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提升发言

2024-08-13

产业提升发言(精选8篇)

1.产业提升发言 篇一

xxx街道党建阵地提升发言提纲

xxx街道位于复兴区东部,下辖社区 个,社区党组织 个,共有党员数 人。“两委”干部人数 名今年来xxx街道党工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思考推进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前实现了辖区阵地建设达标,打造了两个精品社区,巩固了基层党组织攻坚堡垒作用。

一、强化基层阵地建设

一是强化责任抓好落实。活动阵地按照上级标准,做到有标识牌、有党员活动室、有电教及相关设施、有基本情况介绍、有党建工作制度、有学习资料,坚持做到学习经常、活动经常、作用发挥经常。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街道党工委对活动室设施进行配备、配齐,成立阵地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建设任务的部署落实,确保活动场所建设有计划、有组织、有落实。二是科学规划抓牢示范。按照“无阵地的建阵地、有阵地的上水平,阵地建好抓规范”的要求,对基层阵地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分步实施建设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和党员数量自主进行选择,做到统一规划,量力而行。阵地建设较好的支部作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三是规范管理抓出成效。为使阵地建设的规范化,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场所日常使用与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职责及联系方式,确保党员活动和职工群众办事方便。

二、推进党建工作

一是抓学习教育,促综合素质提升。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运用党工委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三会一课、集中研讨和在线学习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跟进学习最新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二是抓标准规范,促工作质效提升。要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执行,逐条落实,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实施党工委书记、班子成员党支部联系点机制。三是以主责主业为基点,履行党建主体责任。今年来主持召开党工委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18次,定期听取党建工作汇报,解决阵地建设、经费保障、基层党建品牌打造。建立科级干部联社区,社区书记联楼院,无职党员联户的“三联机制”,制定责任清单,层层加力、压茬落实,形成统筹谋划、各担其责、督查反馈、整改落实的工作机制。四是以学习教育为抓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结合街道社区实际,带头讲党课,开展专题讨论,推行“课堂式、结对式、定点式、网络式”“四式”学习法,利用每周四下午的理论学习时间武装头脑,掀起学习热潮。

2.产业提升发言 篇二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提出于1978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路庞特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 并且认为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融合区。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 (green paper) 认为, 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绿皮书”同时还指出, 如果通过创造一个支持甚至把握产业融合变化进程的环境来迎接这一变化, 那么就将为增加就业、经济增长、提高消费选择和促进文化繁荣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植草益 (2001) 从动因的角度分析认为, 产业融合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 从而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Lind (2005) 建立了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 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是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交叉现象, 但是不能由此认为产业融合只是一种技术现象。事实上, 产业融合并不仅限于信息通讯产业融合或数字融合, 产业融合现象早已超出信息通讯领域而渗透到很多传统和新兴产业领域。所以说, 产业融合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是涉及到服务、商业模式以及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综合各方观点, 从更广泛的视野, 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其特征在于融合的结果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这一现象如同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产生新的学科一样。高新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作用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1+1>2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发展追求的目标。本文也利用这个更加广泛的定义。

一个产业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包含了从技术到产品、从组织到业务等多层面的内容, 一般产业的产生也始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 终于一个产品的成功发布, 而过程中也涉及其中的企业组织等微观主体。所以根据上面的产业融合的定义, 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来源于行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所谓的行业边界具体包括了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以及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下, 都有可能引起这些边界的模糊或消失, 并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的形成。

二、动漫产业的产业融合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动力, 以动漫文化为基础, 以版权为核心赢利模式, 广泛涉及影视、网络、音像与书籍出版以及玩具、文具、服装、食品等行业的现代文化产业[2]。作为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 动漫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它对现代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文化渗透力。研究动漫产业的产业融合, 先根据前面论述的定义来说明一下动漫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边界。

对动漫产业来说, 由创意而成的动漫作品是该产业的“原材料”, 通过现代制作技术将这些素材加工成具有特定技术标准的动漫内容, 以书籍、影视、网络、电子等媒介通过特定的发行或播出渠道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 创意和特定的制作技术构成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 以特定媒介承载的动漫内容形成了动漫产业的产品边界, 而相应的动漫产品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及依此形成的动漫产品的生产制作流程则分别构筑起了动漫产业的运作和业务边界。

如前所述, 传统的动漫产业就是动漫本身的产品市场, 而现代的动漫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 在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 通过与移动通信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等若干传统和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产业形态。它突破了原先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组织边界和市场边界, 但它又并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 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显示出新的产业属性, 而且这种技术、产品、市场边界还将继续扩大。

三、动漫产业融合的市场依据

产业的发展能力来源于其竞争力, 而产业融合则通过相关产业的产业优势相互渗透和不断发展来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钻石模型”是其竞争力理论的集中体现, 强调要素环境、需求状况、竞争战略及对手、相关支持机构或产业以及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其中前四者为基本影响因素, 后两者为附加影响因素。根据“钻石模型”, 产业融合主要改善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策略及结构与竞争这四个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因此, 产业融合的动因就在于单个产业或企业所不具备的却由产业融合带来的一系列发展优势。这些发展优势则成为了动漫产业融合程度的市场依据。

(一) 成本优势

产业融合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影响了要素条件, 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盖蒙巴德拉和托里斯的研究表明, 产业绩效与技术状况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其他学者通过对信息产业的研究而得出结论:由于拥有共同的基础资源, 导致产业的单位平均成本减少。这说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减少企业成本具有正相关影响。因此, 产业融合有利于整合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对于现在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动漫产业园区, 现在很多只是单纯的动漫制作企业的聚集地, 丧失了其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的意义。事实上, 各动漫产业园区的前期投入非常大, 本身也是动漫产业发展的一项宝贵的资源。作为一个原创型的动漫产业基地, 在地域空间上和旅游业的部分功能实质上是可以融合重叠。在园区现有动漫产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增设以提供动漫场景游乐体验的动漫游乐区;以演示、销售、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体验区;以及服务于玩家集散、会议节庆活动举办而设置的商务接待区等旅游功能区, 可将其产业活动延伸到旅游业, 拓展其旅游功能, 并以此作为动漫研发、教学及生产的重要配套和互动基础。采用这种融合化发展模式, 可带来大量的玩家和游客, 有利于品牌效应的形成, 又能够有效地弥补动漫产业短期赢利不足的缺陷, 逐步实现核心产品的直接赢利。可见, 将动漫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 有利于各方面资源的配置, 可以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

(二) 创新优势

动漫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优势的相互吸纳和渗透, 影响和改变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核心能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 改变了需求条件, 提升了产业竞争力。韩国的动漫发展模式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近年来, 伴随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产业和文化娱乐产业融合互动为动漫产业扩大并且催生了许多需求。2004年, 我国互联网接入用户达7963万户, 互联网网民数突破1亿大关, 上网人数在1.2亿~1.3亿之间。上网用户中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为主, 而这部分人正是动漫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动漫的图形化特点就十分适合网络媒体的传播, 网络帖片广告模式和无线下载收费模式逐渐在形成。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动漫的传播和运营模式, 扩大了原有产品的需求, 也创造了新的需求。网络游戏就是将动漫制作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 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动漫产品, 也成为一个新的、更加强调大众参与的互动娱乐形式, 同时迅速形成了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因此, 动漫产业与信息通讯产业的融合, 改变了人们对动漫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 网络技术的创新也创造出了新的消费需求。

(三) 技术优势

技术革新可以说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 通过技术的革新, 产业融合可以改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竞争优势, 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这些开发内容渗透、扩散和融合到动漫产业中, 改变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路线, 丰富了动漫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 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消费特征, 也使得动漫产业的价值链不断得到扩展。因此, 产业融合不仅仅是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 还实现了价值链的融合。动漫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非常高, 而且垂直联合, 即内容提供商与发行、播映等平台的合并、收购或者联盟也势在必行。在原本的连接两个相关产业的价值链接点处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 与原产业相比, 融合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 而且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 代表着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的竞争力自然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

(四) 效率优势

产业融合改变了企业战略, 通过业务、组织、管理等资源的整合, 使得该产业本身和参与融合的各企业获得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的优势。通过产业融合,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进而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著名产业竞争力专家波特教授认为, 企业战略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产业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竞争力在概念上向更高层次的延伸, 其源泉和实质是企业竞争力。例如, 在动漫企业发行环节的跨行业经营可以具有创造跨多个不同经营层面的、明显的协作优势。迪斯尼的动画片票房固然显赫, 但是如果没有迪斯尼遍布各大洲的主题公园、动画人物的衍生产品以及经典动画带来的名牌效应, 迪斯尼光靠出产动画片也难以成为世界第二大传媒公司。由此可见, 动漫产业要得到发展, 并真正占领市场, 企业经营者们需要重视跨行业经营的产业融合战略。

四、我国动漫产业融合的市场趋势

对动漫产业的发展来说, 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也是最为核心的层次, 是动漫本身的产品市场, 例如动画片、漫画书、漫画周刊杂志、音像制品 (DVD/录像/VCD) 等。第二个层次, 是依靠动漫产品的市场向外衍生的市场, 与动漫作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例如, 以动漫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玩具、文具、日常小用品、服装、食品、手机图片等。第三个层次, 也是借助动漫产品的创意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市场, 与动漫作品有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以动漫为主题的儿童乐园、动漫主题公园、动漫博览会、虚拟代言人、COSPLAY秀、动漫咖啡 (茶坊) 连锁店, 等等。

可以说第一个层次是动漫产业的基础, 而第二层次的产品是现在动漫产业巨大利润的来源, 如果仅是依靠动漫作品的播放和出版是无法回收大量的投入成本的。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动漫市场80%以上赢利都流向了海外, 史努比、Kitty猫、皮卡丘等每年都从我国动漫市场卷走数十亿元人民币[3]。事实上这些作品并没有全部在中国市场上播出, 但是这些赢利都是依靠玩具、服装、食品等动漫衍生产品。由此可以看出, 动漫产业的本身就是产业融合的结果, 这与动漫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有关。一开始动画和漫画的传播就需要出版和电影、电视等行业的支持, 只有与这些行业相互结合, 才诞生了传统的动漫产业。之后, 美国迪斯尼可以说开创了动漫产业融合的先河, 先后与玩具、服装等行业合作, 向它们出售版权, 获得了长期的经济利益, 其中最为成功的还是与旅游业的合作建立了迪斯尼乐园, 将受人们欢迎的动漫形象放入了主题公园使其较之其他主题公园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增值能力, 也使其经久不衰。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 产业融合可以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 因此, 动漫产业的特点也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将是产业融合。动漫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 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动漫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 因此, 动漫作品的创作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来更好地为内容表现服务。而产业融合最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 高技术融入到其他产业中, 影响和改变了其他产业产品生产特点、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过程, 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在这个方面可以说韩国开创了动漫产业融合的一个先例。韩国动漫产业的飞速成长的关键原因, 在于将动漫产业与网络技术结合, 利用后发优势, 从以2D为中心的制作方式迅速扩大到FULL3D、2D&3D的合成方式, 以较低成本的FLASH和颇具赢利能力的网络游戏为载体, 打造出系列动漫形象。就是这个极有创意的结合, 诞生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娱乐方式和新兴产业, 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文化生活样式, 还造就了一个有影响的产业, 并为创办者赢得了巨大的利润。相关数据显示, 2006年韩国动漫产业的规模达到6亿美元, 2007年更达到7.5亿美元。

总之, 产业融合影响了钻石模型的重要因素, 可以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动漫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也可以使动漫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动漫产业的新技术研发引入活动又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和市场条件。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 转而又积极地推动了技术融合的发展, 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因此,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 也是我国发展动漫产业、建立完整的动漫产业链的一条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厉无畏, 王慧敏.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4) .

[2]谭玲, 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http://www.zjwb.com.cn/zjwb/200510/zjwb20051015/02.htm[EB/OL].2005-10-15.

[4]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 2002, (4) .

[5][日]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 .

[6]陈岳虹.我国动画产业如何走出“有产无业”的困境[J].经济师, 2006, (8) .

3.产业提升发言 篇三

迈向制造强国,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要抓行业、抓企业、抓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中国制造2025》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规划,实现这个目标,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主线,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互联网+制造业”是行动的路径,而实体经济是行动的主体。

我认为,“互联网+制造业”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平台去改造提升、优化制造业;另一个内容,是用互联网的理念思维去策划、设计我们未来的发展,行业和企业是“互联网+”的行动主体,实体经济企业不要等着人家来改造我们自己,而应该主动去拥抱互联网,增强内生动力,焕发内在活力,实现自我变革。当然,“互联网+”应该是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应该是互联网企业和实体经济企业的结合,《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十个重点行业,其中多数是战略经济产业、先进制造业,要加快制定每个行业的“2025专项计划”,其它的如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也亟待用先进技术来改造提升,这些行业与十个重点行业关系密切,它们形成了紧密的供应链或销售网。

具体说来,培育智能制造应该抓住几个关键点:一个是数字化研发设计,现在我们国家采用数字化工具的研发设计大概占52%,不多不少,一半多一点,《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要提高至84%,要进入推动仿真模拟、三维描述、高清运算、大数据等信息工具来提升我们研发设计的效率和水准。

第二个关键点是把电子信息技术切入到产品里去,提高产品的质量、功能和附加值,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的质量和自给率,真正把代工组装变为自主制造,我们现在关键零部件与元器件,关键材料的自给率是多少呢?很遗憾,只有20%,到2025年我们要提高到70%。

第三个环节是制造设备的数控化,推广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3D打印、生产制造等,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目前只有27%,到2025年提高至64%。我们的制造业,本质安全、柔性制造,可以打幅度提高生产率。

第四个关键是制造业服务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社会化,运用工业互联网发展现代智能物流,境内外电子商务,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使我们的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这样可以进一步拉动消费,发展远程监控,在线维护,这样有助于长周期安全平稳地运行,制造业供应链和销售网的社会化、网络化,会适应生产模式的新变化,来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要同时发力,不可偏废。

当前我们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原因之一是我们处在“旧力渐弱、新力将生”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多长?我也说不准,但是“十三五”必须面对的问题。什么叫“旧力”呢?就是我们的传统产业,大家知道,多数产能过剩,在市场紧缩的情况下,效益下降,推动力日显不足,我们上半年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发挥了74.1%,比去年同期下降两个百分点,还继续下降,工业企业的利润,1-5月份,-0.8%,说明“旧力”渐弱。什么是“新力”呢?就是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在加速发展,但总量占比还比较少,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比工业的增长始终快了5个百分点,发展比较快的,还在进一步加快,但它的总量并不大,在制造业中高科技产业大约只占不到12%,高技术产业增长很快,比如电动车,上半年产量增加两三倍,但充其量你的总量很少,全国一年的汽车产量2300万辆,电动车的产量,今年搞好了,顶多20万辆,1%,这个比例很小。所以可以说,“新力”增长的这一块不足以弥补“旧力”减弱的这一块,我们处在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多长?肯定不是一年两年,现在全国工业资产90万亿,这是60多年辛勤积累起来的财富,当然,里面有该淘汰的,有该化解的,但它仍然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4.提升审计质量思考体会发言 篇四

审计质量不高,影响的是审计机关的公信力,受损的是审计的形象,就得不到党wzf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当前,审计项目质量总体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质量意识不强,查核问题不深不透,事实不够清楚,证据不够充分,定性不够准确,建议不够恰当,整改效果有限等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存在,没有体现出审计项目应有的价值,让审计成果大打折扣,最后使审计项目成了“三无”产品:

一是领导率先垂范。

审计质量高不高,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起决定性的作用,领导班子的坚定决心和正确决策是全面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要把质量责任扛在肩上,把质量目标放在心上,把创优任务抓在手里。带头树立“质量第一、从我做起”的质量观念,带头执行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标准。

要实行一线工作法,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在审计项目中,确定重点项目作为优秀审计项目来培养和打造,并自始至终参与审计的全过程,和审计组成员一起查核问题,一起分析原因,一起提出对策,一起督促整改,一起开发成果,解决好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不讲求质量的审计工作,即使花再多时间也是浪费,即使付出再大的辛苦也是徒劳。审计质量的好坏,体现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要对整个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对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力争把影响审计质量的所有活动和环节都控制住,从而使所有的审计项目都成为合格产品,把审计过程变成创优的过程。

要始终把好实施方案、查核问题、审计报告和问题整改四个关键环节。建立和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落实好质量责任追究制,完善审计组长负责制。要从源头抓起,在项目计划的安排上突出科学性,做到少而精,避免出现疲于应付,不讲质量的情况。要突出重点,对重点项目,要选优配强人员力量,做到集中攻关、重点突破。

三是提高业务能力。

高质量的审计工作,需要高质量的审计人员去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特别是宏观思维能力,查核问题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和信息写作能力。如果没有宏观思维能力,对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的宏观政策就难以把握,就难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没有查核问题能力,就无法查得透问题,说得清原因,提得出对策,难以起到审计的警醒震慑作用;

没有计算机运用能力,就适应不了新形势新技术,就会两手摸白纸,两眼望青天,动不了手,打不开账,成为审计工作的门外汉、旁观者;没有调研分析和信息写作能力,审计成果就得不到开发和升华,重大问题和隐患就得不到揭示,审计的参谋作用就得不到发挥,也就不可能让党w和zf满意。

要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增强职业敏感性,在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提高审计质量攻坚战中当先锋、打头阵、出成果。要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等方式,解决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成效不大的问题,为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5.提升教育质量发言稿 篇五

现在,我就我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的一些做法和想法,给大家做一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证。

一、教育教学现状和做法

(一)抓好学校常规管理,夯实育人阵地

我校从三方面着手抓好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一是抓制度建设,二是抓计划管理,三是抓制度的执行。首先,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在现有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进行了充实和修订,让制度与时俱进,适应校情、教情的.发展变化。如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上制定了《鹄衣坝小学违纪学生处理办法》《鹄衣坝小学中级、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定办法》,完善了《鹄衣坝小学考勤制度》《鹄衣坝小学教师年终考核细则》。其次,每学期开学前,针对每学期不同的情况,制订出各处室、学校的工作计划、周中心工作计划表,制定出教研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科任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用计划来指导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校委会、党支部、政教处、团支部,少先队和班主任共同发力,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规范日常行为习惯。最后,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计划,凡是制定的制度,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以强化制度的严肃性、提高师生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措施,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师生的自觉性加强了,遵守纪律的意识增强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提高了,争着上课的人变多了,课后闲聊的人变少了,讨论学生、讨论教学人多了,教师也愿意为学校管理献言献策,贡献智慧,分享经验。全体老师也参与到了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主动指出,并令其改正。学生的卫生习惯、语言习惯、学习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说脏话的少,乱扔垃圾的少了,见了老师主动行礼问候的多了,爱读书的多了。校园环境更优美,学习氛围更浓厚,师生、家校关系更和谐。

(二)致力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前不久,侯局长到我校检查开学工作时指出:“现在学校工作繁杂,有些工作是阶段性的,临时性的,但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永恒不变的核心主题”。是的,教学质量高低是学校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最直接体现,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我校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和教研工作,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主要的做法有:

1、学校设有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学工作。根据我校为九年制单教学班情况,成立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文科、初中理科、英语、体艺六个教研组,把每周星期三的下午最后一节课设定为全校教研活动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和教研教改、学情讨论活动。上学期以来,我本人也担任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组织开展教研任务。全校形成以教研引领教学,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共识和做法。在教研交流讨论中,使教师不断归纳出优秀的教学方法,总结出好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思考和尝试如何去应对解决这些不足。

2、学校教学工作以教务工作为中心,围绕校周工作计划、教务处工作计划和科任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全面有序地开展。规范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学校出台了《课堂考核制度》《巡课制度》《教学过程管理检查和监督制度》,以求实创新、规范管理、强化过程、服务学生的思想为指导,规范了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加强了教学过程监督,通过监督巡查,及时掌握了解教学管理和各教学环节规范情况,发现并纠正教学中的问题。

3、抓好日常教学工作。日常教学学校主要从备课、教案、上课、听课、作业设置及批改上着手,要求有课必有案,适当设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按要求认真批改作业。并对教案和作业批阅情况由教务处每学期在中期试前、中期试后和期末时定期检查三次以上,并随时开展抽查。听课环节学校分为公开教学和推门听课两种方式开展。先说公开教学。开学初,由各教研组推荐,教务处确定五名老师进行公开教学,公开教学课一般安排在星期三上午进行,上课教师准备好说课稿,教案,听课教师用专用的听课记录表做好记录,并写好教学意见和建议。在下午教研活动时间进行评课活动,评课活动先由上课教师说他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然后根据上课效果作对比,进行反思,最后由参加公开教学活动的教师进行点评,点出不足,评出优点,共同提高。并将评课过程和成果做好记录,形成材料,分类保存。再说推门听课,推门听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机性强,更能检测出教师平时的备课和上课情况,是听课活动的重要环节。按要求全校普通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次,校长中层听课次数不少于20次。

二、面临的困难和一些想法

实话实说,我校20xx年中考六科排名全县19名,20xx年中考全县18名,均仅有两名本校考生六科合格,名次虽然前进了一名,但被通报科目从三科增加到了五科。现在,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考试成绩,已是摆在学校面前迫在眉睫、必须直视的问题。痛定思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存在科任教师年龄大,第一学历低的问题。我校共有初中任课教师17名,其中50岁以上7名,第一学历为中专的有11名。我们的老师都有很强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缺乏敬业精神也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我们也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年老教师教学理念、知识层面的局限性,投入到教研教改中的精力不足,导致教学方法落后,知识更新跟不上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减小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吸引力。

二是学生方面的原因。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学生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便利,追求优质教学资源已成为时尚,尤其是城郊区域,生源流失极为严重。我校初中三个班最多的班32人(小学情况更为严峻,去年一年级招生42人,今年我学区适龄人口96人,但实际招生仅18人),开学以后又有几个前几名的学生转出外校就读。学生的学业水平好的寥寥无几,无临界生,学困生大量存在。这也是我校中考平均成绩提不上去,教师被通报批评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现状在以后的几年还仍将存在。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全县情况大同小异,不再多说。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开展小班额教学,如何进一步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等等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整合利用好本校资源,让我校省级农村骨干教师,青年教学能手和教学经验丰富,在全县教学技能大赛上获奖的教师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发挥教学能力带头人的能量,分享教学经验,指导培养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教学能力迅速提高,并分配到人,定好培养提升计划,重视培养过程,以教学实践检测培养结果。以此来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

其次,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拓教师的视野,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用不断提升的教育教学质量来取得家长的信任,巩固自己的生源。

第三,学习名校的成功模式。如六安毛坦厂中学、潍坊四中等学校,如何把二三流生源培养成一流学生,这个教育培养过程及其模式,是否适合我校实际,怎样将其成功的做法,拿来用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上,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思考。

6.绳网产业典型发言 篇六

大力规范产业建设

努力创建绳网强镇

惠民县是全国四大绳网生产基地之一,姜楼镇是惠民县绳网主产区,有着悠久的绳网加工传统,近年来,我镇采取助推产业膨胀、创新开拓市场、加快产业招商等措施,积极创建全国最大、最有竞争力的绳网生产和集散地,全力打造“绳网之都”,为建设绳网重镇、专业强镇、产业大镇打下了坚实基础。我镇绳网以其品种齐全、质量可靠、信誉良好、经济环保赢得了市场,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美国、德国、意大利和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镇绳网生产和加工业户已达3000户,拥有绳网生产企业140家,绳网织机460台,从业人员1.5万余人,年产各类绳网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年创税收960万元,绳网产品也由几种发展到了现在的出口农用网、体育网、安全帽、吊床等28种产品,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一、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推动绳网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地方产业,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宏观管理职能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我镇从制定产业规划、创造良好环境、打造发展平台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先后出台完善了关于鼓励扶持绳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绳网产业的发展壮大提

供了坚强保障。

(一)组建绳网集团,实行龙头带动。我镇严格遵循“培育骨干、扶持中小”的原则,在政府引导下,根据企业意愿,将零星、分散的新鑫、金牛等18个绳网企业进行了有效整合,成立了全县最早的由18个子公司组成的安惠绳网集团,进一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从身单力薄、分散经营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顺利转变。目前,全镇已形成以安惠绳网集团、巨成公司、黄河网厂、大汉网厂等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有效带动中小绳网企业140多家。二是建立绳网专业园区,提供优良发展环境。2003年,我镇在全县率先建立了2平方公里的绳网工业集中区,投资800万元进一步配套完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架设高压线路11余公里,安装路灯100盏,修建下水道3000米,园区内水、电、路、讯等设施一应俱全,同时健全了集运输、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绳网供销服务,为绳网产业的壮大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进一步增强了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为企业的入驻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空间。绳网园区曾被省建设厅联合命名为“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暨省级民营经济示范区”。目前,入园经营的绳网企业已达140家,从业人员达10000余人。

(三)发挥绳网协会作用,加强对绳网企业的服务。为防止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的不良行为,由政府引导统一牵头,于2003年成立了姜楼绳网协会,专门加强对绳网企业的服务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完善了绳网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强化企业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企业要发展,管理是关键。近年来,我镇注重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共建,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改造绳网传统产业,注重新产品研发、设计,增强绳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创出在全国叫得响的绳网品牌。

(一)牢固树立抓质量就是抓效益的理念,加快绳网技术改造升级。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镇以质量打品牌,以质量赢市场,在全镇各绳网企业严格实行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为塑造姜楼绳网品牌提供了严格的质量保证,目前,安惠集团、黄河、巨成、大汉和久安等5家企业已全部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二)积极打造品牌战略,叫响品牌绳网第一镇。今年,滨州安惠绳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顺利通过了山东省著名商标的评审,为我镇打造品牌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安惠”牌产品覆盖了我国除台湾和西藏之外各大中城市;“巨成”安全网被建设部认定为“准用产品”;“大汉”绳网被天津、新疆和上海等地指定为“专用产品”;“黄河”系列产品成了绳网行业产品质量的“不倒翁”。目前,全镇共有生产许可证企业12家,自营进出口权企业5家。

(三)健全销售网络,积极推行定区域直销机制。成立

由100余人组成的绳网专业销售队伍,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实行定人、定点、定区域的“阵地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在北京、青岛、德州、上海、天津等25个重点城市都已设立了直销办事处,进一步扩大销售网络市场。

三、发展节会经济,拉长产业链条,走产业集群之路。

(一)发展节会经济,提升绳网声誉。为扩大姜楼绳网影响力和知名度,连续三年来,我镇积极发展节会经济,努力提高办会层次和水平,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平台进行产品推介,通过举办论坛来达到宣传姜楼、发展绳网的目的。目前,我镇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绳网发展趋势论坛,邀请了国家建设部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共同探讨绳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为我镇绳网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我镇绳网业的改进提供了宝贵意见,效果非常可观。

(二)借助招商引资,培育产业集群。外商投资看重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优惠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更注重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协作的产业环境。在招商引资中,我镇把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通过招商队伍大力宣传推介姜楼现有的绳网产业环境,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做强。鲁鹏绳网化纤公司是一个落户姜楼4年的外资企业,刚投产时,鲁鹏公司固定资产仅有260万元,通过绳网产业的带动和该镇的优惠政策、优良的投资环境,短短几年,该公司已成为固定资产700万元,拥有高强丝流水线2条,安全平网流水线2条,各类网机40多台的规模绳网企业,并成为该镇引资企业中的佼佼者。据了解,该镇百家绳网企业中,有30家是引资项目,而且效益年年增长。目前在姜楼镇已形成了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发展、协手发展的喜人局面。

(三)引进相关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去年,我镇引进了台资项目博森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达450万美元,主要生产加工绳网原料,进一步满足了我镇绳网产业的需求。同时我镇还积极筹划台湾塑料大市场,引领绳网等相近或关联企业入住工业园区,拉长做粗塑料产业链。

7.产业提升发言 篇七

按照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 流通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使该产业的发展在获取雇员和供应商、专业化信息、互补性、获取公共产品方面具有优势, 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刺激当地经济增长;反过来, 由于这种向心力的作用使新企业趋向于选址于该区域, 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空间集聚。

鉴于产业集群与产业区域竞争优势密切关联, 一个产业具备多大的增长空间, 往往取决于所处区域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群的条件, 集群的进程是否开始, 达到了何种水平。因此, 为了提升区域流通产业的竞争力, 必须按照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流通产业, 也即聚焦强势行业, 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流通产业集聚地, 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的空间布局。

一、流通产业集群的内在互动机制

(一) 流通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

1.购买商与供应商的关系。

在这种集群内, 有生产最终产品的核心企业, 也有供给投入品包括中间品、原材料与服务的企业。一般来说, 最终产品的销售商也是这个集群的一部分。典型例子有法国家乐福 (Carrefour) 模式。成立于1959年的家乐福集团现拥有11000多家营运零售单位, 业务范围遍及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家乐福卖场内有很多自身的定牌产品, 很多生产制造企业为家乐福生产定做产品, 再通过家乐福的销售网络, 输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卖场。

2.竞争者与合作者的关系。

这种集群由生产同样或近似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企业所组成。这种集群的形成是由于企业之间彼此分享产品、创新过程及市场机会的信息。例如, 艾米利省的萨梭罗是意大利的陶瓷制造中心, 在萨梭罗周围又出现了不少为陶瓷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其他公司, 如模具租赁和专门提供包装过程的厂家和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彼此分工协作, 经营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业。这些厂家和运输公司既是竞争者也存在着彼此间的合作。

3.共享资源的关系。

这种集群的存在是因为这些企业要共享同样的原材料、技术、人才资源以及信息, 尽管这些企业可能使用这些资源来为不同的市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

(二) 流通企业集群存在的稳定性分析

同一产业的企业及其与该产业相关的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集群达到共生稳定的状态。

1.从集群内部的各流通企业之间来看, 新企业进入的低成本导致现有的市场份额的缩水;熟练工人和管理人才以及原材料的争夺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技术上和工艺流程上的创新在集群内部难以保密而被迅速模仿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能长久;产品定位和市场开拓的信息在集群内的快速传播导致独享的利润被瓜分;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失去面子有辱家族荣誉而承受巨大压力 (Porter, 2002年) 等竞争引起的副作用。

2.从集群企业的整体来看, 正是集群内部大批的本地企业彼此的激烈竞争, 促进专业基础建设、加速市场信息流通、带动相关科技与专业人力资源的积累, 激发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提供给客户生产专业化的信号, 减少客户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搜寻成本, 扩大和开拓市场;相互间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节约了大量交易费用等其他有利的作用, 从而形成集群整体上对外部的竞争优势, 保证集群的良好发展。

(三) 流通企业集群市场一体化的具体表现

流通企业集群市场一体化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报酬递增。为了报酬递增以优化目标函数, 在广义的市场概念下, 流通企业市场一体化生存的实现机制或共生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约束与需求资源共享。市场的生命力在于需求。如果把某一个企业群抽象为一个供给单位, 其生存必然受到需求约束。最终需求的存在决定着产业链中各个企业投入产出技术联系及其扩散效应而存在。这种需求, 既可能是区域内需求, 也可能是区域外需求。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造就了企业群, 当地消费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刺激出当地的生产者。

2.市场互补性与合作拓展市场。市场资源除了购买力之外, 还包括企业形象、销售渠道、客户等基本方面。群内企业是共享与互补市场资源。波特指出:许多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相互补充;每个簇群总是持续不断地提高其在某个地区特定领域的声誉, 使得买者转向卖者聚居地的可能性更大;簇群成员还经常能从大量的营销机制中获益;互补性使客户倾向于购买簇群的东西, 因为一个地区内有众多供应商可供选择, 会降低购买风险。显然, 通过有形物品的选择范围扩大和无形资产的外溢效应, 企业群对消费者吸引力产生了“1+1>2”的效果。

3.价格互动与合作博弈均衡。集群内的企业网络是价格信息的来源。每个企业经营者对市场价格都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而是从博弈角度决策定价。经营者处于共有的集群内社会网络之中, 互相接触, 互相观察对方的市场行为。由于集群内价格信息传递迅速, 资产专用性和部分不可流动性的存在, 企业间容易形成动态合作博弈均衡定价, 充分认识到短期损失可以由长期收益得到补偿, 而不是按照纯粹的价格机制行事, 从而避免企业自利行为引发的市场的过度进入, 维护了市场秩序。

简而言之, 流通企业群的市场一体化生存是企业间通过需求约束、生产函数依赖、市场力量、风险化解等产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效应。“一荣俱荣”是报酬递增的正效应, “一损俱损”是报酬递增的负效应。可见, 市场一体化生存的实质是企业间具有一种“增值伙伴关系”。

二、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我国流通现代化已处于起步阶段, 流通业竞争力水平有所提升, 但总体而言我国流通业还处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发展阶段, 技术含量低, 资本扩张能力较差, 因而流通现代化水平和总体竞争力水平还极为有限。主要表现在:

(一) 流通效率低下, 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偏高

首先, 分工导致了效率的提高, 但分工不断细化加深了社会化生产、特别是社会化现代大生产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极大增加了不同生产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 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联系、协调方面的困难, 即增加了各个环节和领域寻求最佳点的困难, 远离最佳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其次, 流通效能低下, 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偏高, 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这一比例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对于中国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 目前说法不一, 口径各异。由于缺少标准化物流成本的统计框架、口径和基础数据, 就为准确地计算物流成本及其占GDP的比重带来困难。

(二) 流通企业小散差、竞争力不强, 市场集中度和信息化程度都很低下

首先, 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比较低。金永生教授采用“贝恩分类法”, 对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进行了初步研究。测算显示, 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 (以商业百货零售业计算) CR4为0.57, CR8为0.81, CR100为2.81, 极为分散。另据有关资料显示, 1993年全国最大的100家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市场份额占全国零售市场份额的比例是3.6%;1994年是3.3%;1995年是2.9%;1996年是2.7%;1997年是2.45%;1998年是2.33%, 因此我国流通产业的集中度呈下降的趋势。其次, 由于流通产业进入壁垒偏低, 流通企业规模小, 个体组织比重大, 缺乏规模效益。与工业企业比较, 流通企业开办容易, 只要有几平方米的门店, 选址合理、定位恰当, 就能在市场上找到生存空间。可见, 流通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并不显著。因此, 我国流通主体“散”、“小”、“弱”, 问题很严重。最后, 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目前, 我国大中型零售企业中80%不同程度采用了计算机管理, 其中绝大多数是实行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但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仍与其相差甚远。例如, 我国流通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只占到其销售额的0.1%~0.3%左右, 国外一般占到1.2%~2%;国内流通企业在信息系统中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1, 国外一般是1∶1或1∶1.2;国内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员分析和应用数据的能力较差;为流通企业开发设计信息系统的商业软件企业发展缓慢, 盈利微薄, 而且有盈利也大部分靠的是与商业软件集成销售的硬件等。

(三) 流通企业竞争力不强, 赢利能力薄弱, 偏重于数量增长

首先, 流通业态的初级化。在零售环节, 国内百货商店、个体商户以及集贸市场是最主要的零售经营形式, 其中遍布城乡的各类集贸市场, 其交易额约相当于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3。在批发环节, 生产企业的销售机构及各类销售代理承担着主要的批发职能, 市场份额达到近70%。而在国外发达国家, 零售环节主要商业形态为连锁经营;批发环节主要商业形态为物流公司。其次, 流通业态仍处在较低层次的非均衡发展阶段, 批发行业萎缩, 物流行业发展不足, 新型业态发展滞后, 如现购自运 (Cash & Carry) 、DIY、邮购、折扣店等的发展相对滞后。

三、基于产业集群基础上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和提升流通业竞争力进程中, 以全面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为重点。流通企业是流通业的微观基础, 是我国流通现代化的主体代表, 流通企业竞争力既是流通业竞争力的首要决定因素, 也是流通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因此, 为了提升流通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应该依托区位优势, 加强布局规划, 按照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流通产业, 也即聚焦强势行业, 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流通产业集聚地, 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的空间布局。

(一) 产业集群与流通业的互动发展机制促进了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

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 企业附属于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营销渠道及客户的价值体系, 这套体系的有效运用依赖于各个链接点的协调。例如, 企业要降低成本减少存货, 就必须从供应到订货销售环环相扣, 良好的协调配合、中间投入品的低运输成本, 都能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很多行业中, 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乃至新产品的开发, 都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当然, 单个企业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需求来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 而大量企业集聚也扩大了下游营销运营商的需求市场, 使各种各样专业化营销商得以生存, 而整个价值链上下游各个链接点是否协调运行取决于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流通业网络越先进, 竞争越激烈, 集群企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新设备和服务越快捷, 而且越容易得到合理的价格和高的服务效率, 集群企业比其他企业拥有更低的成本, 促进流通效率的提高, 从而提升流通业竞争力。

(二) 产业集群促进了流通业市场的建立, 从而提升了流通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与流通市场的建设相辅相成。传统产业集群因产业本身的商品属性、消费需求等特点, 其生存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流通产业这个重要的通路。而产业集群的成长、成熟, 又发展繁荣了流通市场体系, 促进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内, 企业对原材料的大宗购买以及集群造就的多品种产品优势和服务体系, 有利于发展繁荣专业化的市场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原材料市场、中间产品市场、机器设备市场、最终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及联办托运等流通服务业市场。专业化的市场体系与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同时服务于产业集群, 从而提升集群内区域流通业竞争力。伴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 集群企业商品也从产地市场向集散地市场和销售地市场延伸, 形成基于集群的多级市场体系。一旦这个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多级商品市场形成并成熟, 便会促成自己的合理秩序。为达到市场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目标, 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商品市场既要保证专业批发商的批发规模, 又要降低其经营风险;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多样化吸引客源的需要, 无论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消费品, 均会逐步形成专业化的商业贸易集群, 这个集群实际上是多个专业化商品市场的空间集聚, 从而形成广泛的流通业市场, 促进了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2007年度青年科研项目《提升安徽省流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以构建皖北地区流通产业集群为例》阶段性成果。批准号ACKYQ0720]

参考文献

[1]黄国雄, 曹厚昌.现代商学通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7.

[2]陈阿兴, 李朝鲜.现代商贸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3]荆林波.关于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引发的三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 2005 (5) .

[4]金永生.论流通产业组织及其创新[J].商贸经济, 2003 (9) :11.

8.产业提升发言 篇八

摘要:随着中国钢铁业不断发展,其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主要从产业组织角度对如何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钢铁 产业竞争力 产业组织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很多产业发展的不足日益凸显。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虽然我国的钢铁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钢铁出口国、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却不甚理想,不相匹配。究其多方面原因,产业组织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从世界各钢铁强国的发展之路来看,合理化钢铁产业组织是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所谓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就是在一国产业组织成长过程的特定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下,通过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间组织的优化,使产业内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产业组织基本形态(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企业间组织形态)的选择是其中心问题。

1 调整产业组织政策,提升产业自组织能力

我国的一些产业与国外相比,在资源(尤其是高级资源)、能力、知识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在短期内又难以提升。因此我们在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注重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充分认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环境因素和竞争力的关系,着手优化产业组织。从中国钢铁产业来看,国家的钢铁产业政策及产业组织结构还没有较好起到最优资源配置作用,中国钢铁企业在市场“自组织”能力不强。因此,产业组织政策调整主要就是要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来提升产业的自组织能力。

1.1 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 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对我国钢铁产业而言,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就要解决钢铁产业因过度竞争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具体来看,有效竞争应该是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形态,也是一种在政府产业组织政策干预下的企业集团或股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协调有机结合的市场行为。通过一些学者对发达国家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规律研究,发现大多数工业产业只有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才能长期保持高的国际竞争力。日本钢铁产业就是形成以新日铁、JFE、住友金属、神户制钢等寡头主导,大量中小企业与之共生的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使日本钢铁既充分享受到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又始终保持创新竞争活力。

1.2 降低行政性壁垒,是形成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的关键 如前分析,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竞争力不够强,正是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的“自组织”能力难以发挥完全。有效竞争取决于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而竞争活力又取决于市场竞争度,市场竞争度又由市场集中和进入壁垒相互联系共同决定。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实现差,关键在于存在行政性的进入和退出问题。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的实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在产业组织结构的自发演进中实现,政府要为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不能替代市场、人为安排一种产业组织结构。在市场经济下,进入与退出是产业主体的“自组织”行为,这是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关键。我国包括钢铁产业的许多产业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都存在的在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即产业进入过度而退出刚性,带来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差、地区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严重等状况,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这与我国地方政府的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于打开行政壁垒、放开竞争,这是培育和增强我国钢铁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取向。总而言之,我国的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效果就是做到使产业组织即有竞争性又具有组织性,既反对大些企业垄断,又要防止中小企业的无序竞争,即形成有效竞争局面。其目的不是刻意一味追求“集中度”,而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去引导、规范企业自组织行为。

1.3 钢铁产业组织政策调整的取向 针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具体情况,为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有效竞争格局,应该在钢铁产业组织政策上有所调整。

1.3.1 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构筑适度的进入壁垒,遏止过度竞争,改变我国钢铁产业进入壁垒过低是必要的;也要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降低退出壁垒,让在竞争中面临淘汰的企业能够顺利尽早退出,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注意调节以“集中度”控制为目的的进退管制政策思路,向注重“技术创新”政策思路转变。

1.3.2 引导企业集团进行“自组织”形成。除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外,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我国钢铁产业总量增速飞快,但成本上升急剧,造成整体利润率却下滑。想要扭转局面,获得更大的市场绩效,就必须要整合现有产业内部资源,提升行业控制力,实行集团化合作,走规模经济道路,实现钢铁市场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在整合现有生产能力,促进钢铁企业集团形成过程中,应改变过去政府行政安排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自组织的行为能力,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1.3.3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整合。随着我国钢铁需求扩张出现的原材料、燃料供应,运输紧张及供需矛盾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关注钢铁业上下游关系的调整,有必要还应鼓励企业走出去。

2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提高产业组织竞争力

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对产业内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而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是伴随着产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因此,通过创新产业组织形式,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组织能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1 产业组织形式的演进 产业组织形式演进来看,制造业逐渐从纯市场、纯科层企业向准市场的企业共生网络组织演进。企业共生网络是企业之间不采取合并行为(外部组织内部化),而是利用资本、技术、人事等多种纽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联系的网络组织形式,如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等。它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使产业组织更加协调,既有利于克服企业过大、市场过于集中造成的效率损失,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积累“共同知识”,培育产业组织能力。对产业组织形式演进进一步观察,可发现企业网络组织以是以产业内的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来实现。聚集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具有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及区位优势等作用。结合产业空间聚集的特征,这种网络组织形式往往又体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在成本、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所体现竞争优势已越来越引人关注。以日本钢铁业为例,日本钢铁产业布局特点就是绝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集中在由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洲五大工业区。1976年,该区域内钢铁生产量占全日本的87.3%,消费量占83.9%。

2.2 我国钢铁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对于钢铁业这种长流程生产模式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快速提升其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提升钢铁产业组织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对策,就是要尽力促进钢铁产业的集群发展。

2.2.1 充分认识钢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打破“省界经济”约束。我们分析了我国产业组织的“自组织”能力低,产业组织政策的“他组织”效应差,有效竞争的结构难以形成,与我国体制问题、与“财政分灶吃饭”等造成的地方政府的过度行为密切相关。在钢铁产业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存在“小、散、乱”的格局,缺乏效率而又重组困难,体现出浓厚的“省界经济”特色。在现有体制下,中国钢铁产业集群化存在较大的体制阻碍。因此,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形式创新,发展钢铁产业集群的体制前提就是要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整合。

2.2.2 对现有钢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进行区位优势分析,调整钢铁产业集群的区位布局。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同时也是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钢铁业生产原材料相当部分依赖进口。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内陆原材料、燃料地布局为主的空间格局已经远远不符合发展经济原则。即使是宝钢也没有深水港作为依托,达不到像日本钢铁联合企业那样,进口铁矿石不经转运直接进入厂区。供应宝钢的铁矿石要在北仑港转装小船,从而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同国内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必须进行空间格局调整。钢铁工业空间格局调整需同时与关停并转小型高炉企业、在临海地区增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结合考虑。

2.2.3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加强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企业自组织或组织的综合体,企业只有在掌握重要资源,能获得显著合作效益才会成为集群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政府应尽可能为企业建立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引导产业集群区内建立合作组织,促进企业间的自组织合作。这样产业集群内部才能够逐步形成信任与合作基础,增强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中的议价能力,降低商务谈判和合同执行成本及企业间的技术服务成本,进一步使集群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2]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08年钢铁行业风险投资报告.国家改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导报社.

上一篇:两学一做百题下一篇:关于寻找春天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