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方案

2024-09-15

共同体方案(12篇)

1.共同体方案 篇一

墨埠小学

关于建立学生“校外成长共同体”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面发展,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石湾子联小加强学生课外指导,建立“校外成长共同体”工作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校外成长共同体为载体,加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合力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要求。

二、工作目标

以村居为单位,以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为阵地,以家长委员会、学生家长为主导,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按照“就近为主、自由组合、自愿参加”的原则,在全校建立“校外成长共同体”,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外时间,特别是周末和假期的文化生活,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三、实施办法

(一)调查摸底。为便于管理,学校分别以年级为单位划分到村,对本年级所有学生的班级、姓名、家庭住址、监护人、家庭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学校要根据学生家庭住址分布情况,并对有关村对接交流,掌握村庄教育资源和学生日常校外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二)建立组织。有学校统筹安排,各年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实施,组建以村为单位的家委会互助社,每个互助社设社长1人,由所在互助社成员推举产生。家委会互助社受所在学校级部家长委员会管理,为组织社内成员子女开展假期文化课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服务。

(三)组建团体。以村为单位,按照“就近为主、自由结合、自愿参加”的原则,分别建立数量不等的 “校外成长共同体”。每个团体应由学生4-8人、家长4-8人、指导教师1-2人组成,每个团体的学生由所在村的家委会互助社的直接管理,主要针对上下学接送,双休日,节假日的安全教育及监督,学生所在学校的学习、做作业等业务指导。

(四)明确职责。村居(或家委会互助社)职责应包括:

1、统筹本辖区“校外成长共同体”管理,成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以及职责分工;

2、从每个“共同体”中推选或指定学生、家长组长各1名,负责本团体上下学、双休日、节假日的活动计划、日程安排以及轮流值日家长安排等工作;

3、规划好每天学生做作业的地点,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

4、协助学校开发课程资源,为“共同体”校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

5、每位村家委会互助社成员及时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加强河渠塘坝、变电站、交通道路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确保学生校外活动安全。

“校外成长共同体”家长职责应包括:

1、督促子女准时参加“校外成长共同体”活动,指导子女和“共同体”成员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2、每位家长要服从村家委会互助社安排,遵守“共同体”计划,认真完成轮流值日等各项工作;

3、加强对子女和“共同体”成员安全教育,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和活动预案,确保不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4、加强对子女和“共同体”成员法制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监督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禁出现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等不文明现象;

5、自觉保持公共卫生,遵守交通秩序,自觉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社区管理,积极组织“共同体”成员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

学校及指导教师职责应包括:

1、加强与学校、家长委员会联系,指导村家委会互助社建立“校外成长共同体”管理组织;

2、指导“校外成长共同体”制定学习和活动计划;

3、对“共同体”及成员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4、对“共同体”及成员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对家委会评估和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校外成长共同体”学生职责应包括:

1、“共同体”活动期间,应服从学生组长和值班家长的安排,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组长请假,做到分工细致、协作有序;

2、“共同体”活动期间,组长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充分体现学习和活动的自主性、互助性和趣味性;

3、“共同体”文化课学习的场所以家庭为主,由学生确定、家长同意,可固定、可轮换;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以所在社区和各类青少年实践基地为主,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确定。“共同体”成员在各类场所(包括学校)开展活动期间,均至少有1名家长全程陪同;

4、“共同体”文化课学习期间,学生要遵守学习纪律,按时完成各学科作业,严禁抄袭,杜绝看电视、玩手机、上网、打扑克、玩游戏机等现象,保证学习质量;

5、“共同体”活动期间,学生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学生守则和社会公德,尊重家长,爱护财物,讲究卫生,践行各类文明礼仪规范,主动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教育主题设计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确保活动效果;

6、“共同体”活动期间及路途中,学生要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应急自救能力,做到不擅自行动,不脱离家长视线,确保活动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

“校外成长共同体”建设是保障学生课外活动安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共同体方案 篇二

得益于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丰富的产品线、领先的制造装备和工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2012年, 奇瑞重工全线产品受到市场和用户的热捧:“谷王”插秧机实现了市场突破, “谷王”水稻收割机强势占领国内高端市场;“谷王”小麦收割机第一年投放市场就进入了行业第一梯队, “谷王”玉米收获机实现了市场领先, “耕王”拖拉机产销增长翻番, 烘干机市场占有率超过20%。

会上, 奇瑞重工推出了重量级新品, 在耕种机械领域, 奇瑞重工“耕王”全系列产品, 能实现从25-350马力段的全覆盖, 从机械换挡、同步器换挡、动力换挡到最新开发的桥式拖拉机, 奇瑞重工将推出涵盖中、高端四大拖拉机产品平台, 共分9大系列、近百余种产品资源, 可全面满足旱田、水田各种作业区域及配套PTO输出动力需求。如RA系列大马力拖拉机, 是国内最高端的一款动力换挡拖拉机, 可选配多种农机具, 满足用户对重载牵引作业机械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油耗以及高性价比的需求。

在收获机械领域, 奇瑞重工拥有涵盖大豆、油菜、番茄、棉花、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作物全系列收获机械。如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双纵轴流滚筒技术的8000A谷物联合收割机, 测试时喂入量最大能达到12kg/s, 可提供160-200马力不等的强劲动力配置, 更省油、性能更可靠、效率更高, 可实现边行走、边卸粮, 收割速度更快捷、作物收获更高效;在玉米收获机领域内, 针对不同作业区域的农艺要求, 奇瑞重工推出摘穗型和籽粒直收型两大玉米机产品平台, 动力强劲、剥皮率超过90%, 其先进的高位液压卸粮和超大粮箱设计, 可充分满足现代化的高效收割作业;同时, 奇瑞重工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水稻收割机生产基地, “谷王”水稻收割机产品全面涵盖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两大生产平台, 领先的纵轴流滚筒技术和成熟的双滚筒工艺, 加上针对不同农情、农艺需求而特别设计的水田行走机构及防倒伏收割工艺, 使“谷王”水稻收割机在水田收割领域内独树一帜, 技术全球领先。

本次商务大会, 奇瑞重工愿与广大经销商、服务商一道, 变革理念、创新模式、改善行为, 奋力开拓, 勤力耕耘, 共同致力于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化解决方案, 用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共同打造中国农业装备产业的新发展。

3.共同体方案 篇三

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并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计算机在国外已经是艺术创作比较成熟的介质之一,在国内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开设电脑美术相关的专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动漫、影视、游戏的创作性人才。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尚属新鲜的尝试阶段,很多学校和老师对于电脑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乃至所需要使用的工具并不十分了解。而作为在电脑美术、数字创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的Wacom公司与奇奕科技,有责任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联手打造适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的中小学电脑美术教育解决方案。

Wacom和奇奕科技联合推出的电脑美术教育解决方案基于Wacom的Bamboo One Small教育包(CTE-460/K1-F)、Bamboo One Medium(CTE-660/KO-F)和奇奕科技久负盛名的《奇奕画王2》。Bamboo One Small教育包(CTE-460/K1-F)、Bamboo One Medium(CTE-660/K0-F)是Wacom公司专门为中小学院校量身打造的数位板产品,超轻超薄的外形设计简洁时尚,美观耐用,特别适合中小学的美术教学环境。在性能上,两款产品具有Wacom公司的独有压感笔技术,无需导线,无需电源,具有1024级细腻压感,可以完成自然的手写、笔刷控制,随意画出粗细浓淡变化不同的线条,更接近纸张的真实手感。结合《奇奕画王2》可以实现铅笔、水彩笔、喷笔、特制笔、滤镜、魔力棒等50多种绘画效果,让创作随心所欲,并具备绘画过程重现等教学互动,以及对作品进行录音和播放的功能。同时配合由国内著名美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教材编委共同撰写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参考用书《奇妙的数字画笔》,相信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4.2010年城乡共同体方案 篇四

2010年城乡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使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落实大安区教育局有关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共同发展的有关精神,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优质、和谐发展,2007年由大安区教育局统一安排,大安区凤凰学校与大安区回龙学校成为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根据共同体成员学校各自实际情况,发挥教育优势,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观念、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共同体学校”之间的联动活动,实现共同体内城乡学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以期促进两校的共同发展。

二、工作目标

根据凤凰学校、回龙学校两校的实际创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以“携手合作、发展共赢”为共同目标,以“共研、共享、共创”为基本原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共同研究学校发展中以“高效高质量”为中心的各种问题,共同分享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教科研成果,共同创造属于各自学校和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教育发展品牌。两校就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教师培训、学生德育活动等内容形成交流、合作,做到教学管理统一,教研活动统一,测试评估统一,达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动的合作共赢目的。

三、主要工作措施

1、成立城乡学校共同体结对互助共建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刘晓江周祥明

副组长:各校书记、副校长

成员: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名教师(骨干教师)以及优秀班主任。

2、完善相关的结对工作制度。

(1)会商制度。共建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共建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工作。

(2)定期交流制度。双方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学习观摩、组织活动,共同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

(3)资料共享制度。双方分别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协商学校共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每次活动的相关资料双方共享。

3、开发、利用、共享共同体各自的优质资源,推动城乡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活动等方面互助、双赢、共同提高。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与落实:

(1)教育教学管理

结合大安区教育局有关会议和活动搭建的平台,共同体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成员之间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结对交流。特别是两校之间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进行细致交流,在共同体中,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

(2)课堂教学示范

各校举行的各科教学示范活动,均将邀请共同体成员校的教师参加。要大力贯彻“为学生发展而教育”“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共同体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并且课后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掀起新一轮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教学热潮。

(3)教学专题研讨

每年确定一个教学课题进行交流切磋;扎实开展教育科研。今年教学研讨主题定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每学期分别轮流举办1次主题教研活动,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积极探索校本时代的教科研方式,重视和支持小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立项管理,关注过程,注重实效,逐步加大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在评价中的比重。实施共同的课题研究、优质课堂评比。

(4)干部教师培训

充分发挥凤凰学校、回龙学校的名师、名校长、市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统一的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促进共同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学骨干。通过选派名师、骨干教师,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建构人才潜心治学和脱颖而出的平台,积极探索“规距+特色=品牌”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学校内涵的发展。

(5)学生交流结对

通过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开展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亲身参与、主动接触的舞台。尝试特长生流动培养制度,各成员校负责单项特长生培养,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落实帮困助学措施,鼓励团支部、大队部开展多种形式的帮困助学活动。

大安区凤凰学校

大安区回龙学校

5.城乡学校教学共同体实施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带动业务工作,促进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城乡互助的党建工作机制,打破城区与农村校际壁垒,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系统城乡党建工作体系,使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形成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的新格局,推动共同体内学校间教育理念、管理经验、教学资源和教育成果共享,加快推进我县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主要内容

1.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助机制,实现以城带乡,联动发展。每学年初双方学校共同召开支部委员会,结合局党委年度工作安排和双方实际,研究制定共同体党建工作计划。每学期召开集中研讨会,研究支部建设、党员作用发挥、党建活动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做到组织建设互促、党建制度互建、党员干部互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互促。每学期确定一项主题党日实践活动,双方充分整合力量,发挥团队精神,将实践活动与其他党建活动、教学活动、教师培训、教学质量测评等方面紧密结合,加强沟通,集思广益,互通有无,相互借鉴。

3.开展“一校一品”党建精品点创建工作,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以建设组织制度健全、党建特色鲜明、工作成效显著、党员群众认可、带动作用较强的党建精品点为目标,将党的建设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立德树人全过程,真正使中小学党建工作成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坚强保证。

4.加强农村学校帮扶,带动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加快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帮扶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帮扶农村学校发展特色,鼓励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在师生中开展手拉手、同进步、共成长、献爱心等交流活动,与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对生活困难教职工进行救助等活动。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城乡教育联合体党建联盟建设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城乡教育联合体党建联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鼓励创新,突出实效。鼓励各学校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开展党建联盟建设,及时发现并解决党建联盟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6.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 篇六

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

2012.6

为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扶助薄弱学校进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万红小学与张羊小学开展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行动,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指导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突出发展重点,加大教育投入,建立落实义务教育各项政策的监督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两校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水平。

组织领导:为确保互助共同体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万红小学---张羊小学教育互助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

1、领导机构

组长: 何书军 张会义 副组长:冀延亮 张立武 成员: 康效宁 王希顺 李道功 张秀丽

2、互派到对方挂职的干部

第一学期:万红小学 王希顺-----张羊小学 张秀丽

第二学期: 万红小学 王希顺-----张羊小学 马雅楠

3、互派到对方的教师

第一学期:万红小学-----张羊小学 张秀丽

第二学期: 万红小学-----张羊小学 马雅楠

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坚强有活力。领导班子在政治立场上坚定、作风过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等方面有新举措、新进步;领导班子成员在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依规治校、干事创业、敢为人先、敢于负责、善于学习、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率作用有新面貌,凝聚力和战斗力突出,是真正的战斗堡垒,师生满意,群众拥护。

2、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万红小学的教师到张羊小学示教或听课,帮助扶持张羊小学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办学质量的意识。张羊小学的教师到万红小学听课学习,接受万红小学教师的结对帮扶,重视对张羊小学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有效地提高张羊小学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重视张羊小学教师的使用,为德、才表现好的教师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3、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万红小学是促进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学校,有提高张羊小学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张羊小学的管理,在管理上有创新、有特色、与时俱进、完善学校管理目标体系,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事项、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措施,明确责任;在决策、计划、执行、指导、检查、控制等环节中特色明显、模式独特、效果显著。

4、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加强对教师进行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师德建设、教育教学及科研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千方百计把教师的智力和潜力充分开发出来,挖掘潜能,努力为教师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和机会,消除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各种障碍和矛盾。注重对张羊小学的教学研究,探索教学途径,求取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教学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实施、考核、评价和量化,鼓励教师科学尽责地教,激励学生聪明认真地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教学质量年年都有新的提高。

5、建立统一的教科研活动制度。万红小学每学期要在张羊小学开展2次以上的专题讲座或其他学习研究活动;组织2次以上校本教学教研活动;组织1次以上教学教研交流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示范课、观摩课、听课评课、科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指导帮助张羊小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6、指导教师每月要听结对教师一节课以上,并给予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和努力方向。为结对教师上新课、复习课等多种类型的示范课各一节以上,并于课后对课堂结构、备课思路等进行分析交流。

7、由于两校之间路途较远,因此利用办公平台和潍坊市数字化平台建立两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引导两校老师进行网上教学交流。

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严抓课堂常规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开学初,两校统一编排课程表,备课组对每一单元进行集中备课,统一教法和教案,每学期定期进行教师的听课、上课、评课等教学活动。

档案管理:

1、结对领导、教师应准备专门的工作记录本,将所做的每项工作,组织的每次活动,修订的每项制度和措施,所进行的每项指导,提出的每项意见和建议,取得的每个效果,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学期结束进进行小结,工作结束时进行全面性总结。

2、共同体开展的各项工作,要有书面材料、图片资料反映,并在工作结束后,收集整理成册。

黄楼万红小学、谭坊张羊小学

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计划

(2011——2012)

2012.6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学校均衡、优质、和谐发展。黄楼街道万红小学和谭坊张羊小学力求从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观念、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共同体学校”之间的联动活动,实现城乡两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以期促进两校的共同发展。

一、总体目标

创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根据万红小学和张羊小学两校的实际,以“合作交流、共享双赢”为共同目标,以“共研、共享、共创”为基本原则。两校就管理制度、资源共享、教师培训、学生德育活动等内容形成交流、合作,达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合作共赢

二、工作措施

1、达成联校管理,实现理念共享。

开发、利用、共享两校各自的优质资源,推动两校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互助、双赢、共同提高。通过两校长期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城乡两校将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特色创建等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努力发挥两校师生的不同特长,打破校际界限,分享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既发挥两校师生的不同特长,体现办学的“合力”,又促进了解、增进感情,牢固建立起一个“校际联姻、结对互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办学共同体。

2、创立跟岗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结合教育局一年一度的支教工作方案,万红小学派出具有管理经验的人

员到张羊小学担任学校管理工作,两校互派管理人员到对方学校,进行中层管理的交流。张羊小学每月派一名校级干部到万红小学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进行挂职锻炼,共享优质师资。万红小学帮助张羊小学培养学校管理干部,开展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帮助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共同体中,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

3、搭建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1)、课堂教学示范

万红小学每学期组织优秀教师送教活动,把先进的智慧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送给张羊小学。两校举行的各科教学示范活动,均将邀请共同体成员校的教师参加。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先进理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共同体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并且课后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掀起新一轮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教学热潮。(2)、教学专题研讨

每年确定一至二个教学课题进行交流切磋;扎实开展教育科研。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创新校本研修模式,重视和支持小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立项管理,关注过程,注重实效,逐步加大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在评价中的比重。实施共同的课题研究、优质课堂评比。

(3)、教育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万红小学校园网等载体,达成教师备课、学生练习、音像资料等优质资源共享;积极构建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机制,通过教

育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建立起一种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

(4)、校本教师培训

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作用,通过统一的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促进共同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学骨干。通过培养名师、骨干教师,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积极探索“常规+特色=品牌”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学校内涵的发展。

(5)、学生交流结对

双方学校的学生开展“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一对一的互助活动,实现城乡孩子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展“班级与班级共同体”联谊活动,利用节假日等开展艺体特长交流、综合素质展示、学科竞赛等联谊活动;开展城乡学生“生活体验”及“献爱心”活动。

黄楼万红小学、谭坊张羊小学

学校共同体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2012.6

为了认真贯彻共同体学校密切联系群众的指导方针,增强共同体学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教职工队伍稳定,推进共同体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召开

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共同体学校相互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共同体学校教师参政议政,调动和保护广大教职工参与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创性的重要途径。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和重要问题,经提前协商可随时召开。

二、遵循的原则

联席会议坚持维护行政权威与尊重群众意见相统一的原则,协商解决涉及共同体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三、议题的确定与人员组成

联席会议的议题由共同体学校中核心学校校长或成员学校校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共同研究确定。出席联席会议的人员,根据每次会议研究的具体内容,一般由与议题有关的行政部门负责同志、项目组负责同志参加。联席会议的会务安排,由校长办公室筹办。

四、联席会议职责与程序

联席会议由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向大会通报共同体学校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共同体学校工作相关的行政措施,由大会通报围绕共同 体大局开展工作的情况和教职工队伍情况,听取大会对制定有关涉及 共同体学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和措施的意见建议,研究解 决有关共同体学校组织建设、活动设施、经费财产、工作部署等问题,并就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提出解决措施。

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由成员学校校长会签。对会议纪要确定的事项,各项目组应认真贯彻落实,并分别督促检查。会议纪要落实情况要在下次联席会议上予以通报。

联席会议视其情况可邀请共同体学校相关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旁听。共同体学校要定期召开会议,认真听取工作汇报,听取共同体学校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及呼声,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维护共同体学校发展的长远大计。

万红小学---张羊小学 教育发展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副组长:

成 员:

何书军

张会义

冀延亮

张立武

康效宁

7.学校共同体探析 篇七

一共同体的含义

共同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在共同的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托马斯·J·萨乔万尼在《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中认为“共同体是人们的集合体, 这些人之所以集合起来, 是因为他们承担着共同的义务, 共享共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他还把学校理解为学习共同体、同辈的共同体、关怀的共同体、全纳的共同体、探究的共同体以及道德共同体、关系共同体、思想/精神共同体等等。“共同体在学校制度品格的心脏内搏动。它为发现和构成意义提供实质性内容, 并为文化建设提供框架。共同体是一种能够保护学校, 并帮助学校达成目标的强有力的抗老化剂。”弗曼提出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共同体概念:“后现代共同体是差异的共同体, 它依据的是对他者的尊重、公正和赏识, 同时接受他者, 是差异内和平的合作。它受到一个参加全球共同体的人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隐喻的鼓舞。”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对共同体具有层体式忠诚, 尊重、接受和赏识他者, 是有特色的共同体。

二共同体的学校特征

共同体的学校特征主要有: (1) 各种关系是密切的而非形式的; (2) 重视个人的境况; (3) 接受是无条件的; (4) 关系是合作性的; (5) 成员们所关心的事是不受限制的, 因而只要这些事反映需要, 就认为是合理合法的; (6) 认同主体性; (7) 情感是合理合法的; (8) 为了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而牺牲个人的自我利益成为普遍行为; (9) 成员们相互联系, 因为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目的; (10) 知识受到珍视, 学习知识是出于知识本身的缘故, 而不仅仅是作为得到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11) 接受并挚爱孩子, 因为那是对待共同体成员的正常态度; (12) 联结起团结之纽带有助于学校成为一个亲属关系共同体和地方共同体; (13) 思想一体化的纽带有助于学校成为一个思想共同体。总有一天, 这些集体的思想情操会作为一个记忆共同体而使人们和谐一致, 甚至在他们互相分开的时候, 这个共同体仍然支撑着他们。学校不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社会, 而应当看作是一个社区。

虽然构建共同体意在使人们出于利他主义的原因而在共同的事业中和谐一致, 但是, 共同体的各个纬度也可以包括同样的造就“血统”制度的成分, 从而使得人们分裂。不容怀疑的现实是, 共同体就像火, 既有益又有害。凭其本性, 共同体既是囊括性的, 又是排他性的。它能使一些人和谐一致, 获得有益的结果, 而同时也排斥另一些人。进一步看, 共同体还可能会夸大与他者的差异, 导致分裂、破碎、脱离和冲突。尤其是在多元的世界, 多样性共存。要创造一个独特的共同体学校, 并依靠共同的意义和一种共享的关于共同善的观念使所有这些共同体团结一致。

三何为“学校共同体”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称学校共同体是“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 “是贯通生活、劳动、游戏、祈念, 使儿童得以学习成长的场所”。有学者又称之为“合作性学习团体”, 并以为“其成员本身都对使自己的学习和他人的成功最大化这一共同目的承担责任”。学校是人和思想的集合体, 而不是砖和泥的建筑物。

衡量一所好学校的指标有以下几点: (1) 广大家长、学生和教师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感到满意, 愿意留在那里, 并认为为学校的成功而投入时间和精力是重要的。 (2) 学校达到了自己明晰的总目标和目的。 (3)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献身于公民美德, 并表现出民主的行为、价值观和态度。除此之外, 达特威勒综合出成功学校的特点:有效能的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的学业计划;提供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有一种积极的学校氛围;培育同事间的互动;有广泛的教职员发展;实行分享式领导;培育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工作。学校应精心组织学生的经验, 建立学校共同体, 帮助学生达成目的, 并健康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系统, 教育者从学术和个人关系上促进学生在组织中成长, 帮助学生形成个人自立意识和具有独立精神的个性, 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公民态度、价值规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人”。

四如何构建学校共同体

建设共同体最基本的要素是保证归宿感、信任感和安全感, 共同体需要和多样性调和, 接受他者和差异内合作, 建设一个关系共同体, 而且关系共同体是作为学校的心和脑的共同体的一个中心部分, 需要范式转变, 创建“共同愿景”, 增强学校自主的能力。

1. 范式转变

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著名的“范式变量”:任何关系都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由五对变量组成的范式, 这五对变量代表在两种可能的价值观定向之间所做的选择。关系中的各方在相互关系中给自己定位。就学校而言, 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必须就怎样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承担各自的角色做出决定 (角色定位) 。教师必须决定:师生关系是要像专家与其客户的关系 (感情中立) , 还是像家长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 (富有感情) ?是按照一律的标准、规则和规章条例同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普遍主义) , 还是更优先、更个别化地对待学生 (特殊主义) ?为引起关注和讨论, 角色关系和工作描述是要狭窄地规定特定的论题 (专一性) , 还是不受角色的束缚而更为全纳和整全 (扩散性) ?学生必须争得被视为“好学生”的权利并保持他们在学校的地位吗 (成就) ?或者, 仅仅因为学生已在学校注册就完全接受 (归因) ?我们是否已决定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使专业兴趣和关切之事不受损害地继续存在 (自我定向) ?或者, 将我们自己视为一种由师生所组成的“我们”的一部分, 从而鞭策我们与学生一起亲密无间地工作, 以便为决策识别出共同的兴趣、关注和标准 (集体定向) ?

2. 创建“共同愿景”

本尼斯提出, 树立学校品格, 领导下的人们不应是部属, 而应是追随者。领导者的权威来源有:官僚体制的、个人的、专业的、道德的。学业压力与共同体共处。校长强有力的教学领导, 将学业焦点置于基本技能、安全且井然有序的环境, 对学生怀有高期望, 通过督导和测验严密监控教学, 目标定位, 校长对学校目标的明确表达和示范, “什么是学校、学校能成为什么模样”这一愿景的表达成功的校长赞成采取主动、直接的行动。“精神” (ethos) ——共享的目标和期望, 合作而公认的行为方式。强健的学校文化, 重要的准则和价值观, 提供凝聚力和身份感, 并创造出统一的道德秩序或思想意识, 使师生们获得方向、意义和重要性。特别是在建立学校管理队伍, 包括教师队伍和合作者队伍时, 校长的作用不可替代。校长在思想上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实践中扮演好角色: (1) 促进公开的交流并且与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共同分享决策权。 (2) 提供各种机会以增强与大学的联系。 (3) 寻求学校领导层的支持。 (4) 号召激励教师。而且, 校长应该了解学校中那些影响教与学的因素。值得强调的是, 校长作为课程组织的协调者应该被教师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 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

3. 增强学校自主的能力

在自主学校制度变革实践中, 最为成熟的是可选择性学校 (Alterative Schools, 也有人译为“变通学校”) 。可选择性学校源于尼尔在英国所创办的夏山学校 (Summerhill School) 。其基本理念是“由学校适应儿童, 而不是让儿童去适应学校”。这种思想经一些教育家的宣传, 在美国兴起了“可选择性学校运动”。这种学校的种类很多。根据史密斯的归纳, 有开放学校 (Open Schools) 、自由学校 (Free Schools) 、无墙学校 (Schools Without Walls) 、学习中心 (Learning Centers) 、继续学校 (Continuation Schools) 、多元文化学校 (Multicultural Schools) 、两语学校 (Bilingual Schools) 以及设在传统学校内的可选择性学校 (Alternative Schools Within Traditional Schools) 等等, 其共同特征为: (1) 具有浓厚的自由气氛, 反对专制的教育方式;由学生来决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 (2) 学生及教师享有较大的决策参与权。 (3) 课程富有弹性, 并随时适应社会的变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4) 学校规模较小, 教学方式多元化, 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有利于实施个别化的教学。 (5) 学生是否就读“变通学校”, 其本身有绝对的选择自由, 换言之, 就读“变通学校”是自愿性, 而非强迫性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 (张虹译)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 (钟启泉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美]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 (唐宗清等译)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37

8.打造“命运共同体” 篇八

五位一体

在中拉领导人会晤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方对促进中拉合作的提议和举措,提出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打造中拉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此次出访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句中国古诗是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的真实写照。”习近平在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一年多时间里,两次去拉美走亲访友目的就是为了凝聚共识和加强对话,从最高层面推动中拉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拉美地区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诉求。

打造“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战略,习近平主席曾在不同重要场合的演讲中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概念。打造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各国需要求同存异和休戚与共,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以不断对话与协调来增加凝聚力,以不断建设和完善机制性合作来发挥建设性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说:“道路决定命运”,只有坚持平等相待,始终真诚相助,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梦”和“拉美梦”才能共同实现。

“1+3+6”合作新框架

习近平主席在中拉领导人会晤的讲话中提出了双方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的倡议。“一个规划”,即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实现各自发展战略对接。“三大引擎”,即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动力,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全面发展。“六大领域”,即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为合作重点,推进中拉产业对接,推动中拉互利合作深入发展。

“1+3+6”合作新框架的倡议,让人们看到了中拉务实合作提速发展的广阔前景。在“三大引擎”的推动下,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力争在10年内实现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和中国对拉美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要推动扩大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和本币互换。为了推动“六大领域”的重点合作,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正式实施100亿美元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并在这一基础上将专项贷款额度增至200亿美元。中方还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10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全面启动中拉合作基金并承诺出资50亿美元。中方还将正式实施5000万美元的中拉农业合作专项资金,設立“中拉科技伙伴计划”和“中拉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并适时举办首届中拉科技创新论坛。

“1+3+6”框架是清晰、真实可行且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中拉合作蓝图。目前,中国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中拉贸易已从2000年的126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2616亿美元,增幅超过20倍。此次提出中拉贸易规模在十年内翻番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六大领域”的重点领域的合作更是照顾到了中拉合作的现实和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切身需求。可以预见,在规划的指引下,引擎的推动下,重点领域的合作下,中拉整体合作将再次升级。

近年来,中拉关系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主要以双边合作形式为主。在跨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多边合作有限。在继续深化双边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推动中拉整体合作的平台,已成为双方的共同愿望。2011年底,拉共体正式成立,这为加速推进中国与拉美地区整体合作提供了条件。

2012年6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访问拉美期间倡议成立中拉合作论坛,建立外长定期对话和探讨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为加强中拉整体合作搭建更高平台,此倡议得到了拉美国家的积极响应。2012年9月,中国与拉共体“三驾马车”在纽约举行首次外长对话,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中国和拉共体关系,深化中拉合作和建立中拉整体合作机制等议题交换意见并发表联合声明。2014年1月,拉共体第二届峰会通过了《关于支持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的特别声明》并表示将于今年举行论坛首次会议,中方予以了积极回应。7月17日,随着中拉领导人首次会晤的实现,中国-拉共体论坛终于水到渠成了。

中国-拉共体论坛虽然已瓜熟蒂落了,但未来如何真正为中拉关系发挥建设性的作用,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拉共体是一个成立仅两年多的年轻国际组织,33个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该组织自身的机制化建设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如何在中拉整体合作过程中求同存异,如何完成多边合作的机制建设,如何提高多边合作的效率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论坛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之后去一一破解。

首脑外交

近年来,中拉双方高层互访频繁,习近平主席2013年上任不久即实现了对拉美三国的国事访问并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会见并宴请了加勒比8国领导人。在出访期间与多国首脑会晤是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新尝试。此种方式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它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中国与该地区各国领导人的会面频率,也可以拉近与这些国家的距离。

此次,习近平主席利用巴西之行再次“借台唱戏”,实现了与11个拉美国家领导人的集体会晤,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此外,习近平主席利用金砖国家峰会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多边场合与墨西哥、智利、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同时,仅2013年的一年便有9位拉美国家领导人相继访问中国。双方高层的密切交往,有力推动了中拉关系的务实发展。

中拉间的务实合作关系,不仅需要双方领导人共同努力为抓手,也需要以广泛的民意支持为基础。因此在未来5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中方倡议2016年举行“中拉文化交流年”。这一系列务实的举措正是落实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最好证明。未来中国与拉美国家间的交往将变得更为灵活和丰富。

9.共同体方案 篇九

关于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

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各镇(街道)教管办、市直各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潍发„2011‟12号)以及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整合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扶助薄弱学校进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促进公平、育人为本、提高质量,强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依托城区优质学校,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城乡联校行动,创建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农村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尽快植入先进的学校文化、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尽快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1

整体提升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基本目标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原则上以优质学校为核心,与一所或多所薄弱学校签订共同体办学协议,实行契约式管理,结成相对固定的办学实体,从而实现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间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和成果共享。到2012年底,全市所有薄弱学校全部和优质学校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网格化、全覆盖,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缓解城区择校热和大班额。

三、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基本要求

(一)组织形式。

学校发展共同体,原则上以优质学校为核心,与1所或多所薄弱学校结成共同发展的教育实体,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发展共同体有教育集团、教育学区、教育联盟、学校托管、城乡一体化、依托名校办分校等多种组织形式。

学校发展共同体组织架构,一般由共同体成员学校的校级领导组成统一工作领导机构,以优质学校为核心学校,其它学校为成员学校,核心学校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责任主体,核心学校校长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发展共同体内各成员学

校的原有法人地位、法人代表、领导班子、教师编制等不变。学校发展共同体核心学校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办学特

色、良好的社会声誉、丰富的办学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等条件;优质学校要充分发挥优势,对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成员学校实施优质资源输出服务,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同发展,实现发展共同体成员学校间的教育理念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共享和发展成果共享。

(二)工作机制。

1.共同体统一管理机制。共同体的各成员学校由共同体统一管理,各成员学校对共同体负责。学校发展共同体要建立例会制度,共同研究共同体建设管理等相关问题,促进先进学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创新、融合和落实,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不断促使共同体各成员学校共同提高管理水平。共同体各成员学校要结合实际,共同研究制定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括农村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诊断及预测以及共同体发展的主要措施、工作步骤、预期发展目标、评估指标等。

2.建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支持学校发展共同体创新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要根据共同体各成员学校的实际,研究制定每年由核心学校与成员学校间管理干部、教师相互交流的方式、人数及时间等。

确定每学期进行共同体各成员学校教师集中教研活动、学校交流的次数。对参与交流的管理干部、教师要及时发放交通、生活等补贴,并在师德考核、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倾斜。

3.教育教学一体化工作机制。共同体各成员学校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以及育人为本基本制度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方面要加强沟通协调,在统一基本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要充分依托网络设备和技术,积极开展远程教研与管理,建立资源库,进一步丰富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共同体各成员学校要共享设施设

备、课程等资源,通过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各种不同形式的联谊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推动共同体成员学校之间学生、教师的交流与互动。

4.考核评价机制。市教育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评价方案,对共同体学校实行全方位、捆绑式的一体化联动考核,实现共同体各成员学校“利益共享、荣辱共担、校兴共荣、校衰共耻”。对学校发展共同体的考核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重点考核共同体工作实施方案中的预期目标达成情况;对核心学校的考核要充分结合共同体成员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幅度,对成员学校的考核,坚持从基础看发展、从起点看提高的原则,以调动学校自主发展积极性为目标。要将考核情况与学校和校长的考核、校长职级评审、教师职称评定等硬挂钩。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提高农村或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扩大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紧、抓实、抓好。要将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建设。各学校发展共同体要成立管理委员会,明确各单位分工,加强配合,协同做好有关工作。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点抓好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日常管理、监督指导、考核评价。

2.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工作实施。

各共同体学校要建立完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加强过程性管理,出新招、出实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时,可以在不断巩固深化教育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品牌连锁等办学方式改革的基础上实施。

3.完善考核评价,确保顺利实施。

对于工作成效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经验,适时通过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将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纳入市政府成果奖、创新奖(燎原奖)等评选范畴。自2012年起,将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纳入教育综合督导。

10.共同缔造模式村里方案 篇十

一、总体思路

围绕全村“三区一带”发展规划,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根本路径,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最大程度调动群众参与热情,持续打造好“六院一路一场一业”,为全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贡献xx力量。

二、奖补内容

(一)水泥奖补

先完成院落面上环境整治(拆除废旧建筑,完成垃圾清理、公共花园建设等),筹备齐所需砂石等物资,经村“尖刀班”验收后,再发放水泥,具体标准如下:

1、院落路:路面设计厚度8-10公分、宽度2。5-3米;每平方奖补80斤水泥。

2、入户路:以石板为主要材料,宽度为80厘米,每3米奖补1袋水泥。

3、公共花园:以石砌或砖砌为主,每2米奖补1袋水泥。

4、排水排污及其它设施按实际需要奖补。

(二)工人工资奖补

对参与花果庭院建设意愿强烈,但缺少劳动力,请托村“共同缔造”施工队实施花池、文化墙建设的农户,可申请施工人员工资奖补,具体要求及标准如下:

1、享受施工人员工资奖补的农户必须是利用村“共同缔造”施工队实施环境改造的农户。

2、施工队人员工资经村委会、农户、施工人员三方协商一致后,村委会奖补一部分,农户自付一部分。

3、私人院坝、院落路、入户路等水泥硬化路面不享受工资奖补。

(三)太阳能路灯奖补

按照“谁积极,谁受益”原则,对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的院落,村“尖刀班”将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分步骤实施太阳能路灯奖补,具体要求及标准如下:

1、环境整体改造完成度高,院落内破旧废弃建筑完全拆除,房前屋后卫生清洁,农具摆放有序,花池风格较统一。

2、群众生活习惯好,不乱丢垃圾,乱堆杂物。

3、院落内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无矛盾纠纷。

4、路灯间隔原则上30至50米,可根据地形地势及群众方便度灵活调整。

三、其他说明

1、受资金及其他条件限制,根据xx村总体发展规划,本方案优先适用于村四至七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其他各组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实施。

2、工人工资奖补时间为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路灯奖补在2年内分步完成。

3、考虑村民财力物力的承受度,对路长在200米以上的院落路不实施水泥奖补,后期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实施。

11.构筑城乡教育共同体 篇十一

构筑城乡教育资源共同体

渝水区牢固树立“公共财政要用于公益事业”的理念,按照“四有”标准(有符合规模要求的教学用房,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阳光体育场地,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方便的生活设施),大力实施以“校园建筑精品化、生活设施人性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校园环境人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标准化建设,努力使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实现“零差别”。

一是实施校园建筑精品化工程。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启动了校建精品化工程建设,并出台了激励措施,规定凡是新启动的校建项目,一律由区财政补助600元/M2,充分调动了乡镇抓校建项目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区累计投入近3亿元,完成了40多个校建项目,新建校舍面积8万M2。二是实施生活设施人性化工程。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农村中学基础设施改造,包括对教学楼和住宿楼内外墙粉刷、水磨石地面改造、门窗翻新等,并率先在全省为农村中学配齐了节能厨具、澡堂等设施。全区农村中学全部实现硬化、绿化、美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整洁卫生、环境优雅。三是实施教学设备现代化工程。结合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建设,使农村中小学有条件开展现代化教学。目前,全区已投入1000余万元,为10所学校配置了标准化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及多媒体设施;有4所学校为每个教师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四是实施校园环境人文化工程。各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细节入手,着力营造“如入芝兰之室”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筑城乡师资队伍共同体

为确保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渝水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农村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年龄结构与城区同步优化,整体素质、教学水平与城区同步提升。

一是优化队伍结构。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单一、年龄老化、结构不优的问题,渝水区在教师队伍总体超编700余人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83名英语、音体美、计算机等紧缺学科教师,并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使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使全区范围内开足义务教育课程变成现实,特别是使完全小学原来单一的语文、数学教育成功转变为多样化的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教育。二是提高教师待遇。在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发放标准的同时,按照向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地方倾斜的原则,对全区农村教师实行岗位津贴制度。根据学校距城区、乡镇的远近,分三类三档进行津贴补助,全区农村教师人均月增资248元。三是提升业务水平。一方面,大力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拜师活动,让每个骨干教师帮扶1~2名普通教师,指导教学方法,跟踪教学过程,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促进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认真做好岗位培训、校本研修、建立教师成长发展档案等工作,做到“在岗培训定期化、外出学习经常化、提高培训及时化”。

构筑城乡教育管理共同体

渝水区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建立健全过程监控、智力统筹、特色兴校“三大机制”,构筑城乡教育管理共同体,全面提高农村教育发展内涵,努力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位均衡。

12.“实践共同体”研究综述 篇十二

一、实践共同体的概念理解

早在古希腊时代, 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共同体的理念。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Ferdina Tonnies) 在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 (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 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共同体的概念。滕尼斯认为, 共同体就是“基于自然意志而形成的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有机体”。滕尼斯从“共同体”的发生角度把“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他还指出:共同体必然从血缘关系扩展到地缘关系, 最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识是其精髓。[1]当代共同体主义者普遍认为, 共同体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的整体, 是一个反映主体间性的概念, 是以主体间性的存在为前提的。虽然今天“共同体”一词有着多种的解读, 但被称为“共同体”的社会联结方式都应该具备基本的特质, 即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组成;成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通过协商确立共同的价值原则。

建立在“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 “实践共同体”最早由莱夫和温格 (Jean Lave&Etienne Wenger) 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一书中提出, 它被用来分析人类的非正式学习———学徒制。他们认为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分享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对同一话题抱有热情的人群。他们通过在一个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互动, 深化了该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这些人并不一定每天在一起工作, 但他们因为发现了他们之间互动的价值而聚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在共同话题上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并形成一个拥有共同的知识、实践和方法的团体。”它的核心就是在一个实践活动中基于共同兴趣和共享能力而非正式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群人。[2]

基本含义如下:

(1) 共同体是一群有着共同的关注点, 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的个体, 在同一个实践活动中相互影响, 从而提升自己在这一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组织形态。

(2) “实践共同体”是诸多个体的集合, 这些个体长时间地共享共同确定的实践、信念和理解, 追求一个共同的事业。在该共同体中, 每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任务、相关的实践资源以及共同认可的常识。

莱夫和温格指出, “要通过共同体的参与在社会中给学习者一个合法的角色 (活动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 或真实的任务。”温格指出, “一个实践共同体包括了一系列个体共享的、相互理解的实践和信念以及长时间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他进而指出实践共同体是“人、活动、世界之间的一系列关系, 这些关系是跨越时间的, 并与其他相切与相交的实践共同体发生联系”。

二、实践共同体的基本特点

Jonassen和Land (David H.Jonassen&Susan M.Land) 把一般“实践共同体”的特点归纳为三点:[3]

我国学者赵健对“实践共同体”基本特点的描述包括:

(1) 任务、目标清晰, 其成员为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走到一起。

(2) 成员志同道合, 有共同愿景。

(3) 异质性, 即成员的经验背景不一。

(4) 边界相对模糊, 打破了原有组织的约束, 且可跨边界。

(5) 开放, 而非封闭。

(6) 具有再生产的能力, 有新知识的产生。

(7) 是动态的, 随实践主题的变化, 可以重组。

与更多地依托正式组织结构的“学习型组织”不同, “实践共同体”更强调经验背景不一的人基于共同目标和志趣的集合, 强调打破传统的正式组织的框架, 突破自我身份认定, 通过开放、分享, 实现知识的创新与新知识的产生。

三、实践共同体的三要素

从现有的观点来看, 实践共同体的三要素, 可以从核心三要素和实践三要素来理解。

(一) 核心三要素

实践共同体核心三要素包括:[4]

1. 共同领域 (the Domain)

实践共同体享有相同领域的共同兴趣。

2. 共同社区 (the Community)

为了追求同一领域的共同爱好, 实践共同体成员参与共同的活动和讨论, 相互帮助, 共享信息。他们通过合作关系互相学习, 成员之间存在归属感, 有相互之间形成的责任和义务。

3. 共同实践 (the Practice)

实践共同体不是指一个仅仅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实践者。共同体中的实践要素, 如“相互的介入 (mutual engagement) ”“共同的事业 (joint enterprise) ”“共享的技艺库 (shared repertoire) ”, 使得共同体内部产生一致性。

(二) 实践三要素

温格 (Wenger) 认为“实践共同体”是一个整体, 不是所有的“共同体”都有“实践”, 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实践”都可以定义“共同体”, 那么具有什么样“实践”的“共同体”, 才是“实践的共同体”?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温格 (Wenger) 提出实践共同体的三要素:相互的介入 (mutual engagement) 、共同的事业 (ajoint enterprise) 、共享的技艺库 (shared repertoire) 。实践的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共同体的三要素, 同时也是“实践”作为“共同体”一致性来源的三个特征。[5]

1. 相互的介入

共同体中成员的关系是相互介入的关系, 人类对实践的参与是意义协商的过程。实践共同体以社会关系为基础, 相互介入以及成员间密切的相互交往这种“实践”活动使“共同体”成为“实践共同体”。

2. 共同的事业

事业的“共同性”体现在实践共同体中该事业是经过共同协商的, 是共同体成员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逐渐确定并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事业是共同体的合作之源, 意义制定之源, 共同介入之源。

3. 共享的技艺库

共享的技艺库是某一个共同体所共享的一套资源, 包括惯例、用语、工具、行事方式、经历、态度、行为、概念等。共享的技艺库反应了共同介入的历史, 承载了共同体中的实践, 也将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反复使用。

四、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台湾学者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框架, 把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归纳为社会建构主义 (social constructivism) 理论、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理论以及情境学习 (situated learning) 理论。[1]

1.社会建构理论

协作知识建构理论认为, 无论是来自外部的知识, 还是来自内部的知识, 其获得过程都具有建构性质;这种建构, 往往被理解为“相互作用”。它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二是吉尔根的社会学理论, 即知识的社会建构论。

2.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念主张学习者经由社会协商 (socialnegotiation) 的过程获得多元观点 (multiple perspectives) 。合作学习强调小组成员在组织中的互动过程, 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 成员不断藉由互动的行为与历程, 使自己持续增长相关的专业知能。合作学习内涵主要包括五大要素:积极互赖的关系、正向面对面的互动、小组每个人对团体有义务与责任、善用人际与小组合作技巧、团体历程。

3.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之后, 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取向。它强调学习不是独立于实践的;知识是情境性的, 是学习者与情境互动的产物;意义和身份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以人类学视野研究情境学习理论而产生的一个核心成果即“实践共同体”。

五、实践共同体的发展形式

从整个大的社会背景看, “实践共同体”因各种社会需要而自然形成, 随社会分工而来。每一种“实践共同体”, 本身伴随其相应而独特的社会角色, 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意义。这种角色和意义为该“实践共同体”中每一成员所共享。[3]实践共同体主要有这样的几种发展形势: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学实践共同体、在线实践共同体 (虚拟共同体) 、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和UDS实践共同体等。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的发展形式, 基本上都可以归到以上五种实践共同体中。

1.教师实践共同体

教师实践共同体以“共同体”为载体, 以“共同的愿景”为导向, 以“协商的文化”为机制, 以“教师实践问题”为基础。[2]因此, 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可以从三方面尝试:形成相互介入的氛围, 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构建共同的事业意识, 达成对教师职业的共识;搭建共享的技艺库, 形成资源共享与交流的平台。[9]同时, 创建教师实践共同体, 需要创建教师合作文化机制、教师实践共享机制、项目任务引导机制和发展性评价机制。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操作模式, [10]如图1。

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比较多, 如博客、沙龙、项目组、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工作坊、工作室、读书会等, 在这些实践共同体中, 教师个人知识建构逐渐形成, 并在参与教学实践中追求专业知识的发展。

2.教学实践共同体

教学实践共同体是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 按照自愿的原则自行组织的学习型组织, 成员们在共同愿景与目标的引导下, 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意见与分歧等发表个人看法, 并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 共同分析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具体如表2。

教学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研组、各种各样的校本研修, 也包括集体备课、高级研修班等形式, 这些教学实践共同体根基于教学实践, 在民主开放的合作中, 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 实现个人专业的提升。

3.在线实践共同体

在线实践共同体 (Online community of practice, OCOP) 是实践共同体和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指的是一群人通过网络虚拟环境进行交互、合作, 它往往具有明确的目的, 需要技术支持, 并且受到一些规范和原则的指导。更具体地讲, “在线实践共同体是指时空上分离的一群人, 他们有着共同关注点、共同实践和共同兴趣, 借助网络环境而聚集在一起, 分享经验、交流思想、互帮互助, 以实现知识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11]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基本结构要素包括:社团、实践、领域、网络与信息技术, 如图2所示:

在线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和信息技术 (QQ平台、博客等) , 或者基于一些软件 (Moodle平台、Sa Kai平台等) , 也可以是网络教研, 如上海教研在线、校际或区域的网络教研平台。

“在线”虽拓展了实践共同体的时空和意义, 但也局限了实践共同体的交互行为与存在方式, 因此在线实践共同体“不是实践共同体在网络环境的简单迁移”, 也不是“在线共同体”与“实践”的简单叠加。在线实践共同体以实践创新和知识创造为己任, 以形成更有效的实践活动为目的, 因此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是每个成员参与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共同愿望和努力目标。

4.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

梁志华等人认为, 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涉及教育系统各层面, 需要集体协作的工程, 要走出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困境, 突破农村学校信息化发展瓶颈, 必须要联合外部力量, 合作构建“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12]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系统中, 他们构建了“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 提出有机组织的四大力量, 具体图3所示:

这个实践共同体, 由三个基础元素和一个核心元素构成。其中主导决策者、资源服务者和指导支持者以指导与合作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稳健的三角形, 它们为应用的核心元素 (整合实施者) 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同时三者分别对核心元素有着不同的支撑:主导决策者为其提供政策指导, 创设良好的硬件环境和应用氛围;资源服务者为其提供适合的数字资源和个性化服务;指导支持者为其提供有效应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通过图3, 我们可以明晰“实践共同体”各元素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把关注点从技术、硬件环境转移到人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 从而使教育信息化进入深层次的应用领域。

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的应用案例早在2007年就有了, 当时上海市政府启动了教育实事工程“400所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 同年8月, 上海市教委启动“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学校”项目。

5.UDS合作实践共同体

所谓UDS合作实践共同体代表了由三方成员构成的合作实践共同体, U (University) 是指大学, D (District) 指地区, 特指地方行政部门, S (School) 指学校, 它一般是以共同的愿景为目标, 以实践改进为首要指向, 以各方的利益需求为动力, 以项目为依托的临时性合作组织。[13]

“UDS”合作实践共同体基于大学、地方教育行政、中小学三方不同需求, 以契约准则为纽带, 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 以教育资源共享为条件, 超越各种可能的限制, 使彼此之间处于平等的合作地位, 通过开展各种合作探究方式, 帮助教师生成与获得实践性知识, 最终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图4。

“UDS”合作共同体的实施, 要以特色发展为突破口,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着力点, 以课题研究为驱动器,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制度安排为保障, 通过三方合作, 求同存异, 实现优势互补, 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合作方式的不同, UDS实践共同体可以分为伙伴合作式、中介合作式、协作合作式, UDS合作实践共同体是一种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新形式, 另外还有办学联合体、高校—幼儿园共同体等形式。

六、实践共同体研究的启示

实践共同体这一概念和理论, 自1991年提出至今已有25年, 这一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教育领域,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实践共同体, 如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学实践共同体、在线实践共同体、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UDS实践共同体、办学联合体等等, 分析实践共同体的相关研究, 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实践共同体。认真梳理和分析相关研究, 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1.为学习理论带来了新的变革

在共同体情境中, 学习被认为是学习者从实践共同体的“合法边缘参与者” (legitimateperipheral participant) 逐渐成为“核心参与者” (coreparticipant) 的过程。[15]这一理论跳出传统教育心理学框架下研究学习的视域, 关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 为学习理论带来了新的变革。

2.打破界限才能创新实践的形式

学校教育应直接拓展实践教育方式, 因应网络技术进步条件, 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创新教学机制, 大力拓展体现实践性、群体性、社会性的学习方式, 使教学方式更加趋于社会化。可见, 要在学校教育领域构建实践共同体这一教学形式, 需要打破学校与社会、与真实世界之间传统与现实的各种界限, 多方位地联系在一起, 方能实现协同创新、合力共建。

3.激发和强化成员的参与动机是关键

成员参与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动机是理智的、有选择、有目标的, 从众心理不起作用, 提高认知能力也得不到认可。但这种理智的“动机”是很难激发和维持的。一旦成人参与学习的动机得不到激发或维持, 已有的参与动机就会很快消解, 影响其参与的热情, 甚至会从共同体中脱离, 从而成为在线实践共同体发展的阻力。因此, 考虑如何激发和强化成员参与动机显得极为重要。

4.应让学生合法参与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理论为研究求知与学习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启示我们应该将学生合法参与共同体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课堂就能组成一个共同体, 生硬地将其理论套用在课堂教学中。

5.对实践共同体要有批判性认识

俄亥俄州立大学外语教育专家玛丽·羽田 (Mari Haneda) 指出, 莱芙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理论至少有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没有严谨地审视共同体这一概念, 二是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学习。只有全面深刻理解了实践共同体, 才能成功构建它, 并使它行之有效。对实践共同体理论要有批判性的认识, 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地探讨如何通过网络等手段将学校和社会联结起来, 共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共同体。[15]

摘要:近年来, 教育领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实践共同体, 但对实践共同体的理解尚存误区。通过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研究文献, 可以了解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基本特点、三要素、理论基础、发展形式等内容, 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学习理论带来新的变革;打破界限才能创新实践的形式;激发和强化成员的参与动机是关键;应让学生合法参与共同体;对实践共同体要有批判性认识等。

关键词:实践共同体,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6]彭伟强, 陈海娜, 谢淑英.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5) .

[2][8]邵阳.创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理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

[3][7]叶海龙.“实践共同体”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6) .

[4]阮全友.基于QQ平台的实践共同体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 2014, (3) .

[5]周楠.实践共同体理论的三要素对课堂建设的理论意义[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2) .

[9]李潋.构建“实践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10]徐斌.构建实践共同体, 促进教师群体发展[J].早期教育·教科研, 2012, (7~8) .

[11]张际平, 张丽.“在线实践共同体”成员参与动机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1, (2) .

[12]梁志华.构建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突破农村学校发展瓶颈[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

[13]杨朝晖.“UDS合作实践共同体”:教育学知识创生与实践转化的新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 2012, (4) .

[14]丁新胜.“UDS”合作共同体建设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

上一篇:感谢有一个人下一篇:听完刘丽娟老师的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