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共13篇)
1.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 篇一
在家园共育中,家长志愿者来园服务的模式被很多幼儿园采用。但现状是家长虽然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却不明白参与的意义和目的,充当的只是活动的被动配合者,缺乏有效互动。如何有效提升家长助教活动的品质,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实质性突破呢?我们结合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建立家长志愿者工作运行机制 1.招募志愿者。
我园以幼儿园家委会为龙头,每学期开学由家委会确定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项目和内容,通过幼儿园网站和家长会发布志愿者招募的信息及参与的要求,家长向班级老师提出申请。幼儿园负责人和家委会主任根据申请家长的具体情况进行筛选,确立家长志愿者人选。2.建立志愿者资源库。
对确定的家长志愿者,幼儿园通过召开会议部署一学期志愿者活动的具体安排,让家长明确志愿者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幼儿园按班级向家长发放《秦淮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包含家长的专业特长,每周参与时间和联系方式等十个方面。园部将收到的表格信息进行汇总归类,建立幼儿园家长志愿者信息资源库。3.实行分组管理。
为了有效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作用,我园加强了对家长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园部根据资源库的信息,将志愿者成员分为助教、护导、专项活动三个小组,每组设负责人一名。志愿者每次活动上岗前,由园部安排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负责人在活动前进行计划安排并及时地与家长志愿者沟通。每次活动结束进行例会小结,负责人给予指导,提出下次活动的要求。每次活动按是否有以往参与此项活动的经验将志愿者分为新老成员,活动中新老成员相互结对,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服务质量。这样一次次活动经验的不断传承,使得志愿者在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中作用发挥越来越大。4.设立奖励机制。
家长志愿者每参加一次活动都要填写家长志愿者活动记录表的相关内容,志愿者记录表由孩子所在班级教师核定后交园部盖章。每学期末召开一次全园大会对成绩优秀的志愿者家庭给予表彰奖励。
二、开发全方位的家长志愿者活动形式 1.参与幼儿园管理。
为了有效发挥家长志愿者在家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我园设立家长志愿者工作站,让家长志愿者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中。如让家长志愿者轮流参加幼儿园每月一次的伙委会会议,让其了解幼儿食谱制订的要求,知晓幼儿伙食费的使用情况,并能在幼儿膳食烹饪的多样性上提出合理的建议;每学期每班邀请两名家长志愿者参加幼儿园家委会的工作,由于家长志愿者经常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他们能够直接深入到教师和幼儿中,对教师的工作、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在教育上有助于和幼儿园达成共识,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我园还让家长志愿者参与幼儿园活动室的管理与维护,这样既弥补了幼儿园女同志不擅长设备修缮的缺陷,又能及时保障各类设施设备的使用。为了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我园家委会发起了建立家长志愿者安全护导队的倡议,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和响应。护导队成员共有三十多名,分为五个小组,每天在幼儿早晨来园和下午离园时都有两名志愿者护导队员认真做好安全值勤工作。每当幼儿外出参观,志愿者护导队成员也能陪同护导,既降低了安全隐患又保证了幼儿外出活动的质量。2.优化助教活动。
每学期开学,幼儿园将家长助教活动的内容和安排的具体时间告知家长,鼓励相关志愿者家长参加。如牙科医生家长志愿者为幼儿上注意口腔卫生的课,警察家长志愿者为幼儿讲自我安全保护的方法,厨师家长志愿者给幼儿演示包子等点心的制作过程及讲述食品的营养等。授课活动选择的方式由志愿者家长和授课班级老师共同商定。授课活动开展前让志愿者家长跟班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和幼儿有效互动的技巧。授课班级教师主动和家长志愿者沟通,帮助志愿者家长熟悉活动场所,了解活动程序。教师在和志愿者家长共同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引导他们在拟定活动目标和设计互动形式时注意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以便使活动更能适合本班幼儿,发挥志愿者家长助教的优势。在授课活动准备阶段,授课班级的老师要向班上幼儿隆重介绍即将进行的授课活动,让幼儿对“家长老师”充满期待。活动中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可采用边操作边讲解的方式,也可采用志愿者助教操作,班级老师讲解的方式进行。3.辅助组织特色活动。
亲子教育是我园的一大特色。每年幼儿园都会举办多种形式的亲子特色活动,如:亲子读书节、亲子环保节、亲子运动节、亲子艺术节等。家长志愿者成为了特色亲子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节日活动及郊游等社会实践活动,有的活动是全园性的,有的是以班级或年级组为单位的。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增进了亲子关系,实现了家园互动。
良好的家园关系有助于促进教育的一致性、有效性。有效的志愿者活动是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了解的重要形式。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融洽了彼此间的关系。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了解到教师和幼儿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的种种努力,在体验教育的艰辛之后,家长也能进一步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工作,使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更有信任感。
2.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 篇二
一、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 通过查阅文献, 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所在市的三所幼儿园进行观察和访谈, 发现目前在亲子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对亲子阅读的正确理解
不少父母都有开展早期阅读的意识, 但缺乏了解亲子阅读的内涵与价值。在阅读中, 不少家长简单地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 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幼儿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从而把过多的精力投入于机械性地认字, 追求识字率, 片面地把孩子推向知识性、学习性的“工具式”阅读, 他们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功利性”阅读, 而忽视了亲子阅读对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整体阅读能力、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目前, 大部分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为孩子选购图书, 主要是母亲参与亲子阅读, 而父亲很少参与。
2. 缺乏适宜的亲子阅读环境
首先,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在不断地提高, 家长们经常都是陪着孩子参加奥数、艺术兴趣班, 相应地, 参与亲子阅读的时间就会减少。此外, 在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构筑的声光世界中, 孩子们与书本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其次, 家庭环境的布置不利于亲子阅读的开展。部分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橱、书桌等, 但很少见到可供孩子阅读的图书, 部分散居在家的家长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 经常邀请玩伴在家开展娱乐活动, 孩子的书房演变成大人们娱乐的“麻将房”或“KTV”, 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不利于亲子阅读的展开。另外, 部分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 从而凭着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孩子选购图书, 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需要。
3. 缺乏有效的亲子阅读指导策略
目前, 仍有大部分家庭在亲子阅读指导方面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家庭缺少正确的亲子阅读观, 亲子阅读活动成了刻板的家庭教育行为;二是家庭缺少对亲子阅读过程的科学指导。家长容易随着自己的情绪和兴致来指导孩子的阅读, 并没有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偏重文字的阅读, 过分追求“结果”, 对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也不予理会。因此, 缺乏合作、对话及良性互动的亲子阅读不能有效调动幼儿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难以提高亲子阅读质量。
二、亲子阅读指导策略
1. 树立科学的亲子阅读观
阅读能给幼儿带来的乐趣有很多层面, 亲子阅读材料也有很多类别, 因此, 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不能一味地凭着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决定孩子的需求, 这会剥夺孩子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的机会。
2. 营造宽松的亲子阅读环境
首先, 家长要积极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亲子阅读氛围, 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一处光线充足、环境舒适、整齐的小小阅读角, 并放置具有吸引力的图书, 使幼儿能受到阅读环境的熏陶而沉浸在阅读的海洋里, 并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供或制作各类动态的阅读材料供他们观看。其次, 家长带幼儿外出散步, 在与马路、路牌、广告牌、橱窗、公园、图书馆、乡间小路的零距离接触中, 充分感受阅读的多元化, 产生喜阅、乐读、善谈的良好阅读情感与阅读习惯。再次, 多元化拓展幼儿早期阅读材料, 能较好地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激发幼儿进行广泛自主阅读的兴趣, 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对不同阅读材料的多元化选择需求, 帮助幼儿在与多元化阅读材料的互动中逐渐获得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适的阅读技巧。因此, 多元化亲子阅读材料的适宜性选择是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最后, 在选购幼儿早期读物时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 注重文体和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对于0~3岁的婴幼儿, 他们对言语刺激非常敏感, 可以选择一些视觉刺激、色彩明亮、图片逼真、画面生动、内容接近日常生活的可引起亲子间对话的卡片等;对于3岁的幼儿, 可以选择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或具有实际观察意义的读物较为适宜;对于4岁的幼儿, 由于其语言能力快速发展, 喜欢拟人化的动物故事, 对童话、儿歌、民间故事会比较感兴趣, 等等。
3. 运用合作式、对话式、互动式指导策略展开亲子阅读
合作式的亲子阅读。合作式的亲子阅读, 是指家长与幼儿围绕亲子读物展开有效交流的亲子阅读形式。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既是阅读者又是亲子阅读的指导者, 要求家长合理地运用提问策略, 巧妙地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关注读物。[2]以图画故事为例, 合作式亲子阅读的具体过程是:首先, 在阅读图画故事前, 家长或幼儿会把图画书拿出来, 放到桌面上, 双方指着图画书的封面, 就书名、作者及画面稍做谈论。其次, 打开图画书, 家长与幼儿一起看书。在阅读过程中, 家长应根据幼儿的情绪反应及肢体动作来判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并及时调整讲故事的语气、语调或方式。当故事中相同的语言反复出现时, 家长往往会尝试让幼儿预测即将发生的故事。在合作式亲子阅读的过程中, 家长可以偶尔提出一些问题, 以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在看完图画书以后, 家长可以采用提问 (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问题、解决的办法等) 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的内容, 并鼓励幼儿勇于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想法, 尽量引导幼儿将故事中的事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并对幼儿的表达作出敏感的回应。
对话式的亲子阅读。怀特赫斯特 (Whitehurst) 认为对话式的亲子阅读方式对提高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非常有效。对话式的亲子阅读实质上倡导的是亲子间进行简短的对话, 家长通过不断提示让幼儿说出读物的内容, 并及时给与评价和指导。[3]对话式亲子阅读过程中, 要求家长对图书中的每页内容都进行“对等式”交流, 尽量减少文字的阅读, 把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留给幼儿。“对等式”交流是对话式亲子阅读最基本的方法。
互动式的亲子阅读。互动式的亲子阅读是一种能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模式, 它不仅存在于初次的亲子阅读中, 也存在后续多次的亲子阅读中。家长应根据幼儿对故事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采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和幼儿互动, 从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有关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认为, 交互式的、共同建构意义的图画书阅读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是最有意义的。[4]在互动式的亲子阅读中, 家长可以有目的向幼儿提问、鼓励幼儿积极提问、鼓励幼儿勇于表达与创作。
在阅读的不同阶段, 家长应根据故事特点以及幼儿的反应, 有区别地提问。首先, 由于幼儿思维跳跃比较快, 在面对幼儿的提问, 家长要在互动中给予及时的反馈, 并有区别的反馈。其次, 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故事, 并用录音笔录下来, 然后念或放给幼儿听。最后, 家长要准备一些可以操作的材料, 要善于在游戏中引导幼儿, 利用看图识字、说反话、猜谜语、复述、朗诵、编故事、角色表演等方法, 让幼儿感受阅读的乐趣, 引导幼儿学会阅读、善于表达。
参考文献
[1]季燕.亲子阅读现状及家长指导策略的调查与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朱从梅, 周兢.亲子阅读类型及其对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 (7、8) .
3.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互动;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多元互动教学就是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要的多种互动,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个性化发展教学策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多元互动教学,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会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带来一种轻松、自由的,从而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互动和探究。
一、设置科学问题,实现学生自我调控
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是围绕课程目标针对同一内容,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独立、自主、积极沟通和相互作用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进行参与课堂,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形成自我调控。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思考,进而进行有效地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科学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学习《药》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文章中一个描写了几个故事场面?有了问题学生的思考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把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类和划分,总结出文章中的五个场面。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可能不能够直接正确地进行总结和归纳,但是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回答不足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控,作出正确的总结和归纳。例如第一个场面是“秋天的后半夜,在茶馆,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和华大妈”,而第二个场面是“拂晓前,丁字街头的刑场,华老栓和康大叔”。学生找到了这样的关键词,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学生这些都是故事的发生,也就是买药的情境。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对于这个发生有了清楚地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学生积极探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师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通过自己的交流和沟通形成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让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得到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展示。师生的交互给课堂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分享,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和共同发展。多样的互动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师宏观调控,掌握课堂整体把控
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情境、内容、维度、形式和学生的动态等多方面的统一,让课堂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通过教师的有效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会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出生机和活力,展现出课堂结构的合理和生动有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雷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戏剧中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几组人物的矛盾,理解戏剧的冲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感悟戏剧的内容,揣摩戏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特征。为了让学生能够都投入到课堂探究中,理解全文不同情节的故事冲突,教师需要做好宏观调控,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安排不同的内容和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表演,促进学生能够在探究中积极地进行沟通,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学生建构知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参与,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的课堂授课活动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感受探索知识的快乐,逐步地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系统,实现知识的习得和主体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一剪梅》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含义,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并参考注释能够理解文章的含义。这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达到的一个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李清照的艺术写作风格、写作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和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能够不断追求,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积累知识,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总之,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会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互动和探究,促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活动的参与者,增加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陆绍燕.善用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发展[J] .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4.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注重实践 篇四
汪爱华
摘要:“口语交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此,我开始了对“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口语交际教学在模式使用过程中的事实、行动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
二、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内容
构建“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注重实践”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主要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比较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以达到“总体求善、局部求真”。
(三)课题研究过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不断深入理论学习,进行文献资料的查询与研究工作,以及对学生口语交际情况的问卷调查与反馈,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的依据;第二是立足运用“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的实验课例的探索与研究;第三是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四是配套制定出一系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以便更好地促进课题研究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三大阶段: 1.学习准备(2009年29月~2009年12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确定研究对象。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有关《语文课程标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课题运行(20010年2月~2010年6月)
这是历时最长、也最艰辛的一个研究阶段,工作内容包括: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设立研究活动日,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推选若干节汇报课,邀请市、区教研人员及小语理事会成员参加评议,评教评学,突出课研重点,击破课研难点。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各成员积极撰写案例与论文,重视对实验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定期进行归纳整理,实行严格的档案管理。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我校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
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但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教育形势下,探索一种教学新模式又是教育要三个面向之所需。该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
1、创设情境:
(1)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教《怎样保护环境》(第九册)一课,教师用语言描绘出这样的情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任意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荷,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同时,我们作为社会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尽自己的一份力呢?”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情境中,自然能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如教《春天里的发现》(第四册)这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一边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一边出示“小草探出了脑袋,蝌蚪快活地游泳,布谷鸟欢快地歌唱,小朋友在空地放风筝”的景象。欢快的乐曲,美好的春景霎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他们强烈的倾诉愿望。
(3)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把口语交际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如《该怎么办》(第四册)一课,教师可创设小男孩“家”的情境,老师扮成门外的叔叔,与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然后每两人为一组直接利用这个情境全面进行交际活动。(4)通过模拟社会活动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模拟现实的场景中观察、说明。在《讲报、评报》口语交际课教学中,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讲报组和评报组,并创设这样的情境:人才交流市场,几家报社都急着招聘编辑,谁的报办得好,谁就有机会聘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全班学生没一个“观众”,全员参与到招聘与被招聘之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相互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修正等和谐健康的过程。
2、多元互动:
(1)作好“互动”前的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要切实作到互动,就必须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目标明确了,学生就有方向性,交流起来就不会盲目和随意了。
A、让学生清楚要求:教师要针对各种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不喜欢表达的孩子我们可以预先提示他们从哪些方面准备,课前就打好腹稿;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求他们把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引人入胜。对“说”的孩子我们要求他们大声说、说清楚,对“听”的孩子我们则要求他们安静听、听仔细。
B、合理划分合作小组:口语交际的互动很多时候都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活动。教师在分组时,把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加强“互动”中的调控,让学生会说。
叶谰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老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老师要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课堂在重视学生交际互动的过程中,一定也需要教师的调控作用。A.以身垂范是基础:
国外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果能向学生做随时随地的口语表达示范,那么他的学生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往往从示范开始。小学生虽然正处于学习运用语言的阶段,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但他们模仿能力强,直观形象的示范,能使他们学到甚至悟到一些交际语言、方式和态度。所以教师在课内外待人处事、谈吐举止都要注意语言规范,讲究文明礼貌,坚持说普通话,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B.启发引导是关键:
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虽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通过语言提示、问题探究等手段,启发学生自我解决。
Ⅰ指导方法,仔细观察。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说的时候,有序可循,在进行其它训练时,也能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避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的现象。
Ⅱ以问助说,丰富内容。学生说的时候往往只能把看到的简单地说下来,内容枯燥。如果教师能提出几个富有提示性的问题就一定可以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小小导游员》(第七册)一课时,许多学生在小组内做导游介绍家乡时,大都能提及家乡景德镇的风景、名胜、特产,但仅此而已,所以说出来的风景基本上是“风景如画”,说出来的名胜基本上是“历史悠久”,特产自然就是美丽的瓷器了。此时教师一句“能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特产的特点及相关传说么?”便如拨云见日,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局面。Ⅲ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口语交际的训练要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先指导学生连贯完整地说一句话,再激发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把每句话连起来,形成一段话,使思维与语言表达融为一体。C.形式多样是保证: 上口语交际课,一定要互动,让学生有听有说、有评有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互动的形式有:Ⅰ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地做出反应。如在教学《购物讲价》(第七册)一课,教师既可以扮演斤斤计较的购物者,也可以扮演宽厚大方的购物者,还可以扮演精明能干的卖物者,让学生体验到身份、性格的不同,措辞、口气也就不同。师生互动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自主思维,有了自主思维才能有自主的言语活动。
Ⅱ生生互动。这是口语交际课的重头戏,生生互动主要有竞争和合作,学生从合作的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会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没有课堂上的合作,学生很难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合作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前后座位之间、小组同学之间,用说、问、评、议、比、演等方法,进行讨论、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如前闻例举的《讲报评报》一课,学生被分成招聘方和应聘方后都能根据各自“角色”,尽情演绎这场“招聘大会”。
Ⅲ群体间互动。群体间的互动对学生要求更高,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在群体中可以培养人相互关系、相互帮助的态度及参与意识与交往能力。课上可采用小组与小组互动的方法,如在第十册的“辩论”中,教师可把班中成员分成若干组,用抽签方式决定各组辩题,然后自由准备一段时间,通过初赛、复赛、决赛评出最佳辩论组。因为是为了小组的荣誉而赛,学生们积极搜集资料,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对自己和组内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依靠集体的努力获得荣誉。
Ⅳ扩大型互动。教师有时候可以根据口语交际课内容的需要,请来学校的领导、孩子的家长、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朋友等参加活动,以扩大学生交际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清楚,应对自如,从而扎实地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当小记者》(第九册)一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学校发展或教育子女问题的“嘉宾访谈”。
3、注重实践:
5.互动的家长会拟定实施方案 篇五
家长会会前准备分四步进行第一步,会前一周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或是向家长提合理化建议和意见。第二步,向家长作民意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和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情况。第三步,收集整理班上近来出现的一些不良的现象。第四步,会前三天,发邀请函给家长,请几名学生和家长作发言准备。(让几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几位家长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主持人:孙玉杰、王文慧、李山东、王淑婷
(主持人:)敬爱的叔叔阿姨,爸爸妈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柳林完小四年级一班,“真诚沟通,从心开始”主题家长会现在开始!
首先请允许我们代表全体同学,对您们说一声:“辛苦了,爸爸、妈妈”,对您们的到来说一句:“谢谢”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游戏心有灵犀
游戏规则:每位家长最少写出孩子的四条优点,和一个缺点;学生也对应着写出自己的四条优点,和一个缺点;家长和孩子的每有一项相同,孩子即可获得一颗星的奖励。
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说说我的心里话
孩子们把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但平日里又不敢说的话说出来,或者以书信的形式读出来。
第三个环节:才能展示
学生代表表演:乐器合奏;歌曲联唱、故事会或脑筋急转弯等(家长每答对一题,孩子即可获得奖励)
第四个环节:家长互动
家长提出家教中的困惑,家长互动、老师与家长互动,共商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五个环节:分享成功教育子女的花絮
6.家长互动会发言稿 篇六
班级:中二班
教师: 苏婷(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非常高兴您们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我们今天的家长互动会,在此,我代表中二班的两位老师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一、快乐游戏:背向而行
家长会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背向而行。游戏玩法是家长从左至右按“
1、2”报数,报数为“2”的家长向后退一步并向后转身,站成一横排,与报数为“1”的家长背靠背、手肘相挽,组成小组。
听到“开始行走”信号时,面朝前的家长用力朝自己的前方迈步行走,另一面的家长也以同样的方式朝自己的前方行走,两面的队伍哪一边先实现众人齐步向前走三步谁就取胜,也就是说所有面朝前的家长要使得面朝后的家长跟随自己的步伐顺利向后退三步才能获胜。游戏中正面和背面的家长为什么那么努力呢?引发我们思考:目标的一致性,家园共育需要保持一致性,家庭成员之间面对孩子时也需要保持一致性。
二、话题讨论
今天的家长会形式和以往有所不同,此次会让家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今晚的主题是“相遇是缘份,相知是福分”,感谢孩子们让我们相遇,感谢彼此的信任让我们成为朋友,借此机会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感谢。
现在孩子们已经进入中班了,生活方面已经可以独立了,而且每位幼儿的进步都非常大,家长们开始逐渐关心起幼儿的学习情况。可是在家庭教育中又会出现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观念。那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的目标一致吗?总共四个小问题:
1、父母、祖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统一意见的原因是什么?
2、有什么好办法让家庭成员面对教育问题时能够意见一致?
3、若家庭教育中成人意见不统一,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
4、怎样优化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请家长们按组分为四组,你们有10分钟的讨论时间,每一组选一个代表,三分钟来表述你们组的观点。刚才家长代表的发言很有针对性。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怎样把这本经念好是本学期我们共同的目标,总结刚才家长们的汇报交流,有以下几个关键
7.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 篇七
生态课堂,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发展为主体, 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 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探究的浓郁学习氛围, 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
1.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课堂
倡导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形成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教师角色应该从中心 (太阳) 到边缘 (平等中的首席) 的改变。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太阳, 控制或者施舍光和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在圆桌会议上, 没有尊贵之分, 但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力, 引领学习和讨论, 成为圆桌中的首席。教师角色应该从传递者 (舌耕者、茶壶) 到促进者 (乐队指挥、导演) 的变化。作用在于教师本身作为资源, 合理调动和协调学生的活动, 组合各种教学资源, 发挥各自的优势, 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2. 创设教学情境, 构建快乐课堂
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强化学习者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促进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还可以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 更可以在师生融洽的双边交流中使学生体验美感, 陶冶品行。
正在成长和学习中的学生大多对未来充满憧憬, 对世界充满好奇。因此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选取学生感兴趣, 并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争论性的话题或社会热点呈现给学生, 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 激起强烈的情感投入探索活动, 从而使教和学都处于“情”和“境”的有机结合之中。
3. 以活动为主线, 构建智慧课堂
教学既是认识过程, 也是活动、实践过程。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以活动促学习, 以活动增效率, 以活动促发展。在集体讨论中, 学生围绕问题不断地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互动, 同时学生内部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在自我意识的调节下, 积极进行情知互动。
例如, 上海世博会开幕期间, 电脑展示一组图片, 师生共同分析什么是镶嵌。教师设问:世博会某场馆的设计人员, 计划采用正多边形地砖铺设地面, 请你帮他设计一个理想方案。有同学问:“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 还是两种或几种正多边形镶嵌?”在学生经历探究, 得出结论后, 我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想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有的同学问:“能不能用一般多边形进行镶嵌呢?”于是教师组织同学分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在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经历探究等活动中获得新知, 充分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组织活动时,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以“活动”为主, 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 以“发现”为主, 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发现结果或规律, 教师不做现成饭, 以“鼓励”为主, 不“钳制”学生。
4. 提高自主合作能力, 构建高效课堂合作学习主要通过“组内异质, 组
间同质”来分成小组, 教师可将学生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业成绩、思维活跃度差异进行分组。这有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 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提倡同伴互教。对于优秀生来说, 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内容可以增强他的认知、推理能力;对于学困生来说, 通过观察优秀生的学习过程来获益, 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纠正, 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这样可以增强学习气氛, 拓宽思路, 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 不理解的地方暴露得更加充分。与此同时, 也可使教师从学生的思维展现中发现备课过程中未涉及的新问题及问题的不同视角, 有力促进了教学互动, 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5. 把学习场延伸到课外, 构建学习课堂
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更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教师有意识地留问题给学生, 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 把学生学习的“场”扩展到课外, 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场”扩展到课外, 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实验室, 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形成“余音绕梁”之势, 更好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8.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篇八
我园前期在对集体活动中的师幼关系进行观察,运用《集体活动中师幼有效互动策略案例分析》《集体活动中教师设问与应答观察记录表》《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评价标准》等观察分析记录表。从调查中发现,集体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等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幼关系正在逐渐形成,但真正有效的师幼互动并不多,还存在很多不足。
课堂氛围:师幼互动常常比较生硬,不自然,过多地流于形式,草率了事。
教师方面:教师对幼儿关注不够,缺乏对幼儿发起行为的敏感性,反馈行为少。常常处于尴尬处境:“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教师对“幼儿主体”的形式与实质间的关系处理不够灵活。有些教师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幼儿“互动主体”的地位与重要意义,并有意识地让幼儿主动与教师互动,但在实际教育中却存在着“让幼儿主动互动就是放手,或者不干预幼儿的活动,让幼儿自由发展”等误区。
幼儿方面:无论是在活动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和落实,参与的活动有时处于非情愿状态,而非主动、自愿等。
二、实施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幼儿园课程的集体活动注重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关键是教师要有“提问与应答”的机智,要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把握好“提问与应答”的度,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努力营造有效师幼互动的的良好氛围,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张家港市“十二五”立项课题“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下,归纳了如下策略:
(一)合理提炼了师幼互动的教学提问策略
《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在集体活动中,为给予幼儿享受同等的不同表现和表达的机会,我们在教学提问上形成了较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我们鼓励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发出的需求信息,并立即作出回应,做到对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给予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建构起愉快、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1.抽丝剥茧式。
我们提倡一个问题,一个想法,一个答案,层层追问,抽丝剥茧,深入探讨,直至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活动中幼儿的问题与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很难一下子就达到中心地带。教师要抓住活动中有价值的幼儿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馈。比如在科学活动中有一幼儿问:马铃薯的种子在哪里?个别幼儿说:“用刀切开来看看,大概躲在里面吧!”教师按幼儿的意愿将马铃薯切开,幼儿仔细找,没找到。幼儿接着说:“再往里切,可能还在里面吧!”教师继续按幼儿的要求又切了一刀,还是没找到。教师问:“还需要切吗?”大部分幼儿无声,只有个别幼儿轻声说:“让我来切切看。”幼儿拿起刀后又放下,将切
9.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 篇九
一、 “有形”评价弥补空白
评价空白往往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有的小学英语教师觉得课时少、时间紧。每周三个课时,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就已经很好了,再加上现在各所学校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冲掉几节课是难免的,英语课能赶上进度,能开展生生互动活动已经不错了,这种反馈式的评价就能免则免,多让几组学生展示才更重要。二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如果用英语进行评价,以学生的英语水平未必能理解,但如果用汉语,又与英语教学不相符,所以还是不评价了。还有一种特殊的“半空白式”评价,也可以称之为隐性评价,即通过手势、面部表情、语调等方式对生生互动活动进行评价,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为他们未必能接收并准确领会到。
显而易见,以上两种认识中都存在误区——生生互动活动后的评价是对活动质量的反馈,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其他学生也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不能免除;关于评价语言,在启蒙阶段使用汉语,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做到中英结合,最终过渡到全英语评价,这才是一个符合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的过程,不能因为是英语课而害怕使用汉语,更不能因此而放弃评价。
因此,在每次生生互动活动中,笔者都附有一个评价表格(Assessment),使评价有形可见,简易有效。这是PEP六年级上册Unit 3 My weekend plan词汇课新授完成后的练习环节中的生生互动活动Pair work: Talk about your weekend plan的评价表格:
Assessment
A: Great! B: OK! C: Try hard!
Great、OK、Try hard是从三年级起就开始使用的评价方式,学生都已非常熟悉。在生生互动活动中,以ABC三个字母来代替,使评价更加简便。Self assessment用于自评,Partner一栏是互评,Teacher一栏则用于记录教师对本次生生互动活动的评价。因为这是在词汇新授完成后的练习活动,所以这份评价表关注了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所使用的词汇(Words)和单词的发音(Pronunciation),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了某个单词使用或发音不够规范,可以在表格中进行标注。而对参与度(Participation)的评价是每一次生生互动活动都需要的。
生生互动活动由于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在完成的时间上会有所区别,提前完成的学生可以利用等待的时间进行自评和互评,而速度较慢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来进行。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以及课的不同环节设计不同的评价表格,事先打印和现场绘制都较简便,使评价有形可见。
二、 “定向”评价避免笼统
以上所述的“有形”评价是对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活动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此外,教师对学生以生生互动形式开展的作业进行反馈就是一种形成性评价。Paul Black和Dylan William在广泛的研究中发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与其他方式相比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他们相信这种形成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但在实际的评价中,我们经常采用的还是等级制或者评语制,这样的评价方式除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之外,对于学生而言显得太过笼统,有的时候学生并不清楚这些等级或评语所代表的意义,如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朗文英语教学实践》一书中指出,“难以分辨的表扬或批评都会收效甚微——实际上还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而“定向”评价就可以使我们对生生互动活动的评价更加明确、避免笼统。所谓“定向”,就是指让学生在开展活动前或活动后明确本次生生互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后的评价主要侧重于这个目标的达成情况。如在完成PEP五年级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的教学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主要检测学生单词拼写的生生互动活动:If we will have a party next week, what can you do? What can your friends do? Interview at least 4 of your friends and write a short passage. 在学生互相采访并完成小短文之后,笔者告诉学生本次活动将主要进行单词拼写方面的评价,并邀请部分学生和笔者一起进行批改,这样的“定向”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对本单元重点单词的掌握情况,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指导。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生生互动活动开展听力、语音、语法、句子结构、阅读等不同的定向评价。
三、 “主题”评价预防片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因此,在生生互动活动中除了要进行有所侧重的“定向”评价外,也要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评价,而“主题”评价就能起到这个作用。所谓“主题”评价是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自主设计(低年级可以提供几个方案供学生选择或参考)并开展生生互动活动,对活动设计、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在完成PEP三年级下册前三个单元的教学后,笔者就Recycle 1的第一部分对话给学生提供了三种形式生生互动活动:1. Read aloud. 2. Act it out. 3. Make a new one.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准备,并在课上进行展示和评价。笔者将这一次评价的主题定为“Friend”,除关注学生展示中体现出来的语音、语调外,评价还突出对话时的情感表现,并恰当地提出改进的方式。在展示之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本次活动做出评价: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这个对话吗?2.我是怎么学会对话中的新单词的?3.我会用英语去交新朋友了吗?
这样的“主题”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在生生互动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都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可适用到终结性评价中去。
众所周知,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用有形的、定向的、主题式的评价策略能让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活动更为有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英] 杰里米·哈默.朗文英语教学实践(第4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0.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 篇十
一、开启有效互动———“故事之引”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色彩、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这样可以使幼儿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促使幼儿有效参与,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故事的魅力不仅限于语言活动,在音乐领域中它也在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就比如在音乐活动“小狗抬花轿”中,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并加入少许动作,夸张地开始讲述,孩子们听得一个劲地在那偷笑,我想我的目的已达成,成功地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之后的活动中,我再与孩子提炼歌词动作,让孩子们不停地用各种肢体动作模仿小狗和打老虎的模样,歌曲中的意境在孩子们的歌声中自然而然地传递出来了。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创设故事情景的内容有很多,只要老师用心、用情创设好故事情景,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就会更加浓郁。
二、提升有效互动———“图谱之引”
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孩子以枯燥和单调的感觉。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 当教师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顿时充满了兴奋和期待,此时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在“小鱼的梦” 这个活动中,当我要准备图谱时,突发奇想:何不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图谱呢,这样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我只提供了表格,上面除了歌曲名字之外没有任何图文。在让孩子们听完曲子之后,我让他们一一说了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且共同为句子添上简单的图。简单的图画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 较复杂的则由我来帮忙画上去。就这样,我与孩子们一起说说、 论论、画画,不知不觉中,我们共同完成了自己的图谱,孩子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时,我说道:“孩子们,你们好厉害,都把歌词给画出来了,让我们一起跟着图谱完整地唱出这首歌曲吧!” 别样的图谱教学,没有了枯燥感,反而有了份新意。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体会曲子的优美婉转,我让他们自己为曲子配上优美的动作。这样,在唱唱跳跳中感受、学习了歌曲。就这样,让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者身份鲜明,孩子的主体地位更凸显。
三、深化有效互动———“情境之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在“毕业歌”这一节音乐活动中,我结合歌词和孩子们一起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教我画画做游戏,教我唱歌和舞蹈”,以“感动”为切入点展开此次歌唱活动。活动开始之前,我设问引导孩子们:“我们就要毕业了,有什么办法让我们都能记住彼此呢?” 在孩子们各抒己见后,我播放了一段以前哥哥、姐姐毕业时的录像。当孩子们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依依不舍地分离时,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了,似乎想到了自己即将面临的毕业。就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我示范唱了《毕业歌》,唱完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幼儿园有什么愉快欢笑的事情让你特别难忘?”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即将离别,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老师和同伴说?”孩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舍不得”,虽然显得有些单一,却是最真、最深的情感流露。“毕业以后,大家都会永远地想着你, 还会牢牢地记住你。”听了我的话之后,孩子们主动地相互拥抱。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情感火花在激烈地碰撞着,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最后,请孩子们对着自己的老师说一句感激的话:“老师、老师您真好,老师、老师您辛苦啦!”这正是歌曲的结尾,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使整个活动的情感表达达到了高潮。总的来说,这样的活动,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梳理着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经验,很好地抒发了孩子们压抑在心里的离别和难过的心情, 整个活动在非常愉快、轻松而又依依不舍的氛围中结束了。
四、结束语
总之,在音乐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的权威形象,改善师幼之间生硬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我们要在师幼音乐互动过程中,及时地反思自身不足,这样才能使幼儿达到体验音乐、爱上音乐、享受音乐的理想境界,促进学生成才。
摘要: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音乐活动中师幼有效互动进行论述。
11.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 篇十一
一、回应预设时的“回”字策略
教师在精心设计提问后,面对幼儿的回答,应怎样有效回应呢?研究发现,有效的回应也需要预设。基于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等情况的了解,往往能预见幼儿的回答,并预设相应的回应。对此,我归纳了三个回应的策略,即顺其自然、顺水推舟、顺藤摸瓜,适时、适宜地回应,能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1. 顺其自然
若幼儿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正确且完整,教师则可“顺其自然”地给予明确、积极的回应。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此时就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回应。比如在中班主题活动“秋天”中,我提问:“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幼儿一回答:“我喜欢秋天的枫叶。”我回应:“是的。红红的枫叶真美。”幼儿二回答:“我喜欢秋天,因为我喜欢吃果实。”我点点头,问:“还有吗?”幼儿三回答:“我也喜欢枫叶。”我用手摸挨他的头,笑着说:“好的。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2. 顺水推舟
面对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梳理,“顺水推舟”地使幼儿的回答更加贴合主题。如主题活动“宠物商店”中有一个目标是体会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活动中我提问:“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幼儿回答:“我喜欢小狗,因为小狗很听话,很乖的。”我接着幼儿的话题说:“是的,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教师在回应时,根据幼儿的答案,紧紧地围绕“朋友”这一关键词,对幼儿已有的关于动物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
3. 顺藤摸瓜
“顺藤摸瓜”意味着既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又积累和丰富其知识经验。在主题活动“样样东西都要吃”中,教师面对幼儿的回答总能不失时机地进行归纳。在幼儿介绍自己爱吃的东西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贴出相应的图片,在贴图时就有意识地进行归纳。几名幼儿回答后,我说:“青菜、萝卜都是蔬菜。排骨和鱼都是荤菜。”在后一个环节,请幼儿自己来搭配莱谱。在交流分享时,我问:“请你介绍一下你的菜谱。”面对幼儿的介绍,我说:“你们的米饭、面条是主食,你们的桃子、苹果是饭后的水果。”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着“藤摸瓜”的梳理。
二、细节预设时的“巧”字策略
在预设一个活动时,除了要仔细地斟酌活动中的每一个提问、每一次回应外,活动中还有许多细节不容忽视,教师可以通过预设活动细节来引导学生,提高师幼问互动的有效性。预设细节时要讲究“巧”字策略,即巧用教具、巧用表情、巧用动作。
1. 巧用教具
教具具有形象、直观、易操作的特点,同时巧妙的教具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因此教具在探究、体验式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巧妙地利用教具,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大班主题活动“花园里有什么”中,我精心准备了一个教具,美其名曰“会说话的地毯”。
重点提问:花园里还有哪些是藏起来的东西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讨论片刻后,打开泥土,发现泥土下藏着的东西。
导语:原来大家已经发现东西,想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的朋友请到小地毯中间,不要让小地毯空着,但也不要争抢。
我在幼儿表演部分以邀请动作提示幼儿自由上前。
教具小地毯的出现就像是教师多了一个助教,它的作用是:提醒幼儿自由地站到小地毯上,大胆地说说自己在花园里的发现。出示小地毯的同时,教师以语言进行引导:“不要让小地毯空着,也不要在地毯上争抢。”显然,这样的要求既是对积极参与活动的鼓励,又有规则上的约束。
幼儿纷纷走上前来,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说出自己在花园里的发现。
教具的巧妙使用首先使教师的支持作用变得非常隐性。巧用教具,使教师在集体活动中的“引”、“导”变得有效,使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表达得到充分施展。通过教具这一细节的预设,教师高度控制的课堂转变为幼儿主动参与的乐园。
2. 巧用表情
面部表情,可表示高兴、赞同,也可表示否定和不高兴,可以说喜怒哀乐无一不可表现。“观其面而知其心”,脸部表情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教师的表情应该能表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热情和对幼儿的和蔼可亲。教师的表情能缩短师幼的心理距离,对于师幼交流和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巧妙地利用教师的表情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肯定、鼓励幼儿的作用,甚至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3. 巧用动作
教师在活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如手臂抬起放下或在空中挥舞都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巧妙地使用各种动作进行互动,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2.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 篇十二
一、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现状
1.教师教育观念认知上存在偏差。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的教师都能认识到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活动的延伸,但对动的开展持消极态度,在一日活动中很少能组织幼儿开展好户外游戏活动。还有一部分教师虽能经常组织一些户外游戏活动,但对活动的目标缺乏整体意识,仅仅满足于让幼儿自由玩耍的心理,而对户外活动中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卫生习惯的养成及社会性能力的发展等缺乏高度重视,师幼在活动中的互动效果不佳,因此不能充分挖掘户外活动的潜在的整体教育功能。
2.幼儿园活动材料的缺乏。幼儿园户外活动材料的缺乏也给教师组织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或多或少有一些户外游戏器械,如攀登网、秋千、滑梯等,但由于数量为足,无法满足当前幼儿的需求,加之有的已陈旧,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自制玩具容易损坏且相对于幼儿人数来说,种类及数量都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农村幼儿园经费较紧张有关,当然也并不排除教师的主观因素,一些教师认为能应付一天的常规工作已相当紧张和疲劳,哪有精力去在自制玩具和户外活动上下功夫。
3.教师活动组织相对单调。从教师的一日活动计划与户外活动的组织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按照现成的教参照抄照用,很少考虑幼儿的水平发展存在差异,对幼儿的户外活动重视不够,即使开展了活动也不讲究活动效果。在户外活动过程中仅仅以一个保护者出现,没有以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身份参与到整个户外活动中去。因此,也就不能充分培养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难以调动和提高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更谈不上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有效互动了。
4.教师开展活动时随意性较强。户外活动本应是开放性、趣味性、运动性、自由性的,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的活动之一。但在实际活动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满园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动,孩子们自由在奔跑、玩滑梯、爬攀网、荡秋千……老师们则聚在一起聊天或玩手机,即便是有的教师略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其指向性目标也不明确。也许这一现象并不能代表全部,但却是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时师幼互动的一个真实现状。
二、形成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现状的原因
幼儿园户外活动师幼儿间低效的互动成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分析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主观因素:很多幼儿园在思想上都很重视开展户外游戏活动,但教师在行动上却不能和幼儿园要求保持一致,落实不到位,虽然老师的周计划中每天都有户外活动,但并没有真正地把户外游戏活动纳入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而制定的周计划只是形同虚设,我们教师不能够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随机性较大,部分教师甚至根本不能够按照活动计划要求准时开展活动。尽管周计划中对组织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的次数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教材中每周只提供一个户外游戏,其他的游戏活动需要教师自己去开发,而教师懒于动脑研究,又缺乏学习,没有开展活动的素材,时间一长,江郎才尽,户外活动也就成了放羊式看管,师幼儿互动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客观因素:幼儿园在组织开展户外活动时场地与器材不足,活动时间分配不合理,班与班之间在户外游戏场地设施的使用时间上会发生冲突,尽管幼儿园也有各种活动区域的设置和划分,但有的场地较小,不能满足全体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因此也就不能保证师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的有效互动。
三、形成户外活动师幼有效互动的策略
1.蹲下身来,用童心与孩子交流,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有效的互动首先从心开始,师幼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是挖掘户外活动的潜在的整体教育功能,实现师幼有效互动最有效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与倾听,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了解幼儿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并及时把自己的一些感受、想法告诉幼儿。这样有助于提高有效互动的质量,并有效地推进互动。
2.放开手来,给幼儿探索空间。放手不是不管,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幼儿的探索行为会随时发生。教师大胆放手,积极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同时,我们还必须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调整指导的策略以及方式、方法等,既当好保护者,更要做好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师幼之间才能有效地互动。
3.静下心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的素质是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保证,也是开展好户外活动,有效提高活动水平的条件。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快、更及时地发现幼儿的兴趣、状况、问题及需求,并有能力及时地给以帮助和指导。
4.言语的交流是师幼互动的主要途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寻找沟通点,把握兴趣点,挖掘闪光点,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幼儿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师幼共鸣,从而达到在户外活动中师幼有效的互动。
当然,科学、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摆在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艰巨的任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将基于需求,立于本园实际,重在服务,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3.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 篇十三
[关键词]亲子活动育儿观念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1-0021-03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亲子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者又是活动的传递者,因此,需要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并将观念和方法融入与孩子的相处之中,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能与角色。教师应是拥有专业教育素养的观察者、亲子活动的开发和设计者、开展亲子活动的服务者和指导者。
(一)拥有专业教育素养的观察者
教师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对家长和孩子的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了解家长育儿教育的理念与行为,收集孩子学习行为、特点和成长需求等资料的途径。有效的观察,有助于教师分析、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并逐渐提升设计亲子教育活动的能力。我园亲子教师都受过教育理论学习和相关培训,并拥有教师证、育婴师证。所以在亲子活动中,他们的观察是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地进行的。作为有教育素养的专业观察者,他们的观察结果能够有效地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
(二)亲子活动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由于亲子教育没有标准的教育大纲和教材教法,这使得各家亲子机构的教材自由选择,教学教法也各不相同。作为幼儿园的亲子教师,我们在选择和设计0岁~3的教育活动时,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设计开发亲子活动时,会考虑0岁~3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和认知的独特性,并结合教师自身已有的教育实践进行开发设计。如,针对2岁~3岁孩子对细小物品感兴趣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好吃的糖豆豆”“蚂蚁钻洞”等游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2保持0岁~3岁与3岁~6岁教育目标、内容、实施策略的一致性、连续性。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是幼儿发展方向的保证,是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有利于幼儿在入园阶段身心的健康发展。
3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亲子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他们存在着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要在充分观察了解家长和孩子的基础上,使用个性化的设计满足不同孩子和家长的需求,以符合他们特点和需要的活动。
(三)亲子活动的服务者和指导者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教育的服务本质,坚持教育的服务取向。我们通过网络讨论、随堂交流、现场座谈、家长问卷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想法,甚至是烦恼,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了让亲子教育深入社区服务更多孩子,我们针对社区家长进行专题教育讲座、专家咨询,传递教育信息,提供多种有趣、易操作的亲子游戏。
二、充分挖掘幼儿园的资源优势
幼儿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设立其中的亲子园可以合理利用、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供亲子活动使用。
(一)利用幼儿园环境资源,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亲子园设立在幼儿园中,可以结合、利用幼儿园的环境,相较于社会办学的亲子园,能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玩具材料和更加广阔的活动场地。我们幼儿园的教玩具大部分以自制为主,能够体现本园教师的智慧。这样的材料不仅低碳环保,又能启示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制作、游戏,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增进亲子感情。
幼儿园的外部环境也是亲子园可以共享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场地进行教育活动,例如,在《蔬菜变变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活动延伸的环节,带着亲子班的孩子去参观小中大班幼儿的小菜园,认识一些常见的蔬菜;在秋天的主题系列活动中,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小中大班幼儿的自然角、幼儿园的各种植物;到了丰收时节,让亲子园的孩子跟着小中大班幼儿一起品尝李子、石榴、樱桃等等。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为亲子园孩子们的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借助幼儿园课程资源,提供“整体一致”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的课程会对亲子园的课程产生影响,让亲子园的课程与幼儿园的课程之间存在层次性、递进性和衔接性,促使亲子园课程与幼儿园课程形成“整体一致”的教育。
亲子园的孩子们特别喜欢驻足观望幼儿园里正在做操或者升旗的哥哥姐姐,有的孩子甚至等着哥哥姐姐做完早操才来到亲子活动室进行活动。亲子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拉着爸爸妈妈去哥哥姐姐的活动室门口观看小班幼儿游戏、学习。遇上特殊的节日节庆,亲子班的教师会带领孩子们去参加哥哥姐姐的活动。亲子园与幼儿园这样“整体一致”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的整体稳定发展。
三、积极引导家长实现角色转换
亲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影响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氛围,进而影响儿童成长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的作用,针对现实情况,帮助家长重新认知自己的育儿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
(一)由看护者向游戏活动的引导者转变
婴幼儿的看护者大致分为三类:祖辈、父辈和保姆。有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便把教育权“转让”出去。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采用了榜样示范的方法,例如:在点名活动中,孩子们要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以及自己的陪护者,介绍完毕,教师会发给孩子一张小贴画,以示鼓励。然而,当发到小满时,她使劲躲在姥姥的怀里。这时,姥姥伸出手背接过了小贴纸。面对其他家长疑问的眼光,姥姥说:“小满现在有点不舒服,所以我先接过小贴纸,待会儿小满就会从姥姥手中接走小贴纸的,对不对,小满?”小满在姥姥的暗示下点点头。小满姥姥的行为,示范了亲子活动中家长的重要作用:观察、预测孩子在活动中可能的表现,并给予适宜的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解析姥姥的行为,让其他家长也能从中受益。为了鼓励这样的家长,我们在活动室的家长园地里开辟了“棒棒家长”栏目,每月选出一位有着良好育儿观念和行为的家长作为榜样,并把他们好的教育片段缩影呈现出来,供其他家长学习、借鉴。这种榜样示范方式的效果很好,家长们纷纷争当“棒棒家长”,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育儿的快乐。
(二)由信息传递者向活动的参与者转变
家长应了解亲子活动的内容,学会预测孩子可能的表现。亲子活动中,家长是孩子的指导者。这里的“指导者”不是知识和经验直接的、表面的、简单的传递者,而是一种间接的、内化了亲子活动内容的引导者。因为父母是孩子接触外界事物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孩子观察事物、操作物体和玩具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组织每个亲子活动之前,首先要将这个活动的名称、目标及家长和孩子应注意的事项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活动中能够根据活动的要求和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孩子当时的身体和情绪状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由干预者向共同游戏的合作者转变
在亲子活动中,很多的内容是需要由父母与孩子互动来完成的。但在活动中,有的家长急功近利、追求结果,尽可能多地帮助或代替孩子完成活动中的任务,把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良方式全盘“挪”到活动中。如,他们替孩子做好操作材料的准备,当操作“助手”。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不仅语言提示,而且时时地“帮助”或“改正”,甚至替代孩子去做,使活动中的孩子完全成了“旁观者”。这些语言、动作、眼神等方面的干预,不利于孩子的自主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是孩子的保护者与支配者,幼儿常常听命于成人。我们应该引导家长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恰当的、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行为。亲子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着又是活动的传递者,他们只有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才能增进亲子感情,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汝小美,刘焱,儿童游戏家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楼必生,科学教育:先学前期儿童潜能开发——0岁~3岁儿童潜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会昌,王莉,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小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
【多元互动的家长活动组织策略】推荐阅读:
探究绘本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07-11
投资多元化策略10-11
师生情理互动的策略11-02
多元评价、家长会建议20111-19
促进有效师幼互动策略09-14
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课堂互动设计及策略探讨11-23
互动式音乐教学策略(吴琳)09-22
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互动07-18
参加多元化评价活动作文01-04
家校互动给力家长学校建设(东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