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2024-10-07

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18篇)

1.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一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摘要: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一生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不断反思,更新观念,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恰如一股春风,为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理念,不仅可以调节班主任自身心理,更可以将其引入班级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笔者从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场”角度谈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营造积极心理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场”的基本理念在积极心理学中,库特·勒温提出了“心理动力场”的概念。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也存在着“心理场”。它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建的文化心理共同体,由文化、制度和心理环境等组成,是在班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班级发展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消极的“心理场”学生的思维被抑制,班级气氛沉闷,学生消极抵触;积极的“心理场”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班级气氛活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如何营造积极的“心理场”

(一)学习领会积极心理学精髓,保持班主任自身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他不仅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其自身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他们比起其他老师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因此班主任也赢得了一个亲切的荣誉称号“班妈”。而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显示出增长的趋势,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班主任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更繁重,压力更大。因此,班主任首先应该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也是工作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就是教人怎么积极面对人生,从而得到快乐的学问。所以教师要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立志于做一个积极的教师,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二)营造和谐优美物质环境实践证明,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人们在凌乱肮脏的环境中是很难有好情绪的。所以,班主任要注意营造优美的教室环境。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地板、整齐的课桌、美观实用的板报„„让学生置身于积极的环境之中,在享受着美的同时内心产生对班级的热爱,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而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个体积极人格。因此,班主任可以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共同研究制定班规、班训,班级的奋斗目标等,还可以发动学生写下“我的人生格言”“,我的奋斗目标”等,张贴上墙,使学生每天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从而潜移默化地把积极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以提升学生的价值体系。

三、加强师德修养,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像一缕阳光,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有时是一句关切的问候,有时是一个亲切的微笑,有时是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有时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成功体验的机会过去,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出现问,题去解决问题,但这样的结果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而对其他的同学也会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那就是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方面,形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的培养。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给他一种成功感,让他的优点进一步发扬。孩子没有优差,只要在对他们教育的过程中施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赏识,这包括了尊重、信任和等待。要重视给学生获得充分的“成功的认同”,对于学生的一个办法、一个建议、一个设想只要是有其独特之处,都要加以鼓励,特别是对行为偏差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及时鼓励,满足其被爱的心理需求,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

2.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二

现如今党和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经提升了重视程度。在这一情绪化的年龄阶段当中, 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关爱, 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加强培养, 让初中生在学习当中懂得追求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

(1) 全国七大地区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特点。2010年, 我国相关部门对于我国一些地区进行了初中生心理品质的调查和访问, 调查结果显示, 在我国东北、华南、华中、西北、西南等众多地区, 初中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即现在的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很差, 心理素质也不够强。[1]

(2) 四川地震灾区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为了调查积极心理品质对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 有关部门对一些遭受过重大伤害的初中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数据结果显示, 遭受过重大伤害的初中生在积极心理这一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受到过重大伤害的人群大多内心对于心理品质有着不正确的认识, 尤其处于初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 更是容易受到影响。[2]

(3) 初中生自评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的发展特点。有关数据显示, 对当代初中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培养更是重要的, 现如今普遍的年轻人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都欠缺着一些, 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更是缺乏一些自我能力。

3. 初中生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

(1) 爱。爱是指重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互相之间彼此分享关心, 这些主要体现在对于异性的关心方面。要想让初中生感受到爱的传递, 笔者在此建议孩子的父母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多多给予一些关爱给孩子。

(2) 信念希望。信念希望对于一个人来说, 能够培养个人的价值观和影响情感发展方向。据有效数据显示, 现今的初中生将“世界和平”“祖国强盛”“社会安宁”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见初中生的理念与希望是以大局为重的。权威方面的影响能够激发初中生的信念和对健康价值观的欲望。

(3) 友善。友善的培养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至关重要, 这种关系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只有懂得友善的初中生才能够懂得谦让, 这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对于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4) 谦虚。谦虚是指能够诚实地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 不追求、不注重浮夸的外表。自尊心是一名初中生未来发展的关键之处, 只有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要强的精神, 才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 通过学会谦虚, 让初中学生认识到与人相处的重要性。

(5) 执著。执著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障碍时, 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初中生在学习当中出现厌学情绪的占到10%, 这个数据说明我国现今的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执著精神。

(6) 创造力。创造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够产生新想法或新创意并取得成果的能力, 心理素质强的初中生往往更具有创造力, 只有心理素质强且有创造力的初中生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也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初中生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7) 真诚。真诚指的是真实诚恳, 口中说的和心里想的是一样的, 这种言谈与举止相互映衬的行为是当代初中生所缺乏的。初中生正是现代教育界当中的潜力股, 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来看, 都是处于最佳的年龄段。

(8) 宽容。宽容指的是接受他人的弱点, 原谅他人犯过的错误, 只有放宽自己的心态, 学会原谅他人才能够在这个校园当中和谐地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初中生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能力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 笔者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关于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方式以及现今初中生心理品质方面出现的问题, 我国初中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道德素质都应当加以重视。初中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 更是我国未来壮大的动力源泉。

摘要:现如今我国已经将教育事业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初中这一阶段的教育更是非常地重要。我国已经将初中生的教育任务放在了前几位。本文主要是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分析。笔者会简单地介绍在初中阶段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并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积极心理以及品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品质,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990.

3.如何培养弱势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篇三

关键词:学校教育;心理品质;研究策略

健康的心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学生成绩优异、营造和谐班级氛围的有力保证。这些生活态度并不常常发生在所有学生身上,总有那么一些学习困难、交际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消极学生在班级中扮演着不太协调的角色。这些学生往往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心血,去关注、鼓励、赞美和认可他们,使他们逐渐积极优秀起来。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他们的弱势表现以及帮扶措施。

一、平等对待弱势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应培养弱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良好气氛,让他们热爱学习,逐渐由学困生转变为优等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之下,成绩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的一切,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很差也没关系。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也成了分数的奴隶。在学校尤其是在课堂上,他们也必成为被漠视的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厌学和不学。然而,弱势是相对的,弱势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某一方面弱势,通过帮扶可达到正常甚至可赶超优秀。但如果不及时帮助,让其自由发展可能会雪上加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视同仁。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关注每个学生渐进性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学习做人的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完成与自己相匹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逐步建立自信。

二、运用赏识教育

学生建立自信,回归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教师的评语。语言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的沃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作业与考试的评语,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及作业情况,用红笔写出几句恰如其分的大字评语,或赞扬,或鼓励,或指导。这不亚于师生之间一次交心的谈话。笔者在上学的时候就特别珍惜老师的评语。作文发下之后,我会第一时间翻开作文本,反复研读教师写下的几个红笔大字,记在心中,反复揣摩。然后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如果是激励赞美的语言,突然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生动美好起来。

三、克服自卑心理,参与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弱势学生参与学习的合作能力,以设定的问题为切入点,协同作战,攻坚克难,让他们逐渐克服由家庭经济苦难及交往困难所带来的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没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集体活

动。为了避免尴尬和节约花销,他们会故意避开这些活动,在这种情绪长期的压抑之下,他们会变得心理孤僻和不合群。同时,一些爱慕虚荣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会瞧不起甚至孤立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这些现象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也令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有一些学生,他们与所有人的关系处理得不那么好。对言语过于敏感,对于未知结果的事情过于忧虑,很容易误解别人的意图。轻者,遇事会独自暗自神伤;重者,很容易与别人产生肢体冲突,并且这样的学生缺乏自信,不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愿展示自己的风采,闭关自守,喜欢把自己藏在角落里,喜欢成为帮观者。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和同学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走出生活的误区,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可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交往困难的学生都是自卑的、不自信的。他们的交往常局限于同层次的学生,长此以往会对学习成绩及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坏的影响。此时,作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应因势利导及时纠正这些学生的交往范围,建立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让学生强弱联合,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让性格开朗的学生多接触性格内向的学生,让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多联系交往能力差的学生,让合作共赢激发弱势学生的斗志、学习兴趣和对做事百倍的信心。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设置小组共同解决的问题,更多地为弱势学生提供合作、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语言天赋和逻辑思维的机会,从而让弱势学生获得成就感,让温暖的阳光挤进温暖的久违心

房,让快乐久远地驻留在脸上,让自信在无形中体现在笔直的脊梁上。

一年来,通过对弱势学生深入研究,我发现这三种弱势,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都对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有着破坏性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合理地采取干预措施,让这些学生走出思考问题的误区,逐渐建立自信,逐渐成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妄自菲薄的优秀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沈国方.“心理品质”之我见[J].心理科学,2003(3).

4.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四

[摘要]为理解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其特性,采用自编的《青少年积极人格问卷》对湖南省900名中小学生停止问卷调查。结果显现:大局部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及以上程度,但也还有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处于较低的程度;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别;双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双留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则没有显著性差别。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家里,处于正在承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5月10日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乡村留守儿童、城乡活动儿童情况研讨报告》显现:依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算,能够确认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以此推断,全国乡村留守儿童约6102.55万人,占乡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全国1%的抽样调查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乡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范围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乡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范围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1]。湖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范围占到全国的7.13%,湖南乡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超乡村儿童的半数。这标明“留守儿童群体范围确已非常宏大,且处于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2]随着乡村留守儿童范围的扩展,对留守儿童的研讨也日益增加。这些研讨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学习、道德、平安、心理等问题上。Seligman博士以为积极心理学的力气,是协助人们发现并应用本人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日常的鼓励和友爱。它请求人们用一种愈加开放的、观赏的目光去对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才能,研讨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开展,强调人的价值[3]。本研讨偏重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安康教育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当前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停止调查,讨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展特性,并针对性地提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战略。

一研讨设计

(一)研讨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办法,在湖南省的湘北、湘南、湘中、湘西、湘东各抽取了4所中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停止团体丈量,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61份问卷,有效问卷802份,其中男生410人,女生382人,缺失10人;四年级275人,五年级293人,七年级110人,八年级121人,缺失3人;非留守儿童494人,留守儿童287人,缺失21人。

(二)研讨工具

依据Seligman编制的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修订了《中小学生积极人格量表》。该量表有5大重量表,15个积极人格因子:(1)关系品质:社交聪慧、仁慈大方、合群性;(2)生机品质:猎奇心、美的领悟、思想判别;(3)协作品质:指导力、合群性、(4)约束品质:自我控制、心情管理、慎重审慎;(5)超越品质:耐挫力、独立性、希望悲观、生活顺应性[4]。测试共68题,包括3道测谎题。经信效度检验,该自编量表的内部分歧性α的系数为0.826,重测信度为0.42,信度良好,各个维度与总问卷分的相关系数为0.68~0.80,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0.62,信效度到达统计学规范,可用于大范围的中小学生相关积极人格开展调查剖析。

(三)统计办法

数据采用SPSS20.0停止剖析处置。

二研讨结果

(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情况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得分为全体被试儿童的前27%,且在这前27%的人数中所占比例比拟高,得分均接近45%,而在后27%的得分中,留守儿童的所占的比例均分在33%,低于我们的预期值(见表1)。因而,依据研讨结果,能够看出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并非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由积极心理品质得分的百分数也标明,均匀有43%(最高到达51%)的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处于前27%内,均匀有33%(最低28.5%)的得分处于后27%内。这阐明,大局部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处于中等及以上程度,但也还有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处于较低的程度。

(二)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展特性

为理解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展特性,以积极心理品质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停止T检验。结果标明,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交聪慧(t=-2.161*)与仁慈大方(t=-2.586*)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别显著,其他方面的因子差别不显著。男生在耐挫力、独立性、社会化、自我控制、思想判别的得分高于女生,但是在其它因子上要低于女生,特别是在仁慈大方和社交聪慧上要普遍低于女生。

(三)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比拟(M±SD)

留守的不同类型是留守儿童内部差别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在父母能否有一方在家等方面。单留儿童是指父母中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双留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儿童。在此以留守儿童的不同类型为自变量,以积极心理品质为因变量,对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特性停止比拟剖析。方差剖析结果标明:单留、双留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交聪慧(F=5.50,P=0.00)、美的领悟(F=2.89,P=0.01)、慎重审慎(F=4.08,P=0.00)、社会化(F=3.34,P=0.01)方面差别显著,而在耐挫力、合群性、猎奇心、自我调理、独立性、指导力、生活顺应性、希望悲观等因子上面没有显著差别。同时,单留儿童在慎重审慎、美的领悟、独立性、希望悲观、生活顺应性、指导力、社会化、合群性、社交聪慧等因子上面的均匀分都要高于双留儿童。而在耐挫力、生活顺应性上面,双留儿童与单留儿童的得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事后检验得知,双留守儿童在慎重审慎(F=-0.82,p=0.01**)、社交聪慧(F=-2.51,p=0.00**)、美的领悟(F=-1.13,p=0.00**)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的差别。单留儿童在社会化(F=-0.39,p=0.045*)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别。而单留儿童与双留儿童在美的领悟(F=-0.78,p=0.04*)上存在差别,在社交聪慧(F=-0.84,p=0.208)、慎重审慎(F=0.03,p=0.927)、社会化(F=0.41,p=0.101)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三讨论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呈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因“生长中短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招致了学习成果不理想,内心比拟封锁等问题,进而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开展的异常,一些人以至会因而而走上立功道路”[5],所以留守儿童是最需求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情况

研讨结果显现,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程度较好。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中得分占全体被试儿童的前27%,且在前27%的人数中所占比例比拟高,得分均接近45%,这标明不宜随便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避免将留守儿童污名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我们要为留守儿童营造积极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更要注重留守儿童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的激起,“充沛发掘‘留守’蕴涵的积极要素激起留守儿童的学习兴味”[6]。研讨数据标明,有约1/3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处于后27%低分组范围内,主要表如今生活顺应性、耐挫力和希望悲观等方面,因而,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要增强留守儿童积极悲观、生活顺应性以及耐挫性的`锻炼,注重培育留守儿童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生活顺应才能。

(二)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展特性

调查结果标明,留守儿童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交聪慧(t=-2.161*)与仁慈大方(t=-2.586*)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别显著,其它方面的因子差别不显著。男生在耐挫力、独立性、社会化、自我控制、思想判别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但是在其它因子上要低于女生,特别是在仁慈大方和社交聪慧上要普遍低于女生。其缘由可能是女孩比男孩更能善解人意,在言语上也具有先天优势,在人际交往中擅长寻求社会支持。故女生在仁慈大方和社交聪慧上得分更高。因而,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要增强对女生耐挫力、独立性、思想判别等方面的培育,对男生则要增强移情才能与社交技巧等方面的锻炼,引领他们安康生长。

(三)不同类型特征的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开展的特性

调查结果标明,在美的领悟、慎重审慎、社会化、社交聪慧上面,单留儿童、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别。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只要在社会化上差别显著,在其他方面差别不显著。此结论和崔丽娟所得的结论有一定差异。崔丽娟的研讨以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顺应性存在显著的差别,且非留守儿童要显著的高于留守儿童[4,7]。人们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如今是电子信息及交通极端兴旺的社会,电话、网络等缩短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心理间隔,而高铁等交通工具则大大便当了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回家探望留守孩子。特别是单留儿童,大多数是与母亲留守在家,由于有母亲的陪伴而没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双留儿童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的怀念十分深,固然也经常与父母通电话,但其他的照顾者一直不能替代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位置。更何况父母不在身边,把孩子交给其别人抚育,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被丢弃的觉得,会让儿童产生较低的自自信心,在各方面不可以很好地开展,从而形成双留儿童在许多方面要差于单留儿童或者非留守儿童。因而,为了孩子的安康生长,应尽量留下妈妈或爸爸在家照顾儿童,使儿童不会由于缺失爱而在各方面遭到影响。

四结论

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整体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别不显著,这标明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目的专注、心情控制、积极认知、人际辅佐、友善仁慈、坚韧性、希望悲观、思想判别、审慎英勇、指导才干等方面差别显著,而在家庭支持方面没有显著差别。双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双留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单留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则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乡村留守儿童、城乡活动儿童情况研讨报告[J].中国妇运,(6):30-34.

[2]王秋香.论乡村留守儿童生态性社会化形式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3):13-17.

[3]SELIGMANM,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55(1):5-14.

[4]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开展及其影响要素研讨[J].上海教育科研,(4):36-38.

[5]董颖,李维江,成夏炎.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安康现状与对策:以浏阳市澄潭江镇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5(2):24-27.

[6]杨铮传.乡村留守儿童学习兴味的调查与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14(1):40-45.

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五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p 155)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科学的阶梯性

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学生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p 149)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 149)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第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第二、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一、保护好奇心

第二、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第三、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第四、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有利于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头脑风暴法 ②直觉思维训练 ③发散思维训练 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p 152)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 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②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 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p 156)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p 167)

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小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

4、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客服困难的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

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p 177)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2、进行创造性教学

1、教学理念上,从注重学转化为注重问

2、教学气氛上激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

3、教学过程上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p 182)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的特点(p 200)

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p 201)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p 201)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品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主要表现在:

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时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向逐步分化发展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地地位

4、小学阶段品德的另一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飞跃”和“质变”

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p 202)

1、态度不够稳定

2、自我持续发展,但水平较低

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里成份:①自我认识②自我体验③自我监控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3、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变

如何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动机?(P 242)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P 139)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

6.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论文 篇六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无论是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都存在不少的误区,一些中小学生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比较任性,对人冷漠,虚荣和自卑等。如何培养和塑造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现就谈几点:

一、激励中促进心理品质的发展。1.自信激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上随便划出几个同学,然后告诉老师,这几个同学经过观察和测试是智商特别高,特别聪明的学生。受到这番话的影响,老师总觉得这几个同学特别聪明,所以一直以对待聪明的孩子的方法对待他们。一年以后,这几个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人的成功离不开自信,可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都不自信。现在中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十分突出,往往因对自身不了解或与周围的同学相比较,将自己的缺点放大,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不喜欢自己,怀疑自我价值。教师应多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信起来。2.情感激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它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又对活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目前中小学生大多重义气,讲情义,宁愿犯错误也互相袒护。对于这一问题,教师要运用好情感,亲其才能明其信其,用情感去引导,去感染学生,彼此建立良好的情感和友谊。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要以理服人,要以情感人,要做起来。

3.责任激励

只顾自己的需要和索取,往往忽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是当今一些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我们要教知学生,给予与奉献,做学生就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学生。责任推动着人的不断进步和成长,对人对事要负责。通过责任,让学生完成一定的目标,通过目标的完成让学生感受责任,从而推动其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骂出来的,也不是逼出来的。学生犹如一棵等待成长的小树苗,要开好花,要收好果,就要为其剪除杂枝。我们要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激励中明白到过错,在激励中寻求进步。

二、加强正面教育

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十分稚嫩和极其不稳定,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此时加强正面教育显得尤其重要。1.通过榜样进行教育

中小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对成年人进行模仿。因此榜样对中小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正确利用榜样效应,再加以正确引导,从榜样中求先进,求可学。2.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调查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有自责倾向者所占比例最大,占被调查人数的15.73%,有恐怖倾向者占13.71%,由于焦虑而引成生理反应的占11.87%,有冲动倾向者占11.81%,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7.62%,有过敏倾向的学生占6.91%。

可见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严重,特别是人际关系不好,情绪不稳定,抑郁等。由于等级考试制度和一些传统的,旧的观念的相互冲突,现在一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相对较少。缺乏一些相关知识和一些处理方法,大多数中小学生与外界接触少,性格内向,不懂得调节自身的心理问题,甚至问题越来越严重。学校或教师应多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多沟通,让学生了解自我。3.充分发挥德育室的作用

德育室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重要场所。在学生形成和塑造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起着推进的作用。教师可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德育室,进行实物教育。我们在开展相关心理教育的同时,对于一些心理特征异样的中小学生,可通过德育室进 行个别交流和辅导,接近彼此的距离。

三、养成为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最重要的是自身,作为教师要做好撑渡的角色,“启发”“引导”,让中小学生在日常方面能自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不应规定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道路是远而曲折的,走的人是学生。

7.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七

关键词:心理品质,影响,培养

一、研究对象及结果。

对某些初中3个年级的7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所有研究对象理解能力、精神、身体均正常。本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资料收集, 共计发放800份问卷, 实际收回745分, 有效率是93.1%, 其中男生200名 (26.84%) , 女生545名 (73.16%) , 年龄在13—16岁, 平均年龄为 (14.35±1.06) ;农村生源462人 (62.01%) 、城镇生源444人 (37.99%) 。调查内容有以下几种:学生的性别、年级、年龄、家庭地址、学习成绩、是否独生子女。抑郁、自我效能感、焦虑等情况

不同生源地学生抑郁、自我效能感、焦虑情况比较:农村生源学生平均焦虑分为 (42.88±4.65) 分, 焦虑的发生率为20.35% (94/462) , 其中轻度者焦虑占17.92% (84/462) , 中度焦虑者占1.95% (9/462) , 重度焦虑占0.22% (1/462) ;平均抑郁得分为 (47.69±8.35) 分, 抑郁率为43.51% (201/462) , 其中程度较轻者占29.87% (138/462) , 程度较重者占13.20% (61/462) , 程度严重者占0.43% (2/462) ;平均自我效能得分为 (2.39±0.45) 分。城镇生源学生焦虑平均分为 (43.56±8.01) 分, 发生焦虑几率为25.08% (71/283) , 程度较轻者占21.20% (60/283) , 程度较重者占3.53% (10/283) , 程度严重者占0.35% (1/283) ;平均抑郁得分 (49.29±10.06) 分, 发生抑郁的几率是45.23% (128/283) , 程度较轻者占25.09% (71/283) , 程度较重者占19.79% (56/283) , 程度严重者占0.35% (1/283) ;平均自我效能感得分 (2.31±0.491) 分。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及城镇生源弱势学生焦虑、抑郁程度得分及自我效能感分数差异很小。

二、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

1、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

调查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时, 设置了情感、认知、公正、超越、节制、人际6个维度因素的调查内容, 将弱势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体育参与度、父母关心程度、体育热情度、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人际关系、教师关注度、父母期待、对积极心理品质了解程度、抑郁程度、自我效能感、焦虑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为农村弱势学生受到:教师关注度、抑郁度、自我效能感、父母期待、体育热情度、对积极心理品质了解度等因素影响。

2、城镇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

对城镇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因素的分析, 同样用情感、认知、公正、超越、节制、人际6个维度作为调查内容, 将城镇弱势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担任班干部、父母关心程度、体育热情度、体育参与度、对积极心理品质了解程度、父母文化程度、人际关系、教师关注度、父母期待、自我效能感、抑郁程度、焦虑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在6个维度中, 城镇生源弱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受到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了解度、人际关系、焦虑程度、母亲关心度、自我效能感、抑郁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讨论。

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低于城镇生源学生, 这与我国不均衡的城乡结构、城乡经济、教育发展有关。农村及城镇生弱势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抑郁、焦虑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在分析中我们发现:教师关注度、自我效能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了解、体育热情度、抑郁、人际关系、父母期待等因素是对城镇及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共同因素。良好的情绪反应及自我效能可以使弱势学生肯定、认可自己的地位, 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 很易形成乐观、勇敢、自信的积极心理品质。融洽的同学关系、父母的适当期望都能给弱势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基础及外界环境, 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中发现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也有利于弱势学生形成积极情绪及积极心理品质, 因为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释放弱势学生的紧张情绪、心理压力, 可促进其乐观、自信心理品质的形成。除了以上因素外, 弱势学生有无担任学生干部、父母的关心是农村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学习成绩、母亲的表扬及关系、焦虑是影响城镇生源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农村学生因为家庭、就读学校社会环境比较差, 使他们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弱势学生。农村弱势学生在读书期间如果担任班干部, 可降低其自卑心理。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调查数据显示, 担任班干部并受到教师的好评, 有利于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及才能的发挥。城镇弱势学生比较在乎学习成绩, 良好的学习成绩能使其充满自信、能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遇到的挑战与挫折, 有利于他们积极心理品质形成。

8.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八

李凤梅在《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10期撰文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原则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为主,兼顾认知传授;以阶段性重点品質培养为主并兼顾其他。要注意三个事项:师资队伍是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外,更需具备积极的个性品质,身教重于言教;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注重差异性;要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强调人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培养模式有五个:一是课程内容与主题的选择:一方面根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阶段性发展任务等拟定计划类主题。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访谈、网络调查等形式挑选学生感兴趣的及内在需求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课堂组织形式:以小组为载体进行。三是课堂环境的创设:师生关系的定位、心理氛围的构建、物理空间的选择。四是教学方式方法:体验法、游戏活动法、资料分享与讨论法、自助式教学法,教学方法是课堂不可或缺的。五是课程评价方式:评价应弱化其甄别意义,强化发展功能,评价结果建议采用等级评价的考核方式,还要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nlc202309040526

9.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九

职场不能有的心理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人在职场,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就是心理医生所谈到的社交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应努力避免:

2.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3.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4.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5.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感情博客,感情说吧)深厚的朋友。

6.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别人光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7.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下面来介绍一下职场中怎么培养积极的心态

1.重视细节,从小事做起。

做什么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从低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凭实干立身职场。还要重视细节,小事也要做到位。工作中没有小事,每做一件事情其实就是对自身素养,品行,学识的一次历练。就工作本身而言,不存在优劣高低之份,它是我们生存的资本,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

2.树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的精神。

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一颗责任心,将责任牢记心头,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好,因为人很难逃脱个人的思维模式,我们要做的是一开始就把习惯培养好,这样就会按照自动的模式做下去。

3.早作准备,不拖拉。

不要一味等着别人来安排你的工作,而应该早作准备,主动寻找能将工作做得更好的方法。凡是成功的人,总是主动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点,自动自发地为自己争取最大的进步。没有成功会自动送上门来,也没有幸福会平白无故地降临到一个人的头上,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

4.瞄准目标,大踏步向前走。

精力过于分散,就很难成功,我们要学会聚焦,滴水穿石,目标要专注,只有心中有目标,遇到任何的困难才不会松懈,才会脚踏实地,一如既往的做下去。

1.决胜职场的资本:积极的心态

2.关于职场指南职场成功必备的心态

3.心态决定职场成败

4.求职不该有的10种心态

5.战胜职场的方法

6.六种职场生存心态让你站立职场

7.职场需要有业主心态

8.如何保持职场良好心态

9.职场上别人的心态是由你的心态决定的

10.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十

【关键词】分析;幼儿教育;积极心理暗示;应用

幼儿正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的许多行为还需要家长以及教师给予指导,而在指导的过程中具体方法有许多,例如明示教育、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及消极的心理暗示等,但是它们对幼儿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明示教育往往是比较直接,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以接受,甚至会使他们发生逆反的心理;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带给幼儿不良的影响;积极心理暗示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进行疏导[1],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幼儿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大量地采用积极心理暗示。

1教师运用语言的方式来实施暗示

幼儿教师的语言是实施积极心理暗示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具有含蓄与委婉的特点,幼儿通过领悟教师的语言而调整自己的言行,这使幼儿心理接受教师的指导更加有效。教师纠正幼儿的坐姿时,可以通过举例子向幼儿解释端正坐姿的好处,以及说明不良坐姿会带来的后果[2],例如教师向幼儿介绍小树成长中,如果在幼苗时期能够笔直的站立着,那么在它成长中就能保持树干一直是直立的,如果小树苗刚开始就是歪着的,那么它长大了树干就呈现出一定的倾斜,如果这时候再将它纠正过来,不仅十分的困难,而且还不利于树木的成长,严重的情况下,树木会因为伤及树根而导致它难以成活,所以现在幼儿要端正坐姿,保持身体的挺拔,不然就会向倾斜的小树一样。教师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有效的纠正幼儿的不良坐姿,同时幼儿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地改正自己的不良坐姿习惯。

2教师通过行为方式实施暗示

幼儿教师的行为暗示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势、表情以及体态等,教师根据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而运用不同的行为进行暗示,这种积极暗示会给幼儿带来积极地效果。例如当幼儿勇敢地发言时,教师可以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幼儿接受到教师这一动作时,就会获得极大的鼓励,在他们的心理就知道发言这一行为是受到教师的赞同,因此,他们在今后的课堂中就会争取积极的发言。反之,如果幼儿在课堂上出现任意的离开自己的位置或者在玩别的玩具时,教师这时可以用严厉的眼神看着幼儿,示意他停止自己的手中的事情,然后回归到课堂中,幼儿就能够获得教师所发出的指令,从而促进他们及时地改正。教师对于幼儿的这些不良行为通过给予适当的行为提示并促进他们改正,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行为受到感染,这对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这样“无声的教育”中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行暗示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包括教师的衣着打扮、教师之间的谈话、笑声以及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它们都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对幼儿的教育中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3]。例如教师在教师中发现有垃圾掉在地上,然后及时地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这样一个简单并且普通的行为,能够给幼儿传递的信息就是不能随便丢垃圾,如果发现地上有垃圾就要及时地捡起来。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那么幼儿就会按照这样的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再者,教师还需要在幼儿中发现一些良好的学习榜样,并且专门地提出来向幼儿说明,使得幼儿能够在同学之中发现学习的榜样,然后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积极地向他们学习。例如有的幼儿在画画时,总是能够将画纸保持得十分干净、整洁,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画纸展示给其他的幼儿观赏,然后推动幼儿向他们学习,所以通过榜样暗示法教育幼儿也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4结束语

11.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界定

一、对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界定与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以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定性的实践性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创新性、整合性和发展性等明显特征。它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二、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的提出

2000年7月在Christopher Peterson等人的领导下,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与著作,从中归纳出了上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6种普遍赞同与支持的美德。期间,Christopher Peterson和George Vaillant领导的小组通过研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6大美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

三、组织幼儿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给孩子一味地强化和灌输知识,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不仅需要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

听可能会忘记,看可能会记住,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感悟与理解。因此,引导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方面的不足,通过幼儿感官去分析,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前驱力,自我发现并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具备良好的积极心理素质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是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行为的有机结合。对于任何人来说,积极心理品质不是天生就能够具备的,往往是由后天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某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经感悟、总结、培养等方式最终来习得而形成。

1.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坚强意志的养成

拥有坚强的意志对幼儿来说很重要,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容地面对各种挫折,有利于适应周围各种残酷的环

境。远足实践活动,幼儿需要跟随队伍一起从学校出发,然后再回到学校,一路上师生相互鼓励。他们在此活动中学会克服困难,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阶段,他们此时品德的培养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此时的品德培养也是一个重要课程。学校的德育需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开展送美食到敬老院的综合实践活动,幼儿喂老人吃、表演节目、按摩等,从中可培养“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的美德。

3.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养成

自理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离开老师和父母的庇护,自主想方设法去解决难题。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以说自信是一个人的胆,有了这个胆,你就会所向披靡。在任何时间、任何社会环境中都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夜宿幼儿园和超时购物等实践活动,幼儿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自信心,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更有利。

4.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分享与合作精神的养成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懂得分享才会收获更多。综合实践相对于课堂来说更具开放性,注重全员参与。特别是多人组合的实践活动,幼儿间的沟通更加频繁,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经验。特别是在合作完成一项活动的时候,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利于培养他们的分享与和合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它的独到之处。它脱离了课堂上简单说教模式的俗套,与生活、环境、社会、自然更贴近,幼儿也更愿意参加,其收效也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群言出版社,2010-06.

12.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十二

一、通过学习京剧, 加强意志力磨炼,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 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和娇宠溺爱, 许多幼儿的抗挫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必须加强意志磨炼, 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京剧剧作为历史的文化遗产, 它承载很多中国历史文化特征, 有必要从小去学习, 它可以振奋人心, 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在唱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抗挫能力。比如在《红灯记》选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铁梅的唱段中, 表现了铁梅人小志大, 天真淳朴的个性特点。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宠着, 生活自由自在, 根本体会不到在旧社会穷苦的孩子有怎样的生活环境, 通过这一唱段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唱词,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对幼儿也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 养成了幼儿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通过学习京剧, 可以培养幼儿具有越挫越勇、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

可以说任何一种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京剧的学习更是如此, 即使一个小小的走路都要历经很多的过程和挫折, 幼儿才有可能走出京剧特有的神韵, 但正因为京剧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吸引很多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学习它, 因为家长们都希望用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培养幼儿具有坚韧不拔的抗挫折能力, 让孩子们在幸福如蜜的生活中适当地吃吃苦, 磨磨性子, 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是培养幼儿自主性的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 我们也依托京剧这个平台, 为幼儿创造很多“沟沟坎坎”, 除了走路的学习之外, 还有各种基本站姿。亮相的练习, 在京剧练习中我们称为“耗”, 像“耗山膀”, 这种“耗”是时间的流逝, 是体力的消耗, 是意志上的磨炼, 但在最后所收获的不但是挺拔的身姿、稳健的步伐, 更是一种坚忍不拔, 敢于吃苦, 不怕挫折, 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与精神。同时, 在学习京剧的过程中, 我们还向幼儿讲述京剧故事中的英雄人物, 他们历尽艰险战胜困难的故事;介绍这些英雄人物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使幼儿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随时都会遇到困难, 人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总之, 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 使孩子从小多接触困难, 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多承受挫折的磨炼, 以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通过学习京剧, 可以培养幼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在幼儿进行京剧练习的活动中, 有些京剧专业动作的练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圆场步的练习相对枯燥, 单调地在一圈圈绕场走动, 不仅要注意全身动作的规范, 还要做到不怕苦, 不怕累, 这对成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是一些只有四五岁的孩子,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 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首先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不同角色的动作要领, 如利用图片、视频, 鼓励家长带幼儿现场观看演出等,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力争最大程度地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欲望。其次通过专业京剧教师的示范, 对比京剧生行与旦行的不同动作, 领悟动作要领, 最后再通过集体学习, 榜样示范, 小组讨论, 在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中, 有效地培养了幼儿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 使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掌握京剧不同行当走路的要领。

四、通过学习京剧, 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平时的京剧教学中, 我们以“京剧教育艺术”为载体, 充分挖掘京剧教学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引导幼儿了解、认识、感知、接触、喜欢京剧, 丰富幼儿的情感, 帮助幼儿分辨美与丑, 善与恶, 以及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幼儿的表达与表现欲望。在开展京剧艺术教育活动中, 笔者发现我班幼儿对那些京剧剧目的历史小故事产生了兴趣, 他们时不时会问:窦尔顿是谁?陈世美怎么那么坏?时不时会说:我喜欢包公, 我要扮演包公, 李铁梅真勇敢, 解放军真厉害。京剧剧目中的众多的历史小故事到处有热情讴歌爱国主义的精神, 颂扬坚持民族大义, 以国家安危兴亡为重的英雄人物, 有赞美舍己为人, 惩恶扬善的精神, 这些都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尚情操, 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培养了幼儿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促进了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

13.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十三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前正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新时期。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于”,大多数中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爱的好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整和完善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

1.改变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学生的文化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多,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得好,否则就不行。

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思维定势。这除了要改变各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升学模式以外,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开展。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的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

2.完善心理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教师应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畏艰苦,意志坚强的人,以此来感化自己的学生。

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和影响。曾报导有一位有经验的女教师,在其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来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她首先说“对不起,我母亲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请同学们原谅。”于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意外的是这一天课堂纪律特别好,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

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2).

[2]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3]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7).

[4]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abstract: healthy psychology is a basic element of accomplishing educational teaching work and finishing talents cultivation task.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achers must hav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achers must renew educational ideas and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according to changeable situations so as to adapt to the need for the work.

14.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十四

这本书为人们学会积极的心理调节、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和策略,掌握这些知识和策略对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选取了部分有助于教师心理调适的积极心理学内容,因此命名为“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我觉得非常合理。书中采用了一些心理测量工具和训练程序,这些内容要求我们学习者进行练习。并且有很好的平台对其内容进行辅导,以便使我们这些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学会运用有关策略进行心理调适。

书中介绍了“学习能力感”概念、“习得性无力感”等相关内容。其实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介绍的有关“习得性无力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纳入到积极心理学的领域之中。其中的情绪管理能力部分对于我们这些中学教师非常受用。情绪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控制情绪表达方式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较强的人,一方面能够在适当场合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善于调节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例如,在正式聚会当中,适当表达喜悦的情绪,在悲伤的葬礼上适度表达悲伤的情绪,在人际冲突中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善于调节气氛激发他人的积极情绪或者善于安慰他人的消极情绪。情绪管理能力由以下四种能力组成: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保持开放心情的能力;根据对信息的判断和利用,成熟地进入或远离某种情绪的能力;成熟地觉察自己和他人相关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15.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十五

近年来职校生入校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习的倦怠, 并存在一定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 查阅资料, 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尚未见到。为有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特提出本课题。

二、研究方法

被试的选取。随机抽取某职校不同专业、年级学生作为问卷对象, 共收回有效问卷523份。

研究工具。1. 学习倦怠量表。参考连榕教授编制的 《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作适当修改而成。该量表分为情绪低落 ( 8题) 、行为不当 ( 6题) 和低成就感 ( 6题) 三个维度。2. 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根据官群、孟万金等国内研究团队的大量实证研究, 积极心理健康品质体系包括6大维度, 本研究据此编拟了由40个问题所组成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两个量表均采用5级评分制, 从 “完全不符合” ( 计1分) 到 “完全符合” ( 计5分) 。被试得分越高, 表明他的倦怠程度或积极心理品质程度越高。

三、研究结果分析

由于各维度的中值均为3分, 故对学习倦怠和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进行单样本t检验。数据表明:

1. 职校生学习倦怠均分为2. 9740. 26125, 倦怠程度处于中上水平, 即学习愉悦程度位于中下水平;

2. 在情绪低落、低成就感两个维度的平均分均小于中值, 但是行为不当维度的平均分却高于中值。由此可见, 职校生对学习倦怠的行为不当相对较普遍;

3. 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均分最低, 显然这与学习倦怠的行为不当维度相关联的; 感恩信仰维度均分最高; 各均分都高于中值。表明职校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上还是处于中等偏上的良好水平。

学习倦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分析。1. 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与低成就感相关系数为 - 0. 329, 成负相关, 这表明情绪越低 ( 分值越高) , 低成就感强度越低 ( 得分越低) , 反映了情绪低落人群对成就感容易满足的状况。2. 学习倦怠的行为不当和低成就感与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间都呈较显著的负相关, ( 系数在 - 0. 215到- 0. 077) , 进一步检验两大类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 - 0. 219 ( p =. 000) , 成显著的负相关, 也就是积极心理品质分值越高, 学习倦怠分值越低, 即倦怠程度越低。

不同积极心理品质组的学习倦怠差异比较。据统计品质量表均分为70. 55 ± 9. 9。将量表上得分小于均值1个标准差 ( 即60. 604) 列为低品质组, 将量表上得分大于均值1个标准差 ( 即80. 496) 列为高品质组, 其中间为中品质组。1. 高低两个品质组的低成就感的均值分别为2. 66和3. 10, 相差较大, 表明低品组人群的低成就感更强烈一点。2. 低品组中行为不当均分 ( 3. 14 ± . 389) 高于其于二个维度, 表明这组人群中行为不当是造成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3. 经心理品质高低对学习倦怠三维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低成就感三个维度的F检验值分别为3. 817 ( p = . 023) 、1. 430 ( p = . 240) 、13. 753 ( p = . 000) , 由此可知, 心理品质高低在低成就感程度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各两组间做LSD - t检验, 情绪低落在积极心理品质的高低两组、中高两组中差异明显; 行为不当在每两组中差异不明显, 表明行为不当较为普遍, 与结论2相符; 低成就感在每两组中都有明显差异。

积极心理品质对学习倦怠影响在年级、成绩水平、性别、文理类别上的比较。1. 统计可知: 在高品质组中的不同年级间差异较明显, 且年级高的总体上反而倦怠程度高, 这可能与这个群体随年龄的增长, 各方面成熟起来有关, 尤其是男生更加关心精神层面的追求, 更关心自我的成长, 在学习目标上比女生有更多的追求, 男生的学习倦怠均分 ( 3分) 明显高于女生 ( 2. 8) 。2. 性别在高品质组内有较明显的差异 ( 相差0. 2左右) , 这可能与该人群由于更成熟, 除了对学习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有更多的要求外, 对情感、爱、友善、领导力、信念与希望有更多的期盼, 从而影响到学习倦怠中的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的两个维度上。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的高品质组中的在不同年级间差异较明显, 且年级高的总体上学习倦怠程度反而高。据此学校应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 更多地在高年级中开展各种精神层面的活动和比赛, 如社团活动、技能比赛, 社会见习, 充分利用心理品质高的优势, 让学生在充满自信和快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和活动, 满足高年级职校生的各种精神追求, 降低学习倦怠程度。

本研究发现在心理品质的高品质组内学习倦怠在性别上有较明显的差异, 男生倦怠程度较高。启示我们应在高品质组内的男生中多开展具有男性特色的各项学习和活动, 如让他们多担任些学生各组织中的组织者、领导者, 大到学校的各种学生组织, 小到班级宿舍内的各种管理岗位, 满足他们在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内在需求, 使他们充满活力和自信, 提高“成就感”。

摘要:将职校生的学习倦怠量表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结合起来对职学生开展调查研究, 发现: (1) 职校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较为普遍。积极心理品质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良好水平。 (2) 学习倦怠的行为不当和低成就感两个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间都呈较显著的负相关。 (3) 积极心理品质的不同品质组在不同年级、性别间有较明显差异。较高积极心理品质可有效降低学习倦怠程度。在对学习倦怠进行干预时, 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格特征理应重视。

关键词:职校生,学习倦怠,积极心理品质,关系

参考文献

[1]杨丽娴, 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 2005 (6) :55~57.

16.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品质;意义;方法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整体质量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环境,承受着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提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探究其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作用,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言献策,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积极全面健康发展。本研究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

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成长以及未来的人生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会遇到种种困扰,如何处理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等问题,都需要在大学生活中学习和锻炼。然而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困扰的解决都有积极的作用。

1.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个体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人自身的积极品质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身体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健康,也有利于促进并保持身体的健康。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疾病,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积极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的大学生面对着各种压力,如人际、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抵抗不了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容易以极端的方式来处理。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安慰剂”的效应,能够使学生拥有乐观、自信等美德,有助于保持大学生的积极愉悦的情绪,甚至能够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确立自信、关注希望,并且乐观地看待问题。

其次,积极心理品质能够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是自身消极心理过多而导致的。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是此消彼长的,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满足、富乐等品质,才能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科学研究证实,“乐观情绪可以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调节和缓冲作用”。还有研究者发现,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面对压力时,能够常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使人身体更加健康,不容易生病,可以延年益寿。

2.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个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然而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正是每个人的积极力量,且认为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能力,积极心理学任务就是挖掘人的这些潜在的力量,使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3.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益于社会进步及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个人的发展,社会中的一切活动都与人息息相关,都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因此说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个人只有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才能建立和谐的情绪状态,进而与周围的人、事物、环境和谐相处。同样,大学校园也是一样,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毫无疑问大学生就是这个小型社会的主体。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对整个校园的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方法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即是指为大学生这个主体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而这种教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的多样的,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校教育的培养、社会环境的熏陶,个人素养的修炼都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效途径。

1.社会环境——重要支撑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的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是伴随着成长经过沉淀形成的,因此必然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已经走过了十几二十个春秋,心理品质受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只有积极的家庭环境,成功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各方面素质普遍提高。作为大学生父母的素质也不例外,整体素质提高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家庭教育的方法也多元化了,这就为子女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他们也注重自身人格形象的优化,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思想、性格、兴趣和生活习惯为榜样,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情感和榜样支持。

2.学校教育——主要途径

学校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阵地。大学生通过参加相关课程、参加学术讲座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通过心理行为训练获得积极体验,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会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相关的课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学习理论知识会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学到知识。因此,通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无疑是不错的途径。

3.个人修炼——不可或缺的环节

自我教育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朋友。

通过阅读有关书籍,能够使人获得相关理论知识,能够给我们补充积极的营养,能够增加正能量,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的标准,知道积极心理对于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还能学到获得幸福的具体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获得积极的认知,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并在实际生活问题中运用相关的理论,你的人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积极的改变。

学生的个人成长需要学生自己的不断努力,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认知自我,学会自我分析、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学会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自己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促进自我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提升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钱同舟.论人文关怀与积极心理异质的塑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6,2008年9月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5-36

[3]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97— 98

[4]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120-126.

[5]【美】AlanCarr.积极心理学:关丁?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译校中国轻I:业出版社,北京 2008.1.P48

[6]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

[8]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 号.

[9]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 号

[10]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

[1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01-12,教社政[2005] 1号)

[1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120-126.

[13]【美】Alan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郑雪等译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4]钱同舟.论人文关怀与积极心理异质的塑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9月

[15]Peterson C,Seligraan MEP.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4,23,603 - 619

[16]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71-77

[17]樊富眠,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1996(7):21— 24

17.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十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那么什么是“学习品质”呢?所谓的“学习品质”,主要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学习品质不同于学业知识,它似乎看不见、抓不着、难以评量,然而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学业知识、技能,甚至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更加深刻长远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对学习品质最好的诠释。就是引导幼儿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为人师者的最终目标。有人可能会说:这么小的孩子还建立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这不是天方夜谭吗?通过我近几年的摸索积累,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确实是切实可行的。我一直以来比较注重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学的策略,注重知识的迁移,活动中多种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等等,目的就是让幼儿“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下面就我在歌唱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一、将教师的教学策略逐渐内化为幼儿的学习策略,让幼儿享受和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通过学习,我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教育观念,开始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将幼儿的学习策略纳为教育目标。如在学习歌曲《摇篮》中,我先以游戏的情境导入活动,教师轻推摇篮,哼唱歌曲旋律哄娃娃睡觉,让幼儿模仿跟旋律哼唱哄其它动物睡觉,进一步熟悉旋律,为学习歌曲做好前期地铺垫。接下来,我利用图片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说出歌曲内容,教师将幼儿的答案组织成完整的歌词,再让幼儿选择教师准备的图谱,找出适合歌词内容的图谱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顺序排好,并跟音乐有节奏的朗诵歌词。由于有了前期的铺垫,幼儿很容易就将歌词填入旋律之中进行演唱了。在此基础上我总会鼓励孩子们有表情的演唱,并加上好看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动作能辅助幼儿记忆歌词;二是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能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体验歌曲的情感。通过创编动作,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当幼儿能熟练演唱歌曲以后,我又根据图片内容,引导幼儿归类明确角色,为创编做好经验准备。哪些是摇篮?摇着什么宝宝?还有谁?让幼儿了解摇篮是大的,睡觉的宝宝是小的,鼓励孩子思考:还有什么可以当摇篮,里面会摇着什么宝宝,谁会怎样陪伴宝宝睡觉。孩子们创编出不同的版本:“大树是摇篮,摇着鸟宝宝,树叶轻轻摇,鸟宝宝睡着了”,“花朵是摇篮,摇着蚁宝宝,风儿轻轻吹,蚁宝宝睡着了”,“池塘是摇篮,摇着蛙宝宝,荷叶轻轻摇,蛙宝宝睡着了”……我还鼓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并引导其他幼儿帮助解决问题。如“你还有哪一句不会?“谁能来教给他?”“呀!你太了不起了!你是用什么妙招这么快就学会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学会的,用什么方法会很快记住学习内容。这个时候幼儿的发言特别积极,有的说:“我是看着图谱记住的。”有的说:“我是通过故事记住的。”有的说:“我是通过做动作记住的。”孩子们互相传授经验及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幼儿学会利用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进行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老师教的策略转化为自己学的策略。我在课堂上尽量做到教无痕,让幼儿享受和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着重引导幼儿运用经验的迁移来进行学习,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反思能力

学习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将知识储存于头脑之中,也不是仅用于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而是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之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因此,迁移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1.节奏的迁移。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骨架,因此在学习歌曲之前,为让幼儿熟悉歌曲旋律,我会引导幼儿在听音乐旋律时为音乐拍节奏,并能说出旋律特点,是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的,还是雄壮有力的,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幼儿用无意义音节来哼唱,如“啦、啊、嗯......”等,在歌词朗诵的时候,我会引导幼儿跟音乐有节奏的朗诵,因为拍节奏、语言朗诵节奏、哼唱的节奏具有相同的要素,孩子们很快完成了由节奏、旋律到歌唱的迁移。

2.图形到认知的迁移。在歌曲教学中,为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我充分利用图片、图谱进行辅助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是将歌词直接呈现给孩子,而是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导幼儿将歌曲内容说出来,再利用图谱将歌词完整呈现出来。如在学习歌曲《小蚂蚁避雨》时,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一群小蚂蚁在搬东西,画面一转伴着雷声,天上下起了雨,我问孩子们:“小蚂蚁该怎么办呢?谁会帮助小蚂蚁呢?”孩子们开始大胆推测。画面换过出现了蘑菇的形象,我问:“蘑菇看到小蚂蚁在淋雨会说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快快,快快,快快快,到我伞下避一避。接下来我出示了太阳的图片并提问:“现在天气怎样了?”引导幼儿说出:天晴了,雨停了。并提问:小蚂蚁要回去会说什么?小蘑菇会怎样回答它?引出:小蚂蚁要回去,说声“谢谢你”。小蘑菇说声:“不客气”最后一段由老师唱出:你帮我,我帮你,世界真美丽!有了课件的引入,我让幼儿在回答问题时直接选择相应的图谱按顺序粘贴在黑板上,最后再引导幼儿利用图谱完整说出歌词。循序渐进地完成了由图谱到认知地迁移。

3.“后继组织者”促进学习的迁移。就是在难点解决后引导幼儿回忆自己是怎么学会的。如在学习歌曲《小鸟落落》时,为让幼儿唱准休止符的时值,我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才能空出那一拍,孩子们有用拍手代替空拍的,有用握拳像是要把声音握住来代替空拍的,有用“嘘”的手势来代替空拍的……当孩子们能准确唱出空拍时,我故作惊讶的问:“小“智多星”们,你们怎样将这个难题解决的?”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解决方案说给大家听,我再进行总结,推广好的经验,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对《指南》中关于学习方法方面“能够利用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进行学习”的一种阐述。

18.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 篇十八

体育论文 韶山市银田中学

彭果堂

浅谈小学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摘要】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本文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及《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探索怎样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体育活动;小学生;心理品质;方法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指出要重视心理品质教育,要使小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受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等。

笔者在新课标指导下,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特点,通过搜集资料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等途径,谈一谈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1.现状分析

小学生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朝露微绽,充满了希望与期待,然而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过分溺爱小学生,造成了小学生很多优良品质的缺失。通过对我任教的几个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没有主见、意志薄弱、怕苦怕累、没有危机意识和协作精神,遇到一点小伤小痛就会请假逃课,也有的小学生因为困扰误解或犯点小错被教师批评与教师顶撞、自暴自弃„„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利用体育活动培养小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及顽强向上的精神,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帮助小学生塑造一个坚强的人生。

2.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应遵循的原则 2.1加强动机氛围的教育

依据成就动机的目标理论(Nicholls ,1989;Ames ,1992),氛围是由对小学生有重要意义的他人造成的,并且与运动环境中强调的目标相联系即:任务目标或自我目标。任务目标强调个人的进步,任务的完成依据高度努力。只有动机强,才能有较大意志努力的产生。所以必须首先激发小学生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并使所制定的近期目标好和远期目标相结合,同时的目标提出应以社会要求、小学生个人特点为转移,应将小学生的意志行为同他们的道德评价相结合,并借助小学生具体的、积极的时间活动来实现目标。

2.2根据运动项目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品质

有些项目如短跑运动需要采取迅速有力的行动和相应的训练方法,萎靡不振、松懈无力只会带来不利;有些项目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些项目需小学生克服胆怯、困惑、慌乱等消极情绪;有些项目伴随鸡肉酸痛、身体疲劳、厌倦、难受等感觉,这些都需要付出坚强意志努力才行。因此意志品质是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必须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据教材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小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意识地加强对所教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以防和纠正由于意志品质的薄弱而出现的状况。教育史上著名的“斯巴达教育”,在古希腊城邦斯巴达,那里的孩子生下后就忍受等肉体折磨,炎热的夏天让孩子在阳光下奔跑、追逐,冬天让孩子在房顶上站立,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斯巴达人坚强的意志品质。

2.3调控小学生情绪情感

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及时注意观察和调节小学生的情绪,小学生情绪低沉、厌倦时,可运用游戏、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控;小学生焦虑、恐惧时,可加强保护帮助;小学生情绪过高时,设法降低。

2.4体育教师应在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品质

现代的小学生均是家庭的宠儿,很少有机会让他们在心理品质方面得到锻炼,而体育活动是最理想的形式。如利用酷热环境,让小学生反复暴露在热环境中能加强小学生对热的耐受力,磨练意志;月经周期中,有女生借故不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尤其在寒冷环境中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对培养心理品质是一个良机。

3.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方法

3.1说法教育法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决不把思想教育单纯看成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目教师的事情;利用各个环节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3.1.1课堂常规教学和组织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我坚持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要求小学生听从指挥,注意安全,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这样可抑制小学生的冲动性和盲目性,为课堂活动打好基础,又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治力、组织性。在集合、调动队伍要求快、齐、静,可培养小学生自觉性和守纪律的习惯。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教会他们体育规则等理论知识,组织他们管理器材的使用,场地布置、充当裁判,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培养他们自觉自主组织活动比赛,促进平等互动,陶冶热爱活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1.2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时机穿插思想教育的,内容来启发小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如用伟人的故事去引导启发缺乏坚持性的小学生;在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教学练习时,为了加强小学生组织纪律,集体观念、自控能力的培养,可讲述国庆阅兵式有关事迹精神,驱动他们自觉协调整齐的达到教学目的

3.1.3在突发实践中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体育活动多是在动态和室外空间的环境下进行,课中常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教师要鼓励、强化好的思想作风,及时抑制不良现象,提高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好的习惯和风气、培养良好意志品质:比如在一次年级拔河比赛中,两个班级的队员都求胜心切,互相严重犯规,进而导致了一场纠纷。我在及时制止的同时,把这些小学生召集到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无论输赢,要展现的是班级的精神与风采,此后的比赛中不再出现类似的事件,各班还自觉为对方进球而喝彩。

3.2情感感染法

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我深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因而在课堂之外,我常常和小学生打成一片,利用吃饭或休息的时间和小学生随意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心理等状况,帮他们分析和解决一些难题,利用放学的时间和小学生一起打打篮球等,拉近与他们的年龄差距,在各个节日的联欢中和他们一起表演节目、参加游戏„„只有这样,和小学生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当遇到问题和矛盾时他们才会更快、更好的接受你的教育和观点,从而配合你的教学工作。

3.3情境熏陶法

3.3.1 结合自然环境磨练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自然环境是小学生直接可感的,如严寒、酷暑、风雨等恶劣的天气环境,高山、陡坡等地理环境都是创造困难的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因而在我的体育课中也予以适当的利用。比如在炎热的夏天许多女同学因为爱美怕晒黑二不愿上体育课,我便抓住这个机会跟她们交流“美”的内涵,使他们明白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吃苦流汗也是一种美。

4.1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直接推动小学生进行学习和参加实践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小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4.1.1营造氛围,激励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准备上活动课之前,我就会提前布置给小学生主题,知道他们自己发挥想象、自我设计、自我创编各种活动形式,并且要求他们把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4.1.2善于发现小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有的速度素质较好,有的弹跳能力好,有的协调性好,有的组织能力强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好每个小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教学。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4.1.3改换单一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训练跑步的教学中,为了使身体单调、枯燥,并且有一定危险性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可采用接力跑,障碍跑等多种教学形式。

4.1.4正确评价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充分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教学中会有联系、竞赛、测试等,作为体育教师应针对不同小学生在锻炼和学习中取得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或表扬,少批评,以此调动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疲劳负荷法,运用“终点冲刺”加速的原理,让其在疲劳的情况下再完成新的练习,或在疲劳时要求完成复杂的运动技能,培养小学生的顽强性格和坚韧的毅力。如自我强化法,意志的培养和发展,不仅需要客观的严格要求和监督,更需要主体的内化,运用一些自我暗示语词,比如在进行长跑训练时,很多小学生到中途就坚持不下去,停下来走,我就引导小学生用“再坚持一下”“我一定要完成”“我能行”等进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来跑完全程,这样可以磨练自身的意志。再如榜样示范法,教师室体育教学中被模仿的对象,是小学生的表率教师教师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管理能力、个性特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品质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因而教师要树立好自身的形象,让小学生从内心钦佩,尊重教师,从而渐渐形成自身优良品质。现代小学生“追星”成风,当然不少体育明星也是他们追捧的目标,教师通过介绍这些明星的事迹和奋斗历程来激励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学生阶段开始打好基础,向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学习、迈进。在小学生觉得真是可信,从而受到感染,来努力提升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3总结

体育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加强动机氛围的教育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根据运动项目,调控小学生情绪情感等原则来培养。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方法有说法教育法、情感感染法、情境熏陶法、兴趣激励法。笔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作为一名还活跃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我深感任重道远,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依然不折不扣地坚持以教育小学生和心理学为依据,牢牢抓住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使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较好的培养,以适应新世纪、新时代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主要参考资料: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3.“体育活动小小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吴少振

上一篇:交通事故诉讼案例下一篇:工程治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