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2024-07-24

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11篇)

1.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篇一

股静脉置管的开管护理

目的:规范护理常规,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用物:

1、静脉置管换药包一个

2、乙醇

3、高效碘伏

4、敷贴5、5毫升注射器2个6、20毫升注射器2个

7、生理盐水20毫升

8、一次性手套

9、无菌手套2双

10、治疗车

操作步骤:

1、操作前准备: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帽子,清洁手套

2、机器准备

3、核对医嘱:病人身份,透析器型号,治疗模式各项参数

4、评估: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心理状态,意识状态,生命体征,静脉置管伤口敷料是否干净,患者合作能力。

5、实施:

1)摆体位:取舒适体位,为患者戴口罩。

2)评估置管伤口:观察伤口情况:有无肿胀,渗血渗液,管道有无脱出,缝线有无脱落等。脱掉手套快速消毒双手,打开无菌包,戴无菌手套,按需整理物品。

3)脱脂:用乙醇纱块脱去导管及穿刺口周围皮肤上的油脂及脂屑,将脱脂后的导管放置于无菌治疗巾上,更换手套。

4)消毒伤口及导管:先用碘伏棉球,再用乙醇棉球从穿刺点中心向外消毒,消毒范围直径>12cm,消毒后无菌纱块覆盖,再消毒A.V导管,铺第二块无菌治疗巾。5)消毒导管口:拧开肝素帽,分别消毒AV导管口

方法:先用高效碘伏纱块,然后再用乙醇纱块脱碘;以螺旋式的转动擦净导管口的血迹,旋转擦拭至少15次,确保肉眼无可见血迹,顺序:先擦拭导管口平面,再旋转擦拭管口周围。6)回抽封管肝素盐水:用5毫升注射器回抽导管内的肝素盐水观察有无血迹,若抽吸不通畅说明有导管堵塞,可适当旋转置管,若仍无法回抽,应考虑管腔血栓可能,告知医生,必要时行溶栓或拔管处理。

7)用20毫升注射器反复回抽导管,判断血流速度。一般情况下3秒抽出20毫升,夹闭管夹。(如果抽液中含有血栓禁忌推入体内,弃去后重新抽取至管腔通畅)

8)确定管腔通畅后,用10毫升生理盐水冲管,夹闭管夹,连接透析管路开始引血。

9)取无菌纱布包裹肝素帽及导管,用胶布固定于大腿上,妥善固定管道,长期导管用纱布贴好导管伤口处纱块

6、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注意要点:

1、机器自检通过

2、适当约束措施,注意安全。

3、患者戴口罩

4、注意缝线有无脱落

5、脱脂后注意更换手套

6、穿刺点消毒范围 >12cm

7、消毒导管口,以螺旋式的转动擦拭导管口的血迹,确保无肉眼可见血迹。

8、观察回抽的肝素水是否有血栓

9、妥善固定管道,指导患者变动体位缓慢,避免拉扯导管。

2.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接受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02例,女78例,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41.4±3.6)岁,患者ASA分级处于I~IV级范围内,不仅要进行重大手术治疗,同时患者的病种也涉及医院临床各科,其中有50例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20例需要静脉高营养患者以及11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1.2 方法

按照穿刺机械、个人习惯以及熟练程度来确定穿刺途径。本组研究中,采取的穿刺途径为:颈外静脉途径、颈内静脉途径、锁骨下静脉途径、股静脉途径。整个穿刺操作采用的是常规中心静脉具体置管技术。对于颈内静脉,一般采用中路法:就是将胸锁乳突肌上的三角顶点当做进针点,这一进针点和患者锁骨上缘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5里面,保证针干和患者皮肤呈30°,并且和中线平行直指患者同侧脚跟。②对于锁骨下静脉,一般采取锁骨下路法:在患者第一肋骨外缘锁骨下缘的凹陷处即锁骨中内1/3交界下方1cm处为穿刺点,穿刺针与与皮肤呈30~45度角,同时针尖应该指向患者胸骨柄切迹上方,即胸锁关节的后上方。③对于股静脉,应该采用左手食指以及中指触摸患者股动脉。在股动脉内侧0.5厘米处进针,并且针尖指向患者头侧,确保针干以及皮肤之间呈30°。④对于颈外静脉,应该用手对患者颈外静脉近心端进行压迫,手术人员右手持针,保证针尖以及血管走向相互平行,并且针干和患者皮肤之间呈15°~30°。

1.3 观察指标

分析观察患者穿刺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2]。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穿刺成功率

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通常右侧锁骨下静脉为第一选择,如果穿刺失败,就换成颈内静脉或者股静脉。经过治疗后,180例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3.9%,再穿刺成功率为5.5%。患者总穿刺成功率达到99.4%,详细情况见下表1。

2.2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80例患者中有2例(1.1%)患者动脉被误伤,其中包括1例颈内静脉误伤患者以及1例股静脉误伤患者;2例患者出现气胸,处于锁骨下静脉相应穿刺损伤位置,通过拍胸片检查结果证实为气胸,实施闭式引流操作后痊愈出院;有1例患者出现心率失常并发症,是静脉穿刺导管置入的过程中产生的,将其迅速退出到患者上腔静脉后重新恢复正常;总共有5例(2.8%)患者产生并发症。没有导管折断残留、大出血以及空气栓塞等情况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产生。

3 讨论

3.1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临床治疗中,患者的体位、神智以及生命体征等一般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有时因为穿刺带来的疼痛感对患者产生刺作用,从而使得身体活动,最终穿刺不能继续正常进行,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应该结合患者临床情况适当对其应用相应镇静药物。病人心率快血压低,并且脉搏细弱,缺乏有效血容量,如果是肥胖患者,因为缺乏有效血容量,其颈内静脉压力就会比较低,血管没有达到充盈状态,就会使得穿刺困难程度增加,应该结合患者情况确定先稳定其各项生命体征还是先构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内容有:

(1)对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置管:相关手术人员应该在穿刺侧床边完成相关操作,去枕使其平卧,将其上肢平放在身体两侧,并且头转向对侧,但头部略偏向术者,借以减少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使导管易于向中心方向送入,而不至误入颈内静脉。同时垫高患者肩背部,让患者穿刺侧肩关节可以尽量处于下垂状态,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

(2)对颈内静脉进行穿刺置管:相关手术人员应该在患者头顶床头完成相关操作,去枕使其平卧,将其上肢置于体侧,并且头转向对侧。

(3)具体穿刺技巧:手术人员右侧拇指以及食指握穿刺针,在锁骨中内1/3交界下方1cm处进针,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度角,同时针尖应该指向患者胸骨柄切迹上方,进针深度不超过3厘米~5厘米这一范围,并且个体差异显著。

(4)进行颈内静脉穿刺:保证穿刺针尖指向患者同侧乳头,将颈部以及针之间的夹角控制在30°~40°范围内,并且进针深度为2厘米~3厘米,患者个体差异显著。手术人员边进针边回抽,产生落空感,同时有暗红色静脉回血出现,就表明患者穿刺成功[3]。注意进针后不要随意改变原本穿刺方向以及穿刺深度,能够采取肝素盐水进行反复冲洗,保证通畅后,采用右手将穿刺针有效固定好,同时左手置入导丝。实际穿刺过程中,一般有血液从穿刺针端涌出,这时候应该及时用左手将这些回血堵住;等到置入导管后,应该采取肝素盐水冲洗相应管路,同时堵住导管末端,避免空气进入。

3.2 并发症的有效处理

麻醉科以及其他临床科室开始广泛应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特别对于危重医学来说,其应用更加广泛。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以及长时间补液的关键手段就包括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其中经皮穿刺插入相应中心静脉导管属于盲探性操作,非常容易造成创伤性损害。如果操作失误或者是管理不当,将引发很多严重并发症,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1)气胸:一般发生在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中。大部分都是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以及没有准确进行解剖定位引发的[4]。本组研究中,有2例患者出现这种并发症,并且经拍胸片得到证实,采取闭式引流方式后患者痊愈。具体预防方法为:实际穿刺前,一定要用小针头进行试定位,增加成功率,手术人员需要掌握不同穿刺途径,避免反复试穿相同途径的现象发生,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血肿:因为穿刺的静脉都和动脉伴行,所以操作中很容易误伤动脉,特别对于接受血液透析、抗凝治疗以及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建议进行穿刺操作的时候,尽量不要出现相同途径反复穿刺的问题[5]。如果误入动脉,就必须及时按压,按压时间不能少于5分钟,这样能够降低血肿出现率。本组研究中有2例患者动脉被误伤,采取压迫处理措施后没有出现大血肿,术后进行局部热敷,症状逐渐消退。

(3)心律失常:一般出现于穿刺导管置入过程中。如果穿刺导管靠近患者窦房结,就非常有可能出现心律紊乱症状。如果出现心律紊乱,就应该及时退出到患者上腔静脉。

(4)感染:结束穿刺后,需要每天对患者局部换药一次。若进行多次穿刺,患者局部组织就会损伤,产生血肿,提高感染概率。具体预防措施有:①全部操作都应该尽量在手术室里面完成,严格进行无菌操作;②不可以长时间放置导管,最长是两周;③每天对患者穿刺点进行消毒,并且更换敷料;④通过导管给药采的过程中,确保相对无菌,并且拔管后需要对局部加压十几秒,然后换上敷料。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对患者产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接受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后,180例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3.9%,再穿刺成功率为5.5%,总穿刺成功率达到99.4%;总共有5例患者产生并发症,其中没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出现率为2.8%。结论 临床治疗中,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得到了广泛应用,整个穿刺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问题,相关手术人员应该熟悉静脉解剖,并且技术娴熟,进行认真观察以及仔细分析,这样才可以保证穿刺成功。

关键词:中心静脉穿刺,应用,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解克强,张西增.多普勒超声听诊器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5):406-408.

[2]王洪,涂生芬,石远等.728例儿童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机械性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5):437-438,441.

[3]袁川.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3):155-156.

[4]李永春.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重危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3,32(9):157,159.

3.5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篇三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22-02

锁骨下静脉管口血流量比末梢静脉大,液体易输注,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不会造成损害[1]。因此在围手术期补液、静脉营养输注、肿瘤癌症患者放化疗以及危重症患者抢救等临床实践工作中,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目前常用的置管方法有:锁骨下静脉置管、颈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等。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科室针对50例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均为锁骨下静脉置管)治疗护理,密切观察,总结经验以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质量。

1 临床资料

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针对50例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进行治疗护理,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8~92岁,平均(60.34±4.62)岁;除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1例患者不慎自行拔出外,其余48例均效果良好。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一般患者不了解中心静脉置管的目的和意义,而且这些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情绪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对置管产生了畏惧心理,害怕如果不成功会危及生命。为了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避免出现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该做好患者的术前思想工作,耐心的讲解,从而减少患者的思想负担。还可以邀请一些接受过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现身说法,相互交流,解除患者的畏惧心理,使其愉快的接受治疗[3]。

2.2 留置导管的护理

2.2.1 穿刺局部护理 应该保持置管创口处皮肤干燥清洁,加强局部护理。发现3M透明敷贴及医用敷料粘贴不牢或污染时,立即更换,每日常规用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随时观察创口情况。一旦发现患者穿刺点局部皮肤出现异常,第一时间向医生报告,协助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如创口红肿、渗血、渗液、有脓性分泌物或局部肿胀疼痛伴有颈、胸部酸胀不适等均可怀疑有感染或导管移位发生。

2.2.2 导管的护理 (1)导管的固定:成功置管后,用丝线将导管缝合固定在皮肤上,用3M透明胶带将导管末端固定在较为平坦的锁骨外侧端的上缘,以方便妥善固定。记录并随时观察导管长度及插入深度。提醒患者注意,更衣时勿牵拉导管。患者及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出现导管扭曲、打结、移位甚至脱出等情况,如缝线松脱应及时缝上固定,必要时要拔出导管,更换部位重新置入。(2)导管的通畅:告知患者置管前后的注意事项,尤其在输液过程中,注意避免因患者动作幅度过大或液体输空堵塞导管。每次输血、输液或用药治疗后,均应用25 U/mL的肝素水或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为防止大分子药物微粒滞留,造成堵塞,可采用脉冲式冲管。用10~20 mL封管液匀速间断性冲管,使封管液形成湍流状,增强冲洗力度。用8~10 mL封管液正压封管:将针头斜面稍没入封管液,先匀速缓慢推注至0.5 mL,此时开始边推注边拔出针头,保证管内全是封管液,使针头拔出后导管仍然保持正压,防止血液回流堵塞导管。对于治疗期间不用输液的患者,每周进行1~2次的冲管和封管,以免形成血栓。

2.2.3 置管时的并发症及护理 置管时常见的并发症有:气胸、空气栓塞、血管损伤以及神经损伤等[4]。(1)气胸:置管后,当患者出现气急、气短、胸闷、呼吸困难、语音微弱或消失等疑似气胸现象发生时,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进行CT或X线检查,如肺压缩程度严重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2)空气栓塞:大量空气进入体内,形成栓塞,会阻塞肺动脉或冠状动脉,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严重缺氧甚至死亡。因此,在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手术,全身放松,无枕仰卧,保持呼吸均匀,避免在插管过程中发生空气栓塞。当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或休克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有杂音,并出现急性肺心病的心电图改变时,怀疑发生空气栓塞,立即使患者左侧卧位,以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用导管将气泡从右心室抽出,避免阻塞肺动脉口引起缺氧死亡。此外,置管成功后及时连接输液装置,妥善牢固各连接接口,随时观察输液进程,输液结束时旋紧导管塞,避免由于液体滴空、导管栓塞脱落或导管连接处脱离等造成空气栓塞[5]。(3)血管损伤:发现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或出血时,应立即拔出针头,并用沙袋压迫止血。因此在置管时,要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4)神经损伤:常见臂丛神经损伤。置管成功后,注意观察患者置管侧上肢情况,如患者出现上肢活动受限,有放射到同侧手臂的电击感或麻刺感,立即拔出穿刺针或导管。

2.2.4 置管后的并发症及护理 (1)导管移位或脱出:置管后常因固定不妥或保护不好导致导管移位[6]。甚至由于大幅度牵拉等疏忽导致导管退出影响患者的治疗。因此,导管一定要妥善固定,避免在更换辅料,消毒创口或连接输液装置时将导管带出,随时检查导管有无松动脱落现象,做好床边交接班,确认导管有无脱出。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2)感染:感染直接影响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效果,置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置管后,长期留置很容易诱发导管性感染[7],因此置管后局部皮肤护理更是非常重要。导管连接处用无菌治疗巾包裹,隔日更换3M透明敷贴及医用敷料,发现辅料潮湿或污染时立即更换。每日对穿刺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护理,保持创口皮肤清洁干燥。注意观察创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现象发生。当患者出现创口局部红肿,有分泌物或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现象时,立即报告医生,拔出导管,留取标本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8]。(3)出血:有些患者肝功能不足,或因长期留置导管,肝素封管次数较多,造成凝血功能下降。因此要密切注意穿刺部位有无瘀斑瘀血,有无渗血出血等现象,定期检测血液粘稠度和凝血时间等,防止由于凝血功能下降所致出血。

2.3 拔管时的护理

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边抽吸边拔管,每次5~10 cm,切勿过猛过快,以防止导管末端附着的血栓脱落形成栓塞,拔管后按压穿刺点10 min后覆盖敷贴[9]。

3 讨论

医学在发展,医疗技术在进步,医疗护理手段日新月异,中心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补液、危重症患者抢救及肿瘤癌症患者放化疗等各种临床实践过程中。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医护人员紧密合作,护士娴熟的业务知识、耐心的讲解、细心的观察以及对患者的关心与爱心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前提;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操作技术以及优质的护理是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利瑞.中心静脉置管发展现状[J].现代护理,2003,9(1):23.

[2] 段亚洁.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安全用药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69-70.

[3] 王云.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护理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0):643-644.

[4] 林月双.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对策[J].微创医学,2009,4(5):557.

[5] 孟凡丽.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85-89.

[6] 胡红惠.导致PICC患者CPI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69-70.

[7] 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05:287-288.

[8] 曹伟新,李东之.外科学护理[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92.

[9] 黄风荣,周艳东,覃兰凤.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557.

(收稿日期:2012-02-26)

4.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篇四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20-02

中心静脉置管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的导管,适用于大量快速补液、中心静脉压监测、血液净化治疗、化疗药物输注和静脉高营养疗法等。在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能保证快速有效的输液途经,保护外周血管,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因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是一类与操作时误伤其邻近的重要器官、组织有关,其发生率与操作者的经验成反比例,无论选用哪一种途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都需要很好的了解该区域的局部解剖特点,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护理及操作过程中必须熟悉、了解这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现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报告如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性并发症

1.1 肺与胸膜损伤 气胸是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常见并发症之一,插管后可常规进行X线检查及时发现有无气胸存在。如患者于插管后即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应警惕张力性气胸的可能。一旦明确,应立即协助医生行胸腔穿刺减压术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1.2 空气栓塞 在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时,在移去导针上注射器时,极易导致空气的进入。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屏气,使胸腔内压力保持正常,使穿刺针顺利进入血管。

1.3 导管位置异常 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指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置管后应常规行X线检查,发现导管异位后,应在透视下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如不能得到纠正,则应将导管拔除,再在对侧重新穿刺[1]。导管败血症

常表现为接受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出现败血症的征象而又未能发现明确的感染源,导管尖端的培养及血培养阳性可作为诊断依据。文献报道,导管败血症的发生率为10%~30%。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应首先考虑导管败血症的可能,立即停止输入高渗性的液体,遵医嘱更换等渗葡萄糖溶液[2]。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3.1 穿刺点渗血 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差、穿刺部位剧烈活动、剧烈咳嗽有关。应给予无菌纱布压迫,绷带加压包扎,适当限制置管侧上肢活动,并用冰袋冷敷,经以上处理后,渗血均可在2 d内停止。咳嗽时以手指加压穿刺点,防止因静脉压升高而引起渗血[3]。

3.2 空气栓塞 除了中心静脉置管时可发生空气栓塞,在输液过程中液体滴空、输液接头脱落未及时发现也可造成空气栓塞。因此,一定要经常巡视输液管路的连接是否牢固,并避免液体滴空。如有条件,最好使用可来福正压接头及可自止输液器。此外,在治疗毕,需要拔管时,在拔除导管的同时,应按压穿刺点至少20分钟,然后严密包扎24小时,防止空气经皮肤静脉隧道进入静脉。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

4.1 预防感染的护理(1)病室通风最少2次/日,30min/次;(2)配药及接通输液器时严格无菌操作;(3)穿刺及缝合部位使用高潮气通透率、低致敏性、透明的静脉导管固定敷贴;(4)可来福接头用无菌纱布严密包裹固定;(5)注意穿刺及缝合部位不被污染,患者离开病室要用衣物遮挡穿刺部位,特别是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更应特别注意;(6)穿刺成功后每24小时更换敷贴1次,出现潮湿、污染或局部红肿、渗出等异常及时更换,每次更换时均使用碘伏消毒,晾干。注意清除穿刺点、固定缝合处、缝合夹下及皮肤上的异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7)因为大多数感染是皮肤微生物迁移而致;患者皮肤和医务人员的手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为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我们特别注意对操作者的手和患者的皮肤进行广泛而严格的消毒[4]。

4.2 导管脱出的护理 主要由于固定不妥、外力牵拉及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因此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弧形或S形固定。使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更换敷料时注意自下而上揭开敷料,并观察导管的刻度,以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此外,置管后加强指导,告知患者置管侧上肢避免提重物等,防止导管下滑。

4.3 预防堵管的护理 虽然自中心静脉导管采血非常便捷[5],我们还是尽量避免自中心静脉导管采血,以免有微小的血凝块沉积或粘附于导管腔内。长时间输注脂肪乳、血浆等黏稠度较高的液体,或长时间缓慢输注维持液滴速小于30滴/min时,应每2~4 h用生理盐水冲管1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输注通路受压、打折或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处脱开造成导管内回血凝固,导致堵管。输液毕用0.04%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小结

通过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提高了我们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认识,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精心的护理,能有效的延长置管的时间,过硬的穿刺技术,统一的护理常规,严密的病情观察是减少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5.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篇五

置管后的护理问题

1、导管护理:导管要妥善固定,避免打折和扭曲,防止机械性堵塞。如血液回流到导管内时间过长,可因凝血引起堵塞导管。

2、导管冲洗:每次静脉输液前,以生理盐水冲管,输液完毕后,用肝素盐水做正压封管(研究表明, 肝素盐水能显著降低细菌群落聚集。一旦发生堵塞可抽取少量生理盐水冲管,同时尽可能往外吸,以免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形成血管内血栓。)

3、置管部位护理:穿刺部位应每周消毒处理、更换透明贴膜2次。护理置管部位时,要注意消毒双手,严格按常规操作。局部以碘伏棉球消毒, 面积10cm ×10cm, 待干2m in, 用透明贴膜覆盖穿刺部位并注明更换日期。置管部位一旦被污染,应立即严格消毒。更换透明贴膜时,应自下向上拆除贴膜,防止导管脱出。

4、导管固定:导管一定药妥善固定,严防折断、脱落或空气栓塞发生,当患者睡眠、翻身、更衣、沐浴、活动时严加注意。

5、误穿:熟练的穿刺技术可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或误入动脉,可减少置管引起的出血、血肿,也有部分患者因凝血功能差而致出血,此时应局部压迫止血30 min 后用沙袋压迫12 h 以上,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止血药。若置管位置在股静脉,应嘱患者尽量减少活动。

穿刺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观察

1、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熟练的穿刺技术可避免,穿刺毕嘱患者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局部 加压包扎,观察有无渗血及血肿,置管术后24 h 可适当握拳,做肢体屈伸活动。

2、静脉炎: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过程中静脉壁受到刺激即机械性损伤有关,为物理性静脉炎,如操作中损伤血管内膜、手套上滑石粉未冲洗干净、患者血管条件差、深静脉置管后血流缓慢、导管在血管内导物刺激有关;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如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的导管输入刺激性药物,或是在小静脉内放置过大的导管而引起静脉炎,为化学性静脉炎。

预防措施:建立最大无菌屏障;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机械性刺激;选择合适导管;如果病人有静脉炎史,应告知医师,以便使用非类固醇消炎类药进行预防或辅助治疗;加强置管后的护理。

3、导管堵塞:与导管的正确维护、输入药物种类及输注血制品有关。常见于血凝块堵塞。置管后所有导管均应接上肝素帽,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技术,输液前后必须用肝素液脉冲式冲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形成湍流,清洁和漂净导管,上机时,要先回抽,检查管腔有无栓塞。

6.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篇六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护理,体会

在我科中心静脉插管主要应用于:快速液体复苏;循环功能监测;完全静脉内营养;给药, 需长期输注对血管壁有刺激的药液;紧急透析;缺乏外周静脉通路。2009年7月—2010年6月我科共有186例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 经抢救存活161例, 死亡23例, 自动出院2例, 发生并发症19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中心静脉穿刺点的选择及优缺点

1.1 颈内静脉置管

并发症较少, 易护理, 但易被痰液、呕吐物污染。

1.2 股静脉置管

较易穿刺成功, 并发症少, 但易为二便污染。

1.3 锁骨下静脉置管

穿刺要求高, 有发生血、气胸的危险。

2 讨论

2.1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问题

2.1.1 导管留置时间

双腔导管建立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留置时间平均为 (35±8) d[1]。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为0.5~1.0个月[2]。由于股静脉置管受排泄物的污染率高, 所以置管时间以不超过72h为宜[3]。

2.1.2 穿刺处换药

有效的局部皮肤消毒可降低感染率。建议72h更换1次敷料, 但有渗血及敷料污染时应及时换药;患者出汗多、敷料松动须及时换药。

2.1.3 肝素封管液的配置

邓华琼等研究提示125.0U/ml肝素盐水封管是留置输液的最佳浓度。

2.1.4 封管方法

临床上多采用正压封管, 每次注入封管液3~5ml。

2.2 并发症

(1) 感染: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据统计, 美国每年有5万~10万的插管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其病死率为10%~20%。ICU则>25%[4]。 (2) 堵塞。 (3) 脱管。

2.3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3.1 置管前宣教 在置管前后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宣教工作, 让其积极配合。

2.3.2 定期细菌培养。

2.3.3 禁忌证 经常经导管加入药物或经导管采血增加了污染的机会, 故应视为禁忌[5]。

2.3.4 感染的预防 严格无菌操作能明显减少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生率。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置管患者, 因此尽量不行股静脉置管[2]。

2.3.5 堵管的预防 输液时速度不要太慢, 一般以30~40滴/min为宜。在推注不同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6]。

2.3.6 预防空气栓塞的发生 输液装置连接必须紧密。在更换接头、注射器或进行插管时迅速交换接头或插入以免吸入空气[7]。

2.3.7 预防皮下血肿的发生 局部加压15 min以上是防止皮下血肿形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黎渐英, 叶晓青, 梁碧玲, 等.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2) :17-18.

[2]覃松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原因及护理[J].微创医学, 2007, 2 (1) :47-48.

[3]熊剑秋, 冯波, 沈翰.中心静脉穿刺部位敷贴护理与感染率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12) :2129-2130.

[4]Knue M, Doellman D, Rabin K, 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lood sampling throug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devices in children[J].J Infus Nurs, 2005, 28 (1) :30-35.

[5]马小燕.肿瘤化疗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8) :51-52.

[6]赵宗河, 张新.改良深静脉留置套管针在紧急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 2002, 30 (9) :32-33.

7.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篇七

血液透析反复使用的血管通路是长期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由于初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无动静脉内瘘,或长期透析患者的瘘管血流量不足时则需要建立临时的血管通路来保证病人的透析治疗。

1中心静脉导管插管部位的选择

中心静脉导管插管部位常用的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手术最简单、严重并发症少,但是透析血流量相对不足。锁股下静脉插管需要很高的技术与经验,而且并发症多,应尽量避免。颈内静脉插管比锁股下静脉插管容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较少威胁生命,可保留3—4周,且能提供较好的血流量,应作为首要的插管途径。由于颈内静脉走行弯曲,手术难度相对大,一般首选右侧颈内静脉。

2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和处理

2.1感染为最常见并发症。可分为导管出口部感染、隧道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导管出口局部感染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并有脓性分泌物,应予每天消毒,更换敷料,并口服抗生素,一般炎症可以消退。隧道感染时,临床上必须使用两周的有效抗生素,无效者必须拔管。必要时拔管后继续抗感染一周。

2.2血栓形成导管由于留置时间长、患者高凝状态、肝素抗凝剂量不足等原因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可以采用尿激酶溶栓。具体方法:5万~15万单位尿激酶+生理盐水3ml分别注入动静脉腔内,保留15分钟然后回抽,若一次无效可重复进行,透析结束后,可采用肝素40单位+生理盐水至3~4ml封管,也可以采用纯肝素封管。

2.3导管脱出由于透析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病人活动多,固定导管的缝线可能断裂,从而造成导管脱出。如果导管脱出小部分,首先判断插管是否还在血管内,可在严格消毒情况下重新固定导管。

3护理对策

①留置导管的当天应观察擦管部位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如有特殊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②每天定时导管及周围皮肤的消毒,并更换敷料,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换药时患者必须把头转向置管的对侧或戴口罩。透析结束后必须采用肝素抗凝封管,每次更换已消毒的帽盖,再用无菌纱布包裹并予以固定。③嘱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沐浴时,应避免水接触局部,可在局部用3M胶布密封,再用大毛巾叠厚覆盖,防止局部淋湿造成感染。如敷料浸湿应及时更换敷料。④插管期间加强宣教工作,使患者了解置管的重要性,尽量减少局部活动范围,以防止留置导管脱出。在换药后可将纱布块剪开约2/3,交叉紧贴导管覆盖,并以胶布贴紧,然后再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尽量不穿套头衣,防穿脱衣服时拉脱导管。一旦脱出应立即压迫局部止血,并立即到医院就诊。⑤透析期间患者应加强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个体的需要,增加抵抗力预防感染。但又避免摄入过多,使得两次透析中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⑥在置管期间如果患者出现感染迹象,可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2~3周,并采用抗生素+肝素联合封管。如效果不佳,必须拔管。⑦血液透析患者的留置导管,一般情况下不宜做抽血、输液用。如在紧急抢救生命时使用后,必须按照透析后导管的处理方法进行封管,并严格消毒,防止导管堵塞、感染,影响下次透析治疗。

8.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篇八

中心静脉置管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的导管,适用于大量快速补液、中心静脉压监测、血液净化治疗、化疗药物输注和静脉高营养疗法等。在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能保证快速有效的输液途经,保护外周血管,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因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是一类与操作时误伤其邻近的重要器官、组织有关,其发生率与操作者的经验成反比例,无论选用哪一种途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都需要很好的了解该区域的局部解剖特点,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护理及操作过程中必须熟悉、了解这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现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报告如下。

1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性并发症

1.1 肺与胸膜损伤 气胸是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常见并发症之一,插管后可常规进行X线检查及时发现有无气胸存在。如患者于插管后即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应警惕张力性气胸的可能。一旦明确,应立即协助医生行胸腔穿刺减压术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1.2 空气栓塞 在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时,在移去导针上注射器时,极易导致空气的进入。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屏气,使胸腔内压力保持正常,使穿刺针顺利进入血管。

1.3 导管位置异常 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指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置管后应常规行X线检查,发现导管异位后,应在透视下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如不能得到纠正,则应将导管拔除,再在对侧重新穿刺[1]。

2 导管败血癥

常表现为接受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出现败血症的征象而又未能发现明确的感染源,导管尖端的培养及血培养阳性可作为诊断依据。文献报道,导管败血症的发生率为10%~30%。 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应首先考虑导管败血症的可能,立即停止输入高渗性的液体,遵医嘱更换等渗葡萄糖溶液[2]。

3 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3.1 穿刺点渗血 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差、穿刺部位剧烈活动、剧烈咳嗽有关。应给予无菌纱布压迫,绷带加压包扎,适当限制置管侧上肢活动,并用冰袋冷敷,经以上处理后,渗血均可在2 d内停止。咳嗽时以手指加压穿刺点,防止因静脉压升高而引起渗血[3]。

3.2 空气栓塞 除了中心静脉置管时可发生空气栓塞,在输液过程中液体滴空、输液接头脱落未及时发现也可造成空气栓塞。因此,一定要经常巡视输液管路的连接是否牢固,并避免液体滴空。如有条件,最好使用可来福正压接头及可自止输液器。此外,在治疗毕,需要拔管时,在拔除导管的同时,应按压穿刺点至少20分钟,然后严密包扎24小时,防止空气经皮肤静脉隧道进入静脉。

4 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

4.1 预防感染的护理 (1)病室通风最少2次/日,30min/次;(2)配药及接通输液器时严格无菌操作;(3)穿刺及缝合部位使用高潮气通透率、低致敏性、透明的静脉导管固定敷贴;(4)可来福接头用无菌纱布严密包裹固定;(5)注意穿刺及缝合部位不被污染,患者离开病室要用衣物遮挡穿刺部位,特别是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更应特别注意;(6)穿刺成功后每24小时更换敷贴1次,出现潮湿、污染或局部红肿、渗出等异常及时更换,每次更换时均使用碘伏消毒,晾干。注意清除穿刺点、固定缝合处、缝合夹下及皮肤上的异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7)因为大多数感染是皮肤微生物迁移而致;患者皮肤和医务人员的手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为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我们特别注意对操作者的手和患者的皮肤进行广泛而严格的消毒[4]。

4.2 导管脱出的护理 主要由于固定不妥、外力牵拉及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因此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弧形或S形固定。使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更换敷料时注意自下而上揭开敷料,并观察导管的刻度,以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此外,置管后加强指导,告知患者置管侧上肢避免提重物等,防止导管下滑。

4.3 预防堵管的护理 虽然自中心静脉导管采血非常便捷[5],我们还是尽量避免自中心静脉导管采血,以免有微小的血凝块沉积或粘附于导管腔内。长时间输注脂肪乳、血浆等黏稠度较高的液体,或长时间缓慢输注维持液滴速小于30滴/min时,应每2~4 h用生理盐水冲管1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输注通路受压、打折或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处脱开造成导管内回血凝固,导致堵管。输液毕用0.04%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

5 小结

通过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提高了我们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认识,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精心的护理,能有效的延长置管的时间,过硬的穿刺技术,统一的护理常规,严密的病情观察是减少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管向东.外科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管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0):636-640.

[3]沈建英,呼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85.

[4]姜慧,朱惠芳,武军.52例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初步调查.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33-34.

9.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篇九

1 病例资料

病例1:老年男性 82岁, 因肺炎入院, 有冠心病、糖尿病、重度抑郁症病史。经抗感染治疗2周后肺炎痊愈。入院第4天患者突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 行股静脉置管输液扩容、升压等抢救, 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患者生命体征渐平稳。半月后停用静脉营养, 并恢复正常饮食;当时血清白蛋白33.1 g/L。但患者随之渐出现汗多, 上半身出汗为主, 时有盗汗, 偶有低热37.1 ℃左右的腋温, 精神稍有不振, 食纳佳, 无寒战、无感染定位体征。使用了黄芪注射液等敛汗, 但患者症状仍不得缓解, 血清白蛋白逐渐下降至最低30.6 g/L。期间我们进行结核相关的排查, 包括动态监测血肌钙蛋白结果均为阴性。在心肌梗死急性期1月后拔除深静脉置管, 导管头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 。患者出汗等症状很快缓解;无发热, 未使用抗生素治疗。而血清白蛋白渐上升至38.6 g/L。

病例2:老年男性82岁, 为直肠癌Ⅳ期伴双肺转移患者, 有糖尿病病史。行直肠造瘘术后由我院ICU转入我科, 带入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因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及输注高渗性药物, 且患者无静脉使用化疗药物的计划, 深静脉置管入我科后留用。直肠癌局部放射治疗1疗程后口服希罗达并注射胸腺肽α1治疗, 病情稳定, 肿瘤病灶缩小。因该患者有恶性肿瘤, C反应蛋白 (CRP) 及血沉均高于正常。患者入我科近2月时出现低热37.2~38 ℃左右, 并伴乏力、纳差, 发热多在午后及夜间, 且有出汗现象, 能自行退热;査血白细胞及分类、血清白蛋白正常, CRP较其基础水平略高。未发现感染定位症状及体征, 也密切观察直肠造瘘口局部未见感染表现。低热1月左右拔除深静脉置管, 拨除时局部无红肿渗液, 当日晩间开始患者便无发热, 且患者体力食纳均很快恢复。

病例3:老年男性88岁, 因吞咽困难反复发生吸入性肺炎入院, 有高血压、冠心病, 无糖尿病病史。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并禁食、静脉营养;为配合营养支持治疗入院半月时行右侧股静脉深静脉置管术。并在入院第25天行胃造瘘术。经治疗患者呼吸道症状完全消失。但患者在术前3 d出现恶寒, 体温最高38.1 ℃, 可自行退热, 之后每日体温高峰在37.4~38 ℃左右, 未有新发感染诱因及新感染灶点, 血象正常值高限, CRP高, 时有畏寒, 精神萎;待胃造瘘术后3 d能正常进食后拔除深静脉置管, 当天体温即降至<37 ℃的正常范围, 后未再发热。导管头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2 讨论

老年患者危重症、临时输注高渗性液体多见, 而因患方接受程度等原因有时患者未能行PICC置管, 留置深静脉并不少见。CRI是CVC并发症之一, 危害也最大, 而根据Siemopos等[1]对2540名入住ICU病人的荟萃分析发现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使得患者病死率极大增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其静脉血管有管壁增厚、变硬, 管腔狭窄, 血管弹性降低的特点加上皮肤肌组织松弛, 反复输液治疗导致临床上外周静脉损伤及外渗多见, 故中心静脉留置的导管成为临床常用输液治疗通道。老年患者危重症、临时输注高渗性液体多见, 而因患方接受程度等原因有时患者未能行PICC置管, CVC并不少见。老年病人常发生脑梗死、脑出血、重症感染等急重症需留置深静脉置管抢救治疗, 该类患者长时间卧床, 加上常合并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 加上老年性退化, 患者的防病、免疫抵抗力大大下降, 其发生CRI的概率较非老年人群要显著增加[2]。同时, 从患者外在因素分析, 置管部位、置管导管、导管留置时间、置管的操作技术及置管部位辅料均为CRI的危险因素[3], 如股静脉置管所在的腹股沟部位靠近易有污染的尿道、肛门等会阴区, 细菌定植的机会多, 自然增加了导管感染的危险性[4]。因此, 老年人由于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 CRI的发生率较高[5]。

这3个病例的共性在于患者均有慢性基础疾病, 且以低热表现为主。其中病例1有糖尿病病史, 经血生化及体液等检査排除结核隐性感染可能, 不明原因发热, 虽然是低热, 仍要首先考虑有留置导管因素, 移除导管为先。病例2有恶性肿瘤病史, 肿瘤性的发热及乏力当时并不能排除, 该患者特征性的出汗表现, 临床上易忽视, 但对比拔管前后的表现, 不难看出其联系。有糖尿病病史合并肿瘤时结核发病可能性增高, 需加以区别。而病例3在我们的观察期内临床上有肺部感染表现, 在此基础上, 一元论不能完全解释患者发热原因, 此时虽然未有CRBSI特征性的高热 (>38.5 ℃) 等毒血症表现, 移除导管后体温迅速恢复正常, 导管头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回溯性思考导管相关感染的前驱症状当时是存在的。

CRBSI广义上是指临床上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表现, 且至少有1次外周血培养阳性。严格定义中包含有导管菌株定植和≥1次的周围静脉血内同一菌株培养阳性。当有寒战、高热的败血症症状时, 医生在临床上已不难鉴别CRI亦或CRBSI;但置管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感染时症状不典型, 有些菌血症症状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恶寒、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表现, 而白细胞计数、分类、CRP等炎性指标可能还未有明显变化, 临床上去除置管可早期缓解患者上述症状, 根本性移除病人痛苦及医生的疑惑。根据最新的2011年美国《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6], 无需为了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定期更换CVC (ⅠB类建议) 。CRI危险高峰表现为导管置入的前几日[7]。Timsit等[8]的研究表明, 无需定期更换置管;只是因为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 尤其是超过一定的时间段, 如导管留置28 d, 则导管相关感染的可能性升高, 超过24%。换言之, 对预防CRI而言, 移除深静脉导管的益处取决于对感染前驱症状的临床识别, 尽早使老年人收益。

我们分析低热可能与少量导管定植菌入血有关, 导管头培养及血培养结果需结合临床。因此, 虽然考虑到老年人静脉条件差, 留置导管在治疗上获益较多, 临床上先密切观察, 一旦判定为导管相关感染前征象出现, 应立即拔除导管。我们在治疗中也采用了增强机体免疫的治疗, 并在尽力排查发热原因后明确判断。除预防导管周围菌群定植外, 如果经过评估高危因素, 早期已发现CRI前驱征象, 无论留置时间长短, 中心静脉导管必须拔除, 减少患者严重血流感染的机会, 避免使用抗感染药物;对危重原发疾病适当的免疫增强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9]。

参考文献

[1]Siempos II, Kopterides P, Tsangaris I, et al.Impact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n the mortali-t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meta-analysis[J].Crit Care Med, 2009, 37 (7) :2283-2289.

[2]邵陆军, 陈国强.静脉导管病原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4) :513-514.

[3]杨屹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75.

[4]朱冰, 邹自英, 龚扬彬, 等.静脉导管留置针临床感染致病菌及危险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 2009, 3 (3) :402-404.

[5]李秀霞.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6 (4) :655-656.

[6]O'Grady NP, Alexander M, Burns LA,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MMWR Recomm Rep, 2011, 39 (4Suppl1) :S1-S34.

[7]Souweine B, Traore O, Aublet-Cu-velier B, et al.Dialysis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Crit Care Med, 1999, 27 (11) :2394-2398.

[8]Timsit JF.Scheduled replacement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s not neces-sary[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0, 21 (6) :371-374.

10.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携带PICC出院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出院时仅携带PICC管路,无其他管路维护需求;②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②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50~82岁,平均(66±9)岁;疾病类型:乳腺癌10例,子宫癌5例,卵巢癌5例,食管癌5例,肠癌10例,肺癌10例,胃癌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50~83岁,平均(66±8)岁;疾病类型:乳腺癌8例,子宫癌7例,卵巢癌5例,食管癌5例,肠癌10例,肺癌10例,胃癌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传统PICC置管相关知识教育,患者每次行导管护理后均予以记录,护理人员根据记录簿上的置管情况对导管状况进行评价,若发现异常及时与患者取得联系,嘱其到院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具体如下。

1.2.1出院前培训在出院前1周,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PICC护理知识与院外自护方法。具体包括:疾病知识宣教,PICC自我观察与护理要点,如何选择冲管封管液与相关配置方法,管路维护方法,康复锻炼时间、频率与方法,如何预防及处理与导管相关的意外情况,日常生活中导管的养护方法。出院前1 d,护理人员以现场模拟的方法巩固患者对PICC导管维护与管理知识的认知,直至其完全掌握。

1.2.2 出院后跟踪

设计PICC维护画册与随访卡,其中随访卡中记录患者信息、PICC置管时间、换药维护情况等,并在明显位置标记院内相关科室联系方式。患者出院后,通过信息、电话、网络等联系方式查阅到院复诊记录、随访卡、家访等方式评估患者置管情况,每周1次。若跟踪期间发现管道出现异常,如导管移位、脱出、折损、堵管等情况,嘱患者及时联系科室或到院就诊。跟踪期间,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疑问,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解答,并实施双向反馈机制,以确保置管质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发生情况。

1.3.1 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患者出院时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该问卷包括PICC留置意义、PICC维护知识、并发症观察、社会生活需求、康复知识5个方面,每个方面20分,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掌握,60~79分为基本掌握,低于60分为未掌握。总掌握率=(掌握例数+基本掌握例数)/总例数×100%。导管脱出:PICC导管完全脱出或从体内向外移动超过5 cm。

1.3.2导管、破损及感染阻塞:输液速度停止或明显减慢,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无法进行冲管,且不能抽到回血。导管破损:冲封管或输入液体时,导管发生液体外漏情况。导管相关感染:分为局部感染及全身感染,其中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点出现局部疼痛、红肿、脓性分泌物或渗液,经实验室检查发现为细菌感染;全身感染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寒战、发热,伴有或未伴有白细胞升高,导管尖端和血液培养发现相同细菌。

1.3.3 血栓形成

置管肢体皮肤温度及颜色改变,并伴有疼痛、肿胀感,行血管超声发现有血栓形成。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院时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总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9.340,*P<0.05

2.2 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不仅需要承受躯体上的疼痛,且有34%~44%患者易伴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及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焦虑、抑郁等[5]。目前,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给药中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大部分患者因缺乏置管知识认识及对操作技术担忧、穿刺时疼痛、置管失败所导致经济费用的担忧,且置管后限制术肢活动而产生的不适感、早期置管所致的疼痛、导管敷料带来的不适感、担心提前拔管等因素,均可加重其不良心理,影响院后携管质量[6]。此外,患者出院后即失去了治疗与护理干预,因缺少相关医疗常识,院外护理操作的准确性较低。因此,探寻一种有效的措施提高携带PICC出院的肿瘤患者对置管的认识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十分必要。

延续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单元,指患者出院后医务人员仍然对其进行随访与跟踪,帮助其获取相关医疗支持,有效强化了护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时,通过延续护理,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遵医行为与病情进展情况,了解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落实效果,以便于采取全面的指导方案来改善整体疗效;在延续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针对患者的疑虑,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进一步强化患者的自护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总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7,8]。提示续护理能够强化携带PICC出院肿瘤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为管道的维护提供了有效保障。从并发症情况来看,积极预防PICC相关并发症是确保留管质量的关键。研究发现,虽然诱发PICC并发症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导管应用、日常维护、患者机体情况、生活情况密切相关[9,10]。延续护理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动态、连续、准确的信息,及时探查到院外护理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差错,还可以详细掌握患者的病情状态与遵医情况,强化其对并发症的认识水平,避免盲目性自护行为,通过规范、正确的护理行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1,12]。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延续护理可以有效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情况,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携带PICC出院肿瘤患者对其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携带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出院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携带PICC出院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PICC置管相关知识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总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携带PICC出院肿瘤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11.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评分 篇十一

1临床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我科对80例肿瘤化疗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术,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锁骨下置管72例, 股静脉置管8例。均采用益心达中心静脉导管, 按操作常规行置管术[1]。护理后发生导管堵塞1例, 导管脱出1例, 化疗药物外渗1例。

2护理问题及对策

2.1 感染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一种有创操作, 置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应选择质地光滑的导管, 尽量避免使用多腔管。穿刺时尽可能建立较长的皮下隧道, 延长导管穿刺点至血管的距离。导管留置期间凡接触中心导管前需卫生洗手。导管内输液、注射时必须对导管接头处进行消毒, 用0.5%碘伏消毒2遍, 每次停留时间不少于10s。加强导管穿刺处皮肤的护理, 每周换药2次, 如果穿刺处有渗血或渗液或敷料污染应立即更换。穿刺处若出现红肿现象应每天换药, 可使用庆大霉素局部涂敷。如出现全身感染的症状而又排除其他感染因素时, 应果断拔管, 将导管前端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导管留置期间无并发症不影响留置不必换管[2]。

2.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的常见原因是导管前端小血栓形成, 导管使用时间过长、封管方法不正确、输液中导管折曲、导管部分堵塞时遇有血液制品使纤维蛋白堆积均可造成血栓的形成。防止血液返流可有效地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3]。研究提示, 每毫升125U肝素稀释液是留置输液封管的最佳浓度[4]。每次输液结束时均应用肝素稀释液10ml正压封管, 边注射边退针, 使导管全程均含有抗凝剂。对化疗间歇期不输液的患者每周2次冲管时, 应先用注射器回抽检查有无血栓形成。有血栓堵塞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溶栓治疗, 将尿激酶2万U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导管内注入, 保留2~4h, 待血块松动后回抽, 切忌将血栓推入血管内。

2.3 导管脱出

患者因用力咳嗽、穿脱衣服、下床活动、化疗所致的舒适改变、烦躁不安等均可致导管脱出。置管后应妥善固定导管, 注意保持贴透明贴的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贴膜平整。在患者出汗多、透明贴松动时应及时更换贴膜, 消毒后要待消毒液干后再贴贴膜。在距离贴膜外1cm再用胶布固定导管, 注明导管的置入时间、换药时间、刻度、置管人签名。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 防止活动时牵拉导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观察导管有无折曲、置入刻度、有无药物外渗, 并严格交接班。如导管部分脱出, 而部分仍在血管内, 应立即回抽血液确认一下, 用0.5%酊伏消毒局部后重新固定, 并标记脱出刻度。如导管全部脱出时, 应立即以消毒棉球压迫穿刺点10min, 止血后贴上贴膜。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协助其保持稳定情绪。

2.4 化疗药物外渗

中心静脉导管脱出可致化疗药物外渗, 可导致局部皮下组织红肿、剧痛、形成硬结、坏死或溃疡, 经久不愈。溃疡可深及肌腱、神经及关节处。责任护士每次连接输液时, 要注意输液皮管与中心静脉导管相连处以胶布固定, 防止滑脱。同时安置好患者的体位, 保持患者的舒适。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 立即按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常规进行处理。停药, 连接注射器回抽, 使用抗毒剂, 局部皮肤行环形或菱形封闭, 冰敷12~24h, 外涂喜疗妥、50%硫酸镁。评估药物的损失量, 及时补充。同时详细记录局部皮肤的状况, 严格交接班。

关键词:肿瘤化疗,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惠兰, 陈荣芳.肿瘤护理学 (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95.

[2]雷娜.深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4, 6 (2) :31.

[3]顾志菊.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5 (4) :50.

上一篇:观摩学习分享下一篇: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