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改革方案

2024-06-28

一体化改革方案(精选12篇)

1.一体化改革方案 篇一

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和实施效果

一、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打破了传统的中职教育的“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不再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而是强调讲授的理论知识“实用、适度”的原则,强调教学中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完成理论教学与实习指导。

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轨。会计理论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会计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很多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履行会计岗位职责,主要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太差,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2、实践场所有限。校外实践的会计岗位有限,同一单位无法同时接受那么多学生实习,和实践,所以更多地还是强调校内教学的实践性。

三、教学改革方案的几点设想和建议

1、教学内容与企业实务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以突出实训教学为核心的基本思想,大力推广运用模拟仿真教学法、边讲边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技能竞赛教学法等。例如,我们在讲授成本会计时,介绍品种法的计算,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先介绍概念、适用范围、特点,接着讲授如何按照品种法进行计算成本,最后再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枯燥,后面的内容即便再重要再有趣,学生也无法完全提着起精神。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抛开现有教学模式的框架,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的方案,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教学案例,给学生一个企业成本核算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为企业编制当月某产品的成本计算单,学生根据下达的任务,将知识进行分解,围绕任务,查阅相关资料(主要是教材),完成学案的编写。将小组按照岗位进行设置,在课堂中,学生按照岗位进行核算,完成相关成本单的计算,同时进行必要的业务处理。

2.“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强调在“做中学”、“做中学”。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整理归类为几个具有连贯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穿插在几个典型工作任务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渗透理论知识的目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涵盖在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同时掌握技能的目的。通常是以企业一个月的任务进行电算化模拟,可以单人和轮岗操作的方式进行试训。单人独立完成要求给出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建账、初始化、日常业务及报表处理的全过程,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学生在实训的过程,遇到相关的会计知识点,首先通过自己的预习,然后由老师进行指导讲解,这样动手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印象非常深刻。轮岗操作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对组内的人员按会计岗位进行分工(会计主管、操作员、出纳、业务员、仓库管理员等角色),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完成日常业务处理,最后介绍提交实训报告。

3.教材选用。在教材选择方面,尽量选择按照“项目教学法”体系编写的统一规划教材。现有市面的教材都是按照传统教学法编制,由本校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其教材结构应当符合“理实一体化”运作模式。校本教材编写有一定的难度,宜采用校际合作,专家指导、分工执笔,集体定稿的方法。校本教材建设需要遵循有关规定,进行审定。如我校林鸿亮老师编写的《EXCEL财会应用操作指导书》,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财务人员共同参与构建实训案例和模版。

4.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的活动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以往教学有很大不同,它摒弃传统教室完成纸质试卷决定学生的成绩的弊病,实行过程考核和项目任务综合考核,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如《成本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等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平时的考核,检验学生是否在每堂课中,积极努力完成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形成会计资料的正确性,以及在完成任务中所表现出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等能力。期末考试以实际操作考试为主,考核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模拟企业的业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日常业务处理,最终出报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手操作。老师在教学过程,起到积极辅助完成任务的作用。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1.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通过理实一体化的会计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及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既能快速上手,又具有充足的发展后劲,实践课的开展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要完善会计模拟实训与理论教学的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模仿企业的会计核算环境,给学生分配相应的会计角色,布置任务,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搜集资料、相互讨论,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

2.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练习技能,用理论指导技能的练习、在练技能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强化《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财经法规》3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使其教学和训练内容和要求符合行业、岗位标准,体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适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大提高,达到30%,超过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3.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项目教学为主,向学生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及练习。例如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演示,遇到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书本知识,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接下来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师的演示过程进行练习,也就是实训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来掌握一定的核算技能和技巧,把理论知识通过实训过程进行验证,系统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将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使用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能促进校本教材研发,培养更有针对性。如我校《EXCEL在会计中应用》特色实训教程所配套的校本教材《EXCEL财会应用操作指导书》,避免与会计信息系统重合的内容,突出EXCEL的函数运用,实现灵活的数据引用,完成会计信息系统所缺乏的数据处理功能,同时改善学生积极性、思维品质和数量分析能力。

2.一体化改革方案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增值税扩围改革下中央与地方的利益重构

1、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期确立的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的格局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增值税税基过窄, 影响其调节功能的发挥。从本质上讲, 增值税征收范围愈广, 税基愈宽, 越能发挥增值税的中性功能。但现行增值税主要覆盖商品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 征税范围较狭窄, 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被打断, 不利于发挥增值税的普遍调节功能。二是分行业设置不同税制的方法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商品批发和零售以及加工、修理修配业, 而对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这样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重复征税的问题, 进而扭曲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决策。三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给税收征管带来困难。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新的经济形态不断出现, 商品和服务的界限日趋模糊, 这些新型经济形态适用税种的选取给征管带来难题。因此, 增值税的扩围改革有其必然趋势。而且, 在增值税成功转型之后, 增值税的扩围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增值税替代营业税的意义, 比增值税转型的意义还要大 (安体富, 2009) , 但涉及到财政体制问题, 其推行的复杂程度要远大于增值税转型改革。

2、改革中财政纵向不平衡的加剧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重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 但支出责任并没有明确划分, 财权集中, 事权下放, 中央与地方财政纵向不平衡, 增值税的扩围改革将使这一不平衡加剧。现行财政体制中, 增值税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 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管理, 国内增值税收入按75∶25的比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分成, 进口增值税收入归属中央。营业税是地方税, 收入归地方财政。增值税的扩围改革会相应缩小营业税的税基, 而营业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种。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后, 如果没有调整现行分享比例, 则地方收入将严重萎缩。以2010年数据进行大致测算, 将2010年, 国内增值税实现收入21091.95亿元, 其中中央级收入为15818.96亿元, 地方级收入为5272.99亿元。2010年国内营业税完成11157.64亿元, 同比增长23.8%。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后, 若适用增值税分成比例, 地方的财政收入将减少8368.23亿元。这对于原本已经面临困境的地方财政来说, 无异于雪上加霜, 地方政府将采取各种手段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转移支付:现行财政框架下推动改革的现实选择

1、转移支付是制度变迁中弥合利益的重要手段

从1994年现行税制启用时, 增值税就被赋予了两个互相关联的目标:“转型”和“扩围”。2009年增值税“转型”启动之后, “扩围”行动将随之纳入视野。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增值税“扩围”缩小了营业税的税基,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将加剧, 地方政府的利益将受损。在增值税改革这一制度变迁中, 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 在综合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后, 将不支持改革的推进。但制度变迁不仅仅是单独一项制度的变迁, 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变迁, 改变制度变迁主体的态度和影响力, 从而降低变迁成本, 即制度互补 (魏建、黄少安, 2000) 。因此, 要实现增值税扩围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诸如调整增值税税率、调增其他税种税负以及开征新的地方税种的相应配套措施来补偿地方政府的利益受损。但这对现行税制体系框架和既有税制改革方案而言, 无疑具有颠覆性的影响。平新乔, 张海洋等 (2010) 认为, 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 地方政府的增值税分享比率应相应上调至50%左右。但贾康 (2010) 认为这一简单的调整会进一步加剧现行增值税收入分享体制的弊病。多数学者认为, 若要在不改变现行财政体制的情况下推行增值税的扩围改革, 要通过有效途径弥合地方的利益损失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在现行财政框架下, 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是弥合地方政府利益受损的有效途径。转移支付也称为预算转移支付或预算补助, 是指政府为某种目的, 将部分预算资金及其使用权无偿转移给其他政府的制度。它是在分税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财政调节制度, 是协调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强化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增值税“扩围”改革中, 如果将中央政府增加的收入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划拨给地方政府, 则改革的阻力会减少。如果中央政府想在不改变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推动增值税的“扩围”改革, 转移支付制度可以作为这一制度变迁的互补制度, 降低改革的成本。

2、增值税扩围改革中可供选择的转移支付方案

转移支付包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富转移, 但在增值税的扩围改革中, 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关系。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标准的确定采取了多种方法。根据方法的不同, 转移支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尊重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确定方法, 主要包括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税收返还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确定的转移支付方式, 主要是为了保证现有地方既得利益, 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制补助是按照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 原体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继续按规定补助;二是以均等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根本目标的转移支付确定方法, 主要是财力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又称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主要参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差额以及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量等客观因素按照统一公式进行计算;三是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也称为专项补助, 上级在设计转移支付制度时, 限定了资金作用的目的和用途, 实行专款专用。在增值税的改革中, 由于并不涉及原有的体制补助问题, 因此, 在增值税扩围改革中, 中央政府可以采取税收返还, 财力性转移支付以及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弥补地方政府的利益损失, 不同转移支付方式的基本功能不同。各转移支付方式的功能比较如表1所示。

三、基于财政均等化视角下各转移支付方式的实证分析 (1995—2009)

1、财政均等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目标选择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现行财政体制下, 为弥补增值税改革给地方带来的利益损失, 中央政府可以采取转移支付的手段, 但不同的转移支付方式有其不同的基本功能。选择何种转移支付方式取决于我们考量的维度。一般来说, 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是能够对公平和效率进行很好取舍权衡的制度。在构建公共财政的改革目标下, 公平是其重要的考评指标, 即公共化的财政应当是“一视同仁”的财政, 所有社会成员应享有相同的财政待遇。我们用公共财政均等化指标来测度财政的公平程度。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权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的现实国情下, 转移支付是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利益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公共财政, 财政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重要体现。因此, 作为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转移支付制度应该与公共财政制度改革齐头并进, 转移支付方式的选择应以促进财政均等化为目标。

2、分税制以来各转移支付方式的财政均等化测度 (1995—2 0 0 9)

由于各种转移支付方式的计算方法不同, 基本功能不同, 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也不尽相同。本文以1994年以来的财政数据对各转移支付方式的财政均等化维度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对增值税扩围改革下的转移支付方案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1) 变量选取

财政均等化指标:历年各省人均支出的偏度系数 (Skewness) 。财政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标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而公共服务的支出水平近似反应了公共服务的实现程度。但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 直到2007年后才有专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数据。一般的, 人均支出水平较高, 人均公共服务的支出水平也较高。因此, 为了实现数据的连续性, 本文以人均支出水平来测度各地区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努力程度。在均等化的测度上, 较多的学者采用样本的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Std Dev) 来度量样本的离散程度, 以此来说明各样本数据间的均等化程度。

样本标准差是表示变量取值距均值的平均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其数学定义为:

但1994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现在的财政支出水平与分税制改革初的数据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若以历年来各省市的样本标准差来测度均等化程度会有偏差。本文以历年各省市人均支出的偏度系数来测度财政均等化。偏度系数 (Skewness) 是描述变量取值分布形态对称性的统计量, 即偏度系数的绝对值越大, 说明数据分布形态的偏斜程度越大, 其数学定义为:

各转移支付方式:历年各转移支付方式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数据的增长较快, 若用绝对数量来分析会出现偏差, 本文以历年各转移支付方式的比重进行分析。历年各地区人均支出偏度系数及各转移支付方式所占比重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偏度系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95—2010) 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1995—2005年各转移支付所占比重来源于李萍、许宏才《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版;2006—2009年各转移支付所占比重来源于财政部网站, http://www.mof.gov.cn。)

(2) 检验方法

本文运用SPSS统计方法中的相关分析来测度分税制以来的各转移支付方式比重与财政均等化间的统计关系。统计关系是两事物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这些关系却不能像函数那样可以用一个确定的数学关系描述。财政均等化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 按照常理判断, 各转移支付方式的选择会对财政均等化产生影响, 但由于外在因素的不确定性, 我们只能采用相关分析来对二者之间相关性的强弱进行判断。对不同类型的变量采取不同的相关系数来度量,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分析。其数学定义为:

式中, n为样本数, Xi, Yi分别为两变量的变量值, 化简公式可得:

相关系数r的取值在-1—+1之间, r<0, 表示两变量间存在负的相关性, r>0, 表示两变量间存在正的相关性, |r|>0.8表示两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r|<0.3表示两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较弱。同时, SPSS将对线性相关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

本文将1994年分税制以来代表财政均等化的偏度系数与各转移支付的比例进行相关分析, 其结果如表3所示。SPSS还可以绘制二者之间的散点图来直观呈现相关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如图1、图2、图3。

(注:*, **, ***分别表示在0.1、0.05、0.001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

四、结论及进一步建议

1、增值税扩围改革中的转移支付方案选择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各转移支付方式与对偏度系数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 税收返还方式与偏度系数呈现强的正相关 (0.699) , 即税收返还所占的比重越大, 偏度系数越大, 各地区间的财政支出越不均等。而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则与偏度系数呈现强的负相关 (-0.591, -0.761) , 即用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支付的比重越大, 偏度系数越小, 各地区间的财政支出越均等。|-0.591|<|-0.761|, 说明专项转移支付对与偏度系数的相关性更强, 其在促进财政均等化上的作用更大。增值税的扩围改革重构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 对于地方政府的利益损失我们可以以转移支付制度加以弥补。在我国公共财政目标的构建过程中, 各项经济改革应与公共财政目标相协调, 应该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增值税扩围改革下的转移支付方案的选择也应该是服从于公共财政目标的。通过实证分析, 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促进财政均等化的作用最大, 专项转移支付能够解决一般转移支付不能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问题。我国近年来加大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专项转移力度, 极大促进了各地的公共服务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 一般性转移支付在促进财政均等化上的作用虽然没有专项转移支付大, 但由于地方政府在适应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其在使用效率上会高于专项转移支付。而针对提高公共服务的专项转移如果未能受到有效约束, 地方政府就很容易将资金配置到地效率的项目。因此, 增值税扩围改革下的转移支付应逐步取消税收返还, 重构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应根据各地标准收支的差别, 设计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同时, 加大对专项转移资金使用的监管, 以此来促进我国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对于税收返还我们应该科学看待, 虽然税收返还导致资金流向发达地区, 不利于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差距, 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但我们不能否定税收返还的历史作用。很难想象如果取消税收返还措施, 分税制改革能够进行下去。

2、进一步的建议

3.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三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改革;注意事项

一、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1)理论学习比较抽象,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很难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不能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的检验作用 ;一种是原来的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各负其责,另一种是出现理论课与实习课间隔时间过长或实习教学先于理论教学的情况。

(3)不能满足现代生产企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脱离理论的实践,把学生变成只会重复操作的“机器”,使学生不能有效改进生产工艺和适应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能力,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2.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院校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机构,办学体制改革对技校来说尤为重要。随着中职院校的改革深入,学制的缩短,特别是理论教学时间的不断压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形势要求,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这将困扰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摆脱困扰,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为使技校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一体化教学体系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很显著的特点:

(1)实用性强。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工作环境中感知,并在亲自进行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技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技能性强。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主导思想,即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又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使专业教学形成连贯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水平。

(3)教学质量和效率高。由于一体化教学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习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的学习体系,缩短了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迁移的时间和距离,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4)要求教师素质高、能力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既能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因此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不断钻研业务,更新知识。

(5)要求教学条件高。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条件,这是一体化教学模式前提和保障。

三、一体化教学改革

目前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一体化教改大致有以下几点:

1.硬件方面

(1)改善教学条件,增加实训设备的配备。技工教育注重的是要在实习场所进行,但是,有些技工学校实训设备奇缺,只是“纸上谈兵”。加强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是某些技工学校目前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2)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多媒体设备的配备。一体化教学中的实际操作的教学过程往往需要老師利用实习设备现场演示,然而教师演示时受现场情况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看清老师的操作过程,并且受实习现场嘈杂环境的影响实习教师的声音学生根本听不清。如果把老师实习操作的过程用录像机录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投影机上播放效果就好多了。现在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然而大多数学校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够配备这种教学设施。

(3)提升办学层次,加强一体化教学中心的建设。要想使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还要加大一体化教学中心的建设力度。一体化教学中心就是把过去相互独立的专业理论课教室、实验室和实习车间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能够真正体现一体化教学的突出优势,使学生们能够克服过去理论和实践知识相脱节的毛病。

2.软件方面

(1)增强规范化教学,加快教学计划、教材的编写。由于一体化教学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期,所以国家还没有对每一个专业编写教学计划、教材。因此,目前就需要各个学校尽快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和编写适用和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授课教材(校本教材)。但是,一体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并且要本着理论为实践技能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不能太深太复杂但又要“够用、管用”。这就要求我们的编写者一定是长期处在一体化教学线的教育作者。

(2)注重品牌效应,加强师资队伍的配备。实行一体化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根本目的是有利于因人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还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机构聘请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技术人员或者专家。

(3)多方位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核。一体化教学是一种过程化教学模式,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和目标考核的方法进行教学和督促学生学习。我们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学习水平的考核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目标考核法,就是制定一定的目标通过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量化。

四、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把一体化教学改革做到更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系统性

中职学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而言,就需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系统性。

2.充分认识到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艰巨性

教学改革既涉及观点,涉及体制等,因此应充分注意到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改革的推进策略。一是自下而上,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推广。二是自上而下,因为有的改革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做不了,它需要整体设计,全国统一考虑。

3.中职学校应重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协调性

教学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动态调整。一定要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化教学改革制度的协调性,努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中职学校的一体化教学的科学发展。

4.提高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质量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技工学校目前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4.都匀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改革 篇四

准入和退出机制

一、城乡公交客运准入机制

(一)自2017年6月31日起,一律不新增通往乡镇的农村客运班线,凡是运营期限到期的农村班线客运一律不予延续运营,原则上由现运营的班线客车参与公交化改造。不参与公交化改造的运营期限届满后按自动退出客运市场处理。

(二)城乡公交客运运营者应当按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决定的许可事项从事客运运营活动,不得转让和承包运营许可证件。

(三)城乡公交客运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宗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便民的原则,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城乡公交客运运营者应当依法运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优质服务。

(四)按照国家实行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制度和质量信誉考核制度要求,城乡公交客运运营者必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运营,禁止挂靠运营。

(五)申请从事城乡公交运营的企业,应按照《贵州省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规定要求,完备和满足公共交通企业申请的条件以及企业驾驶从业人员的申请条件后再向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提出申请。

(六)申请从事城乡客运运营的企业应按照《道路旅客运输 1

及客运站管理规定》要求,完备客运企业申请的条件以及企业驾驶从业人员的申请条件。同时满足以下规定要求后,再向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提出申请。

1.统一购车。车型根据道路情况拟选择7座以上(含7座)小型客车,车身做到三个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外观统一)。

2.按照要求交纳承运人责任险、强制险、车身险。3.从业人员须具备以下条件: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3年内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记录。

4.实行公司化运营管理。由企业配备各镇(街道)站场管理人员,对片区车辆运营进行管理。

5.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严格执行“三关一监督”制度,搞好客运站场监督管理。

6.客运企业要认真抓好驾驶员运营安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学习;妥善处理乘客投诉案件和营运中发生的问题,定期书面向相关部门汇报运营和管理情况。

7.实行片区辐射式区域化运营。营运车辆以镇村、村村模式运营。赶场天可以赶场班车形式进行运力调度,对不能通达的村、组(寨)可以电话预约方式解决群众出行。

8.为确保农村客运车辆的调度、例检、安全监管等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各乡镇办事处要规划建设客运站场,充分利用现有的各乡镇办事处汽车站资源作为农村客运调度中心,落实例检、监管等日常工作。

(七)为保证城乡公交客运车驾驶员的各项合法权益,新城乡公交、客运车经营者和现已有城乡公交客运车经营者在新申请成立城乡公交车公司或申请增加城乡公交客运车辆经营权时,应向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提交每车不得少于两名持有公交客运车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同时,还必须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方案和员工化管理方案(依据《都匀市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后城乡公交、客运企业许可准入条件相关规定),企业与驾驶员签定的按国家规定格式认可的合法劳动合同,以及按照国家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等费用凭证(凭原始单据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未完善和报备的将不予考虑经营者的增加城乡公交车辆经营权要求。

二、城乡公交客运退出机制

(一)停业整顿

1.城乡公交客运运营者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的,由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责令改正和停业整顿1至3个月;

2.有法律、法规或规章要求停业整顿的其他情形。

(二)注销道路运输运营许可证

有法律、法规或规章要求注销道路运输运营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三)吊销道路运输运营许可证

1.城乡公交客运运营者擅自停业或终止运营且逾期未改正的,由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依法吊销其运营许可证;

2.城乡公交客运经营者违法或变相转让公交客运运营权且 3

情节严重的,由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依法吊销其运营许可证;

3.有法律、法规或规章要求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四)收回道路运输证

1.城乡公交客运经营者申请车辆停业的,应当向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提出申请并办理报停手续,暂交回《道路运输证》及有关营运标志;恢复运输时,按规定到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办理有关手续并领回相关证件、营运标志;

2.城乡公交客运车辆外观破损严重、运营时间超过6年或报废的,其经营者应将《道路运输证》及有关营运标志交回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3.城乡公交客运经营者因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的,被责令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期间,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将收回其车辆的《道路运输证》及有关营运标志;

4.城乡公交客运车辆申请终止运营的,其运营者应当向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交回《道路运输证》及有关营运标志,并由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办理注销手续;

5.城乡公交客运车辆未按规定缴纳交强险和商业险的,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收回《道路运输证》及有关营运标志,待按规定续缴交强险和商业险后再领回相关证件、营运标志;

6.有法律、法规或规章要求收回道路运输证的其他情形。

(五)注销道路运输证

1.城乡公交客运车辆未按企业制定的维护计划,逾期未参加 4

二级维护达到2次及以上的,视为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由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60条规定,注销其《道路运输证》;

2.城乡公交客运车辆外观破损严重或运营时间超过6年,其运营者未将《道路运输证》及有关营运标志交回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的,由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予以公告注销其《道路运输证》,并收回有关营运标志;

3.有法律、法规或规章要求注销道路运输证的其他情形。

(六)吊销道路运输证

1.城乡公交客运车运营者使用无从业资格证或者未按照规定办理手续的驾驶员驾驶出租车发生死亡1人以上交通事故并负同等以上责任的,由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依法吊销事故车辆《道路运输证》并吊销运营资格;

2.城乡公交客运车驾驶员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情节严重的,由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依法吊销该车《道路运输证》。

(1)辱骂、殴打、敲诈勒索乘客;

(2)以欺行霸市、强拉强运等方式扰乱城市公共交通秩序;(3)故意利用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堵塞交通;(4)聚众滋事影响社会公共秩序。

3.城乡公交客运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他人伤亡后其驾驶员逃逸的,由都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依法吊销该车《道路运输证》并吊销运营资格;

4.有法律、法规或规章要求吊销道路运输证的其他情形。

5.从城乡一体化看土地改革 篇五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镇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在当前形式下,城市意味着更好的资源,农业人口放下农具,进入城镇,参与城市生产要素的分配是一种必然。而过多的人涌入城镇,会令城镇更加拥挤不堪,土地问题成为首要矛盾。一方面农业人口进城无处安身立命,成为庞大的流动人口,给政府管理造成难度,社会正常运行带来压力。另一方面,在原有土地管理机制下,农业人口进城工作,很可能抛弃房产,而不是作为进城的第一桶金来源,严重限制农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于是,《决定》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将同地同权、同价。决议明确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但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小产权房仍旧受到政府部门的打压,对农民来说,基于身份的用途管制,使得农民的住宅不能转让,不能出租,房产作为农民最重要财产,表现能力很差。就像《决定》指出的那样,应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赋予农民更多权利。事实上,由于制度限制,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都能参与城市建设用房的分配,而城镇人口却不能参与到农村集体住宅用地的分配。一方面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促进了房价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的闲置、浪费。从生产要素分配角度看,显然对城镇人口是不公平的,亦是农业人口自我利益的损失。

而在土地买卖过程中,政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一方面裁定每块土地的使用权,另一方面,土地交易又必须由政府做中介。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地,再高价卖给房地产开发商,成为近十几年来政府赚钱的主要方式。

6.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六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实践,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简介: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难以合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合理创新教育方式,科学使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完成当前的任务,在合理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内容: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难以合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合理创新教育方式,科学使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完成当前的任务,在合理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 在使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需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分析

对于现代学徒制而言,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然后制定共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做好技能训练,企业利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岗位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在工学交替的情况下,创建校企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相互联系,形成课程与职业的良好对接,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总结经验,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观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与效率,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由于企业对于员工素质要求很高,且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资源,因此,在相互协调之下生成了现代学徒制。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学历较低,在工作中会出现专业性的问题,而学校的实践资源很少,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与环境,在二者相互融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培养优秀人才,除了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之外,还能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在现代学徒制中,主要有订单类型、工学结合类型、定岗实习类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操作中,且学徒可以在生产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技能知识,全面优化整体教学模式与体系,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现代学徒制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教育方式,在合理教学的过程中,完善主要的教学体系,建立现代化教育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调各方面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全面优化整体教育工作系统。具体措施为:(1)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了更好地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使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学校应先进行试点教育,利用试点实验的方式总结经验,筛选最佳的合作方式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全面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效果。在创建试点的过程中,学校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以此形成良好的教育探索模式。为了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维护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权益,学校需要与企业签订合法且公平的合作协议,要求学生或是家长与企业签订学徒协议,在界定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责任的情况下,需要遵循日常的规章制度,以此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2)针对全日制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使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需开展全日制课程体系,在了解企业实际状况之后,与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探讨,在了解生产任务之后,制定完善的项目方案,在分析实践课程与岗位工作情况之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此期间,学校需与企业共同研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案,在改革课程体系之后,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学校在与企业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可遵循教学规律,将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的目的,创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术、岗位技术与个人发展等能力,创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此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效果与水平。(3)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学生学习阶段,学校都要根据专业教学特点、企业生产要求等,针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灵活的创建教育机制,在集中开展课程讲解工作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机会,创建专题讲座系统,在实训活动与岗位实践活动相互联系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方式满足学生在学徒期间的工作需求。在教育工作中,还可以使用教导类型的方式创建学徒教学机制,了解岗位核心课程内容,创建企业的文化课教育机制,在学徒制教学中,使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岗位轮动与实训期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职业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学校还需与企业之间共同完成分析工作,丰富教学方式,收集网络中的教育资源,灵活使用网络教学方式完成当前任务。在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期间,第一学年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实践中制定六种岗位的轮岗制度,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第二学年的时候,重点关注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在企业中进行六种岗位的轮岗实习,在第三学年的时候,重点关注学生专业拓展知识的学习,在企业中进行定岗实习。(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在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期间,需重视评价工作的改革,制定完善的改革创新方案,在合理教学中完成当前的任务。首先,应进行课程考核,除了要对学生实施理论知识的试卷考核之外,还需由企业的师傅实现实践操作与岗位能力的评价,如果学生的业绩较为突出,学校就要予以奖励。在考核完成之后,给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与考核证书。其次,在学生就业评价期间,需进行合理的考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考核中明确自身缺陷,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5)校企的深度合作。虽然当前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方面,已经与企业相互合作创建现代学徒制教育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师资力量问题,因此,学校需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通过合理的教学合作方式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首先,需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团队,要求企业安排专业素质较高且掌握丰富经验的师傅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然后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在深层次合作与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整体教育工作方式与方法,全面优化教学工作体系。其次,在实际发展期间,还需制定完善的计划方案,在寒假与暑假的时候,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定岗培训,使教师掌握丰富知识,更好地进行教学。(6)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方案。在校企合作期间,需制定完善的方案,在实际合作期间,除了要签订三方协议之外,企业还可以与学生正式的签订劳动合同,以此为学徒提供合法的工作环境。同时,在实际合作期间,师傅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在肯定学生成绩的情况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改革当前的教育工作方式,创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期间,学校还需与企业制定配套的师傅考核制度,针对企业的师傅进行考核,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企业可以选择一些一线员工负责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学校也需要派遣责任心较强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教学,促进教学工作良好实施。3结语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中,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的应用较为重要,学校需制定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加强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发力度,在合理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遵循现代化的工作原则,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参考文献

7.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探讨 篇七

1 改革的必要性

1.1 节约人力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是2个独立的业务, 这就使得2个岗位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人员岗位的划分十分明显, 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的联系不紧密, 严重影响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工作的有机结合。实行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可以完成“一岗多职”的计划, 不仅能够实现人员的合理利用, 节约人力资源, 还能有效实现地面与高空业务之间的联系, 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 加强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是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

1.2 适应现代化、提高观测水平的必然选择

随着自动化观测设备在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应用, 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自动化观测工具的应用为气象观测带来了便利, 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工作中。由于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与高空气象观测之间的联系不强, 独立的工作部门并不能满足这些现代化设备的有效运行, 因此, 加快实现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 将地面观测与高空观测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工作人员的工作范畴, 还能充分调动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更好地提升气象观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人员是开展一切业务的前提条件, 他们的工作能力会对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 实现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是提高观测水平的必然选择。

2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欠缺

目前, 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欠缺是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实现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 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技术规范, 而从事观测工作的工作人员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 从技能方面来说, 从事观测工作的人员只掌握某一方面的观测经验, 对其他新业务掌握得还不完善;再加上相关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相关的培训指导工作, 导致地面高空气象观测工作人员的能力达不到技术规范的要求, 进而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

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也是目前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 由于地面观测人员和高空观测人员受各自业务制度的约束, 工作人员各自形成了机械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 只会对熟悉的工作流程和任务自行调整各自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在地面高空气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 受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人对新事物、新技术都表现出了抵触情绪, 部分人甚至觉得自己掌握不了一体化建设中的高科技技术, 进而产生了一种紧张、消极的思想, 而这些消极的思想会严重影响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的发展。

2.3 缺乏系统的管理

缺乏系统的管理也是目前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工作方向和目标错乱;对观测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 导致他们工作效率降低。这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会对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发展产生影响。

2.4 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在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 投入了许多先进的现代化设备, 许多在岗工作人员都没有接触过这些先进的设备;再加上目前与这些先进设备有关的培训班又比较少, 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技术规范, 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这些先进的设备并不能发挥其优越性, 反而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决定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能否顺利进行, 因此, 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不断向各个气象单位输送人才。为了保证观测业务能够正常开展, 需要定期组织相关技能的培训, 以提升在岗人员的业务水平。另外, 要针对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研发新型的设施设备, 努力拓展新的观测渠道, 掌握新的研究理论, 并将相关知识教授给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 进而为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业务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

3.2 强化改革意识

为了使地面高空气象一体化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改革意识。不管是部门领导还是在职人员, 都要清楚地了解改革一体化所带来的便利。为了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更好地提高全体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努力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

3.3 完善改革中的管理系统

在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 完善的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 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注意以下4个问题: (1) 气象单位内部应建立明确的气象观测管理制度, 及时、有效地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 (2) 建立有效的气象观测管理流程, 保障气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 制订完备的工作评估机制, 做好各阶段气象工作的评估总结, 方便后续观测业务的改进; (4) 在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 由于工作人员对业务掌握得不娴熟, 所以, 气象部门应建立应急预案管理机制, 当有突发状况出现时, 有效的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摘要: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不仅能够适应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和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需要, 同时, 它还是实现观测人员一岗多责, 促进观测岗位集约化的重要“助力器”。简要分析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这些问题探讨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以期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模式,地面观测,高空观测,观测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兴.气象部门地面、高空一体化业务建设思考[J].科技与创新, 2014 (24) .

8.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篇八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增长,社会对人才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知识构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办法与途径上受到非常大的制约,不管是人才的培养规格、课程系统的设置,还是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安排,都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呈现出教育的“压缩版”,让毕业生在理论研究的范围里“缺少理论”,在技术运用区域内“缺少运用”。有的专业因为课时设置不适当、教学办法陈旧等很多因素,学生学习不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以至于课程完成后,认识的只是某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现在的教学中关键存在下面3个方面问题:

1、学时太少。随着教学深入的改革,机电专业课程与别的专业课相同,教学课时被显著的缩减,产生很多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冲突,怎样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学面对的一大难题。

2、教学模式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只重视理论教学,在介绍电机知识中,抽象的概念,繁琐的理论,跟数学、物理和电路等有关课程的联系很严密。在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分析、基本控制程序的设计、设计思想的叙述通常都相对清晰。但因为原理图多、相对抽象的文字叙述,学生又没有实物接触,在学习经过中广泛感到枯燥乏味,并且有关安装部位图、面板开孔图、电气接线图和安装、调试等工艺设计方面差不多都没有涉足,理论教学和现实的控制体系设计、制造需求存在着必然的差距。

3、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因为连年大幅扩招,有所下降的生源整体素质,在接受能力与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比以前的相对降低,很多基礎课不够扎实的学习,给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拟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制订跟现代化建设要求相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相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环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实施适当的综合布置,力求全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1)有关“机电一体化”内涵的了解。从学科角度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备持续追求新知识、量力而行、单独思考、敢于创造、扎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构造调整有相对强的适应能力的运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更新展现在几个方面,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升教学质量。第一,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运用PPT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对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有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包含更多的教学信息。第二,经过实践和理论结合,激发学生的现实动手能力,让其可以严密的联系生活,发散思维。第三,顺应时代潮流,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在现实的教学课程中,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相对丰富,教师能够应用生活中的现实实例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实施讲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教师能够在讲解直流电机的经过中,应用到高速磁悬浮列车的实例实施阐述。

3、教学环节优化。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经过中,实施课程的实践教学优化需要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详细而言,第一,要实施专门的基础课程与实验课程训练,经过对实验仪器应用的基本掌握,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形式,测量与采集科学的数据,产生优良的实践操作习惯。第二经过加强单项技能的培训,掌握包含钳工、电工与机加工等基本的技能与必然的职业技能,同时经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提升综合技能。

4、建设特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依据对企业人才要求状况与对这些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以工作经过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依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需求,参照有关的职业资格规范,经过和企业相关人员一起论证,实施课程设置。确立的课程内容要与工作各阶段的任务严密有关。在和企业的深度耦合中,经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与职业岗位群相关的人员和专家实施调查,经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通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定职业岗位工作经过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把工作任务与内容转化为学习范围的课程内容,经过对工作经过每一个阶段的每一级工作任务的应用频率与难易程度实施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重点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三、教学效果

一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主动性、明确目标。学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变化为积极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基本消除睡觉、玩手机等情况。在传统课堂上的差生,到了一体化教学工作室,其学习状态和之前完全不相同,操作变得特别仔细,并且下课后还会积极留下来补习。

二是班风好。我们的一体化教室都使用6S团队管理模式,一个班级分成多个小组实施教学。通过4个星期的一体化实训,各个小组的同学团结合作,同学更融洽的关系,实训结束后整个班级凝聚力更强。

三是学生基本职业素质获得培养,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加强了。在一体化教学经过中,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学会查阅文件,对提高综合能力有利。

四是学生职业技能获得大大的提高。经过“工学一体化”的实训,学生可以熟悉PLC的编程、触摸屏、传感器的运用、变频器的应用等现在最新的机电技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很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必然阶段的一定要求。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融合的一门新兴技术,作为院校要培养出跟市场需求相符的机电一体化人才,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调动所有主动原因充分施展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9.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 篇九

关键词:中职;机电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先行试点,推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发展能力。”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的要求,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10.一体化改革方案 篇十

调研报告

乌伊岭区第一小学位于中心地带南侧的幸福社区,校园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在校生439人,教职工103人。学校教师编制数97人,学校现有教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学生439人,师生比1:5,近几年,教育局陆续为我校补充了三名教师,2013年分配1人;2016年分配1人;2017年分配1人。

2013以来,区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完成了与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的新建和危房改造任务,完善了专用教室,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了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学,我区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学校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中小学各有教学楼一座,个教室配备齐全,设有乒乓球室、多媒体教室、综合实践教室、两个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体育教室、计算机教室、电钢琴教室、图书教室、合唱教室、档案室等功能室。学校共有图书12700册,生均比1:28;办公教学电脑146台。均达到普九要求;电子白板教学设备20套,班班实现微机联网,确保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我校现有14个教学班,没有超大班额情况。

11.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

前言

实践教学的特点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与企业的实际操作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良好的实践教学的实施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的,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学校的良好配合,学生的良好配合,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下面针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建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在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采取集中实践的方式,既在学生毕业的前一年进行集中的实践,这种实践的方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循序渐进的,并且知识大部分都是短暂性的记忆,只有学生及时的进行实践,才能够确保知识转化成为技能[1]。因此,在技工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主要建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及时的将知识转化成为技能。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在实践的阶段上,采取每学期2次实践的方式,每次实践大概在2周左右,主要就是针对于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及时的实践,确保知识的消化,掌握专业技能。在实践内容的难易程度上面,首先是根据教材进行实践,其次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布置提高自身能力的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高。

2.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技工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还应该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能力。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分成3个阶段进行。首先,培养职业素养阶段,主要就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机电一体化这个专业在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流程以及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专业技能训练阶段,教师主要应该让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到学校的实训基地去操作和练习,而学校也应该为学生在实训基地设置先进的设备供学生操作,这样,学生所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就能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接轨[2]。再次,实习阶段。学生在毕业之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的时间最好要长一点,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熟悉工作的流程以及操作方法,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应聘工作的时候,就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就業。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实践教学体系应该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的,也就是说,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等都是与理论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师也不能够将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合而为一,需要对实践教学理论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下面针对于创新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探讨。

3.1 创新目标体系

所谓的创新目标体系,主要就是指,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策略,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实现怎样的目标等等,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考虑[3]。而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职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定实践任务的时候,也应该以这个目标进行设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技工院校能够学习到最为实用的知识。

3.2 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在技工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如今的先进科技,并且将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有关的先进技术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先进的技术,并且学习和掌握。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体现如下四个方面。一,基础技能,主要指的就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像一些设备的基本操作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而在这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应该进行重点的把握,如果学生连最为基本的实践技能都无法掌握的话,那么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和就业[4]。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相比于基本技能来说,其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操作的专业与否,也是与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挂钩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进行科学的设计,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三,技术应用,所谓的技术应用就是学生需要将自身学习到的技术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设备上进行熟练的操作,使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提高学生的技术的操作能力。四,综合素质。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如今企业对于人才的考核已经不单单是专业能力的考核,还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融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内容,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更好的发展。

4.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管理

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管理,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实训指导书等等[5]。另外,还应该制定实践教学改革标准,实践教学改革标准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等进行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通过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管理,能够确保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确保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掌握技能[6]。

结论: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不断的提高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教学中,全面的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江亚.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及其内容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04).

[2]万连印.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专业技能[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3]钟波,陈容,冯云.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 职教论坛, 2012(06).

[4]刘涛.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J]. 现代企业教育, 2011(04).

[5]李湘伟,周文玲,黄伟明.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02).

12.“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探讨 篇十二

1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 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 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 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 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由此可见,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

1.1 教师一体化, 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

1.2 教材一体化, 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

1.3 教室一体化, 即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了一体。

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 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1 学的硬件设施。

我们学校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配有亚龙实验实训设备20台, 可以完成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的相关实验实训操作, 平均每两个人用一套设备, 教学设施齐全。

2.2 学模式上: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以往我们都是在教室上课, 现在我们把教室搬到实验基地, 把教室布置成学习区, 实验操作区, 理论讲完学生可以直接动手实践, 这样充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模拟工厂的管理方式, 实行堂堂考核, 学生能够充分的体验到全新的教学氛围。

2.3 材模式上。

改变了本课程传统的教材学科体系的陈旧模式,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构件教材的编写框架, 主要把三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 《施奈德可编程控制器》、《施奈德变频器》、《传感器》把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每个模块都开发了任务单、资讯单、信息单、实施单、评价单5个单子作为教材框架的支撑。目前我们本门课的教材尚在开发中。

2.4 师的上课方式上。

首先, 从课时上进行调整, 本门课本学期根据教学需要我们的都改成大课, 这里所谓的大课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的上课模式, 这样由于时间比较集中便于开展模块化教学, 其次从教师配备上, 以往的教师上课都是一门课配备一个主讲教师, 实施教改后我们打破常规, 每门课配备两名教师, 其中一名主讲教师, 一名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这样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需要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经验。

2.5 从学生成绩的考评上。

本门课没有期末考试, 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能力上对学生进行考核, 每个模块任务细化为几项, 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打分。

3“一体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本学期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一体化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收获,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1 从教学效果上看:

实施教改后,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对此种教学方式感到很新鲜, 而且愿学、乐学、好学完全打破了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大大提高。

3.2 从教学形式看: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让学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分组法: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10人以下。布置本节课任务, 小组成员共同共完成任务, 主要体现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法:教师布置任务, 小组讨论后当堂表达结果, 锻炼表达能力, 并且及时更正错误, 印象深刻, 教学效果明显。

3.3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上看: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大提高, 上课的积极性非常高、基本上没有睡觉的同学。

4 我校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了更好的实施一体化教学, 我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体化教学目标更多地着眼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淡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 强调用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和巩固理论知识。其教学目标内容为德育目标:热爱祖国、爱岗敬业,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技能目标: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中、高级工、预备技师的要求。知识目标:达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要求。

4.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师是一体化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组织者, 一体化教师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教师一体化。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具备专业实践经验, 并能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故一体化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般一体化教师应由“双师型”教师担任。

4.3 加快一体化教室建设。

由于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入学习与探索, 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在一体化教室内上课, 就具有科学的情景与氛围, 故一体化场地的建设就很重要。实现一体化教学必要条件是具备专业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场地及各种设施设备。一体化教室具备教室和车间的双重功能, 是既能满足理论学习, 又能满足专业技能实习的场所。

4.4 加快一体化教材的编写。

我认为一体化教材的理论知识应该为实操服务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常规教材相比, 其侧重点要转移到操作技能上来。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舍弃一些烦琐冗长的理论。一体化教材最好采用知识模块化的体系组织编写, 即一个课题由若干个知识模块构成, 而一个教学模块是由必备的理论知识 (应知) 和需掌握的技能知识 (应会) 所组成。

4.5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针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评价要遵循多样性、适应性、动态性的原则。一是确立多元化的考核目标。二是确定实用性的考核内容。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四是建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4.6 加强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果, 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一般一体化教室应在明显位置挂置“一体化教室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等规章制度, 并在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之前进行适当的安全知识教育, 帮助其树立安全概念, 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问题。总之,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信息日新月异。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英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丛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感染管理论文下一篇:现场施工人员施工安全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