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精选15篇)
1.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篇一
今天下午读了《用爱心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这篇文章,颇受启发,如果小学生从教师那里经常得到的是赞许、表扬,是肯定的态度,那么小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们的行动表现为积极、果敢,而且情绪稳定,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定的,他们的行为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他们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人,行为变得无所适从,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行动萎缩、胆小,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因此,对小学生正确而公正的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是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条件。总之,教师要用爱心去培养和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篇二
自信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远大理想, 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品质。自信也是对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他有助于健康, 真正的自信必定有勇气正视自己, 真正的自信是与自卑无缘的。
自尊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体验, 自尊是潜在动力, 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能源和前进动力, 它是一种积极、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自尊受好多因素影响, 如身体状况、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和家庭状况等。高中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 身体自尊备受自己和同伴关注。身体自尊是自尊的重要方面, 应受到充分重视。
在体育锻炼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一、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 体验成功的快乐, 牢固树立自信心的远大理想
研究证明, 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根本方法。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为了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成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 教与学应在教学中遵循“小步子”的原则, 也就是给学生所制定和行为目标不可太高, 必须适合他现有水平, 然后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让学生分段逐步完成, 并要完成后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每完成一个“小步子”就增加一份信心。三年二班的李某同学, 由于身体发胖, 导致行动缓慢, 跑起步来上气不接下气, 同学们都嘲笑他, 而他又受不得一点委屈, 便经常赌气不跑。这样一来, 他不仅与同学相处不好, 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 成了位名副其实的体育落伍生。对这样的孩子, 只有帮其树立起锻炼好身体的信心, 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才能不掉队。于是, 我一方面做全班同学的思想工作, 端正同学们对他的不正确认识的态度;另一方面, 我对症下药, 先引导他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足球活动小组, 又教他学会简单的跳绳。同时, 我在日常活动中, 有意识地把他带到身边—起活动, 让他尽情地玩耍, 以增强体质。在体育课上, 我根据他的身体状况, 有针对性地降低对他的要求, 使他能够完成预期的任务, 逐步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努力, 李某喜欢上了踢球, 也学会了跳绳, 最重要的是激发起他锻炼好身体的渴望, 同时他和我的感情越来越亲密, 也变得听话、懂事多了, 因为他得到了师爱。这种师生间精神上的影响、心理上的协调, 胜过任何简单的命令和说教的力量。确定具体的目的和任务是激发个体自身动机的有效手段, 如果制定的目的和任务不切实际, 不能使学生获取成功体验, 他或她就会对自己持怀疑态度。所以目的任务的确定应从学生的最大可能性出发, 不能超越这个可能性。实践证明, 一个明确而令人信服的目的和任务, 会激发学生的运动才能。
二、让学生对体育学习目标、意义和结果有充分的认识能力
1. 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要课内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 以促进体能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教给学生进行锻炼的手段和方法,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 不断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 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在教学中, 还应使学生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体能状况、年龄特点、工作环境、季节特征等条件选择练习内容, 安排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在发展体能的教学中, 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能的锻炼方法, 而且要引导他们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践。
2. 体育实践与理论知识指导相结合。
应注重理论知识的指导。给学生讲授身体健康的有关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 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以及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 激发其内部动机, 以唤起学生的积极行动, 从而实现这一目标。因为明确的目标是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行为目标越明确, 也就越能正确把握行动的方向, 对行动的推动力量也就越大。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目标定向或目标导向的方法, 在制订体育学习计划和目标时, 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订, 明白所订计划和目标的价值, 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实现既定目标。
3.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篇三
笔者听市优秀教师于新华老师执教的一节优质课《画钟》一文时,他是这样做的:让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根据课文的内容,画出《画钟》。于老师为什么不让一名学生来完成呢?课后于老师说他是怕让一名学生来做,做错了让这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和“丢面子”。由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变成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合作做题。这意味着答对了固然很好,说明合作学习的确有效,答错了也不会感到非常尴尬,毕竟还有个伴,显然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在黑板上做题,即使教师不表扬,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激励,更何况做多了会给其他学生提供比较借鉴的范文。再如赵新国老师执教《猫》一文时,他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不规范的字,让学生来指正。全班多数学生都能看出来,可只有两位学生举了手。赵老师对这两位学生当众进行了表扬,并作了充分的肯定。赵老师这一做法,不但培养了这二位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感染和培养了全班学生的自信心。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呢?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和学生之间本来就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是不该分对象、分时间、分场合的。对待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对那些成绩落后、表现较差的后进生都该给予相同的尊重和關爱。对于学生出现的某些问题,教师也不必大惊小怪,动辄恶语相向或者置之不理。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哪个人不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呢?我们教师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努力改进,而不是打压学生,让他们失去信心。
从学生本身来讲,不同性格的孩子,对同一件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般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受挫,可能暂时的不开心过后就忘了。但性格懦弱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并逐渐丧失自信心;性格倔强的孩子,有可能对教师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比如有次课堂上笔者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可除了几名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举手,其他学生没有参与进来的意思。这时笔者叫起一名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他回答得很好。这可让笔者纳闷了:明明会回答,为什么不愿举手呢?接着我又叫起另一名学生答题,可他答错了,却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偷笑。这时他涨红了脸,慢慢地低下了头,站在那里束手无策。也就在那一刻,笔者明白了问题所在:原来学生不想举手回答问题正是害怕答错被同学取笑。孩子们害怕答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笔者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找回自信。于是,笔者发给每个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一张红星卡,不管是答对的,还是答错的,只要表现比以前进步的可以得到更多。从此课堂的气氛比以前活跃多了,回答问题时,学生的脸上也洋溢着更多的自信了。詹姆士?杜布森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让每一名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赏识和夸赞,学生也不例外。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鼓励,都可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激发出奋发向上的动力。所以,我们教师就该抓住每个学生表现良好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夸赞。比如,某个孩子的某次考试成绩取得了一点进步,我们可以奖给他一朵小红花。某个孩子喜欢帮助别的同学,我们该给他鼓励,可以颁发给他“文明标兵”的荣誉称号。教师要用心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点滴的成功体验,慢慢地积累起自信,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
最后,我们教师要善于用全面和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要十分仔细地呵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信任,他们喜欢受表扬,不愿受批评,特别是在众多学生面前,他们很在乎自己的名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最敏感的自尊心,对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是一种精神的惩罚。久而久之,学生就害怕回答问题担心出错,也就很少举手发言了。如果学生的每一次当众亮相都能得到充分肯定,带着满意和收获而归,他们还会惧怕当众发言吗?
总之,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必须懂得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何使二者协调发展,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
4.如何培养自尊自控的孩子 篇四
重视孩子自身的.闪光点。自强就会引发自信,自信了,自尊也就来了,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其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获得认可产生自信以及自我价值感体验,有利于增强自尊感。
让孩子体验到成功。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鼓励孩子动手完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便可以克服对家长的依赖。
交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体会到成功,失败也在所难免,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给予指导,或者是与孩子一起动手解决,或者是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进行思考等。
5.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五
所以,利用发散性思维的不依靠常规,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孩子的思维灵活敏捷,让他们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如果家长从婴幼儿就开始培养,让孩子从小就敢于“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这不仅对以后间接经验知识的学习大有帮助,也对他们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素质。
那如何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利用生活中的许多琐事来进行引导。比如,某天孩子的妈妈回家晚了,父亲就可以引导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会晚回来,让孩子尽可能地说出可能的理由。再比如,当你做家务择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并引导孩子把菜叶等东西,怎么做成美丽好看的动物或画。
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感性知识积累情况。如果平时父母不多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以及及时的讲解,孩子就不可能在自己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如,前几天我写的《绘本“我的兔子朋友”深层解读》,孩子需要对许多动物本性进行了解,才有可能说出让松鼠去拿。当然,哪怕孩子能说出让长颈鹿,或猫来帮忙,都是很好的。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思考和发挥想象力了。家长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孩子创造欲望,为其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这就需要家长抓住时机进行恰当引导和暗示,逐步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当然,父母的及时表扬、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这能使孩子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真正成功的体验。
这里说一个小例子,比如你在做饭的时候,孩子来“捣乱”,你就可以拿一个锅让孩子玩,并且问这个锅都可以干什么。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回答说可以做饭、熬汤等等。但如果你加入一点游戏成分,孩子很快就可以明白锅还可以当乐器、盾牌。此时,若再加入一点场景,孩子都会说出锅可以当帽子、雨具、搬运工具等。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父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才能引起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家长不能总去问孩子“为什么”,而是要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上面说的例子,你给孩子一个锅,然后就问锅能干什么。如果孩子根本没有一点感性认知,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当你拿锅铲敲不同的锅后,再问“锅都可以怎么玩”时,你心中预期的答案才能呼之欲出。
当然,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也别逼迫孩子,而是要自己说出一个答案来。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有些孩子害怕被问住,或是由于没有太明白家长的设问,很可能会让孩子“僵”在那里。如果总是这样,孩子就会失去回答的乐趣,自然没有发散性思维。所以,孩子不回答,一要想是否问的不恰当,二要想孩子可能没有感性认知,三是孩子是否感兴趣。
另外,家长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要充分保障答案一定不是唯一的。学习不能傻学,那种只有一种解决方式,或只有唯一答案的提问,理论上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在寻求“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孩子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所以,哪怕孩子的回答是极其“匪夷所思”,只要他们能解释原因,都是非常好的。
此时,面对孩子的思维“谬论”,家长也不必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的许多想法会是超常规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如果家长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来教育孩子,反而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何况,许多孩子的想法未必是不可实现的,这就看家长是如何引导的了。比如,孩子说要发明一个会唱歌的锅,你只要简单说发明后,想第一个使用就可以了。
6.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篇六
“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今年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学生年纪尚小,知识经验少,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需要班主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尽量“无为而治”,学生能干的,要放手让他们去干;学生干不了的,要教会学生去干。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二、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从小学会自我约束,抵制诱惑,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生活习惯。
7.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篇七
一、表扬———肯定学生的一小点进步
有一次在五年级上课, 当笔者讲到一个有争议的题目时, 班里很多学生都做错了, 然而徐梓熔 (平时学习不是很好) 却做对了, 她当然很高兴。这时候笔者忽然听见:“不就是做对了一道题吗?”嗯?肯定是有人不服气了, 可是徐梓熔最近确实是有进步了。于是笔者说:“同学们, 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 徐梓熔同学最近有了很大的进步, 做口算题的时候几乎是全对的。”
“老师, 她上辅导班。”有的学生还不服气。其实这些笔者都心中有数, 只不过看到徐梓熔被表扬后的表情, 笔者感到了她努力学习的决心。
为了让其他学生也承认她的进步, 从而增加她的动力, 笔者接着说:“不管用什么方法, 只要是学习进步了, 就是值得表扬的, 何况她上辅导班, 说明她有上进心, 是要积极进步的。我们就应该学习她这种努力的品质。”
这时学生们没有话说了, 班里响起了鼓励徐梓熔的掌声。
就在掌声未落的时候, 徐瑞博同学把我叫了过去:“老师, 期中考试之前, 我的方程都不会解, 是徐春波和宋建鑫把我教会的, 你也应该表扬一下他们啊。”
是啊, 也许班里还有很多这样互帮互助的事情, 只是笔者这个做老师的都没有发现, 不过, 学生们这种互帮互助、互相进步的品质令我很感动, 平时的教育总算没有白费, 学生们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班里几乎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学习, 就害怕自己的学习跟不上。
于是笔者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同学们, 我们班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很多同学也都在互相帮助、进步……”还没等我说完, 学生们又是一阵掌声, 也许是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也许是为老师的表扬感到高兴, 也许……
二、期望———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有一次, 去二年级上课, 刚进门小孙同学就说:“老师, 我的自动笔被小徐拿去了, 他就是偷的我的。”又是笔者最头痛的问题。笔者把那两名学生叫到讲台上, 让其他学生自己学习。在讲台上我小声问小徐:“自动笔是你的吗?你哪一天买的?在哪里买的?”“确实是我的, 周二的时候在小新一佳买的。”他说得很坚决。但是笔者仔细看了看那支自动笔, 已经被磨损很多了, 不像是只用过两天的, 这时笔者已经确定笔是小孙的了, 可是又不能绝对这样说。笔者问小徐谁能证明这支笔是他的, 他把他的同桌叫过来了。同桌说:“我见他用这支笔只是今天上午才开始的。”这下前后矛盾了, 笔肯定是小孙的了。我又问:“这支笔真是你的吗?你自己的话可是前后矛盾啊, 而且才这几天不可能磨损成这样的, 你说句实话。”“真是我的。”还是这样坚决, 可是又没有证据, 也没有人证明。
这时笔者明白了, 学生是感觉自己下不了台啊, 是害怕同学因此瞧不起自己。“小徐, 老师看出来了, 这支笔不是你的, 你是不是害怕学生瞧不起你啊?拿别人东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的, 老师不喜欢, 同学也不喜欢, 可是勇敢承认错误的学生老师还是很喜欢的, 同学们也很喜欢。现在你可以小声告诉我实话, 笔是谁的。你给小孙道歉他就会原谅你, 你们还是好朋友的。”果然笔者的话起效了, 小徐承认是自己拿的别人的笔。问题解决了, 笔者很高兴, 而且发现小徐确实变了, 从他的眼神中笔者感觉到他是一个心底清澈的学生。
学生也是有自尊的, 看到好的东西难免会犯错误, 然而教师若是只有批评, 那么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 就更不愿承认错误。假如我们用信任的态度、期望的眼光去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题也许会迎刃而解。
(三) 宽容———最好的教育方式
班里有一名叫小吴的学生, 经常不交作业, 笔者问他为什么没交作业本, 他不说话, 可能是害怕训斥他。教育学生笔者一贯的原则是让他说话, 不管说得对错都耐心倾听。可是他却一言不发, 笔者没有办法了, 但是也没有训斥他, 只是让他补写作业。之后笔者认真而严肃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 作业你会做, 可能是你这一次忘记了。但是, 作为学生忘记写作业也是不对的。学习是你的责任, 如果你有什么事情写不了作业, 可以跟老师说, 老师不会训你的。以后记得写作业好吗?老师相信你能做到的。好吗?”原以为他会按时交作业, 没想到以后也只是偶尔才交作业。
上课的时候, 有一次笔者提问题就他没有举手。学生都说他蠢, 不爱听讲, 总之很歧视他。笔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尊严的, 即使学习成绩差一点儿, 也不应该受到同学们的歧视。笔者当即停止讲课,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做法。后来学生也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应该歧视任何一个人, 而是应该帮助小吴同学。笔者教育他们:“人人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有缺点同时也有值得学习的优点, 我们不能相互歧视而应该相互帮助。”这一次笔者又维护了小吴同学的尊严, 以鼓励的眼神冲着小吴点了点头, 笔者终于在他的眼中找到了自信与信任的神情。笔者感到自己的一节课好像是拯救了一个学生。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小吴同学开始写作业了, 并且上课的时候也举手回答问题了。笔者很欣慰, 终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同时笔者也很害怕, 害怕他这种情形不会持续多长时间, 想找他谈话又害怕鼓励他会使他骄傲自满, 犹豫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单独找他。只是在上课的时候, 笔者看到他举手就会让他回答一个问题, 并且在他回答完毕之后问学生们:“小吴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回答得好不好?是不是应该表扬一下呢?”笔者采取让同学们一起来表扬、鼓励他的方式。
一段时间过去了, 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在学习态度上, 他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虽然书写不好, 也会有错题) , 有时不交作业会主动承认错误;上课的时候很少做小动作, 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下课的时候笔者跟别的学生聊天, 他也会过来说上几句。
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表扬、批评、奖励、惩罚, 什么方式都有。但是,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教育方法, 教师都要以多关心、多表扬、多激励为主。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 才能使教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教育工作取得不仅是知识上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摘要: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这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进步的一个前提。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怎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关键词:自尊心,表扬,期望,宽容
参考文献
[1]吕红梅.维护学生自尊.远程培训.
8.怎样培养学生写英语的能力 篇八
我的教师生涯已经踏入第五个年头,教英语可能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英语学习需要语言环境和语言熏陶,这恰恰是中国英语课堂所缺少的。在这样窘迫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写的能力包括书写和写作两个部分,低年级注重书写习惯的培养,中年级应形成一种好的书写风格并逐步渗透写作能力的培养,高年级就必须要系统练习英语写作,学会围绕一个话题用简洁准确的英语表达观点。
我在初踏上三年级英语课讲台上时,我对同学们说:“学习英语不仅是要会说英语,还要会写英语。老师喜欢英语是从喜欢上写英文开始的,英文优美的弧度比硬朗的汉字更让人赏心悦目。”写好英文字母是基本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清楚的板书,写出笔顺。同学们在自己动手写时,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一个一个的认真指导。在字母书写的训练过程中,就要求同学们养成写好英文的好习惯。字母组成单词的书写要紧凑工整,单词与单词构成句子时,中间空开一个字母的距离。这些书写细节是必须要强调的,也是培养学生书写英语的能力的关键。学生的竞争意识强,我通常会向同学们展示好的英语作业,给同学们一个学习的榜样,并且在展示过程中,讲解这份好的英语作业,写的好在哪里,哪些书写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在同学们不断进步的过程当中,要不断鼓励和表扬。英语书写习惯的训练贵在坚持,长久坚持就能形成一个班级的写字风格。
步入中高年级,英语学习的要求更高,需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能力,需要从简到难。我训练他们写作能力时,开始要求并不高。围绕一个话题先展开讨论,如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our school subjects这个话题,同学们可以讨论学校有哪些科目,你喜欢哪些科目,喜欢这些科目的理由是什么。这些话题同学们都可以用书本上的句子来表达,用这些句子可以组成通顺的一段话,最初写作要求10句话以内就足够了。在这册书的第五单元seasons这个话题中,也可以借机训练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同学们可以围绕有哪些季节,最喜欢的季节,喜欢的原因以及这个季节展开的活动,这些问题足够完成一篇思路清晰语句连贯的英语小作文。教师在最初训练写作能力时,要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便于展开的话题,并且给出部分重点句型以供参考,并且要有字数限制。在同学们词汇量逐渐增大,语法知识掌握更多时,同学们就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句子表达,一些句子中词不会写的,可以动脑筋用自己会的简单的词句代替。
9.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篇九
从小树立合作意识. 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 首先应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是怎样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教育. 因为面对21世纪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是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 在学生进入小学之后, 儿童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 学生要学会了解教师以及周边环境, 学会与不同家庭、不同特点的同学友好相处, 在合作中求发展, 不会合作的儿童将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发展. 合作意识的培养需要坚持不懈, 班主任要不断地向学生阐述交往的意义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使学生明白, 在校期间通过交往、合作, 丰富生活情趣, 陶冶性格与感情. 让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如果不会合作, 将来到社会上是难以发展的. 学生在合作中可能会出现失败的情况, 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 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 只有这样做, 才能在实践中磨炼学生, 发现问题能自己解决, 进而来积累合作经验.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 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交往, 以交友为目的, 不仅对交往结果感兴趣, 更应对交往过程本身感兴趣, 在合作中要耐心听取并及时分析领悟对方的意图与要求, 遇有不同见解, 做到以理说服同伴, 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以求对方的理解. 这样在交往中不仅自己有所收获, 而且应尽可能多地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在交往中, 引导学生要遵守规则, 按一定的准则去做. 通过教师的教育, 学生会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观念. 学生会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待交往、合作, 为以后步入社会与人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10.怎样培养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十
一、带领孩子一步步走入“悦读”的殿堂
“悦读”顾名思义就是喜欢阅读。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识字量小,就需要我们老师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带入”悦读“的殿堂,让他们真正喜欢读书,会读书。
(一)由“听”入手,点燃孩子的读书兴趣。
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识字少,大部分孩子不会使用拼音,因此,不能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听”给了孩子一个世界。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精彩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给孩子们一片幻想的天地,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还为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坚持每天“听读”一个小故事。
每天早晨,我都会给孩子们读一个故事,力求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故事中去,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我从童话故事入手,先选择那些篇幅短小,主人公是小动物的故事读给孩子们听,不一定非要他们明白故事的道理,只要喜欢听就足够了。慢慢地,我们再读《小猪唏哩呼噜》、张秋生小巴掌经典童话系列,当一个故事读完时,他们眼中开始有了期待,期待着我再读一个,这种期待就是他们想读书的欲望。慢慢地,我会鼓励孩子们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们的想象力是远远超过我们所预想的。孩子们的视野一天比一天开阔,语言表达也一天比一天流利,而且在故事中还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读完《顶呱呱的呱呱先生》,我们班的小佳琪说:小青蛙助人为乐,把温暖送给大家,让我明白了:幸福藏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的喜悦里。这样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广泛“听”书。
我们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取材最好广泛一些,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最喜欢模仿老师,如果我们经常读哪一类的故事,孩子们就会去读哪一类的书,有一段时间我经常给孩子们读科学小故事,结果班里很多孩子书包里都多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所以我们就给他们读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引导他们广泛阅读。
我们别小看这每天的一个小故事,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一个故事就能慢慢地把孩子们带入阅读的殿堂,渐渐为孩子们展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二)由听到读,阅读的兴趣慢慢高涨
1、?自己拼读,体验成功。
随着汉语拼音的学习,识字阅读的深入,孩子们慢慢地不再满足于每天听故事,开想要始自己阅读。当我们学完汉语拼音的那一天,我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学完汉语拼音了,咱们能够借助拼音自己识字了。今天晚上,谁想读书给爸爸妈妈听呀?”孩子们一听,都纷纷举起了小手,嘴里喊着:”我!我!„„”我趁热打铁,说:“那好,谁回去读了故事就让爸爸妈妈记在作业本上,我看看谁真读了,谁在这里吹牛!”
就这样,孩子读书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为了不当“吹牛”的人,那天回去,他们都给爸爸妈妈读了故事。一开始,我让他们阅读短小的带注音的文章,每篇文章大约几十到100字,慢慢地根据自己的识字水平逐渐阅读篇幅长的文章,内容多是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拼读能力,一举两得。
2、“星”级评价的激励。
对于孩子们的读书情况一定要有评价机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课外阅读的评价方式:读完一个故事,我就会奖励他们一朵小红花;十朵换取一颗智慧星。过一段时间,根据星星的个数,评出班里的“读书小明星”,给读书小明星发喜报,拍照片,并举行“隆重”的颁发仪式,就这样,荣耀与幸福引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爱上了阅读。
3、每天的读书成果展示
每天来到学校,我都会留出一些时间让孩子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昨晚读的故事,孩子们一个个讲得眉飞色舞,我还选出优秀的在班内展示。上台讲故事的,都能获得一颗智慧星。别小看这颗智慧星,它可是要十朵红花才能换来。孩子们为了把故事讲好,为了这颗智慧星,纷纷阅读各种故事书,以获得班内展示的机会。
就这样,孩子们渐渐爱上了自己读书,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书热情
孩子毕竟是孩子,读书的热情来的快,走的也快,这时候需要我们再给他们添把火。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和灵活多变的读书形式是学生们的最爱。
1、图书漂流,延续学生的读书热情
一天,我拿着一本书故作神秘地走进了教室,说:“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的新伙伴,就是它——《打喷嚏的兔子》,你们可别小看这本书,它会漂流,但是呢,它只漂到那些喜欢读书、喜欢学习的孩子那里。谁在这一天中有最好的表现,这本书就漂到谁那里。”孩子们的小眼顿时亮了起来,小腰挺了起来,都希望这本神奇的书能飘进自己的书包。漂流书的形式既能唤起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又能让他们更自觉主动地学习。
现在每天早晨的故事时间也变成了由拿到漂流书的孩子来朗读。每个拿到书的孩子,都觉得这是最高荣誉,要得意好一阵子呢。我给他们指定其中的一个故事,让他们提前准备一个晚上,第二天再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如果故事太长,还可以要邀请自己的伙伴来帮助阅读。就这样,这本书在孩子们手中传递着,精彩故事每天继续着,“故事大王”也不断脱颖而出。同学们每天都在盼望着,盼望着漂流书能漂到自己的手上,所以课上表现都有很大的进步,尤其到了周五,孩子们会表现得更出色,因为今天拿到漂流书的,周六、周日也可以拥有它。
我们班的调皮鬼冯毓,没有一分钟是安静的,可是为了得到漂流书,这几天都坐得端端正正,小眼盯着我,我故意暂时忽略他,看她能坚持多久,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那么认真,这时,我在班里大大地表扬了他:“今天,我们的漂流书要漂到一位进步最大的同学那里,他就是——冯毓!”同学们都为他鼓掌,他走上讲台的样子可以说是雄赳赳、气昂昂,那副神气劲儿就不用提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利用周末时间,他把这本书都读完了。我当然还是拿起了表扬的武器,在周一的读书课上,我大大地表扬他:“大家知道吗?冯毓同学把这本书都读完了,这里面的每个故事他都能讲给大家听呢!大家信不信?不信,你们就听听!”在大家诧异的眼光中,他走上讲台,绘声绘色地讲了故事——《用手说话的小犀牛》,当然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与惊叹声。渐渐地他变了,上课变得专注了,也更喜欢读书了。就这样,漂流的故事书让学生们渐渐爱上了读书,上课也更加认真了。
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通过:朗诵会,故事比赛、谜语大比拼、读书交流会等各种比赛,评选出各种“阅读之星”,在班上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一次,班级开展“春之声朗诵会”,孩子情绪高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早早地从课外书里选出相关一些小诗歌、童谣等,反反复复练,绘声绘色地读,结果活动非常精彩。
还有精彩的“成语故事大赛”,同学们纷纷准备了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来争得我们班的“成语故事小明星”。我班的刘泽是个不够自信的孩子,在成语故事比赛之前,我就悄悄地鼓励他:“刘泽,老师相信你在这次的比赛中,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好好努力吧。”他高兴地点点头。果然,在这次“成语故事”比赛中,他声情并茂地讲了成语故事《亡羊补牢》,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并且获得了“成语故事小明星”的称号。从此,他更爱读书了,也更加自信了!
我想,这就是课外阅读的魅力。
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
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学生们纷纷介绍自己的好书,与同伴们分享,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爱心树》、《一只孤独的乌鸦》、《安徒生童话选》、《跑猪噜噜》„„
同学们还把自己喜欢的书带来,放在我们的图书角,同学们一有时间就找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借阅,对于同学们自己推介的好书,大家读起来特别起劲。
4、“奖励”来的读书时间。
我还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带到学校里来,由于孩子们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课堂上,只要是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就可以随时拿出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这也是对完成学习任务快的学生的奖励。孩子们为了获得“奖励”来的读书时间,都积极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渐渐地,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一有空余时间就来读书的好习惯。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就这样,班里的读书氛围渐渐浓郁,孩子们的朗读水平、表达水平也在日益提高。
二、家校配合,共创和谐的读书氛围
我们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书面作业,因此,读书就成了我们每天的重要作业之一。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读书氛围。
1、新生家长会上的读书动员。
开学的新生家长会上,我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因为有执教高年级的经验,我就告诉家长,在我执教的孩子中,读书多的孩子在知识的理解,各科的学习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以此,在家长的思想上激起一点浪花,引起一定的震动,从而让家长们在思想上有足够的认识。
2、读书计划的共同制定。
家长会上,我们共同制定了我班的读书计划。家长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一个故事。在家长读完故事后,要让孩子自己再把故事复述一遍,最后,试着让他们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这样能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建议家长,在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要给孩子任何负担,要耐心地当一名听众,鼓励孩子去说,哪怕孩子说得不完整,也要及时表扬。精彩的故事为孩子们认识世界打开了又一扇窗,每天的复述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3、强调家长的榜样作用。
11.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十一
一、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兴趣意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将听录音、讲故事、演小剧等方法引入课堂。提高同学们参与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兴趣浓。此外精心设计如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争当医生等,分角色朗读课文,都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中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便能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较满意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满足学生心理,巩固学习兴趣。要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让一个差生掉队,就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对中下成绩学生的劳动成果要给予恰当并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获得学习的动力。例如,我在班上开展口答、朗读、表演、作文等各种比赛时,把学生分成攻关、冲锋、跃进三组,比赛内容和要求都不同,分别评出优秀给予鼓励。人人有参赛资格,个个有获奖可能。经常满足全体学生期望成功的心理,激励后进生奋发向上,不断培养和巩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鼓励发散思维,深化探索兴趣。教学中采取“一因多果”、“一问多答”、“变式训练”等方法,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包括错误的见解),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设想不同的答案。并让学生在假想故事结局的过程中摆理由,说道理。在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六、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广泛兴趣。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普通话比赛、查字典比赛、智力比赛、书法比赛和作文比赛;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春游、秋游、开体育运动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广泛兴趣,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七、联系学生实际,引导迁移兴趣。例如有些学生喜欢讲故事,我就让他们把故事编写成作文,顺其自然地把学生“玩”的兴趣引导到阅读和写作上来。
1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十二
一、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 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其实不然, 如果没有端正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 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因此,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到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爱好者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目标,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
3.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应与端正态度, 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端正, 参与锻炼兴趣浓, 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2. 促进学生形成自律性。
学生是锻炼的主体,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而且要帮助学生制定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 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 踏踏实实, 从点滴做起。不断提高学生积极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 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篇十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一、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
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
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1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家长朋友您好,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所以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越早越好,在这里给您几点建议:
1、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培养孩子专心学习,还得培养他做什么事情都紧张、敏捷、绝不慢慢悠悠的好习惯,做事认真做,做完了就痛痛快快地玩。要让孩子知道,边玩边做作业,并不能减少作业,也不会玩得更多,而且作业没完成,玩也玩得不痛快。只有尽快认真地完成作业,才有可能痛痛快快地玩,玩的时间才能多一点。
2、养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学习责任感,而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定学习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一个好学生到了该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放下一切主动地去学习,应该自己完成的作业决不让别人代替。但是,由于孩子刚入学,自制力差,还没养成习惯,一时难以做到,这就要求父母给以督促和指导。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决不允许拖到第二天。
3、养成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的习惯。字是人的门面。小时候就练得一笔好字,会使人受益终生。如今,不少成人甚至文化水平很高的大学生字写得不成样子,让人觉得跟他的身份很不相称。主要是因为在小学刚学写字时没有受到严格的训练,从握笔到书写都不正确,还养成了胡乱涂抹的坏习惯,想改也难改了。
4、养成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
5、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6、家长也要经常适时夸奖孩子来提高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15.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篇十五
图1形许多学生都比较熟悉, 也解过不少与此相关的问题, 甚至包括一些“难题”, 如:第10个图形有多少个点、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n个图形呢?
作为数学教师, 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被问及, 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他们反而有些不知所措——除了回忆以往见到过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并非是个别的, 它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头脑里的数学应当是“完美”的——所有的知识 (现象) 都有了确定的结论;还是应当是“有待完善”的——有许多知识 (现象) 需要通过我们的思考去完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由此在现代教学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
2 什么是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 为了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 对学习内容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数学问题意识就是主体对数学问题的一种自觉感悟, 伴随着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产生积极思维并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的见解.
数学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的外部 (如生产、生活中的情境而引发的实际问题) , 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 (指数学知识本身的未知因素) .问题可以是学生通过教师课前预设生成的, 也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无论来自何方的问题, 只要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意识, 就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3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3.1 培养学生产生“想问”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问生答, 思路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里,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久而久之, 许多学生不仅不会思考, 而且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普遍缺乏问题意识, 提不出问题来, 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 善于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 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中, 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 从而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认知冲突制造了矛盾, 能让人产生困惑, 从而激起积极解决的愿望.在新学习知识中, 就顺应的学习形式而言, 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没有适当联系, 此时新知识的学习将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平衡状态, 引起学生内在认知矛盾, 使学生尽快进入思考状态.如“数轴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学生根据数形结合的有限例子, 大多认为是表示点的两数之差或两数和的绝对值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师可利用教材中课后习题 (如图2) , 先让学生计算C, D两点之间距离, 表示为两数之差.再求A, D两点之间的距离, 从图形上表示为A与原点及D与原点的距离和.一些善于观察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 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有时用两数之差表示, 有时用两数和表示, 能否统一表示呢?教师可以由此明晰两点之间距离的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背景, 即“情境”相联系.新课程下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给新知识的学习以一定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一种适当的问题情境, 让他们在一种熟悉、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佳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例如, 教材中“一次函数”安排了弹簧伸长长度与所挂重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加以改造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如手机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常用的通信工具.而选择哪家通讯公司, 选择那种付费方式,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有数学问题.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心中一定想知道用哪种付费方式比较划算.
3.2 培养学生养成“爱问”的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实质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让学生从想提问题的外部行为转化为爱提问题的内在需要, 这种内化是有赖于学生多次外部行为上的成功.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课堂上的生成, 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曾有人做了提出数学问题的测试, 并对得高分的学生做了访谈, 发现她平时已经养成了爱问的习惯.如“上次老师和我们讲了三角形的外心圆 (外接圆) , 我觉得挺有意思, 下课就问老师有没有内心圆 (内切圆) .”她的老师不仅对问题进行了解答和阐释, 更给予了她积极提问的鼓励.
作为教师需要让学生留心生活中熟悉的事情, 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 平时要养成爱发现、爱提问的好习惯.问题不仅仅局限在“这道题怎么做”, 也包括了对教师所讲内容的质疑以及对原问题的拓展.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 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3.3 培养学生形成“会问”的能力
让学生形成“会问”的能力, 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获得提问的体验,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反思, 从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3.3.1 教给方法, 让学生获得提问的体验
作为教师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状况:无论教师怎样鼓励, 学生就是提不出问题, 不是不敢、不愿意, 而是不会提问.在一次对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调查问卷中, 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就是因为没有相关提问的体验, 在做问卷时显得手足无措.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首先获得提问的体验.如在学习新知识时, 可以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 “如何与原有知识有机联系”, “这个知识是怎样来的”.在学习数学概念时, 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这么表述”, “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学习计算时向学生提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时, 让学生首先回顾“可能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例如在教“字母表示数”的新授课教学中, 教师先让学生玩一个小游戏:“在心里想一个自然数, 用这个数乘5减7, 再把结果乘2加14, 无论开始想的自然数是什么, 结果的个位数字一定是0.”学生经过多次试验屡试不爽, 心里肯定急于想揭开谜底,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这个现象可能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让学生回顾以往字母表示数的一些经历, 进而产生“如何与原有知识有机联系”的问题, 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能具有更多的主动性.
事实上在新课程理念下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中, 类似于“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棱柱有什么特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的话语比比皆是, 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也能从中获得自己提问的方向和方法.而学生经常经历上述质疑的过程, 也为今后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2 关注反思, 提高元认知能力
数学问题的提出, 从深层次看是一种内隐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主体需对情境或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假设、检验、调控和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其目的是给学生以发现、探究、总结、发展的空间.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问题解决后应对完成的工作自觉地进行反省, 做到“求取问题的解答并继续质疑”.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问题的解答, 而是还需继续“问题提出”, 如“这种方法可行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用于其他问题解决吗?”“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等等.反思无处不在, 可以是解决一个问题后的反思, 也可以是学完一个新知识后的反思.例如, 学生在学完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后, 让学生自觉反思, 进行归纳总结.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在代数表达式上有怎样的差异, 图像上有怎样的差异.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发现代数表达式中x是一次的图像表示为直线, 不是一次的图像表示为曲线.通过对比反思学生还可以发现k的取值决定了图像所在的象限.在这样的反思的过程中, 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 使学生对已有的概念和命题的认识更加清晰, 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已有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著作《怎样解题》中提出了著名的“解题四步骤”, 而其中的“回顾”这一步骤实际上包含了“问题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新的问题吗?”意味着在反思回顾中对原问题进行拓展.这种反思活动的开展, 其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元认知能力.所谓数学元认知能力是指主体对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进行控制、监察、预见、调节等操作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对学习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过程, 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能对自身从事的认知活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 它不仅能提高具体认识活动的有效性, 而且也可以使认知结构和认知策略得到优化.例如在因式分解过程中:“我有没有认清和理解了相关的概念和公式?我能不能重新认识和理解当前的问题?我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我能不能换一种分解或组合的方式?我是否曾经遇见过与此相关的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推荐阅读:
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9-02
《怎样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读后感11-1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8-19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9-29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08-16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09-13
怎样培养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11-09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