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9-24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1.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长兴历史和发展》的调查报告

长兴位于浙江省北部,与苏、皖两省接壤。东临太湖,西倚天目,南望杭州,北接苏州。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历史悠久。

五千年前,远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高耸矗立的仙山之麓,横亘绵延的龙山脚下,碧波万倾的太湖之滨,涓涓细流的箬溪两岸。他们在这块美丽而又富饶的土地上耕田种稻,植桑养蚕,烧制陶器,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前514――前495年),吴王阖闾派弟夫概在今雉城东南两里处筑城,作为夫概王邑。因城狭长,故名长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南北朝时,从长兴走出了一位开国之君――陈霸先,公元557年,他在建康(今南京)建都,国号陈。当时,长兴属吴兴都。

隋开皇九年(589)灭陈,罢吴兴都,长兴并入乌程县,属苏州。仁寿二年(602),复立长城县,属湖州。隋唐时期,长兴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顾渚贡荣院规模宏大,盛极一时。茶圣陆羽将贡茶命名为紫笋茶并写入《茶经》,湖州刺使颜真卿、张文规、杜牧等亲临监茶,诗人皎然、白居易及宋代湖州知府苏轼、王十朋等都前来品茗赏景,赋诗题咏。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改长城县为长兴县,自此县名一直沿袭至今。

民国元年(1912)1月17日,革命军光复长兴。抗战爆发后,长兴成为抗日根据地,长兴人民为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整个战争期间,全县1600多人参加新四军。长兴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取得了数十次战斗的重大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26日解放了长兴。

改革开放以来,长兴人民更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长兴建设得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长兴又举全县之力建设开发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建成了“全省十强”的长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且,在刚刚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长兴例51位,两年上升56位,长兴成为全发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面对长兴日新月异的变化,长兴人民深感自豪和骄傲。

长兴历来风云际会,人杰地灵,长兴――这颗镶嵌在太湖西南岸的明珠,在大家的呵护下,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更加迷人光彩!

长兴一小502班47号许悦

2.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及经验

㈠“村办合作社”模式 发挥组织优势, 围绕本村的主导产业, 由村集体领办,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企业化运作, 开展经营活动。具有组织有序, 农户参与程度高, 容易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统一品牌, 统一销售等优势。比如甘州区党寨镇下寨村2012年4月由村委会组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入社社员460多户, 吸收劳动力40多人, 同时吸引农户以现金形式入股, 户均入股5万元, 每年按18%分红, 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并逐渐组建了牧草专业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 基本形成了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具备了农业龙头企业的雏形。

㈡“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依托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社, 利用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 在连接社员和市场的服务环节上, 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比如凉州区羊下坝镇五沟村依托甘肃城坤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组建凉州区精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将土地集体流转到合作社, 再流转给农户或种植大户, 入社社员105人, 合作社统一提供品种、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 统一生产技术服务指导, 统一品牌, 统一销售。

㈢“公司+基地”模式 引进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规模土地流转, 推进现代农业的集中集约经营, 同时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入企打工, 既有土地流转收益, 又有工资性收益, 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比如凉州区清源镇清泉村, 结合威武市葡萄基地建设, 引进甘肃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 流转土地0.07万hm2, 建立酿酒葡萄生产基地, 公司提供劳动中介、农民培训等运作方式。

㈣“合作社+农户”模式由种养大户、致富能人牵头创办合作社, 易于发挥本土化优势, 组织农户入社生产, 依托种养大户的管理经验、技术及信息, 带领农民统一生产。比如甘州区长安乡二闸村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 以依托基地、服务农户、共同发展为原则, 以本村186.67hm2蔬菜基地为依托, 在全乡范围及周边乡镇积极拓展生产基地, 为本村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

㈤家庭农场 个人及家庭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易于进行标准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比如甘州区洋葱专业合作社, 近两年, 流转土地40.67hm2, 提供统一的生产标准, 组织本地农民进行生产, 便于控制产品品质, 产品供不应求, 出口韩国、日本。

二、存在的问题

㈠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 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少、妇女等, 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批青壮年新型农民;二是现代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而财政资金投入有限, 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当地政府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 采用了农业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但作用不大, 仍需较长时间;三是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体系不健全, 目前农业生产仍以散户经营为主, 农户的农业科技水平偏低, 食品安全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四是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不高、规模偏小, 社会化服务不到位, 机械化程度不高, 科技贡献率低, 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依然存在问题, 农民增收依然困难等问题。

㈡经营主体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入社门槛过低, 无人监管。由于现行法律政策对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要求低, 只需5人以上即可注册, 登记不需要验资, 登记后不需要年审, 农牧部门只有指导义务, 没有监管权, 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只为争取国家补助资金, 存在“皮包合作社”, 导致正常运行和半运行状态的合作社的占80%, 规范运行的不到30%。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合作社处于成立初期, 经营活动和收入来源不足, 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财务管理成本, 再加上社员观念落后, 财务知识欠缺, 监督意识淡薄, 导致一些合作社没有独立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三是合同履行意识差, 合作关系不稳定。部分合作社只赚钱, 不服务, 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 社员对风险有惧怕心理, 在农产品价格高时, 部分社员不愿卖给合作社, 另外农户参与程度较低, 带动能力不足, 合作社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紧密的市场连接关系和利益分配制度, 双方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四是贷款难度大。合作社对贷款的渴望要比财政补贴大的多, 关于协调合作社贷款的相关政策有, 但银行不承认, 宁愿贷款给个人, 也不愿贷款给合作社, 认为合作社是松散的组织。

2.龙头企业。一是劳动力、土地流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 造成生产经营成本增加, 生产压力加大。二是创新力不足, 规模小,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品牌建设投入大, 见效慢, 政策扶持力度弱。三是农产品收购季节性强, 流动资金需求量大, 而企业仓储等地上附着物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 获得信贷支持较为困难, 融资难度加大。

3.家庭农场。受土地规模和资金限制, 数量偏少, 是否鼓励发展有不同意见, 各地应依实际情况适当鼓励发展。

㈢土地流转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土地流转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土地流转价格差别大, 过低的价格不足以保护农民收益, 造成流转困难, 容易造成土地纠纷, 过高的价格, 企业或合作社经营成本提高, 难于承受。二是土地流转后的耕地质量和环境污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比如凉州区清源镇流转给威龙公司的土地, 地膜回收率低, 造成耕地污染。

三、对策与建议

3.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三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位于渤海湾辽宁大连一侧岸线的中端,由中国第五大岛——大连长兴岛以及西中岛、凤鸣岛、骆驼岛、交流岛等五个岛屿连接组成,辖区面积502平方公里,自然岸线长189.3公里,是渤海湾地区港口自然条件最为优越、容量最大的一个天然港湾。园区重点规划发展石油化工、钢铁、装备制造,航运物流等四大产业。其中,石化园区区位优势明显,滩涂资源丰富,适于建设专业“石化岛”,具备成为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区的基本条件。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大连石化千万吨炼化一体项目及恒力PTA项目的签约入驻,长兴岛石化产业发展尤为迅猛,已经成为该区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利用港口优势发展集群化的石化产业,不仅对于长兴岛自身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连市产业布局的改善以及东北地区石化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发展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聚集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石化产业结构

大连是全国炼能最大的城市之一,年炼油能力已经达到了3000万吨,但结构不合理,化工产业链短。炼油—化工一体化是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是实现炼油产品“宜烯则烯,宜芳则芳”的重要手段。大连石油化工业主体是炼油,大连石化、西太平洋石化都缺少化尾,导致石油化工不平衡,中游产业不足,无法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

(二)有利于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作为老工业基地,大连老牌石化企业较多,但布局较为分散,不仅与城市的扩建增容冲突加剧,且存在一定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一些老企业厂址已不能与城市发展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受资源、环境、安全方面的约束加剧,基本无发展空间,有待搬迁改造。

(三)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大连化工产业园区化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明显不足,用地效率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当前,大连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两家企业总炼油能力达3000万吨,所需原油主要从海上进口,却未配套建设乙烯装置,仅这两家企业每年就有1000多万吨过剩成品油,呈现原油北上、成品油南下的极不合理流向,而且,大连也没有围绕炼油龙头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群。一些园区还存在因缺少大型龙头项目而难以延伸拓展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或因规划理念落后、管理粗放,又可能形成新的不合理布局和用地浪费等问题。

总之,充分利用大连长兴岛自身优越的天然深水岸线和航道、广阔滩涂、独立岛屿、充裕海洋环境容量、独特区位等资源条件,规划建设现代化、高水平的世界级石油化工园区,不仅对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更对大连市乃至辽宁省石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发展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聚集区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与土地资源优势

大连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处于中、日、韩经济圈范围内,石化工业发达,市场活跃,海陆空交通便捷,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可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发展石化工业,增强东北地区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距大连市区130公里,距沈阳市292公里。长兴岛海域岛屿相间形成的港湾和陆域,使湾内的掩护区域和湾外的深水条件齐具,是建设各类码头的优良港址。长兴岛与西中岛均有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条件,与大陆均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特别是西中岛,四面环海,海岸线长,且据有关单位初步勘察,通过对周边盐田、浅海滩涂进一步填海造地,可使西中岛陆域面积增加到95平方公里,土地储备更为丰富,建港及建设大型石化项目的条件更佳。

(二)基础设施优势

长兴岛地区的交通、通讯、水、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应齐全,中心区域已实现“七通一平”。近年来辽宁省和大连市政府又进一步加强了区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沈大高速公路南部到达长兴岛的皮长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哈大铁路引至长兴岛的货运铁路已经通车。长兴岛、西中岛、交流岛等岛屿内和岛屿间的公路交通网也已经贯通。

(三)地理环境优势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四面环海,其中西中岛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海岛,西侧、南侧面向渤海,岛内居民较少,现有人口不足7000人,可实施全部搬迁,形成“无居民岛”,便于封闭管理。与规划的主城区距离13公里以上,且有山体作为天然屏障,可为居民生活工作创造安全环境。

(四)入驻项目优势

长兴岛石化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精细化工等高端石化产品,培育从炼油、乙烯、芳烃、三大合成材料、基本有机原料到精细化工等系列产业集群,目前,中石油大连分公司炼化一体项目已经签约入驻,计划在2012年开工建设,这为长兴岛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恒力集团年产220万吨PTA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开展前期筹备工作;另外还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MDI、TDI、聚氨酯、己内酰胺、甲基丙烯酸酯等项目上正在洽谈协商。

三、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原则、思路及定位

(一)发展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依据国家石化产业发展战略、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经济发展规划,按照辽宁省大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基地内项目要符合高起点、高收益、低物耗、低污染的要求,严格准入门槛;装置达到经济规模,工艺先进、产品档次高,环境友好、节约土地和岸线等资源。

2、市场导向原则:选择国内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产品,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扩大原料来源。

3、时序开发原则:按科学时序进行开发建设,整合现有石化资源,加大炼化一体化发展力度。优先发展乙烯等化工产品,视条件成熟程度在规划的产业框架内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并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集群。

4、循环经济原则:每个发展阶段均要实现项目间无缝连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节约资源、生产集约为目标,实现原料、中间体、多种副产品的互供共享;保证能耗和水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5、调整和发展并举原则:承接辽宁省、大连市现有石化产业转移,对辽宁省、大连市内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炼化企业及与城市规划矛盾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要下决心进行调整、改造和搬迁。

(二)发展思路

1、依托辽宁省和大连市现有石化产业基础,结合大连现有炼油企业搬迁发展,以及其它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按照“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国际化”的理念,比照世界先进水平,逐步将园区建设成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世界级大型石化产业基地。

2、坚持走集约化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石化产品的组合优势,发挥石化产业链的集群效应。重点发展乙烯、芳烃及其衍生品制造业,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主要生产与相关产业配套的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及其高附加值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3、园区内产业布局要有利于企业间生产装置相邻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一体化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节约土地,优化岸线资源利用。

4、园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构建以炼化一体化、规模化、产业集聚式发展为特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世界级、高水平、环境友好型石化产业基地,带动特色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形成优势石化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以原油加工为龙头,采用炼化一体化模式,按照油头化尾、自上而下发展原则规划石化产品链。配套建设大型轻烃裂解制乙烯联合装置,并辅以甲醇制烯烃技术,为下游提供化工基础原料。综合利用乙烯、丙烯、碳四、芳烃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发展有机化工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深加工,并大力发展相关的精细化工项目,支持汽车、航空、船舶、机械设备、建筑、纺织、电子信息等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炼油规模近期达到4000万吨/年,远期形成6000万吨/年,乙烯规模形成400万吨/年以上,芳烃600万吨/年,总产值达到近万亿元。

四、发展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议

(一)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石化园区发展

化工生产具有原材料配套性强,企业间相互依存度紧密,原材料的管道输送有利于安全等特点,因此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大型化工生产体系是当前世界石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模式。石化产业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工程建设、能源供应、污水处理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较高的要求,必须专业化经营和监管。同时石化产业的项目报批手续复杂、建设周期长、产业专业性强等诸多特点都要求地方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推进石化产业的开发建设工作,可以考虑成立长兴岛石化产业园管委会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项目促进及安全环保。

(二)加大对石化产业上游龙头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建设的重要手段。石油炼制、烯烃和芳烃生产是石化工业的核心业务,其规模是石化工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拉长炼油和烯烃、芳烃类的产业链条,就可以形成庞大的下游产业集群,因此需要工业区管委会全力推动炼化一体项目及烯烃、芳烃的生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切实保证项目的落地生产。

(三)做好石化产业基础设施配套

做好化工品码头仓储设施建设、公路和铁路进入园区以及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国内外石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服务模式,建议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热电、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业气体供应等为一体的基础设施综合体,实现低碳、环保、安全、节能、资源循环利用,低成本运行的经济运行目标。

(四)全面做好安全、环保监管

在园区开发建设上既要“重项目”,更要“重监管”,对石化产业的安全环保监管进一步从制度上和机制上加强建设,建议在石化产业园区内设立石化产业安监分局,增编专业人员;设立石化产业督查大队派驻石化园区和大型企业,全面加强对重要企业和园区的安全、环保监管。

(五)利用石化产业链扩张相关服务业

为了进一步增加石化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拉动效应,增强石化产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度,建议大力发展与石化产业密切相关的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商品交易、信息汇集,要求石化投资企业不仅落户生产项目,还要落户包含贷款、保险业务等在内的服务项目;通过石化产业聚集扩展相关服务业,实现航运物流、金融贸易等服务企业的聚集,以完善的产业投资环境推动主导石化产业发展,使长兴岛不仅仅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同时也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东亚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和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①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http: //baike.baidu.com/view/333763

5.htm

②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发展规划

http://www.ln.gov.cn/qmzx/wdyx/fzgh

5/200710/t20071010_140116.html

③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网站 http://www.ccxi.gov.cn

4.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四

受伍杰忠副市长委托,湛江市委党校一行7人赴山东潍坊、寿光、青州、昌邑、烟台、青岛等地考察调研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潍坊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幅员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67万,其中农业人口630万。从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靠农业产业化探索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达2491.8亿元,人均GDP达到4112美元(全国人均2000美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8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种植业上,蔬菜出口占全国的20%;养殖业上,鸭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肉类总产量104万吨;特种动物养殖皮380万张,居亚洲第一;加工业上,有加工企业25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650亿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3家,肉鸡肉羊出口量占全国的28%以上。因此,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评价。其特点是:

(一)思想观念新。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三变(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战略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特色产业优。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行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规模较大的经济带,全市形成了17个主导产业。例如,以寿光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以临朐县为中心的1.5亿只肉鸭饲养区,以昌邑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区等有效地发挥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该市按照“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收益”的思路,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九届国际蔬菜博览会,第九届菜博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交易金额接近70亿元,2007年,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

(三)产品竞争力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该市搜集整理了61项国家标准和24项进口标准,发布实施了154项地方标准,产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同时,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多个市级检测站,100余处乡镇检测点,近千处企业(市场)检测室,建立起市、县、乡、企业四级检测监控网络。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一体化和合同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该市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靠质量和诚信打造了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一批品牌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一批品牌产业;培植了得利斯等一批品牌企业;全市认证农产品品牌500余个。

(四)科技含量高。这些年来,寿光先后推广引进了2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多个种植新模式,吸引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知名种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6处菜果新品种实验示范基地,建设了5个国家、省级农业示范基地和500个农业示范区,全市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对寿光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7%。

(五)市场流通畅。该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健全营销网络,增强集散功能,大力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寿光蔬菜批发市场、青州花卉批发市场等,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交易、价格和信息中心,年交易额都达到数十亿元。寿光市已经形成全国蔬菜的大市场、集散地,在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菜。同时,坚持“节会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先后成功举办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三大国家级节会。寿光菜博会被确定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已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该市每年都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全国重点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对接会,广泛推介潍坊农产品。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设立营销公司、办事处,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到国外从事农业投资和开发。潍坊市农产品销往88个国家和地区。

(六)运行机制活。潍坊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成熟状况探索出形式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是对产业化程度较低或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二是对产业化程度较高或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基础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企业实行建立风险基金、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并实行生产物质、质量标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检测收购的“五统一”。三是对产业化程度高或产业化经营水平较好的,采取“公司+基地+农场工人”的方式,由企业长期租赁农民土地,企业对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农民以企业工人的身份为企业生产原料,实现了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四是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方式,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签订原料生产收购合同,中介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农户生产。全市70%以上农户在产业化带动下进入国内外市场。

(七)扶持力度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10多年来,每一届政府都着眼于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配套服务的环节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3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500万元,专项用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等。2006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拿出7000多万元资金,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扶持了1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对销售过亿元的大型企业,设立特别贡献奖;在全市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十佳”带头企业和“十佳”带头人评选活动,并对“双十佳”给予重奖。同时,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每认证一处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基地奖励3000元,每认证一处有机食品基地奖励8000元,每取得一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奖励100万元。潍坊市每年还投入10多亿元,用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节水灌溉和保护地栽培,共发展节水灌溉500多万亩。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八)综合效益好。潍坊现代农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的12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到潍坊的180多处优质农产品基地或企业挂牌,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全市已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蔬菜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2007年,潍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比十年前的3260元增长了近一倍。

三、关于加快发展湛江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要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条件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二是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业主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资金投资农业产业化。三是在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以及“专业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提升龙头企业立足农村、发展农业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水平。四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对于龙头企业品牌开发、名牌创建、农产品出口创汇、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给予补助和奖励。五是加强人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二)建设优势产业基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一是坚持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培育木桨造纸、蔗糖、水产、畜牧、果菜和珍珠等优势产业,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探索以资金、技术、产品和土地等为要素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

(三)推行标准化,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

要选择湛江市主要优势农产品,逐步建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基地、企业、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推行农业生产投入品经营进销台帐和农业生产者使用台帐制度,指导农民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和灌溉用水;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运送、贮藏和加工标准化水平。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四)实施品牌化,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保护地方农产品地理标识;支持、帮助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整合同类产品品牌,以更多的品牌和名牌开拓抢占更大的市场。

(五)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标志。市委书记陈耀光同志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专门反复作了强调,市委也专门出台了有关文件。一是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和能人的培训,提高其合作意识、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做好服务和指导。利用电子政务平台,为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网站,搭建公共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咨询服务工作,为合作组织创建和运行中的难题提供周到细致的辅导和答疑;制定有关行政条例或规定,指导合作组织规范地运作,科学地管理,提高经营水平。三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扶持。在资金投入上,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及时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贷支持;对合作组织在购买大型设备、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时,给予补助或贷款贴息的优惠;积极探索通过合作组织的渠道实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在税费减免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为成员自身服务的经营活动,免征企业所

得税和增值税;简化注册登记手续并实行免费;在对农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和注册商标时,给予收费方面的优惠。

(六)实现市场化,筑好发展现代农业的通道

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湛江市必须以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为重点,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方式,树立绿色营销和社会营销的观念,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努力把最好的农产品打入最好的市场,卖出最好的价钱:一是要积极开拓国内高端消费市场。每年选择、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广泛推介湛江的农产品。二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国外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到国外设立销售处。三是要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架起了湛江农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平台。同时,通过完善产地批发市场功能、建立湛江农业信息网、开展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促进传统营销方式向现代营销方式的转变。

(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村“六站”建设和管理,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系,推进区域性中心站建设试点,逐步建立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补贴金额,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以普及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等现代农业知识为重点,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二是要健全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健全市、县、乡、村(中心户)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开展网上招商和信息服务。三是要拓宽农业融资渠道。采取项目招商、土地招商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农业主产区,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八)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导和协调,搞好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要不断改革、完善政府投资方向和方式。财政、金融、科技部门要以项目、产业为主线,将多种形式、各部门支配的资金相互配套使用,变相对分散投入为相对集中投入,支持生产基地、主导产品、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各级政府引导农民走家庭经营的小规模与大群体相结合的路子,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向农民有偿转包土地使用权搞集中开发,引导农民、企业双方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5.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物流服务业的现状,促进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根据《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和市委孙玉龙书记的批示,3月份,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我市现代物流服务业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型服务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物流服务业占GDP比重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这与我市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极不协调,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切实抓好物流园区、综合批发市场和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加快物流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将敦煌建成酒泉西部商圈的核心城市,形成辐射半径500公里的商圈,是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市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较快,但消费增长相对缓慢,资源开发力度较大,但加工增值率不高,特别是物流等现代化服务业对主导产业的支撑能力不强,加快物流服务业发展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需要;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较低,加快物流服务业发展是改善民生、扩大就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我市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2010年我市有物流配送企业31家,从业人员800人。有从事物流的个体工商户26家,从业人员56人。有物流运输业户681户,运输车辆700多辆,从业人员2000人,总吨位8300吨,货运总量223.33万吨。有各类市场21个,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9亿元。全市有各类商业网点6300多个,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交易额7.9亿元。全是上市交易的旅游产品有12类、3000多个品种,年交易额3000多亿元。

农产品物流:2010年全市瓜果蔬菜总产量为27.8万吨,上市交易18.72万吨。瓜果蔬菜市场交易总量为36万吨,交易额为5.1亿元,其中调出17.28万吨,调进16.5万吨。全市棉花总产量6.516万吨,交易额6.56亿元。畜禽饲养量172万头(只),肉奶蛋生产总量为1.07万吨。粮食总产量为0.82万吨。

矿产品物流:2010年石棉销售量为19.769万吨,实现 工业总产值984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718万元;芒硝产量2.8773万吨,生产硫化钠1.23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586万吨,销售收入2259万元;矾产量33.1559万吨,生产五氧化二钒2392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9385万元,销售收入6840万元,总库存数为3211.6吨;石材开采量为7345立方米,生产板材114463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262万元,销售收入515万元,总库存数为60000平方米。

旅游产品物流:2010年全市上市交易的旅游产品有12类、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3000万元。

商贸物流: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亿元,有各类商业网点6300多个,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交易额7.9亿元。其中商贸企业总数为204户,固定资产7522.2万元,从业人员1798人,营业收入39215万元,完成增加值13556万元,占GDP比重为2.61%,占服务业比重为4.99%。

市场建设情况:2010年底,全市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及零售市场21个,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9亿元。

物流企业情况:2010年底,全市有物流企业31家,从业人员800人,其中货运企业13家,日用品配送中心10家,医药配送企业3家,农资配送中心5家。有从事物流服务的个体工商户26家,从业人员56人。全市共建成恒温库近200个,总库容达16000吨。

运输及货运情况:2010年全市有物流运输业户700多户,运输车辆681辆,从业人员2000人,总吨位8300吨。货运总量为223.33万吨,其中公路货运197.3万吨,铁路货运26万吨,航空货运0.03万吨。运出货物129.33万吨,运进货物94万吨。

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市物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布局分散,人员素质差,设施设备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整体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不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

三、我市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一)区位优势。我市位于甘、青、新三省交界处,兰新铁路沿线,东邻瓜州县,南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若羌相邻,国道215线、313线在境内穿过,敦煌铁路已开通了至兰州、西安、银川、乌鲁木齐的列车,即将开工的敦格铁路建成后将直通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敦煌机场已开通了至北京、上海、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兰州等大中城市的航班,形成了以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络,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交通通讯基础条件。

(二)资源优势。我市资源优势明显,每年农产品产量达 30多万吨,是甘肃瓜果、棉花、蔬菜主要产地之一,以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依托石棉、钒铁、石材等矿产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以石材加工、钒资源开发、新型建材为主的骨干企业。我市地处内陆,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53.76千卡/cm,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青海涩北油田每年输入我市的天然气达3亿立方米,已成为我市新的优势资源。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貌等文物景点241处,其中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些优势都为物流市场的形成和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服务业发展规划滞后。目前,我市还没有制定出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物流服务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二)物流管理体制不顺。从调研情况看,我市的物流业管理涉及工信(商务、市场)、发改、交通、旅游、工商、供销、邮政、铁路、民航等部门,各部门各管一块、各自为政,主管部门不明确,缺乏统一管理,造成行政管理体制不

2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和衔接不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制约和影响了我市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我市还没有制定出台鼓励扶持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物流服务业是一个新型行业,目前还处于成长期,如果没有政府在规划建设、土地、税费、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发展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四)物流市场建设滞后。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是支撑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我市目前围绕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建设的专业市场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必要的仓储设施和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制约了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五)交通条件相对落后。我市铁路运力紧张,公路等级不高,航空货运尚未开通,交通基础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五、加快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对策与建议 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依靠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的创新,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加快培育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低碳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将我市建成酒泉西部商圈的核心城市和甘肃河西走廊西端连接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和物资保 障基地,促进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对发展我市物流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树立物流服务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的新观念,坚持把物流服务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形成服务业与工业并重发展的格局,力争通过5-10年使物流服务产业对我市GDP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把敦煌建成甘肃河西走廊西端重要的省级物流节点城市。(二)尽快制定物流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市物流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要把物流服务业发展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将敦煌建成酒泉西部商圈核心城市的目标任务,按照合理布局、总量控制、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适度超前、良性循环的发展思路,科学谋划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促进我市物流服务业向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依托敦煌铁路和西部物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火车站南线货场,并利用敦格铁路即将开工的有利时机,在七里镇工业园区建设火车站大型货场,大幅度提升我市铁路的运力运量。

2、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在七里镇工业园区南侧建设一个具有货运、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交易大厅及住宿、餐饮、停车等综合服务功能 的敦煌市现代物流园,并最终将其打造成甘肃西端、连接新、青、藏三省最大的物流节点。

3、整合立新、绿洲、三和等商贸企业的物流资源,在北郊漳县村建设一个以糖酒副食、日用百货为主的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展示、交易、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4、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思路和建设高标准物流园区的要求,通过资源整合和改造利用,尽快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市场、汽配综合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装饰装潢五金建材市场、电子信息市场等五大专业市场,同其它市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努力构建覆盖全市、布局合理、辐射周边的商贸流通网络,形成集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物流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敦煌市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在注册登记条件、经营范围、投资领域、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放宽,进一步规范收费管理,改善经营环境,筑巢引凤,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企业。设立物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贴息、以奖代补、担保等形式,扶持物流服务业重点项目和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按照“谁投 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吸引社会资金、扩大利用外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以促进我市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四)积极培育发展物流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引领带动物流服务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推动我市自发形成的物流小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物流骨干企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运输、仓储、配送、货代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重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引入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引领带动和快速提升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水平。

(五)加大物流基础建设力度,促进我市物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先进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要鼓励支持物流服务企业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各个环节上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装备,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不断完善葡萄、李广杏、密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延长鲜活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期限,开辟绿色通道,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鲜活农产品的配送和分销能力。

2、加大物流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要加快电子商务和公共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物流服务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不断提升我市物流服务的水平。

3、加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业务,提高农村日用商品和生产资料的配送率。加快乡镇市场建设及改造升级步伐,以物流促市场,以市场带物流,为农村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网络,以建荣果蔬批发市场、七里镇盛大果蔬批发市场和即将建成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支撑,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加强各类果蔬恒温保鲜库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扶持和鼓励各类涉农组织和个人,通过引进、联合市外物流企业和个人等方式,促进我市葡萄、瓜菜、皮棉等大宗农产品快速流通,进入全国各地市场。

4、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要立足我市及周边县市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客流量的同时延长游客在敦停留时间,以人流带动物流、信息流的发展。

5、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切实搞好城乡道路建设,提高桥涵承载能力,构建高标准的公路网络,为加快 货物流通奠定基础。积极促进敦格铁路开工建设,不断改善铁路运输条件。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运输计划,为批量运输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提供保障。

6.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区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9亩。其中水浇地38.71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红枣产业蓄势待发。全区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8万亩,猛增到2004年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3.5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粱),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0.9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苹果面积达到10.7万亩,梨达到1.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字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2002年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次晋佳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预算总投资1020万元,建筑生产、消毒车间3300平方米,工程投产后,可生产3大系列、18个品种的鲜牛奶、饮料奶系列7560吨,带动农户饲养奶牛1000头,增加就业机会200个,目前工程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蔬菜产业培育了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加工、福大冷冻蔬菜等项目。华玉荣香椿、福大蔬菜2个建设工程均被列入市“双百”项目,总投资达2868万元。华玉荣香椿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香椿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无土栽培香椿种植基地也将在今年秋季建成,产品远销京、津、沪等大江南北,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84万元,新建保鲜库,续建加工车间,继续扩大规模,研制新产品。福大冷冻蔬菜公司由于资金问题,进展较缓。今年我区还引进了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生产、加工、销售干果、食用菌、速冻蔬菜等食品。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工程达效后,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三)科技园区建设迈开大步我区重点扶持建设金贝植物园、中华羊驼养殖、金威航天育种项目和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

最大的苗木生产企业,金贝植物园为公司的苗木组培生产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0余亩。该园区以“植物克隆”技术为专利产品,主要从事高档观赏型林木及普及型蔬菜、花卉、饲草和经济型绿化树苗的培育、推广,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苗木示范、经销为一体的公园式科技型现代化农业园区,被晋中市列为“双百项目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强之一。中华羊驼养殖是国家农业部“948”科研引进项目,由山西阿帕克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主要从事羊驼的引进、试验、推广、普及工作。羊驼养殖开发填补了我国空白,促进榆次养殖业向生态型、特色型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航天育种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金威航天育种基地,占地1000亩,由山西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60余万元建成,是以专业开发、试验示范、培育精品为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基地主要是利用太空环境诱变技术、地面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各种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种子。符合农业技术转变的发展方向,对改进我区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将为我区新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在北田镇张胡村建成150亩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红枣建成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300亩、北田镇杜堡中昌农业示范园区500亩、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100亩、长凝仙枣果品公司基地2000亩。养殖建成陈侃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扩建二期工程,新建10户;北胡乔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是完善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演武蛋鸡养殖园区,今年重点是鸡舍的续建以及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演武瘦肉型猪养殖园区,今年主要推广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长凝众旺肉羊养殖园区,今年推广的技术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乌金山西沛霖肉羊养殖园区,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建设人工授精站。粮食,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榆次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工作中,以工带农、以工兴农,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起了全省最好、全国较好的精品工业园区。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紫晨醋爽、成信油脂、古船面粉、绿叶食品、陈世家酿、强大饲料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总投资3.7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6亿元,年利税突破1.6亿元。如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达8万吨;古船面粉有国际一流的意大利生产设备,日处理小麦500吨,可生产不同等级20个品种规格的小麦粉,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古船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陈世家酿拥有先进的防沉淀过滤设备,年产5000吨醋,大大提升了我区酿醋生产水平;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江苏恒顺醋业和山西成信油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民信屠宰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生猪15万头以上,收入达到1个亿,利润800万元,是晋中市“双百”项目之一,对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作用。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冷库和熟肉制品加工线,开设了三个冷鲜肉经销点,日销量在36吨以上,“泽榆”冷鲜肉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打破了“双汇”对冷鲜肉市场的独家垄断局面。杂粮加工实现零的突破——德御公司小米产品已占领太原29家超市,今年又打入了天津23家超市。今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资6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晋谷

29、晋谷21种子,发展谷子订单6000亩。上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今年力争实现500万元。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拥有3条自动化饼干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余吨,公司在意大利“卡夫拉缇”配方的基础上研发的“开心食点”系列产品140多个品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去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签订订单3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产量达到35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0%,计划占地80亩,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条流水生产线,投产后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可转化粮食2.5万吨,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怀仁醋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去年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今年联合6家酿醋企业,组建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研发出最先进的灭菌新工艺,建设大型晒醋场,初步与北京的实力投资商杨军达成引资协议,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

(五)农业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我区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从标准化、市场、信息网络、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农业服务网络:

1、标准化体系建设。截至2004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我区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在原有基础上,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使全区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占到全区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目前已有华玉荣香椿、中晶梨枣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丰元枣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我区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紧张制定中,预计年内制定出全区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2、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我区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北田果蔬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郭家堡粮油批发市场等。投资80万元,占地7500平方米的什贴葵花市场已基本完工,并组建了葵花服务中心。东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改制吸纳11名销售大户,投资90万元建设500平米冷库5座,启动了无公害检测设备,进一步使蔬菜市场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规模较大的蔬菜

销售市场,上半年批销量达到4000万公斤左右。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经过努力,目前进展顺利,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市场选址在原榆次区苗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庄子乡计划筹建庄子牛羊交易市场和紫坑瓜果交易市场。东阳镇新上农机销售市场项目、晋中市农化种籽综合批发市场项目。二是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推进中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据农经部门统计,围绕蔬菜、红枣、奶牛养殖、醋业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今年年初,在榆次供销社、120余名农民经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区农民经纪人协会也正式成立并启动运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通过生产资料公司晋中分公司招聘农资代理员(农资经纪人)96名,规范了农资经纪人队伍。三是完善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去年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今年我区投资570万元,建设普家乐超市60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10个农村连锁超市、10个村级农资服务站,初步形成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目前已有6个连锁超市、15个乡村农资便民服务站投入运营。

3、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出发,我们积极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建设,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截止6月底,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20名农村信息员向农业部进行了资格申报认证。乌金山镇海底岭村、施家洼村和北田镇张胡村等电视上网示范村建设正在实施中。

4、畜牧防疫体系建设。我区总投资113万元,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总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目前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站已竣工。修文兽医站524平方米,在全省都是一流。在5个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乡镇疫情测报点,村级防疫员队伍健全率达到了100%,形成完整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

5、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由于我区尚未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目前农业执法一般为多部门联合行动,集中整顿农资市场。如3月10日至4月10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月活动。区农业局与质监局稽查队深入城区农资销售市场、网点进行检查,与物价局联合对农资价格进行专项检查。区工商局也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正在加紧筹建,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区乡村劳动力总数129431人,其中18—45岁农村劳动力人数102282人。全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为6008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55664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43761 人,还有富余劳动力11903人需要转移。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按区域分布划分,区内转移的劳动力35999人,占转移总数的82%;转移到省内区外的6070人,占转移总数的14%;转移到省外的1692人,占转移总数的4%。从近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以2004年为例,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榆次农业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面临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山西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设、晋中最具活力经济带和城市群规划及榆次现代晋商中心区奋斗目标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区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仙枣1、2、3号特优红枣、“软黄金”羊驼等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优势农产品品种多达12个,点多面广,形不成优势拳头产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区自从2000年以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这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另外,我区虽已形成以农业中心等5个中心牵头,乡镇农技站等服务站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网络普及率低下,70%以上的村庄还看不上有线电视节目,电脑、机顶盒等普及率更低,户占有率不到6%。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我区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多

数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据调查,我区70%左右的农产品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均为地头销售、占道经营或市场外零星交易,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调查,全区农民劳动力按文化程度划分,大专以上的占0.8%;高中中专占17%;初中占64.2%;小学文盲占18%。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2.2%,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技部门行政人员多,农技人员,尤其农技专家少,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6%,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五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品牌尚未确立。2002年以来,我区着力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消费水平低度徘徊,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我区的“魏榆”、“串串红”等品牌一真没有做起来,可以说还是“默默无闻”的状态。六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我区虽扶持建设了一批如丰元、博瑞、福大、华玉荣、绿野、德御等与蔬菜、红枣、畜牧养殖特色产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七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加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区2005年支农资金预算比上年增长42.9%以上,绝对额增长90万元,但即使这样,总额也仅有300万元,农民人均投入不足11元。北田镇张胡村是我区温室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今年通过农机补贴计划发展自动卷帘机,农户一下就报了50多户,但只能补助13户。北田、庄子等乡镇群众发展沼气的热情非常高,只要政府扶一把,至少能新上20多个沼气村,但资金就是解决不了。榆社县今年拿出400万元用于 “两贴一补”,其中100万元贴息用于扶持肉牛养殖,100万元贴息贷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00万元补贴特色种植、养殖业。左权、灵石、榆社、太谷、平遥都制定了对优势农产品开发的补贴办法。左权县对饲养规模在80头以上的养牛户,每头补助购牛款800元,对新建一个日光温室补助3000元。太谷县出台了每建一座日光温室尤其是L1028型大拱棚,县政府帮助解决5000元小额贷款并补贴200元,另外乡政府、村委对温室、拱棚建设每亩补贴1000─3000元。与兄弟县市相比,我区农业还停留在“口头农业”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与我区是经济大区、经济强区的地位很不相称。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已达4万多人,但多属于季节性务工,农民工在城镇务工“留不住”,技术少、工种差、工资低,就业、医疗、养老、劳保、子女入学等配套机制尚未健全,城乡差别仍然很大。我区耕地相对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转移,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今后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我们认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第一,提出我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非常及时和必要。为了实现“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打造现代现代晋商中心区”的战略目标,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市场和发达国家农业的压力,农业不能拖后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加快。第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农业发展过程,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较高的一种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农业现代化应有三大总目标:农业生产目标、农民收入目标和农村环境目标。第三、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现代化。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其它各个部门的基础,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高质量、低价格的各种装备和生产要素的支撑,需要高效率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需要高收入非农业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支撑,等等。此外,可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大力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时间上,可不可以说,是其它国民经济部门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是其它部门而不是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纵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是非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国民经济总体不发达的国家的农业是发达的。即:农业不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与“工业是先导”的道理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是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业部门现代化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开的。认识这一点对正确地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制定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应当从实际出发,兼顾激励性和可能性。我国提出到2050年基本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又不可能领先于工业等非农业部门

实现现代化。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是需要坚持不懈地做几十年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我区2003年被省确定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之一,建议区委、区政府尽快出台《关于推进榆次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规划)》,规划应当切合实际,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在具体提法上,可以划分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二)今后我区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才、品牌、科技、工业等优势,走“农业强区”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巩固蔬菜、红枣、奶牛三大特色产业,提升水果、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培植扁桃、核桃、杂粮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我区建成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强区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将会逐步加大,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基础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我们要把握这一态势,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的效益,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形成投资多元化。总结我区并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行政部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速度和效率。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企业在季节收购、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区财政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每年再安排3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调整补贴重点,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区级各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业。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本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区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如北田、庄子果品批发市场、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杂粮)批发市场、张庆演武畜禽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二是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优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进入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将我区农产品销售纳入世界物流体系。发挥市场的信息发布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壮大农民经纪人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魏榆”蔬菜、“北田”苹果、“涂河”大蒜等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每年由乡村调查农民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广机构进行针对性研究,上门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或由农户选择服务对象,然后政府按照农户提供的推广面积和实施效果将科技推广经费下拨推广主体,解决农业科技“推而不广”和“推需分离”的问题。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采用科技培训、经验传授、基地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7.关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若干分析 篇七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农业安全 农业战略

一、前言

农业作为我们国家的基础产业,国家对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顺应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我们国家提高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现在很多人对现代农业的概念模糊不清,不理解现代化的农业内涵。如果人们对于现代化的农业不能理解和接受,那么对于国家实现代化的农业战略就是一个空想。所以,要充分理解现代化农业的内涵,才能使現代化农业的发展顺利进行。

二、现代化农业的内涵

1.动态论

对于此种观点的理解可以认为,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历史和发展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时期是一个动态的,渐近的发展过程,它在不同的空间内容下,现代农业的定义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其内容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2.系统论

系统论的中心思想是从系统观点的角度将农业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在自然规律的变化下,这三个系统内部在不断的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这就使得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可以实现,它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

3.过程论

此种观点可以认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管理是建立在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其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来对农业进行改造和管理,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使用这种方法后可以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淘汰,既可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又可以使整个的农业生产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中。

三、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1.把农业现代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应该树立大农业的观念,使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更广的范围发展。第一,可以将现有的农业条件作为发展的基础,逐渐的使农业向着食品业、工业原料为发展主体的方向发展;第二,国家可以依据现代的农业和市场经济上下游的产业关系,将农业产业发展为现代的物流农业企业,逐步的形成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市场。把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作为主体,逐渐的使房地产公司将投资方向转向农村,加快农村城市的步伐;第三,中国城乡政府应该作为农业和社会服务的领导,使现代化的各类科技和专业协会为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更好的服务。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大农业的理念,使人们对农业的产业结构向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道路发展。

2.正确处理市场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和扶持政策,从而使农业产业的配置可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从而保持社会公交产业的方向不变,但是政府必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使市场的机制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政府必须从实践出发,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样才能使政府真正的为农民解决问题。

3.政府应该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一般情况下,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所占的国民经济比重在逐渐的缩小,所以,我们国家的一些经济专家也认为只有将农业的生产比重降低,才能使国家的发达化进程加快人。但是,依据相关的调查资料,其显示出来,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如专家所认为的,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和农业相关产业和工业之间的替代转换性。因而,我们国家必须使农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整套的农业管理模式,逐渐的实现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增加,使农业的社会化效益和农业的工业化效益达到最大化。

4.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外汇储备

很早以前,我们国家就利用外资来投资农业生产,国在在政策上鼓励外商在国内的农业领域进行投资,使外资大力的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但是,跨国公司的过度投资也会使中国的农业发展陷入一种掠夺式的经营,甚至可以引起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的毁灭。现在,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所以政府应该对国家的农业加大投资,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可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四、结语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国家要使人们的农业现代化观念深入人心,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合理的利用外汇资源来对中国的现代化农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中伦.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

[2]宿桂红,傅新红.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15).

[3]姚於康.江苏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2).

8.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八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6月4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农林科技界的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带领下,视察了永丰镇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情况。委员们在项目建设区实地察看了小麦机械收割、机插秧以及太阳能频振杀虫灯安装情况,视察了为项目服务的高新农业专业合作社。视察结束后,在市农委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市农委负责人《关于我市粮食产业现代农业项目实施情况的通报》和《江淮地区稻茬麦亩产超千斤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的通报》。委员们就如何实施好现代农业项目,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座谈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我市实施的粮食产业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水稻)系国家财政部项目。2008年底在永丰镇三元、二墩两个村和桥湾社区开始组织实施,总投资1730.2万元。项目集中连片建设水稻核心示范区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杨村、天长街道、大通等10万亩水稻生产。目前为项目实施已购置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900盏、弥雾机1600台、拖拉机8台、旋耕机8台、收割机2台、插秧机160台、秧盘60万只。通过公开招标采购节余资金174.204万元,并用此资金又增购了拖拉机5台、旋耕机5台、插秧机20台、弥雾机1360台。

该项目围绕“装备现代化、生产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组织化、产品绿色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进行规范实施。一是推广机插秧2万亩。抽调20名农技、农机人员,从品种选用、秧盘育秧、整田、施肥、插秧、大田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到户。二是开展新品种对比试验。收集水稻优新品种45个,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全市水稻生产接替品种。三是开展主推品种对比展

示。对今年28个主推品种进行集中对比展示,比对主推品种的增产潜力,为明年推荐主导品种提供依据。四是开展土壤肥料对比试验。通过“3414”肥料试验,得出当地最佳施肥总量和施肥结构,指导示范区科学用肥。五是在示范片内开展农药新品种对比试验。对此试验筛选出大田生产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六是建立综合性的病虫测报点。通过对病虫发生进行准确预测,为指导示范片和全市的水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准确信息。七是制定大田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核心区做到“五统、八有”。即统一品种、统一方案、统一测土配方、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收购;有技术标牌、有扶持措施、有具体责任人、有观摩计划、有田头档案、有生产记录、有工作台帐、有技术服务反馈意见。通过对示范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较为科学的大田高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并传播到千家万户。

通过项目实施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等预期效益。按照项目核心区5万亩,亩增60公斤;辐射区10万亩,亩增30公斤;面上100万亩,亩增20公斤计算,如果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合计增产稻谷2600万公斤。项目区通过杀虫灯降低了害虫基数,减少了用药次数,通过统防统治,亩降低生产成本40元,通过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亩降低生产成本20元,辐射区10万亩水稻统防统治每亩可降低成本20元,这样项目区和辐射区可节约生产成本500多万元。标准化生产的稻谷质量显著提高,企业订单收购按平均加价0.08元/公斤,单产600公斤计算,项目区实现增收240万元。综上所述,项目实施后累计可以增收5576万元。此外通过项目实施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训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二、意见和建议

1、创新项目实施机制,调动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在项目建设中更好的发挥群众力量,提高他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是推动项目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在项目

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敢于创新,凡是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举措,就大胆地试。如插秧机使用3年后归农民所有等措施,就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永丰镇已成立了专门为项目区农事服务的高新农业专业合作社。要不断创新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使之更好地为项目建设提供社会化服务。委员们在视察过程中发现,永丰镇几十年形成的林网,有的已被砍伐,因此要引导农民维护好林网,为日后的农业观光和上泊湖万亩生态区的项目建设打好基础。

2、充实项目建设内容,增强项目建设的实用性。委员们在视察中发现小麦秸杆焚烧现象严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建议在项目建设中增加秸杆速腐还田技术使用的内容。委员们还建议将沃土工程引入项目,增加绿肥种植和轮作等项目,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3、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培育壮大规模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引导合作社和种田能手,抓住项目实施的契机,通过土地流转兴办合作农场和家庭农场。发现、培育和引进一批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和能人到项目区组建新型农场。

4、加强农技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关键靠科技,农业科技进步关键在于人才队伍。针对农技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状况,建议市政府出台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范农技队伍的建设,着力提升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农技人员可以同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挂钩,给工资,发补贴,调动他们积极性。同时要不断改善农技服务条件,配备必要的设施,更有效地发挥农技人员的技术特长,更好地为项目建设和现代农业服务。

5、搞好项目建设宣传,营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

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现代农业项目实施的成效,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谋求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更大支持。建议在市电视台“致富金桥”专题节目和《今日天长》中设立“现代农业在天长”栏目,宣传好项目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建议市农委等负责项目实施部门编发项目实施动态简报,及时总结和挖掘项目实施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在项目建设中,要有选择、有重点的推出一批项目建设中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以扩大项目建设的影响力。建议定期邀请非项目区农民代表、种粮大户到已发挥效益的项目区参观,让他们亲身体验项目区与非项目区之间的差距,通过观摩,加快现代农业项目成果的转化。

9.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九

咸阳市政府研究室 李二选 张莹 李耀华

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业产业化的新起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高技术集成、现代化管理等,可以有效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武功县结合自身农业大县的传统优势,以及毗邻杨凌的农科优势,确立了通过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平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认真总结武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状及经验,进一步明确做大、做强示范园区的发展方向,对于加快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带动效应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状

大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武功县普集镇、大庄镇及小村镇境内,规划面积6.5万亩,总投资4.52亿元。园区从2010年开始规划实施,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一心两园四带”的园区布局。即: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优质果品休闲农业园,以及47000亩猕猴桃产业带,6000亩核桃苗木产业带,6000亩设施农业产业带,6000亩清水莲菜产业带。

目前,园区已流转土地近4.9万亩,建成猕猴桃核心示范园8500亩,猕猴桃基地16395亩,在建2.1万亩;发展设施农业3000亩、清水莲菜2700亩、繁育优质核桃苗木及花卉6000亩,设施大棚3000亩;引进龙头企业9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新修水泥路6公里,沙石路12公里,新打机井55眼,维修机井24眼;总投资超过653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资12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530多万元、群众及企业投资800万元。

二、做法与启示

1、高点定位,科学设计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是发展的蓝图,行动的遵循。2010年年初,武功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牵头组成专家组,深入12个乡镇,历时两个多月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并在组织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反复讨论、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武功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规划在深入剖析农业产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省市农业发展布局以及武功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从园区产业定位,区位选择,空间布局,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果品采摘、农产品物流、生态休闲等延伸产业建设,以及园区运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设计,为武功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返租倒包,科学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土地流转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园区建设的首要问题。武功在学习借鉴成都、杨凌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有效实现了农户、企业、村委会、政府的多方共赢,以及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业的 集约化发展。

其土地流转的方式为: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民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村委会;村委会与园区办签订租赁合同,将租赁权转让给园区办;园区统一规划后,将土地反包给合作社、公司或者农户进行经营。反包土地的租金由政府根据群众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基础作物的土地收益,结合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确定。因此,可以说,“反租倒包”的土地流转方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土地经营权集中再分配,而是一种有效实现各方利益主体共赢的创新机制。

──农民:有生产能力的农民通过返租,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实现更多的经营性收入;外出务工的农民和劳动能力受限的农民通过出租原本闲置和无力经营的土地,可以获得额外的地租收入;此外,政府还对种植农户进行生产经营补助,对失地农民优先承包经营、优先安排进入园区务工,将特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农村养老保险范畴,切实保障了农民利益。

──村委会:村委会主要负责行政区域内土地流转的组织领导、流转纠纷调解以及流转合同等文件、文本、资料的及时归档和妥善保管。一方面,切实发挥了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也保障了经营权到期后农民土地的所有权的确定。

──园区:一是通过集中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可以实施“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放线定点、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套种品种”的“五统一”机制,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式发展,确保园区规范化建设;二是与村委会签订合同的方式使园区面对的不再是单家独户的农民,从而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园区建设、管理、产品品牌推广等工作上。

──企业:获得了可靠的产品供应源、新品种试验基地、稳定的劳动力供给,以及政府政策支撑等保障。

3、创新模式,重点打造猕猴桃产业链。大庄示范园区将猕猴桃产业作为最核心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核心园区为示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捆绑涉农资金为保障”的园区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是引导农业产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重要支撑。大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后招引了新西兰环球园艺公司、杨凌新世界苗木公司等9家龙头企业,一是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确保农产品的“优产”;二是依靠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成熟的销售渠道有效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农产品的高风险性,确保农产品的“畅销”。

──核心园区示范。由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投资成本较大,农业产品受自然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风险较大,如果出现市场波动、销售渠道不畅、供需关系变化等,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大庄示范园确立了以8500亩猕猴桃核心示范园,作为产业发展的技术熟化平台与辐射源,稳扎稳打,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种植品种。

──合作社联结。大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后组建了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探索形成了“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确保农户和企业共享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形成了企业与农民的完全利益共同体。

──资金捆绑保障。武功积极创新思路,按照“用途不变,资金捆绑,分步实施”的原则,整合农业、林业、农发、交通、水利、电力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快园区水、电、路灯基础设施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截止2011年年底,武功共为园区整合涉农基础建设资金1.2亿元,争取省市配套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

4、“接二连三”,大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武功县在示范园规划建设中,积极融入工业发展理念和旅游产业要素,不断丰富产业功能,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连接第二产业方面,大庄示范园区在规划之初,就预留了150亩建设规模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主要用于园区生产的各种果、菜等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交易等。此外,园区还计划通过引进部分农产品物流企业、精深加工企业、建设质量检验检疫站等,建立完善的“原材料—产品生产—质检—运输—储藏—销售”产业链条,实现以猕猴桃为主导的园区农产品种植、加工、质检和销售一条龙;围绕园区农产品,进行产品创意、设计、市场拓展、宣传推介、品牌建设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与第三产业融合方面,园区以果品生产与采摘区、果树生态休闲园、漆水河生态旅游产业带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高标准规划了一批可满足各个季节果品采摘需求的采摘观光走廊,充分体现绿色生态风情的现代农庄和度假村,以及展现武功民俗文化的主题节会活动,有效促进了旅游产业要素与农业要素的融合。

5、加强领导,切实保证园区管理服务水平。武功县成立了由县长担任主任的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林局党委书记担任,并从乡镇和县级部门抽调了30多名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充实到园区一线工作。各乡(镇)成立产业办,由一名分管农业的乡镇副镇长专门负责,各村成立了合作社组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周在县委、县政府办公会上听取园区工作汇报,经常深入园区建设一线,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规划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有力的促进了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武功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供需缺口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进一步做精、做强、做大。二是高水平的管理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缺乏,不利于园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园区的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学习借鉴龙头企业先进的种植技术、完善的管理制度,利用其丰富的市场资源等,带动培育一批本土涉农企业,实现园区农业产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传统向现代、由依靠外援到内外兼修的转变;严格园区企业准入制度,避免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过程中,出现“借建园区之名兴占地之实”的行为;要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期的管理和运营等予以补助,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是强化“武·杨农业一体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应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成果为支撑。因此,应充分利用毗邻杨凌的优势,通过“科技—土地”(杨凌科技支撑、武功土地保障)的方式,与杨凌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解决农业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需求两张皮的突出矛盾;研发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增强武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现代农技人才培养工程,为武功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县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解决使用科技成果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是提高园区现代化水平。尽早谋划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创新流通手段,规范市场秩序;着手建设农产品新技术与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展示区,展示农业高新技术和优质品种,增强武功农业示范园区的知名度;完善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储存、检验检疫等配套设施建设,放大园区的产业效应,为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奠定基础;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相融合,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园区农业智能化和科学管理水平。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在市级层面,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武功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支持武功着力打造农业高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基地,支持武功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大纲下一篇:让自己坚强奋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