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科技金融服务

2024-06-18

园区科技金融服务(共10篇)

1.园区科技金融服务 篇一

江西南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企业强化科技注重特色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江西南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1年8月被江西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在2002年5月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是江西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国家科技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园区紧密结合江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江西农业“十五”建设发展规划,围绕全省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进行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地规划和建设.

作 者:樊水根 朱再昱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技成果纵横 英文刊名:PERSPECTIV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F2 关键词: 

2.园区科技金融服务 篇二

1中小企业对云平台的迫切需求

调查显示,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技术和人才有较高门槛。而云平台的搭建将会使得中小企业省掉购置基础硬件设备的资金, 也无需专业技术人才, 同样可以享受国际标准的信息化服务, 也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面临的信息化难题, 对中小企业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99% 以上。据国家统计显示, 在技术应用方面, 80% 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互联网接入, 但仅有16. 7% 的企业拥有企业主页网站, 14% 的企业拥有企业门户网站, 而仅有9% 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 能够拥有相应的业务系统、ERP等的中小企业不足5% 。

1. 1科技创新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资金、技术人才方面需求旺盛, 而创新企业在获得项目与服务资源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业体系尚未真正成形, 因此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水平需求较高。当资金、技术、人才的限制成了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寻求一个“虚拟的空间”, 寻求一种聚集各种服务的“平台”, 可以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信息化服务。而目前互动式的第二代互联网的出现给数以万计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 不仅仅通过单一的门户网站与客户进行交流, 而是产生了新的信息化需求, 渴望新的服务方式, 达到多种信息产业化服务的融合。

1. 2科技园区企业服务云平台的建设意义

云平台的Iaa S、Paa S、Saa S等技术的出现将满足园区入住企业的软硬件环境需求。企业服务云平台是园区为了更好的合理利用资源建设的, 通过动态化、虚拟化实现数据中心的资源管理、企业数据和业务系统管理, 特别是对企业涉密数据的管理是普通公有云平台无法实施监控管理的。园区企业服务云平台完全受控于企业, 有更好的安全性、合规性和可控性。该平台能为入区的中小企业提供丰富的企业云、行业云服务, 使其获得低成本、高性能、全面丰富、按需使用的IT软硬件资源。

2科技园区企业服务云平台的建设

基于科技园区企业服务的云平台系统的建设, 主要是完成数据中心异构环境下网络、主机、存储等形成资源池, 通过智能、便捷的云计算管理平台软件, 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支撑平台; 通过桌面云提供安全、易管理、低成本的IT办公环境。

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 云平台基础架构搭建: 刀片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 SAN存储、NAS存储、IP存储、虚拟带库、易购存储控制系统、SAN交换机、路由器、交换机、负载均衡、VPN网关。

2) 云存储系统: 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服务器的操作系统、 虚拟化软件、中间件、大型数据库系统、云计算管理平台。

3) 桌面云系统: 桌面云设备, 桌面云应用软件, 以及防火墙、入侵防御、防毒墙、网页防篡改、身份认证系统、运维安全审计系统、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同时采购专业机构提供的云安全服务等。

4) 业务云系统: 科技园新的业务系统可以快速的部署到云平台管理的虚拟机上, 云平台提供多种配置、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等。

2. 1云平台基础架构搭建

云平台基础架构的搭建是科技园区企业服务的基础, 包括服务器虚拟化、虚拟存储、网络虚拟化等, 聚合这些虚拟技术, 并基于业务优先级将资源准确地按需分配给应用程序。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云平台将搭建的若干个计算节点服务器, 都安装配置实现虚拟架构的相关软件, 来承担虚拟化宿主服务器的作用, 在单个物理服务器实体上, 利用服务器强大的处理能力, 生成多个虚拟服务器。每一个虚拟服务器, 从功能特点、技术性能和操作上, 等同于传统的单一物理服务器。在每个虚拟服务器上, 再进行迁移或重新安装配置操作系统, 迁移或重新安装现有的应用软件, 这样之前的每个物理服务器就变身成为单个服务器上的虚拟机。

· 虚拟存储技术

在虚拟化层中对存储资源也实现虚拟化的管理, 即存储的集中分配使用、集中备份以及充分利用虚拟化技术中的虚拟机可动态在线从一台物理服务器迁移到另一台物理服务器上的特性等。通过配置光纤存储阵列产品, 同时配置冗余的光纤交换机, 组成标准的SAN集中存储架构, 将平台上的所有虚拟机都以封装文件的形式存放在SAN存储阵列上, 最后共享的SAN存储架构, 实现云计算解决方案最大优势。

· 虚拟网络技术 ( 网络虚拟化)

服务器虚拟化平台还提供可选的分布式网络交换功能, 可以从整体总界面为整个数据中心设置虚拟机网络连接, 从而简化网络管理。并可达到虚拟机跨多个主机移动时能保持网络运行时状态, 从而实现线内监视和集中式防火墙服务。

2. 2云存储系统

云存储系统是云存储的核心平台, 具有可靠的、高效的、 方便获取的、按需供给的存储和传输服务。存储分发平台相当于云计算的Iaa S层和Paas层, 主要负责管理存储设备, 存储设备是一个由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大量的分散的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所构成。

图1是云存储的系统架构图, 通过整套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文件存储、资源管理、动态数据迁移和安全保障等服务, 给用户特别是密集资源型的用户提供可靠、稳定和优质存储服务。

平台功能包括:

· 企业数据交换、分发平台: 高速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分发; 企业数据存储和分发的动态过程专业的安全保障。

· 超大数据传输、存储工具: 本项目开发的云存储系统的高速通道传输套件具有应用层传输的完全可靠性高, 传输稳定。

· 企业内部文档协作系统: 对分散的、移动的、延伸型的动态组织提供功能丰富的协同办公平台。

2. 3桌面云系统

桌面云系统集传统电脑端的卓越功能与分布式计算的重要功能于一身, 同时还具有很多独一无二的全新优势:

1) 性能和可靠性优势: 该系统是第一个允许用户会话在云平台服务器群中使用资源的计算模型。它实现了用户会话的集中式执行, 无需依赖Windows内核来协调。

2) 可以重新设计桌面: 利用服务器虚拟化独一无二的内存管理功能和流畅的网络连接, 以及高速的共享存储, 桌面云系统可实现前所未有的性能水平, 是独立的PC不能达到的。

3) 零停机维护: 在任何物理服务器上执行硬件维护, 可直接切换到维护模式, 可将所有活动的桌面云会话迁移至服务器群中的其他位置, 不需要等待用户注销, 也不需要中断用户会话。

4) 降低成本: 虚拟化软件的应用将有效改善硬件成本的投资、维护、折旧等费用, 同时虚拟化软件在更多低成本硬件上得到认证, 投资成本还会不断降低。

5) 终端安全技术革新, 桌面云系统可以抛弃传统终端解决方案中, 需要针对每个桌面终端配置安全策略与配置的方法, 可以简单易行的部署集中式的桌面安全解决方案, 避免桌面用户遭受病毒, 木马以及黑客的侵扰。

6) 消除了多个N + 1计算仓: 桌面云用户隔离技术完全基于容量来部署服务器, 可减少服务器数量, 并满足容错要求。

7) 应用程序管理便捷: 通过模板和克隆技术, 管理员可为各个部门建立计算机模板, 进而快速部署新员工的用户桌面。

2. 4业务云系统

企业业务云系统包括园区对企业的服务业务系统和企业自用业务系统两大部分。园区对企业的服务业务系统包括物业管理、资产管理、租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系统, 企业自用业务系统包括企业网站系统、OA系统及移动办公、财务管理、ERP、项目管理等。

3示范建设

3. 1科技园区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经济社会效益

云平台的建设是近年来IT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据国际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 企业每采购一美元的硬件, 将花费3美元的管理费。而传统的IT基础设施更需要70% 以上的成本进行运营管理和优化, 云平台的搭建将有效节约管理和运维费用, 与传统信息化基础设施搭建方式相比, 云平台系统将降低50% 以上的成本。

总体来看, 虚拟化技术使得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 管理手段更加灵活, 数据中心更加智能和强壮, 桌面更加安全和灵活。为企业降低了总拥有成本, 带来了投资收益最大化。

3. 2示范推广作用

该平台是我公司参与建设的启迪智慧园区中云数据中心的应用系统, 基于园区企业服务的云平台系统具有较强的示范运营功能, 其标准化、安全化、大数据存储、统计、可扩展升级等特性, 使得该云平台系统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 适用于全国各类园区、孵化器、中小企业, 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太原市清华科技园建设完成后, 即可向天津市清华科技园、青岛市清华科技园应用。

4结束语

3.园区科技金融服务 篇三

本届论坛在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的共同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迪控股)承办。大韩民国前总理、首尔大学前校长李寿成,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主席瑞克·威德尔,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院长华建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启迪控股董事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启迪控股总裁王济武等领导及嘉宾,出席了这一国内最高规格的业界盛会。

围绕“国际科技园区发展趋势——未来20年会发生什么?”的论坛主题,来自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技术创新集群协会、世界技术与孵化器网络联盟等组织的代表,与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园区领导者,就新型城镇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等议题展开探讨,共同描绘国际科技园区的未来发展蓝图。

近年来,科技服务业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驱动提供支撑。会议认为,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启迪控股依照国家关于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的要求,在充分总结提炼清华科技园20年的建设运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磅推出全球首部《区域创新服务标准体系》1.0版本,包括科技新城服务标准体系、科技园区服务标准体系和企业孵化器服务标准体系。其中每一个服务标准体系都包含服务保障与服务提供两个标准体系,不仅为科技服务业服务内容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创造条件,也为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科技新城运行模式的形成和复制铺平道路。

作为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清华科技园经过20年对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创业企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园区内众多自主创新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累计孵化企业超千家,13家企业成功上市,多家企业实现并购,许多孵化成功的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军者。

作为清华科技园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启迪控股通过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创新资源,探索出“聚集、聚合、聚焦、聚变”的科技园发展模式,将清华科技园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经验成功运用到上海、南京、昆山、西安、咸阳、广州等全国20多个城市及地区,并率先在美国硅谷投资创建首个中美跨境孵化基地。

在本届论坛上,启迪控股还联合10家在清华科技园成功成长的企业,发起成立“‘创业很行’初创企业孵育基金”,首期筹集资金5000万。基金将在深入挖掘创新创意、全球募集优秀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投资换股权”的方式,扶持和帮助初创科技企业发展。

4.科技园区党建工作汇报 篇四

X国家X科技园是一家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园区。目前,园区项目一期、二期已建成投用办公孵化及配套面积约X㎡,入驻企业X余家,提供就业岗位X余个,接纳X余名高校学生进行实训;累计毕业企业X家,实现年营收X万以上企业X家,转化科技成果X项。已成功引入X等新型研发机构,X等行业龙头企业,X等高校师生创办企业,X等海外归国创业团队,初步形成新型研发机构支撑、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良好态势。

X科技园于2020年X月成立党支部,2020年X月经上级党委批准成立党总支,下设X、X两个党支部,党员人数共计X人。X科技园党总支自2020年成立以来,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围绕促进企业发展和服务党员群众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建强核心,夯实党建基础。园区于2020年×月申请成立了X科技园党支部。并坚持把建设好党支部领导班子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党性强、作风正、有奉献精神、懂经营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和群众拥护的同志选进党支部领导班子。2020年×月,由该园区运营总监X同志担任党总支书记,综合部部长担任党总支副书记。

二是精准定位,提升党建水平。坚持摆正位置,尊重、支持园区行政班子的经营决策权。准确把握党建工作与企业的内在联系,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展党的活动,做到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园区员工的根本利益,组织党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党员的聪明才智,对园区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使企业主充分认识企业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取得了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支持,保证党建活动经费的落实,使党建工作从“要企业抓”变为“企业要抓”的自觉行动,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和谐共进,相得益彰。园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抓手,搭建服务平台,定期开展“创业帮”“创咖汇”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园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企业成长所需的各项资源要素协调配置,初步构建起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服务链条,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

三是多措并举,抓好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员队伍,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坚持严把“四关”,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把好“招聘关”。在招收员工时,严格资格审查,对于党员报名者优先录用,有意识地选聘党性强、作风正、素质好的党员,积极帮助做好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二是把好“教育关”。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使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并带头执行园区和各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三是把好“管理关”。加强对党员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强调党员做到四带头,即带头支持园区行政工作,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带头学习,爱岗敬业,争先创优;带头讲理想、讲政治、讲奉献;带头守纪,执行园区规章制度,带动广大员工共同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四是把好“纳新关”。按照发展党员要求,注重从关键岗位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中选拔苗子,不断加强教育和培养,积极慎重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2020年,党支部重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有×名入党积极分子正在履行入党手续,为园区党员队伍注入新的力量。

四是优化服务,强化阵地建设。党总支成立后,园区领导在办公场地紧缺的情况下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党员驿站和党员健身中心等活动阵地,还为园区企业党员提供会议、培训、交流、图书阅览等服务。此外,还将×打造为党员驿站,通过文化创意、商务交流、创业培训、行业论坛等活动,为有创业志向的青年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截止2020年年底,在园区党组织的引领下,先后开展了各类服务活动及培训活动,其中包括创业帮计划、第×届“资本面对面”之投融资项目对接沙龙,名人专场会——对话×、知识产权专题培训、园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第×届×省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企业家读书会活动、×市中小企业融资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国家×科技园创咖汇首期项目路演、×私董会、×迎新联欢会等。

五是搭建平台,拓展活动内容。近年来,在省市区各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园区党支部努力构建技术、人才、金融、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增值服务。一是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园区党支部积极与各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党组织开展沟通合作,与×联合打造云计算平台、基于运动控制的智能装备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汇集园区高端人才党员,成立创业导师团、顾问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二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园区党支部与×等高校党委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生实训基地,累计接纳×余名高校学生进行实训;举办×场次创业辅导服务,邀请杰出党员人才和知名创业成功人士开展创业大讲堂,通过分享创业经验和做法,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氛围,为开展创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三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在园区党支部的倡导下,科技园设立“科技创业种子资金”,解决企业初创期资金需求,2020年共计为×家企业提供×万种子资金;引入×余家风险投资公司,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贷款及担保服务;积极协助企业申请×生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发展众创空间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等各类扶持资金共计×万。四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党支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以及黑石咖啡党员驿站,重点围绕企业需求开展专题对接会、高峰论坛、项目路演、创业者主题沙龙、天使面对面等活动×余场,协助企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对接等超过×项。

5.深圳宝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篇五

深圳宝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一、基本情况 深圳宝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园区核心区占地10000亩.园区距宝安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距皇岗、罗湖口岸40分钟车程,毗邻广深、梅观高速公路,塘明、观光、松白等多条一级公路和107国道,交通便利.

作 者:张祥解 作者单位:刊 名:高科技与产业化英文刊名:HIGH-TECHNOLOGY & INDUSTRIALIZATION年,卷(期):“”(11)分类号:F3关键词:

6.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 篇六

(2018-2025年)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创新发展,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与成就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0‟3号)中“要抓紧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植政策”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0‟13号)中“科学园区由科技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精神,自2000年以来,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园区发展经历了试点建设(2001年至2005年)、全面推进(2006年至2011年)、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截至2017年底,已批准建设了246个国家级园区,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园区发展格局。按照建设和运营主体的差异,园区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占87.0%)、企业主导型(占9.7%)、科研单位主导型(占3.3%)三种模式。近年来,园区基于自身发展模式和区域特色等,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在功能定位、规划布局上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政府主导型园区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的杨凌模式发展,其它两类园区分别向科技服务和成果应用方向发展。

自开始建设以来,园区建设得到了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一号文件先后7次对园区工作做出部署,为园区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也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型模式和示范样板。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

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13个粮食主产省份,先后部署了117个园区。通过实施国家种业科技创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园区已成为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创新的示范基地,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5年底,园区累计增产粮食5600多万吨,增加效益1000多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园区周边地区粮食增产增效,推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平台。园区注重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吸引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入驻,联合开展农业技术研发。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建设星创天地,健全新型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星火基地、农科驿站、专家大院、科技服务超市及农技信息化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目前已建成的246家园区核心区面积579万亩,示范区2.0亿亩。园区引进培育的农业企业总数达87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55家。累计引进培育新品种4.09万个,推广新品种1.46万个,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2.2万项,审定省级及以上植物和畜禽水产新品种642项,取得专利授权超过4000项。

(三)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园区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加速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进入农业领域,产业发展形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发展模式由“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向“稳数量、提质量”的集约式发展转变,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园区内粮食、蔬菜、花卉、林果、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物流、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园区以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职业农民为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先进技术组装集成,促进传统农业改造与升级。2015年,园区实现总产值1.2万亿元,培训农民374万人,带动当地农民170万人就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4.25万元/人,比全国8.90万元/人高60.1%,各项创新指标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按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与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的要求,加强园区之间政策联动、投资结盟、信息共享、产业互动,进一步激发园区活力,形成了园区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园区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推进了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做出新贡献。

二、形势与需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时期。园区发展既存在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新动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切实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源。”当前,全球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突破。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创业进入活跃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园区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动源,打造科技先发优势,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新活力。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园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封顶、农业生产成本抬升、进口农产品冲击、农业资源过度利用与紧缺双重约束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加速,规模经营比例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变大。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建立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融合聚集科教、资本等资源,探索多种模式和途径,孵化、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园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郑重宣告。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园区要加强科技供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服务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平台载体、政策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推进创业式扶贫,以创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精准脱贫,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时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需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引领示范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凸显,园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新产业和新业态的集聚效应不够,农业产业竞争力不强;二是区域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不平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不畅,同质化竞争严重,支撑区域发展显示度不高,东部地区的园区布局密度、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大,园区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有待加强,园区缺乏支撑政策,特别是土地配套政策、金融贷款政策和社会投资政策,导致园区科教资源和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力度不强。因此,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战略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园区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着力促进园区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着力促进产城产镇产村融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探索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益的机制,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二)建设定位。

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训的功能。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努力推动园区成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打造中国特色农业自主创新的示范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强化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园区,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商业模式等领域全面创新。

2.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立足区域农业生态类型和产业布局,对园区进行分类建设和指导,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

3.强化示范带动。创新完善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的技术扩散和联动机制,增强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4.发挥“两个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集成科技、信息、资本、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加大对园区支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

——园区布局更加优化。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300个,带动省级园区发展到3000个,基本覆盖我国主要农业功能类型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园区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累计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4000项、新品种6000个以上,授权发明专利数在1000个以上。

——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有较大提升。培育20个产值过100亿元、30个产值过50亿的园区,3000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000个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示范基地。

——园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显著。园区累计创建500个“星创天地”,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涌现,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园区精准脱贫带动能力大幅提升。累计培训农民1000万人次以上,带动周边农民收入增长20%以上,推动园区成为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

到2025年,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典型。

四、重点任务

(一)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机制创新。

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高新技术转移转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加快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完善政策、金融、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通过创新驱动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

(二)集聚优势科教资源,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引导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高度集聚。吸引汇聚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科教资源,在园区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自主承担或联合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吸引汇聚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科教资源,搭建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重大功能型和科研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原创技术的对接与转化。引导园区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创新创业、企业孵化、信息交流、投融资等一体化服务,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示范,打造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发挥园区窗口效应和带动作用。

(三)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打造科技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双创”载体,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依托园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品牌化经营和高值化发展,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互联网+园区”等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突出“高”、“新”特征,强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形成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业态。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园区双创能力。

构建以政产学研用结合、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效率。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农民培训基地,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聚集一批农业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促进园区更加注重吸引、培养、使用、激励人才,更加注重发挥创新型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营造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生态环境。坚持高端人才引进与乡土人才培养并重,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孵化器。鼓励大学生、企业主、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自主创新创业,使各类“双创”主体成为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五)鼓励差异化发展,完善园区建设模式。

全面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园区依托科技优势,开展示范推广和产业创新,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按照“一园区一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品牌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形成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探索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园区融合发展。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园城一体”、“园镇一体”、“园村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整合园区基础设施、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城镇化等各类资源,兼顾园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强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确保产出高效、产品安全。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打造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的绿色园区。依托园区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促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打造“一园一品”、“一园一景”、“一园一韵”,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带动乡村振兴。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科技部牵头,联合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中科院、中国农业银行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业务指导,园区所在市人民政府具体推进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园区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建立管理科学、运转高效、部门协同、部省联动的运行机制。适时调整园区协调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对园区的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各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成立园区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园区建设。各园区要设立管理委员会,落实必要的管理职权和专职人员,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实施园区“建管分离、管评分离”的管理机制,发挥好各类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加强园区之间的培训交流、成果对接,为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引领和服务支撑。加强园区智库建设,成立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区域性园区核心专家库制度。

(二)加大政策支持。

结合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管理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等,支持园区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创新创业。鼓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项目优先在园区研发试验、科技示范。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制定园区土地、税收、金融以及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专项政策,赋予更大的改革试验权。创新科技金融政策,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向示范区倾斜,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在示范区投资组建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投放方式,鼓励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为符合条件的示范区建设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各园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且操作性强的支持园区发展相关政策。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涉农科技计划项目与园区建设的资源整合。对园区创新驱动发展涌现出的新典型、新模式、新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加大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力度。

(三)加强协同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在投融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管理以及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推进园区协同创新。建立园区统一的信息平台、交易平台、成果平台、专家平台,实现园区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引导各地园区建立区域联盟主导产业联盟,开展技术、成果、市场、信息共享,推动园区产业发展。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新兴产业培育、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优势,针对区域农业发展瓶颈,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推进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可结合实际成立园区投资管理公司或园区服务公司,作为园区工程建设、科技研发与企业服务的执行机构,推进园区建设发展。

(四)开展监测评价。

7.园区科技金融服务 篇七

科技园区的概念起源于1950年, 指以提供技术、后勤、行政和金融基础设施来帮助初创型高科技中小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立足点[1]。Guy (1996) 指出, 科技园区通常基于各地的大学并和大学不断相互作用[2]。Monck et al. (1988) 认为, 科技园区的资金一般来自五个方面:大学 (包括银行借款) 、地方当局、政府开发机构、私营部门和企业[3]。政府投入大量资源于科学园区, 目的是促进基础产业和创新活动的研究 (Lo¨ fsten and Lindelo¨f, 2002) [4]。Lorenzoni and Ornati (1988) 认为, 园区内的企业比非园区企业更愿意从外部来源的信息中寻求合作伙伴, 如高等教育机构、顾问公司、企业家和社团。这种差异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动机, 以及科技园区的优势 (Lo¨fsten and Lindelo¨f, 2002) 。Felsenstein (1994) 提出科技园区就是“创新”之园[5]。Baptista and Swann (1998) 提出集群的概念, 认为集群是在一个地理区域或在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园区的相关企业集团。集群之间行业的交流过程也会由于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而效果更好[6]。Porter (1990) 指出企业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包括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条件和生产要素成本等[7]。

1988 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后改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 从此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而丰台科技园区作为北京市丰台区的重点功能区, 是北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也是北京市新兴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1 丰台园发展现状

1.1 丰台园发展概况

丰台科技园区总面积8.18平方公里, 包括东区4.01平方公里、西区4.17平方公里以及由孵化器网络构成的科技一条街, 形成了“两区一街”的空间布局[8]。2002年丰台科技园区在全国率先实践“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不断推动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 丰台科技园有企业3800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800余家, 逐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航天军工、工程服务和生物医药四大特色产业集群。

1.2 丰台园经济快速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由于总部经济拉动, 丰台科技园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实现总收入1250亿元, 税费收入超过31.2亿元, 占园区企业总数不足6% 的总部企业, 实现全员收入总量的92%、上缴税费和区级财政收入的69%, 平均每建筑平方米收入达到5万元, 税费收入达到1500元, 单位面积产出在全国高新区中居于前列。目前, 丰台科技园区有总部企业209家, 拥有收入过亿的企业110家, 上市公司17家, 中央国资委一二级企业83家, 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中国中铁股份以及中国通用集团等特大型企业。

1.3 丰台园产业发展初步形成特色

根据丰台园发展定位, 丰台科技园区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总部型项目。园区在占丰台区不足1%的土地上, 工业总产值占到1/2, 增加值占到1/3, 税费总额占到1/4, 对丰台区财政收入的贡献占到1/5。丰台科技园各项主要指标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排列第三, 已形成较强的产业聚集效应,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 以工程服务、轨道交通和航天军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 以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 已初步形成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的总部经济区, 正在北京南城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丰台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2008年, 丰台园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仅为8.84% , 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丰台园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和出口总额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位居第三, 仅次于海淀园和亦庄园, 但总量仍然很小, 仅占中关村科技园区的4.91%、10.7%和2.90% (详见表1) 。

亿元

注:表中数据是由2008年1-5月数据推断得到。

2.2 主导产业不够突出, 缺乏集群效应, 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升级

按照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是由不同的联结点联结而成的价值链, 不同产业的价值链在一定空间地域范围内的交错联结, 又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的空间组织形式就是产业集群。因此, 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企业关联度大, 具有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9]。但是, 丰台科技园区产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 难以发挥集聚效应。由于丰台科技园区发展起步较晚, 园区总体经济规模较小, 优势产业不突出, 产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不高,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够突出,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园区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涉及行业多, 如包括电子、制造、工程等众多行业, 但缺少龙头企业, 缺乏集群效应, 综合竞争力不强。从2008年丰台园各行业重点企业情况分析表2可以看出数量比例占23.3%和22.9%的电子和制造行业, 其税收收入仅占16.5%和18.6%, 而数量比例占5.5%和7.3%的铁路和医药行业, 其税收收入占到7.6%和9.7%, 这说明园区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完善。

万元

2.3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丰台园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相对不足,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园区产学研合作机制已初步建立, 但园区企业之间、企业与中关村研发机构、大学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很少。因此完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园区内产业集群形成和企业能够持续进行创新与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10]。为此, 各种科研院所、产业部门、企业应建立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创新网络, 形成互动模式, 企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通过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广泛合作, 使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政府的作用则是出面通过组织“行业协会”, 建立行业间信息沟通、知识交流机构, 同时构建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园区企业与中关村科技资源的合作通道虽已建立, 但园区产学研合作进展及立项缓慢。2008年科技部科技型创新基金立项企业仅有3家, 无偿资助金额仅有190万元;中关村科技型创新基金立项企业仅有6家, 支持金额仅有230万元;北京市科委科技型创新基金立项企业仅有7家, 支持金额仅有245万元。

3 加快丰台园发展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3.1 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积极利用技术资源,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多种手段为园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服务。围绕园区重点产业, 提供技术交流渠道;搭建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力争与中关村其它园区形成功能互补;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参与制定标准, 争取中关村专项资金的支持,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便利条件[11]。

3.1.1 有序推进高新认定辅导工作。

重点辅导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和招商引资重点企业, 由专人负责高新认定的辅导工作, 一企一策, 协助申报。可举办专项培训会, 讲解申报要点, 邀请优秀的中介机构讲解知识产权、财务审计的专业知识, 并围绕每家重点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提供针对性地咨询服务。集中培训年收入1000万至1亿元企业, 举办小规模辅导会, 讲解具体申报工作, 每家企业逐一答疑。设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与材料受理专区”, 该专区主要负责国家级高新企业的咨询、辅导、初审以及中关村高新企业的审批、颁发证书等工作, 进一步加大园区高新认定工作力度, 促进园区企业的申报工作进度。高新认证工作服务上门, 园区管委会可将国家高新企业认定辅导、中关村高新企业认定审批两项工作, 深入到各孵化器和写字楼进行现场办公, 从而可方便园区企业。

3.1.2 逐层推进项目申报工作。

在项目申报工作上, 丰台科技园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如以园区管委会、科创中心、园区科协、富丰公司为载体, 以创服务品牌、促科技创新为中心, 通过借势、借力两种渠道, 重点做好企业互动、建立项目申报辅导员制度和项目申报的外延三项工作, 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规模化。

3.1.3 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和规范各种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 如市场调查公司、技术咨询公司、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优质、价廉、便捷的服务来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建立园区中介服务认证机制, 邀请中介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引进与园区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化产业促进机构、行业协会落户园区, 发挥其作为行业信息中枢的作用。

3.1.4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完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

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同时积极引入国外风险投资基金, 从而建立多元化风险投资主体, 在完善资本市场的同时, 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融资渠道[12]。

3.2 塑造园区品牌, 拓展招商渠道, 推动园区产业升级

3.2.1 重点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品牌。

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品牌宣传, 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展会, 筹办由业内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参与的各种学术论坛, 进一步塑造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3.2.2 制定产业发展政策, 建立项目准入机制,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制定丰台园产业发展政策, 抓好项目筛选工作, 实施项目入区评审制度, 对拟入驻项目进行评估。明确主导产业, 集中优势资源, 主动跟踪符合丰台园发展定位并具有较好技术基础和市场需求的项目, 给予优惠条件, 吸引其入驻;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 对于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之间的网络体系建设, 同时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入驻园区,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并实现产业化。

3.3.3 加强招商渠道建设, 促进园区产业升级。

坚持“环境招商、政策招商、服务招商、以商招商”四项策略, 有效实施“园区管委-地域责任主体-项目开发单位”三级招商工作体系, 吸引企业总部及相关企业入驻。同时积极鼓励园区企业与中关村知名大型企业、重点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渠道;围绕园区重点发展产业, 强化招商模式, 以产业链联动吸引企业集聚, 加快园区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园区产业结构升级。

3.4 完善企业人才培育服务体系

3.4.1 加强园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培训机制, 提高园区管理队伍专业素质和整体素养, 提升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为园区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保证。

3.4.2 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与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机构、大学院所等开展合作, 搭建人力资源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培养面向园区重点产业的创新型人才, 形成校企联合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自由流动通道, 大力引进和培养园区重点产业亟需的熟悉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3.4.3 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落实人才引进政策, 建立激励机制, 吸引符合丰台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园区。对外地进京企业骨干人才的子女入学、户口办理和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 为留学人员、创业人才提供发展环境与空间。

参考文献

[1]HSIEN-CHE LAI, JOSEPH Z SHYU.A comparison of innovationcapacity at science par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the case of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and Hsinchu Science-based IndustrialPark.Technovation[J].2005 (25) , 805-813.

[2]GUY I..A look at Aston science park.Technovation[J].1996, 16 (5) , 217-218.

[3]MONCK C S P, PORTER R B, QUINTAS P, etal.Science Parks andthe 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M].Croom Helm, , London, 1988.

[4]LO FSTEN H, LINDELO F P.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newtechnology-based firms-academic-industry links, innovation admarkets[J].Research Policy, 2002, 31 (6) :859-876.

[5]FELSENSTEIN D.University-related science parks——“seed-beds”or“enclaves”of innovation?[J].Technovation 1994, 14 (2) , 93-110.

[6]BAPTISTA R, SWANN P.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Research Policy.1998, 27 (5) , 525-540.

[7]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Press, 1990, New York.

[8]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网站[EB/OL].http://www.zgc-ft.gov.cn/jygcweb/jsp/index.jsp.

[9]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创新之路——中关村科技园区调研报告[J].中国高新区, 2009 (4) :92-94.

[10]陈国增.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建设的调研[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9 (2) :62-65.

[11]刘志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科技产业, 2000 (12) :7-9.

8.科技园区开出“生态”之花 篇八

2012年年底,在中国产促会的领导下,北京经开联合产业界、教育界、学术界、法律界、金融界中与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建设运营及产学研合作相关联的30余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立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公司在低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12年10月,北京经开联合北京工业大学、用友软件、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施耐德(中国)、西门子等联盟成员共同启动园区云服务平台试点项目建设工作。

周世义接受《中关村》杂志独家专访时表示:“北京经开的低碳研究与低碳实践仍在继续,并且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同仁能够与我们携手,一起来打造低碳、智慧型的园区,为生态文明的早日实现做出贡献。”

《中关村》:“亦庄创意生活广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周世义:亦庄创意生活广场是2000年公司成立以后开发的第一个项目。项目最早定位为汽车国际广场,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为单体全钢结构玻璃建筑。项目建成后成為开发区的地标性建筑,曾先后承担科博会、首届汽车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2002年8月,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北京经开国际汽车广场更名为北京经开国际汽车汇展中心。但由于区域成熟度不足,配套欠缺,汇展中心经营一直不甚理想,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不断的业务探索,除了汽车销售,还作为承接单位主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动。虽然自身发展遭遇一定的困境,但汽车汇展中心直接带动了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行业的发展和集聚,以汇展中心为核心,周边已经形成了大量汽车4S销售店面,囊括了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国内外主要的汽车品牌,成为首都的汽车销售中心之一。2007年,汇展中心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亦庄区域整体的发展需求,被改造成为具有教育、文化、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亦庄创意生活广场”,吸引了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大料国际影城、中国教育电视台高校创意总部基地等入驻,完善了宜居宜业的新城配套,也使项目自身走上了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亦庄的地标性建筑与区域生活中心,完善了区域配套,本地化居住、本地化就业、本地化消费,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是完全符合我们系统低碳理念的。

《中关村》:北工大软件园又是基于怎样的理念设计的呢?

周世义:作为北京市三大软件园区之一,北工大软件园秉承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打造“高端化、复合化、商务化、中心化、低碳化”高端产业园区经营理念,以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为特色,借助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异的投资环境、科技产业环境,为入园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浓厚的产业氛围。经过十年建设,软件园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高科技专业园区。园区包括研发、孵化、教育培训、配套综合服务等功能分区,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为上万名企业员工提供优雅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个项目总占地面积17余万平方米,包含五个开发区域,经过近十年的滚动开发,项目已经基本建设完毕,其中A区入驻了格力集团、美国应用材料等骨干企业。B区入园企业包括北京宽带资本(云基地)、中国路桥、浙江贝达药业、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公司等。E区即将入驻中国电网北京公司。目前即将完工的C、D区是北工大软件园的综合配套区“荣京道”,这一项目包括公寓、商业等多种业态,未来也将打造亦庄高规格的“餐饮一条街”,直接满足附近就业员工的住宿和消费需求。

《中关村》:请介绍园区几家企业的特色,它们有什么和低碳、智慧园区相关的因素?

周世义:园区企业很多是龙头企业,在行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据悉,诺基亚已把地区总部、中国研发中心、产品设计、手机生产、等运营事务部门全部集中到亦庄新工业园内,全世界约有60%的诺基亚手机都将产自北京亦庄。诺基亚入驻亦庄,与开发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府优质的服务意识密切相关。星网工业园以其完善的产业链聚集和便捷的海关监管方式闻名,生产诺基亚手机所需的零配件2小时就能全部到位,而且可以免去繁琐的通关手续。诺基亚在我们北京经开园区内是部分配套工厂,与我们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作为全球效能管理专家,施耐德是北京经开多年的亲密合作伙伴,它作为轻资产的公司,已经入驻经开园区多年。知名企业的汇聚,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企业的入驻,也带动财流、物流、人流的充分配置,为区域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

北京经开园区与这些知名企业深入合作,共同搭建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创新和成果共享,推动产业纵深发展。

《中关村》:企业与园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园区对企业有什么服务的措施?园区怎么在生态和低碳方面对企业进行约束和引导,以共建低碳和智慧园区?

周世义:我们一直在提北京经开园区大家庭的概念。园区和园区企业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目前,北京经开专门成立了园区增值服务中心,旨在为园区企业提供涵盖基础物业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产业服务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优质的服务,为园区企业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实现园区与企业共同成长。

例如,我们与兴业银行等机构合作,为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园区企业可以享受、担保、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金融服务。同时,我们正在大力打造云服务平台,搭建园区IT服务体系,使入园企业享受低碳、智能、便捷的办公环境。实现拎包入驻,直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

北京经开历来倡导自然、和谐的产业生态。这种产业生态的形成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而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然聚集的结果。园区的产品定位为研发独栋、生态独栋,主要吸引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的企业。因为不用人为的约束和引导,就可以按照低碳智慧园区的标准迅速成长。

9.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汇报 篇九

(向省水利厅汇报)

一、园区概况

qq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qq市城区东郊,园区共辖7个镇、5个国有单位,总面积148万亩,其中核心区6万亩,示范区46万亩,辐射区96万亩。核心区设在pp伊塘境内,规划布局为一区八景二中心,一区即农产品加工物流区;潇湘农业八景即世界农业之窗、水生农业世界、湘辣之都、果蔬大观园、希望的田野、民族风情谷、饕餮生态园、“大美潇湘”田园小镇。园区2007年开始筹建,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1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湖南省唯一承担两类示范项目的国家级园区。园区大力培育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一是以瓜果、蔬菜、油茶、种苗、花卉苗木为主的种植业;二是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业。目前,园区共有种养加和观光农业企业6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22家;优质稻、西瓜、柑桔、油茶、蔬菜、苗木等基地60余万亩;各类协会组织8个;核心区的伊塘镇为“百城千镇万村”示范镇。

pp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辖13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3万人,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48万亩。我区现是全国生猪调出奖励大县(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区、全国粮食生产奖励大县(区)和先进县(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区、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十强县区。

二、主要做法

我们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助推器,以新农村建设为落脚点,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园区。使园区成为qq农业高新技术和实物的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是园区的骨架,区内道路,水电气各类管网,通信、照明、环保等配套设施,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规划,正在逐步完善。进园公路即将完工,35千伏变电站即将进行设备安装,自来水工程厂区内施工全面完成,正在进行管道埋设。排水工程建设总投资4500万元,已完成选址,正在进行立项和规划设计。核心区三百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工,山塘清淤扩容和整修加固正在实施,即将开展提灌设施、饮水安全建设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双牌灌渠七支渠引水延伸工程建设。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完全能够满足园区发展建设的需要。

2、突出三大产业。根据园区产业发展实际,突出抓好以瓜果、蔬菜、油茶、种苗、花卉苗木为主的种植业、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业等三大产业发展,发展种植业基地60余万亩。突出抓好5000亩蔬菜博览园建设,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提升蔬菜生产能力,保障城市“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引进发展了以市林科所为中心的森林生态休闲体育公园、半月湖山庄、休闲田园会所等农业休闲产业;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和增加园区的造血功能,又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物流园现已落户企业3家,正在办理落户手续和有意向落户的10余家。

3、整合项目资金。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全力整合水利、农业、国土、开发、交通等部门项目建设资金,重点投向园区,以加快园区的建设和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2010年整理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投入园区建设,2011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今年计划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主要通过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来筹措。通过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设施农业基地达到土地平整、格田成方、林木成行、沟渠相通、道路通达。园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4、突出科技引领。园区将科技支撑作为园区发展的首要因素,与省科技厅、省农办、省农业厅、中国农科院、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大、湖南科技学院等单位实行园区“市厅校院共建”,聘请了袁隆平、唐华俊、蒋和平等16名知名专家为园区科技顾问。目前,正在规划筹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促进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市区两级还设 立了技术孵化资金,为孵化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项目投资、短期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整合全区各单位的培训资源,组建全区培训中心,采取固定课堂与流动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免费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5、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引导农民兴办用水、农机、蔬菜、柑桔、西瓜、食用菌、优质稻、农家乐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二是积极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三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后的农民统一转为城镇居民,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四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机结合。

三、下步打算

下阶段,园区将紧紧围绕打造“qq世界农业工园即qq农业看世界、世界农业进qq”的中心定位,以“三个示范作用”(农业产业化示范、新农村建设示范、城乡统筹发展示范)为总揽,大力发展以瓜果、蔬菜、油茶、种苗、花卉、苗木为主的种植业、生猪和肉牛为主的养殖业以及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业,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园区、中部红壤丘岗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湘粤桂边境地区美食生产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10.园区科技金融服务 篇十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与成效。

按照国务院要求,自2001年启动试点建设以来,全国已有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立了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组织指导、着力支持下,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发展成为:

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平台。“十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主开发项目1278项,从其他地区引进项目1748项、技术2193项、品种9544个、设施5277套。推广技术2832项、品种3825个。园区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组装和成果展示推广,显著加强了适应当地农业急需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在引进、集成高新技术的同时,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企业被有效吸引、孵化培育出来,带动了园区及周边地区优势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5年来入园企业总数已达2707家,累计实现总产值达965.88亿元、销售收入676亿元,创造社会效益5000亿元以上。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平台。园区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培育新型农民。5年来已累计组织科普讲座9600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5789次,参加人员超过272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使大量农民从种养业转移到营销服务等环节上,仅园区企业直接吸纳就业累计超过139万人,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

现代农业要素集成载体。园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了科技硬软实力,加快了区域各种要素的流动组合,使园区积聚现代科技、资金、信息和人才的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模式,成为区域农业科技与生产、市场连接的纽带,成为不同类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辐射源。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社会影响正在不断扩大。经过5年来的建设,涌现出许昌、寿光、孙桥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情况,对园区工作予以肯定、赞扬。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对园区试点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

园区试点建设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针对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一些地方的园区通过种、养、加及农、工、贸综合发展,形成综合型园区;一些地方的园区以蔬菜、花卉苗木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体,向“做大、做强、做优”方向发展,形成专业型园区。在园区的格局配置上,既有核心区又有示范辐射区,既有“一园多区”又有“一区多园”,多种多样,其目的在于提升园区总体功能,节约土地资源,形成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拓展了农民收入渠道,加大了科技对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高

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转变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为“十一五”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形势。

总的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尚处于建设初期,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园区覆盖面不足,科技集成转化能力较弱,科技产业规模较小,园区内产业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吸引企业和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有限,推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不强;由于地理区位和政策措施差异,东中西部园区建设与发展能力也有较大差距。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配套的土地、财税、金融信贷支持政策,使地处不同省市的园区基础设施水平、招商引资条件悬殊较大,一些发展相对迟缓的园区难以有效积聚农业科技资源、科技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很难吸引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来园区创业,一方面科技成果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本土研发或中介服务机构或产业孵化短缺,园区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随着园区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加大科技集成、转化和示范力度,对资金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简单的招商引资已远远不能解决问题。与国家高新区相比,农业科技园区资金筹集渠道不畅,政府财政投入不多,项目经费和扶持资金不足,农村中小企业创业艰难,大多数农民收入低,需要通过科技引领致富,因而大多数园区都存在资金短缺或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制约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快,必然导致土地、水资源更加紧缺,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良种良法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必须综合利用农村各类资源,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寻找新的替代方式以节水节地节能,开辟生物能源以弥补不可再生能源的不足,实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人居环境良性发展;通过推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所有这些,都对新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换代,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持续提高,要求园区扩大覆盖支撑能力;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确保新阶段农业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园区先进科技的大量需求;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改善村容村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园区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和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需要园区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入WTO以后,国际优质农业科技资源供给和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为园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因此,要从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规律和农业科技园区特点出发,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建设发展模式、市场竞争策略,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把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心,优化布局,开源扩流,转变机制,营造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开发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两个科技市场,利用园区服务众多企业、集聚关联产业两种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园区的科技积聚作用、服务引领作用、集成带动作用和扩散支撑作用,不断加快科技富民兴

村的步伐。

(二)发展思路。

1、提高园区的科技资源积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实现园区与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大学园区的有效联结和互利合作,把先进适用的科技资源不断地引进来,经集成熟化后使之扩散出去。

2、增强园区的科技服务引领能力,使更多的企业、种养大户、致富能手通过园区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类科技产品服务,使园区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3、提升园区的科技集成带动能力,突破当地急需的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及绿色供应链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壮大科技型龙头企业,引导相关企业和要素向园区积聚,着力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4、加大园区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把新型农民的培训者、农村基层管理及技术人员、中小企业主等作为主要培训对象,促使他们向广大农民传播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三)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1、优化布局,突出特色。

有效配置农业产业要素和科技要素,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通过国家相关计划、项目支持引导,促使园区科技向区域优势产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高效积聚、创新利用;并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科技产业化平台,来促进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

2、整合资源,提升能力。

通过有关部门组织协调,促进园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科技合作、成果转让、信息共享机制。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利用园区建立的科技平台开展合作研发,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集成各方资源,促进园区科技发展。

3、以人为本,转变增长方式。

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园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发展向更加注重促进村镇居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推动发展。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实行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4、坚持引进来、走出去。

依托园区合作共享共赢的机制创新,一方面加大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力度,进行集成创新利用,另一方面在我国有相对优势的农业科技领域,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开发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5、遵循政策法规,严格土地和水资源管理。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要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法规,在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严格土地和水资源管理,坚决避免盲目征用农田耕地,改变农田土地性质,注意节约和保护好水资源。

6、实行动态管理,推进健康发展。

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引导地方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通过建立动态考评机制,对已建试点园区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绩效考评制度,对合格的试点园区挂牌认定,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未达标的坚决取消;同时,发布指南,遴选一批建设基础好、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省级园区进入国家园区试点,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园区发展数量上,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环境特点、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突出区域特色、扶优做强产业的要求,坚持优胜劣汰、稳健发展、示范带动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发展建设80—10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认定30—50个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涵盖全国不同类型区域,并向开发利用海洋国土拓展。

在园区发展质量上,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方针。通过国家引导、市场运作、产业带动、共享共赢的方式,不断强化提升园区的科技积聚能力、服务引领能力、集成带动能力和扩散支撑能力,转变区域农业增长方式、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产业集团,扩充地方经济容量;通过园区基础设施共享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持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十一五”园区的试点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园区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良性循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为到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二)重点任务。

1、试点带动,稳步推进。

制定实施园区规范管理试行办法,对已建试点园区进行绩效考评和认定。制定颁布“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南,分期分批分区、择优择重在全国新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针对不同类型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确定各园区农业产业集群、科技积聚、服务引领、集成带动和扩散支撑的工作任务与目标,同时明确其相应的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要求。

2、多方联动,高效服务。

利用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方式,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开发、技术转让、专利引进等等,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效积聚先进科技等要素。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国家科技园区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的互联互通互利,扩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信息流动、更新、集聚和扩散。构建园区农业科技交流与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服务模式,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组织,使更多的企业、农民获得先进科技,共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3、创新创业,支撑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吸引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其专家进驻园区,在开展农业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的同时,组装集成适应当地转化应用的农业新技术,解决影响园区所在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园区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园区及周边区域转化、示范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关联企业和要素向园区的积聚,培育区域农村经济增长点。

4、统筹建设,以园带村。

优化园区整体布局,把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建设和所在地农村的生产区、生活区和生态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园区建设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村庄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利用园区信息化优势,推进所在地及周边乡村区域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向农户提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畜牧清洁生产、农业立体污染治理、农村环境卫生、农户健康生活以及农业农村相关产业链接,提供系列、配套的技术产品和科技服务。

5、以人为本,全面提升。

依托园区高新科技资源密集、人才密集和高效服务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村中小企业主、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人员等的培训。通过培训新型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带领农民致富,在实践中造就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人力支撑。围绕园区建设和发展要求对农业国际化、产业化、金融化、信息化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应允许园区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多方式、多渠道培养造就、引进一批中青年高层次专家,全面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健康、有序发展,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房地产工程”和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一)加强宏观指导。

围绕“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需求,由科技部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构建园区全方位发展的体制和通畅的运行机制,探索制定、完善农业科技园区配套的土地、财税、人才等方面政策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园区评价体系,引导农业科技园区规范、健康发展。

(二)强化动态管理。

园区试点建设和发展工作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应继续保持各相关部门的有效联合和沟通,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合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宏观引导。继续加强园区服务机构建设,建立高效、灵活的园区管理机构,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园区的地方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科技部门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以地方为主的园区管理模式。建章立制,对园区建设和发展进行动态管理、定期评估,向社会公布,扩大园区的社会影响力。

(三)加大园区投入。

根据“十一五”园区建设和发展需求,为进一步加大园区的平台和基地作用,更好地发挥园区在新技术积聚、服务引领、转化应用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必须加大对园区的多元化投入,在增加各级政府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投入的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

(四)制定实施相关政策。

为实现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企业、农民参与园区建设,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探索扶持园区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土地流转、土地使用政策方面,无论是新建园区还是原有园区,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土地政策法规。

(五)实行产学研有效结合。

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方式。切实推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的结合、与部门工作的结合。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人才、科技、资本,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特别是发达国家农林研究机构、大学和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构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进园区高价值农产品生产、高附加值加工以及现代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带动园区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发展,提高园区的国际竞争力。

(六)探索发展新模式。

上一篇:让生命等候诗歌下一篇:乡镇六五普法典型经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