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精选20篇)
1.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 篇一
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该如何培养?
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作用,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背景与目标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小班幼儿年龄小,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可塑性很大。幼儿从小养成的良好常规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将会很难纠正,会加大中、大班及小学、中学等的教育难度。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以教师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陶冶幼儿,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有的放失、持之以恒,要做好监督和检查的各项工作,等等。这些正是开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最根本的保证。
二、培养内容与方法
(一)爱孩子、以教师的良好行为来陶冶幼儿
这是教师培养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前提。教师只有做到了爱每一个幼儿,才能真正做到从幼儿的身心健康出发,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幼儿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幼儿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幼儿,启迪幼儿,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每个幼儿都渴望能得到我们的爱与关注。幼儿喜欢我们,那是因为我们满足了幼儿的被人爱与关注的需要。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幼儿喜欢我们老师,那是因为 她打电话叫我妈妈来接我、她给我梳头打辫子、她常摸我的头、她说她喜欢我、她上课看着我笑、她去过我家。我尿裤子后,X老师帮我换。我不喜欢X老师,因为我叫她,她不应我。、我不喜欢X老师,因为她骂过我。、我喜欢X老师,因为她经常对我笑,还经常弯下腰来跟我说话。
我们的行为,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但在幼儿的眼里却是对他们的关注和爱。我们要想得到幼儿的爱戴,那我们就应该经常对幼儿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爱与关注。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纲要.》中提到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都充分显示了对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要形成这种氛围,教师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师幼之间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求幼儿做到的事情幼儿才能顺利的去做。否则幼儿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以致影响常规培养的目标。如:由于自己的疏忽,忽视了与常乐天小朋友的情感交流,在看书时,他故意挤、推别的小朋友,影响的旁边的幼儿。经过我的观察和与他多次的聊天,他慢慢的从心里接受了我,我提要求后他非常积极的去努力的表现自己,想得到我的关注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能认真的看自己的书了。
(三)用故事、儿歌来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于是我们便将需幼儿做好的部分编成一些小小的故事。比如说《小猪变干净了》,起初有些孩子并没有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可因故事里小猪因为不爱干净而失去了许多的好朋友让孩子们有所感触,从而有了饭前洗手做个爱干净的宝宝的意识。
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常规。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这样,孩子们不但听故事和儿歌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也会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设立小老师职务,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可以在班里设立小老师的职务,请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也可以全班幼儿轮流担任,首先要分工明确,比如有的小老师负责来检查孩子们饭后洗手、漱口的情况;有的小老师负责验收午休后孩子们叠被子的情况,这样的话就能调动起孩子们认真、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天被选为小组长的孩子,首先自己要先做好,这样才能去检查和提醒其他的小朋友。
(五)及时制止、善于肯定
对幼儿的教育要从一件件具体形象的小事入手,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我们能及时加以鼓励、强化,孩子就会积小善成大善,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某方面的第一件好事就要及时肯定,相反某方面的第一件错事就一定要加以制止,如:有一次,XX小朋友在玩积木,他的妈妈来接了,也许太激动,他玩具没收,就满屋乱跑,并且玩具被他散落一地,我坚持陪着他把积木收好。而不是见其家长在就放松要求。善于肯定,这不单是指我们要善于表扬幼儿,更是指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让其在活动中,自我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幼儿的点滴进步受到老师的赞许后,他会便自信、更快乐,因为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下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
如:有一次涛涛小朋友把小朋友的画纸撕烂了,之后对老师撒了谎说这件事情他不知道。之后给了他一点思考的时间,他也愿意主动承认错误,于是我立刻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她,知错就改还是个不撒谎的好孩子,以此鼓励,之后他又有几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孩子们也以他为榜样,她没有让老师失望。
2.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 篇二
关键词:幼儿时期,习惯培养,实践研究
一、观念引领,使养成教育深入到每位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之中
为了让教师们能真正规范地落实“把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我们认真学习了《上虞市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制定出了适合我园各年段幼儿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评价指标,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念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幼儿开展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进对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每一位老师做一个爱孩子、尊重孩子、懂得赏识和引导孩子的优秀教师。2012年以来,我们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全面化,制定出便于幼儿记忆的《幼儿行为规范( 三字经) 》并分发到每一位家长手中,让家长也认识到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在孩子养成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我们还依托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家长教育行为的专门培训和具体指导,使家长能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幼儿园的工作,参与到幼儿一日常规和养成教育活动中来,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二、分层施教,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常规之中
我们在把养成教育目标具体化、规范化的同时,针对我园大、中、小班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具体实际,制定分层培养计划,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完善。小班年段重点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从洗脸、漱口、吃饭,到午睡、整理床铺,所有的环节都制定了教育目标; 中班年段重点对幼儿进行礼仪和感恩教育,让幼儿了解父母、长辈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提出每天为家人做一件事,并且在“养成教育评比栏”对幼儿进行评比,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大班年段重点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如开展《我是中国人》活动,让幼儿加深对家与国的理解与认识,从小爱家,爱祖国、爱幼儿园、爱身边的人,树立起初步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开展“大手牵小手,大班带小班”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并主动帮助小弟弟、小妹妹,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与分享,知道做个守信用的孩子等等这些良好品质,都可以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得到训练和培养。
三、寓教于乐,将养成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的思维既具有直觉行动性,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师抓住这一特征,结合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做到月月有计划,周周有活动,次次有记录。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语言、行为、举止、仪态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我们搜集了大量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故事,或者教师与幼儿共同创编、续编故事。例如,为帮助幼儿学习和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我来帮你好吗”等,我们设计了以下多个主题活动: 通过讲《买礼貌》等故事使幼儿懂得讲文明有礼貌的重要性,使幼儿知道当你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如何表达你的感激; 通过“礼仪儿歌比赛”的活动,从班里评选出“文明用语小宝贝”、“文明学习小宝贝”、“关爱老人小宝贝”等,促进了幼儿道德价值的内化,使礼仪行为真正成为幼儿内部的需要等等; 创设主题环境“文明小天使”,设置红花评比栏,对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进行及时的肯定。
四、优化环境,营造幼儿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氛围塑造幼儿性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首先,我们从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例如: 通过表演《小猫和小弟》《小猪变干净了》等故事去感染幼儿,通过演唱一些歌曲让小朋友知道大家都有一双手,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次,我们从物质环境入手,结合“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在活动室为幼儿创设了能力区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儿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等,使幼儿从中受到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教育法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感染又强调精神环境的熏陶,还要注意创设与幼儿年龄想适应的环境。如教师把材料分层次地投放到角区中,幼儿通过区角“拼拼摆摆”活动,进行归类整理,养成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摆整齐的好习惯。教师每天用微笑、点头等亲切的举止表示对幼儿的友好,给幼儿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渐渐幼儿就会从教师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学会一些表示友好的语言、动作和方式。
五、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1.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园幼儿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明显好转
幼儿的文明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的起着变化,以前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幼儿吃过的早餐袋子、筷子,现在已经很难发现了。走廊上再也找不到家长接送孩子时乱扔在地上的香烟头了。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一声声稚嫩的“老师早! 老师好”。
2.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三大规律
一是趋早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幼儿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越小教育培养越好。
二是渐进性: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三是反复性: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易反复。
3. 通过本课题研究,改变了我园教师的育人观念和园风园貌
3.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三
一 、习惯的养成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幼儿因其年龄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也不同,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不同年龄区别对待。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代。由于孩子生活的环境差异较大,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千万宠爱与一身,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有些孩子做事拖拉、自控力较差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做为教师我们要有耐心,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始幼儿产生要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产生良性循环。
(1)、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因为幼儿初入园,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有许多幼儿在家中没有接触普通话,从家庭走到幼儿园,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在中班应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和审美习惯为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种种手段来感受美和表现美。在大班应以学习习惯和社会性交往习惯为主:通过两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小朋友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出现一些冲突、矛盾也是很正常的,要解决好矛盾,就要学会交往;同时,大班的幼儿面临升入小学学习,要搞好幼小衔接,应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2)、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所侧重。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因此,在生活教育中,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
二、教师的身体力行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教师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品德优良的人才。欲正人,先正己。我们都知道,孩子经常是用他稚嫩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幼儿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我们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把工作中的一切细节问题当成一件大事来做,花大力气做,把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细致严谨,用我们的爱心、举止和言语来为孩子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他们施以正面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儿童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同时也在要求自己去捡,一改过去教师站立不动,却对幼儿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常常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幼儿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等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幼儿。
三、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快乐的源泉。
快樂虽然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却是大同小异。他们会为了得到一个玩具而快乐,会因为老师的一声赞扬而快乐,会为了获得一颗五角星而快乐。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幼儿渗透、灌输“好孩子要常常想到别人的需要”的思想,介绍一些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物。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感受他人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关心他人行为的意义。让幼儿学会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思想情感。并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一些做法。提醒幼儿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组织一些“玩具大家玩”、“喂娃娃吃饭”等活动,引导幼儿学着关心别人,说说“今天,我帮助了x x”,及时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四
——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同步教育
小一班
一、家长应走出家教误区。
首先,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更要明确幼儿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有家长会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还有的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态度,都在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家长要明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和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对辄训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要知道爱不能代替教育,严格要求是爱的体现,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有些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迁就,这两种情况都应当避免。”再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勿只重知识,轻个性行为发展。
二、家长要积极配合,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首先,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班里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上的要求,要家园一致,给孩子明确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其次,家长要多与班里教师联系,主动沟通,不但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协调配合,针对孩子的优缺点,及时给予表扬或纠正。
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
小一班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可避免
地就会出现一些娇惯与溺爱的现象。有的家长过多地强调“利己”与“学习”,却忽略了“有才无德行不远”的道理,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幼儿养成霸道、自私的个性,这样对孩子是一种伤害。毕竟孩子要独立,要步入社会,要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如不能礼貌地与人交往,就得不到一个和平友爱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认为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将文明礼貌的行为渗透在一日生活中,这样对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非常必要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具体做法:
幼儿的生活范围不仅是幼儿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我们
5.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五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学习习惯。良好品德习惯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友爱同伴、爱集体守纪律、爱劳动、诚实勇敢。文明礼貌具体是爱长辈、老师,听他们的话;见人有礼貌地称呼,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不打扰成人谈话,不随便要与翻弄别人的东西,经同意才可接受他人的物品,并致谢。友爱同伴具体是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关心他人、谦让他人,会合作,乐意分享与帮助别人。爱集体主要表现在遵守集体规则。爱劳动具体是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地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这些用品。对于这些内容和要求,家长应该熟悉与了解,以便于在家庭中教育培养。
二、当前家庭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上存在的误区
1、重智育轻德育
家长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而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与性格的培养较为轻视。比如现在有许多家长在孩子没入园前让孩子学会念许多儿歌、故事,学写数字,而对在学习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一种意志力的培养、坚持性的培养,对后续学习起关键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品质培养没能受到重视。
2、缺乏理智的爱
有的父母认为只有一个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过的比自己好而对孩子倍加疼爱一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穿脱衣、整理小被褥等自我服务劳动和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让家长包办代替了,养成孩子独立性差和害怕困难等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要啥给啥,造成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3、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必当真,遇事哄哄孩子就可以了,一旦孩子有所感觉,就埋怨父母,养成孩子不能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使孩子对家长不信任,丧失了家长的威信,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及孩子的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有些家长则不适当的干涉、限制甚至惩罚孩子,当孩子做错事后,一味禁止甚至惩罚,但都不对孩子说明原由。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边是家长禁止,一边是孩子依旧去做,不但使孩子不能改正反而慢慢养成恶习。
4、教育意识淡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事都是小事,不管也没啥。“我们小时侯没人管我们,长大了不也什么都会了?”以为树大自然直。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要学习还要工作,没有时间管孩子,对孩子放任无要求,缺乏教育意识。
三、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以身垂范,给孩子作出榜样 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德,家长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德育德。宋庆龄说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以深远的影响”,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孩子。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饮食不要挑精拣肥;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定是受益匪浅。
2、为孩子创造实践自我价值的机会
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对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独立行走、独立进餐、独立就寝等。记得新生刚来园时,许多家长不放心幼儿自己进教室,都要亲自送到教室。刚开始为了让幼儿有个适应期,也在情理之中。到了现在,除了特殊情况,我们都要求孩子自己走进教室。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在家做小帮手如帮忙分筷子、洗自己的小手帕。有时家长不要表现得太能干,有句老话说得好“懒惰母亲,勤快儿”,家长要有意识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3、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好看的动画片非要看下去,父母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感到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朝令夕改就难以如意。例如,今天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明天为了赶时间上班又急忙帮孩子穿衣,后天又批评孩子不肯自己动手穿衣。家长的要求反复无常没有耐心,孩子自己穿衣的习惯是断然养不成的。当然,在放手让孩子自己穿衣时一定要教会幼儿正确穿衣的技巧,有困难时,家长可以帮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合理适当,不要太高。
一致性则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一致,特别是现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辈之间对孩子要求的一致。如果家庭成员对孩子所提的要求不一致,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好,还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的坏习惯。如吃晚饭了妈妈要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宝贝孙子,说孩子小整理起来费劲,就包办代替,自己收拾掉了。吃晚饭了,孩子见一点点肥肉就吐掉,奶奶教育孩子样样菜都要吃才能保障营养,妈妈则怕儿子会发胖,就说算了算了,吐就吐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又怎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家庭中,家长应教育意见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暴露矛盾,而是私下进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4、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有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这孩子真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家长告状,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明天用积木把小朋友打伤了,后天又用嘴把小朋友咬出血印了……这位家长很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家长来找我,打他,骂他,可孩子怎么就是不改呀?”这位家长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家长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到指责,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5、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应该多与幼儿园联系,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与做法上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而过分地迁就孩子,宠爱孩子,或者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再严格要求也不迟,要知道,坏习惯一旦养成,改造起来远远要比塑造难。因此,家庭应该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6.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六
新源幼儿园 向春芳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小朋友又要上幼儿园了,经过家访问卷等情况反馈,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平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4合1”、“6合1”的家庭比比皆是,造成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孩子的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所以我们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对于文明的行为习惯来讲,主要包括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对于小班幼儿来讲,生活自理的培养很重要。主要包括: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依赖、自己吃饭、刷牙、洗脸,自己走路、穿脱衣裤、鞋子。卫生习惯包括:早晚刷牙、洗脸、漱口、饭前便后洗手、学习使用毛巾、手帕、纸巾,保持仪表整洁、手脸干净、勤洗澡洗头、剪指甲等,不乱扔垃圾。礼貌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如:谢谢,请,对不起等,学习礼貌做客,不打人骂人,不争抢玩具,乐意把自己爱吃好玩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乐意和人交往,喜欢集体生活。举止行为习惯包括正确的坐、站、走的姿势,不挖鼻孔,不乱咬手指等,爱护玩具,爱护幼儿的物品等。
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1、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例如:《我是一个大苹果》,通过儿歌教育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厕所张贴洗手的过程图片,供幼儿模仿、练习,激发洗手的兴趣,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图片等,幼儿酒会非常乐意学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把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在一日活动的各项活动中,(如孩子们的进餐、午睡、游戏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贯穿着行为习惯教育。饭菜掉满桌,争抢玩具,便后不洗手,不遵守游戏规则等,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利情况。例如:饭前洗手,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亲自示范,和幼儿一起洗手,边洗手边念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慢慢的,就会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小椅子”等。游戏进行中,既有交往习惯的培养(娃娃家等),又有卫生习惯的培养(美工区等),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教育幼儿把玩具送回家等,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总之,老师一定要抓住有效的时机,机智、灵活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生活经验的源地,又有大家共同沟通,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可以向家长宣传有关科学知识与方法,让家长明白其中的意义,放手让孩子去动手操作,愿意配合老师,在家也创设环境,老师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儿歌、故事,为家长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同时,还可以把家庭、社区资源引进幼儿园,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7.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篇七
一、更新观念,提高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未受到家长足够的重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训练、轻行为培养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调查结果显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长的个人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家庭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可见,只有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中幼儿的习惯培养,才能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人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到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到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良好生活、学习等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因而,家长要想方设法提高认识,改进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家庭合力,统一培养方法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首先,家庭成员要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如,父母的言行要一致,对同一问题不能各执一词,让孩子无所适从。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带给幼儿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重要是健康的心态。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和尊重、对老人的尊敬和善待,在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中,使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懂得什么是尊重和理解,同时养成幼儿活泼开朗、乐观外向的性格。
另外,需要重视的是,家长特别是父母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一方在批评孩子,一方却护着孩子,这样容易养成孩子有错后就寻找“庇护”的心态,对改正不良习惯会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爷爷、奶奶,在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能总是护着孩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为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父母及爷爷、奶奶要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三、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来讲是无声的引导、有形的榜样。孩子模仿力极强,他们常常无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言行举止,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创造良好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到不卑不亢、坦诚相待、尊老爱幼、先人后己,使幼儿在言传身教中受到良好教育,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
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影响很大,小到行为习惯,大到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幼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在语言上对孩子提出要求,更要在行动上作出表率。如,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读书、看报,必要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读书或做一些对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形成有帮助的活动,以此加深幼儿的印象;要让孩子讲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气、善良、宽容。
四、家园联系,做到教育同步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园教育一致性。家园互动、经常交流、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家庭内外要求一致,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一起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很困惑:在幼儿园里,孩子表现得很乖,而回到家里,孩子就任性、不懂礼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孩子在幼儿园里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废止。如,在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进餐,不挑食,而在家里,孩子是“掌上明珠”,贪玩不吃饭时,家长便会心疼地连哄带骗,喂孩子吃饭。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好不容易形成的好习惯却被家长的“好心”所破坏。因此,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联系沟通,及时交流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和表现,采取配合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教育,会更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8.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篇八
首先,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发展指南》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在过去的幼儿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重知识轻习惯的想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余姚。幼儿阶级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刻,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做多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再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一、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幼儿的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等都可以与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以前孩子在每天的活动结束之后图书、玩具到处都有,放学后教师要整理很长一段的时间才能把所有的玩具和图书整理好。但经过我们做了几个简单的游戏之后,图书、玩具到处乱放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二、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形成的。例如:按时作息、按时上学、不任性、不挑食、不偏食、饭前便后要洗手、珍惜饭菜和衣物、爱护公物和自己的用品、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团结小朋友、与小朋友好相处、不经别人允许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懂得尊老爱幼对别人有礼貌等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不能半途而废。
三、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
家庭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在家庭的时间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采用家长开放日、召开会等形式,向家长讲明这样做的道理,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设较好的教育环境,直到脚掌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教师和家长的表率作用。
9.对小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篇九
一、爱心加耐心,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出现哭、闹、喊、跑、不肯吃饭、不肯上课的情况司空见惯。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老师每天都应该微笑接待每一个孩子,即使孩子们对我们拳打脚跌,我们也毫无半句怨言。为了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可以运用有趣的有关生活常规的故事、儿歌等,如开学第一周,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宝贝的一天》、《幼儿园也是我们的家》等故事图片和儿歌,让孩子了解幼儿园,喜欢幼儿园,学着故事、儿歌中的主人公的样子做。
经过一个学期,我们的孩子自理能力大大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们学会了自己安静的吃饭、吃点心,学会了排队喝水,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裤子、鞋子,学会了安静的睡觉。而且,每次午睡,孩子脱下鞋子都会整齐地放在鞋架上,起床后,孩子们穿好衣服、鞋子后会安静地坐在床上,耐心的等待,等全部的孩子都穿好后,一起排队出去。
二、细心引导,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平时很注意这个方面的培养。孩子刚入园,从一个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小王子、小公主走向另一个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环境,他们的年龄、以前的生活习惯制约着他们。利用晨间谈话、各种活动等机会,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10.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一日常规习惯 篇十
小班幼儿初次上幼儿园,难免会把在家里养成的习惯带到幼儿园,表现出没规没矩,想怎样就怎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小班幼儿出现的种种不适应,为避免幼儿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小班老师该怎样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呢?
一、首先小班常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小班的常规管理如此的重要?因为,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常规建立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进行小班常规管理工作
(一)小班的生活常规管理
1、打好开学工作的第一仗。新学期开学是小班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师齐心协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会迎刃而解。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情况下,通常小班的孩子入园时会哭闹不止,轻微的一般是一周左右,严重的一般是二至三周,甚至个别特殊的有一个月左右。孩子在教室里面哭,有的婆婆、妈妈在教室外面哭,甚至有的家长敲门,要求进来给孩子喂饭,总之,家长们送孩子入园时站在教室外久久不肯离去,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和家长,应该这样做的。首先,孩子来一个抱一个,不要家长进教室,尽管家长不理解,过后一段时间再给家长解释;然后,第一周的头三天,不给孩子编固定的座位,孩子们肯定会到处乱跑,第四天开始,把跑的孩子,不愿坐座位的孩子哄他上座位,就连哭的孩子也是这样,使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影象,要坐座位。
2、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的管理。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我们教师应该抛弃以前那种将幼儿视为成人的客观附属物或“小大人”的观念,应树立科学儿童观。即儿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顾和保护,儿童应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教师应该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既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小大人”,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因此,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教师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怎样突破这些难点,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
a、示范、模仿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学习折餐巾的常规时,可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先教幼儿擦完嘴巴后,再将正方形的毛巾变成长条形。请幼儿模仿教师的做法,一会儿就学会了折餐巾。再如,在进行点名这一常规上和晨间入园时,请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他的做法,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这样,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b、儿歌的妙用。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时,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可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洗脸时念儿歌:“小毛巾,对着揪,扯平放在手里头。洗眼睛,洗嘴巴,洗洗脸,最后洗臭鼻子,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洗脸的任务。在吃饭前,可利用餐前的时间,给幼儿念儿歌:“白米饭,香喷喷,右手拿好勺子,左手扶助小碗,大口大口吃饭饭,看谁吃得最快。”总而言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编念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
11.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 篇十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离不开食物,健康的身体更离不开健康的食物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几位老师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些孩子对味道和口感特别敏感,有些孩子是因为身体原因或情绪问题等,但有些孩子的挑食则是家长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对孩子都比较溺爱,部分家长就会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如果孩子不喜欢,家长就从不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这就强化了孩子对某些食物的排斥心理。比如说,如果孩子不喜欢吃芹菜,就尽量不买,有的甚至还特地跑到学校关照老师:“我们家的孩子不吃芹菜。”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溺爱,使得孩子更加排斥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了,这也是导致孩子挑食的重要原因。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班的两位老师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纠正孩子挑食的毛病,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
一、家长要做的
1.对食物进行巧妙搭配
把孩子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食物进行科学组合,也可以将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变换一下形式做出来,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以唤起孩子的食欲,使他们乐于尝试各种食物。
2.家长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与鼓励
家长要多了解食物本身的特点,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再针对孩子的喜好进行正确的引导。如个子矮小的孩子要多喝牛奶,就告诉他们喝牛奶可以长得高、长得棒;不喜欢吃胡萝卜、苦瓜之类食物的孩子,就告诉他们吃了这些菜可以增强体质,赶走疾病等。如直接跟他们说后,他们还是不怎么喜欢吃,也可以采取给他们讲故事或做游戏的形式引起他们吃的兴趣,增进他们的食欲。另外,要少让孩子吃零食,或者饭后再吃零食。
二、老师要做到的
由于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老师的话,因此在幼儿园,我们班的两位老师都尽量做到:
1.采取逐渐增加饭量的办法
我们平时都做到尽量接纳孩子对食物的偏好,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经常鼓励孩子们多吃一口,或者允许他们只吃一半的饭菜。这样能逐渐减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吃得轻松,下次才会吃得更多。另外,我们也在日常谈话时与幼儿讨论、交流与食品有关的话题,还通过讲故事、念儿歌、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饮食方面的教育。
2.树立榜样,为孩子做示范
针对孩子喜欢被老师表扬、爱对老师或某些小朋友进行模仿的特点,我们班的几位老师就在进餐的时候,积极用情绪去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例如,碰上有某些小朋友不喜欢的食物,我们就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或者做出很香、很喜欢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了,给他们积极的影响,并及时表扬他们。被老师影响的孩子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一会儿就都会争先恐后地吃起来了。
3.猜猜看,事先给幼儿打预防针
我们班有些孩子喜欢某种食物时吃了又添,不喜欢时就少吃或根本就不吃,甚至干脆把它扔掉。为了纠正他们这种习惯,我们采用了事先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们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我就会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会长得高、变得聪明,老师会看看谁吃得又多又香,然后给他奖励一朵小红花或漂亮的贴纸。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就会相互比着吃,往往能吃得多,并吃得津津有味。
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现在我班的孩子们吃饭的习惯都很好,都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多数小朋友还要添饭添菜,吃得特别香。
12.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十二
一、培养幼儿接受新环境的习惯
幼儿从踏入校门开始,就对新环境感到特别陌生, 对教师也怀有畏惧感,要想让幼儿接受你,教师要有绝对的耐心。
开学第一周,幼儿对学校的铃声还不习惯,下课后,只顾在操场上玩,不知道做一些上课前的准备活动,听到上课铃声也不知道回班级,还要教师一个个往回叫。回到班级后,喝水的喝水,吃零食的吃零食,说话的说话,有的刚回来又要上厕所,乱作一团。不管老师用什么样的眼神去看他们,他们都不会理你,弄的教师手忙脚乱。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生气是没有用的,要有耐心。首先,要训练幼儿注意听上下课铃声,告诉他们上课应该做什么,下课应该做什么。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学校教师要定期检查幼儿的个人卫生,在发间食时,教师要带领幼儿先洗手,饭后再让他们漱漱口。教师可以利用歌谣,帮助小朋友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三、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如每天午睡起床后教会幼儿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每天还要带领他们对班级进行一次大清扫,让幼儿自己清理自己座位下面的垃圾,使他们养成自己做事情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自理能力。
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幼儿有吃零食、挑食等不良习惯。要改正这些不良习惯,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教育幼儿不买“三无”食品,让幼儿知道垃圾食品的危害。 并告诉他们合理饮食身体才会健康。其次,教师在用餐时多为他们分发一些蔬菜,尽可能地为每个幼儿提供合理的饮食。
五、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仪表端庄、服饰整洁、语言文明、态度可亲。讲话要多使用“谢谢”“请”“对不起” “没关系”等文明用语,让幼儿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学习。
13.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中3) 篇十三
馨馨小朋友是个聪明的孩子,每天上课和游戏活动时爱动脑,喜欢积极发言,而且回答得也头头是道,正确率高,得到老师的表扬也很多,这给孩子带来了优越感。当别人回答不出的问题,她会迫不及待的抢着说。导致了她的倾听习惯不是很好。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进行自我批评。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位幼儿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幼儿却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幼儿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地转移听的注意力,做起自己的事;当发言的幼儿讲得绘声绘色时,许多幼儿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一事„„当老师说:“请小朋友跟旁边的同伴讨论一下问题,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教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孩子们的声浪中„„这都是孩子们不良倾听行为的表现。然而,每一位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倾听行为是不同的。
因此,在平常组织各种活动时我们不仅要兼顾全面,要培养孩子勤思善学的习惯,同时也注意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两位老师达成一致,关注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告诉幼儿要做会听话的孩子,老师不请你回答并不表示你不会,老师知道你很聪明,聪明的人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会听别人回答,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回答。平时多表扬不抢嘴说话的孩子。碰到抢着说的时候我们就是不请。请家长在家时如有这种现象也要进行相应地教育和培养。帮助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行成。建立良好的倾听规则游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利用游戏、活动的区角,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孩子有了不小的进步。孩子在不断的进步,我深刻体会到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意识到孩子的习惯培养不能单一看表面,更要从孩子的个体出发,了解其内心,了解其生活的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借助多种手段多方面的教育,才会有很大的改观。
14.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当中,家长应当配合幼儿园的老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的孩子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许多家长不再只关心孩子学多少知识,而更注重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看、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问题。不仅仅是这样,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外面去接触社会,远足等活动,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可以请自己的孩子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不会说,可以拿他记录的符号,引导他说。
然后,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倾听时,不能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学会理解别人的意思,孩子的天性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又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时时可刻刻需要成人的关注。有时,老师或家长说话时,孩子就喜欢抢着说,家长在家里也应该多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别人发言。
接着,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和读的习惯。家长可以每天讲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听完故事,自己也来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并且可以让孩子来读这个故事,从而养成良好的说和读的学习习惯。
还有,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不要求孩子写多少字,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孩子写字的正确姿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握笔和坐姿。我们在幼儿园内及时的加以提醒和指导,并鼓励孩子向书写姿势正确的孩子学习,孩子们渐渐的养成了书写要坐端正,有一尺的距离,习惯比较好。除了在幼儿园,还需要家长一起配合,孩子在书写数字或者是画画的时候,家长要在旁边细心的观察和提醒,教育孩子书写或画画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另外,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因素,如:养成遵守幼儿园各种规章制度、课堂纪律的习惯。建议家长在开学时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尽量让孩子按时上幼儿园,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不开小差。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养成乐于交往的习惯,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因此,家长应该多让孩子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活动,也要鼓励孩子多与邻居、同学交往,与大人交谈,遇到困难不气馁。
15.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尝试 篇十五
开学初, 笔者发现一些班级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镜头一:活动结束后,椅子东倒西歪,柜子里的物品杂乱无章。
镜头二:早上来幼儿园,幼儿自己放的书本不整齐, 或有乱放的情况,书包里的东西乱七八糟。
镜头三:区域活动结束后,材料没放在规定的地方,桌上、地上有杂物。
镜头四: 图书看完后书架上一片狼藉,有的图书倒着放,有的图书斜着放, 甚至有的图书封面和里面的 内容分开 了散落在 一旁,还有的图书掉在地上。
镜头五: 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 许多幼儿将衣服直接扔在床上, 极少数幼儿将衣服揉成一团塞进抽屉里, 只有个别幼儿将衣服叠整齐后放在自己的床上或抽屉里。
为此,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整理习惯。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表明,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 生的影响 是巨大的 ,从幼儿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在幼儿期间,幼儿的行为意识刚刚萌芽,因此,教师在此时一定要注 重自己的 言行举止 ,一定要做好表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教学时, 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1.不管是自己的物品还是班级里的物品都要在固定的位置摆放整齐;2.如果看到幼儿的物品摆放杂乱, 就要主动和幼儿一起动手整理整齐。教师做到了以上两点, 幼儿就会在不经意间被潜移默化,逐渐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二、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制订规则并设计标志
教师要和 幼儿共同 商讨 ,制订相应的规则。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 教师对自 己的重视 ,而且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主人翁的精神。如,我是这样做的: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干净整洁? ”、“游戏区的物品应该怎样收拾? ”、“图书角的图书应该怎样摆放? ”等等,然后在综合幼儿意见的基础上, 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则,如,物品用完后要放在原来的地方、外套脱下来要叠放整齐、图书角的图书应分类摆放等,最后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标给每种物品 应摆放的 区域贴上 标签。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制订的,因此幼儿 就有了很 强的责任 意识, 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三、开展多种活动方式,强化幼儿整理习惯的形成
1. 开展丰富 多彩的游戏 。比如, 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小超市”、“动手区”等,让幼儿随时 都有机会 参加活动 ,鼓励他们有条理地收拾玩具、整理游戏材料。这样幼儿的良好整理习惯经过多次重复, 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步形成。
2. 互相监督 。如 ,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 每天我都会安排值日生对班级中各个区域进行收拾整理, 在此基础上还和幼儿一起评选出几名平时整理能力强、整理习惯好的幼儿当小组长,让他们担 负起检查 监督的职 责。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方法, 幼儿整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及时鼓励和 表扬。起初 ,教师不能对幼儿要求太高, 只要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 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增强自信, 逐渐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四、家园密切合作,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幼儿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配合,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幼儿园必须和家长取得联系,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如,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利用家长会和宣传窗向家长介绍培养整理习惯对幼儿长远发展的影响和对入学幼儿的重要意义, 同时教给家长必要的教育方法, 如让家长在家里给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 包括整理衣物、玩具、图书、文具,收拾房间等。其次通过家园联系册和家长交流幼儿的整理情况、能力,探讨遇到的问题, 帮助家长解决难题。再次我还请家长在记录孩子的“成长记录”时 ,也不忘记 记录孩子当天的整理活动, 让孩子有成就感, 感受自己的整理工作受到成人的重视。经过家园双方的互动, 使幼儿整理习惯的培养能更加顺利地开展。
总而言之, 对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教育, 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 才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16.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幼儿 场景 渗透 活动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培养幼儿非智力品质,因此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是幼儿顺利阅读的前提础。
一、创设丰富的生活场景提供阅读材料
丰富的生活内容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源泉。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提供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让幼儿自愿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教师主要观察了解幼儿感知、体验的水平,为专门性的阅读活动打下基础。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继续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或条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活动材料。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践,幼儿往往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这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力。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才能有丰富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多创设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多看、多说。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教育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将季节的变化、生活的特点、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同时,教师提供一定时间让幼儿自主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阅读交流活动。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践,幼儿会自由选择合作办报;幼儿会兴高采烈地来到汉字角,挑选自己喜欢的字宝宝,说上几句与之有关的小广告、小故事;有的幼儿还会把最新的消息告诉同伴、老师。幼儿的阅读经验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日前交往中得到迁移,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三、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我们要求家长多和孩子进行分享阅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不以学习为目的来共同阅读一本书。家长要帮助幼儿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能使幼儿顺利阅读,并从中体验到阅读的愉快,从而产生再阅读的愿望。幼儿的阅读主要是凭兴趣进行的,他们注意的是画面。他们的目光往往被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所吸引,很难做到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因此,首先要教会幼儿有顺序地阅读,并要教会幼儿認识图书的封面、封底、内页等,知道阅读一本书应该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看。在观察某个画面时,也应和看图讲述一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了解画面上是什么时候,画的是什么地方,画面上有什么,人们在干什么,等等。对各种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间的关系注意仔细观察、分析、判断。其次,引导幼儿对全书进行概括的能力,即幼儿看完一本书后,引导幼儿能讲出大致意思。从中学会分辨好与坏、善和恶、美与丑,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在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中,起初,以成年人为幼儿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对故事情节的语言的熟悉性增加来逐步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并最终过渡到幼儿自己阅读,家长要对幼儿的阅读情况多加鼓励,以培养和巩固幼儿对阅读的兴趣。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读书的空间,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喜爱的书,并定时定内容地去指导孩子阅读图书,鼓励孩子在听书的过程中跟读,并养成用手指划读的习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家长帮助幼儿把创编的故事制作成小书,与同伴一起交流;利用游玩、外出有意识地让幼儿看路边的汉字;有意识地在家庭生活中不断丰富幼儿的阅读内容等,以此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四、在延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拓展幼儿的阅读空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听说游戏、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和文学活动,引导幼儿逐渐了解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幼儿通过快乐的舞蹈、有韵律的动作,自由抒发了情感体验。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还可以听听唱唱自己学习的儿歌、歌曲,讲讲自己听过或看过的故事,还可以表演故事。每当阅读内容中出现有趣的角色或动作,也易于表演时,教师可鼓励引导幼儿和同伴分派角色,共同开展表演游戏,在游戏中再现阅读的内容。当孩子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表演故事时,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语言表达。
17.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七
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确,家长的习惯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孩子从我们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所感受到的那种氛围,乃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天然训练场。试想,如果家长在一周、一月甚至一年中自己从来没有学习过,迷恋于看电视、娱乐等,要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很困难的;也可以设想,如果家长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要想使孩子觉得学习很愉快也是不可能的。
二、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
生活与学习是孪生兄弟,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生活从学习开始,生活给学习提供动力;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生活本领,更好地生活。所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从学习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根据生活规律合理安排时间,按照前人的指导,按程序产生行动,经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习惯。其整个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简单的学习习惯训练,不过学的只是生活知识。只要把这种学习生活知识的良好习惯自然地引导、扩展、迁移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行动中去,并通过反复练习,即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以目标为导向,以具体目的牵引孩子的行为
18.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八
一、从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喜好问、好动、好模仿、喜欢听成人讲故事等方面。幼儿的求知欲与兴趣紧密相连,对一种事物的兴趣越大,求知欲也越强。但幼儿的直接兴趣占优势,这种兴趣是不随意的、不稳定的,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二、习惯养成要从小抓起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幼儿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因此从幼儿园起,家长就要引导幼儿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初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在学习的同时,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幼儿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一曰活动中,密切注意幼儿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遇到幼儿有不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批评和指正。久而久之,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形成了。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幼儿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幼儿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幼儿的每一点良好行为,家长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幼儿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幼儿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幼儿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曰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
19.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十九
关键词: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年轻的家长都外出务工,孩子就留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然而,农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引导,盲目地娇宠、溺爱,事事包办,没有原则,甚至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了还不知道如何自己吃饭、自己如厕,和同伴交往等。长期下来,这些幼儿就养成了自私、任性、懒惰、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爱撒泼等不良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可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从事幼教工作以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点滴见解。
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
幼儿模仿能力极强,教师良好的言行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二、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存在渐进性和反复性,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如,我们幼儿园规定孩子每天都要睡午觉,开始有的孩子可能不习惯,教师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我们就不能由着他们,告诉他们午睡的好处,不睡不行,这是幼儿园的规定,孩子感到哭也没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实。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一致性则体现在老师或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一致。不能一个管一个护,一个紧一个放,孩子很会察言观色,谁护他他就和谁好,有过分要求时就背开管他的人。我们农村有句话叫:父打母护,不得上路。如果经常这样,最终就会导致孩子难管、两面派等不良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又怎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老师家长应教育意见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暴露矛盾,而是私下进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三、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即使是再调皮的幼儿,只要我们能发挥他的长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把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幼儿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地抚摸、点头、拥抱等等。我们更应该尊重幼儿, 特别是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用打骂或一些难听的语言来刺激他们,而应该抓住幼儿某些特长或进步和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慢慢地去纠正他们犯的错误,这样幼儿就会很乐意接受,而且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四、从小事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是表现在细小的事情上的,为了防止幼儿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杜绝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的滋长,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让幼儿在行为上得到陶冶。比如, 我们教育孩子乐于同小伙伴友好相处、不争玩具、不打架骂人、关心帮助同伴,幼儿便逐渐形成“爱集体,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20.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二十
一、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渠道。从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一些实际的体验来进行幼儿行为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在“道德活动月”中开展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做环境保护小卫士”、“做文明礼貌的好儿童”等主题活动,有效的锻炼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精神,陶冶了幼儿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我利用节日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如有“三·八”妇女节感谢妈妈的教育;“六一”儿童节感谢集体、爱小伙伴的教育;“七一”感谢党、热爱党的教育;“九月十日”教师节尊敬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十一”国庆节热爱祖国、感谢祖国的教育;这样,调动了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值日生工作,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中,各年龄班的幼儿都可以做一些值日生的工作,在值日的前一天做好值日生的交接工作,我要求值日生第二天提前到幼儿园,做好以下值日工作:(1)收拾整理室内环境,如擦桌椅、整理图书,整理玩具柜及其它活动角等。(2)早操前检查小朋友们的服装是否整洁,冬天要脱去大衣,不要戴围巾、手套,检查小朋友们的鞋带是否系好,以免走路、做操时踩着鞋带出现意外。(3)协助教师为小朋友摆放餐具、分餐、添饭菜,饭后收拾餐具、整理桌椅、清洁地面。在参加值日生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锻炼了幼儿才干,同时幼儿会得到快乐、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利用幼儿一日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使幼儿有具体的行为习惯标准,我制定了《大、中、小各年龄阶段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内容及要求》,内容包括良好品德习惯、良好生活习惯、良好卫生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等。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坚持“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力求教育落到实处,坚持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如分别在大、中、小各班开展了下列活动:(1)“三轻”活动——要求幼儿说话轻、走路轻、放东西轻,对幼儿进行爱护公物和不影响他人的教育。(2)“三净”活动——即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在进餐过程中,要求幼儿做到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并保持安静。针对以前幼儿进餐时将饭菜扔在桌面上、地上等不良现象,我给幼儿发放“进餐杂物盘”,要求幼儿将进餐弃物放入杂物盘内,从而保持了桌面、地面干净,使幼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3)“三好”活动——要求幼儿在离开活动室时把玩具放好、小椅子摆好、自己的东西收好,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活动。(4)在幼儿午睡起床时开展了幼儿穿衣、穿鞋自理能力比赛,发展了幼儿的自理能力。(5)开展礼貌教育,要求幼儿见到老师、长辈、他人主动问好;与同伴友好相处;待人有礼貌,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具体要求外,各班老师还通过表扬、示范、鼓励、个别教育等形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四、利用环境熏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位教育家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如:大班师生共同设计的“讲文明、懂礼貌、争做文明小标兵”墙饰,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在楼梯口,我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提醒幼儿不拥挤;在草地里,用一只机灵的小猴子提醒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等等。
五、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我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推荐阅读: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的总结09-03
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07-01
学习“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有感07-08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10-17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07-21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08-16
国旗下讲话:自觉遵守常规,培养良好习惯08-24
五一劳动节怎样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09-04
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