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共11篇)
1.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 篇一
人教版小学古诗分类:《一》
送别诗: 01、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02、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唐•王维 0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0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0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唐•王维 0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07、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0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09、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2.送别诗两首 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到边疆去,在渭城分别。
这天早晨,下了一阵小雨。雨不大,只是湿润了尘土而已。可是,正因为这小雨,平日尘土飞扬的渭城变了。你看,客舍的瓦墙更青了,柳树的颜色更鲜了,多么清新,多么明朗!
我们知道,古人常常折柳送别,所以柳树总是和离愁别恨紧密相连,而这里的柳色,是这样轻柔明快,让人耳目一新。
诗人并没有逐字逐句地写送别的场面,只是选取了一个重要的细节——离别前的劝酒词:请再喝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如果不是依依惜别,如果不是情真意切,怎么能说出如此深挚感人的话来呢?也正因为它深挚感人,所以后人把它编成曲子,广为传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第一、二句是“首联”。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卫着——这句话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即长安。“五津”是岷江的五大渡口,也就是题目中的“蜀州”——这句话交代了杜少府要去的地方。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
第三、四句叫“颔联”,承接“首联”,表达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你看,江面上风烟迷蒙,我这离别的情绪啊……怎么说才好呢?我们一样远离故土,一样宦游他乡,我们互相很理解对方!
第五、六句为“颈联”,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只要彼此了解,彼此心意相通,那么,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邻一样!诗中没有感伤,没有悲戚,有的是豁达,有的是乐观,难怪这一句会成为千古名句了。
第七、八句是“尾联”。诗人再次劝慰友人:咱们别像小儿女离别时一样哭鼻子抹眼泪的,高高兴兴地分别吧!这句话,是不是也适用于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呢?
3.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 篇三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第一首: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
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古诗山中送别的诗意_山中送别阅读答案_作者王维。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古诗山中送别的诗意_山中送别阅读答案_作者王维。后两句化用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这首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hTtp://。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
4.送别诗——《代送别赵使君》 篇四
使君五马新鉴蹄,大江横前气骎骎。
问知淮民何所恋,年来家有生氂犬。
同州杂鞭且未下,山阴大钱聊可选。
门阑书生守遗经。二年作吏劳丁宁。
即日遂良须尽白,平生阮籍眼偏青。
君行奏书踏龙尾,好为人间种桃李。
鱼竿冷宦不足言,有一负公如此水。
《代送别赵使君》作者简介
敖陶孙(1154—1227),字器之,号臞翁,一号臞庵,自称“东塘人”。南宋著名学者、诗人兼诗论家。福清人(一说是长乐人,有误。《福建省情资料库》说是闽县人,亦有误)。清乾隆《福清县志》载:“敖陶孙,字器之,东塘人”。
5.送别诗鉴赏 篇五
一、明确送别诗的概念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书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十分看重别离。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风格和抒情方式
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相送,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恻,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 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感伤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伤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富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别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放、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意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一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无穷。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诗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三、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的别离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像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胥》)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明显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骨气”(殷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别离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惘,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切,催人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四,常见意象的寓意
杨柳 它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意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与在送别诗词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里。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前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笔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管用的意象。
五 体验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的太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简析:首联写少年时已伤离别,老来相逢更令人难堪。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的情景。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尾联写到了大雁南飞的秋天,诗人会寄信回来,告知重逢的日期,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
审题:题干有三个要点:“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点明了主旨,“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是指结合颔联、颈联的具体内容分析,首先要考虑抒情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指写景、怀古、用典、托物言志等。此题干要求围绕主旨结合内容和手法进行分析。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六 答题技巧指导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憎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孤馆寂寥月”。都是运用这种手法。
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手法之一,如严微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该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七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有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中那些词语表达了秋季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凤城,京城。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阁楼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同意。“看”,在诗中是回望之意。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次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凄楚。
(二)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做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四)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五)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
6.送别诗练习 篇六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别 董 大 王昌龄
高适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6、(2010年江西)(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7、(2010年天津)(6分)
峡口送友人
送 蜀 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答: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3、答: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答: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5、答: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答: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6、(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7、(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7.走进送别诗 篇七
一、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和《唐诗三百首》。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忆春节过后,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别时的情景。
2.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诗题
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文
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3.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1)下面就请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
(2)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 4.悟诗情
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师:学生填写表格
(3)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学生说话)
(三)阅读概览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小组合作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四首古诗,再完成表格。(先把这四首诗读一读,再完成表格)2.汇报交流。
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生起来交流时,先把古诗读一读)《赠汪伦》:以歌相送;踏歌声,桃花潭水。
《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淮上与友人别》:以柳相送;扬子江、杨柳,杨花,笛子
3.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可以看表格)不同点:送别的对象、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4、我们就把诗人送别友人时这一份依依不舍之情读出来。(课件出示诗歌)
男生读第一、三两首,女生读第二、四首,全班齐读《送孟浩然之广陵》 5.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结课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习。
2.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唱一唱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
六、板书设计: 走进送别诗
8.送别诗名句 篇八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9、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1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友人》
1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1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7、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18、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
2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5、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0、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赋得古原草送别》
3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唐代送别诗名句 篇九
1、《赠汪伦》 李白·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送别》 王维·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3、《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易水送别》 骆宾王·唐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7、《送上人》 刘长卿·唐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8、《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9、《送别》 王维·唐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10、《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2、《送魏万之京》 李颀·唐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13、《送友人入蜀》 李白·唐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14、《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5、《相送》 何逊·南北朝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16、《送别诗》 无名氏·宋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17、《重别周尚书》 庾信·南北朝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1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9、《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唐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20、《劳劳亭》 李白·唐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1、《送友人》 李白·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22、《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唐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3、《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唐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24、《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唐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25、《送李端》 卢纶·唐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26、《送柴侍御》 王昌龄·唐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27、《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唐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28、《渭城曲》 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9、《谢亭送别》 许浑·唐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30、《点绛唇·金谷年年》 林逋·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31、《相思令·吴山青》 林逋·宋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32、《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33、《柳枝词》 郑文宝·宋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34、《兰陵王 柳》 周邦彦·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35、《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周邦彦·宋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
36、《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37、《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唐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38、《送魏二》 王昌龄·唐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39、《南浦别》 白居易·唐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0.古代的送别诗 篇十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11.送别诗常用意象 篇十一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
(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恋、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例:《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赋得暮雨送李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3)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鼓励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坦陈心志的告白 例:《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通过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担忧、祝福、嘱托 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烟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是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6)另有表达豪迈之情的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慷慨壮志、奋发向上、豪放激昂、气壮山河)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小结: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二、识技巧
1、比喻、拟人(略)
2、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寓情于景。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 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② 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4、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情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例。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四则,正因杨柳有了以上三则意蕴,所以,古人离别之时看到杨柳更添离愁相思之苦。
(2)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送别诗中常出现。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3)月,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4)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 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李白的《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注: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李白的《谢亭》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注: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5)渡口、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注: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6)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7)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8)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二、唐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
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唱歌送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又如,李白的“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欣的“朝闻游子唱离歌”,许浑的“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五)写作技巧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歌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移情于物(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情感倍增”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3)以乐景衬哀情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自己或对方(对写法)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5)比喻: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三、诗歌鉴赏题型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推荐阅读: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09-30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10-07
怨诗古诗词鉴赏10-07
15、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07-23
一年级古诗诗配画06-10
己亥杂诗古诗带拼音06-22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09-24
古诗池上白居易诗配画11-03
六年级必背古诗10首和现代诗10首06-15
八年级古诗文阅读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