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极值法

2024-08-01

化学的极值法(10篇)

1.化学的极值法 篇一

关键词:化学计算,解题技巧,极值法,平均值法

极值法就是先将思路引向极端状况, 使问题简化以顺利得出结论, 然后再回过头来认识现实问题的方法, 常用来判断混合物的组成。

[例1]两种金属混合物共15g, 跟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制得11.2L氢气, 则下列各组金属构成不可能是 ()

A.Mg、Ag B.Zn、Cu C.Al、Zn D.Mg、Al

[解析]可假设一种二价金属。利用二价金属与产物H2建立关系式, 计算出金属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再按照平均值的知识去判断。

设金属摩尔质量为x

可将选项中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当于二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平均相对原子质量30进行比较, 均小于或均大于30都不合理。若有不能与盐酸反应的金属, 那么另一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30, 则不合理。应选B、D。

[例2]10g只含有一种杂质的Ca CO3 (可能含有 (1) Si O2; (2) Mg CO3; (3) Na2CO3; (4) K2CO3; (5) Na HCO3;) 样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产生4.3g CO2, 则Ca CO3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

A. (1) (3) (4) B. (1) C. (1) (2) (5) D. (1) (5)

[解析]将每10g样品产生4.3g CO2看作平均值, 假设10g样品全部是Ca CO3, 产生4.4g CO2;假设10g样品全部是杂质, 产生CO2质量应小于4.3g才符合题意。Si O2与盐酸反应不产生CO2, 10g Mg CO3与盐酸反应产生5.2g CO2, 10g Na2CO3与盐酸反应产生4.2g CO2, 10g K2CO3与盐酸反应产生3.2g CO2, 10g Na 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5.2g CO2。应选A。

[例3]今有碱金属 (M) 及其氧化物 (M2O) 的混合物共1.40g, 将其与水反应, 生成1.79g碱。求混合物的成分及其组成。

[解析]由于碱金属不确定, 可采用极值法加以讨论。即讨论1.40g全部为碱金属及1.40g全部为碱金属氧化物, 然后再根据平均值知识, 建立不等式求解。若1.40g全为碱金属 (设其相对原子质量为a) , 则产生MOH的质量为1.40 (a+17) /a (g) ;若1.40g全为氧化物, 则产生MOH的质量为1.40 (a+17) / (a+8) (g) , 显然1.40 (a+17) / (a+8) <1.79<1.40 (a+17) /a, 解得24.3

设x和y分别为钾及其氧化物的质量, 则:

[例4]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 一个盛有N2, 另一个盛有CO和O2, 在同温同压下, 两个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C.分子总数D.质量

[解析]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物质的量也相同。设两容器内气体均为1 mol, 1 mol N2中原子总数为2 mol, 质子总数为14 mol, 质量为28 g。应用极值法假设另一容器中1 mol气体全部是CO, 则原子总数为2 mol, 质子总数为14 mol, 质量为28 g;若1mol气体全部是O2, 则原子总数为2mol, 质子总数为16 mol, 质量为32g;根据平均值知识1 mol CO和O2的混合气体中, 原子总数为2 mol, 质子总数介于14 mol~16 mol, 质量介于28g~32 g。选项为A、C。

[例5]某不纯的二氧化锰样品, 已测知其含氧的质量分数为38.5%, 若只含一种杂质该杂质可能是 ()

A.Ca O B.Fe2O3 C.Cu OD.Si O2

2.化学的极值法 篇二

针对包头地区稀土冶炼工艺产生的氨氮废水,通过化学沉淀法对其进行初步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选取最佳控制点,继而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优化设计,做到用药最少,效果最好.

作 者:景明霞 JING Ming-xia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建筑工程系,青海,西宁,810016 刊 名:安徽化工 英文刊名:ANHUI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6(3) 分类号:X703 关键词:稀土废水   氨氮   化学沉淀法   正交优化设计  

3.什么是化学加固法? 篇三

化学加固则多用于湿陷事故处理,利用某些化学溶液注入地基土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胶凝物质或使土颗粒表面活化,在接触处胶结固化,以增强土颗粒间的连结,提高土体的力学强度的方法称为化学加固法。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应用很多,并取得实践经验的化学加固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碱液加固法,其加固机理如下:

一、硅化加固法:通过打入带孔的金属灌注管,在一定的压力下,将硅酸钠(俗称水玻璃)溶液注入土中;或将硅酸钠及氯化钙两种溶液先后分别注入土中,

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化学过程,一方面基于浓度不大的、粘滞度很小的硅酸钠溶液顺利地渗入黄土孔隙中,另一方面溶液与土的相互凝结,土起着凝结剂的作用。

二、碱液加固: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加固原则为: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黄土后,首先与土中可溶性和交换性碱土金属阳离子发生置换反映,反映结果使土颗粒表面生成碱土金属氢氧化物。

4.化学“五点”法教学模式 篇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我于1995年起对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改革,经过近五年对所所教学生的检验,越来越显示出了新教法的优越性。本人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并把它叫做“五点”法教学模式。

一、“五点”法教学模式的基本活动程序

1.创设情意,展示热点

“情景”包括外部情景和内部情景,外部情景是指教学设备、环境、气氛;内部情景是指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求知欲、思维启动等。良好的情景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2.巧妙设问,提出疑点

设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一种教学艺术,能起着激励、启发、点拔、反馈的作用。

3.实验探索,切中要点

通过创设情景和巧妙设问以后,教师立即抓住时机,点出研究的.主题,引发学生思维和进行实验探索活动。

4.问题讨论,掌握重点

讨论是一种集体活动,是在个人独立思维,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只对那些理解不深、认识不一致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问题的小结,归纳内容的关键点和重点。

5.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点拨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拨正学生的思维方法。要突破难点,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点拨、分析,要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设计时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结构,又要改造海陆空生不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五点”法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1.创设问题的方法

(1)指导阅读课内外读物;

(2)课前小实验;

(3)对生活中某些经验的思考;

(4)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2.巧妙设问的要求

(1)设问要有中心,要突出重点;

(2)设问要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3)设问要有直观性和灵活性;

(4)设问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3.实验探索的步骤

(1)根据问题提出研究的内容;

(2)设计实验方案,探索研究;

(3)得出实验结论,归纳总结规律。

4.问题讨论的内容

(1)交流探索性实验共同的疑点;

(2)针对焦点内容,围绕热点内容进行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

5.化学的极值法 篇五

【关键词】:化学学教学; 头脑风暴发法; 发散思维

一“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及特点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集体思考法或智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参与者敞开思想,集体讨论,相互启发、思维互补、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最后对提出的设想逐一客观、连续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黄金”方案。

二“头脑风暴法”理论依据

“头脑风暴法”最初用于广告设计,后来在大型企业的信息分析决策中被广泛地应用。其理论依据是模仿了人类大脑神经元发散型的结构,把我们的思维形成一个思维地图。构成我们大脑神经的神经元,就好像是一棵大树,分出无数的枝杈,这些枝杈就是神经元的树突,树突越多,就越容易和其他神经元相连,人也就越聪明。“头脑风暴法”符合我们自然的记忆模式,同时它也强调逻辑性,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信息、激发灵感。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三“头脑风暴法”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创设一种自由的气氛,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甚至是荒诞的想法。

2.在现阶段量有价值,而不是质。提出的建议越多越好,发言量越大,意见越多种多样,所论问题越广越深,出现有价值设想的概率就越大。

3.延迟评判。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头脑风暴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 4.禁止批评。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5. 取长补短,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

目前,这种方法在企业培训方面运用的比较多,但很少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笔者遵循“头脑风暴法”的规则,尝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并且有诸多收获。

四“头脑风暴法”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运用“头脑风暴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确保大部分甚至是所有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由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的过程。

6.化学的极值法 篇六

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专题时,场独立性学生的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学习其他三个专题时,成绩差异不显著。

究其原因,学生在解答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问题时,需要从所学的基础知识中提取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化学知识,并需要分析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这与镶嵌图形测验中的去隐蔽能力有着相似之处。

场独立性学生克服隐蔽作用能力强,认知改组能力强,他们善于找到不同知识点间的关系,把握问题的关键,所以这部分成绩较好。而在解答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学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等问题时,由于该部分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知识间的联系较有规律,它有利于场依存性学生的学习,因此,两类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

(2)在化学学习中,场独立性学生的总体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

应当指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学生、教师、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学习内容的不同,仅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

结论(1)在化学教学中,当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时,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不同类型化学知识时,学习的效果不同。一般说来,场独立性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

(2)对于学习抽象性的、需要认知改组的化学知识,场独立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对于学习偏重记忆的一般性化学知识,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学习效果差异不明显。

总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为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及因材施教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本研究仅是抛砖引玉之举,如何有效地利用心理学依据,进一步优化教学,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何谓“引导自学法”?

引导自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28化学教学

2003年,第1期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我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1.1 教师引导实施引导自学http:///法,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的前导者。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主要有四种方法:

其一,情景引导:教师创设情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的情景有问题情景、生活情景、实验情景等。

问题情景引导:如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工业上如何将它们分别提取出来?教师据此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两种物质在海水中的含量不同,因而提取时所用的方法不同。

生活情景引导:如节假日里,我们看到焰火闪闪,鞭炮声声。那么在鞭炮爆炸时,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教师将这一类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含有化学知识的生活情景形象地描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到思考的氛围中。

实验情景引导:教师在引出问题前,先做一个实验,然后请学生探究问题。如教师先做一个喷泉实验(不说明做喷泉实验所用的是何种气体),然后请学生探究形成喷泉的条件。学生往往根据喷泉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争先恐后地作出种种假设或推测。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课堂里很快便会形成探究氛围。

其二、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学习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认识和经验,这些认识和经验都构成了学生再学习的背景知识,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用以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有化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其它学科知识及化学学习方法知识等。

化学知识引导:常见的医药的说明书上一般都标明药品的成份,化学结构式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二份医药说明书,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分析探究药品可能具有的性质,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日常生活知识引导: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些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知道,教师利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两重性,既能产生温室效应,也能增加光合作用而使农作物丰收。

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化学同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其它学科一样,都属于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又称为元认知知识。教师运用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极好方式。

如学习了氯的有关化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用比较的方法去探究溴与碘的化学知识,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既会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又拓展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三、方法引导:教师通过方法引导,有利于学生运用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金属镁的有关知识后,学生知道工业上提取镁的主要来源是海水,那么,海水中还能提取哪些物质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些知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图书、上网等方法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并请一些同学汇总各自查找到的资料,出一期有关“海水里的化学资源”

专栏。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

其四、过程引导:学习过程引导,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的引导。教师在引导中,注意把问题按难易、深浅、先后、主次、大小等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并将这些小课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小课题的过程,即学生的自学解疑过程。如有关浓硝酸与铜反应的知识,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下列小课题:①浓硝酸分解时生成什么物质?②硝酸分解的哪一产物能与铜反应?③氧化铜能否在硝酸中稳定存在?

④推断硝酸与铜反应的产物是什http:///jinronglw/么?⑤在铜与硝酸反应中,硝酸起了哪些作用?⑥写出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这些小课题一一解决时,有关铜与硝酸反应的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常规过程也逐步掌握了。

1.2 自觉学习引导自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自学,这种自学是学生在学习兴趣或志向激励下的自觉学习行为,因此是一种自觉学习,它包括自动选择、自动求助、自动探究。

首先是自动选择。指学生围绕教学课题,自动选择学习材料、自动选择问题,自动选择方法。如在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时,烧瓶要不要干燥?对这一292003年,第1期

教师论坛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自动选择与此相关的资料,去思考、去探究。有的学生认为烧瓶必须干燥,否则氨气已溶解于水,不能产生喷泉现象;有的学生认为不必干燥,理由是只要通入过量的氨气,烧瓶中照常充满氨气。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实验,学生根据问题自动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通入气体的量的不同分别进行实验,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见,学生自动选择就是能动地、自主地选择学习,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是自动求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碰到问题时要自动求助。教师引导学生自动求助书本、求助资料。在求助这些还不能达到目的时,再自动求助同学或老师。在求助老师时,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品质,师生要共同创设民主环境。师生互相尊重、互相探讨,学生心理轻松自在愉悦,各抒己见,敢于“异想天开”,教师正是在学生学习中发现,发现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的。

第三是自动探究。引导自学法注重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是一种自觉的学习,所以,还须引导学生自动探究。教师设疑或学生有疑时,学生不断尝试解疑释疑,具体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想象、分析、归纳、推理获取新的知识,或者实验、观察,认识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自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以科学研究为方式进行学习的主人。

1.3 自主获取自主获取是学生自动学习后的一种收获,这种收获来自于自己学习中的习得和感悟,它不是教师的授予,而是自主的体悟和筛选,因而具有鲜明的自主性。

一是自主实验实践中获取: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或实践获取新的知识,是化学学科教学的特征之一。

如电解饱和食盐水能产生氯气,原因在哪里?如果由此结果就认为氯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比氢氧根离子的失电子能力强,有什么不妥?学生很容易想到离子浓度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通过电解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发现在产生氯气的同时,也产生了氧气,由此得出“氯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不一定比氢氧根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强”的结论。

二是自主分析中获取: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分析、归纳、想象和联想,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自主分析中获取知识。如:①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②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氯气与碱反应生成的产物是次氯酸盐和盐酸盐”正确的认识。

三是自主批判中获取:教师在运用引导自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鼓励学生不唯书本,不唯老师,不唯权威,勇于向这些挑战。如书本上说“次氯酸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沉淀”,但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而强于碳酸氢根离子,为什么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呢?学生对此会产生质疑,通过与同学、与老师探讨,经过实验证明,不会产生沉淀。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对这种自主批判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精神更要肯定。

四是自主建构中获取: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新知识自我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经常性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己获得的知识网络化、系列化。如学习了氯气、次氯酸、氯化钠、盐酸等内容后,引导学生构建有关氯元素的知识体系。在以后有机化学学习中,学习了卤http:///chengben/代烃与氯气取代、烯烃与氯加成,学生又将这些新知识纳入到原来构建的氯元素的知识体系中,完整了氯元素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中,一方面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获得了自我综合知识的能力。

7.化学的极值法 篇七

磷酸氯喹的流动注射逆胶束介导化学发光法测定

在酸性条件下,磷酸氯喹分子中氮原子被质子化后与阴离子AuCl4-形成离子缔合物,该缔合物被二氯甲烷带入鲁米诺的氯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逆胶束中,离解出来的AuCl4-立即与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发光强度与磷酸氯喹的.含量呈线性关系,从而间接测定磷酸氯喹的含量.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001~15 mg/L,检出限(3σ)为0.02 μg/L,对1.0 mg/L的磷酸氯喹进行11次平行测定,RSD为1.6%.该法已成功用于片剂的分析.

作 者:石文兵 SHI Wen-bing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及环境科学系,重庆,408003 刊 名:分析测试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年,卷(期): 27(3) 分类号:O657.3 关键词:逆胶束   磷酸氯喹   化学发光  

8.化学的极值法 篇八

本文在用化学沉淀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基础上,引入晶析辅助化学沉淀法的思路.即选择活化沸石、活化粘土和活化粉煤灰为晶种投加到反应器中,然后从氨氮去除率、生成晶体的`粒型、粒径等三个方面分析不同晶种的影响,并对生成的磷酸铵镁晶体进行X-衍射分析.研究表明:投加晶种有利于提高氨氮的去除率,但不会明显提高生成晶体的粒径.

作 者:张乐观 刘彪 ZHANG le-guan LIU Biao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环境工程系,河南,平顶山467044 刊 名: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DING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68(3)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晶析   化学沉淀法   氨氮废水  

9.化学的极值法 篇九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选修1-1第一章第二部分的内容(文科)。这一知识点在高考中是热点,06年、08、09年广东、江苏高考均以解答题出现,从这节课中我有以下反思: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

1、了解函数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函

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会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注:对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3、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会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具有解高考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通过研究导数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价值;另一方面,在近几年高考中导数应用几乎连连出现。

二、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2)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由于:一方面,通过初等方法与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过程中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极值概念的理解。由于选修课本没有极值概念而用极限引入导数,导致许多学生不理解导数的本质,因此学习中只能将导数作为一种规则。然而新课程强调对导数本质的认识,不仅将导数作为一种规则,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学习。另外,由于当时高二下学期时间紧,教学时仅仅让学生知道如何解题而已,而对于相互间的关系和概念的理解很少涉及,因此在现在复习中很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中采用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在基础题中先让学生练习找出问题及出错原因,然后通过知识整合加以总结,再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加以强化,从而真正突破难点。

三、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结合学案教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教学,(一)有效地增大堂课的课容量,(二)减轻板书的工作量,有更多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

(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中以讲练结合为主,同时配合使用导思点拨等教学方法。高三学生通过前面复习与练习已经对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解题规范性与运算技巧的掌握等细节上仍存在问题,因此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练习时间,再通过适时讲评实现总结与提高。当然对综合题的解决与解题突破口的选择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和适当的点拨。

课堂上还将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独立回答和集体回答、学生板演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当然,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要及时给学生一个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学生回答的信心,使课堂始终保持一种热烈、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本节课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

7、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本节课我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

8、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10.化学的极值法 篇十

成都树德中学博瑞实验学校

杨 琴

***

成都市金牛区金立路9号西城首峻

【摘要】目标学习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思考,不仅要研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且通过及时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关键词】目标学习教学 化学

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里的“一意求之”,就是指读书者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围绕着自己所瞄准的问题去挑选书去读书。读书如此,学习更应如此,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课堂的时间也是宝贵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示,那么课堂上老师的教可能只是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也只是敷衍了事,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制定学习目标呢?

学习目标为学生确定了具体的学习任务,渗透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起着“导航灯”的作用。学生知道自学要达到何种目标,协作学习要达到何种目标,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断调节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使学习活动不偏离学习目标,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的制定,在一些老师眼中看来都是一个比较简单随意的事情,只需要罗列出几条和本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即可,但这样的目标设定往往是“虚”、“大”、“空”,没有实质的促进作用,仅仅扮演了课件中的一个组成而已。比如:在学习气体装置的选择时,起初所列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判断方法;

2、能根据题目选出合适的装置。这两个目标虽然是围绕着整节课的主要内容来设置的,但在最后的课堂小结,学生叙述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时就显得有些杂乱,因为这一个目标里要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空洞的。于是我就把学习目标拆分为:

1、能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判断两种不同的发生装置;

2、能根据气体的密度判断使用何种排空法;

3、能说出选择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具备的性质;

4、能说出排空法和排水法的利与弊,并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装置。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后,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怀着明确的目的性去吸取知识,随着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学生体会到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课堂上的学习目标也轻松达到,而且通过最后的目标达成检测还帮助学生构建了整个板块的知识框架。

可见,学习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所授内容在新课标中的地位、要求,将重点、难点、突破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其次还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不仅要目标明了,还要有可操作性。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后,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

1、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直观的呈现出来。

学习目标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活化思维,提高运用知识的内聚力。因此每堂课制定好学习目标后,我都会将它呈现在课件上,在每节课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先齐声朗读两遍,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所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学习溶液第一课题时,实验较多,其中有一个酒精和水互溶的实验,实验做了,学生也看了,填写实验表格的结论一栏时,很多学生都懵了,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它想说明什么呢?这时将课件中的学习目标重新投放出来,提醒学生从学习目标上面试着找答案,因为我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必然是围绕着学习目标设计的,不会无意义的出现一个实验,很快学生结合着学习目标中的一项:通过实验知道溶质形态的多样性,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找到了想要的结论。因此,将学习目标先呈现出来是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一步。

2、充分利用预习导读

学习目标是一条贯穿整堂课的主线,因此我会在课堂上先花3至5分钟,让学生结合着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想让学生通过预习先提炼一遍教材中的有用信息,但几次课下来,却发现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用记号笔整段整段的勾画,把整篇都画的乱七八糟,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后来,为了让学习目标的“导航”作用更精准,我增加了一个预习导读来协助。所谓的预习导读,就是将学习目标拆解成一个个更小的问题,而且学生也能比较轻易的在书上找到答案,只需要勾画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比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有一个目标是需要学生掌握盐酸的物理性质,我在设计预习导读的时候就将它分解成了一系列小问题:盐酸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的物质?打开瓶塞有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样的气味?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在书中找到答案,自然也能整理出盐酸的物理性质了。因此,预习导读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捷径。

3、教师解读目标,剖析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到了所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教材的例题,初步了解了解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尝试完成“预习检测”中的相关题目,将一些简单、较易达成的目标就在自学中解决,接下来就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解析目标。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尚未理解的知识点、存疑惑之处、易错之处、容易混淆之处。通过教师的讲解,把所学内容的思路理清,使知识条理化;通过剖析重、难点,让学生理解记忆概念;通过讲解解题的一般思路,教会学生解题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因此,解读学习目标,剖析重、难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核心环节。

4、通过多种途径,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

通过对学习目标的监控,特别是通过达标训练检查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方法的恰当性,自我调控的有效性以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质量,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和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的不足,开展补偿、总结、提高等活动。课堂上,我至少会预留5至8分钟的时间用来检测当堂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通常是让学生先完成课件上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的一些练习题,练习题也分为基础部分和提升部分。基础部分是对学生较低要求的考核,主要是一些定义,概念的理解;提升部分是对学生较高要求的考核,主要是不同题型的变式练习。然后在课后布置一些与目标要求相匹配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加以强化。通过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以便进行查漏补缺。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激起无数次成功的信念和力量,始终以良好的心境和高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高效率地达成目标。除了练习的方式外,我还经常采用课前抽问,听写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并且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检测目标的达成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

5、温故而知新,不断强化学习目标

把握好一节课的最后3分钟,结合着黑板上的笔记做一个简短的课堂小结,把当堂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知识串联,形成一个当堂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记忆和消化。然后在课件上重新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先让学生自己判断一下本堂课的目标达成度,然后再找一位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这样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其他学生也在聆听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通过对当天作业的批改,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哪些已经都掌握了,哪些理解有误区,哪些知识在后面还要强调„„作业中都会有最直观的体现,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再去订正,加强,消除存在的薄弱知识。

除此以外,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每周周考,试题内容都是近一周所学的知识,但试卷不能使用练习册上的配套套卷,必须是教师根据课堂及作业的反馈,有针对性的去编织的试题,考后及时批改,并分析学生的成绩,找出学生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评讲试卷时重点强调,再通过习题和周考再次呈现,反馈,以此反复,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就在这样的反复中被解决。因此,不断的强化学习目标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力保障。

6、不断反思,提升自我

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其激励功能可贯穿于学习全过程。认定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达标,调动学生参与;验标训练,强化学生参与;扣标整合,深化学生参与。因此,教师在课后还应不断的去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今天的教学目标我达成了吗?教学内容、深度、难度是否合适?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进行更恰当的改进?学生的课堂反馈是不是说明目标切实可行?通过这样的思考,再付诸于文字,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学习目标更好的呈现。

三、结语

课堂,知识的海洋,为了到达成功的彼岸,每一个孩子都在摸索着自己的路径,付出着汗水和努力,而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就是混沌天际中的一盏指路灯,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让这盏指路灯更明亮,为每一个孩子保驾护航。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彼岸就在不远方!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写快乐的旅游的作文600字左右下一篇:大学生自我鉴定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