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2024-07-06

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共10篇)(共10篇)

1.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篇一

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确实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但使用范画不当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作为教师,不能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免疫性”地向学生说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那么就可能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的同时,使这些“负面影响”逐步扩大。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就这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对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与宋东梅老师商榷。

关键词:美术教学 范画 利弊 应对 商榷

发表在《中国美术教育》(200 6年第1期)上的宋东梅老师的文章《浅谈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以下简称宋文),较详尽地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选用不同类型的范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正确的作画过程,增长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整个美术教学的质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读后仔细揣摩,总是感到文章只是说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也就是说该文遗憾地只讲了范画在美术教学发挥作用中好的一面,有利的一面。而对运用不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弊端却尚未提及。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处在变化之中,有时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得出的答案难免片面。

作为一名大学的美术教师,在以往的许多课程中,我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确实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也发现,有时因使用范画不当也带来一些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是潜在的、微小的,但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不能低估的。尤其是作为教师,不能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免疫性”地向学生说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真正地“防患于未然”,那么就可能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的同时,使这些“负面影响”逐步扩大。我们应该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思索、分析和认识范画,赋予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新的内涵,发挥它的正面作用,克服它的负面影响。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就这个方面的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并介绍一下自己的应对措施。对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兼与宋东梅老师商榷。

一.范画是“临摹教学”的产物,片面夸大其作用,单一地用范画临摹代替对物写生和记忆想象创作,将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随着科技和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在加强对学生写实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其对学生创造才能方面的重要教育功能,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各高等艺术院校在专业基础训练中,比较重视创新思维的训练,加强了以创造性表现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而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美术基础教学中,受传统中国书画传习方式的影响,仍然沿袭着临摹教学的落后教学方法。其实这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缺乏美术启蒙教学的引导,不要说进行记忆和想象创作,就是直接进入对物写生的基础训练难度都非常大。传统的临摹教学比较省力而有效,课堂教学也好组织,于是长期沿用借助范画进行临摹教学或变相的临摹教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在临摹教学中,老师把范画(或步骤图)当作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挂图一样的最直观的辅助教具,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用范画临摹代替了对实物的观察与写生。

在美术教学的初级阶段,适当地利用一些范画,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其引导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正如宋文所说:“它能最直观地将绘画的知识、技能有序完整地展示给学生。”但是如果片面夸大范画的作用,真的把范画当作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成为美术教学中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教学方法,那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反面。

学生在临摹中,是通过范画来认识形体,他们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物体的体验,认识不到其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临摹中,他们不需要对画面中构图、图形、色彩、线条等造型元素作出自己的审美选择,他们只是从平面到平面,间接地感知形体。这种平面上的“纸上谈兵”,使学生思维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临摹训练如长期、单一地进行,必然导致学生视觉感官能力的退化,限制学生手和大脑的发展。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也只能“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一旦离开范画样本,面对实物写生和进行记忆画创作,就将一筹莫展。单一地临摹,使他们有眼睛不会看,有脑子不会想,有手不会画,只能照着老师和古人的范本模仿描画,在作画过程中缺乏创意,逐渐失掉自我。

要克服这一弊端,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一是只把临摹范画当作美术启蒙教育的开始部分,而注意把临摹范画与写生和创作结合起来;不能用临摹教学替代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注意引导和保护学生创作才能的 发展。二是指导学生面对范画作反向思维,临摹时设想一下画面中的物体在真实生活中应该是怎么样的?范画作者是如何将生活中的对象“翻译”成画面的形象的?现在再把它“翻译”回生活中的面貌加以认识。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还原生活。比如,根据范画的构图样式,摆一组相同的静物;或者把学生带到范画中描绘的实际景物面前讲解范画。通过将自然景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感悟范画作者创作中的独特处理技巧,这样从临摹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范画如果搞成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标准答案”,势必严重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影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将使学生作业出现“千篇一律”的雷同。

正如宋文所述,“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需要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范画‟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范画,向学生形象地贯彻教学意图,明确教学方向,提出教学要求;学生则通过范画理解和把握教学要点,正确认识作画过程,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对范画在教学中的有利作用我也是认同的。

问题是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艺术表现和探索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具有多种可能性。学生作为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其图形、色彩、明暗、线条的运用,是其精神的产物,而非机械性的对自然的简单照搬,它是传达情感的一种视觉性的表现语言。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差异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作画时的情绪不同,在画面上所呈现的表达方式也必然会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每个人的艺术个性不同使然。

面对老师提供的范画,学生作为观赏者,亦同样存在着差异。因为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能力的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会产生差异。而美的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的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美感。不同的学生在观赏同一作品时,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修养的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是有差别的。

由此可见,学生不论作为创作者还是观赏者,他们之间的差异性都是普遍的、明显的、绝对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通过教学,不是把他们循规蹈矩地训练成同样的模式,而是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尊重自己的艺术个性;作画时鼓励和强调他们的个性表现;既要掌握普遍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寻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提倡独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早已习惯于在学习中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或等着老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老师提供范画,恰恰应和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他们眼中,范画无疑是老师提供给他们的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学生长期形成了依赖心理和服从心理,使得他们对“范画”不敢提出任何质疑。于是范画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便会形成一个艺术“模式”。如果老师在提供范画或者亲自作课堂示范画时,对其艺术上特点和成败不作一个全面的剖析和介绍,而是一味强调临摹,而且要求“临的越象越好”,过分追求教学成果上的同一性、统一性和目的性,那么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消磨学生自身的个性,使学生的作品变得僵化、呆滞、毫无生气和“千篇一律”的雷同,这无疑与美术教育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要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关键在老师讲授课程的要求, 向学生介绍范画(包括老师自己的示范作品)时,必须客观地向学生指明:范画仅仅是“一家之言”或者是“一派之言”,有它客观的局限性;提供范画,意在引导,不是提供“标准答案”和“结论”;启发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顺着这个思路,有所发现和创新;对范画中的一些表现技法,也要讲清楚哪些地方是运用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哪些部分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处理,使学生能够有借鉴地选择,有分析地接收,在学习范画的长处的同时,对自己的独特感受予以珍视。三.老师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范画作出“正确”与“错误”的不客观、不准确的判断,将会给学生审美观上带来严重误导。

宋文中提出:“教师只展示正确的范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展示错误的范画。把正确的与错误的范画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对范画中的正确与错误认识明确,加深印象。”

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操作中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件美术作品,孰“优”孰“劣”,孰“雅”孰“俗”,是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也很难用“正确”与“错误

”来严格界定和区分。对一件作品的评价,反映出评价者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评价会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教师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个体,也有他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他的评价标准也将受其自身的艺术修养所制约。比如,一个崇尚古典主义表现方法的老教师,就可能把西方现代派艺术视为“怪异”和“荒诞”而感到“不可思议”;而一个很“前卫”、很时尚的青年教师,又可能认为古典写实主义有些“古板”和“老套”而感到“兴味索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范画(或者作现场示范画)时,如果不能站在一定的审美高度上,比较客观地、全面地、准确地向学生介绍该作品(或自己画法)的得与失,而是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作品作出评价,或者非常武断地要求必须按照范画或自己示范的画法作画,轻微的可能导致学生对某一件作品的审美欣赏产生偏差,严重的可能就把事情完全搞颠倒了,就有可能给学生审美观上带来严重误导。

学生都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审美观基本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老师的尊重,都可能导致他们对老师的引导毫不怀疑,甚至盲从。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画,或者目睹老师作范画,他们更是崇拜有加。如果老师个人的审美上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在给同学提供范画时,明确把选取范画的标准界定在课程的基本要求上。而且向学生展示范画时,都反复地向学生讲清楚,“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这幅作品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而所谓“错误的范画”,我认为,只能是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一些背离教学要求的技术上的问题,提醒学生加以注意。而绝不应该把老师自己不喜欢风格的画,轻率地定为“错误范画”当作教学的“反面教材”。而对范画中涉及作者的艺术个性和画面特殊追求、特技处理上的问题,更不该以教师自己的好恶而决定弃取,而应尽量站在中外美术史的高度上给予客观地评介,让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参与鉴赏,减少和避免因老师个人的原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老师如无视少儿的心理特点,提供范画不准确、不合理,误导学生用成年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表现对象,会给学生的艺术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宋文中明确提出要“合理运用课堂范画”。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既然提出要“合理”运用范画,就说明在运用范画上确实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准确”的现象。诸如有些中小学校和少年宫的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或拿《芥子园画谱》、或拿著名老画家的“梅、兰、竹、菊”、或拿他们自己画的“葡萄牡丹”……总之拿一些传统国画当作示范画让学生临摹。他们全然无视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和艺术教育阶段的发展特点,强使一些几岁大的孩子,循成年人之规,蹈成年人之矩来作画,用成年人的、甚至是古人的审美观来抑制、取代少年儿童的审美观,把成年人的模仿规范模式强加给学生。他们一心想把学生迅速培养成“小齐白石”、“小李苦禅”,其用心何等良苦,但实际上却干着“拔苗助长”的蠢事。他们向学生提供这类范画的本身,在客观上就是苛求中小学生按照成年人的观念和审美来表现对象,追求、模仿成年人的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自觉不自觉地在误导学生用成年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表现成年人深思熟虑的思想和情感,迫使学生完成在他们那个年龄段无法达到的技术要求。还有些美术老师,不顾学生的年龄、喜好和接受能力,一味安排临摹外国经典石膏素描的长期作业,并谓之曰“寻找素描感觉”。可实际效果“素描感觉”没找到,却给这些少儿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扭曲。少儿美术作品展览会和各类少儿书画大赛中,堂而皇之地展出少儿摹仿成人作品画出的“小大人”国画并获得奖励,对中小学生又会产生新的误导。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严重的心理影响,作画时的童心、灵气、悟性和意愿都逐渐会在临摹范画中慢慢褪失殆尽。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老师在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提供范画时应该特别谨慎,要特别注意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范画,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并通过范画能准确反映出你的教学要求,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什么目的?临摹范画时,也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更多地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不要只会拾人唾余,学其表面。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天性,使他们逐步在掌握表现技巧的同时,成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

参考文献:

孙永惠 《美术教学不宜从临摹入手》(《美苑》1985年第3期)

纵观当前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既是学习的稳固阶段,也是教育的再塑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逆反情绪,外界新鲜事物的侵入,使得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同学们的艺术热情,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捕捉再加工。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观察细节。如高三年级的快速写生,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低头自画,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扮演各种角色,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真正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相应的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生活中的艺术的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艺术大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第三,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高中二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孩子们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学生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梵高的自画像”。于是,那个学生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他们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他们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同学们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导航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同学们心灵的苍穹,激发起艺术的热情,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2.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篇二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

近些年来, 多媒体教学早已在课堂中普及, 这种较传统教学有很大创新的教学方式给外语的教学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视听感受, 所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喜爱。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体现了很多的优势, 但是同时又暴露了一些不足, 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着重改进, 努力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有哪些呢?首先,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师的讲授内容更具有表现力, 更丰富, 从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图片, 音频, 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 而不是单一的由教师说, 用粉笔写, 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所讲的内容。就拿法国概况这门课来说, 听到这门课的名称就知道, 这门课所讲的内容一定是法国的风土人情的各个方面, 比较丰富多彩, 可是单纯的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这门课的需求, 而且容易把这门课程讲授的索然无味, 这就要发挥多媒体课件的长处了。将文字与多种视听模式结合到一起,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形象。讲到法国历史中的战争, 就能够让他们身临其境;讲到法国的国歌, 就可以让学生感受那种慷慨激昂;讲到法国的文化, 比如奢侈品, 也能够立刻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品质……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所达不到的。这样的表现形式能够让课程更加有血有肉, 不但教师有成就感, 学生也会乐在其中。一节课如果能够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我想这节课已经成功一半了。多媒体教学就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 形象, 多样性的特点, 可以把学生的专注度极大地提高, 他们就会更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 讲到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他们之间的互动就会更多, 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 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量丰富且能够及时更新。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教授的主要辅助载体是课本, 教师和学生往往过分依赖课本, 课本上的信息量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限的, 有些课程的课本的信息往往会落后于当下, 这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最新的, 最先进的, 而有了多媒体教学, 借助网络可以把当下最新的内容添加到课件当中去, 这恰好可以弥补课本的一些漏洞。多媒体教学不仅比传统教学呈现的知识更多, 学习效率高, 而且也比板书更加清晰明了。因为教师的板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会导致学生看不清楚等等之类的问题出现。与教师整节课都写板书相比,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类型的知识。例如法语阅读的课程, 除了教材, 学生应该读更多的关于法国的方方面面的文章,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就更能得心应手, 找到更多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 这些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去实现, 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三,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制造更整洁的教学环境。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写板书, 往往写满了一、两块黑板是不够用的, 写完了擦, 这样会使粉笔末满天飞, 不仅教师要吸入这些粉尘, 坐在前排的学生也会成为受害者, 每次擦黑板的时候都会以各种姿势抵挡粉尘的入侵, 有捂嘴的, 有蒙脸的, 有盖头的, 有的学生干脆跑到外面“避难”。回来之后, 课桌椅上还落满了一层白色的粉末。这种状况无论是对谁来说都是不愿意遇到的。多媒体教学就恰恰彻底改善了这种状况, 可以制造出整洁的环境供学生有效的学习, 即使还有黑板要擦, 也不会出现这种粉末满天飞的状况了。

说了这么多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其实它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

首先, 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 所以节奏也比较快,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难吸收。之前对学生做过一些调查, 不少学生普遍反映多媒体教学是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 但是同时也有时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笔记没有时间记, 因为一张幻灯片还没有记完, 又开始下一张的学习了。学生记笔记时非常疲劳, 有时总是记不下来笔记干脆就不记了, 这样一节课下来感觉学到的东西印象不深, 没有重点。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适度的调节课堂上的节奏,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正面作用。

第二, 多媒体给某些上课容易“跑题”的教师创造了条件。多媒体教学的课件是为课堂服务的, 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有个别教师根据个人的喜好给课件中添加了很多对教学没有太大用武之地的华丽的图片, 动画, 视频等, 使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在正轨上。在外语的教学中更有甚者, 用一部外语影片来贯穿整节课, 既耽误了教学时间, 也没有取得任何教学效果。可以说多媒体反而在其中充当了一种反面媒介。利用多媒体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认真的制作课件, 突出重点难点,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三, 多媒体教学容易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能够对学生察言观色, 从而知道他们到底听懂了没有, 或者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会把目光放在电脑屏幕上, 比较依赖课件内容, 对学生的关注少了, 这样就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判断打了折扣。一节课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才能取得成效的, 根据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掌握学生的情况, 在课上相应的做出调整, 掌握上课的节奏, 这样才能体现课堂师生的互动性。

总之,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并且把多媒体教学与多种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 努力克服他带来的不利因素, 使多媒体教学最大程度上发挥他的作用,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3.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医学 利与弊

医学教学在多媒体广泛引入教学领域之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仅凭一根粉笔和一张嘴,同学们听着一成不变的声音,看着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绎,确实再生动的内容也会被枯燥的形式变得黯淡失色,尤其是医学教育。因为医学的专业性很强,内容既枯燥、零碎又深奥、繁多。要把这些讲给有着新鲜思想的青年听确实是难上加难,所以医学老师常常要具备相当程度的语言表达能力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还要能运用熟练的绘图輔助讲解深奥的医学名词,常常一节课下来老师也累同学们也累,自从多媒体引进教学领域,教学局面一下子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利用各种素材,改变了教学环境,不仅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听课兴趣,更加强了教学效果。同学们在看到真实的画面的那一刻显得很兴奋而且兴趣浓厚。例如在眼科教学中当看到睑腺炎的画面时,对书本上的红、肿、结节,睑结膜面红色半球状隆起等等症状马上就有了直观的感受。有的还联想到生活中曾经见过的同样的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容易与同学们产生共鸣,医学课本中抽象的概念,纷繁的症状都能尽收眼底,而且记忆非常深刻。

其次,动画的采用可以把抽象的、复杂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例如讲到房水的循环路径时在课件中设置动画按钮,随着鼠标的点击,一个会动的红色箭头按着设定好的顺序从房水产生的位置一步步的移动到了排出的位置。利用动画的设计同样能解决神经的路线,血管的路线,身体各系统组成等等。多媒体的运用加快了教学的进度,完善了同学们的知识系统,更扩宽了医学教学的领域,同学们也一改对医学课的烦躁情绪变得越来越愿意上课了。

在多媒体对医学教学的巨大影响下老师们开始把更多精力用到课件的设计,动画的制作,甚至声响的效果上。多媒体教学在带给师生们便利的同时却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越来越多的老师没有课件不上课,更多的学生也开始把有没有多媒体做为标准来评价老师能力的高低。当同学和老师乐此不疲的时侯也有老师开始反思:教学中如果充满了“多媒体”,这究竟是不是好事情,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真的没有地位了吗?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方式确实适合教学领域的应用,但是在不同学科多媒体的应用效果要具体来看,尤其是对医学的教学。

首先,单纯依赖课件教学会束缚老师的思维。课件只是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展现老师思维起辅助作用。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尤其是医学教学,常常需要遇到很多问题,老师要适时的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做出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剖析,当老师看到同学们心领神会的时候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比如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讲授,老师要辅助同学们归纳这样几个问题:眼压、眼压的测量、影响眼压的要素、房水的循环等,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更深层次的问题:眼压问什么升高了?角膜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虹膜的影响是什么?等等。若只靠精心修饰制作的课件,而缺乏老师灵活的指引,深入浅出的剖析,那么课堂教学也就成了两张皮。如果老师把精力完全放在课件的制作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客观性,一味的跟着课件的走就失去了教学的灵性,再华丽的修饰都只是空有其表。

其次,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会束缚同学们的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学生负担。”当课堂教学中充满了声光刺激的时候教学就会失去重心。我们教授的对象是刚刚走出中学的年轻一辈,控制自己的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当同学们留恋于声光的刺激,学习的主动性就被减弱,被动的跟着图片走,在课件中找答案,在书本的文字中找答案而不是用自己的思考去找答案。处于被动的学习方式势必会影响到记忆的连惯性,逻辑性,所学知识的融合性。结果常常是课上印象深刻,课下却不知道该记什么。这一点不仅有悖于大学课堂是在教会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这一宗旨,而且有悖于医学教育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思维缜密的、灵活的医学人才这一目的,如果长此下去我们的学生会不会被误导呢?

4.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篇四

咸安区南门中学 王继红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新世纪最先进的科技手段。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也让教育教学技术也走了一个新的台阶,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第四部分“教学过程”第11节)。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计算机对多种教学媒体的整合,让学生边看、边学、边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生物教学中,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运用于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技术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必将给现代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这里,我就多年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有其独到的优势,我们应予充分发挥。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声像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学习《致同学们》和《认识生物》时,我就精心制作了两堂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上搜集许多生物图片,从教学参考光盘中找到相关教学视频,并进行处理,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一开始就对生物课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取得成功。在学习中,兴趣是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份,它是渴望获得生物学知识并积极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意向基础。

2、变静为动,动静结合,便于学生轻松理解难点。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无法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展示。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生物的个体发育等全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使教学难点容易化。又如讲解绿色开花植物《果实、种子的形成》一节时,用挂图及手绘其知识直观性就较差。但我们用FLASH软件制作了相应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展示了花粉萌发、精子运动并与极核和卵细胞分别融合的过程。配上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双受精现象及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挂图的缺陷,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3、画面丰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显示某些微观现象、瞬间突变、长期渐变等过程,且效果逼真。这就使无法讲清、容易似是而非的问题迎刃而解,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一节时,我利用教学视频素材进行片段截取,并加入多幅各种不同的典型的生态系统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生物圈和多种生态系统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有所了解,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4、生动具体,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生物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以及气体的交换等内容难以理解。我利用一个交互式课件,讲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彩图,有视频,配合文字解说,让学生读懂图中各个部分名称,并用心脏收缩与舒张的动画,演示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方向,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心脏是血液流动的“泵”,理解心室壁比心房壁厚,房室瓣与动脉瓣只能朝一个方向开的原因。而讲授“血液循环的途径”时,在血液循环模式图上,用红色箭头表示动脉血的流动方向,用紫色箭头表示静脉血的流动方向,制成动画演示课件,画面上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体循环与肺循环中气体的交换也一目了然。再配以文字、声音、解说和设立思考问答题,学生们就比较轻松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5、突破时空限制,开拓学生视野。初中学生的知识量有限,阅历浅,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而生物学知识具有知识性强,时空大,微细结构多等特点,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带来困难,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瞬间表现那些在时间、地域上彼此并不关联的事物和生命现象。并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等抽象知识直观化,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人体细胞的分裂、血液的流动、尿的生成及植物的受精过程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若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又如,构成生物的细胞、自然界中的细菌和真菌等,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显示放大的外形、内部结构,实现微观的结构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再如,远古时代与现代的地表状态以及动植物的比较,生活在北极南极的生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海底世界的奇妙,从宏观看生物圈、利用教学视频观察花的开放过程等,运用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来,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6、有机组合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和复习课堂效率。由于多媒体课件已经提前制作好了,在说明现象、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在复习课时,可将章节内容重新组合,将知识结构重新组织,有机地进行复习、梳理、架构所学过的知识,大大缩短复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滥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生物教学的弊端。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展示现代化气息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多媒体的滥用同样会带来很多弊端,甚至有时比不用多媒体危害更大。在多年的生物教学中,发现多媒体教学有时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削弱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反映,及时把握教学进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际上,有些教师过多依赖于课件的使用,把注意力放到课件的运行,课件的好坏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放映式的课件,有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观察与学习,甚至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造成学生学习的新的不公平。

2、削弱了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动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感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态和生理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但却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由于时间过短,学生过多地依赖多媒体的反映才能观察现实的生物,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究生物现象和规律,学生们束手无策。必须通过现实的观察、学习,进行观察能力的多次训练,才能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

3、削弱了对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多媒体能较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但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课堂教学效果好,但动手能力、操作步骤的记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处理等,这些都不是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学生的动手和教师的指导,逐步学习、解决。

4、削弱了对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多媒体课件多是流水式操作,像放电影,不能像板书一样能将知识网络随机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缺乏整体性,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因此,一定要明确多媒体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地位,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从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效果等方方面面出发,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滥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为了减轻教学负担,在网络上随便下载几个课件就去上课,而没有认真地备课和考察课件是否合适,自己游离于教学之外,结果教学效果很差。

6、削弱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量滥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不被关注,容易情感冷漠。时常游离于教学之外,容易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5.互联网行业垄断的利弊分析 篇五

互联网行业垄断的利弊分析

百度跟360的搜索引擎大战,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或者说从360涉足搜索行业就已经开始了。中间还有方舟子的友情出演,工信部的监察参与等等,可以说激烈非常。最近小编在使用360浏览器的时候,总是会百度账号异常,然后百度提示浏览器不安全,昨天又看到360的右下角弹窗,建议启用安全的搜索引擎,可见新一轮的搜索引擎大战已经拉开序幕。

搜索引擎是什么东西?现在普通网民都可能不知道这个概念。但是你问他,“百度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告诉你,有问题可以百度一下,或者就是能帮助网民找到目标信息的页面。百度是国内搜索引擎的大鳄,这是现在国内互联网的现状,先是挤走国际巨头谷歌、雅虎,又利用良好的营销策略把搜搜和搜狗这些搜索引擎压制的都抬不起头。国内搜索引擎的现状就是百度在垄断。一家独大向来都不是一种好现象。

中央电视台曾经曝光过百度给虚假公司打掩护的恶性事件。互联网从业者也经常会看到百度为了牟利而为那些存在问题的网站和公司提供排名服务,尤其是医疗行业,这种现象十分严重,此外还有减肥和其他暴利行业,百度的手伸得很长,做得很过分。为了保证百度推广的业务量,人工干预搜索结果,无缘无故打压正规的网站更是家常便饭。甚至更过分的是什么?把一个品牌网站请出百度排名,然后直接让那些不知名的小企业借助别人网站的品牌来盈利。给大家举一个现在就能试验出来的不太恰当的例子,百度搜索“天猫”,排名第一的是京东,第二、第三是两个其他网站,然后黑框表明百度推广。据说曾经更严重的时候,一些不知名的小网站直接骑在天猫的头上作威作福。

百度重视用户体验度,其实都是一句空话。百度搜索“全球再生塑料网”,你竟然连官方网站“http:///”都找不到。相信这应该不是唯一被玩弄的网站,更可恨的是,百度推广的业务员会电话提示你,该做竞价品牌推广了。怪不得有些站长在交流的时候笑称,百度开始为年终奖开始公开筹钱了。坐拥几百亿身价的李大总裁,全国工商联的副主席,互联网上百度负面新闻总是第一时间打压清理,现在你寻找不久前中央台曝光的百度恶性事件,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方舟子在质疑360的时候,各种四处宣传,甚至在百度新闻的首页,大黑体字凸显,红字标明,三条五条的重复显示。工信部的一张证明,让方舟子哑了火,但是你在百度上根本找不到这方面的信息。

看到现在的搜索引擎大战,我想起了当年学中国近代史的解放战争,看到百度围剿360,不禁想起了国军围剿共产党,看到百度疯狂的发展推广业务,不惜损害广大站长的利益,不禁想到当年国民党为敛财做的那些伤天害理的勾当。或许我的例子不太恰当。但如果现在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百度至广大站长的利益于不顾,迟早有一天,站长联合起来抵制百度搜索,到那时必将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本想公正的评判一下搜索引擎大战的是非曲直,却还是忍不住把压抑了几个月的苦水,让大家吐糟一下。我不是360的枪手,只是一个辛苦做站,却遭遇不公平对待的菜鸟站长,今天是站长,明天就不知道了。如果天空依然黑暗,转行只是迟早的事。或许会有春暖花开的一天吧,希望我还是站长的时候能看到。

6.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篇六

1.1 丰富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是一门较为特殊的专业, 它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视觉传递信息特征。在授课过程中对图片信息的需求量是较大的, 尤其是设计类的前沿信息。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 老师在准备教案时, 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 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等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 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网络的普及, 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 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 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1.2 方便教师授课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的辅助教学手段, 其应用大大提高了老师的备课效率, 节省了板书时间, 提高了课堂的信息量。同时可以图文并茂, 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中外美术史, 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清晰地欣赏到中外大师的优秀作品。在专业设计课中教师往往会加入设计案例分析, 通过图片的播放和教师的讲解, 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亮点。再者, 一些教师参加各种展会及学术交流会都会带些前沿的设计信息, 这些图片信息是很难用语言准确去进行描述的, 而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其清晰的传达给学生。

1.3 方便展示信息

多媒体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 尤其对较为抽象的问题表达则较为清晰。例如讲授中国建筑史古代宫殿的建造过程时, 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 况且语言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特征, 稍纵即逝, 这时我们可以运用三维动画来模拟中国古代建筑建造的过程, 通过动态、声像、图文等几种方式全方位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学生的思维不间断, 想象空间得到扩展, 逻辑层次更加清晰。

1.4 增加学生印象

一些制作精美的课件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例如, 在《图形创意》这门课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上图形的起源, 教学仅靠现有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于是, 我们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通过网络参观中外的历史博物馆, 让他们知道图形在人类发展史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产生历程。

2. 多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学生跟不上, 优势得不到体现

由于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过大, 速度太快, 停留时间短暂, 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 印象不深, 容易遗忘。最后, 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 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很多老师为了提高投影的效果, 经常把教室的灯、窗帘全部关掉, 整个课堂环境又黑又闷, 学生无法记笔记, 丧失了记课堂笔记给学生带来的记忆功能, 导致接受知识能力下降, 难以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2.2 多媒体造成课堂上师生交流困难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很注意协调讲课进度、学生情绪板书速度之间的关系。讲课往往根据学生的反应作相应调整, 而多媒体教学就没那么方便了, 教师由于过分关注课件翻页和讲课的同步进行, 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多媒体授课不利于师生交流还有一个客观原因, 教师讲课经常一会儿站一会坐, 其实很疲劳, 最后习惯性就坐着上课。教师的形体语言及讲课时的那种激情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逐步消失, 与学生交流少, 课堂气氛差, 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跟着差。

2.3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学

在大力推广现代化教育的今天, 很多老师将其所有课程都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但是, 真的是所有课程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讲授么?不是的!例如艺术专业里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如:素描, 在讲授时可以将绘画的理论知识通过播放图片案例的方式讲解给学生, 但学生能不能掌握表现技法还是要靠实际练习与教师的课堂辅导的, 尤其是教师作范画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如何运用这些技法。事实证明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并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授课。

2.4 电子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曾经见过部分老师的课件, 不注重课件版式的安排与课程重点、难点的安排。可以说就是大段的文字的堆砌或者图片的堆砌, 只是让书本搬家, 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教师授课只是照“本” (屏幕) 宣科, 丝毫没有扩展内容, 严重缺乏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当看到一页一页密密麻麻的文字时学生自然会感到疲劳, 从而丧失学习兴趣。结果形成了课下学生借来教师课件, 而上课根本不听的局面。

3. 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

3.1 有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

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多媒体授课的同时不应采用多媒体加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对信息量较大的文字、图形图像、一些以文字叙述为主体的部分完全可用多媒体演示, 可以演示直观生动的教学环节, 而一些课程中的重要的概念、知识点等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则采用板书形式进行教学比较好。这样可以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 同时也为学生做笔记营造良好的氛围,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教学过程中, 信息要适量, 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3.2 注重增强师生交流

在多媒体教学中, 最好要以站姿方式授课, 可以保持随时走进学生中间的随机性, 创造与学生更好的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 有助于启发式教学, 通过多方面性的交流, 如情绪、思维方式的交流, 可以在课堂上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随时调整授课方法, 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站姿授课方式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形体语言的表达, 对活跃学习气氛,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关于控制电脑可以适当使用自动翻页笔遥控幻灯片, 使老师不必走到电脑跟前就可以翻动幻灯片。

3.3 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应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 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表现方式, 如图片、声音、动画等。但要防止走入两个误区:一是认为课件只是板书的简单替代物;二是认为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的媒体种类越多越好, 色彩越鲜艳越好, 声音、图像的动感效果越强越好。必须明白各种媒体只是表现形式, 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该根据要表现内容来选择最合适的媒体种类, 切忌喧宾夺主的恶果。另外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版式的安排, 如标题与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字体与字号进行区分, 美观、清晰的课件更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

结语

多媒体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 作为教师应当去了解和熟悉这些设备的性能, 充分利用它们的优点和长处, 有选择性的去使用它。在教学中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及课程内容, 把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晓军.多媒体教学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2005, 第11期

[2]方威, 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经济师, 2004, 第5期

[3]张红.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 2009, 第4期

7.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篇七

关键词:自主合作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 利弊分析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美国在20世纪末就已经普及了这种学习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历史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以史实为主,所以教师多以讲述为主。大多数的初中历史知识都是一些简单的历史事件,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学生主要靠记忆来学习。但是,自主合作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并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一、历史课堂现状

历史本来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容易使历史课变成历史“填鸭”课。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有些历史教师的基础知识差,知识储备量不足,所教的知识仅限于书本,上课毫无新意;第二,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课随意性强,与考试纲要相去甚远;第三,教师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对教学不负责任,只管自己教学,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四,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整堂课只知道照本宣科。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它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自主合作学习原理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良性的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运用比较广泛的学习模式。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被运用到众多的学科教学中,它既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自主合作学习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三、自主合作学习的利弊分析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有利之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仍然存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境,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认为是教师“要”自己学习,因此在学习上很被动。引入自主合作学习后,教师就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开展学习小组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而且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如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教师只讲述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由学生自由评判。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了说书人的角色,学生则相当于听众,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是图一时耳快,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收集关于二战的一些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来讲述,并和身边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笔者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做出总结,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但教学效果非常好。

3.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交流

课堂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的教学气氛、良好的师生交流、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都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学生没有主动性,但在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下,这种情况将得到大大改善。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扩展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古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时,笔者就适当地增加了与当时生活环境有关的人文趣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能充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与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和帮助下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习历史,不仅是记住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而且还要学会怎么看待事情、怎么从中获得认知。如在教学王安石变法时,教师应启迪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变法的态度,或者想象如果自己是王安石会怎么做。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比只記忆书本知识学得更深刻。

(二)自主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弊病

1.教学进度慢,教师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灌输大量的内容,然而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至于教师难以完成教学计划。如小组讨论往往在十分钟左右,导致教师不得不压缩后面的课程内容或者拖堂。

2.课堂纪律松散,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

课堂上,虽然教师开展了合作学习,但只重形式,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际上与学习内容的关联度不高,致使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只是缺少了教师的监管,产生了学习的惰性。

四、结语

从总体上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是利大于弊的。虽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它们完全可以通过探究和改进得到圆满解决。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坚持自主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现阶段,教师应努力实施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享受历史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慧敏.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初探[J].文教资料,2006,(16).

[2]吴向丽.合作学习[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3]力强益.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1,(4).

[4]李润琴.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8.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内容提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上资源丰富,信息量大,集成了各种各样的电子学习材料,可以下载各类电子文献来为英语教学服务。多媒体及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正逐渐发挥出来。

【关键词】 互联网 英语教学

课堂

影响:

21世纪是经济高度发展,知识不断提升,人才与科技并重,机遇与挑战并存,继承与创新并立,和平与发展并举的新世纪。21世纪更是一个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这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互联网已经成了最受欢迎的知识传输工具,但是如何才算是对互联网的合理应用,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当今英语教学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多媒体及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正逐渐发挥出来。多媒体及网络辅助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探索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主动学习,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悄无声息的走进的千家万户,WIFI,APP,云盘,网店,早已成为了人人皆知的网络用语,而它也在逐渐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它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再也不能小视,而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传统教学都不能比拟的。那么我们如何来运用它呢?除了现在用的比较广泛的PPT以外,又出现了新的方式,比如说微课,翻转课堂......互联网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更好的运用,首先我们要了解互联网对教学的影响:

英语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获取教学所需的最新的素材以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辅导材料,因为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英语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扬长避短来进行教学;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找到资源,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的气氛。比如说上次有一篇文章是讲SINGAPORE,现就让同学们下来预习,在课堂上一提出问题很快就得到了同学们的回馈,大家积极踊跃,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营造起来了,一起来聊它的文化它的风土它的民族,使学生在热爱祖国的风光之余产生到国外走走、看看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想到国外去,必须先过语言关。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课上得十分顺利,而且在学生心里形成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小组设计互联网与支持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景观。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合作,探究的,这种方式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与教师之间,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所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互联网上资源丰富,信息量大,集成了各种各样的电子学习材料,可以下载各类电子文献来为英语教学服务。这一点在英语SPEAKING SKILL上面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来我们学习英语最希望的就是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但是我们条件有限,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别人学习发音,学习说话,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式吗。如果我们给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进行小组活动,一个组的同学积极分工合作,这不正是小组活动的很好体现吗?

接着交流如何使用互联网与改进教学。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虽然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但听说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还很差。究其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在考试的操作性上,考试是他们必须要第一考虑的问题,那是因为我们的考试没有口试的原因。如果我们通过互联网在这块上补充起来了,这就为英语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也慢慢体会到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加减法方式。不断的减少师生教学劳动的时间和强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互联网绝对是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技术资源。这些也正好体现在了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变化上。(微课,翻转课堂,创客教学法,走班制教学,项目学习,全身反馈教学,移动学习,研究型学习,游戏化学习等等)。(一)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这也是课堂教学在互联网上的合理利用。微课程设计的四要素:内在逻辑,先后顺序,核心概念,认知规律。最先开始的微课也就是我们常用的PPT,此课程比较简单,PPT由文字、音乐、图片构成,设计PPT自动播放功能,然后转换成视频,时间在5分钟左右。这也许是我们现在在课堂运用中最广泛的方式了。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图学习,比空洞的口上说要方便的多。而现在我们开始实用讲课式微课程。由老师按照微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进行授课拍摄,经过后期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在网络上预习,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潜能,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翻转课堂体现在知识的传递在课前;吸收内化在课堂内;用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教学。

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传统教室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学生是接收者,学生总体上是被动地学习。而在翻转课堂里,学生是主动的自主学习,教师是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要利用好在线资源和在线学习,往往是课前课后由学生自学,而学生有依赖心理,反正老师会在课堂上讲的。而颠倒教室则可以很好地利用混合学习模式。巧妙地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其应用和迁移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过去是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学习新知识;课后自主学,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翻转课堂则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事实上,目前教师里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很难落到实处。而翻转课堂做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了“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课程,不是学生无序学习,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更不是视频取代教师,而是技术支持下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想想我们传统的教学,老师在课堂内上课,学生在课堂外消化知识。这时就会发生一个情况,当同学们在课外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的时候,老师不在场,于是学生发生了错误积累。而翻转课堂却能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问题,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点也正体现了互联网教学的益处。

(三)再说说创客教学法,创客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探索,发明和创造中主动和协作学习。

创客教学法是“做中学”的进一步发展。强调教与学方式转型:创造即学习。5步创客教学法及创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精神。设计:学生把创意转化为具体项目的设计。制作:学习和使用工具,到小组协作,动手将设计制作成产品。分享:从个体认知,到集体认知,集体智慧形成。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事实证明,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惑、总结和提高的过程。从传统教学过渡到互联网教学,开展“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的创新探索”实验,把互联网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情感激励工具、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优化了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英语教学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英语教学教师,互联网这一块一定要好好利用,使之为英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翻转课堂

9.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篇九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玉华小学阎霞

教案背景: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课的内容。

教学课题: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材分析: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

本课是一首儿歌,作者以有没得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诗歌要熟读成诵,使学生在朗读与背诵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雷锋。懂得要做一个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人。教学方法:互联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图片导入。出示雷锋画像:你们认识他吗?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雷锋生平的资料。

2.教师利用百度mp3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让学生学习。

师: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但是他在哪里呢?(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锋、叔”二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内自学字词,互相检查指正,教师巡视,重点强调:

“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平舌音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同桌检查读────开火车读──男女接力读

3.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师生共同听读评议。

三、细读课文、指导感悟

1.自由读文,思考:雷锋叔叔在哪里?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

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

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3.多种形式读文:范读──引读──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读

教师:同学们,除了诗中给我们展现的几件好事之外,雷锋叔叔还做了许多好事。

请同学们;利用互联网查一查,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教师或学生讲述雷锋雨夜送迷路的孩子和背大娘回家等故事。

4.齐读最后小节,重点理解“哪里需要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意思。

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表层含义:雷锋叔叔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深

层含义:希望人间处处都有像雷锋这样的人存在,把爱大把大把地撒向那些需要

我们的人。)

2)组织交流

1.雷锋叔叔还会出现在哪里?让学生讲讲互联网上查到的雷锋的故事。

2.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吗?举例说说班级的同学都做过哪些好事。

句式练习:雷锋叔叔就在我们班级里,你看,我们班的____就是小雷锋:我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现在社会上有没有像雷锋叔叔一样无私奉献的人呢?在互联网上查一查。

3.想一想:你今后想怎么做?(可以写倡议书,可以成立“雷锋小组”„„)

3)背诵

小组内朗诵全诗──分节配乐朗诵──练习背诵──自己喜欢哪节就站起来背

诵──竞赛背诵

积累

除了有雷锋的故事,还有许多有关雷锋的名言,小组里在互联网上找一找。

(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

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3)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实践:现在我们利用互联网观看雷锋的故事。

教学反思:

10.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利弊 篇十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物理 教学 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在物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及内容,得到了生动、具体的展现。由此,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图片、视频播放功能,显著增强了高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效果。然而,伴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优越性显现的同时;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互动与灵活性方面,似乎受到了弱化。可见,如何实现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则需要在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综上所述,本文以“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利弊分析”为题,其目的就在于:对如何真正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的 “主体性”教育模式,进行探讨。

1对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优越性的认识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1)多媒体的应用,将课本中抽象、枯燥的知识点,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2)迎合了现在的时代特征,利用学生对信息化事物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力学的内容讲授为例:力学的有关内容的教学,在高中物流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力学却是较难讲授的内容,主要就在于它比较抽象,如:作用力的方向、合力与各分力的关系,以及力矩的内涵。不过,在引入了多媒体技术之后,问题就显得简单了。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力”在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的景象。如:房屋的架构、机械零部件的衔接。通过具体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就为学生建立起生动、具体的“力”的印象。之后,教师在讲授:力的作用方向,以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上述优势。如,可以设计出一段动态画面:在一座完好的房梁上,通过逐一拆除相应的支撑架,最终使得该房梁垮塌。在演示完这段动态画面后,教师就可以从头到尾仔细的向学生讲解不同的受力点变化情况。

由此可见,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中引进了多媒体技术,就使得类似于力学在内的抽象内容,能够形象、生动的反映给学生。这样,就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2 对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缺陷的认识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上文指出的,物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问题能形象、生动的反映给学生。然而,在广泛推进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客观认识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所形成的缺陷。

2.1弱化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

根据主体性教育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若要实现上述规定性,在整个教学过程就需要开展师生互动环节。这种环节的开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容易实现的。然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主导的高中物理教学,该模式的开展就显得不够充分。其原因本质上出现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课堂教学关系的影响。

教师为了方便操作多媒体,整堂课一般都处于讲台上,较少步入学生中间进行授课。由此,这就从心理上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距离。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后,教师很少进行板书。这又从物理教学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上,降低了师生互动的可能。最后,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刚性,一般以教师准备的PPT以及视频资料为准。如果出现学生的疑问,以及教师在具体讲授中的灵感显现,则很难在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反映出来。从而,又进一步弱化了师生互动环节。

2.2课堂教学进度变快加大了学生知识接收的压力

号称无粉化教学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也因教学过程的连贯、无缝而被业界称道。然而,该乐观的情绪却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考察的。作为教、学而言,本身就体现为教与学的互动与信息的双向反馈。结果,正是因为教学过程的连贯、无缝,加大了学生物理新知识的接收压力。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可知: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接收时,大凡经过对比、记忆、理解、运用等环节。然而,教师通过多媒體教学时,在快节奏的知识传递中,就忽略了学生在对物理新知识记忆与理解方面的时间需要。结果,仍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3 措施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有的放矢的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具体而言,以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平台,以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内核为主导。关于这一点,仍以上文所举的“力学”内容为例,进行阐述。

教师在导课过程中,应就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提炼出几个小问题:如,为什么三脚架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结构。通过问题的引入,就能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此时,教师可以进行板书,画出三脚架的草图。然后指出,本堂课对合力的学习,将使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紧接着,教师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力”在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的景象。如:房屋的架构、机械零部件的衔接。通过具体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就为学生建立起生动、具体的“力”的印象。之后,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讲授:力的作用方向,以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应注意:为了保证学生有时间去记忆与理解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同时在板书中的三脚架草图上,进行分力方向的标注;并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利用PPT的功能设计出一段动态画面:在一座完好的房梁上,通过逐一拆除相应的支撑架,最终使得该房梁垮塌。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扬弃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足。那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郑文发.教学信息化与教学理念革新?[J].集美大学学报,2004(12).

[2]孙月圣.高阳中学信息化生态课堂四特色?[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上一篇:体检报告结果分析下一篇:大学社团活动双方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