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活动月方案(共11篇)
1.教科研活动月方案 篇一
旗 杆 小 学
20116-20117学第一学期
教研开放周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准。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出谋划策,以此带动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活动主题:
倡导和谐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三、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落实我校办学宗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强化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展示我校师生的风采,展示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展示素质教育成果。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共同研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对策,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扩大影响、增进交流、完善发展的目的。
四、活动形式和内容
①听课:在开放周活动一周内,教师可在任何时候到校内任何一个班级随堂听取任何一位教师的授课。
②建议:学校设立意见箱。活动结束后,接受教师对教师授课、班级管理以及学校发展等提出的各项建议。
五、实施步骤
为确保本次教学开放周活动顺利进行,学校研究决定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宣传发动。组织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制定方案,布署相关工作。全体教师要把教研开放周看作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我校办学行为和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2、认真准备。相关责任人员要明确职责,各教研组要根据本方案研究确定具体活动方案,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精心布置,督办落实。
3、写好欢迎标语,张贴课程表,发放反馈表。
第二阶段(12月17日—12月23日):实施阶段
1、举行部分中、青年教师研讨课(在电脑室听课),开展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活动。
2、各教研组推荐出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各2名。
3、各教研组上报推荐教师名单的截止日期为12月15日。报名时,要同时上报上课年级、科目、内容,上课内容限于本学期按教学计划所授的课程。
4、教师常态课,在本班教室上课,教导处负责张贴各年级课程安排。
5、时间安排。
12月17日(星期一):一年级开放日。12月18日(星期二):二年级开放日。12月19日(星期三):三年级开放日。12月20日(星期四):四年级开放日。12月21日(星期五):全面开放。
6、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可以把填写好的反馈表放入意见箱或交到教导处。第三阶段(12月24日—12月25日):总结反馈阶段
1、活动结束后,要及时统计教师参与情况、整理《教科研开放周活动意见反馈表》,写出活动小结。
2、全体学科教师根据本次教研开放周的课堂教学或其它活动中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理论思考、教学反思等撰写一则教学案例,由各教研组汇总交到学校。
3、召开全校活动总结会,对参与研讨课的教师进行评奖,拟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鼓励奖若干名。
2.教科研活动月方案 篇二
1.1 缺乏氛围
校本教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良好的氛围, 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科研活动氛围总体来说都不够浓郁。校本教科研活动关注的原本应该是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长发挥、学生的特长成长, 但许多农村学校的却没有正确认识教科研活动应有的价值。有些农村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 等检查过后, 依然我行我素;有些农村学校认为开展教科研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分数, 把活动当成提高成绩的救命稻草;有些农村学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仍旧认为历史学科是副科, 学生历史成绩的提升只要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了, 压根没有必要再费力气开展教科研活动。由此, 活动氛围的缺乏使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对校本教科研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
1.2 缺乏时间
由于农村环境艰苦, 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 师资队伍紧缺, 这使得农村学校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 许多历史教师都在超负荷工作。同时, 很多农村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 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还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 大量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就占用了教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2]而且历史教师还承担了许多非教学性的社会性任务, 这使得许多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校本教科研活动, 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甚至有些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1.3 缺乏人员
一是缺乏历史学科专任教学人员, 许多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结构性缺编的问题, 很大一部分历史教师都不是师范类历史教育专业毕业的, 历史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 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兴趣与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显著的差异。同时由于这些农村中学规模一般相对较小, 同一年级往往只有一两人, 甚至全校历史教师的总数都不超过三五人, 还经常需要教别的学科, 很难形成一支献身历史教学、精于业务、相对稳定的教科研队伍。二是缺乏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的指导人员, 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虽以学校为单位开展, 但必须有专家的引领。然由于农村中学大都离城市较远, 专家 (尤其是各级教研室的历史教研员) 指导的次数非常有限, 加之农村历史教师鲜有外出培训的机会, 使得许多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的开展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进展缓慢或流于形式。
1.4 缺乏质量
目前, 农村中学历史教科研活动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在上课、听课、评课上。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科研活动基本围绕教材展开, 很少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活动中, 加之缺乏应有的规划、计划和经费及机制保障, 使得教科研活动的时效性非常低。同时, 聚焦问题、以课题为引领是提升农村中学历史教科研活动质量的有效途径, 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 很多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对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一眼茫然,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农村历史教师对历史教科研工作的理解。
2 做好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的对策
2.1 营造氛围
教科研活动是联结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桥梁, 其本职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教科研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有效教学;内容应兼具课程与教学的视野, 同时关注备课、上课、作业和评价等内容;重心在于通过教师的教, 促进学生的学。[3]要做好当前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 首先要从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始。为此, 农村中学的领导和教科研管理部门要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角度, 正确认识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的价值, 克服应付检查、唯成绩论、历史学科是副科等短视行为, 将校本教科研活动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牢固树立“以教研促科研、以科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理念, 唤醒历史教师自觉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的意识, 引导历史教师全员参与活动, 让历史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 做到“研教合一”, 使农村历史教师在学校浓郁的教科研活动氛围中不断观察、积累、学习、借鉴、思考、研究、反思, 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认识。
2.2 提供保障
要切实提升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的水平, 还要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建设。一要给予充足的时间保障, 要合理制定历史教师的课时标准, 想法设法把他们从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尽可能地减少许多原本历史教师不应承担的社会事务性工作, 让历史教师回归教学的本位, 使他们轻装上阵, 有相对充足的、固定的时间去开展活动。二要给予充足的人员保障, 在安排课程教学任务时, 尽量让科班出身的历史教师担任历史教学任务, 在补充历史教师时, 尽量能够招聘历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学校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 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校际联合教科研活动, 同时要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设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教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的指导, 历史学科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农村学校, 与农村历史教师一起开展教科研活动, 帮助他们答疑解惑。三要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扶持力度, 增加农村学校教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
2.3 提高质量
要提高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的质量, 就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不断提升农村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意愿, 要努力让每位农村历史教师树立积极学习的态度, 促使他们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转变。二要不断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努力培养优质的教研组文化, 使每一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在文化的浸染中提升素养。三要不断丰富历史教科研活动的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科研旧模式, 建立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新模式, 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课改沙龙、课题研究等形式提升教科研活动的质量, 让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发展。[4]四是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 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历史教科研活动, 不断增强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科研活动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提升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2]张云忠.对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研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 (上半月) , 2012, (2) :29-31.
[3]王中男.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2) :10-12.
3.科研活动应如何“竞争” 篇三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视为“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然而时下这种“精神气质”及所负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出现了“坍塌”。激烈甚至过度的竞争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常态,这里既有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争夺,也不可避免地掺杂荣誉和利益的追逐。
联想到时下经常有科研人员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安心搞科研”,既要有充足的经费支持,也要有不受打扰的研究环境,如此这般才可以“仰望星空”。这种论调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个基本前提——“竞争”才是时下从事科研活动的“职业特征”。我们在讨论科研管理改革时,应当始终把“竞争”作为研究出台改革措施的“基本约束条件”。
今天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可以称之为“不完全竞争”。主要表现为:科研经费分配向少数学术“大腕”和强势机构集中,一所大学一年承担300个以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不稀罕,院士群体在科研项目立项和经费分配方面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出于“求安稳”的心态,年轻人一心想挤进大学、科研院所工作,而现有的用人机制缺乏对从事科研工作必要的门槛设定以及相应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此外,“数目字式”评价指标和管理方式带来的是统一、便捷,但却会扼杀科研活动中敢冒风险、不拘一格的创造性。
去年11月底,《科学》杂志刊登了《中国论文发表市场》的长篇报道,称中国的科研人员不惜花大价钱去获得一篇SCI论文的署名权。表面上看是科研评价导向的问题,SCI成了决定科研活动成败的“风向标”,实质上还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表现,是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异化”。错不在SCI,错在SCI附着的种种利益纠葛。即使不用SCI做指标,采用其他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依然会产生对新指标的需求,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没有了“SCI市场”,一定还会有其他“XXX市场”。
4.教科研活动月方案 篇四
为认真贯彻落实陈先森厅长在全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把我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到实处,按照厅党组《关于印发<省财政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党组[2008]18号)的统一部署,结合科研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扣我省财政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围绕财政中心,推动科学发展”为宗旨,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全所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力求在学习中有所进步、在研究中有所发现、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二、总体目标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着重培养全所干部职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意识。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使科研所增强“五个意识”。即:增强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增强为厅党组服务的意识,增强为改革大局服务的意识,增强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增强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树立科研所“五新形象”。即:在财政科研上有新成果,在科研组织上有新举措,在财会宣传上有新突破,在财会培训上有新拓展,在综合管理上有新成效。为推进科学理财,服务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时间安排和参加范围
按照财政厅的活动时间安排,从2008年9月27日开始,2009年2月中旬完成。全所党员参加。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9月27日至11月20日)
主要任务是:深入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认真组织学习培训和讨论,广泛开展专题调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1.搞好动员部署。9月27日,参加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9月28日,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研究制定学习实践活动方案,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使大家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具体的方法步骤,增强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组织学习培训。努力做到“四个确保”:(1)确保学习时间充足。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办法,保证集中组织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含参加厅里统一组织的集中学习时间);个人自学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触类旁通,学深、学透。(2)确保学习内容丰富。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将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内容安排计划。主要包括: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读本》、《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关于科学发展观思想的重要论述;当前财政经济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等等。(3)确保学习方式灵活。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观看录像、讨论交流、参观考察、主题征文、改革实践和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学习形式灵活多样。(4)确保学习效果明显。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给每位干部职工购买相关辅导资料,并对党员学习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因公出差党员要进行补课。从而使全体党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3.开展专题调研。一是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全力以赴参与财政厅《关于开展“八个贴近”课题》的研究和服务工作,并为每个课题的研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二是积极完成厅领导交办的《更加贴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研究;三是在进一步调研基础上,积极修改完善《关于规范全省财政管理相关问题研究》的课题任务;四是积极组织协调五省市的课题协作单位,完成中国财政学会和财政部科研所下达的《关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的课题任务,为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寻找新的途径;五是科研所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做好全省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处室协作课题。科研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成员带头结合工作实际,就财政科研如何进一步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如何进一步发挥财政宣传效应;如何进一步树立科研所财会培训品牌等方面,认真组织开展调研,为理清发展思路、推进科研所各项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4.组织学习讨论。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国财政与改革30周年”活动,紧密联系科研所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克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等思想,开创思想解放的新境界。通过解放思想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口胸襟,在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推动财政科研、财政宣传、财会培训、综合管理等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11月21日至12月20日)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调研、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领导班子和个人根据工作实际,切实找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组织对所领导班子形成的分析检查报告进行群众评议。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1.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以“围绕财政中心,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民主生活会,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会前,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交谈,交换看法,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民主生活会要吸收全体党员参加,邀请普通群众参加。
2.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认真分析梳理专题民主生活会提出的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紧密结合科研所工作实际,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等,并以所领导班子名义写出科研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
3.通报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召开所党支部扩大会议充分讨论,以适当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并在全所党员中通报。
4.组织群众评议。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组织所内党员群众,对所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根据群众评议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修改。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2008年12月21日至2009年2月中旬)
主要任务是:针对梳理出来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在财政科研、财政宣传和财会培训等各项工作中取得新成效。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1.制定整改措施。所领导班子成员和科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针对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使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2.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具备整改条件的及时整改,对当前不具备整改条件的要向群众作出说明,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整改。
3.完善规章制度。结合开展效能建设和规范管理年等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所内制度。完善《科研所岗位责任制》、《科研所工作服务承诺制》、《科研所工作首问责任制》等制度,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加强管理来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促进科研所又好又快发展。
4.全面总结提高。一是对所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全所干部职工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二是按时完成科研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报告。三是召开总结会,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四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使全体党员努力做到“五立足五提高”。即:立足思想解放,努力提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立足政策服务,努力提高财政科研水平;立足中心工作,努力提高财政宣传水平;立足广大学员,努力提高财会培训水平;立足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五、保障措施
全所上下要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制定具体方案,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好落实,务求实效。
1.加强领导。为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由董照军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叶翠青、鲍文前同志担任副组长,王恩奉、柏梅、金沙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王恩奉同志担任,副主任由金沙同志担任。学习实践活动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领导小组成员要带头参加活动,做好学习中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发挥表率作用。
2.健全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责任制。所党支部全面负责,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负总责,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二是建立考勤备案制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每一项活动,都建立签到制度和活动记录备案制度。活动期间,除参加上级安排的会议、活动和紧急事务外,一般不安排外出,特殊情况下不能参加学习的,必须事前请假,经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并在事后及时补课;三是建立学习记录制度。实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本记录,除每人必须按时做好学习记录外,确保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四是建立群众监督制度。所党支部根据每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考核和评价。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重点问题认真解决。五是建立活动报告制度。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要主动向上级领导多汇报、多请示,加大信息报送力度,主动接受指导和监督。
3.从严要求。注重把学习实践活动联系到财政工作实际、单位实际以及个人实际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学习活动中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每一个环节,扎实组织实施,认真学习、查找问题、切实整改,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自觉行动。同时,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和各项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 “两不误、两促进”。
5.教科研工作方案 篇五
为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管理,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适应当前教育发展新形势,强化过程管理及考核,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及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请遵照执行。
一、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 组
长:骆太彬 副组长:郑发祥
袁衍林
成员:雷光艳
周巧云
李田
席道友
万智操
赵小林
万小苏 陈光洪
各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雷光艳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由赵小林、各教研组长为成员,具体负责学校教研工作日常事务。
二、切实开展好“五个一”活动
1每学期每个教研组成员上一堂组内公开课,开展集体评课活动。2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学习心得。3每学期骨干教师在组内上一堂示范课。
4每学期每个教研组开展一次课改沙龙活动(培训学习收获与感悟、论坛、交流等)。
5每学期每个教研组推荐1—2名教师参加校级优质课竞赛活动。
三、具体操作办法及要求
1、各教研组根据学校要求制订本组教学教研计划。计划每学期制订一次。教师个人应根据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教研计划和进行教研总结,教师个人的教研工作计划和总结应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之中。
2、教研组长根据组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好组内公开课,每学月上交相关材料到教科室(活页)。材料包括:(1)教研活动记录(评课记录)。(2)上课教师课题设计及课件。(3)开展上课、评课活动照片(不少于3张)。(0.5分)
3、学校每期每人安排50元购买教育专著一本(学校可推荐),每期末上交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学习心得体会并开展评选活动。(0.5分)
4、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科研中的带头作用,骨干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写一篇教研论文或优秀案例,每学期除组内公开课外上一堂示范课,每年必须有一篇文章在县级以上教科研部门评奖,或在全校会议上交流。长期没履行义务的骨干教师,将依据有关规定,取消骨干教师资格。其余教师必须根据学校要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总结教学经验,争当骨干教师。
5、结合各科特点,由教研组长设计,每期开展一次组内课改沙龙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各级培训收获及感悟等)。教研组长须根据事前计划,确立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确立中心发言人并使之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过程要围绕主题,除中心发言人外,全体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和发表见解并作好记录,做到每次活动有效果,人人有收获。活动内容记录及时上报教科室。(考核教研组长)
6、每期由教科室统筹安排,开展一次跨学科校级竞赛活动,每组安排1至2名教师参赛,学校评选获奖等次,根据等次颁发证书及奖金。(根据校级获奖计入年度考核)
四、考核及结果运用
1、为了激励全体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也为了便于期末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教科室对教师的听课情况以教研组为单位量化统计并及时公布。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评课应达到20节以上。
2、没有完成组内各项活动任务的教师根据学校年度考核细则,扣减当年年度考核分。
3、每学期开展一次教研组评选活动,根据考核结果评选出优秀教研组长1—2名。没有认真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的教研组,不得享受教研组长待遇,视其情况予以任免。
6.李口镇阳光小学教科研活动月总结 篇六
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本着发展特色学校为宗旨,在中心校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学校工作意见,以生为本,以实践有效教学为主题,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成立了教科研活动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朝阳
副组长:王灿珠 袁利果
成员: 全体教师。
活动内容 1.开展了读书活动 2017年11月5日--2017年11月31日。
一、常规工作、规范有序
为了规范完善我校教学管理工作,切实抓好教学常规,使我校教学常规管理更加科学化,本学期在强化教学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以课程计划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通过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要求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按教学进度、备课内容上课,教师提前进课堂,准时下课,每天按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2、以检查评比促进教学常规管理。
开学初对教师的备课、教学、作业等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工作中加强检查与指导,教务处每月定期组织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检查评比一次总结一次,并及时将检查结果进行反馈和通报,对确实存在问题的教师及时进行谈话,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教。
二、学习进取,提高能力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
一是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了解各年段教学的三维目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二是确保每周一次的教研组学习时间,并要求教师写好学习笔记及个别心得等。
2、夯实了教师的业务培训
(1)本学期,注重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结合教师们的教学实际,从教学实践出发,本学期在学校的组织下,教师都上好了一节汇报课,骨干教师上好了一节示范课。这些活动的举行,让教师有了交流互促的机会,有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三、研讨交流、扎实课改
1、扎实开展了教研活动。
本学期教务处在制定好相应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围绕计划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学校继续规定教研时间,教师进行了公开课的展示,教后并进行了评课。做到了备课有设计理念、目标、要求、重难点的突破、教法的设计、辅助手段的应用。研讨、评课有详细记录。
2、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3、发展特色办学,活跃学生兴趣 本学期,我们继续加强特色办学。
四、存在的问题
1、校级开展的活动比较零散,目的性不强。
2、专业教师配备不齐,特别是科学、美术等专职教师严重不足,从而使该方面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课标要求;
下学期工作思路如下:
1、继续抓好常规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2、加强校际教学交流,发挥辐射作用。教务处鼓励与兄弟学校开展各种校际间的教研、教学交流活动。
3、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各类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科研活动与知识图谱关系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知识图谱,科研,信息检索
1 科研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研活动过程中, 科研人员学习目前已有的各种思想, 知识和方法, 同时通过讨论思考等各种智力活动, 来获得新想法, 新方法, 最后进行论证和实验, 来确定这些新想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在科研活动中, 获得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好的科学问题通常包括如下特点:目前还没有被解决或是没被完全解决;具有理论价值或是使用价值, 或是很有趣;有解决的可能性。而找到这样的问题, 往往需要对该领域有一定了解, 知道该领域的有关概念, 方法和研究模式, 都有哪些要研究的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的进展如何, 要知道有哪些重要论文和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团队、设备、数据等。但是获得这些信息非常困难, 对于刚进入该领域的研究者, 例如硕士或是博士生, 往往茫然无措, 需要很长时间来查阅文献等资料, 而且在学习和寻找的过程中, 迫切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 但是周围的人不一定对该领域非常熟悉, 往往求助无门, 只能盲人摸象, 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即使对一个具有较丰富研究经验的科研人员, 如果对一个新问题感兴趣, 很可能面将对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 也面临相似的困难。
科研活动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找到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的合作者。由于科学分支的众多, 每个研究领域的人分布在世界各处, 面对一个新问题, 研究者身边一般没有具有同样兴趣且要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而现代科研活动涉及的问题复杂, 数据量可能很大, 实验设备和技术都可能有特别的要求, 而这些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拥有的和胜任的, 合作团队是这类科研必要要素。再有, 不同背景下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视角, 这些人聚合在一起, 有更大可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只用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智力, 科研才更有可能产生突破创新。
2 什么是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是最近计算机科学和计算语言领域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通过人工和计算技术相结合, 把文本中蕴含的知识进行搜集, 抽取和按一定标准规范化, 形成知识库, 为信息检索, 机器翻译, 自动问答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1]。知识图谱中有2个关键要素, 一是知识本身, 包括知识的构成, 属性等;另外一个是知识之间的关系, 例如所属关系, 并列关系, 亲友关系等等。这样, 这些知识通过其关系就构成了一个知识地图。知识图谱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用重要作用[2]。
3 科研信息知识图谱的数据来源
在科研领域中, 科研人员最关心的是该领域中有哪些研究问题, 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以及相关的数据、资源以及研究者等信息。建立面向科研服务的知识图谱平台, 应该围绕这些要素来进行。首先来看如何获取科研人员非常关心的研究内容和和研究方法等数据。这些数据是创建科研信息分享平台的基础。
获取这些数据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相关学术论文。由于学术论文是科研内容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基本涵盖了任何分支领域的研究, 并且获取容易, 因此是科研信息分析平台内容来源的首选。其次是书籍。一般而言, 某个方向的专业书籍是前段时间内重要的成果的系统终结, 通过专业书籍, 可以获得领域内重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内容的滞后性和作者的偏好以及单个人视野的局限性, 专业书籍无法涵盖本领域内当前的研究进展已经在各个研究点上的详细情况。除了论文和书籍以外, 也可以通过领域专家来获取信息, 这种方式缺点更多, 费用贵, 个人的局限性等。利用论文中的内容, 通过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来获取平台需要的信息, 是最可行的方案。
4 如何利用论文来抽取知识和关系
这里讨论如何利用科研论文来创建相关的知识图谱。论文包含的数据有题目、作者、单位、联系方式、关键词、摘要、介绍、正文、结论已经引文等部分。构建知识图谱需要2个要素:知识集合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知识图谱的关键过程是知识的选择和知识之间关系的建立。在面向科研服务的平台中, 选择论文中哪些元素作为知识呢?一种选择是论文的关键词, 但很多论文, 特别是英文论文, 论文中没有关键词, 而且论文的关键词由于是几个零散的词, 很难完整反映论文的构成, 因此需要从论文中进一步抽取必要的信息作为知识。在学术论文中一般包含了几个关键性概念, 并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 在自然语言研究领域中关于话题模型的一篇经典论文《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中涉及到的概念有:文本、话题、变分推理、LDA、文本建模、数据降维、文本分类等。如图一所示。与这篇论文密切相关的一篇高引论文是是研究如何通过gibbs采样来求解LDA模型的论文《Finding scientific topics》, 在该论文中, 通过分析LDA中话题和文本中词的关系, 给出了利用Gibbs方法求解话题模型的方法, 并分析了科学杂志中话题分布情况。论文涉及到的主要概念有:LDA, 话题, Gibbs采样等。可视化来展示这些信息[3], 如图1所示。
每幅图的左侧节点是论文名, 右侧上半部分包含了论文中提到的主要概念和方法, 右侧下半部分是作者、刊物, 出版日期等信息。
通过论文集中的不同论文, 可以抽取概念集合和它们的关系, 得到知识图谱。作为例子, 将图一中的两幅图合并, 得到一个简单知识图谱, 如图2所示。
通过上面的例子, 可以看到, 抽取和展示科研信息包括如下步骤: (1) 收集和分类论文; (2) 抽取论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作者等信息; (3) 抽取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4) 将论文集合中的含义相同但名称不同的概念合并; (5) 以概念, 作者, 论文已经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展示有关信息。
从论文中抽取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是这个平台最关键的环节, 可采用自动[4]和手工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论文的内容是非常专业的, 因此这个环节并不容易, 可能需要专业人士才可以。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类似百度百科式和维基百科相似的方法:开放式获取和公司提供相结合的方式来得到相关这些科研信息。
5 该方案的优点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信息分享平台, 将相关信息结构化, 可视化, 为科研人员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这个平台, 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迅速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知道这个领域中包含哪些方法和问题, 以及当前进展如何, 这个问题将来发展的可能性。通过这个平台, 可快速获得需要的论文, 了解同行情况, 这些同行目前都在做什么, 使用什么样的方法等。可以预见, 如果这个平台建立后, 必将极大促进科研事业快速发展。
6 结语
文章讨论了如何利用论文等数据, 抽取面向科研信息交流服务的知识图谱的过程, 提出了科研信息分享的一个新方案, 对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的一个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陈悦, 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 2005 (2) :149-154.
[2]叶平浩, 张李义.基于知识图谱的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 2013 (2) :34-39.
[3]朱云霞, 魏建香.基于知识图谱组合模型的信息可视化研究[J].情报杂志, 2012 (4) :32-37.
8.教科研活动月方案 篇八
地理教科书在编制过程中进行“活动”栏目的设置,能够极大地开拓学生地理视野、提升兴趣、培养创新探究意识。本文主要针对内地新编地理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湘教版)以及香港《地理议题探索4A》(文选出版有限公司)中“活动”栏目设置展开对比研究。
一、内地、香港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设置现状
笔者通过对内地《自然灾害与防治》与香港《地理议题探索4A》中“活动”栏目设置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其“活动”设置如表1、表2、表3所示。
二、内地、香港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设置特征
1“活动”数量设置较丰富
通过表1可以清晰地判读出,内地湘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中“活动”总数为58个,平均每页出现活动的概率为60%,是非常高的;香港文达版《地理议题探究4A》中“活动”总数为64个,平均每页出现活动的概率为22%,整体上看,其“活动”数量设置也是很丰富的。大量而有效的“活动”设置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学习与探究的空间,方便他们充分利用活动学习课外知识,探索相关领域内容并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素养。因此,活动数量的丰富,保障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为地理教师在进行学习指导方面提供了领域,也提出了挑战。
2“活动”图像使用较明显
地理教科书中图像设置大致可以分为图表、照片、地图、示意图以及漫画等,不同类型的图像在承载和传递地理信息方面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活动设置中加强图像系统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题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倾向。通过表2可以看到两地高中地理教材在“活动”设置中均注意到了这一点,大量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图像。湘教版教科书“活动”栏目共引入图像34幅,平均每两个“活动”就拥有一幅图像。而文达版教科书中“活动”栏目共引入图像77幅,“活动”中图像的出现比率竟是湘教版教科书的两倍多,高达1.20。这样高程度地引入各类图像,对学生提升学习兴趣、降低阅读理解难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活动”开展形式较广泛
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栏目的类型划分有多种方式,其中比较普遍的是将“活动”划分为课内作业型、课内讨论型以及课外探究型三类。通过表3可以明显看到两地教科书中“活动”设置均重视课内讨论型活动,在另外两种类型的设置上比例不高,但文达版地理教科书中课内作业型“活动”设置还是明显高于湘教版地理教科书。这样的“活动”类型设置安排反映了两地地理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意见和知识自我建构,努力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活动”问题设置逻辑性较完整
“活动”问题设置的逻辑性是否完整,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全面系统地把握相关知识方面影响明显。通过对两地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活动”问题设置的比较观察,发现二者均在问题设置的逻辑性上予以重视。如《地理议题探究4A》中关于火山爆发的问题时,按照“何时发生——地点在哪里——造成什么破坏——带来什么影响”这一顺序进行提问。《自然灾害与防治》中关于孟加拉水灾问题设置时,按照“地形—气候—河流—海陆位置”这一顺序来展开。如此的问题设置对学生的逻辑完整性培养意义是非常明显的,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水平的增强和知识的完善。
三、内地、香港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设置需完善之处
1注重“活动”出现频率的优化
丰富的“活动”栏目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和知识建构空间,但过于频繁的出现则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活动”的出现次数、频率、幅度等应以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内容相适应,做到“应时而生”。与文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相比,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活动”栏目的设置平均每页竟高达60%,且常有接连出现的情况,容易使学生从一个“活动”环境中出来,又进入另一个“活动”环境,思维转换出现矛盾。为此,湘教版应在“活动”出现的频率角度上向文达版地理教科书进行借鉴,追求“活动”数量及出现频率优化的效果。
2注重图像系统使用的均衡
正确合理的图像系统使用,能够实现“一图抵万言”的效果。图像系统在“活动”设置中出现的比例优化以及图像类型的均衡化,都应是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编写追求的目标。湘教版教科书“活动”中图像使用数量少、比例不均,对各种图像类型的功能作用认识不足,如对地图、示意图以及漫画的使用偏少,而对于图表的使用就显得过多。为此,应加强对文达版《地理议题探究4A》的借鉴,重视图像数量的大量引入,保证图像类型的均衡化,充分发挥图像系统在“活动”栏目目的达成方面的促进作用。
3注重乡土地理内容的选取
9.教科研活动月方案 篇九
根据《平顶山市第三届中小学“教科研活动月”实施方案》和第三届中小学“教科研活动月”动员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我校以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从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中旬,轰轰烈烈开展了为时一个月的教科研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下不足,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加强领导,出台方案,抓好落实。
本次教研活动月从方案的酝酿到实施都得到了学校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详细指导,陈贵言校长为活动领导小组的组长,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亲自部署,以身作则,给本次教研活动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建议或意见,其他领导各负其责,参与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团结一致,通力合作,使得本次教研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赢得了全体教师的认同和信赖。
二、全员参与,注重实效,分层推进。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更注重实效。根据每个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分层推进,全员参与的办法。鼓励教师认真开展读书活动,解读新课标活动,开展“我的模式我的课”观摩和专家讲座活动,自愿参加优质课评比、做好课题研究。
三、取得的成绩
本次教研按照学校布置的实施方案完成了既定任务,每项活动都能按日程表有序而富有激情的进行。
1、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我校根据市推荐书目精心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认真学习并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每个教研组推选1-3篇优秀的笔记心得在全体教师研讨会上交流,然后学校优选宗俊杰、李雪亮、黄战涛、王利侠、谢兴华等五位同志的读书笔记参加全县交流。
2、认真开展“解读新课标”活动。
陈贵言校长与余永强副校长、付春云副校长、李华磊副校长、吴素平主席、叶军利主任不辞辛苦,以身作则,分包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健五个教研组,和组织一道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利用知识树进行“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做到了“全员参与人人达标”,管利敏、叶萌萌、黄战涛、王素巧等近百位教师的说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最后学校经过“痛苦”的选拔,优中选优,挑出管利敏、王素巧、宗俊杰三位教师参加市县的“说课标说教材活动。
3、大规模开展名师观摩和专家讲座活动。
我校结合县教科研活动的主题及学校名师评选方案认真做好名师评选活动。先以同级备课组的方式听课观摩,接着以教研组为单位精中选优,然后各教研组推出的教师在全校做观摩示范课,最后邀请教研室专家学者和市九中、四十三中、叶县昆阳镇中、宝丰县二中的名师对在校级“精英”进行评选打造。另外我校积极组织一线教师去上述学校听名师讲课送经,开阔视野,取人之长——走出去;同时,邀请专家名师到我校做了三次“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报告会——请进来。做到了既“改革”又“开放”。
4、精心选题,课题研究全面铺开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我校教师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和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整合教材文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深入反思,根据县教研室在规划课题指南中重点规划的相应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课题,在学校的帮助下做好了课题选取、申报。其中丁萌萌老师的 王志强老师的 将代表学校参加县市级课题研究。
四、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1、在整个教研活动中,各教研组学校研究的氛围不均衡。有的教研组教研氛围浓厚,主抓领导能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并多次开展教研组内、备课组内听课、评课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语文组。而有的教研组是浅尝辄止,动作不大,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够理想,读书活动不扎实。
2、由于学校成立时间短,教师大都是来自全县各个学校的年轻人,此类大规模教研活动的经验不足,因此有的教师有很多细节问题把握不到位,比如:概念理解不够准确;对课标理解不够到位;教学评价不够及时准确,这些细节问题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10.教科研活动材料 篇十
课程整合的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幼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视野已有20多年的发展,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实践中的整合存在诸多偏差,很多整合仍摆脱不了‚学科式‛的藩篱,停留在拼凑、无机、杂乱的状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除了广大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整合的理念与技术外,一直从学科或学习的内容出发寻找整合的机制也是原因之一。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游戏切入探讨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问题。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儿童需要游戏,游戏能促进儿童发展,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些都是游戏能担当整合课程的重要条件。本文拟从当前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并尝试提出整合的一些指导策略。
一、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关系有以下三种不同类型:
1、平行互补型
教师发起的具有明显功利目标、注重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与儿童发起的具有教育潜能的活动,它们在形式、时间安排及比例上各自独立。游戏与课程是分离的,也即,课程主要是教师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游戏与课程在内容上没有交叉关系。‚游戏归游戏‛,‚上课归上课‛。
2、交叉转换型
先有教学或游戏,再应用有关经验转换为游戏或教学。游戏与课程是转换关系,如:主班老师往往利用活动区时间进行分组教学(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配班老师负责照看在活动区活动的儿童。
3、相互融合型
教学和游戏的界限模糊,活动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发起,强调儿童期生活经验、发展价值的整合性,强调游戏与儿童全面发展相整合的活动。游戏与课程相互融合,如:教师在专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角色游戏、教学游戏等形式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从上可以看出,当前的课程实践中,游戏与课程还处于‚分离平行‛与‚相互融合‛的状态,还没有真正进入整合。广大幼儿教师在思想深处仍然烙守着‚重视教学活动(上课)的发展价值,轻视或忽视游戏学习发展价值‛的倾向。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课程包括教学主要是在专门设计的集体或分组教学活动中让儿童以直接接受或互动建构的方式进行
学习,而游戏则更多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放松与娱乐;即使游戏与课程有相互交叉与融合的倾向,但仅仅把游戏当作课程或教学的途径。老师们尽管也承认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但实践中更多地是发挥游戏所具有的主体化发展潜能。在与课程的融合中,更多地把游戏作为灌输知识、技能的手段,教师利用游戏这一形式,目的在于调动儿童的直接兴趣,引发儿童的兴奋和注意,为高效率地传授教学内容,为儿童更多地掌握知识和规范服务。游戏的内容并没有与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游戏与课程处于不贴合的‚两张皮‛现象。其实,经过20多年的课程改革,课程的本质已从过去的‚学科‛转变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或通过活动儿童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游戏活动不仅是儿童学习(教师教学)的方式,而且也应当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因此,探讨游戏整合课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从游戏角度探讨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一些想法,就教于各位同仁。
二、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
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有一定的可能性:
(一)儿童的生活需要游戏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
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游戏是孩子生活的天然需要,是孩子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因为有游戏,人类才有了童年。无论是从哲学层面还是人类学层面,抑或是儿童的主观体验层面,儿童游戏的核心价值就是愉悦,也即,儿童游戏没有什么理性的目的,他们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娱乐,就是因为‚好玩‛。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也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童年也就失去了幸福和快乐;
游戏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就像婴儿只能而且必须喝奶水才能维持生命和身体的生长一样,儿童也必须而且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游戏给儿童提供了身体运动的、情绪情感的、语言认知的、社会交往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它不仅构成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也促成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游戏也是儿童最热衷、最主要、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中,其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游戏,即便是儿童的学习、劳动、生活等活动也往往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所以游戏是儿童最喜欢、最主要、也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正如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指出的:‚在童年时期,游戏是一桩正当的事儿,儿童甚至在做重要工作的时候,也应当经常做游戏。……而且还要把游戏渗透在儿童的整个
生活里。儿童的整个生活,也就是游戏。‛因此对于儿童来讲,儿童是在生活中成长的,也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生活的存在状态就是游戏。
(二)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
传统观念‚业精于勤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的影响到目前还是存在的,一些教师总担心让儿童游戏就会放任他们,担心游戏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耽误儿童美好的前程,在教育活动中总希望儿童正襟危坐进行学习,以学习的发展替代游戏的嬉戏,甚至以学习的‚苦役‛替代游戏的快乐,学习与游戏分道扬镳,此消彼长。殊不知,游戏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目前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游戏的过程是儿童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可称为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的基本过程可概括为‚游戏→探究→再游戏→再探究。‛在这一进程中,儿童的学习活动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从而实现了游戏与探究性学习及经验的扩展、丰富、改造的有机统一。‚在游戏中,儿童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发和预期,……在游戏中,儿童既有对客观知识与规律的探索与发现,有做人准则的道德规范的实践与演练,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崇尚和体验。‛也即,游戏与学习不是分离的。当然,学习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忘我地
卷入。儿童才会表现得敬业,情绪也会非常愉悦,这样儿童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变成一种游戏的过程,变成一种值得‚玩味‛的过程,这样学习的过程不仅成为了儿童发展的过程,也成为了儿童游戏的过程。
(三)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
课程是一定社会依据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对其年轻一代进行合乎社会规范要求和 发展需要标准的教育计划方案。由于受教育者(学生)的发展是整体性、阶段性、有序性的变化过程,所以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所关注的规范要求、发展标准不仅不同,而且课程结构所反映的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实现课程方案的手段、途径也必须适应这一年龄阶段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只有这样,课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完美结合,课程也才更具科学性。儿童期是人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将会影响个体的一生。儿童期也是游戏的时期,游戏是贯穿儿童生活的纵向历程的通道。在游戏中儿童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各种角色及其快乐,以生命体自然的形式获得满足并得到基本的发展。‛但儿童在游戏中不能自觉、也没有能力把这种对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完全顺乎社会的要求,也不能确保其发展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所以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必须适时引入课程。
事实上,幼儿园的游戏与课程经常是缠结在一起的。幼儿园的游戏已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那种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因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教师按照课程目标特意创设的一种秩序化了的环境,富含有自觉的教育性。而且,‚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表明,游戏一旦进入儿童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了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讲,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就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而不只是课程实施的‚形式‛。例如,‚教师准备了牛皮纸、白纸、油光纸、彩色皱纸等,让儿童折小船玩。教师让先吃点心的儿童先取,结果彩色的纸拿完了,后来的小朋友只好拿难看的牛皮纸。小船折好了,儿童要求到水池那边去放小船玩。结果大家惊奇地发现惟有最难看的牛皮纸小船浮在水面上。老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儿童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儿童开始研究各种纸的质地以及不同质地的纸的耐水性强弱原因。游戏可以生成、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四)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
游戏之所以能整合幼儿园的课程,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外,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儿童的游戏来讲,它是在假想的情景与角色下进行的,想象使儿童的行为涉及众多学科。当儿童利用想象在游戏中创
造出童话般的角色和情景时,他们不仅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热情与学习能力,而且游戏也使儿童‚从受束缚的现实生活中,从成人强加给他们的限制中逃避了出来,于是各种生活领域中的界限被消除了。‛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能感受、体验着兴趣、直觉、意志和情感,也能对客观、真实、具体的社会存在、规范要求做出理智判断与逻辑思考,而且,游戏的情景和材料本身也是超学科的,是混沌的、完整的,不是分割的、分门别类的;
儿童的游戏经验与游戏行为也是整合的。的确,儿童在游戏中通常能想象地运用各种材料、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想象就使儿童的思维在学科领域间穿梭自如,于是游戏自然地整合了学科领域的内容;
游戏也是儿童对当下或先前时空生活的反映,也可能是对成人生活的反映。游戏不是儿童主观臆造的,更不是儿童头脑中固有的,游戏与儿童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儿童的生活中,甚至是成人的生活中有什么,儿童的游戏中就会有什么,所以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是完整的,其间的人、事、物,时间、空间等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不是条缕分析的,更不是学科领域式的,所以现实生活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中也是以完整的经验形式呈现出来的。
三、利用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指导策略
(一)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前提——保证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
充分的游戏时间的增加,意味着传统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的减少,意味着儿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挑战。目前在儿童园的课程实践中,尽管老师们从理念上开始认同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集体教学活动仍然是占居主导地位的,组织儿童上课、示范、演示、讲解仍然还是主要的课程教学方法,这并不是绝对否定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而是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剥夺或削弱了儿童在幼儿园游戏的时间,儿童仍奔波于教师们所进行的全班统一的、步调一致的教学活动,展转于各个教学环节中,游戏的时间成为‚上课‛之外的休息,或对儿童学习活动的奖赏,游戏不仅与课程没有良性互动,而且游戏也没有整合课程的可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转变我们的游戏观与课程观以外,给予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就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前提。因为在游戏中儿童的经验是整体的,儿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学科的界限,同时儿童在游戏中也可以学到许多有益于现在与将来生活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有时成人是很难用‚语言‛加以讲授的。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环境,使游戏既成为课程的教学形式,也成为课程的内容,因此以儿童的自选游戏为特征的活动区活动应成为
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改变过去以‚上课为中心‛安排一日活动时间的作法,让活动区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这样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才有可能。
(二)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中介——合理选择并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指那些为儿童开展游戏所需要的玩具、物品、半成品、废旧物等。‚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受。……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不自我显示,它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只有当儿童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因此游戏要担当整合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角色,为儿童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即是中介。当前很多幼儿园实践中,真正可供儿童在游戏中操作的玩具材料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种类也很单调,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实现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与课程融合是非常困难的。对此,蒙台梭利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在于她设计了一整套帮助儿童各方面学习发展的学具(游戏材料),而且,蒙氏学具也为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提供了经验。被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的‚儿童操作材料的活动‛实质上就是游戏,因为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并操作材料,同时,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蒙氏课程的内容,课程中所涉及的五大内容——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日常生活练习、数学教育及文化科学教育的内容全部落
实在通过(教具)游戏材料的操作来完成,真正实现了游戏与课程的整合。所以,教师在为儿童提供游戏材料时就要把课程的目的、意图贯穿、融汇到准备的材料中,按照课程的目标来选择和确定材料,使材料蕴涵或渗透课程的内容,当儿童操作材料、与材料互动时就可积极接受这些材料所发出的信息,并反作用于这些材料,于是材料所具有的‚潜在教育价值‛也就在课程中得到了发挥,游戏整合课程也就有了中介桥梁。
(三)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手段——创设儿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
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的创设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活动空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儿童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为了达成这样的游戏环境,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创设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物质环境并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主选择,自由、充分的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关键经验。著名的HIGH/SCOPE课程就是通过以计划——操作——整理——回顾为主的区角活动为中介展开的。教师有意识地将儿童发展的关键经验物化为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儿童在活动区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以获得学习与
发展。这样的游戏环境不仅整合了课程内容,也使游戏(儿童区角中的自主、自由的活动)与教学越来越难以剥离,而成为一体。当然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的增量意味着高结构、活动材料少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有所减少,只有这样,‚教学归教学,游戏归游戏‛的分离状况才会有所改观,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才有可能。
(四)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保证——确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成人参与和指导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还有很多教师不了解自己在儿童游戏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将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中很大的障碍。那么,在儿童游戏中教师到底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儿童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对于儿童来说,主动地学习往往和对材料的操作、探索有密切的关系。当儿童运用他们的身体和感官去操作物体、发现和思考物体的特点与性质、物体的变化与自己行动关系的时候,他们正是在主动地学习。为了保证儿童的主动学习,成人应当为儿童的游戏和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材料,以保证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选择、组合和改造的机会和可能性,有利于儿童跨领域学习。
其次,教师是儿童游戏需要的反应者。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敏感的觉察儿童的需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
应,以拓展儿童的思维与行动的范围与能力。教师要多角度地思考儿童的游戏表现,发展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能考虑到‚儿童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儿童学到了什么‛;‚需要帮助他们扩展的经验是什么‛;‚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谈话来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再通过给予儿童适当的反馈,可以使游戏更为复杂、精致。
再次,教师应注意在生活中帮助儿童扩展和丰富游戏所需要的经验。人种学家斯瓦兹曼曾把游戏视为:‚情景中的主题和主题中的情景‛,这形象地说明了游戏不仅要反映儿童的生活,也需要儿童积累与丰富生活经验。教学与游戏的整合不仅要关注游戏的环境创设,更要强调儿童的社会经验,只有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世界的经历,扩展生活的经验,游戏才会更充实,更富创造性。
第四,教师应为儿童游戏提供干预。在游戏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游戏干预,通过观察、询问、评价及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等为儿童游戏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进展。当然,干预是有限度的,只有儿童游戏中需要帮助时才得以提供。干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游戏本身,或诱发游戏生成,干预不是干扰儿童游戏的进行。
11.教科研活动月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 共现矩阵可视化技术聚类树形图多维尺度分析图交叉图技术
中图分类号: N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93-06
A Study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R & D Activities in Genomics Fields
Yang LiangbinYang Liying(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Qiao Zhonghua(Organization Department,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 By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which using co-occurrence matrix to describe co-occurrence phenomena, research institutions' R & D activities can be studied qualitatively. The clustering tree map and MDS map on Institutions' cooperation matrix and institutions-keywords matrix can be used for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mode of cooperation. Institutions-subjects cross-map can also be used to study institutions' participations in the subjects. This article deeply studies the occurrence matrix and cross-map technology, selects the institutions which publishing the most papers in genomics field, analyzes the profile and development of main research and achieves the situation about research subject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institutions.
Key words: co-occurrence matrix;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clustering tree map; MDS map; cross-map technology
CLC number: N24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93-06
文献计量学者很早就注意到科技论文共现(co-occurrence and occurrence)现象,通过分析共现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揭示、挖掘隐含在论文中的各种信息。[1 ]由于共现现象可以转换为形式化的表述方式(共现矩阵)加以定量测度,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共现分析以其方法的简明性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成为支撑信息内容分析研究过程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大型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在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主力军。这些科研机构不仅汇集了一流科学家,而且也是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基地。考察其活动规律,对发挥科研机构潜能、缩短科研周期、提高科研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机构有关的共现矩阵是揭示机构科研活动的重要数据基础:在机构-机构合作矩阵的基础上做出的聚类树形图和多维尺度分析图可以发现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和规律;[2 ]机构-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可以分析机构在研究主题上的相似性;基于机构共现矩阵,将交叉图技术引入机构活动规律挖掘,可以形象地揭示机构的科研活动特点,例如用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展示机构与研究主题(不是论文)的对应关系;用机构-作者交叉图表现机构中活跃的作者群和作者隶属的机构,发现作为弱连接的作者。本文以上述共现矩阵为样本,从多个角度展现基因组学领域优势机构的科研活动现状。
1机构合作模式考察
合作研究是大科学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水准、广泛的学术合作是一流科研机构取他人之长、保持自身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合作对象与合作内容的选择,是研究者和管理者制定科研合作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机构合作矩阵、机构-关键词共现矩阵(依据关键词相似性程度进行聚类)的分析、比较,挖掘研究内容相似的机构簇,为机构制定科研合作战略提供参考。[3 ] [4 ] [5 ] [6 ]
1.1基本思路
在科研活动中,有些机构经常共同研究某项或多项课题,表现为产出较多的合作论文,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机构合作强度较大,研究内容相近;然而,也有些机构研究内容很相似,却由于竞争或其它原因,合作很少。这些都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因为学术合作能否真正增加机构的科技实力,不仅要强强合作,更要强项合作,才能真正从合作中受益。
文献计量学可以观测到最典型的机构合作方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共同署名发表科研成果,即“机构-机构共现”,通过分析这种矩阵,可以了解机构合作的特点;论文关键词是科研成果内容最直接的表达形式,研究内容相似的机构发表论文的关键词应该表现出相似性。可以利用机构-关键词共现矩阵考察机构在研究内容上的相似程度。比较两个矩阵的研究结论,甄别那些具有相近研究内容、项目特点的非合作机构,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找到合作基点才能有的放矢,从合作中受益。
1.2数据与方法
(1)优势机构的遴选
大型科研机构往往汇集了最优秀的科研团队,拥有精良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孕育着科学重大突破的契机,是各国科研人员和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也是世界各国研究者寻求国际合作的重心。笔者认为:论文数量指标是测度学术成果、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论文产出数量较多的机构,往往具有与数量相称的学术受众面和影响力,在本领域的研究中非常活跃,发挥着引领作用。因而,在本文中,定义优势机构为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机构。
在Web of Science原始数据中,机构字段有两种格式(见表1),机构标引也有两个级别:机构和子机构。由于本文涉及到的国外基因组学研究机构规模很大,组织结构也非常复杂,为了获得机构活动的细节信息,本文采用二级机构名称进行统计分析,遴选出20个发表论文数量最多,活跃在这一领域研究中的优势机构(见表2)。
表1Web of Science原始数据机构字段格式
表2基因组学领域SCI论文20个优势机构
(2)机构共现矩阵生成及处理
在优势机构遴选的基础上,对机构合作矩阵和机构-关键词矩阵分别作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生成聚类树和MDS图(见图1、2、3、4),比较分析两个矩阵的结论,挖掘不在一个合作簇,但却有相近研究内容的机构簇。
1.3结果与解释
图1表明机构合作具有地域性特点,地理位置或者共同隶属同一机构的子机构有很强的合作关系,如日本机构M&M生物医学信息公司与日本国家癌症中心研究院在极低的阈值水平下聚合在一起(阈值水平为1);耶鲁大学分子、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与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系也在较低的阈值水平聚为一类(阈值水平为7)。毫无疑问,选择地理位置邻近的本国机构进行学术合作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资源,有利于本国的资源共享,提高科研效率。不过,整体来说,基因组学领域优势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较小,机构间合作关系比较松散,因此无法获得进一步的规律性特征。
图1机构合作矩阵聚类分析树形图
图2机构-关键词矩阵聚类分析树形图
图2机构-关键词聚类图可以看作机构在研究主题上的聚类图,比起机构合作关系,机构研究主题的关系相当紧凑,在阈值等于7时所有的机构已经被分为两组。
为了更直观地考察聚类簇之间的关系,通常将聚类结果与MDS图结合起来分析。图3与图4是结合聚类分析结论的MDS图。与图2类似,图4揭示出日本的两个机构日本机构M&M生物医学信息公司与日本国家癌症中心研究院合作非常密切,其它优势机构之间的合作非常分散。
图3机构合作矩阵多维尺度分析图
图4机构-关键词矩阵多维尺度分析图
图4与图3相比,机构间的关联要紧密得多。除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日本的两个机构,其它机构都比较集中的聚在一起。这说明在基因组学领域,虽然20个机构间合作关系相对松散,而在研究主题上却要集中得多。无论合作关系的强弱,高水平的大型科研机构都会共同关注到重要的研究领域。
比较图3机构合作关系与图4机构研究主题关系发现:显然,有频繁合作关系的科研机构在研究内容上往往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日本机构M&M生物医学信息公司与日本国家癌症中心研究院合作非常频繁,研究主题也非常接近;类似的情况还有耶鲁大学分子、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与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系。有时候,较少合作的机构间也会存在相近的研究领域,例如,威斯康星医学院生理学系与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杜克大学医学院合作关系较弱,却有着相近的研究内容,这几个机构之间有着潜在的合作可能性。
机构合作伙伴的选择是科研机构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既要密切关注研究主题相似、有潜在合作基础的机构,重视同它们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争取实现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和追踪竞争对手。
2优势机构研究主题的揭示
敏锐、超前的选题是科研成功的基础。实践证明,优秀的科研机构往往具备一流的科学鉴赏能力,在研究中会不约而同地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脉络,共同关注到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利用交叉图技术绘制机构-研究主题图,可以清晰的揭示不同机构关注焦点,为管理者、研究者监测、跟踪领域研究前沿内容提供可靠的依据。
2.1交叉图技术概述
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可以用来考察机构在研究主题的参与情况。交叉图是在一张平面图中展现两种特征项关联的可视化技术。通常的可视化图都是基于一个共现矩阵生成的,例如,作者合作关联图是基于作者合作矩阵生成的,而作者-研究主题交叉图是基于多个共现矩阵生成的(通常情况下为4个共现矩阵)。
节点-链接图用节点大小和链接线粗细来表达特征项关联的强度及其它特征,交叉图技术通常用交叉点圆圈的大小表示其中一种特征项发生的频次(occurrence times)。显然,交叉图技术实现起来要比节点-链接图复杂,所能揭示的内容更丰富。本文中,将交叉图技术引入机构活动的可视化分析,生成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来分析机构与研究主题的关联。
美国科学计量专家Morris在文献计量领域首创了交叉图技术。交叉图技术只涉及到的研究主题和作者特征项,未涉及机构特征项。本文将机构特征项纳入到交叉图技术的可视化范围内,丰富了这项技术的分析功能。
2.2数据处理
机构字段的规范与抽取是本文中数据处理的难点与关键。Web of Science的机构数据不规范,且本文采用了二级机构,因此对机构名称进行了人工干预的规范。另外,德温特分析家(Thomson Data Analyzer)只能抽取一级机构名称,因此在原始数据中,将20个优势机构的一级名称全部替换为二级机构然后再转入德温特分析家,生成论文-机构共现矩阵,获得机构发表论文对应的ISI序列号,最后将机构-论文列表转入MatLab软件生成相应的共现矩阵。
2.3结果与解释
基于机构合作聚类,生成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见图5):在图5中,x轴表示机构,y轴表示研究主题,机构间合作关系的树状图在机构维度的顶部,研究主题间的相关关系在图的左侧。x轴与y轴的交叉点表示机构相应进行的研究主题。圆圈的大小决定于机构在某个领域论文数量多少。因此机构-交叉图横着看可以了解研究主题的参与机构,竖着看可以分析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的布局。
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可以揭示与机构所从事研究主题有关的多种信息:
(1)考察机构从事的研究主题
机构从事研究主题的情况是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所能反映的最基本信息。
图5表明,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系(机构8)发表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研究主题11),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机构6)则是分子进化研究(研究主题13)的强势机构(见实线方框)。
在图5,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图的右上角机构3、4(M&M Med BioInformat、日本国家癌症中心研究院)与研究主题47、40、41交叉位置圆圈很大(见实线方框),并且机构3所有论文成果都集中在47、40、41三个主题,其它研究主题没有一篇论文!同时,研究主题47、40、41也完全属于机构3、4。其它的19个优势机构没有对三个研究主题做出任何贡献。由于本文只选取了部究,但可能性很大。由于机构3、4只研究47、40、41等三个主题,对其它主题没有涉及,因此机构3、4中可能有一位研究者发表了很多论文并且有很高的自引率。查阅机器自动生成的耦合聚类结论文档证实了初始的推测:研究主题47,包括52篇论文;研究主题41,包括29篇论文;研究主题40,包括33篇论文。这三个主题所有的论文都是以Katoh,Y和Katoh,M为主完成的,参考文献也以他本人的参考文献为主。因此,47、40、41等三个主题是Katoh,Y和Katoh,M共同构筑的。
(2)分析研究主题的机构参与情况
从研究主题的维度观察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可以观察到每个研究主题论文所属机构,作为分析不同研究主题机构的参与情况的基础。图5揭示出:基因组学研究和生物制药两个研究主题参与机构数量最多,是基因组学领域的基础和核心研究。相反,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主题44)只有一个优势机构——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机构1)参与。由于耦合聚类生成的研究主题包含论文数量不等,为了排除研究主题论文数量少造成的参与机构少的情况,通过查阅机器自动生成的耦合聚类结论文档得知,植物分子生物学有97篇论文,这个数字接近研究主题包含论文数量的平均水平。优势机构在这一研究主题的集体缺席似乎说明植物分子生物研究并非基因组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属于边缘研究主题。
(3)揭示机构的研究布局
从机构的维度观察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可以观察到机构参与研究主题的论文情况,从而揭示机构从事研究主题的布局。
观察图5发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机构1)、哈佛大学医学院(机构2)在很多研究主题上有较多的论文数量(见实线方框)。说明这两个大型机构(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论文数据列第1、2位)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很强,涉猎的领域范围很广;这两个机构在多个研究主题上布局较均衡,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研究主题。此外,图5还揭示出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系(机构8)、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机构6)科研布局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差异很大。这两个机构发表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某个研究主题上,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
(4)发现具有潜在合作基础的机构
有着频繁合作关系的研究机构,研究工作的内容会具有较多的相似性。而研究内容相似但很少合作的机构之间无疑存在潜在的合作基础。通过分析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可以发现具有合作机会的科研机构。
在机构-研究主题图中,那些在机构维度上距离很远并且研究主题维度很近(甚至相同)的机构具有合作的基础。这些机构合作关系很弱,但研究主题却相同,是科研机构选择合作伙伴、制定合作战略应该关注的对象。
在图5中,研究主题11——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3个机构参与: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分子生物所(见虚线方框),这三个机构的在机构维度上水平距离很远,但在研究主题11上却具有相似性。说明它们之间合作关系很弱,却共同关注研究主题11,因此三个机构具有潜在的科研合作基础,是选择合作单位时需要给予考虑的对象。
研究主题相似机构也有可能是竞争对手,但无论是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都是科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密切关注的对象。了解这些机构,重视同它们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考虑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和追踪竞争对手。
利用机构-研究主题交叉图可以追踪基因组学领域主流研究方向。对这些研究主题的准确把握,可以深入了解领域发展的概况和动态,发现重要的研究方向、热点研究内容,提高科研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科学家可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对重要科学问题进行探索;管理机构可以针对本国已有的科学积累制定政策,鼓励开展持续、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实现有限科技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2.4思考
从图5可以发现在某个主题下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若干个机构,也就是发现若干对某个研究主题研究较多的机构。但这两种方法观察的角度有所区别,因此在分析机构研究活动中可以互为补充。
机构-关键词共现矩阵的聚类分析中,研究内容相似的机构簇是在关键词层面上具有相似性;在交叉图中,研究主题相似的机构是在耦合文献聚合类上具有相似性。在描述研究主题方面,耦合论文簇与关键词一定具有某种相关性,但也不会完全相同。另外,前者不是在某一个关键词上共现,而是在多个关键词上共现的机构;后者是在某一个研究主题上有共同的论文,不是在多个研究主题上有共同的论文。
机构-研究领域交叉图的优势在于给出了机构的研究主题,而机构-关键词共现矩阵的MDS图则不能;在发现某个主题下有潜在合作契机的机构方面,机构-研究领域交叉图要优于机构-关键词共现矩阵的MDS图,不仅可以找到有合作基础的机构,而且可以给出有相同的研究基础的研究主题;不过在挖掘有多个研究主题相似的机构方面,机构-研究领域交叉图就不如机构-关键词矩阵的MDS图了。
3结语
本文以多个与机构有关的共现矩阵为分析基础,结合在映射两种特征项关联上颇具优势的交叉图技术,从多个角度深入揭示基因组学领域优势机构的科研活动状况。
研究首先遴选了基因组学领域中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优势机构,通过生成机构合作矩阵和机构-关键词矩阵,对两个矩阵分别作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并生成可视化的聚类树和MDS图,揭示了机构合作的地域性特征、强强合作趋势,以及机构在研究热点领域的激烈竞争态势。为科研机构追踪竞争对手,选择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为了揭示不同机构关注焦点,生成了相关共现矩阵,绘制了机构-研究主题的交叉图,将不同机构在不同主题上的活跃度,和不同主题的主要参与机构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了解基因组学领域主流研究内容的轮廓与发展,追踪机构在这些研究主题的表现和科研成果。通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这些研究主题的准确把握,可以深入了解领域发展的概况和动态,发现重要的研究方向、热点研究内容,对科学家监测、跟踪领域研究前沿内容,从不同角度对重要科学问题进行探索,以及管理机构从本国优势重要研究领域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立英.化学领域国际主要科研机构论文共现现象研究[J].科学观察,2006,1(5):10-17.
[2]Steven, Allen, Morris., Unified Mathematical Treatment of Complex Cascaded Bipartite Networks: The Case of Collections of Journal Papers. PHD thesis[D].The Graduate College of the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2005.
[3]Glanzel, Wolfgang, Schubert. Andras. Domesticity and internationality in co-authorship,references and citations[J].Scientometrics,2005,65(3):323-342.
[4]Gl·nzel, W.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authorship relations[J].Scientometrics, 2001,51:69-115.
[5]Glanzel, Wolfgang, Leta, et al.. Science in Brazil. Part 1:a macro-level comparative study[J]. Scientometrics, 2006,67(1):67-86.
[6]Wagner,C.S.Six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J].Scientometrics,2005,62(1):3-26.
【教科研活动月方案】推荐阅读:
中学雷锋月活动方案与2018年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计划06-30
畜牧兽医专业教科研活动制度07-18
教科研主任助理市教科研骨干培训班学习小结08-03
教科研工作亮点07-19
教科研系统建设08-24
教师教科研成长10-10
教科研总结材料11-18
教科研中期汇报01-08
教师如何搞好教科研08-17
教科研工作总结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