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经济形势

2024-10-07

2022中国经济形势(精选12篇)

1.2022中国经济形势 篇一

事要以身作则,不管几零后,都是一样的。不论别人怎么评价关键是自己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人刮目相看,自古都是如此,与时代无关。时势造英雄,什么样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爱国热情,还要具备现代建设需要的各种素质。

善于把握学习机会,有时间的人不能成功,挤时间的人才能成功。有学习才有选择权,没有知识,要有常识,没有常识,走进教室。不是社会发展太快,是我们思维反应太慢,为什么我们思维太慢,是我们没有跟上学习。一个人不学习,就会与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步伐,人活在21世纪,思想在20世纪,究竟学什么?不是只学会打工的技术,而是要学创业的本领。

控制脾气,能忍则忍。古人说:小不忍要乱大谋。脾气来了,福气走了。心理学家总结四种情商的结局:

1)有能力有脾气的人–怀才不遇

2)有能力没脾气的人–春风得意

3)没能力有脾气的人–一事无成

4)没能力没脾气的人–贵人相助

与他人合作,善于利用团队。适当的时候,懂得利用巨人的肩膀,21世纪是英雄退位团队进位的时代,抱团打天下已是趋势,谁拥有人群,谁拥有市场,

玻璃心,心理脆弱容易受伤害的人难成大事。面对社会的压力,没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很快会被淘汰。百折不挠千锤百炼是中国人发明的词。

对新生事物反应敏锐,眼光长远,观念更新。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与巨大的商机挂钩。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又都在一片反对怀疑拒绝中悄然来临。21世纪的新生事物一定和趋势有关,但趋势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眼光来判断的。谁抓住趋势谁就抓住了未来。

2.2022中国经济形势 篇二

由于货币流向流速流量的不断变化, 给我们这些企业老总在做投资决策时造成了很大困难。我们需要注意三个层次:

第一, 中国人经过多年的收入增加, 真实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有些需求长远的, 我听过开心网的老总介绍, 为什么想到做这个东西?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是白领, 白领在办公室里一天工作是很辛苦的, 时间又很紧。他没有很多时间去休息, 但是他有朋友, 有交朋友这个愿望, 那怎么解决?通过这种网上的互动。这个需求证实了, 当很多人成为白领, 成为所谓中产阶级, 他的时间成本就上升了, 时间成本上升不等于这个人的本质改变, 他想跟朋友见见面, 互动一下的愿望没有降低, 怎么实现?我听来听去有道理, 这是真实需求。中国有2亿农民工, 我相信搞农民工这个事情它有真实需求。

但是真实需求在市场当中它不能直接表达出来, 它经过货币表达, 而货币就被我们这个相对价格在指引, 所以生成的真实需求在近一两年当中怎么表达出来?中间信息怎么区分开?我认为是最近两年很大的问题。

第二, 货币会推高物价总水平, 在做商业模型的时候特别要注意

王中军 (王中军新闻, 王中军说吧) 说他最困难的一个决定就是《集结号》拍不拍。《集结号》是个大制作。观众在看过美国的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以后, 中国如果没有大投入是拍不出战争片来的, 没法好看。那你要投就要算预算, 因为制片方是分享最后电影院卖票的43%, 所以你成本一定是倒过来除0.43你就知道总收入有多少, 所以票房如果没有2亿以上是不敢拍《集结号》, 这是非常困难的决定。最后决定拍, 这个拍是冒险的, 最后证明成功, 成功说明什么?他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 你现在必须每年要把自然增长算进去, 这个增长率是名义货币。换句话说今年你不敢想的是今年最高的票房是1.5亿, 明年可能就有2.3亿, 他那天讲话是2010年中国最好的票房大概会达到5亿, 7年前也就是3000万那就是票房冠军。中国的成长?

第三, 货币推高带来的相对价格变动, 影响资本的流向

相对价格只要发生变化, 投资消费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就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你想想货币进股市股市就上来了, 进房地产房地产就上来的, 我们已经看见这个货币变动的效果了, 至于它到底往哪里流?这可是一场竞争的结果。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中国讲故事的人才英雄辈出, 为什么讲故事?我的理解是讲故事要把钱讲过来, 要让蜂蜜向我这里流, 这是今天讲故事的含义。

但是要注意, 我们在做业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个指标, 就是你用名义货币还是真实货币, 用不变价算还是用可变价算?可变价算一定要多算一点, 否则你就会因此把自己卡住, 实际上会超出了名义货币, 这么几万亿货币推出去以后物价总水平一定会推高的。当我们向未来看的时候, 无论是我们要投资的公司还是投人家的公司, 这个因素都要放进去。

只要是真实的长久的需求, 针对这种需求的业务一定是有希望的, 但问题在于短期的困扰非常大, 因为你做一件真实需求要满足它肯定有困难, 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别的机会非常好, 诱惑非常大, 这就是今后几年的麻烦。只要相对价格突然变动, 一个机会就来了, 他真数钱给你看, 你想想看你苦哈哈打这件事情打还是不打?

最后就看看明年会怎么样, 我大概提三个判断。

第一, 经济速度不会有大问题

今年你看这个账很简单, 投资增长3 0%, 消费增长1 5%~16%, 进出口是下降20%, 这三个数加到一起是今年GDP保住8%的增长。

明年消费掉不下去的, 很多人说消费弱, 是没好好分析, 中国的消费其实不弱, 车、房卖得这么好, 怎么能说消费弱?中国还是没有对路的商品和服务, 要有好的对路的商品服务, 中国的消费还会旺, 我相信这一点。

只要出口回升, 现在看来出口会回暖, 因为美国只要一稳定、欧洲一稳定, 中国的出口就会上来, 因为这是基本面, 我们现在顶多是10%的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 这个落差足够大, 比较优势足够大, 即便打点折扣搞点贸易保护主义, 还大有生意可以做。

我现在觉得越来越不能批判高度依赖出口, 该出口还得出口, 因为出口生意的交易费用, 那个商业网络非常好用。我们的改革某种程度就被我们这几年高出口掩盖住了, 国内改革就是难, 国内生意建立信任多困难?做一档生意你得喝多少酒?国际生意不要喝酒的, 发传真就做的, 这就是差别。那你说你做什么?但凡出口有机会还是出口, 不要随便批这个东西, 这是比较优势。所以我认为出口如果从负20%变成负10%、负5%甚至变0, 明年GDP应该是10%到12%的增长率。

即便出现一些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说欧洲、美国银行又扒出一个洞, 又一次冲击, 中国其实后手还有。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 现在在所有主要国家当中, 这么花钱还是好的。政府的本钱还是蛮厚的, 你还可以再发债, 你还可以再印钱。

第二, 支持我们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没有变

1.全球化比较优势, 这个没有完全消失。经过这次冲击, 调整一下还会在很大程度回来。

2.国内有巨大的产业转移机会。你看这一波冲击以后, 西部, 我现在到很多地方去就看一条, 高速公路上有没有车, 在浙江、在东部、在江苏有几次走得心里发毛, 全部是公务车, 看见一个卡车我就鼓掌。你到西部去看看, 到重庆、成都去看看, 旺得很, 中国产业转移这个戏, 这里叫腾笼架鸟, 这里叫寻找新的低成本地区, 就这件事就可以撑GDP增长好几个点。

3.城镇化加速。现在大城市都堵车, 谁见过萧条还堵车的?所以城市基础设施你就干吧, 不会出大错, 你就修地铁吧, 这个不会出大错。因为萧条时候它都供不应求, 等到经济稍微一回来它可不要变成瓶颈嘛, 城镇化的投资是巨量的投资, 很小一片面积就可以投很多钱, 看看东京就知道中国还早着呢。东京最密集的地区, 地下5层地铁, 5层地铁底下第6层修地下高速公路, 上面是100层、200层的楼, 现在是说把横向的流动改成纵向的, 不是从郊区住到进城上班, 是从高楼下楼上班, 然后再下楼就进电影院、进餐厅了, 进地铁。有高速电梯把人组织起来, 东京进行新的城市化的试验项目。各位关注一下, 这里中国土地少、人口多, 这种事情还需要多少钱进去?所以我也不主张随便批投资过多, 你只要有回报投资就投吧, 反正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你还得在这个国土里头好好放钢、放水泥、放石头, 且放呢, 早着呢, 不用去发愁。2008年10月份我就认为衰退的可能性等于0, 现在这个变量我是挡不住要乐观。

第三, 全球性结构失衡也会复苏的

这个世界不可能跟过去一样, 也不可能经过一次金融危机就把它完全调过来。现在讨论美国怎么提高储蓄率, 中国怎么增加消费, 这个话都可以说, 但习惯养成不容易改的,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你看就这么点收入他储蓄率就很高, 美国教授都搞不明白你们怎么活的?也买了车了, 也买了电视机, 银行账户里还有那么多钱。你看拉丁美洲的人有钱吗?他没有什么银行账户的, 有一块钱就买啤酒先喝了再说。这种东西你以为是金融危机就能改变?我是不太相信。所以这个结构跟危机之前会有一些变化。比如中国的政策会高度重视内需, 但是也不会一下子把这种基本的盘面改变了。

第一个判断就是政府政策的判断, 中国的政府第一位还是保增长, 2008年往下冲还是给他们很大的心理决策的压力。中国还是邓小平那句话“发展就是硬道理”, 中国所有的矛盾最后就是要靠增长速度来抢时间, 来争取一个平缓的过程慢慢解决。这个基本的战略不会改变, 所以但凡会影响增长速度的事情, 第一位保增长, 同时也会担心和防范保增长那个代价, 那个失衡的冲击。

第二是所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还是一个长期的口号。其实质的动作不会那么太多, 它是一个慢变。这里头会有机会, 但是在项目层面上, 不可把这些机会看得过大。尤其是搞什么新能源低碳, 这个都是非常困难的主题。但增长、发展、就业, 还是基本的主题。就这个阶段非得把它挺过来, 所以我们在做业务决定的时候, 可能会有一些影响。

第三是深层次的改革, 中国真正通过重新界定权利来改变收入分配, 这个潜力非常大。我在成都做的研究, 农民土地转让权, 你给他界定好了, 这可以释放很大一块收入。这些事情全局放开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这个政府太忙了。局部有可能形成气候, 这个局部形成的气候对全局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最后是所谓宏观调控会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CPI还是负的, 所以不要紧。但是真CPI要冲上来, 真到资产市场价格要太离谱, 我相信这里面的经验教训也会吸收, 所以不要听说口号, 说变就会变。只要那个现象出来, 就会采取措施。宏观调控上会有很大的突发性, 这是我对政策方面的探讨。

所以整个经济形势我认为增长速度不会有问题, 那么所谓失衡我们还有很大程度依赖于出口, 依赖于全球化, 同时加大国内的投资, 加大国内的消费, 大概是这么一个局面。

3.中国经济形势依然乐观 篇三

中国经济见底了吗?这是个经典的宏观经济学问题,经济学在讨论周期问题时,自然会问“这个周期是否到最低点”。但是,宏观经济学除了周期问题外,还研究一个问题,即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在我看来,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个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

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对于这个过程,中央对其做出了一个“三期叠加”的概括,即经济增速换挡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以及前期政策的消化期。这“三期叠加”,换挡期、调整期和阵痛期都是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

周期问题表现为两个问题:一是表现为通货膨胀,上升周期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下行周期可能会导致周期性的失业;二是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交替出现。

去年中国通货膨胀率为2%,今年前三个月是1.2%。很显然,没有通货膨胀压力。去年到今年基本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1%,从2002年以来平均水平基本是一致的。企业还反映有招工难问题,工资持续上涨的现象都在发生,说明也没有周期性的失业问题。所以,很显然,可以说我们并没有出现周期性的经济下行。

为什么经济增长下行,却没有出现失业现象?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特别是劳动力的供给以及生产率的提高,由它决定的潜在增长率本身是下行的。

追根究底,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是因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2010年中国15-59岁的劳动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就呈下行趋势。新成长劳动力也好,甚至新毕业的各个领域的学生也好,要么已经达到峰值,现处于下行阶段;要么是即将达到峰值。经济活动人口到2017年会达到峰值,之后也会绝对减少。

这个因素会影响到多个方面:第一,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第二,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供给。这两个影响对于我们改善劳动力存量并没有正面的效果。第三,会导致资本报酬递减的现象,投资回报率是要下降的。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放慢了,将来甚至有可能停下来,资源配置会减弱。所有这些因素汇合在一起,就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从总的判断来说,在2012年之前,总体上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10%左右。“十二五”时期,是7.6%。到“十三五”,如果还是依靠原来这些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进步速度,我们只能降到6.2%。

但是,是不是我们就这么降下去了?我的看法比较乐观。目前来看,影响劳动力供给、其他生产要素供给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还涉及一系列的制度性因素。因此,通过改革可以扩大我们的劳动力供给。比如户籍制度的改革,让农民工在城里工作直到退休,以及进行提高生产率的鼓励竞争的改革。这些改革可以带来改革红利。

改革红利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据我们模拟估算,如果相应的改革都能够到位、取得最好的成果,比如说劳动力供给增加、人力资本增加、全要素生产速度加快、生育率提高,这些都可以对未来产生一个正面的劳动力供给效应。所有这些好的改革加在一起,给我们带来的改革红利可以为经济增长贡献1%~2%。

或许我们改革是一步一步释放的,不太可能一下子全部把改革红利都给释放出来。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在经济增长减速过程中,延缓这个减速、保持中高速。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4.2022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十一五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到20,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相比,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突破万亿元,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十一五”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5.2022中国经济形势 篇五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2021年以来,中央频繁传递出加快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信号,推动共同富裕将对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十四五”规划纲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导向。

一、国家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

1、借助高质量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对促进共同富裕进行阐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阐释了新时期共同富裕的根本发展方向。我国尚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在“富裕”基础上的“共同”,离开了发展的基础谈不了共同富裕。

2、完善分配制度安排

初次分配将扩大劳动报酬占比,在初次分配中体现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

再分配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已在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福利方面进行改革,以全民分红支持共同富裕,完善社会福利财政收支体系。在税收领域逐步增加直接税比重,通过增收财产税等推动税收制度改革,提升税收均等化作用。

三次分配是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将“三次分配”概念上升到国家战略。当前我国三次分配还处于萌芽阶段,2019年慈善捐款总额仅占GDP的0.15%,远低于美国的2.1%;富裕人群捐款数额较少,2020年中国前50位慈善家捐款总额仅为美国的13%。未来将学习西方通用做法,在自愿基础上,通过鼓励慈善起到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

3、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2021年6月10日,中央发文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通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六大方向举措20项重点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四大战略定位,目标是2025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2035年浙江省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浙江示范区承担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要使命,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二、共同富裕对电信运营商发展的影响

1、为数字生活产业带来海量增长空间

“做大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运营商在供给侧应以产业数字化为抓手,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充分把握浙江示范区建设机遇,先行先试,探索出具有电信运营商特色、推动自身增长、助力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和结构持续改善,将为数字生活产业带来海量增长空间,助力国内大循环。

2、对外赋能和对内改革迎来“黄金时代”

“做大蛋糕”、合理初次分配都要求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央多次部署,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营造风朗气清的市场环境。对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调查有利于规范行业竞争,为运营商转型发展提供窗口期,更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为运营商数字化升级提供良好外部机遇。运营商的对外赋能和对内改革都迎来了“黄金时代”。当今数据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维护市场环境更需国有资本发挥安全与保障作用。运营商作为电信事业的中流砥柱,需积极增强自身在新兴数字业务领域的技术能力和安全能力。

3、参与三次分配彰显央企担当

运营商当前参与三次分配模式较为传统,关注领域集中于赈灾、扶贫、助学等慈善事业,参与模式主要以捐助、援助为主,开展较为保守,慈善和主业“两条线”。参与三次分配先行企业已总结部分经验,如阿里探索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公益发展路径,助力共同富裕的十大行动皆围绕自身2B2C产业展开。运营商可学习先行企业经验,将三次分配融入企业价值观,设立大慈善基金繁荣生态,将三次分配与商业模式结合,并积极运用慈善税收优惠政策,以更加综合、更加智慧、更加温暖的方式参与三次分配,彰显运营商央企担当。

4、普惠服务性质引发运营商全面承压

共同富裕的重点之一在于降低生活成本增强居民满足感。电信服务的普惠性质可能引发收入侧与开支侧全面承压。一方面5G网络的快速覆盖和大数据中心的积极建设挤压运营商现金流,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资费水平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连接业务未来增长下行压力较大。运营商需要积极争取优惠政策,降低电费等运营成本,把握5G浪潮,拓展新的流量应用,以量促收,打造价值权益体系,推广增值服务等保持基础连接业务的合理发展。

5、留存收益减少影响未来经营计划

6.《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 篇六

《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1

体育老师曾经说过,最高尚的道德是什么,我们说过:“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关爱他人“……但体育老师都摇了摇头,说出了一个惊人的却又合情合理的答案:爱国!

爱国对人们来说是十分简单,却又难以做到,从古代开始,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奸臣,背叛国家的人,如秦桧等,但同样也出现了爱国的人,如屈原,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豪杰,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精忠报国”“抗金名将”的岳飞,包含深深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满江红》,在朝廷准备议和时,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在岳飞心中,国家已经大于任何东西了,已经成为一种信念。

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似乎心灵被蒙蔽,只会批判自己的国家,爱国只是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总是指点国家哪里做的不好,却从未从自身找过问题,垃圾太多总是抱怨国家不过情节,却忘了这究竟是谁扔的,说国家政治不清明,却从来没有找过自身做错过什么。

鲁迅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们已经把最好的给了我们,我们只有拼命学习才能明白爱国之心。

《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2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精神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和衡量的。

医者他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只有一位医者做到了,那就是胡佩兰老奶奶,她是一位妇科医生,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她仍然去医治那些妇女,却不在意自己也是腰间盘突出的病人。曾经有多少婴儿在她的手上出生。她是医生中一块不倒的铭碑,给所有人都竖起了榜样。

有这样的一位老爷爷,他已经快90岁了,他的每次汇款虽然都是用几十来计数的,但这些钱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中,饭菜中节省下来的。他的一日三餐只是靠自己在垃圾桶里捡来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叶为持生活,他的钱来之不易,是自己捡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塑料瓶,去卖掉后换取来的辛苦钱,他自己不用这些钱,却用这些钱去汇款给那些捡来报纸中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政府给他的补贴费也存着不用,等到足够了,再去汇款。他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他就是饱经风霜的刘盛兰老爷爷。他的汇款是给所有中国人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他们虽然只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但他们的贡献是谁都可以替代的,他们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3

她,被上帝的双手蒙住了双眼,但她的内心都是光明的;她,帮别人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却没有人打开她的那扇窗。她,叫朱丽华……

43年前,双目失明的她,在未来的日子里,并没有自暴自弃。她自学成为了一名盲人中医师。30年后,她不仅开创了自己的诊所,还为贫困学生资助了373万元。

在黑暗中,她仅靠自己的双手,却做出了许多连我们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相反那些整日游手好闲,混混度日的人,或者是身强体壮却整日贪图享受,蹉跎岁月的人应该感到羞愧。我的内心深深感到了惭愧,光明就是我们身边,但我们却不如一个盲人那样好好珍惜它。也许人就是这样,拥有时不珍惜,失去才会感到后悔吧!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一群集体:她们是90后、00后点燃青春的力量;她们是70后、80后前进的动力;他们又是50后、60后的偶像。他们,是中国女排,他们点燃了几代人的火把。

30多年来,女排精神一直存在中国人的心中,我认为她们身上的信念感和拼搏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赞扬。生活中在难题面前迎接挑战不也是女排精神的内化吗?

在这令人心情跌宕起伏的30年里,中国女排从低谷中奋起,如此难得可贵的精神是许多人一辈子也坚持不了的。我们应该向她们深深致敬!

《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4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要为社会做贡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自我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根本,身体力行,才能弯腰实践。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力。

二是坚守基本原则。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在工作上,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皮、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干部队伍。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尊老爱幼,争做人人学习的表率。

三是履行自身职责。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要及时抓落实,自己分管负责的要亲自指导跟踪问效。作为一位公民一名国家干部,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气说不,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他们活着是一面又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又一座丰碑,折射出一个时代中最闪亮的光芒。

《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5

一个小小的岛屿,20年的坚守,对心性的考验,对国家的忠诚,对责任的重视,成就了他--感动中国2012获奖人物李文波。

李文波,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可是在它之下,却藏着一颗勇敢的心。

从他的言语中,我读出了他对永暑礁的感情,也是他对责任的重视。换了别人,在寂寞的煎熬下,在沉重的工作下,早就想尽办法离开了。可他,本可去更好岗位的李文波,选择了留下,这一点,他和辛弃疾是多么相像,他们都是那么的爱国!

他曾在惊涛骇浪中测量数据,尽管冒着生命的危险,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让数据更准确。我知道,在他心中,是责任。

他曾在房内阅读气象学直到12点,只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他一定在想,只有更多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尽点滴的一份力。

扪心自问,如果换了我,我做不到。这比上学可怕,远比上学、考试更加艰难。他能在如此困难的环境里坚持,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把相对容易的学习做好?

据李文波说,曾经上岛的军犬未过几个月,都疯了。而人,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呢?更何况,还是足足20年!

难以理解,连他自己都说岛上烦闷无聊。可他,又为何对小岛如此眷念?我似乎又明白了什么,那是因为,忠诚重于山。

一个人,就是一条国境线。

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我想李文波仍会选择这条路。

7.探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 篇七

(一) 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我国经济卷入一场浩劫, 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 很多企业濒临倒闭, 社会失业人数增加, 经济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机持续了5年, 其影响规模巨大, 以至于众多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百年难得一遇, 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改善经济, 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慢慢复苏, 但依旧在动荡中前行。根据以往经济发展规律, 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 在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 我们总说它的突出变化是周期缩短, 原来7、8年一次, 后来5、6年一次, 3、4年一次, 甚至是2、3年一次。为应对金融危机, 各国都开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 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没法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 因此, 截至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 这也是中国经济在前进中充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GDP增速持续回落

2011年我国G D P为473104亿元, 2012年我国G D P为519322亿元, 2013年我国G D P为588019亿元, 2014年我国G D P为635061亿元, 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国G D P整体呈上涨趋势, 但增长速度持续下滑, 2013年G D P增速为7.7%, 2014年下滑为7.3%。虽然增长速度持续下滑, 但G D P整体水平还是很乐观的, 2014年我国G D P水平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这一结果虽然比美国要晚上13年, 但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因为截至2014年, 我国和美国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国家G D P超过了10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一半;2013年, 中国经济总量已约为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 经济总量已于超过了整个欧元区;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 将意味着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2014年的G D P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为7.5%和7.7%, 由于近几年我国G D P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2014年的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高, 而是相对2013年有所下滑。

(三)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研究相当多,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探讨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 有的认为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 有的认为呈W字型, 有的又认为是呈L字型, 但无论呈现何种规律, 都持同一种观点, 就是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 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 就是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1%下滑到6%, 未来还是会从6%上升至11%, 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然而, 我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带有周期性规律之外, 还呈现结构性发展特点, 并且这种特点的影响程度还超过了周期性特点。正如事态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中国的经济亦是如此, 会有发展初期, 成熟期、发展期等结构, 经济增长也不例外, 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而言, 经济增长处于中速增长状态。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配置

(一) 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在经济低迷时期, 政府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 而具体的货币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 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于去年, 货币供大于求, 理论上会导致利率下降, 物价上涨, 带动经济的发展, 但实际上, 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却比以往下降了, 这是因为政府在控制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两者之间中和了。这说明, 财政政策对经济格局的发展相对往年有所增长。因此, 2014年, 国家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时, 要考虑到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度有所增长, 要合理使用。

(二) 补赤、减税、扩支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

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就是降低税收或增加政府支出, 降低税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带来的扩张效益要小些, 并且二者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税收, 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居民消费增长, 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更多的是转移到市场而非政府, 可以减少政府粗放型投资。政府的税收来自企业和个人, 个人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的缴税类型主要是流转税和间接税, 政府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降低税收时, 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税收结构, 明确哪些税收该减, 减税方面企业和个人减税比例多少更为合适, 能更有效地影响经济, 这都是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所要顾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传统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但今年相比往年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主要是经济形式和政策布局发生了变化。今年, 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严厉调整, 要求各级政府要勤俭节约, 严惩贪污受贿官员, 将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之上, 增加对人民群众的补贴, 通过法律制裁的强制手段降低贪污受贿带来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 政府扩大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保障性安居工程, 农业、水利、城市管网, 社会事业, 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说明, 政府将政府支出重点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 这种政府支出的增加是从两方面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 另一方面, 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间接性增加政府对社会的支持, 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分析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虽然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 经济一直处在复苏阶段, 但整体而言,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是逐渐增长的, 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 G D P逐年增长, 每年都有一定突破, 只是G D P增速持续回落, 另外,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 结合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扩张型财政政策, 主要是通过降低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8) :23-25.

[2]魏志红.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J].现代商业, 2014 (9) :77-79.

8.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形势判断 篇八

一、世界经济衰退的形势判断

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发达经济体有其先进性的一面,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私有制为主体,讲究藏富于民,提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这种社会经济制度有别于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国强民穷,也有别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它标榜民主、自由,所以似乎更能激发民间创造财富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各个层面上也有其弊端,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这种弊端就暴露无余。

1.發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消费拉动为基本特征。过度消费意味着低储蓄并导致过度借贷。过度借贷持续恶化便形成债务危机。如果要克服经济危机,发达经济体必须提高其储蓄率。然而在长期崇尚消费的经济体中,提高储蓄率绝非一蹴而就;提高储蓄率本身,也正是一个经济紧缩的过程,这会大大延缓经济恢复的步伐。

2.经济结构上的弊端是在追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价值取向扭曲。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发达经济体掀起并主导经济全球化浪潮。这一浪潮导致全球分工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生产链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重组。发达经济体主要集中于发展高端制造业、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同时致力于“制造”并向其他国家输出各类“规则”、“标准”和“秩序”;它使广大新兴经济体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成本,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从事传统的制造业,并被动地接受各种冠以“国际惯例”、“最佳实践”等基于发达经济体之实践和价值标准之上的规则、标准和秩序。现在,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产出中的增量贡献继续超过发达经济体,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完全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发展模式已趋式微。面对这一事实,发达国家不得不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但要调整产业结构,同时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同样绝非短时期内所能完成。

3.金融结构上的弊端就是过高的杠杆化。但是去杠杆化所需的资本只能得自实体经济的储蓄,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财政结构上的弊病是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率和高债务率。但是如果要平衡预算,则必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这意味着要裁减公职人员,减少福利支出,缩减政府投资,这会导致削减需求,增加失业。同时,如果增加税收,会增加居民与企业的负担,带来社会动荡,抗议、罢工和社会对抗会接踵而来。

因此,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长期性已趋成共识,目前多名美国央行官员与经济学家在分析、比较了上世纪十余次经济危机特别是3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和恢复进程之后,明确指出,后危机时期将有“至少十年的过渡期”。

二、对中国经济低速增长的形势判断

如果我们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方面审视自己,也会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政策取向。

1.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投资和出口需求拉动为特征,且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维持。事实证明,这种过分依赖外需而忽视内需,重投资轻消费,重第二产业而忽视第一、第三产业,重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结构性不合理现象,必然难以为继。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13日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发的《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增长》重要讲话,其中讲到“新兴市场国家应该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们应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2.中国经济结构,在中央一揽子投资计划的强力推动下,在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却在一些领域也付出了结构恶化的代价。其一,是由于生产和消费脱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能适应,最终导致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其二,是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过快,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等问题。产能过剩逐步显现。其三,是非国有投资增长慢于国有投资增长速度,投资主体单一,无法激发民间整体创造财富的活力。市场不容乐观的形势已在倒逼中国开始经济战略转型。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了抑制产能过剩、推动机制创新、制定产业规划、推进区域协调等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措施和规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以预见,未来更多资金资源可能会流向一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及其中小企业等等。

3.中国金融结构的不合理,表现在历年信贷规模扩张过快,致使物价上涨较快;同时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吞噬巨额资金、负债累累,形成潜在坏账。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消除通胀的货币条件。

4.中国财政结构的不合理,表现在税赋太重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同时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结构性减税等措施,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李扬.全球经济长期波动可能延续5至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

9.2022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九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英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质。

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的途程中,虽无需董存瑞那样再去舍身炸碉堡,但却需要那些勇立潮头、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英雄,需要那些立足岗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英雄,需要那些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狼”式英雄,需要那些戍边卫国、献身国防、舍小家为大家的军人英雄……

和平年代的英雄,多是从平凡里走出来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存活在教科书里的。不管是祖辈还是父辈,或是90后甚至00后,总有一批英雄为祖国、为民族挺身而出。

10.2022中国经济形势 篇十

4日晚上,央视举行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颁奖仪式上,主办方颁发集体奖“银发知播”,致敬“借助互联网传授知识的退休教师” (13个人),其中一度数十万人“追更”、线上直播物理课的济宁82岁退休老教师王广杰入选。

“我没想到能跟著名天文学家、大学教授等知识分子一同获奖。”4日晚上9点,王广杰在家里观看央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当王广杰看到自己与欧阳自远、戴建业等退休教师共同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集体奖“银发知播”时,他感慨地说“我没有他们的贡献大,做得还不够。”

在网友们看来,王广杰这话说得谦虚了。“王老师的直播间,现在不只是属于他了,更是电工电子电路等电学知识,交流分享的平台。”网友留声机说,王广杰的直播间里集聚了来自广东、江苏、四川等五湖四海的朋友,有的是求知若渴的青年、有的是电学领域的教授以及电路操作的一线老师傅。

“有问题的网友可以上麦,诉说困惑。热心的老专家们会示意我,这是他的专长,我就会把他请上麦进行讲解。现在除了讲解《电工电子电路基础》这本教材之外,我更像是一个主持人了。”王广杰笑着说,直播时间定在每周一至周五晚7点半到8点半,开播时能达到千人同时在线。“面向青年电工,直播间是学习传授知识的平台;面向老电工、老教授,则变成了大家相互切磋、一起研讨的渠道。”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王广杰口中反复念着沉甸甸的颁奖词,沉吟片刻后说,“虽然我的贡献不如著名学者专家们,但我也不自卑。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一直拼搏、终身奋斗,就足以无愧人生。这份荣誉既是对我的肯定、认可,更是勉励。激励着我向他们学习,努力发光发热,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他也勉励青年们,应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奋斗,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颁奖辞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

没有墙壁的教室

不设门槛的大学

白发人创造的流量

汇聚成真正的能量

知播,知播

传播知识与文化

11.中国经济要在全球形势中突围 篇十一

同时,当前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全球首位,中国承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预示中国经济与全球的关系日益密切,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将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凭借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取得了较快发展,而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促使中国面临产能过剩等较大挑战。

为此,当前中国力推全面深化改革,但改革的渐进性使得改革红利短期难以大幅释放,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持续分化可能促使危机以来中国面临的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常态化”,成为中国经济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全球持续分化构成中国经济最大不确定性

观察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尽管全球经济保持复苏增长态势,但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分化的现象未见改观。美国经济在一季度下滑之后出现反弹,日本经济改变复苏态势而重陷负增长,欧洲经济自金融危机以来长期处于疲软状态。

相比发达经济体的表现,危机以来拉动全球经济增长主引擎新兴经济体也呈现减速分化现象,中国主动调低经济增速以实施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巴西经济出现负增长,俄罗斯经济由于大宗商品景气周期调整及乌克兰地缘政治问题等因素交织而陷入衰退的风险上升。

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增长分化预示全球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而且,今年全球经济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乌克兰局势升级引发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双向制裁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负向溢出效应,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日本经济前景具有不确定性,这些构成全球经济减速压力。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可能引发部分新兴经济体国际金融风险升级,同时促使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加剧,国际经济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复苏增长分化的局面将继续延续。从下面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表现来看,也支撑这种观点。

美国经济分析局近期将美国2季度经济增速由早先预估的4.2%上调至4.6%,相比1季度的下滑呈现明显反弹,预示美国经济继续改善的态势没有改变,美国失业率稳步下降并且已经回落至6%以下,PMI指数持续超过50分界线及股市持续创出新高预示美国经济增长改善的态势仍在延续。

对此,美联储尽管继续缩减量化宽松规模,但依然保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同时,美国依然实施财政赤字超过3%的超常规财政政策,尽管坚持这些做法有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的托辞,但难掩美国经济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

美国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剧烈下滑而后急剧反弹的大幅波动预示结构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调整,美国商业银行现金储备水平持续上升预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房地产尚处于低位复苏阶段预示房地产等相关投资增长有待观察,上述问题揭示了美国经济亟待进一步结构调整的事实。

欧洲经济遭受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影响而持续低迷,尽管去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改变了衰退而呈现微弱的复苏增长,但物价的持续下降增大了欧洲经济通缩风险。欧洲央行[微博]近期再次调低利率及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抗通缩。

然而,欧洲央行超低利率水平缩窄货币政策空间,欧元区成员国经济状况不同也制约欧洲央行制定对各国均有利的政策措施,财政债务风险较高预示财政政策空间不大,应对短期欧洲经济减速亟待政策创新,财政联盟等应对欧债危机的深层次措施未见实质性进展,欧洲经济内生动力尚未形成,加上乌克兰事件引发的欧洲与俄罗斯的双向制裁,对短期欧洲经济构成下行压力,欧洲经济前景仍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日本自安倍晋三首相上台执政推行超常规扩张性刺激计划以来,日本经济短期出现复苏增长的现象,但经济增长呈现间歇性的波动,特别是为应对财政债务高位运行难题,日本政府在今年4月份实施上调消费税的政策,此举虽然有助于财政整顿,但却引发宏观经济的剧烈调整。

今年2季度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消费税上升对宏观经济影响逐步显现,而且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预示日本经济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持续高涨的财政债务水平,不仅导致财政政策空间缩窄,而且促使财政债务风险升级,中日钓鱼岛之争也对日本经济构成外部冲击,种种迹象揭示日本经济不确定性较大。

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国家取代发达国家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全球经济发展前景有赖于对新兴经济体的客观评估。然而,伴随全球经济复苏增长,新兴经济体分化现象日益突出。

乌克兰事件引发俄罗斯陷入制裁及战事之中,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俄罗斯经济构成减速压力,俄罗斯经济面临滞涨挑战。巴西等经济增速出现下降甚至步入负增长,印度亟待新一届政府的改革推动。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政策及加息预期增大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出压力,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再像金融危机期间那样保持高增长,而是出现了持续的分化。

中国应对全球分化亟待政策创新

尽管中国今年以来持续创新定向调控政策应对宏观经济减速,但定向调控的效率有待观察,近期宏观经济减速压力呈现增大迹象,在此背景下,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对国内宏观政策独立性构成较大不确定性。对此,中国应注重宏观政策灵活性和前瞻性,平衡防风险、促改革与稳增长的关系,稳步推进宏观政策创新。

一是以激活财政存量资金为突破口,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截止2014年6月份全国财政在央行国库的现金余额达到3.3万亿人民币,除了保障日常财政支出需求而必须保留适度资金余额外,其他大部分建议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经验,开展现金管理将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由此释放的货币短期内至少相当于降低5次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

二是稳步推进金融开放改革,尤其要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等相关领域改革,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与现有金融体系的冲突反映了我国金融开放改革的滞后,特别是利率、汇率等行政管制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竞争优势,加快推进相关改革刻不容缓,更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

三是注重选择国际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和突破口。中国可以借助区域治理平台重点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建设,由此促进中国外汇储备发挥较大作用并在相关治理机构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未来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同时这些机构的重点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中国释放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力,向外输出原材料及工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也促进宏观经济增长,同时还提升了话语权。

12.2022中国经济形势 篇十二

2012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9%, 到2013年一季度7.7%, 二季度7.5%, 持续下滑。此时, 国外的有些观点唱空中国, 认为中国经济深度衰退, 可能要硬着陆, 甚至有一些投行把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预测, 看低至个别季度不排除3%的阶段预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多年来构建了一套模型群对中国经济趋势交叉验证进行预测,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构建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数, 这个先行指数在过去判断未来经济走势, 从大方向的判断来说, 确实未出现过差错, 所以在当时整个经济逐步减速的过程中, 先行指数却是向上发展的趋势, 尽管幅度并不是很高, 但是却不是向下发展的趋势, 也不是平缓趋势, 而是向上发展。因此, 国家信息中心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测, 一直坚持认为在2013年三季度经济将会有一个回升。当然从经济模型来讲, 它的原理即是假设历史可以重演, 经济结构没有大的变化, 根据一些关键性的指标看未来的经济走势。

经济指标一般均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先行指标, 一类是同步指标, 还有一类是滞后指标。一般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测时, 会更多地关注一些同步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进出口数据等。但工业增加值有其相对应的先行指标, 在历史上几个经济周期中都非常有规律地先于同步指标若干个月反映。它先上升, 然后工业回升, 它下降, 若干个月以后工业增加值就下降。

类似这样的先行指标, 目前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从供给方面来看, 我国最大的两个制造业是钢铁和汽车。因此选择粗钢产量与汽车产量为工业增加值的先行指数。

二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开工项目的整体布局和房地产中的房屋新开工面积都被选为投资项的先行指数。

三是从外贸的角度看, 由于中国和美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很大, 所以选择美国的Conference Board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 构建了美国的经济先行指数和我国外贸相等, 构成外贸的先行指数。

四是是货币政策, 即人民币新增贷款和货币量供应里的M1是经济的先行指数。

五是工业产成品库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数, 即工业去库存化越彻底, 未来经济反弹就越有利。将这些指数构成在一起用以预测未来的经济方向。

二、经济形势回顾及特点

2013年三季度经济开始出现一系列好转的数据。不仅同比增速由二季度的7.5%提高到7.8%, 而且环比2013年前三季度分别是1.5%、1.7%和2.2%。计算环比折年率, 可以假设后面四个季度跟这个季度的环比增速相同, 一季度环比1.5乘以4, 相当于一季度环比只有6%, 二季度1.7和到三季度的2.2, 三季度相当于环比折年率达到8.8%的速度。经济逐渐向好的趋势在三季度还是非常明显的。

由于国内目前多用同比的增速, 因此从同比的角度来看, 甚至包括2013年的四季度应该连续六到七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在7.4%到7.9%之间。也就是仅仅只有0.5个百分点的很窄的空间里平稳运行。有两个方面很重要的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是否明显偏离自身的潜在增长率, 二是经济运行的趋势。

(一) 潜在增长率的合理区间发生变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直到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30年, 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10%左右。在那个阶段, 中国所谓合理增长区间其实是围绕着10%上下两个百分点, 即从8%至12%都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增长区间, 常提及“保8%”。在当时这么高的潜在增长情况下, 一旦经济掉到8%以下, 那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不能被得到充分利用, 将出现大量失业, 因此要保8%。但是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本世纪的第2个十年已经降到了8%。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 国内外很多权威机构围绕着“十二五”规划做前期研究, 根据研究,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司提出一个平均值, 大体认为是在8%左右。“十二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而目前看来, 中国经济增长率实际是在围绕着8%发展, 至少可以认为7%~9%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一个合理的增长区间。

2013年上半年三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平均7.7%, 虽从老眼光看要保8%, 但是从新角度看, 7%~9%即是合理的增长区间。因此没有必要出台刺激计划。经济在7.4%~7.9%之间平稳运行, 这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并不是危机状态, 也不存在经济突然会大幅下滑的可能。

(二) 经济增长质量优于经济增长速度

从经济增长或者宏观调控的目标排序来看, 不同的形势下的排序当然是不一样的。当前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排到经济增长速度的前面, 是符合客观经济形势最佳的政策选择。中国当前不存在因经济增长速度太低而要去“救”速度的问题, 而是要讨论如何通过促改革、调结构来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质量的问题, 这是头等大事。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都曾在多个场合指出, 我们愿意主动地、适当地在我们合理的区间内减速, 就是为了要调整经济结构。

(三) 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如何评价2013年经济增长的结构转变?要一分为二, 既有积极的进展, 也不能评价太高。从积极的进展来看, 2013年前三季度, 虽然第二产业的增速只增长了7.8%, 但第三产业的增速是8.4%, 三个季度累计三产高于二产的增速0.6个百分点。多年来, 一直都希望中国从过去第二产业制造业为主的单轮驱动转变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模式, 2013年开始初步呈现出这样的现象。中国经济结构从供给结构的角度来看,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由于第三产业比重比第二产业要小, 7.7%的经济增速, 按百分比来看, 第二产业同过去比是上升的。同时, 由于制造业有一部分传统产能过剩, 经济速度确实不高, 但是第二产业里面因为还有其他产业, 如果单看制造业实际上2013年1~3季度增速也达到10.3%, 从这个角度来看, 制造业仍然是快于第三产业的, 只是采矿业和水电煤气这些分别只有6.7%、6.8%。

中国制造业萎缩, 第三产业因此显得比重上升的观点不成立。

为什么此次的结构调整是一个从单轮驱动向双轮驱动的表现, 而不是说制造业不行了, 显得三产的比重上升?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制造业也在保持着一定的增速, 尽管纵向比较, 较过去略微减速。制造业由于通过生产性服务业而产生对服务业的拉动, 继而产生对三产的拉动, 逐渐都在发挥作用。

(四) 投资、出口拉动为主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在增速比较问题上, 2013年整个经济增长需求结构到底谁唱主角的问题备受关注。有些观点认为, 中国经济需要从外取型转向内取型, 从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笔者认为这些提法都不准确。因为历次党代会和中央规划文件中都提到, 要从过去投资、出口拉动为主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即从过去的两架马车做加法变成三架马车, 但并不是说用消费这一架马车取代投资和出口, 希望从两架马车到三架马车更多地发挥消费作用, 千万不能因为强调发挥消费的作用, 而否定投资, 甚至进行“妖魔化”投资。

(五) 投资率的高低应遵循储蓄率先升后降的客观规律

投资率的高低是由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储蓄率所决定的。国家和国家之间储蓄率的高低区别是由于宗教、文化、社会保障健全程度等等各种原因, 差异很大。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即储蓄率先上升后下降。一个国家完成现代化的过程至少经历60年。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阶段, 主要储蓄人口是现代化的第一代, 是当时的劳动力, 他们出生在低收入阶段, 生活不富裕, 一旦人均国民收入提高, 往往会有比较高的储蓄倾向, 这个阶段的国家储蓄率会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先有一个储蓄率上升的阶段。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阶段, 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进一步提高, 但储蓄率未必随之进一步提高。假设这个阶段现代化第一代已到退休年龄, 而由现代化第二代唱主角, 第二代人由于出生在中等收入阶段, 小时候没吃过父辈一样的苦, 其消费倾向就会下降。所以很多国家人均国民收入提高了, 储蓄率反而下降。中国未来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但是根据人口结构来看, 2023年后储蓄率将随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慢下降。也就是说, 从现在到未来还有十年, 中国仍然处于高储蓄率阶段, 在这个阶段, 如果不把储蓄积极地转化为投资, 那将会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潜力浪费与闲置了。从这个角度说, 高投资率本身不是错误, 而应该省视过去的投资方向是否正确。过去过于强调“先生产后生活”, 投资方向中让投资更多地造福于民做得不够。投资的主角是否都要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 是否可以更多发挥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要改变的是通过投资体制的改革, 通过对投资方向更好的科学地论证, 也包括建立更完善的问责制以对投资责任追责, 让投资效率更高。

(六) 民间投资比重呈上升的大趋势且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过去的问题是高投资率和低投资效率并存, 如果既有高投资率又有高投资效率, 那就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或者说中国潜在增长率只从10%降到8%, 而不是降得更多, 降的原因可能是人口红利的问题, 之所以保8%,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储蓄率仍然比较高。从2013年上半年前三季度7.7%的GDP增长率来看, 贡献率最大的仍然还是投资。但这个现象不能说是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因为现阶段甚至在未来十年, 中国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是经济工作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需求结构。但投资结构只增长10.4%, 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高达23.3%, 占比自2012年以来应该说是逐月都在上升, 民间投资占总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63.6%。除了金融危机以后当时4万亿元的情况下, 曾经有过政府投资占比短暂的回升。改革开放以来, 民间投资的比重是一个上升的大趋势。

民间投资的结构也在发生积极的改变。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列前三位的全是服务业, 第一是交通运输仓储业, 民间投资增速高达40.6%, 其中还与政府投资投向高铁、高速公路不同, 民间投资更多地是投向了电商、物流这些领域。例如, 目前物流业实际上是民间投资在唱主角, 大家现在要找快递, 可能很少会找中国邮政, 更多民间的物流公司效率可能更高、更便宜。顺丰都自己买了飞机。这是民间投资现在增速最高的一个领域。因为交通运输的绝对量也挺大, 能够保持这么高的增长, 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

民间投资投向位列第二的是卫生和社会公众产业, 这与民营医院、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是相匹配的。虽然卫生医疗行业还存在垄断, 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但是民间投资围绕着大健康产业的投资增速非常快。

民间投资投向位列第三的是文化、体育、娱乐业, 增速为39.4%, 最近两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是全世界增速最高的。

民间投资非常敏感, 传统制造业并未列入民间投资的主要投向中。民间投资之所以保持这么快的增速, 因都在向服务业投资。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国投资结构在明显改善, 如2013年北京的电影院投资已不是高潮, 2013年北京投资的高潮是室内健身房。由于北京雾霾天气增多, 大家不敢到室外运动, 因室内游泳馆、网球场等健身房空间质量高, 会员卡一卡难求。很多甲级写字楼都在调整设计, 将原先设计好了的饭馆改为健身房。百姓对于健康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随着老百姓消费升级, 服务业中需要投资的空间还非常大。

(七) 房地产市场格局复杂

2013年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单从金额的角度来看, 增速为19.7%, 比2012年同期还略微加速。但如果以面积来衡量, 则没有加速, 与2012年大体持平。土地购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购置面积, 2013年前9个月同2012年前9个月相比还下降了3.3%。住宅的竣工面积2013年前9个月仅仅增长了1.4%。如果说实际竣工面积几乎没增长, 而这2年城市化速度加快, 居民收入提高, 特别是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一、二线城市就业机会, 导致劳动力向一二线城市的流动。而从住宅的供应来看, 满足不了刚需增长的需要。如果说土地购置面积还负增长3.3%, 意味着未来的竣工面积也不会有大幅增长的可能。这个是全国的数据, 房地产市场不能够简单地只看到某些一、二线城市出“地王”的现象, 实际上我国的房产市场目前非常复杂, 很多三四线城市房子卖不出去, 积压的商品房很多, “空城”、“鬼城”与一二线城市“地王”频出的现象并存。不能出台全国一刀切的调控政策, 这样只会使形势更加复杂。

地价、房价上涨, 这种高增长可能不只是房地产行业, 应该关注实物量。从实物量来看, 城市化热点地区要增加土地供应, 增加保障房屋资金的供应, 增加对普通商品住房尤其是中小户型住房的资金供应, 使得满足刚需的普通商品住房、中小户型住房的供给能够增长得更快一些。这样才能从供求的角度来平抑房价。要不然将被“金额高增长、房地产还在高增长、房地产将不缺投资、投资都被房价、地价给吃了, 并没有造成更大面积的供给”的表象蒙蔽, 未来恐怕“地王”频出和“空城”并存的现象不会发生变化。房地产的这种金额和实际面积的差距, 以及一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差距, 使我们看待房地产的形势时要更加全面, 千万不能将片面报道个别城市的“地王”现象, 当作全部房地产行业的真相。

三、未来经济发展走势

2013年四季度经济增长预测在7.6%左右, 全年可能在7.6%~7.7%的水平。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可能持续在7%~8%的水平, 预测为7.5%, 实际运行在7.5%左右的走势。很多人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速度, 但这需要新增长点的支撑。

(一) 先行指数显示经济将平稳发展

关于经济走势的预测, 前文提及国家信息中心的先行指数上升的幅度比过去更小了, 呈横向、平稳发展的走势, 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从现在来看, 经济短期内向上突破8%, 在2014年的可能性并不大。经济还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四季度同比增速如果与同三季度相比略有回落的话, 主要归因基数问题。2012年三季度7%至四季度7.9%, 同比加速0.5个点。而2013年三季度减0.2个点, 上一年的基数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 社会融资环境宽松有利于经济平稳发展

2013年的四季度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比较多, 最直接的因素是社会融资总量的变化。2013年前5个月所谓的热钱是以流入为主, 中间也曾出现一段时间外汇债款的增幅明显下降, 8月份外汇债款欧元区也证实在回升, 9月份升温更巨, 绝对量放得非常大, 为整个社会资金链带来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外围环境。如果说人民币预期还是基本保持稳定没有贬值可能的话, 整个国际资本流向不会出现大逆转, 所以四季度整个社会融资环境将比较宽松。而这并不是政府有意放松银根所造成的, 而是由外汇债款因素带来的, 融资环境的宽松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央行在四季度采取加息或者是提高准备金率等紧缩性动作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需要对冲外汇债款过快的增长, 仍将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央票发行的办法, 应该也是比较温和的, 不会强烈的收缩。

因此, 笔者认为在四季度甚至明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从资金环境上来看, 中国将与其他新兴国家、金砖国家一样, 成为经过考验以后国际资本新的流向国家。2013年印度、巴西都出现了本币贬值, 很明显, 经济增长速度比中国低, 而CPI物价上涨幅度比中国高。有人认为, 中国是金砖国家中唯一一块没有褪色的金砖, 其他国家的含金量略有下降。能够得到国际社会这样的公认, 有利于我国下一步在FDI吸引外资, 也有利于整个国内资金环境保持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也反映了公众对中国经济很好的期望, 这种预期来自国际上与国内的共同预期。

(三) 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2013年四季度和2014年经济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结构调整仍未出现实质性的改变, 对房地产的依赖没有能够完全改变过来。短期看, 如从2013年月度数据看工业的表现, 3月份房地产数据突然下行, 工业数据纷纷跟着下行, 而后房地产数据逐渐恢复, 工业也慢慢向上恢复。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长期是不利的。一方面要全面分析房地产形势各个地区的不同的情况, 最近, 国土资源部也在要求一二线城市加大供地。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力量还是科技创新而不是靠炒作房地产。

四、建议

目前经济结构调整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 都刚刚起步, 正在进行中。因此, 去库存化与去产能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 去库存化与去产能化需要加大力度政策

从减法的角度来讲, 需要甩掉落后产能的包袱。但去库存化并不彻底, 去产能化尚未开始, 对未来经济回升的反弹高度可以通过技术性手段来进行预测。工业库存在短周期 (即三、四年一轮的经济周期) 中, 实际上是一个周角, 所以将经济周期中间最短的周期称之为库存周期。

在去库存化过程中, 工业产成品库存的增速有两个最重要的技术节点。第一是工业库存的增速首先要低于工业生产的增速, 如果库存的增长快于工业生产的增长, 说明产品都进了仓库, 还未开始去库存化。去库存化的起点是工业库存的增速要低于工业生产的增速。第二是出现工业库存的负增长, 即绝对去库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 曾经在2009年的6、7、8三个月出现工业产值比库存的负增长, 去库存去的较彻底, 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经济出现强劲反弹, 既有4万亿刺激政策作用, 也有去库存化比较彻底的因素。

但是当前我国去库存化和上一次不一样, 进程较缓。8月末我国工业库存的增速仍为5.7%, 虽然低于工业生产增速, 但是始终没有出现负增长。很多企业对政府是否出台刺激计划还抱有幻想。以钢铁行业为典型, 大家宁可让价不让市, 稍微经济形势一好, 钢铁又增速, 所以钢铁库存很难去得掉。

我国在未来不仅要去库存, 而且在去产能化方面要有大力度的政策。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治理产能过剩, 分异施策的政治主导。首先要做减法, 去掉产能过剩的高, 更重要的是经济要明显回升还需要培育出新的增长点来。对中国来讲, 新的增长点, 未来将是服务业有很大的投资空间。

(二) 加大西部基础设施与民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目前制造业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东部地区为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但是中西部跟东部还有差距。但在基础设施为民生服务, 为生活服务方面, 我国还有很大的历史欠帐, 未来的投资空间还很大。包括为城市化发展要建城市的轨道交通。我国的铁路已从过去主要建煤炭专用线和货运专用线转向客运专用线, 这都是基础设施从为生产服务转向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生活服务的转变。这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如果把这些新的增长点逐步培育起来, 我国经济将不再依靠房地产, 也能够取得七上八下的水平, 结构调整也迈出了健康的第一步, 未来发展态势就更好了。

(三) 政府投资应保持平稳

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为零, 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是一致的。扣除价格因素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与2012年相比还是加速的。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 政府预期目标是18%, 现在实际增长超过了20%。因此2013年投资增速较高。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数、规模很大, 在这样一个高基数的水平上, 保持18%的名义增速就应该很快, 没有必要加速。投资数据中政府投资的增速比前两年稍缓, 因为债务正在审计过程中, 未来可能各地的情况将不相同。有一些地方债务负担率可能并不是很高, 所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有些地方债务负担率偏高, 增长空间就有限。等审计结果出来之后, 政府投资将有结构性变化。现在保持10%以上的增速也不低, 没有危机状态, 在新常态的状态下, 完全没有必要让政府投资进一步加速。

(四) 将投资权力归还市场与企业

投资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如何由政府好心帮助企业和市场选择适宜投资的领域转向将这样的权力归还市场和企业。政府只要营造好公平的投资环境, 从环保和劳动保护这些外部性方面把好关, 政府应该从与投资相关的产业指导慢慢淡出, 保留对国防军工涉及到我国必须要由政府集中力量来攻关的投资控制。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中, 政府应该逐渐从明确的产业政策退出来。让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转化为更加集约型的增长模式。调控方法包括投资调控方法也得带头转为粗放型的调控。例如, 一说产能过剩, 钢铁行业全部贴上过剩行业的标签, 让银行对整个钢铁行业都不贷款;一说光伏行业好, 只要借着光伏都可以贷款。任何产业都有先进技术和落后技术, 任何产业都有好企业和不好的企业, 不应该对整个行业贴标签。类似像这样的做法, 应该吸取教训。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在投资运营中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中国的投资增速未来大的趋势可能会比现在的增速还更低一点。但是由于投资效率的提高,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反而会提高。未来在投资方面还是主要去追求效率, 在效率的前提下讨论投资增速的问题。应该尽快营造好投资环境, 减少无效投资, 提高投资效率, 将有限的储蓄转化成有效的投资, 将战略机遇期一个很重要的有利因素潜力发挥好, 在投资领域体制改革方面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参考文献

[1]范剑平.中国趋稳的经济形势下调控政策取向[J].中国市场, 2012 (29) .

[2]范剑平.消费市场形势分析与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向[J].中国市场, 2012 (37) .

[3]范剑平.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调动各种要素加快发展[N].人民日报, 2013-02-07.

[4]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二季度宏观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态势[N].中国证券报, 2013-05-02.

[5]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下半年宏观经济保持中速平稳增长[N].中国证券报, 2013-07-04.

上一篇:精选员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春联趣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