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3篇)
1.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一
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合同的制定与执行是贯穿在整个建设工程中的,因此只有对建设工程的合同进行严格管理才能保证我国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然而当前我国的建设工程合同在管理上却存在多方面问题,严重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进行与质量保证。本文将指出我国建设工程合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 问题 改进措施 合同管理
一、合同管理的原则
(1)合同交底原则
合同签订部门应对建筑施工合同进行交底,特别是对合同签订背景、工程范围、工作内容、接口关系等部分进行交底,以便于合同执行过程中项目部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2)以合同为依据原则
该原则是合同管理工作的重点,合同是承发包双方意愿一致的表示。因此,合同是合同管理过程中的唯一依据。项目各职能部门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合同都包含哪些内容,合同不仅仅是指合同文本本身,还包括招标文件、投标书、工程量清单、合同附件中发包方的管理规定,特别是包含图纸、技术规范、验收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技术性文件。
(3)工程项目顺利交工原则
合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完工,不能孤立地、单纯地为了合同管理而管理。
二、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现存问题
(1)工程合同缺乏管理意识
合同是为了能够保证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具体施工与总体规划和理想中的目标不存在偏差而制定的,但是从建筑工程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很多建设工程监理中对于合同管理形同虚设。我国《建筑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与其委托的监理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建设工程监理合同,换句话说就是建设工程中对于监理工作的正确实施必须进行授权,但是大多数的建设工程一般都是先开展项目施工,之后才开始签订相关合同。这样的现象对于工程建设质量、具体建设进度以及建设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都没有起到有效的监控作用,导致监理人员无据可依,监理工作陷入窘境。
除此之外,工程监理中合同管理意识缺乏还表现在责任追究方面。例如,一个建设工程由于是施工之后才开始进行合同签订,那么导致监理机构正常工作不能开展,施工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贪污或者滥用权力导致建设材料质量不过关,但是监理人员却没有发现,导致项目建设完工之后,检测不过关。这个时候就很难分清是谁的责任,导致监理方和施工方各执一词,对责任划分很不利。所以必须对建设工程监理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合同管理,加强工程合同管理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建设工程质量差等弊端。
(2)合同管理人员素质过低
目前从我国专业的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的人才输出情况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很多建设项目对于监理合同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所选取的工作人员素质大多参差不齐,大多数新员工只要有一些文化知识,然后让其培训几天,再交给老员工熟悉下工作内容就可以顺利上岗了。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导致合同管理人员素质过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工作。这些素质过低的合同管理人员在对监理合同进行审核的时候,对一些比较专业的错误是难以发现的,导致监理合同中就算有些条款约定已经超出国家相关规定还是可以被实施等问题出现,对于后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监理工作会有所误导。还有的合同管理人员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时候,态度不端正,导致有些合同没有备份出现了丢失或者损坏现象,导致施工过程中工程款不按时发放或者工程施工进度变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监督
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会出现工程量增加的情况,这样施工方可能会以工程量增加提出申请,向建设单位索要增加的工程量酬劳。但是从正常途径来说,必须要监理单位对实际的工程量进行严格审核,监理单位一旦发现施工方存在虚报工程量这一问题,监理人员根据监理工作职责,绝对不能在工程量变更签证审批单上签字。而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能够通过审核,就主动贿赂监理人员,这样的行为严重阻碍了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的开展,对于监理单位更是缺乏监督,给建设工程实施以及监理工作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全面完善施工合同管理
(1)加大合同管理意识,建立相应的索赔制度
对于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管理意识缺乏这一现状,相关领导必须予以重视,因为监理合同的管理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管理公正,假若合同管理意识缺乏,就会使得监理工作缺乏公平性,难以取得较好的监理效果。建设工程应该对监理合同进行全方位的配合,以此来提升监理工作在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另外监理单位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监理合同管理必要性的讲座。
在实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过程中,索赔问题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只有建立相应的工程索赔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合同索赔工作。在合同的签署过程以及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承包方应该始终以合同内容为依据,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充分考虑各种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合同索赔的可能性,从而以便在进行索赔时能够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合同管理策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还需要与相关的法律条款相结合,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好调查,寻找索赔证据。
(2)加强管理人员素质
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要保证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降低合同的风险。首先,企业要从人员的招聘着手,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仅要对选拔人员的专业法律知识、纠错能力、敏感度能力进行考量,还需要对其计算机水平、工程建设等知识进行测试,保证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人员的培训方面,应该多举办一些培训会或者讲座,将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放在重点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培养起来,使得其自身的风险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水平得以提升。
(3)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监督
对于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以此来让建设单位支付一些多余的费用的现象,我们应该在监理合同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对监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升监理人员的责任心,避免监理人员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监理单位对于施工单位具体的工程量应该进行全面掌握,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是否存在虚假施工,对施工进度进行全面控制,避免施工进度和具体施工时间有所出入。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合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工程管理的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围绕着这个重要方面来开展,管理中要讲求方式、方法,要讲究管理的技巧。因此,要对合同管理高度重视,对其含义能够深刻理解,明确其责任的主体,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对工程的合同管理采用不同的技巧,善于寻找新的方法,对新问题积极地解决,保证合同的各方能够自觉地履行合同规定的内容,从而规范建筑市场,维护建筑行业的秩序。
>参考文献:
[1] 张书巧.刍议建筑工程的合同风险与防范对策[J].江西建材,2014(02):241-242.[2] 朱忠权.新形势下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37-39.[3] 李淑花.路桥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5):120-121.其中,Reti,t表示企业考虑现金红利的股票年度收益率,IndustryReti,t-1表示行业考虑现金红利的股票平均年度收益率,行业根据证监会行业门类分为13个大的门类行业;MSRi,t表示本期企业管理者所持本企业股票数量,MSRi,t-1表示上一期企业管理者所持本企业股票数量;如果企业符合这两个不等式,那么此企业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心理。
3.企业投资水平的度量
本文借鉴Richardson〔31〕非效率残差模型,以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长期投资所支付的净现金除以期初总资产来衡量本年企业投资水平。
4.其他变量
考虑到其他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我们选取了其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体见表2。
对于假设3的证明,模型(3)是不充足的,借鉴温忠麟等〔33〕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为了验证中介效应,需要把模型(1)(2)(3)共同来检验。其中,参照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经验,当模型(1)中系数ξ显著,那么说明投资者总体上对企业投资有影响;接着进行模型(2)和(3)的检验,如果系数μ、ψ、λ都经过了显著性检验,则说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来实现的;如果μ、ψ经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系数λ不显著,则说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过程中完全是通过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来实现的;最后,按照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如果系数μ、ψ只有一个或全部都不显著,则要进行Sobel检验,通过Sobel检验判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假设4是在假设3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假设3不成立,那么假设4也就没有必要验证。而如果假设3成立,即管理者过度自信存在。那么,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确实存在条件下,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的敏感性会如何变化呢?为此,我们设立以下模型来检验假设4:
INV=σ0+σ1Sent+σ2Sent*CON+σ3Lev+σ4Size+σ5CF+σ6Cash+∑Industry+∑Year+ε4(4)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显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在连续变量指标中,投资者情绪(Sent)均值为0.090,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股市状况有所改善;投资者情绪标准差为0.370,是均值的4倍以上,且股票收益最大为1.067,最小为-0.646,说明由投资者情绪所引起的证券市场股票错误定价对各企业的影响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投资水平(INV)均值为0.05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保持在5.9%的投资率;负债比率(Lev)均值为51.1%,符合我国整体企业负债状况(40%-60%),低于西方发达国家(60-70%);从哑变量描述结果看,过度自信样本占了全面观测样本的一半以上(占54.56%),说明我国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特征广泛存在,在资本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表4主要是观测2008年-2012年期间投资者情绪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各年的投资者情绪都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表明投资者情绪在各个观测年度是显著变化的,这也说明对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具有可行性。
表5给出了投资者高涨情绪样本组和投资者低落情绪样本组之间的配对检验。从表5可以看出,投资者情绪高涨与低落时相比,其投资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这初步证明了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其投资规模比投资者情绪低落时要高,各组均值(0.061>0.057)进一步证明了此结论。同时,投资者情绪高涨时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也比投资者情绪低落时要高,并且均值差异也很显著,通过1%水平检验,这初步检验了投资者情绪可以塑造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假设。另外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现金流量、现金存量在投资者情绪高涨和低落时都显示出显著性差异。
(二)实证分析
表6中,模型(1)投资者情绪(Sent)与企业投资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011,表明投资者情绪(Sent)增加一个单位,企业就会相应增加1.1%的投资,从而验证了假设1。模型(2)验证了投资者情绪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关系,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Sent)显著为正,系数为0.401,表明投资者情绪(Sent)变化一个单位,管理者过度自信(CON)就会追随变化40.1%,假设2得到了验证。由此可以看出,不论管理者是完全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意识到投资者行为受其自身情绪的影响。但是管理者很难控制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只有被动追随变化,“分享”投资者的主观预期与风险,并逐步调整由于投资者的主观信念与判断所带来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初步证实投资者情绪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有“促进”作用。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变量管理者过度自信(CON),回归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分别通过了1%和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并且显著正相关,表明两者都对企业投资起到驱使作用。
为了验证整体假说3,我们参照Baron and Kenny(1986)、花贵如等(2011)、王海明等(2012)的相关研究,根据本文提出的温忠麟等(2004)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结合模型(1)(2)(3)进行检验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机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否以及如何扮演中介效应角色。根据中介效应模型界定,如果模型(2)(3)中投资者情绪系数和管理者过度自信系数都显著,那么说明投资者情绪正向影响投资过程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中介路径”实现的,假设3得到了验证。
从整体上看,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高涨情绪可以诱发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从而管理者会高估自己的资源掌控能力和投资判断能力,从而加大企业投资者规模;反之,当投资者情绪低落时,管理者又会过度悲观,从而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渠道是有别于“权益融资渠道”和“理性迎合渠道”,在此新渠道中,管理者扮演着中介传导作用。所以在整个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机制中,我们可以看成管理者过度自信起到了“中介效应”,即至少有部分是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来影响投资行为。
表7是在假设3基础上的进一步推导,由上文我们证明投资者情绪影响投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实现的。那么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参与下,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分量”增加了吗?增加的“分量”又如何?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表7可以检验。表7的回归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Sent)和管理者过度自信(CON)都对企业投资(INV)显著正相关(1%、10%),这与表6验证的结果相一致。投资者情绪(Sent)和管理者过度自信(CON)的交乘项(Sent*CON)也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检验,系数为0.008,表示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CON)的参与,使投资者情绪(Sent)影响企业投资(INV)增加了0.8%。再加上没有管理者过度自信(CON)参与的影响1.5%,则总体的影响达到了2.3%。结果证实管理者过度自信(CON)使投资者情绪(Sent)对企业投资行为(INV)的敏感性增加了0.8%,总效应达到了2.3%,也证实了假设4。
另外方差膨胀因子VIF都小于10,说明变量互相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证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中介效应渠道的稳健性,本文以一年期股票年度收益率动量指标作为投资者情绪度量指标,在公司治理层面,我们参考姜付秀等(2009)的经验以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所占总薪酬比例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进一步检验中介渠道结论。结果发现,所得结果(见表8)与前文实证结论并没有实质性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前文所证结论是稳健的。
六、结论及未来展望
本文通过把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考察了投资者主观信念调整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塑造”和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过程,进一步验证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过程中扮演的中介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在考虑了“权益融资渠道”和“理性迎合渠道”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投资者情绪塑造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来实现的。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起到了中介效应作用。即高涨或低落的投资者情绪会助涨或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情绪,造成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受到自身情绪变化影响。另外,在证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后,我们发现投资者情绪塑造管理者过度自信情绪越显著,则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敏感性就越强。
在研究过程中,限于篇幅和作者能力,很多问题仍充满疑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也为将来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经验。首先,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描述的是抽象的心理特征,关于两者指标的度量一直是此类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参考以往经验借鉴其他学者的衡量指标,虽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难保被长期肯定,也同样存在片面性。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考虑更加全面的指标确保度量的准确性;其次,以往在对投资者情绪描述中偏重于理论说明,并从投资者行为来推演投资者情绪。这表明我们在对投资者情绪研究中并不是直接对行为主体进行研究而是客观间接研究推导,这并不能使我们真正了解投资者情绪的心理机制和作用机理。在未来研究中,可以结合更具有深度的心理学特征和我国特殊背景来模拟投资者心理变化过程,以及检验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作用机理。
2.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二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不充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没能依据国家、地区及行业等的长远规划,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没有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对于大型骨干项目,没有依据资源报告,对于需利用矿产资源的项目,没有国家批准的矿藏资源报告;对于建设投资估算,没有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依据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对于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必要的财务三率和参数等计算采用自定的办法。
2、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不恰当。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依赖一些“死”数据,在方法上,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引入了动态投资的概念,没能对规定的微观指标和宏观指标的投资时间价值进行计算。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未能执行国家计委印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要求,对财务和国民经济分别进行评价。
3、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论点不鲜明,论据不充分,论述不详细,定性描述多,定量计算差。例如,有的缺少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计算过程,有的缺少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有的缺少主要施工设备的计算方法,有的环境保护篇仍沿用作废的标准,缺少具体的措施。
4、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不完整。一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整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预测、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项目规划方案、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外部配套建设、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经济、社会效益、附件、项目建设周期及工程进度安排、结论等等。
5、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水平不高。
(1)“水份”太大,如有的有意压低建设投资额,降低投资估算;有的有意压低成本,抬高经济效益;有的不分析风险,或有意降低风险;有的在环保措施做表面文章,等等。
(2)“短斤少两”,如报告偏离行业标准内容、深度的规定;总论未能提纲挈领,说明全貌,不能一目了然;市场预测数据较少。
(3)编制不规范,如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四是评价不全面,如在对项目的效益进行分析时,只计算项目本身的微观效益,没有分析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和对社会的影响。
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制度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度不与时俱进,如1983年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国家计委颁发的《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已试行了20年,仍”试行”不止。各行业的可行性研究的规定又各有千秋,有的行业甚至没规定,有的行业虽有规定,但也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如原化工部1992年编制的《化工建设项目建议书内容和深度的规定》、《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深度的规定》在1997年进行了修订,1999年又对1990年编制的《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进行了修订,但现已面临入世放开期限的2005年,却也无相应的下文了。
2、建设单位方面的问题。有的建设单位可以说是“可研盲”和“官僚风”,一是对可研政策未听说,所以研与不研以及如何研是一无所知;二是对建设程序不了解,以为搞可行性研究,就是找几个“能干”的笔杆子关起门来写上几页口号,可行性研究报告就大功告成;三是对可研内容不求甚解,对实际研究工作涉及的相关事项感到茫然,抓不住要点和重点,也不知研究的内容是否对;四是敷衍了事,图省事怕麻烦,不按规定要求办事,明知故犯。
3、编制单位方面的问题。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集中反映在设计单位。对于可行性研究,设计单位存在先天不足,如在人才资源、技术装备、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短缺。
4、审批部门方面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非市场的不和谐音,一些审批部门与建设单位和编制单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情关、关系关、面子关,关关关联,难以逾越。
三、做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相关改进措施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工作[5]。编制人员要有较强的政策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既要熟悉专业技术,又要熟悉各项测定、标准、政策、法规。做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做好以下几点:
1、尽快清理可行性研究的政策法规。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制定、补充和完善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使得可行性研究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该工作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也要符合行业特点,并细化有关条款,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2、严格遵守国家及行业标准。经制定、补充和完善可行性研究规定,其研究方法、范围、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深度规定等标准,相关单位和部门及做作从业人员,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并实行不同行业,不同标准的”对号入座”,不能随意更改。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的规定。1994年国家计委发布了工程咨询业管理办法》(2号令)和《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暂行办法》(3号令),1997年又发布了《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管理暂行办法》(计政研[1997]506号文)。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于1997年和1999年分别颁发了《工程咨询单位执业情况检查和资格复评实施办法》(协政字[1997]023号文)及《关于补充、修订(工程咨询单位执业情况检查和资格复评实施办法)的通知》(协业字[1999]10号文)。以上文件对工程咨询业的管理做了明确规定。中咨协会和各地行业协会在资格认定、年检复评中应严格执行2号令的资格标准,逐条对照,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认定。在年检复评中,要严格审查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对违规和被投诉给核实的单位,要严肃处理,进行相应该降级,取消资格等处罚。
4、加强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人员培训。针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编制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人才的现状,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培训有关方面的人员。培训内容应重点放在: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理论、实践和案例分析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相关软件的应用。
5、严格可行性研究审批和建设程序。国务院1999年下发《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2000年发布《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条例》。目的在于严把建设项目前期质量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做好可行性研究,严禁简化建设程序和超越权限,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达不到规定内容和深度的,评估单位不予评估,审批单位不予审批。
6、强化设计单位的可行性研究质量管理。质量是可行性研究的生命线,要把质量管理当作管理的核心常抓不懈,要树立全员质量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公正、科学、求实的行业道德,认真调查研究,开展研究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资质和能力范围内,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创造条件,按照ISO9000国际标准建立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7、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一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总论应全面、清晰、有序地反映报告全貌;二是摆正需求预测与拟建规模的因果关系。通过广泛、周密的需求、供应调查并据此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计算,预测项目合理建设规模;三是准确评述和落实资源、公用设施等重要外部配合条件以及配套项目的同步建设和方案比选;四是工程设计方案必须建立在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建设条件可能性通过后进行的。五是环境保护和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必须措施可行,投资估算中,应说明投资估算依据方法和标准,必要附表应齐全,以论证投资估算的合理性,资金筹措渠道要明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提供意向性的或协议性的证明材料,测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应提出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的初步方案,并依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做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六是对财务和国民经济进行评价,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基础数据翔实、可靠,不应主观臆断;七是风险分析应对项目主要的潜在风险因素及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四、结束语
总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原因也很复杂,存在于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相关的各个角度着手,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增强可行性研究意识,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确立正确的指导理念等,使可行性研究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穆新华,浅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22
3.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三
【关键词】国有企业;作风建设;问题
1.当前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阳煤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可以讲成绩斐然,效果明显。但客观上讲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一岗双责”意识不强,部分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生产、完成指标上,忽视了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潜意识中有了“轻”、“重”之分;二是制度执行不力,个别领导干部执行制度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形式上,迟迟落实不到行动上,更有甚者存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错误想法,使制度执行成为“夹生饭”,不能真正保证集团公司的重大决策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忧患意识不够,少数领导干部安于现状,干部自身缺乏自信,在职工群众中缺乏威性,缺乏敢想、敢干、敢闯的工作劲头,工作不够主动,没有创新,甘当撞钟的“和尚”得过且过;四是自律意识淡薄,正能量传递不够,极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剖析自我、自我认识”的思想境界,不能够以身作则,缺乏规矩意识,等到酿成错误,“回头看”却悔之已晚;五是群众意识较差,极少数领导干部不愿下基层调研,不能够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对社情民意缺乏深层次进一步的了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风气仍不在少数。
2.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改进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强调要“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国有企业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以优良的作风保证企业转型跨越和永续健康发展。
2.1强化责任制的落实力度
在集团公司2013年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干部大会上,集团公司纪委就明确指出:“当前一些领导人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一岗双责”意识不强,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要求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和突破点,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围绕这一思路基层纪检部门要强化自身学习,全面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是认真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内容要全、覆盖面要广、操作性要强。二是要逐级完善各级干部考核奖惩制度,逐年出台《领导干部责任量化考核细则》,对每一位领导干部按岗定责、细分责任、量化指标,实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考评档次,干部奖励、干部推荐、提拔使用挂钩考核制度,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干部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三制度执行要严,“一岗双责”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企业对组织的郑重承诺,因此必须按照责任制考核标准严格执行,不讲客观、不徇私情。四是领导干部本人要自觉履行“一岗双责”承诺,主动承担“一岗双责”责任,使“一岗双责”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2.2推进制度的执行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用制度保障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领导干部本人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执行制度。二是健全作风建设制度体系,要按照集团公司关于作风建设的有关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关于安全管理、基层调研、走动管理、成本管控、效能监察等方面的制度,规范领导干部请销假制度行为。解决产生不良作风的深层次问题,切实把思想教育的“软约束”同制度规范的“硬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三要强化制度执行力,一项制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讲,还要看执行的效果,要加大对作风建设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惩处力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尤其对“一把手”上级组织要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控。四是要深入推进各项公开工作,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要健全完善党务、企务、事务公开制度,创新公开形式,要充分发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作用,切实保障广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3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
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在2013年党风和反腐倡廉干部大会上指出,当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下降的问题,企业十二项非生产性费用成本控制措施如何落实的问题,全公司安全形势极其严峻的问题,省委省政府要求的投资回报压力较大的问题,亏损、安全事故频发、指标完不成的单位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职工住房问题,大量新建项目开工建设、新单位的制度建设和制度统一问题,都充分体现了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忧患意识的超前性,同时也给出了防范和减轻这些风险的指导性意见。基层领导干部要理清思路、敢于担当、不辱使命,紧贴工作实际,主动寻找差距,分析研究问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要卯足劲头、扑下身子、干出样子。
2.4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自律意识,党的作风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自律意识,这种自律包括廉洁自律,也包括思想言行的自律和权力责任的自律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党性修养,夯实思想基础。二要把自我认识、认识自我作为增强自律意识的主要途径,要勇于反省自我,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能力素质。三正确行使权力,珍惜手中权力,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四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决定,做事公道正派、团结同志、以诚待人、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五正视问题,自觉接受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没有自律意识或者自律意识不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其愿不愿意接受监督,能不能自觉接受监督。如果不愿接受他人的监督,甚至是排斥和拒绝监督,就会出现思想上、政治上的滑坡,自律也就无从谈起,其本人必然会失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2.5要密切联系群众,树立群众观念,就像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那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中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长工作才能,坚定立场信念,取得职工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要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关于领导下访调研长效机制,实实在在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2.6纪检部门要将开展作风整顿作为工作的重要手段
要组织开展思想和作风上的专题教育整顿活动,关键是思想上要重视,认识上要到位,行动上有作为。认真进行学、查、改。一是查思想、看党性观念和进取精神强不强。二是查作风,看工作作风实不实。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等”、“怕”作风。三是查工作,看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高不高。四是查纪律,看遵纪守法和执行规章制度严不严。通过整顿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办事效率,确保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能够做到政治上更加坚定,工作上更加务实,作风上更加过硬,纪律上更加严明。
【参考文献】
[1]陈正祥.加强监督,确保八项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2013(1):21(总第73期).
4.医院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四
一、存在问题:
1、目前工作中创新服务有待加强
2、科室劳动纪律需进一步加强
二、改进措施
1、改进模式,创“患者便利医院”
围绕“一切以患者方便为主”这个基本的思想展开工作,加强导大厅医台,咨询处主动读物意识,同时为了方便患者咨询和就医,医院分别开设咨询电话,网上咨询等服务。做到人性化精细服务,为患者创造更加便利的服务条件
2、优质服务,创“患者满意医院”
围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全院上下推出优质服务举措,推行文明礼仪服务,实施全日制专家门诊制度,加大医疗质量安全考核权重,促使医疗服务社会综合满意度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全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门诊推行的首诊首问首治责任制和全程导医服务模式,使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能够感受到如亲人般的体贴与尊重。
3、高效医疗,创“患者放心医院”
作为一家医院,医疗质量问题始终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核心。基于这点认识,医院领导在充分发挥科室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引进国际国内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加强考核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时,医院一律给患者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分级进行管理,严格规定各类专业人员分级开展诊疗技术的规定,责任到头,实行医疗责任追究制,并充分尊重患者家属的知情选择权。
4、加强劳动纪律,创“一流服务团队”
5.语文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五
一、市局检查反馈现状
在响应市局强力推进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意识,构建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我校结合导学案的推行,积极推进“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改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一些精心雕琢的展示课,容量大、节奏快、个性强、亮点多。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上下功夫、能称之为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不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贫乏。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组织教学的现状看,变味的灌输教学依然顽固地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表现在: “例子”并未当例子用,“听说读写”顾此失彼,人文就是爱国,活动就是探究;此外,还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问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问题,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对语文教育目标设置的不具体,教学方法上的层次性不明晰,教学评价上的不灵活等问题,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低效,让千千万万的教师和学生背上本不应该背负的负担,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语文教学存在的自我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切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
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
三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使语文教学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行为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加上滥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在的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四是教学空间的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阅读教学方式,应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如果依旧套走老路,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更是不容乐观。
五是阅读兴趣的淡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然而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让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养,学生与文章情感产生不了共鸣,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对关键字词不加以引导、理解,学生在阅读中也就不能表现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干巴巴。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长久以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六是阅读评价的缺失。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评价的缺失甚为严重。学生的阅读机会极少,阅读评价更是几乎为零,对于学生毫无激情的朗读,教师并没有给予评价及指导,阅读评价的缺失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整改思路。
1、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每一课的教学具体目标,在详实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下引领学生学习。
2、严格控制教师串讲和提问时间,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构建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灵的舒展,从而倾心去参与课堂实践。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去思考,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感,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3、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新的体验,就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当好主角,把读书的时间、问的权利、实践的机会等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或实验操作中,满足求知的愿望,巩固和运用语言文字,体味文章的喜怒哀乐,感悟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受到教育和启迪。
4、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不但要善于与学生合作,还要善于鼓励学生与老师合作。阅读教学中,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句子,交流问题,教师要予以认真关注,对学生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对不足或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要委婉地指出,让学生及时纠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实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情感交流更加充分,知识的建构更加充实。
5、结合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与社会生活、自然、历史、未来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扩大学习语文的空间,通过搜集处理、调查实践、表达交流、逻辑推理、知识构建、问题解决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语文,感悟生活;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愉悦感和充实感,形成对现实的认识,对价值观的顿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坚强小组合作化学习的指导,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小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汇总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6.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六
一、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缺陷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的管理制度与组织架构,影响 高校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高校的组织文化氛围并影响内部控制参与者的控制意识,是实现具体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整体风险意识比较淡漠。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各高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机遇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高校管理层不同于 企业 管理层,很少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风险意识比较淡漠,在决策上缺少 科学 的风险评估机制,在追求“一流”的道路上过分强调“大楼”等硬件建设。伴随着求大、求新、求洋高标准的往往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为此,许多高校以某项收费权作为抵押,通过向银行借贷的形式筹集资金,并由此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对高校收费的政策稍有变动,看有可能给高校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高校合并”使许多高校的院系重新组合,内部空间布局发生调整,造成一部分校区资源紧张,另一部分校区资源闲置。所以,资金严重不足和资产严重闲置成为许多高校比较典型的现状。
(二)决策机制有效性和决策制度的完备性等较薄弱。高校一般都是专家治校,但经济管理专家在高校管理层担任职务的并不多。虽然有的高校设有总会计师职位,但总会计师在决策中的影响力有限,在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高校主要领导兼任校内重要法人单位法人代表或董事长职务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必然会造成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对该类校内法人单位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以致有些校内法人单位游离于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之外。
(三)决策机构权力和职责不明确。许多高校设有校(院)务会议、财经领导小组、基建委员会、收费领导小组等决策机构,这类机构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职责重叠、权力和职责分配不明确现象,集体决策只是形式,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无法体现。例如,很多高校为了建设新校区而成立“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但由于缺乏授权机制,对指挥部与校基建委员会、校务会议、财经领导小组、招投标领导小组、基建处等机构的权限没有合理划分。指挥部的总指挥一般为主要校领导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容易在工程预算、招投标、工程变更、工程决算等控制环节上出 问题。
(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高校组织架构中地位偏低。高校资产基本上都是国有资产,高校的经济实体也都属于国有,但是,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归属于财务部门,在人员编制、管理权限等方面都受财务部门影响,对国有资产安全的监控力度不强,对高校或其下属经济的投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组织文化对内部控制影响不够。内部控制受高校管理层道德价值观、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组织文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如具有领导集体决策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效果明显强于领导个人决策的高校。但是,当前高校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多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很少将内部控制提升到组织文化建设层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一般只局限于高校会计系统内,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如此必然影响到内部控制在高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上的缺陷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上的缺陷主要有:
(一)合同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缺陷。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高校内部职能管理部门、二级单位的自主性经济活动越来越多。这些经济活动涉及各类经济合同,许多高校对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能隐含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各类经济合同没有制订统一的规范。如某高校下属经济实体没有经过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对外签订了一份加盖系行政公章的技术协议,后因不能正常履行合同而使该校遭受五百多万元的经济损失。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建立订立合同和管理合同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没有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对合同实行归口管理,擅自对外签订合同;三是合同的文本不规范;四是印章的使用权限不明确,有的甚至未经批准私刻公章。
(二)货币资金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缺陷。高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会计系统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包括财务部门及其下属经济实体的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主要体现在防盗窃、防贪污、防诈骗等方面。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货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特别是出纳与银行对账职能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但有的院校由于会计人员编制不足,安排同一个人担任出纳和对账工作,为货币资金安全带来隐患。为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教育 部和财政部规定高校实行银行对账单“双签”制度,即高校财务部负责人必须对每月的银行对账单审核签字,然后再交由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签字,并报经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或总会计师审核签字。“双签”制度有利于明确货币资金安全责任,但很难真正执行到位,因为很多高校的货币资金流量非常大,有的一个月就有上万笔货币资金流进或流出,审核和复核工作量太大。
7.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七
一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1. 阅读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 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 好多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老师强调要多看课外书, 但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囫囵吞枣, 受益不深, 无法体会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 没有时间和精力
很多学生把没有搞好课外阅读的原因归于没有时间和精力。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学生负担过重, 没有一点活动余地, 课程越来越多, 不少学生整日被动地应付学习、应付考试, 只能放弃课外阅读。
3. 怕影响学习
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家长仅占很少一部分, 这种支持是有选择的支持, 只允许学生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真正以增强学生的素质或者照顾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而鼓励课外阅读的家长却很少。
4.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农村中小学校一般都有了图书室, 但是学生却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并且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 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措施
1. 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
学生能否坚持进行课外阅读并养成阅读习惯, 关键在于兴趣的培养。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动机的培养, 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 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向学生列举著名文学家以及作家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文学素质的事例, 介绍一些名著梗概;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开展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成语故事会等。再次,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有必要的。一般初中学生的自制力还比较差, 如果学校支持全校师生的阅读行为, 经常组织一些读书活动并予以奖励, 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2. 提高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课内是基础, 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延伸和发展。课外阅读的意义在于开拓学生视野,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就是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 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 增强语文修养, 提高语文能力。“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形象地强调了多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课外阅读不仅是人在学生时代所必需的, 而且也是人的一生所必需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支持、鼓励并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
3. 指导阅读方法, 做到读有所得
第一, 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为了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至关重要。计划要细致, 分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初一、二学习任务较轻, 可利用在校和假期读完《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篇目, 寒暑假可自选篇目进行阅读。
第二, 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 有助于学生将对经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的阅读由随意性、消遣性提升到有意识的研究性、积累性阅读。让学生真正读有所获。 (1) 让学生阅读作品前首先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2) 多种阅读方式融合。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略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 精彩部分和主要内容要精读。 (3) 做好读书笔记, 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多种方式,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 建立阅读评价方案, 促其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比赛, 进行读书比赛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 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 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读书就能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让孩子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天空。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语文学习具有人文性、工具性, 语文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素养。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差异性很大,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课外阅读, 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的人寥寥无几。因此, 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迫在眉睫, 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8.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八
关键词 建筑防火设计;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28-01
1 建筑防火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规范不合理运用。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已暴露出大量的使用处方式防火设计规范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这类暴露出来的问题,目前各地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召开专家论证会解决。不能仅靠他们以往的经验作判据,还需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手段提高火灾危险性评估的科学合理性。目前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不够到位,使得一部分性能化防火设计工作实际上没有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2)安全疏散。建筑的垂直交通,平时主要依靠电梯和自动扶梯等设备。起火时如果继续运转,烟和火有可能由梯井向上蔓延,或由于电缆等受消防用水的浸蚀而操纵失灵,或由于骤然停电而中途停梯。因此,火灾时必须停止使用电梯而靠楼梯来进行疏散,楼梯必须能防火、防烟。
3)消防扑救能力。现有消防设备很难达到建筑的高度,如通常使用的折臂式云梯车只能达到24 m-27 m,消防车上的水泵和龙带的有效水柱不可能过高,消防队员登高扑救的距离也受体力影响不可能过高。所以,建筑必须设置能经受一定压力的室内消防管道和加压水泵等有效的消防设施,立足于在建筑物内自救,才能保证安全。
4)烟和火的蔓延。建筑中设有大量电梯井、楼梯井、各种管道井、垃圾竖井以及空调管道等等,形成大大小小的许多“烟囱”。火灾时,烟和火极易由此向上蔓延,必须设法加以防止。
5)风、雷、地震等的影响。建筑受外部风力的影响,以及室内外温度的不同而产生压差等气流作用,火灾时火势蔓延快;由于建筑物高,容易落雷或受侧雷引起火灾;地震时,建筑中的煤气、消防供水管道以及电梯轨道等容易折断而引起火灾、断水等次生灾害,影响消防扑救和安全疏散。
2 建筑防火设计改进措施探讨
1)总体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建筑位置应有方便的道路通过。要求既宜靠近主干道,便于建筑中大量人流的集散,又便于消防时的交通组织与疏散。建筑中为阻止烟火蔓延必须进行防火分区,即采用防火墙等把建筑划为若干区域。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长度超过150 m要设防火墙,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为2 500 m2;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 m、1 200 m2和60 m、600 m2。一、二级防火等级的建筑防火分区面积限制在1 000 m2或1 500 m2内,地下室则控制在500 m以内。防火墙应为耐火极限4小时的非燃烧体,上面如有洞口应装设甲级防火门窗,各种管道均不宜穿过防火墙。不能设防火墙的可设防火卷帘,用水幕保护。
我国《高规》对裙房作了明确的规定: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的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 m、深度大于4 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2)防火分隔设计。为了保证登高消防车灭火操作的要求,及防止火势飞扬蔓延.建筑总体设计应保持建筑间的防火间距,带有危险性质的设备用房应远离并分区设置。为防止火势通过辐射热等方式蔓延,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间距。一、二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得小于6 m,它们同三、四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物的防火距离分别为7 m和9 m。建筑因火灾时疏散困难,云梯车需要较大工作半径,所以主体同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3 m,同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5 m和18 m。厂房内易燃物较多,防火间距应加大,如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之间或它们和民用建筑物之间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0 m,三、四级耐火等级厂房和其他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2 m和14 m。生产或贮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厂房或库房,应远离建筑物。
3)消防给水系统的形式。对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形式的选择,首先我们应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其次我们应尽量选用经济合理的供水形式。
按服务范围分: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和区域集中的消防给水系统。建议尽量采用区域集中的消防给水系统就如上述:邻近建筑共用消防水池,但这往往得不到推广。主要原因是各开发商不能协调好,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能够牵头,共同解决管理及费用的问题,使几方面都能够接受。
按高度来分:分区水和不分共给水。当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不大于0.80 MPa时,采用不分区给水形式,当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大于
0.80 MPa时,采用分区给水形式。
分区供水方式又包括:并联分区供水方式;串联分区供水方式;减压阀分区供水方式。并联分区供水方式:各个分区互不干扰,自成体系,对系统更加安全可靠,但造价高,维护管理较困难;串联分区供水方式:各区水泵压力相近或相同,不需高压泵,高压管;但水泵分散,管理困难,同样造价高;减压阀供水方式:系统简单,造价低,管理方便,笔者建议尽量采用此种供水方式。此种方式可以保证经济,安全的要求,维护管理方便,但对减压阀的要求较高,应采用可调式减压阀,设定阀后压力并保持恒定。只要一套水泵,一套水泵接合器,一座水箱,一套电控设备,造价大大降低。
4)安全通道设计。规范要求建筑周围应设宽度大于4 m的环行车道。或设不小于15 m×15 m的尽端式回车场。为减少火灾伤亡,建筑设计要考虑安全疏散。如果建筑物总长度大于220 m或临街长度大予150 m则应设置净高、净宽均大于4 m的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公共建筑的安全出口一般不能少于两个,影剧院、体育馆等观众密集的场所,要经过计算设置更多的出口。楼层的安全出口为楼梯,开敞的楼梯间易导致烟火蔓延,妨碍疏散,封闭的楼梯间能阻挡烟气,利于疏散。防烟楼梯间因设有前室,更有利于疏散。建筑须设封闭的或防烟的楼梯间,楼梯间应布置成有两个疏散方向。建筑应增设暂时安全区或避难层,还可设屋顶直升飞机场,从空中疏散。疏散通路上應设紧急照明、疏散方向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
建筑在对应部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能够达到疏散和扑救通道上无烟的目的,从投资方面又低于机械排烟系统,是可行的。其裙房的楼梯间内可统筹考虑布置。其风压值应为防烟楼梯间50 Pa,前室、合用前室、封闭避难层25 Pa,既能方便疏散安全门的开启,又能保证安全地带的压力,对烟气起到排斥作用。同时,建筑封闭避难层内设置机械加
压送风设施,除满足避难层内一定的正压值,防止烟气入侵,也为躲避在避难层里的人们提供呼吸用的新鲜空气。
3 结束语
建筑防火设计及消防设施施工是建筑设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工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程。随着建筑物的体量和高度的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消防设施的安全程度、供水的可靠性和建筑物抗御火灾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消防设施安装质量的好坏,对建筑消防设施是否能够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东海,王殊,朱明.建筑防火设计方法的思想回归与创新[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5.
[2]任春霞.建筑防火设计之性能化理念[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1,10.
[3]王冬,周丹.建筑防火设计中有关防火分区问题的几点看法[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6,8.
[4]刘贵,郎鹏,张格梁.浅谈建筑防火设计的若干误区[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6.
9.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九
-------------------------编辑整理: 出纳工作内容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随着行业竞争风险的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变动的资料”。应当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的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通常也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会计的客观性,也就是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代财务三表体系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在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50%~60%,而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其品牌价值也已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在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中,巴林银行直至1995年2月末倒闭时,其1994年的报告仍未实际完成,导致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由此可见,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无疑正走向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拓展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所蕴含的无穷机会与风险及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和网络的诞生,把全球联成一个“地球村”。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运用各种检查制度成功地封锁信息的传播。这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改进信息模式。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随着行业竞争风险的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变动的资料”。应当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的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通常也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会计的客观性,也就是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代财务三表体系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在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50%~60%,而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其品牌价值也已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在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中,巴林银行直至1995年2月末倒闭时,其1994年的报告仍未实际完成,导致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由此可见,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无疑正走向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拓展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所蕴含的无穷机会与风险及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和网络的诞生,把全球联成一个“地球村”。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运用各种检查制度成功地封锁信息的传播。这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改进信息模式。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二,改进信息模式。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财务报告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如经营业绩信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非财务信息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自然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应当明确的是,财务报告制度的改进,目的在于为建立一个有效的扩大就业范围、维护雇员利益和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完整的会计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
2.编制实时报告,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
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预测未来的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将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进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这并不难作到,因为由账户数据转化为财务报告数据的复杂运算过程,已被编人计算机作为算法程序,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完成,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不再有技术上的问题。
3.改进信息披露方式,增加财务数据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所理解或十分熟悉”作为假定前提的。而这一假定前提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普遍适用的基础,因为它们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素质。而对我国的许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企业家群体来说,会计信息可能只是一堆读不懂的数字。因而,改进信息披露方式,比如可以将企业与诸如因特网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通过网络采取灵活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综合及明细的会计信息,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在信息需求与使用上的差别与偏好。此外,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仍未脱离传统财务报表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的依然主要是需由他们分析后才真正变成有用信息的数据,缺少来自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企业财务报告中,增加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会提高现有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易读懂。至于分析的具体内容,应视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行业特点而定,但总离不开收入、费用和成本、利润及现金流量变动等主要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披露大量表外信息,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10.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实验教学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农村中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客观条件制约,致使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二是因教师、学生对物理实验重视不够,使物理实验不能正常开展。三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实验习题化,变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四是教师预先选择好实验仪器,设计好实验步骤,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模式进行实验。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条件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农村中学物理实验仪器、实验设施极度缺乏,虽然部分学校经“普九”对物理仪器进行了配备,但部分易损易耗仪器得不到及时修理或补充,致使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或很少开展。
2、教师方面的原因
有些教师对实验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意开展实验教学。这主要表现为:(1)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不如做实验练习题”;(2)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考试时又不考学生实验操作,即使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查也不影响笔试成绩;(3)认为物理现象简单、司空见惯,没有重做实验的必要;(4)有些实验以前做过,但效果不好,不愿意设计新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学;
(5)有些实验准备费时,不愿意多用时间去准备;(6)有些教师怕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损坏仪器。
再次,有些教师因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从而不愿意钻研实验教学方法,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学生方面的原因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不遵守规则,不按操作要求做实验,造成仪器损坏,从而影响实验正常开展。另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费时,考试不考动手操作”,没有必要花费这些时间,缺乏主观能动性;个别学生对实验存在畏惧心理,怕实验失败,操作时思想紧张;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不易做成功,不能获得成功的快感,慢慢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和信心。
采取的几点改进措施:
1、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实验
学校应更新观念,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给予保证。教师要树立以
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真改进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
2、加强学生实验,多媒体演示实验作为补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设置做实验的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实验探究的阵地。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做一些实验探究,课本上的小实验和课后的做一做,增加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机会。多媒体技术可以对物理实验室内所无法完成的实验进行逼真地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会使学生理解透彻。因此,要使多媒体技术成为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补充手段。
3、改进实验教学,突出趣昧性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不要让学生机械地搬用,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鼓励学生自制仪器进行实验,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替代原有的器材做各种实验。要注意技能规范与思维创新的融合,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组织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实验教学,每学期定时举办规模较大的实验竞赛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
4、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合乎事物发展的新规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
11.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 手语翻译 改进措施
一、前言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发展迅速,聋人越来越积极地参与社会,也拥有更多机会接受教育。但是语言沟通障碍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缺少手语翻译专业人员,聋人群体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听障人士数量众多,而手语翻译员寥寥无几,市场缺口相当大。
二、手语翻译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语翻译市场的需求不断上升,拥有手语翻译业务需求的公司和机构快速增多,但是综观国内手语翻译市场,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手语翻译业务的快速、准确等方面的要求,一些制约手语翻译服务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具体来说:
(一)手语翻译市场混乱,没有起到规范和引领的作用
自2007年手语翻译成为一门职业后,中国手语翻译行业迎来的新一轮发展契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加之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主体自身管理、自律能力的缺乏,国内手语翻译行业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没有品牌效应,没有质量保证。一些不够资质标准的手语翻译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使得手语翻译行业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普遍不高。从全国来看,手语翻译相关企业和机构设立已经遍及省级城市,发达地区的地级市甚至县级市也都出现了一家或几家手语翻译培训企业和机构。但是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知名品牌的手语翻译企业和机构鲜少,有些甚至是伴着专业语种翻译为主的综合翻译企业和机构。像这种没有知名的品牌,产业化水平不高的手语翻译单位,无法对手语翻译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规章制度与评价标准
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统一的质量管理是制约手语翻译市场良性发展的又一阻碍。当前国内手语翻译市场还缺乏有力的行业规章制度或是监管机构来规范手语翻译市场运行,译员(翻译机构)与客户双方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特别是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术语,手语翻译人员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译文质量低劣。
(三)市场需求不协调,导致内部消化不良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约有3万听力损害的新生儿出现。面对着与日俱增的手语翻译市场需求,国内手语翻译专业机构发展明显不足。加上缺乏相应的手语翻译专业培训体系,国内翻译市场的发展日趋缓慢。
三、对策与建议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国内手语翻译市场健康良性发展,本人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规范行业行为
规范行业行为是解决手语翻译市场混乱的关键。虽然手语翻译已经被国家劳动部门喻为职业,但是并没有相关行业规范出台。所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就手语翻译服务接洽,服务标识,服务流程,译前准备、手语翻译过程用户反馈和质量跟踪、责任,保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虽不具有强制性,但为规范手语翻译服务市场和拓展协议行业职能有一定积极意义和促进效果。
(二)建立高水平的专业手语翻译队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手语翻译业客观要求我们要能抢占市场并且始终保持竞争力,其核心就在于建设高质量的手语翻译人才队伍。建议成立手语翻译行业协会,协会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办学和手语翻译培训机构认证。只有加强对手语翻译人员的专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和手语翻译人员的专业培训辅导,才能防止从业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对于手语翻译者自身来说,加强自己外专业的同时也要加强所涉及的行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文化底蕴积累,成为一名“杂家”,才能胜任更高层次的手语翻译工作。同时还可以效仿国外开设手语翻译从业资格和等级水平考试。通过开展对手语翻译从业人员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加强手语翻译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也为手语翻译专业相关学校学习和培训指明了方向。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表彰有成就的手语翻译者,调动手语翻译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加认真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手语翻译工作。
(三)构建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质量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体系是手语翻译服务业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来说,质量是第一生命,对手语翻译员来说,职业道德是从业的根本。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手语翻译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服务水准,有利于拓展手语翻译业务空间,有利于扩大手语翻译培训机构和企业的信誉度。建议通过构建手语翻译官方网站和官方服务机构,通过制定手语翻译服务硬性标准和条例,规范各行业手语翻译质量标准,一方面为今后手语翻译培训机构和企业对翻译质量鉴定提供具有很强参照性、操作性、可比性和权威性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手语翻译培训机构和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手语翻译培训机构和企业向规范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四)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
一是建立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软件更新和数据信息管理,构建开放高效低廉的手语翻译服务业务系统平台,将彻底改变手语翻译服务的工作方式,推动手语翻译服务业的普及化进程。
二是充分利用和汲取现有国内手语翻译专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长处和优势,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合作去共同开拓业务,实现规模效益和规模竞争力。我国现有的中小手语翻译培训机构和企业可以自发组织成手语翻译服务协作联盟,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使原来不能形成的规模、缺乏竞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联合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的手语翻译服务企业联合体。
参考文献:
[1]邓彧.手语翻译职业化——中美澳对比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
[2]何冬梅.法庭手语翻译:探讨译员的中立性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陈权.中美两国手语翻译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12.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十二
1 玉米施肥的现状与不足
有些农民由于缺乏肥料知识,对各种肥料的特点和作用不了解,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1 底肥缺失明显
施肥有着重视氮肥、缺乏施用磷钾肥,基本使用化肥、少用甚至不用农家肥与有机肥的情况。实际上,农家肥等可以给玉米供应更全面的养料,给玉米生长期快速成为壮苗奠定基础。
1.2 多施肥多浇水的误区
想当然地以为多施肥多浇水就可以提高产量。当前鲜食玉米基本是城郊地区种植,这些地区离市场较近,销售渠道畅通。这些地区的农民商品意识与经济意识比较高,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对高产更有热情,因此多余施肥多多浇水,导致了物力浪费,及产生一系列土地、水源的污染问题,也不利于玉米的质量提高。
1.3 玉米种植面积明显缩小
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较1999年缩小了近五分之一。而且玉米品种单一,难以高度商品化。特用玉米、食用玉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普及面积依然有限。
1.4 缺少深耕深翻,耕层普遍较浅
有许多地区长期以来使用小型农机具作业,很少使用大型深耕深松机具,致使耕层普遍在15cm左右或者更浅,活土层薄,土壤通透性明显降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对水、肥的调节能力很低,不利于玉米高产优质。
1.5 对施肥作用的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农民并没有意识到施肥的本质,甚至想当然地认为多施肥、勤施肥,按照经验就可以了。部分农业知识推广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却不去研究如何才能让农民真正掌握。
1.6 农业生产的阶段性致使施肥缺乏全局观
农业生产的整体化,可以大大提高生产质量,节省入力物力。但农民长期习惯了阶段性的农作物管理,播种、施肥、收割没有共同一致的规划,即使同样作物种植区的农民也往往疏于交流,相关农业部门通常只核查农作物的产出数量、面积等和绩效有关的内容,却不关注具体施肥的效率。造成农民往往没有完全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如此一来,政府大力推广的农业并未能加深相关部门和农民之间的联系、优化农业生产。
1.7 相关技能不够
从目前农民的施肥技术来看,其施肥方式有的仍因袭了陈旧的东西,跟不上新时期的需要。最常见的表现有农耕急速的更新、创新不多,思维方式比较单一,所学的知识落后于时代。
2 改进玉米施肥现状的措施
2.1 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大量元素为主,微量元素为辅。根据玉米的需肥规律应做到施足基肥,轻施苗肥,巧施秆肥,重施穗肥,酌施粒肥。
2.2 适时深耕,合理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率
旱作区要重视节水和合理灌溉,提高水利用率,做到水肥协调。同时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配套沟渠,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构建土壤水分库和养分库。
2.3 叶面追肥
玉米生长前期,在对玉米病虫草害防治的同时,药液里适当加入尿素、磷酸二氢钾、植物生长调节剂,既可对玉米病虫草害起到综合防治的效果,又能起到一定的增产作用,但是采用叶面追肥的方式,一定要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2.4 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
因为农民平时的劳作较为繁忙,完全脱产来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各自然村、乡镇可以实施上午工.作,下午学习的形式,为农民开展多种多样的专业培训班与技术交流活动,或举办知识讲座、播放科技电影多方面的学习课,从而让农民可以对玉米施肥技术有着充分的掌握,能够学习到优秀的施肥方式与新技术。
2.5 在生产中根据实际效果不断改进
做好玉米施肥工作,注意按科学标准来操作,具体做法要在实践中检验运行效果,观察分析期间出现的问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总结有效的玉米施肥方法。
3 结语
玉米施肥方式的改进,是农业生产的一次重要完善,它的实施扭转了农业生产中施肥的不足,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了科学的施肥方法,不止对玉米生产,对其他农作物的生产也有阵重要的借鉴意义,优化农民的的日常生产模式,使他们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他们的思想更加进步,为后面的生产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玉米施肥的改进明显提高了不同农作物的生产效率。由此可见,玉米施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对农业生产有着良好的效果,其影响不但是现实的,而且是深远的。
摘要:伴随农业科技的完善与推广,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但有的环节却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为此,笔者论述了玉米施肥的现状,从思想观念、专业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玉米施肥的不足,阐述了当前玉米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玉米,施肥,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佟桂姝,李德忠.谈套种玉米的追肥[J].河北农业科技.1982(04).
[2]涂良地.发展旱粮增产增收—永安市西洋镇种植玉米取得显著效益[J].三明农业科技,1995(02).
[3]梁关会,秦纪新,张杰.夏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 2011(12).
[4]李东春.浅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0(09).
13.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十三
公司已经走过_年的风雨历程了,在_年的风风雨雨中,每当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和重大变化时,公司总是以积极姿态及时调整自己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方式及经营方略,以顺应形势的变化,力求在新形势下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也是公司55年得以不断进步的经验之一。2001年,公司实行了项目管理体制,对公司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也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改变了员工的思维方式。随着公司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初期项目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亟待在今后的工作和改革中应对和改进。主要有:
短期行为:项目管理是以单一工程为单位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就具有短期性。在管理过程中,大多数项目管理者为了项目效益的最大化,拼设备、吃公司老本,不注重设备的长期管理,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反正这些资源都由公司提供,加之公司对设备管理维护评估考核的可操作性较差,对项目人才培养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反而对项目成本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故项目管理者不愿干这吃力不讨好、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致使公司每年都要发生大额的设备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隐性浪费极大。
主人翁意识淡化:项目管理改变了传统用工方式,加大了竞争,使员工产生了危机感。但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由于项目对人员的使用尤其是对人员下步走向没有相应权力,加之公司只对项目班子进行考核,而公司规定的项目部对所属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不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造成项目部对所属员工的制约性和约束力下降,员工的工作责任心自然下降。另一方面使员工产生“项目是领导的、我是打工的,项目成败与我无关,工作好坏与收入高低无关”的想法,加之较成熟的专业人员匮乏,滥竽充数、应付、点卯现象较严重,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下降。
对班组控制力不足:笔者较长期在贵阳地区从事房建项目管理,相对而言该片有一定的专业劳务市场和通行的市场规则(虽不尽完善),班组相对容易管理。近期从事市政项目管理,该片公司没有完全形成竞争的劳务市场(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但愿只是笔者的一种不正确的感觉,但笔者在所属市政项目的确有这种感觉),劳务承包不象,劳务分包不是,漫天要价,只吃肉不啃骨头,利益要享受,责任确不肯承担,合同价内利益要,合同价外利益也要插足,输打赢要,动辄以停工和民工围攻相要挟,没有市场规则,项目管理实施难度很大。
合同管理不完善:在与业主方面:一方面是大的市场环境使然,合同双方不在同一平等线上,多数业主只执行对自己有利的条款,不利条款尽力回避;另一方面也存在项目管理基础薄弱、索赔意识不强的原因,合同内的资料都不能及时完善提供,何谈合同外的索赔。在班组方面:一方面是班组合同意识差,只能赢不能输;另一方面合同条款不细不完善,对材料定额消耗、安全、质量、工期损失方面没有制约班组的相应条款,浪费现象严重,项目承担了所有的经营和管理风险。两相夹击,企业效益怎不流失。
环节衔接薄弱:在公司部门与项目部、项目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班组之间都存在着工作衔接上的不够畅通,一些项目部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向公司部门反映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有时甚至是泥牛入海无消息,项目部解决问题的捷径往往是直接向分管或主要领导汇报,增加了公司领导的工作量。由于项目部系临时组建,人员相熟不多,磨合需要时间和过程,而项目合作管理一是需要制度二是需要默契。项目运作初期各项工作都急需全面铺开,默契配合更显重要,因此,公司近年的项目中,较长时间搭档的班子工作运转较顺利,新搭档班子问题相对较多。同一地区项目与项目之间没有沟通的桥梁,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周转材料浪费较大。
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是政府管理部门对项目施工管理和特种作业人员都要求持证上岗,而项目持证人员寥寥可数,与政府管理部门要求相差甚远,主要靠作假和“勾兑”来解决,与大型一级企业不匹配。另一方面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员太少,这可能与公司提拔使用人才的机制有一定关系,近年来,公司及项目行政主要管理人员都是从技术干部中选拔,较成熟的技术干部从事行政管理,使相当部分的的技术干部误认为只有当项目经理才是事业的成功,无心钻研技术业务,对几年未能当上项目经理便无心“恋战”,想方设法跳槽去挣“大钱”,这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公司对技术干部关心的较多,对配套管理的材料、机电、安全、行政工作人员和党群人员关心的相对较少,对技术工人关心的更少,而这部分人员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项目的效益往往在管理过程中流失,造成公司预期与实际效益有较大差距。成熟的专业人员少的直接结果是管理水平下降,传统优势项目不断丢失,不断重复低级错误和效益的流失。
项目成本管理粗放:据笔者对部分项目的了解和与部分项目的经理交往交谈中了解到,相当部分项目对成本的控制停留在宏观控制上,对微观管理工作做的较少,尤其是对材料的定额消耗考核少,经济活动分析时则是以合同价与总消耗做简单对比,对设备的实际损耗状况未进行考核,挖潜节能的空间被压缩,甚至方向不甚明确。这也与管理人员管理素质下降有直接关系。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也影响着公司的信誉和发展,亟待公司在深化改革中逐步解决。以笔者不成熟的想法,当前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全员的主人翁意识教育和培养。虽然现行管理体制员工只是企业生产力资源中的其中一种资源,但他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和十分活跃的资源,尤其在我们这种科技含量不高的劳动力密集施工企业,在上下游业务还需要中游业务支持撑阶段、资本资源还占不了主体情况下,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管理理念上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泰勒式制度管理方式、把人当作机器式的管理方法在现代靠人才竞争、靠资本竞争时代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在公司制订政策和发生行政作为时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在项目依然是公司主营收入阶段,收入分配应该向项目人员适当倾斜。通过政策调整使员工感受到他们依然是企业发展的依靠力量,企业和员工共荣辱、共利益,增强公司的凝聚力,保留住一线管理骨干力量和基本技术工人,要通过用人机制的改变和竞争使员工产生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的精神状态,避免因内部竞争削弱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同时,加强员工教育不仅是党群部门的工作,而且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员工教育不能仅仅以开了几次会、搞了几次活动来衡量,关键要因人因事施教,内容要坚持以职业道德和岗位职责为主,要注重效果,不能搞花架子。
2、加快劳务市场的培育。公司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基本形成了管理型施工模式,劳务市场的形成对我们十分重要,公司近几年在贵阳的房建项目运作的比较成功,基本经验之一是公司在贵阳掌握有一批能产生竞争的较为专业的房建施工队伍。铁路、公路、市政方面虽然也各有一批施工队伍,但由于过去上述项目利润大且实行工料同包,使上述项目分包队伍形成了过度逐利的恶习,项目也养成了粗放管理的习惯。公司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几年前开始推行班组工费分包,06年又开始组建劳务公司,方向是正确的,但步伐不快。另一方面,公司要面向整个建筑劳务市场(当然,这个市场需要政府的努力和规范),进行多个选择,形成竞争态势,避免形成新的劳务“垄断”。同时,与劳务公司的合作要有平等、合作、互利、双赢的理念,要发挥龙头作用,不能以“老大”自居。要根据分包方式的不同,完善、细化分包合同,将公司经营、项目管理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将容易发生问题的管理内容在合同中要有明确的表述,对不易管理的易耗材、小型机具、周转次数较少的如竹胶板、木模等可同期分包或规定定额消耗量,以减少材料消耗和浪费。
3、加速人才培养。当今的竞争焦点是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办证。在国家日益规范建筑市场的情况下,这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除为经营办理相关证照外,还要为项目
管理办理相应证照。二是提高人员素质。公司目前的项目经理绝大部分是从技术干部转行而来,其中一部分对行政管理、物资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等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有些甚至是凭感觉、凭意气处理一些工作,给项目管理留下的隐患或潜在危害较多,所有项目经理都应该经过相关知识培训后才上岗,已上岗的也应补课,公司每年都应组织这方面知识的培训。项目管理需要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人员,其他方面的管理人员不可或缺,也应该是人才,不能倚轻倚重,其他管理人员的培养同样重要。在人才培养费用方面,公司对项目应实行激励机制,项目发生的相关培养费用在产值收益中扣减,不占项目成本开支。三是留住人才。留人要留心,除必需的经济待遇外,政治上的关心、事业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怀同样必不可少,尤其是政治、事业方面的关心帮助是更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年青技术干部所看重的。要扭转只有当领导、当项目经理才是“成才”观念,鼓励更多的人员当专家,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四是吸引人才。目前公司依然走的是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人才培养道路,企业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培训费用,不妨缩减部分初级培养,招聘部分有几年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从事项目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成熟者签订员工合同,以减少从见习生到初级管理者这段时间的培训费用,也可解决管理人员缺乏的状况。
4、扩大项目的部分管理权限。主要体现在用工、工资分配、员工考核方面,在用工(包括管理人员)上:由项目自主选择,公司只规定管理费用额度,具体人员不予硬性搭配;在员工工资待遇上:公司规定项目工资总额,具体人员工资由项目与员工商谈;在员工绩效考核上:项目可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对员工进行奖惩,报公司备案,以充分发挥奖金的及时激励作用。项目班子成员的任用、工资标准、考核仍有公司进行。
【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推荐阅读:
加强和改进司法作风建设活动的整改措施12-11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10-30
浅论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2-10
干部作风建设存在问题07-16
作风建设查找问题和整改措施11-07
行政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1-17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3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25
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