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共8篇)(共8篇)
1.《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篇一
【原文】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问题】
⑴写洞庭的的诗文历来很多,这首诗别开生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图。(2分)
⑵“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历来被人们称奇,请说说它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
⑴湖光秋月(或月下山水)(2分)(本题必须提到“月”,如无“月”不给分)
⑵示例:使用比喻手法,把湖面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秋月中的洞庭山水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本体、喻体1分,美感效果1分;效果的理解允许多样,例如,回答“站得高,看得远”“作者有宽广阔大的胸怀”等也可)
2.《望洞庭》诗词鉴赏 篇二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
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
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握齱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译文翻译
九月九日又重阳,登高望远,天空万里无云。
神工鬼斧,山川形成,长江把楚汉,界限分明。
狂风鼓动着江水,形成了一波波龙形的浪涛。
传说中,汉武帝在高大的楼船横渡游览汾河的时候曾经大发感慨:气势何雄壮!
如今的讨伐悖逆的军队楼船气势更为壮观,旌旗飘扬。
洞庭湖上水步骑三军罗列,白羽箭影映射在酒杯中间。
战鼓隆隆震天响,那有心情去采撷黄菊花。
舞动的剑气要把落山的红日重新托起,让太阳重新发出灿烂的光芒。
汉武帝说我给大家高歌一曲,可以鼓舞大家的斗志,有助于压制暴徒气势。
值此战乱时期,我们可不能以陶渊明为榜样,去东篱下采撷菊花。
注释解释
⑴旧注:时贼逼华容县。题注:《书经集传》: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地理今释》:东陵,即巴丘山,一名天岳山,今湖广岳州府城,是其遗址。《一统志》:巴丘山,在岳州府城南,一名巴蛇冢。羿屠巴蛇于洞庭,积骨为丘,故名。是巴陵即巴丘山也。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元和郡县志》:岳州有华容县,去州一百六十里。
⑵楚、汉,谓楚地之山及汉水也。
⑶《高唐赋》:“长风至而波起。”
⑷《昭明文选》: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李善注:“作大船,上施楼,故号曰楼船。”
⑸鲸鲵,大鱼之恶者,以喻盗贼。
⑹《家语》:白羽若月,赤羽若日,旌旗缤纷,下盘于地。
⑺“剑舞”、“停曛”,用虞公挥戈回日事。谢宣远诗:颓阳照通津。
⑻《南史》:清妖氛于灨石,灭沴气于雩都。
⑼《史记·郦生传》:“皆握齱好苛礼。”应劭曰:“握齱,急促之貌。”韦昭曰:“握齱,小节也。”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萧士赟曰:用武之时,儒士必轻。太白此言,其以渊明自况乎?
创作背景
3.《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篇三
课
题
3、古诗两首
课时
2-1
授课日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练习朗读《望洞庭》,并试着背诵。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 来说一说。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 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 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1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 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 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 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 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 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 来。
2
课
题
3、古诗两首
课时
2-2
授课日期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 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 学 准 备插图、小黑板 预习要 求练习朗读《峨眉山月歌》,并试着背诵。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一、引入谈话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 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 《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 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3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 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 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 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 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 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 推荐。
教 后 记
4.《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篇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课题)
二、精读会意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谈话: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A、词语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B、诗句大意。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A、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B、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再写下来。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学时间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 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5、简介“峨眉山”。
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指名介绍李白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西塞山怀古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篇五
刘禹锡
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F: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F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鉴赏阅读答案__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鉴赏阅读答案__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F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答案: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F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F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 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 想。
(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鉴赏阅读答案__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古诗词鉴赏。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 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 经一去不复返了。
6.《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篇六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
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生字词及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学习第一首古诗。
2.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
孤云:孤独的云。
相对:对看。
厌:满足。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总结。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洞庭》.、《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意境。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孤独之感 众鸟高飞 孤云独去
相知之情 相看两不厌 只有
古诗词三首 两相和 镜未磨
望洞庭 宁静、柔美
湖面→白银盘 君山→青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江水 绿如蓝
7.秋望阅读答案 篇七
首联点明了环境和时令:黄河之水,奔腾东去;秋风瑟瑟,大雁南飞整个画面广漠雄浑,渗透着几分悲凉,几分惨淡。
颔联前句写身为游子的诗人来到郊外,只有野马似的游气,飞扬的尘埃与之相随,后句写将军佩带箭众准备抵抗外来入侵之敌,其英雄霸气,跃然纸上。
颈联极写战场的萧索景象,黄尘弥漫的原野地上,是古渡和在尘土飞扬中艰难行进的战车,而天上挂着是一轮孤冷惨淡的“白月”。
8.《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篇八
枫桥夜泊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
难点
.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望 洞 庭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遥望”一词好在哪里?]
[③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湖水和君山?]
菊
花
[①从“遍绕”“日渐斜”看出了什么?]
[②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
[①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②“夜半钟声”突出了什么?]
.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的图片、古筝乐曲。
一 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吧。
老师配景朗诵: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 初读全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3.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三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地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找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想一想诗里所描绘的景物是怎样吸引刘禹锡的。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
①“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
②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③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
②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这时,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青螺”又指什么?
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四 感悟诗境,展开想象
.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请学生吟诵。
2.请学生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朦胧中的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不禁吟诵出这首诗。
五 拓展延伸
刘禹锡在秋天的夜晚望见的洞庭湖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柔美,白天的洞庭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我们来欣赏。
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好吗?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六 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去那里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将来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去看一看洞庭湖,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1.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还是有待改进。问题在于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
2.《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的。诗人的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湖光和月色浑然一体,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默写《菊花》《枫桥夜泊》这两首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与古诗相配的图片。
一 导入
.复习《望洞庭》,指名背诵。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菊花》和《枫桥夜泊》。《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他在一次欣赏菊花的过程中,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和诗人一起去欣赏秋日的菊花。
二 学生自学
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菊 舍 遍 渐 偏
书写指导。
①遍:注意“扁”里面是一横,不是两横。②渐:注意中间是个“车”,“横”变成“提”。
指名读全诗,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三 理解古诗的意思
.自读古诗,集体交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地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偏西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2.提问题,悟情境。
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
①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②谁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③菊花开过后,这里是什么样的?
思考这些问题,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4.咏诗句,直到读出赞美的语气。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四 请学生试背这首诗
五 学习第三首古诗《枫桥夜泊》
.初读古诗,读准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霜 愁 眠 苏 寺
请学生自学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是怎么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的?
小结:看注释、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3.书写指导。
愁:注意上边的“火”的笔顺:。眠:左边是目字旁,不是日字旁。
寺:注意“土”字的第二横应该是最长的。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理解诗题:枫桥在哪里?“泊”的是哪只船呢?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字点明了什么?
老师范读,学生听,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学习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你还看到了什么?
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到什么程度?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③朗读这两句。
学习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这静静的夜晚,诗人还看见了什么?
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朗读这两句。
朗读全诗。
六 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让我们跟随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2.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看着这一切是什么心情?
3.再次吟诵全诗。
1.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案上的设计走,而是读完诗后,就让学生去猜张继作这首诗时的心情。教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接着引导:“其实,作者的心情就藏在这首诗中,会品味的学生一定能找到。”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快便能找到“愁”字。这时,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而愁?”激发学生再去读诗,理解诗。仅仅通过一个“愁”字便把整首诗串联了起来。这就是一个问题的整合,既避免了一个个繁琐的问题,又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效率,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学完诗后,马上便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和寂寞,对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还是很不简单的。
2.在进一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时,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教师要找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从哪儿看出诗人张继很愁”“诗人张继愁的又是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比一比,再组词。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偏: 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枫桥夜泊》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
和,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4.从《枫桥夜泊》一诗的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菊花》一诗中有两个“绕”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绕”字是说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第二个“绕”字是说诗人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个“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到陶渊明家之感;第二个“绕”字则写诗人赏菊兴致之浓,不是观赏一阵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西。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政治上主张革新,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学习民歌写成的诗《竹枝词》等具有健康开朗的情调。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
元稹,字微之。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卒于大和五年。元和四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长庆元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唐代诗人。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天宝十二载登进士。做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等官。诗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
2.古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孟浩然唐诗鉴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06-25
小学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教学反思08-02
《送梁六自洞庭山》唐诗鉴赏11-19
古诗鉴赏思路点拨(答案)06-23
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11-08
高中古诗阅读答案11-27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09-01
教学相长古诗阅读答案10-29
《采薇》古诗文阅读答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