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2024-08-2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精选9篇)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一

(一) 、包容性

包容性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本身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性。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交叉性, 二者内容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任何文化都产生于一定社会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大背景下, 不包含思想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之所以存在积极的健康的文化, 就是因为积极的进步的思想政治观念被包含这些文化之中, 是这些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的性质决定了文化的性质。所以, 文化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 把一定思想、观念和规范传达给一定的教育对象, 使这些教育对象在思想、观念和规范上达到一定的素质, 符合一定社会的需求。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包容性也是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条件。

实际调查中, 学生在回答“你感觉通过阅读文化素质教育图书资料能提升你的什么”时, 有65.8%的学生选择了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有61.9%的学生选择了能提升自己的“民族精神”, 有54.8%的学生选择了能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调查结果表明, 文化素质教育图书资料中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文化素质教育图书资料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二)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在主流文化的指导下, 多种教育内容、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同时存在的特性。目前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文化素质教育的阶级性要求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反映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和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但是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与其他社会的各种思想、文化并存、渗透, 社会人群的文化底蕴、思想水平不可能简单划一, 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要分清层次, 区别对待, 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需求, 教育内容就要有多样化。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 就是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活跃多种健康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就是要在坚持正确导向前提下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繁荣与发展。

实践表明, 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是文化素质教育克服教育形式单一、简单化、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弊病的有效形式。因此,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 两者缺一不可。

(三) 、丰富性

丰富性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文化需求的特性。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 学校可以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课, 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可以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校园文体活动寓教于乐, 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发挥学生会、大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等的优势, 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也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 渗透式地教育学生等等。就其形式来说, 是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

二、思政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原则方面的共性

(一) 、渗透性

渗透性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形式, 通过外因对内因的作用, 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接受思想政治品德和价值观念的特征。文化素质教育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 主要是通过文化艺术感染, 校园环境熏陶, 精神文明创建, 自然风光陶冶, 人文景观感悟等, 点点滴滴, 渐渗渐透, 浑然而成, 产生一定的感染力、约束力和导向力, 引起学生在情感与认识上的共鸣, 促使自己的言行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协调, 从而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查中, 学生在回答“你认为你校已经开展的美育工作哪些方面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可多选) ”时, 选择“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缓解学习压力”、“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的比例分别为60.9%、60.0%、57.3%、56.0%。可见, 高校的美育工作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娱乐学生身心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学生在回答“你感到你校的校园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建设情况有助于你 (可多选) ”时, 选择“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缓解学习压力”比例分别为56.0%、57.3%、60.0%。统计结果表明, 高校开展的美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具有渗透性特点,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调节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正确人生观等, 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 、先进性

先进性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本身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弘扬主旋律的, 所蕴含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是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决定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文化素质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教育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 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 它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调查中, 学生在回答“你校开展的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 是否有以艺术形式或师生喜闻乐见的其他形式解读、宣传古今中外名人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时, 77.8%的学生选择了“有”;接下来在回答“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涉及如下哪方面的教育内容 (可多选) ”时,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0.1%的人选择了“为社会公共事业尽职尽责, 含辛茹苦, 默默无闻”, 有59.4%的人选择了“历尽磨难、始终乐观、豁达、顽强的工作和生活”。可以看出, 目前高校在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 都有所侧重地渗透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的教育内容, 这就为大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冯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 2005

[2]姜晓明.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理工大学, 2007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二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湖湘文化 内涵式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工作的重要组成。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行为品质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务实价值教育与包容智慧教育。湖湘文化作为一种理性的优秀的地域文化,蕴含当前思政教育亟须的思想精华,因此积极实施湖湘文化教育并以其为切入点,能有效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下面结合高校基层工作实际情况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取湖湘文化之“敢”深入实施行为品质教育

“敢”字精神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当前高校学生需要具备的品质。要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有效地融入“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行为品质教育。

“敢为人先”,不仅仅体现的是爱国主义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还展现的是积极向上、敢于追求、乐于表现个性特征的促进因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个体的自我展示欲望显得十分重要,而今许多大学生恰恰缺少这种品质与胆识。很多学生不敢于表现自己,真正能够在公共场合中积极出头的可谓“凤毛麟角”。一个不会展现自己的个体,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生存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思政教育者有必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入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题材与活动载体。

“敢于担当”,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高校的思政辅导员不需要跟学生大谈特谈担当的道理,而是可以通过故事说理、现场模拟与户外拓展实践进行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需要教者润物无声的渗透。

“敢于奋斗”,就是要增强学生奋斗的信心与勇气。现在的90后学生有他们的特点,个性张扬,有许多闪光点,有目标、有想法、有规划,也知道要奋斗拼搏,可更多的情况下是不敢拼搏,惧怕在奋斗中受伤,当然这种情况的造成与很多家庭教育的不足是有关联的,部分家长“难辞其咎”。作为老师确实需要培养他们敢于奋斗的勇气。

以上三个“敢”,或许只是思政教育系统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学生还需要更多方面的“敢”字精神。“敢”,是一种动力源泉,是学生成人成才路上的助推剂,学生不可缺少,人生不可缺失。

二、取湖湘文化之“忧”健全完善生存意识教育

“忧”亦是湖湘文化之精髓。不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生于忧患”,抑或是“心忧天下”,关于“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说忧患,或谈责任等等。在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研究湖湘的“忧”文化,以“忧”促教,以“忧”促学,健全完善高校学生的生存意识教育。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思考。

其一,教者当“忧”。陶行知先生曾将教育比作农业,我认为当今教育是现代化的自然农业。教育有规律,但无程式。因而教者当忧自己的育人理念、知识基础、施教方法,不断思考研究,读自己、读学生、读社会,方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其二,学生当“忧”。现在很多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有的甚至是几个家族只有一个孩子,学生在物质生活等层面上已经十分富足,可以说一路成长都是无忧无虑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十分缺乏忧患意识。古人早已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亘古不变的道理向我们诠释,适当让学生学会担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

其三,家长当“忧”。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是开展学校教育的润滑剂,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积极补充。在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家长的主体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作为家长也应该常怀“忧”之念想。

三、取湖湘文化之“实”积极加强务实价值教育

“实”有“实事求是、踏实、诚实、厚重”之意,是湖湘文化精髓的又一体现。笔者以为加强高校学生的务实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为人处世当“实”。由于受到个别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学生当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实之风,小到为了应付评比检查材料弄虚作假,大到评奖评优、贷款偿还作假。当然,现行的教育不是缺少这样的工作而是工作的方式方法陈旧,效果欠佳。要通过改进教育工作方式、丰富活动载体等多维方式培养学生诚实、务实、踏实之风,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发展。

四、取湖湘文化之“兼”深化拓展包容智慧教育

“兼”有“兼容、包容”之意。高校学生需要具备包容情怀、国际视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有包容之心的人才有宽阔的视野。容得苦,容得挫折,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容得下自己很容易,容得下他人需要豁达,包容是智慧,也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武器。在广大学生中传承“兼”文化意义深远。

高校的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灵魂教育。思政工作内涵式发展更是一项长期的常新的系统工程,工作重要,责任重大。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情况复杂、形态多维、问题多样,因此要跟上时代脉搏,掌握学生动态,有效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假借外力,才能有效地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为学生的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彭跃农.湖湘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193-194.

[2]蒋作斌.略论湖湘文化对湖南教育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2(3):134-136.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三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

人文教育强调的是人性教育,以完善人格为其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其培养目标.图书馆是高校人文教育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在人文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通过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作 者:陈明仁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常州,213164刊 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AGRICULTURE年,卷(期):22(7)分类号:G252.1关键词:人文教育 高校图书馆 校园文化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四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共性特征。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教育的同质性主要体现在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任务、工作对象、引导效果和关注领域, 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内容和特征。

首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相同。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活动实践来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过把握学生思想、思维的成长发展动态和规律, 营造正确价值导向, 在思想意识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者的教育服务对象都是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其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专业实践、兴趣培养、自我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人文素质、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着力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完美人格提升, 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共同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同点。

第三, 二者在育人效果方面具有同质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式和途径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但从育人效果上看, 二者的对大学生的教育服务过程均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内容, 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全面、正确、透彻的客观看待、分析和处理周遭事物, 以实现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效果。

第四, 二者在研究领域方面具有同质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领域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和青年文化的研究, 在实践中形成具有较强文化感召力的文化氛围, 在实践中利用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文化意识理念, 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和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研究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去改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在思想意识层面建立起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德规范和思想境界。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解析

建设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 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和谐的氛围, 缩短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 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共鸣, 更能欣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更能促进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文化观念的理解、认可和接受, 继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更好发展。

(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存在,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意识形态客观存在基础的同时, 更是校园意识形态的外在具体表现, 它反映着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 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高校青年学生而言, 他们的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形成, 它受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环境、信息 (教育、宣传) 、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存在不稳定性和差异性。

当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 东西方文化在相互交融的同时, 更在思想上产生着激烈的碰撞, 随之而来的一些消极偏激的文化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高校广大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在此大环境下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传统灌输式的意识形态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因此,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着眼于研究和创新, 通过生动鲜活、贴近青年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互动, 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应当坚持的首要方向。

(二) 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综合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总体期望与要求, 展现出高校的办学理念及人才的培养特色, 显示出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同时也决定了高校的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 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从国家、社会层面, 到学校、学生群体,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都无一例外地格外关注这一问题。而对于高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项工作来讲, 它们的共同理想和根本任务就是确保高校保质保量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具备一流的科学素质的同时, 也具备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文化素质。因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 应本着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去制定所有的制度, 去设计全局的程序。通过将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相互融合, 找到适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提高青年学生的品行修养, 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

(三) 践行“以人为本”育人理念

“以人为本”重要思想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基本理念, 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育对象是人, 每个人都具有自然生理特性和社会特性,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从符合和满足人的特性发展需要出发。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实践中, 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突出, 把所有的育人工作都统一到青年学生的实际需要上来。强调受教育者 (主要为广大青年学生) 的最大利益, 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另一项要求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程序设计上, 尽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让他们真正成为互动实践中的不可或缺的“主角”, 另外必须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在学生中间的开展。此外, 还要尊重青年学生在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合理追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

(四) 培育独树一帜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培育有多种途径和手段, 首先, 可以通过培养学术大师培育大学精神, 另外, 也可以通过建设优良的校风培育大学精神, 还可以通过在各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培育大学精神, 而这些途径和方法很多是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的, 如有学者就认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建设是培养大学精神的主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塑造, 甚至可能通过互动活动的创新开展培育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独树一帜的大学精神。因此,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中, 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精神的孕育和强化, 从而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小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是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途径, 但两者在内在的育人实质上有着共同的联系,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把握住两者之间的共同点, 从而高效发挥二者的育人作用, 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共同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承担着服务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素质提升的教育任务, 本文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做出了解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参考文献

[1]巴力.迁徙文化多元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

[2]蔡建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9) .

[3]蔡莉.论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

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五

关键词:高校大思政协同创新平台

大思政教育就是指高校整合并有效运用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各种资源,通过思政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思政队伍、教育内容、思政教学与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实现全校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最大作用力。

一、建设“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针对性、时效性较差,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刻板,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其根本原因,一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定位不准;二是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开放性,且与中小学政治课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与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脱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脱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脱节;三是思政课教学与学校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力;四是地方与行业优秀文化和特色教育资源开发运用不足;五是思政课学习成绩考核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表现考核相脱节。为此,有必要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

二、“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内容

通过组织机制的创新、人才队伍的整合、科研水平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平台的组建等五大方面的建设,搭建起 “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使之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平台、各部门协同工作的平台、科研能力提升和学科发展的平台、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发展的平台、学生成长的平台。

(一)机制建设

机制建设主要围绕领导机制建设、业务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一是领导机制建设。学校可以考虑成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这两个校级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二是业务机构建设。可以考虑整合相关资源,成立五个大思政素质教育拓展课程教研部,五个教研部具体实施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包括草拟教学计划、推荐教材、排课调课、考核计算工作量等。三是制度建设。包括常态活动制度、活动档案制度、科研激励制度、学科建设问责制度等。

(二)队伍建设

一是队伍结构优化。思政课教师应该走出课堂,与学院的团委、社团指导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处、各系学生科和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取得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积极参与学院和各系的学生活动,从中取得经验,提高实践指导能力。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请他们做指导,一起教学,使全校上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活动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大思政局面。二是队伍水平提升。通过在职进修,攻读博硕士学位,引进博士教授、博导、教学名师等途径,提升队伍整体水平;通过组建学科和科研创新团队,带动和提升了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通过建设教学创新团队,使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教学能力得到较快提升。

(三)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是“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一是确立主要研究方向及开展协同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与政治理论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方向,鼓励各研究方向与校内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开展协同研究。二是做好“走出去、请进来”工作。 通过走访、邀请讲学等措施,与知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建立起科研联系;组织各研究方向与国内或国际相关强势研究方向建立起科研联系,积极开展合作研究。三是举办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的交流。

(四)教学建设

教学建设是“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主题。一是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把思政基础课与拓展课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思政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随着社会变化而及时改变和拓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调配并优化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资源。除了课堂这一顯性教育资源外,还有许多隐性教育资源应该充分挖掘。 比如校园文化、网络、校园广播电视、校报刊、黑板报、公告栏作品展等。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三是改革评定方式。大思政教育的考核,要适应真实反映大学生思想心理和综合素质变化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创新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的能力。

(五)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介体。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的组织建设。主要负责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的具体建设与维护工作,为全校乃至更大范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教学科研和学习互动的数字化平台。二是校内网络互通平台的建设。例如党委宣传部、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都有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有网上的课程资源,各二级学院也有相关的网站等。校园网应从内容上进行必要的优化整合,在技术上让学生更方便访问等。三是与校外资源的网络互通平台建设。例如国家级、各省级、各地市级、各高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相关学术网站等的网络互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全社会“大思政”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共南昌航空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www.gxszk.com/user/article.aspx?cid=e9c29cf3-31e4-426f-ba3e-b6608f68a420.

[2]杜伦芳.整体视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构想.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6.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六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整合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

1.2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府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就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共同营造的活跃校园气氛、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地展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氛围[3]。在当代大学校园中,高校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孕育形成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循的人生信念和行为准则的客观反映,是由高校的主客体共同创造和享有的文化氛围。同时,它又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群体文化[4]。《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2.1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在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以独特的方式作用于师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校园文化是适合高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它以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和教育中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增加兴趣爱好。它与大学生追求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不断提高的思想文化水平相适应,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具体开展形式有:微信平台、校园广播、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社团讲座、先进人物的宣传等,通过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抒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向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标准要求的具体化。高校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立德”是基础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占有重要位置,而这恰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证。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决定了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必须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向标。校园文化建设要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一致,全方位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两者是统一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一是它们的指导思想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二是二者有着共同目标: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抒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将大学生培育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三是它们共同作用于校园的主体,共同支撑着高校教育的躯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处处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目标与内容;体现着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整合的具体途径

3.1利用微博、QQ、微信等现代网络技术促进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整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当前生活的主题网络平台走进大学生生活,对其观念意识都产生较大影响。各高校应构建网络平台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等对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宣传一些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加强网络对高校学生的正面、良性引导。构建素质教育素材库,定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人物事迹、素质教育知识和理念,让学生定期学习、总结、反思和自省,把握网上阵地的正确导向。各高校应积极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师生经常性沟通,建立真正的大学生网络化自我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倡导文明上网,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了解社会的工具,在网络环境中更快、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3.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中开展能紧密联系学生思想状况、学习、生活实际的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文体活动中要体现思想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和活动内容的多元化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积淀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对高校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明建设,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创建一个文明、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3.3创建宜人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创作环境,同样环境也创作人。”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求校园中的种种学习、生活、娱乐设施和人工或自然环境蕴涵着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体现着特定的大学精神,处处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建宜人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4]。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更是体现学校生存与发展价值所在,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宜人的校园环境建设,高校应以建设“一流的硬件,和谐的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为目标,环境育人和文化熏陶并举,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将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打造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同时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时代使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起来,只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王迎迎.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2):259-260.

[3]许庆华.高校校园文化的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4(9).

7.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七

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借鉴内容

1.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中国传统文化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心系天下,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岳飞刚烈无惧,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的林则徐大义凛然。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以中华民族兴衰荣辱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同志是生力军。因此,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2.理想教育。没有理想的人生如同黑夜里失去方向的航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远大理想的树立, 强调志向在人生发展路途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同时,在实现理想的路程中,总会有挫折相伴,王勃曾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青年最有青春活力,应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认识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道德教育。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德是人之根本,品格修养伴随一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育人。人的健全品格修养包括许多方面,有“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的处事态度,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韧不屈品格,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学精神,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去伪存真立场。因此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文化精粹,是鲜活的道德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知识技能教育是人才的辅助教育,而道德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和旨归。

4.集体教育。集体教育是让人更好融入集体,奉献力量,是为个人发展夯实基础,为社会进步提供支持的教育。有“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提倡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将集体的损失降至最低;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提倡从集体利益出发, 顾全大局;有“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提倡集体内部团结协作,齐心合力完成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集体观念,重视学生的集体教育,鼓励大学生融入集体,感受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

二、思政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设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家孔子根据自己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用不同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不同的人才,这就是早期的单独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材施教不仅体现在知识教育上,也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的学生个性活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他们能够不断调节自己与外界环境的不合,主动接受教育;有的同学个性内敛,不擅交际,遇到问题更倾向于自我反省与个人解决。对于这类同学,要更加注意教育方式的合理性,避免适得其反。另外,男、女生间也存在着生理和心理差异,高校应看到他们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因势利导,帮助各类学生成长成才。

2.以人为本的原则。“天生我材必有用”,传统文化肯定每个人的价值与人格尊严,强调人应该关爱自己,尊重他人。教育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人本主义倡导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发掘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培养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学校应构建适合学生潜能主动发展的模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导学生自尊、自爱、自重,通过个人努力肯定自我价值,赢得他人尊重;另一方面,还要教导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肯定他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

3.注重环境的原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作为群居生物,人受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往往直接影响人的情感。要想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从大环境抓起。集体的构成、集体的精神风貌以及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善于利用良好的大环境往往更易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自我教育的原则。传统文化强调自我教育,常有 “吾日三省吾身”等例子出现。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个体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学习是大学生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大学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是最深刻、最直接的教育方式,也是最有用的教育方式。外界环境督促没有内心敦促那么强烈, 若自我拒绝接受,那么外界教育便是徒劳无功。因此, 要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就得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外界的道德规范吸收成为自律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规范自己的行动,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为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要充分考虑当下的时代特点及学生的期望值,力求办出学生参与度高、教育意义深刻、影响力广泛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用品德和行动感染、教育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要注意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1.积极开展日常传统文化教育建设工作。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当重视班团文化建设、年级文化氛围培养和院系之间交流。教育者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宣传和推广,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比如在学院品牌活动、年级素质拓展和班级主题班会中,围绕传统文化的内涵,开展相关知识竞赛、 公益活动等。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这种方式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中最常见、最易控制的方式。

2.借助特殊节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教育者不必拘泥于固定形式的活动,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深层次的进行侧面烘托,展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中将活动与典型事件、节日结合便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在信息便捷的时代,典型事件往往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特别是针对青年学生。时政热点有些是计划性的,而有些是很突然的。面对这种情况,也考验教育人员的灵活性及应变能动性。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与特殊的时间节点结合起来,如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等时间点,开展相关纪念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活动效果最大化。

3.联系典型夯实教育工作成果。典型案例往往具有较强、广泛的影响力,在社会舆论内容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者应当尽力去挖掘这些资源里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同时,在借助典型人物方面可以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例如挖掘知名校友及优秀学长学姐的故事。真实的经历往往最打动人心,并且他们的经历是相似的, 更能够引起共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诉求和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点,以一种相对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典型教育常常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长久不断的源动力,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并通过日常活动影响他人,形成链式反应。

四、结语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片理想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文化也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进一步丰富和与时俱进,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更好的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2]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张颖.思想政治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3,(33).

[5]肖圣珍.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8.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八

一、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新时期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内呈现的一种特有的较高层次的文化氛围, 它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 以师生为主体, 以校园精神为底蕴, 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载体, 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环境育人文化。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有机整体, 它通过其特有的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价值取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持续性影响, 对培育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 塑造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 同时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 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的特点, 笔者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的养成教育, 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统一, 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形式,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大学生易接受、能够主动参与的非强制的教育手段, 通过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的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 通过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高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和审美能力, 达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成效。

(一)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但同时也出现了多样性和特殊的敏感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部分学生从纯粹的理想主义走向务实功利;贪图享乐、崇洋媚外、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未能充分认识, 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竞争意识强, 团结意识弱;传统道德观念缺失, 知行脱节;诚信意识淡薄等, 以上种种现象使大学生自身的困惑与矛盾日益增多, 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是大学的责任, 大学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而新时期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根本途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诸多社会优秀文化的集合体, 它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高尚道德观的熏陶, 使其在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能够拥有正确的思想方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参与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 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及行为反省、检查, 吐故纳新, 培养新的正确的思想道德情感和信念,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能力, 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意志。

(二)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职业是一种社会角色, 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各种专业学历证书、专业资格证书的证明或者是专业等级考试的验证上, 隐性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团队精神、诚信品质、竞争能力、敬业形象、责任意识和法纪观念上。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 显性职业素质是根据个人的特点所具备的, 而隐性职业素质是需要高校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来培养的,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一是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中, 大学生可以参加适合自己的团队, 比如:社团、团队竞赛、社会实践团、兴趣小组等, 很多竞赛常常以团队的形式举办, 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同学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沟通、交流,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克服惰性, 提高积极性, 增强责任心, 既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又提升了个人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二是在现实社会中, 诚信危机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突出的问题之一, 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行为上出现失信和在态度上出现怀疑, 严重缺乏安全感和信心。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 大学校园制度文化起着双面作用, 一是批评约束, 二是引导示范。一方面要求学生遵守法纪校规, 一方面倡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尊重、信任他人, 建立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做到明礼诚信。

(三)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我国创建和谐社会, 凸显人文关怀的伟大进程中, 人文精神的培育已大步走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早在中国古代教育的“大学”理念中———为教、为学、为人, 就已经显示了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现代大学生是高校培育的主体, 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 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一方面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 把人文关怀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送到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 另一方面在高校校园内营造一种浓厚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 不断感染、陶冶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并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

(四)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人才成长、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根本保证。大学是人的一个特殊成长阶段, 需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 不可避免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担。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帮助他们增强体质、缓和紧张的情绪, 提高抵抗挫折能力、接受挑战能力。比如: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活动, 能激发大学生以另一种途径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满足和目标、行为统一起来, 主动调节喜怒哀乐等情绪, 并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战胜自己的疲倦、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比如:团体操、体育趣味比赛等活动, 能促进大学生心胸开阔, 乐于与他人交往, 能与他人合作共事、正视困难, 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调控自己的行为, 言行统一。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条合理的、有效的途径, 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创新, 是对传统教育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从各个层面开拓更合理、更有效的建设途径, 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

摘要: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形式, 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明确新时期和谐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利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不同功能, 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建设,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谈振辉.研究性大学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08

[2].王东莉.大学生修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9.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九

关键词:校园流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校园是流行文化产生和聚集的场所,大学生群体以其感受的敏锐、思想的先锋、接受的迅捷、行为的前卫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校园流行文化健康发展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特点

关于流行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一直有不同意见。现实的流行文化是极其复杂、灵活、充满生命力、具有相当大自律性和自我参照性质,并不断发生变化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文所研究的校园流行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对大学生所产生影响的流行文化。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

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这一主导的意识形态已不再具有唯一性,而是与涌入国门的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话语空间,并且产生彼此对话的可能和竞争的局面。”[1]“调查发现,QQ、校内网、网游热、美剧、恶搞、动漫、‘韩流’、博客潮、拇指文化、“御宅”文化是目前大学校园的十大流行文化现象。”[2]校园流行文化多元化的取向和多种标准造成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

2. 世俗化。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追求更多的是物质的需要,而非个人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中高尚性及精神价值已不再重要,更多的是其娱乐性和对现实社会的调侃。网络是大学生接触流行文化的重要媒介,网络运营商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从而摄取商业利益,其传播的所谓流行文化“生产和被接受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它对大众的迎合度,而这种迎合往往是以大众的感官愉悦程度为检验标准的。”[3]这样势必导致世俗、庸俗文化产品的产生与流行。

3. 虚幻化。

在目前快节奏、就业难、压力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从而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明星身上或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里,在自我之外寻求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某种价值。“偶像崇拜”文化、“时尚消费”文化、“网络语言”的盛行正是这一心态的直接后果。大学生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且极易产生浮躁的心态。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容易导致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精神需要。

4. 娱乐化。

流行文化的娱乐化特征极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比如,最近网络出现的“拜金女”、“凤姐”、“犀利哥”等网络名人成为大学生群体调侃的对象。当学生认为通过这种丑恶的姿态就可以迅速成名时,就会漠视高等教育的作用。再比如,网络语言“我爸叫李刚”、“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只是个传说”等在大学生中的风靡。对于这些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大学生不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反思,而是当做一种娱乐和调侃来追捧。而这样的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对艰苦朴素、勤奋好学、求真务实等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优良传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二、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

1. 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

校园流行文化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使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文化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流行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部分流行文化同样具有先进元素,其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让学生接触、了解、合理吸收某些流行文化十分必要。但不可否认的是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最根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构成了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校园流行文化时尚使得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传统的实惠、耐用、节俭等取向,而转向注重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这就助长了大学生追求名牌效应和高档化的攀比心理,错误把世俗的观念当做追求人生价值的目标。

2. 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那些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从学校环境方面来说,校园流行文化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使大学生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以逃避人的社会责任和逃避单调乏味的学习,这就不利于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的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流行语的出现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带来了挑战。由于校园流行语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与追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打破传统的死板、严肃的教学语言,能够适当的运用校园流行语以便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生更好的交流沟通,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3. 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影响。

校园流行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大学生可以从流行文化中及时得到各种知识、信息,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发展能力。校园流行文化抢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传播载体,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一直是流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广告、电影中所传递的流行语言、流行服饰时常成为青年们追求时尚的样板。近些年,网络的兴起促进了流行文化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在更广领域的传播。网络游戏、热门影视、流行音乐、明星偶像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普及率和关注度却不是很高。校园和教室里的名人名言和励志词语渐渐暗淡,商业广告、明星照片却光鲜进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活动简单模仿流行文化的运行方式,追求活动的轰动效应。以调侃、搞笑等娱乐活动为中心,远离主流文化,忽视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流行文化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直面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引导校园流行文化,也必须要主导校园流行文化发展的方向。因为高校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影响人,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航功能对校园流行文化的引导。

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所以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加以抵制或笼统接受。“如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即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去进行教育,就会使思想道德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使科学文化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这时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就具有无产阶级的性质。因此,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确保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航向前进。”[4]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于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和特定的阶级性,它一定会对不同的文化进行选择和引导。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调动校园流行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也能批判和拒斥校园流行文化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确保校园流行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校园流行文化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实践,它通过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思维观念、意识形态来发挥其育人功能,引领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依照唯物辩证法原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只要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有效地抵制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使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选择和发展。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完全可引导校园流行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

[2]李江静,彭思雅.大学校园十大流行文化现象排行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3]顾洪英.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08,(11).

上一篇:歌唱祖国的朗诵词下一篇:成都市公共配套设施移交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