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产业

2024-09-10

新闻出版产业(精选8篇)

1.新闻出版产业 篇一

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2013年07月11日 13:58:48

来源: 新华网

本报告基于2012年新闻出版统计年报数据。报告的基础数据采集的时段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信息采集年度为2012年。

本报告所涉数据的统计范围包括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及出版物进出口等新闻出版业务。本报告的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以及依据其制定的各项新闻出版统计制度自下而上采集,并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审核并盖章确认。

本报告对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的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严格遵循了尊重数据、尊重客观、科学求实的原则,在2012年新闻出版统计年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经济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对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同口径对比分析,以求严谨客观地反映产业的发展变化及趋势。

为与国家统计局关于文化产业相关统计指标相衔接,并便于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本报告主要选用营业收入和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反映产业规模。

本报告统计数据的汇总、审核、分析及报告撰写工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完成。

2012年,新闻出版业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加快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1.1 新闻出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较2011年增加2066.7亿元,增长14.2%;增加值4617.0亿元,较2011年增加595.3亿元,增长14.8%。表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总体要求下,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1.2 图书品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重视教育、精神文化生活与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背景下,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较2011年增加4.4万种,增长12.0%。其中,文化、科学、教育和体育类图书增加2.6万种,增长19.6%;文学类图书增加1.0万种,增长30.4%;少年儿童读物增加0.9万种,增长40.4%;天文学、地球科学类图书增长21.1%,航空、航天类图书增长36.4%。反映出内容创作与出版的繁荣。

1.3 图书、报纸、期刊总印数增长趋缓

全国图书总印数79.3亿册,较2011年增长2.9%;期刊总印数33.5亿册,增长1.9%;报纸总印数482.3亿份,增长3.2%;增长速度均低于2011年水平。但主题图书和重点报刊的表现可圈可点。《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及辅导材料、“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系列连环画等51种书籍的单品种当年累计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1年增加3种,其中《中国共产党章程》超过1000万册。《读者》、《求是》等15种期刊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1年增加1种。《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27种报纸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较2011年增加1种。1.4 电子出版物出版形势趋好

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2种,较2011年增长5.7%;出版数量2.6亿张,增长23.5%。实现营业收入9.2亿元,增长48.6%;增加值 4.6亿元,增长47.7%;利润总额2.3亿元,增长76.8%。表明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

1.5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首次突破10% 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35.5亿元,较2011年增加557.6亿元,增长40.5%,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1.6%,较2011年提高2.1个百分点,表明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数字出版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的营业收入增长52.6%,超过数字出版整体增长速度,表明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效果日益显现。以网络动漫和在线音乐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内容服务形态发展迅猛,营业收入增速高达291.2%。1.6 印刷复制收入超过万亿元

全国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10360.5亿元,较2011年增加1055.1亿元,增长11.3%,占全行业62.3%,减少1.6个百分点;增加值2679.5亿元,较2011年增加354.6亿元,增长15.3%,占全行业58.0%,提高0.2个百分点。虽然印刷复制营业收入在全行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新闻出版业的支柱产业。1.7 出版物发行整体效益有所改善

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2418.7亿元,较2011年增加255.8亿元,增长11.8%;实现利润总额196.0亿元,增加10.9亿元,增长5.9%,实现重新增长。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出版物发行单位数量较2011年减少4900余家,其中个体经营户减少4100余家。

1.8 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再上新台阶

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由2011年的2.1:1降至1.9:1;全国共输出版权9365种(其中出版物版权7831种),较2011年增加1582种,增长20.3%。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数量2043.9万册(份、盒、张),较2011年增加486.4万册(份、盒、张),增长31.2%;金额9076.1万美元,增加1679.5万美元,增长22.7%。1.9 出版传媒集团骨干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2年,全国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3.9亿元,较2011年增加239.2亿元,增长11.4%,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的57.9%,提高0.4个百分点;拥有资产总额4202.2亿元,增加522.1亿元,增长14.2%,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资产总额的73.7%,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94.3亿元,增加21.0亿元,增长12.1%,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利润总额的44.6%,提高1.4个百分点。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均突破100亿元,“双百亿”集团数量翻番,另有8家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较2011年增加3家。1.10 上市公司引领行业增长 以2012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16家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书报刊出版和发行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99.3亿元,较2011年增加91.4亿元,增长22.4%;拥有总资产772.9亿元,增加105.7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总额56.8亿元,增加6.8亿元,增长13.6%。增长速度均高于出版传媒集团整体水平。1.11 产业基地(园区)集聚效应显现

已统计的15家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777.2亿元,拥有资产总额793.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6.8元。其中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624.7亿元,较2011年同口径增长40.2%,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32.3%;实现利润总额85.1亿元,同口径增长12.2%。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江苏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1.12 出版物消费与人均拥有水平同步增长

全国居民和社会团体出版物零售总额626.6亿元,较2011年增长7.6%;每百万人均拥有当年出版图书306种,增长11.6%;人均年拥有图书5.9册,增长2.3%;人均年拥有期刊2.5册,增长1.3%;每千人日均拥有报纸97.6份,增长2.7%。表明出版物的消费与供给能力相互协调发展,同步增强。2 产业总体情况 2.1 经济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较2011年增长14.2%;增加值4617.0亿元,增长14.8%;利润总额1317.4亿元,增长16.8%;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5729.6亿元,增长9.1%;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8164.2亿元,增长11.2%;纳税总额为873.4亿元,增长10.9%。

说明:表内经济指标均未包括版权贸易与代理、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纳税总额均未包括数字出版。2.2 图书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较2011年增长12.0%。其中,新版图书24.2万种,增长16.6%;重版、重印图书17.2万种,增长6.2%。总印数79.3亿册(张),增长2.9%;总印张667.0亿印张,增长5.1%;定价总金额1183.4亿元,增长11.3%。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23.5亿元,增长12.3%;增加值255.2亿元,增长13.3%;利润总额115.2亿元,增长22.3%。

2.3 期刊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67种,较2011年增长0.2%;总印数33.5亿册,增长1.9%;总印张196.0亿印张,增长1.7%;定价总金额252.7亿元,增长6.0%。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20.9亿元,增长35.8%;增加值155.8亿元,增长2.2%;利润总额25.3亿元,增长10.3%。

2.4 报纸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18种,较2011年降低0.5%;总印数482.3亿份,增长3.2%;总印张2211.0亿印张,降低2.7%;定价总金额434.4亿元,增长8.5%。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852.3亿元,增长4.1%;增加值355.0亿元,增长10.9%;利润总额99.2亿元,增长0.6%。2.5 音像制品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18485种,较2011年降低4.8%;出版数量3.9亿盒(张),降低15.1%;发行数量3.5亿盒(张),降低10.3%;发行总金额18.6亿元,增长1.7%。音像制品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8.3亿元,增长8.8%;增加值9.3亿元,增长14.2%;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25.3%。

2.6 电子出版物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2种,较2011年增长5.7%;出版数量2.6亿张,增长23.5%。电子出版物出版实现营业收入9.2亿元,增长48.6%;增加值 4.6亿元,增长47.7%;利润总额2.3亿元,增长76.8%。2.7 数字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35.5亿元,较2011年增长40.5%;增加值542.3亿元,增长39.3%;利润总额152.0亿元,增长42.4%。

2.8 印刷复制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图书、报纸、其他出版物黑白印刷产量3.3亿令,较2011年增长8.5%;彩色印刷产量16.8亿对开色令,增长7.7%;装订产量3.0亿令,增长2.6%。印刷复制(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专项印刷、打字复印、复制和印刷物资供销)实现营业收入10360.5亿元,增长11.3%;增加值2679.5亿元,增长15.3%;利润总额721.8亿元,增长17.4%。2.9 出版物发行总量规模

2012年,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2418.7亿元,增长11.8%;增加值609.5亿元,增长2.7%;利润总额196.0亿元,增长5.9%。其中,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实现出版物总销售额2116.06亿元,较2011年增长8.3%。

2.10 出版物进出口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3222.5万册(份、盒、张),较2011年增长6.7%;金额46875.2万美元,增长10.3%。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2043.9万册(份、盒、张),增长31.2%;金额9076.1万美元,增长22.7%。[其中,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出口数量1648.6万册(份、盒、张),增长43.1%;金额4896.7万美元,增长24.2%]。进出口总额55585.8万美元(其中,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进出口总额51704.3万美元,较2011年增长11.3%)。出版物进出口实现营业收入86.5亿元,增长34.4%;增加值5.8亿元,增长17.8%;利润总额2.1亿元,增长21.1%。说明:差额为累计出口减去累计进口之差。正号表示出口大于进口,存在贸易顺差;负号表示出口小于进口,存在贸易逆差。

2.11 版权贸易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引进版权17589种(其中引进出版物17193种),较2011年增长5.7%(其中引进出版物版权增长10.3%);共输出版权9365种(其中输出出版物版权7831种),增长20.3%(其中输出出版物版权增长26.4%);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由2011年的2.1:1降到1.9:1。说明:差额为输出减去引进之差。正号表示输出大于引进,存在顺差;负号表示输出小于引进,存在逆差。2.12 单位数量与直接就业人数

2012年,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34.7万家,较2011年增长0.3%。其中,法人单位16.1万家,增长2.1%,约占单位总数的46.3%,提高0.8个百分点;非法人单位0.9万家,降低3.2%,约占单位总数的2.6%,减少0.1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户17.7万家,降低1.1%,约占51.0%,减少0.7个百分点。

说明:未包括数字出版单位、版权贸易与代理单位和行业服务与从事其他新闻出版业务的单位。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77.4万人(不包含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服务、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单位就业人员),较2011年增长2.2%;其中男性255.2万人,女性222.2万人,分别占全行业直接就业人数的53.5%和46.5%,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说明:未包括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代理、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服务。3 结构分析 3.1 产品结构

3.1.1 总印数(出版数量)

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601.6亿册(份、盒、张)。

图书:占总量13.2%,位居第二;增长2.9%,增速位居第三。

期刊:占总量5.6%,位居第三;增长1.9%,增速位居第四。

报纸:占总量80.2%,位居第一;增长3.2%,增速位居第二。

录音制品:占总量不足0.4%,降低7.5%,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和增速均位居第五。录像制品:占总量不足0.3%,降低23.9%,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和增速均位居第六。

电子出版物:占总量0.4%,位居第四;增长23.6%,增速位居第一。3.1.2 总印张

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和报纸3074.0亿印张。

图书:占总量21.7%,位居第二;增长5.1%,增速位居第一。

期刊:占总量6.4%,位居第三;增长1.7%,增速位居第二。

报纸:占总量71.9%,位居第一;降低2.7%,增速位居第三。

说明: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采用出版数量和出版总金额,出版总金额数值的测算公式为出版数量×(发行金额/发行数量)

说明:1.音像制品定价总金额的计算见表18。

2.增速系指表内各项指标2012年较2011年的增长速度;变动系指表内各项指标的结构变动,以百分点表示,由2012年各项指标在总量中所占百分比与2011年该项指标在总量中所占百分比相减而得。3.1.3 定价(出版)总金额

2012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和音像制品的定价(出版)总金额为1892.0亿元。

图书:占总量62.5%,位居第一;增长11.3%,增速位居第一。

期刊:占总量13.4%,位居第三;增长6.0%,增速位居第四。

报纸:占总量23.0%,位居第二;增长8.5%,增速位居第三。录音制品:占总量0.6%,位居第四;增长10.6%,增速位居第二。

录像制品:占总量0.6%,降低20.5%,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和增速均位居第五。

3.2 各产业类别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4个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共9个新闻出版产业类别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分居前三位,三者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5%、增加值的83.0%、总产出的88.4%和利润总额的81.2%,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两个类别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6.8%、增加值的71.2%、总产出的77.0%和利润总额的69.7%。说明: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四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仅用来显示各产业类别的相对位置,负数并不代表负面评价。3.3 各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利润总额、纳税总额7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业(未包括数字出版)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

说明:1.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资产总额、所

有者权益(净资产)、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7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仅用来显示各地区的相对位置。

2.未包括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代理、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

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北、四川、安徽、福建依次位居全国前10位,10个省(直辖市)合计分别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3.8%,增加值的71.3%,总产出的73.8%,资产总额的71.7%,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70.6%,利润总额的66.3%和纳税总额的70.7%。4 出版传媒集团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列入统计的出版传媒集团有118家,其中图书出版集团32家、报刊出版集团47家、发行集团27家、印刷集团12家。4.1 图书出版集团

选取集团合并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总额4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图书出版集团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前10位依次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说明: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总额四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仅用来显示各单位的相对位置,负分不代表消极评价。4.2 报刊出版集团

采取同样评价方法,报刊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的前10名依次为成都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

4.3 发行集团

采用同样评价方法,发行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的前10名依次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湖南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和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4.4 印刷集团

采用同样评价方法,印刷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的前10名依次为中国印刷集团公司、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辽宁新闻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印刷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隆达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5 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规模分析

5.1 在境内外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企业流通市值排名

以2012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32家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903.1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同期增加67.7亿元,增长8.1%;前10位降序依次为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印刷企业4家、书报刊出版企业3家、发行企业3家,除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外,其他9家全部在中国内地上市。

说明:1.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包括业务内容描述为出版、出版发行、期刊和报业的上市公司。

2.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企业以人民币计价的流通市值系根据人民币对港元或美元当日平均汇率折算。5.1.1 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

15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397.6亿元人民币,增加12.1亿元,增长3.1%,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44.0%,降低2.1个百分点。15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5.1.2 发行上市公司 6家发行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168.6亿元人民币,增加34.9 亿元,增长26.1%,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18.7%,提高2.7个百分点。6家发行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当当网公司、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5.1.3 印刷上市公司

11家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337.0亿元人民币,增加20.8 亿元,增长6.6%,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37.3%,降低0.6个百分点。11家印刷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5.2 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企业总市值排名

以2012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26家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1501.8亿元,较2011年同期减少23.1亿元,降低1.5%;前10名降序依次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印刷企业2家、书报刊出版企业7家、发行企业1家。

5.2.1 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

12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886.0亿元,减少56.1 亿元,降低6.0%;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59.0%,降低2.8个百分点。12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5.2.2 发行上市公司

4家发行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199.9亿元人民币,减少19.7 亿元,降低9.0%;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13.3%,降低1.1个百分点。4家发行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5.2.3 印刷上市公司

10家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415.9亿元人民币,增加52.7 亿元,增长14.5%;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27.7%,提高3.9个百分点。10家印刷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图书出版单位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6.1 全部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选取图书出版单位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总额4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图书出版单位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前10位依次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2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家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和知识产权出版社。

6.3 大学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大学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6.4 地方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地方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重庆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和甘肃教育出版社。

6.5 社科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社科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重庆出版社、青岛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和经济科学出版社。

6.6 文艺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文艺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译林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

6.7 美术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美术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上海书画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海峡书局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江苏美术出版社。

6.8 科技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科技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和化学工业出版社。

6.9 教育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教育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

6.10 少儿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少儿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希望出版社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6.11 古籍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古籍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中华书局、黄山书社、文物出版社、岳麓书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三秦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和中国书店出版社。

产业基地(园区)情况分析 7.1 经济总量规模

依据15家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报送的数据汇总,上述基地(园区)2012年共实现营业收入777.2亿元,资产总额793.6亿元,利润总额86.8亿元。

在15家产业基地(园区)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有1家,即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100亿元~200亿元之间的有2家,即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4家,降序依次为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上海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园、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和湖南中南国家数字传媒内容基地。前7家基地(园区)营业收入合计占到全部基地(园区)的91.3%。不足10亿元的有8家,降序依次为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上海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湖北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黑龙江平房国家动漫出版产业基地。7.2 数字出版基地(园区)经济规模

2012年,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624.7亿元,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32.3%;拥有资产总额412.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5.1亿元。

同口径比较,数字出版基地(园区)营业收入较2011年增长40.2%,资产总额增长43.2%,利润总额增长12.2%。7.2.1 营业收入

在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中,营业收入降序依次排名依次为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中南国家数字传媒内容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北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有1家,即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100亿元~200亿元之间的有2家,即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6家。

7.2.2 资产总额

在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中,资产总额降序依次为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中南国家数字传媒内容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湖北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其中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的有1家,即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4家,其余4家均少于10亿元。

7.2.3 利润总额 在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中,利润总额降序依次为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中南国家数字传媒内容基地、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北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其中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的有3家,即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2.新闻出版产业 篇二

Atomization, 原意为分离成原子, 后来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概念, 社会原子化是指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 (Intermediate Group) 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2013年, 出版业的智者、数字出版专家麦克·沙特金 (Mike Shatzkin) 第一次提出“出版原子化”的概念, 认为出版决策、出版流程从集中走向大范围的扩散, 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如今, 这一预言正逐步变为现实。

一出版产业原子化的两大特征

1. 专业出版机构的主导功能被极大地弱化

如今, 图书、期刊品种的丰富程度超过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然而, 传统出版沿用至今的投机模式 (根据销售部或发行部进行市场调研获得的信息, 对新出版图书、期刊的印刷数量、发行量进行猜测) 在整个产业链上的低效能, 导致出版商的经营成本日益高昂, 资源的消耗更是挥霍无度。饱受重复出版、产能过剩、库存较大、成本较高等旧疾、顽疾折磨的出版行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革新的驱动下,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按需印刷的图书、期刊大放异彩。进入出版3.0时代, 预付模式全面开启。

预付模式, 即读者只是根据图书、期刊的大致内容, 在图书、期刊尚未出版之前交付预付款。现阶段, 将预付模式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当为众筹出版, 通过对公众展示创意以争取关注和支持, 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这种模式既能帮助出版者预测市场, 获得项目启动的资金,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成本投入的风险。未来出版也将是一个以小众出版为主流的市场——读者在众筹平台上通过赞赏激励机制决定内容的生产, 作者无所忌惮地完成作品。出版3.0的时代, 以赞赏和激励来作为创作的源泉;以作者的喜好和读者的直接互动作为出版完成过程的动力, 在平台上或市场上实现激励, 使得中国的出版业发生真正的变化。众筹出版作为新生事物, 能否成为改变出版行业的力量, 拭目以待。但非常明确的是, 这些伴随互联网技术出现的出版模式, 不断使“出版决策、出版流程从集中走向大范围的扩散”。目前, 国内通过众筹模式运作成功的图书, 如《社交红利》等, 更多的是通过专业的众筹网站 (如众筹网、赞赏网、36氪网等) 作为主导进行图书出版运作, 图书的出版创意、盈利模式、营销模式等, 或由网站或由专业人士负责, 而出版社只是作为出版方。

当资本投入、制造实体图书 (期刊) 的专业知识、专业机构不再是出版必需的条件时, 更多的机构都有能力参与到出版创意的策划、出版决策等方面, 专业出版机构的功能正在被极大地弱化。

2. 受众从“碎片化”走向“原子化”

受众在“碎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 趋向“原子化”的状态, 单一受众的个性和心理需求更加凸显。受众群分得越来越具体, 规模变得越来越小, 标签更鲜活, 内容更加富于消费性, 数据变得更为细致, 所有这些都使更具体的目标客户被划分出来, 有着同一价值追求、文化特征、生活模式、内容消费诉求的小族群更加清晰。这为利基出版 (Niche Publishing) 提供了充分的受众基础, 出版行业根据自身优势细分出来的市场, 规模虽小, 但还没有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需提供更加专业化、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 以在强大的市场夹缝中寻求新的出路。这个时代, 潜在的利基 (Niche) 无处不在。数据微观化、营销自动化、内容与个性的关联化, 使“原子化”的受众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 也促使个体做出更多的个性决定。如近年自出版平台的异军突起, 2016年2月26日, 时代出版旗下自出版领军品牌“时光流影”正式发布其3.0全新版本。“时光流影”3.0版本的APP极速成书功能可以将用户手机上现有的照片自动扫描分组, 基于人脸识别、大数据检索等技术, 将照片智能化地分为“宝宝相册”“旅行相册”等类别, 并进行背景订制、地理定位等个性化编辑, 然后生成一本独特的照片书。借助于智能化的APP平台即便目不识丁, 只要掌握基本的智能手机操作, 就能轻松创作自己的图书, 受众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比如苹果妈妈的《小苹果的时光印》已经陆陆续续出版了5本, 每本都得到了5000次以上的网友点赞和互动。

二出版产业原子化时代的应对之道

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已经意识到出版产业原子化的发展潜力, 了解读者、具备产品和技术规模效应的出版商虽然具有市场竞争的优势, 但亦不可避免地面临出版3.0时代的挑战, 也在努力寻求成功的生存之道。面对出版产业原子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品牌如何突围?

1. 善用数据的力量

21世纪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 数据资源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生产因素。在传媒领域, 行业本身信息产业的属性以及受众注意力的有限性, 决定了数据独一无二的作用。对受众数据进行“原子化”处理, 通过对复杂数据关系的分析, 将掌握的受众信息转变为真实、有效的细节, 去建立更深度、更具个性化的连接, 去改变产品和呈现更有针对性的内容, 并基于受众的购买历史、喜好, 为其匹配精准的内容, 预测受众未来需要了解和消费的主题和内容。随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基础的不断提升, 海量数据经过精确分析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比如依据客户购买与阅读行为的全数据进行分析, 进行精准内容投送, 个性化、精确化营销定位, 对数字内容进行定位与改进, 提升内容价值。

受众的“足迹” (线上的活动行为、线下的生活轨迹) 是其喜好、欲望、需求的可靠指示器, 也是其未来行为的预测器。组合获得的信息, 提炼出关键指标, 可以了解客户属性、做出关系评估、了解受众参与度, 辨认出更小的利基客户群体。找到品牌的核心读者, 进行长期的深度沟通, 以便生产更优质的内容, 并允许受众享受个性化订制品牌的体验。

比如向大众推出新的阅读平台时, 如何才能吸引粉丝?接力出版社的策略或许可借鉴:从第一期项目天鹅阅读网运营数据探索移动端需求。在此基础上策划开发移动端, 方便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进行用户引流, 以此增长网站注册人数。同时运用大数据系统建立分级阅读用户模型, 以便为不同年龄段的用户提供营养均衡的阅读套餐。

2. 建立品牌DNA

品牌DNA由一系列内容类型和渠道组成, 通常从印刷版杂志或数字内容开始, 扩展到包括社交媒体、视频、AR (增强和虚拟现实) 、电子商务、声频和播客、移动优化体验 (视频、营销、商务) 、利基内容、会员体系、事件 (活动) , 等等。品牌将多元化的内容体验融入不同的渠道, 并确保渠道与设备之间的无缝对接。随着受众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实现物理的、虚拟的、电子的等不同环境的转换, 在每个受众接触点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最大限度地将产品送达。

大多数出版商都明白, 即提供的品牌内容必须是优质的、不得不读的, 同时始终如一地引人注目, 让受众明确、清晰地知道这些来自你的品牌, 记住并识别品牌的个性。毕竟, 产业原子化远不止仅考虑数据和受众, 创建针对目标受众群体的较小模块的消费内容, 亦是品牌需要讲好的故事。建立品牌DNA的过程中, 利用品牌和品牌内容的价值, 可适当地对内容收取费用, 或免费提供内容, 通过注册、免费阅读等方式, 建立未来付费关系的入口匝道, 并收集可内置到内容和营销活动的受众数据点, 连接这些点能促使受众奔向那些有价值的内容。以受众为中心, 眼里有读者、有市场, 时刻关注变化了的新需求。最重要的是, 要以品牌为龙头, 出版社在传统出版上的品牌优势必须维护好、利用好, 延伸到新兴出版领域, 坚持做好内容这个根本, 做好一体化内容生产。

3. 内容布局智能化

智能化的布局意味着五个“最”, 即在最正确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 以最合理的价格向最精准的受众提供最恰当的内容, 尽可能实现内容的层次化、个性化、移动化的智能化布局。

出版商需要知道自身品牌的具体内容定位于哪个细分受众群, 在他们喜欢访问的地方, 他们什么时候最活跃, 以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推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比如在2015年数字阅读中, 对于很多玄幻、穿越等传统题材喜爱的大多数群体还是“70后”“80后”读者, 而“90后”“00后”表现出了更多不同的兴趣点, 比如二次元。掌阅科技在2015年推出了漫画功能, 结果受到了读者们超过预期的支持, 现在每日都有300万的用户通过掌阅翻看漫画。越来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也刺激着出版商不断放低身段, 想方设法探索读者的需求, 继而引领他们的阅读风尚。

4. 把控制权交给受众

出版3.0时代要取得成功, 在受众与品牌互动时, 应给予受众足够多的控制权, 毕竟他们最清楚自己的需求, 足够的控制权可以让他们更简单、便捷地满足自身的需求。控制权交给受众, 除了营造参与感, 更重要的是能为受众创造更好的体验, 激发其深度参与的热情。社群传播将超越传统出版:通过用户反馈驱动内容创新;帮助出版社吸引忠实粉丝, 找到潜在用户;形成传播者、内容与用户之间交融一体的社群效应。

以往的互动控制着受众如何与品牌互动, 基于受众喜好、需求、行动等与品牌相关的历史数据, 能帮助出版商很好地做出决策, 如给予受众多大程度的参与权和控制权。

总之, 出版产业原子化时代, 获得“原子化”受众的信任仍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摘要:伴随技术革新的集中爆发, 出版行业迈进3.0时代已是不可回避的趋势。出版3.0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出版产业原子化, 具体表现如专业出版机构的主导功能被极大地弱化、受众从“碎片化”走向“原子化”等, 使得出版产业面临彻底的变革。面临时代的变革, 传统媒体品牌唯有善用数据的力量、建立品牌DNA等, 方能寻得生存之道。

关键词:出版3.0,出版产业原子化,品牌DNA

参考文献

[1]Malcolm Netburn.Publishing 3.0:The Atomization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EB/OL].http://www.foliomag.com/publishing-3-0-the-atomization-of-the-publishing-industry/

3.浅谈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篇三

关键词:出版文化;出版产业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09-01

一、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的概念分析

(一)出版文化

出版文化,简单说来就是一种出版理念,它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对出版实践活动和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文化所承担的责任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责任,它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平衡一种出版文化中文化责任和社会经济责任,是制定一国出版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

(二)出版产业

出版产业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图书的出版,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大众文化产品的公开发行。与出版文化相似,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出版产业,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载体,也是一种经济实体,因此,现今出版产业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

出版文化和出版产业二者之间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下一部分笔者讲重点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的关系

通过对第一部分出版文化和出版产业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几点基本关系:1、属性相互融合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和产业这两个概念已不再是一种完全分离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现代化的出版文化本身具有着产业的属性,同时出版产业也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属性。2、相互影响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出版文化的特点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出版产业的发展,而出版产业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版文化更偏重于一种文化的传播,而出版产业则更偏重于一种经济上的收益问题,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出版文化和出版产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对立。总的说来,出版文化和出版产业间的关系是相对复杂的,在制定相关战略方案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把握二者的主体关系,以保证战略方案的正确性。

三、如何发展出版文化产业

在现在主流趋势中,往往把出版文化和出版产业结合起来,称为出版文化产业,实质上这个概念是基于上述出版文化和出版产业的第二种关系定义的。由于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路线,因此,在发展出版文化产业时,一定要把握文化这个大前提,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目的,然后再结合市场的主要需求制定发展计划。具体说来,要发展好我国的出版文化产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积极健康的文化导向。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的社会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因此在我国的出版文化产业一定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基础目标,不能单纯地靠需求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好出版文化产业,以实现我国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总体提高,制定一个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导向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主流文化导向该如何制定呢?笔者认为应该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总体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人的本性和全面发展,制定出来的这个文化导向应该是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又不压抑人性的。此外,在制定这个文化导向时充分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充分把握市场需求。既然要做产业,即必须考虑经济效益,要考虑经济效益,就要涉及到市场需求的一个把握。任何的一个经济主体社会都是由需求决定供给的。如果完全忽略市场需求,一昧地强调文化责任,那这个产业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连最初的文化责任都成为空中花园。因此,在发展出版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然后在主流文化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攻击方案。而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就要构建一定的需求分析机制,这种分析机制应该是人为主观分析和客观技术分析的一个结合体,在分析过程中,要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然后进行人为的总体分析,最后通过不断修正得出结论。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现实的市场中,这种分析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分析手段,往往会造成错误的分析结果,所以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这一问题。

(三)实现出版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任何的社会文化都是多元的,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多元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另一方面,一个产业只有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个产业才能更稳定、更具发展潜力。所以,要想把出版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一定不能忽略多元化这个基本的名字,要允许各种思想文化的存在,要容纳古今、贯穿中外,真正实现一个产业的全面化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特殊的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要发展好我国的出版文化产业,一定要做到以文化为基础指导,以市场需求为重要导向,把握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出版文化产业。

作者单位: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小岩.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新闻出版产业 篇四

书香导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就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总体情况做了主题报告,指出数字出版产业近年来发展的产业规模、热点业态和几大趋势,干货满满,值得一读。

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分析 1.收入规模持续上升

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15.85亿元,电子书49亿元,数字报纸9.6亿元,博客11.8亿元,在线音乐55亿元,网络动漫44.2亿元,移动出版1055.9亿元,网络游戏达888.8亿元,在线教育180亿元,互联网广告2093.7亿元。数字报纸和博客的收入2015年比2014年有所下降。

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的收入合计占比44.16%,接近全年总收入规模的一半,依然是拉动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主力军,也意味着休闲、娱乐类产品在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中占据了相当比重。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比2014年增长了6.66%,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69%,仍然比较低。互联网期刊的收入规模从2006年的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5.85亿元,虽在11年间增幅出现过些微起伏波动,但总体依旧呈现增长趋势,且近两年来态势趋稳;电子图书(e-book)收入规模从2006年的1.5增长至2015年的49亿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幅度有所趋缓,说明在机构用户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进行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的至关重要性。

在线教育是数字教育出版的核心部分,经过多年布局与市场竞争,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2015年收入规模为180亿元,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2.用户规模保持平稳

截至2015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规模达到17.2357亿人(家/个)(包含了重复注册和历年尘封的用户)。其中在线音乐、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数在2008年至2015年跨越式的大幅增长。博客的用户规模数有所回升,但经研究发现使用率却有所下降,主要是依赖博客和个人空间进行网络互动。另外,原创网络文学注册用户数也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

3.产品规模显著增加

电子图书产品规模从2013年的100万种增至2015年的170万种,增长率为70%,其中超星的电子图书超过120万种,当当电子图书种类也超过40万,海量电子图书平台逐步形成;互联网原创作品产品规模从2014年的201万种,增至2015年的256万种,这与网络原创作品平台自律机制的不断形成,以及政府引导与内容规范管理,IP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密切相关。

二、数字出版产业态势分析 1.规划绘制产业发展新蓝图

《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是数字出版的第一个专项五年规划,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规划实施五年来,总体情况良好,运行顺利。《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业已完成编制工作。2.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2015年,新闻出版业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突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路径和发展要求。同时,总局于2015年7月公布了第二批100家转型示范单位名单,至此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总计已达到170家。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专业出版单位在专业知识服务模式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已形成了特色资源数据库、专业领域在线教育、专业数字化工具书等多个产品形态。如今管理部门正通过部署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以推进专业出版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教育出版单位和大众出版单位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的成果也日益显著,发展模式和产品形态日趋丰富多元。2015年,信息内容生产与技术有了更为深度的融合。新华社在2015年11月推出机器人快笔小新写稿项目,大大提升了写稿效率,实现了编写发流程的数据化、智能化;新华社客户端联合百度机器人在今年的两会上大放异彩,为大众提供优质新闻服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出版业也已形成了初步探索,特别是在科普、少儿图书出版领域,图书依托VR/AR技术,走出传统的纸张形态,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3.网络文学领域发展迅速

2015年网络文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有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70亿元,用户规模达到3.5亿人。当前,网络文学已成为数字阅读内容和收入的主要构成。网络文学行业格局初步形成。继2014年底百度文学成立后,2015年腾讯组建阅文集团;阿里文学也于2015年4月成立;掌阅科技于2015年初成立掌阅文学集团;2015年4月,中国移动整合手机阅读基地相关业务,成立中国移动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中文在线也在2015年深耕网络文学市场,通过“产品线”,以项目制方式开展IP运作,通过“聚合众创”实现网络文学零门槛商业化创作。

网络文学行业管理进一步健全。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网络文学的管理,开展了对网络文学内容进行不定期审读工作。同时,为提高监督网络数字出版情况,加强了网站内容编辑、网站审核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资质认定,规范了网络文学出版秩序。

网络文学主流化步入快车道。中国作家协会于2015年年底成立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十多个省市由作家协会牵头,陆续成立了网络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等相关组织机构,意味着网络文学逐渐被主流文学领域所认可,网络文学作家找到了归属。4.数字教育出版初具成效

2015年,在国家持续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以在线教育为主要形态的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热度持续升温。传统出版单位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进行转型发展,开展跨界融合,探索初具成效。一是积极利用自身教育和出版优质资源,进行在线教育平台的搭建和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开发;二是积极开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借助双方优势,实现互惠共赢;三是积极运用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力量,推进融合发展;四是成立独立的科技公司,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投入数字教育转型。

2015年,新兴出版企业也加大了数字教育领域布局力度。2015年12月百度成立了教育事业部;腾讯、淘宝积极开展与信息公司、教育机构的战略合作。此外,一起作业网等新兴在线教育企业也为数字教育出版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5.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

2015年,江西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至此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达到14家,进一步完善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6.数字内容版权运营备受关注

2015年被称为IP元年,《盗墓笔记》、《花千骨》、《琅琊榜》等一系列知名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并大获成功,掀起IP改编热潮,激发了出版业的内容运作新活力,开拓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空间。出版单位纷纷通过数字内容版权运营,促进优质内容的充分挖掘与运用,构建多元化商业模式。新兴出版企业加速对于原创IP的竞争。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在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等领域进行全面布局,原创内容版权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

随着IP热度不断提升,企业对IP的运作重点从已实现纸质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转向对有潜力IP的挖掘、培育和孵化,开展传统图书出版、动漫、网游、影视、周边衍生品等产品形态的同步、多元开发,围绕IP进行全产业链运作、全方位运营,打通各业务板块以发挥协同效应,从而缩短IP变现周期,放大品牌影响力,延长生命周期,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IP概念带动文化资本市场的活跃,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国内市场共产生IP相关收购42起,其中披露收购金额39起,合计产生并购金额209.59亿元,被并购企业涵盖文学、动漫、游戏、影视等多个领域。7.产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司法与行政保护力度加强,社会保障获得新进展。由搜狐视频、腾讯、优酷、土豆、凤凰视频、爱奇艺等互联网公司于2015年7月发起组建互联网视频正版化联盟;百度云盘和6家视频网站及权利人签署了云盘版权保护共同声明,携手抵制网络云盘上的侵权盗版行为。

三、数字出版产业趋势分析 1.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发展格局

进入“十三五”时期,国家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推动力度必将持续加大,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新兴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能。

同时,2016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较往年发生较大变化,实施方式确定为“基金化+重大项目”的模式。由此推断,中央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支持重点将是“扶强扶优”,将会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意味着国家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思路有了进一步调整,对于数字出版产业而言,既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政府管理部门层面,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及科技专项规划相继出台,都将会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2.产业创新机制渐趋完善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驱动下,出版业创新创业良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数字出版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众创空间”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涌现,为包括数字出版产业在内的新兴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搭建了有益平台,将对企业孵化和人才孵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各类创新创业扶持基金为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创新项目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抓手。同时,在“互联网+”的加速推动下,科技与出版的融合程度将进一步加深,科技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在出版业深层次应用,将促进出版业的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带动出版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推进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不断深入。3.电子书领域将迎来新格局

过去一年来,有声读物和网络文学发展势头良好,未来原创电子书的比例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出版企业将加快包括有声书在内的电子书产品形态的多元创新开发,以满足日趋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在终端方面,电子阅读器近两年在我国的发展虽“不温不火”,但仍不乏有新企业进入。2016年5月,掌阅发布其第二代电子阅读器产品iReader Plus;京东通过众筹方式推出了其第一款阅读器产品JDRead。腾讯阅文集团也在3月宣布将进入电子阅读器终端领域。可以看到,新一代电子书阅读器外观设计更加注重细节,更加注重营造品牌的特色化。伴随从以“设备为核心”到“以内容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理念更新,适合电子阅读器发展的良性市场环境会逐步形成。4.出版与资本融合日益加深

近年来,出版资源与金融资本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掀起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的热潮,资本市场已渐趋成为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借力的主阵地。

中文在线、读者传媒集团等文化企业相继实现上市。新三板逐渐成为文化企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出版企业提供了一个吸引投资者关注,获得更多融资机会的平台,为其成长提供助力。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的数量破百,达到114家,占全部挂牌文化企业的73%。

传统出版单位中,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旗下昊福文化登陆新三板为标志,北京出版集团旗下北教控股、中信出版集团也相继跟进,开拓融资及估值的新渠道。2016年5月,龙源数媒也在新三板挂牌。

出版业并购日益活跃,既有行业龙头通过并购拓展产业链,又有传统出版单位通过跨界并购实现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各垂直细分领域的整合加剧。同时,出版业以资本为纽带实现跨越升级的方式日趋多元。如:中南传媒在2015年11月发布公告拟成立出版传媒业首家基金管理公司。

5.自媒体发展步入新阶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已成为互联网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生产者,在数量上已形成较大规模,仅仅是微信公众号就早已突破了1000万个,根据腾讯发布的数据,全国微信用户达到6亿,意味着每60个用户中就有一个人在运营着公众号。当前自媒体正步入从量变到质变的迭代升级,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内容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变。数量的剧增,让同质化内容逐渐失去竞争力,加剧了自媒体行业生态的优胜劣汰,专注提供垂直领域下细分行业专业化内容的深耕细作成为自媒体内容生产的一大重点。二是运营模式向团队化转变。已形成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为保证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开始向团队运营转变,甚至实现了公司化运作,专业的自媒体运营企业出现。

三是自媒体成为投资新宠。一些自媒体因优质内容和用户积累,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自媒体逐步迈入投融资快车道。

四是新形式、新热点持续涌现。网络直播是2015年下半年兴起的自媒体新形态,引发网络新热点、新事件,发展势头迅猛。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已接近200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6.出版营销模式有望实现突破

“互联网+”时代,内容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了营销模式的革新。特别是自媒体的兴起,在创造了内容价值的同时,通过聚集社群,向电商业务拓展。“电商+社群”也称网络社群营销,正作为新型营销模式,悄然转变着出版业的营销方式。出版单位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为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图书设计、产品形态开发、营销方案制定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整个出版流程更具有方向性、针对性,面向个体用户的精准营销,以及针对精准用户的特殊阅读需求进行定制出版正在成为趋势。

5.镇江级文化创意及数字出版产业 篇五

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快发展我市文化创意与数字出版产业,特设立镇江市级文化创意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为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苏财规〔2016〕4号)、《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苏财规〔2016〕7号)和《关于印发市级政府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镇政办发〔2011〕8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每年由市财政预算安排。

第二章 工作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

引导资金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的原则,划分市、辖市(区)财政及文化部门的行政监管职能,在申报、评审、执行、监督、评价各环节做到职责分明、责任清晰。市直企业(单位)申报的项目,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担本办法规定的行政监管职能。

第四条

市级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制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参与制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申报公告;

(二)负责引导资金年度预算编制和市级预算执行;

(三)参与申报项目的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参与确定拟资助项目及经费安排,做好年度扶持项目经费下达;

(四)参与引导资金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五)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五条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参与制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申报公告;

(二)组织项目申报,指导辖市(区)项目申报和初审;

(三)会同市财政局组织项目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提出拟资助项目及经费安排建议;

(四)会同市财政局对当年拟扶持项目对外公示、下达经费等;

(五)督促并指导辖市(区)文化部门做好项目执行管理,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对市直项目进行监管;

(六)设立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向市财政局提交绩效评价报告;

(七)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六条 辖市(区)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做好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做好申报单位的资格审查;

(二)监督管理补助资金的预算执行,按《预算法》、国库支付、政府采购等有关要求及时下达、拨付资金。负责收回未按规定使用或闲置沉淀的专项资金;

(三)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做好项目执行监管、跟踪反馈和绩效考评等工作;

(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七条 辖市(区)文化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做好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负责审核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项目的可行性、真实性,申报项目材料的完整性,申报项目与文化创意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联度等;

(二)会同财政部门做好扶持项目的执行监管、跟踪反馈和绩效考评等工作,按要求向上级文化部门汇报项目进展和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等;

(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八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按项目申报计划组织项目实施;

(二)规范使用专项资金,按财务管理要求做好项目会计核算;

(三)自觉接受审计、财政、文化部门对已扶持项目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相关的项目和财务资料;

(四)配合文化、财政部门做好项目绩效评价;

(五)确保各环节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六)按规定应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和方式

第九条

引导资金使用坚持“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择优扶持、公开公正、严格监管”的原则。

第十条

引导资金支持范围:

(一)文化创意产业:

1、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项目;

2、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提升产品内涵与质量,增强镇江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3、文化创意产业孵化项目;

4、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镇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

5、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6、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国内外重点展会项目;

7、文创人才培养和集聚项目;

8、其他需要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二)数字出版产业:

1、体现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政府鼓励投资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项目;

2、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数字出版产业领域,提升数字出版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3、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4、全国首创专利产品项目;

5、集聚效应明显的数字出版产业园区;

6、其他重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项目。

有条件的辖市(区)应对优秀项目进行匹配支持。第十一条

优先支持成长型小微企业实施项目、“镇文贷”发放贷款企业实施项目;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版权)的项目;优先支持各级优秀版权示范企业的新兴产业项目。

第十二条

引导资金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支持,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预算的30%。

(一)项目补贴。对申请引导资金补贴的项目,根据其重要性、影响力等因素确定补贴额度。

(二)贷款贴息。对使用金融机构贷款的文化创意项目或数字出版项目,以其在项目建设期内实际发生的银行贷款额,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不超过一年的贴息补助。

(三)奖励。对项目申报截止日已经完成的、具有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文化类项目实行以奖代补。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申报制度。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申报主体必须是在镇江市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文化企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单位)应当健全财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依法纳税并参加社会保险,注册资本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

(二)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申报项目具有较强的产业属性和文化关联度。

(三)申报项目已经按规定程序通过审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或已经建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好,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立项:

(一)经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信用审查,项目单位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

(二)同一企业同一项目已经获得政府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

(三)在市级规定的申报截止日止,申报企业(单位)完整运营未满一个会计年度(含一个会计年度)的。

(四)实地考察时申报企业(单位)未能按要求提供财务、税务和社保缴费资料的,申报企业1年内甚至多年未实现营业收入的。

(五)以前年度引导资金扶持项目经绩效评价不合格未按要求整改的。

第十五条

每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下发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明确项目申报计划。各项目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指南,向所在辖市(区)文化部门申报项目,市直企业(单位)直接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申报。各辖市(区)文化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将经过初审的项目,正式行文上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第十六条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项目评审、实地考察、会商、对外公示、经费下达。

形式审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本办法及年度申报指南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项目评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拟定项目评审方案,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或第三方评审。

实地考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并聘请专业人员对专家评审后拟扶持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会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对通过实地考察的项目提出项目经费安排的计划。

对外公示:根据会商结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经费下达: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资金使用单位签订引导资金项目合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行文并下达经费。

第五章 监督检查及验收

第十七条

资金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按照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得用于在编人员工资福利性支出。对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及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资金使用单位应主动配合并做好有关工作。

第十八条

建立项目跟踪制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家或第三方,定期不定期地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了解引导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确保引导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佳效 9

益。

第十九条

引导资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需报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同意。如遇项目预算调整及出现重大违规等原因项目中止的,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文核准后实施。对因故撤销的项目,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做出经费决算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财政局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市财政。

第二十条

资金使用单位利用虚假材料和凭证骗取引导资金;擅自改变使用范围;截留、挪用引导资金以及有其它违规现象的,将追回已经下拨的引导资金,并在五年内不得申报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同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等相关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项目合同到期时间为基准,负责对引导资金项目进行验收。对没有完成项目合同目标的项目推迟验收,责令资金使用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能完成项目合同目标的,资金使用单位需将剩余资金如数退回。

第六章 绩效管理

第二十二条

建立引导资金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对引导资金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

第二十三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或第三方对引导资金资助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评。主要考评项目立项目标完成程度、项目组织实施情况、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资金实际支出情况、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

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安排的依据。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8年

6.新闻出版产业 篇六

实现互利共赢

——在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2年4月15日)

3年前,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与英国文化委员会、伦敦投资局在伦敦签署了中英两国新闻出版文化交流合作备忘录,目的是为了加快推进两国出版传媒、学术文化之间开展更加积极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进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两年前,也是在伦敦,中英两国举行了新闻出版合作交流会,就如何加强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双方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和交流,希望能为两国充满创意和智慧的出版传媒产业,开启一片交流与合作的新天地。我相信,中英两国在出版传媒文化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过去的5年是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5年。目前,中国的日报总发行量、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三,中国已经是世界出版大国。中国新闻出版业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出4个鲜明特点:第一,新闻出版业已具相当规模,成为整个文化产业的主力军。2011年,中国传统出版业持续发展,全年共出版图书37.8万种、期刊9884种、报纸1954种,数字出版、新媒体产业高速发展,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突破1.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500亿英镑)。第二,产业转型成效初显,数字出版发展迅速。2010年数字出版业总产出 1 达到1051亿元人民币(约合105亿英镑),总体经济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一批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第三,培育了120多家各类新闻出版企业集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强势发展潜力的新闻出版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第四,市场更加开放,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出版传媒集团在中国投资经营,外国优秀出版产品在中国持续畅销,这些变化与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改革的推动下,一批大型出版传媒企业集团公司组建起来,截至2011年年底,出版、报业、印刷、数字出版等新闻出版上市公司达到49家,实现融资200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200亿英镑)。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变化迅速、交流合作密切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数字出版技术广泛应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出版传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需要中英之间以及各国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新挑战和新机遇。今天,开放的中国欢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出版传媒企业到中国,在中国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经营活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向前发展。中国每年引进1万多种世界各国优秀图书版权,其中大部分来自英文国家,国际畅销图书在中国几乎同步出版。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约24亿元人民币(2.4亿英镑)的书报刊、电子制品、数据库等出版物。目前,有50多种国际著名期刊与中国期刊开展版权合作。包括培生教育集团、拉加代尔集团、哈珀〃柯林斯集团在内的许多国际知名出版传媒集团在中国设立了联络机构,与中国的出版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共同 2 开拓市场。我们欢迎更多的国外出版传媒公司与中国的出版传媒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开发、生产、传播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

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包括出版传媒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包括出版传媒企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对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我们鼓励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海外设立经营机构,从事出版传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们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通过上市、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国际企业的管理。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有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已经开始在海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出版经营活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伦敦设立的“中青国际”出版公司。5年前,该公司在伦敦书展期间举办了揭牌仪式。5年过去了,该公司出版了一批反映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品画册,制作十分精美,深受英国和欧洲市场的欢迎,同时将英国及其他国家的优秀作品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外出版文化交流。借此机会我高兴地告诉大家,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今年将在英国设立子公司。我相信,随着中国出版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英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投资英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中英两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双方在出版传媒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英国出版业 3 在国际出版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拥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出版传媒集团,在中国对外版权贸易中,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从2004年到2010年,中英两国间图书版权贸易总量达到12685项,其中,中国引进英国的图书占很大一部分。近年来,英国引进中国优秀作品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品能够在英国翻译出版,为英国读者了解中国提供更加宽阔的视野。

7.守望初心——守护图书出版产业 篇七

曾几何时,我们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出版人作为我们坚守的信念;

曾几何时,我们将出版业视为引领文化繁荣的生力军;

……

传统出版产业所面临的困境是有目共睹的,数字出版的猛烈冲击,民众不高的文化消费热情,特殊的文化体制与经营体制,出版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种种因素复合冲击着我们的传统出版业。越来越多的出版人出走、转行,或者正在琢磨转行,这是一个让人内心隐隐动容的一个事实。这是对一个行业的挑战,也是对身处其中的出版人的巨大挑战,但考验与机遇并存,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如何通过编辑自身具有实效性的努力实现出版产业的自我拯救?这是摆在我们出版人面前一个严酷的使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编辑活动和出版产业之间紧密相连,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出版物肩负着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任,编辑是赋予出版物含金量多寡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认清自身的使命,通过提升治学修为、凝聚文化情怀、增强创新意识,增强编辑的综合素质,编辑素质决定着出版流程、产品质量,关系到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因此,希望能通过增强编辑的综合素质,助力于出版产业的自我拯救,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编辑要提升治学修为。编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需要经过严格刻苦的历练,要常怀一颗敬畏之心,要知晓自己手中每一本书的分量,要知道自己肩头的责任,要有严谨、积极的治学态度,不断追求自身素质的提升。其实,出版行业对于编辑自身的学识水平要求是很高的,编辑经常被人称为杂家,可以做如下解释,即:编辑的学识要渊博,既要有广度,又要又深度,懂的东西要很多,甚至要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细品之,这样的要求不可谓不高。所以作为编辑而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通晓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印刷装帧、宣传推广等各个工作环节的技术及规范,博学之、慎思之,做一个既专且博的好编辑。同时,出版产业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图书这一纸质媒体依旧肩负着宣传者、监督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使命,所以编辑还应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修为。作为出版人要有一颗“是非之心”,要深入研究、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更要与时俱进,了解最新国内国际的形势,在具体的编辑业务工作中,必须具备敏感的政治头脑与良好的把关意识,熟悉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方面的禁忌,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导向、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编辑要凝聚文化情怀。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构成,首要属性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作为编辑应清楚何为本、何为末。编辑工作是一项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工作,作为一名编辑,我们应心怀高远的文化追求,我们应将自己置身于文化体系之中,认知文化,解读文化,体现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文化价值的实现。编辑将承载了他人思想精髓的作品进行选择加工,这本身就是一种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倾注心血出版的一本本图书,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图书应重视“人”,以人为本,给予读者以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编辑,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属性,增强文化意识的自觉,关注人本身,赋予图书更多的文化内涵、更高的文化价值。当我们将文化自觉内化于心,才会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投身于图书出版事业。编辑应该逐渐凝聚文化情怀,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从而提升职业自豪感,由此便可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全心投入到书海之中,以文化初心严格把关。

第三,编辑要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出版发展的动力,图书作为精神产品、文化产品,承载着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信息、新知识的功能,应该蕴含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内容。编辑作为出版活动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决定了其进行文化选择的高度与宽度,同时决定了图书这一文化产品的质量与品位。因此,编辑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不断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径,打造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图书产品。编辑的创新思维应融合于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使编辑活动不仅成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能成为文化创新的平台。创新可以从选题、宣传、营销以及出版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例如:编辑可以挖掘有潜力的新人,关注更多原创新作;可以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提出更多创造性的建议,从而催生出优秀的作品;可以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进行融合,尝试更多的载体模式,等等。

一个真正合格的编辑,会用心策划图书、加工书稿、出版图书,不断向读者输送精神食粮,提高人们的文化和思想素质,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编辑,我们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好书,能够被读者认可的好书。为此,我们要甘于寂寞,不惜为别人作嫁衣裳,却甘之如饴。作为出版人,我们有着无限的理由坚信,我们的出版业是不朽的,一本好书会超越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经典。编辑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增强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在不断积淀、凝聚、孕育的人类文化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望初心,将图书出版产业守护到底。

摘要:在传统出版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如何通过编辑自身综合素质的增强助力于出版产业的自我拯救,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8.新闻出版产业 篇八

总印张方面,201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和报纸2810.1亿印张。图书:占总量25.1%,位居第二;降低1.2%,增速位居第一。期刊:占总量6.5%,位居第三;降低5.7%,增速位居第二。报纸:占总量68.4%,位居第一;降低8.4%,增速位居第三。

定价(出版)总金额方面,2014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和音像制品的定价(出版)总金额为2076.6亿元。图书:占总量65.7%,位居第一;增长5.8%,增速位居第一。期刊:占总量12.0%,位居第三;降低1.6%,增速位居第三。报纸:占总量21.4%,位居第二;增长0.8%,增速位居第二。录音制品:占总量不足0.5%,位居第五;降低3,2%,增速位居第四。录像制品:占总量不足0.5%,位居第四;降低7.1%,增速位居第五。

对各产业类别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来看,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4个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共9个新闻出版产业类别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印刷复制、数字出版和出版物发行分居前三位,三者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90.9%和利润总额的85.4%,印刷复制和数字出版两个类别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5.8%和利润总额的69.1%。

与2013年相比,数字出版与出版物发行互换位置,数字出版排名上升,出版物发行排名下降。详见表3。

[说明: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4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仅用来显示各产业类别的相对位置,负数并不代表负面评价。]

对各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来看,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7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业(未包括数字出版)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

上一篇:庆祝建国69周年党课稿下一篇:坚强的反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