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工作制度

2024-11-04

临床输血工作制度(精选13篇)

1.临床输血工作制度 篇一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指导医院科学合理用血,指导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合理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特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制定输血工作计划,具体执行工作由检验科负责。

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临床输血管理的重要依据.3、病人输血前应做血型、输血四项(又称输血前检查):ALT、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nti-HCV、anti-HIV、RPR,下同)、血型血清学检查。报告单贴在病历上,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以备日后信息反馈及资料备查。4、病人输血应由经治医师根据输血适应症制定用血计划,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审批后,逐项填写好《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核准签字后,连同受血者血样交检验科作交叉配血。

5、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病人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病人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病人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6、严格执行《临床用血审批制度》。

7、护士接到输血申请单后,必须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门急诊、诊断和输血治疗同意书。贴在试管上的条形码标签,必须填写患者的姓名、床号、病区。

8、抽取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时,必须有二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到患者的床边,按照输血申请单共同核对床号、姓名后方可抽血,执行者、核对者在输血申请单反面签全名。同时有二名以上患者需备血时,必须严格遵守“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应逐一分别采集血标本,严禁同时采集二名患者的血标本。

9、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由科室医务人员送交检验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10、由检验科通知血站送血并交叉配血,配好后由检验科送到输血科室。

11、接血和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的病区/门急诊、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交叉试验结果,及血液外观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名。12、输血前由二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按照“三查,十对”标准,严格查对输血单及血袋标签上的各项内容,同时在输血单反面签上输血时间及执行者、核对者的全名。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1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如遇特殊情况,未能按时输血,应及时与检验科联系,不能将血放入病区普通冰箱内。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14、输血时,由二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与值班医生)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边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血型等,确认与输血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观察2~3分钟后离开。

9、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中间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后再继续输注。

10、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在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医师及时检查、治疗、抢救。

(3)保留余血、通知血库,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11、输血完毕后,护士将输血单贴在病史的一般检查粘帖单上,空血袋用专用容器送回血库保存至少一天。

7、检验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病人的RH(D)血型,准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9、凡遇有下例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①交叉配血不合时;②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10、配血合格后,由检验科送血到输血科室。输血科室医务人员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接收。病人的陪人和家属、实习生不能接收血液。11、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12、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13、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14、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①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②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检验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15、检验科接到有关输血异常情况的通知时,检验科医技人员应及时赶到现场,同医护人员一起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保存好输血反应回报单,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办。

16、检验科室应做好血袋回收工作,至少保存一天,集中处理。

临床用血审批制度

(1)治疗性输血,要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应本着科学输血、合理用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申请用血。由临床医师申请,科主任签字方可供血。(2)手术患者,提倡无输血手术或少量成分输血。尽量动员家属或亲友?助献血。

(3)急诊急救输血,临床医师可先申请400ml以下的用血,由上级医师签字(或补签字)后直接交检验科配血;500ml—1000ml的急救用血,要经科主任审批签字,大于1000ml经医务科及业务院长批准;大于2000ml时,报医院领导审核签字。

(5)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把关并签字后连同受血者血标送交检验科配血。

2.临床输血工作制度 篇二

1 成分输血的理论

成分输血是指以现代的分离技术, 对采集的全血迅速将有效成分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分离成各种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 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 选择输注其所缺乏的成分而达到有效输血的目的。

依据科学实验证实, 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温度是不相同的:红细胞一般为 (4±2) ℃, 白细胞和血小板为 (22±2) ℃, 新鲜冰冻血浆为-30℃以下。为了使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必须将各种血液成分分离, 按各自的保存条件予以保存。一般说来, 血液保养液提供的保存期是针对 (4±2) ℃保存条件下的红细胞输入受者体内后存活率≥70%的标准而言的。现有的ACD-A或CPDA保养液提供的保存期是35 d, 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质量标准要求。离体后于 (4±2) ℃保存的白细胞5 h~7 h即失去功能, 3 d开始溶解, 5 d基本上全呈破碎状, 但细胞上广泛分布的人白细胞抗原 (HLA) 抗原性依然存在。既往输过血或多次妊娠已产生HLA抗体的患者, 应用此种血液制品后可引起非溶性输血反应。离体后与 (4±2) ℃保存的血小板12 h即失去功能, 24 h即有明显被破坏的迹象。主要原因是血小板遇冷后在形态上发生变化, 由盘状变为球状, 容易聚集和破坏, 输入人体后, 其存活期短, 但其表面携带的抗原性依然存在。血小板表面有三种抗原:ABO、HLA-Ⅰ类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 , 其中HLA-Ⅰ类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在 (22±2) ℃条件下, 国产袋可保存1 d~3 d, 进口袋可保存5 d~7 d。离体后6 h凝血因子的数量及活性即开始降低, 尤其是不稳定的Ⅴ (第五) 和Ⅷ (第八) 因子, 但在-30℃以下所有凝血因子均可保存1 a。所以, 富含凝血因子的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要在采血后6 h内完成。即使 (4±2) ℃保存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完好, 但200 m L全血中含有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达不到临床上的最低治疗剂量 (仅为1/10治疗剂量) 。白细胞和血小板最低治疗剂量的绝对数分别为1×1010个和2.5×1011个。

2 成分输血的优越性

与全血相比, 成分输血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疗效高, 针对性强。特别是可以将血液成分提纯, 得到高浓度、高效价的血液制品。把多个供血者的同一血液成分混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有效的治疗剂量, 输注后疗效显著提高。如一个70公斤体重的患者, 血小板减少, 有严重出血, 血小板计数为10×109/L。要将血小板提升到50×109/L, 大约需要3200 m L全血, 才能达到止血目的。患者根本无法耐受如此大量的血液, 但机采浓缩血小板一个治疗量 (≥2.5×1011) 容量约150m L, 输注后即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再者, 医院输注的全血多是库存的, 血小板、凝血因子的活性基本消失, 对于需要这些成分做治疗的患者毫无意义。2、安全性高。血液成分非常复杂, 红细胞血型有26个、400多种抗原, 而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也有各种特异性抗原。因此, 全世界人群中除同卵双胎外, 血型几乎没有完全相同者, 成分输血最大程度避免了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 只选择患者缺乏的成分, 减少了感染病毒的危险性, 避免或降低了免疫反应的发生率。3、成分输血可避免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循环超负荷、电解质紊乱等输血不良发应.4、成分血稳定性好, 浓缩包装, 便于运输和保存。贮存于ACD保养液中的全血在4℃一般只保存21d。分离提纯的各种血液成分, 在适宜条件下可长时间保存, 有利抢救治疗的需要。干燥剂型血液制品更具有长期保存和便于运输的特点。5、一血多用, 一份宝贵的血液可进行分离、提纯, 分别制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各种不同成分, 有限数量的血液可供更多病人的治疗, 既节约血源, 减轻社会、个人负担, 又使血液的各种成分得到合理、科学的利用, 避免全血输注所造成的浪费, 这在当今血源紧缺的形势下尤为重要。6、血站制备可长期低温储存的冷冻红细胞和血小板, 解冻处理后即可输注, 极大的方便了偏型、稀有血型及急需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的抢救。

3 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及其适应症

随着血液成分离技术的进步和分离机的广泛应用, 成分血的品种不断增多, 质量也不断提高.现常用的品种有。

3.1红细胞制剂包括浓缩红细胞、添加剂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年轻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 主要用于治疗各科急慢性贫血;

3.2粒细胞制剂, 仅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对抗生素无效的患者;

3.3浓缩血小板制剂, 是治疗各类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的唯一疗法;

3.4新鲜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迅速补充各类凝血因子及用于血浆置换术;

3.5血浆蛋白制品, 其中白蛋白、血浆蛋白溶液用于血管内外白蛋白的缺乏, 而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某些病毒和细菌感染, 治疗某些免疫缺陷等;

3.6冷沉淀、补充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等因子, 用于治疗血友病甲、低纤维蛋白血症、严重创伤、出血等[1]。

4 输全血治疗方法可能产生的缺陷

免疫性过敏反应与免疫性溶血反应, 多是因为输入一些无必要的血液成分 (抗原) 而引起;发热反应, 多因输入死亡的白细胞、血小板而引起。 (因血液在4℃~6℃库存天后, 白细胞、血小板全部死亡) ;非心源性肺水肿, 因白细胞发生凝集后堆积于肺毛细血管而引起;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多因输入HLA抗原引起, 此抗原大量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中;微聚物形成所致的反应, 多因输入库存1周后的全血所引起。全血库存1周后, 白细胞的核和血小板形成约20μm~80μm大小的凝聚物, 若大量输入, 则会发生肺功能不全。

5 成分输血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生旧的输血观念未变, 他们认为全血“全”, 出什么, 补什么。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 没有全血就输“红细胞+FFP[2]”以达到输全血的目的。许多医生给患者输注FFP是为了扩张血容量、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力,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不仅效果不好, 而且冒很大风险。扩张血容量可以用其他胶体溶液, 增加营养可以用氨基酸、脂肪乳等, 增强免疫力可以用丙种球蛋白, 这样做不仅效果好, 而且没有风险;个别输血科或血库不能或不愿抵制这种不合理要求, 或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而主动搭配FFP;血站、输血科有富裕的FFP供应。成分输血的目的是:一血多用, 节约血源;提高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发生。FFP与红细胞搭配使用或者把FFP当作扩容剂、营养液、免疫增强剂来使用, 都是不合理应用[3]。这种用法不仅违反了成分输血的宗旨与原则, 不能达到成分输血的目的, 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 大大增加了经输血传播疾病的概率。

6 讨论

全血是制备成分血的原料, 它能同时制备出红细胞、FFP、冷沉淀等各种成分, 因此, 推行成分输血能做到一血多用, 显著地节省了血液资源[4]。成分血具有高纯度 (成分相对单一) 、高浓度、体积小等特点[5], 故能提高输血疗效, 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 减少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节约血源等优点, 是今后输血疗法的发展方向, 同时, 也要杜绝不合理使用成分血的现象, 树立新的成分输血观念-缺什么, 补什么的观念。总之, 用于治疗由于缺乏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所引起的疾病。这样可以一血多能, 充分发挥血的最大作用。我国《输血法》也规定了医疗机构要推广输血新技术, 重点是成分输血, 制定了等级医院成分输血达标的具体指标.如今, 成分输血已成为衡量医院、医生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输血现代化的方向, 它使人们在接受输血时更安全、更科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阎东河, 姜美林《现代临床输血技术》2003.799102.

[2]单闯.新鲜冰冻血浆临床应用新观念[J].现代实用医学, 2003, 15 (9) :583-585.

3.临床输血工作制度 篇三

[关键词] 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8-01

医疗工作是一种风险较高的工作,在医疗工作内容中,输血治疗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风险性。因为病毒存在“窗口期”和未知性,新的病毒不断地出现,检测技术的很完善,无法完全杜绝疾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现象。所以,无论血液通过多么严格的程序检验合格后,仍是具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另外,输血治疗还可以引起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热、溶血、过敏以及和输血有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1]。本文对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输血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8.24±5.81)岁。本组患者均符合下列输血指征:①外科患者出现如血小板<50×109/L等此类的微血管出血现象;老年内科患者血小板<(20-30)×109/L。②由于急性血液丢失从而引发休克的患者。③成人血红蛋白小于70g/L,未出血患者的HB小于90g/L以及其他慢性病等。

1.2 方法 观察记录100例患者在输血前后是否有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者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計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前有18例患者未给予预防用药,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有82例患者给予预防用药,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临床输血前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后出现2例荨麻疹,5例呼吸困难、咳嗽,10例发热。共计发生不良反应1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其中7例患者输入血小板,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15例患者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其中发生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78例患者输入新鲜浓缩红细胞,其中发生1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后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P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1天内均已好转。

3 讨 论

对于临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而言输血安全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输血的质量能够将一个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充分的体现出来,对输血安全的管理进行加强可以使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性[2]。

在进行输血工作前,医疗机构应使用各种方法将输血的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对存在恐惧、紧张且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输血知识介绍,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定。通常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出现的事故或者是差错多是由于医务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所引发的,所以实行“三查八对”可以有效的预防输血中出现的问题和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高更高效、更安全的医疗服务内容。同时,在进行输血时,护理人员还应记录相关的输血情况,对患者的沿血管走行部位是否出现皮肤瘙痒、肿胀、疼痛、发热等现象,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胸闷、体热感、呕吐、恶寒、背痛以及休克、脉搏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皮疹、面色潮红等症状进行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中止输血,给予生理盐水进行治疗,并及时告知医师进行抢救工作。此外,在进行输血过程中,还应对患者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进行控制,并保存输血的原始资料和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血液的出入库信息、交叉配穴结果、血型鉴定结果、血液质量观察信息、输血不良反应等,在书写时要遵循可溯性、规范性、科学性、完整性、真实性等规定。并按照保管规定对输血记录进行十年以上的保存,一经发生医疗纠纷,该资料则会成为客观资料,具有法律作用[3]。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患者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的输血的不安全因素,抑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曾俐敏.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的意义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6):413-414.

[2] 林琼琳,郑全荣,徐晶心,等.医院输血科加强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11(03):249-250.

4.临床输血工作制度 篇四

(十三)1.临床输血及血液成分必须由本院经主医师申请上级医师

核准,并详细填写输血申请单的各项内容。

2.输全血或其它血液成分,都必须在预定输血的前一天

10:30分之前将输血申请单提交血库,以便输血科汇总向血站提出用血计划(急诊除外)。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急诊用血事后2天内应当按照要求补办手续。

3.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大力推行节约用血、成分输血、自体输血。

4.为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的用血申请,应予审查,对使用不合理的血液成分及剂量输血科有权进行调剂。

5.临床输血工作制度 篇五

【摘要】 目的 对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有显著提升。结论 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输血;护理;输血路径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代偿性、支持性治疗手段,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操作,然而输血所致疾病及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使输血安全性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注[1]。为探讨提升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笔者选取98例输血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其中观察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8-78岁,平均(58.4±3.2)岁;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输血量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输血护理中根据输血路径操作:首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输血路径护理内容的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法有充分掌握;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意义、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考虑充分后签字确认;在输血前将输血路径图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并加以解释,使其可对输血过程、护理方法有提前了解。输血路径如下:

1.2.1 输血前准备 ①采集血液标本并送检:根据医嘱准备好采血样品并填写输血申请单,提供交叉配血的检查单,在试管上贴上相应标签,做好床边核对及再次复述;按照相应规范展开血标本采集;对申请单中信息进行确认;将申请送到输血科,由两方核对并进行登记。②取血、核对:护理人员至输血科内取血,两方遵行“三查八对”制度给血,在核对正确后两方签字确认。③血液保管:保管血液时不可加温、剧烈震荡或在室温下久置。

1.2.2 输血操作 ①输血前核对:在治疗室内执行两人三查八对制度,带病历在床前再次核对,待信息核对无误后两方签名确认。②输血操作:输血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严格遵循输血常规操作流程;对输血中患者情况密切观察,当有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3 输血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完成输血后及时填写护理病历,保存好输血文件,妥善保管血袋和编号。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标准自行设计输血差错发生情况调查表,并对两组患者护理中输血差错发生率进行统计。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自输血前准备工作、输血操作及输血后处理三方面对患者关于输血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调查。在实施输血路径前后,对全体护士输血技能知识、相关法律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10.42%(5/48),护理满意率为85.42%(41/48);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2.00%(1/50),护理满意率为98.00%(49/50)。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输血路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前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为:基础知识(23.5±2.7)分,基本技能(33.7±3.2)分,法律法规(13.7±2.1)分;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各项评分为:基础知识(29.4±3.6)分,基本技能(38.2±4.5)分,法律法规(18.2±3.8)分。对比可知,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方法,在开展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需做好输血准备,以免患者因严重贫血、大量失血而发生危险[2]。虽然输血是对病人展开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因为目前输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输血操作不严谨等多方面原因,输血差错事件时有发生,输血差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与抢救,甚至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输血路径可对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提高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护士在展开输血操作时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使临床输血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在输血中展开多次核对,对输血路径所涉及的输血各环节展开监测,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输血记录等手段,可为患者输血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证。我院在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有力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输血必要性、意义,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6.临床输血总结 篇六

蔡院长,医务科、输血科、护理部及临床各科主任参加 会议由医务科长李建军主持。

输血科主任对2012全年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总结,结合各科室输血病历记录的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并细化分析了三级医院评审中对输血管理的要求,希望相关科室在临床输血管理中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科主任积极发言,积极探讨了血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可实施的方案,术中与麻醉科共同进行血液稀释进而节省血液资源的一些相关经验。输血科对输血指征控制及应用新技术对血液输注严格把控进行了交流,为加强合理输血管理增加了保障。输血科预计在6月份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输血培训。

7.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综合本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间经过输血治疗的13359病例, 选出其中发生过输血反应的130例进行研究, 所有接受输血的患者中输血反应率0.98%, 在130例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中, 男患者71例, 女患者59例年龄21~72岁, 平均年龄47.5岁。

1.2 观察方法

按照卫生部2000年《临床输血规范要求》, 对所有的输血病例, 收集其中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 由医务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 将所有情况收集、分类、分析并储存[3]。

1.3 统计学分析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的比较

不同血液品种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26.433, P=0.001, P<0.01) 各年度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1年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中发生反应的患者共130例, 总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97%。

各种血液成分输血所产生的反应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最高, 其次为血浆, 红细胞较低, 白细胞次之, 洗涤红细胞引起的反应比例最低, 其中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进行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130例输血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130例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中, 因其年龄性别的差异, 进行分年龄段比较, 分类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因输血患者年龄性别的差异,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比例不同,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男女患者反生反应的概率有差异性。

2.3 130例输血反应的处理方法

地塞米松、泰诺等治疗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治疗效果, 异丙嗪无效;地塞米松、异丙嗪等对过敏反应有治疗效果。

3 讨论

在我院进行的此次研究之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130例病例在所有患者之中所占比例为0.97%, 远低于文献记录中的1%~10%。

在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中, 输注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 反应的发生率不同, 血小板最高, 其次为血浆、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而所有的血液制品所引起的反应中, 过敏反应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发生过敏反应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液制品中残余的血液供体上的蛋白类物质, 当此物质进入受体的血液之后, 经过循环途径引起受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反应, 从而发生过敏反应, 有关此种反应的主要抗体是IgA抗体[4]。

在输注白细胞发生的反应中全部为发热反应, 这跟人体的的发热机制有关, 相关白细胞可以刺激机体发热。

在所有的输血病例中我们发现, 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例子最少, 这对与解决输血反应的难题有重要的意义[5]。根据研究发现, 血液经过处理而得到的洗涤红细胞中有关于供体的无关的蛋白类物质含量极低, 因此在所有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中相关的过敏反应例数极少。

实验证明输血是对相关需要的患者有效的, 只要掌握了相关指征, 严格按照章程进行, 进行严格的配血等核查工作, 减少可能的输血反应, 使患者接受安全的输血,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乐虹, 严莎.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10) :5-7.

[2]林琼琳, 彭燕.三种预防输血反应方法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6 (9) :66.

[3]杨卫东, 夏玉彬, 郝增光, 等.葡萄糖酸钙预防输血反应100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 2004, 31 (24) :19.

[4]周成武, 严炎根, 叶培豹, 等.药物防范输血反应必要性对照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4) :256-257.

8.临床输血病历评估结果分析 篇八

【关键词】 临床输血;病历评估;结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8-01

随着对输血研究的深入和血液分离之术的不断提高,血液制品已成为重要的临床支持治疗,其输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高。为了提高本院输血服务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我们通过对输血病例的评估,发现在输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加以改进和督促,确保输血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院2012年1——10月輸血病历每月20份,包括内科,外科,妇科,骨科,ICU,共200份。

1.2 评估方法 有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内容包括:①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输血前相关检查,输血病程记录,临时医嘱,麻醉记录单,手术及外伤患者出血量,输血过程护理规范化操作程序,不良反应汇报单,输血记录单等考核指标进行评估。

2 结 果

评估合格率为58%。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输血指征不明确,适应症掌握不严格,红细胞输注后未复查血常规,无输血后疗效评估;②输血记录不详细;③血液取回后未及时输注;④输血记录无输血量,无护理记录;⑤无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不完整,签一次输血治疗同意书多次输血;⑥有不合理输注现象;⑦大量输血后无履行大量输血审批手续;⑧医嘱和输血量不符合。

3 讨 论

通过对输血病历的评估发现在我院临床输血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杜绝输血安全隐患,医院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实现医院临床输血安全目标,近几年我院在临床输血管理方面建立了《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医院临床用血考核制度》,《医院临床用血质量控制评估制度》《医院临床医护人员输血培训制度》,并加大了临床输血病历考核制度,有输血管理委员每月专项抽取各科输血病历进行考核,对查出的问题要求科主任分析存在的原因及整改措施和目标,并在院内通讯通报,并按照《医院临床用血考核制度》给予处罚,对临床输血病历书写标准化内容加强培训和学习,建立健全完善的输血医疗文书,减少医院输血医疗纠纷,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的合法权益。输血科积极配合临床疾病诊治,不定期参与有医务科组织的相关疾病和重大手术会诊,提出输血治疗方案,让输血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合理满意的效果。坚决做到依法管血,依法用血。通过对全院医护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把医患沟通技巧级输血医疗文书完整性保密性与输血法规的相关性作为宣传培训重点,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操作程序规范操作,防范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9.临床输血操作规程(范文) 篇九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试行)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赣州市中转血库(医院血库、输血科)业务考核标准》(暂行)的有关规定。制订我院操作规程。

一、输血原则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输血指征,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不多输,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二、临床输血前的准备与申请

1、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2、输血前准备: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过敏、发热)和经血传播疾病(HIV、HBV、梅毒、血液寄生虫等)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做相关检查(ALT、乙肝两对半、HCV、HiV1/

2、RPR、ABO血型、Rh血型、Hb、HCT、血小板、不规则抗体筛查)等。患者或其家属在《石城县人民医院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医务科)或分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输血治疗的申请:《石城县人民医院临床输血申请单》为本院唯一有效的临床输血申请单,申请输血时由经治医师将《输血申请单》内容逐项填写完整,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凡资料不全的《输血申请单》,特别是缺乏输血史、妊娠史和医师签名的《输血申请单》要退回临床科室补上,不得迁就。

一次用(备)血量超过2000ml要履行报批手续,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急诊除外,之后必须补办报批手续。

4、亲友互助献血。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赣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Rh(D)阴性和稀有血型患者输血。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6、血型鉴定:

1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1)、ABO血型鉴定:见《全国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P89-92。

(2)、Rh血型鉴定:见《全国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P93-95。

(3)、A、B亚型及其他亚型鉴定:见《全国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第六章《血型血清学检查》。

(4)、凝聚胺法ABO血型鉴定:

①、取试管2支并标记为“A”管(加A型血清,含抗B)、“B”管(加B型血清、含抗A)。加已知血清2滴,再加1滴待检者3%--5%血球(洗涤或不洗涤)。

②、各加LIM(低离子液)0.6ml,混合均匀。

③、再各加2滴Polybrene Solution(凝聚胺液)混合。3400rpm离心10秒或1000转/分 离心1分钟。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使壁管残留大约0.1ml左右的液体。

④、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必须重做。

⑤、最后加2滴Resuspending(复悬液),并轻轻混合,结果判断:如A管凝集散开,B管凝集不散开,鉴定血型为“A型”;如A管凝集不散开,B管凝集散开,鉴定血型为“B型”; A管、B管均凝集不散开,鉴定血型为“AB型”; A管、B管均凝集散开,鉴定血型为“O型”。

说明:凝聚胺法ABO血型鉴定对于凝集管来说,不能排除免疫性抗体的存在。

(5)、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证实。

三、交叉配血(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

1、血样采集和《输血申请单》送验。确定输血后,由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 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不能在输液通道或与输液同侧静脉取血)。并由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输血申请单》一同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送、验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2、血样和《输血申请单》的拒收。受血者血样标签填写内容与《输血申请单》所填内容不相符;血样标签与《输血申请单》项目填写不完整、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含义不清等,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要求临床医师重新核对补齐或重新填写“血样标签”和或《输血申请单》,不得在原“单”上涂改更正。采集血样量不够要求重新采集。

四、交叉配血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一)、交叉配血标本:用于交叉配血的血样必须是输血前3天以内的(含前次交叉配血留下的血标本),量不少于2毫升,若须多次配血,每增加一次血量也相应增加1毫升。若是事先保存的血样应确定其未变质后方可使用,一般应重新采集。

2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右旋糖酐可干扰交叉配血,应在输注前采集交叉配血标本。

(二)、交叉配血前应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3个月内的婴儿可以不做反定型),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紧急输血时可除外),正确无误后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三)、对交叉配血不合、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必须做抗体筛选试验。

(四)、每次交叉配血完毕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都必须密封或将试管盖紧,在2-6℃至少保存(放冰箱)7天。

(五)、交叉配血方法的选择。

1、盐水介质配血法:适用初次受血或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的患者。

2、凝聚胺配血法:凡盐水介质交叉配血不合、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均使用本配血法。

(六)、交叉配血操作方法

①、盐水介质配血法:见《全国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P107-109。②、凝聚胺配血法: 1、3%--5%(红)血球悬液配制:1毫升生理盐水中加30--50微升压积红细胞,混匀(洗涤或不洗涤,盐水介质配血法最好洗涤3次)。

2、取试管两支,标记主、次侧:

主侧:病人血清(浆)2滴,加供血者3%--5%血球1滴。次侧:献血者血清(浆)2滴,加病人3%--5%血球1滴。

3、各加LIM0.6ml,混合均匀.室温静置1分钟。

4、再各加2滴Polbrene Solution混合,静置15秒。5、3400rpm离心10秒或1000转/分,离心1分钟。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使壁管残留大约0.1ml左右的液体。

6、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必须重做。

7、最后加2滴Resuspending,并轻轻混合,观察结果。如凝集不散开,则为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为配血不相容;如凝集散开,则为Polybrene引起的非特异性的凝集,为配血相容,进一步在显微镜观察有无凝集。

8、交叉配血报告方式:① 同型交叉配血:“主、次管交叉配血无凝集、无溶血反应”,② 异型交叉配血(不主张):“主管交叉配血无凝集、无溶血反应;次管交叉配血有凝集、3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无溶血反应”。

(七)、抗体筛选试验操作方法:

1、抗人球蛋白试验:见《全国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2、凝聚胺抗体筛选法:

(1)、取2支试管,各加病人血清(或血浆)2滴,分别加入3%--5%筛检血球(谱细胞)1滴。

(2)、各加LIM0.6ml,混合均匀。

(3)、各加2滴Polybrene Solution 混合。

(4)、3400rpm离心10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使壁管残留约0.1ml左右的液体。

(5)、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必须重做。

(6)、最后加2滴Resuspending,并轻轻混合,观察结果。如凝集散开,则为Polybrene引起的非特异性的凝集,为抗体筛查阴性,如凝集不散开,则为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为抗体筛查阳性,进一步进行抗体鉴定(性质、效价)。

(八)、将交叉配血结果、ABO血型复定结果、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等内容逐项填入《石城县人民医院输血记录单》中,此“单”为“交叉配血报告单”,经认真核对无误后与全血或成分血一起发往临床(入病历)。并将“交叉配血结果”登记在《石城县人民医院交叉配血结果记录本》上。

(九)、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同型输注。

五、血液入库、核对、储存

1、全血、血液成份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型码,储存条件)等。及时进行入库登记。

2、按A、B、O、AB血型将全血、成分血分别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标识。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全血质量(4℃±2℃保存)外观检查(见附表一)。全血及其成分的储存条件和保存期(见附表二)。

4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3、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不合格。

4、《石城县人民医院血库收、发血记录》填写要求。

(1)、按表中内容逐项填写完整,不得漏项。

(2)、“入库”栏中的“血袋号”根据储血袋下方的“血袋编号/条型码”中标明的号码填入其中,发血时将“血袋编号/条型码”易撕条撕下贴在“出库”栏的“血袋号”栏中(由配发血人员执行),另一张“血袋编号/条型码”由临床输血操作人员在输血前核对无误后将其撕下贴在《石城县人民医院输血记录单》中的“供血者血袋号”栏中。“入库日期与时间”、“取血日期与时间”应按年、月、日、时、分钟格式填写完整;“入库”、“出库”栏中的“血型、品种、数量”应相符;“出库”栏中的“九项核查、取血日期与时间、取血者”由临床取血人员填写。

六、血液的出库(发血)

1、配血合格后由配发血者通知(电话等)用血科室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禁止患者及其家属、亲友等取血。用血科室工作人员由于患者急诊正在忙于处理时,配血者或本院非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有责任将血液送至用血科室。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血液及其成分血发出后不得退回,要求临床医师严格把握。

4、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七、临床输注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 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检查无误方可进行输血。并将另一张“血袋编号/条型码”撕下贴在《石城县人民医院输血记录单》中的“供血者血袋号”栏中,以备日后查核。

2、冰冻血浆的溶化。①溶浆水浴箱。水量充足(2/3),有温度计监测水温(37℃)。

5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每周清洗消毒、换水一次。②溶浆方法。将冰冻血浆浸没在37℃水浴中,不停地轻轻摇动,直至完全融化为止。其他溶浆方法均不得使用。

3、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合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4、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5、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6、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7、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8、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石城县人民医院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及时记录在《输血反应登记本》上。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6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9、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 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八、公民无偿献血

1、积极开展公民无偿献血。

2、对已参加公民无偿献血的用血者,辖区内的凭《无偿献血证》由赣州市中心血站负责调配,辖区外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九、血库仪器及管理

1、储血冰箱。要求使用血库专用冰箱,温控、报警装置完好。每日清洗消毒一次,无其他物品存放,每天8 :00、12 :00、16 :00、20 :00记录温度一次。

2、溶浆水浴箱。水量充足,有温度计监测水温,每周清洗消毒、换水一次。

3、血库工作制度和职责。见《检验科规章制度》。

4、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储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5、血库资料。保存好所有有关临床用血资料:《石城县人民医院临床用血申请单》、《赣州市妇幼保健院血库血液进、出库登记本》(保存10年),《石城县人民医院输血记录单》(保存10年,在临床病历上),《石城县人民医院交叉结果记录》(保存10年),《石城县人民医院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赣州市中心血站血液出库单,赣州市中心血站血票存根及现金收费发票,冰箱、水浴箱温度、清洗消毒记录本,交接班记录本,输血反应调查与处理记录本,差错事故登记本,各科用血通报表等。

石城县人民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石城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2001年4月16日

10.大型医院临床输血反应分析 篇十

摘要: 临床输血在当今医疗领域越来越常见,是抢救急诊患者的必备手段。但是,目前医院血液大多都来自无偿献血,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生活习惯、饮食、身体健康等因素影响,且患者个体差异突出,使得所献出的血液成分非常复杂,输血环节经常存在一些潜在恶性反应。因此来说,输血可谓是一个效果显著、危险性强的治疗措施,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血液成分,严格执行医院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严密观察患者输血之后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相关反应,积极的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以保证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 医院;临床诊疗;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1-02

临床输血是当今医院临床诊疗中的常见手段,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方法,但是因为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条件、饮食方式、身体素质等情况使得所献血液成分异常复杂。同时在诊疗的时候因为患者体质、身体状况差异的不同,使得输血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潜在的反应,如果这些反应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必然会影响患者诊疗,甚至危及患者健康。因此,在数学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守医院和国家相关的制度,以患者安全为最终目的。本文结合某医院2008年至2013年期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并就这些问题产生原因做了简单的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在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间,某医院共发生不良输血反应5867例,在这其中包含了反复输血者,其中全过程输血的病例共有54例,红细胞悬浮液输血患者共有3729例,有12例患者为洗涤红细胞,2025例患者为血浆输血,47例血小板输血。经过对这些数据总结得出,5867例患者当中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共有37例,其中年龄分别为5~82岁不等。

1.2统计方法

在输血的时候,每一次输血前后都填写了《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回执单》。且该医院在医护工作中还设置了患者评分制度,通过将输血中发生的各种不良件进行整体评估,然后填写在《输血记录单》上面,并且输入到病例当中,然后再由医护人员填写《输血反应回执单》,且将这份报告在一天之内报送给输血科进行统计,由输血科工作人员再根据这两份报告中描述的情况对患者发生反应症状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某医院在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的37例不良输血反应进行分析,其占据输血总人数的0.63%。就这37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其中红细胞悬浮不良反应为12例,为综述的0.21%,血浆不良反应为22例,为总数的0.38%,全血患者的不良反应为3例,占据总数的0.05%。就整个输血模式进行分析,其中洗涤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液的过程中未曾发生任何的不良反应,输血效果极佳。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在该医院的37例不良输血反应患者当中,其中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三种,分别如下:①发热反应,这种反应是输血反应当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而外在原因是因为致热原或输血时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引起。②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受血者。由于供血者血内可能含有致敏物质,而受血者体内有相应的lgE、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导致抗原抗体反应并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或反复输血后受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抗体等原因。③其它反应。如溶血反应、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等。

3.2临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要立即针对症状判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1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15分钟左右出现症状,有时发生在输血结束后1-2个小时。出现先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40℃左右,并伴有头痛、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血压多无变化,一般于1-2小时后逐渐缓解。轻度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并给与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

3.2.2过敏反应。出现的14例过敏反应中,中重度过敏反应1例。在输血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和妊娠史,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查试验。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轻者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中重度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

3.2.3其它反应。

本次调查中,无溶血反应。一旦出现溶血反应时要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送检剩余血液、患者尿标本和血标本,热敷双侧腰部,保护肾脏,碱化尿液,及时纠正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短时间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及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倾向,输库存血3-5个单位,应补充1个单位新鲜血,并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每输5个单位库存血,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

4、结束语

总之,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具有其它任何药物不可代替的疗效,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及输血操作技术进行,在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燕菊,蒋学兵,成海,张立萍,张蓉,陈丽,刘慧珠,任爱玲.235例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6)50-51

[2] 蔡昕,杜跃耀,陈勤奋.170次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37(5)575-578

11.指导临床开自体输血7例报告 篇十一

2.1 会诊 血站派人指导,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由输血科牵头,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和标准组织会诊,确定病人是否符合自体输血条件,并综合判断病人术中可能发生的出血量、需要的约血量等情况,最终作出开展“储存式自体输血”或“稀释式自体输”的决定。2.2 医患沟通 由临床医生将会诊结果与病人进行沟通,并得到病人的理解和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2.3血液采集与回输 :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采血前24时内不能进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采血时要避免空腹,采前按10-15ml/Kg补充林格乳酸钠液后进行采血,采血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1小时左右,在病房实施床旁采集,采用肘部静脉采血。采血量要应小于体内总血量的12%,如果一次性直接采血储存少量自身血液(8 ml/kg),对于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可以在术前三天内采集,适用于预计出血量和需要备血量较小的患者[2],采集的血液在CPDA-1保存液中保存,在室温下可安全保存6h,如超过6h应冷藏并在 24h 内回输[4]。释稀释式自体输血的采血:采血均在手术室进行,输入10-15ml/Kg林格乳酸钠液后,在麻醉10分钟之后进行采血。麻醉后开放2条静脉通路,采用肘部静脉采血,采血量应因人而异,最多可采20ml/kg,一般情况下成人一次最多采集600ml为宜,必要时可采两次[2],采血前后应给予补充等量或多于采血量的液体,一般可选择5%葡萄糖、生理盐水、乳酸钠林格液等晶体溶液,也可酌情选用右旋糖酐70、血浆或5%白蛋白液等胶体溶液。采集的血液在CPDA-1保存液中保存,在室温下可安全保存6h,如超过6h应冷藏并在 24h 内回输[4]。2.4 回输自体血 在病人失血量超过300ml以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将自体血回输给病人。手术输血的原则是先回输自体血再输异体血;回输自体血的原则是先采集的自体血最后回输[1]。3 结果在7例患者中,储存式自体输血4例,稀释式自体输血2例,储存式+稀释式自体输血1例,最少采血量为400ml,最多采血量为800 ml。其中有1例,因为同时患有不明原因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高达(Hb)177g/L、所以未回输,将血液按程序报废。7例自体输血患者从采集到回输,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均未输异体血液,手术全部成功。详细情况见附表。附:

7例自体输血情况表4 讨论  4.1自体输血安全可靠,可以避免因输注异体供者血液引起的输血传播疾病及其他不良反应[3],还可以缓解血液供应紧张的矛盾。4.2根据采集血液及处理方式不同,自体输血可分为储存式、回收式和稀释式三種类型,笔者认为储存式和稀释式自体输血,是最现实的,最容易开展的,方法简单,容易掌握,适合的病人多,需要的设备少,安全高效,最适合推广。4.3 笔者最先是从RH(-)血患者开始作,是因为当时我站RH(-)血供应困难,所以才主动到临床指导开展患者自体输血,其实临床上符合开展自体输血的患者很多,潜力很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对医院开展病人自体输血有硬性指标,强行推进。4.4估计术中出血量和需要备血量小于600 ml,只需要一次采集少量血液(8 ml/kg以内),且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可于术前1小左右在病房床旁采集,便于操作,而且较稀释式采血更流畅。参考文献[1]高峰.输血与输血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5.

12.浅谈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 篇十二

1 血液的一般物理性质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 血浆约占55%, 血细胞约占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复杂的胶体溶液, 组成非常恒定, 其中固体成分占8%~9%, 水分占91%~92%。固体成分包括各种血浆蛋白、营养成分、无机盐、维生素和代谢终产物等。正常成人血量占体质量的7%~9%, 即60~80ml/kg体质量, 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血液pH为7.35~7.45, 比重为1.050~1.060, 相对黏度为4~5, 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 Osm/ (kg·H2O) , 血液离体后数分钟即自行凝固。

2 科学输血的原则

科学输血的原则就是要科学、合理、安全地进行输血。由于血液的性质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使输血成为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临床科室和输血科 (或血库) 共同担负着输血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 (或血库) 的工作人员, 应了解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及血型的复杂性,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尽量减少输血, 特别不要将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和提高免疫力的手段;应减少输用全血, 尽量避免输用所谓的“新鲜血”, 大力提倡和实行成分输血, 以提高治疗效果, 节省血液资源, 减少和避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患者, 采用自身输血, 更有利于输血安全。

3 血型的复杂性

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血型的概念已由过去仅指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的差异发展为各种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的标记。人体不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均有各自的复杂的血型系统, 血浆中免疫球蛋白、酶等亦有很多型的差异。就连红细胞血型, 到目前为止至少发现29个血型系统, 200多种血型抗原。

4 血源性传播的疾病

输血可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梅毒螺旋体、黑热病原虫、丝虫、弓形虫、回归热、新型克雅病等。

5 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一般可出现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及血液传播性疾病。大量输血还可发生心脏负荷过重、出血倾向、低体温、酸碱平衡失调、枸橼酸盐中毒及高钾血症等。

6 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尽量减少输血

因为血型的复杂性, 目前仅检查A、B、O血型和Rh (D) 血型, 还有其他血型系统尚未检测, 就Rh血型系统还有未检测的C、c、E、e, 因此输血可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输血可发生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输血的血液没有灭活病毒;输血可出现很多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可造成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可对受血者免疫系统造成抑制。

7 不要把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的手段

因为输血所输注的异体蛋白质人体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先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参与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也就是说先进行分解代谢, 然后再进行合成代谢, 而血浆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 其他蛋白质含量较少,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0d, 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血浆中必须氨基酸中的色氨酸及亮氨酸含量较低,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 给危重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以补充营养的价值不大, 反而可能引起输血反应;补充营养物质的正确做法是口服食物及胃肠外静脉营养疗法;把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的手段, 是对血液资源的一种浪费。

8 不要将输血作为提高患者免疫力的手段

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 但临床应用的血浆为单个供者, 所含免疫球蛋白低, 抗体含量少;对血容量正常的患者而言, 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来提高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是不可取的, 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往往会造成其他不良效果。

9 不宜用血浆来进行扩容

虽然血浆具有扩充血容量的作用, 但因为血浆没有常规灭活病毒, 可传播血源性疾病, 另外血浆为异体物质, 可引起过敏反应。而晶体液、人造胶体液和白蛋白上述风险小, 故扩容应首先考虑应用这些物质。

1 0 提倡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 或回收手术野及创伤区的血, 以满足本人手术或将来紧急情况的需要。自身输血可免除接受其他人血带来传染性疾病或异型输血反应的危险, 对于稀有血型患者可解决血源紧张的困难, 同时可以节省血液资源。但很多情况是不能采集自身输血的, 如贫血、感染、心力衰竭或肝肾功能不全、癌症、阻塞性肺疾患、凝血机制障碍等疾患以及心脏患者等。

1 1 输注全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输注全血的适应证:主要为急性大出血、严重创伤、心脏外科手术和换血等。即使这些适应证也不必全部输用全血, 可以用一部分浓缩红细胞和代浆血。

输注全血的禁忌证: (1) 婴幼儿、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 (2) 血容量正常而需要输血的贫血患者; (3) 由于妊娠或曾接受过输血且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贫血患者; (4) 已产生抗IgA者; (5) 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关键词:血液,输血,管理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12.

13.医院临床输血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篇十三

1.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4.亲友互相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和监护。

6.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7.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8.临床医务人员有义务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献血法》有关规定。

9.确定输血的申请医师交代患者家属到输血科缴纳互助金。互助金为血液成本费的2倍(420.00元)。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标准操作规程

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输血申请单上必须注明标本采集时间及采集人。特急输血用血常规管(盖紫色)采集,非急输血用普通管采集(盖红色)。

2.用药者注明用药情况。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其他人员禁止送血)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签字。

4.标本不合格启动《标本拒收程序》。

5.输血科核对无误后发给送血者《取血单》并交代取血时间及缴互助金。

6.运送过程中发生意外,启动《意外事故处理程序》.交叉配血标准操作规程

1.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2.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3.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4.凡遇有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

5.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6.配血方法参照试剂 SOP

血液入库、核对、贮存标准操作规程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海尔储血冰箱)不同层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4.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

品种保存温度保存期--

(1).浓缩红细胞(CRC)4±2℃

ACD:21天

CPD:28天

CPDA:35天

(2).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4±2℃ 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

(3).红细胞悬液(CRC3)4±2℃(同CRC)

(4).洗涤红细胞(WBC)4±2℃ 24小时内输注

(5).冰冻红细胞(FTRC)4±2℃ 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

(6).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22±2℃ 24小时(普通袋)或5(轻振荡)天(专用袋制备)

(7).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同PC-2)(同PC-1)

(8).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GRANs)22±2℃ 24小时内输注

(9).新鲜液体血浆(FLP)4±2℃ 24小时内输注

(10).新鲜冰冻血浆(FFP)-20℃以下一年

(11).普通冰冻血浆(FP)-20℃以下四年

(12).冷沉淀(Cryo)-20℃以下一年

(13)全血4±2℃(同CRC)

(14).其他制剂按相应规定执行

5.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合格。

发血标准操作规程

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带上取血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5.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输血标准操作规程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记录。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8.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

附件一 成分输血指南

附件二 自身输血指南

附件三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附件五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

附件六 输血治疗同意书

附件七 临床输血申请书

附件八 输血记录单

附件九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附件一 成分输血指南

一、成分输血的定义

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各地应积极推广。

三、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红细胞

品名 特点 保存方式及保存期 作用及适应证 备注

浓缩红细胞(CRC)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RBC,总量110ml~120ml,红细胞压积0.7-0.8。含血浆30ml及抗凝剂8~10ml,运氧能力和体内存活率等同一袋全血。规格:110~120ml/袋 4±2℃ ACD:21天 CPD:28天 CPDA:35天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 交叉配合试验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6.3-99.6%,红细胞回收率>90%;手工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79±1.2%,红细胞回收率>74±3.3%;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93%,红细胞回收率>87%。4±2℃24小时 作用:(同CRC)适用:1. 由于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2. 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如器官移植的患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

红细胞悬液(CRCs)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所有操作在三联袋内进行。规格:由400ml或20ml全血制备(同CRC)(同CRC)交叉配合试验

洗涤红细胞(WRC)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RBC回收率>70%规格:由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同LPRC)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④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主侧配血试验

冰冻红细胞(FTRC)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保存,保存期10年,解冻后洗涤去甘油,加入100ml无菌生理盐水或红细胞添加剂或原血浆。白细胞去除率>98%;血浆去除>99%;RBC回收>80%;残余甘油量<1%。洗除了枸橼酸盐或磷酸盐、K+、NH3等。

规格:200ml/袋 解冻后4±2℃ 24小时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同WRC;②稀有血型患者输血;③新生儿溶血病换血;④自身输血加原血浆悬浮红细胞要做交叉配血试验。加生理盐水悬浮只做主侧配血试验。

(二)血小板

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由200ml或400ml全血制备。血小板含量为≥2.0×1010/袋20~25ml≥4.0×1010/袋40ml~50ml 规格:20 ml ~25ml/袋40~50ml/袋 22±2℃(轻振荡)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作用:止血。适用:① 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② 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需做交叉配合试验,要求ABO相合,一次足量输注。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液中采集,每袋内含血小板≥2.5×1011,红细胞含

量<0.41 ml。规格:150~250ml/袋(同PC-1)(同PC-1)ABO血型相同

(三)白细胞

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GRANs)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由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每袋内含粒细胞≥1×1010。22±2℃24小时 作用: 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适用: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并发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者。(从严掌握适用症)必须做交叉配合试验ABO血型相同

(四)血浆

新鲜液体血浆(FLP)含有新鲜血液中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 /%;纤维蛋白原0.2~4g%;其他凝血因子0.7~1 单位/ml规格:根据医院需要而定。4±2℃24小时(三联袋)作用: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适用:① 补充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Ⅷ);② 大面积烧伤、创伤。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0.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自采血后6-8小时内(ACD抗凝剂:6小时内;CPD抗凝剂:8小时内)速冻成块规格:200ml,100ml,50ml,25ml-20℃以下一年(三联)作用: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适用:① 补充凝血因子;② 大面积创伤、烧伤。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37℃摆动水浴融化

普通冰冻血浆(FP)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规格:200ml,100ml,50ml,25ml-20℃以下四年 作用: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 浆蛋白。作用:①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Ⅱ、Ⅶ、Ⅸ、Ⅹ因子缺乏;②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

冷沉淀(Cryo)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规格:20ml-20℃以下一年 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附件二 自身输血指南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一、贮存式自身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溶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血液稀释(ANH)

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身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患者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衡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身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血禁忌证: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毒液污染。

3.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① 自身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有些行自身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以重视。

②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受到影响,主要代偿机制是输出量和组织氧摄取率增加。ANH还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使组织灌注改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浓度与红细胞压积平行性降低,只要红细胞压积>0.20,凝血不会受到影响。与自身贮血相比,ANH方法简单、耗费低;有些不适合自身贮血的患者,在麻醉医师严密监护下,可以安全地进行ANH方法简单、耗费低;有些不适合自身贮血的患者,在麻醉医师的严密监护下,可以安全地进行ANH;疑有菌血症的患者不能进行自身

贮血,而ANH不会造成细菌在血内繁殖;肿瘤手术不宜进行血液回收,但可以应用ANH。

③回收的血液虽然是自身血,但血管内的血及自身贮存的血仍有着差别。血液回收有多种技术方法,其质量高低取决于对回收血的处理好坏,处理不当的回收血输入体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先进的血液回收装置已达到全自动化程度,按程度自动过滤、分离、洗涤红细胞。如出血过快来不及洗涤,也可直接回输未洗涤的抗凝血液。

④术前自身贮血、术中ANH及血液回收可以联合应用。

附件三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四、浓缩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 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五、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六、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 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 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七、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注:①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组织细胞。贫血及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不一样的。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② 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压积达0.20(血红蛋白>60g/L)的贫血不影响组织氧合。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输出血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当然,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浓度>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③ 手术患者在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用药)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分娩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惩肝病用药)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分娩妇女血小板可能会低于 50×109/L(妊娠性血小板)而不一定输血小板,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输血小板时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

④ 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能维持正常。即患者血液置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际上还会有三分之一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保留在体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应当注意,休克没得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FFP的使用,必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FFP作为扩容剂,禁止用FFP促进伤口愈合。

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

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二、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

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

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

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三、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四、新鲜液体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五、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六、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七、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

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并发细菌感染且抗菌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八、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九、全血:

用于内科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血红蛋白<70g/L或红细胞压积<0.22,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考虑输注,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附件五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

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是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人为地将平均动脉压降低到一定水平,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面相应减少,避免输血或使输血量降低,并使术野清晰,有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一、术中控制性低血压主要应用于①血供丰富区域的手术,如头颈部、盆腔手术;②血管手术,如主动脉瘤、动脉导管未闭、颅内管血畸形;③创面较大且出血可能难以控制的手术,如癌症根治、髋关节断离成形、脊柱侧弯矫正、巨大脑膜瘤、颅颌面整形;④区域狭小的精细手术,如中耳成形、腭咽成形。

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的实施具有较大的难度,麻醉工程师对该技术不熟悉时应视为绝对禁忌。对有明显机体、器官、组织氧运输降低的患者,或重要器官严重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仔细衡量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的利弊后再酌性使用。

三、实施术中控制性低血压应尽可能采用扩张血管方法,避免抑制心肌功能、降低心输出量。

四、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时,必须进行实时监测,内容包括:动脉血压、心电图、呼气末CO2、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对出血量较多的患者还应测定中心静脉压、血电解质、红细胞压积等。

五、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水平的“安全限”在患者之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应根据患者的术前基础血压、重要器官功能状况、手术创面出血渗血状况来确定该患者最适低血压水平及降压时间。

注:

组织灌流量主要随血压和血管内径的变化而变化,血压降低,灌流量也降低。如果组织血管内径增加,尽管灌注压下降,组织灌流量可以不变甚至增加。理论上,只要保证毛细血管前血压大于临界闭合压,就可保证组织的血流灌注。器官对血流的自身调节能力在血流灌注降低、出血量减少时,重要器官血管仍具有较强的自主调节能力,维持足够的组织血供。另一方面,器官血压的自身调节低限并不是该器官缺血阈,器官组织丧失自身调节血流能力的最低压高于该组织缺血的临界血压。所以,如果术中控制性低血压应用正确,则可以安全有效地发挥他减少出血、改善手术视野的优点。

附件六 XXXX医院

输血治疗同意书

姓名: 性别:(男/女)年龄 病案号: 科 别

输血目的: 输血史:有/无 孕 产

输血成分: 临床诊断 :

输血前检查:ALT U/L: HBsAg ;Anti-HBs ;HBeAg ;

Anti-HBe ;Anti-HBc;Anti-HCV ; Anti-HIV1/2 ;

输血治疗包括输全血、成分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临床抢救急危重患者生命行之有效的手段。

但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

虽然我院使用的血液,均已按卫生部有关规定进行检测,但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输血仍有某些不能预测或不能防止的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染病。输血时可能发生的主要情况如下:

1.过敏反应 2.发热反应

3.感染肝炎(乙肝、丙肝等)4.感染艾滋病、梅毒

4.感染疟疾 6.巨细胞病毒或EB病毒感染

7.输血引起的其他疾病

在您及家属或监护人了解上述可能发生的情况后,如同意输血治疗,请在下面签字。

受血者(家属/监护人)签字:,年 月 日

医师签字:,年 月 日

备注:

附件七 XXXX 医院临床输血申请单 No.0000000

预定输血日期: 年 月 日

受血者姓名: 性别:(男/女)

年龄: 病案号: 科别 病区: 床号:

临床诊断:

输血目的:

继往输血史(有/无): 孕 产

受血者属地:(本市/外埠)

预定输血成分:

预定输血量:

受血者:

血型 血红蛋白

HCT: 血小板:

ALT: U/L HBsAg:

Anti-HCV Anti-HIV1/2:

梅毒:

申请医师签字:

主治医师审核签字:

申请日期: 上/下午 时

(备注:)请医师逐项认真准确填写,请于输血日前送输血科/血库。

受血者姓名: 受血者姓名:

病案号: 病案号: 病区 床号

血型:No.0000000 血型:No.0000000

附件八 XXXX医院输血记录单

病案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血型 科别 病区 床号

输血性质: 常规 紧急 大量 特殊供血者

姓名 血型: 供血者血袋号: 血量复检血型结果:

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

其他检查结果:

复检者: 配血者: 发血者 : 取血者:

发血时间: 年 月 日 上/下午 时

附件九: XXXX医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No.000000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室 病案号

血型 诊断

供血者 血型 储血号 输血量 ml

输用何种血液:1.红细胞悬液 单位 2.浓缩血小板 袋,3.冷沉淀 袋,4.全血 ml 5.血浆 ml 6.其它:

不良反应: 无 有(发热,过敏,溶血,细菌,血红蛋白尿其他)

输血史: 无 有 次数 其他

孕 产

注:本回报单务必请临床医师认真填写,及时送回输血科/血库。

发血日期 年 月 日

上一篇:初中世界历史顺口溜小结下一篇:青铜葵花优秀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