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精选13篇)
1.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一
税费改革与农村财务管理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开展以省为单位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后,至今已有20多个省和直辖市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7月1日广东省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据统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之后,广东农民年负担由税改前的55亿多元减为目前的9亿元,年减负总额达46亿多
元;人均年负担税费由106.93元降为17.4元,减负率达83.73,居全国最高。
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具体表现为乡(镇)、村、农民的财务关系。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管理的主体也由过去的村或乡镇经管站转变为基层财政和农村会计核算中心,村级财务收支范围逐渐减少,财务管理的重心也由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监督和收支并重。强调农村财务管理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村级财务会计代理制作为农村税费整体配套改革的生理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节约财务管理成本,而且是“建国以来人民公社时期沿袭下来的财务管理体制的突破,保证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高度集中,缺乏相互监督制约的弊端”。同时,以民主理财作为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如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上访增加、财务收支矛盾突出、村级债务难以消化甚至反弹、相关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职能转换和性质不明确、集体经济薄弱等。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要求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甚至将财务纳入乡管理和全面实行财务公开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对资本运营相关指标的考核与评价,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财务透明度不够,贪污腐败现象逐渐增多,村级集体资产流严重,负债过高,出现了农民收入停滞,甚至因负债过高,又重新步入贫困,严重地抑制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广东省来看,2001年广东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达4661亿元,占全国的18.5,居第一位,其中85.6的资产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18.7亿元,集体有收入的行政村占了92.9,无收入的行政村总数的84.6。财务管理作为农村经营与服务的核心,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所以,建立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外,农村财务管理都体现为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调整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财务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农村集体财产、集体资金的按理,而是重点考虑资金的投放与投资项目所需资金的筹集和风险管理。国外现有文献有的从农业合作社的资本形式探讨农村财务管理,以及从合作社的税务负担与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有的从某一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费用与收益进行分析,以及从合作社合并时的合并报表各因素进行分析。与我国不同,发达国家的农村财务管理已经没有了发展中国家农村财务管理低层次、混乱、目的性不强的缺点,它们的财务管理目的明确,管理具体,且多以融资与投资为管理对象。因此,运用当前最流行的金融工具,尽量提高合作社的融资、投资效率,是国农村财务管理的实践特点,也是发展中国家农村财务管理的方向,它对建立我国创新性管理模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的特征
1、社会性。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单纯是农民减负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三者利益分配协调问题、土地问题、税制体系的构建问题、财政体制问题、农村债务化解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投向问题等等。
2、民主性。税费改革与财务管理的创新必然体现民主性,因为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就是要理顺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如目前实行的村民诈治和民主理财,就是民主性的具体体现。
3、复杂性。由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社区性、封闭性、合作性、股份性、多样性、民主性的特征,使得农村财务管理更具复杂性,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原有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财务关系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需要将农村税费改革与财务管理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4、长效性。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国策,要巩固改革的成果就必须建立农村税费改革的长效机制,其中有效监控、债务化解、科学理财、理顺关系等都是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
(二)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内容
1、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切改革与的源泉,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外 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农产品销售额增加或减少给农民带来收益的增减,农村各业因扩大生产规模而增加资金筹集或因销售额下降、产品卖不出去
而占用更多资金,资金周转不灵。又如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地资源,土地作为主要劳动资料,其地理位置、肥活程度、土壤结构等都直接影响到对农业的投入,以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使得农产品交易更加便捷等等。因此农村财务管理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树立新型理财观念,如财务资源观念、人本化理财观念,信息化理财观念、知识
化理财观念等。如目前农村资产经营中出现的资本、土地、人力、智力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实行民主理财、电子政务、财务信息网络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都是创新性财务管理的具体表现。
2、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体制改革是创新的基础,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各地区纷纷从体制上入手,彻底理顺关系,其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健全一个新的运行体制,形成一种新的机制,为农村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奠定稳固的、规范的财务制度基础。如目前各省推行的“村账镇管”、财务双代管、会计电算化、会计集中核算和财务人员选聘制等,都是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
3、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现阶段农村财务制度主要包括财务计划管理制度、开支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人员管理制度、财务监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其中收益分配制度是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点,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随着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还包括经营收入、管理收入、资产收入和权益收入等等;在财务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财务管理的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以妥善解决。
4、组织的创新。财务管理组织创新,包括组织体系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创新性农村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应是在乡镇一级建立两个中心,即农村财务管理中心或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和会计结算中心。前者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其执行情况,指导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监督财务公开的落实情况,协调县、乡、村的财务关系等;后者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助乡(镇)、村做好财会人员的选聘和代理会计核算。两者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5、技术与服务的创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财务管理技术与服务手段的创新,这就要求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研发财务动态管理软件,建立网络运行系统,实现财务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
6、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创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指导思想必须通过创新的方法才能实现。创新的农村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应包括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监督与检查、财务分析与评价、财务预警、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等。尤其是发达地区农村更要建立财务监督与评价体系,并通过其规范运行,降低管理成本,从制度上防止管理混乱、滋生腐败现象的发生。
7、财务监督体系的创新。通过建立多层监管体系,对农村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具体包括:第一,加强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坚持财务公开,确保财务管理规范运行;第二,强化会计监督,推行会计委托代理制,通过多种形式公开招聘财会人员;第三,发挥下令监督的职能作用,具体可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代表政府对农村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定期的轮审;第四,对重大事项的审计评估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来进行。
三、建立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新的财务管理必须围绕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来开展。创新的目的是要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财务管理的创新必须围绕着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必须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为出发点,针对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资产管理观念,注重价值形态的管理,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等方面入手,在保值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增值,不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二)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而农村财力管理直接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尤其是在收益分配方面。所以,必须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约束下农村中的各项事务。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保证农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经营、依法理财,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国家、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三)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长期以来,经济发的不平衡性与西部地区,城市近郊与山区贫困地区,同一省份的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之间等,其资源优势差距较大。因此,农村财务管理的创新必须因地制宜,在统一政策、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也可以几种模式相结合,灵活运用,不能不顾实际情况“一刀切”。
(四)创新性财务管理的相关支持和保证。任何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创新性财力管理的相关支持和保证,包括政策到位、法律保证、财政支持和人员配备等。所有这些都是创新性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税费局长地、减免税以及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各项方针政策只有全部得到落实,各种法律法规配套,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到位,人员配备齐全,才能使为此而采用的各种财务管理方法得到有效发挥。
2.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二
1 对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国家越来越关注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在对政府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比如部分村干部或是上层领导对政府投入资金进行私自挪用,随意挥霍政府的专项资金,使得农村的财务出现账务不全、管理混乱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脚步。
2 对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2.1 农村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对现阶段农村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员专业素质都比较低,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财会教育;另一方面,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即工作人员不固定,在进行账目交接时,账目没有进行完整的对接,导致账目混乱而且无从查起。
2.2 对于财务管理没有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
因为现阶段的农村管理者并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素质与水平,所以对于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并且觉得制定这一机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所以部分村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机制制约他们的权利,使得村干部私自决定部分财务的归属,而且据调查,每个村委会基本上都是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对财务账目进行管理,没有践行民主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财务流程,从而出现资金滥用的现象。其实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制定一定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将内部管理机制与日常生产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没有建立健全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
国家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与意见,比如《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等,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部分村委会干部对于这些制度直接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其次,由于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部分制度也没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地区财务管理人员也没有根据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相关财产监督制度进行改进,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财产监督制度,所以出现制度执行不到位、财产监督制度不完善等现象。
3 提出改革与创新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的具体措施
3.1 提升农村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能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要提升农村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能力,必须要建立健全现有的人才选拨与培养机制,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法,要求应聘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财会管理证书,对于会计、出纳这类工作人员的招聘,可以请求上级管理部门发布统一的招聘公告,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统一的考试,当报名人员经过相应的考试,成绩合格以后,通过上级部门统一分派给各级村委会。其次,采用合同制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稳定性维护,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任免或是调离时,必须要履行一定的流程,保证账目交接的完整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定期的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可以邀请专业的财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包括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两方面,同时设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平时的工作与薪酬进行挂钩,防止经济问题的出现。
3.2 对于财务管理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主要指的是制定一定的措施,使得部分农村管理者对于财产的管理受到相关的制约,同时使农村的财务管理机制更加具有条理性以及规范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财产的安全性,而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包括财产组织结构的控制、对财产授权使用的控制、对于项目预算的控制以及对于内部审计的控制等,如果对农村的财产管理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此基础上对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也能避免部分农村管理者对于公共财产的私自挪用。
3.3 建立健全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
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可以从村民以及制度两个方面来入手,具体实施如下:(1)让村民进行自发的选举,成立财产管理的群众监督团队,同时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农村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将财产管理状况进行公开,即将本村的财产收入和出纳、重点工程、国家对于村民的各项优惠性补贴、村干部薪酬以及土地流转状况进行公开化,每年或者每个季度将资金的流转状况做成一定的报表,供村民浏览与监督,并随时解决村民对于财产问题的疑问;(2)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工具形成一定的外部监督机制,让媒体以及外部人员参与进来,对于为百姓服务的干部进行宣传表扬,另一方面及时曝光村干部私自挪用、挥霍公款的现象,利用舆论的力量防止财务混乱现象的出现。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新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与创新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的具体措施,即提升农村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能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对于财务管理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产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管理依据,同时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洲.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刘宇明.转型期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三
关键词:农村综合改革;财政;创新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国务院综改办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强化制度建设、狠抓任务落实、扎实稳步推进,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重点,做到了“五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甘肃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成效
五年来,甘肃省共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9万个,累计有1763万农民直接受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已成为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成为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三农”的有力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1.深受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自2011年以来,共硬化村内道路29731公里,沙化道路30331公里,新修村内水渠4864公里,铺设村内安全饮水管线7679公里,兴建其他小型水利设施5344个,新建村内公共活动场所575万平方米,修建村内垃圾收集点3016个,安装村内路灯87752盏,村内植树341万株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显著提高了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也是农民群众最满意的一项“重民意、惠民生”的民心工程。
2.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全省绝大部分行政村都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办成了许多农民想办办不成、想做做不了的村内户外公益事业,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
3.基层干部工作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省每年都要实施6千多个一事一议项目,每个项目的村民民主议事都有基层干部的现场指导,每个项目的实施都有县乡干部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积极参与。通过基层干部与村民的零距离接触,密切了干群关系,进一步树立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形象。
4.助推了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甘肃省自2012年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来,在资金和政策上向58个贫困县倾斜。在资金分配上着力提高了财政困难程度因素,4年来累计向贫困县投入财政奖补资金32.26亿元,占省级以上(含)财政奖补资金总投入44.97亿元的71.74%,每个贫困县平均高于其他县1323万元;为更好地解决贫困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将贫困村农民筹资筹劳与财政奖补资金的比例由1∶0.5,调整为1∶2(其他村为1∶1.5)。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助推了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也为下一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精准扶贫提供了借鉴。
二、甘肃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法
(一)配套投入积极化。
全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配套资金筹措工作,在甘肃省财政十分困难,财政支出75%靠中央转移支付,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积极调整支出结构筹措资金,“十二五”期间累计预算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57.36亿元(省级22.41亿元,市县两级34.95亿元),省级预算安排增幅每年都超过了其他所有财政支农资金。特别是2015年,各级领导现场查看给予一事一议项目高度认可和评价,决定调整省级预算4.4亿元精准用于支持贫困村一事一议项目建设;2016年省级预算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6.5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安排增加2亿元,增幅达44%。
(二)资金管理规范化
1.资金分配规范。按照综合考虑基本状况、多投多补、奖优罚劣的原则,我们在下发的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奖补资金分配因数,即按照基数、农业人口、村个数、财政困难程度、县级预算安排、考核评价结果等因素,根据资金量合理确定各因素权重,依据规范的公式分配各县市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
2.账户管理规范。县级财政部门都能将财政奖补资金拨入财政“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封闭运行、按项目(村)核算。
3.报账方式规范。从2011年开始,财政奖补资金全部实行县级报账制,村民筹集资金实行乡级报账制,报账全部实行转账结算制度。
4.结算程序规范。项目验收合格后,由报账人申请,经村民理财小组、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初审签字,报县级主管部门审核签章后,连同原始凭证、发票等相关资料向县级财政部门申请报账。
5.资料审核规范。报账人对提供报账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的同时,各级初审、审核部门还对提供的报账申请审批表、原始凭证、发票、工程预决算、项目验收表和村级筹集资金使用情况等资料进行规范性审核。
6.会计核算规范。县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规制度,对财政奖补资金实施规范化日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通过对资金的透明化分配,充分调动了各县市区加大预算安排、扎实做好一事一议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
(三)落实制度严格化
1.落实决策程序制度严格。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项目申报村都按照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严格履行民主议事程序的方式开展议事,并完整记录议事内容,同时对决议事项、实施结果进行公示。
2.落实筹资筹劳制度严格。村民筹资筹劳是实施财政奖补的基础,所有县市区在筹资筹劳的操作上,既充分体现村民自愿筹资筹劳,又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牢固树立减轻农民负担的意识。
3.落实指导制度严格。县市区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都加强了议事程序、议事范围、筹资筹劳、项目实施的指导,确保了相关程序合规合法、项目工程保质保量。
4.落实监督检查制度严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省市两级综改部门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的基础上,每年都要对备案项目进行实地随机性检查核实、都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随机性检查督导;各县市区严格落实了资金的日常监管、项目的全方位跟踪检查。通过严格落实制度,确保了一事一议工作的健康有序推进。
nlc202309042253
(四)规范管理常态化
1.规范项目申报常态化。甘肃省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行县级申报、市级初审、省级审查备案制,省市两级在审查中,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从项目实施的内容、范围以及项目的民主议事程序上严把审核关。
2.规范项目实施常态化。各县市区通过招投标或议标的方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建设单位施工建设。村民理事小组、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3.规范项目预决算常态化。各县市区项目建设都做到事前有预算、完工有决算,县级相关部门对预决算进行审核(审计)把关。
4.规范项目验收常态化。项目建设完工后,县市区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项目验收,验收结果作为重要的报账依据。
5.规范资料管理常态化。县级综改部门将民主议事记录和筹资筹劳记录、实施方案申报和批复、建设项目的预算和决算、项目建设前后图片等资料,进行全方位收集整理汇总归档。通过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实施项目的工程质量。
(五)考核评价刚性化
1.考核评价工作年度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县市区自评的基础上,每年我们都聘请8—10个中介机构有40—50人参与的、历时40天左右的考核评价工作。对全省所有县市区的项目规划、组织领导、预算安排与执行、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成效、违规违纪、实施项目和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十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
2.考核评价工作标准化。我们对十个方面涵盖的所有内容全部细化、量化,使中介机构在考核评价中做到每个具体内容得分有标准、扣分有依据。
3.考核评价工作公正化。为确保考核评价中打分公平公正,我们每年都对参与考核评价的中介机构人员进行一天的政策业务培训;检查县市区项目由省综改办在年初备案项目中随机抽取6个以上;考核评价工作由中介机构独立完成,评分结果不予县市区见面;考核评价中的不明事宜由省综改办统一解答;要求中介机构对所有得分和扣分依据复印并按县装订成册。
4.考核评价结果抽查制度化。实地考核评价工作结束后,我们再次组织中介机构,交叉复查考核评价结果,对结果有2分以上误差的,必须中介机构全部返工重新考核评价。
5.考核评价结果通报威慑化。为确保各级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我们每年都对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全省通报,通报中对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对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县市区,不回避、不护短,指名道姓敢于亮剑,并将通报寄市县两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财政部门。
6.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具体化。为建立激励鞭策机制,我们每年都对县市区考核评价结果划分500万、300万和100万元三个档次给予表彰奖励;对督导检查工作有力的市州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作者单位:甘肃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4.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四
管理组织体系
【摘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各个商业银行积极展开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以期构建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的长效机制。但是在风险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上,我国目前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下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简单介绍了国际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体系——扁平化矩阵结构,最后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计角度提出了一套方案以提高银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的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 股份制改革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 缺乏多层次的风险控制机制,缺乏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往往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缺乏效率。第二,现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权力和地位不够,对业务部门未、不能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难以真正发挥风险管理方面的统帅和权威作用。第三,银行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缺乏严格的可实施的监督制约机制。监事会难以对董事、高管层及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督,董事会难以对高管等经营者进行有效监控,高管层难以对分支机构的经营进行有效监控。股份制改革之后,银行形成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上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是依然存在。总的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上,都还处
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二、国际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上相对成熟和使用广泛的风险管理结构是扁平化矩阵结构。扁平化是指中间环节少, 组织机构从上到下依次为总行、地区中心分行、分行三个层次。矩阵式是指总行对分行的管理主要通过独立的职能部门垂直进行, 同时辅之以分行自身的水平管理。
扁平化矩阵式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 水平层次上, 不是行长个人负责, 而是职能部门负责。第二, 垂直方向上的授权以业务单元为单位多路径平行向下, 彼此不存在交叉。地区中心分行为中间环节, 与分行相比更偏重于业务管理。第三, 由于责任和权限都落实到具体业务岗位上, 因而发挥主功能的是业务流程中的一个个岗位, 而不是职位, 分行行长的权限范围相对较小, 其责任也相对较小。这个矩阵是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设计的,在原有的直线职能结构基础上, 再建立一套横向的组织系统, 以一个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形成一个二维或多维的矩阵, 这一结构中的人员或小组既受各职能部门的纵向领导, 同时又接受为执行某一功能而设立的工作小组的横向领导。
三、我国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设计
针对我国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实际情况以及借鉴国外银行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可引入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如下体系:以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下设各个风险管理部门,分行设风险管理处风险管理系统
(1)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官。由于风险管理强调银行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行长或副行长、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信贷部门、IT部门和检察等部门的主管人员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而首席风险官可选择银行的一位分管风险的行长。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方针、政策、和目标,并对下属风险管理部门进行考核以及管理。首席风险官的职能是协调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工作,听取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经理的汇报,并指导风险经理在相应层面根据风险状况及其趋势的演变调整风险应对策略。首席风险官还应负责定期向董事会汇报综合各方面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报告。
(2)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置风险管理部和风险经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因此,我们可是设置信用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部和操作风险管理部。每个部门设立一位风险经理。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对具体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的本部门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操作程序等。风险经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风险管理部日常的工作,协调风险管理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沟通,并向下级分行的风险管理处传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体的操作和程序,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客户的风险识别,贷款的授信等工作。
(3)在各分行设立风险管理处。我国实行的是总分行制的商业银行行政管理体系,总行主要负责全行的管理工作,而分行是对外业
务的窗口,是各项制度最后的实施者。风险管理处的主要职责是对各自分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按照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制度定期向上一级的风险管理部进行风险管理情况汇报,提供风险资料和数据。
在实际风险管理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应以风险管理理论为灵魂。可在鉴别和分析不同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具体操作可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牵头,相关部门结合本行具体情况,确定要采取的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和流程,明确各种风险管理指导原则和方针,为以后的具体工作确立参考依据。所以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以已经确定的风险管理原则指导各个相关部门的具体操作,才能保证整个风险管理的方向始终正确。其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风险管理的实施情况可直接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具体协调和领导可以由首席风险官执行,以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达到银行人、材、物等各方面的最佳配合和协作。最后,风险管理的结果涉及银行各个部门的经营,因此,重视项目后期的维护也是非常必要的。可由首席风险官牵头,各个风险部门定期就市场情况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文流。
【参考文献】
[1] 徐一丁,戴小玲,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
5.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五
摘要“十一五”规划从“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站在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高度.谋划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基本精神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立足科学发展是对“十一五”时期发展方向的总体要求,着力自主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的环境条件,这四句话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深刻领会这四句话的精神实质和相互关系,成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首位,这就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已经升华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支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过2O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正如胡锦涛指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投资体制改革就是妥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投资权限,给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且二大的自主投资的空间。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就需要在这些生产要素市场中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另外,电信、铁路、电力等基础产业要开放市场、打破垄断,首要条件仍然是政府职能转变。因此,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的实际步骤,依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给予的制度保障。
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应注意解决的基本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是建国几十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总结,必须坚持这种经济制度,完善这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机的一部分。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如果说前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使被旧体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得以释放.今后的改革则将致力于形成和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目前,行政性垄断依然是阻碍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和政府控制的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过度扩张,国有经济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而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行政性垄断使权力直接介入市场,不仅难以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而且往往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因此要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各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4.必须着眼于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改革本身就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要明确人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起点;人民广泛参与改革,改革才能成功;成功的改革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任何改革都有受益者和受损者。扩大受益者,减少受损者,并使受损备件到相应的补偿.改革才会成功。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加大,弱势群体有所增多.改革与多数人利益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把主要注意力放到协凋重大利益关系上,放到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
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当然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自己去生产);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刨造者。“人民剖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要明晰政府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应严格由它们决策.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是应该由政府承担帕辜f古,政府责无旁贷.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凋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做到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并相应调整收支关系。财政支出结构应根据“五个统筹”的精神进行调整,逐步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方面的比重.增加用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支出。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应着力改进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探索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以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
3.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化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迁面前.应该说社会体制改革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课题。“十一五”期间将在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做出努力。此外.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型体制机制格局。
6.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六
要内容。耕者有其田,生者有其地,是人类生存权的基本保障。实现社会进步,人类前行,只有靠人类的劳动和创新,怎样实现人类劳动和创新的成果与人们的享有成正比呢?这就是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谐社会的实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制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性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创新型社会体制的建立就是解决全球三大危机的唯一途径。据此,我们首先从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一、建立农村经济社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农村改革三十年后,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解决了生产责任制、利益分配问题,但出现了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2)从“农民离土”到城镇化的社会变迁,解决了社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配置问题,但出现了新的产业结构矛盾和社会失衡问题。
(3)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制度创新有着客观和现实的要求。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实现了个体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从“十七大”之后2008年,开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制衡,从此进行的改革、开放,将是围绕和谐和制衡展开。其中农村体制的改革将会是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像三十年前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一样,今天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实施目标
(1)经济和社会目标:
为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地方和社区福利质量,实现无烟工厂,绿色银行的目标。
(2)文化和科技目标:
将塑造的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传播贡献给社会,促进农村文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积极进取,在推广行业技术进步中争取领先地位。
(3)产业化和制度化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以农为基的理念,立足于各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集约经营,开展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促进地区农业的改进和发展,以现有产权为基础,建设农村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建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开拓现代社会新农村。
3、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保障措施
(1)以各地的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经济社区;以现 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经济社区 为核算单位,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 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以各地农民土地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民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产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
(3)以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推动农村行政区划改革;社区结构改革;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社区治理和城乡一体化改革;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改革。在国家、省、市、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农业院校,科研部 门的指导下,通过市、区、县各级行政部门的积极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分项实验、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力争一年内各区、县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社区一至二个。二年内各地区全面推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年内完成制度设计和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三年后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二、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有序、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
1、区域规划原则和目标
原则:
(1)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以现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
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原行政区域内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变,土地权益流转到新的经济社区中按原值登记入股;原农民户籍身份不变,转入城市户籍或享有固定工资的人员失去农民身份,原土地权益转为经济社区所有。
目
标:
(1)由行政区划功能向经济社区功能转化。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农村经济社区。
(2)经济社区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功能,成为农村主要的组织形式。构建民生为本的社会管理结构。
2、区域规划范围和层级
范围: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河道渠系为线索,整合土地资源,优化渠系功能,形成合理布局的经济社区。
层级: 以县域经济区为规划界线,以流域经济带为管理层级,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县、区、社三级管理,社为基础。
3、社区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
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社区产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民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
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涉农部门都要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
2、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和改善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
3、组建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文化多种惠农服务。
四、推动适度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
1、组建农业产业化经济社区和专业合作社,通过经济社区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2、组织农机、农肥、农药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例如:农机服务队、施肥服务队、施药服务队等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
3、协调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合作攻关。使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变为粮食增产、增效。
五、实施一批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项目和科研成果,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
1、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的优势,建设适度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利发电厂,减少排放。通过政府的支持,科研专家的项目指导,经济组织的投入和运营,使相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有效实施。
2、充分利用各地区相邻大中城市的地缘优势,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城乡结构均衡化的目标。积极引进,吸收相关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
3、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物产丰富,劳动力便利,自然形态各异的优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动整个地区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从而改善本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泛,生产经营条件差异大,实施区域化社区制度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民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采取充分协商、尊重民意,科学决策的契约制度,建立农村经济社区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转折点。
7.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七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方面大都困难连连, 究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 但大多数基层信用社法人代表都缺乏制约的权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缺乏科学性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农信社发展至今, 各地基于各自实际开始出现不同的管理模式, 比较成功的“江苏模式”应该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信社的普遍性, 也就是农信社需要相对集中的权力模式而非分散权力模式。南昌市农村信用社近两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
南昌市六个县区联社目前的管理模式实际均是行政隶属式。从实质上又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与国有商业银行同质的行政隶属式管理, 有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湾里区五个县联社, 占绝大多数;另一类是县级联社、基层信用社内部上下级间均为行政隶属关系, 同时县级联社领导层主宰基层信用社主任任免的松散的行政隶属管理。
显然第一类中基层信用社无实际的法人权力, 第二类中基层信用社有不完全但相当多的法人权力。理论上来讲, 第一类有其形——指独立法人的形, 有其实——国有商业银行的实, 第二类是有其形无其实。比较而言, 第二类因之属有破无立, 会给信用社的经营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基层信用社主任可借机行使自主权, 从而推卸责任, 第一类则可以从传统管理中获得经验, 而其现实也正可以反映实际情况。最近几年, 对自身经营管理的改善程度较差的联社分别是安义县联社、南昌县联社、进贤县联社、新建县联社、湾里区联社、郊区联社。我们经过详细调查, 发现经营状况改善情况良好的县联社大多是采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收入与效益挂钩以及费用上划下拨等方式。安义县联社能够连续多年实现每社终有结余, 这跟其制度的规范化与经营管理的严肃性是密不可分的, 南昌县联社与进贤县联社大幅度提升效益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是规范费用管理在起作用。而郊区联社的亏损程度始终在高位运行, 很大程度上是基层信用社的经营收入上不去与开支费用无休止增加等原因造成的。而且郊区联社的人事权力全部掌握的主任手中, 其他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作用根本无从发挥。因此, 应取消基层信用社一级法人资格, 实行县级联社一级法人制度, 以名实相符。名正言顺, 县级联社的管理才能规范化、效益化、科学化, 从而农村信用社在近期内扭亏增盈才能成为可能。笔者认为, 地市联社应成为信用社广大员工利益的忠实代表, 确定“管理为辅, 服务为主”的定位是现实而理性的。
其一, 地市联社地域属性决定它不可能有经营性业务。地市联社都在大中城市, 城市边缘郊区大都有郊区联社, 地市联社要么开展经营性非农信社性质业务, 要么不开展经营性业务。
其二, 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不会支持已显拥挤的金融市场再添一并无竞争实力的新兵。
其三, 地市联社人员基本情况决定它不可能如其他地市级商业银行那样对下一级单位人、财、物等进行统筹性管理。地市联社人员主要由原农、人行合作金融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 且编制不多, 若强化管理职能, 市场的瞬息万变势必造成时过境迁, 从而影响农信社的经营效益。
其四, 地市联社提供基层信用社、县级联社急需要的, 但又不是自身能办得到的服务是广大社员、干部的共同呼声, 唯有提高服务质量, 扩大服务范围能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支持。
二、管理体制中的细节问题
按照贵权对等的原则, 形成地市联社管理的权利和能力, 并正视它的差异性。作为政府管理农信社的抓手和平台, 地市社首先必须落实政府的有关职责, 包括控制风险、规范管理、服务三农等;作为一个金融机构, 地市联社还必须履行落实监管部门对农信社合规管理、防范风险的要求。因此, 必须赋予地市联社履职和承担责任相应的管理职权, 管得住班子才能管得住风险;必须建立地市联社相应的管理能力, 形成有效的管理办法, 能够按不同管理对象和不同管理问题设计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随着法人单位治理机制完善, 地市联社深化改革应取联合银行模式。随着农村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 县级法人逐渐向地市联社提出了更多的服务内容和更高的管理需求。因此,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必须完善管理服务平台。在目前的省级联社基础上, 由辖内联社、农合行、农商行出资联合组建股份制省级农村联合银行最为可行。
必须重视农信社历史包袱的化解, 国家仍要承担相应职责。农信社长期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积累下来的历史包袱巨大, 其原因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社会性大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 但并未得到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前资产重组的优惠条件。
创造农村金融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由于农信社主要服务弱势群体, 当前地位仍属于弱势行业, 必须为其创造有利于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 坚持正面宣传农信社的改革思路和成效, 坚定国务院关于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增强社会各界支持农信社发展的信心;国家和监管部门出台重大改革政策时, 要重视听取从事农村金融合作事业实践改革机构的意见, 正视农信社的实际难题及真正的内在需求。
综上所述, 省级银行主要对旗下农信社、金融服务公司、农村担保公司、农村证券公司等子公司进行投资控股, 同时获得利润回报, 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在集团内部, 省级银行和各金融子公司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省级银行凭借对集团的投资控股拥有决策权和管理权, 除了管理在各子公司投资的股权外,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 对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业务资源、信息与技术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 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各子公司按照相关的市场准入要求和业务经营范围, 分别从事农村银行担保与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 独立运作, 自主经营。而省级银行也势必摆脱日常琐事, 实现廉洁高效, 真正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道路上扮演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
参考文献
[1]尚娟, 邓国取, 殷红霞, 姜宝军.农村信用社一级法人社组建进展、问题及困难——以陕西省为例[J].金融与经济, 2006, (02) .
[2]汤尔烈, 杨志平.对农信社统一法人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5, (12) .
[3]阎庆民, 向恒.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金融研究, 2001, (07) .
[4]王群琳.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模式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03) .
[5]王祥明.论省级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实现途径[J].上海金融, 2005, (05) .
[6]应宜逊, 李明新, 吴立箭.农村信用社“两制”现象考察:浙江案例[J].上海金融, 2003, (12) .
[7]马立新.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透析[J].上海金融, 2001, (10) .
[8]郑良芳.银行业应对新竞争形势[J].农村金融研究, 2006, (01) .
8.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八
摘要:全球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更加充分,银行同质化的发展模式亟待金融创新来改变。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银行管理怎样推动金融创新。本文立足于国内监管变革、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指出目前国内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而阐述了银行管理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和银行管理的发展方向,最后为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bank time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WangHui citic bank taiyuan branch;
The paper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bstrac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ppened since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banking is unceasingly thorough, market competition is more fully, the bank homogenization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to change urgently. So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the era of bank management how to promot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omestic regulatory reform, market ful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domestic Banks in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spects of the problem, and then elaborates the ban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bank management, and finally for bank financial innovation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2007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次危机和它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且依然在持续蔓延、变异。虽然我们目前还难以确定欧美的金融危机和他们的应对措施会将世界金融和经济引向黑洞还是涅磐。但在中国,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是银行监管的划时代变革和银行金融创新的大潮涌动。
1 金融危机后的银行监管真正触发了银行的金融创新
1.1 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监管的变革
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在吸取欧美反面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银行监管改革措施的落地工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空前加大了对银行资本质量和水平的监管力度。在这个核心指导下,银行监管部门不仅对资本充实率、核心资本充实率有了更高要求,还明确提出了75%的存贷比红线和“3:3:2:2”的放宽进度要求。
1.2 银行监管变革的压力触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面临对空前的资本压力,国内各家银行都承受着巨大的存贷比压力和贷款的压力,以贷款论英雄的传统模式和资本管理形成了悖论。商业银行在高压下,迅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学会在资本约束条件下谋求发展,一存一贷的业务模式已经转向“围绕利润,用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信贷规模受限的制约”,各种有关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举措相继出台。
1.3 目前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银行监管变革的压力触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但目前为止,这些金融创新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3.1 金融创新目的偏重占领市场 就近几年来各家银行的实际情况看,金融创新的主要动机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而在投行业务、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国际金融工具、中间业务等方面缺乏实际性的、高水平的金融创新。
1.3.2 金融创新品种集中 例如在零售业务方面,各家银行的金融创新重点,相对集中在三方业务代办、个人消费信贷、个人理财业务、信用卡推广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1.3.3 金融创新的量多质低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金融创新的内容显得比较肤浅。同时我国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较小,深度不够。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务电脑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相距甚远。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也限制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
2 银行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基础
在商业银行的环境下,金融创新属于微观的金融金融创新,它的原始概念为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它是一个由盈利动机推动、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具体理解为旨在提高利润的新业务模式或新产品的设计、应用过程和结果。而管理就是对银行行为的计划和控制。
2.1 银行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基础 任何金融创新都是集体行为,是团队协作的成果,没有银行管理的银行不可能获得金融创新的成果,更不可能拥有持续金融创新的能力。从行为动机的角度看,只有银行管理的团队才有共同意志,只有共同意志的驱使才会促成团队的合作;从分工合作的角度看,只有银行管理的团队才能建立合理的分工合作,只有合理分工合作下的制衡,才可能实现利润的风险过滤;从目的统一性角度看,只有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银行才可能切实获得金融创新成果带来的利润。
nlc202309010111
2.2 从推动金融创新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管理的三大维度
2.2.1 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创新的根本。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因为金融创新活动需要人的智慧和劳动,没有善于规划、决策的组织人,没有善于调查研究的设计人,没有准确、高效的执行人,金融创新活动就没有落实的主体。
2.2.2 制度管理是金融创新的机制保障。制度是人员组织的行为规范,人事制度解决分工合作和人员发展的问题,财务制度解决业务结构、利益分配的问题,风险管控制度解决业务安全的问题,业务制度解决操作流程的问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了运行保障。
2.2.3 财务管理是金融创新的价值推力。财务管理通过综合运用价值杠杆和价格工具,鼓励和推动高效率、高收益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实现内部资源助推金融创新的优化配置。
2.3 未来的金融创新需要银行管理实现“四化” 欧美金融危机的演变蔓延,是欧美金融过度创新结出的恶果。与欧美不同,我国的金融创新才刚刚起步,相关监管严密,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远远不足。从全球信息化、管理模块化、知识资本化、社会和谐化的现实看,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导向支持,更需要商业银行通过管理的价值化、合规化、流程化、人文化来全面提升,真正积淀出稳定的内生创新能力。
2.3.1 管理价值化 银行作为企业,在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和不断加大的内部经营压力下,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就显得更为突出,这个要求决定银行需要建立以价值评估为基础,形成注重业绩和价值创造的决策和行动。具体地说,就是要引入资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会计等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银行管理理念的转变,激发团队和个人的创新意愿,让他们享受成功创新带来的回报,从而加强银行的盈利能力。
2.3.2 管理合规化 银行虽然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但不要有风险的利润。金融创新的风险首先来自银行的人员、操作程序、操作系统、工作汇报等方面。所以,在银行管理中,必须要将法律、法规、行业准则、操作规程等约束规范植入、融合到银行的各个管理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2.3.3 管理流程化 创新活动是团队协作的过程,是多部门工作协调、共同改进的结果。实施流程化管理,建立一套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多部门协调的高执行力为保证,以完善的业绩考核为工具的经营管理模式,更能够彻底改变传统扁平职能化管理灵活性差,效率低,不支持变革的局限性,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平台。
2.3.4 管理信息化 创新是新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更有效解决这个过程中,需求被发现、被传递的效率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多角度、全方位、更及时地将收集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转述成创新的需求,以此推动金融产品、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的转变,是保证金融创新高效率的重要实现途径。
3 对金融创新的建议
3.1 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金融创新是银行增强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所以,银行工作人员要与客户紧密联系,有效沟通,做到及时、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在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开展既符合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又要规避好各种风险的金融创新。
3.2 坚持高起点的原创型创新 金融创新的目的是打造银行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优势。所以,应该立足发挥银行的管理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多针对银行业务和服务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创型创新。这样的创新起点高,被复制和模仿的难度大,更能体现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
3.3 坚持金融创新在业务间的平衡 差异化优势是银行作为企业谋求的核心竞争力,但银行还有公共服务的特殊属性。金融创新不仅要考虑近期的市场占有率,更要着眼未来的综合实力提高。所以,银行在进行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的金融创新的同时,还要全面开展汇兑、结算、代理、租赁、咨询等多领域的创新,努力保持金融创新在业务间的平衡,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罗新远.企业管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吴远军.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M].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2002.
[3]苏国新.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张勤.积极推动业务创新,提高银行竞争力[J].金融观察,2006(5).
[5]王松奇.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业转型[J].银行家,2010(9).
9.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九
8月18日,董文标辞任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转赴新成立的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局主席。在民生银行任职的十几年间,董文标带领民生银行从一家小银行发展为全球排名第47位的大型银行,创造了中国银行业高速健康发展的奇迹。
董文标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领军者之一,他的“中国本土经验与国际最佳实践相结合”的改革创新理念、“提前十年想、提前五年做”的战略转型远见和“特色银行、效益银行”的转型发展目标,在中国银行业界获得了广泛认可。民生银行的改革创新实践引领了中国银行业商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超常规发展的带头者
1991年,在河南省银行管理学院任副院长的董文标被调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任行长。短短两年时间,交行郑州分行总资产从2亿元增长到40多亿元,跃居郑州银行业老大,创造了“郑州交行奇迹”。董文标之后进入交通银行总行任执行董事,接下来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证券公司—海通证券,并出任第一任董事长兼总裁。1995年,董文标受中华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的力邀,参与创办中国首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任筹备组副组长。
1996年1月12日,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经叔平担任董事长,董文标被任命为副行长。从成立到2000年,民生银行的发展并不很顺利,资产规模增长缓慢,不良贷款增加很多。在这个紧要关头,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赢得了从股东到管理层广泛认可的董文标,在2000年4月成为民生银行第三任行长。
董文标担任民生银行行长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着手调整发展战略。民生银行把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行业,包括电力、电信、路桥、航空等行业和与这些行业相关的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这些企业信用好、贷款风险低,是民生银行当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战略选择:走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在此战略定位下,民生银行几乎所有资源都向规模扩张倾斜。几年间,民生银行在激励机制、风险管理、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战略定位的调整。从此,民生银行的公司业务异军突起,快速跃居股份制银行前列,成为民生银行首次腾飞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董文标推动民生银行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一线员工的创利积极性,实现多劳多得。同时,还建立充分的保障机制,增进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就任行长之后,面对不良贷款高这一中国银行业的世纪难题,董文标开始在中国银行业中率先推行独立授信评审体制改革,迈出了授信评审独立化、专业化的关键步伐,从而消除了巨额不良贷款产生的土壤,使得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在国内同业中率先达到了国际银行先进水平。
战略调整到位、机制优势发挥、独立授信评审,再加上2000年2月在A股上市募集了40亿元的资本金,帮助民生银行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了高速健康发展。民生银行总资产从2000年的600多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7000多亿元,创造了中国银行业的奇迹。
战略转型的先行者
虽然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董文标并没有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他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银行的高速发展依然是粗放式、外延型的传统增长方式,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增长将难以为继,必须向集约式、内涵型的现代银行业增长方式转变。从2007年开始,已就任民生银行董事长的董文标又着手推动民生银行的全面转型调整,让民生银行向着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迈进。
董文标认识到,针对传统客户,首先必须摆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模式,通过提升客户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来留住客户、赢得客户的认同,这就需要实行专业化经营。因此,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民生银行在中国银行业首家启动了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把高风险的公司业务从传统的总行—分行—支行“两级管理、一级经营”变为事业部“一级管理、一级经营”。几年来,民生银行各事业部在专业化经营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让广大客户充分享受到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依托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各事业部在风险控制、贷款定价、中间业务收入创造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民生银行业绩持续提升的重要基础。
事业部改革之后,民生银行的支行不再从事公司业务,这也为董文标接下来推进民生银行的分支行转型奠定了基础。2008年,董文标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小微金融服务理念,开创了全新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并持续升级,成功破解了“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从2009年2月全面进军小微金融服务到2013年9月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2万亿元,小微企业客户数将近170万户,贷款不良率只有0.52%,为中国银行业开创了一条小微金融发展之路。
2013年,民生银行调整转型的成效已经充分显现,净利润跃居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第二,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等关键业绩指标名列中国银行业前茅,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初步形成。
10.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十
一、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统筹三农建设,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农村流转体制健全,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分配等带去了福利。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流转可行性强的、明确权利以及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体制,从内部就可以提高农业的发展活力。因此在十八大以后土地流转问题显然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经济方面也存在有一些联系。从具体的研究情况而言,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显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制约因素。
土地流转工作较为复杂,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考虑的政策因素较多,不单是与农村利益及稳定发展存在关系,还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存在着很大关系。最主要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在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条件下,土地作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提出,也是在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的面积的扩大,使得农村土地使用率的上升,优化了生产,达到了很好的土地配置效果。
二、土地流转制度的理论基础
1.土地转让
土地流转指的是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顾名思义,就是保留其承包权,转让其使用权。土地转让是指一些所拥有的、而没有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商再达成一定的协议,以某种有利的条件转让给其他农户主体。
2.土地入股
土地入股,是指在整个承包期间,就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言,承包方有权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股份,再通过具体的股份以入股的方式同其他的主体进行生产活动,最后根据所持股份的份额进行分红。
3.土地转包
土地转包,是指在承包期间承包商可以将全部土地或者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通过条件限定,将其转让给同一经济组织中的某个农户个体用于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土地集中利用,流转较为便利,农户负担较轻。
4.土地出租
土地出租,是指承包商作为出租的一方,把自己所持有的属于承包期间内的所有的土地或者一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限定一定时间后再租给其他的主体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再向租入土地的一方收取租金。这样的土地利用较为灵活,避免了许多地方出现荒地的现象。
5.反租倒包
反租倒包,是指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户所拥有的承包地进行反租之后,将反租过来的单个承包地再进行集中,然后对相应的农户作出一些补偿,之后再把集中的土地发包给个人或者企业。这样的方式使得土地利用较为集中合理,大面积的产出保证了相对应的收入。
6.土地托管
土地托管,是指承包商把自己拥有的所承包的土地委托给农户个体或者专门的农业服务组织代为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此同时承包的一方和受托管理的一方应在达成协议后签订具体的合同,以及受托方会向承包方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7.土地互换
土地互换,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可将其拥有的经营权交换给另外的主体进行使用,而自己则可行使从其他主体那交换过来的土地经营权。大多数的农户都可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使得土地利用更加的充分有效。
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选择
1.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为了给土地流转制度提供必要的产权基础,政府必须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措施。农村土地产权具有有效性、预期性、可分性以及可转让性等特点,就我国目前而言,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依法进行承包经营,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但是许多人在享受这些权利的同时,却故意回避对土地的处分权。所以这还是一种不完善的土地经营产权,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民承包土地的权能与职责,真正做到权责分离。政府在确保农民集体享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必须赋予农民更多的权益,使得农村土地充分归农民所有,政府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只有土地承包经营产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农户土地制度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确立起来,才能促进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和谐发展。
2.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想要稳定土地的承包关系,就必须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这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很适合我国的国民状况,所有必须继续稳定这一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进一步发展起来。由于就大多数农民而言,土地依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谋生手段,也是保障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策权界定给农民,使农户成为土地流转使用权的主体,获得长期使用该土地的权利,保护好、利用好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土地政策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使得土地承包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相应的法律地位也凸显不出来,所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条文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第一,应该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相应的法律地位;第二,取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户籍性限制;第三,积极探索满足新增人口土地诉求的新途径。
四、总结
11.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十一
目前现金业务管理现状
(一)现金业务管理现状
我国的现金业务管理主要是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和大型跨国集团总部向中国迁移而为国内银行所熟知的。从上个世纪末花旗银行开始在中国推出现金业务管理产品,到本世纪初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开展现金管理业务,标志着现金业务管理已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迅速发展起来。而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现金管理服务主要还是集中在现金支付和转账结算上,现金业务管理还停留在最原始阶段。这除有了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特殊的客户群体的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其自身主观原因。
(二)现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金管理相关规定的滞后性
国务院于1988年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在当时确实发挥了其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经济水平的进步,《条例》及《细则》中的部分规定已不适应现在经济发展情况,其滞后性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结算起点偏低,阻碍了正常交易。《条例》第五条第八款规定“结算起点定为一千元”,20多年过去了,物价指数、经济水平和货币形势等和当时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现在1000元的结算起点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无法满足正常的商品交易。
(2)金融工具创新快,法规制度修订慢。近年来,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个人支票、个人本票、个人网银、个人结算账户等的推出和使用,其在企业工资奖金的发放、个人劳务报酬的支出等方面,完全可以替代现金的使用,但《条例》及《细则》未及时进行修订,对这些金融工具替代现金使用缺乏相关规定,容易形成监管上的盲区。
2、现金管理业务模式的滞后性
(1)金融产品单一。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现金管理业务正处在学习借鉴的起始阶段,汉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产品。现金业务产品少,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现金管理业务品牌,才能最终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思想观念落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现金管理服务还主要集中在资金收付和转账结算上,总以为信用社面对客户群体以“三农”为主,不需要技术含量较高的现金管理产品,从而形成与商业银行相比服务功能差距较大。因此,必须改变这一落后的观念,提供适合“三农”需要的现金管理产品。
(3)组织架构分散。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架构导致现金管理产品分散在多个部门进行管理,很难形成系统、完善的现金管理产品研发和营销体系,从而造成研发速度滞后和营销不利。
二、强化现金业务管理的工作建议
(一)出台适合新形势的《条例》和《细则》
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应近快出台适合新形势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并重点完善以下几点:
1、减少现金使用范围、提高结算起点。根据实际经济活动情况重新核定结算起点,在适当提高结算起点的情况下,为进一步减少现金的使用范围,在金融条件具备的发达地区,结算起点以上的个人收付款项可通过支票、汇票、本票以及个人结算账户转账等方式支付,从而减少现金的使用。
2、增加现金替代工具使用的规定、强化风险意识。针对于目前新开展的个人支票、个人本票、个人网银等现金替代工具,应及时增加相关使用的规定,强化风险意识,以达到有效控制利用现金进行洗钱等不法交易的目的。
(二)建立统一的大额现金收付监测系统
随着经济的民展,现金管理的目标已由“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膨胀”,转向“打击以洗钱为代表的经济犯罪”。同时建议主动调整现金管理思路,改变现金管理方式,拓宽反洗钱监测渠道,改变目前现金管理片面强调现金支取而忽略现金缴存的做法,逐步转向现金存取并重的管理方式,即转向以“管理现金存入为主、现金支出为辅”的方式。通过建立人行统一的大额现金收付监测平台,实现对同一客户资金在系统间的收付划转的实时监测。
(三)制定规范的现金业务内部考核机制
农村信用社要从思想上重视现金管理工作,改变重制度轻落实的做法,尤其要纠正只重视大额现金审批权限的划分,轻视对大额提现合规性的审查。把对大额现金的审查、发放、登记工作应纳入自身的业务考核范围,这是强化现金管理的根本所在。
三、现金业务服务创新
(一)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强化“三农”服务职能,特别是面对发展壮大的农村中小企业,解决好“融资难、成本高”的难题,无疑进行对农村中小企业现金管理服务进行服务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他们提供专业的现金管理、高效的收款服务,为以后申请直接、间接融资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是应对市场竞争、应对客户高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二)服务创新的主要方面
农村信用社现金业务管理服务创新应立足自身的外部环境,面对主要的客户群体,以立足“三农”、服务“小微”为重点,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服务创新:
1、以立足“三农”为根本,进行促进“三农”发展的服务创新。农村信用社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发挥点多面广的服务优势,开发出具体有“三农”特色的金融产品,如:农户现金业务管理系统。
2、以服务“小微”为重点,进行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的服务创新。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小微企业多的实际情况,以扶持中小企业为契机,开发出满足小微企业现金业务管理需要的金融产品,如:农村小微企业现金业务管理系统。
12.浅谈公路养护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十二
近年来, 部分地区在以往养护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做法。在2006年交通部召开的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上, 就提出了“公路建设是发展, 养护也是发展, 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并以“公路建设是创造财富, 养护管理则是保护财富”作为今后的工作方针[1]。
1 我国公路养护中出现的问题
1.1 公路养护体制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公路管理机构, 既担负着公路管理的行政职能, 又担负着公路养护的任务, 是事企合一的管理模式。虽然交通部于1995年提出“管养分离、事企分开”的养护原则, 但是由于各地的差异性以及改革程度不同, 使得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管养一体”和“管养分离”两种模式并存。其中“管养一体”模式比较普遍。改革后的公路养护公司依然使用原来的养护管理体制, 导致职责不明、责任不清。束缚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已经实现“管养分离, 事企分开”的地区, 由于公司仍由公路管理机构主管, 企业自身缺乏自主权, 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 不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同时, 大部分养护公司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养护工作仍按上级指令计划完成, 养护公司形同虚设, 更谈不上养护工作的企业化管理, 这种体制同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和社会化格格不入[2]。
与此同时, 我国的公路养护定额和规范不健全, 养护单位缺乏管理依据, 工程招标流于形式, 部分地区过度排外, 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这都使得公路养护市场无法健康发展, 导致我国的公路养护事业停滞不前。
1.2 公路养护过程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 我国的公路养护行业存在许多的问题。第一, 从业人员众多, 但素质普遍不高, 缺乏专业人才, 养护技术落后。同时从业人员流动性大, 工作效率低。消极怠工现象严重, 企业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第二, 公路养护单位的养护和检测设备落后, 且设备使用率低, 养护机械化的水平不高, 养护工作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 特别是日常的坑槽修补。养护作业效率低, 增加了养护成本。第三, 养护单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决策, 没有建立长期的跟踪检测和评价系统。往往是哪坏修哪, 哪损坏程度严重修哪。
2 公路养护问题的改革与创新
2.1 公路养护体制的改革
针对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 笔者提出几点改革建议。第一, 打破传统的束缚, 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事企分离, 政府引导发展和建立专业的公路养护管理公司, 开放公路养护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 使公路养护市场化。这既有利于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也有利于减小政府的财政负担。第二, 加快完善公路养护行业的预算定额规范, 贯彻落实养护工程招投标制度。合理且完善的养护工程预算定额是实施工程招投标的基础, 是行业规范化, 标准化的重要体现。招投标制度的严格实施, 促使企业改革创新, 优化管理制度, 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政府尽快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完善的规范是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评判标准, 有利于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检查。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第四, 成立养护市场中介和服务机构, 进一步规范养护市场。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实质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采购, 其深层目标是将原有的政府养护管理部门与养护作业者二者之间的行政计划关系重塑为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三者之间的市场合同关系[3]。质量检测公司、咨询顾问公司等中间机构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它们和政府形成合同关系, 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 也起到了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同时成立以设备租赁为主的服务公司, 解决企业设备落后, 维护和采购费用高的问题。从而提高公路养护的机械化程度。
2.2 公路养护的创新发展
公路养护的创新发展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就养护施工企业而言, 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 完善奖惩机制, 提高工人薪资与福利待遇, 充分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以高素质人才为基础, 组成专业施工班组, 固定的施工队伍, 做到责任明确, 权责一致。就整个行业, 尤其是公路养护中介服务公司应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设备在公路养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例如研发公路路面及结构快速修补材料、研制新设备进行公路路况检测研究。大力推广冷热再生养护技术, 开展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时机决策技术研究。利用预防性养护在路面使用过程的某个最佳时机, 进行若干预防性养护措施干预, 路面状况将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能有效地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虽然预防性养护需要投入某些费用, 但相比较于矫正性养护是一种效益费用比非常良好的养护措施[1]。
3 结束语
现行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打破“重建轻养”的传统思想, 重视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是“事企分开, 管养分开”, 建立健全公路养护行业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 开放公路养护市场, 扶持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加强政府的监督、引导作用, 推行公路养护市场化。
公路养护管理的市场化, 必将引入竞争机制。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下, 迫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制动长期发展规划。促进整个行业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与科技进步。从而延长公路的使用年限, 降低公路养护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国锋.高速公路养护新理念[J].公路, 2010.
[2]侯昌全, 巩喜彪等.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刍议[J].山东交通科技, 2002.
13.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 篇十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推进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描绘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延庆县委将按照全会对党建工作做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通过构建“开展一项活动、完善四项机制、提升四种能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助推和引领农村改革发展新跨越。
一、围绕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自觉
性和坚定性,积极在理论武装工作上进行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围绕增强农村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自觉性和
坚定性,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活动。
一是切实把握精神实质。要原原本本、认真细致地学习《决定》的原文。通过学习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弄清《决定》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进一步加深对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基本方向、根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真正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实质,更好地用全会的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二是切实做到深入人心。坚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重点,认真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坚持经常性学习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把学习活动贯彻始终。通过举办培训班、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挑选经验丰富的同志现身说法、组织宣讲团深入农村宣讲等形式,创新学习方式,提高活动实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采用快板、戏曲、年画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给人教育启迪的宣传形式,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播撒到田间地头,真正做到家
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学习活动与即将在农村全面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贯彻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把学习活动与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贯彻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发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共创美好生活的热情。把学习活动与延庆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贯彻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谋划和制定推进延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成为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过
程。
二、围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引领“新跨越”中的作用,积极在能力建设上进行创新
农村3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今天的小康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明天的全面小康,一步也离不开党的领导。要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延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跨越中切实担负起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职能,充分发挥助推和引领作用,必须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党员队伍这三个重点,不断提高
其服务发展的能力。
(一)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新跨越”中的领
导核心作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本质是富民为民。要以实施“堡垒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一是树立“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把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好坏的标准,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着眼点来领导和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强化五项功能。通过强化组织功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强化发展功能,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强化服务功能,充分了解农民需求,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强化教育功能,加强新型农民培养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以及党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强化政治功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组织村民开展共同治理,构建农村新型治理模式的实践中;三是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由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命令、直接指挥的方式方法,转变为综合运用政策、经济、说服教育、协商服务等手段来开展工作,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凝聚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奋斗中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干部队伍在引领“新跨
越”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关键是要有一支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农村干部队伍,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要以“领头雁工程”为抓手,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骨干力量。一是选好配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改变传统的从本乡本土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的单一方式,按照农村改革发展对农村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创新选拔任用方式,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打破地域、身份等界限,采取内举、下派、外聘、回请等方式,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奉献意识强”的“三强型”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尤其是要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二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能力建设。近年来,经过县委的长抓不懈,全县 “三强型”村“两委”主要干部达300余名,占总数的44%。但与延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要积极引入现代管理模式,以开展“学习型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创建”活动为重点,带动整个学习型农村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增强学习意识,培养好学爱学的习惯,提高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守信用、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善于领导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头雁”;三是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管理考核。以“双向承诺”活动为基础,建立《延庆县村“两委”主要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细则》,以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考核评价,实现对农村干部的规范管理和有效激励,促进农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改进
工作,在“新跨越”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三)着力提高“双带”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党员队伍在引领“新跨越”中的先
锋模范作用
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基层的细胞,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要以实施“先锋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一是优化队伍结构。建立发展党员推优制,严把入口质量关。重点从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条件成熟的及时发展入党,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文化结构,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二是提高“双带”能力。根据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党员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县乡党校、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村党员的发展思路,使他们成为掌握一技之长,带头和带动群众致富的行家里手;三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党员分布流向,区别年龄、职业、特长等不同特征,按照老年党员、种养殖业党员、外出流动党员等不同类型,对农村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和教育引导。制定《关于对党员定期进行党性分析的实施办法》,建立党员动态管理和评价机制;四是用好活动载体。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带头和带领群众致富”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引导党员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一批群众、富一方经济。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发挥双向带动作用”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引导流动党员把家乡更多的劳动力带出去务工致富,把积累的资金、学到的技术带回家乡发展创业。开展“双带”党员示范户评选活动,树立和宣传一批“双带”典型,激励更
多农村党员争做助推和引领延庆农村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先锋模范。
(四)着力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在“新跨越”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建设的主体。要以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继续做好《2008-2010年延庆县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紧紧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需要,探索建立“五种模式”,积极培养造就“五型农民”。一是主导产业领动模式,培养农技型农民。结合各地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推动农村产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二是市场需求引动模式,培养技能型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引导技能型农民向二三产业大批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三是扶助骨干带动模式,培养管理型农民。加大对农村干部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组织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四是学历教育促动模式,培养知识型农民。通过学历教育进一步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开阔农民的视野,促进农民思维方式的转变;五是文化素养驱动模式,培养文明型农民。积极开展各类农村业余文化艺术培训,进一步倡导乡风文明,丰富群众生活,使农民追求文明生活方式成为自觉行为。通过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
技能,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新跨越的主人。
三、围绕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提供保障,积极在体制机
制上进行创新
有效的保障措施,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要从延庆农村改革发展新实践和农村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保障体系,为农村基层党
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新跨越”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一)建立健全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调整机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
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提供组织体系保障
努力破除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单一化、封闭化、固定化的弊端,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的原则,对村级党组织设置进行优化调整。一是适应农村经济规模化的需要,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划为一片,成立“联村片总支”;二是适应党员活动多样化的需要,对党员进行分组管理。在村辖范围较大,党员数量较多的党支部下,根据地域相连、从业相同、兴趣相近等因素,建立各类特色党小组;三是适应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将基层党组织设置向农村新经济组织领域延伸。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立在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通过构建“以村党支部为主体、特色党小组为基础、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和„联村片总支‟为补充的新型组织体系”,找准党的组织结构与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结构的契合点,找准党组织活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点,从而也为基层党组
织和党员干部在“新跨越”中发挥作用找准着力点。
(二)建立健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机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
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着眼于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健全完善《延庆县村级管理工作规程》,落实好“村党组织实施决策组织权,村民和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实施决策执行权,村民议事组织实施决策监督权”的“四权决策制度”,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制定实施《延庆县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明确党代表的职责,为一线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在党代表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探索建立《村级党员议事会制度》,定期组织研究讨论和了解掌握本村党组织决策、党内事务管理、村级重大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与村级党务公开、民主活动日等制度想配套,让农村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三是拓宽村民自治的空间。坚持以基层党内民主推进基层民主,大力实施“村级重大事项六议工作法”,合理界定决策内容,严格议决程序,保障农民群众对村级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决策权。通过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投身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投入机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干部发挥作用提供物质保障
加大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政策支持,切实解决好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活
动经费等问题。一是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采取财政补贴、党费支持、包村部门支援等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从根本上解决部分村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点建设,努力实现2009年上半年全县376个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发挥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作用和功能,使其成为村“两委”的办公中心、党员群众提高致富能力的“培训中心”、便民利民的“服务中心”、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中心”; 二是进一步提高村“两委”主要干部的工作报酬。对税费改革前历年拖欠的村干部工作报酬进行一次拨付。按照《延庆县村级干部工作报酬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将村干部工作报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30%,体现党组织对农村干部的关心、关爱,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三是落实好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根据每个党员年人均不低于100元的标准,由县财政列支基层党员专项活动经费,各基层党组织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
匹配,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营造良好环境。
(四)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
部发挥作用提供资源整合的路径保障
把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跳出就农村党建抓农村党建的工作思路,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来谋划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一是开展县域内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对“驻村指导和结对帮扶工作”进行丰富完善,建立全县二级班子单位和乡镇机关单位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将“三级联创”活动由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拓展到全县二级班子单位和乡镇机关党组织;二是开展跨区域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大力推广 “四海镇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康庄镇城乡党组织1+1结对子”、“千家店镇乡村单建、城乡共管”等三种跨区域统筹城乡党建的典型模式,鼓励、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将触角向城市延伸,主动与北京市区一切经济社会实体的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将“三级联创”活动由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拓展到县域外的各类党组织,使“三级联创”活动由原来的“三级三方”拓展丰富为“三级五方”。通过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实现以统筹城乡党建为龙头,促使城市的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整合城乡资源,在农村改革
【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商业银行外勤人员业务素质10-20
农村商业银行印章管理制度07-28
安徽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档案管理办法06-11
农村合作银行商业银行11-04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试卷07-21
农村商业银行实习报告09-06
农村商业银行笔试考什么09-30
2018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笔试该如何准备?08-21
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行办法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