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精选17篇)
1.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篇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指定的依据
1.儿童的发展(个人本位)。2.社会的要求(社会本位)。3.学科的特性(学科逻辑)。4.学习心理学的伦理(心理逻辑)。
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理论
《儿童的数学概念》、《儿童的几何概念》、《儿童的空间概念》、《儿童的时间概念》、《儿童的机遇观念的起源》。
关于知识的建构: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
关于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阶段1:个体只注重事物的某一特征,并以此特征为判断的依据
阶段2:个体能注意事物不同方面的特征,但作出判断时依据的标准不确定
阶段3:个体同时兼顾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并能综合各方面特征作出判断
关于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研究:
守恒与守恒概念的发展:守恒是指个体能够不因物体的外在形状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改变二正确的感知物体数、量、形。三个标志:恒同性;可逆性;补偿性
数概念与运算:点数-说出点数-数序(自然数中的位置)-数的组成-相邻数-形成数概念
在《而然的空间概念》一书中,皮亚杰明确提出儿童最早的空间概念是拓扑性质的观点。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基本主张1.提供实物操作2.注重概念建构的过程3.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顿悟。凯米在《幼儿重新发明算数》指出关于数学教育的形式是日常生活情境和团体游戏。
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和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重点)
分组数学活动
特点:(1)幼儿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2)以小组学习或个别学习为
(3)教师为幼儿提供并投放合适的玩教具(4)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价值:(1)有利于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取得发展(2)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有利于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4)能更好的培养幼儿数学的兴趣,满足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5)有利于加强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注意:(1)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降低(2)教师要有的放矢的投放材料(3)教师要及时观察并指导幼儿的学习(4)不可作为唯一的数学教学途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1.操作法:操作法是指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焦距、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探索,获得数学感知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区分比较法、发现法和寻找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1.感受数学美,使儿童“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数学的科学美;数学的抽象美;数学的创造美
2.渗透数形结合,辨“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借助幼儿园整体空间环境感知、学习数学;利用区角
活动合理投放材料,刺激儿童有效地数思维(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层次性;体现材料和活动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
3.充分利用空间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的探索与学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1.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列乌申娜的研究:1.儿童在最初形成的是关于集合的含糊的数量观念,而后是关于作为统一整体的集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对集合的比较的兴趣和更准确地确定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兴趣,以后儿童才能掌握计数的技巧和数数的概念。(说明了什么?)
举例:关于儿童的辨数、认数和点数的掌握
辨数:能辨别出两堆不同数目物体的多少。认数:瞬时内不凭数数,只凭直觉说出物体数目
点数:能逐一按物数数,并说出总数
不会辨数就一定不会认数和点数,会认数不一定会点数,会点数就一定会辨数和认数,会认数则一定会辨数。数概念的发展规律:从辨数开始,然后发展到认数,再由认数发展到点数。
2.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形式数学概念的基础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是计数的基础。学会计数的标志:会按数取物,并能说出总数。
举例:计数训练单纯的计数训练,并不能导致数概念的获得,感知集合的元素是学习计数的前提,是儿童初步数概念形成的基础。
3.感知集合及其包含关系有助于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理解并形成这样一种包含关系,才能理解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每一个都包含在它的后继数里面,最后的数包含了全部所有数物体。
4.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阶段
1.3岁前,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2.3-4岁,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3.4岁左右,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5岁以后,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
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方法:感官参与;寻找比较;游戏情境
格尔曼的正确数数5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固定顺序原则;基数原则;顺序无关原则;抽象原则。说出总数标志着他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1.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理解10以内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2.理解10以内自然数的顺序;
3.理解数的组成。
学前儿童10以内的基数教育
1.计数(数数)教育基本顺序:口头数数---点数----说出总数
(1).按物点数(小班)
教学要点:教师示范,教会幼儿用右手食指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逐一点数物体,并点数一个物体说一个数词。
教学变式:出示一个物体,让幼儿说出一个数词;移动一个物体让幼儿说出数词。
(2).说出总数(小班)
教学要点:点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时,用画圈颜色等着重的方式,突出强调最后和数是所有物体的总数。小结:按物点数和说出总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不是同一个过程教学中可分步骤进行。
2.按数取物(小班)
教学要点:通过设计活动,让幼儿练习按数取物。思考:你会怎样设计?
注意:1.设计活动要选择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活动材料。2.注重活动材料排列形式的多样化。
3.目测数数(中班)目测数数:即用眼睛代替手指的一一点数,在心中默数,并说出总数。
教学要点:用眼睛看一个物体,在心中默数一个数。
活动设计:看谁数的快
注意:在儿童掌握数的实际意义后进行。
4.按群计数(中班)
教学要点:通过操作活动材料,让幼儿逐步建立数群的概念。
活动设计:卡片的秘密
5.认识相邻数(中班)相邻数是一个数与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大,比后面一个数小。
6.倒着数(中班)倒着数:指与按自然数方向相反数数。
教学要点:1.活动设计应结合实物或图片调动幼儿感性经验。2.一般先进行5以内的倒着数,再进行10以内的倒着数。
活动设计:学习正数和倒着数5个苹果。
7.认识“0”(中班)
教学要点:发现生活中的0,让幼儿知道0 不仅仅表示没有。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
1.从拓扑图形到欧氏图形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2.从局部粗糙的感知到完整、细致的辨认
3.抽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一般过程
1.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2.从绝对到相对;3.从模糊不语到逐渐精确
年龄特征
1.4岁左右 能判断差别不太明显的一组物体中最大的和最小的;能辨别远处物体的大小和不同位置的大小;还不能识别其他的差异量;对轻重的感觉有了初步的发展。
2.5岁左右 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一次区分和排序;在一组中找寻相同的物体,但未达到守恒;比较精确的区分物体的高矮;按照一定的顺序简单排序。
3.6岁左右 能运用相应的词语描述物体的量的各特征;能理解大小和长短的相对性;理解量的可逆性和传递性;理解物体在长短、面积、容积等方面的守恒。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1.由上下—前后—左右2.从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
3.从近的区域范围扩展到远的区域范围
年龄特点1.3-4 视觉;区分上下;对前后有局限性;不能区分左右
2.4-5 区分前后的面积逐渐扩大;并且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3.5-6 把空间区域划分更细致;找出空间的中心位置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教育的主要目标:小班年龄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区分上下、前后(以自身为中心);中班年龄的目标定位在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和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大班则主要学习“左右”位置的区分(从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
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1.对时间顺序的认识由近及远,由周期短到周期长;
2.先认识时间顺序的固定性,再认识其相对性
3.对时间顺序的认识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为参照物
4.相关的词语发展与对时间顺序的认识从不同不到同步的结合过程
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的一般特点
1.易受生活实际经验的影响:
在感性基础上形成,年龄越小与具体的活动的联系与紧密、范围也越狭窄。不精确,带有模糊性。
2.易受知觉影响,把时间和空间等同起来理解皮亚杰的两个布娃娃赛跑实验
3.更易理解的短周期时间顺序周期越短,越容易找到参照物和具体实践
4.表达时间的词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使用的并不是表示时间词语,而是表示时间顺序或不确定时
间的词语;即使使用了时间单位的词语,也未必理解其中真实的意义。
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概念的目标:小班进行认识“早、中、晚”“白天与黑夜”;中班进行认识区分“昨天、今天、明天”;大班进行认识“年、月、四季、星期”以及认识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
适宜年龄段:大班
教学过程:理解时钟的用途;认识时钟外观;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转动;理解时钟的整点和半点。幼儿园数学评价的主体
评价主体:管理者、教师、幼儿、幼儿家长
1. 以管理者为评价主体
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和幼儿园的管理者。
我国的学前教育评价制度采用的是以幼儿管理者为主体的分级分类评价方式,这是一种总结性评价。
所谓分类就是把幼儿园划分为农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公办园与民办园等不同的类别。
所谓分级就是根据相关的标准把幼儿园划分为七个等级,包括省级示范幼儿园、市级示范幼儿园、市一级幼儿园、市二级幼儿园、市三级幼儿园,合格幼儿园,准办幼儿园。
2. 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幼儿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间的互评和教师自评。
3. 以幼儿为评价主体幼儿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以幼儿家长为评价主体根据谁消费谁有话语权的理念而来
日本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主要是采用这种以幼儿家长为评价主体的模式。
学前儿童数学评价的内容
1.学前儿童数学发展状况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数学活动评价的方法
教师的自我评价;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指设计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时应着眼于儿童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两层含义: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考虑儿童的原有基础,教育要求和内容应以儿童的自身发展和成熟程度以及可接受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落脚点。
2.主体性原则
儿童主体性: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形式的安排,注重激发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活动环境的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可供儿童自主交流和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可以引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相应的数学经验和数概念,发展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师主体性:教师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教师自身参与数学活动的角色定位和把握;对幼儿数学活动的直接指导;对幼儿数学活动的隐形支持。
3.渗透性原则:指将数学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各种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各种不同学习形式和方法加以
有机融合,是数学教育成为儿童早期启蒙教育。两层含义:数学教育内容与其他领域教育内容相互渗透和整合;数学教育活动的形式应体现渗透和整合。
4.科学性原则:数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的科学性。内容的科学性是指交个孩子们的内容是准
确的前科学知识或科学知识;方法的科学性是指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活动内容幼儿的学习特点相适应。
5.系统性原则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过程
1.了解、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
2.选择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3.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4.设计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案
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名称;目标;准备;过程;建议(延伸)
小组或个别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名称;材料;规则;指导;评价
2.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篇二
一、学前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的原则
由于学前儿童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所以针对学前儿童的早期语言教育,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不影响身体发育的前提下进行语言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 易于激动, 活泼好动, 必须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时间。首先,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有了兴趣学什么都简单。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处于心智发育的阶段, 他们很难规规矩矩坐下来, 听老师讲课学习。这个时期的很多小孩, 在学习时, 注意力往往不在老师的课堂上, 要么关注身边的物体, 要么想象脑海里的有趣的事情。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学习, 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的知识内容融入游戏的规则中, 让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这里更重要的是, 早期语言教育的学习不能影响小孩心智的发育, 没有兴趣的灌输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厌学, 对儿童今后的学习极其不利。其次, 进行早期语言教育同时, 积极对学前儿童进行赏识鼓励。学前儿童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要尊重孩子, 关注孩子的各种行为, 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当然爱要有度, 不能盲目无原则的溺爱, 对孩子出现的缺点要予以指出, 引导孩子进行改变。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 让孩子感到优越性。总之早期语言教育, 不能不切实际, 不能违背孩子心理生理的特点, 尽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在玩中学习。
二、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教育的基础, 这也关系其以后书面表达能力的学习。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首先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再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很多学前儿童在进行交流时, 沉默寡言无话可说, 有点喜欢说, 但是由于词汇少, 表达不清晰。那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 在学习和生活中, 要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 让孩子多讲话, 如孩子看到小狗,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这个小狗怎么叫啊, 小狗爱吃什么啊, 小狗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啊等等, 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小孩就知道该如何进行表达, 该如何向别人进行介绍, 也就是有话可说。平时进行教学时, 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 如亲近大自然, 走进科技馆等。当孩子遇到一些新鲜事物, 他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通过提问获取了知识, 有了知识就有话可说。口头表达作为一种能力, 只能从持之以恒地训练中得到掌握说话的基本方法后, 提供说话实践机会是必要的, 例如在校外孩子们介绍家庭成员, 回忆最愉快的事情, 推荐一种最好吃的水果等, 有利于掌握说话技巧, 锻炼胆量, 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听话习惯, 提高口头表达言语的准确性, 条理性和敏捷性。
三、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终身行为, 孩子天生就喜爱书本, 我们说阅读不一定就是看字, 看图也是阅读。我们把只要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 都称之为阅读, 这里有视觉的、听觉的、口语的等等。进行学前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时, 首先要给儿童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氛围。如提供可供阅读的空间、丰富的阅读材料等环境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发展幼儿阅读能力。环境中的读物的选择, 不能将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要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选择想阅读的图书, 这样孩子就有一种自主意识, 一种自己做主的意识, 从而激发阅读的内在动机。其次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早期阅读行为, 父母是孩子生命里的第一位老师, 如果父母乐于阅读, 小孩自然耳濡目染, 并可从亲子共读的亲密过程中, 感受到温暖与爱。阅读对于学前的儿童而言, 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 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的第一需要是父母的爱, 如果得不到满足, 那么在孩子眼中, 这次阅读就是一次没有意思的失败游戏。
在进行早期阅读训练时, 父母和老师可以参加阅读, 陪伴孩子阅读, 可以进行朗读。给孩子朗读书籍文字时, 要避免语言平平淡淡, 要声情并茂, 带着饱满的情绪和情感来朗读, 模仿阅读教材中各种角色的语气, 适当地加些拟声词、形容词等, 使语言富有感染力。儿童阅读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 在阅读之后, 父母和老师要针对阅读的内容, 帮助孩子进行理解, 引导孩子学习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在与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或结束后, 父母可以与孩子就阅读内容展开讨论, 交流疑问、想法, 以此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想象空间, 从而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探析 篇三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人类心理发展历史看来,劳动以及和劳动一起发生的语言是产生人类意识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个体心理发展史看来,儿童活动的发展以及在活动中由于和人们交际的需要而掌握成人语言的,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儿童不断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
现在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在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也重视起来,现在的社会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引起了大家们的重视。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人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是在学前期,如果一个幼儿学前期的语言水平很好的话,这还可以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可以为书面语打好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些事情的成败与语言表达都有密切的关系,无论做大事、小事的人首先要会说话,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原因以及分析
学前儿童在交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学习和获得的发展过程
在近年的研究中,儿童语言界开始注重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将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语音、语法和语义的发展并列,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重要范畴。有关的研究甚至将儿童语言的发展称之为“儿童语言发展的源泉”,因为儿童在早期与成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的语言倾向,给他们创造了语言学习的机会。学前儿童如何学习与人交谈,我们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了儿童如何学习寻找话题、轮流谈话以及延长谈话的修补能力等等;重视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的发展过程,是探讨儿童在语言发展中如何获得必要的知識技能的基础。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跟成人进行交际的需要。为了从小发展儿童的言语,成人在跟儿童接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跟儿童说些什么,虽然儿童这时还不懂得这些言语的意思,但是这在发展儿童心理的积极性上是大有益的。
(二)儿童语言运用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儿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境,产生社会性交往和互动过程,也就因此学到了更多的真正有用的语言。从质的角度评量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的发展,有三个基本的评价指标:语言交流行为表达的清晰度,新的语言交流行为类型的生成和儿童合作交流的行为水平。第一个指标是说,孩子将需要表达的交往倾向说得越清楚,他们的交往目的就越容易达到,因而语用水平就越高;第二个指标与儿童学会并使用新的交往倾向类型和言语交往行为类型有关。比如刚开始孩子只会与成人讨论交流当时出现在眼前的东西,后来逐步学会讨论想象情境中的内容,或是过去、将来发生的事情。这时候,因为新的类型出现在儿童语言中,他们的语言交流行为就有了比过去更多的灵活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和交流;第三个指标可以考察儿童对交往情境的敏感和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程度。例如,最早的时候孩子只会自顾自玩并发出模仿的声音,或者用招呼成人的方式来唤起对方的注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通过讨论和协商来建立延续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使得交流在实质内容上有共同关心点。儿童在使用语言时的合作交流程度越高,他们的语言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和对交流对方的影响就越强。研究还发现了汉语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特征与成人语言交流行为的关系,从而反映出儿童语用的发展受到来自于周围环境中成人所携带的行为特点的影响,呈现出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特征。
三、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措施
(一)为学前儿童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主要的特点就是情境性,这种特点是由儿童的言语交际水平决定的。这时儿童跟成人的言语交际,还只限于向成人提出问题或要求,或者对成人所提问题的简单回答,主要属于对话言语,很少有表达式的独白言语。情境性言语不反映整个思想内容,听者必须考虑讲者通过手势,表情所表示的情境才能理解连贯性言语则是前后一贯的表述,听者不必去考虑情境就能领会。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向。幼儿语言的运用,是指幼儿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幼儿园里,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用情境,即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学习不同的语用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应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幼儿园语言教育决不能忽视这些日常的和渗透的环节。
(二)提供有利于学前儿童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环境
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儿童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幼儿教育实际中去,许多人简单地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寄希望于艺术教育,或者是流于一点贫乏的创造思维训练材料的使用。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例外。从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反映出,我们的孩子提问和质疑类言语行动的不足,有可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造成影响。因为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性能力是整合一体发展的。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往往有教师在一次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一问到底的现象。这样的师幼互动交往过程就不大可能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此外,在我们的幼儿园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注意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幼儿在大胆地创编故事表达自己想象时,教师却因为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而给予幼儿消极或者否定的反馈,这样做在实际上就影响了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和假设的场合。
4.学前教育杂志读书笔记 篇四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前教育杂志读书笔记(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前教育杂志读书笔记1睡觉——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对睡觉再熟悉不过了。睡觉简单而平凡,可能在人的心目中没有什么特别可谈之处了。可是小班的分享阅读中就有一篇《上床睡觉》的故事。这么简单的故事怎样教幼儿呢?其实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很简单,但它有很多空间给我们挖掘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发挥读本的教育功能。除了教幼儿朗读故事之处,还能从读本当中获取什么知识呢?读了这本书,孩子能够学会什么呢?其实在《上床睡觉》这个故事中,巧妙的融入了数的概念、量的体验有关数学领域的知识经验。如小蛇和河马、大象的对比,动物与枕头的一一对应关系等。
从动物们上床睡觉到动物们都住院了,在读本的图画信息非常丰富,有很强的叙事性从画面来预测和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所有的动物都上床睡觉了,哪床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里可以让幼儿不断的预测和推断。在这样的情节中不断发展幼儿的推理能力,同时培养幼儿更有效地观察的方法。比如小蛇的尾巴卷树上紧紧的,动物们的表情等等。
学前教育杂志读书笔记2“五一”假期,我读了一本好书《生命的留言》,作者是身患癌症晚期的陆幼青。作者,他是一个非常坚强、幽默、乐观而又很有勇气的人。
读着此书,感觉给自己增添了很好的一笔精神财富,受益匪浅。启示一:虽然疾病的疼痛让陆幼青难于言说,他仍然希望他的家人的生活不要有一丝阴影;他还呼吁:快乐起来吧,朋友们,不要为年龄、健康、容貌、金钱、职务、公平之类的事情而不快乐。
启示二:当诱惑来自内心,千万小心。人生的功课实际就是一门,就是对各种诱惑的取舍啊!所谓成功者,是指他们拒绝了很多真的诱惑;所谓失败者,只缘他们相信了很多假的诱惑。
启示三:春天是年年会来,可赏春人的心境能岁岁依旧吗?想来答案是简单的,全在于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和家人的价值了,在于你看重的是自己的感受还是别人的印象了。启示四:他说,应该提倡博傻主义,因为傻不是笨,更不是蠢,也不是低能。
学前教育杂志读书笔记3“人,如果要进步,就要不断的学习。”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但当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这一系列的事情都相继发生后,我敢说我从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一本书。假期又要完成读书任务,该读一本什么书呢?我煞有介事地跑到书店。选选本专业的吧,说实在的,教学那类的专业性与理论性很强的书,我真的没有勇气去选,因为我真的是不喜欢,怎么办呢?忽然一本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吸引了我。我只翻看了几页,这本书就带给我不小的震撼。“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段貌似平凡、实为哲理颇深的引子,驱使我下定决心把它买回家并作为我假期必读数目之一。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读完了作者尹建莉的这篇大作。
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爱的质量。
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点讲得都很详细,作者通过自己接触的实例,把教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教我们用哪些方法去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伤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纯真。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各种机会留给孩子。凡事让孩子自己去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地学会做事,结果是不再犯错。
作者在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防线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有时,我的脾气略显暴躁,失控时总是对孩子施以拳脚。我们儿时的教育,多数都受到过父辈拳脚的教育。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不该再接受20世纪父母那种煞费苦心却失败的教育。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们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当我们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是否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
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定有一对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无私地奉献给读者,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了解了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从而培育出聪明、健康、活泼、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学前教育杂志读书笔记4今天,我在《学前教育》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是文章的题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强烈去阅读的兴趣。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惯性操作中,认为只要制订好计划,班内三名教师认真组织实施就可以了。教师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到东孩子就得向东,幼儿完全不知道教师有什么安排,幼儿是一个盲从的状。
针对课间自由活动混乱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这样反思:我们给幼儿自主的空间了吗?我们有提供给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做事的条件吗?幼儿知道在这个环节可以做什么吗?于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动区讲评时都将问题抛给孩子:“活动结束后我们有什么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们等待,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根据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丰富了一些简易活动材料。
针对每次活动在不同的场所,需要幼儿在短时间内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问题。如何让幼儿预知呢?作者还是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每天上课的地方都不一样,怎么才能让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里呢?”通过幼儿的.讨论,最后决定用图片的预知方式来告诉幼儿,下一环节要准备什么。于是作者在班内开设了一个“温馨提示角”,每天早饭后都将当天上午的活动要求、场地安排用图片的形式告诉幼儿。
通过作者这两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贯通的使用这种方法。在一日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户外活动前,通过提示牌让幼儿了解去哪儿,站几路队,要带什么?音乐舞蹈要到哪里上?要带上道具吗?数学活动要到珠心算室吗?要带上书吗?等等。
学前教育杂志读书笔记5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学前教育杂志读书笔记6在我看来,《讲台上下的启蒙》这本书并不能完全算作是学术类的书籍,它还有很多细节在里面,可见作者在写作时是真的投入感情的`。书中还详细描写了作者的父亲和母亲,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琐事,我想作者想要表达的可能就是“爱”在教育中的作用吧。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追求也不一样。刚刚毕业时,我们的追求就是能够顺利就业,找到一个可心的工作。因为刚刚毕业,仅仅掌握一些专业知识,缺少社会经验与企业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我们第一次就业相当于进入了人生的第二所大学。几年之后,我们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社会经验,我们工作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我们希望有更高层次的生活。经过多年的磨炼以后,我们的人后追求更加明确,个人爱好与特长会逐渐清晰。在日资企业的社会经验与工作能力,将成为我这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经过了在日资企业的磨炼,到了我这个年龄段,我终于找到了一份我喜欢做,擅长做,而且是我觉得我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哦!
诀窍4,用话语帮忙孩子表达情绪密码。例如,小孩子正因饥饿哭泣时,不好只是喂他,也要花时刻同他说话:“我听到了,孩子,你此刻饿了对吧,我们找点东西来吃吧!”若孩子被汽车喇叭声吓到了,你能够跟他说:“那种声音真可怕,把你吓坏了。”孩子开心地荡着秋千,你能够用话语增强这种经历给孩子带来的正面感受,能够发出夸张的声音,比如“哇——”的一声,或者说:“你玩的很开心,对不对?”这些语言描述不仅仅对孩子的感觉予以认可,同时也能把孩子身体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
作为一位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要真切地热爱幼儿教育这份光荣的职业。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份阳光下神圣的职业,我们就要努力认真地去践行自己最初的选择。幼儿园的孩子只有3-6岁,他们纯洁、可爱、天真、活泼,他们小脑袋里有着诸多的“为什么”,他们的习惯各不相同,他们的能力高高低低,他们的发展有快有慢。当他们第一次踏入幼儿园的大门,他们会害怕、茫然、哭闹、又对你似乎有一份依恋。因此,我们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耐心倾听、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把爱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呵护我们孩子、教育我们的孩子,把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我们孩子。
曾经,在我的脑海中无数次闪过这样的想法:幼儿教师是个辛苦而又不被人理解的职业:每天早上七八点到幼儿园开始忙碌,接待家长、组织活动、开会、学习、看午睡……一直忙到了下午四五点钟,有时还要加班布置环境,晚上还要做一些文案工作,做得很苦,做得很累,却有时得不到家长的认同和理解。有些家长甚至会经常抱怨老师没有很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有时仅仅是为了孩子的裤子穿反了或者是鞋带没有系好。
天下的爱有许多种,但周弘老师的爱是执着的与众不同,是我们许多人所无法克服的。
今天我看了周弘老师《赏识你的孩子》虽然只看了第一觉醒。我感到周弘老师这样的父亲是值得我们去欣赏他、赞美他的。文章中讲到他有一个双耳全聋的女儿,但他没有灰心,不垒气,不怕挫折,不怕世人闲俗,坚定信心。带孩子东奔起跑的求医问药,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在他的努力下,以在90分贝的听力下终于开口了,他尝到了人间的甜蜜“爸爸、”
在此我也佩服他的勇气与信心为了女儿倾家荡产,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不放弃。其实像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孩子。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他们选择的是放弃或抛弃。他们害怕不可想象的结果,认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是一种负担。没有选择去如何的教育他、培养他,而是把他抛弃到某个城市的地方。其实在孩子的心中,他们也渴望自己是健全的。他们也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也要父母的疼爱。然而事宜愿违,他们害怕这个责任,宁愿选择抛弃没有勇气承担责任,作为这样的父母缺少的就是道德与人性。难道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吗?如果周弘老师也这样,那么今天我就没有品尝到《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也不能体会到周弘老师那坚韧不拔的精神的品质。作为父母都要用不同的爱去关心、呵护自己的孩子。同时我也祝愿天下的父母都要认真的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5.《儿童纪律教育》读书笔记 篇五
本书第一作者玛乔丽•费尔兹博士(美国)总结了其三十余年的幼儿教育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全面实用的儿童纪律教育方法。作者在阐述与纪律教育有关的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如何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儿童、分析儿童产生纪律问题的原因并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当细细阅读完此书后发现,它的确是一本有理有据,案例详实的实用书籍。全书运用了“我—你—他”的对话式写作风格,使读者容易参与文本,在比较和鉴别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读者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
其中,作者对“奖励”这一方法的阐述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父母和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试图通过奖励和(或惩罚)来教授是非概念。奖励和惩罚表面上确有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其结果不是儿童盲目服从就是使其易受奖励和(或惩罚)的左右。
关于此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不要再使用奖励和(或)惩罚来促进自主的发展”,书中例举了多个例子来说明,而这些例子又似乎是我们常见的教育行为。例如,如果孩子完成了作业,我们就给他们发小红花,那么我们无意中教孩子易被奖励所控制;当我们说喜欢某某孩子的坐姿时,而有些孩子也坐得很好却没被点到名字时,这似乎是对那些孩子的惩罚;有时我们鼓励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就有小贴纸,其时有大部分孩子经常把玩具物归原处的,却没有得到贴纸奖励,这让那些孩子感到茫然与不知所措。
书中提到“尽可能的避免在活动中单纯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即不要说诸如“你做得很好、我为你骄傲、你很棒等,”而是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活动的过程,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孩子做了什么?比如“我看到你和某某分享了玩具,这让她很开心。“你把剪刀放回了架子,这很好”而不是表扬他“你真能干”“你是个懂得友好的孩子”,因为这样实际上反而降低了他们对操作活动的信心、兴趣和乐趣。作为教师或家长要更尊重和更支持孩子,不是对他工作做出判断,而是询问有关他们的过程的问题,如:我发现你在画中用了很多颜色?你觉得在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哪个部分等,成人表示对孩子努力的热情是不需要通过表扬的。
以真诚沟通著称的教师也极有可能得到来自己他们的学生的真诚沟通。这里“真诚”是一个关键词,真诚地表达感激或欣赏与旨在控制某人行为的表扬具有天壤之别,当你努力减少使用表扬时,首先应注意,要停止使用控制性的表扬,特别是让孩子与他人竞争的表扬。
幼儿期正是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时期。通过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与孩子交流观点,并允许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考虑相关因素的能力。自主是一个复杂的目标,需要我们逐渐改变以往认为通过外在的说教、奖励和惩罚来灌输给幼儿的观念,而是应从幼儿的内部建构或产生,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规则。
6.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篇六
第一章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问题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至今为止,对于哪些心理活动属于认知的范围,还没有一个严格划定的界限。不过心理学家普遍都同意认知包括的是那些高级的智慧活动,其中有思维、想象、创造、概念形成、推理、制定计划、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等。
还有些心理过程比如知觉、表象、记忆也是认知的方式。
认知发展与教学
教学要循序渐进,一方面是指教学的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是指儿童在学习时的认知的顺序。两者是统一的;就教学的效果来看,后一种“序”往往更为重要。
皮亚杰划分的认知四阶段:
第一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3—
6、7岁
第三阶段 具体演算阶段7---
11、12岁能够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或者说他的思维是可逆的。他的注意不是集中于事物的某一个特征,还能转移到其他特征;在时间上不限于当前的瞬间,能把握事物的前后的变化过程。发展了相当的的稳定的概念。
第四阶段 形式演算阶段 约相当于12---
15、16岁
认识结构的变化
知识的学习如何促进认知的发展呢?它的关键是引起认识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 幼儿的数概念和运算能力是怎样发展的?
第三章 小学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与教学
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概念的发展环境、教育条件的差异对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广度和深度:在小数、分数和空间观念,以及“图与数”、“完成系列”、“数的组成”、“数概念的应用”等,难度较大、较复杂、需要逻辑推理的项目上,差别比较明显。二是数概念的应用方面:环境、教育条件较差的儿童在运算中显得较不熟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推理的能力较差,解题速度较慢。他们在运算中还不能摆脱感性经验的支持,甚至还依靠手指的帮助计算。
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特点
认数能力的发展
(一)读写
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认知活动的特点是感知、直观因素起着较大的作用。数越小越能通过感知直接把握。他们认识百以内的数时,一方面通过数位记住各个书的名称和顺序,一方面在活动中对实物或图形进行概括,逐步理解各个数的实际意义。而多位数离儿童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借助形象去把握,儿童认识这样的大数就感到抽象、困难。
(二)位数与数位
刚入学的7岁儿童虽然能认写100以内的数,但完全没有数位概念,所以他们把“一万零二十”写成“1000020”。所以,可以认为在整数和小数的认数中,掌握数位是关键。儿童对数位的掌握在数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位概念是形成其他概念的基础。儿童不懂数位就不能认识多位数、不会写数、不会掌握数序、完成系列。在读写中实际包含对数位的辨认,儿童对多位数的认写感到困难,与数位掌握的不好是不无关系的。
(三)图数互变
在认知过程中,表象是从感知过程向思维国车概念过渡的中间环节。可见,丰富儿童的表象,1
对于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儿童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在头脑里所贮存的表象,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打不相同。为了丰富儿童的表象,必须丰富儿童的感知经验。教师除引导儿童直接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实物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是儿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以促进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二维空间观念向三维空间观念发展。
7.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基本特点 篇七
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他们的甄别能力是比较低下的。加上我们的家长多是选择一些社会上实用而且比较跟风的知识体系来对儿童进行兴趣教育, 也就产生了很多家长不注重孩子的兴趣要求, 制止儿童接受真正的兴趣教育。诸如很多儿童对数字非常敏感, 但是家长却非要孩子学唐诗;有的儿童对色彩比较敏感, 但是很多家长却以成人的眼光迫使孩子选择数学或者外语。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 促进兴趣教育的实施。再有, 儿童兴趣教育要与生活化相互结合, 儿童在学前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相对轻松, 而且在接受能力上又不具有定性的个性成长期, 因此, 我们的家长与教师应当在生活化的基础上, 通过生活影响、情景创设等手段来进行自然教育;还有, 要注重兴趣教育与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知识的水平相互匹配, 不能一味地追求兴趣教育与社会需求挂钩, 而让孩子去接受一些与他们知识体系不相符的教育;再还有, 兴趣教育要目标明确, 在观察孩子的兴趣与求索欲望后, 一定要为他们的兴趣教育制定明确的目标, 当然要注意兴趣的均衡发展, 不要因为家长或者教师的因素影响, 使儿童在学前就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最后是兴趣教育要注重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儿童的兴趣进行科学引导, 在接受兴趣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8.学前儿童教育方法探析 篇八
【关键词】差异;爱心;赞美;蹲下
教育,不应让孩子过多过早地失去天真活泼的笑脸,过早地“少年老成”。教育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孩子,走进孩子,融入孩子,悦纳孩子,自信并成为孩子。
在我们每个班里学生间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学习兴趣浓厚,才思敏捷,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毅力,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动脑筋。对于后者,如果教师采取的态度冷淡,方法不当,则会产生对立型或不信任型等不良的师生关系,更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教学。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要给予他们同样的温暖,尤其是对学困生,付出的爱应更多些,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说,瓦特、牛顿、爱迪生绝不是他们中的一个。因此,教师应满怀爱心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一、师爱的力量
我国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世界上没有比“爱”的力量更偉大的了,教师正是用自己崇高的爱来哺育一棵棵幼苗,尤其是那些受到风霜雨雪摧残过的嫩苗,更需要加倍的爱来救护。在我曾教过的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郑强,父母都没有工作,而且父亲经常在社会上结怨无心管教他,而且只要一喝酒就对他拳打脚踢。也正因为家庭的贫寒和父亲的粗暴,他个性自卑,处世偏激,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想我有责任照顾他。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上学没有学习用品,我会主动买好悄悄送给他;当他在家里遭受暴力,来学校发泄时,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六.一”节到了,我会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机会,让他过个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节日……当我又一次为他垫上学费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一滴滴掉下来,他颤声说:“你是我妈多好!”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好了,我希望有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使劲点点头。抓住这一契机,我抽出大量业余时间帮他补习功课,渐渐的他的学习有了进步,甚至还排在了班级的前列,连他爸爸都说他听话了,还知道关心爸爸了!在郑强的转变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诚心、耐心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佳境。心理学家博斯特也认为:“儿童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和控制,除非接受者与控制者之间,具有特殊尊敬的情操,所以对差生的教育,必须植根于爱,这是树立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
二、赞美是最有利的武器
有人说:“一个不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老师,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你越是赞美他,他越是努力认真。使用赞美的语言,提供赞美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一条爱的捷径。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给每个孩子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思考。”针对如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降低坡度”的措施,必要时还可先学一步,先问一步,先练一步从而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与赞美。生活中,我还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多能干的小伙子”、“反应好快呀!”、“就喜欢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发现,这样的话,学生们都需要,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后来我才明白:“赞美每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劣迹更高明,那真是美的东西越赞越美,越多越美。
三、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师在上,生在下,师讲,生听,教师与学生过于生疏,很难沟通交流。在高高在上的教师眼里学生显得是那样渺小,所以看他们做什么事都觉得可笑,甚至看不顺眼,以至于横加指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时看到这样一件小故事:于老师的一个同事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孩,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天孩子放学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而于老师却对这位老师说:“不要老是这样说,他是个孩子。……”小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的妈妈一听,大声问:“啊,你吃过鼻涕?!”她的儿子好象没听见妈妈的话,悄声对于老师说:“一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一舔,咸咸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儿子不和自己的妈妈说鼻涕是咸的,而和于老师说?这不就因为孩子认为于老师理解他嘛!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蹲下来看学生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把自己变成孩子,会知生、爱生如己、胜己。把自己变成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教育智慧就会在其中生成。
于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坚持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一起交流的平等地位,以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起初,我总把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叫到我的身边,极有兴趣地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并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稚嫩的小手。这一切在孩子眼中是老师离我们很近,老师在我们身边,他们总会欢喜地冲我一笑。时间久了,我不用再去招呼他们,他们会自然地聚拢在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老师,我最大的理想不是考大学,而是长大以后能像我大伯一样作一个大商人。”还有给我猜谜语的,更有要与我成为最好的朋友,课上叫我老师,课下叫我姐姐的……此时,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从教师到朋友,这种距离渐渐拉近,不仅是学生所期盼的,对于我而言,这正是走向成功教育的最好途径。
9.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书笔记 篇九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瑞吉欧理论的背景与起点、瑞吉欧·艾蜜莉亚的教育工作者对课程的描述、对理论与实务交互作用的反思。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提到:“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有欢喜也有忧愁,欢喜的是我能够时时刻刻欣赏幼儿的奇思妙想以及幼儿身上最纯真的美;担忧的是一不小心又会打碎某个孩子的梦想。
读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后,我知道了要做一个优秀的幼儿老师就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认清自己的专业教育角色。不仅在幼儿的认知、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启迪,还要成为幼儿的心灵伙伴,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幼儿,走进她们的心里世界。生活中尽量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发现,去探索。
此外,我认为最让我获益的是第二十四章结论:最后的反思中作者条列出来的`指导原则和建议。其中,包括项目活动的开始与维持、呈现的策略、团队动力、教与学的策略。相信有了这些指导原则和建议,对我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工作中我也会借鉴这些原则和建议,帮助自己成长。
10.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 篇十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这一点我身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和旁观者。这恰恰与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处,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上我有意识的把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新知,学生的记忆往往更深刻。教师千万不要怕耽误时间。
11.浅谈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篇十一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这可以促使幼儿更多地运用语言去与同伴、成人交往,更好地理解人们语言所表达的内涵,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现代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儿童通过运用语言来培养交流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怎样去培养呢?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训练幼儿语言学习的方式,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所以,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有计划、有目的的语言训练和语言学习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冬天,下雪了,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扩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供发展语言的条件。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让幼儿背诵大量的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这样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仅仅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如讲故事时,我结合主题活动,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我还用故事表演、画故事等手段,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12.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篇十二
“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学前儿童的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而语言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要想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必须从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做起,掌握语言发展的三个主要理论,并对这些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方式做出准确的分析,关注儿童学前教育。
二、语言发展理论
1.环境影响论及其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1)环境影响论
环境影响论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理论提出者认为,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语言习惯、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理解方式的主要方面。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奥尔波特,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机械的、单一的模仿,而不具备创造性,支持这一理论的是怀特.赫斯特,他的观点是虽然儿童学习语言不是对语言的简单模仿,但也是对大人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模仿,其本身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关于此观点的另一支持者是斯金纳,他认为语言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集合,环境影响对语言刺激起加强的作用。
(2)环境影响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首先,因为环境影响论认为,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第一要素。因而,在环境影响论下,必须为学前儿童营造良好和合适的语言环境。比如狼孩和人工野孩就无法获得相应的语言环境,从而无法习得语言。其次,学前儿童看护者要注意对其提供正确的语言使用方式,注意尽量使用标准化语言,而不是方言或过于超常的口语。那样会给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不好的后果。最后,要对语言学习中有进步的儿童予以适当的鼓励,研究表明,常受鼓励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好的语言学习后果。
2.先天决定论及其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1)先天决定论
先天语言能力学说最早由乔姆斯基提出,他认为,人类个体天生拥有学习语言、使用语言并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习得的,人一旦有了深层次的思想,他们自然会把内心深处的表达需求结合本身就知道的语法规则,转化成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他们的思想。
(2)先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第一,先天决定的出现表明了儿童语言发展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教学者要遵循这样的规律,顺应儿童语言发展的天性,并合理施教。第二,语言教学者在针对语言不太敏感的儿童时,应当相信人类天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和表达能力,相信并帮助他们学习好语言。第三,儿童自身学习时不要太依赖他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及其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1)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提出,他们认为,环境是和主体相互作用的,在这其中,儿童首先是语言的表达主体,儿童本身对接受的语言教学和日常表达影响进行思考、加工并整合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外界对儿童个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儿童身边的父母、兄弟、同学、教师等角色对儿童习得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哈利迪认为,儿童在一边学习语言的同时一边通过语言进行学习,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2)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
儿童语言教学中,首先应尊重学生作文语言表达主体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周边教导者在对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时,必须尊重儿童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尊重儿童本身的同时对他们的语言行为进行正确的方向性引导,并增加语言学习的兴趣点,加强他们交流和表达的机会。
总结
在学前儿童的语言教学中,先天性因素和环境都对儿童这一语言表达主体起着较为中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语言表达主体,学前儿童自身对其语言习得结果有主要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其次,学前儿童的先天语法体系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儿童的语言环境对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有加强性和感染性影响,让学前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某种语言表达方式。这一点在“狼孩”在接触人群以前可用“狼语”和狼群交流,在回归人群后变得逐渐可以和人类做简单的交流,后来达到无障碍交流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环境对语言的教育非常重要。总而言之,儿童在习得语言时,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而后在生理成熟过程中受制约,环境又对儿童语言学习发展起外部影响作用。而儿童的语言学习最终在语言运用中逐渐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学坚.论语言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13-114.
[2]周兢,陈思,Catherine Snow,Paola Uccelli.学前语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视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4,06:39-44.
13.《教育勇气》教师读书笔记 篇十三
当勇气不复存在,当日子重复且平静,甚至是对过去的坚持偶尔说一声再见,我不得不重读它。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它是一种精神的启发。最后,文末,张老师这样写着:“人还要活得久一点,梦想实现的概率要高得多。”我承认,对自我人生的规范有时会大于身体规划,但是,最后的一句话,隐隐约约告诉自己,当某些东西消失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最初拥有它。
坚持就能成功。我想,每一个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每一个人都有着生活的世界。还有梦想的世界。我们需要身体喂养,还需要精神喂养。我在《小格局里的教育寻求——尺码相同》读到了“当你选择了你要做的事情,同时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总是会有峰回路转的时候。峰回路转,其实就是生活的.常态,就看你能不能坚持,看你能不能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精进专业素养,去精进对生活的洞察力。一个人的自我变革,其实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小格局,却有大胸怀。真正道出了坚持的重要作用。他这通俗易懂的话语里面,看上去如此简单,再细心阅读就明显感觉到不一般。最鲜活的是格局的开阔,寻求的力量,仿佛瞬间能够点醒成长中的人。最后,以一句问话“不知道我这样的表达,你们是不是也有共鸣?”倘若产生共鸣,当然是由于表达的妥帖。有的时候,美妙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此短小的句子,却时刻在我的心头回荡,恰似辽阔的天边出现的一抹抹彩虹一般,温暖而温馨。
当你经历过坚持,你总是会懂得,所谓的坚持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变革。当你也经历了某种意义的路转,抑或者是峰会,甚至是一直在人生路上爬坡。你总是会被这样的文字打动。我思想的飞船,就是这样在时空和飞逝的清晨中穿越。我不曾见过张老师,可是,我仿佛见过张老师一般。我甚至想,您这句问话,让我对自己的坚持,看到了成长的意义。因为,成长的过程必定有着失败、沮丧、甚至是不甘,可是若要放大一个更大的格局里看,这又算得了什么。所谓的成长,不过就是所有这一切的浓缩和提炼。
我从冬天读到了春天,想着雪花飘落的那一晚,我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因为,我读了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心里有些共鸣。于我而言,我童年的时候,也是和父母下地干活。其中也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长大的。因此,我对大山有着一种别有的情谊。在我的记忆里,我很早就和父母一起爬山,播种,锄地,收割。我看着地里的庄稼,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妙感觉。比如,春天的时候,我们在田间地头停歇,带着自己的干粮,一干就是一天。中午的馒头,咀嚼起来,有多少滋味。恐怕我更为眷恋的是自由自在的奔跑。我想,童年是一弯明月,照耀着今天的我。我常常感恩于这样的馈赠。当我读到您所写:“一方面,大自然教会了我太多东西;另一方面,我积攒了另外一种学习动力,不如说产生了对阅读的渴望,对阅读本身抱有一种非常强的好奇心,只要有阅读的机会就不会放过。实际上,我觉得这是生命中非常重要、非常可贵的一种幸运。”我有着别样的共鸣。
春天回忆起来,放着一曲《流水莲花,清澈如禅》,倚靠在桌边,此时我的心中,不由得想到了大自然的馈赠,想到了一种幸运。
14.教师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篇十四
——《我的语文教育观·人文说:我的语文性质观》
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做个“育人”的专家。
语文教师要教学生学“文”,作“文”,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教学生学“做人”因为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因此,语文教师的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蓝图,这张蓝图必须由三个部分有机组成:一是培养目标,即明白未来建设者应该具有的总体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情操、科学素养;二是了解学生现状,即通过读、闻、问、阅和材料跟踪等方法,了解、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性格、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基础、语文能力等方面实际情况,以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三是要明确实现“教文育人”培养目标所要攀登的阶梯,即教师心中要有强烈的阶段感,要引导学生在一定学习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循序渐进,拾级而上,重点突出,步步踩在实地。
语文教学“教文育人”的大目标,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之上的。
建立在“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上。“目中有人”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
建立在时代的要求和我的使命意识之上。今天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就是从语文的教育功能出发,培养具有现代人素质、能力、智力的明日建设者。对这个“现代人”的内涵,我的理解是“思想活跃,富于理想,自学能力强,善于吸收各种新信息,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改革创新”,“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追求真知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的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
建立在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之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情操陶冶”多管齐下,语文教学才能收整体之效。这个整体之效又绝不是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而是事半功倍之“积”。
——《我的语文教育观·教文育人:我的语文教学观》
“教文育人”的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课文的表层,而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或显现或蕴含的思想高地、智慧高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思想一些严肃的而又不是唾手就可解答的问题:生活道路的走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善待生命的美好、如何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引领着学生在先哲先贤、在思想者和践行者们那一篇篇充满睿智的的文章和一部部感人肺腑的作品中去感悟社会与人生,去实现精神的觉醒,灵魂的提升。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总是“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以文中内在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以既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又受到文中情与理的潜移默化影响。
大语文观要求课内促进课外,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语文活动,更要积极热必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读收的嗜好,使他们做到精读、博览相辅相成。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博览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博览是应用。一定要让学生“嗜”书,不“嗜”必然知识浅薄,视野狭窄。学生嗜书的感情不是天生的,靠引导,靠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嗜好,就等于帮他们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的泉眼。并且让学生在人类、社会、生命的层面上来学习语文,在这儿追寻真,追寻善,追寻美,吮吸民族语言的精粹,民族精神的精华,最终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的.语文教育观·走向广阔天地:我的大语文观》
语文课“要教出情趣来”,“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语文学科的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接触学生思想情感的,有它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味’,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在语文水平上获得提高。”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怎样才能把课上得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一、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二、课要有趣味性;三、课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四、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
激发兴趣的活的教学法:首先是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其次是“主阵地”上力求方法多变,课型常新。三是用知识的“磁力”吸引学生的兴趣。
——《我的语文教育观·营造“磁力”效应:我的语文学习兴趣说》
出色的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让学生在艰巨的、不轻松的、有时是复杂甚至痛苦的思维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自己创造的欢乐,产生一种自己能够驾驭知识、驾驭自己成长过程的自豪感。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思考者和真理的发现者。“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15.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培养 篇十五
一、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 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的效果, 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 为儿童的学前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一) 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 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 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 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让他们大胆涂鸦, 不受拘束, 尽情作画。在积极提倡个性教育的今天, 应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绘画要求, 自由选择绘画材料以及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 以满足幼儿各自的表现需要。这样, 幼儿会更放松、更自由、思维更活跃, 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进行个性化的表现。因此教师不要太限制幼儿的绘画要求, 才能释放幼儿独有的良好个性。
(二) 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智力的开发
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 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 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 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 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 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 有利于幼儿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毛毛虫, 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毛毛虫的身体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它的身体一节节像一个个小泡泡时, 他们就会用圆形来描绘。美术教育要求幼儿手脑并用, 如手工制作, 剪贴“小鸟”, 幼儿须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 沿线剪下来, 然后在纸上拼出小鸟飞行的不同姿态, 最后再用浆糊粘在纸上, 还画上嘴和眼睛。通过手的操作, 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 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 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三) 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开发
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 是以培养学前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每个儿童都有美术创造的潜能。学前美术教育应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 尊重孩子, 引导孩子主动发展, 把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 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 帮助儿童健全和完善人格, 并将其作为幼儿园阶段美术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同时, 教育者要想方设法促使幼儿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 保护和鼓励幼儿不同寻常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将幼儿的探索行为当成越轨或有意破坏而加以限制。这样, 不仅克服了传统教育不重视能力培养的弊端, 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 美术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用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 帮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与体验, 让幼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用多种方式来获得审美表象, 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让孩子在欢乐的童年里, 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能力
(一) 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绘画是视觉艺术, 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 儿童绘画意识的表现也是儿童观察生活的结果。儿童往往喜欢画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好奇心驱使他们喜欢画那些奇怪的、有变化的东西。教师在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时, 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 引导他们细心地观察周围生活中事物的结构和特点, 用眼睛去捕捉美和发现美。
(二) 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
儿童身边熟悉的人和事, 要他们表现出来, 必须训练他们对形象的记忆能力。除了加强学生的观察, 也可以通过写生、默写等方式来完成。例如:我们每天上学背的书包, 它的形状、款式、图案、颜色各是什么?让儿童通过记忆把自己曾经见到过的事物在纸上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 对培养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十分关键。
(三) 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儿童的想象能力是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发展的延伸和升华。儿童的天真之眼与生俱来。三岁的儿童见到流水, 可能会想到美人鱼、神秘的海底怪兽, 甚至是大灰狼的家……有时外人看来几根简单的线条, 孩子可以讲出一大段津津有味的离奇故事。学前美术教育是要让儿童给自己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在五彩缤纷的天空自由翱翔。
(四) 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 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须, 是儿童素质教育的重点之处。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在于创造性, 它是关系到儿童日后个性发展的关键。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 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先进而适当的教学方法, 才能培养出儿童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它具有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有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可以让人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再组合、再创造, 获得新颖独特的新观念、新方法等创造性的成果。
(五) 提高儿童的审美思想和情趣
儿童美术教育涉及美术创作、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论等等, 包含了审美形态教育和求真教育。通过美术教育, 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 又增强儿童健康的审美情趣, 陶冶审美情操, 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
摘要:学前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精神的下一代不可缺少的环节。正确地把握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环节, 学前美术教育, 能让孩子用愉悦的身心从美术学习中收获到他们需要的知识, 收获到他们完善的品质和完美的人格, 并伴随着他们成长、成才。
16.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前教育 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大多数人的孩子只能留在农村,被自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之为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或者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甚至于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面对如此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如何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现状
(1)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望过低导致其学习成绩差、辍学等问题。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再加上临时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的监管力度不到位,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形成了迟到、早退、旷课及辍学的不良学习风气。此外,很多农民工目光比较短浅,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上学读书也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这种心理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使他们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的现象。
(2)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然而,大部分农民都会忽略对于儿童而言非常重要的家庭早期教育。由于父母在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不能给予儿童长期的关注和爱护,使得儿童生理与心理经常处于压抑状态,出现孤僻、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而这些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如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以及与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因此在学习上对儿童没有能力进行辅导,同时老人也很难了解儿童心理上和想法上的一些变化,并不能真正履行对儿童心理健康及道德、人格教育的责任。当然,还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能够得到父母尽可能多的物质补偿,拥有过度的自由空间,但也导致他们养成了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陋习,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有效监护的缺乏致使留守儿童易成为犯罪或受害的群体。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不良少年的诱导下逐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拒统计,在学生的逃学、打架、偷窃等事件中留守儿童占到了近八成。留守儿童大多与年龄大、身体差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他们中有的人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小孩,对小孩也只能是粗放的进行照看,缺乏应有的安全防范意识。然而,在学校里,教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留守儿童也没有能够做到特殊关照,致使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件频繁发生,甚至有些留守儿童发生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事件。
更为严重的是,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广泛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并加以考虑和解决。
2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而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工子女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无力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并且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也根本无法解决升学考试的问题,不同地区教材的选用不同更会使得这些孩子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这一系列的难题都将直接推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2 家庭原因
对于在大城市谋生的农民工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很难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做到平衡地取舍,与此同时,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也形成较大落差。农民到城市里务工谋生,当然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更是希望能够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加充裕的经济支持。然而,当外出务工与子女的教育问题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前者,对孩子的困惑和需求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3 学校原因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然而,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很少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约,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也是少之又少。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要减少留守子女,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弱化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进一步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了能够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政府有必要制订和实施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并且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进行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子女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2 落实支农政策,改善师资建设和办学条件
多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去读一些寄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这些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使这些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呵护。与此同时,要尽快落实农村特别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注重提高农村中小教师的素质,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从每个儿童的兴趣、特长及其个性、气质出发,因材施教,并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给一些特殊“留守儿童”学生确定联系人,定期对“留守儿童”做家访,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一条纽带,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3.3 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若家长双方都需要外出务工,在没有可靠的、适合的监护人的情况下,最好留一方在家,以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双方必须全部外出务工,那就需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比如要注意联络的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而在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进行书信往来,这样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沟通内容上,应该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4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首先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乡镇建立一些青少年教育基地,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情感慰藉和关爱,以作为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手段。其次,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2] 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3]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17.中学教师《教育的奇迹》读书笔记 篇十七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作用。只要教育得当,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有奇迹发生。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
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
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
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掩卷而思: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记得去年刚接手二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由于都是第一次,前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班级里男同学多,行为习惯相当差,常规管理乱。接手后,我及时地了解原来班级的状况,根据观察,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走马上任,很快,同学们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而是拿出书,自觉朗读。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也非常有序,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我轻松了不少。可班级里三村转来了五个学生,语文成绩排在末尾,还有施东东同学竟然自己的名字也会写
错。第一单元一测试,他竟然不及格。每一天,他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他不仅做作业拖拉,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下课贪玩。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他的父亲把他的语文书一扔,家长不愿管他。放弃吧?不行,得另想法子。终于,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比赛,班级里田径项目没有人选,学生向我推荐:施东东跑步不错。在试跑之后发现,他是最佳人选。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让他展示自己的长处。我和他商量学习比赛两不误。果然,他上课专心多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运动会上,他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在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当同学们羡慕的眼光投向他时,他高兴极了。后来,他对班级里的事非常热心。当然,语文成绩进步非常快。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
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56号教师的奇迹读书笔记
张晓聪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几个字吸引着我,让我走进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
在一所全美学生最多、教师最少、装备最差、秩序最乱且位于洛杉矶贫民区的学校,雷夫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审视、反思、尝试,逐步感悟并积蓄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许
多先进的观念和认识。他强调“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并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让学生人人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口号。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老师的责任是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在“点亮一盏有故障的酒精灯”中,雷夫没有让孩子们明白一个化学原理,却通过排除一个小小的故障,让一个小姑娘明白了不放弃就有希望的道理;在一节综合课上,学生安装火箭模型,雷夫在发现其中一组弄错了飞弹部分的装置时不会主动纠正,而是在试飞失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雷夫认为“火箭飞不起来不是失败,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才是失败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会因时间等原因而没有把握好教育的良机。《第56
号教室的奇迹》教育我要学会倾听:“给我一些真相”,抓住每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工作中要不断积蓄经验和超强的洞察力和敏锐度;教育我要学会承担责任,家长和社会将孩子交到我们的手里,我们就要视学生如己出,平易近人、公平公正的用爱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会再因为无知的冲动影响与学生沟通和引导的机会,经常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去想问题,用宽容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事情。这样,我们也会迎来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在为学生营造一所如家般的避风港的同时学生的心里也肯定会有老师的一块地儿。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每位教者时刻要身正为范,正如雷夫老师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每位学生想要什么?是一时的分数还是一生 的人格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同的国度对教育的解读也不尽相同。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教者要坚信“没有害怕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行为偏差或成绩落后的学生,教者要不离不弃,多一份耐心和关心,在师生间搭建起彼此信任、互敬互爱的桥梁,用宽容的心去善待每一位孩子,让学生有所收获:知识、技能或品德等各方面中只要学生进步了就应该算是好孩子,教者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赞许声中快乐的成长;不要小看比我们年龄小的孩子,要提供一个可以施展孩子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孩子带着自信走好每段人生路。无论何时,我们要谨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有学生教者的舞台才会精彩,在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思想和情操才是教育的方向。相信,雷夫是每位教者的一面镜子,尽管教育工作中没有同样的舞台却有着同样的目标:让孩子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每位
教者都应为这个神圣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本书,需要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钻研和摸索。当然,在教育的道路上需要学生的陪伴,“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果实”是我所期盼的,也是我的人生目标。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字里行间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与挚爱。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 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 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
前。”对于我们所有年轻教育者来说,这既是作者的真诚规劝,更是作者的殷切期望。从本书里,我还读出了作者成功的秘诀——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走近教育大师》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作为这次教师主题读书活动的必读书目之一,正如编者所言,该书让读者一册在手,便能概览从孔子到蔡元培,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书中共收录了47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论,这个数字应该说不小了,但对于人类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实,任何一部辞书都难以容纳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当我合上书本时,稍思片刻,就会深深
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竞争的时代,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家长联名上书,道老师的好、说老师的坏,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作为一名新教师,孔子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说现在学校开展的历史读书活
动,读书之道,倒并不是真的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落后于生活。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如果知识不够用了,那就意味着职业生命的结束。——拿什么去教学生!既然要读书,那又要花费许多休息时间,又会出现各种工作上的冲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认为视名利为空者得道也,对吗?谁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这句话老在脑海里沉浮。反复玩味,目光流转,在猜测,这是怎样一种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价也可以承受。
处于今天的社会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朝闻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与不得,有何区别?求为何求?我们应体现道的价值,体现求的价值,然后死亦无憾。
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
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推荐阅读:
教师教学教育作品读书笔记10-23
《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08-27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10-15
青年教师读书笔记06-13
《教师读书要有五心》读书笔记11-03
教师读书笔记内容摘要07-29
暑假教师读书笔记摘抄08-05
教师读书笔记《宝贝宝贝》08-29
初中数学教师读书笔记09-15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2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