教会学生如何拟题。而拟题的基础是审题。所以笔者首先来谈一谈审题的有关注意事项。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个步骤, 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审题工作的时候却往往会忽视这一步, 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审题并不重要。正是这样的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偏题、离题甚至是改题的情况。那么要做好审题的教学工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主要还是要以引导为主, 在引导的基础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2011年上海的高考作文为“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这一个作文题目其实就是要学生根据两句话来开展相关的思考然后写成文章。很多学生有时候就会因为想得太多反而偏离题旨,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对文章题目的深意进行挖掘同时又要提醒学生挖掘的度。千万不要由这个简单的题目挖掘出类似于“过去的太晚”这一类的写作方向, 这样的方向就有些偏题了。

当然做好审题工作是基础, 如何拟题就是考验学生真本事的时候了。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或者是方向然后让学生来拟题, 进行训练。

罗列写作提纲

文好题一半, 还有一半就得靠行文来完成了。行文的写作教学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 包含有结构的构思、提纲的书写、语言的组织、材料的运用、段落的构造等众多内容。由于篇幅的关系, 本文仅仅就行文中的写作提纲的罗列发表一点笔者自己的看法。

行文的提纲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一篇文章的漂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纲的完善与否。所以一定要能够搭建起合理而协调的文章骨架, 进而让那些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材料能够顺利地进入其中共同形成一篇完整而优秀的文章。

罗列提纲的本领在平时, 所以教师在教学之重要着重让学生学会打草稿, 学会写提纲, 并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例如:

“天津2011高考题为《我生活的世界》”, 教师可以首先将某一篇范文进行展示, 然后给学生罗列出一个自己想好的写作提纲再要求学生在仿照教师的参考提纲和结合别人的优秀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参考提纲。

教师的提纲:

写作文体:散文

写作规划:我生活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生活中的世界有哪些东西———我对我生活的世界的感悟。

然后学生再根据这些东西开展自己的训练。这样的一种方式坚持下去, 学生自然能够养成罗列提纲的习惯, 同时学生对提纲和审题的把握能力也将得到加强。

完成文章并检查

高手之间的较量往往在毫厘之间, 语文的高考也是如此。很多同学因为相差了1分甚至是0.5分而错失了良机。但是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很多同学做事情非常马虎, 在高考的语文写作中亦是如此。很多同学写作要么是速度快了, 要么是习惯性思维了, 最终总是在作文中出现不少错别字。

我们都知道现在高考写作扣分的项目之一就是错别字。所以学生一定要非常重视这一点。在写作之后, 要及时地对文章进行检查, 看看有没有错字、别字, 争取将这一错误减少到0的发生率。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之中,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相互之间对文章进行纠错。这样的方式之后, 学生对错别字这样的小错误就能有一个好的认识, 同时提升写作水平。

为了更加有效地完成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 还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观念, 借助高考的真题提升写作教学的效果,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本文将在就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探究相关的方法以期提高写作的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高考

参考文献

[1]陈银环,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这篇文章,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 2010年1月。

[2]李李, 情感体验和阅读经验的融合与提升——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 2007年6月。

2.高中语文能力考查的探讨与反思 篇二

首先,从教材的层面去寻求高中语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律定。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这套教材在编制上较以前的语文教材,在形式上有了很大改观,除选文外,把写作、口语交际作为第二部分,与选文并排在一起,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甚至还在每一册围绕语言、文学、文化其中一个方面设计综合性学习专题,力求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可以看出编辑的这些愿望是良好的,但是在这套教材的说明中又说: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延伸。选文是课内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内容,而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却变成了“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孰重孰轻可谓一目了然。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同编著的一套教材,共5册。教材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这是编者在《致同学们》一文中的内容。“阅读鉴赏”是对课文的学习,“表达交流”主要是写作内容的要求,“梳理探究”则相当于2000年版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大大压缩了选文的数量,如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共24篇选文,而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只有12篇选文,第一次把写作与探究的内容以一种“法定”的形式呈现在教材目录中,是课堂教学的法定内容,而不是教师的“自留地”。在语文教材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侧重下,高考语文能力会出现怎样的异化呢?考查这十年的高考语文,一言蔽之:高考语文也是建立在能力目标较为单一的标准之上。以高考语文赋分比例最高的两大题型是阅读与写作为例:阅读部分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古文考查的文章类型是散文),2001~2010年的现代文阅读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科技论文或社科论文为主,赋分9分,以客观题型出现;第二部分是散文,赋分22分或23分。从这两部分的赋分就可以直观地了解文体类型考查的重点。

20世纪90年代的高考作文通常要写两种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对培养学生一定的文体意识无疑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查2001~2010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文体没有限制,写作内容的开放程度也大大增加。但是有文采和创新性成为高分作文的必备要素,这倒是极度刺激了写作者在内容上往文学方面倾向、在形式上力求与众不同,但是文采和创新性是否是高分作文的必备要素呢?由此观之,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都严重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但是语文教育是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依我看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语文课堂教学追随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许多作者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的作品,到了我们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仅存的是写作技巧和表达意图,何谈人文教育?这样的教学不仅背离了语文能力的学习,也扭曲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向。高考语文内容的这种长期考查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造成了难以逆转的后果。首先是应用性写作能力低下。从常识性判断,作为一名学习了至少12年的母语的学生,不论何种文体的写作,都应该能做到文从字顺、内容清晰。可是,现实是怎样的呢?2005年全国卷高考语文第20题: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写出推荐一篇课文的理由。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这道6分的试题,当年我在试评阶段随机抽查了500份试卷,得3分的占41.4%,5~6分段的只有5.4%。结果让人难以置信。2007年高考语文第18题考查的重点是谦词的使用。一张便条有4处用词不得体需要进行修改。2008年的高考语文第18题的内容是一封求职信的内容,简短的内容中有4处用词不当,其中两处考查的内容仍是谦词。这种题目的考核难度相当于初三的语文水平,可是许多的高中毕业生却无法对付,说明什么?其次,应试作文能力与写作态度畸形。我具体概括了四点:一是文体上一味追求创新,结果是作文文体“四不像”,整体结构杂乱无章;二是语言上一味追求华丽,其文章内容不知所云,语句间、段落间毫无逻辑关系;三是助长了学生套作、抄袭、假大空、胡编乱造的文风,毫无真情实感;四是作文内容毫无诚信。都是些套话、空话,千人一面,仿佛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1998年的高考作文中,竟出现了成百上千的考生都父死母亡,自己在困境中战胜脆弱的笑话。字写错、文章写不好那是一时的问题,但是如果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态度错了,那是一世的问题。为师者与为学者岂能不辨?

参考文献

[1]张迁, 聂晓阳, 张翼健.60年中小学语文教材变迁[DB/OL].中国新闻网.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语文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M]. (第一册) .2007.

上一篇:开展基层党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情况报告下一篇:县环保局20xx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