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2024-07-30

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共13篇)

1.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篇一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论文

生态管理通常就是指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以生态学的思想作为最为关键的指导,从而使得旅游者能够得到更加髙质量的服务,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旅游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从而使其美学价值能够得以充分的保留。但是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对其加以控制和处理。

1.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出发,生态旅游主要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后段,那个时候人类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很多生存问题,我国的生态旅游通常是以生态保护区为基础发雇起来的,当前,原始的自然景观已经发展到了半人工半生态的形式。在发雇中呈现出了非常强的多样新特征,但是在发展中坯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1.1管理观念存在误区,发展思路模糊

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很多人对生豳旅游的特点和实质并没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解,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恚旅游资源的优势性也不是十分的清楚,在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也影响到了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1.2旅游资源粗放式的开发和盲目利用,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

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兴盛,一些地方政府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为了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通常桌用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盲目性的手段去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应该怎样去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以及经济价值_没有设定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规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很多旅游资源的功能都是基本相同的,同时也无法给当地的旅游产业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开发的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都不髙,所以也不能对医域之内所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合理整合,无法充分的体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发展潜质6

1.3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理念滞后

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经营者当中,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我国国营或者是事业单位,一个是农民。国营事业单位因为受到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所以在服务意识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服务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农民在经营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培训,所以在经营理念方面也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此外,主管部门也没有很多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导游和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旅游产品在开发设计、经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1.4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强,经营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持续走高的状态,地E政府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其发展的科学性护额合理性,这样也就使得很多地区在生态旅游方面都没有进行-个非常科学完善的规划,政府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也不能很好的对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予以正确的引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使得旅游E在规划方面出现非常大的不足。另外,经营主体也没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并不是很强。

1.5生态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规划,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匡当中也没有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此外,我国的很多地区的生态产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生态旅游的所有相关行业还不能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融合贯通的状态,所以也无法很好的提供更多种类的旅游产品,这样也会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了不利的影晌,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2.1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认识,理清其发展思路

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让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其本质,以克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单方面、低水平的发展以及缺乏对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特点、规律和管理理念的深层认识,理淸其发展思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预测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利用可能性以及持久性等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依托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减少在实施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损失,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培养髙素质的创新型生态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髙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缺乏适宜的、髙素貭的各类人才,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才可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髙。

2.4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同时注重发挥政府的力量,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K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g管理的目的。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

结束语

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的支持,提髙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而这一切都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a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策略,希望能给有关部或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篇二

1 乡村旅游的现状

第一,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 人们在高楼大厦林立的“水泥森林”中无法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更多人外出旅行选择乡村旅游。第二,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05年乡村旅游才开始发展, 并且模式单一, 往往只是农家乐。随着十余年的发展壮大, 我国约65%旅游景点周边已经拥有了乡村旅游项目, 而且模式多种多样, 包括观赏型、娱乐型、生态型、休闲型等。

2 乡村旅游的存在问题

1) 乡村环境遭到威胁。乡村旅游建设大力开展, 乡村环境保护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一些乡村旅游设计规划前期并没有充足准备, 开发建设更是边拆边建, 没有严格规划。例如一些农家乐建筑一味追求亲近大自然, 修建在溪流边上, 日常生活的垃圾污水就排放到溪流中, 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部分乡村旅游在山上修建道路、凉亭等, 破坏原有植被, 生态环境多样性严重受影响。除此之外, 房地产开发商更是把乡村环境当成摇钱树, 在景区大兴土木, 修建大量别墅。不仅原有的树木被砍伐, 环境遭到破坏, 而且更令乡村变得城市化, 失去了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 游客大量增加, 部分游客保护环境意识不高, 对乡村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 乡村文化受到冲击。乡村旅游的兴盛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多给村民带来了文化意识的冲击。村民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原来的小农意识被拜金主义所替代, 开始最大化地追求利益。一些古香古色的老房子被修改成农家乐, 不仅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而且在修建农家乐中, 村民保护意识不足, 往往在老房子上新建二层木屋。这些举措都加快了房子的老化, 乡村的文化特色受到破坏可以进行修补, 村民的思想发生转变将难以恢复。3) 乡村旅游管理问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统一化的管理, 然而现在大部分的乡村旅游并没有具体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乡村旅游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第一, 乡村旅游前期缺乏合理设计, 对于开发建设经常是一哄而上、盲目开发。建筑物的修造不仅破坏当地环境, 而且部分建筑物由于设计不合理, 使用时间不长, 造成大量物力、人力、财力的浪费。乡村旅游的门槛低, 许多开发商没有长期发展规划, 对乡村环境进行大规模施工。在对环境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 也令乡村环境资源迅速枯竭, 失去了竞争力。第二, 乡村基础建设不完善, 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游客大多来自城市, 无法适应乡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方面, 乡村小路无法承受大量的车流量, 特别是节假日堵车成为乡村旅游急需解决的问题。食宿方面, 乡村的住房环境、卫生情况还不能令游客满意。第三, 乡村旅游宣传营销也存在大量问题。一些优秀的乡村旅游景点, 由于村民的经营意识不足, 缺乏商业宣传, 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但也有部分乡村旅游进行虚假宣传, 严重高估自身文化价值, 游客数量越来越少, 无法持续发展。

3 策略

1) 提高服务质量。首先,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游客外出游玩的基本要求, 乡村旅游一定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交通方面, 与当地政府进行协商, 在旅游淡期进行道路建设, 保证乡村景区的交通顺畅。食宿设施建设加强, 农家乐要提高住宿和餐饮服务标准, 提供更加洁净的客房、更加干净的饭菜。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要同时开展, 公共卫生间、垃圾桶以及医疗设施等都要跟上游客需求。其次, 乡村旅游是服务性行业, 当地村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加强服务质量。近年来不断发生出游客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的事件, 多因村民的服务质量差引起。乡村旅游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部分村民并不以游客为生, 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打破, 与游客发生矛盾事件概率大大增加。乡村旅游有关管理者不仅要满足游客需求, 更要照顾好村民本身的生活要求。既要提高游客保护环境意识, 也要让更多的村民在乡村旅游中受益, 尽力维持村民原有生活习惯。第三, 乡村旅游建设前期规划要合理, 突出当地特色, 避免同质化。减少大量别墅等大型建筑物建设, 保持原有的乡土特色, 接近大自然。重视当地文化保护, 特别是民俗文化和历史建筑, 一定要合理开发。2) 政府加强管理。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日常管理都需要政府方面的严加规划监督, 政府需要在乡村旅游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令条文, 乡村旅游前期开发建设规划书需要向政府提交审阅, 有关部门进行严格批审,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合理性。同时针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 改善景区服务质量, 满足游客需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各方面的经济冲突, 政府要依据有关条令依法及时解决利益冲突纠纷。

4 总结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导致各式各样问题的出现, 原有乡村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文化受到冲击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相关管理不到位等, 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而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高, 更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实施管理监督作用, 多方面共同配合, 才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让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海波, 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 2013, (4) :138-141.

[2]刘孝蓉, 胡明扬.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 (3) :219-222.

3.海南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海南 旅游业 国际

中图分类号:K9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159-01

1988年,海南正式脱离广东建省,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海南省旅游行业已拥有国内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资源、环境、政策和法律优势,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初步具备了年接待游客2500多万人次的能力,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也由建省前的26位上升至15位。但在看到取得成功的同时,海南旅游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境。

1海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建省之初,海南的旅游很落后,所带来的产值收入在GDP中只是个个位数,只有几个小小的旅行社,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在开发航权之前,到海南旅游的人当中,90%是国内游客,海南旅游在很长时间根本没有国外的概念。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休闲度假游的热潮,环境和气候因素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始吸引越来越多来自欧美、日韩等地的外国游客,很多国际性的旅游管理集团开始进驻海南,再加上亚洲博鳌论坛的召开,大大提高了海南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海南旅游业获得了大发展。

旅游业未来前景与远景规划:海南省将在2018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到时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国际基本接轨,旅游服务基本达到国际水准,实现海南旅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高,而到2028年,海南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旅游产品达到国际水准,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现代服务业等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综合环境能满足中外游客的各种需求,成为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胜地。

2海南旅游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1拷贝现象严重、西化倾向明显

在开发海南旅游的过程中,人们误把西方的奢华生活方式当作文化,以为越豪华越有文化,因此修建了众多的豪华高档五星级酒店,自诩为“东方夏威夷”,但真正懂夏威夷为什么成功的人并不多。其实,夏威夷三星级酒店最多,而不是四星级或五星级。夏威夷也不是灯红酒绿,而是温馨浪漫。拷贝别人,只是在跟着人家的后面跑,无法超越。如果照这样长此发展下去,海南旅游将越来越没有个性,很可能在轰轰烈烈的国际化中迷失自我。另外,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扩张,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精品景点,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对策:

海南在开发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既要面向国际市场,用“国际标准”打造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产品,同时,海南的旅游产品还必须很海南,在国际化中追求个性化、差异化。毫无疑问,本土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海南处在历史上华夏文明的边沿,使得本土文化很有地域个性、少数民族文化、边疆文化、移民文化、流放文化等,只有将本土文化打造出来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一方面利用华夏文化,提升海南旅游品质。另一方面,重新梳理和打造移民文化、海洋文化、黎族文化,突出海南元素。集中精力建设精品景点,不断丰富和增加其新内容,打造诸如美国迪斯尼乐园一类的不朽景点,争取让西方以海南旅游为榜样,建造本地的“西方海南”。

2.2富旅游VS穷岛民

2008年,三亚旅游总收入近90亿元,但风景区的富人区和风景区外的穷人区差距明显,当地老百姓靠买饮料、土特产赚取一些小钱,并没有在巨大的旅游收益中获益多少,旅游虽富,但穷了岛民。而在三亚的情况,只是全海南旅游状况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海南的很多官员还是把旅游作为发展经济,拉动GDP的一个工具,把旅游作为政绩工程,没有民众意识。为了发展旅游,以牺牲当地人的利益为代价,没有给海南的老百姓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没有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海南的旅游主要以“政府+公司+旅行社”或“公司+农户”的开发模式,在该模式中,由于农户在开发中缺少经验、资金以及相关知识,往往沦为旅游中没有话语权的一方,属于弱势群体,农民真正的利益难以保证。公司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其动力就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就必然导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因对利益的追逐而产生的过度商业化现象,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科学发展。

对策:

必须把全体海南人民的利益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拿旅游作为一个单纯的经济指标来考量,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伟力之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它的精神基石在民众。没有民众利益的实现就没有民众的热切参与,海南旅游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海南旅游开发,应立足于真正为全体海南人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打造一个生活乐园。要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和角度认识国际旅游岛。海南国际旅游岛稀缺的热带海岛资源绝对不能在“GDP崇拜”的魔棒下毁于一旦!

参考文献:

[1] 禹贡.欧阳洪昭.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案例解析[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 文力.旅游产业:21世纪的支柱产业[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 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茶文化旅游管理现状与策略论文 篇四

3融入我国茶文化元素创新旅游管理机制的具体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也对茶艺表演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切都要基于文化的依托进行创新,不能脱离物质文化的支持,茶叶种植和生产是茶艺文化得以存活的根本。艺术来源于生活,恰恰又是生活的生动阐述,因此,从整个茶文化生活的具体素材中来汲取良好内涵,对茶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使其适应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本质化需求。我国民族众多,其整个茶叶的种植和分布覆盖较广,不同的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具特色,把茶叶的种植和饮茶的风俗作为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所在,其可以在将各地区有特色魅力的茶俗文化作为旅游亮点,进行“旅游”包装和推广,其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消费参与,而且能够刺激大众对茶文化及其附属品的认识。地方的“采茶戏”,作为因茶事而产生的独立剧种,其作为最初的采茶戏曲的基础上,所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其不仅仅是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瑰宝所在,同时其中所具有的细腻表演形式,更是在当前整个文化与旅游交流活动中,发挥了极其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弘扬我国的茶文化,强化我国作为茶文化大国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采茶戏”中,更是将在传统的文化中,所具有的一些与茶相关的故事综合融入其中,从而使其故事性和观赏性更加成熟。当然,不同种类的茶文化元素有了这些动人的背后的故事,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如今我们在开发新的茶文化旅游活动时,也可以充分注重借鉴这样的经验,把创作过程中的故事记录下来,随后可以用来作为茶文化旅游宣传的重要支持点。当然,也要深入了解茶文化,可以建立专业性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多组织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研讨活动,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层次化研究,能使整个研究活动的实质性成果,更具有说服力。专业旅游开发活动其本身就是致力于推广茶文化,这是将茶文化元素以旅游形式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所以应该大力支持加强茶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工作。

4结语

在当前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其消费内容和兴趣点,实际上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与不同,尤其是当前大众自身更注重养生和绿色生态,这就为基于茶文化元素的旅游管理活动提供了重要诉求。结合茶文化元素的本质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生态理念和人文思维,都能够成为当前我们深化该元素价值认知和资源应用的重要诠释与表现。

参考文献

[1]廉同辉,余菜花.EPC-PPP模式下建构小城镇全域旅游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开化县域的整体营造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29-232.

[2]董文军,张晓华.全域旅游背景下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政校企三方合力助推南岳衡山全域旅游大发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23-124.

5.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状与建议 篇五

藏英豪

一、乡村旅游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国外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装修改造成饭店,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规划建设大农场、庄园,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地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乡村旅游得到倡导和较大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每年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二)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的一些著名景点附近产生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主要以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和兜售乡村土产特产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处于依托著名景区景点的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但整体上还缺乏有规模、规划好的乡村旅游形式。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以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同时,“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开始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较大规模的农场,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等资源,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小了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京郊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农村的绿色环境,农家的特色餐饮吸引城市消费者,就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往的农村经济形式更多的是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导,间或夹杂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还有一些地区从事家禽家畜的养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发展契机,农家特色餐饮、民居住宿、土特产品销售、体验式农庄、农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创造了比原来的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更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的郊区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都具有较多的山地资源。过去,山区意味着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为山区乡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北京近年创新了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经济”。这些对京郊沟峪的区域规划促进了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针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形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业界通过不懈努力,在“农家乐”基础上,开发、培养了一系列差异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针对到北京郊区的自驾车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完善这些消费者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和内容。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化

以北京周边农家乐旅游方式为例,这些经营者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他们重模仿、缺创新,所以经营理念雷同。主要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趋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二)乡村旅游经济的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造成有的农户为了从事农家乐经营,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乱建许多简易设施,然后把这些违建设施承包给其他人经营。有的则是由开发企业投资,在乡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华酒店以及休闲或娱乐中心,走商业化经营的路子。还有的在景区或乡村附近建造所谓的民俗村,走所谓的民俗表演路数,借机强迫客人消费。商业化运作可以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完善农家乐的产品,增加农家乐的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会使农家乐乡村旅游变味,丢掉传统和淳朴的乡情,同时也丢掉了农家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特色。

(三)乡村旅游经营的管理缺失

各种经营组织对乡村旅游地跑马圈地,由于没有规划、各自为战,造成整体环境发展不协调,各家自扫门前雪使农家乐的周边环境无人关心,各家各户密集发展,导致旅游地往日舒缓、错落有致的院落变得繁杂混乱,非常像城市中拥挤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与高楼的区别。占地经营造成植被减少,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减小,乡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四)乡村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却脱离自然、大兴土木、贪大求洋,不仅与农家乐乡村旅游朴素、本土的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环境。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

中国众多的乡村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积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难以保存中国最为原始真实的传统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促使乡村旅游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静态互动使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并且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传统艺术发展,而旅游艺术品又可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目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态互动除极少数是良性互动外,绝大多数却是恶性互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统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必须体现乡村文化,杜绝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制,杜绝出现乡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级或镇一级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机构,按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建设规划,规范项目的管理,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乡村旅游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乡村旅游统一经营管理。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乡镇一级或村一级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从申办环节到经营管理环节严格控制和监督,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经营的规范性,使其良性发展。

第三,由政府主导,配合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统一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开发核心景区景点,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采取公司推动的形式,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城市游客了解乡村旅游和乡村传统文化。

(二)积极寻找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点: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多元化

实践证明,一般的城市游客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为此,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以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出游时往往有观光、休闲度假、品尝美食、增长知识、寻幽访古等多重目的。农民通过文艺表演、旅游服务、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等方式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由此可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波动。

(三)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要保证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定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乡村环境规划,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和谐发展,建筑布局要充分体现山区、丘陵、城郊的特色,严禁私搭乱建,以及对植被的乱砍乱伐。二要全面规范管理,着力美化村容村貌,所有村庄都要尽快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严禁乱丢垃圾,乱倒污水,尤其要重点抓好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环境整治,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三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公路、电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建设投入,让每个村庄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四要深化村镇生态创建活动,强化理念、强化机制,实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一票否决制,推动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继而保证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6.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六

——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

蒲姝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1)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指出目前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产品单

一、特色不突出、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及营销和品牌意识差等,提出应对乡村旅游景点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品牌化战略,加强科学规划,强化经营管理,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以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差异化;品牌

文献引用: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

【J】.生态经济,2010(5):119~123.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旅游

19世纪起源于欧洲,在我国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一种更为灵活、更贴近生活的态势,以田园景观为主体,受到被柏油马路、高楼大厦困扰的人们的喜爱。乡村旅游强调休闲、回归山野及朴实的乡风民俗文化,在各大城市逐渐风行。做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吸引着众多人群的参与,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

1乡村旅游概述

1.1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环境及其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与乡村意象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的一种旅游方式与经济开发活动。具体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风格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求知、养生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其目标消费群绝大部分是城市人群,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就是通过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观享受,达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效果。

1.2乡村旅游的特征

我国农村的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大都具有以下七大特征:

(1)多样性。既包含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又包含农业资源、文化资源。(2)地域性强。有南、北,山地、平原之分,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分。(3)极强的季节性。乡村农业生产活动有鲜明的季节性,乡村旅游靠天吃饭,在气候宜人的春、秋季节,乡村旅游旺盛,而炎热的夏季和严冬季节旅游冷淡。(4)游客的参与及体验性。到乡村旅游不单是观光活动,还包括农事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游客在参与活动中充分体验农民的生活情趣。(5)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农耕文化、乡村劳作形式丰富,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划船捕捞、采莲编织等;二是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6)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乡村原始的自然风貌,浓厚的乡土风情,“古朴、原始、率真、土气”的乡土特点,使乡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这也是乡村旅游最能吸引城市人群的特性。(7)经营的低风险性。由于乡村旅游建立在原有农业生产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通过调整经营方式,而使其多功能化,开发难度小,见效快,风险较小。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

2.1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沿革

乡村旅游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特别是进入2l世纪后形势喜人,引起了国际旅游界的广泛关注。分析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推动作用。

(1)经济增长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水平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元,N2000年达到6 280元,增长了18倍。恩格尔系数也由当时的57.7%降至1J39.4%,下降了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9.1%,下降了18.6个百分点。可支配收入增加,:至1J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785.8元,恩格尔系数为36.3%,1:1",2000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下降了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及恩格尔系数的大幅下降使我国居民有了充足的旅游经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只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要求。久居城市之中的人们日益向往郊外秀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开阔的田野,开始走出城市,走进农村。

(2)政府政策的推动。1995年我国实行的“5+2”工作日和每年三个长假期制度,使我国公民假期增加到114天。同时,经济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拥有私家车的数量大大增加,而道路交通设施大规模的建设,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为都市人到郊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进入2l世纪,国家旅游局大力倡导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生活方式为主要吸引物的农业旅游,并开展了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活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阐明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200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的全国旅游活动,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 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乡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2.2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

成都以“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而闻名全国,发展势头迅猛。“农家乐”主要以农户家庭

为主经营,早期的游客活动主要内容为赏花采果、棋牌、喝茶聊天等,且花费低廉(一般20元/人·天~40元/人·天),迎合了城市居民回归乡村、找寻童年乐趣的心理需求。市民到城郊“农家乐”去的初衷,更多的是为了打发周末时光,带上家人或者约上朋友,娱乐一下,放松一下。这种度周末的方式,成为市民喜爱的大众化休闲方式。1987年~1991年,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萌芽阶段。1987年全国第一家“农家乐”诞生于郫县友爱乡农科村的徐家大院,农科村“农家乐”从花木种植和观赏开始,逐步开辟了农业观光、游览、休闲等项目,形成了“农家乐”旅游的雏形。这~时期的“农家乐“主要是农业生产结构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成都市的乡村旅游类型还有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观光休闲旅游等。1991年~2002年为发展阶段,从事“农家乐“的农户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城郊区、龙泉驿区、锦江区、都江堰区,各区县纷纷结合各自农业旅游的特色开发出大量的“农家乐”旅游点。从2003年起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成都市政府对近郊建设新农村的途径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这一阶段,成都市周边各城郊结合部建设了多处都市观光农业旅游景点,而且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 展,最典型的例子是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在这一时期发展为4A级“农家乐”并不断壮大。据统计,成都“农家乐”仅2006年就吸收了直接从业人员3.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8万人,年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主要类型包括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景区旅舍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和川西民居型等,出现了锦江区三圣乡、龙泉驿区等“农家乐”旅游品牌。

表1 2003~2009年成都乡村旅游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620072008

乡村旅游收入5.46.27.310.1 13.917

收入年增长量0.60.81.12.83.83.1

年增长率12.5% 14.8% 17.7% 38.4% 37.6%22%

7.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篇七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有些混乱, 对于会展旅游及其与会展业、旅游业等相关概念间的关系也有些模糊不清。国际上称会展旅游为MICE (Meeting Incentive Convention Exhibition) , 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而就目前国内关于会展旅游的定义而言, 从广义上讲, 本文较认同的是李映洲关于会展旅游的概念“会展旅游是以在特定时间、地点举办的会议、展览等具有商务交往、信息交流或展示性质的活动为引发因子, 吸引活动参与者或有兴趣的游客前往活动举办地进行参观、游览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将会展旅游的落脚点定位在旅游上面, 事实上, 会展旅游关心的不是开什么会、展览什么东西, 而是如何为会展相关的人员提供服务, 从而争取在游览、购物、旅行等方面创造需求。

2 中国会展旅游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会展旅游的现状

旅游活动是一股积极地推进人际交往的人流。随着旅游业的进步, 这种以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人流定将越来越成为旅游业服务的主流。会展经济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需求, 体现了旅游业的核心精神。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各地政府积极参与会展业发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在政府主导下, 制订了会展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各地也开始建立自律性的行业协会, 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 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先后举办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APEC会议、海南博鏊亚洲论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等大型国际会展, 会展产业体系正在形成。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 会展旅游也依附于、从属于会展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2.2 中国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 (ICCA) 发布2014年全球十大最佳会议国家, 其中中国以接待340场国际会议, 同比去年跃升两级名列第八。在全球会议城市排名中, 北京以105场会议位列第18名。这说明中国的会展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会展旅游却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

(1) 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际管理标准的会展旅游市场运作机制,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许多会展实质都是由政府部门下属公司操作,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会展旅游市场, 从而造成混乱。

(2) 重展轻会现象严重, 国际化品牌会展少。展览旅游由于规模大, 短期效益好, 普遍受到重视, 而会议则受到普遍轻视, 使得各地盲目建展馆, 造成总体上非结构上的会展场馆全面过剩。我国除了广交会等会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响外, 绝大多数都是国内的, 临时性的, 同米兰国际博览会、巴黎博览会相比还有极大差距。

(3) 专业人才缺乏, 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会展旅游发展除了会议中心、展览场馆、高星级酒店为硬件设施外, 更依赖于软环境的规范化、国际化。我国缺乏专业性的高素质的会展人才。

3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

会展旅游的关键是把会展转化为旅游吸引物, 把会展参与者转化为旅游者, 把会展本身拓展到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 提供游览、购物、旅行等多种需求, 增加旅游者的消费水平,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着手, 浅谈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一些措施方法。

3.1 政府主导, 协调与企业的关系

会展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由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会展旅游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首先政府建立统一的会展旅游行业管理机构, 比如中国旅游协会会展旅游分会, 融入国际会展组织, 如国际展览管理协会 (EAEM) 、国际会议协会 (ICCA) 等。其次政府要构建法制体系,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改变目前我国会展业混乱状况。最后政府需要构建资金资助系统并监督其有效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不能盲目地在全国兴起建设展馆的浪潮, 形成全国性的展馆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今后中国经济活动的主体将是企业, 为企业服务的会展活动也将由企业运作为主。“宏观靠政府, 微观靠市场”, 提高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 形成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出名义, 以政治宣传、展示形象为主, 企业承办, 以赢利为主将成为会展主要的运作方式, 一些大的旅行社集团、酒店都要参与到会展旅游中来。

3.2 旅游企业积极参与

会展旅游发展需要会展企业与旅游部门的实质性合作。旅游业可以全方位地介入会展旅游, 旅游企业参与会展旅游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3.2.1 旅行社参与会展旅游

发展会展旅游需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企业 (集团) 。随着旅游业发展, 我国出现一批服务质量一流, 具备一定规模且实力雄厚的旅游集团, 完全有能力承担起会议、展览的招徕、接待等。一方面旅行社要根据长期与境内外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合作, 预测客源、招徕会展旅游者。注重会展旅游产品促销, 与政府合作开展销会, 提供产销双方见面的机会, 负责制作专题宣传品和会展旅游宣传手册, 在互联网上增加相应的专题网页。另一方面旅行社也需协调与饭店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商品物流业等的关系, 将展会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 并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全线或展览结合起来。北京国旅总社1986年成立会议中心以来, 成功举办了许多知名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议和旅游, 从数千人的国际会议到企业自行组织的商务旅行, 从未接到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投诉[4]。现在一些大型的旅游集团, 如上海锦江、中青旅、春秋旅行社等已经加入了国际会展组织。

3.2.2 酒店参与会展旅游

会展业与住宿接待设施关系密切。饭店为会展旅游提供餐饮、住宿、商务活动, 为会展活动提供场地, 为会展旅游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后期服务。酒店是会展旅游的一个关键环节, 完善的会议设施与互联网非常重要, 因此酒店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大功能会议厅, 提供VOD国际会议传输功能、电视电话可视系统、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等。同时针对会展客人需求将单人间、双人间与套房按比例进行配置, 增大豪华单间配置, 减少双人标准间。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酒店业而言, 服务才是关键, 运用体验经济原理创造酒店产品的体验价值, 满足客人心灵与情感需要。富有特色的客房装饰, 豪华气派或典雅, 有文化特色的大堂格调, 给会展客人创造一种“经历”。一些大型酒店集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通过购买、建造、控股等形式拥有展览场所与设备, 直接招徕并组织展览活动。

3.3 移植国外品牌展览会

我国目前在国际会展业中的地位比较低, 除广交会等有一定影响外, 大部分展览还仅是国内展览和临时性的展览。即使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会展业在国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也不及米兰、巴黎、汉诺威等这些国际展览中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为了提高国内展览会的质量和规模, 可以考虑选择将国外品牌展会移植到国内。

品牌展会是指具有一定的规模, 能代表和反映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对该行业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影响力的展会。品牌展会的品牌能给移植展会带来强大的品牌支持, 其具有先进的办展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办展经验、完善的营销网络[5]。

但是品牌展会在移植过程中可能面临公司组织关系不清晰, 成本利润分摊不合理, 品牌识别度降低, 本土运作压力大, 营销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因此要深入开展可行性分析, 移植过程中要明确展会的重新定位, 切合中国实际, 在固守品牌“精髓”理念部分的同时进行本土化动作, 把握品牌进入时机, 寻求当地政府支持, 选择合适分销渠道, 协调好与强势媒体的关系。

3.4 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会展旅游中的作用

博物馆是对文物标本进行收集、保藏、研究、陈列, 传播文化科学信息, 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 现在的博物馆已成为融声、光、电、多媒体和互动体验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馆点了, 已成为集社交、娱乐、学习等功能于一身的场所。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休闲场所, 不仅展品文化内涵丰富, 而且空间可以移动。我国拥有数百座风格各异的博物馆, 但大多数博物馆忽视了正在快速上升的会展旅游市场, 经营缺乏创新。锦州大雅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由私人集资举办, 在国际会展旅游市场中获得了成功, 但在国内却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至今未能参加任何形式的展览。因此只要解决好包括市场培育、资金短缺、产品开发、人才与技术以及政府干预等各方面的问题, 博物馆一定可以成为国内发展会展旅游的一个新的契机。

3.5 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发展会展旅游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 精于开拓市场, 善于组织管理的会展专业队伍, 又称PCO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 。会展业人才需要有宽泛的知识理论素养, 包括会展方面知识、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知识、技术方面知识;严密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娴熟的沟通协调能力, 能做到内外、上下、左右同时沟通;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这是对会展业专业人才的要求, 而对于会展旅游专业人才讲, 除了上述这些能力之外, 还需要熟悉国际会展旅游惯例, 精于会展旅游市场开拓, 善于会展旅游组织与管理, 推进会展旅游产业化发展。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批会展旅游的翻译、导游、会展服务及接待服务人员。

4 结语

会展旅游虽然在中国的发展仅仅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目前只能算一个先天不足, 后天营养不良的婴儿, 但是它的成长性强, 很有发展潜力。虽然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但是只要政府、会展商、旅游企业引起足够的重视, 协调好各方关系, 采取正确的措施, 就一定可以促使会展旅游更快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会展旅游是会展活动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 是世界各地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我国, 由于发展会展旅游的时间不长, 缺乏经验, 因此无论是学术界对于会展旅游理论的研究, 还是企业界对会展旅游的实际操作, 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概述了中国目前会展旅游的发展状况, 提出了几条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映洲, 江燕.会展旅游概念的重新探讨[J].旅游论坛, 2011 (04) .

[2]伍海琳.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05 (5) .

[3]中国 (2002) 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J].旅游学刊, 2002 (4) .

[4]孙静, 黄清, 石长波.旅行社开发会展旅游市场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5]王春雷, 冯琦.国外品牌展览会的移植策略分析——以慕尼黑Expo Real China 2004为例[J].旅游学刊, 2005 (2) .

8.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篇八

[关键词] 新疆;中亚五国;旅游合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18-1

当今社会处在全球化时代下,全球政治经济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转变观念,促进区域合作,创造“共赢”的利益,是各个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各界学者都努力探寻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道路,本文将从区域旅游合作的视角探寻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合作之新路。

一、新疆与中亚国家旅游合作的意义

在新疆与中亚次区域开展合作的众多领域中,旅游领域的合作是最佳的切入点之一,应该作为先导产业,优先发展这是因为:1.旅游业属于新兴产业,是国际资本的投资热点,优先开展旅游合作,可以提高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次区域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的竞争力;2.新疆与中亚次区域优先开展旅游合作可以促进区域人员的流动,促使交通通讯和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的提高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中亚次区域的投资吸引力,使次区域经济合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3.优先开展中亚次区域旅游合作必然带来次区域人员流动的增加,有利于发现更多更好的贸易与投资合作机会,而贸易和投资合作又可带来更多的游客,反过来促进次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旅游促进贸易与投资,贸易与投资促进旅游的良性互动效应。

(一)政局不稳影响中亚地区旅游业发展。随着中亚五国,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国际势力介入,地区局势错综复杂,安全问题堪忧,甚至仍有恶化趋势,不确实因素与非控制力量在逐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疆与中亚五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进程。俄、美超级大国争夺里海的“油气资源”支配权,对中亚五国采取控制;东突等国际恐怖组织对中亚五国的国际安全构成威胁;中亚各国存在自然资源与国境纷争。如,边界争端由来已久,“费尔干纳”盆地为乌、吉、塔三国犬牙交错,甚至领土纷争已引发民众冲突,这些因素,是导致中亚各国局势动荡的根源,也是制约中亚五国着力发展旅游行业的最大负面因素

(二)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短缺。虽然中亚五国旅游资源颇丰,但配套的软件服务与硬件设施奇缺,尤其在居住设施方面和出行条件方面,严重滞后。哈国闻名全球的“阿拉湖”风景区甚至找不到旅馆,游客多以借宿解决居住问题。吉国闻名遐迩的“伊塞克湖”沿岸设置的宾馆和饭店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在高峰时期,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旅游服务质量较差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对中亚国家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而追究这些问题的存在,多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手段缺失,经济技术水平较低等因素有关。

(三)缺乏协调机构,阻碍合作发展。地区间的旅游行业合作,严格来讲,应具备两大基础:其一,政府签署正式的国际间地区性旅游组织合作协议;其二,地区内有官方组织的国际旅游组织。目前中国已与分别与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政府间就旅游合作签订了相关协议,但尚未签署六国间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议。

二、新疆与中亚国家旅游合作发展对策

(一)强化政府对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产业合作的引导。首先,要强化双方政府沟通交流。本着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中亚各国开展产业合作或区域合作战略协商,从而增进双方政治互信,为新疆与中亚各国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乃至其他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其次,要健全合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

(二)建立区域旅游产业企业家联盟。新疆旅游企业应与中亚各国旅游企业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前往中亚国家进行考察,同时向中亚国家旅游企业介绍新疆地区旅游产业的具体情况,邀请他们到新疆考察访问,增进企业间的了解。对此,国家商务部应做好牵头和引导工作,在新疆地区建立旅游产业企业家联盟,增进新疆旅游企业与中亚国家旅游企业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同时通过一定的宣传和引导措施,吸引优秀的中亚旅游企业加入联盟,不断壮大企业家联盟的力量,提升其在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影响力。

(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中介组织在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沟通协调与组织作用,这里所指的中介组织,是新疆与中亚地区间的非政府组织,例如商会等,与上文中的企业家联盟所不同的是,商会类的中介组织成员更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地区内在旅游产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而是涵盖旅游产业大、中、小型企业,因而,中介组织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其反应和解决的问题也更具代表性和广泛性。通过中介组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参与旅游产业研讨会、招商会、旅游产业论坛、旅游企业洽谈会等等,为增进新疆与中亚国家旅游企业间的合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强化区域旅游合作不失为实现中国与其他国家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新疆地区与中亚各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强化与中亚国家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对于促进各国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应认真剖析区域合作中国的现实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与创新对策,不断提升区域旅游合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葛立成,邹益民.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研究——基于主体领域和机制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70-75.

[2]汪宇明.旅游合作与区域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辛建保.加快新疆克州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2013,(8):68.

9.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九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的多样化造就了生物的多样化;同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这些构成了中国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了对生态旅游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我国的生态旅游归纳为6种基本类型,并对每种生态旅游类型所特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作了简要分析。

1、1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旅游活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①森林中富含的负离子氧能使人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免疫能力;②一些植物分泌的芬芳和气味能够杀菌和治疗人体某些疾病;③森林美景能够给予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④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景物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⑤森林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奥秘能够激发人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的价值,热爱大自然,自然地树立环境意识,是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体憩生态旅游地有:吉林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草原风情生态游

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为温带草原,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上高原北部以及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草甸。各类草地总面积约4亿公顷。草地植被主要有4大类型,共56种生态系统。由此可看出不管从量上还是从种类上我国都具有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新疆阿尔金山高山草甸、天山高山草甸等。

(3)湿地观鸟生态游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

括低潮湿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在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6%,丰富多样,自然而然,观鸟活动便成为众多湿地的最热门的专项旅游活动。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湿地核心区应受到绝对的保护,严禁进入,观鸟等旅游活动只能在湿地的边缘保护带有限制的开展。

我国有代表性的湿地观鸟生态旅游地有:青海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西都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等。

(4)沙漠探险生态游

沙漠是在干旱、极端干旱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超过2 00毫米的条件下,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沙漠也是地表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一种。

一般人认为“生态”便意味着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作为不毛之地的沙漠不可能成为生态旅游之地。但是,沙漠生态系统凭借其苍凉荒芜的原始自然景色、神奇的沙漠海市蜃楼、壮观的风蚀地貌及沙漠探险中所蕴含的冒险精神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探险旅游者。

沙漠中可以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有:沙漠探险、科考、游览、观光、滑沙等。在我国的北纬30-50东经75—125的北方内陆盆地和高原,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西端,东迄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 500km宽约600k m的断续沙漠弧形带,广泛分布于新疆、内蒙占、甘肃、宁夏等省区。其中,在许多资源和市场条件都具备的地方已开发有沙漠生态旅游项目,如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齐沙漠等地已开发了极具市场潜力的沙漠生态旅游项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沙漠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已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再难恢复。因此沙漠地区开发旅游项目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以利用促保护的方针,防止沙漠化的扩大。

(5)农业体验生态游

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前者是指以古朴、原始、自然的乡野自然风光及与其和谐相伴相生的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后者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农业资源以引起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体验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具有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

我国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有:云南罗平的油菜花节、云南元阳哈尼族人所建的“哈尼梯田”等。观光农业景区有:江西井冈山观光农业旅游区、北京郊区观光农业带、上海浦东虹桥观光农业区等。

(6)海洋度假生态游

未受污染的沙滩和海水,充足的日照阳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是吸引人们到海滨或海岛旅游的重要条件。在国外3S(Sun 阳光、Sand沙滩、Sea海水)旅游一直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形式。海洋度假生态旅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空气和阳光,海滨或海岛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理想的体闲、度假、疗养的胜地;二是海洋资源,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海水本身就是美丽壮观的景色,五彩斑斓的充满神秘的海底世界更是诱人;三是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形态各异,气势壮观,构成海滨独特的自然景观。

中国已开发的海洋度假生态旅游地主要有:海南三亚的珊瑚礁,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北戴河旅游度假区,青岛海滨旅游区等,福建福鼎、广西北海和海南文昌的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等。

1、2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因此,引发了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

综观全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存在问题还很多。其中没有规划、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其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比如张家界作为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其内的武陵源景区由于缺乏正确规划与科学论证,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游道、宾馆、索道等小仅破坏植被,而且把区域生态环境改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兴建黄石寨索道破坏了百余亩森林,并且噪音的增加打破了原来的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宁静与清新,许多野生动物逃而远之。一些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无视规划的重要性,仅仅凭自己的感觉来“规划”,或者请专家规划后,目的并不是要按照规划文本来做,而是成为摆设,成为向上面要钱、显政绩的资本,实际中根本不予落实。另外,不少开发商、管理者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城市化”。这也与各地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有关。如国家有禁止在各风景名胜区内兴建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工程、设施的规定,但某些领导受各种人情关系的影响,批条子、打招呼,结果造成了很多违章建筑。仍以武陵源为例,其内充斥的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千米,其中违章建筑3.7万平方米,著名的景点锣鼓塔成了一座“宾馆城”。以至于1998年世界遗产组织官员对景区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景区城镇化给予了“黄牌警告”。

(2)许多旅游地管理粗放,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

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希望通过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心情强烈,但在缺乏经营和管理人才,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却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短期效益明显,但景区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片面追求外延扩大的发展模式,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景观衰退,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与此同时,许多旅游地为短期经济利益所驱动,在接待游客时来者不拒,使得旅游旺季的游客人数远远超出旅游容量,尤其是在“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给景区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0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己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发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质污染,61%存在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或不完全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本来规划就不合理,又超饱和接待游客,游客素质又普遍不高,环境破坏已不可避免,结果生态旅游成了“破坏生态”的旅游。

(3)一些旅行社、景区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标签,滥贴乱用

由于“生态旅游”这一名称迎合了游客向往自然的心理,市场吸引力大,蕴藏着很大的商机。一些旅行社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对旅游经营者究竟有哪些要求的情况下,匆忙地推出许多“生态旅游线路”。这些旅行社推出的生态旅游产品,其主要特征就是以自然区域为旅游目的地,如森林、乡村田野、海滨沙滩等。在整个旅游行程中,许多导游并不知道生态旅游导游与传统导游的区别,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没有发挥、也无法发挥导游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有的教育和管理作用。这就使

得目前进行的“生态旅”实际上与传统的大众化旅游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一些自然景区,哪怕没有任何科学规划和经营管理规范,没有任何生态环境教育意识,都称自己是“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一词不断被滥贴乱用,成为一个时髦的“绿色标签”,成了招徕游客的幌子,无形之中误导了消费者。生态旅游活动被庸俗化了,负面影响很大。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不愿再使用生态旅游一词而使用“绿色旅游”的概念。

(4)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有待发挥

造福当地社区,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就业和发展,本是生态旅游的应有之义,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一方面,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的地方,往往经济落后,当地政府资金缺乏,这直接影响其开发规模和投资能力。不少生态旅游地长期“开”而不“发”,“启”而不“动”,分散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整合、盘活,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是长期得不到完善,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这种宏观环境,要想通过有限的生态旅游活动来带动当地居民创收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杯水车薪”之感。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外资开发起来的景区,当地政府往往让利较多,社区利益难于保障,如多数经营管理者是开发商从外地招引而来。不仅如此,当地居民几乎无法参与景区的规划和经营管理工作(少数是象征性的),多数只是在基层从事一般性接待服务,属于季节性临时员工。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普遍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当地社区利益的现象。

实际上,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政出多门、管理混乱,许多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等等,其中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传统景区面临的问题。

2、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为使我国生态旅游得以持续发展,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另外,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的有序地的层次开发的原则,开发那些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行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3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增加补充规定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2、4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命名一批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约束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同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反馈机制,用来检测生态旅游的功效。

2、5加强生态旅游的科研力量,充实生态旅游的科技内涵

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经营模式,借以资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建立起以科技为先导的资源利用形式。一是通过研究生物间的拮抗、互促、富集、同化等作用,构建起完善的生物调节体系。如在游人较多的控制流域,通过设置芦苇、水浮莲等生物屏障,可有效同化与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二是通过非生物因子(包括自然及部分人为因素)的研究,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要素,制定出缜密的防止生态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发生的应急预案;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尽量减少游客及旅游经营者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如推广使用双降解材料餐具来禁堵白色污染,利用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2、6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10.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篇十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和石油业、汽车业并称为世界的三大产业,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也是近年中国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曾赞叹说:“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酒店业的繁荣。酒店业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推广,酒店经营者加强了人力资本投资,打造高知识、高绩效、创新型、参与型的员工队伍已经成为酒店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伴随着中国旅游业二次革命的完成,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年来,酒店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就是度假酒店的迅猛发展,这势必会带来新一轮的酒店人才需求。有关旅游研究专家指出: 当前饭店业急需的人才有三类:一是高层经营管理管理者,如从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二是职能管理人才,如大堂副理、财务部、前厅部、餐饮部经理等;三是专业技术人才,如电脑工程师、电气、水暖技术工程师等。

11.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旅游旅游市场发展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目前与体育相关的旅游和旅行市场每年的价值达1180亿美元,到2011年,旅游和旅行产业在全球GDP的比重有望达到10%,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旅游所创造的价值将占旅游总收入的25%。体育产业产值在美国排名第六,体育旅游消费在美国体育产业中排名第一。相比之下,我国体育旅游整体上约占旅游业年产值的5%,与国外发达旅游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体育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根据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我国未来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正以每年30%~4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共设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国家旅游局曾推出过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并构建了以“两湖”(“环太湖体育圈”和“北京龙谭湖体育主题公园”)基地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建设为主的20个全民健身著名景观。2005年国家体育局又公布了在全国建设以“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为代表的16个“体育圈”项目。目前,我国青海省已经形成了以“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为主体,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三大赛事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格局,有效地把旅游观光与体育产业紧密结合,创出具有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品牌,有利的发展了具有青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其它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体育旅游为载体,从当地的特色和实际资源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发体育旅游产业,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贵州六盘水市和开阳县,顺利承办了2006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给六盘水市和开阳县的体育旅游乃至其他第三产业发展都带來了巨大动力。从全国范围来看,类似“环湖赛”和开阳汽车拉力赛这样的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相结合的模式,已经形成一定气候。例如,浙江南太湖攀岩、泰山和华山登山、丝绸之路上的沙漠探险、长白山大峡谷的漂流探险。浙江杭州的马拉松、赛艇、等专项体育旅游活动。浙江湖州则从陆地、湖上、空中三个方面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权力开发新兴、时尚的“极限运动旅游”。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初步形成“环太湖体育圈”。四川“西岭雪山”已经成为长江以南冰雪运动、体育旅游的龙头,价值5亿多元的“金饽饽”。海南三亚、福建厦门、广东珠海、广西北海、浙江朱家尖等地开展了如潜艇海底观光、海上跳伞、摩托艇冲浪、帆板等多种不同项目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国内有5个、6个省份开展了漂流旅。在云南,以丽江古城为文化背景的“七星国际户外挑战赛”,吸引了全球知名媒体和代表队以及庞大的境外体育旅游爱好者。宁夏“第四届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的车迷、游客达数十万之众。新疆横穿塔克拉马干的体育探险游成为国内外高端体育探险者们的固定节日。西藏因地制宜开展的登山游和登山活动成为当地旅游业重要的创汇项目之一。河北省体育局欲出台“环北京体育圈”的总体设想。四川省欲把四川建成具有国际品牌的体育旅游强省。云南欲整合各种资源等打造“高原体育城”。2007年4月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落户深圳,标志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开始向全面、快速的道路发展。如今,体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遍地开花,这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但是,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仅仅是个开头,目前的状况反映了旅游市场中的一个发展潮流,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特征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旅游市场主体在数量上增长很快,但质量上提高较慢;大部分体育旅游市场目前仍然属于高端消费,对内开放不够;体育旅游市场梯度发育,区域差异巨大,在国家旅游局推出的60项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中西部地区显然占有明显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的50%强。从各类体育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看,观光体育旅游和体育竞赛旅游市场属于成熟市场,体育度假休闲市场属于“起飞”市场,而拓展型体育旅游市场方显雏形,只能算是概念市场。

三、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体育旅游市场主体不成熟,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相互融合不足,旅游资源不能与体育旅游共享等问题日益突出;体育旅游市场尚未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缺乏专门的行业标准,专业性不强,市场占有率不大;高素质体育旅游经营人才匮乏;体育旅游成本费用较高。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我国在体育旅游产业产值、体育消费水平以及体育旅游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三个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四、当前发展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势与劣势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重大的历史机遇、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丰富的体育与旅游资源、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旅游消费需求和劳动力的成本价格优势等方面。劣势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市场实践主体观念滞后,现行体育旅游管理归口部门不明确,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体育旅游商务人才匮乏,市场集中度低,整体上缺乏有实力的明星企业。

五、 对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应尽快制定体育旅游市场行业标准。由于体育具有专业性,这就决定了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是专业的。而现在国内经营体育旅游的主要是一些俱乐部和旅行社的特种旅行部,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体育旅游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因而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到这个行业,难以保障体育旅游者的安全,体育旅游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2.政府应在体育旅游市场形成与管理过程中扮演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省(市)级政府应组织专家对本地体育旅游业的资源状况、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类型与发展对策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发展思路与规划。各地在开发项目时要依托环境,溶入社会,考虑区域联合,开展多方合作,注意形成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品牌。在资金投入上要拓宽社会多元化投资渠道,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和地方扶持相结合,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机制。政府可考虑在建设用地的审批、经营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以政策吸引投资,以政策扶持经营,以政策促进发展。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做好项目的国内外宣传、组织推广活动以及招商,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引导有效的体育消费。在开发经营活动中做好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形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其中西北、东北、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群众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自然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其中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这为体育旅游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空间,也为国内外游客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健身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从体育史角度深入挖掘整理出各民族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然后结合旅游活动提供给旅游者,但要注意活动规范化,避免可能的危险性。

4.要尽快加速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均为近20来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要优于体育产业。这二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行其道,取有用处而用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必须依赖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二者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向客源市场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服务产品,从而推动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展。

5.要不断提高体育旅游基地(“体育圈”)与体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体育旅游基地的项目资源、建设质量、项目规模档次、服务内容与质量都是吸引客源的基本条件。体育旅游基地的建设、项目资源要尽量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通过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提高项目与旅游基地的含金量。同时,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对旅游服务的管理,提高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服务形象,塑造旅游品牌与创造旅游特色,加快体育旅游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最后,还要尽量减小旅游基地的周期性与受众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降低旅游者的经济负担,切实提升旅游基地与项目的吸引力。

6.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服务业其核心是专业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素养。从事体育经营服务的企业从设施装备到教练指导,都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专业人员亦不可能设计出高质量的线路以及提供专业的服务。而目前在两大产业内部均存在专业人才的结构问题,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组织活动、经营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两大产业的融合实质上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兼备两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此,我们可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在体育专业下设置体育休闲旅游方向进行培养,或在旅游休闲专业教育中进行体育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7.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构造。作为体育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是综合性的,其中包括休闲健身游、体育赛事游、探险游、户外拓展游、养性娱情游等等。其产品体系包括了两大产业的精华。旅行社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应充分搜索市场需求信息,全面考察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会同相关的体育部门、“体育圈”景区景点以及民间组织,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在市场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8.客源市场开拓。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健康意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除了观看竞赛表演、风景文化外,还希望获得休闲健身、愉悦身心、享受人生、探新求异等多种体验。因此,开拓客源市场也必须把握住这些特点,通过相应产品的开发和形象设计及营销工作来吸引客源拓展市场。

总而言之,大力我国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经济,要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引导和激励大众体育旅游消费为出发点,以组建与提高“体育旅游圈”、“体育旅游基地”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为突破口、大力增强体育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建立统一、规范的体育旅游市场系统为目标,依靠深化区域产业结构改革和实施体育旅游商务人才培养战略,把拓展国内体育旅游市场与开拓国际体育旅游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同时要力求做到扩大市场规模与提高市场质量并重、启动国内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

[3]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12

[4]时尚刺激的体育旅游[EB/OL].中国质量新闻网,http://www.cqd.com.cn/index.aspx更新时间:2001.3.15

[5]“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 打造高原户外旅游健身[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6-07/28/content_4889693.htm

[6]易安:中旅体育打造体育旅游新品牌[N].中国体育报,2004.4.21

[7]王振:试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41,45

[8]崔吉安:我國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12.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体育旅游,现状,营销策略

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 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 旅游业的格局和结构发生着一些重大变化, 其中以休闲、健体、娱乐为主的现代旅游正逐步代替以参观为主的传统的观光旅游。体育旅游就是体育与旅游有机结合, 有益于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丰富和拓展旅游产品, 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 在旅游中强健体魄, 在健身中陶冶情操。

1 体育旅游的概念及其特点

体育旅游是一项融体育、娱乐、探险、观光为一体的专业性旅游服务产业。所谓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定义可归纳为:凡项目、活动、计划的办理与体育运动有关联, 其目的在于吸引有兴趣的民众、游客观赏或参加该活动、项目, 均属于体育旅游产业所发展的范畴。

体育旅游的内容丰富, 大致可分为: (1) 休闲度假型体育旅游。例如:野营、攀岩、潜水、高尔夫、滑雪、爬山等项目; (2) 体育景点的观光旅游。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水立方、鸟巢和各种赛事的体育馆; (3) 各种体育赛事的体育旅游。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 (4) 各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旅游。例如:赛马、摔跤、秋千、跳竹竿等。

体育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方式, 他的主要特点是: (1) 参与性。大部分体育旅游的项目参与性很强, 旅游者需要借助更多的体育手段, 通过参与和体验, 才能体会其内在乐趣。 (2) 健身性。广泛的体育旅游项目也同样具有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功能。 (3) 挑战性。一些项目如攀岩、蹦极、漂流等, 既需要参与者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 又需要过人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这也是参与者对自己的挑战。 (4) 专业性。许多体育项目如滑翔、冲浪、高尔夫球、沙滩排球等, 需要参与者具有较强的技能, 即使是观赏比赛, 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才能体会到比赛的紧张、刺激, 才能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心情。 (5) 重复性。体育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重复利用价值, 旅游者对某体育项目的喜爱, 能促使其多次到同一旅游地参与该运动。

2 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旅游被认可和被认知度不高, 还没形成规模性的经济效应

体育旅游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特点和意义还缺乏一定的认识, 国内的书籍和著作中对体育旅游的介绍甚少, 使人们没有一个认识体育旅游的渠道, 而且各地区对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缺乏重视, 没有投注足够的资金来发展体育旅游;另一方面, 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潜力还缺乏认识, 不知该怎么开发、如何开发, 导致大量的体育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和利用。

2.2 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政策和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主要以自发的俱乐部经营为主, 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负责。我们虽然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 但不论是旅游产品、活动方式都比较落后, 而且开发的线路单一, 尤其是设计的理念没有足够开放, 相关的硬件配套措施和软件服务都没达到一定的规模。体育旅游自身的特点, 要求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规范体育旅游的经营, 否则体育旅游的开发很难得到保证。

2.3 生态环境恶化, 严重阻碍体育旅游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前开展的部分体育旅游项目, 对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如:登山探险者给喜马拉雅山上制造了600吨废物和垃圾, 赛车产生的大量尾气造成空气的污染。体育旅游的户外性使得其对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 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要加强环保的力度,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倡导和谐的体育旅游方式。

2.4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我国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 尤其西北部的复杂地形, 如高原、山地、洞穴、沙漠等地貌资源, 适宜开展登山、沙漠探险和洞穴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河流、瀑布、冰川、湖泊等水文资源, 适宜开展漂流、游泳、划船等水上体育旅游活动。但由于我国政府部门重视不够, 大量的有效资源荒废着, 没有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个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旅游人才的短缺, 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的有效资源荒废着, 没有被开发和利用。而且缺乏营销渠道, 人们没有途径认识和了解体育旅游, 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没有充分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大大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

3 体育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

3.1 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与协作,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任何一个地方要发展体育旅游事业,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当地的体育事业与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体育旅游的发展关系到很多行业, 因而它与每个行业都有密切的联系, 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合作, 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体育旅游活动期间必将带动当地餐饮、交通、住宿及其他服务设施。体育旅游涉及的人员广, 部门多。各部门的协作还可以保障旅游活动安全。需要公安局、旅游局来加强对各类体育旅游活动的安全审查和监管, 严防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各部门必须要在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 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 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

3.2 加大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坚持可持续开发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依靠政府部门旅游及体育发展方面的专项资金, 保证在开发的初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把体育旅游业推向市场, 进一步拓宽体育旅游建设融资渠道, 地方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外商、民营企业等参与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以吸引更多资金投入体育旅游项目开发。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旅游资源大部分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或不易恢复性特征, 一旦在开发和建设中受到破坏或污染, 要复原几乎是不可能的。体育旅游开发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既对旅游目的地负责, 又要对旅游者负责, 保持目的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利用和保护双效并重。体育旅游开发应尊重目的地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权益, 保持体育旅游资源健康、可持续利用, 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并重。

3.3 注重体育旅游文化底蕴, 加强营销宣传

旅游企业经营和销售的是文化, 客人购买旅游商品实际上就是购买文化、享受和消费文化。体育旅游业要强化体育旅游产品的质量, 充分表现文化的内涵, 体育旅游产品促销要在做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细分市场, 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确定不同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进行目的指向比较明确的宣传。体育旅游人群年轻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体育旅游产品的促销宣传中要开发多种形式的网络宣传, 逐渐增加体育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

3.4 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体育旅游的组织者、旅游服务的提供者都要经过相应的专业训练才能上岗工作。在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上, 可在综合实力强的体育学院、高校的旅游系或旅游学院开办体育旅游专业或举办短期的体育旅游业务培训;在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开办体育旅游相关课程;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通过社会办学、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 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体育旅游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体育旅游一定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随着体育旅游的发展, 国家和政府对体育旅游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近年, 各级政府部门根据本地的体育旅游资源特点, 都推出了不同的优惠政策支持体育旅游的开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体育旅游市场会有美好广阔的前景, 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严琳.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J].体育科研, 2007 (5) .

[2]谭白英, 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 2002, (3) :33~36.

[3]张强, 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6) .

13.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篇十三

策略分析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经济危机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愈加深刻,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普遍放缓,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压力接踵而至,已经来到了发展转型的交叉路口。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只能被称为旅游大国而非旅游强国,在服务质量和层次等诸多方面,我国与旅游发达国家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必须加快转变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式,才能追赶上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脚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应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中国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一带一路”;应对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7178

1旅游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国民来往频繁,国际旅游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创收来源之一。总之,旅游服务就是一种旅游业经营者提供给旅游者的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收取利益的综合性服务,包括住宿、餐饮、交通、通信、娱乐等各个方面。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特点:

(1)就地出口: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者只能来到本地进行消费,经营者直接在本地区向顾客提供有形的货物出口和无形的服务出口并收取相应利益,而不能将旅游资源转移到别的地方进行出口服务。

(2)国际性:由于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日益发达,各国国民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跨国家跨洲际的旅游也越来越便捷,使得国际旅游服务具有了极强的国际性。

(3)综合性:国际旅游服务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任何需求。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一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有重要积极作用,也是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阶段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才逐渐开始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并且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内,已经从当初的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旅游大国,出境游、入境游、境内游三个方面蓬勃发展,国内大部分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民。

图1中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初期,这一阶段我国国际旅游服务业属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旅游业创收情况较低,增长率较低,但已处于稳步增长阶段;第二阶段为21世纪后到2008年左右,这一阶段为中国入世以后,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旅游业收入增长较快,增长率较高;第三阶段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受到全球贸易缩减的影响,我国旅游服务业也遭受影响,增长率较以往而言下降明显,但由于整体旅游市场已经打开,整体收入水平依然保持了一个较高水平。

由图2可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22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出口市场上所占比例虽然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是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如美国、法国、西班牙,仍然还存在较大差距,竞争力较差,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见下表)。

3“一带一路”新战略下旅游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一带一路”概述

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亚各国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两者被合称为“一带一路”新战略思想。“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了东南亚和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通向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在海上将欧洲、亚洲、非洲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经济环带。“一带一路”新战略是立足于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为争取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性战略,具有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在“一带一路”新战略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分析,未来几十年来,我国的对外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将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的重中之重,必须重点分析重点发展。

32“一带一路”新战略将为未来中国以及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与成立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重要融资渠道。2014年10月24日,中国宣布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建设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一系列资金支持,供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相关融资行为。

(2)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一带一路”战略连接了东南亚东北亚至欧洲甚至非洲部分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贸易发展长廊,利用这一平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有望进一步发展为多方面、多角度、开放性强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3)为我国成为制定服务贸易国际规则的领导者提供了机会。当今世界贸易中,新的贸易规则正在形成中,依托“一带一路”新战略思想,我国恰好赶上新机遇,有望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包括旅游服务贸易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新的贸易规则,这将大大有利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4)“一带一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与安全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多为中亚、南亚国家,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思想文化也不同,一些国家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低,并且存在着阻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各种贸易壁垒和交通通信问题。此外,一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问题与安全问题也必须重视,近年来各种冲突不断,是阻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4“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1)深化旅游消费结构的改革。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多为观光旅游,旅游服务方式较为陈旧,整体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状态,应当开发多层次多方面旅游产品,在娱乐文化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旅游业附加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2)加强旅游行业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我国旅游业鱼龙混杂,许多旅游服务从业者业务水平尚待提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利于我国旅游服务的长期发展,必须加强行业改革与规范。

(3)完善旅游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健全法制管理。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减少漏洞,才有利于提高整体服务质量,给旅游服务贸易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

(4)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象。我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起者,占据了重要主导地位,在这一优势下,重点发展沿线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既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民在我国的入境游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国民“走出去”发展出境游和国内境内游。

(5)加强我国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国内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才能更加畅通无阻。例如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去的战略,既有利于高铁技术的发展,又能加强沿线地区交通业的发展,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提供便捷的发展。

5结论

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和经济形势的严峻决定了我国要进一步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就必须和当前国际形势相联系,根据自身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而“一带一路”新战略的提出恰好给当下的中国国际旅游服务业创造了绝佳的机遇,为旅游服务贸易打开了一个新的支点。我国必须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精确判断,果断出手,积极深化旅游产业改革,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使我国旅游消费结构更加完善,才能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追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完成国际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树立国际旅游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匡贤明抓住“一带一路”契机打造服务贸易强国[N].第一财经日报,2015-03-26

上一篇:学生暑假工演讲稿下一篇:珍惜时间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