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古文翻译(精选7篇)
1.七年级课外古文翻译 篇一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 1 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 3 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è),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头(pèi tóu),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j īn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shú)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而遣(qiǎn)之。
《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河中石兽
纪昀(纪晓岚)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kǎn)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zhuàn),转(zhuǎn)转(zhuǎ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游,固颠(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
孟浩然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七年级课外古文翻译 篇二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B.郢人垩(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②.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B.止于岩下
C.听而斫之D.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B.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若蝇翼(翅膀)D.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侯晓旭
3.七年级课外古文翻译 篇三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p6教材原文】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似乎每天都有做“最好的我”的生命冲动。
【解读】《礼记·大学》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P8教材原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学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解读】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易《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苟自强不息,亦何远而不届哉?”意思是: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3.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P12教材原文】相关链接。
【解读】节选自《格言联璧》。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4.“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p12教材原文】努力需要坚持。“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如果不努力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梦想就会成为空想,只能是画饼充饥。
【解读】《尚书-周书》中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P13教材原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中学时代,我们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我们怀揣梦想,从这里起航!
【解读】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P22教材原文】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可以成为艰苦却十分快乐的探索之旅。
【解读】语出《孔子·雍也》。释义: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P23教材原文】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意味着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解读】《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释义: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P23教材原文】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可以与同伴相互帮助、分工合作,在交流切磋中共同完成任务。
【解读】语出《礼记·学记》。释义: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9.乔哈里视窗
【P31教材原文】拓展空间——邀请同学、朋友、老师和家人,请他们谈谈对你的看法,并将他们的看法以及你的自我认识填写在下图相应位置。
【解读】所谓的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开放区: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多说、多问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如果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多说,同时要多提问,寻求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因为信任是沟通的基础,有了基础,就不难建设高楼大厦。
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例如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坏的习惯,你的某些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一些感受,等等。
如果一个人的盲区最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拘小节、夸夸其谈的人。他有很多不足之处,别人看的见,他却看不见。造成盲区太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的太多,问的太少,他不去询 问别人对他的反馈。所以在沟通中,你不仅要多说而且要多问,避免盲区过大的情况发生。
隐秘区:是自己知道、别人却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例如你的某些经历、希望、心愿、阴谋、秘密,以及好恶等。
未知区: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例如某人自己身上隐藏的疾病。
未知区大,就是关于他的信息,他和别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人,他不问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也不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封闭使他失去很多机会,能够胜任的工作可能就从身边悄悄溜走了。
所以每一个人要尽可能缩小自己的未知区,主动的通过别人了解自己,主动的告诉别人自己能够做什么。
10.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P34教材原文】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解读】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发挥人才的特长,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失败;不挑剔人才的短处, 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被遗弃的贤才了。
11.“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
【P36教材原文】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这是中学时代的成长课题,它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寻。
【解读】释义:路途漫长遥远,只要心志所向,即使距离远,也不要阻挡。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一)古文类
12.“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p38教材原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带着对这友谊的憧憬,让我们走进友谊的天空,探寻友谊的真谛,缔结真挚的友情。
【解读】[出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颜渊》)
[翻译]曾参说:“君子以合乎礼仪的标准和方式来选择、交往朋友,以与朋友的交往来辅助仁德的修养。”
《论语通说》中解释:“‘文’是礼文、节文之意。‘以文会友’,即是说在交友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朋友的素质,还要注意交友的方式,始终以礼相待。能做到以上两点,交友的过程不啻是个成仁的过程。”
《论语今读》说:“为什么要‘以文’才会友?注家又有各种讨论,如‘文者,礼乐法度刑政纲纪之文’,‘布帛菽粟之文,非古文之文、时文之文,雕虫藻丽之文,会友以收摄身心,此学人第一切务’(《反身录》),仍‘一是以修身为本’。今天则是以学术之‘文’(世界一年多少学术会议、多少学术论文!)来会朋友,以切磋琢磨,发言讨论,而所辅者并非‘仁’,而是‘知’了。” 为什么“以友”能够“辅仁”?李泽厚在书中还引用了康有为《论语注》的一段话,其解释可谓精当明了:“人情孤独则懒惰,易观摩则奋历生。置诸众正友之中,则寡失德;置诸多闻人之中,则不寡陋。故辅仁之功,取友为大。”就是说,多跟好人、仁人交朋友,以“仁”的标准来交朋友,是成仁、达仁的重要途径。《论语》开篇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乐淘淘于远方的朋友来与他相会,想必是出于“辅仁”的原因。一帮仁人朋友欢聚在一起,其所论、所做自然离不开高尚的仁德。就像现在慈善家们聚在一起做善事,“志愿者”们结成组织做义工,大家互相勉励帮助别人,使自己的灵魂也得到升华,岂不是快乐无比的事?
13.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p43教材原文】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与正直、诚信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解读】[出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论语•季氏篇》
[注释]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4.《木瓜》——节选自《诗经·卫风》 【p45教材原文】阅读感悟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解读】《诗经·木瓜》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词语注释] ① 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一瓜果之类为朋友的信物的风俗。
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琼玖”、“琼瑶”同此。
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非”。好,爱。④木桃:蔷薇科木瓜属,落叶小乔木,无枝刺。⑤木李:果名。即榠樝[míng zhā],又名木梨。[作品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作品评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此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 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15.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P45教材原文】探究与分享: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你如何看待这两个观点。
【解读】君子之交淡如水,亦作” 君子之接如水 “。亦作” 君子之交淡若水 "。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辩义]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纯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如水”不是 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
[出处] 《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翻译] 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故事] 相传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
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 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16.古人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P47教材原文】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古人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解读】孟子说:“仁者如射”。意思是说:“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再放箭。”那么,到底要调整哪些“姿势”呢?这又要回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理论核心:关于“仁”的内容。孔子认为有五种品德,即恭、宽、信、敏、惠,具体来讲,恭就是庄重,宽就是宽厚,信就是守信,敏就是敏捷,惠就是慈惠。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爱、互信。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孔子把“仁”阐述成贤能政治的一切准则,又阐述成最高道德标准,它概括了一切善良的品德。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构成了自己全部思想的核心。因此,要成为“仁者”的关键是要“首先端正自己”。
如果射“不中”怎么办?孟子给出的答案是:“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告诫我们:如果射不中,就做两件事,一是不要埋怨胜过自己的人;二是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孟子的这段话,一下子就把仁者的标准给确定下来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呀!
17.“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P51教材原文】呵护友谊——“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友谊,像一株慢慢生长的植被,需要精心养护,经受风雨的洗礼、时间的磨砺。
【解读】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切磨:本指加工玉石等器物,此引申为学问上的探讨研究。箴(zhēn):劝诫、劝勉。出自《千字文》中谈的是五伦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五伦中的其他几伦都好理解,唯独“友道”不好理解。为什么朋友也算一伦呢?人在一生之中会遭遇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有的痛苦上不可对父母师长言说,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倾诉。人在一生中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败。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讲一个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讲一个利字,无利不起早。这种名利场中的酒肉朋友,与此处讲的“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定要辨别清楚。
朋友相处,应该像曾子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弟子规》中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有进步要互相鼓励,有过失要互相规劝,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有心得 要互相交流,这就是“切磨箴规”。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缩略形式,意指对学问的探讨与研究。“箴”字的本义为竹针或石头针,可用于针灸治病。箴文是一种告诫类文体,起规劝、纠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励人的座右铭。规是劝告、建议。
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分”是本分、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不听也就算了,我们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要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要“两个人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琢磨琢磨”。
(二)警句类
18.有人说:“能结交的结交到亲密的朋友是一种幸福,而拥有一个对自己有深刻而良好影响的朋友则是人生的幸运。”
19.有人说:“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20.“古人云:安其学而亲其师”
【p60教材原文】 导语部分: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古人云:安其学而亲其师”。很多成年人回忆青春往事,常常把与老师共处的校园生活看成一生中一段美好在经历。
【解读】古人云: 安其学而亲其师, 出自《学记》篇,原文:“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大意是说:因为这样,所以能“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今后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其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2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p60教材原文】老师是一个古老的在、的职业。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数千年文明在延续,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来传承。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解读】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身为老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如果内容有点枯燥,那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下去。
“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师德高尚,源远流长。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者必须依法执教,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尽心竭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22.古人云:“教学相长”
【p66教材原文】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过程。一方面,我们在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解读】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2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p74教材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出处是:明·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
(2)解释为: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24.“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p74教材原文】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 内涵。《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在法律义务。
【翻译】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出处】《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理解】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25.“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p88教材原文】古人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我们如和看待自己的生命?
【解读】出自《荀子》。意思是:水和火是气构成的,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没有智慧,动物有智慧但是不讲仁义道德,人则是由气构成,有生命,有智慧,也讲到的,所以是天地间最尊贵的。
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义:这里泛指仁义道德 2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p90教材原文】生命也是短暂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解读】出自《庄主
知北游》,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不过一瞬间罢了。意思是说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作出一番事业来。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的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27.“未知生,焉知死”
【p91教材原文】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解读】出自《论语 先进第十一》,意思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28.“仁者爱人”
【p95教材原文】“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解读】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29.“推己及人”
【p95教材原文】“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 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解读】出自《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释义 推:推想;及:到。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3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p97教材原文】孟子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四种道德的潜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解读】解释可见原文下方。(略)
这是四端学说的一个概括。,四端学说是孟子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提出四端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论密切相关。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端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批驳。在孟子那里,人性论与仁政论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孟子提出“四端”说,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他宣扬仁政寻找理论根据。(1)仁,义,礼,智 “仁”是“仁爱慈善”
“义”是“正义奉公”,“礼”是“尚礼守法”
“智”是“崇智求真”
3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p109教材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挫折,发掘挫折,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4.七年级必读课外书 篇四
一、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一节语文口语交际课上,我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一个学生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那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上下五千年”的动画节目中,从中还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故事,可以讲给同学们听。于是我就借势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看类似动画节目,或者看看与这些节目中的故事相对应的注音故事书、童话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饭后这些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学到的故事讲给我和同学们听,什么《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对牛弹琴》等等,而且他们讲起故事来个个情趣盎然。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珍惜文化的情感。
二、在识字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刚学完拼音的低年级儿童来说,就要开始积累词汇了。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扩词,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生字“春”,让学生进行扩词,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了“春暖花开、春色满园”两个成语,我马上表扬了他“你真棒,说的成语真好!”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春眠不觉晓……”我听了非常高兴说“你也相当不错,你们能说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词语和句子,了不起。”又问:“你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呀?”他们呢都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于是我又说:“课外书的本领真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组出很多很好的词语、背出很多的古诗,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呢!”说完就听到下面有声音在轻轻地说“我明天也要带一本来……我回去也要看了……”。果然第二天就看见很多学生都带了成语书、古诗、字典等等。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开展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故在低年级开展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每周二的晨会课上总要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来交流自己在双休日中学到了那些课外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然后评出“百科知识通大王”,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每周五的下午课外阅读课上,请学生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那些故事、童话或者是文章,看看谁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话最多、文章最多,然后评出各种不同的奖项和不同星级的阅读积极分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书。
5.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 篇五
一、《终不知车 》方孝孺 ①②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腐而轮败,辊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
⑤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敞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辊(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1)辐腐而轮败()(2)以为车固若是()..(3)效而为之者相属()(4)越人以为绐己,不顾()..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舟载以归而夸诸人。(2)及寇兵侵其境。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3分)
二、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3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①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学习)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广泛搜寻)③尝辍业投笔叹曰(停止)④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罢官)⑤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报酬)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3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不耻劳辱”中的“耻”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居家常执勤苦。C.外连横而斗诸候。③②
①
③
④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1分)A.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B.卿弟安在
C.兄固被召诣校书郎D.立功异域E.豫州今欲何至
35.“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1分)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3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1)班超、班彪、班固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三点比较突出?
三、[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④少不当意()
2.翻译
①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②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3.下例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饮于河、渭平生于书B.书遂大进 肃遂拜蒙母 C.日以十本为率 自为其名D.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4.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四、【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补充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五、《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④薛谭乃谢求反(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六、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七)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子何恃而往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八)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暮归 归:回来 B.父怒挞之 之:代词,代王冕 C.执策 执:拿,握 D.冕因去 去:到
2.翻译下列句子。(①听已,辄默记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4.我国古代有许多勤学的故事,除了王冕好学,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至少写出2个)
九、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问则广知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旦夕勤学不息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4、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十、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尝 工 过 疵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含义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
十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在文中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字
2、翻译句子。华捉而掷去之:
十二、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词语 或 弗受 以示玉人 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 丧宝 人有其宝
2、翻译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你是怎样看待子罕“珍宝”观的?
十三、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
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④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闵:担心,忧虑。②揠:拔。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④槁:枯死。
1、文章第二段批评了哪两种人?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6.七年级课外古文翻译 篇六
复习内容: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外古诗词背诵十首
复习目标:(一)15课:熟记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熟背四首古诗,能准确默写,会赏析重点句子,并体会作者感情。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十首古诗,会默写,理解名句中包含的哲理,会活学活用。
复习重难点:通过赏析名句,体会诗歌意境,加强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初步学会品析名句的方法。
复习突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并由十四首古诗拓展开去,积累语言,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复习过程:
教师活动:布置复习内容,根据自愿原则,安排小组任务。
学生活动:(一)集体活动:背诵大比拼:限时背诵比赛,评出记忆之星。
温故而知新:由课文发散思维,展开联想
(二)小组活动:准备抢答题(两组)
品读名句(以15课为主)(两组)
(三)达标测评
课堂实录:
(一)背一背:导入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诗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这节课,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诗歌,走进本册课本的十四首古诗,去感受,享受诗意课堂。现在进入我们这一节课的第一环节“背诵大比拼”,比一比,看谁在五分钟之内背得快,记得多。前后两排同学两两互查,单数排背,双数排同学计数,背一首计一分,评出“背诵之星”。
(二)考一考:会背不代表真正掌握,记忆只是基础,会活学活用才说明真正理解。课堂进入第二环节,考一考,看谁的反应快。请两个小组出抢答题。为使抢答有序进行,请出题的考官看清第一个举手的同学,点名回答,记分员为抢到机会并正确答题的同学加0.1分,到本节课结束小组累积分最高的加一分,第二名加0.5分,第三名加0.3分。抢答开始。
(三)品一品:通过前两个环节。我看出同学们喜欢诗,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这是成为一个文学大师的重要因素。会背会用,还要懂作者,理解诗人感情,现在进入第三环节,品一品,看谁理解的透彻,看谁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品读的过程中,穿插点评,引导学生归纳出品读的方法,抓住景与情的切合点,炼字,修辞,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并各举一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想一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在请同学们进入超联想环节,由十四首古诗展开联想,可以想到相同内容的诗句,也可以改古诗,唱古诗,讲故事,看谁的思维广阔。每回答一人次,为个人加0.1分,获得同学们自发掌声的三倍加分。小组累积分最高的为小组加0.5分。
(五)测一测: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要把同学们的翅膀收回课堂了。的确,我国的古诗浩如烟海,像一个繁花似锦的大花园,今天的学习只是把大家领到了花园的门口,园里还有无限的风光等着同学们去欣赏。熟读诗文受益终生,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诗歌,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品位,打好做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这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
发放测试题,学生自测,小组互评。
附:测试题
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通过幽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的诗句是:“,”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3.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是: , 。
5.正入万山圈子里,。
6.,天光云影共徘徊。
7.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
8、《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
9、《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1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
11、“剪烛西窗”已成为朋友久别相聚的代用语。《夜雨寄北》中与之相关的诗句是:,。
12、曹操的《龟虽寿》是一首乐府诗,其中有两句表明了作者的志向,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能写出来吗?,。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诗中揭示新旧更替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14、任选角度,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精妙之处。
15、我从《》诗中,联想到了“”诗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总复习教学反思
复习设想:
诗歌学习应该是学生快乐的天地,它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自信的大门,领略美丽的风景。因此,我不想象以前那样,把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起按照“讲练讲”的方式进行,总觉得那样复习,虽然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心力,可最后的得分总不是很理想,又累又沉闷,效果不好。于是就想到按照几个板块,步步为营,块块推进的方式设计诗歌复习。主要分为背诵,抢答,品读,拓展,测评五块,由浅入深,由背到用,让学生的心里紧张起来,大容量,高效率的实施复习。
成功之处:
1、把竞争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课堂紧张有序,学生学有所获。
课前布置,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好准备工作。比赛内容分两项,一是诗词背诵,二是名句背诵。这种竞争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上课时背诵环节的检测,学生背得熟练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2、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诗句品读,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从而体现阅读理解的个性化。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诗句,具有完全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舞台。而且,通过学生品诗,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起到了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反思不足:
1、总结方法与运用方法
小组品读诗歌环节,大部分小组准备不够充分,与预期目标差距很大,但准备充分的小组,学生不仅品读了诗句的内涵,而且总结了品读的角度,讲解的效果比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课前能够过问一下小组长的组织情况,或者多进行督促指导,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经过学生的归纳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凡是诗句赏析都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内容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其实,要做好诗歌赏析,光靠方法是没有用的,还要告诉学生答题的思路,一、读懂题目的要求,二、弄懂诗歌意思,理解诗人情感,三、能够扣题回答,并能够紧扣相关的诗歌内容回答。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当然,在答题的时候也不能空对空,光说不练,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诗句中去,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从修辞上看是拟人手法,炼字角度可以抓住“生”和“入”的准确运用,并要结合描绘的景物去体会作者表现的感情。如果能把这个典型的例子写出来,并告诉学生赏析时修辞炼字内容情感四方面密不可分,这样,学生答题时就不会流于形式,只会说不会写了,只会学不会考了。
2、读“细”与涉“广”
这毕竟只是一课时的内容,必须在四十五分钟内考虑诗歌学习的应试与学习的延伸问题。于是我遇到了这样的窘况:怎样分配五个学习板块的时间?均匀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点给课外拓展?但由诗句进行超联想,学生可能要读要唱、要讲要演,少说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钟吧,剩下给课内诗歌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来分钟,够吗?这样面面俱到反而会变成面面未到啊。这就涉及了“读细”与“涉广”的关系。“涉广”在学生的知识面上有其积极意义,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相当诗词积累与赏析经验及技能的基础上,而我以为,在初中阶段,过多的拓展,只会造成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与其贪多,不如努力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读出诗文名句的妙处,读出层次,读出滋味,读出“再去欣赏其它诗词”的兴趣。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眼前放五六个不同品种的苹果,如果是每个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却会以为自己已经“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择其一二慢慢吃,细细品味,则不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与其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课内到课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课内,把握好“细读”,忍痛割爱掉“涉广”。
3、关于复习过程的安排
课堂流程的安排是从背诵到活用到品读到测试,细想想,这样的过程实际是不科学的,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熟到升(升华)的整体结构。诗歌赏析的关键还是在于阅读诗歌本身。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到语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复习课堂的结构应该从品一品环节开始,先由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式赏析,再归纳赏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应变能力就应该结合在一起了。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歌出考察的题目,把学生由被动考察的沉闷推向主动探究的新天地。同时,自己出考试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在大脑兴奋、动力兴趣并存的条件下,再去让学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或者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把它当作一次写作训练。或许学生作品显得稚拙,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因为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再造想象,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如果写一写这个环节能够作得扎实,学生不仅培养起了读诗的兴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由说到练,从而把课内外读诗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基于以上的反思,课堂结构的安排就应该这样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写一写,测一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2、读“细”与涉“广”
这毕竟只是一课时的内容,必须在四十五分钟内考虑诗歌学习的应试与学习的延伸问题。于是我遇到了这样的窘况:怎样分配五个学习板块的时间?均匀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点给课外拓展?但由诗句进行超联想,学生可能要读要唱、要讲要演,少说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钟吧,剩下给课内诗歌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来分钟,够吗?这样面面俱到反而会变成面面未到啊。这就涉及了“读细”与“涉广”的关系。“涉广”在学生的知识面上有其积极意义,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相当诗词积累与赏析经验及技能的基础上,而我以为,在初中阶段,过多的拓展,只会造成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与其贪多,不如努力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读出诗文名句的妙处,读出层次,读出滋味,读出“再去欣赏其它诗词”的兴趣。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眼前放五六个不同品种的苹果,如果是每个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却会以为自己已经“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择其一二慢慢吃,细细品味,则不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与其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课内到课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课内,把握好“细读”,忍痛割爱掉“涉广”。
3、关于复习过程的安排
课堂流程的安排是从背诵到活用到品读到测试,细想想,这样的过程实际是不科学的,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熟到升(升华)的整体结构。诗歌赏析的关键还是在于阅读诗歌本身。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到语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复习课堂的结构应该从品一品环节开始,先由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式赏析,再归纳赏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应变能力就应该结合在一起了。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歌出考察的题目,把学生由被动考察的沉闷推向主动探究的新天地。同时,自己出考试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在大脑兴奋、动力兴趣并存的条件下,再去让学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或者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把它当作一次写作训练。或许学生作品显得稚拙,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因为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再造想象,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如果写一写这个环节能够作得扎实,学生不仅培养起了读诗的兴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由说到练,从而把课内外读诗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基于以上的反思,课堂结构的安排就应该这样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写一写,测一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尤兴广
7.课外阅读(医古文) 篇七
医古文复习――课外阅读
扁鹊传
扁鹊过赵赵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
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扁鹊曰人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从粗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柑子之方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中庶子曰子之方如此譬若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甚大所见者甚少均若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物故有昧W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太子之疾所谓尸厥者也以为不然人诊之太子股阴当湿耳..
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者皆可治也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
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履地而长为人矣先生不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为诊之先造轩光之灶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祷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诗曰多将啦豢删纫┥踔之辞..也(汉・刘向《说苑・辨物》)
要求:
1.给上文标点
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文意理解
①中庶子赞扬俞吹囊欢挝淖郑反映俞疵名的含义是什么?
②赵王所称“粪土之息”与“犬马”指什么?反映古人称谓上的什么现象?
③“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与全文是什么关系?
答案:扁鹊过赵,赵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扁鹊曰:“人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村,俞粗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础W又方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中庶子曰:“子之方如此,譬若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甚大,所见者甚少,钧若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物故有昧捕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太子之疾,所谓尸厥者也。以为不然,人诊之,太子股阴当湿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者,皆可治也。”中庶子人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履地,而长为人矣。先生不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为诊之,先造轩光之灶,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祷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
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诗》曰:“多将溃不可救药。”甚之之辞也。
2.①造:到 ②卒:通“猝”。突然。 ③得无:莫不是;该不是。 ④肓莫:膏肓与横隔膜。莫,通“膜”。 ⑤昧W:暗中抛出。 ⑥跣:赤脚;光着脚。 ⑦趋:急行;奔跑。 ⑧反神:恢复精神。 ⑨息:子息,儿子。 ⑩将:就要。
3.①中庶子责问他说:“我听说上古有个做医生的叫苗父,苗父行医,用菅草编成席子,用刍草扎成狗,面向北方祝祷,不过念十句咒语,那些被扶着来的,抬着来的,都康复如故。您的治病方法能像这样吗?” ②中庶子说:“您的治病方法是如此不行,好比用竹管看天,用铁锥刺地,被看的事物很大,见到的东西很少。像您的方法,怎么能吓唬小孩呢?”
4.①俞粗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日俞柑。
②赵王所称“粪土之息”是自谦之词,犹“贱臣之子”的意思。“犬马”是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亦用为卑幼者对尊长的自谦之称。反映了古人称谓上的自谦现象。
③这句话是由上面的故事引发的感慨,也是作者把上面的故事升华到一个理性的概括。
华佗传
题目: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
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猛丕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
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之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
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华佗论》) .
要求:
1.给上文标点
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文意理解
①“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的意思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②作者认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答案:1.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苟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
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之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2.①工:精良。 ②宥:宽恕。 ③原:原来。 ④轻:轻率。 ⑤口实:话柄。 ⑥苟:如果。 ⑦壬人:佞人。花言巧语献媚之人。 ⑧曾:竟然。 ⑨再:第二次活。
3.啊!凭着曹操的聪明才略,能够看见事物的征兆,仍然还是像这样杀害有才能的人;凭着荀文若的智慧地位名望,用言之有据的道理来说服曹操,然而还是不能使曹操的愤怒平息,掌握权柄的人的愤怒,真是可怕啊!也是值得谨慎小心啊!
4.①意思是作者感叹凭借曹操的聪明和大略,能够观察到事物不明显的情况,但却轻易地杀害了像华佗这样的人才。像苟文若这样具有很高名望的谋士,仍然不能劝说曹操,改变他的愤怒。可见,掌权人的愤怒是多么的可怕啊!也要慎重地对待这样的人。其用意在于告诫后人要宽恕那些有一技之长而有不足的人,要倾听像荀文若那样的贤能人的规劝,而惩罚那些轻率杀戮无辜的残暴者。
②作者认为最大的悲哀是:“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之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日:‘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日:‘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黄帝内经・素问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
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
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
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丕自揣叁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尾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令崧专访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灵枢》南宋・史崧序) .
要求:
1.给上文断旬
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文意理解
①作者为何反复强调“读医书”?
②作者校释《灵枢》的严谨学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 1.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
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令崧专访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
2.①次:编次。 ②得失:义偏在“失”。 ③法:规范。 ④标指:指明。⑤游行:运行。 ⑥不啻:不异于。 ⑦恨:遗憾。 ⑧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⑨梃刃:棍棒刀剑。 ⑩自:起始。
3.我本平庸昏昧,自童年到壮年,潜心钻研医学,稍微懂得其中的道理,就不估量自己的浅陋,参合核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在卷末,汇总为二十四卷。或许能使爱好养生的人们打开书卷容易明白,全无差错。
4.①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日: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②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其二,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其三,专访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
丹溪翁传 题目: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遂直以为直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相率以为局方之学间有读者又以济其方技漫不之省医道隐晦职此之由可叹也震亨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
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然犹虑学之未...
明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罗太无讳知.
悌者为之师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又知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著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于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间南北翕然而成俗岂无其故哉徐而思之湿热相火自王太仆注文已...
成湮没至张李诸老始有发明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犹未表章是宜局方之盛行也震亨不揣荒陋陈于编册并述金匮之治法以证局方之未备间以己意附之于后.
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余论未知其果是否耶后之君子幸改而正诸.....(朱震亨《格致余论・序》)
要求:
1.给上文标点
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文意理解
①在学习《素问》问题上作者批评了当时社会存在哪些错误态度?
②作者如何评价《素问》和《本草》在医学中的作用?
③作者是如何看待《局方》的?
答案: 1.《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遂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相率以为《局方》之学。间有读者,又以济其方技,漫不之省。医道隐晦,职此之由,
可叹也。震亨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然犹虑学之未明。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罗太无讳知悌者为之师,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又知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著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于《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问南北,翕然而成俗,岂无其故哉?徐而思之,湿热相火,自王太仆注文,已成湮没;至张、李诸老,始有发明。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犹未表章,是宜《局方》之盛行也,震亨不揣荒陋,陈于编册,并述《金匮》之治法,以证《局方》之未备。间以己意附之于后。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余论》,未知其果是否耶?后之君子,幸改而正诸。
2.①束手:束手无策,没有办法。 ②先子:先父,即亡父。 ③考:对死去的父辈的.称呼。 ④室人:妻子。 ⑤顾:只是。 ⑥间:阻隔。 ⑦翕然:一致。 ⑧揣:估量。 ⑨格物致知:研究事物,获得知识。 ⑩诸:之乎。兼词。
3.《素问》是记载医学理论的著作。(它)文辞简约而含义深奥,离上古遥远,多出的文字,错排的简片,还是有这类情况的,所以不是我们儒士是不能阅读它的。可是学习它的人们以不定之心来探求它,他们必然是茫然不知,仰视叹息,就像嚼蜡一样而无味。于是只是认为古书不适用于现在,就厌弃了它,一致去学习《局方》之学。偶然有读《素问》的人,又只是用来辅助一下自己的医术,完全不明白它的真正内容。医学理论隐讳不明,主要是这些原因,真是可叹息啊1
4.①在学习《素问》上作者批评了当时学习《素问》以易心求之,不求甚解,并认为古书不适合今天,产生厌倦和抛弃的思想,转而舍本求末,把《局方》之学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又有人完全不了解方剂,因此使医学的理论被埋没。 ②作者认为“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 ③《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间南北,翕然而成俗,岂无其故哉?震亨不揣荒陋,陈于编册,并述《金匮》之治法,以证《局方》之未备。
伤寒论序
题目:夫伤于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焉即病者发于所感之时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也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夫伤寒温暑其类虽殊其所受之原则不殊也由其原之不..
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由其类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称而混其治宜乎贻祸后人以归咎于...仲景之法而委废其太半也吁使仲景之法果贻祸于后人伤寒论不作可也使仲景之法果不贻祸..
于后人伤寒论其可一日缺乎后人乃不归咎于己见之未至而归咎于立法之大贤可谓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人矣夫仲景法之祖也后人虽移易无穷终莫能越其矩度由莫能越而观之则其法其..
方果可委废太半哉虽然立言垂训之士犹不免失于此彼碌碌者固无足诮矣夫惟立言垂训之士有形乎著述之间其碌碌者当趑趄犹预之余得不靡然从令争先快祝而趋简略之地乎夫其法其方委废太半而不知返日惟简便是趋此民生所以无藉而仲景之心之所以不能别白矣呜呼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后人能知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设不为不即病者设则尚恨其法散落所存不多而莫能御夫粗工妄治之万变果可惮烦而或废之乎是知..
委废太半而不觉其非者由乎不能得其所以立法之意故也(元・王履《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
要求:
1.给上文断句
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文意理解
①怎样辨别伤寒与温、暑?在治法上应当如何区别对待?
②不明仲景立法意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③文中“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人”指哪种人?
答案: 1.夫伤于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焉。即病者。发于所感之时。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也。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夫伤寒。温暑。其类虽殊。其所受之原。则不殊也。由其原之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由其类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称而混其治。宜乎贻祸后人。以归咎于仲景之法。而委废其太半也。吁。使仲景之法果贻祸于后人。伤寒论不作可也。使仲景之法果不贻祸于后人。伤寒论其可一日缺乎。后人乃不归咎于己见之未至。而归咎于立法之大贤。可谓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人矣。夫仲景。法之祖也。后人虽移易无穷。终莫能越其矩度。由莫能越而观之。则其法其方。果可委废太半哉。虽然。立言垂训之士犹不免失于此。彼碌碌者固无足诮矣。夫惟立言垂训之士有形乎著述之间。其碌碌者当趑趄犹预之余。得不靡然从令。争先快睹。而趋简略之地乎。夫其法其方委废太半而不知返。日惟简便是趋。此民生所以无藉。而仲景之心之所以不能别白矣。呜呼。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后人能知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设。不为不即病者设。则尚恨其法散落。所存不多。而莫能御夫粗工妄治之万变。果可惮烦而或废之乎。是知委废太半而不觉其非者。由乎不能得其所以立法之意故也。
2.①殊:不同。 ②原:病原。 ③一:都全。 ④贻:遗留。 ⑤咎:罪责。 ⑥委废:废弃。 ⑦使:假如。 ⑧矩度:标准。 ⑨恨:遗憾。 ⑩惮(dàn):畏惧。
3.即使这样,但是著书立说传布法则的人还是免不了在这方面失误,那些碌碌无为的人自然就不值得责怪了。只因那些著书立说流传法则的人有样板在著作之中,那些平庸无能之辈,在犹豫不决之后,能不唯唯从命,抢先快看,而趋赴简便的境地吗?这些人把仲景所确立的诊治大法和医方抛弃了大半却不知道改正,每天只追求简便省事,这就是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没有依靠,而仲景的意图不能辨别清楚的原因了。
4.①被寒邪所伤,当即发病的叫伤寒;不当即发病,过了这时以后在春天和夏天发的叫温病。张仲景《伤寒论》立法是专门为当即发病的伤寒设立的,而治疗不当即发病的温病,应当用治温病的方药。
②不明仲景立法意,这就是百姓生命安全无保障,仲景的意图不能辨别清楚的原因。 ③指那些自己观察不全面,分不清伤寒和温病而混同治疗,却怪罪于专为伤寒立法的贤人(张仲景)的人。
大医精诚
题目: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馀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
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
帝辅政乃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
事焉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
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蚬.
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寝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
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
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骺菡锓⒑趺姹涠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纬盈缩星辰错..
行日月薄蚀孛彗飞流此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土.
陷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渎竭涸天地之骺菀擦家降贾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于城为太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节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
要求:
1.给上文断句
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文意理解
①“羡门、广成,岂虚言哉”的意思是什么?
②“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有何含意?《内经》中有何相关论述?
③如何理解“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答案: 1.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馀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乃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蚬。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寝。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骺荨U锓⒑趺妗1涠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彗飞流。此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渎竭涸。天地之憔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2.①释典:佛教的经典。 ②恨:遗憾。 ③嗟:叹美。 ④拜:授官。⑤事:侍奉。 ⑥迭:轮流;交替。 ⑦常数:犹常度,一定的规律。 ⑧彰:显示。 ⑨否:闭塞不通。 ⑩五纬:即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 ⑩薄:亏损,与“蚀”同义。
3.如同面临深渊,如同踩踏薄冰,说的是心要细;要当勇敢的武将,做公侯的捍卫者,说的是胆要大。不因图谋私利而违礼,不因没有义举而内疚,这是行为要方正;要洞察事物的细微动向并立即行动,而不坐等终日,这是智虑要圆通灵活。
4.①羡门、广成都是古代神话人物,因得到养生之道而成仙。本句呼应上文“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意思说这些人的存在并非虚假之言。 ②“善言天者”四句意谓善谈天地之变者,必须参证于人事;善谈人身之病者,也必须根据于天地。按《素问・举痛论》云:“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③“胆欲大而心欲小”:《新唐书・孙思邈》说: “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心为之君,
君尚恭,故欲小。”此句今多作“胆大心细”,谓任事果决而又思虑周密。“智欲圆而行欲方”:《新唐书・孙思邈》说:“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动地静,故智者恒动,如天之圆通,仁者宁静,如地之方正。今多作“智圆行方”,谓智虑要圆通灵活,行为要方正不苟。
类经
题目:景岳名介宾别号通一子越之山阴人也其父为定西侯客介宾年十四即从游于京师天下承平奇才异士集于侯门介宾幼而浚齐遂遍交长者是时金梦石工医术介宾从之学尽得其...
传以为凡人阴阳但以血气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之有形者非先天之无形者也病者多以后天戕及先天治病者但知有形邪气不顾无形元气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其害已甚赖东垣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救正实多丹溪出立阴虚火动之论寒凉之弊又复盛行故其注本草独详参附之用又慨世之医者茫无定见勉为杂应之术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虚而补之又恐补之为害复制之以消实而消之又恐消之为害复制之以补若此者以药治药尚未遑又安望其及于病.
耶幸而偶愈亦不知其补之之力攻之之力耶及其不愈亦不知其补之为害消之为害耶是以为人治病沉思病原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一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选自.....
明・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张景岳传》)
要求:
1.给上文断句
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文意理解
①张介宾所谓“后天有形者”与“先天无形者”具体指什么?
②张介宾对三家之论持何种态度?他自己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③张介宾治病能霍然取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景岳名介宾。别号通一子。越之山阴人也。其父为定西侯客。介宾年十四。即从游于京师。天下承平。奇才异士。集于侯门。介宾幼而浚齐。遂遍交长者。是时金梦石工医术。介宾从之学。尽得其传。以为凡人阴阳。但以血气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之有形者。非先天无形者也。病者多以后天戕及先天。治病者但知有形邪气。不顾无形元气。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其害已甚。赖东垣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救正实多。丹溪出。立阴虚火动之论。寒凉之弊。又复盛行。故其注本草。独详参附之用。又慨世之医者。茫无定见。勉为杂应之术。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虚而补之。又恐补之为害。复制之以消。实而消之。又恐消之为害。复制之以补。若此者。以药治药尚未遑。又安望其及于病耶。幸而偶愈。亦不知其补之之力。攻之之力耶。及其不愈。亦不知其补之为害。消之为害耶。是以为人治病。沉思病原。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一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
2.①浚齐:犹徇齐。才智周备而敏捷。②工:精。 ③遑:闲暇。 ④霍然:形容病愈之速。 ⑤辐辏:车辐集中于轴心。喻聚集。 ⑥遣:派送。 。
3.又感慨社会上的医生茫然无主见,勉强从事杂投应付之术,借助用药周全完备来侥幸治愈疾病,依靠用药四平八稳来掩盖医术低劣。认为是虚证,就用补法治疗它,又怕补药造成危害,又用消导药来限制补药。认为是实证,就用消导药治疗,又怕消导药造成危害,又用补药来限制消导药。
4.①“后天之有形者”指血气脏腑寒热,“先天之无形者”指无形元气。 ②关于三家之论,张介宾认为: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其害已甚。赖东垣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救正实多。丹溪出,立阴虚火动之论,寒凉之弊,又复盛行。故其注本草,独详参附
【七年级课外古文翻译】推荐阅读:
七年级学生课外活动总结09-07
小学三年级课外阅读07-05
小学三年级课外书目07-24
中高年级课外阅读题目08-31
二年级课外阅读教案09-13
六年级课外阅读推荐10-12
二年级课外阅读计划11-04
六年级课外阅读试卷12-28
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07-22
八年级必读课外书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