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之利弊

2024-07-12

科学技术之利弊(精选12篇)

1.科学技术之利弊 篇一

国学之利弊

国学,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词,近几年来,流行于中华南北,掀起一股“全民国学风”。可是,对于容易冲动、狂热爱国的现代中国人而言,“国学风”是否是有利?我不禁提出这个疑问。在此,我想谈谈国学之利弊,以断“国学风”之利弊。

国学,何谓国学?众说纷纭。我取其中最为普遍的说法为国学下一个定义: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从这种说法上来看,国学是传统的一种文化底蕴。不论是先秦诸子百家,还是唐宋诗词,都是国学这个体系中的一员。当然,其中的主体,也是对整个中华文化影响最深的,当属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仰,犹太的伊斯兰教,印度的佛教,欧洲的天主教等等。中华民族的独特信仰为何?我认为,中华所信仰的即为儒教。纵观古今,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无不是在与儒家思想碰撞、交流、融合之后,才为中华民族所接受。儒家文化,给予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品质: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君轻民贵的治世思想、三省吾身的自我批判……这些良好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更新中,这使得整个中华文化带有一种包纳百川的谦逊之柔。而孟子的“舍生而取义者也”,则又在这份谦逊上注入了尊严。这份尊严,使得中国在近代受列强欺凌时,未至于亡国之境;使得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建国之初的窘态,用六十余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中国人的包容、谦让,获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国人的坚毅、进取,赢得了世界的敬佩。可以说,如今的中国人,正是国学这历经千年的文化的积淀所铸就的。没有国学,就没有如今的中华民族。

然而,不可否认,在这以儒学为体的国学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此,我以“礼”的思想为例,进行分析。

礼,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在与人交往时,对愉悦的氛围的一种保证。然而,对儒教的信仰,让中国人将一个“礼”字,生生辟成了“奴”字。原本张弛有度的“礼性”,变成了一味愚忠的“奴性”。而这,竟也融入了整个国学体系当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论断,在国学的典籍中随处可见。奴性思想,也随着这些典籍融入文化,融入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从春秋时易牙为讨齐王欢心,烹子献之;到北宋末年秦桧为求荣华,残害忠良;再到近代中国汪精卫为能苟活,建立伪满……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而这名为“礼”,实为“奴”的思想,只是国学体系糟粕中的万一。

也许,有人会说,国学中虽不免糟粕,但我们可以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出我们所需要的,重新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国学体系不就可以了吗?

倘若如此,我只能说,“新”国学,必将为中华带来灭顶之灾!九十年代,一个名叫王小波的作家,就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完美的思想文化,就是一根完美的打人的棍子。”假设“新”国学就是这样的一种完美的思想文化,那它势必会为统治者所接受,也势必会在全民中普及。但是,每个人都总有着只属于自己的思想,如果他放弃自己的思想,而去接受这种完美,这与杀了他有何区别?如果他坚持自己,单凭“国学”二字,便可以扣上一顶“反民族”的大帽子,将他归为“民族的叛徒”,将他抹杀出整个民族。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逻辑:不变,是死;改变,是亡。终于,中华民族将会从此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创新的精神,丧失未来。

对于国学,我想说的是,不如顺其自然。好者,知之,学之,用之;恶者,远之。我相信,国学,永不会被时代所遗忘,正如即使端午节已经成为韩国的,但中国人,依旧还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享受粽子的美味;享受龙舟的欢乐。对于“究竟在这个时代中,我们是否需要国学”这个问题,不如交给时代去选择。

2.科学技术之利弊 篇二

当前, 在我校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中, 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 自己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法非常适合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强的学科, 但在实施教学中依然出现了许多值得教师深入探索的问题。

1. 学生能力差异大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除了受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更与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有关。有的学生仅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接触电脑;有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兴趣高的学生还会用课外时间自学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兴趣不高的学生仅通过课堂接触到教师所教的知识。由于以上诸多原因, 造成了学生之间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 有的学生觉得过于简单, 有的却无法听懂。

2. 学生重视程度低

目前该学科在我省初中学科中不属于中考学科, 在高中仅针对报考专科的学生才需要参加信息技术高考。这些情况造成了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 大大影响了上课的效率。

3. 上机课的纪律控制难度较高

我校大部分信息技术课都在机房进行教学, 有的机房没有安装网络教室, 有的机房安装了网络教室但软件的升级维护没有及时跟上, 造成了在课堂上会出现无法控制学生机的情况。当无法控制学生机时, 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的规范操作, 就不能跟上上课的进度。

二小组合作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利弊

针对问题, 我校信息技术教师经过教研组讨论,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基础上, 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是:将每个班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分成若干小组, 当教学任务产生后, 先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 教师也可适当参与小组的讨论。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 再进行班级范围内的小组间交流, 最后由教师总结, 完成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1. 小组合作教学的优点

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教师布置任务之后, 对于任务的分工、任务的分析、完成任务的途径及手段的选择、完成任务后成果的呈现方式, 都是由小组内成员共同商讨决定。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拥有高度的自主性。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避免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学生“旁观”“旁听”, 能够赋予所有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

第二,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建立学生之间积极的互相促进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学习信息的过程, 同时也是互爱互助、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因为小组内成员都知道,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小组的任务, 他们需要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

第三,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团队合作的社会, 集体探究更是现代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如今的科学研究都要组成课题小组, 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来完成课题或项目。因此, 在合作小组中, 学生通过彼此间的共同努力来制定任务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分析处理等, 既是类似科学探究的体验过程, 更是学生之间情感、能力、心理等不断调整互补、互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四, 多层次评价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 通过合理的、多层次的评价, 如设计些“最佳作品奖”“最佳配色奖”“最具创意奖”“最佳合作小组”“发言最积极小组”等的评比, 可以使许多学生从不同方面受到鼓励,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小组合作教学的缺点

第一, 合作会养成某些学生的依赖性。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有时间限制, 为了能尽快完成任务, 往往是优生发挥的机会多, 而学困生往往被忽视, 还有懒惰的学生总是充当观众, 久而久之形成这部分学生思维的惰性, 养成他们的依赖性。

第二, 合作要求难以准确到位。在合作过程中, 学生对“怎样进行合作?”“合作些什么?”“我该在合作时具体要完成哪些内容?”等不清楚, 教师也无法根据每个组、每个人的情况做出细化标准, 于是会出现有的小组合作效果很好, 有的小组学生放任自流的情况。

第三, 评价反馈难以到达学生个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反馈时, 大部分关注的是对整个小组的评价。由于教师不能亲自到每个小组去感受合作过程, 所以评价不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这样的评价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 却忽视了学生个体。

3.科学技术之利弊 篇三

一、多媒体的制作对老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了

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多媒件课件制作是整堂课的基础部分,要上好一堂多媒体课。首先,老师需要对课文的重难点能够准确把握同时还需要一些教学技能,能够将自己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整合后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高校学习并产生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和想法。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电脑知识,掌握课件的制作方法,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作好课件.那么应该如何做出好的多媒体课件呢?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是必然的,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到Internet上或是报纸杂志上寻求必要的资料是十分重要的,而个人具有一些软件操作知识也可以让课件变得更加的丰富。课件内容必须与课文紧密联系,当前英语教学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这就要求课件所含的图片,文字甚至影片短片要多样.一个图片、资料、图表等内容丰富的课件才能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节省了课堂时间

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大因素的学习,如果没有多媒体技术要在40分钟内做到这四步是十分困难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节省了时间,能够让这四个步骤在一节课上完美的结合。在“听”的方面,多媒体课件内可置音频文件,可根据上课所需随时选择所需要的文件播放,而不用在上课时反复倒带,浪费时间。除了让学生听课文磁带,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课文需要找一些课外听力资料。例如,高二Unit14 freedom fighters中的Reading是描写马丁路德金的,其中涉及到他那篇有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 在listening部分也有关于此演讲的部分录音,学生对此感兴趣,而教师可以搜索原版的演讲录音的内容,这不失为锻炼听力的好办法。“说” ,也是因故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平时学生对着枯燥的课本,没有开口说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中各种彩图甚至动画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融入情境中,同时,老师可以在图片旁加一些文字的说明或据实提醒,降低说的难度,让学生勇于开口。而在“读”的方面,老师不用在拘泥于课文中有限的对话而应该自己把更多的对话内容放进去课件中。同时还能与前一步“说”结合。在学身份说的基础上,加上对话例文,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印象。在“写”的方面,多媒体优势主要哦体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评改方面。老师可以选择几篇典型的文章放进课件,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来改正错误。这样直观的讲解作文让学生更能学习英语作文的写法,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在以后的写作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同时教材语法知识,单词量都不算小,;利用多媒体节省了老师写板书的时间,留出更多时间学生练习短语,句子,利用多媒体的即时性可以在一节课内大量的练习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再停留在有限的板书上。

三、多媒体教学更加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的英语课文内容越来越丰富,有人文、地理、历史、社会、科技相关内容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为了解更多的知识,他们会主动的查字典理解学习。所以在课上,我会根据所学的内容适当的加上一些内容,比如介绍地理的,我会加一些英文版的旅游咨询的英文内容,利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应用语言自学理解。同时在介绍一些伟人的事迹课文时,我会多加入一些伟人事迹的视频材料,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听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伟人的事迹,培养他们坚韧的性格和不怕困难的品质。

以上是自己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点,当然硬币有正反面,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以下谈谈自己觉得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缺点 。

1、课件是“死”的,老师应 “随机应变”的应用课件

俗话说“课堂时活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所以有的时候提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能会出现不符,所以作为老师这时需要展示的是您控制课堂、引导学生的能力,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是围绕课堂主题的引导都可以摒弃课件展开讨论学习,最终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有的时候多媒体课件中图和动画特别多,难免部分学生不会将注意力停留在花哨的部分上,老师应该把掌握好学生和课件的关系,不能让学生只是被课件表面的内容吸引,而是要深入到所学的知识,掌握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做好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学,去记。

2、课件下载较多,原封不动使用较普遍

4.三生教育:网络利弊之谈 篇四

————谈网络的利与弊

活动目标:

通过对网络利与弊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这把“双刃剑”,教会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有利助手,丰富学生生活的信息平台。

活动重点:

1.从个人角度谈对网络的了解和接触网络的经历;

2.通过周围具体的事例谈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从各个方面探讨网络的利与弊;

3.调查中学生上网的特征; 4.指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网络。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相关材料;

2.展示反映网络利弊的多媒体课件,如《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特征》、上网青年的各种症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在格局各样的网吧里,出现一张张年青的面孔,有些还身着某某中学的校服。从他们专注的神情里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眼前的这个屏幕是如此的着迷;从他们娴熟敲键盘的这个动作可以想像,他们对于这台“机器”是这样的熟悉。

二、网络和我

主持人甲:以上这些图片,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你也是这图片中的人物之一。

主持人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中学生坐在一台台电脑面前,通过网络忙碌着各自的事情,忽略了家人和周围的朋友,漠视了身边发生的变化;此刻他们的心里空间已经完全被网络所占据,有些甚至再也容不下周遭的事物。

主持人甲:对于网络,如今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和接触,下面就来谈谈你对网络的认识和感受。(选几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上网的经历和观点)

三、“网络小组”间的对话

主持人甲:从以上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家对网络有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丰富我们的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中学生不应该上网。

主持人乙:那么网络到底是好是坏?下面我们就分成正反两方,来辩论一下网络的利与弊。

正方观点:(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1、可以开阔视野,加强对外交流

2、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3、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反方观点:(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1、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多媒体显示:上网青年的各种“症状”——第一,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第二,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

2、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

3、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

总结:

主持人甲: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使用是关键。主持人乙: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了解一下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特点。

四、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特征

1、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80%的用户从1999年或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网龄大都不长。具体分布如下:1997年以前占6.3%;1998年占14.0%;1999年占36.20%;2000年占43.50%。

2、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3、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4、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

5、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为3.81(满分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满足个人爱好”为3.74;“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朋友”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l。

总结:

主持人乙:这些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大家一看就明了。网络虽有很多便捷之处,但不恰当、不合理的使用,反而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主持人甲:学会合理的使用网络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五、合理使用网络

教师指导学生探讨以下方案:

1、中学生自身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上网的良好习惯。

2、家长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3、学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4、建立适合中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

六、总结

教师发言: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它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便利、机遇、财富,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法预期的许多潜在危机。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

5.浅谈视频教学之利弊 篇五

——结合考研培训视频谈

摘要: 随着我国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加,考研市场也变得愈加成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考研辅导班的行列,希望通过辅导班的学习,自己在枯燥的考研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让自己快乐的面对考研。而目前考研辅导机构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视频教学,在面对的视频教学时,同学们在享受它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的不足。

主题词:考研 教学设备 教育事业 大学生 就业

教学,这一以往只在学校才拥有的词汇,如今早已进入社会的各行领域,而且因为技术的进步,教学方式不断丰富,不再仅仅是面对面对的教学,音频教学、视频教学、网络课堂等等教学方式不断涌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我们有机会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同时各种教学方式也有自身的弊端。本文结合视频教学在考研培训领域的应用,谈谈其利弊。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进行了持续的扩招,先是大学本科阶段,紧接着在2005年左右我国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开始扩招。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对比200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十年增长近三倍,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再被全社会所关注。就业难,相应的许多大学生为了暂时躲避就业难,选择了考研。据统计2010年有120万考试参加考研,2011年更是突破150万,在这其中应届本科生占据大多数,考研培训市场也因此日益火爆。在如今的大学校校园内外,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有关考研培训教育机构的小广告,更是吸引力许多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大三大四面临就业的高年级学生。大学校园里考研热在持续,考研机构的招生也持续火爆。

而作为考研培训教育机构,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只有少部分学院享受到的是面授,而大部分受训者接受的是视频教学,即某培训机构老师的教学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在其全国的分支机构内部共享。据笔者了解(因为笔者目前正在考研),全国大部分正规的考研培训教学机构选择的都是视频教学。在一个或大或小像教室的地方,除了正常的照明设备外,一台电脑、一台投影仪、一块放映布和几个扩音设备就组成了某考研培训教育在某个地级市的分支机构,也就是它们的最基层组织。

周末早晨宿舍六点半起床,七点坐上公交车,七点半左右到达一个能坐一百人左右的教室,之后签名,老师会发书。八点,老师用电脑点了一下放映布,准时开课,放映布上出现了某位机构宣传全国知名教师。之后也会有迟到的同学陆续进入教室,但教室里始终是安静的,我们偶尔会抬头看下放映布,大部分时间会选择低头看边听边看书边动笔(听,在这一连贯的行为中是第一位的)。十点左右休息十分钟,十一点半左右上午的课结束。下午两点上课,到五点半左右全天课程结束,公交返校。全天上课至少六个小时,多则八九个小时。

一天的课程结束,感知受之,与正常的教室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相比,视频教学有其优点,也有它的缺陷。

首先说其优点:第一,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根据往届考研师兄姐的口碑,以及我的切身感受,视频授课的老师在考研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此方面其在全国都有知名度,在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面方面,我们是幸运的。而传统的,也就是我们自学,在资源共享方面是有巨大落差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是第一次参加考研,对课本的熟知度方面,对考试的重点的把握程度方面,在真个考研的计划性方面,等等,都是又不走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虽说不一定能够事半功倍,但至少可依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

第二,增加课堂单位时间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在遇到重点难点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事先准备的教案来丰富教学内容,以漫画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这样就可以使得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信息接收量,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更加生动的信息,带动更加高效的教学。视频课件是一种集合多种类型信息为一体的高效载体,包括语言,文字,静态图像以及视频等。这些新奇的感官刺激能够直接带给受训者直观感和形象感,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改往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

第四,有利于形象的展现教学中的重难点。视频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其可以演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或难以重复演示的一些现象,利用视频,图形,甚至可以搭配相应的视频音频来动态的演示一些实验的变化过程,也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实验步骤分阶段的进行演示,加上任课老师的适时点拨讲解.可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校的重难点。

第五,有利于使受训者更加珍惜这些学习机会。我们付出了周末的宝贵时间,付出不菲的数额的学费,这些因素都激励着我们要物有所值,而且在学习时周围又有那多研友,我们可以交流我们的学习心得,克服种种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视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不再枯燥,但是视频教学也有一些缺陷。

第一,过于依赖机器,弱化了课堂师生间的交流。视频教学的优势在于其能形象的表达出很多抽象的概念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大量的信息,但是它在语言,手势和表情等表达方式上并不具有优势。在考研视频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老师长时间,甚至是一整堂课都坐在电脑前操作鼠标,甚至学生一整节课只用贡献耳朵就可。学生往往都只能望其声而不见其人,整堂课就像是会议报告,没有激情,没有交流。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要有任课老师对知识的传播,同时也要有在学习学生的适时反馈。更要有师生之间不时的眼神交流。但是,这些在多媒体教学中很难展现。

第二,课件的制作水平与演示质量普遍不高。不知道是不是辅导班放映设备的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总是暗淡的,几乎看不清老师的脸。而我们知道,老师与同学面部表情地的交流是课堂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缺乏表情的教学,效果究竟有多好,我实在不敢恭维。

第三,教学双方缺乏互动与交流 这是目前视频教学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视频课堂上教师演示其课件,口中念念有词,但却无法顾及学生的反应,也不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教师常被无形地禁锢在视频之中,无法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交流几乎没有有,学生常常是只闻教师其声、“不见”教师其人。课堂上教师不问问题,学生不能提问问题,更没有授课过程的热烈课堂讨论。

第四,视频是一次性,影响课后复习。考研培训机构作为赢利机构,视频就是他们的“秘籍”,视频的外泄,就有可能使业蒙受巨大损失,所以其对视频的保护是非常重视。考研的培训一般会选择在节假日,而在时间协调方面,如果学生无法协调的话,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机会,自己不得不为此蒙受损失。

考研培训机构的视频教学在现在层次不齐,鱼龙混杂,另外由于自身建设的不足之处,是一些受训者认为,辅导班是无用的,报不报没关系。确实考研的成功与否重要的是要看自己,但系统的培训对大多数应试者还是需要的,对此视频教学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以下即为本人的一些思考。

第一,改善考研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作为基层考研培训机构,是一次投资,长久回报。培训机构只需在他们第一次“创业”之时,将钱投资在必要的放映设备上面,而之后只用支付每个月固定的房租和电费,即可正常运营。所以对于基层的辅导班其运营成本是有限的,而且相对是固定的,在正常的招生情况下,除去其基本运营成本之后,其利润是可观的。投资者可以将适当的利润用于在投资,改善教室环境和设备,为吸引跟多学生。

第二,利用规模经营,降低学费。在一个一般的地级市,一般会有两三所高校,每年都会有几百人参加考研,而目前报班人数太少,主要一个原因就是费用过高,不是一个大学生所能够程度的起的。如果培训机构能够降低学费,吸引更多的同加入其中,进而形成规模经营,利润不比现在少。

第三,建立适当的检验考核机制。因为视频教学最大的缺陷就是学生与老师的无法互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老师都无法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也无法方便的反应自身的问题。所以机构应该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利用网络,快速的掌握学生的动态,进而为下一步教学的改进提供可循之道。

第四,在课堂之外,建立一个公共课堂,方便老师和同学课下的交流机制。因为我们知道,机构的视频教学时间都是固定的,而且时间也是有限的,当同学们在平常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就会爱莫能助了。但是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课堂,学生可以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培训机构可以请专门的老师予以解答,并在公共主页发表一些往届考研师兄学长的心经验,这样将会有利的补充课堂的不足,提高受训者效率。

6.中学文理分科之利弊资料大全 篇六

众所皆知,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饱收争议,近几年来社会上对教育制度的改革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中首当其冲的要数文理该不该分科的问题了。

自1977年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高考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而对于其选拔形式文理分科与否也引起各方争论,众所周知高考对于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家都希望通过这一次选拔性的考试进入心仪的学校继续深造进而成才,而文理是否分科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自从教育部2月6日公布20个重大关键的教育问题征求意见后,文、理该不该分科,已经吵作得很厉害。有许多省市可能会取消文理分科,但很多省市表示不取消。

文与理,似乎一直是对立的两方。因此,在高中的时候,就有了文理分科的规定了。

对于文理分科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下面就把大家对于文理分科的利弊问题的讨论分析列举出来.仅仅从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的角度来看,有如下利与弊。取消文理分科的有利之处:

第一,取消文理分科确实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全面,各科的知识都可以学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取消文理分科可以让学生享受公平的升学机会。现在很多人让为文科招生比例较小,分数较高,对文科学生不公平,取消分科后显得更公平。

第三,取消文理分科也可以让学生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很多家长认为文科专业比较窄,就业难,而理科专业广,就业容易些。因此,取消文理分科后在就业上显得更加公平。

取消文理分科的弊病是:

第一,取消文理分科后,学生的学习科目更多,书包的课本更厚,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不利于减负。

第二,学生学习的深度更浅。由于学习科目增加,无疑对每个科目的学习时间减小,因此理解程度减弱,不利于培养专业人才。

第三,不利于大学选择人才。高等院校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希望选择专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将来在专业上有所发展。而高中由于学习面太广,对专业科目的学习程度减弱,因此学科知识学习能力的自然降低。很难发现学科尖子。

第四,取消文理分科后,对中学教学体制又是一次冲击,中学的教学人员都是根据现行高考体制配制的,若突然取消分科以及高考科目的重新设置,势必有一部分老师没事,而别一些科目的老师又太紧,因此对中学又是一次大的冲击,造成很大影响。

简而言之,利在可以培养全才,弊在所谓术业有专攻,全才必定不精以及对现代学生的压力加重。

作为一个经历了文理分科的大学生,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也是个人觉得文理分科是有利有弊的。除了上面大众对于文理分科利弊的总结,我还有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于一些偏科的学生来讲,分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说我自己,像物理这个科目,我虽然很努力学习了,可是就是学不会。文理分科就照顾到了这类人。

然而,有些同学文理都喜欢,分科时抉择就很矛盾。这类人就喜欢文理不分科了。

此外,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在对待“文理分科”上是盲目的。有些学生存在主观偏见,觉得学理比学文好,认为学文没出息,殊不知社会需要决定学文学理都有用。很多学生还单纯地认为“理科招生人数多,所以容易考”,于是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更多学生选择了理科,但理科的录取率却因分母过大并不占优势。而且每年的“高分死档”现象也更多地出在竞争性大的理科;有些学生任凭家长为自己铺设人生道路,家长越俎代庖的结果是学生学非所愿;有些学生一味强调兴趣,不顾自身实际情况——文科差偏要学文科,理科不行硬要学理科;还有的犹豫不决、随便选科,结果又要求转科;而有些学科发展比较平衡的学生,虽然学文学理都可以,但也应结合兴趣爱好、家长期望、社会现状以及运用一定的选科策略。例如: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可以不必去挤理科那班车,完全可以到文科去弄潮;如果数学基础好,可以在文科拔尖……

如此分析来看,文理之间并无多大差异,选文选理是因人而异的,有了分科,选理的人就有了相对专攻的科目;选文的人,对文科的重视度就大了。如若文理不再分科,高中生的学习,相对的全面了些,不论文理,不论是否选科,都要学习,但是这样真的能培养人才吗?我认为,未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文理分科,是把一些不必要花的精力花到了刀刃上。其实,文理分科是很自然的事,只是在认识上绝不能把它等同于“文理分家”,也不能以为文理分了科就决定了自己的终生命运。

总而言之,文理分科有利有弊,真正掌控其利弊的,还是学生。

仅仅从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的角度来看,有如下利与弊。

第一,取消文理分科确实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全面,各科的知识都可以学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取消文理分科可以让学生享受公平的升学机会。现在很多人让为文科招生比例较小,分数较高,对文科学生不公平,取消分科后显得更公平。

第三,取消文理分科也可以让学生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很多家长认为文科专业比较窄,就业难,而理科专业广,就业容易些。因此,取消文理分科后在就业上显得更加公平。

……

取消文理分科的弊病是:

第一,取消文理分科后,学生的学习科目更多,书包的课本更厚,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不利于减负。

第二,学生学习的深度更浅。由于学习科目增加,无疑对每个科目的学习时间减小,因此理解程度减弱,不利于培养专业人才。

第三,不利于大学选择人才。高等院校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希望选择专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将来在专业上有所发展。而高中由于学习面太广,对专业科目的学习程度减弱,因此学科知识学习能力的自然降低。很难发现学科尖子。

第四,取消文理分科后,对中学教学体制又是一次冲击,中学的教学人员都是根据现行高考体制配制的,若突然取消分科以及高考科目的重新设置,势必有一部分老师没事,而别一些科目的老师又太紧,因此对中学又是一次大的冲击,造成很大影响。

……

总之,从历史来看,分科与不分科并不是关键,要取消分科就必须有相关的其它更主要的改革措施出台。高考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高考制度自然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了高考的竞争和压力,各中学对学生的培养自然是全面的、综合的,各方面的人才必定都会出来,各中学和老师没必要自讨苦吃,学生也会更重视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比如取消学校按高考升学率排名(现在各地区都是这样评比学校)、取消社会对清华北大学生的看重、取消中学生对中学的择校、取消以学校为单位的高考报名(如以社会混合报名)等后,中学教学就会变得更人性化,更能培养全能的学生来。

赞成

也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赞成文理分科。“文理分科是大势所趋。因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长、兴趣倾向已经显现,他们有的擅长文科,有的擅长理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选择侧重文科或理科,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琼山中学王老师说:“现在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分科招生,所以高中分科也是为了与大学接轨。”

学生家长宋先生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分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并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有利于高校择优录取新生,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文理分科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上能有最大的收获。”

海南师范大学张老师说:“我认为还是要分科。人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气,各有所好。再者现在高中生已经很辛苦。还眉毛胡子一把抓吗?真正的补偿应该是进大学后,文科生要求必须选修理科的课程,而理科生必须选修文科的课程。”

海南大学大三学生林珂说:“我赞成文理分科。如果科目太多,复习面太广,学生的压力太大了。分了文理科可减轻学生很多负担,从而不会因为要应付高考,花时间在自己不擅长或是不喜欢的科目上了。”

反对:

今天,记者走访海南中学、琼山中学等多所高中学校,赞成文理分科和反对文理分科者平分秋色。

海南中学高二王同学极力反对文理分科,他说,他从小喜欢学语文、历史等学科,理科也不差。这学期面临文理分科,老爸老妈一定要他选择理科,理由是,理科难度高,几乎都是理科学不下去的学生才学习文科,学习文科的人是二等公民,选择文科好像是失败者的代表。“在他们眼里,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王同学说,这些话让自己很受伤,促使他选择了理科,但这明显是违背自己的意愿的。

一些学生告诉记者,在中学,理科学生明显比文科学生优越得多。比如,文理学生在保送大学时的待遇完全不同,理科学生,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任何奥林匹克的竞赛都可以换一张大学的入门券,得奖后能被保送名校。而文科学生再出色,也很难获得保送生的资格。这使许多文科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最后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心爱,选择报考理科。

有高校教师强烈反对文理分科。海南大学经管学院林老师说,一些文科生在进入文理兼收的专业后,《统筹学》、《概率》等根本学不懂。考试不及格,压力又大,这不利于人才的继续教育。

学生家长朱女士说,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经典、文学,从而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薄弱;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

日前,教育部就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征求意见,高中文理分科该不该取消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呼声为何越来越高?

高中文理分科在我国已经实行30多年了,现在教育部将其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征求民意,是不是意味着取消分科势在必行?

此图是三大门户网站所做的调查结果,从这张图表可以看出大多数网友还是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不赞成取消分科的,都是怕增加孩子的负担。原本只要考6门,现在一下子要考9门,这突如其来的压力确实不小,家长本意是没错,但是试问家长给孩子的负担就少了嘛?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这样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有了负担,从课外辅导班,尖子班,以及大量为孩子准备的参考作业,好不容易有个双休日,可还要去学琴棋书画。也有人说取消分科会埋没专才偏才。

但最关键的还是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以及家长,老师,同学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唯分数论”思想。就目前而言各个高中都已经有了一套应对现在的高考制度的三年教学策略和最后的复习方法,大家本都是适应了现在的制度只要按照既有方针努力个三五年大学的通知书就在眼前了,可是要是真的改革了,那大学校门在那都不知道。如果改革的话那无疑现在的这批和接下来马上就要上高中的这几批孩子会成为实验品,所以这才是大部分家长反对的重要理由。

还有些人赞成取消分科,是因为觉得高中分科过早,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现在都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是我上学时期经常听到看到的。老师培养学生,谁都不能100%保证培养出来的都是优秀学生,但至少要让他们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文理科分得太早,理科生容易缺乏人文情怀,文科生容易缺少一些与理化生相关的生活知识。文理兼修,身心和谐发展,这才是我们的教育应具备的基础。

取消文理分科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考试制度,高校招生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首先势必要对高考进行改革。而取消文理分科的前提是不能增加学生负担,如果家长老师一味的给孩子增加负担,那分不分科也就不显得那么重

要了。

不管是不是取消文理分科,首先我们要先改革的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只有把填鸭式的教育制度改革了,才能把文理分科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否则这无疑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任何改革都要尊重所处阶段和客观条件,更必须反复论证改革的代价和收益比,既要尽力完善制度,又不可过于超前,为变而变,切切不可头脑发热,拿无辜学子做“小白鼠”,让他们拿个人前途为不够严谨、不够慎重的政策“试错”买单。

自1977年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高考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而对于其选拔形式文理分科与否也引起各方争论,众所周知高考对于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家都希望通过这一次选拔性的考试进入心仪的学校继续深造进而成才,而文理是否分科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立足于现实,参加高考是多数人的选择,而高考作为一个筛选的方式好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竞争压力之大恐怕作为刚从高考战场上爬滚过来的我们再清楚不过了,要想经得起高考的检验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因为据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都存在几门课目中一门或几门特别擅长而其他门相对薄弱的现象,这一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现实中能精通所有门的人毕竟是少数,人各有不同,竞争优势也因人而异,高考文理分科恰好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优势的平台,假如取消文理分科很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就可能被埋没,他们是该说自己生不逢时呢还是怀才不遇啊,恐怕都不是,而是要怪高考制度得不合理吧。同时,就学生自身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强项,而学生精力有限,在有限的精力内是不是学习自己擅长的才更有效率呢?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自己所爱的,才能爱自己所选的,从而更有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做出一番成就。假如取消了高考文理分科,容学生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嫌疑呢,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让一个学生学习他并不感兴趣的是不是有点不太人性化呢?要知道学生们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需要关心的孩子们呐。同时高考是专供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与高考前后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并不矛盾,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终身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真正喜欢学习的人是不会停止追求知识的步伐的。

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文理有专攻”为学生进入大学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高考文理分科让学生在有限的精力下将知识掌握的更精通更熟练,从而为进入大学作准备,为以后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准备。

7.儿童音乐考级利弊之管见 篇七

关键词:学琴儿童,音乐考级,教育

多数器乐教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一对一的教学, 在这种个别授课的教学方式下, 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即学生、家长、教师与其它学琴、教琴者缺少交流, 距1 9 9 2年所做的一项调查中, 有8 0%的家长认为学琴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孩子没有一个交流的场所, 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学琴的实际水平如何。从这一角度看, 考级为学琴的孩子与家长提供了一种交流的可能性, 同时也使家长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学琴进程与水平。所以, 提供交流机会与检验学习情况是器乐考级最直接的社会意义。

学琴活动对学习动机的另一个不利的因素, 就是它缺少阶段感。普通学校的学习, 每年有期中、期末考试, 有两个假期, 升一次级, 这些安排使得学习有了明确的阶段性, 孩子可以在一年中有准备考试的紧张, 有放假的放松, 有升级的快乐, 这些周期性、阶段性的体验对促进学习动机、调整学习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作用。但学琴就是一个没有车站与终点的旅行, 一首乐曲学完接着另一首乐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公休日、寒暑假更是要加时练琴。学琴缺少阶段性, 也没有紧张与放松的周期, 也没有通过升级体验自己进步的快乐。这些客观情况不利于学琴动机的保持。而考级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提供这种学习的阶段感。在考级的压力下孩子全力以赴、精神集中地紧张备考;通过考级可以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 获得成功的快乐, 有清楚的进步阶段感, 这是考级间接地促进学琴的社会意义, 因此适当的情况下参加考级对学琴是有很大好处的。

一、全国琴童知多少

今天, 让孩子学习乐器, 对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 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在这次调查中表明, 约5 0%的独生子女学过钢琴等乐器。请看下面的表格:

1 9 9 7年中央音乐学院对3 2 9 5名琴童的做了调查, 琴童学习乐器的时间平均是3.8 8年, 学习乐器时间最长的是1 3.2 5年, 最短的为两个月。所学乐器主要是:钢琴4 2.0%, 电子琴2 1.7%, 手风琴1 1.8%, 以及小提琴8.9%。

当许多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成为琴童之后, 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他们在童年时代所应具有的玩的权利和自由又如何呢?在中央音乐学院所提供的这份调查中, 研究人员提出:一些琴童的遭遇特别值得关注:

在被调查的3 2 9 7名家长中, 有1 1.4%的父母因学琴有时会打骂孩子, 有3 3.3%的家长偶尔会为此打孩子;

至少有4 4%的琴童因不“听话”经常受到家长批评;

2 1%的家长经常威胁孩子;

4 0%的家长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

因为是琴童, 其中有5 0%的孩子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为严厉的管教。

调查还显示:1 9.7%的琴童每天可得到玩的机会;3 2.9%的琴童有时可以出去玩一会儿;2 9.1%的琴童只能偶尔出去玩一会儿, 大约是每周一次以上;12.1%的琴童很少得到玩的机会, 平均每个月有一次以上;还有6.2%的琴童则在每个月一次以下。琴童的这种练琴生活会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心理学知识, 也关系到人生价值的选择。关于独生子女的其它爱好和选择, 可参照我们对学琴活动的分析。

二、让学琴活动丰富起来

练琴需要正确的方法, 钢琴演奏经过近3 0 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练琴方法。在我自己学钢琴的时候, 就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许自己随便弹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外的东西, 否则会弹出毛病。至今许多家长心中仍然保持这个信条, 不敢越雷池一步, 生怕孩子弹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弹出毛病。总的来说, 这种观念和我们一直反对的“学琴过于专业化”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要求最正规的弹奏技术, 规范的专业化训练, 它使得学琴活动始终笼罩在一种严肃的氛围中。

学琴活动到底是一种严肃的学习活动, 还是轻松的娱乐活动, 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是, 即便它要求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它能不能同时也是一个轻松、快乐的娱乐活动。这样一个基本的态度定位直接影响着孩子甚至家庭生活的氛围。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 学琴是儿童童年时期接受的最复杂、最困难的技能训练, 其困难本身已经使很多孩子对学琴产生畏难心理, 而这种严肃的氛围无疑使学琴活动更加上了“苦行”的色彩。

其实, 家长希望孩子严肃对待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学好琴, 但他们忽略了学琴活动本身所可能带来的快乐。学琴所包含的音乐美的体验与熟练驾驭操作乐器的快乐是大家看得很清楚的, 但“不能随便弹”的教条破坏了学琴活动的丰富性, 家长们觉得, 孩子在学琴阶段主要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不要想什么快乐的问题, 自娱自乐是将来的事。这样家长们就下意识地把学琴活动中同时包括的严肃、艰苦与轻松、快乐的因素摆成了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建议家长和教师让孩子“随便弹”、“随便拉”。

第一, 担心“随便弹”会导致出毛病的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学琴中的技术动作的毛病是长期不规范的操作导致的, 如果孩子有一个能够指导他正规技术要领的老师, 那么孩子的演奏就经常地在技术规范的指导下进行, 这种指导会自然地体现在所有的演奏活动中。其实孩子在随便弹奏时出现的技术问题, 并不比弹教师布置的作业中更多, 因为技术动作的稳定是长期训练弹奏作业之外的乐曲而出现毛病。出现技术毛病的孩子更主要的原因是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技术指导, 而不是由于弹奏什么样的乐曲。

第二, “随便弹”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这里用“随便弹”来泛指孩子自己演奏一切非教师布置的音乐, 比如孩子自己找的乐曲, 自己听到的旋律, 为他人唱歌伴奏等等。

首先是来自现有乐器教材方面的问题。应该说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于所有孩子的教材, 而很少有教师会广泛地采用与参照很多教材去安排一个学生的学习曲目, 这就导致了教材曲目的局限甚至枯燥。

其次, 教师往往并不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而征求学生意见布置乐曲的教师并不多;更由于训练内容的要求, 有时学生必须练习自己不喜欢的作业, 因此孩子自己找些作品来演奏或练习是对练琴活动的很好调剂。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 孩子自己在琴上找出自己所喜欢的旋律, 在学校的音乐活动中担任伴奏, 为家人演唱伴奏等等, 这些纯粹娱乐性的活动, 使得孩子觉得学琴活动真正地为自己的生活增色添彩。这会比家长为孩子设立的任何远大目标都更能激发孩子的学琴兴趣。严肃对待学琴是为了学好琴, 但结果往往会使孩子对学琴产生畏难心理;而以轻松、娱乐的态度对待学琴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学琴动力, 结果会把琴学得更好。

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 人们对儿童学琴所寄托的人格、素养方面的期望不当, 没有准确的、客观的看待学琴现象, 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学琴后遗症”问题, 比如说考级问题。由此来看, 学琴考级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孩子学会体验生活的美, 丰富人生, 提高生命的境界。家长培养孩子的社会竞争力的目的是让孩子未来生活得更幸福。所以, 学琴考级的根本目的不应是为了使孩子多一种参与生存竞争的实力, 而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感性需要, 使他们能体验生活的美, 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 使其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千万不要走向它的反面。

参考文献

[1]周海宏.学琴的孩子要不要参加考级.中央音乐学院

[2]童松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3, (8)

[3]黄湄莹.谈练琴方法[J].中国音乐教育.1994, (3)

[4]陈星.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J].中小学音乐教育.1996, (6)

[5]吴跃跃.业余器乐教学应有别于专业器乐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 (1)

8.浅析多媒体教学之利弊 篇八

一、多媒体教学中的有利因素

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营造了宽松的教学环境,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使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具备以下有利因素: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接收课堂信息

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将平时搜集的视频资料,在讲课需要时放映给学生。视频反映的资料真实,形象逼真;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多采用挂图,与客观实际有一定距离。在专业教学中,我们希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多媒体英语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掌握。其交互性将授课内容和学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动静结合的特点,能充分再现语言情景,并将知识诉诸于画面,达到声、画交融。

(三)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感觉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语言交际训练,用英语培养训练思维。通过学生的想象、观察、思维、多角度地进行听、说、读、演、练,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操作者、调控者的角色,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信息组织方式,可以从多角度表现教学内容,较彻底地分解知识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的加工转换过程,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实现多途径信息输入。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

(五)有利于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

增加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自然景观,历史变迁。例如我在教学Wild animal 时我给学生观看了许多鸟类的和它们栖息地的图片。让学生对野生动物面临的严峻形势有了直观的认识,激起他们对保护自然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以其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很受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但是随着多媒体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使用,其缺点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恰当运用,使教学锦上添花,否则将会事与愿违,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目前,在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分注重展示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每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十分明确。但是有的课件过分追求形式,甚至喧宾夺主,在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教学内容,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突出,学生真正的收获很少,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二)信息量过大而抑制了学生思维

部分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目的是为了避免写粉笔字,电子教案成为手写教案的翻版,授课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忙于作笔记,学习非常被动。我们都知道,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的跨度。假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超过了一定“度”的教学内容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饱满!

(三)课件风格与教师教学风格不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有些教师却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把本来简明的内容,非要搞得花里胡哨、添枝加叶,这样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调查了解,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是多年流传下来的,能长盛不衰自有其道理。老师台上讲,要比看屏幕上打出的字幕或听录音深刻得多,更何况老师的素质与课堂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能随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课程的主次自己安排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这些都是如今的多媒体教学做不到的;而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在语言方面的经验以及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更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一些教师在初尝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甜头后,便唯其命而是从,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只知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却忽略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多媒体的优势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应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初探》作者:赵丹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利弊分析》作者:孙京秋

3.《浅析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来源:网络收集

4.《浅析在初中英语课使用多媒体的利弊》

9.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多媒体之利弊 篇九

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觉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媒体。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进行的教学,而教育的特殊性,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方法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先进技术引进教学中,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

没有哪种方法是万能的,我们必须适当合理的去选择。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涉及素描教学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几何体或者实物的结构特征,这样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若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会更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几何体,在用计算机准确的将图画出。

10.浅谈科学技术的利弊 篇十

姓名:张孟

学号:SA14217014 自从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现代科技快速地前进,依靠着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活动空间,进入了物质上比较富足的阶段。然而,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脑、网络等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密切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复杂了。电脑更新速度不断地加快,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网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沉重的生态危机和伦理道德危机接踵而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惊叹当代科技的炫目光彩、五彩缤纷时,我们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高科技发展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学,它是一种人类的活动,人的活动尤其是像科学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一旦不再是自发的行为,就和技术一样,也体现着人的目的,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客观规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例如核能,通过科学技术,运用的好就是一种新能源,不仅可以减少煤炭石油的使用,而且可以减少污染,如果用作武器,那就能造成难以估计的破坏。再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的普及,势必减少了人类的不安全性和劳动,同时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益,但是,同时伴随着不少人的下岗,那样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不安因素。当今社会最普遍的就是手机控,电脑控,特别是广大的年轻人,学生是其中的一大群体,很多学生上网成瘾,就像是吸毒一样,有太多太多的学生因为迷上了游戏,最后放弃了学习,离开了学校,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技能或者必备的知识,最后也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因素,还如网购,等等很多都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伴随的产物,它们方便大众的时候,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科学技术运用的不好,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从而造成难以估量的结果,付出可怕的代价,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为了人类的能够快乐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注重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多出一些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有益而且安全的高新的科学技术。坚决控制那些不利的科学成果的产生,使用和传播!

11.英语高考社会化之利弊 篇十一

一、英语高考社会化之积极意义

首先,促进英语教育本质回归。考试政策是英语教育的“指挥棒”,对英语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英语的交际应用属性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升学就业的“敲门砖”。应试化的英语教学背离了英语教育的初衷,因此,英语不纳入高考总分或不统一高考,将有助于英语远离应试,回归交流工具的功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其次,促进英语教学和测试研究。英语高考社会化,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和机构,在教学层面上,就课程设置、师资匹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此外,就形式而言,社会化一年多考,类似于现在比较成熟的雅思、托福或BEC考试。但此类考试是由外国考试机构设计的,仅适用于他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所以,如何开展和设计英语高考社会化考试,便成了测试学领域的研究新课题。

再次,体现以生为本。一年多考,打破“一考定终身”,给考生提供更多选择权,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从某种程度来讲,一年多考,有利于考生缓解考试压力,降低高考恐惧感。

最后,英语培训机构是英语高考社会化的受益者之一。考试次数的增加,培训机构的生源也会增加。生源的增多,要求培训机构扩大师资规模,研发新的对路培训项目。这些转变,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可见,英语高考社会化,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英语高考社会化之消极意义

为便于表述,消极意义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

教师方面:英语高考社会化给教师带来新的顾虑和担忧。

首先,一年多考,会否降低英语的学科地位?如答案为肯定,势必会造成英语教师的心理失衡,也会导致英语教师收入降低。因为学科地位决定教学工作量,而教师收入的一部分来自教学工作量。收入降低,就会影响到教师对教学的投入,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其次,社会化考试相对传统高考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考试。这就需要教师重新研究并适应新的考试要求,调整教学。这对那些有一定教龄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负担。因为,调整需要时间和精力方面的投入。此外,英语高考社会化也带来一些连锁问题。如,有的学生第一次就考了理想的成绩,那么这些学生后期是否该继续上英语课?上什么样的英语课?何人何时教这些课?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教育机构必须面对的,而解决这些问题,必然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

最后,实行社会化考试,责任主体会由此发生转移,这样,新的教育混乱现象会由此而生。考试的社会化,甚至会颠倒办学主体。比如社会办学机构成“香饽饽”,而公办学校教学被边缘化,反倒成了配角。

学生方面:前面提到,英语高考的社会化缓解了考生的高考压力,也给了他们更多考试机会。但如若把握不好,在轻松的情景下,则考生的懈怠和惰性等坏习惯容易滋生,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另外,据教育部规定,英语高考社会化后,英语依然会以高考录取的参考之一而存在。这样,考生会出于竞争而不停考试,以刷新成绩,甚至会有学生为成绩报读培训班。此类做法在时间、精神和经济上,都会给学生乃至家庭带来新的负担。这样一来,改革只会带来新一轮“英语热”。

三、结论性分析

此次英语高考改革,目的是使英语回归其语言工具的本质,让更多人能够运用好这个工具。出发点是积极的。另外,作为教育部高考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英语高考社会化,对我国未来教育的改革发展有长足意义。

当然,该方案仍存在诸多不足,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比如,如何社会化?是否参照国内外成熟的社会化考试模式?如何将高中英语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很好地衔接?因此,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在配套改革方面做足功课,多方考量,尽量避免可预见的问题。总体说来,该方案表明了我国相关部门改善英语教育的决心和努力。

以上就未来英语高考社会化方案的利弊,作了简要分析和归纳。除上述利弊外,肯定还存在其他利弊,期望更多的人关注英语教育,关注英语教育改革,为我国英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添砖加瓦。

12.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利弊之争 篇十二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此政策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延迟退休, 也称延迟退休年龄, 简称延退, 是指我国结合国外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年龄, 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和就业情况而拟实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我国在面对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时, 适时地提出延迟退休政策,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 国家养老金的发放也给财政造成极大的困难

“我国在20世纪末进入老年型国家, 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 届时老年人口将成为我国主要的抚养人口。”1庞大的老年人群体需要国家支付一笔令人咋舌的费用来安度晚年, “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制度赡养比上升, 使养老金需求速度超过了养老金供给速度而导致收支失衡。”2连年增长的财政赤字, 为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提供了迫切性。

2. 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人均寿命也明显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迅猛, 人民家庭收入也日渐增长, 在满足了日常的温饱之后, 还能有大量的余钱给自己进行保养。同时, 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大大缓解了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 完善了国人的膳食结构, 给身体健康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 国家还大力发展卫生医疗事业, 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较建国初期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各类疑难杂症的治愈提供了可能性。有了这些基础保障, 我国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提高很多, 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依旧感觉活力不减当年, 仍能参加工作, 为延迟退休提供了可行性。

3. 人口红利消失, 劳动力锐减

在我国大力倡导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 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在一些以人力为主要劳动力的企业, 已经能够感受到招不到工的苦楚。若按现行的退休制度来执行, 他们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很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企业运转不畅的困境。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支撑企业的运行, 必会导致经济市场的效益下滑, 破坏市场的供需平衡。因此, 适时地执行延迟退休政策可以给这些企业一个缓冲期来保证劳动力的资源充足, 让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一个长远的动力和支持力。

二、延迟退休的有利之处

1. 减轻养老金负担

“由于历史遗留的巨大改制成本以及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养老金缺口逐年加大。”3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等的提高, 人口预期寿命大大提高, “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 百岁老人已不少见。再加上我国在1990年代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出生率大大降低, 导致我国目前老龄化现象严重。

过多的老年人口意味着他们在退休后国家要承担一笔巨大的养老金, 而国家财政早已被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压得苦不堪言。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研究报告声称, 2013年我国养老金缺口达到18.3万亿元。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的退休制度。我国在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中规定: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 女职工为50周岁, 女干部为55周岁。但是, 依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 中国男性的预期寿命为74周岁, 女性则高达77周岁。与预期寿命相比, 较早的退休年龄给国家养老金的发放造成巨大困难, 甚至有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超过了缴纳的年限, 这让国家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入不敷出。

在当前养老金缺口急剧扩大的情形下, 延迟退休年龄似乎成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国家通过延迟劳动力的退休年龄, 将养老金的发放滞后几年, 可以获得一丝喘息机会, 同时可以将收缴的养老保险金多投资、利用几年, 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以弥补养老金缺口, 这从理论上是切实可行的。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 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 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 减支160亿元, 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2. 增加家庭收入

就普遍的收入情况来看, 大多数人的工资是高于退休后的养老金的。将他们的退休年龄延后可以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多发光发热几年, 同样获得的工资能够增加家庭收入, 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除此之外, 延迟退休使得劳动者劳动年龄增长, 缴纳养老金的时间也就相应变长, “因为缴费的时间变长, 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缩短, 使得劳动者可以在退休后获得更高的养老金, 能使人们安度晚年。”4

3.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公民个人来说, 退休年龄的延长, 让他们能够有比退休金更高的工资收入。这样, 他们在生活中会更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日常消费中不再仅仅关注生活必需品, 而将一部分目光转向奢侈品类。他们消费行为的改变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带动一部分企业的发展, 让这些企业扩大生产, 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促进GDP的提高。而对于企业来说, 老员工往往代表着经验和财富, 虽然在精力上他们比不上年轻的员工, 但是娴熟的技术却是旁人所无可比拟的。一个企业要想获得良性且长远的发展, 效率是关键,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入效益。而在这些老员工退休后, 企业为了效益, 不得不招聘新员工, 并花大量的财力物力去给他们进行培训。但这些速成性的培训效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 新员工在工作中依旧会犯错误, 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延迟退休政策将老员工多保留几年, 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再奉献一段时间, 同时以自身的丰富经验来教导新员工, 传授技巧, 为企业节约投资成本, 这样企业不仅可以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还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市场,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延迟退休的不足之处

1. 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尽管近年来我国人均寿命逐步提高, 但是长寿一定代表着健康吗?答案是否定的。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 人体机能也相应地下降, 各种健康问题接踵而来。常见的老年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严重危害着老年人身心健康。当然, 延迟退休政策在延长人们劳动年龄的时候, 企业并不会让老龄人过多地减轻工作压力。因为企业发展的前提是需要有足够的效率和效益去支撑, 企业在支付老年员工工资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工作量, 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可是由于身体状况的原因, 老年员工在面对与年轻人相同的工作压力时会显得更有压迫感, 工作起来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久而久之, 繁重的工作压力让老年人在精神上倍感疲惫, 身心的双重压迫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健康问题, 甚至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让他们的晚年过得不幸福。

2. 产生新的财政负担

单从理论角度来看, 延迟退休年龄能够减轻国家养老金发放的困难, 解决一部分国家财政支出问题, 但是深究开来, 延迟退休政策在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财政问题。

虽然国家将人们的退休时间延后了, 但是人们却会提出更高的待遇要求, 毕竟在高龄下工作人们已经是很不情愿了, 如果国家不能提高他们的待遇或者给出相应的补助, 这势必会导致一部分社会矛盾的激化, 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 面临退休年龄的延迟, 总会有人不愿意遵从, 他们甚至会选择失业这一条道路, 再加上社会上原本的失业人群, 我国的失业人数在短期内会有个较大的上升。所以, 尽管养老金的当期支出减少了, 但是社会救济金和失业补助的发放却增加了, 这还是不能解决国家财政紧张的问题。不仅如此, “延迟退休不仅会使企业积累的冗员无法退出工作岗位, 而且还要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 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缴费负担, 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5) 而国家为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定会拿出大量的财力来扶持这些企业的生存, 以免出现经济市场萧条的局面。

这样, 我们不难看出延迟退休政策在解决了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同时, 却引发了新的财政问题, 这是得不偿失的。

3. 短期增大就业压力

从长期来看,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人口出生率极大地降低, 因此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窘境。但是就目前来看, 人口红利仍未消失, 我国的就业环境仍然恶劣, 年轻人尤其是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依旧很大。此时一旦实行延迟退休政策, 势必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再次挤压, 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社会边缘化群体。“现行的退休政策都难以维持, 社会上普遍存在提前退休现象, 作为一项为年轻劳动力让出就业岗位的缓冲措施。”6

四、延迟退休的利弊权衡

在上述文字中提到了延迟退休政策的有利之处和不足之处, 但是综合起来看延迟退休政策还是利大于弊的。从整个国际社会环境来看, 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早在中国提出这个概念之前, 英、美、法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多次提高各国的法定退休年龄, 而我国自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所规定的退休年龄, 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不合理的。毕竟在这几十年中, 我国国民的身体状况水平以及社会的发展状况已经超过了现行退休制度的适应要求, 理应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且, 财政赤字问题的严重性也要求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出台来缓解, 对于它所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 可以通过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来规避, 不能因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将之扼杀。

同样, 一个国家的发展要放眼将来, 虽然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 但在未来的时间节点上却是会有“用工荒”的困境出现。因此, 我国可以在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大力支持自主创业, 发展民营企业, 让人民自己来创造工作岗位。但值得注意的是, 延迟退休年龄是当前我国社会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涉及劳动就业、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7) 历史的车轮总是前进的, 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就目前来看, 时机还不是很成熟, 我们需要先将目前的社会矛盾放缓, 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此政策, 通过弹性制度来稳步推行, 并给人们自主选择权, 真正地利用延迟退休政策来造福民生。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缺口扩大等问题的严重, 延迟退休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而延迟退休在减轻养老金缺口、增加家庭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损害老年人健康、造成新的财政负担、增大就业压力等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延迟退休的原因, 权衡其利弊, 针对分析结果探索延迟退休是否可行。

关键词:延迟退休,原因,养老金,利弊

注释

11孙玄.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 2005 (3) .

22柳清瑞, 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政策研究[J].人口学刊, 2004 (4) .

33王秀芝.我国退休政策现状以及延迟退休的优劣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17) .

44蔡秀丽.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 2013 (5) .

55陈煜.延迟退休的利弊思考以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 2013 (2) .

66柴兰蒂.关于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生活, 2013 (2) .

上一篇:竞选自律委员演讲稿下一篇:精选陈安之励志名言名句